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例6篇

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蒙古族 吉林省 城镇化 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064-02

吉林省是多民族省份,有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和锡伯族等55个少数民族,共有33个民族乡镇。2012年,少数民族人口已达218.57万人,占总人口的7.96%。其中,蒙古族人口145039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6.63%,[1]仅次于朝鲜族和满族。在行政区划方面,除松原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外,另有松原扶余县三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乡、白城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洮南市呼和车力蒙古族乡、洮南市胡力吐蒙古族乡、镇赉县莫莫格蒙古族乡、镇赉县哈吐气蒙古族乡、大安市新艾里蒙古族乡、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四平双辽市那木斯蒙古族乡等10个蒙古族自治乡镇。可见吉林省拥有丰富的蒙古族文化资源,在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融入这些民族资源有着特殊意义和必要性。

据吉林省民族宗教委员会网站2012年统计总结绘制

一、打造吉林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民族特色

吉林省是多民族省份,并拥有多个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如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等。这对于我省而言是一笔宝贵财富,尤其是当这笔财富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将实现其最大价值。从各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入手,推广各族优良的民俗文化和团体文娱活动,有利于新城镇中各民族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

我省西部地区是蒙古族群众聚居较为密集的地区,如白城、松原等市。这些城市在特色城镇化建设道路中,可以寻求蒙古族历史文化资源这一宝库的支持。在城镇建设、产业规划、文化建设等方面,吸取蒙古族文化的经验和精华,如蒙古族式建筑、饮食特色、娱乐体育活动、音乐美术等等文化特点,从而构建具有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貌的城镇,打造特色民族旅游经济,树立蒙古族农牧产业品牌等。再通过合作共赢,配合我省其他地区、民族的城镇化建设,实现交相辉映。对于吉林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而言,树立具有民族特色的良好形象有着实质性的作用和决定意义。

城镇化建设在全国全面展开的大时代背景下,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适应地方需求的新型城镇化才是本项任务的立足之处。因而,从本省的历史文化资源入手,从本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着手,努力建设具有吉林省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树立吉林省城镇化的独特品牌。

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探索城镇化发展可操作的文化规律

我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吸取经验教训,学会总结以往历史赋予我们的宝贵经验,在解决问题中活学活用,充分释放城镇化的力和效应,推动城镇化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新形势下,对户籍制度的改革是迫在眉睫,农业与非农的二元户籍制度,引发出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如安居、就业、就学、社会保障等等。不仅导致经济与行政资源的浪费,还易引起社会不稳定的矛盾。可以元朝为借鉴(元朝建立后实行阶层分明的等级制度,将社会阶层构成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人群,并实行有差别的权利和义务,最终导致极端的社会矛盾,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鉴元朝的政策性问题,突破行政性的身份类划分,实行较为灵活的、自主的户籍政策,有助促进人群流动,可自发地解决就业和产业调整等问题。同时,使社会资源更为公平、均衡、节约、科学地配置利用。

城镇化发展中,新成立的城镇要避免出现政府、企业以公共资源、服务作为资本,抬高新城镇居民的生活成本。尤其是在土地开发方面,要有所借鉴。清末,长春地区的城市发展已经有相当规模,成为包括奉天、吉林在内的东北地区三大城市。城镇商业的迅速发展,原来依靠长久出租耕地给商户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王爷,面对与商人阶层收益不对等,意图毁约。1889年,当时的长春府在前郭尔罗斯蒙王的要求下,开展清查“浮地”,导致与商人团体和市民阶层的激烈矛盾,出现了长春的“反清丈”运动。所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主动避免出现以公共资源“博弈”民生的社会矛盾。在城市开发之前,要做好规划和准备,力争实现城镇建设与人民幸福的关联发展进步。

三、打破民族与地区发展不平衡,实现地区与民族利益双赢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城市的现代化,根本是人的现代化;不是城镇人口的单一发展,而是城镇与乡村协调同步的发展;不是一个民族的现代化,而是各个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现代化。

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2

关键字:城镇化;建设发展;城镇规划

Abstract: Small towns in rural development occupies a dominant respectable speed up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for the promotion of rural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to address rur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aste of resources, farmland construction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Urba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this thesis expand the discussion on how rapidly advancing urbanization.Key words: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ow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小城镇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有地位,发展小城镇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耕地建设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推动城镇化,是指扩大城镇规模和农村人口向城镇积聚,由此引起一系列变化。城镇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从经济结构变化看,农村活动逐步向非农业领域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化看,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化看,城镇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集中,以及积聚后再分散过程,起到城乡纽带桥梁作用。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呢?一、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办法

1.1转变政府的职能意识

在政府的职能意识上需要有所转变,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做到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上能够廉洁和高效,处理事物上能在运转上协调。办理过程中做到公正透明。城镇建设管理机制有一定的创新意识,逐步落实和解决人员、编制和经费等问题,强化基层城镇管理指导力量。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支持、农民主体”的工作机制,把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了使广大的农民利于行使监督的职能,维护城镇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可将规划的成果展示牌立于城镇比较显著的位置。

1.2加强城镇干部意识管理

通过与有关部门的合作,组织城镇干部领导进行全面的再教育培训。主要针对城乡规划的法规学习,和城镇建设如何管理的学习。使存干部在综合素质上得到提高。有计划的进行教育培训,有重点的培训。短期学习和长期学习相结合,技术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从而使城镇的管理人员在技术的业务素质上不断的提高。安排相关的工作人员到管理比较完善,经验比较丰富的城镇互相交流学习。复制其他城镇的成功案例,结合本城镇的实际情况吸取好的管理经验。

1.3注重宣传工作,把规划政策的宣传工作落实到位

提高城镇人民在城镇规划上的意识,同时加强对村民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上的观念。深入开展城镇规划政策法规宣传工作,宣传规划的法定性和控制性,加大宣传中央、城镇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惠方针、政策,切实增强广大农村群众的规划意识和依法建设意识。及时总结、宣传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取得的成就经验,通过科学规划村容村貌得到改善的案例,宣传教育和影响群众。宣传城镇建设发展进步对整个经济工作的贡献,使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和支持城镇规划建设工作。

二、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具体做法

2.1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镇化的基础是非农产业的发展。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别很大,在此基础上的城镇规模和城镇功能也很不相同,即便是同一地区,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城镇的规模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凭主观愿望或简单地按城市自身经济效益的高低,去要求或追求城镇的发展规模,很容易将城镇化导向脱离发展基础、盲目求大的误区。当前,在相当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县城和建制镇发展,对带动区域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稳定当地经济社会、促进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统一规划和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综合起来统筹加以解决,这就要求将城市规划和农村规划整合起来,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加强城乡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建立城乡统一和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规模与布局,要与当地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自然承载力相适应。城市发展要改变重规划、轻管理的状况,强化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管,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2.2听取民众意见完善城镇规划编

正所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城镇规划中我们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结合考虑城镇大的历史环境,地理所在位置,所处地理的环境,在历史中经济的发展趋势,都可以考虑在规划与设计当中。让新的设计既有新气象又符合当地文化,当地历史氛围。想要新的规划具有可行性,就要让农民的需求得到满足。在制度上做到城镇规划中评审的公开性,建立和健全规划的评审委员会,在评审的过程中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广泛积累各方意见。尊重村民的意愿,结合规划编制工作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城镇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的全过程中都体现出公众参与和群众监督,可保障城镇建设参与各方特别是农民的合法权益,达到农民自愿、社会力量参与和政府引导扶植,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引导性和可操作性,共同推动城镇规划与建设管理。

2.3提高城镇居民文明素质

只有提高了市民的文明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城镇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通过开展文明教育和群众性的创建文明活动,不断丰富城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广大城镇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关心小城镇发展、参与城市建设,维护城市秩序,爱护城市环境,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引导作用的不断增强,城市和城镇的规模、布局、功能将会根据经济发展的水平不断演化。我们必须坚持结合国情和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引导,走出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是未来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跨越发展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楼卫星;加快推进小城镇化进程的思考[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2]杨劲;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对策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87期

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生态型小城镇;建构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93-2

0 引言

近年来建筑学、城市规划设计行业等行业出现了一种先进的思想,即景观都市主义。在对城市进行描述,建构城市的结构,传达城市的文化意义等方面,景观都市主义具有明显的优势。对景观都市主义基础上建构生态型小城镇对策的讨论,要注意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关注人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充分认识建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挑战,将时间要素、空间要素、技术要素、政策法规要素等融入其中,灵活实现建构生态型小城镇的目标。

1 景观都市主义概述

现如今人类遇到的环境问题愈来愈多,很多问题产生的原因都是设计不合理。相当一段时间,我国过分追求城市化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城市的无序扩展导致天、地、人三者之间关系失衡,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增加[1]。

建筑学旧有的城市设计观念与方法,诸如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等都无法切实解决愈发复杂的人和环境的矛盾,城市的发展急需一种综合全面的方法加以应对,而这种方法应当以生态规划为基础。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景观都市主义萌芽并向前发展,它挑战了传统的建筑都市主义,因为景观都市主义体现了人们对当地城市发展态势以及城市设计理念的深刻反思,而且经过了西方诸多城市的实践[2]。景观都市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理论,是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它将景观当作城市规划设计有关专业的重要媒介,利用跨专业的系统合作综合的应对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同时将景观作为重要的载体建构一种全新的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形态,可以说它是用来处理当代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城市建设问题的世界观以及方法论。

2 景观都市主义基础上生态型小城镇的建构对策研究

2.1 景观都市主义基础上生态型小城镇建构应遵循的原则

生态型小城镇的建设应当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农村的城镇化,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作为重中之重。注重保护自然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合理配置资源,完善基础设施。

2.2 景观都市主义基础上生态型小城镇建构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2.2.1 加大环境教育,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相关部门要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来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努力创设全体人民群众知晓、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的生态文化氛围。将生态文明融入至小城镇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开展各种各样的环保教育活动,从而使环保观念真正深入人

心[3]。对公民的教育工作要从细微的地方出发,培养公民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从青少年抓起,做好生态文化的教育工作,向他们宣传环保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环保行为,使之在不断走向社会化的时候,形成生态行为方式,进而为建构生态型小城镇培养出高素质的生态公民。

2.2.2 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管理机制

景观都市主义基础之上生态型小城镇的建构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因而,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职能,建立合作透明、包容协商的开放机制,促使政府和民众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形成平等互助的新型关系,充分发挥出各自的优势来建设生态城镇。此外,要适度强化环保部门的职责,赋予他们参加规划和决策建构生态型小城镇的权利。政府还应当引进环保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加强队伍建设,促进生态型小城镇建设走向法律化以及制度化的轨道。政府应健全全面的考核领导政绩的制度,该项制度应当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内容,提倡绿色GDP,关注资源环境、人才社会等综合指标,推动对领导的政绩考核成为促进生态型小城镇构建的有力力量。

2.2.3 制定完善的建构生态型小城镇的规划方案

有关单位要想做好生态型小城镇的建构工作,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和长远意识,进行全面统一的规划,综合开发和布局,建设好配套设施,要结合小城镇本色的特点以及发展规律进行布局。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合理规划小城镇土地利用的方案。生态型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土地资源也是小城镇居民生存与发展的根基,还是小城镇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载体,鉴于此,必须处理好耕地保护和小城镇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加大改造内部挖潜,保证小城镇的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永续利用,加强对小城镇存在的旧建筑的充分利用,以便于小城镇在将来可以改造更新[4]。

2.2.4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适度

城镇的存在与发展最为重要的条件是自然资源,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生物资源;另一部分是非生物资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以及管理水平都比较薄弱,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过度,效益不高。所以,建构生态型小城镇必须秉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做到生态化的管理。只有不断提高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程度,才能为生态型城镇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5]。

关注对生态环境的规划。要注重绿色和建构生态系统的取向问题,一方面要保证小城镇居民生活内部环境的质量以及绿化建设,比如适当增加绿色板块;另一方面要保证小城镇居民生活外部环境的植被体系。不仅要创设能够满足小城镇居民生活的空间环境,还要创设保护与延续文化景观,既要满足个体的个性化需求,也要建构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关系。

2.2.5 建立健全评价生态型小城镇建构的指标体系

评价生态型小城镇建构的指标体系应当体现出时代特征,注意因地制宜。在实际实施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技术性原则;二是综合性原则;三是可比性原则;四是可操作性原则,正确选择统计评价的方法和评价变量,体现时空上的适宜性,同时要保证有较强的操作性,及时了解反馈信息。

2.2.6 增强建设环境基础设施的力度

生态型小城镇当中的排污设施应当和水电路等设施进行同步规划和建设,根据小城镇的规模一次建设成功。譬如,根据其发展速度可以确定好处理污水的方法与规模,对于需要排放污水和废水的企业,生产设施和处理污水的设施应当同步投入使用,确保达标排放;建立生活垃圾的回收以及处理系统,对小城镇居民的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提高环境卫生机构的责任意识,定期进行卫生检查和清理工作,为居民生活创造清洁的环境。

3 结语

现阶段我国小城镇的建设存在着整体规划不合理、建筑挤占绿地、不注重环境保护、自然景观较少等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在景观都市主义基础上建构生态型小城镇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处理好自然环境和小城镇建设的关系,建构生态型小城镇应当努力做到用环境容量对城镇的规模进行合理控制,秉持保护环境与开发利用资源并重的理念,精心制定建设规划健全与建构生态型小城镇适应的管理体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参 考 文 献

[1] 于婷婷,徐苏宁.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生态型小城镇建构策略研究[J].中国名城,2014,07:23-26.

[2] 龚美雄.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J].中国城市林业,2012,04:60-63.

[3] 刘东云.景观都市主义的涌现[J].中国园林,2012,11:87-91.

[4] 王武科,徐琴,陈小红.欧洲生态型小城镇规划的实践与启示[J].小城镇建设,2013,05:77-81+86.

[5] 李凯,刘长江.建设生态型小城镇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03:299-300.

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aper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current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environment of the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meet some problems,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is how to achieve the good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Small tow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小城镇是指人口在20 万之下的小城市、县城、建制镇或者是还没有设立建制镇的集镇以及拥有较大规模集市的小城镇。其往往位于城乡的连接部位,是两者的桥梁和纽带,起着沟通两者之间的物资、信息交通渠道的作用。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城镇发展战略中都强调了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具体要求。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从战略角度就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建设作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在正确认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发挥积聚作用,促进城乡资源互动

从本质上来讲,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是一个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分布的过程,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将那些分散于各处的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资源的规模效应,进而达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益的目的。

小城镇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比农村更具有资源的积聚功能。它通过现代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的支撑,促进了人口的集中、产业的集聚以及土地的集约,彻底的改变了农村发展空间的无序、分散状态。

1.2 发挥节点作用,促进城乡平等化

我国城乡之间的不公平性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在公共服务方面,其不公平的问题相对突出,成为了限制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的障碍。小城镇是城乡发展模块之间的节点,它在提高农村发展动力,带动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拓展城市公共服务范围方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小城镇能够将城市的公共服务,商务服务等承接起来,将之与农村连接起来,进而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服务水平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等得到良好发展;启下,可以带动农村发展,通过其自身的发展来扩展其规模及建设水平,将农村电、气、水、路等实现全面覆盖和发展。

1.3 发挥纽带作用,促进城乡融合

我国城乡发展长期处于一个分离的状态,这不仅体现在制度上的区别,同时还体现在文化上存在的差异。小城镇可以称作一个城乡之间的混合社区,发挥着城乡基本制度以及文化体系融合的作用。首先,可以通过在小城镇的创新与示范作用,实现体制的创新,给城乡一体化推进提供支撑性的作用,诸如户籍管理、劳动力培训以及社会保障等几个方面,实现城乡制度的衔接。其次,通过促进城乡之间的文化建设,推进城乡之间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发挥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使得城市文明向农村拓展,城市吸收农村的优秀文化,两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基。

2、城乡一体化环境下小城镇建设遇到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科学规划与有力执行

前期的规划是保证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在实际的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重建设、轻规划的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规划资金不足、规划不同步,缺乏协调、总体规划欠缺整体性与前瞻性等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对土地的利用和规划缺乏应有的协调,尤其是通信、电力和环境保护等工作与城镇的总体规划欠缺协调,难以配套发展。再者,在规划的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指导性、权威性以及强制性的作用,执行中的随意性过大,导致规划中的设计目的不能够实现。例如,一些小城镇为了招商,过于迁就投资商,允许他们对规划进行修改和变更,导致之前的规划和设计都没有实现。

2.2 欠缺产业聚集能力

通常认为,只有当小城镇人口规模达到5万左右,而城镇人口在两三万之间才能产生一定的积聚效应。我国绝大多数的小城镇的聚集能力有限,存在着非农化程度低、吸纳富于劳动力以及发展二、三产业的能力不够等方面的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小城镇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产业布局,欠缺有特殊的承载经济。同时,大多数的小城镇都缺乏自己的特色产业和支撑产业,产业类别与市场上的产业相似度过大,而自身的产业规模又较小,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较低,不能给小城镇提供足够的经济动力,同时缺乏对自身区域农民的吸引力。

2.3 资金、土地瓶颈亟待突破

我国当前小城镇的财政收入情况并不乐观,一些小城镇的负债情况严重,能够从有限的财政资金当中才抽出资金来进行城镇建设依然在少数。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城镇规模一般较小,且经济实力较为薄弱,导致城镇经营的投资回报率较低,企业和个人的参与积极性较低。在投资方面,政府依然是投资的主体,而其他的融资渠道又欠畅通,难以将社会的闲散资金有效的调动起来。在土地的开发来看,绝大部分的小城镇土地依然处于一个粗放性开发的水平,具有极大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这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还导致土地集约程度及利用效率下降,制约了小城镇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

2.4 相关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

当前,城乡二元体制依然存在,尤其是是在户籍制度方面,农村户籍人口进入城镇不能获得城镇户口的“市民”待遇。这种形式不但将户籍与就业、教育进行人为的割裂,同时还限制了人口往城镇的转移,对小城镇人口规模的发展以及经济建设等是一个严重的阻碍。同时,各个城镇在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城镇规划和改造的过程中将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重点,对医疗、教育、就业以及经济保障体制的建设不予完全重视,不利于小城镇的持续发展。

3、实现小城镇的良好发展的若干策略

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升级;一体化;效益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090

1 引言

1.1 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分析

1.1.1 国内现状

我国城镇化起步较晚,关于新型城镇化理论主要集中在城镇化动力机制,城乡关系和城镇化道路选择等方面,由于我国国情复杂,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都对我国城镇化建设产生影响。2015年以来,承德市完成撤乡改镇11个,加快了就近,就地域城镇化步伐,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十二五”期间,建设农村公路6403公里,新改建桥梁321座。2015年城镇化率新增15%,增幅居全省第四。

1.1.2 国外现状

国外暂时没有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但是关于“城镇化”的研究较为丰富,也远远早于我国。国外专家学者从区域角度上认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最终结果。美国提出的“全球区域城市”的观点都表明当今社会的城镇化化发展的最明显特征。

1.2 研究目的

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提都是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实现城乡区域一体化。协调是实现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新型城镇化能够更好的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

1.3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1.3.1 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够产生比较效益

比较效益是产生在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于二、三产业,它是城化发展的第一原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有利于推动二、三产业发展,绿色农业的发展,产生经济效益。

1.3.2 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够产生规模效益

规模效益较大的城镇化基础设施可以实现共享,为人口经济活动集中提供了市场动力。企业,人口的集中可以节约运输成本,洽谈等交易费用,产生多方面的规模经济,从而降低经济社会的成本。

1.3.3 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够产生集聚效益

地域上的集聚可以产生互补利益,人口,企业及相关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大大产生了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同时刺激了新知识,新观念的产生。

2 承德市推行新型城镇化遇到的问题

2.1 对于城镇化的理解不够深刻

对城镇化项目的片面理解,认为城镇化建设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加房地产开发。近年来,承德市经济水平稳步提升,但与经济发展并不相适应的是人民素质及城市化意识。同时,城镇化是一个新事物而不同于城市化,对于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承德市来说,尚缺乏丰富的经验和系统的规范。

2.2 市民化进程滞后,存在二元结构矛盾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被纳入城镇人口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服务,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结构矛盾,存在着社会风险隐患。

2.3 土地利用不合理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用地粗放低效。承德市在进行城镇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多,建成区人口密度低,耕地减少过快的问题,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也威胁了粮食安全。

2.4 城市病问题突出,服务管理水平不高

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密集,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大气、水、土壤等环境问题加剧,这些问题都给城镇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2.5 城镇化体系建设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基于统计学的基本统计方法,运用基期、环比等方式对我市现行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计算与分析,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我市固化了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严重的制约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3 对于承德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建议

3.1 将城镇化发展与承德市的经济现状相结合

坚持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城市目标的定位不动摇。加强文化建设,坚持把中心城区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主景区来打造,重点以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为主。立足依山而建,双水穿城,文化厚重的特征,以山为骨,以水为脉,以绿为韵 ,着力打造“山水林文相得益彰”的魅力之城。统筹避暑山庄及周围的寺庙文物保护,文化建设和整个城市的发展,真正使承德老城区重现清朝盛世风貌。

3.2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城镇化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促进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城乡的协调发展关系。构建独具特色的城镇化格局,推进中心城市与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中心村与乡镇一体化,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互促,城镇和农村统筹发展,重点推进“一南一北”两个新城建设,南部新城重点发展高端服务,打造未来城市财源的重要支撑,北部新城重点传承历史文脉,与山庄优势互补,突出县城在县域发展的带动作用,打造市域次中心城市和首都周边地区各具特色的卫星城。

3.3 着力解决农村土地问题

实行农村集体土地与城市国有土地同质同价,缓解城镇化建设资金缺乏问题。把五位一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考虑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中,是实现我国、我市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把土地城镇化,努力把产业城镇化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联系在一起,老百姓的满意度是实现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符合人文属性和人文情怀,是我市软实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4 承德市推行新型城镇化的对策方针

4.1 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创新金融产品。

不同于房地产开发,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十分必要,可以通过收集大量信息资料,通过相关统计指标获取土地指标,计算并得出一个合理的土地出让分配政策,金融服展娣兜取

4.2 构建服务型政府,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从承德市具体情况出发,承德市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差异大,发展方向不尽相同,因此,承德市发展现代城镇化应该朝着区域个性化发展,通过相关统计指标,综合考量区域的功能定位,从根本上消除政府短期行为的动机,使各级政府真正由经营型政府变为服务型政府。

4.3 在城镇化进程中,呼唤社会企业家。

作为社会企业家的城镇运营商绝不是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的简单相加,城镇化企业家在城镇化进程中应该帮助农民改善生活条件,提供社会帮助,在授人以鱼的过程中还应该授人以渔,帮助农民规划出路,通过产业导入实现就业和收入挂钩,实现农民收入多元化,盘活土地存量和农村刚性需求。

4.4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积极推进“一核、三带、多点”的市域空间结构,其中,中心城区按照“两带六组团”形态布局。“两带”即滦河72公里城市带,五烈河城市带,“六组团”就是老城区、西区、北区、南区、绿核、上板城组团,老城区的疏解方向主要是北部新区、南部新区和上板城地区。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启动道路、管网、店里、防洪等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4.5 推进县城扩容提质。

按照以产兴城,以城兴业、产城教融合的思路。加快推进产城教一体化进程,推动围场、丰宁、滦平3个县教体园区顺利推进,以34个市级以上重点乡镇为抓手,着力培育特色小城镇。

5 承德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社会效益

此篇论文的社会意义在于从从现实的层面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做出深入的探讨分析,发现问题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承德市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这是最为重要的实践意义。这将对承德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深厚的指导意义,为承德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相关的决策依据,同时也为其他城市的新型城镇化路径体系选择起到实际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骆阳.对我国中小城市发展城镇化问题的研究[N].铜陵学院学报,2007(06).

[2]王晓燕,王晓荣.我国中小城市发展城镇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在经济信息,2011(01).

[3]齐姗姗.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城镇化之路[J].商品与质量,2011(S6).

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新农村;城镇化;社区建设

一、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

(一)加快农村城镇化,意味着农村向现代化的转变。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聚集的过程,而聚集必然落脚在具体的地点上,这些地点就是各级各类城镇。在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发展中,人们更注重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城镇作为新的增长点,形成生产力的聚集。正是这些增长极所产生的聚集和辐射效应,才能刺激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村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从而突出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二)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城乡差别越大,农民就越会为了短期的收入增加而过量使用农药化肥,既难以形成城市的食品安全供给,也破坏农村生态环境。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就要改变以往简单化地加快城市化的倾向,全社会都来更加关注并致力于农村的综合发展。

(三)农村人文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全面恢复。在很多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完善的国家,农村大都是风光秀美、景色宜人的地方,很多城里人有向农村回流的意愿。在欧美发达国家,在日韩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向。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应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应该重新恢复农村本来就拥有的田园风光,农民应该生活在一种相对比较和缓、比较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之中,让一些精神紧张、不堪污染的城里人被田园诗般的农村所吸引。这一系列的举措的实施都有待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社区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规律可循,尤其在城镇化背景下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老百姓是否愿意。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不能也不应该违背民意。现今的农村基本上只有老人居住并负责土地的耕作,年轻人没有几个在农村居住,各个村庄已经出现空巢化的趋势,用不上二十年这一趋势将更加严重,到那时将出现大量农村自然的缩小。

(二)老百姓的生产与生活如何安排。老百姓对国家政策的不了解,甚至是一无所知,这样的话无疑会使和谐社会的建设遇到各种困难和考验。再者农村现有的住房大部分是改革开放前后建造的,质量都还不错,为了城镇化而需要推倒,那么由此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又该如何处理,是对我们居住环境的极大考验,这更不是现今世界倡导的低碳生活理念。

(三)将城镇化建设等同于城镇建设,贪大求洋。

城镇化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有的人在追求政绩的心理驱使下,大搞奢华的形象工程,只抓硬件设施,忽视了产业支撑力的提高,使巨额的投入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反而带来了沉重的债务。

(四)将城镇化简单的化为农转非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身份从农业变为非农业,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还包括就业、养老、医疗的各项基本福利条件的改变和提高。

(五)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集中居住点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管理服务费用支出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非常突出。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严格控制土地使用管理,很多建设规划难以落实,影响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在农村,村干部普遍缺乏现代社区建设理念和管理知识。而农村基层干部待遇偏低、成长环境较差,要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加入“村官”队伍也比较困难。

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要想做好农村社区建设要处理好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加快农村城镇化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的政绩观和一心为民的群众观。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就推进农村城镇化而言,应体现在保持加快经济发展,为城镇建设提供经济支撑。经济是城镇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

(二)繁荣农村经济必须加快城镇产业的发展。这不仅可以满足已在镇区居住的劳动力就业需要,而且可以吸纳相当多的镇外劳动力就业。

(三)加强对农村社区工作者的培训,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从农村发展特别是社区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农村普遍存在因缺少专业人才而使社区发展难以获得突破。因此,迫切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社区发展队伍来推进农村社区发展。优秀年轻干部要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 并通过政策理论、业务知识、工作技能的培训,努力提高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

(四)正确地处理好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而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侧重于社会建设和管理领域,依托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发展农村各类经济社会组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农村社区建设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五)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有了一定发展,在部分发达地区城镇化的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许多地方城镇发展落后于农村工业增长,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和人口比重远远超过城镇劳动力和人口的数量。加速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性因素。

参考文献:

[1]威学森.农村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陈鸿彬.农村城镇化研究、建设和管理[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