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监管范例

金融市场监管

金融市场监管范文1

(一)金融风险控制理论

金融风险控制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指运用一定的手段对风险进行处理,为了防止进一步的损失;金融风险控制广义包括风险识别,预测,评估和预防的每一个环节,治理风险,减少损失为目标,是金融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在本文中,金融风险控制的理论是在词的最广泛意义上的金融风险控制的理论。预测和评估金融风险是金融风险控制,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前提条件是其主要控制对象,防止风险,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

(二)金融风险控制的一般原则

金融风险控制的一般原理就是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保证利润。

1.最低成本的原则。

主要包括金融风险控制的交易成本,执行成本,机会成本和风险成本的费用。在金融风险控制的实现都应该先考虑如何以最小的成本,以达到最佳的成本。

2.最高效率的原则。

原则上是最有效的金融风险控制遵循的另一个重要原则。通过采用一定的控制策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降低风险的影响降到最低,强调速度和效果的风险控制是指金融风险。

3.保证利润的原则。

有些风险可能不能带来好处,如信用风险损失,要尽量避免这种风险。和对偶的绝大多数,金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并能带来的好处。金融风险控制的得与失,尽可能的综合平衡,以减少保障利润损失的同时。

(三)金融风险控制与监管的内容

金融风险控制是风险决策和风险处理过程的实施,是金融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主要在三个层面上的风险控制。为了控制金融风险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的两个方面。是内部控制的主体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以规范的经营环境,实现机构,人员,和不同的部门对商业活动的限制的盈利目标,以预防和控制潜在的风险。内部控制主要包括部门职责明确,这样做的权利,相互制约;定期披露的流动性指标,安全性和盈利性指标,通过检查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外部控制主要是指监管控制。监管机构通过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监管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制度,减少和控制对金融体系的风险。外部控制方式包括发展稳定的金融发展战略,以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显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审计责任的其他监管机构;建立监督和金融风险管理指标体系,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金融风险进行实时监控。

二、我国的金融监管发展现状与其主要问题的分析

对后危机时代的金融监管法制变革进行理论研究和制度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习其有益经验,让中国的金融监管法制变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尽快完善,跻身世界金融监管法制强国之列。

(一)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法制层次分明,主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法律规范、银行业监管法律规范、证券业监管法律规范和信托业监管法律规范构成。具体而言,整个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分为四个层次,首先为全国人大颁行的法律;其次为国务院或地方政府为主体制定的行政法规;再次为证监会、银监会和其他相关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及其规范性文件;第四层次为交易所、行业协会以及相应的自律性规则。监管内容的制定逐层细化,但都以上一层次内容为主要依据而制定。

(二)我国金融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诸多富豪一夜间倾家荡产,诸多金融投资者、消费者的积蓄化为乌有等等情况的发生,不能说和落后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无关。由此可见,我国金融监管法制在金融综合经营程度不断加深、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的形势下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同业监管标准不同。根据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法制的规定,对其进行监管的只是根据其注册成立之时所属性质进行监管。这就导致同种金融业务有可能适合不同的法律。这样以来,有些金融机构在逐利去害的天性驱使下,将业务投向监管较为宽松的领域,容易导致金融业的畸形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混乱。其次,监管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易于出现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我国目前严格的分业监管模式,导致监管机构各管一方。但是在金融综合经营的条件下,例如保监会仅对相应金融机构的保险产品进行相关监管,对于保险机构制作的兼具证券保险性质的金融产品,通常因为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而忽视对其的监管。或者,各监管机构因金融产品本身性质属于自身监管范围,都对其进行监管,这势必就形成了监管真空或者监管重叠的情形。在金融自由化和一体化的全球影响下,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金融机构分离工作线正变得越来越模糊。监管部门有效地识别和控制金融控股集团管理的整体风险,银行业占据了整个金融部门的资产减少,不良贷款率,资本为银行监管体系的主要指标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银行监管效率是有限的,划分监管层对于新的金融衍生产品,缺乏风险控制的经验,即使个别金融衍生品的监管盲区,对大型金融集团的监管实践中经常出现交叉调节和反复现象的监管,造成监管效率低。最后,缺乏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在我国,金融监管法制并没有对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监管做出制度性的规定。在实践中,金融监管机构曾经协商达成《三大金融监管机构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备忘录》,但此种形式的协调机制并没有法律强制力,最后也流于形式,没有产生真正的协调效果,无法实现各监管机构互通有无从而对系统性风险进行监管的目标。

三、健全我国金融风险监管与防范的举措

(一)实施金融监管方式的改革

我国金融监管的金融机构妥协部门行业的发展很容易忽略了机构风险的发展积累,最终导致灾难的整个系统。因此,中国应该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金融稳定监管责任。根据不同的监管机构更多考虑到行业的风险问题,并考虑较少的现状行业问题之间的相互影响,建议的责任和金融稳定的问题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考虑监管部门,并注意监管和层次的综合性。从经营层面,直接面向市场,监管者可以掌握第一手的数据和案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监管信息失真的问题,其金融风险监测是可行的,可靠的。经过金融危机的主要西方国家提议的实体划分,以控制系统性风险,在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你可以使用这个功能来中国的人民银行,加强其权威,以稳定我们的金融体系。

(二)银行要加强信用风险防范

为了防止银行信贷风险,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在管理,以提高其通过增加盈利的抗风险能力。首先要加强银茂的合作,积极支持外贸出口,以符合外贸企业扩大封闭式贷款的条件;开放式外汇担保人民币贷款业务积极,拓宽了贷款期限,扩大外汇担保人民币贷款申请等。其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创新业务品种,推动多元化的资产和收入。政府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创新业务品种,特别是要改变信贷资产的情况占了绝对的优势,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调整资产发展战略,促进多元化的资产和收入。此外,应及时妥善处理银行的不良贷款。现在,在不良的大量的降水贷款,鉴于复杂的原因,处理不良贷款难,应根据资产的银行,债转股,企业重组,政府的支持我国银行信贷风险消化“的理念。关闭银行的不良资产,在某种意义上是政府为防止金融危机和财政政策的调整。

(三)进一步完善金融风险的监管机制

金融市场监管范文2

关键词:金融证券监管;问题;对策

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中,我国金融证券市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政府监管力度不大,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中,导致金融市场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操作,想要让金融证券市场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则需要对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多种有效的策略加强对市场的监督管理,避免风险因素的产生,保证市场的经济活动可以有序开展。

一、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方面存在问题

(一)证券市场结构单一化

我国的产业比较多,虽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产品市场在世界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是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比较晚,还处于发展的状态,整体规模也比较小。主要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融资制度较为落后,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融资渠道比较依赖于贷款,内部制度不完善,这就导致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结构比较单一,抑制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

我国经济体制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脚步也不断加快,金融市场在这种发展形势的影响下也得到了提升。但是市场发展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缺乏长期发展规划,只是一味的注重经济方面的建设,没有从市场自身的情况出发,导致金融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会遇到许多风险。监管制度不完善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部门的监管方式较为落后;相关决策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证券市场发展环境混乱等,制约着金融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

二、提高证券市场监管力度的相应对策

(一)顺应时展,加强网络化建设

目前是互联网时代,许多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融入了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建设。科技水平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金融市场环境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也发生了变革,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有效改善了以往证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互联网在目前的金融证券市场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金融证券市场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证券市场进行全面监控,有效提高了监管效率和质量,实现了对风险因素的有效规避。

(二)健全监管体制

想要提高金融证券市场的监管水平,将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则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实现对监管工作的约束和管理,以此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要了解监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保证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要建立到多元化的监管体系,对政府监管职责控制合理的范围内,并通过其他力量对市场的运行进行监管。

(三)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想要对目前金融证券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各种经济行为和活动进行监管是非常有必要的,要加大监管力度,保证金融证券市场的规范化运行。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结合证券市场的发展需求,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由此可见,要对证券市场中的法规制度进行完善,保护人们的权益,保证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开展,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只有结合市场发展需求不断对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和建设,才能满足金融证券市场的发展需求。

三、结束语

在目前的金融证券市场中,存在着许多因素制约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市场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法治监管力度不强等,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影响。这就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形势,将金融证券市场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对监管制度进行完善,可以促进市场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应用,对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荣蕾.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29):31-32.

金融市场监管范文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对于提高我国金融业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具有推动作用。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都在考验着我国应对能力。因此,我国应加强离岸金融市场的法律监管。

(一)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批准深圳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是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起点。我国首家获准开办离岸金融业务的银行是招商银行。随后,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深圳发展银行(平安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分行经批准相继开办了离岸金融业务,只是,后来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些银行开办的离岸金融业务被叫停。2002年6月,招商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平安银行)又开始经营离岸金融业务。与此同时交通银行总行和浦东发展银行也开始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因此上海从此迈入了离岸金融市场的行列。2006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我国的金融改革的实验区,鼓励在滨海新区进行金融创新和改革。天津滨海新区以其区域、政策等优势成为最有潜力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地区。虽然,离岸金融市场在我国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离岸金融市场业务并不成熟。我国仍存在着离岸金融市场法律监管缺失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离岸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对离岸金融市场法律监管的现状1997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离岸银行业务的行业性质、服务的针对项目及服务的业务范围、申办办法等。1998年5月1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布并实施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离岸金融业务不能由离岸银行分支机构办理,离岸金融业务办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后来,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行《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以及《合作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以及《境内机构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管理办法》、《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等,这些管理办法都对我国离岸金融市场中的银行业务做出了一些法律规定。通过对以上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说明我国政府在离岸金融法律监管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并随着离岸金融市场的新情况、新形势的出现而不断调整和修改相关政策。但是,离岸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与自由性决定了其在经济形势转变中的创新性与效率性。所以法律的修订必须要紧随形势的变化,否则法律调整的滞后性将会影响市场有效的优化资源配置。而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已经明显的滞后于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形势。例如:离岸金融市场的税收问题、离岸银行安全稳健性经营的维护问题、以及跨国监管的问题等等,我国现存法律法规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我国对离岸金融市场法律监管存在的法律方面的欠缺,将在下文详细展开。

(三)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法律监管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基本法律体系涵盖了市场准入、监管机关、离岸银行业务的范围、监管模式、检查和监督制度五个方面。尽管目前法律为我国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开展离岸银行业务提供了基本的法律规范框架,但是在许多方面还需要改进。首先,离岸金融市场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我国现存的相关法律法规已明显不能适应当前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对离岸银行市场准入条件、离岸税收、离岸金融内控机制等都没有明确而有效的规定。其次,离岸金融监管模式存在缺陷。我国实行内外业务分离型的市场监管模式,主要是为了提高离岸金融账户的抗风险能力与持续发展的能力,然而,此模式允许银行将在岸资金补充离岸头寸,这就增加了离岸贷款资金的收回风险,反而降低了离岸账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再次,离岸金融市场监管机构职能单一且制定法规缺乏统一性。国家外管局的主要职能仅是监管有关外汇的事务,而离岸银行业务所涉及的内容存在于两方面,即:外汇交易业务和银行内部经营业务,因此银行的内部经营监管被忽视。而且,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法律法规是各个部门根据自身的需要而制定,所以在具体执行时会不可避免的出现矛盾。各种法规的不一致性将会阻碍离岸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最后,外汇管制过于严格。目前我国完全放开外汇管制的基本条件还不完备,所以实行内外分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但是基于我国的基本政策要求,我国的离岸金融业务中,外汇业务监管要求很严格。然而,资金的自由流动和与外国货币的自由兑换是离岸金融市场形成的重要条件,我国对资本项目外汇实行严格管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离岸金融市场的运转。

二、完善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法律监管

离岸金融市场要取得长足,健康的发展,就要重视离岸金融业务的法律监管。因此,我国应在充分认识并分析国内经济以及金融形势的情况下,建设合理有效的法律监管体系。

(一)完善离岸金融市场的立法审视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同时审时度势,针对离岸金融业务制定一部全面统一的法律,明确规定离岸税收以及税收承诺制度,明确离岸银行准入条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统一的监管机构,通过披露、纠正和整改权力等方面的机制建设,设置较为全面监管措施,强化离岸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的质量。

(二)选择合适的监管模式离岸金融监管的模式包括内外业务混合型、内外业务分离型和虚拟业务型三种。中国在构建离岸金融市场监管法制的过程中应采用内外业务分离型监管模式并允许一定程度的内外业务渗透。面对金融业全面开放和一体化金融市场可能带来的风险,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和市场运行机制在应对上述风险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采用内外分离型管理模式并允许一定程度的内外业务渗透,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我国吸引外资的求,而且也能是监管灵活而有力。

(三)逐步开放离岸金融业务外汇管制离岸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自由的外汇交换和资金流动。因此,逐步放开离岸金融市场的外汇管制是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可以针对离岸金融市场所在的不同区域,满足离岸金融市场的需要,实行自由外汇政策.使得外汇交易的资金资金链条自由高速运转。只有这样,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才会在自由流畅的环境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灵活的从事离岸金融业务,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离岸金融市场才会健康有序的运行。

(四)健全预警机制,打击国际金融犯罪离岸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一定的风险,健全预警机制,加强对应发生或者未发生的风险的防范,将会降低离岸金融业务的风险力度。因此,可以在金融机构中开展内部审查机制。金融机构通过定期汇报的形式,向监察机关汇报自身的离岸金融业务经营方式,以此来加强自身的审查机制,笔者认为,如果以法律的形式,将这种内部审查机制固定下来,效果会更好。离岸金融的国际性、资金自由的流动性,为国际金融犯罪提供了契机。国际金融犯罪会扭曲国际资金的正常流动,破坏金融秩序的稳定,这样会给银行体系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比如,一些腐败的官员和唯利是图的商人,可能会利用自己拥有的权利或者资源,钻法律的空子,洗钱的风险就会出现。因此,设定反洗钱预警机制,离岸金融账户的外汇收支,要进行严格的审查登记,一旦出现重复申报或者漏报的情形,就进行严厉的惩处。

金融市场监管范文4

 

从1998年3月民建中央向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提出《关于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到2000年10月深市停发新股、筹建创业版,再到2004年5月,证监会同意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中小板市场,让其作为创业板的过渡,直到最后2009年10月创业板的最终上市,近十年的风雨路程,创业板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一路走来。在这十年里,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然而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却迟迟未能建立,主要原因是在于我国现有的证券市场还不够成熟,证券市场相应地监管制度还不够规范。发展已两年的创业板市场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也不时地呈现出一些问题。现今,行为金融理论已广泛的运用到市场投资分析的过程中,从行为金融理论入手,分析我国创业板市场市场监管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创业板市场基本情况   创业板市场又称二板市场,即第二股票交易市场,是指主板之外的专为暂时无法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是对主板市场的有效补给,在资本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1]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大多从事高科技业务,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但往往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业绩也不突出。创业板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低门槛进入,严要求运作,有助于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机会。我国创业板于2009年10月23日开板,30日开市。28家宠儿脱颖而出,投资者以50余倍的平均市盈率热情捧场,引领资本市场冲破金融危机重重阴霾,迎来新曙光。我国创业板市场是以一个主板发展近二十年之后资本市场诞生的小兄弟的身份,相比主板的1600多家公司,30万亿市值,创业板还显得十分稚嫩。中国的创业板市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高定位、高门槛和准入资质,反映着成长创新型“大国经济”时代特点,以服务国家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追求。我国创业板市场是继顺利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取得的又一阶段性重大成果。历经十年筹备的创业板市场,是借鉴国际经验,体现中国特色,满足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重大制度创新,也是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标志之一。对于创业板市场的定位和特色,中央政府和主管部门表述非常明确,就是多吸纳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保节能、现代服务等领域的企业,及其他领域成长突出的企业。   二、行为金融的主要理论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投资中关注。另外,羊群行为,作为一种非理性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盲目从众而不考虑自己信息的行为。我国股市中存在着大量的“跟风”和“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   三、行为金融视角下完善我国创业   板市场的建议措施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创业板市场是弱式有效,甚至是无效的。因此,与传统金融理论相比,行为金融理论的有限理性假设更符合我国创业板市场发展实际,通过分析创业板市场主体微观行为洞悉市场的运行机制,指导市场规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断言,应用行为金融理论对市场的微观个体行为进行分析,能够很好地解释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股市如”、基金黑幕、上市公司的“圈钱饥渴症”、股民非理性“追涨杀跌”以及股市脱离实体经济异常波动等现象。   在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建立适合我国市场实际的分析框架,可更好地为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指导。   1、建立中国特色的证券监管微观理论。作为金融监管的衍生品,创业板市场监管是一个极富挑战胜和艺术性的领域。传统上,证券监管被认为是实践性远强于理论性的,并将其理论研究局限于法学、一般管制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的狭窄空间之中。然而,实践证明,证券市场监管需要具体的理论来指导。对于我国这样新兴的、不成熟的弱有效甚至无效市场,监管不是几部法规的出台和完善,几次严厉惩罚措施的实施,更不是几句口号的呐喊,而必须根据自已特殊的制度基础、参与者结构,以及社会、人文、心理环境,探求符合我国市场实际的监管制度设计的微观理论。充分认识我国市场基础的特殊性将行为金融学精髓引入我国证券监管研究,以行为金融学这一前沿微观金融理论为新兴视角和社会学、心理学、实验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中国创业板市场监管进行理论上的创新,重新审视中国创业板市场监管低效率的深层原因,建立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与我国市场实际相适应的证券监管微观理论,为创业板市场有效监管提供有力的理论武器是十分必要的。   2、建立良好的退市制度。为了使创业板企业的精力集中于产业的创新,上市公司可以直接退市。另外,风险投资在创业板中退出以后,所得的资金应再回去培育新的创业企业。只有这样,通过风险投资支撑来配置新的创新型投资公司,使其形成良性循环。创业板企业是科技和金融实力的结合点之一。从经济活动的角度而言,一个经济体的持续发展需要科技的产业化,在此过程中,金融的支持必不可少,金融实力和科技实力二者共同构成一国真正的实力,创业板正是巧妙地结合了二者。因此,我国必须努力发展创业板市场,这有助于中国经济从传统的数量型、总量型粗放式增长模式转向内涵型、质量型、集约式发展模式,同时更是直接提升我国经济结构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p#分页标题#e#   3、完善信息披露责任追究制度。《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及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规则》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虽然现今的信息披露制度已经较为完善,但是,要想达到创业板市场透明化和公开化的目的,加强披露过程的监管十分重要。监管的有效手段便是建立严厉的信息披露责任追究机制,如应该规定上市公司一旦出现信息披露资料,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应该严格追究公司及发行人的赔偿责任,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保荐人、专业机构、中介机构应当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应该直接责令公司退市。[1]与此同时,要加强各种报刊、网站、信息咨询公司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公平性的有效监管。   4、坚持“以人为本”开展监管。投资者是我国创业板市场得以运行的坚实基础,要想促进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快速发展,就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加强投资者自我保护意识,树立理性投资观念,形成理性预期;对投资者进行保守型偏差、过渡性厌恶、过度自信、执迷等偏差的教育,以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另外,我们还要重点审视机构投资者,传统金融学认为机构投资者完全理性,但行为金融学认为机构投资者不仅不是市场的稳定器反而会扰动市场,加剧市场的波动。   5、努力培养个人投资素质。作为投资者,我们还应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忍耐、自立、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也是相符的。我相信在各级政府和各位投资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创业板市场将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推动自主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金融市场监管范文5

一、新时期下银行服务营销的核心目标

在我国新时期金融市场的管理中,传统的服务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银行必须要重新定位服务营销的目标,才能使银行的发展稳步提升。

(一)专业化。制定专业化的目标就意味着金融产品无论是在生产上还是服务上,都是要达到相当的技术水平,目前,随着新产品及服务的层出不穷,其产品的设计与服务的质量都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在这种形势下,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销售已经离不开以专业化的高技术保障能力为依托。所以,银行如果想要得到良好的发展,那么就要将服务营销的核心目标尽量提升到专业化的层次。

(二)个性化。面对丰富多彩、不断发展的个性化金融消费需求市场,如果想在众多的银行企业中脱颖而出,服务营销的个性化目标是不可或缺的,商业银行要积极的适应这种市场发展脚步,不断将自身的服务营销模式改变,进行合理的创新,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立足于众多银行企业的激烈竞争中。

(三)国际化。新时期下银行服务营销的国际化目标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服务国际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金融交易的数量、质量以及多样化。为银行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新时期怎样做好银行金融服务营销模式

(一)做好重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在银行的运营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客户,这些客户会给银行带来不同的商业价值,为了避免银行资源的浪费,所以,在服务营销方面就应该对这些顾客进行分类,将重要的资源用在主要客户的身上,将服务的重点放在优质的客人身上,以此来增加银行的效益,对这些优质客户的维护措施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对于一些资金量大的高端用户,相对来说,也会存在信贷大的需求,针对与这种情况,服务人员可以采用专车上门送票、收现以及送现服务。

2、在银行的营业大厅内,要设立大客户的专门柜台或者是VIP柜台,这样可以使重点客户在与银行进行业务沟通的过程中,为其免去排队的困扰,特殊情况下,还可以提供预约上门服务、提醒服务等等。

3、开展知识维护,提升服务档次。为了能够及时了解重点客户对银行工作的需要和意见,使银行能够更好的为重点客户进行服务,银行可以建立对这些重点客户进行定期的走访制度,让客户体会到银行所提供服务的文化品位,使其对银行的服务产生忠诚度。

(二)完善客户经理制度。客户经理是实现银行服务效果的主要因素,加强客户经理的综合素质是银行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首先,在对客户经理的聘用上,相关的管理人员在严肃对待,精心挑选一批具有扎实金融专业知识,通晓客户心理的优秀人才,其次,要加强客户经理的培训制度,要制定一系列的客户经理培训方案,以此来提高客户经理的综合素质,最后,要提供客户经理之间的沟通平台,达到共享心得,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步的团队协作氛围。

(三)重塑理念,营造金融服务营销推动力。重塑理念,营造金融服务营销推动力是我国银行企业服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商业银行作为经营特殊商品的服务性企业,在服务环境,服务设施等“硬件”上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在其服务理念、营销观念、职业道德等软件上还有很大程度的欠缺。商业银行必须将传统的经营观念改变,以客户的需要为最高准则,以尊重客户为道德核心,以服务赢得顾客的信任,赢得业务,将服务营销意识付诸于自觉的行动,才能营造实施服务营销的推动力,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专业化、方便、快捷、灵活、高效的金融产品及服务。

金融市场监管范文6

关键词:金融;市场;全球化;商业银行;影响

一、金融全球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其一,提升了商业银行对于金融管理人才的需求度,由于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商业银行要想获得持续有效地发展就必须要进行管理上的改革,因此对于新型的管理人才需求度正在逐渐地提升。其二,使得商业银行必须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金融全球化导致金融市场的各项需求正在逐渐地转变,因此商业银行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不断地对业务以及理念进行创新,以此来满足新型市场的需求。其三,金融全球化使得商业银行必须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只有在高水平的风险管理下,商业银行才能够有效地应对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

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人才缺失,管理水平落后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因此全球化的金融市场对于我国的行业银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不仅要在管理理念,管理技术以及监管操作上不断地进行变革,同时还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支持。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才储备量极低,进而导致管理水平一直得不到的有效提升。造成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三点,其一,相关的商业银行管理人员无法准确有效地了解到人才对于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性,极为忽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其二,相关的商业银行并没有在内部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不实用,培训计划不合理。其三,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无法满足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能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最终导致银行内部的高素质人才流失。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人才数量将会很难得到提升,进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使得一些金融全球化的应对措施无法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最终制约了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进程。

(二)创新力度不足,无法满足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

商业银行在应对金融全球化挑战的过程当中,必要结合金融全球化的市场特征以及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不断地对自身银行所开展的业务以及相关的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应对一些突发事件的产生,进而降低经营风险出现的概率。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创新力度仍然不足,很难满足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管理理念创新力度不足,相关的管理人员仍然秉持着较为传统的银行占据主体地位的管理理念,不能对市场理念,客户理念以及风险管理理念进行有效地创新,导致相关的生产经营工作水平,服务工作水平以及风险管理工作水平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进而无法有效地应对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其二,业务创新力度不足,相关的管理人员无法准确认知业务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无法对所开展的业务类型进行全面的创新,最终导致诸多业务被逐渐的边缘化。

(三)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

金融市场监管机制是保证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当中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市场监管机制极不完善,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相关的政府监管部门无法与商业银行建立起坚实的合作关系,双方是实际工作过程当中时常会因为所站的角度不同而产生较大的矛盾,进而降低了整体监管水平,导致很多监管工作无法顺利地进行下去。其二,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力度较低,无法准确地结合市场变化情况,预估出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进而导致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时常出现风险,进而制约了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进程。其二,我国政府部门无法准确认知建立金融市场新秩序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无法与友邻国家建立起坚实的合作关系,导致我国整体金融监管水平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无法满足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

三、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

(一)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建立起人才培养机制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诸多挑战,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将一些新型的发展策略以及措施落实到实际工作过程当中,从本质上来讲,商业银行的从业者才是这些重大发展策略以及措施的第一执行者,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整体发展速度。只有在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支持下,商业银行才能够有效地防控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发展风险,进而实现既定发展目标。因此,相关的商业银行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必须要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并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机制,保证该种机制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全球化的挑战提供必须要的人才支持,使其能够实现既定发展目标。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首先要准确有效地了解人才对银行发展的重要性,准确认知人才是商业银行在全球化金融市场当中不断发展的第一源动力。并在这种引导下积极提升商业银行人才储备量。其次,相关的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必须要结合金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特征以及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明确自身银行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寻找到适合自身银行发展,满足银行发展需求的专业型人才。最后,相关的商业银行管理人必须要准确有效地了解到现阶段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并结合人才的各种需求,为其提供满足其需求的薪资待遇,以此来留住满足银行发展的需求的专业型人才,降低人才流失风险出现的概率。除此之外,相关的管理人员在于银行内部的人才接触的过程当中必须准确认知到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留住银行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对其事业以及生活给予一定的帮助,以此来提升银行管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归属感,进而使其积极努力地投身于管理工作中。第二,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要想培养出满足商业银行发展的专业型人才,首先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训部门,并加大对人才培训部门的投资力度,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及设备支持。其次,必须要明确人才培训目标,以及人才培训内容。将培养出满足商业银行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发展需求的专业型人才作为人才培训目标,将金融全球化的概念,金融全球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全球化的策略,以及道德素养,职业素养,商业银行的行业准则以及国家的扶持政策等作为主要培训内容。与此同时还必须要制定出完善且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计划,并严格依照相关的培训计划进行具体的培训工作。最后,必须要对新的银行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职前培训,对于在职人员进行定期的在职培训。在实际进行职前培训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准确有效地告知给每一位受训人员金融全球化对于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与此同时还要明确其职责与义务,以及所需掌握的管理技能,以此来保障其在入职之后能够有序的完成既定工作目标,进而保证商业银行能够持续有效地发展。在实际进行在职培训的过程当中,相关的商业银行人才培训人员必须要准确有效地告知给每一位受训人员新型的管理技术以及管理理念,同时还要告知给每一位受训人员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全球化的具体对策,以此来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都能够秉持着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正确的管理方式,有效地应对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进而推动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进程。第三,建立起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只有在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下,商业银行才能够有效地留住银行发展所需的人才,进而应对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为此,首先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实际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准确有效地了解每一位从业人员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为其提供较为适合其发展的岗位,以此来为银行的每一位从业人员提供发展平台。其次,必须要改革晋升制度,将管理职务晋升制以及技术职务晋升制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以此来为银行的人才提供多样化的晋升机会。最后,必须要将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业绩以及工作态度与其薪资待遇挂钩,以此来提升商业银行内部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使其能够有效地应对每一项金融全球化挑战,推动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进程。

(二)重视创新工作,提升商业银行的创新力度

创新是银行机构应对市场变化的重要途径,商业银行要不断地提升自身银行的创新力度,在各个管理环节上进行创新改革,使银行在全球化金融市场中不断地提升市场竞争力,进而推动自身银行的整体发展进程,实现既定发展目标。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要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商业银行创新工作。第一,明确金融创新理念,理念是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创新观念,才能积极努力地投入到各项创新工作中。为此,相关的商业银行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首先必须要准确有效地了解到创新对于商业银行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不断发展的重要性,并在这种意识引导下提升自身的效益观念,将效益作为核心观念,围绕着这一核心进行具体的创新工作。其次,必须要不断地创新市场理念,结合市场的实际变化情况,不断地调整银行自身的发展策略。再次,必须要创新客户理念,将客户作为服务主体,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根本目标进行实际生产经营活动。最后,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创新风险管理理念,结合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各项风险,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以此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促进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进程。第二,创新业务模式,为了能够有效地实现业务创新,进而准确的应对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必须要从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等三方面进行具体的业务创新工作。就负债业务创新而言,首先必须要不断地开拓资本业务。其次必须要开阔存款业务。最后必须要重视非存款业务的开拓工作。就资产业务创新工作而言,首先必须要重视贷款业务的开拓工作,其次必须要重视投资业务的开拓工作,最后必须要重视票据提现业务的开拓工作。就中间业务的创新工作而言,首先必须要不断地发展国际业务,其次必须要不断地发展业务,其三必须要摒弃传统的贷款经营理念,实现贷款资本的转变,使其逐渐转化为可以销售的资本。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实现业务创新目标,进而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出现的概率,有效地应对金融全球化多带来的影响,使商业银行在全球化金融市场当中不断地提升自身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三)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建立起完善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

从现实的角度来讲,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当中由于受到金融全球化的影响,面临着诸多风险,为此商业银行必须要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并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与政府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建立起完善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以此来有效地应对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进而保证商业银行能够实现既定发展目标。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风险防控工作。第一,政府部门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金融市场监管机制,首先必须要结合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金融市场监管机制,同时要赋予各个部门相应的监管权限,使其能够顺利地进行相关的监管工作。其次,必须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与义务,并将责任追究制落实到各个监管部门当中,使其能够积极努力的进行相关的监管工作。最后,必须要做好风险宣传工作,积极引导每一家商业银行参与到宣传工作当中,学习风险防范技术,有效地提升自身银行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使其在遇到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之后,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掉相应的风险。第二,必须要提升对金融业的监管约束力度,首先相关的商业银行管理人员必须要有效地建立起完善的内部监督管理部门,并保证该部门具有较强的风险评估功能,业务评价功能,以及信息披露功能。与此同时还要赋予该部门相应的监督管理权限,使其能够有效地进行内部监督工作,保证其能够及时有效地发展现阶段银行当中所存在的风险隐患并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处理。其次,必须要重视金融业的自律建设,相关的商业银行监管人员必须要定期地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进行业务监督管理,财务监督管理以及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以此来保证相关的管理人员能够严格的依照行业准确进行具体的管理工作。第三,提升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力度,首先相关的商业银行监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必须要有效地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对金融市场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督管理,将信息搜集范围扩展到全球金融市场当中,并且收集到各个国家商业银行的变革信息。其次,必须要建立起全球化的商业银行金融信息交流平台,与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的商业银行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以此来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出现的概率,进而实现对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全面监管。最后,我国政府部门必须要重视金融市场监管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性,并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积极努力的与友邻国家建立起良好的写作关系,共同建立起符合我国与合作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的新秩序。进而降低金融全球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力度,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进程。

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金融市场的必然发展趋势,在这种大环境下,商业银行要想获得持续有效的发展,必须要将工作重心放到金融全球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上,结合具体的影响,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此保证商业银行能够实现既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秦凤鸣.《金融全球化与银行业重构》.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2]江时学.《金融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金融市场监管范文7

[关键词]经济法;金融市场;风险防范;应用价值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存在各类潜在风险,而金融风险一旦触发将对整个经济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其破坏力强、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经济法的作用就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有效控制,确保经济领域各项法律法规的有效性,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实现对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强化金融市场的风险防范能力。因此,经济法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比如安全性价值和效率方面的价值。通过应用经济法,可以确保金融市场的各项活动都有法可依,减小金融市场风险发生的概率,提升金融市场的风险防范能力,促进金融市场稳定持续发展。

一、在金融风险防范中经济法的价值分析

(一)安全性价值分析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需要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如果出现金融风险则会对整个金融市场或者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法律的出现就是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经济法的价值目标是确保国民经济安全稳健运行,因此经济法首先要实现安全价值目标,这也是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行业不断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为有效规避金融风险,确保金融行业的持续发展,国家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金融风险的诱发因素和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经济法在确保金融市场安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有效缓解了金融风险压力,在促进金融市场及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方面具有重大贡献。科学有效的推进经济法的实施,能够有效规避各类金融风险,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打造优质环境。

(二)效率价值分析

我国法律学家大都认为社会功能是经济法的显著特征,经济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引导主要是看重其经济效益,将社会主体作为经济法的重要基础,进而可以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经济法的最主要目标之一。全面实施经济法,可以有效提升金融市场效益,进而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以此推进整个经济社会的高水平发展。经济法在我国市场经济和金融行业快速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法对经济趋势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科学引导、教育和监督,对其经营活动进行严格的规范,其效率价值也充分体现在经济管理各项活动中。经济法可以借助效率价值对各类金融活动进行严格的筛选,实现对市场资源的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进而为金融行业的风险预警提供有效保障。

二、经济法在金融风险防范中的应用策略

(一)强化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

从全球金融危机的诱因来看,政府监管不到位成为首要因素,由于缺乏政府部门的干预,因此金融市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也大大提升,因此强化政府部门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政府部门要完善自身职能建设,对金融行业现有法律法规进行修正和完善,并根据金融风险防范需要及经济法现状,制定新的法律法规,获取银监会及各级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的支持,完善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效力。同时,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强化对金融行业改革发展的引导,将政府政策融入到经济法范畴中,加快推进金融行业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将金融市场保持在政府部门的监管范围内,以有效化解金融风险。最后,政府部门要科学引导经济法的实施,在充分尊重市场经济原则的基础上,将公司法融入金融行业发展全过程,以公司法强化对金融公司的管理,以有效规范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

(二)强化对金融市场内部监管

建设金融市场内部结构也是强化金融风险监管和有效应用经济法的重要举措。我国金融行业的起步发展时间较早,整体处于上升发展阶段,其面临的问题依旧较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体系还相对落后,存在诸多的欠缺,主体体现在金融企业内部监管工作难以确保金融企业的安全。所以,政府部门要强化对金融市场内部的监管,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机制并完善实施办法,强化金融企业的监管工作,促进经济法在金融领域内的顺利应用,使各类型金融企业能在安全及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顺利开展各项金融活动。另外,金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严格落实经济法相关要求,不仅要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还要积极接受外部金融机构及各部门的监督,对内部金融监管的条件进行不断改进,制定风险防范机制和止损机制,确保金融企业的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借助法律手段树立正确价值观

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要保障经济安全,这也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行业呈现出日新月异的状态,因此要借助经济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推进正确的经济价值观的树立。首先,科学确定经济法的适用范围,要充分涵盖金融市场活动的始终,以金融行业安全运营为核心,实现全面有效的管控。同时,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面临多种因素的冲击,其不稳定性大大增加,因此金融企业必须要科学利用经济法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最后,金融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以经济法所规定的范围为基础,借助法律作为企业发展的保护伞,提升对经济法的应用能力,在整个金融领域内广泛宣传经济法相关法律法规,培养金融企业懂法、用法和手法的能力,打造健康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

(四)完善金融行业立法环境

我国现行经济法目前还基本适用于大部分的经济环境,对金融风险防范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迈向新阶段,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呈现出很多新特点,经济法的适用性越来越受到挑战。为构建和谐健康的金融市场环境,必须要对经济法进行适度的调整和优化。首先,银监会等监管部门要全面强化金融市场的监管工作,对金融监管机制进行充分熟悉,明确其优缺点,并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和国外金融市场监管的先进经验,实现对我国金融监管机制的全面完善。同时,要在经济法及金融市场法律法规基础上构建金融企业法律框架,通过广泛征求立法意见建议,确保立法形式的有效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此为经济法在金融风险防范中的应用提供更多保障,进而可以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五)强化经济法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随着大数据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各行业都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实现经济法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能够提升对金融风险防范的效率和效果。首先,要加大对金融风险信息收集、分析、处理以及风险防范等软硬件设备的投入,以此确保数字化信息技术能够在金融风险监管中得以顺利应用,充分满足现代化信息技术监管的需求。同时,要立足于我国经济法的基础,积极吸收发达国家优秀法律法规的经验,强化对数字技术与各类规章制度的组合,实现对数字化金融工具的研发,以更好地开展金融风险监管工作。另外,在经济法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给予我国互联网金融必要的关注,对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有效弥补,通过经济法推进整个金融系统内部的协调性和稳定性,进而有效防范金融危机对整个互联网金融乃至我国金融体系的冲击,为市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六)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我国金融行业一直以来都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峻。所以,要构建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促进经济法在金融风险防范中的应用,以更好地化解金融风险。首先,在经济法的基础上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广泛动员各个监管部门的积极参与,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金融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同时,要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出发,要求互联网金融平台不仅要对用户的隐私进行严格保护,还要及时开展自身的信息披露工作,确保平台用户能够及时了解风险隐患,并根据自身能力参与相应的金融活动,促使各方实现风险可控。最后,要构建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用户信息系统,强化实体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加快推进信息共享,更加高效的应用经济法律法规,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我国金融市场的起步发展还较晚,存在着多种风险性因素,一旦发生风险将会对整个金融市场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打击。由于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所导致的金融风险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在风险防范方面还存在制度上的缺失,而经济法通过其安全性和效率性价值在金融风险防范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可以从强化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强化金融市场内部监管、树立正确价值观、完善立法环境、强化经济法与技术融合以及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出发,强化经济法在金融风险防范中的重要作用,以此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及金融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美琦.金融风险防范中经济法的价值分析[J].法制与社会,2021(7):178-179.

[2]谭舒月.探究金融风险防范中经济法的价值作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82-84.

[3]朱昱函.简述经济法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价值与功能[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11):98-99.

金融市场监管范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普惠性;市场监管机制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以及农村经济结构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创新以及转型,金融工具作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充分利用金融的发展成为促进农村实体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举措。[1]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信息技术与金融产业的深度融合,互联网金融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且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为金融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以其较为方便的金融业务审核程序、简化的服务流程以及普惠性等特点成为金融市场发展的新趋势。[2]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对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以其普惠性的特点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可见,如何通过优化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完善农村金融的普及达到实现农村金融普惠性改革的目的成为互联网金融宏观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趋势进行分析;其次,对农村金融普惠性改革的必然性以及重要性进行分析;最后,从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服务结构、改变农民对金融的看法等多个维度为深化农村金融普惠性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1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

当前,随着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以及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融合的程度越来越深,互联网在为我国金融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1.1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且规模迅速扩张

互联网金融作为区别于我国传统金融业务形式的金融形式,其迅速发展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方式以及相关的金融产品服务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导致其在发展中有许多潜在的金融风险不能够被及时有效的识别并解决,不利于金融整体市场的运转以及资本的规范化操作。[3]由此可见,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及交易的复杂性直接导致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由于是支付宝等现代支付手段的多元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的增多,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1.2互联网金融所服务的范围更广

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以其覆盖的范围广以及交易流程简单等特点迅速占领了我国金融市场中的部分份额,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特点使其在发展过程中所服务的客户范围更广、金融产品服务更加多元化。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在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埋下了隐患,由于金融市场所涵盖的客户也在不断增多,一旦发生金融风险,有可能引起社会问题。

1.3传统的市场监管机制无法及时地发现并解决当前金融

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风险金融监管部门以往的工作主要是对传统的信贷风险、违规操作等一系列资本运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管,但是,随着金融市场中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及移动支付等新兴方式的出现严重影响了金融的稳定发展。[5]传统的金融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已经不能够对当前的金融市场进行系统的监管,不仅缺少必要的新型金融人才,而且对当前金融市场中出现的金融问题,没有相应的解决管理办法。

2农村金融普惠性改革的必要性

2.1深化农村金融普惠性改革是深化农村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农村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需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还需要充分利用农村金融的普惠性特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随着土地确权的完成,越来越多的农户希望通过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贷款、流转等形式将土地的效益放到最大化,这就要求农村金融机构根据当时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对当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进一步完善普惠性的改革。

2.2深化农村金融普惠性改革是进一步规避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关键环节

当前,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特点导致其金融市场是否稳定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安定。农村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户,相较于企业或者其他金融投资者,农户的抗风险能力较低,如果不能够深化农村金融普惠性改革,将直接影响农户的生产经营和金融安全。影响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与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吴晓球.增强金融改革的普惠性———读《普惠金融组织与普惠金融发展研究》[J].中国金融,2018(5):97-98.

[2]毛利,叶惠娟.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发展对策研究———以互联网金融背景为例[J].大庆社会科学,2018(4):117-118.

[3]刘伟,韦杰.田东模式:破解农村互联网金融难题的五大对策———《农村互联网金融》评介[J].经济纵横,2018(8):129.

[4]叶万全,全志成,黄远辉.内生金融视阈下的农村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18(8):61-62.

[5]罗兴,吴本健,马九杰.农村互联网信贷:“互联网+”的技术逻辑还是“社会网+”的社会逻辑?[J].中国农村经济,2018(8):2-16.

[6]陆岷峰,季子钊.推进普惠金融发展须从提升普惠对象承担风险能力着手———基于信贷市场供求曲线变化分析及“长尾”理论的运用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9(4):10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