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形势分析范例6篇

粮食生产形势分析

粮食生产形势分析范文1

[关键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空间计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F326.11;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1-0071-08

[作者简介]张利国(1977—),男,湖南南县人,博士,江西财经大学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产品(食品)安全、农村发展研究;陈 苏(1989—),男,江苏盐城人,江西财经大学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王慧芳(1976—),女,江西财经大学助教,主要从事农林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江西南昌 33003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新模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例”(12&ZD2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食用农产品生产者道德风险发生机理及防范机制研究——基于农户视角”(71263018)、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机制研究”(13GL06)、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度研究生创新项目“江西省粮食生产时空演变及形成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前言

保证粮食稳定生产一直以来是中国农业发展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新世纪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农业农村的政策,尤其自2004年开始连续出台11个涉农“一号文件”,给予粮食生产极大的扶持和投入,实现了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十连增”。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耕地非农化不断涌现,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

近年来关于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在粮食生产布局演变趋势方面,屈宝香等指出,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变化趋势是北方粮食生产全面超越南方,粮食生产日趋向中部地区集中;①刘玉等指出,我国粮食总产量较高的区域集中在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总产量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粮食生产向主产县域集中,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粮食总产量增加明显,粮食总产量两极分化趋势加剧;②邓宗兵等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部集中,在南方稻谷优势区域继续稳固的同时,东北稻谷重要性逐渐凸显,小麦产区逐渐向北方和中部集中,玉米产区逐渐向东北、华北和华中集中。③在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影响因素方面,杨春等研究表明,2007年中国县域粮食生产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区域格局特征,而县域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形成不仅与人均耕地面积、经济效益比、生产技术、非农就业机会、城镇化和人均GDP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与相邻县粮食生产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④顾莉丽等认为,中国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是比较效益、资源禀赋、社会需求、科技进步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⑤汪希成等认为,影响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包括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粮食单产、复种指数等;⑥谭智心等认为,农业科技、地理环境约束、区域差异和人地矛盾等因素是造成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演变的重要原因。⑦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一方面,现有研究大都使用较大范围的区域数据分析其生产格局,研究视角比较大;另一方面,分析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演变特征及其原因,不仅要从时间角度来研究,还应考虑不同地区之间由于自身资源禀赋不同导致的差异性。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江西省传统农区,其粮食生产在江西省粮食生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随着昌九一体化战略和南昌市、共青城市先导示范区的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将更加明显,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必将发生改变,这对保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供需平衡和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此,本文利用2000—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5个县(市)⑧粮食生产面板数据,先对粮食生产时空演变进行定量分析,再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的主要因素,旨在为正确认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有效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的供需平衡状况,以及实现粮食安全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的特征

本文选择粮食生产集中度来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演变进行具体分析。粮食生产集中度是指各县(市)粮食总产量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总产量的比重。表1报告了2000—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同时空尺度的粮食生产集中度。

由表1可以看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粮食生产时空演变呈现以下特征:(1)滨湖控制开发带涉及县(市)粮食生产集中度呈上升趋势,高效集约发展区涉及县(市)呈下降趋势。滨湖控制开发带粮食生产集中度由2000年的47.2%上升到2010年的50.8%,上升了3.6个百分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总产量的贡献提高;高效集约发展区粮食生产集中度由2000年的52.8%下降到2010年的49.2%,下降了3.6个百分点,尤其是自2004年开始下降趋势更为明显。(2)县域粮食生产格局变化显著。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鄱阳县和余干县粮食生产集中度上升趋势比较明显,由2000年的7.6%、5.9%上升到2010年的11.0%和7.3%,分别上升了3.4和1.4个百分点;其次是都昌县和新建县,分别上升了1.2和1.1个百分点;彭泽县、进贤县和樟树市粮食生产集中度也表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但上升较为缓慢。在粮食生产集中度下降的18个县(市)中,南昌县和丰城市下降幅度较大,由2000年的11.8%、12.1%下降到2010年的8.6%和11.0%,分别下降了3.2和1.1个百分点,但两县(市)2010年粮食生产仍然排在25个县(市)的第2位和第3位;剩下的16个县(市)粮食生产集中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以上表明,新世纪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格局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从总体来看,粮食生产表现为高效集约发展区涉及县(市)逐渐向滨湖控制开发带涉及县(市)集中和转移;从县域角度来看,南昌、丰城两县(市)粮食生产集中度下降幅度比较明显,但粮食生产地位仍然占据前列,而鄱阳、余干两县粮食生产集中度上升趋势比较明显。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格局的演变?本文将进一步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三、粮食生产时空演变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理论分析和变量选取

粮食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有机结合。一个地区粮食生产变化除了受土地资源禀赋影响外,还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在微观层面上还受到粮食生产技术条件、粮食生产机会成本变化诱发的农民种粮行为变化的影响。根据理论分析,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演变影响因素的选择依据和变量设置分析如下。

1.土地资源禀赋方面的影响用各地区人均耕地面积衡量

土地资源是粮食生产最基本的投入要素。已有研究中,人均耕地面积变量被认为是影响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动的重要因素,①当某个地区人均耕地面积较大时易产生规模效益,容易将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中起来进行生产,因此它是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的一个重要指标。

2.粮食生产科技进步方面的影响用各地区粮食单产水平和复种指数衡量

粮食单产用粮食总产量除以粮食播种面积,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地区的农业科技综合水平,同时,复种指数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科技进步的较好指标。随着农业科技的推广,特别是农膜的使用,农业生产的耕作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复种指数明显提高。

3.市场需求方面的影响用种粮经济效益比和肉类产量衡量

种粮经济效益比用粮食播种面积除以农作物播种面积表示。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不断改善,对蔬菜、水果、粮油等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从事这类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显著增大,直接表现为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同时,肉类需求的不断增加必将拉动畜牧业发展,增加饲料粮需求,使得饲料粮生产比粮食生产机会成本大,从而影响各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各地区饲料粮对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的影响用肉类产量表示。

4.区域经济特征方面的影响用人均GDP和非农就业机会衡量

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而工业化、城镇化形成的区域差异是造成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的外在拉力。在一些非农经济发达的地区,非农就业机会较多,且随着当地经济发达程度不断提高,非农收入比重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粮食生产的劳动力不断流失,这种地区经济和非农就业机会的差异将会对粮食生产时空演变产生影响。人均GDP变量用地区生产总值除以年末总人口表示,非农就业机会变量用除“农林牧渔”业以外劳动力数量占乡村从业人员数比重表示。

根据以上分析,形成以下待检验的假设:人均耕地面积大的地区,粮食生产集中度高;单产水平高、复种指数高的地区,粮食生产集中度高;种粮经济效益比高、肉类产量低的地区,粮食生产集中度高;人均GDP高、非农就业机会多的地区,粮食生产集中度低。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1.模型构建

为了验证以上的假设,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演变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模型①:

2.数据说明

模型所采用的数据为2000—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5个县(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中使用的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肉类产量、地区生产总值、乡村从业人员数、“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总人口等数据均来自《江西统计年鉴》(2001—2011),具有一致的指标统计口径,数据较为可靠。

(三)计量结果与分析

本文选用Eviews6.0软件对模型进行回归估计,但模型采用的数据为面板数据,考虑到面板数据既包括时间序列数据又包括横截面数据,直接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OLS)估计模型时,可能会产生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性问题,从而使OLS法失效,因此,在数据可以得到的情况下,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Cross Section Weights,GLS)进行估计。回归过程中涉及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本文通过豪斯曼检验(Hausman test)对两种模型的选择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Hausman检验结果证明固定效应更可靠。因此,本文选择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对粮食生产时空演变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显示,模型R2=0.9954,F值为1728.857,拟合优度良好。从变量显著性来看,除了肉类产量在10%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外,其他变量均在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具体分析如下:

1.土地资源禀赋方面

人均耕地面积的系数为0.3123,影响效应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一致,对粮食生产集中度具有正向作用,这说明当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人均耕地面积每提高1%,粮食生产集中度将提高0.3123%。由此可以看出,土地资源禀赋的变化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演变产生了明显的作用。

2.粮食生产科技进步方面

粮食单产和复种指数的系数分别为0.7225和0.3641,且这两个指标均验证了前面的理论假设对粮食生产集中度具有正向作用,这说明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粮食单产和复种指数每提高1%,粮食生产集中度将分别提高0.7225%和0.3641%。这与谭智心、邓宗兵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①说明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的重要因素。

3.市场需求方面

种粮经济效益比的系数为0.2973,对粮食生产集中度的影响效应与前面理论假设一致,具有正向作用,这说明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种粮经济效益比每提高1%,粮食生产集中度将提高0.2973%。肉类产量的系数为-0.0355,这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一致,说明该变量对粮食生产集中度具有负向作用。因此可以判断,市场需求也是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的又一重要因素。

4.区域经济特征方面

人均GDP和非农就业机会系数分别为-0.0894和-0.1158,这两个变量均验证了前面的理论假设,即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人均GDP和非农就业机会每提高1%,粮食生产集中度将分别下降0.0894%和0.1158%,这表明区域经济特征的差异也是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结论及讨论

本文综合运用生产集中度指数和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2000—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从总体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由高效集约发展区涉及县(市)向滨湖控制开发带涉及县(市)集中和转移,后者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的主产区域。

第二,从县域角度来看,新建、都昌、鄱阳、余干四县的粮食生产集中度上升较快,进贤、彭泽、樟树三县(市)粮食生产集中度也有一定程度上升,而其他18个县(市)粮食生产集中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南昌、丰城两县(市)粮食生产集中度下降趋势比较明显,但粮食生产地位仍然占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前列。

粮食生产形势分析范文2

这次全国粮食调控与统计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粮食局长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去年以来粮食调控与统计工作,会审汇编20*年度全国粮油统计年报,研究分析今年粮食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安排部署全年粮食调控与统计工作,并通报全国粮食流通统计工作考核结果。国家粮食局党组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聂振邦同志对会议作了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去年的粮食宏观调控工作,并对今年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家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两个问题。

一、粮食调控工作取得的新成绩

20*年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的关键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在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粮食宏观调控工作成效显著,保证了粮食市场供应和粮价基本稳定,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及时研究分析粮油供求形势,提出宏观调控措施建议

20*年,国际粮食市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粮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国内粮食供求和市场形势也出现一些新变化、新特点。我们加强研究分析,密切关注粮油市场动态,及时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和建议。一是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对我国粮食安全中长期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关于大力发展植物油产业提高国内市场控制力保障安全的措施意见》,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加强对完善玉米深加工有关政策措施的研究,完成了《我国玉米深加工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协助国家发改委研究制定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二是及时开展粮食供需形势和有关政策措施的分析研究,先后向中办、国办和国家发改委报送了《当前我国粮食购销存基本情况及做好粮食流通工作的建议》、《当前我国粮食供需状况及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建议》等多份材料,及时反映全国粮食收购、销售、库存、价格等变化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三是适时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和座谈,及时反映粮食调控工作的最新动态。召开了市场专家座谈会,形成了《关于当前粮食价格及走势分析的报告》,并报送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

(二)加强粮食收购工作指导,认真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

一是适时组织召开小麦、早籼稻、中晚稻、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的收购工作座谈会。安排部署收购工作,分析预测粮食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二是认真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开展中央储备玉米、国家临时储存玉米和粳稻收购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印发了20*年小麦、早籼稻、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并根据主产区市场价格情况及时启动小麦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适当提高了吉林、黑龙江两省粳稻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对辽宁省粳稻实行国家临时储存收购。会同有关部门下达两批中央储备和国家临时储存玉米收购计划。上述措施,有效地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对保持粮食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加强对粮食收购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组成多个调研组,由局领导带队赴有关主产区检查指导粮食收购工作。总体看,20*年粮食收购政策措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地方政府、农民和粮食企业都比较满意。

(三)积极做好粮食销售和移库工作,保证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一是做好临时存储粮食的销售工作。加大最低收购价稻谷和小麦销售力度,适时调整销售底价。二是为满足南方主销区和养殖大省对饲料玉米的需求,从20*年11月起,安排中储粮总公司结合中央储备玉米轮换向市场投放部分储备玉米。此后安排部分中央储备玉米每周公开竞价销售。三是在京津沪和东南沿海等主销区及时安排抛售中央储备食用植物油,以及对部分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定向销售中央储备食用植物油。四是继续做好中央储备和国家临时存储粮食的跨省移库工作,充实销区粮食库存,改善库存地区结构,缓解了主产区收储压力。

(四)加强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管理工作,增强宏观调控物质基础

一是及时下达中央储备粮年度轮换计划,加强对轮换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二是积极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20*〕59号)有关要求,研究提出了下一步中央储备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的增储方案。三是妥善解决国债投资建设粮库的产权归属问题,将各方协商一致同意划转的国债投资建设粮库名单提交财政部,组织进行专项审计。四是督促各地积极充实储备粮油,合理测算地方储备粮规模。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充实地方储备粮油,尤其是成品粮油(含小包装),以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和应急能力。在反复测算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国地方储备粮规模初步建议数,并已分别征求了各地意见,拟与有关部门进一步沟通协商后抓紧下达。

(五)加强粮食统计工作,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一是切实加强食用植物油统计,认真完成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修订完善《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建立食用油统计信息直报制度,适时召开社会粮食供需调查数据分析评估会,及时完成数据汇总和调查报告撰写工作。二是积极做好市场监测工作,全面推进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强化国家粮食局粮食市场价格监测系统的功能,每周编印《粮油市场监测信息》,实现了全国200多个重点食用油企业统计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安全管理。三是对相关食用油企业信息直报人员进行了统计基础知识培训,组织编写《粮食流通统计培训教材》。此外,完成了“社会供需平衡调查工作开展情况”等六个专项统计调查课题。

(六)积极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完善应急工作机制

一是指导各地做好抗灾救灾工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先后5次下发电报通知,并派出多个工作组赴灾区指导和督促抗灾救灾工作。二是各级粮食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做好应急抢险抗灾工作。各地普遍成立了抗灾保供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粮食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粮源组织调度,完善粮食应急预案,确保灾区粮油市场货源充足、价格平稳、供应正常,没有出现粮油断档脱销和排队抢购等现象。抗灾期间,贵州、安徽、广西、湖南、江西、四川、广东等地的部分市县及时启动了粮食应急预案,保证粮油供应不断档不脱销。三是继续做好粮食应急相关工作。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及时报送健全粮食应急体系的有关材料。大多数省份已成立了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建立了粮食应急加工指定企业和应急供应指定企业等应急保障体系。20*年,北京、江苏、陕西、青海等地先后开展了应急演习演练活动。

(七)大力促进粮食产销合作发展,做好政策性粮食供应

一是继续鼓励和支持地方举办产销合作贸易洽谈会,做好粮食产销衔接工作。20*年全国共举办各类粮食产销衔接交易会17次,签订粮食购销合同380亿斤。二是认真落实关内销区到东北采购粳稻运费补贴政策。我局会同有关部门分别在哈尔滨和长春召开了产销衔接见面会,产销双方企业共签订稻谷和大米购销合同227亿斤。此外,继续指导各地做好退耕还林、水库移民、救灾等政策性用粮的供应工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就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进行调研,完善后续政策,完成了退耕还林面粉营养强化试点工作。

同志们,20*年粮食宏观调控与统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和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结果,是各级粮食部门高度重视、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大家开拓进取、真抓实干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国家粮食局,向全国各级粮食部门从事粮食调控和统计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慰问,对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的各有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把握重点,切实提高粮食调控工作水平

20*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做好粮食宏观调控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中央农村工作和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按照全国粮食局长会议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切实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促进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保障粮油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此,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准确把握粮食供求形势,努力增强粮食宏观调控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近年来,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变化较快,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粮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粮食生产、消费、库存、价格和进出口变化情况的跟踪监测和分析预测,准确把握粮食供求形势发展变化趋势,及时提出粮食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要根据中央关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和“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总体原则,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按照聂局长在全国粮食局长会议上的讲话要求,合理确定调控目标,健全完善调控方式,准确把握调控时机,灵活运用调控手段,努力掌握好粮食宏观调控这门艺术,切实提高粮食宏观调控水平,为保证供应和稳定市场服务,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服务,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重点加强对本地区主要粮食品种和敏感品种的分析研究,切实做好本地区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

(二)进一步做好粮食购销工作,确保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一是积极抓好粮食收购工作,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国家调节粮食供求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农民种粮的“定心丸”。我们将在认真总结近几年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情况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完善20*年最低收购价预案的初步意见,争取尽早下发。为做好粮食收购工作,今年还将召开主要粮食品种收购形势座谈会。各地要及早动手,提前做好粮食收购的各项准备工作,将中央的政策及时传达到基层,并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思想,确保执行政策不走样,落实政策不缩水。新粮上市后,要指导和督促国有粮食企业带头执行国家粮食政策,积极做好粮食收购工作,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其他市场主体积极入市收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各地要加强对粮食收购工作的指导,帮助企业分析粮食形势和市场行情,引导他们面向市场,服务农民,搞活经营,积极主动地做好粮食收购工作。

二是继续做好最低收购价粮食和中央储备粮跨省移库工作,充实销区和库存薄弱地区库存。今后,我们将根据粮食形势和宏观调控需要,适时安排跨省移库工作,调整优化布局,确保市场供应。各地要加大工作力度,抓住春运后运力相对宽松的有利时机积极抢运,力争尽快完成已下达的移库任务。

三是认真做好粮食销售工作,保证市场供应。按照《国家临时存储粮食销售办法》的有关要求,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宏观调控需要和市场价格情况,继续分期分批安排国家临时存储粮和中央储备玉米的竞价销售,适当控制销售节奏。既要保证市场粮食供应不断档、不脱销,又要防止打压市场价格,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请各地严格执行《国家粮食局、中储粮总公司关于切实做好国家临时存储粮食竞价销售出库工作的通知》(国粮电〔20*〕17号)的有关规定,督促有关承储企业认真履行合同,严格按规定积极出库,保证销售工作顺利进行。各有关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交易过程和合同履约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干扰客户正常交易、设置障碍影响粮食出库、向买方额外收取或索要费用的承储企业,必须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追究企业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对不按照合同约定出库的承储企业,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将立即停止拨付费用利息补贴,取消其托市收储资格,并予以通报。国家粮食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结合粮食收购政策专项检查,对国家临时存储粮食销售出库情况进行重点巡查。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积极接受举报、投诉,及时查处各种违法违规案件,维护正常粮食流通秩序。

四是认真做好奥运会期间市场供应工作。第29届奥运会的主会场在北京,另外在青岛、秦皇岛、上海、天津、沈阳等地设有6个分会场。各地特别是比赛城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准备,周密组织,落实责任,做好预案,扎扎实实做好奥运会期间市场供应工作,为奥运会的胜利召开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增强宏观调控物质基础

一是加强储备粮轮换工作的指导。要及时下达中央储备粮年度轮换计划,把握好轮换节奏,充分发挥储备粮的吞吐调节作用,为国家宏观调控和稳定市场粮价服务。二是进一步完善中央储备粮的轮换机制。稳步推进中央储备粮轮换通过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公开进行,逐步实现储备粮轮换的公开化、透明化。三是指导各地完善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充实储备库存,明确调控责任。我们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抓紧协商有关部门研究下达地方储备粮油分省规模的指导性计划。地方储备粮油的布局和品种结构,要在与中央储备粮油进行衔接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调整。

(四)认真做好粮食统计和供需平衡调查工作,更好地为宏观调控服务

一是做好《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修订工作。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的有关要求,以及我国粮食流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统计工作调研,及时修订完善《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二是认真组织社会粮油供需平衡调查工作。完成20*年度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数据的汇总和调查报告的撰写工作,及时研究确定20*年粮食供需平衡调查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要将全国农村家庭存粮情况作为调查工作的重点,全面掌握粮食资源的实际数量、品种和结构。为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全社会食用油供需情况及其发展趋势,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有关要求,尽快设计制定20*年度全社会油料及食用植物油供需调查方案,并着手组织开展调查。重点对各地辖区内农户、城镇居民户、食用植物油加工经营企业、油料转化企业和餐饮企业进行食用油产、消、存、进出口和流通中损失损耗等项内容进行调查。三是继续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和分析。要继续健全全国性和区域性粮食市场监测网络,适当增加部分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作为直报点,加强对食用植物油和油料市场信息的监测跟踪。各地也要加强对粮食市场监测工作的指导,努力提高粮食市场监测的质量和水平。要密切关注粮油市场动态变化情况,根据形势和需要,及时调整监测频率和密度,增强市场监测的敏感性和及时性,提高监测分析水平。四是认真做好重点食用油企业旬(月)统计工作。食用植物油市场放开较早,要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掌握各类食用油企业油脂油料的基本情况工作难度较大。为保证我局重点食用植物油企业统计信息报告制度的有效执行,认真做好国内食用植物油供需形势分析工作,各地一定要加强对辖区重点食用植物油企业的指导和帮助,督促企业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食用油统计工作。此外,要及时完成《粮食流通统计培训教材》编写工作,并加强业务培训。

(五)结合灾后重建工作,继续加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在今年南方抗击雨雪灾害的过程中,粮油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储备粮源主要集中在地市一级大库里,边远及交通不便地区缺乏应急粮源。因此,各地要按照《国家粮食应急预案》的有关要求,结合灾后重建工作和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工作机制,细化粮食应急预案,调整充实粮油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对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山区、库区和缺粮地区要增设必要的网点。这次灾害造成的长时间停水停电,给粮食部门抗灾保供工作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为此要加强粮食企业应急保障体系的建设。要加强对承担应急工作定点企业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运行情况,对不符合应急工作要求或不能正常运营的企业,要及时做出调整,确保应急网络系统始终处于正常运转状态。要继续抓好粮食应急预案的学习培训,并结合日常工作进行演练,尽快形成一支熟悉日常业务管理、能够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训练有素的专业化队伍,保障各项应急措施的贯彻落实。

(六)继续推动粮食产销合作,认真做好政策性粮食供应

一是积极做好关内销区到东北地区采购粳稻(大米)的调运工作。各地要加强组织协调工作,督促企业积极到东北产区购粮,落实好已签订好的购销合同,促进粮食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有序流通。要继续加强与铁路、交通部门的衔接协调力度,力争做到同方向整列运输,提高运输效率。要继续做好东北粳稻入关进度统计工作,及时报送有关情况,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可靠信息。二是建立健全产销合作的长效机制。积极推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到主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北京市到主产区建立粮食储备等长期有效的产销合作模式,鼓励产区与销区建立多形式、深层次、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努力扩大合作规模和范围。对于履行产销合作协议的粮食,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在铁路、交通运输、资金结算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三是继续做好政策性粮食的供应保障工作。要继续认真抓好军粮、退耕还林用粮、救灾粮、贫困缺粮地区的口粮和水库移民口粮等政策性粮食供应工作,加强货源组织调度,保证供应需要,努力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各地粮食部门要加强与民政等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做好衔接工作,积极配合民政部门做好救灾救济粮的供应工作,切实抓好灾区粮油供应方案的落实,确保缺粮人口能吃得上、吃得饱,不断粮、不挨饿。要重点关注受灾较重地区特别是山区、边远地区和低收入困难群众的粮油供应情况,及早安排落实粮源,确保灾区群众粮油供应,帮助农民度过春荒。粮食库存薄弱地区靠自行组织粮源有困难的,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粮食部门报告,以便及时协调解决。受灾省(区、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将灾区缺粮情况及保证粮油供应的具体工作方案,及时报送国家粮食局。

粮食生产形势分析范文3

关键词:粮食产量;粮食价格;波动;格兰杰固果关系;滞后效应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73027)。

作者简介:何蒲明(1973-),男,湖北赤壁人,博士,长江大学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产品期货市场与粮食安全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1-0115-04 收稿日期:2009-06-08

一、文献回顾

对我国粮食生产和价格波动问题,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张治华(1997)通过对粮食生产和价格之间的周期性变化分析,认为价格对我国粮食生产起着明显的调节和促进作用,同时粮食产量也引起价格的变动。由于粮食供给价格弹性比粮食需求价格弹性大,因而粮食价格对供给调节相对容易,对需求调节则比较困难。因此,冷崇总(1997)认为,价格对供给调节的滞后效应和对需求调节的即时效应结合而形成的时滞效应,往往使粮食市场偏离均衡价格,造成粮食价格发散波动。蒋乃华(1998)认为,粮食生产的波动是引起价格波动的最基本因素,而价格杠杆对调节农户的粮食生产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孙娅范等(1999)应用Grna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即粮食价格与粮食产量存在因果关系,粮食收购价格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要大于对粮食市场零售价格的影响。既然粮食价格波动与粮食生产波动存在密切的关系,粮食生产在短期内供给弹性非常小,产量的细微变动就会引起价格大的波动。胡岳岷(2001)认为我国粮食的周期性波动与价格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王跃梅(2004)认为我国应提高粮食价格的市场化程度,使粮食价格能够发挥粮食供求的导向作用。雷钦礼(2005)从农民种粮收益和农民种粮决策的角度,分析了粮食生产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认为要保持粮食逐年稳定增长,应对粮食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进行适当调控。王青华等(2006)从粮食生产的周期性波动角度分析了其对粮食的影响。他们认为,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在周期性的波动中增长,但增长和波幅在变小;粮食生产的波动影响供求平衡,引起价格的波动,从而影响粮食安全。冷崇总(2008)认为,粮食价格波动的经济效应主要是影响粮食生产、农民收入和市场价格总水平;要确保粮食价格基本稳定,避免其大幅度波动,应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价格服务体系,建立粮食价格调控体系,强化粮食市场价格监管。

上述学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分析以及二者的波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虽然也有实证研究,但只是从粮食产量和价格的周期性波动进行分析,缺乏对二者互动关系的研究。因此,从维持粮食生产和价格的相对稳定、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对二者的互动关系作进一步深入分析。

二、数据的选取与说明

现实中,影响粮食产量和供给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农户的种粮收益、粮食生产资料价格、劳动力投入的机会成本等,但粮食价格是最主要的因素,因为它基本上可以涵盖以上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选择粮食价格因素来研究它与粮食产量的相互影响问题。

由于粮食产量是一个比较大的绝对数,而粮食价格指数是一个相对数,为了便于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均取其相对数来进行分析。也就是,对于粮食生产,用粮食产量增长率(X)数据;对于粮食价格,也用粮食价格名义增长率(Y)数据(见表1)。

三、实证研究

粮食价格与产量的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常态,研究粮食价格波动对生产的影响是农业经济学中基本的核心问题之一,但在实证研究中该问题的解决却颇费思量,争论的焦点在于生产和价格的波动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迄今为止理论界对此还没有统一的结论。为了本文的立论,首先对这个问题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进行分析。在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时,首先应对各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若数据不满足平稳性要求,就不能断定检验出的因果关系是真实的,还是由于变量的非平稳性引起的“伪回归”。

1.粮食产量增长率和粮食价格增长率的ADF检验

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首先对粮食产量增长率和粮食价格名义增长率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2)。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粮食产量增长率和粮食价格增长率的水平时间序列是稳定的,服从一阶单整。

2.粮食产量增长率和粮食价格增长率的Johansen协整检验

本文利用基于向量自回归的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协整检验。实际检验中采用CE中无截矩项或无趋势项的方法,滞后期为1(结果见表3)。

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实证结果拒绝了并不存在协整方程的原假设而接受了存在一个协整方程的原假设,这意味着粮食产量增长率和粮食价格增长率两个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下存在着一个协整方程,同时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粮食产量增长率和粮食价格增长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再对两个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见表4)。

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粮食产量增长率与粮食价格增长率互为格兰杰原因,即粮食产量的变化会引起粮食价格的变化,而粮食价格的变化也会引起粮食产量的变化。

4.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是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误差的反应,也即在扰动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新息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用脉冲响应函数来解读VAR模型中回归系数的应变量如何响应误差项的冲击,考察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值的影响。图1是模拟的脉冲响应路径曲线。实线是相应函数值,虚线是响应函数一倍标准差的置信带。纵轴表示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横轴表示实验设定的响应期数。

从图1-1看,当在本期给价格增长率一个标准差冲击后,产量增长率的变化会产生一个时滞,到第2期才开始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响应;到第3期,这种响应有所减弱;其后响应程度进一步减弱,并趋于稳定。其经济含义在于,农民的经营决策一般是根据上期价格作出的,本期粮食价格的变化不会对当期的经营产生影响,而是对下期经营产生影响,所以本期粮食价格上涨,粮食产量在本期不会有变化。从而在图形上表现出一个时滞,但在第2期农民会扩大生产,从而粮食产量会增加;同时,由于农民获取市场化信息的渠道不畅通,在第3期农民会以为粮食价格会继续维持,所以继续大规模种植粮食,但此时市场化情况发生了变化,结果出现了“谷贱伤农”的局面。这种情况也正好与蛛网理论基本一致。从图1-2看,在第1期,价格增长率对产量增长率的一

个标准差新息有一个较小的负向响应;到第2期,这种负向响应变得较为强烈;到第3期才开始有一个较小程度的正向响应;其后响应程度开始减弱,并趋于稳定。这说明粮食产量的变化在其后的两期会对粮食价格产生反向影响。

5.方差分解

预测方差分解描述的是向量自回归模型中各变量的冲击对系统变量动态变化的相对重要性,从而了解各变量冲击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比较这种相对重要信息随时间的变化,就可以估计出该变量的作用时滞,还可估计出各变量效应的相对大小(结果见表5)。

在表5中,粮食产量增长率的波动主要受自身影响在第1期和第2期表现明显,从第3期开始基本上稳定在73.5%左右,而价格增长率对产量增长率的影响在第1期为0,但以后逐步增强,从第3期开始基本上稳定在26.5%左右。价格增长率在一开始就有自身波动的影响,受产量增长率的影响逐步稳定上升,稳定在11.5%左右。这与脉冲响应函数动态响应路径的解释是基本一致的。

6.粮食产量与价格的敏感分析

经济学在分析农产品供求问题时,往往加入时间因素,连续动态地考察不同时间的供求量和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粮食这类生产周期长的农产品,在分析其价格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时,往往是假定本期的产量由上期价格决定,而本期的产量影响本期的价格。农产品产量和价格变化的这种相互敏感程度可以用敏感系数来反映。本文就借助敏感系数来研究中国粮食价格与产量之间的这种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在计算敏感系数时,有时会出现分母为0的情况,这时该期就不算在内。本文根据研究目的,计算了两个敏感系数,分别如下。

敏感系数,=目标值变化百分比/参量值变化百分比=本期产量变化百分比/上期价格变化百分比

敏感系数:=目标值变化百分比/参量值变化百分比=本期价格变化百分比/本期产量变化百分比

从图2可以发现,产量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影响要大于价格变化对产量变化的影响。粮食的生产资源在粮食价格的引导下,变化相对较慢,特别是在粮食价格下跌时表现尤为明显。因为粮食生产资源具有较强的专用性,生产规模一旦扩大,要想缩减就比较困难;而且农民为了稳定收入,在粮食价格下跌的时候,生产规模并不会缩减,或者缩减很少。而粮食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本期粮食丰收了,但人们的需求变化不大,从而可能会导致粮食价格下跌幅度较大;而一旦当年粮食减产了,就容易造成人们的恐慌心理,从而很快地把粮食价格抬高,也就是说,产量较小的变化,在市场中就被价格放大了。所以要稳定粮食价格,必须先要保证粮食生产和供给的稳定性。这也是为什么政府往往在特殊时期对粮食价格进行临时干预的原因。

四、粮食产量相对于价格波动的滞后效应分析

从长期的发展趋势看,粮食生产是逐步增长的,这一增长趋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中国农村改革的头几年,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政策效应曾使中国粮食的趋势性增长有所加快。近几年,这种趋势性增长有所减缓。从短期看,在粮食趋势性增长的基础上,粮食生产存在明显的波动性。这种生产波动与市场的价格波动密切相关。粮食生产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本文撇开导致粮食生产波动的不可控因素(如自然条件和农作物生长规律等),分析粮食产量与粮食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图3)。

图3表明,粮食产量与粮食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效应。1988年粮食价格较高时,则引起1989年粮食产量增长;1989年粮食价格更高时,则引起1990年粮食产量明显增长,但又引起同期市场价格急剧回落;由于价格下跌,又使1991年粮食产量减少;1992年价格上涨,引起1993年粮食产量达到较高水平;而1994年粮食生产的滑坡又促使粮价逐渐回升,价格上升趋势又刺激1995、1996两年粮食生产持续上升,同时价格涨幅叉明显回落。图3同时也反映出粮食产量与价格变动之间典型的滞后效应。粮食生产受价格的影响,当价格上涨时,刺激产量的增长,但产量的增长又往往滞后于价格的上升,即当价格上升到最高点时,产量的增长并非同时达到最高点,而是滞后一段时间才达到;当价格下降到最低点时,产量也要经过一段时期才能降至最低点,这正是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价格与产量波动的典型特征。

五、结论与建议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知,粮食产量和价格波动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但产量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影响要大于价格变化对产量变化的影响,而且产量的变化对价格的变化存在着滞后效应。国内粮食的生产是我国粮食供给的主体,而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是十分健全的情况下,粮食生产的波动会引起价格更大的波动,而价格的波动反过来又会引起产量的波动,从而呈现出“发散型蛛网”的状态,越来越远离均衡点。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我国粮食价格的形成过程中,政府调控比较多,市场调节成分比较少,所以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应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持续增长和价格的相对稳定。

第一,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粮食价格的形成应该由市场发挥主导作用,使价格能够较好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对生产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适度地调控以弥补市场的缺陷,共同维护粮食生产和价格的稳定。

粮食生产形势分析范文4

研究背景

粮食是人民生活必需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应主要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顺畅国内粮食流通储备体系、保证粮食进出口能力等方面着手。自2004 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5 年实现了粮食大丰收,粮食自给率高于95%,粮食生产与进口压力不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顺畅国内粮食流通渠道。2008 年,面对全球性的粮食危机,包括美国、澳大利亚等主要粮食出口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粮食价格爆涨甚至粮食供应紧张的现象;而在中国,恰逢粮食增产,实际情况是市场粮价稳定、粮食主产区的粮农卖粮难。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的粮食流通渠道不畅,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对接存在问题,粮食收购市场中生产者、中间商、终端收购分销企业之间的利益协调性差。因此,分析并理顺粮食收购市场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对解决中国粮食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模型评价执行效果

面对复杂多变的粮食购销形势,为了避免出现谷贱伤农和粮价大幅波动,国家于2004年出台并实施了以最低收购价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托市政策。到2010年为止,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范围依然有严格规定,一般是主要粮食品种的重点主产区,如早籼稻主要是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广西等省区;中晚稻主要是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吉林、黑龙江、广西、江苏、辽宁、河南等省区;小麦则主要是河北、河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等省。

下面我们以中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区域(安徽、黑龙江、江苏)和非执行区域(山东)为目标,对最低收购价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价

可以发现在政策执行前,评价模显示给出的分数显示粮食生产有走下坡路的趋势,但是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的开始执行以来,执行区内粮食生产趋势开始逆转,并且持续向好,2008年以后都处于中上水平运行。而作为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非执行区的山东,虽然有所好转,但却反复不定。

总结与讨论

总结:根据粮食种植面积评价体系可知,众多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四个公因子,分别为经济因子、作物因子、自然因子和农村因子,且前两个因子承担了83.3%解释权,所以要对粮食种植进行优化,首先是要促进整体经济发展起来,这样才是发展之道,其次是可以适当调整产业结构,适当增加或缩减部分作物的种植面积。

粮食生产形势分析范文5

关键词: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启示

确保全国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这就要求对粮食安全进行预警和监测,并用正确的决策对粮食安全进行调控。为适应新形势下湖南省粮食安全领域发展变化的新要求,研究适合省情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为粮食宏观调控部门提供科学快速的决策支持工具,成为当前粮食安全科研工作的重要任务。由于每个省的地理人口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存在种种差异,使得各省在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上均有不同,所以不能盲目引用。

国内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分析

目前,国内对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成就。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储备等各个环节,其指导思想就是在出现粮食不安全时,立即启动系统中相应的调控措施,确保粮食市场安全、社会稳定。当然,系统采取的措施应当是可操作的、有效的。因此,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是应对粮食不安全警报而建立的,用来消除、防范、抵御粮食不安全,实现粮食安全。本文分别以上海、河北、福建为例介绍。

(一)上海市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

上海是一个特大型的粮食消费城市,一个由市场检测、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先兆预警等环节有序衔接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在上海已经逐渐成型。这个预警监测模式的特点是能够即时应对粮食市场的供求波动。上海信息监测网络涵盖了九个大型粮食批发市场、五个粮油加工、销售骨干企业以及19个区县的粮食市场。其中有33个监测点,这些监控点按照每天每周每月的不同要求,将各自的进货量、销售量、价格等数据上报汇总。粮食预警监测体系就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监测。

随着上海粮食流通市场的发展,监测点的数量和检测网络的规模都将不断的扩大。除此之外,上海还密切关注周边地区和粮食主产区、主销区的市场走势,以及国际农产品现货、期货的市场行情。业内人士认为,在广泛监测和信息收集的基础上,粮食预警监测体系将对粮食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粮食市场的变化趋势,进而实现先兆预警,然后即时采取应对措施。

(二)河北省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

建国以来河北省的粮食生产得到了稳定的发展,1949年河北省粮食产量仅为469.5万吨,到1998年河北省粮食产量已经达到2917万吨,50年来增长了521.96%。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2007年河北粮食产量为2841.6万吨,与1978年相比河北省粮食年产量增长了68.3%,增加了1153万吨。但是河北省粮食增产速度时快时慢,有时甚至出现负的增长,由于种种原因河北省粮食产量在年度间的分布并不平均,而且还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因而需要生产预警系统来对其进行监测和预警。目前,河北已经研究出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它的特点是把经济波动理论、经济预警理论运用到粮食安全预警监测分析之中,并运用灰色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计算手段,以及扩散指数法和预警灯图法对河北的粮食生产进行了实证和预警。这种模式的建立已经成为河北省研究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体系的一个重要成果。

(三)福建省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

为了确定粮食生产警情,福建省也建立了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它的特点是研究福建省粮食总产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以粮食产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学方程。福建省对粮食生产一直持积极支持与鼓励的政策,但是福建省粮食生产尚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投入要素,而不是需求,故在方程中应选择主要投入要素作为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变量,诸如农业劳动力X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X2、化肥使用量X3、农机动力X4等,用这4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建立方程,经参数估计和检验后发现,由于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充足,农业机械虽然在提高产量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非关键的作用,因而农机劳动力在方程中并不显著。重新建立模型,计算结果如下:

模型1:ln(Y)=O7340741n(X2)+0.186691n(X3/X2)+U

(0.056382)(0.10234)

(13.02)(1.824)

R2=0.99987,F=59234.33832,

SE=0.07582,D.W=1.49310

模型2:In(Y)=0.8065071n(X1)一0.1731421n(X2)+V

(0.108729)(0.089483)

(7.418)(1.935)

其中方程下方第1行为参数估计值的标准误差,第2行为对应参数的T的检验统计量值。R2为较正可决系数。模型1的参数估计值0.734074,0.18669分别为播种面积,每亩化肥使用量的产出弹性。即播种面积增加1%,产量增长0.734074%;每亩化肥使用量是这样的:播种面积增加1%,产量增长0.18669%。所以模型1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类似地,模型2也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两个模型的方程和变量都很显著,拟合优度也都很高,接近于1。两个模型的随机干扰项都不存在一阶自相关。由于未采用截面数据作样本,且观察值全部为实物量单位,两个模型随机干扰项的异方差性可以避免。因而两个模型都是较理想模型。

(四)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体系相关研究

尽管国内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是根据不同的省份来设计的。不过它们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模式。这种共同的模式可归纳如下: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由信息网络、信息处理、信息、预警指标、发出预警信号等子系统构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信息网络,它能借助现代互联网工具将遍及全省的粮食信息网点相互连接,并有效且及时的将收集到的信息传递到预警系统进行处理。这种预警监测系统,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早作防范,然后信息处理。信息模式的特点是将信息处理形成信息网络,加强对粮食市场监测,及时收集、分析监测省内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根据信息处理结果,即时将这些信息定期提供给政府及有关部门,作为粮食行政管理和宏观调控的参考,采用适当的渠道定期向社会,使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有关政策法规,调整生产计划或经营策略,以期达到调节市场供求平衡目的。预警指标,建立灵敏、准确提供信息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进行粮食安全预警。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因为从这些指标中可以判断粮食安全与否,如粮食生产、需求、进出口、储备、粮食价格等方面的指标。所以要建立某省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就要根据该省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对系统进行设计。国内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的启示

通过对以上三个省份的具体分析,以及对国内研究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种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都是根据各自省份的具体情况来设计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我们不能盲目的借鉴。但是可以借鉴别人好的经验。其中适用于湖南省的可归纳成如下几个方面:

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指标体系的设置是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的关键,国内对有关粮食安全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地区粮食安全预警的研究较少,分省尺度上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不仅受国家整体水平上的粮食安全的制约还受各省具体粮食安全影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湖南省粮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时考虑的警情指标较全国尺度要少,可以忽略国际粮食供需变化的影响,同时重点考虑涉及湖南地区本身的指标。

本文认为可以将预警指标设置如下:粮食亩产增长率,受灾面积增长率,播种面积增长率,食品工业产值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化肥销量增长率,农药销量增长率,役畜拥有量增长率,农民与非农业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比例增长率,财政支农资金增长率,有效灌溉面积增长率,农业商品率增长率,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指数,粮食收购价格指数,粮食经济作物比价,农用机械动力增长率,化肥价格指数,另外,农资价格是一个重要指标,由于受农民本身货币购买能力的限制,农资涨价对农民的购买能力更是雪上加霜。所以监测好农资价格是影响农民投资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一套自动的预警监测系统。网络不仅可以提高预警监测的准确性还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利用统计信息和遥感估产信息动态分析区域粮食的年度和年内供求状况,对湖南省粮食供需总量和结构平衡进行预测和预警。这将为我省粮食宏观调控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为各粮食部门提供方便有用的信息参考发挥着重要作用。

湖南构建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的思路

从湖南粮食生产的实际出发,把经济理论、经济预警理论运用到湖南省粮食生产中,进行粮食生产的监测预警研究,根据监测、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先兆预警等有序的环节建立湖南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从粮食生产增长率的角度去发现湖南粮食生产中潜在的问题。

预警就是对事物发展的未来状态进行测度,预报不正常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以及提出防范措施。粮食生产预警系统是为了防止粮食生产运行偏离正常发展轨道或可能出现危机而建立的报警系统。湖南是农业大省,自然条件优越,水稻产量居全国第一。但近些年其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2000年湖南耕地面积为507.98万顷,而到2003年耕地面积只有452.98万顷,平均下降13.75万顷/年,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少有回升,但是增长速度缓慢。

从湖南粮食生产的实际出发,运用预警的有关理论,进行粮食生产的监测预警研究,构建湖南省粮食生产监测预警系统。这种系统从逻辑上讲应包括这样几个阶段:明确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并预报警度。这里,明确警情是大前提,是预警研究的基础,而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属于对警情的因素分析,预报警度则是预警的最终目标。湖南粮食生产监测预警是根据粮食生产所出现的严重偏离正常的状态,在未造成粮食生产灾害之前进行预测、预报及调控。湖南粮食安全监测预警模型就是依据宏观经济预警的逻辑过程,即确定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预报警度,并对湖南省进行粮食生产预警研究。通过探索建立湖南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做到有备无患,加强对湖南省粮食市场供求形势的监测和预警分析,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准确把握市场动态,科学分析市场走势,确保湖南省粮食安全。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贡光禹译.谁来养活中国——中国未来的粮食危机.未来与发展[J],1995.2

粮食生产形势分析范文6

一、充分认识做好当前秋粮收购工作的重要意义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再次强调“国际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这对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粮食部门作为重要涉农部门之一,做好粮食收购工作,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持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基本稳定,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服务“三农”的具体体现。

粮食收购对于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秋粮涉及的品种多、数量大,秋粮收购也是粮食收购的重中之重。各级粮食部门一定要把做好秋粮收购工作作为当前粮食流通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讲政治,讲大局,统一思想认识,认真分析形势,精心组织安排,加强指导协调,采取切实措施,把今年的秋粮收购工作抓好,确保收购工作顺利进行。

二、认真落实好国家已经确定的粮食收购政策措施

最近,国家有关部门在东北地区安排了国家临时储存稻谷、玉米和中央储备大豆的收购,这是稳定当前秋粮市场价格、保护农民利益而实施的重要调控措施。各地一定要抓紧和中储粮、农发行等有关方面协调,在收购库点安排、收购资金准备等方面搞好衔接,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尽快落实,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

特别是在国家临时存储水稻和玉米收储库点安排上,我们要求指定的收储库点名单由中储粮有关分公司提出,商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农发行省级分行后,报中储粮总公司审核确定,并由中储粮总公司及时报国家有关部门备案。因此,各地一定要积极和中储粮分公司进行沟通协调,在收储库点安排上要向重点产区倾斜,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

三、加强对秋粮收购和有关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

对粮食购销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是《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据有关规定,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好粮食市场秩序,确保国家粮食收购政策落实到位。各级粮食部门要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积极受理种粮农民和群众的举报、投诉,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及时查处各种涉粮违法违规案件。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及违反国家粮食购销政策的问题,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粮食流通秩序,保证粮食合理有序流通,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收购期间各地要组成工作组,深入第一线,检查指导收购工作,及时跟踪生产、市场等形势的变化,随时了解和掌握收购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收购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重要问题要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确保秋粮收购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