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性范例6篇

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性

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性范文1

校园文化又是学校的一个形象,直接反映了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决非可有可无。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农村中学校园文化日渐显出它应有的重要地位,现就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正蒸蒸日上,成为了教师们共同努力的方向。但农村学校由于受到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校园文化建设举步维艰。

农村中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但是,由于一些农村中小学对校园文化建设未能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缺乏长远、发展的规划,致使校园文化建设陷入了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认识片面、人才队伍严重匮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资金不足。

二、正确认识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校园文化鲜明的时代性和先导性,引导着文明乡风的形成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各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村地区目前文化相对落后,文盲、半文盲的比例较大,科技和法律常识又不普及,正常的文体活动也少得可怜,农村老百姓的业余生活枯燥单调,加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的影响,致使“”、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在偏僻的农村地区成为公开的秘密,严重地阻碍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进程。

2.校园文化强大的凝聚和激励功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农村中学通过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从校园建筑、校舍布置、绿化美化等“硬件”到制定规章制度和公约,创设良好的教风学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软件”的建设,“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每一个场景都能育人”,使学生体验成功教育、成功教学的快乐,增强学好功课的自信心,让学生置身于团结友谊、生动活泼、文明向上的集体当中,感受温暖和爱心,乐在其中。学生学有所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就有了可靠的动力和保证。 

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文明学校,带动辐射新农村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很丰富,包括:校园建筑实用美观,校容校貌整洁优美,制定校训,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建立各种教育仪式。校园文化不只是为文化而文化,还应该为管理而文化,为发展而文化。因此,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将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校园建设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之中,贯穿于学校党、政、工、团工作之中,重视学校民主政治建设,重视教职工福利,共建良好的学校领导、师生员工人际关系环境,创造一个优雅和谐的教学环境,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积极创建文明学校,从而影响、带动和辐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建设农村中学校园文化的主要途径和对策措施 

1.重视管理制度建设,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有序开展

在学校的管理上,首先提出管理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办好铭选中学为宗旨,狠抓政治思想建设和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常规制度建设和育人环境建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鉴赏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依据现代教育的管理理念,倡导人文情关怀,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以民主、情感、制度为基础的人本化管理模式。学校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过程中确实根据师生的内在需求、心理特征和德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了有利于校园文化的规章制度,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有序开展。

2.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校园文化榜样作用

校风、教风、学风“三风”建设是学校教师、学生和管理工作者行为的集中体现。教师的行为规范有主导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抓教风建设,从制度建设入手,不断提高教师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教育方向、推进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师德水平,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文明校园,推动学校发展。教师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学校教师群体有良好的行为规范,教师言传身教地把学校的优秀文化明确地传递给学生们,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榜样作用,让和谐文明之花永远在校园盛开!

3.培养好校园文化建设的教师队伍

校长的办学思想要正确,要有创新,并要渗透给每一位教师。校长要树立服务教师的管理理念,培养“管理就是服务”意识,因为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长要为改革中的教师排忧解难,解决其中的一系列问题,在推进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教师的智慧,通过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把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推向前进。校长要善于学习,善于提高,要亲自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4.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激发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热情

学校要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心策划德育活动,努力增加优秀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的含量,用优秀文化去熏陶学生,感化学生,以形成学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质、儒雅的气质、独特的风格和追求卓越的个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是以注重学生个体为中心的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校园艺术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长学生的才干,发挥学生潜质特长,又陶冶学生心灵,净化校园精神环境,更激发了学生共建和谐文明校园的热情。

5.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体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性范文2

1.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对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农村中小学的硬件建设得到了加强,但办学理念依旧,管理还是老办法,学校文化建设自主发展、特色发展的意识和机制还未有效建立,校园文化生活单调乏味。部分师生仍存在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倾向,受传统观念影响和短期效应的制约,师生的兴奋点过多放在课堂教学上,学校建设规划中欠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前瞻性思考。

(2)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模糊不清。大多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形式,追求时尚,缺乏创新性。现今,各校都比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怎样建设自己的校园文化?一些学校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很模糊的。不少学校把学校文化建设的功夫花在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上,并称之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的内容也大多大同小异:花草假山、名人画像、校园雕塑等。如果“名人”和雕塑不被校园里的多数人“认识”和认同,这样的建设有何意义?它违背了校园文化的本义,或者说这是一种“没有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地把握“校园文化”的内涵,却在大张旗鼓地抓“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导致领导随心所欲,教师无所适从,学生漠然置之。

(3)忽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大多忽视队伍建设,缺乏完善的制度和人文关怀。当前,农村中小学普遍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某些人特别是主管或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事情,与学校其他部门没有什么关系,全体师生参与不够,在制订各项规章制度时,科学性、时效性、可操作性、人文性体现不够,执行的严肃性不强,使制度不能内化为师生员工自觉意识,不能很好地起到规范、制约和激励作用。即使有完整的规章制度,但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队伍不够广泛和强大。

(4)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建设,重在建设,而建设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造成今天农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落后,投入不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现在的农村,由于实行计划生育,适龄少年儿童少了,学校规模也就越来越小。一些学校,只有十几个、二十几个学生,两三个老师,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课程一门也不能少,每门课都得开齐。因此,每个老师,一个星期几十节课,一天到晚都待在教室,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文化建设。

2.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在校园物态文化建设的同时,突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校园物态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校园精神文明,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的形成,也能在教育直接难以达到或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产生影响,成为教育的向导和有益的补充。校园精神文化是不断适应社会精神文明发展要求的,是校园主体精神社会化的过程和缩影,能通过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与现存社会文化趋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坚持 “两手抓”的政策,使校园物态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色化。农村中小学要创建的校园文化,既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摈弃那些不合时宜的旧思想、旧观念,同时又要积极吸收有益的外来校园文化的新观念、新经验,使传统的文化向现代文化方向发展,使校园文化更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独创性。

(3)加强校园活动建设,重点突出师生,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的育人主要通过学生的活动展开,根据学生的身心特长,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认识结构、兴趣特点、能力水平和心理、生理特性,设计和采取多样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使他们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性范文3

【中图分类号】G471.7【文献标识码】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前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他十分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他认为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崇高道德,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前提。校园文化生动地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传递着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凸现学校广大师生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加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品味、弘扬校园主旋律、提高办学质量的一条必经之路。

一、“校园文化”综述

(一)“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还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

(二)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组成要素

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

1.校园物质文化(载体):是指学校精神价值发挥的各种实体物的文化成果的体现,主要表现为校园环境、教学、教研科研、生产和生活等硬件方面。

2.校园制度文化(准则):是指学校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从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文化,主要表现为校园内部的各种制度、管理机制、行为规范等方面。

3.校园精神文化(灵魂与核心):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并被全体成员所普遍认同和奉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操等精神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为文化观念、教风、学风、校风及历史传统等方面。

二、积极推进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全面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校风即校园之魂。教风,从广义上讲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学风是学校风气的简称。学校要对领导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特别是领导作风提出明确的目标,严格要求,长期坚持,并结合中职校实际,通过制定校训、校旗、校徽、校服、校歌、校花、建立校史展览室等形式,弘扬校风,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而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的“育人”主要是通过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善、求“美”、求实。中职学校文化活动建设要突出“两条主线”:一是可以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地结合社会形势、传统节日为主线,开展主题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及养成教育等,以及三月“学雷锋”活动、四月“书香校园”读书活动、九月“庆祝教师节”活动、十月“读史诗、诵经典、唱红歌”活动等等;二是突显“中职”的活动方式,要围绕“高技能”、“高素质”开展一系列职业实践活动、科技作品制作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等,比如,举办一些“技能比武”、“岗位练武”、“学生实作作品展示”等具有专业特色的、能促进学生技艺和技能提高的、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道德感。

(三)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中职学校生源大部分来自于本市初中毕业生,少量是外省市农民工子女,选择职校也许是他们无奈的选择,这些学生相对而言成绩较差,纪律观念也不强,他们少勤奋,学习欠主动,自觉性不够,厌学情绪浓,生活习性和行为习惯尚需加强,他们自尊、自卑、自弃、自以为是和逆反等个性心理状况尤为突出。

(四)制度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完善的制度是学校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文化建设的前提。明确而严格的校纪校规是强化校风的重要方法,除了严格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中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还要突出“中职”的行为规范,要围绕学生的“高技能”、“应用型”来建立健全包括校纪校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各项制度,做到用制度规范行为,用行为提高实践能力,并要在完善、系统的制度下形成浓郁的制度文化来教育、感染和规范师生的言行。

三、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彰显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在当今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二)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因此,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传播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以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为有机组成部分的学校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强化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对学校的整体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校园文化已经升华为一种全方位塑造教育的生命文化。一个学校若缺乏校园文化,那么就如鲜花缺少水分的滋润一样,没有发展的潜力,缺乏生存的活力。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窗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提高师生文明程度,而且可以通过学校辐射社会,示范家庭,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大学 校园文化 异化 主要因素 矫正措施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较强凝聚力的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引导全体师生员工价值理念,传承社会文明成果,整合教育资源,陶冶师生情操,提高人文素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作用,大学校园要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大学校园文化又是大学文化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全面实现大学的教育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异化的几个主要因素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大学校园文化看似蓬勃发展、繁荣昌盛,但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内涵却受到了扭曲,呈现出异化的态势和背本趣未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大学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真正体现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和核心内涵,已成为大学校园文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1 对文化结构理解上的偏差

目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表现突出的问题是: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注重制度文化建设,弱化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又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许多大学在招生人数急剧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往往只能注重物质文化层面的建设与发展,常常忽视了自身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精神文化的体现。为了保证大学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安全稳定,各大学相应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加强了校园文化中的制度建设,着重强调控制的功能、导向的功能、凝聚的功能,激励的功能。把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对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建设通常理解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组织学生搞一些活动。因此,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轻精神文化的异化现象。同时,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建设需要长时间的培育、沉积,且效果不够显著,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追求功利性的情况下,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建设常常受到冷落。

1.2 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排斥性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但校园文化又有着它特殊的区域性,必须立足于校内,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时大学校园并不是世外桃源,校园文化也不是隔墙文化,校园文化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从社会文化中吸取充足的营养,才能满足大学师生员工高水平文化需求,才能促进校园文化水平的提高。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加深,一些西方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文化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优势不断侵入我国,使西方资本主义一些腐朽没落的文化侵占了我国的文化市场。为了保持校园文化的纯洁性,大学的校园文化往往排斥社会文化,把社会文化拒之于校门之外,使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校园文化的发展不能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同步,远远落后于社会文化的发展。

1.3 教师、学生骨干、普通学生参与的差异性

学生既是学校工作的对象,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同时学生干部、社团骨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带头人和组织者,学生干部和社团骨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成为“四有”新人。校园文化建设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取得圆满成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作为校园成员具有主体性,而且还起着主导作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既是教师的需要,也是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体现。为了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提大学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校园文化都要求师生共同参与。然而,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常常出现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往往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的人也很多,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学生干部或社团骨干参加,普通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的面不够广,使校园文化的水平不高,文化内涵不够丰富,思想性不强。这种师生参与的差异性严重地制约着校园文化的发展。

2 要按照校园文化的本质要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实现大学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由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偏离校园文化根本作用的倾向。使目前大学校园文化总体处于低水平状态,使校园文化热潮在虚假的繁荣中渐渐透出苍白,大学师生对校园文化活动也渐渐失去热情,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引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校园文化建设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其根本原因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也就不能按照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去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不仅为大学提供一种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活动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为实现大学教育目标提供了新的视角,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主义的,其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的作用与大学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应把它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不能再局限于只是实现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甚至是娱乐目的的狭隘意识。诚然,校园文化有管理,思想教育和娱乐的功能,但这种功能充其量只有起功能的最低层次。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但重要的是校园文化能赋予大学生一种文化意识和文化,这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实现。由于长期置身于校园文化形成的浓郁的精神氛围中,校园文化也能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不自觉地形成这种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

2.1 正确处理好文化结构的关系,突出校园文化价值核心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要切实处理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的关系。一所大学在建设与发展不注重物质文化建设是不可能的,没有物质文化,校园的精神文化就失去了载体,物质文化建设中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大学要树立校园建筑,公共设施等都是育人载体的理念,在考虑校园的整体布局,既要体现本校特点,又要具有时代气息,形成和谐、优美、自然、文化气息浓郁的校园环境。校园中的每一个景点都应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既有思想深度,又要有文化厚度,使学生身处其中,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受到形象生动的教育。合理的规章制度是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品质性的规范化,严明的校纪可以促进优良的校风、学风的形成,但是,制度文化的目标内隐在精神文化的内涵之中。在发挥其强制、诱导性保障作用的同时反映出了学校优良传统和办学精神,体现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以一种无形的超强的内聚力传承着校园精神,激励教师和学生。

2.2 正确处理好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教育部、团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的发展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味,加强管理,注重积累,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等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要达到教育部、团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的要求,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关系。社会文化是主流文化,校园文化是亚文化。校园文化在向社会文化吸取营养的时候,要有严格的选择,吸其精华剔其糟粕,以抵制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才能保证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动力和媒介,也在不断地向社会文化辐射其能量。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有意识地鼓励这种辐射作用,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服务,以便反过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自身的发展。

2.3 培养全员参与意识,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在大学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学校内部哪一个或几个部分所能建设好的,更不是如目前许多大学一样仅凭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部门的努力就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的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关系,良好的校园文化也不只是让在校大学生受益,而且能使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师生员工受益。因此,大学必须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所渗透弥漫的精神氛围,需要大学师生员工的整体努力。教师、学生干部、社团骨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搭好台子,让广大的普通同学成为唱戏的主角。同时,校园文化要在普及的基础上得以提高。在提高之后再进行普及,这样校园文化才能沿着正确的轨迹向上健康发展,才能真正沉淀出属于自己特有的精神文化,校园文化才能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2] 王凌彬.试论大学校园文化结构的失衡与重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5月.

[3] 丁德智,张军.大学校园文化的现状探讨与建设思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2月.

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性范文5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却缺少较有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良好校风形成的重要体现。很多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看起来非常的丰富多彩。但是却没有体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建设、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青年儿童,德育是关键。具有良好的品德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要以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远大理想信念为重点。要逐步形成以多学科,多层次的校园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以科学技术、民间文化传统、艺术、体育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校园文化活动新格局。大力提倡并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去实践,以自己的能力去为社会服务,来提高自身的社会价值。这样既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又体现了自身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们的成才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学院的制度建设

当前在很多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忽视了校园建设中的主体——人。广大的学校教师和学生,才是建设的主体核心。在军队常有一句俗话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良好的管理制度才是建设文化校园的重要保障。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体现现学校核心价值观、人文精神,并为广大师生所认同一种制度,就是一种文化。普通教职工和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体,缺乏人性化探究的校园制度,终将不能被称为文化。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要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在执行时,要严肃、认真,使制度转化为学校教职工的自觉意识,要起到规范、制约和激励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进行总体规划、系统的设计和严密的组织实施。所以制定一个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很有必要。

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性范文6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在3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经济社会的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调整和变化,严重冲击和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想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日趋多样化。这就要求必须有一种观念对文化建设方向进行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深入回应了这个要求,为高校校园文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指明了方向,为其长远发展、健康发展、稳定发展、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

2.实现校园文化功能的根本途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展现,也是学校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开展健康向上的大学文化,能够有效地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良好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与国家、社会之间关系的价值共识,它必将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行为规范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只有紧密团结在共同的价值目标下,才会焕发出强烈的民族精神,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国家和民族赖以维系的根本所在。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高校提升校园文化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更有利于在全校师生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进一步激发出师生的创造精神,使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体系成为师生的群体意识,并自动自觉遵守奉行。

3.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定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信仰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尤为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改革,进一步丰富育人载体,增强育人实效的重要保证,高校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观的指导下开展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始终保持校园文化的先进性。

二、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在积极、健康、向上的理念引导下,不断规范和提升,保持了比较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培育合格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与经验,初步显现出大学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特色。各高校根据自身不同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建设了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制度,并在开展的过程中将历史人文积淀进一步凝炼成校训、校歌等精神产品,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加深广大青年学生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的热爱。社团活动在高校的重视下得到了蓬勃发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提升了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交往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定期举行的各种主题鲜明的文艺演出、科技展览、文化节、体育节都对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远大理想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当今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高校的校园文化也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冲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和价值观念的复杂化,使高校校园文化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学内容弱化了政治性、思想性和育人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统领和灵魂。然而,由于高校当中有些教师的理想信念不坚定,价值取向不正确,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和实践中只追求学术,忽略政治;重视知识,轻视思想;注重教书,弱化育人,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因此,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前进方向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强化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

2.注重物质文化的建设,轻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的建设是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现有2788所高校,物质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是,许多高校简单错误地把物质文化建设与校园基本建设划上了等号,把大量校园文化建设资金投放在校园面积的扩大、建筑设施的建设和校园绿化上。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学生人数的增加导致许多高校食堂、宿舍等设施严重不足,而这些条件是国家教育部对高校进行评估的重要指标。因此,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学校只好尽可能地将大笔资金向硬件设施倾斜,而投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却严重不足,导致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失重,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性、协调性。

3.注重对现代文化的培养,轻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中华民族长达5000年的文明史册上,我们的先辈们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陶冶情操修养、拓宽思维领域、提升思想境界的作用和意义,是提升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受到西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冲击,加之由新媒体带来的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和发展的多元化,大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时代性、开放性、创新性、科学性、独特性的培养上,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使我国的文化传统面临着断裂的危险。

4.校园文化形式单一,缺乏特色,理想信念教育不突出每个高校的情况差异决定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和风格的不同,但从总体上来看,这种特色和风格的展现只出现在学校的顶层设计和发展要素中,在社会实践中却体现得很少。一些高校开展的校内文化活动品质不高,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没有兴趣,参与性差,多数学生宁愿坐在寝室里沉迷于网络游戏、上网聊天、出入KTV,也不愿意去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文化活动,这表现出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内涵单一的特性。许多大学生对长远的理想信念缺乏追求,却推崇和追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导致一些庸俗、颓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里滋生蔓延,反映了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缺失。

5.校园文化建设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彰显不够明显在各种文化的激烈碰撞中,高校校园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不良文化趁机侵入校园,对心理防线薄弱的青年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刺激。尽管许多高校的校园文化管理部门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有针对性地改善高校的物质文化条件,但仍然难以抵御冲击,效果差强人意。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阻碍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高校的贯彻和实施。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师生的思想观念。只有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才能把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凸显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引导力和精神凝聚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提炼和概括,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方向。

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正确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和灵魂,决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方向。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在扑朔迷离的文化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高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通过不同渠道,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教活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体师生的头脑,强化师生员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水平和理论素养。切实提高其自身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不断加强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建设高校校园先进文化的强大思想武器。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努力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和伟大选择,集中体现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愿望、根本利益和根本追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要求包含当代大学生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的复兴而奋斗。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校园文化具有感召力,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基本任务。高校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的时候,要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旋律,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把国家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3.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凝聚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愈发突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之所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演进发展,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最终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的伟大民族品质,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高校作为引领时代精神的前沿阵地,是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一大重要载体。高校要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始终不变的主旋律和时代最强音,教育广大师生,鼓舞斗志,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使高校校园文化始终保持先进性、时代性,适应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