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基本内容范例6篇

创新的基本内容

创新的基本内容范文1

【关键词】课程内容 改革 探索

无论多么完善的人才模式、多么合理的课程结构,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的课程内容作为媒介,课程改革也不会有什么成效。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创新教育的新要求,课程内容的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程内容精练化

信息化条件下的创新教育,只有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为底蕴,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必须精简内容,学习知识中的精华,才能提高教育效果。那么究竟学习哪些精华知识呢?简单地说,就是宜于创新的知识。此种知识的获取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知识可迁移的程度和范围。应注意多选取那些最基本的、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的、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要逐步克服原来仅从学科系统性的角度筛选课程内容的倾向。二是知识在未来的利用率。信息时代的知识总量日益激增,陈旧速度加快,必须考虑所要获取知识在未来的可利用率,选择那些利用率高的知识,以便为进行新的创造奠定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课程内容背景化

要培养创新人才,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创新”课程。创新并非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产”出人类尚未取得的最新知识,其最基本的特征在于学生在课业学习中的创新意识、态度以及创造性地掌握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作为人类科研成果、文化遗产的浓缩和精华,它的产生与一定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政治背景、科技背景等紧密相关的。将这些制约课程内容的各种因素及理论来源融汇、加工、升华为复合化的指标规范,使科学与人文、社会与个体、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等指标之间形成具有内在关联性的知识结构,这种“整合化”的知识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课程内容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课程内容本身,这正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所必需的。

三、课程内容过程化

课程内容过程化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历经知识和“真理”的探究过程,把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使学生懂得如何获得充分的事实依据,如何预言可能的结果和结论,如何形成合理的逻辑结构等等;另一方面就是在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渗透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教师在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可通过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动过程的复演,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其在科学创新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四、课程内容新颖化

课程内容体系是一个系统,只有保持动态的平衡,保持开放性,才能充满活力。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课程内容需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的改革既要有对原有内容的继承,更要注重反映信息时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注重与现实世界的紧密结合。对于基础课教学要在经典内容“少而精”的基础上溶入信息化的最新成果,用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去解释原有的现象和问题,解决基础课教学内容中明显存在的先进科学前沿与陈泪内容体系的矛盾;对于专业课,要时刻跟踪本学科领域的难点、重点和未解决的问题,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相关学科、特别是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

五、课程内容综合化

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可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称为科际模式:这是课程综合化的初级模式,是指在组织教学时,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在某些教学内容上组织共同的教学单元。改革初期,可多尝试这一模式,最终使学生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课程规定的内容去自学,从而内化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二种模式称为课题式模式:它是以学习、研究主题或其他内容与形式为焦点将各领域或学科的相关内容有机组织起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或探索,集中指向特定课题的全面认识或解决,内容不再局限某学科,在实施上则包括课堂学习、集体讨论、实地考察或实际操作等所有可行的手段和方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形成学生多学科、多视角的创新思维方式和能力;第三种模式即建立综合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将众多学科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融汇于一门课程中,有利于打破传统专业教育模式所造成的“隔行如隔山”的封闭状态,有利于学生通过比较学习开拓视野,有利于学生异向、综合和发展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综合性课程知识容量大,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创造性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创新的基本内容范文2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优化整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6-90-2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我校不断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新体系,培养多种类型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以学生为中心,全面优化课程体系,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贯穿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因而,随着大环境发展趋势和我校特点,我们必须优化整合适合农业院校科学的、全面的、发展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从根本上激活有利于各方面与各因素活力,提高全校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和效果,使学生科学素质与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其探索和研究实际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1 农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的现实状况

有机化学具有教学内容丰富、应用性强和发展速度特别快等特点,有机化学是化学、环境、材料、能源、食品、生物、制药、农学和园林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然而部分同学学习有机化学课程时感到有些困难,这是由于有机物的数量之多、记忆困难、结构方面复杂导致理解起来很不容易、副产物还比较多就难找到主产物等原因。另外随着现在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减少基础课的学时数,增加专业课的学时数,这样就使得本来不断发展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增加和教学的学时数减少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更加突出。现在大多数教师教学时使用多媒体技术增加了教学内容,表现为老师讲得快且很多学生当时清楚明白,同学们课上思考很少、创新能力就非常薄弱。所以培养多种类型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的人才,对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的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其寻找、探索和研究过程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农业院校有机化学过多注重本学科系统性,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结合不够,导致学生学习茫然,不了解有机化学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关系,误认为有机化学对专业学习没有用或联系很少,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传统教学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因此,培养新世纪农业院校新型人才必须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优化传统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艺术、效果与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及培养创新能力人才。

2 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必要性

有机化学课程是应用化学、农药学、医药学、食品科学、生命科学、动植物学和园林园艺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其理论及相关技术涉及科学各个领域,所以随时展,合理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模式整体优化和改革,构建适合于各个学科门类基础有机化学课程新型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与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关键。

合理优化整合适合农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公共基础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必须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教学规律及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通过优化整合有机化学课程和灵活的综合的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手段等来提高教学效果,对全校教学工作具有示范、辐射和推广作用。

有机化学是全校覆盖面较大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每学期有7个学院2000名左右学生学习本课程,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教与学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教育服务;基础课教学质量、效果是教育评估部门重点考察目标,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教学水平评价,该研究工作可极大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既要解决重视知识的掌握,又要巧妙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积极探索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尽快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和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3 优化整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

3.1 以五大模块优化重组教学内容

优化整合有机化学教学内容时我们应该充分研究考虑怎么去重组优化如此之多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重点凝炼教学内容,同时提炼出知识要点,才能够抓住有机化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基本知识。还要注意处理好现代化内容和经典知识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利用现代教学理念去完成有机化学内容优化整合,其目的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科学化、现代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为使有机化学能在有限的学时内适应各个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同时也对基础知识的讲解有充分的保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重组优化,分模块教学即绪论、立体化学、烃类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生命基础物质5大模块。通过学习烷烃、烯烃、炔烃等内容来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工具;然后以亲核取代、消除反应为核心学习卤代烃、醇、醚、脂肪胺;以亲电取代反应为核心学习芳香族化合物包括苯、萘、酚、芳香胺、杂环化合物;最后以亲核加成反应、负碳离子机理为核心的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同时包括生命物质基础糖和氨基酸等知识。这五模块教学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关联、协调统一,它们又各自有所侧重,构成有机化学教学的整体。

3.2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需要,优化整合设计教学内容

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优化重组把传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基本知识和不断更新的知识内容有机完美的结合起来,把有机化学知识与科学方法论和谐统一起来,同时把21世纪有机化学内容和学生所学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整合联系起来。还要把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和其科学发展的新知识有机协调统一,让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更好地为学生们服务,并提升他们的创新潜能。

由学生所学专业建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大纲要求,及时将科学发展最新成果纳入课程教学并增加技巧、诀窍和能力等科技含量,确保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完整和谐统一。合理地、灵活地加以运用,使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效能和作用,目的是研究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以优化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注意学科交叉,及时更新和引入教研、教改成果为原则。利用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设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和研究型课程,激发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探索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机化学教学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有机化学教学理念,组成完善合理的、科学可行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模块化的新体系。

3.3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和科研成果有机结合

有机化学教学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不断优化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所以要把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和日新月异的生活生产、新科研成果有机联系在一起,尽最大能力优化农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内容。

根据有机化学教学内容适当地、适时地与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或者已发明的专利协调统一结合在一起。这样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会激发学生学习时产生生动、深刻的印象,还会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学生们就会认识到科研成果的取得不是想象的那么难,这样就呈现出榜样就在我们面前。与此同时,此方法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实现学习内容高质量成功构建,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另外,把学者或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及其有机化学进展优化到教学内容之中,如将烯烃和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烯烃的复分解反应的内容优化整合在一起。揭示有机化学发展的规律性,引发学生到所学习的内容之中去发现理论知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找到获得。其实我们只要具有坚固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有端正的科学态度、努力学习、敢于创新、勤奋钻研,那么一定会有所突破和创新。

我们要坚持不断地将科研成果及时优化到教学内容之中,整合设计农业院校基础有机化学课教学内容达到适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把典型有特色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有机化学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应用。随时跟踪有机化学的科研成果,把科研成果优化整合到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之中,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精神的优化组合,达到学生掌握较坚实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能力和较高的科学素质。培养造就一批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因此, 传统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已经明显不能满足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整合优化设计教学内容模块化科学化,使学生乐于接受从而实现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重组整合教学内容为对经典的有机化学基本知识进行优化,适当补充化学前沿知识。根据我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有机化学课程是学科基础和学科拓展的两大核心课程。优化整合有机化学课程内容,搭建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体现为科学性、基础性、前沿性、可持续性,是对过去、国内与国外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比较和教学现状的优化,利用吉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教研课题研究机会,更新有机化学教学内容,探索、实施、尝试优化整合有机化学内容的新教学方式,实现全面提高农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裴伟伟.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J].大学化学,1998,(5):12-13.

[2] 罗颖,禹筱元,董先明.提高农科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J].广东化工,2009,(5):201-203.

[3] 邢其毅,徐瑞秋,周政.基础有机化学(上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4] 郑家茂,,潘晓卉.深化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14-16.

[5] 王广慧,于冬梅,侯林.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0,(8):215-216.

[6] Katie E. Amaral and Ivan A. Shibley ,Using Popular Nonfiction in Organic Chemistry: Teaching More Than Content[J], J. Chem. Educ., 2010, 87(4):400-404.

[7] 罗云清,刘文丛,钟双玲,赵淑杰.有机化学教学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1,(4):22-25.

[8] 姚利民,康雯.大学研究性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9-23.

[9] 陈红艳,廖蓉苏,胡伟武.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0,(4):109-111.

创新的基本内容范文3

【关键词】三创教育 应用型本科 实践教学 教学体系 工业工程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研教改项目(湘教通[2012 ]401号-508),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TS12328), 工业工程校级改革综合试点专业(湖工教[2013]16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25-02

1.前言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专业实践教学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不理想,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社会与企业需要。应用型教育强调应用的工程技术教育体系[1],致力于培养“工程师逼近型”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专业的主要与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3]。21世纪初,我国高教界提出了三创教育的理念,即在学科教育、学术教育、专业化教育、通识教育、文理融合及成功教育的基础上,使创造、创新与创业三创理念逐渐融入到高等教育中,要求大学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与能力置于中心地位,教学活动围绕着精神和能力培养而展开。由此可见,三创教育的基本思想是培养满足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

本文将基于“三创教育”视野,探讨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模式与过程等,并尝试构建IE(简称IE)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过程、内容与模式等,以满足社会与企业对综合型、高素质IE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基于“三创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三层次四因素”理论

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4]。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实训教学与创新教育三个层次,实践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实践教学的效果受到实践教学平台(资源)、实践教学手段(模式)的影响,因此科学、充分协调与融合实践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平台(资源)与教学手段(模式)”四方面因素,开展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实践教学本质内涵与规律,结合大学实践教学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构建应用型本科专业“三层次四因素” 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三创教育的“三层次四因素”理论四面体逻辑图

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和创新教育是学生三创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即四面体底面上的三个点,而三层次的教学过程受到教师、教学手段、教学平台(四面体的三条边)的影响,三层次实践教学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实践教学体系

3.基于“三创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模式是进行实践教学所遵循的方法,有效的模式可以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又能节省资源。文献[5]总结了德国FH实践教学的特点:产学研紧密合作,特别注重学生基本能力培养的学生毕业设计,课题来源于学生在企业的实际任务,实验教学自主创新、开放互动;文献[6]认为为了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新技术及应用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应整合学校资源进行实验,提出多层次内容循环渐进实践教学模式。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及资源需求,提出应用型本科专业内嵌循环的三层次循环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图3应用型本科专业内嵌三层次循环实践教学模式

(1)内循环,包括实验教学内循环,实训教学内循环和创新教学内循环,专业实验技能可源于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是基础实验与专业实验综合与提升,三者之前相互影响与促进;同样,设计类实训、实习类实训和职业技能实训构成一个循环,三者教学内容相互交互,教学平台互通,相互促进循环发展;创新教育的科技竞赛活动、素质培养与创业教育也构成一个循环。整个系统处于动态变化、循环渐进发展之中,从而促使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不断完善。

(2)中循环,实训项目与内容可来源于实验教学,而实验教学的内容也可吸收实训教学相关内容与经验,创新教育项目是实验教学与实训教学的综合与提升,创新教育成果应用于实验教学与实训教学,三个层次的内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得整个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系统具有不断变化更新的特点,并且处于不断完善与促进之中。

(3)外循环,由学生和老师构成,教师是实践教学的指导者、引导者或协助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学习环境、条件与专业知识支持,同时也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与受益者,是整个实践教学活动核心,实践教学设计与组织都应尊重学生需求与接收水平。

4.IE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与体系的构建

IE专业研究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工业系统的效率及其发展,具有利用自然科学和其他技术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试验、分析、设计、优化等功能和属性,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该专业旨在培养既掌握扎实的工程技术又精通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应用IE技术对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既懂工程技术又擅长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些学者提出了IE实践教学的方法及模式:文献[7]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提出了IE专业应以采用专业基础课为基础项目,以专业技术课为拓展项目,以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为增强项目的驱动式教学方法;文献[8]提出了基于基础知识、工程技术、信息工程、优化仿真和基础IE五个模块的IE实践教学体系;文献[9]提出了清华大学拟建用内部高速网络连接的实践教学中心的思路;文献[10]构建了适用于应用型IE人才的“面―点―面”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IE实践教学改革一般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从实践教学的某一方面,如实验室教学[11]、生产实践教学[12]等来阐述;二是探讨实践教学体系,但没考虑各组成组分相互之间的联系[8-10]。基于“三创教育”基本思想与IE实践教学各要素,结合应用型本科专业“三层次四因素”实践教学理论,充分考虑“三层次四要素”各层次与要素内在联系,系统地建立起IE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过程,如图4所示。

IE教学手段(模式)

图4基于“三层次四因素”构建的IE实践教学体系与过程

基于上述构建的IE实践教学过程与体系,结合IE实践教学内涵与内容,参考我校IE实践教学实践,按照IE实践教学层次与类别,分别剖析其相应主要教学内容,指出其主要教学形式与模式,分别如表1、表2与表3所示。其中实验室教学、课外教学平台(资源)主要为学校的各种实验设备、实训设施与图书资源等,企业教学与社会教学平台(资源)主要为企业生产系统与设备,以及社会环境资源等。

表1基于“三层次四因素”构建的IE实验教学内容与形式

表2基于“三层次四因素”构建的IE实训教学内容与形式

表3基于“三层次四因素”构建的IE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

IE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学生是实践教学培养的对象,也是主体,教学过程由教师指导实施,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平台)下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模式)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以理论知识、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及验证性基础实验为基础,可进行单科课程设计,而后进行生产实习,能力实验,创新实验,科技活动和素质培养计划,再进行综合实训,以此为基础,进行毕业实习和职业技能实训,最后进行毕业设计,从而提升创造、创新与创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效果影响教师教学的手段以及资源平台的建设。

5.结束语

(1)具有“三创精神”和“三创能力”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践教学是实现“工程逼近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因此,应以“三创教育”为基本出发点,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优化培养方案;

(2)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实训教学与创新教育三个层次,实践教学效果受到“学生、教师、教学资源(平台)及教学手段(模式)”的影响,构建了实践教学 “三层次四因素”四面体关系,以探求其相互影响与内在联系;

(3)基于“三创教育”思想,提出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为其应用提供基础;

(4)为了整合资源,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构建了应用型本科专业内嵌循环的三层循环渐进式教学模式;

(5)根据IE专业的特点,系统构建了IE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和体系,并进一步指出各实践教学层次与模块的主要教学内容,及其教学形式(模式),以促进IE实践教学效果提升,为提升IE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国荣,秦祖泽,黄俊伟,等. 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特性及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4,(12):39-41.

[2]刘国荣. 刍议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 中国高教研究,2009,(5):57-58.

[3]姜嘉乐. 工程教育永远要面向工程实践――万钢校长访谈录[J]. 高等工程教育, 2006, ( 4): 1~ 7.

[4]黄进,胡甲刚. “三创教育”论纲[J].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6(4):516-521.

[5]喻彩丽,吴坚,施于庆. 德国FH实践教学模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5):398-401.

[6]那景芳,徐小平,段建民. 多层次内容循环渐进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2):107-109.

[7]刘伟民,郑爱云. 工业工程专业CDIO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3,(44):32-33.

[8]王建林,马如宏,周峰,等. 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1):23-24.

[9]王晓芳,林亨,张伟. 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中心的建设与思考[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7):97-107.

[10]薛冬娟,潘澜澜,潘颖,等. 应用型IE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1,(2):183-186.

[11]周贞云,马汉武,叶春明,等. 现代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J]. 工业工程,2004,(2):60-63.

[12]贾涛,苏秦,乔建明. 工业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工业工程,2009,(8):131-134.

创新的基本内容范文4

会计理论是关于会计实践的抽象概括和系统结论。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导致传统会计理论的变革和创新。

(一)会计概念创新

随着大量特殊经济业务的发生及特殊会计业务的出现,必然出现大量新的会计概念。如租赁业务中的融资租赁;外币会计中远期外汇、外币折算、计算和反映外汇买卖的递延贴水和递延升水、远期外汇交易中的应收期汇合同账款、应付期汇合同账款、递延汇兑损益、期汇合同损益、外币套期保值等;即使在传统财务会计中的一些概念如资本维护、资本保全等概念随着通货膨胀的不断发展和币值大幅度降低也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财务资本维护和实物资本维护等新概念。

(二)会计目标创新

传统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向经济决策人提供有限的和有用的财务信息,主要包括: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新经济时代人力资产会计将形成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在资产负债表上,人力资产和无形资产信息将是会计重点揭示的内容,也是企业财务状况信息的核心;人力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质量将是决定一个企业的市场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关键因素。新经济时代应当是经济超速发展、社会保障和国民福利制度非常完善的时代,因而会计信息必须满足社会公众了解企业对国民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贡献的信息;信息技术将导致会计信息的利用大众化、公开化。

(三)会计假设创新

网络化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标志。新经济时代,电子商务是企业商业活动的基本方式,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化将是会计核算的基本方式。企业商业活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导致虚拟会计主体大量涌现,会计主体的外延将大大拓展。由于虚拟企业是临时存在的,因此,继续经营假设将被非继续经营假设所修订。由于会计分期假设实际上是继续经营假设的补充和延伸,在继续经营假设被修订后,以交易期间假设取代当前的会计分期假设将成为必然。货币将不再是会计的基本计量单位,发达的信息技术将使会计计量多元化和非货币化。

(四)会计原则创新

为了适应特殊会计业务核算的需要,变换和废止了一些传统的财务会计原则,建立了一些新的会计原则。如传统财务会计的配比原则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以公历年度会计分期的同一会计期间的收入和成本费用进行配比,以确定该期收益;而在所得税会计中是进一步将其拓展为将同一期间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原则,以及税法确定的收入和支出进行配比计算所得;在期货交易中则按期货业务交易完成期限的收支进行配比确定收益;在通货膨胀会计和清算会计中为了维护业主、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在对资产的计价上,废止了历史成本原则建立

了以资产的现实市场公允价格为基础的现实成本原则;为适应房地产经营的特点,在确定房地产销售收入中还贯彻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等。新经济时期会计内容的创新必将使传统会计原则面临挑战,促使会计原则创新。

二、关于会计管理创新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信息化时代,高度发达的数字网络设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企业营销模式、组织管理模式和现场生产模式。电子商务、无纸办公、辅助制造等一系列技术的运用,使得未来的商战需要“运筹于键盘之间而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样,与现行企业管理与经营模式相适应的现行会计的成本核算体系、内部现任会计体系、内部价格转移体系和内部审计稽核体系等必然要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使现行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内容发生一定程序的改变。

(一)会计制度创新

会计制度创新是对组织和从事会计工作所应遵循规范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会计制度创新的内容主要有:建立适应新经济要求的会计制度体系;行业会计制度的种类、内容、作用、制定程序与其他会计制度相互关系的创新;会计基础工作制度的内容、作用、质量、要求、规范、程序、手续、职责、考核等的创新;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制度的建立、范围、内容和质量,信息的输入、加工、整理、传递、贮存和输出的创新;建立现代企业会计制度,要实行财务公开,披露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披露的去向、渠道、内容、要求、作用和保护等的创新;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范围、内容、标准、要求、程序、责任人员、岗位责任、检查和奖罚等的创新等等。

(二)会计体制创新

会计体制创新是对会计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会计体制创新要从宏观的国家方面与微观的企事业方面进行探索。

会计体制创新的内容主要有:政府主导管理型会计模式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的创新;集中统一和分级管理的范围、内容、要求、程序、方法、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等的创新;会计规范的体系内容、作用和相互关系等的创新;会计机构设置、职责权限及其关系的创新;会计人员管理。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专业职务、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考核等的创新。

三、关于会计内容创新

会计内容创新实际上就是会计核算业务范围,会计手段和会计方法的创新。

(一)会计核算范围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和智力是经济的基础,因而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信息将成为会计信息的主要内容;由于高科技是经济的支柱,环保高科技产业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产业,届时,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在会计信息中将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所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产、无形资产和环保资源将是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主要资源。智力劳动、无形资产和环保资源的知识价值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是该时代财务会计的重要内容。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知识资本的时间、空间范围将比财务资本宽广得多,财务会计要跟上这种要求,就必须拓宽自己的视野,把知识资本延伸到企业外部范围的内容都纳入核算的范围。

(二)会计手段创新

当前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企业单位中电子计算机虽然已基本普及,但许多单位的信息技术应用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知识经济时达的信息技术将使企业的会计工作完全实现电子和网络化。

(三)会计方法创新

会计业务内容的创新必然导致会计核算方法向更深领域发展,会计业务将更多借助计算机网络和财务软件实行电算化核算;会计检查的内容、程序和方法将紧跟会计核算方法变改的步伐;会计分析方法将完全借助会计信

息系统提供全面、系统、完整的会计分析信息。

四、关于会计报告创新

现行会计报告主要是指财务会计报告,其作用主要是披露和揭示能够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性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报告至少应当有以下突破和创新:

(一)会计报告内容创新

随着知识资源成为经济的基础,人力资产及其相关的权益和费用将正式纳入表内项目予以披露,信息技术为充分披露前瞻性信息、非财务信息、社会责任信息及未来曾出不穷的衍生性商品信息提供了条件。

(二)会计报告形式创新

信息技术使实时会计报告编制成为现实。届时,会计报告的形式将多种多样,会计报告使用人可以各取所需。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由于经营者权益和员工权益等的加入将是报表阅读人重点关注的报表。增值表将成为主要会计报表之一。

五、关于会计职业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发达的信息技术将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和会计职业产生重大影响。

(一)会计职能创新

传统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将使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大大提高,会计监督的难度将降低,会计人员的数量将趋于少而精,核算和监督将向以控制为基本职能的目标转化,会计信息生成系统将真正成为一个由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集成的经济信息生成子系统。系统管理、系统维护、系统操作等业务岗位将成为电算化条件下新的业务岗位。

(二)会计人才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会计从业者不仅要精通信息技术和会计专业知识,还要熟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金融学、投资学、税收学及国际商务等方面的理论和实务。会计从业者的数量将趋于减少,职业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会计从业者将是一批集信息技术和会计专业知识于一身的管理型专家。

六、关于会计教育创新

会计教育创新实际上是会计教育内容、会计教育手段和方式创新。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资源为依托的经济。知识经济是创新经济和人才经济,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教育必须是创新教育。

一是对不同层次专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改革,即学校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应当如何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二是与之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应当如何改进;三是在学生能力培养与训练的要求上应当如何把握;四是在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体系应当如何完善以使其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会计工作的客观要求。

(一)会计教育目标创新

当前的会计教育正在步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但不同阶段的会计教育应当有不同的目标。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教育必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本目标应当是培养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具有坚实的会计专业理论和广博的相关知识且具有创新能力的管理专家型人才。

(二)会计教育内容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教育应当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借鉴国际流行的会计教育模式,采用国际流行的会计专业教材,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使学生能够及时学到最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只有这样我国的会计人才才能在会计市场上有立足之地。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市场必定是面向国际开放的市场。

(三)会计教育手段和方式创新

创新的基本内容范文5

关键词:O2O方法;创新实践课;数学建模;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01-02

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通过建设创新课程体系,运用创新理念和方法,才能实现创新教育目标。近年来,各高校教育非常重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设了不同类型的创新实践课程,有关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不少成绩,但是还存在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课堂上讲授内容多、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意识差,只能完成事先设计好的实践方案,无法实现课程创新教学的目标[1-3]。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最早起源于美国的电子商务在线与离线的协同交易中,这种方法应用到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拓展教学时空、整合教学资源等。由于它的教学形式多样性,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从而可全面提升教学的有效性[4]。O2O方法应用到教学中正处在起步阶段,这就要探索新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规律,重新认识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定位和职能,将传统教学(线下)与现代网络教学(线上)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本文借助“数学建模”课程,基于O2O方法,整合线上线下课程教学内容,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机制,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探索研究O2O方法下的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新教学模式下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和实施方案。

一、基于O2O方法的创新实践课程教学

模式的构建

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综合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以数学建模课程为平台,融合线上线下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建设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数学建模课程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

(一)组织线上课程教学

1.线上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在线上学习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云教育平台,学生面对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及提供的相关资料来学习。理论内容难易适中,不宜太专业化,便于自学,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内容还要具有课堂教学承上启下功能,能服务和巩固课程;实践环节要选取模仿和自行设计相结合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中并体会学习的乐趣。数学建模线上课程选择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数学软件以及简单的建模案例等。

2.线上反馈互动教学法:通过测试及回答问题了解学习动态,根据学生在线学习效果的反馈,调整在线学习内容和检验方式。建立数学建模辅导答疑平台,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建模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数学软件以及简单的建模案例等,汇总共性问题可留在课堂统一解决。

3.线上学习的管理:在线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弱化了教师的角色,学习环境在网络空间中,不受时空局限,容易受到信息迷航,放养式教育,太过自由反而难以驾驭,建立自由学习下的约束机制,因此要通过测试、线下课堂回答问题等考查方式检验学习效果。

(二)组织线下课程教学

1.线下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活动是线下学习的主要任务。课堂教学要深化线上学习内容,通过案例介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知识的普及性;内容要具有实用性、方法性,能够指导创新实践。对于数学建模课程通过精讲经典案例、实际建模案例,介绍基本方法,侧重于问题的分析、方法的引入、建模的过程和模型结果的运用;介绍常用数学应用软件及其使用方法和编程技术。创新实践活动可设计多种形式,如,综合大作业、数学建模竞赛。学生可以根据接受能力及兴趣选取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

2.线下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启发式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线上思考问题并动手实施,调动学生积极性;合理融入讨论式方法,抛出问题,组织学生深入研究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发挥学生主动性;适当引入案例式方法,通过讲解实际案例使学生接近现实问题,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中,适时推进翻转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通过师生互动使教师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消化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线下学习的管理: 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讨论问题,提交大作业、参加竞赛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可以不定期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

课程成绩评定机制应注重学习成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考试要充分体现网上自学与课堂教学效果。线上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其学习效果要通过线上个人测试检验。线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方式,每种类型考试的权重见表1。

(四)实践问题的解决

实践是创新实践课程培养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教学环节,建设具有不同功能的实践问题是满足不同阶段教学需要的必要保障。

1.基本数学模型的实现问题。利用相关模型求解方法,借助计算机及数学软件求解数学模型,包括解析求解、数值求解、图解求解等,为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2.数学建模实践问题。针对数学建模的实践性和数学模型求解的复杂性特点,设计数学建模问题,使学生结合问题完成问题的分析与假设、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模型的分析与改进以及模型的结果检验与应用全过程。

二、基于O2O方法的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成效

创新实践课程能够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学思结合,是融合理论与实践的一种系统有效的教学途径。我们通过对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以数学建模课程为检验手段,动态调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O2O方法下的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一)创新实践类课程现状分析

分析国内外创新实践类课程的发展现状,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规划和实际情况,借鉴当前各学校创新实践课和O2O在教学应用方面的经验与不足,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传统课堂延伸到互联网中的线上课堂和实践课堂中,构建创新实践课程的O2O下的教学模式。

(二)创新实践课程O2O教学模式实施的准备

1.线上学习材料的选取。线上学习材料要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选取的学习材料要难易适中,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可以对创新实践课程的基本方法有初步了解,对课程的基本思想有基本把握,并对课程的应用有初步了解。

2.线下学习材料的选取。线下学习材料主要用于课堂的讲授,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线上学习的效果开展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要利用线下学习材料巩固和提升线上内容。因此,线下学习材料需要系统、深入地体现课程内容的本质和内涵,需要教师甄选典型案例开展课堂教学,从而实现巩固和提升线上学习的目的,为学生课程内容应用于实际打下基础。

3.创新实践问题的选取。线上题目类型不易太难,选取线上学习的模型计算问题,基本方法的建模问题,让初学者通过模仿,或用所学过的知识独立完成实践练习。线下题目可选取基本方法、综合方法的建模问题,题目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建模案例,筛选历届竞赛中有代表性的题目。

(三)创新实践课程O2O教学模式的实施

创新实践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开放性的思维模式。基于O2O教学特征和教学目的,将课程教学内容分解为线上、线下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线上自学和实践,能够了解和掌握部分学习任务,但对难点的理解程度需要通过网上答疑和线下课堂讨论来检验。线下课堂教学,教师合理安排课堂内容,既要巩固和衔接学生线上学习内容,又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整个过程更加依赖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实施。在线下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实践、研究探索、自我管理,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形成。教学中既为学生营造高层次的研究空间,也扩展了教师的研究领域。根据具体的创新实践课程的内容,合理安排学时,分别开展线上和线下学习。

(四)创新实践课程O2O教学模式的效果检验

教师对创新实践课程O2O教学模式的检验分为阶段式检验和期末检验。阶段式检验主要在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阶段实施。首先,教师针对学生线上学习效果设置自测题目,实施检验。其次,教师根据线下课堂教学设置线下作业,实施检验。阶段式检验实现了对学生线上和线下各个环节表现的评定和检验。期末检验,利用创新实践课程的期末考试或是参加竞赛活动实现学习效果的检验。最后,借助阶段检验结果和期末检验结果,总结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模式。

O2O教学模式下的丰富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教学模式从不同层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晓萍,余涛,廖青等.创新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2).

[2]林健,符寒光,吴中伟等.高校实践创新课程的教学与体 会[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创新的基本内容范文6

文化以创造性精神劳动形式产生,通过积极创新与继承发扬才能稳固文化地位,这也是文化发展内在本性和文化发展关键点所在。需知,只有不断的进行文化创新,才能保证文化自有特色,旅游文化也是如此,因为无论任何国家和地区,其本体旅游文化始终都不是静态与不变的,都会在不断发展中加以完善,所以应适时进行旅游文化整合与旅游文化创新,之后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整体文化结构与发展轨迹,对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以及相关旅游中介体等进行有效重组,以达到预期操作目的。

一、旅游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利于旅游品牌塑造

旅游文化创新过程中,核心任务便是要在具体实践流程中去进行当前文化缺陷反思与不利局面调整,要做到去糟取精、正当扬弃,随之要与基本时代要求达成吻合,满足时展需求和旅游文化发展需求等,从而更好更优的设计出优质旅游动机,激发与吸引旅游者进行参观与欣赏。旅游文化创新务必具备一定民族特色内涵和地方文化内容以及先进旅游文化产品等,全方位、都角度进行旅游文化品牌创建,形成较为新颖的地区旅游文化特色。

(二)助力文化水平提升

应该了解到,文化软实力是文化水平内容中的重点,其主要是指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创造力量,所以此时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文化创造力,文化创造力是民族生存的根本动力,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创造力内容和精神文化创造力内容两种。旅游文化以民族文化软实力组成部分形式产生,对其进行创新显得十分有意义,并能顺应历史潮流,适应世界范围内旅游行业领域的发展。旅游文化创新能够在世界平台上与其他国家达成立体式交流和开放式交流以及多元化交流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旅游文化内涵完美创新,有效提升我国旅游文化的精神品质。

二、旅游文化创新策略要点分析

(一)文化素质强化

具备文化修养才能使得旅游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假设脱离文化,那么旅游文化创新也就无从谈起,旅游者文化素质提升是旅游文化创新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旅游者发展环节内,旅游商品要素和旅游服务要素至关重要,要对上述二者进行创新补充,营造充实旅游氛围与满意旅游氛围以及有价值旅游氛围。不同类型旅游区域,旅游者素质应该是一种超越性精神思考与精神追求,只有达成文化素质强化才能完善自我,并助力旅游业发展。所以应突出软性管理的核心地位,以文化意识作为主要导向,在此背景下将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摆放在正确位置之上,有力彰显不同类型文化底蕴,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让旅游者心存期盼,并以此种方式带动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二)旅游资源利用

旅游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在最大限度上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中详尽文化内容,随之对相关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准确定位与重新定位,逐渐培养文化底蕴有所缺失的旅游资源文化。借助河潭景区与峡谷景区以及湖水景区等进行文化宣传,因为此类景观均是依靠地区地貌而形成,可进行景观发展过程科学性内涵宣传,要让旅游者体会到景观渊源和基本发展历程,不仅如此,旅游者也会从中找寻诸多事物演变规律,增加了对地区景观的深度认知。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主要包含地貌内容、地层内容、矿物内容、气候内容、江湖内容、土壤内容、植被内容、花卉内容和社会内容以及民俗民居内容等,通过不同类型事物的分析与探索,来提升旅游者本体景观观赏鉴别能力,再有就是景区亭台楼阁以及灯光系统等,对这些事物加以创新设置与配合,通过合理布局与积极利用来提升旅游资源利用效率。

(三)人文资源探索

此条首要一点就是应对历史遗存类型的人文旅游资源加以利用,从历史方位去寻求旅游资源本体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态势及内在史学价值,需要注意的是,要从历史遗存现状内容中和对应艺术特征中去认真考究,主要分为绘画内容、雕塑意识内容、建筑艺术内容和书法艺术内容以及设计艺术内容等,务必做到尊重历史,在此基础上也要尊重发展实情,最大限度上还原旅游资源本真特质,维护传统旅游文化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中,社会旅游资源尤为重要,需适时挖掘其潜在内涵,通过异质文化传统挖掘和地方方言文化挖掘以及地区居民风俗习惯挖掘等来展现社会旅游资源中的文化精神,运用此种方式正确引导旅游者形成良性思维,从而为其带来充裕满足感。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