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知识管理范例

金融知识管理

金融知识管理范文1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教育;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引言

高职院校的金融管理专业其培养出来的人才主要是面向银行证券以及保险等金融机构,因此这就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具有非常强的实践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的培养时需要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且采用产教结合的模式进行人才的培养,这样才可以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传统的金融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本科类院校是比较注重理论教学的,而高职院校虽然强化了实训教学,但是很多院校采用的是以赛代教的模式,这完全忽视了学生对于相关工作的适应性。毕竟大赛的相关项目和日常工作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随着国家层面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重视程度增加,现代学徒制度开始被应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中,相比于传统的学徒模式,现代化的学徒制度是将整个师、生以及教学、实践场所等都进行了融合,学生近乎在相关工作的岗位上进行学习,因此这也促进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增长。

2推行必要性

21熟悉岗位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其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强化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相比于理论性教学,学徒制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并且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助力。而且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是将教学和工作岗位进行了结合,这样在实训中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质量,而且也提高了学生们对于相关岗位的熟悉程度。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相关的工作思维,丰富了学生的工作经验,这样在真正进入社会并且从事相关工作时,学生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1]。

22破解实训难题

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践问题一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个行业整体上对于学生的专业素质技能要求比较高,一般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能力去接触相关的工作。而且金融行业的相关工作虽然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但是具体的工作内容需要人为地进行判断,对于个人的工作经验要求比较高,所以在进行实训的时候根本就无法提高学生的相关经验。但是随着现代学徒制的应用,学校和企业的综合培养使得学生更早地接触到了相关的工作内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作经验,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试错,这也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23缓解人才矛盾

我国的经济现在已经进入了深化改革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金融行业的变化非常大,这也就造成金融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等都在发生着变化,只有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和市场接轨,那么人才的培养质量才会有保障。人才错位是目前金融市场上非常普遍的现象,即学生根本就没有从事相关岗位的能力,而企业又缺少相关岗位的人才。所以随着现代学徒制度的应用,会在学校、企业以及国家三者之间构建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平台,以这个平台为基础的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其可以有效地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人才的培养,进而有效地缓解了市场人才需求矛盾[2]。

24稳定企业员工

在现代的学徒制度下,高校可以对目前已经具备的金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这样不但提高了金融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质量,而且还降低了相关的成本。同时校企合作模式下,一个良好的平台可以提高实训的效果,进而保障学生具备相关的技能和专业素质。同时企业在进行招聘时,可以通过校企平台进行招聘,这种针对性的招聘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员工的稳定性。

3存在问题

31企业参与度不高

在现代学徒制度中,企业是核心,因为企业对于市场是最为敏感的,只有企业将市场的敏感内容应用于学生的培养,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相关能力的提升。但是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度建设并不是很感兴趣,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企业在投入了大量资金之后进行校企合作,但是在合作中企业根本就没有获得相关的效益,而且这也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因此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很多企业对于校企合作并不是很感兴趣。

32社会认同度不高

虽然现在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并且对于现代学徒制度的普及也给予了很多的政策和资金的配套,但是现代学徒制由于还是一个刚刚出现的新事物,整个社会对其并没有多少理解,因为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也会存在一些疑虑。而且最重要的是,在我国职业教育并不是很受重视,大部分家长都认为自己大学生要比高职生的身份高,而成为一名技术工人只不过是被逼无奈,如果有选择他们一定会选择进入一所大学。这相比于德国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且观念的改变也是非常困难的[3]。

33院校对接不足

教师和企业对接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大学毕业之后就开始教学,这些教师在理论层面上可能具有非常丰厚的积累,但是却没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因而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他们安排设计的实训课程并没有多少的效果,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一些学校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聘请各个公司的高管给学生进行授课,但是很多时候高管们只是一个挂名,并没有开展相关的课程。而在德国,高职教育的教师需要有五年的工作经验才可以取得教学资格。

34培养个性化欠缺

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实训还是订单班以及顶岗实训等内容,这种培养是具有计划性的,并且是按照企业所需求的岗位进行培养,因而学生们接触到的技能培养都是以实际需求为主的。整个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并没有考虑,这也就使得培养过程非常的单调,影响了人才的培养以及潜力的激发,而且整个方案是没有差异性的。但是金融管理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最为重要的就是需要有个性化,所以这种培养方法根本不适用于目前的金融环境。

4培养创新路径

41加深校企合作

首先,高职院校需要争取政府层面的支持,并且由政府来牵线搭桥和金融管理相关的企业进行深入的合作,形成相关的合作协议。其次,高职院校还可以依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设置相关的专业,并且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方面的教师负责学生的理论教学,而企业方面派来的教师则负责学生实际操作以及技能教学。最后,高职院校可以在行业协会等组织的见证下,让学生和合作的相关金融企业签订项管部的就业协议,这直接明确了学生的职责,而且也激发了企业的培养积极性[4-5]。

42双导师型团队

传统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在现代化的学徒制度下,高职院校应该强化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可以构建一个教师的进修体系,让教师可以有时间和空间进行锻炼,并且促进教师对于市场的认知。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构建双导师型的教学团队,聘请校外金融企业的一些优秀员工或者是企业管理人员作为金融管理专业班级的班主任或者是任课教师,这对于提高企业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有很好的帮助。

43完善评价体系

完善的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传统的人才评价体系是基于相关职业证书为主的。但是对于金融管理专业来讲,其是否具有良好的行业工作能力就需要专业的企业进行评价,职业技能证书只能证明其具有了入门的资格,并不代表其具有从事相关行业的能力。因此学校方面可以联合相关金融企业或者是第三方的专业机构对学生进行考核,将考核的结果进行反馈[6];学校方面利用这个考核反馈的结果可以针对性地对人才培养的方面进行修订,进而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5结论

金融知识管理范文2

关键词:实践教学;高职;金融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日渐成熟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的用人需求也逐渐转为重视金融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本科金融管理专业教育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技能型教育,实践教学是其实现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多流于形式,很难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高职金融管理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已变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服务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满足金融业务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系统性、联系性、递进性等特点。具体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与评价体系、保障体系四部分内容。

1构建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一体”是指以职业技能为主体,即以一线金融人才所具备的专业技能为核心,而不是传统的以金融专业理论所具备的内在逻辑学习为重点。在进行教学设计中无论是课时安排、课时内容、教育方法等都应该以专业技能学习为中心。“两翼”分别为职业素质培养一翼和职业证书一翼,也就是在专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就工作所具备的素质(心理、思想、学习、创新等)进行教育,职业证书的获得上以资格证书为基础。这样,所建立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就把素质教育、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有机联系起来,从而确立了三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促进的关系。

2构建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三进阶”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要与区域经济、区域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行“分层培养、层层递进、稳步提升”的阶梯化实践教学模式,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层次,培养学生具备一线金融岗位所要求专业技能。

2.1基础实践层次

该层次包括金融基本技能实训和金融认知教学两个实践教学项目。学生在入学之初对金融行业尚未形成感性的认识,金融基本技能实训旨在让学生通过对点钞、字符录入、传票算等知识的学习具备金融行业必需的基础业务手工操作技能,是学生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和从事专业所必须的基础性技能。金融认知教学可以结合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来校举办讲座或带领学生到金融机构的营业、办公场所参观学习两个方面进行。以加深学生对金融机构工作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2专业实践层次

该层次包括金融核心技能专项实训和金融综合能力实践两个实践教学项目。金融核心技能是胜任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专业经验技术和技能。在课程设置上根据金融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要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并结合专业实训室提供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实训条件。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及相关模拟软件,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强化学生实用性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基本掌握实践工作技能。金融综合能力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践技能为依托,在实践训练中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训练。通过完整连续的实践训练,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金融问题,毕业后能直接从事相关金融工作。

2.3社会实践层次

该层次包括生产实训、顶岗实习两个实践教学项目。在生产性实训中,高职院校可与保险公司、金融服务外包公司等机构深度合作,成立生产性实训中心,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担任教导教师,开展真实生产项目,学生对金融职业技能深入了解,对于一线工作所具备的能力进一步加深理解,并且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分析问题,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顶岗实习是所有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综合专业素质的升华和检验,安排学生到金融企业进行对口实习,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金融机构一线业务岗和基层管理岗业务流程和规范,增强知识和技能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初步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转变。

3构建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双结合”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

“双结合”包括硬件管理和软件管理两方面内容,在硬件管理层面包含执行部门、实践教学基地和管理人员等的硬件管理。在软件管理方面主要涉及管理制度、过程管理和评价体系等管理。

3.1硬件方面

建立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机构,确保实践教学最终目标能够准确达成。从学校整体层面对实践教学进行顶层设计,由学校教务部门牵头各专业,制定实践教学总体目标和规划。对实践教学工作起总领和监督作用。系部负责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具体工作。成立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担任管理委员会委员,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课程标准。在实践管理和评估方面实行双师共管的策略,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实践教学的评估,从多方面对实践评估进行准确的定位。

3.2软件方面

3.2.1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可以通过对实践教学文件资料的管理去实现。实践教学文件资料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考核标准、管理模式等,在文件的制定方面校内外教师互动,结合实际情况与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文件。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有助于对整个实践教学的过程、进展情况的把控,对于教学中出现的偏差进行准确的把握进行及时的纠正。

3.2.2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在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形成多方联动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企业以及校内外教师的资源多元管理模式。专兼职教师协作,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弥补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的缺点。

3.2.3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系统

实践教学评价系统应以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为标准。首先,评价主体要多元化,不能仅局限于专职教师,还应引入政府单位、金融机构、协会组织等。第二,应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评估,要关注评价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职业能力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综合判断。第三,开发多种考核方式,实践评价的方式不仅包括现场的操作、测验,还可以采用实习报告、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考核。要在学生的实践技能是否有提升的前提下,设定金融实践教学质量的考评指标,形成金融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系统,对金融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

4构建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双条件”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高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由“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先进完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软硬“双条件”共同构成。

4.1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使学生获得与金融机构发展所需专业技能,就要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掌握基本的理论基础,更主要的是对实际金融工作有着深度的了解。“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学校专业老师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依靠专职教师的培养和兼职教师的聘请,通过“走出去”和“走进来”,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提升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

4.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高职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应从校内专业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三个方面进行建设。(1)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校内专业实训室着重模拟企业现场,训练学生的金融专业技能。应建设金融实训中心,打造高仿真金融交易环境,借助各类业务模拟软件,动态发展。实现包括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证券投资业务、保险业务等技能训练。(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严格按照金融企业真实的生产性要求,根据市场对产品的实际需求而建设的校内生产经营实体,接受学生参与生产经营活动。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可选择与具有一定实力的金融企业合作设立校内金融产品营销中心或金融服务外包中心,采用电话销售、网络销售等形式,开展真实业务的处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3)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是将学生纳入到金融机构的日常工作中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以增强,全面达到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高职金融专业可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合作,建立优质、多元的校外实践基地。在校外实践基地的选择上,应选择具备一定规模的金融企业,确保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还要注意选择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实习单位,满足学生学习业务、提高技能不同层面的需要,帮助学生多维度、多层次开展专业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使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高职院校为社会经济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璐.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践培养体系的探索[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2).

[2]蒋成忠.高职金融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及评价机制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金融知识管理范文3

关键词:创新创业;金融管理;实训体系

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我国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的迫切需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着重提出“切实深化创新创业改革,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创新创业实训教育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体制,实行灵活的学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实用、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加强创新创业实训,加快专业化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培训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其中,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实训,要求每位学生参与其中。2021年12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坚守实习育人初心。为此,职业院校亟待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实训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训体系发展现状

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金融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应用技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根据职业教育的具体教学功能,金融专业实训课程建设应该紧紧围绕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立体化实训体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训体系主要由实训和实习两部分组成。其中,实训是指将专业知识、技能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在实践中深化和拓展专业知识,使专业技能进一步提升。根据这一理念,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训是培养学生基本实训技能和金融业务处理能力的教学环节,如:商业银行的操作技巧,包括点钞技术、人民币真伪鉴定、计算技术、中文输入技术、传票数据输入技术、数字书写标准培训、综合金融技能和国际结算实践等(理论+实践)课程。实习则包括专业社会实践、访问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熟悉常见金融管理业务环境中相应的专业岗位,掌握工作流程,通过处理金融管理业务,使学生既能增强真实的工作能力,又能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则建立金融管理专业实训体系:一是以职业培训目标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依托的原则。对于金融管理专业,职业培训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首先满足地方上对专业技能或群体能力的要求,并注意专业的培训目标和相应规范。二是坚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任务的原则。高职院校的金融管理专业培养的是能够掌握金融理论和金融管理技术的学生;各种金融产品的操作和加工被转化为具有一定功能的金融管理服务,以满足客户的一定需求,这是非常独特的技术应用特征。因此,金融管理实训课程必须将技术技能和专业技能有机结合,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三是实用性和动态性原则。金融管理专业实训体系的系统化发展,应贴近金融实践,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需求,发展科技,创新金融,了解金融企业在金融服务领域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技能类型。然而,现实中各项制度措施的执行存在严重的滞后性。部分高职院校很少强调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训创新,教学场所仅限于教室和练习室,教学过程中往往还是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较少采用独特的创意平台和激励措施,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需转变实践教学思路,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具有较强创造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训体系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课程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

课程定位是课程建设的条件,但部分高职院校的金融管理实训课程定位不明确。例如,单纯从名称字面理解,“商业银行信用业务”课程应该是一门实训课程,旨在让学生进行实际独立操作,培养业务处理能力。然而,从课程系统性角度来看,应该理解为其基础理论知识来源于金融分析、银行柜台、国际结算、银行监管等其他金融课程,需要与其他相关知识相融合,同时其本身又是独立存在的。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职业能力需求不匹配

部分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节的。此外,金融机构普遍对学校等教育机构不开放,且学校在实训中提供的硬件条件不足,造成学生无法进行正规的专业实训,操作能力不能满足岗位需求,操作技能不够专业化,择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也较差,完全不能适应金融管理专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实训体系构建的层次不清晰

就当今社会来说,大多数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训体系以重现金融管理业务基本流程为主,课程内容设置单一,操作形式简略。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课程定位不准确,学生业务处理能力的实际培养与其他能力培养的关系被分裂,没有构建一个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分层立体的结构体系。

(四)实训体系的目标定位不科学

部分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的知识章节设计侧重于理论知识而非技能结构,不能灵活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很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跟不上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金融管理专业实训体系的建设,不仅要注重传统的基本商业模式,还应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以创新创业理论为基础,使其内容和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动态变化。金融服务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特点,因此,系统的金融管理专业实训体系的目标定位应是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

(五)实践教学基地不稳定

实践基地是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载体,是学生提升实践技能的重要平台。然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并不稳定。一是校内实践基地场所面积不足,设备陈旧,对技术的更新换代重视不够,导致许多实训室的技术含量很低。二是演示性、验证性的平台项目较多,而设计性、技术性、综合性项目偏少,缺乏与实际工作现场相匹配的专业技能训练平台。三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乐观,流动性大,管理松散,外加地方政府和学校内部政策支持不足,导致企业与学校配合度低,服务严重落后,极大影响了学校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和安排,不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创新创业视角下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训体系构建路径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训体系通过实施系统的实训教学改革,包括教学目标、实训内容、实训依据、实训效果评价等一系列改革,以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金融管理专业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金融管理专业实训技能,以满足未来金融管理工作发展的要求。

(一)树立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

一是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贯穿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训体系,研发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金融管理专业实训室、沙箱模拟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重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有关实训活动,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采取“专业+辅修”的教学模式,开设创新创业型金融管理专业实训课,并增设相关的专业选修课。通过课程整合,帮助学生对创新创业型金融管理专业实训体系形成更加直观的感受,培养学生金融管理实训技能之外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激励学生主动挖掘自己的创新和创业潜能。二是根据地方金融企业工作范畴确定专业实训体系范围,并以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的探讨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要充分结合创新创业知识和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运行实例,培养学生分析和探索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训中勇于提出不同的想法,并根据所学内容对提出的想法进行进一步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训的积极性,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能力。三是更新教学手段,尝试运用最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加强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在金融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实训中的应用,通过软、硬件结合,使学生接受更全面的金融管理业务模拟操作知识。线上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制作创新创业型实训微课程,鼓励学生通过手机和电脑拓展学习领域;线下可以开展各种金融管理专业实训讲座和技能大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后资源开展跨学院、跨专业的互动交流,培养创新创业型金融实训团队。

(二)建立科学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

实训考核机制考查的是学生掌握实训知识的情况以及能否学以致用。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实训教学体系、实训项目、实训条件、实训教学效果等进行全方位考核评价,对提高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金融管理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实训体系的考核应区别于传统的基于学生课程成绩的评价方式,要根据多维立体考评,突出创新性以及解决问题和困境的能力。一方面,为使考核成绩真实反映学生当前的实训能力,学校应建立各个阶段的考核试题库,同时根据不同的实践环节安排不同阶段的考核工作,这样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下的实训考核评价必须注重学生技能获取过程的考核评价,改变以往的结果性评价,构建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学生实训要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为方法,通过模拟真实的业务环境,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熟练掌握业务处理实操能力,做到知行合一。

(三)构建创新型、多层次的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面临着“教”与“学”模式的双重转变,需要一支多层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首先,加强政策引导和政策支持。拟定提高教师职业能力的规划,实行双岗双职双薪制,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同时确保教学质量,强化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增强教师建构专业知识的能力,督促教师加强自身实践技能的培训和提升,加强优秀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实行教师全员发展,闭环管理。其次,积极招聘实践技能强的优秀教师,引进具有前瞻性发展战略和行业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学生的实践培训和教学引导者,并以资源社会化原则优化教师结构。最后,招聘行业或企业的技术能手担任校外兼职教师,系统指导学生的实践实训,同时依据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对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训体系进行必要的查缺补漏。

(四)以产教融合推进实训基地建设

金融知识管理范文4

知识管理能力是指组织创造、整合、转移并应用知识资源的能力,是将知识与其他资源和能力综合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主要以四个过程管理构成: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转化和知识创新。企业中这四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企业绩效是企业实现市场、运营、成长和财务目标的程度,是企业竞争优势、核心能力、创新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并不是单一的,一般包括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在知识型企业中,由于其产品具有特殊性,重点衡量其财务绩效不恰当,因此本文以非财务指标为主,并将财务指标以主观判断方式进行评定。企业通过知识管理的四个环节形成有效的知识管理活动,然后将新知识应用到企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中,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以实现规模效应,最大化的降低生产及管理成本。

知识管理的实施使得企业员工知道谁拥有什么知识,方便他们信息的交流,从而提高企业绩效。知识型企业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潜在机会的价值,并有能力从这些机会中提取价值。知识管理影响企业绩效,管理者是有限理性的,面对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利用组织生产的信息和创造的知识来协调组织活动。根据上述讨论,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员工管理能力与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本文构建以下概念模型及假设关系。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样本

本文采用滚雪球方式,以成都市企业为中心,对处于成都市内的企业采用纸质问卷调查,处于市区外的企业一般由朋友纸质或者直接发送电子版问卷。此次调查涉及的行业有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教育咨询业以及通讯服务业等。问卷填写人员为各企业的管理人员,此次问卷均为结构化问卷。问卷发放的时间范围为2013年9月到2013年12月,共回收有效问卷95份,回收率为82%。

2.变量测量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用Likert5点量表的形式对变量进行测量,1~5表示从“很低”到“很高”依次过渡,分别为“很低、较低、一般、较高、很高”。知识管理能力的测量,在参考Gold所提出的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包括员工知识获取技术状况、高层对知识获取的重视程度、知识获取途径数量、知识共享的技术状况等9个变量。企业绩效的测量,本文所采用的是员工个人对于企业绩效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的感知程度,它包含了产品和服务质量、市场开拓能力、科研能力、新业务创造的效益、客户满意度等5个指标。

3.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本问卷的分量表的Cronbachs值均达到了0.8,信度良好;通过对知识管理能力和企业绩效两个潜变量下的14个指标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知识管理能力和企业绩效通过了效度验证。

三、研究结果

运用相关关系分析,对员工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显著性水平=0.05的情况下,企业绩效与员工知识管理能力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61,说明员工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绩效的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显著,且为正向相关关系,即员工知识管理能力越强,企业绩效越好,文章假设得到论证。

四、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以四川省知识企业为研究背景,基于大量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知识型企业员工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本文的研究过程及结论对于我国知识型企业的管理者有较好的指导和实践意义。在企业绩效的评定上,管理者应改变已有的以财务指标为唯一衡量标准的观念。

金融知识管理范文5

虽然对当前出现了有关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但是对于其中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的分析较少,并没有比较完善、全面、系统的探究,及时出现过一些关于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研究,其内容与分析也较少或者较为浅显,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概念,故此,有必要对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进行有效界定。20世纪70年代末期,瑞思就有过关于认知性企业的理论,该理论指出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努力获取知识从而实现企业的较好发展,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对其重视不够,忽视了知识经济对企业而言的重要作用。直到21世纪初期,才相继出现了“知识企业、知识组织、知识公司”等相关的概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1986年,瑞典学者卡尔•爱立克•斯维比第一次提出了有关“知识企业”的概念,他认为“知识企业的经营运行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积累,管理以及员工应用知识并创新的能力。”这些也引发了行业对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的相关探讨,卡尔也因此被誉为“知识管理之父”。随后Thmas在《智力资本——组织的新财富》中也详细的阐述了关于“知识公司”的定义。他提出“只是公司需要挖掘有价值的细节,并进行实证性模拟,从知识角度出发来发现新的业务。”2002年,汪治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研究,指出“知识企业是知识对企业的成长发展的贡献率超过一半的企业”。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是指将知识当做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发挥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从而来匹配企业生产发展的各项要素,最终推进企业整体的发展。例如,金融行业的许多企业、咨询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具有较完备研发设施且致力于产品研发和创新的生产制造业企业等。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是以知识的不断积累、积极创新、商品生产作为企业重要经营发展目标,为了企业的生存和更好发展,有必要从战略的角度深化企业知识管理主导地位,实现企业对知识的发展需求。

2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形成动因

由上文可知,当前有关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的理论研究并不完善和全面,但大体上都可以归结成:“企业对知识的管理和应用体现在企业把所拥有的有形资产和资源进行有效组合、加工,从而用来提供服务,而这个企业对有形资产和资源的应用又取决于知识和知识的转换能力。换句话说,企业对其有形资产的组织和应用是一个知识的函数,企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和量取决于知识变量。从这个意义出发,若是拥有相同水平资源和资产的不同企业对知识变量作出不一样的输入,即企业间对知识的积累、应用和创新的水准不一样,则知识管理水平较高的一方得到的知识变量相对较大,用相同的成本而言,他所获得的收益就远要大于管理水平弱的一方。”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欢迎和推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各类企业商家都愈加的推进向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转型,知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也愈加的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众多企业的整体营销策略以及运营管理方法都更加的以知识为核心开展,从而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赚取更大的商业利润和财富利益。在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企业要想获得较好的生存和发展,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为核心的动力就是进行知识管理。虽然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相应的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也要求的更加全面、复杂。故此,企业就更加需要创新、发掘和利用知识,经营模式越来越呈现出知识管理化的趋势,最终达到企业内部构建和外部环境发展的和谐统一。

3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战略模式实质的分析

经典的企业战略管理已经很难跟上时代的节奏,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战略管理系统模式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对于企业而言,最为重要的挑战是进行知识的不断积累、全面创新和充分利用,这就要求企业应该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完善的组织架构,系统的职责分配才能最大限度的推进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发展,战略模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重构和调整。

3.1组织结构

经典的企业组织结构模式一般会非常固执化的实行统一指挥的理念,围绕该理念构建一条适用自身企业的职权等级链条,即每位员工必须也只能接受一个上级领导的领导和指挥,这样一来,就会形成非常严谨和条理化的管理体系,但是同时也会增加管理的领导层级,扩大从底层来到高层的距离,由于上层领导没办法真实的接触到底层的消息,因而,有必要制定各类详细的规则办法,方便具体管理和具体作业。

3.2管理职能

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不断发展辩护,也就带来了为保证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二进行的企业组织内部结构的更新换代。在企业整体组织结构上,知识管理主导就要求企业员工高效率的获取知识信息、共享知识成果,从而拥有强大的自我学习应对能力来适应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各种改变。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要得以生存和健康发展,就更加应当肩负起随时随机彻底变革组织结构的责任和职能。

3.3管理理念

金融知识管理范文6

企业通过知识管理的四个环节形成有效的知识管理活动,然后将新知识应用到企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中,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以实现规模效应,最大化的降低生产及管理成本。知识管理的实施使得企业员工知道谁拥有什么知识,方便他们信息的交流,从而提高企业绩效。知识型企业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潜在机会的价值,并有能力从这些机会中提取价值。知识管理影响企业绩效,管理者是有限理性的,面对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利用组织生产的信息和创造的知识来协调组织活动。根据上述讨论,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员工管理能力与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本文构建以下概念模型及假设关系。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样本

本文采用滚雪球方式,以成都市企业为中心,对处于成都市内的企业采用纸质问卷调查,处于市区外的企业一般由朋友纸质或者直接发送电子版问卷。此次调查涉及的行业有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教育咨询业以及通讯服务业等。问卷填写人员为各企业的管理人员,此次问卷均为结构化问卷。问卷发放的时间范围为2013年9月到2013年12月,共回收有效问卷95份,回收率为82%。

2、变量测量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用Likert5点量表的形式对变量进行测量,1~5表示从“很低”到“很高”依次过渡,分别为“很低、较低、一般、较高、很高”。知识管理能力的测量,在参考Gold所提出的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包括员工知识获取技术状况、高层对知识获取的重视程度、知识获取途径数量、知识共享的技术状况等9个变量。企业绩效的测量,本文所采用的是员工个人对于企业绩效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的感知程度,它包含了产品和服务质量、市场开拓能力、科研能力、新业务创造的效益、客户满意度等5个指标。

3、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本问卷的分量表的Cronbach?s值均达到了0.8,信度良好;通过对知识管理能力和企业绩效两个潜变量下的14个指标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知识管理能力和企业绩效通过了效度验证。

三、研究结果

运用相关关系分析,对员工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显著性水平  =0.05的情况下,企业绩效与员工知识管理能力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61,说明员工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绩效的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显著,且为正向相关关系,即员工知识管理能力越强,企业绩效越好,文章假设得到论证。

四、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金融知识管理范文7

1.1项目信息的全面搜集

国际工程公司一般拥有较为广泛的项目信息来源。包括业主公开招标信息,咨询公司、中介等机构的宣传,各重要纸质、电子媒体的传播等。从事经营基础工作的商务人员需要非常敏锐地获知这些项目信息,归纳整理并初步辨别信息的真实度,并及时向上级汇报。

1.2明确重点发展地区、项目和业主,细分市场,了解所有有关背景资料

根据市场现状,商务人员需要结合其公司的战略发展和营销方针,对项目信息进行科学的筛选,制订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地区的海外市场的计划,充分了解背景资料,包括政治、经济、历史、语言、文化、行业发展状况等,明确重点开拓和投标对象。这是与国内项目经营基础工作区别最大所在,在整个经营工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1.3与业主和其他中介公司的关系运营和维护

全面收集项目信息与业主及业主所在国的有关信息,培育信息来源和渠道,在日常的关系运营和维护中加深与业主之间的了解与情感交流。

1.4与本国政府机构相关部门的关系运营和维护

国际工程公司在海外市场的运作和竞争参与,需要取得政府的绝对支持,了解国家政策方向,借势而为,趋利避害,为海外市场的扩张保驾护航。海外市场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经济利益、文化习俗之间的竞争。

1.5投标工作

这是经营基础工作的一大重点。及时、快速地组织人员完成商务组织、技术组织、采购组织、施工组织,分别完成:①招标文件、招标合同要求、风险、责任,结合本公司的各方面条件的分析;②业主需求的全部技术内容;③针对不同供货商进行询价比价工作,并制订购货计划,考虑运输方式和发生的相关费用;④了解当地施工条件,对施工工艺、技术、进度、材料和劳动力等各方面进行构思,确定质量监督原则并制订施工计划。⑤分析、计算投标的各项成本。上报高层后,由公司确定利润及最终投标价格。同时,随时做好与业主和招标机构各项问题确认等沟通协调工作。这也是前期经营基础工作的综合成果。

1.6为配合经营工作进行的日常管理工作

日常管理主要包括合同管理、翻译、涉外商务管理等事务。这些工作繁杂,设定科学的模板是合格的经营人员的必备利器。

2经营基础工作的知识管理

那么,我们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管理,在诸多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里找寻逻辑,发现方向,全面提升基础工作的质量,抓住机会完成投标、谈判工作,以实现最终合同签订,取得实质性成果。由此,我们将经营基础工作知识作出以下初步分类:

(1)项目技术类知识。

作为国际工程公司,首先是依托专业领域的技术来满足客户需求,并通过不断更新创新技术和开辟创新服务内容在相关行业内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占据一定份额的市场。在不同行业,相近专业、不同的工艺流程都涉及对多种专业知识的综合利用,国际上也有相对稳定的公认标准来衡量企业工艺、专利、设备的先进性,并确认企业在本行业领域所处的地位和影响。因此在与外界进行早期沟通时,公司相关展示件是极为重要的敲门砖,包括公司介绍、公司业绩、技术特色、技术创新和发展等。以业绩为例,经过知识管理的分类和解析,采用不同方式设计业绩的展示模式逐渐成为极其重要又基本的工作之一。在分析业主、咨询机构的需求之后,针对项目背景和特点,提交不同类型的业绩,事半功倍。同行业宜根据自己行业特性和技术更替来进行整理分类,替代对任何业主任何国家任何条件下都只提供一份一模一样的业绩表的做法。以俄罗斯某烧结项目为例,该业主选用的烧结原料特征要求工艺流程利用小球烧结技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沟通时,投标方通过策划设计好的内容安排,调用投标公司知识库中小球烧结的业绩及原有业主产能产量相关数据,在带领业主进行现场考察时,就此项相关内容与业主进行了充分的技术交流,将公司的业绩重磅推出,在最短的时间里让业主认识了解了他们关注的方面,迅速并突出重点的展示得到业主的肯定。国际工程公司的技术等全方位支撑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专业信息平台上实现共享与交流。

(2)商务管理类知识。

商务管理类知识是经营基础工作中最基本的知识领域。包括战略思想、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物流管理、风险管理、法律等。其中营销思想无疑是经营工作的核心,项目融资也在当前形势下,成为经营基础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越来越多的项目可能采取EPCF(总承包+融资)或者EP+F形式。某些融资可以充分利用属于国家层面的政府专项贷款。这类融资项目合同一旦签订即可开展融资手续。融资取决于政府及国家银行对于项目的审批,且有不同类型的组合,一旦外方政府完成项目审批流程,该项目即可通过相应审批流程完成融资手续。这类涵盖政策和金融相交织的相关知识需要在项目经营进程中,随其发展不断挖掘、了解并确认、分析。

(3)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知识的管理。

走向海外市场,是思维和行动横向的扩展。而纵向路径的思考,让我们了解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并对现在和未来做出判断。充分利用对特别的“人”的了解,来认识事件背后的意义,分析项目发展的趋势,是经营基础工作中的必修课。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对认识人的共性和个性的认识紧密相关。例如在俄罗斯的经营过程中,我们深感“老大哥”的心理优势无处不在。最初我们怀着向其宣传当代先进科技和工艺的心态前往,同时了解其真实的状态和需求。经过对现场踏勘,看到树立起来的“1937”“1967”等丰碑式的纪念标志,对其历史沿革的查找和分析,以及与其专业技术人员的交流,我们设身处地感受到前苏联当年技术强国的气势和实力。换位思考后,调整心态,在技术文本内容上加强了工艺技术创新的介绍,就其现状为业主综合考虑了工艺的改进需求,并对解决设备使用问题做出了建议性意见。谦虚谨慎、与时俱进的中国风范,得到了业主的认可。在语言的功用上,绝不仅是简单交流和信息获取。语言使用的熟练程度决定我们对其国家文化的理解,以及专业的程度。提高专业术语表述能力,充分理解语言习惯代表的文化含义贯穿在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推进项目进程的过程中。

(4)项目组织运作类知识。

在经营基础工作中,如物流、运输包装、交通咨询、礼品服务、展位设计等,涉及相当专业的项目运作类管理知识。服务外包的情况日益增多,也是分工细化、运作专业化的体现。这些外包服务的组织、管理,对经营基础工作的商务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甄别和选择外包服务,在合适的时候以合适的价格为经营主体工作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并纳入知识管理的信息平台范畴,使资源利用最大化,是未来的趋势。

3创建更好的知识管理环境

通过对国际工程项目经营基础工作和涉及知识领域的了解,我们认识到,需要进一步发展知识管理体系的管理界面,培育知识管理的管理环境来促进经营工作。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的管理界面,应由战略思想、组织管理、资源管理、文化管理、风险管理和评价管理等六个方面组成。如图2所示,经营基础工作知识管理与这六大管理的关系都是双向影响的。其中,整个经营基础工作内容的规划、建设、维护无时不刻深受公司战略思想和公司文化的指引,反之也为战略规划提出新的启示和思路,给公司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公司组织结构和资源的配备给予知识管理官方或非官方的支持是巨大的,反过来,知识管理也对组织和资源结构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知识管理要求归纳总结、分享再创造的同时也必须受到安全、成本等风险管理的制约,必然要求责任与自由并举,并接受来自组织的评价和修正。同时,知识管理本身又对风险和评价管理提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形势下的挑战与更新的要求。

4结语

金融知识管理范文8

“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图书馆提供了技术支撑,电子资源脱颖而出,带来革命性变化。科学引导着知识管理系统,为管理、传递和使用知识提供路径和方法。”Yadagiri,S.强调,在迅速出现的数字纪元和知识社会,知识管理能够加速知识的传播,改善图书信息中心的业务程序,增强其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升其业界地位。美国学者Baker,ShirleyK.认为,在高校,在一些学科,高等教育和图书馆在巨大的机遇面前,要肩负起数字信息和知识管理的重任。盛小平教授基于文献计量法论证了知识管理不是一种管理时尚,利用库恩的学科定义标准验证知识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KarlWiig在《知识管理:一门渊源久远的新兴学科》等文中强调,知识管理成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包括管理科学、认知科学、经济学、教育方法、人工智能、信息管理与技术科学在内的支撑性学科。伊朗学者Hazeri和澳大利亚学者Mar-tin及Sarrafzadeh认为,知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隶属于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并强调其多维度,即涉及组织、企业、管理和实践等多个领域。据调查,全球排名前500强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实施了知识管理项目,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机构也在积极引入知识管理,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图书情报界参与知识管理的研究是大势所趋,吴慰慈教授指出:“开展知识管理问题的研究,将推动图书馆学研究超越传统图书馆机构的局限,去面向更广阔的实践基础。”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是当前图书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在知识管理的研究方面,图书情报学具有先天优势,如果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图书情报学的学科地位、应用范围和社会影响都将产生大的飞跃。学科的理论体系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处于起步阶段的知识管理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知识管理不断从相关学科吸收营养,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信息技术方面颇有起色,逐渐确立了一定的学科地位,形成了独有的理论体系。但实践超前、理论滞后是目前知识管理学研究的基本现状。

2知识管理的概念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柯平教授认为,知识管理学是关于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内容有:①理论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发展研究和知识管理学科体系);②应用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方法论、技术和系统研究);③专门知识管理学(包括企业、政府和公共知识管理学等)。人类迈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图书情报学的知识化加速发展,图书情报学终于从以文献、信息为中心走向以知识为中心,呈现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化趋势。知识管理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它需要凭借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实现其功能,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大规模的知识存储、快速的知识传输成为可能。图书馆正是在技术取得突破进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才使文献信息知识资源的建设过程与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应用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水平,也为图书馆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

3知识管理学科来源研究

3.1哲学上关于知识的认知

在西方哲学中,对知识的追求充满了怀疑主义,这使得很多哲学家寻求有助于他们建立不容怀疑知识的终极真理方法。柏拉图把知识定义为经过实证的正确的知识。从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开始,认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包括主观感受和理性推导两个方面,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和适应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从社会实践中来,正确可靠的知识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3.2经济学关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讨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每个经济主体都拥有独特的知识并强调组合显性知识的重要性,比如新出现的产品、生产方法、材料、市场和组织等都是源于知识新的“组合”,他关注的是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变化过程。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退到第二位,信息作为经济资源渗透到各种经济活动中,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发现,世界经济的竞争、经济全球化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理念重放光芒;在后工业社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直接放到生产体系中考虑”。1995年,美国许多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已经高达50%~60%,体现于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中的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力量”,知识积累导致技术变革,构成经济增长的原动力。20世纪90年代,现代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将知识视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3.3经济管理学的知识解释

管理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自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20世纪20~60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80年代的“管理丛林”,到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阶段,在一百年的时间里,管理革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力量,这凝结了无数管理实践者与理论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恩格斯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需求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大师PeterF.Drucker首次提出知识管理这一重大概念,80年代以后陆续发表大量相关论文,对知识管理做出了开拓性工作。1988年,他发表《新型组织的出现》,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1999年,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家T.H.Davenport出版《营运知识》,标志着知识管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末,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知识经济理论日益成熟,并渗透到企业管理中,使企业管理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出现了第五代管理思想,即知识管理。因此,知识管理是时代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从思想角度看,当代知识管理有许多渊源,比如抽象性的哲学思考,以及特定工作场所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引发的某些具体思考。总之,人们在试图揭示社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20世纪管理界种种提高效率的努力,都构成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渊源。

4知识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4.1学科定位

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库,以“知识管理学”为题名,“概念”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学术论文140篇,外文文献48篇;通过EBSCO数据库,以“knowledgemanagementscience”为题名,“concept”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国外研究文献39篇。这些论文涉及图书情报、管理、制造业、工程、医学、数学、计算机等众多领域。可见,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调查发现,大量的知识管理教育研究项目首先源于图书情报学或信息管理,其次是计算机或工程,商业和管理。集合的课程、宽泛的知识管理技巧和资产清楚地表明了知识管理教育的多学科性。这也与邱均平教授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知识管理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对信息管理及其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今后一段时期,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续以图书馆和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4.2研究对象

从一门独立学科的视角来看待知识管理,整合各个学科优秀学者各有特色的理论和技术,柯平教授提出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个人和社会的知识过程的学科,在此,知识过程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知识的产生、组织、传播、共享、创新以及知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文化、制度等手段同样重要;同时他还提出了由知识治理、战略知识管理和一般知识管理组成的三层次知识管理学学科体系框架。

5案例分析

众多企业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如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等,它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知识管理项目必须取得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甚至由他们直接主持推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较为成功地实施了知识管理,其主要措施如下。(1)选拔人员。中国海油以年轻化、知识化为宗旨规范干部选拔标准,1999年以来,共提拔近100名较年轻、本科以上学历干部,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干部交流,每年选拔5~10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外攻读MBA。(2)学习型文化。长期以来,企业内部形成了学习型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其敢于承担风险又善于驾驭风险,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勇于超越现状。(3)科学管理。在管理上,制度成为企业运行的根本法则,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制度、科学严格的决策制度、经济有效的用工制度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点。2001年,在财政部对中直系统资产总额超百亿的62家企业的绩效评价中,中国海油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均为第一,被亚洲权威金融及投资管理杂志Asiamoney评为“2001年度亚洲最佳管理公司”。可见,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决定因素在于:以知识为核心,以人为本;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知识管理具体解决方案;与特定业务流程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处于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的过渡阶段,实际案例不多。

6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趋势和现实覆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