金融与投资论文范例6篇

金融与投资论文

金融与投资论文范文1

1.1投资银行金融创新

(1)流动性增强创新:它产生于对一般流动性需求的增加。最初的创新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当时存在三种因素促进了增强流动性工具的产生:①当时的高利率增加了传统方式交易流动性的机会成本,对提高交易的流动性的新技术产生了需求;②对银行信誉的担心,引起投资者选择从存款转向通常流动性较少的资本市场工具,于是流动性的这种损失随即创造了流动性增强流动性增强创新的需求;③增长的杠杆作用,对更大的债务复旦的预期导致对预防性的流动性需求的增加。

(2)信用风险转移创新:对信用风险转移创新的需求,产生于对现行金融头寸可靠性逐渐恶化的认识,例如能源市场的衰退,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等等。由于对信用问题的普遍关注,刺激了转移这些金融风险的金融产品的创新。

(3)信用创造创新:信用创造创新主要具备两个作用,第一是信用创造创新可以调动不活跃资产以支持新的借款,例如杠杆融资和股权自然增益庄户;第二则止利用信用创造创新来开发新的信贷来源。

(4)股权创造创新:这类创新数量有限,主要有可变利率的优先股票、浮动利率票据和可转换债券等。

(5)价格风险转移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风险转移功能。这种需求来自于对金融头寸的资产价格风险日益增长的感性认识。

1.2金融危机与投资银行

2008年9月,美国出现全面性的投资银行危机,将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推向了高潮。在贝尔斯登(BearStearns)、美林证券(MerrillLynch)被收购和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破产后,高盛(GoldmanSachs)和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至此,占美国投资银行市场份额60%的前5大独立投资银行在这次危机中被全能银行收购或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

(1)自有资本少,过于依赖杠杆率。美国的投资银行相对于综合性银行,自有资本和资本充足率比较低。为筹集资金扩大业务量,大多用大量借贷的方法来维持业务运营的资金需求,借贷越多,自有资本越少,杠杆率就越大。如美林的杠杆率为28倍,雷曼兄弟宣布进入破产保护时,负债权益比是6130:260。高杠杆要求较高的流动性与之相匹配,在市场较为宽松时,尚可通过货币市场融资来填补交易的资金缺口,而一旦自身财务状况出现恶化风险,公司持有大量的流动性很低的资产,评级公司则降低其评级,融资成本将不可避免的上升,造成投资银行无法融资维持流动性,贝尔斯登便是因此遭挤兑而倒下。

(2)“创新”过度,金融衍生产品泛滥。美国投资银行在混业经营发展模式下,已经远离了金融中介这一基本职能。在近十多年来,投资银行领导了美国的金融创新的主流,各种新的筹资工具和风险管理方式几乎都是由投资银行首先推出的。各种金融衍生品和证券化产品在美国资本市场上非常多,衍生产品链条非常长,金融机构无节制的“创新”,把次级债券不断拆分、组合,原有的有限的金融资产已经被更多的金融产品所覆盖,金融衍生品链条不断被拉长。虚拟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这就违背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适度比例这一经济学基本规律。

(3)缺乏良好的监管。正如美国一位经济学家总结的:“我觉得根本的原因是金融系统缺乏良好的监管,这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失控,和金融市场的危机。在问题出现之前,美联储没有及时提升利率,政府在加强信贷监管上也太过柔和。”银行对风险的强调主要在市场风险,虽然此次加强了对理财产品的监管,但是没有充分注意发行人的风险,区别在于,以往投资银行作为担保人或者发行人风险有限,但是随着次级债券危机的爆发,投行作为发行人或者担保人,却变成风险最高的一环。2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与现状

2.1中国投资银行的产生

新行业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社会潜在需求的发现和给予有效满足的过程,需求可以促使一个新兴行业的产生或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转型和改革的浪潮呼唤着中国的投资银行业的产生,投资银行业任重而道远。从我国的改革实践看,投资银行业务最初是由商业银行从事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开放证券流通市场,原有商业银行的证券业务逐渐被分离出来,各地区先后成立了一大批证券公司,形成了以证券公司为主的资本市场中介机构体系。在随后的十余年里,证券公司已逐渐成为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主体。当然,除了专业的证券公司以外,还有一大批业务范围宽泛的信托投资公司设立的证券机构、金融投资公司、产权交易与经纪机构、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咨询公司等也在从事投资银行的相关业务。特别是1999年我国政府成立的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肩负着特殊历史使命和特殊法律地位,具有多方面的资产处置和运作手段,其业务范围已涉及到了国际上全方位服务的投资银行的基本业务。

2.2当前中国投资银行发展的环境分析

(1)从中国投资银行发展的宏观环境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5689.8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增长速度的迅猛超出了历史上任何时期。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仍然很大。坚持不懈的经济改革、不断增长的内需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等三大动力,将使中国经济在未来20年内保持旺盛的活力。中国近三十年来虽然经济增长很快,但经济增长的起点低,基数小,同时又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因此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关系更多的呈现帕特里克所谓的“需求追随”模式特征。按照这种模式,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必然伴随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膨胀,导致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发展。所以,经济高增长为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大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同时,也应该看到虽然中国经济运行总体状况良好,但是结构失衡仍然比较明显。经济结构的失衡需要通过资本要素的合理流动来加以解决,而投资银行就是运营资本要素,并使资本要素更顺畅地流动和配置的专业中介机构,因此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对投资银行的资本运作形成了巨大的需求,为投资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2)从中国投资银行发展的微观环境来看,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存在四个有利的条件。首先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给投资银行业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资人权限的界定,为地方政府转让一批上市公司的国家股股权创造了条件,各级政府希望通过并购重组实现数万亿资产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为投资银行提供了生机和商机。其次是国有企业的改革,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中国几十万国有企业需要对凝固了40多年的产权和资产存量进行流动和重组;高负债的国有企业需要通过股市直接融资来优化资本结构,调整负债比率;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需要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而已上市的公司要在经营中注入优质资产,保持高回报率和壮大公司实力,这些都需要投资银行提供融资服务和财务顾问服务。再次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很多,面临的竞争也很激烈,对投资银行业务的需求也很迫切。最后,中国商业银行巨额的不良资产需要处置,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商业银行不可避免地承担了一部分改革成本,再加上银行自身内控机制不完善、经营不规范,所以形成了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迫切需要中国的投资银行更多地参与到不良资产的处置中来。

3危机下的启示与对策

这次金融危机,深刻地诠释了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的关系,揭示了导致投资银行巨大损失的机制和根源,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金融创新和风险控制,完善投资银行发展和监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处理好风险控制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虽然金融创新有助于分散风险,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但是并不能消除风险,只是使风险发生转移或隐藏起来。在金融危机中,无论监管机构、投资银行还是投资者,对金融创新风险的认识、管理和评估,都远远落后于金融创新的发展。市场长期繁荣掩盖了潜在风险,鼓励了金融机构超出风险承受能力的大规模投机。一旦市场发生转折,潜在风险突然爆发,金融机构将遭受巨大损失。金融市场归根结底应该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创新的规模也必须控制在实体经济需要的范围内。

(2)实行逆周期损失准备制度。

为增加抵御危机的能力,我们建议我国投资银行应实行逆周期损失准备制度。在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由于资本市场繁荣,资本收益率相对较高,资产价格上升,这时银行应上调资产损失准备金率,既可以为防范危机准备充足的缓冲储备,又可以抑制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过度投机。相反,在经济陷入衰退、萧条,复苏阶段时,应降低资产损失准备金率,增强其应对风险和危机的能力。

(3)加强监管力度。

美国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一般是由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委员会、风险监视委员会、风险政策小组、业务单位、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公司各种管理委员会等组成。但是此次金融危机却显得力不足。要加强发行人信用风险的监管,同时投资银行应当建立一个良好的风险拨备制度,在有风险时及时处理,而不是等到危机出现时再解决。

参考文献

[1]何小锋.投资银行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2]王玉霞.中国投资银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金融与投资论文范文2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 内涵 发展前景

一、行为金融学的起源

现代金融理论是行为心理学产生的基础。上世纪50年代初,现代金融理论被正式提出,它认为,当前的证券市场上具有多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可以分为两类,即系统性与非系统性。投资的多样化不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的消失,而非系统性风险却能够因此而消失,这就造成了风险的区别,即可分散与不可分散。由于风险存在区别,投资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冒着较高的风险获取更多的收益,也可以在较低风险小减少自己的收益,金融产品整体的风险与收益成为了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部分西方经济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投资者的行为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大多数投资者自身是不理智的,因为投资者具有过高的期望值,所以他们不懂得去规避风险。很多投资者在盈利之后反而会出现不满足的心理,没有认识到风险重要性,期望会因此而提升,一旦出现亏损,投资者才会认识到风险,学会去规避风险。这一理论可以被认为是行为金融学的初始阶段,因为它加入了心理学方面的元素。上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完全发展成型,研究者找到了金融学与心理学的契合点,能够通过心理学解释众多投资者的行为,让金融市场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行为金融学的概述

投资者行为与心理存在的关系,是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它将投资者的心理分为两部分,即价值感受、理性趋利。价值感受指的是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表现出的心态与情绪,有些投资者容易受到他人的感染,他人的行为与情绪会对自己的投资行为造成影响;有些投资者在投资时患得患失,举棋不定;有些投资者热爱风险,因为他们相信有风险才能有收益。理性趋利指的是了解各类金融理论,例如资产组合理论、套利定价理论等,以理论作为基础,购买金融产品,保证自身能够通过投资获得相应的利益。价值感受是行为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因为其中涉及到了投资者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变化,但是部分学者认为,行为金融学只是单纯的将金融学与心理学进行融合,自身不能成为独立的学科,因此,行为金融学始终存在争议。

三、行为金融学的作用

(一)调整投资者的心态

在一般情况下,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具有以下几种心态。首先,从众心理。很多投资者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在进行投资时具有从众心理,容易根据他人的行为调整自己的决定。其次,过于自信。很多投资者不了解自身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容易过高的估计自己,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即使没有过高的成功率也敢于做出选择。再次,过于注重规避风险。每个投资者都想通过投资活动收获更多的利益,但是很多投资者过于恐惧风险,他们在进行投资时,率先想到的不是获取利益而是规避风险,这会对他们的投资行为造成影响。行为金融学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投资者的心态进行分析,以心理学为手段,纠正每个投资者的错误观念以及行为,让投资者与投资市场向着正规化方向发展。

(二)控制非理性投资者

金融市场上存在着众多的投资者,理性投资者所占的比重很小,大多数投资者是非理性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者受自身信息、心态、情绪影响较为严重。每一个投资者都存在一定的差别,有些投资者具有信息来源,有的投资者缺乏信息来源。而且在信息的选择上也有所偏好,对相同的信息可能出现不同的理解,这会对投资者产生众多影响。金融市场由理性投资者主导,这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但是实现具有很高的难度,其中条件当前难以满足,例如非理性投资者数量少于理性投资者、理性投资者可以掌握金融市场信息、金融市场保证每个投资者获利。非理性投资者不可能从金融市场上消失,只能够进行控制。行为金融学可以形成相应的淘汰机制,控制非理性投资者的数量,减少非理的出现,让每一个投资者都可以向着理性的方向发展。

四、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前景

金融行为本身具有一定复杂性,理性投资者与非理性投资者共同存在,众多理论与研究围绕着这些行为展开。行为金融学认为,金融市场不可能存在完全的理性,它让金融学有了更加宽泛的研究内容,也促进了行为金融学与金融学拥有了融合的可能,让行为金融学拥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

首先,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二者在研究中都包含与投资者相关的内容,金融学的研究角度偏向于投资者的理性与非理性,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角度偏向于从正常的角度看待投资者。它们的研究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其次,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存在分歧,但是分歧能够调和。投资者的理性问题是造成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分歧的关键。在行为金融学的观点中,投资者需要依靠信息作出Q策,而信息来源的不同会让投资者的认识存在偏差,当偏差造成投资失误,而失误多次出现时,投资者就会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当投资者拥有良好的信息来源时,认识上的偏差就会消失,如果金融市场能够正确的引导投资者,那么投资者也能够逐渐向理性化发展。因此,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可以趋于理性,这与金融学的观点是相同的。

再次,金融学拥有与行为金融学相同的理论。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在众多理论上被认为具有共通性。例如金融学的资产理论一般被认为是行为金融学组合理论的一部分,行为金融学依据自身特点在其中加入其它方面内容;金融学的定价理论与行为金融学的定价理论都源于供求关系思想。

这些都说明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存在着较大的联系,随着现代金融产业的发展,金融学也在不断增添新的内容,这也是行为金融学所具有的发展机会,行为金融学能够依靠金融学的发展,让自身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在新的时代保证自身思想、理论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金融与投资论文范文3

关键词: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nTs;金融发展与创新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9-0007-03 中图分类号:F832.45 文献标识码:A

一、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

(一)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含义和起源

REIT是英文“Real Estate lnvestment Trust”的缩写,国内理论界和房地产界一般译为“房地产投资信托”或“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其复数形式为REITs。它是一种集合不特定的投资者,将资金集中起来,建立某种专门进行房地产投资管理的基金或机构,进行房地产的投资和经营管理,并共同分享房地产投资收益的金融工具,是信托制度在房地产金融领域的应用。

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起源于美国。其正式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算起,距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据统计,截至2004年1月31日,美国REiT行业的总市值已经达到2390亿美元,其中权益型REITs的市值为2190亿美元,约占总市值的九成:根据NAREIT的统计,全美REITs拥有的商业类房地产价值超过4000亿美元。在机构持有的房地产中,REITs占到10%-15%的份额。136只REITs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总市值为2310亿美元。

正是鉴于REITs对美国房地产行业的推动作用,其他国家从20世纪后期开始效仿美国在本国的金融市场中引入REITs,如日本和我国台湾省的“不动产投资信托”;我国香港特区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因各国房地产行业的用词习惯不同各自名称有所区别,但在实质上都是一种投资于房地产的信托投资基金。戴德梁行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5年12月亚洲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数量已经增加到45家,总市值超过355亿美元。从2001年11月到2005年12月的4年时间里,亚洲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数量增长了21倍,市值增长了17倍。亚洲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HEITs市场。

近年来,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逐渐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发生各种业务关系。比如2005年新加坡的房地产信托墓金――凯德置地(Capitaland)斥资约18亿元人民币购买北京中环世贸小心:2005年下半年,小国香港地区连续推出三只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领汇信托,泓富信托、越秀信托。尤其是由广东越秀集团发起设立的越秀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在联交所上市的示范效应,使得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成为中国内地房地产行业极为关注的投资方式。

(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基本运作模式

美国是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起源地,其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美国的REITs足一般采取公司或者信托的组织形式,集合多个投资者的资金,收购并持有收益类房地产(如公寓、购物中心、写字楼、旅馆和仓储中心等)或者对房地产进行投资。美国人部分REITs采取公司形式,其股票――般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其基本运作模式见下图。

(三)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的属性与特征

1.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资产证券化属性

从理论上进,REITs,可以属于是房地产资产证券化产品 其中抵押型REITs是房地产债权的证券化产品;权益型REITs是房地产权益的证券化产品(见下图);

2.REITs的合作性和信托性。

资本市场中分散的中小投资者在储蓄方式之外,可以将资金投向利润较高的房地产领域。但个人单独进行投资势单力薄,风险较大,于是投资者们将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采取签订信托契约的形式,或类似股份公司的形式成立某种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委托对房地产市场具有专门知识和经营经验又可以信赖的人从事这方面的投资:

(四)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的种类

按照不同划分标准可以将REITs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地,以组织形式的特点标准,可以将REITs划分为公司型和契约型两种;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可以划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RE-ITs;按照REITs的资金募集和流通方式,又可以将其划分为私募和公募两种,其中公募REITs又分为上市交易和非上市交易两种;从盈利模式的区别,可将其划分为权益型、抵押型和混合型三种:

二、金融发展与创新的相关理论

(一)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

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小麦金农和爱德华・S・肖在先后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部名著中,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辩证关系作出开创性的研究,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他们认为,金融抑制是这样一种金融现象,即由于政府过分于预金融市场和实行管制的金融政策,以及未能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使得金融,”场特别是国内资本市场发生扭曲,利率和汇率不足以反映资本的稀缺程度。

他们认为金融抑制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其主要表现形式为:

1.社会经济货币化程度低,发展中国家经济一般呈割裂状态,大量经济单位之间相互隔绝,各种资产(金融资产或实物)报酬率相差很大,缺乏一个完善的市场机制使之趋于一致。

2.储蓄转化为投资过程缓慢。在发展中国家,大量的中小企业和居民被排斥在资本市场之外,致使这些企业融资困难,不得不依靠自身积累的内部融资进行投资。

3.发展中国家政府对金融的干预,导致国有金融机构处于垄断地位,利率不能反映资本的稀缺程度,在资金使用成本极低、需求过盛和资金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金融体系只能在政府控制下,以配给方式提供信贷,这又导致金融业之间缺乏竞争,资金被企业低效甚至无效利用。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的思想主要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金融中介(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作用,扩大金融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让利率既反映资本的稀缺性,义反映资本的时间价值,以沟通储蓄与投资,挖掘社会闲置资金,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他们认为金融抑制现象的出现不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目标和主观愿望,而是其管制和干预金融的后果。发展中国家要使其金融和经济不断发展,就应该放弃所奉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实行金融深化改革。

(二)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通过对金融发展史和几十个国家的金融结构现状的比较分析,建立了研究金融发展的新理论――金融结构理论,并于1969年出版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他认为,金融发展就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研究金融发展就是研究金融结构的变化过程和趋势;而“金融结构即是

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共同决定的”,即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之和构成该国的金融结构,包括“各种现存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经营特征和经营方式、金融中介机构中各种分支机构的集中化程度等”。他指出:“对于经济分析来说,最重要的也许是金融工具的规模以及金融机构的资金与相应的经济变量(例如国民财富、资本形成和储蓄等等)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通过为资本转移提供便利来提高储蓄、投资总水平和有效配置资金来实现的。金融工具的出现能使储蓄和投资分离成两个相互独立的专业化职能,并为经济单位进行储蓄和投资提供了一种机制,使分散的储蓄和投资得以重新有效地结合。因为如果没有金融工具的创造,每单位的储蓄就必须等于投资,投资者就难以摆脱自身储蓄能力的限制,而一旦金融工具出现,单位投资就可以大于或小于其储蓄。而金融结构越发达,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越多样化,为人们提供的选择机会就越多,人们从事金融活动的欲望就越强烈,从而可以有效地增加储蓄和投资的总水平。他还指出金融机构的创立导致金融资产范围的扩大,可以将既定的储蓄资金更有效地分配给收益率较高的投资项目。因为在一定的资金总量下,金融活动越活跃,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机制会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益的投资项目上,从而资金的使用效率就越高,社会资金能得到更有效的配置。而且这种有效的资金配置对经济增收所产生的引致增长效应对储蓄和投资总量所产生的效果更有意义。

(三)关于金融创新理论

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一种主要方式和推动力量,它表现为通过对金融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来实现金融上层建筑的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金融创新是在金融领域内经济主体为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和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进行的新的生产函数的创新活动,是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它泛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包括新的金融工具、新的融资方式、新的金融市场、新的支付清算方式以及新的金融组织机构与管理方法等内容。

对于金融创新活动,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加以解释,如西尔伯的约束诱导理论、凯恩的规避管制理论、制度学派的制度变革理论、希克斯和尼汉斯交易成本理论和技术推进理论等。无论何种理论,从微观创新主体进行创新的内外动因的角度来看,金融创新都是金融家在逐利避害本性下的创新活动。从内因上说,创新主体有“获利性”需求因而会产生“获利性创新”;在逐利本性下,又会产生“避管性”创新;由于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会诱发“避险性创新”;从外因上说,由于经济发展与市场的变化,金融主体内部竞争加剧,诱发“扩源性创新”。

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金融发展与创新的理论解释

(一)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发展是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产物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发展历史表明它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房地产行业的对资金的需求超过自身资金积累的能力,而以银行业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业务又不能满足房地产行业资金的规模和期限结构需求的情况下,随着新的融资方式的出现和资本市场的深入发展而产生的,同时也是房地产金融领域为满足投资者对资金增值和分散投资风险的需要而进行的金融获利行为。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这样一种新金融组织机构和金融工具的创立也为储蓄转化为投资提供一种新的机制。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本身是一种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它的出现带来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多样化,改善了经济体系所原有的金融结构,提高了金融中介化比率。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将社会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形成规模化的巨额资金,同时将那些流动性较差的房地产资产转化为更具流动性的证券,降低了金融交易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了金融交易中的成本,增强了金融中介在储蓄投资过程中的媒介作用,促进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提高于储蓄投资水平和资金利用效率。因此,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制度的产生,本身表现为金融深化过程和金融创新过程。

(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推动了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对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推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REITs组织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为金融市场提供了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多样化的房地产投资组合产品。RElTs更大的优势在于其将中小投资者原先难以涉足的规模化房地产投资通过小额金融工具而转化为一般投资者均可以参加的标准化产品,充分发挥了联系中小投资者与公司融资者的金融中介职能,吸引了众多的中小投资人参与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投资,从而提高了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2.促进了金融业的竞争,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REITs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传统商业银行在房地产金融业务中的垄断地位。在资金来源上通过开发对储蓄者更具吸引力的各种信托产品,与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相竞争,使信托凭证成为银行存款的极具竞争力的替代品。同时,REITs极大地活跃了房地产金融市场,使很多大型房地产公司在需要资金时不再单纯依赖于银行而转为直接在资本市场上筹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与商业银行的竞争,有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

3.改善和优化了金融结构。从金融市场构成结构上来说,REITs机构已经成为重要的非货币性房地产金融机构。房地产金融市场呈现出商业银行、证券市场和投资信托同时存在的金融机构多元化格局。从金融资产结构上来说,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为适应资金供求双方的需要不断开发出新的信托产品,在使投资信托本身的信托资产多样化的同时,也促使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的金融工具多样化,商业银行也为应对挑战而不断开发出各种金融工具,从而促进了金融资产多样化局面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4.推动了发达市场金融管制的解除。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制度不仅有助于金融抑制现象的弱化,推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进程,而且也有助于削弱发达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过度管制现象。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里,金融业也是受到管制严重的一个产业,银行业的信贷配给、对利率的管制、银行业经营中的创新动力不足等,使发达市场上金融资源的价格也不能完全反映资本的稀缺性,资源的配置效率受到影响。REITs的发展对银行经营业务的渗透和造成的冲击,金融业进入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竞争的时代,竞争压力和利益的驱动,使金融市场有着强劲的创新动力,这大大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提高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能力,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益的部门和地区,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金融与投资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东、中、西部地区;全国;经济发展;金融支持;比较研究;问题对策

一、研究背景

(一)国际背景

国际上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以Goldsmith的金融结构论(Financial Structuralism)与Mckinnon的金融压抑论(Financial Repressionism)为代表。金融结构论认为金融资产及其结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金融压抑论则强调价格变量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低于均衡的实际利率与高估的国内货币等形式的金融压抑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尽管二者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有所区别,但其研究问题的实质都是在寻求金融部门与稳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其基本思路是,金融变量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的重要渠道是投资资源的有效使用及其生产效率的提高,完成途径是通过较高水平的金融发展与金融深化(王维国、张庆君,2004)。

(二)国内背景

多年来,我国学者对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贝多广(1988)、王广谦(1997)、青良(1998)、唐旭(1999)、吴少新(2000)、韩廷春(2002)、曹凤歧(2003)、贺力平(2004)、钟智(2006)等,从整体上解释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揭示储蓄、投资、金融制度、金融结构、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其继承了国外金融发展理论的观点,以一国内部不存在区域发展差异的现实为假设,忽略了金融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针对国外与国内关于一个国家内部不存在区域经济发展差别假设,无法进行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的缺陷,张军洲(1995)、苟海儒(1998)、谈儒勇(1999)、殷德生、肖顺喜(2000)、蔡志刚(2001)、李广众(2002)、刘仁伍(2003)、周好文(2004)、王莉(2005)、李靖(2006)等,将中国金融发展的研究深入到地区层次,得出金融发展差距是造成各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的结论,揭示了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从而解决地区增长差异的原理。研究的视角停留在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关系的理论研究上,对于如何利用金融来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的问题研究比较缺乏。

在中国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张宗新(2000)、崔建军(2001)、张满银、祝丹涛(2002),王小栓、梁军(2003)、朱小燕(2004)、李梅(2006)等,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区域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奠定了通过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单因素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但对于多因素变量之间关系的综合研究尚处于空白。

二、定量研究

本文以1978~2006年东、中、西部地区及全国GDP作为被解释变量Y,以1978~2006年东、中、西部地区及全国的城乡居民储蓄X1、金融机构存贷款X2、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X3和国有固定资产投资X4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论如表1、表2所示。

表1的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及全国的城乡居民储蓄X1、金融机构存贷款X2、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X3和国有固定资产投资X4与其GDP之间均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通过F检验的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及全国的城乡居民储蓄X1、金融机构存贷款X2、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X3和国有固定资产投资X4与其GDP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多元线性关系。

虽然东、中、西部地区及全国的城乡居民储蓄X1、金融机构存贷款X2、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X3和国有固定资产投资X4与其GDP之间均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和显著的多元线性关系,但是由于东部、中部地区及全国的城乡居民储蓄X1、金融机构存贷款X2、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X3和国有固定资产投资X4相互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而引起的多重共线性,导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全国的城乡居民储蓄X1、金融机构存贷款X2、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X3解释变量与其GDP之间的多元回归参数b2、b3、b4都没有通过t检验,即在这项多元回归分析中,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全国的城乡居民储蓄X1、金融机构存贷款X2、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X3解释变量对其GDP不存在显著的影响。只有西部地区各个解释变量城乡居民储蓄X1、金融机构存贷款X2、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X3和国有固定资产投资X4与其被解释变量GDP之间的多元回归b1、b2、b3、b4参数全部通过t检验。这一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的城乡居民储蓄X1、金融机构存贷款X2、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X3、国有固定资产投资X4对其GDP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如表2)。

为了进一步分析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及全国各个解释变量与其GDP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关系,在消除各个解释变量之间多重共线性的条件下,剔除没有通过t检验的各个解释变量,重新进行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及全国各个解释变量与其GDP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终选出通过t检验的东、中、西部地区及全国各个解释变量与其GDP多元线性的有效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东部地区各个解释变量城乡居民储蓄、金融机构存贷款、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和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与其被解释变量GDP之间多元回归的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城乡居民储蓄、金融机构存贷款、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和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共同拉动其经济增长,其中作用最大的是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其每增加1亿元,将促使GDP增加2.93亿元;其次是城乡居民储蓄,再次是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作用最小的是金融机构存贷款(如表3)。中部地区各个解释变量城乡居民储蓄、金融机构存贷款、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和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与其被解释变量GDP之间多元回归的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的金融机构存贷款和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拉动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作用最大的是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其每增加1亿元,将促使GDP增加5.16亿元;其次是金融机构存贷款(如表3)。西部地区各个解释变量城乡居民储蓄、金融机构存贷款、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和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与其被解释变量GDP之间多元回归的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和金融机构存贷款成为拉动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其每增加1亿元,将促使GDP增加4.37亿元。西部地区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居民储蓄成为抑制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亿元,将促使GDP减少0.3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每增加1亿元,将促使GDP减少0.92亿元(如表3)。

全国各个解释变量城乡居民储蓄、金融机构存贷款、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和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与其被解释变量GDP之间多元回归的结果表明:城乡居民储蓄、金融机构存贷款和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作用最大的是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其每增加1亿元,将促使GDP增加9.3亿元;其次是城乡居民储蓄,作用最小的是金融机构存贷款(如表3)。

三、研究结论

东、中、西部地区及全国金融与经济多元线性定量关系研究的结论表明,拉动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依次是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储蓄、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和金融机构存贷款,这也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的根本所在。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率对其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这也充分说明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对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反映了东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拉动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和金融机构存贷款,表明投资规模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城乡居民储蓄和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影响不显著,表明中部地区的资金供给及投资效率较低,从而对其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作用。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依次是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储蓄和金融机构存贷款,表明投资规模对全国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对全国的经济影响不显著,这一结果反映出全国非国有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投资效率较低,并对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的结论。拉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和金融机构存贷款,抑制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是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居民储蓄。这一结论充分显示,西部地区以政府为主导,以国有金融垄断资源配置,以国有经济发展为重心,非国有经济发展弱小,不能有效使用居民储蓄,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投资效率不高等为特征的金融与经济发展模式所产生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制约的非良性循环关系。

四、存在问题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而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是阻碍其资源积累,是阻碍其金融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如图1)。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低效的经济增长与滞后的金融发展。

(一)高度垄断资源配置的经济制度和低效发展资源积累的经济机制

由于西部地区通过国有银行高度垄断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绝对权利的经济制度,低效的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储蓄规模小以及由此引起对金融需求少的经济条件,导致西部地区存在一定的金融抑制。

(二)国有金融垄断资源配置机制

由于国有金融垄断资源配置机制引起的资本市场规模较小、结构单一,非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严重滞后,外资银行稀少、金融机构体系缺位,无论是以金融机构为资金中介的间接金融市场,还是以金融机构为服务中介的直接金融市场,都缺乏在市场内在运行机制的作用下,通过市场价格等信号的变动,引导市场主体行为,进行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所以不能实现储蓄资源的充分动员、储蓄的形成和储蓄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使储蓄资源不能得到优化配置,影响资本形成和投资水平的提高,促使投资效益下降,导致西部地区低效的经济发展。

(三)低效的经济增长和滞后的金融发展

由于政府借助国有银行以非市场经济方式主导投资,加上产权制度和金融体系的缺陷,国内储蓄很难通过市场机制转化为有效的投资,国有企业享有政府的优惠和扶持政策,国有银行将90%左右的银行信贷资金配给仅占5%的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而将3%不到的银行信贷资金配给占95%的效率较高的非国有企业。政府主导投资机制推动国有金融垄断并支持国有经济发展的结果,导致西部地区较低的投资效率。

以上研究结论充分说明,西部地区国有经济主导,非国有经济发展缓慢,国有金融垄断,资金供给短缺,储蓄投资转化效率较低,投资效率不高,是造成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制约非良性循环关系的根本所在。

五、对策措施

第一,加大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一方面在于通过加大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等公益项目的投资,改变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以便增强西部地区以外非政府投资主体的投资吸引力;另一方面在于通过加大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投资或加大中央政府对一些大中型企业、项目的参股规模,来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以便实现西部地区以外非政府投资主体的后续投资,从而带动西部地区高效率的经济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带动金融发展,形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第二,打破西部地区国有银行垄断资源配置的格局,发展多种所有制并存的金融机构,创新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提供政策性和商业性的金融服务,是提高西部地区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金融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

第三,提高西部地区投资效率的途径在于: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变政府主导资源配置机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确立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导的金融资源配置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王维国,张庆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2004(9).

2、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1(3).

3、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陈茹.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GMM估计结果[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3).

5、王文博.计量经济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6、贾俊平.统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Clark,E.International Finance[M].Peking University Press/Thomson Learning,2002.

金融与投资论文范文5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股票投资策略

1 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 Kahneman教授和Amos 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 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 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 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 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 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 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金融与投资论文范文6

【关键词】混沌理论 金融市场 投资决策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环境下,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其规模日渐扩大。金融投资的特点为风险与收益共存,为了保证自身投资的成效,广大投资者对金融市场展开了分析。本文主要从混沌理论视角出发,对中国股票、期货及黄金等市场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投资决策的有效性。

二、混沌理论概况

在1970年后,非线性科学快速发展,经国内外学者共同努力,完善了其研究内容,具体包括孤立波、混沌及分形,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便是混沌理论。在现代科学技术支持下,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其为混沌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混沌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动态系统,其在各个领域均有着普遍的运用,如:自然与社会科学等,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融与渗透,进一步促进了其发展。当前,各国学者均十分关注混沌时间序列预测,其模型分为两种,一种为动力学方法,另一种为相空间重构方法,前者以已知系统模式为前提条件,借助描述系统数学模型,经过简化与求解,从而保证了预测的有效性;后者借助实际观察数据,构建适合的空间模型,通过观察相点的轨迹运动,从而达到预测目标。现阶段,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分为全局法、局域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1]。

在经济学领域中对混沌理论的应用时间较长,可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最早提出了混沌现象,此后,有关学者在风险管理、股票市场、证券市场等方面均引入了混沌理论,但时至今日,关于混沌理论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仍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对既有理论分析可知,金融市场研究中对混沌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混沌识别、常规预测等方面,缺少关于投资决策的研究报道[2]。因此,本文借助混沌理论研究金融市场投资决策是必要的。

三、基于混沌理论的中国金融市场投资决策研究

金融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显著。虽然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时间较短,但股票、期货及黄金市场经数十年发展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金融投资属于理财工具,为了规避投资风险,保证投资效益,国内外学者均十分关注中国金融市场投资决策的研究。如果市场有效,最优投资策略为投资与市场组合、采用消极管理,但有效市场假说缺少可行性,随之出现了分形市场假说,它认为投资者行为与两个因素有关,一种为金融市场信息接受度,另一种为投资时间尺度。金融市场作为复杂系统,其拥有混沌、分形等特性,因此,分析过程中可采用混沌、分形等理论。

(一)研究意义

中国金融市场是由股票、期货及黄金市场构成的,其面向大众,拥有固定的场所,可进行集中化交易,具体有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此作为新兴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影响力日渐增强。

本文选用混沌理论进行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理论方面,研究中利用分形、混沌理论,对金融市场展开了非线性分析,从而推动了金融理论的发展;在现实方面,对于投资者而言,其投资成败的关键点便是投资策略,该策略涉诸多的内容,包括投资对象、规模及时机等,通过对合理投资策略的推广,利于培养投资者的理性思维,使其全面了解市场特性,以此保证其预测、决策的成效,同时也利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使其规避了金融风险,提高了管理效率与质量[3]。

(二)研究内容

1.混沌性检验。在应用混沌理论研究中国金融市场过程中,因确保其属于混沌系统,为了明确其是否拥有混沌系统的特性,可通过混沌识别,研究金融市场中的价格序列数据。通过调查可知,国内外学者经研究证实了股票市场具有混沌性,中国股票市场为弱混沌,但关于其他市场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研究过程中侧重期货、黄金市场,经检测,确定其具有混沌性,此后再借助非线性确定性混沌模型展开预测与分析,从而满足投资决策需求。

在中国股票市场方面,选用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所提供的4000个数据为研究对象,其源于Bloomberg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处理、计算发现,二者日收盘价格序列呈现出了尖峰厚尾的特点,不属于正态分布。通过R/S检验分析显示,沪深两市拥有非线性特征,即:价格波动具备分形性与持久性,经递归图分析指出,两市指数的价格时间序列具有确定性[4]。

在中国期货市场方面,虽然国内学者研究了中国期货市场,但仅限于单一品种,也未能运用不同方法进行检验。由于期货市场的指数缺少一致性,各品种均有着独特性,单一品种的混沌性不具备代表性与典型性,因此,研究过程中应选用不同的方法,以此提高检验分析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实践中选用了三大期货交易所的全部上市品种,首先,利用最大交易量复权法进行采集,以此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及代表性,此后进行了处理、计算及检验。此结果为各期货市场的不同品种价格序列具有尖峰厚尾的特点,不属于正态分布。通过R/S、BDS及递归图检验可知,我国期货市场价格序列波动具有非线性与持久性特点,同时其价格普遍确定。

在中国黄金市场方面,我国黄金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在21世纪才成立上海黄金交易所,与国外市场相比,其在交易量、影响力等方面均相对较小,但其发展速度较快,与其他金融市场共同构建了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美元贬值,我国开始大规模储备黄金,但其在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仍相对较小,因此,相关学者要求中央应加大其储备量。随着黄金价格的上涨,国内投资者对其给予了高度关注,因此,黄金价格预测与分析逐渐成为了热点。以上海黄金交易所的2000个数据为研究对象,采集后对其进行处理与计算,通过R/S、BDS分析与检验发现,中国黄金市场不符合正态分布,具有非线性及确定性,但其非线性特征不够明显,造成此情况的原因为该市场发展时间尚短,难以实现定量检验[5]。

通过对三个市场的分析与检验证实,中国金融市场具备混沌个特性,因此,可利用混沌理论探讨其投资决策。

2.混沌预测。中国金融市场混沌预测是其投资决策的前提条件,最传统的投资策略便是价格预测,即:价格上涨则买入,而其下跌则卖出。为了掌握中国金融市场的预测方法,应利用Lyapunov指数,该指数对系统混沌量及轨道指数发散进行了量化估计,在相空间寻找相似点与相似轨迹,在此基础上,构建预测模型,经研究证实,金融时间序列预测经去噪处理后,其预测性能明显提高;同时,采用自适应预测方法,此方法的优点为涉及的样本量少,预测准确性较高,同时可克服时变困难,并拥有自适应跟踪系统运动轨迹,在分析中国金融市场过程中可选用Valterra级数自适应预测模型,虽然其预测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缺少稳定性,个别情况下,可能出现预测失败。因此,日后,该模型仍需进一步改进。

当前,在金融市场中广泛应用着神经网络模型,其预测精度高,并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将其用于金融市场预测,网络通过对样本的学习,自适应地提取了金融资产价格的动态规律,同时其动态特性、存储能力,有效反应了金融市场的时序特性,从而保证了预测精度[6]。

3.混沌投资。金融市场投资决策流程如下:确定投资战略、分析市场、构建投资组合、品股业绩、改进投资组合等,实践中应注意两个事项,第一为金融资产分析,通过对投资工具风险及收益的评估,以此明确投资时机,为了解决此问题,常年的决策方法为技术分析,结合混沌预测,构建混合交易模型,经验证显示,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保证高额收益率;第二为最优资产组合,主要是控制投资风险,促进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在处理此问题过程中可利用非线性技术及行为金融理论,其投资组合模型有M-V模型、M-V-S-K模型[7]。

四、总结

综上所述,混沌理论作为非线性技术,将其用于金融投资领域,利于提高投资者的预测与决策能力,待有效控制风险后,其投资收益将更加显著。本文借助混沌理论,对中国金融市场展开了全方位的混沌识别,并提出了混沌预测方法及交易、投资模型。

参考文献

[1]刘超,刘丽.系统金融理论研究――兼论现代金融理论、行为金融理论、系统金融理论的比较[J].南方金融,2011,12:9-18.

[2]黄腾飞.基于混沌理论的中国金融市场投资决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3]张震.基于混沌理论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式探讨[J].区域金融研究,2012,08:20-26.

[4]杨新华,施筱勇.有效资本市场理论与混沌理论的融合――资本市场价格波动的规律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18-21+30.

[5]梁成.基于异质易者非线性模型的中国证券市场价格波动研究[D].南开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