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管理毕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与管理毕业论文

金融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本科教育 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国家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1] [2] [3] 

。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金融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金融与证券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王赛芝(1974- ),女,浙江永嘉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金融教学实践。(浙江 温州 325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院级教改课题“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研究——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ZYJG101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123-02

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竞争力,第一次在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金融业的三大支柱。目前,我国金融业迫切需要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金融人才,但人才需求结构和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高职院校金融人才的培养既是严峻的考验,也是难得的机遇。专业是连接学校与社会需要的桥梁,专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专业教育质量直接关系整个学校的办学质量。作为教育部、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性高职院校,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积极开展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经过几年的发展与探索,目前已与温州当地的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协会和一些金融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定位高职院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思考,并初步形成了独特的培养特点。

一、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1.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需求调查。2010年暑期笔者在温州全市范围组织了一次金融与证券人才市场需求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信用担保机构等,共发放了70张调查问卷并全部收回。调查共设计了10个问题,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对人才是否有需求、主要提供哪些岗位、需求的学历层次、注重毕业生哪方面的品质、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职业资格证书、认为毕业生主要存在的问题等。从问卷调查来看,被调查企业基本上都需要招收金融类毕业生,有招收意愿比例高达94.3%,除商业银行外,其他企业招收意愿更为强烈,所调查的每个单位都说要招人。被调查单位普遍要求招大专以上的毕业生;尤其是商业银行,有40%的商业银行要求招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被调查企业中为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提供的岗位有:商业银行主要提供“大堂经理”“柜台人员”和“客户经理”三种岗位;证券公司主要提供“客户经理”“后台管理”和“证券分析师”岗位;保险公司主要提供“后台管理”“保险营销”和“核保与理赔”工作岗位;其他金融企业主要提供“客户经理”“柜台人员”和“后台管理”岗位。被调查企业普遍要求学生要具有敬业精神、责任心等品质,在能力方面要求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比较突出,此外,对毕业生的知识和资格证书等都有较全面的要求。

2.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对我院金融与证券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笔者发现毕业签约金融单位的人数并不多,但实际上毕业以后学生真正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仍高达70%,他们就业的单位涵盖了商业银行(含农村合作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具有金融性质的工商企业和其他企业等;就业的岗位主要集中于客户经理、个人信贷、内勤管理等一线服务岗位。造成签约时和实际就业专业对口率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单位较其他企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都是要求学生必须先有毕业证书才能参考招聘考试,经录用的才能签约。而一些学生为了能够在毕业之前签约,会先找个企业盖章,所以真正在金融单位就业往往是毕业半年后的事情。实际上,从与金融企业的交流来看,他们还是普遍比较欢迎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认为他们动手能力较强,心态比较端正,一旦录用,往往工作稳定性较好。

3.温州金融业基础分析。温州一直走在金融改革的前沿,1984年,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家私人银行的“方兴钱庄”在苍南钱库成立;1986年,杨嘉兴等几个温州人集资31.8万元,大胆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信用社——鹿城城市信用社(现在的温州银行);1987年,温州被正式列为全国第一个进行利率改革的试点城市;2002年,浙江省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联合宣布温州作为全国唯一的金融改革试验区。截至2011年3月22日,温州共有3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1283个营业网点遍布城乡,是浙江省银行业机构种类最齐全、网点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同时,温州已开业的小额贷款公司有22家、村镇银行3家、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营业部近50家,尤其是具有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特点的各类投资担保公司近年来发展更是非常迅猛。在温州这样一个金融业发达、区域金融特色突出的地方办金融与证券专业,显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应突出强调区域性。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了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对接温州金融产业,依托温州银行、证券、保险、担保等行业,主要与在温州的各中小商业银行、证券营业部、保险公司及具有一定规模的投资担保公司等合作,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在中小商业银行、担保等领域内从事信用服务以及证券领域内从事投资咨询、营销服务的高素质技术型专门人才。

二、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职业能力体系

岗位要有能力才能胜任,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后,我们对专业的能力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学生需要具备的素质结构和基本能力、知识结构和职业理论、能力结构和职业应用能力要求。

素质结构和基本能力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具备创新精神;具有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牢固的法制观念;拥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具有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尊重他人的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熟悉金融行业服务规范,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知识结构和职业理论要求:掌握经济数学、实用英语、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财经应用文写作等公共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经济学基础、财政与金融基本知识、统计调查与分析、金融法律实务等岗位基础知识;掌握商业银行、信用担保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一线信用服务和证券营销服务等岗位的技能和操作流程;掌握社会经济热点、温州经济专题、银行中间业务、ERP沙盘对抗、保险理论与实务、客户管理、证券投资基金、典当实务等岗位拓展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应用能力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基础能力,如语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经济分析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具备与职业工作岗位有关的岗位操作能力,如市场调查与分析的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客户开发与服务管理能力、证券分析和投资理财能力等;具备适应不同岗位的延伸能力,如金融会计业务、熟悉银行综合柜员的技能、证券分析能力等。

三、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设计理念。在对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从事就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进行梳理,并围绕核心能力确定了一些核心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从整体上来说,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突出区域性、强调实践性和重视高教性。首先针对温州的区域金融特色,开设了“温州经济专题”“担保基础知识与实务”“典当实务”等地方特色课程,突出区域性。其次课程设置强调以实用为目的,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与行业和企业合作,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之路,与企业共同开发提高学生就业上岗能力的课程,以增强岗位适应能力。最后利用学院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政策,定期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的研究,参加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并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研究创新工作,强调实践性和高教性。

2.课程结构设计。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程两大类,公共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健康与安全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文化基础教育、素质拓展教育;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既强调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又突出了职业能力锻炼,形成了符合培养目标的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

3.实践课程体系。一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安排。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强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见下表。二是课程实践和技能考核。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实践教学,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注重随堂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通过证券业务流程训练、银行综合柜台业务技能训练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金融与证券专业的学生毕业前必须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了进一步检验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我们设置了校内课外技能考核,要求学生有选择地通过校内技能考核,具体技能考核项目包括点钞、人民币防伪、数字书写、数字小键盘录入、财务报表分析、Excel与Word应用、证券模拟交易、证券技术分析、职业服务礼仪等。

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整个思路是以温州金融特色为基础确定金融职业岗位,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以专业定位的工作过程明确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虽然我国的金融与证券从业人员增长很快,但和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要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规划,客观上需要一个功能齐备、运作规范、规模不断扩大、效率不断提升、能够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速效需求的资本市场,而资本市场未来的可预期持续发展,形成了对金融与证券专业从业人员的巨大需求。在温州这样金融业发达、区域金融特色突出的地方办金融与证券专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在人才培养上要突出区域性,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相应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安排等进行探索,逐步形成培养特色与优势,培养出社会适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文波.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讨[J].商业经济,2009(3).

[2]潘丽娟.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内江科技,2008(3).

[3]纪红坤.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金融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会计学; 金融学; 培养方案; 专业特色

目前,人们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是区别于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应该作为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各高等院校在专业和院系机构设置上也体现了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有的院校单独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并归属于会计学院,有的院校则将财务管理专业归属于金融学院,有的只是在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下设财务管理专业方向。对财务管理专业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到本专业的特色教育,很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认识模糊,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感觉前途迷茫。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明确财务管理专业特色。

凌婕、徐文佳(2007)曾撰文指出,财务管理专业没有必要单独设立,应并入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一是从同一院校来看,历届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录取分数低于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故认为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其二是从三个专业近几年毕业生的去向来看,就业结构相似,均有进入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等单位的,具体岗位也有相同的;其三是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与会计学或金融学相似课程较多,专业定位有共性,培养的学生规格没有本质区别。

笔者认为,上述实证研究的结论比较牵强附会。首先,从高考录取分数来看,分数的高低的确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可度,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报名人数多,录取分数高。尽管财务管理专业的录取分数略低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但在大多数院校仍然属于较热门的专业,第一自愿录取率在90%以上,录取分数远高于旅游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法学、经济学及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难道这些录取分数低的专业都没有独立设置的必要吗?这个结论显然有些荒唐。其次,从毕业生就业走向来看,仅凭就业机构的相似性就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无特色也是站不住脚的,每一个单位都需要吸纳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除了上述三个专业外,同一单位还要吸纳其他许多专业的学生。当然,这三个专业毕业生的初步就业岗位的确很相似,大多数是会计核算岗位和金融业务岗位,但如果按照财务管理因此可取消的逻辑思路,会计学或金融学也可以取消了,应该合三为一,因为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有做金融业务的,金融学毕业生也有做会计实务的。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步就业岗位是会计核算或金融业务岗位,几乎没有直接进入财务管理岗位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掌握了会计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完全能胜任这两个岗位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刚出大学校门的学生不可能一步迈入,只能从基础的会计实务做起,以后随着实践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财务管理才能逐步走上重要的财务管理岗位。就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的,该专业毕业生也不可能刚进入企业就当中高层管理人员是同样的道理。

至于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相似的问题,笔者下面主要从各专业培养方案入手进行比较分析,因为专业培养方案比较详细地反映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生知识结构,是最能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料。

一、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相似之处

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总体框架相似。各高等院校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具体课程及各课程的课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框架基本上是相似的,通常都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或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六大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模块中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也很相似。

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计算机课程、体育课等,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和最基本技能的教学模块,是所有本科生都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三个专业在该模块课程设置上几乎没有差异。

学科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专业思想意识和专业学习基础的教学模块,通过本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将学生引入专业学习之门,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财务管理与会计学、金融学同属经济管理类学科,都需要掌握数学、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因此该模块课程设置上也大同小异。

科学人文素质课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模块,该课程设置的课程门类多,包括培养法律意识、营销能力、理财能力、文化素养、文体艺术能力的各类课程数十种,不分专业在全校通开,各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进行选修。

二、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特色比较

(一)专业培养目标不同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会计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及财务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审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国内外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会计检查和会计分析的方法,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会计专业问题。

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等单位从事金融管理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的业务能力。

由此可见,三个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是不同的。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培养能为企事业单位进行财务规划和财务控制的财务管理人才;会计学专业侧重于培养能为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会计管理人才;金融学专业侧重于为金融机构培养金融管理人才。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同

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它们是构建人才主体知识结构,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块,在专业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各专业的教学特色也由此凸现。财务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三个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呼应,三个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各有特色。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财务管理知识为主,如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税法、财务分析、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理论、资产评估学等;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会计、审计知识为主,如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审计学、计算机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金融学开设的专业课程以金融、保险、证券投资等金融知识为主,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金融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国际结算、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

从课程设置来看,财务管理专业也开设了不少会计学和金融学的课程,这是因为财务管理是组织资金运动、协调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由于资金运动涉及到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收益分配活动,企业在组织资金运动的过程中必然与各方面发生较复杂的财务关系,还会受到经济、法律、金融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由此给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基础扎实、精通专业、知识广博,不仅要精通财务管理知识,还必须熟知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经济学为财务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会计学是财务管理的专业基础,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的依据都是会计信息,财务管理的效果也是通过一系列会计信息反映出来的,不懂会计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金融学为财务管理提供了理财环境知识,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都离不开金融市场,财务管理人员还必须掌握金融学知识,熟悉资本市场,善于运用资本市场为企业寻找低成本的融资方式和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才能真正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把财务管理工作做到最好。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不同

实践性教学模块是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而设置的。该模块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三个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块设置的项目基本相同,均包括认识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模拟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项目。但各项目具体内容和方式是各有特色的,其中社会调查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选题和文章内容上,应侧重于各自专业领域的内容。而在各种类型的实习中,除了实习内容不同外,财务管理的实习方式也有别于其他专业。

模拟实习是模拟实际业务发生情况,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其中涉及的各种专业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从模拟实习的内容来看,财务管理专业除了会计核算外,还应包括大量的财务管理案例分析;会计学专业以会计核算和审计为主;金融学专业则以证券投资操作和银行业务为主。

毕业实习一般是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相对而言,会计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会计专业学生一般可到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金融专业学生一般可到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实习金融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并且可能涉及到企业的一些财务机密问题,不可能让实习生参与企业财务决策过程。因此,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只能找到会计核算的实习岗位,学生难以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必须通过加强在校期间的模拟实习来弥补该环节的缺陷,具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案例教学,一种是ERP沙盘仿真实验。这两种方式都与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极为相近,实施得好完全能达到实地实习的效果。

案例教学可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各种类型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案例,学生自己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案例进行分析,作出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相互间的案例讨论,发现自己的不足,补充修正自己的判断和决策。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锻炼学生面对复杂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出财务决策的能力。大量的案例教学还能使学生从失败案例中分析失败的根源,避免将来重蹈覆辙,并能从成功案例中学到先进的财务管理经验,逐渐成熟起来。

ERP沙盘仿真实验主要是构建仿真企业环境,模拟真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将实物沙盘和ERP管理软件的全面运用相结合。在ERP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利用ERP企业管理软件对仿真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利用ERP管理软件将模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经济业务融为一体,实现动态管理、实时控制,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实现企业资源(资金流、物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有效配置与协调。整个实验从财务角度透视了仿真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

【参考文献】

金融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4

财经类大学的专业构成

我们国家的财经类大学的主要学科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具体涉及到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管理学的工商管理学。这里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并不是具体的专业,而是一级学科。我国几家主要的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都已经取得了这三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意味着学校可以自主地设立此一级学科下的硕士专业,不需经教育部审批,只需到教育部备案,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在该学科的实力。

本科阶段理论经济学主要专业是经济学,还可以加上经济学基地班,其他的则很少。应用经济学则包括大量的专业:金融学、保险学、统计学、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国外称为公共经济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包括的本科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所以,将财经专业这么一划分,就可以清楚地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专业,而不会像有些高中毕业生说自己适合财经类专业那样笼统了,毕竟财经类专业在理论与实践上有不同的侧重。

主要专业的就业分析

(1)经济学。因为该专业侧重理论的研究,所以在就业上显现出明显的劣势。除了北京大学的ccer的经济学双学位(还不是真正意义的本科)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其他的院校此专业就业问题严重。因此如果你不打算读研究生,也不喜欢理论研究,单从就业的角度出发,不建议选择此专业。

(2)金融学-保险学金融专业一直都是各财经大学的门面专业,加之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就业前景乐观。金融专业的毕业生进入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单位的占很大比例。如果你能力确实很强,进入花旗银行、汇丰银行也是有机会的。

(3)金融工程新专业。以2007届毕业生来看,就业中没有显现出明显的优势,与金融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岗位基本一致。

(4)工商管理这个专业的知识很广却不专,虽然基本涉及了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的所有知识,但是没有独树一帜的东西。主要培养人待人处事的能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但是在招聘的时候就会显现出无奈:综合素质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看出开的,而拿得出手的专业技能又不专业。新浪的报考专业的排名上,工商管理名列前五。就业率在90%左右,主要面向企业,岗位主要是管理、财务、营销。

(5)会计学-财务管理是现在热度最高的专业,是进入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捷径。工作相当好找,并且薪水不低,工作环境好。如果你是一个男生并且学习说的过去,那么你根本不用为工作发愁,但是要进外资企业的话,还需要努力一把的。

(6)人力资源管理就业状况好。现在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相当重视,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极大。但是现在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很难跳出人事劳资管理的圈子,所以在工作中你会发现自己就是一个算工资、算保险的人员,与理论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不小的差距。

(7)市场营销就业好但是不建议报考。现在学此专业的人在高考时被调配过来的居多。现在此专业的需求量大,是因为企业对营销的重视,而重视是因为现在的产品难卖、竞争激烈。所以做营销的工作压力大,工资由于有提成的存在很不稳定,况且此类工作门槛低,各种学历的人都争相从事。所以如果你没有对营销的特别偏爱,报考时建议回避此专业。

上面分析的专业,就业状况都不错,但是这是客观的。因为这些专业是财经大学的核心专业,是他们的优势所在,就业状况年年都很稳定,前景良好。但是财经大学的中文、英语、计算机、广告、公共管理类专业,就很尴尬,因为他们并不是财经大学的强势专业。因此在报考时要在正确的院校学习正确的专业,才能有以后更好的就业前景。

全国财经类大学巡礼

上海财经大学历史悠久,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并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1997年,同志亲笔题词:“面向新世纪,把上海财经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

学校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在全国财经院校中,学校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1年国家首批),也是首批设立社会科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之一。1996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2007年,学校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

学校设有经济学院、金融学院、会计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统计学系、应用数学系、外语系、体育教学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MBA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学校还设有财经研究所、会计与财务研究院、高等研究院等20多个科研机构。

数字校园: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基地;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6个本科专业。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坐落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著名的“园林式院校”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建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级社科研究基地,以及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等9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拥有(含4个硕士专业学位),设有26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拥有西南地区首家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教育基地及全国首批注册会计师(CPA)培养基地,是会计硕士(MPAcc)、法律硕士(J.M)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办单位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单位。设有“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和“全国金融系统出国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培训中心”、“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西南财经大学出国培训中心”。国家“211工程”专项建设有“金融科研实验中心”、“会计电算化”、“统计分析”等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截至目前,有66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5门课程列为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高校先进行列。

数字校园:12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35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62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4个硕士专业学位),9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35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62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31个本科专业。

东北财经大学地处国家级风景区――大连市星海公园西侧。

东北财经大学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现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五个学科门类和全日制普通教育、非全日制普通教育两种办学形式。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五个学科门类中,学校均具有教授职称评审权;在已设立的博士点中,学校均具有博士生导师遴选权。

东北财经大学下设研究生部、MBA学院、MPAcc教育中心、MPA教育中心、JM教育中心、财政税务学院、电子商务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国际商学院、金广建设管理学院、金融学院、富虹经济学院、会计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自学考试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统计学院、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等29个教学机构,此外,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还设有一个独立学院――津桥商学院。

在学校工作中,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十年来,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在行政管理部门与事业单位,先后走上省、部级领导岗位的有数十人,走上市、厅级领导岗位的有数百人。在中央与各省(市)的财政、金融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均有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数字校园:59个硕士点(含自主设立16个)、35个博士点(含自主设立13个)、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7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70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54个本科专业。

山东财政学院是由财政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普通高等财经院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学校始建于1986年,邓小平同志题写校名。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现设14个二级学院,现有39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专业可选为辅修第二专业、攻读第二学士学位,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计算机应用技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2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予权和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资格。财政学、会计学、金融学、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其中,财政学、企业管理为省级重点强化建设学科。已形成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法、理、工等六大学科门类相结合的学科结构。

学校以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为己任,大力实施“学科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依法治校”战略,积极推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核心的综合改革,确立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被中央机关、国家部委和著名公司录用,大批学生考取名牌高校研究生。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在高考招生中,学校普通本科文、理录取分数线连年位居山东省高校前列。近几年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居山东省高校前列。

数字校园: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院,39个本科专业。6个省级重点学科。

山东经济学院是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与积淀,学校现已成为以经济与管理学科为主,文、法、理、工、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普通高等财经院校。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突出优势学科,强化特色学科,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学科建设水平。设有16个教学学院,44个本科专业;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有2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和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资格。拥有企业管理学科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会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金融学、数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6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课程;货币银行学、西方经济学、企业财务管理等10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统计学等8门课程为省级重点建设基础学科课程。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经济与管理学科为主,文、法、理、工、教育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构建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多年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就业率高,二是就业去向好。每年都有优秀毕业生被财政部、海关总署等单位录用为国家公务员,部分优秀毕业生被录用为山东省各级政府公务员和被选拔为选调生,大批优秀毕业生被财税、金融、电力、电信、邮政等系统录用;各地大中型企业、知名企业也主动与学校建立联系,要求录用我校毕业生。学校的毕业生以其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专业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广大考生踊跃报考我校,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数字校园:16个教学学院,44个本科专业,2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升级重点学科,10们省级精品课程,8们省级重点建设基础学科。

天津财经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财经大学之一,是一所以应用经济和工商管理学科为主干,兼有文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等七大学科门类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我国最早设立国际贸易、企业管理、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硕士点和会计学、统计学博士点的院校之一,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为可以招收工商管理硕士(MBA)的院校,拥有在职人员以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授予权。学校现设有商学院、经济学院、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艺术学院、旅游系、体训部、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研究生部等12个教学系部,并设有现代经济管理研究院、房地产研究所、金融研究中心、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数学经济研究中心、法学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学科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工学、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33个本科专业;统计学为天津市13个重中之重发展学科之一,金融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学、财政学为天津市重点学科,企业管理学为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14个博士点、24个硕士点和工商管理(MBA)、会计硕士(MPAcc)、公共管理硕士(MPA)等专业硕士点,形成了包括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高职生教育,以及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从业资格培训等在内完善的人才培养序列,是教育部首批确定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之一。

金融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金融企业;毕业生;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F279.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145-02

前言

由于金融行业存在“教育高消费”倾向导致用人政策的偏颇,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分布永远呈金字塔型,整个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永远大于“研发型人才”。具体到金融企业,其岗位设置的层次特点来看,目前占有较大比重的仍然是操作应用型一线员工,如银行的前台岗位,并不要求员工具有研究开发方面的能力。目前,金融企业已开始逐步意识到员工队伍的岗位层次特点,所以,在招收一线员工时将重点转向动手能力强,熟练掌握业务基本技能的应聘者身上[1]。而这正与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相吻合,换言之,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在金融企业有较大的就业空间。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国际金融专业开设于2002年,一直狠抓招生―教育―就业三个环节的贯通。就业方面,学生就业率一直比较高,且在金融企业从业人员比例逐年递增。以2004级毕业生为例,截至2007年底,142位毕业生中有139位已实现就业,就业率达98.05%。

我院2004级国际金融专业学生在直接金融企业就业的高达39.4%,由此可见,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培养出的金融专业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得到了较多金融企业的肯定。

一、人才需求状况调查

截至2007年12月,即将毕业的2005级的213位毕业生已有73位毕业生与四家金融单位签订了短期劳务培训合同,其中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25人,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20人,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15人,联合证券华乐路营业部13人。笔者对这73位毕业生做了份调查,同时与上述四家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希望能够了解究竟金融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进一步反馈到招生和日常教学之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由于目前学生仍未毕业,所以调查工作开展很顺利,所有问卷全部回收,有效率100%。

还专门设计了“金融单位对应届生人力资源需求选择”这一问题,并列出八个方面的因素,包括:是否本地人、外表和长相、是否有关系、是否党员学生干部、性别、学习成绩高低、有没有培养潜力,社会实践等。请金融单位负责招聘人员进行选择,并按重要性从高到低分别赋值为8、7、6、5、4、3、2、1、0分进行排序。共发放问卷23份,所有问卷全部回收,有效率100%。

在此基础上,笔者利用SPSS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金融单位对应届生人力资源需求选择的因素进行运算和整理,把影响金融单位招聘对人力资源选择的因素主要归纳为四大主要因子:1)社会实践、潜力;2)干部党员;3)外表;4)本地。

根据问卷的相关情况及SPSS运算的结果,笔者与金融单位负责人力资源的人员交换了意见,他们基本也认同这一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的,这是我们金融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1.重要考虑的因素:实践与潜在的能力

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必须用于实践才能发挥功效。学生看重社会实践是因为可以锻炼交际能力,丰富社会阅历,积累经验,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会有帮助。而用人单位重视社会实践是因为毕业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市场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与就业岗位衔接不上的问题。通过社会实践,毕业生不仅可以得到他们需要的工作经验,还能锻炼一下交际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心理素质。就金融行业而言,在很多时候要求与客户进行沟通,例如客户经理、柜员工、银证通业务、经纪等,就需要员工有亲切的服务,良好的待人处事的能力。那么毕业生如何能很好地较快地适应这个激烈的竞争的岗位呢,社会实践无疑能使他们更快地成熟起来。

“潜力”,一方面毕业生对自己是充满信心的,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确实需要有培养潜力的员工。员工的劳动生产给金融单位创造效益,从某一层面看,潜力越大,创造的效益将越大;另外,根据不同员工有着不同的潜能,可以将其安排在更适当的岗位,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即给金融单位创造更多效益。

有社会实践与经验的毕业生能较快的给金融单位创造利润,并带来效益的工作能力,有培养潜力则表示了毕业生能够给单位创造更多价值的潜在能力,这因素向银行或证券公司昭示其选者的员工能够给其可能带来的收益。

2.品行素质的特别要求:学生干部与党员

“学生党员与干部”这一因素的影响力是达到了27.482%,可见招聘人员很看重学生干部或党员。另一方面,样本中党员比例是20.5%,学生干部比例是28.8%。

根据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学生党员和干部会在14种素质(责任感、实干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组织能力、服务精神、自信、奉献精神、有工作激情、集体主义、诚实、协调上下级关系的能力、决策能力和善于用人的能力)上不同程度高于其他学生[2]。作为一个必须自负盈亏的理性的经济组织,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对人力资源的选配首先要从成本―收益比较来考虑。既然学生党员和干部会在多方面较有优势,那么就可以相对的缩减岗前培训周期、节约培训经费开支,甚至有利于日后管理、业务的开展和发掘潜在的能力,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此外,这次用人单位还特别提到“忠诚”的品行,学生党员和干部有较高的“忠诚的力量”,对于以信誉为生命的金融业来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徐滇庆教授在谈及我国商业银行人才问题时曾预言,只要外资银行从国有银行挖走1%的业务骨干,就足以挖走优质客户,让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丧失;如果挖走5%的业务骨干,就势必让国有银行面临瘫痪[3]。

3.约束条件:外表

外表和长相可以树立良好的形象,会使工作事半功倍,不少人是这么认为的。就这次招聘的情况来看,人员的总体形象是相当不错的,女生平均身高:162.7公分,男生平均身高:176.2公分,这表示用人单位也是比较重视员工外表形象的。

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之一就是天赋外表与后天知识的替代性较高[4]。只要不是走向“唯美”和“性别歧视”的极端,作为服务性行业的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在人力资源选择中注重外表和长相,以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等,符合金融行业收益最大化的要求。尤其是目前一般业务操作人员供大于求的形势也给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提供了更大的挑选余地,在同等条件下“外表和长相好的”优先与人们普遍存在的爱美之心也是相吻合的。

4.不可忽视因素:交际与地缘

这次招聘的人员中有72.6%是广州本地人,“是否本地人”的影响力也达到13.905%。“本地人”何以是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人力资源需求选择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呢。

中国是一个重视“血缘、人缘、地缘”的国家,人情、面子往往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超乎寻常的影响力。良好的个人关系成为创造和维系一般员工与上层管理者之间联系纽带和忠诚最重要的机制。而人情与关系人们生活的“半径”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人情的形成首先是从其生活的周边开始的。员工之间、员工与顾客之间有良好的人情的话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进与顾客的亲近感发掘身边客户,有利开拓更多的市场。

二、结论与启示

结合我校金融专业毕业生与我国金融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选择的实际情况,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和启示:

1.我国金融行业对于中、低端业务的人力资源需求选择日趋理性。面对市场竞争的冲击,金融企业坚持了“适用和恰当”的原则去招聘人才,强调了成本―收益的比较。不再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作为选择员工的强约束条件,而是根据业务的发展需要配置不同学历层次的人力资源,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相应的岗位配置相应的人”,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流失和错配,最终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并使员工个人的人力资本得到开发和增值的同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金融企业更重视应届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毕业生的素质是指其在劳动中运用劳动能力综合水平的高低程度,衡量和制约这一水平的因素有智力状况、思想状况、身体素质和动手操作能力。用人单位在强调具有足够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社会经验和潜在的能力,这将直接关系到毕业生能否较快、较多地带来效益;其次是个人品行和忠诚度,这不单是效益的问题,还关系到企业内部稳定和日后发展的关键;再者,外面形象是起到辅助的作用,符合效益最大化的要求;最后,“地缘”是为了能让员工发挥最大的“人缘半径”,创造更多的收益。

3.对高职金融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通过该专业的学习,应当掌握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有较强的金融创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和营销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银行市场营销、银行风险管理等工作;能够在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从事金融、财务管理的中级专门人才。根据金融企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设置课程门类、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利用职场化的情景教学,通过选择学生受益面较大的行业以及操作性较强的产品为实践对象,引入企业运作模式,为学生建立一个真实的实训环境,并通过建立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环节考核和绩效考核体系,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倩媚.“订单培养”模式在国际金融专业的适用性分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 钱晔.高职高专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及课程体系设置[J].职业技术教育,2005,(16).

[3] 徐滇庆.金融人才危机与金融对外开放[N]. 广州:21世纪经济报道,2002-01-07.

金融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职业院校 课程改革 评价体系 金融专业

一、课程改革及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分析

课程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课程建设质量指导甚至决定着教学,影响甚至决定着教育目标的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同样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主要包括三个阶段: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课程开发包括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项目的设计、考核方案的制定等等,对于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来说,课程开发的标准、技术路径和操作方法相对来说较难把握;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就是教学,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过程,在课程实施上,χ耙翟盒>管类专业而言,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利用如何促进理论教学和工作实践相结合,校外实训的时间安排如何既符合企业需要,同时又不打乱教学计划的安排等等;课程评价就是通过将课程教学过程中达到的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所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教学质量的效果。而在课程评价上,由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打乱了传统的学校教学秩序,课程评价方式等也要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将职业岗位的工作需求转化成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的标准,反过来指导课程改革的内容与方向,这必将成为职业院校经管类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

课程评价是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进行评价,而课程改革必须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首先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我校金融专业为例,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为立足首都经济,面向国内外金融企业,全面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掌握金融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理论以及金融产品销售、金融企业客户服务以及金融业务处理的核心技能,熟悉国内外金融政策法规、国际金融和资本市场的走势,掌握现代化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业务技能,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应用于金融生产和服务实践,适应金融服务业需要的面向金融企业营销、服务以及管理一线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为培养金融企业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金融专业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采用“平台+模块”的方式,根据我校“平台递进、模块并行、通识贯通、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理论,筛选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围绕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投资公司等金融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以技术应用与创新为主线,构建了基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能力目标课程体系,从而实现理论知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培养掌握综合金融产品交叉销售和服务能力以及较高职业素养规范的高端金融服务人才,既保证了就业的适用性,又兼顾金融混业经营趋势,构建了“夯实基础、能力递进、校企融通、实践创新”的课程体系。

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体现“一贯通、四迭代、一全程”,纵向并行,横向交叉。“1”是指“通识课程”,突出知识应用性并贯穿学生全程培养;“4”是指“专业课程”,由技术迭代递进的“通用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构成,遵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以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为核心,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对能力和知识的要求转化成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通用技术平台课程”,突出知识应用性并贯穿全程培养,培养学生通用技术应用能力;“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明确学习方向和重点,制定学习规划,形成初步职业素养规范;“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由校内外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有效开展校内外学习活动,引入企业文化和岗位标准,在“做中学、学中做”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学生职业素养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技术应用与创新性,由校内外指导老师现场监控、难点指导等方式,使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前一阶段积累而成的职业能力融通为金融产品能力、金融客户服务能力、金融业务处理能力等,实现职业能力递进。“1”是指“专业创新实践项目”,突出校企融通性、创新应用性,采用组织职业技能竞赛、专业社会实践、科研创新项目等形式,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开展专业创新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程评价体系分析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决定了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评价必须多样性,突出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体现对综合素质的评价。首先,评价主体多样化,要建立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同时吸纳行业企业专家的评价,以及行业组织的考核评价,如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构建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其次,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突出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最后,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突出理论教学评价和实践教学评价的有效结合。

(一)引入行业企业标准,突出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体现对综合素质的评价。

以学生岗位适应性与职业生涯的发展性作为根本标准,引入国际高端企业及行业龙头/品牌企业的工艺要求、质量标准,通过改革工学结合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方法,将评价内容与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将理论知识考核与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工作态度、行为能力和努力程度等等,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对于课证结合类课程,采用以证代考的形式。实习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课程的考核,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由校企双导师对学生的工作态度、操作技能水平、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重点推进评、展、鉴、赛等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

1.考核原则。

(1)突出能力考核,重视专业理论与综合素质的考核原则。我校金融专业的课程实施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顶岗实习以及专业创新实践环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⒗砺酆褪导有机融合,一方面学生可以获得课程要求的专业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有效地掌握基本知识。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突出掌握了专业技能操作,有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考核内容上,加强了对学生知识、能力、方法、学习态度及职业素养结合的考核,既注重了技能训练提升的考核,同时也要加强理论和综合素质的考核。

(2)过程为主、考核主体多元化原则。对于学生的过程考核,是指将平时的过程考核和期末的终结性考核结合,将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将理论和实践考核相结合。对于考核主体应该多样化而言,除了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外,还将积极吸纳行业企业的指导教师参与教学,进行教学评价。

(3)课证融通原则。对于高职经管类专业来说,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毕业的一个必要条件,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考取本专业的资格证书,才能毕业,对于金融专业来说,金融理财师、银行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和保险从业资格都是学生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因而,必然要开设“课证融通”类课程,在这类课程评价上,将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与课程的考试考核相结合。

2.考核内容。

包括:理论知识(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技能操作(方法步骤工艺实操等);学习态度及综合素质。

3.考核方式(成绩算法参考)。

(1)建议过程考核占全部考核成绩的权重约60%~70%。过程考核中:平时成绩30%(出勤、提问、纪律、学习态度及职业素养等);阶段考核成绩(课内或单元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完成的实训工作量、实训报告质量等)70%。

(2)建议终结性考核占全部考核成绩的权重约30%~40%。终结性考核中:理论考核(整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等)50%;操作技能考核(体现本门课程学生应掌握的综合技能,完成某一工作任务的方法、步骤、工艺、实操、成果水平及质量报告等);40%;总体表现(团队合作,个人贡献,情感态度等)10%。

(二)多方独立测评教师教学质量,加强实践课程的监控与评价

采用多方独立测评的方式评价课堂教学质量,从不同观测点评价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企业专家权重占22%、学生权重占30%、教师同行权重占8%、教学系和学院(部)权重占20%、教务权重占8%、校领导权重占12%。

针对“理实一体化”课程学生活动空间大、教师教学方式多、教学周期长等特点,学校重点采取听教师说课、巡查教学现场、听关键单元教学、随机访谈学生、抽查学生作品等方式,由企业专家、学生、同行教师、校内督导进行独立测评,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晋级的主要依据。

毕业设计质量控制采用抽查教学文件、听教师开题讲课、看学生答辩、抽查论文的方式进行。通过跟踪毕业设计环节的质量,对毕业设计选题是否来自企业真题、是否专业对口和毕业答辩质量等进行集中检查,以此规范毕业设计的全过程,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顶岗实习质量监控通过“顶岗实习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监控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状态、教师与企业的联系状况,检查教师到企业指导学生顶岗实习情况,保证顶岗实习质量。

(三)不断完善多元化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学校建立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和家长、研究机构、教育主管单位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创新创业的成效等作为衡量一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促进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步。实行第三方评价,采取内审、外审、考官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引入行业企业的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规范,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从而全面考核高职学生的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改革的评价标准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具体考虑社会经济发展、行业技术标准、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等方面的因素。同时,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将评价建议和意见作为评价结果代替简单的课程分数,从而将课程评价更好地指导课程改革工作而服务,真正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教。

参考文献

[1]林清夫.浅析高职课程设置的优化与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6).

[2]马国平.高职专业课程结构设置的依据和原则[J].教育与职业,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