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筑规划范例

城镇建筑规划

城镇建筑规划范文1

[关键词]城镇建设;建设建筑工程;土地开发;用地规划

我国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合理运用土地资源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土地资源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城镇化建设的载体,在城镇化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随着城镇化建设速率加快,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对土地资源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根据实际的建设目标,了解建设土地的资源分布情况,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运用,开发出土地资源的最大价值,避免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1城镇建设建筑工程开发用地规划管理的阻碍

1.1人地矛盾增加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撑。为了提高农业经济建设水平,需要提高种植率,保证农作物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国的耕地面积往往比较多,分布较广,农业土地多,相应的城镇土地就比较少。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再加上城镇人口数量的激增,人均用地十分有限,从而产生了人地矛盾。城镇居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一旦自身拥有的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影响城镇化建设规模,不利于提高建设效率。同时,一些城镇居民与城镇建设建筑工程人员配合度不高,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两者之间产生严重的利益冲突与经济矛盾,对城镇建设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与阻碍。城镇居民不想将已有土地资源作为城镇建设用地,而城镇建设建筑工程需要加大土地资源数量,两者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在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倡导下,国家提出了生态退耕的政策,生态退耕需要减少土地用量,而城镇建设需要加大土地用量,人地矛盾不断加剧[1]。

1.2土地利用率不高

土地利用率不高是城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城镇用地的扩展工作需要有付出相应的土地使用资金,这笔资金是由国家来承担的。在这种发展背景下,一些城镇建设建筑单位的思想认识不足,没有结合实际的发展目标来合理规划建设用地。随意占据大量土地资源,但实际的建设项目有限,导致一些土地被搁置,没有发挥出土地资源的优势与作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一些城镇建设建筑单位随意扩大建设规模,盲目开发新区,出现新区多、发展差的局面,导致新区经济水平不高,新区发展落后,没有对城镇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影响城镇发展。据相关调查研究资料显示,城镇土地利用率不高,周边一些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城镇建设建筑工程往往重视大面积土地资源的利用,没有对小型土地进行规划以及利用,导致小型土地的利用率不高。

1.3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

为了加快城镇建设速率,保障城镇建设质量,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合理规划土地资源,调整土地运用结构,促进城镇一体化,提高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城镇经济收益。同时,随着对城镇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我国提出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小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发展战略,为城镇建设工作提供政策指导,提高城镇建设的科学性,促进城镇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但目前,一些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没有以这一战略方针为建设依据,随意扩大大城市建设规模,将建设重心放在大城市建设上,尤其是在城市密集的地区,建设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反观一些中小型城市地区,发展规模有限,发展速率缓慢,这也说明了建设用地结构的不合理,使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土地无法衔接使用,出现发展规模差异,不利于实现城镇一体化。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建设进度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到城镇中,城镇居民的使用土地逐渐减少,导致用地结构不合理,产生用地矛盾,不利于实现城镇的和谐发展。

1.4用地政策有待完善

科学、合理的用地政策是城镇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城镇建设的重要依据与保障。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认识到用地政策对城镇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将用地政策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使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用地政策来开展工作。但不同城镇的建设目标与建设规模不一样,这就需要工程管理者结合实际的用地需求与建设目标,制定出有效的用地政策,满足当地城镇的建设需求。但目前,一些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对城镇建设工作的认识不足,没有制定出有效的用地政策,随意扩大土地建设规模,项目建设不合理。这不仅影响着城镇的发展,还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城镇建设工作不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同时,一些建筑工程管理者的发展目光比较短浅,不具备长远的发展目光。认为扩展的土地资源越多越好,不重视居民的土地使用需求,没有将居民土地使用需求考虑进去,也没有制定有效的居民用地方案。导致居民对城镇建设的配合度较低,造成城镇建设效率低下,城镇建设进度缓慢[2]。

2城镇建设建筑工程开发用地规划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主观原因

不同城镇建设方案需要以实际的土地资源分布情况为依据,以当地的城镇规划目标为建设目标,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及使用,加快城镇建设进度,提高建设效率,保障建设质量。城镇建设并不意味着破坏耕地面积与生态环境,城镇建设也需要结合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实施建设工作,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共同发展、完美整合。但目前,一些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对城镇建设工作的考虑较少,不具备大局意识,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看见合理运用土地资源带来的长远利益,随意扩张土地,建设工程项目,力求城镇建设达到高标准。这种发展思想会给城镇建设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建设负担与运营负担,不利于城镇居民维持正常的生活品质。有的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在扩张土地的同时,没有将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对环境造成破坏,没有做好耕地保护工作;有的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将大量闲置的土地作为城镇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然后中饱私囊,增加自己的私利。

2.2客观原因

城镇建设缓慢、建设效率不高,不仅与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思想观念落后,不具备大局意识有关,还与城镇本身具有的一些发展问题与土地管理制度有关。因此,要想实现城镇一体化,加快城镇建设效率,保证城镇建设质量,需要了解影响城镇建设的内外因素。针对不同的建设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城镇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目前,影响城镇建设的外部影响因素比较多,这些因素阻碍着城镇的发展与建设。目前,与土地资源相关的制度虽然比较多,例如小城镇建设用地制度、土地租税费政策、乡镇企业用地政策等。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发展比较迅速,对土地资源的使用需求越来越高,相关土地政策不能满足城镇的发展需求,无法给城镇建设工作提供政策指导,不利于城镇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不同区域的土地资源分布不一样,有的城镇拥有的土地资源比较多,有的城镇拥有的土地资源比较少。当城镇土地资源比较少,不满足发展需求时,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向土地资源拥有者购买土地资源,增加土地资源数量,为城镇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保障。一般来说,新增土地的利用成本比较低,存量土地的利用成本比较高,但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成本是不一样的,有些地区的新增土地利用成本比训练土地利用成本高。且不同区域的土地赔偿制度不一样,这为土地购买者带来了现实困难。最后,城市的形态变化与城镇人口数量变化为城镇建设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与阻碍。随着国家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办公楼、超市与步行街逐渐在各个城镇中得以分布,成为城镇发展不可缺少的建设项目,对城镇居民的生活与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但城镇发展速率越快,城镇建设需要不定期进行调整,来满足居民的发展需求,这对土地资源的规划以及应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人口数量的激增也为城镇建设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会更加的频繁与密切,城市交通工具逐渐增多,需要加大土地的开发以及利用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便利[3]。

3城镇建设建筑工程开发用地规划管理的可行建议

3.1建立健全土地市场机制

不同区域的城镇建设工作内容与建设规模不一样,为了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合理规划城镇用地资源,需要建立健全土地市场机制,为城镇建设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的支持。第一,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了解城镇的土地增量与土地存量,处理好增量和存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增量与存量比例来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合理对增量与存量土地进行开发与利用。第二,为了扩大城镇的规模,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适当向土地资源拥有者来购买土地资源,增加城镇的可利用土地数量。但不同城镇的土地赔偿制度不一样,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赔偿方式来购买土地,满足不同售卖者的需求。同时,一些建筑工程为了扩大城市建设规模,时常扩张土地资源,然后将其搁置。这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还增加了城镇建设成本,城镇建设建筑工程可以将一些地形偏僻的土地售卖出去,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增加城镇建设资金,提高城镇建设效率与建设质量。第三,需要保证土地交易市场的公平性,对建筑工程加强监管。为了防止一些建筑工程不以建设目标以及用地制度为依据,随意扩张土地,需要使用一定的管理制度对建筑工程进行监管。一方面,建筑工程需要实时更新用地情况,及时向社会建设用地情况,让社会成为建筑工程的主要监督者,防止土地滥用。另一方面,需要对土地市场加以监管,为了保证土地交易活动的科学性与公平性,需要对土地市场加以监管,激活市场调控机制,对土地市场进行宏观指导,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共同调节土地市场。

3.2落实法律法规

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人员需要积极落实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与要求,使土地规划与土地运用保持在科学、合理、合法的范围内。首先,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与政府部门加强合作,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以城镇建设目标与法律法规为建设依据,为城镇建设工作提供有效的凭证。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了解城镇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城镇建设的思想认识,保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为促进城镇建设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居民幸福感做出努力。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具备长远的发展目光,不以眼前的利益为建设动力,同时,还需要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根据社会发展形势,严谨选择建设项目,防止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除了要知晓法律法规,还需要大力宣传法律法规,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使工作人员能够以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为工作指导,科学使用工作方法与工作技能。在城镇建设工作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既需要考虑“金山银山”,也需要考虑到“绿水青山”,提高城镇环境质量,使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结合起来,积极落实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在满足人民群众生活与工作需求的同时,还能为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4]。

3.3建立规范的土地管理秩序

城镇建设发展需要科学规划作为保障,因此,需要建立规范的土地管理秩序实现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增加土地收益,保证土地合理利用。通过完善土地登记制度、年检制度实现以证管地、用地,对城镇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征收、出让、管理,确保建设规划用地能够有效发展、调控,进而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管理土地资源。土地管理部门需要依法履行论证土地开发可行性、承办建设用地征用等审批等等管理职能,县区土地管理部门积极与乡镇政府合作论证共同开发土地。同时,需要规范供地,加大力度审批管理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不仅需要明确法律规定,还需要做好划拨工作,实行有偿使用制度,统一规划办理农用地专用,根据项目件划拨、使用,若是可以采取招标方式确定土地建设项目,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对于协议出让的土地,其金额不可低于国家规定价格。为了落实项目,保证开发资金,城镇建设用地可以通过预售出让金方式进行建设,审批权限和流程需要符合规定。此外,需要对集体土地以及行政划拨土地进行严格的市场管理。乡镇驻地内的一些集体用地可以根据其价值以入股、租赁等方式进行流转,隶属于集体的土地可以由乡镇政府负责统一回收处置,收益也是归属乡镇政府,用于政府建设乡镇。

4结论

城镇建筑规划范文2

[关键词]城镇建设;建设建筑工程;土地开发;用地规划

我国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合理运用土地资源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土地资源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城镇化建设的载体,在城镇化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随着城镇化建设速率加快,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对土地资源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根据实际的建设目标,了解建设土地的资源分布情况,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运用,开发出土地资源的最大价值,避免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1城镇建设建筑工程开发用地规划管理的阻碍

1.1人地矛盾增加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撑。为了提高农业经济建设水平,需要提高种植率,保证农作物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国的耕地面积往往比较多,分布较广,农业土地多,相应的城镇土地就比较少。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再加上城镇人口数量的激增,人均用地十分有限,从而产生了人地矛盾。城镇居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一旦自身拥有的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影响城镇化建设规模,不利于提高建设效率。同时,一些城镇居民与城镇建设建筑工程人员配合度不高,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两者之间产生严重的利益冲突与经济矛盾,对城镇建设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与阻碍。城镇居民不想将已有土地资源作为城镇建设用地,而城镇建设建筑工程需要加大土地资源数量,两者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在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倡导下,国家提出了生态退耕的政策,生态退耕需要减少土地用量,而城镇建设需要加大土地用量,人地矛盾不断加剧[1]。

1.2土地利用率不高

土地利用率不高是城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城镇用地的扩展工作需要有付出相应的土地使用资金,这笔资金是由国家来承担的。在这种发展背景下,一些城镇建设建筑单位的思想认识不足,没有结合实际的发展目标来合理规划建设用地。随意占据大量土地资源,但实际的建设项目有限,导致一些土地被搁置,没有发挥出土地资源的优势与作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一些城镇建设建筑单位随意扩大建设规模,盲目开发新区,出现新区多、发展差的局面,导致新区经济水平不高,新区发展落后,没有对城镇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影响城镇发展。据相关调查研究资料显示,城镇土地利用率不高,周边一些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城镇建设建筑工程往往重视大面积土地资源的利用,没有对小型土地进行规划以及利用,导致小型土地的利用率不高。

1.3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

为了加快城镇建设速率,保障城镇建设质量,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合理规划土地资源,调整土地运用结构,促进城镇一体化,提高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城镇经济收益。同时,随着对城镇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我国提出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小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发展战略,为城镇建设工作提供政策指导,提高城镇建设的科学性,促进城镇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但目前,一些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没有以这一战略方针为建设依据,随意扩大大城市建设规模,将建设重心放在大城市建设上,尤其是在城市密集的地区,建设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反观一些中小型城市地区,发展规模有限,发展速率缓慢,这也说明了建设用地结构的不合理,使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土地无法衔接使用,出现发展规模差异,不利于实现城镇一体化。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建设进度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到城镇中,城镇居民的使用土地逐渐减少,导致用地结构不合理,产生用地矛盾,不利于实现城镇的和谐发展。

1.4用地政策有待完善

科学、合理的用地政策是城镇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城镇建设的重要依据与保障。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认识到用地政策对城镇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将用地政策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使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用地政策来开展工作。但不同城镇的建设目标与建设规模不一样,这就需要工程管理者结合实际的用地需求与建设目标,制定出有效的用地政策,满足当地城镇的建设需求。但目前,一些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对城镇建设工作的认识不足,没有制定出有效的用地政策,随意扩大土地建设规模,项目建设不合理。这不仅影响着城镇的发展,还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城镇建设工作不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同时,一些建筑工程管理者的发展目光比较短浅,不具备长远的发展目光。认为扩展的土地资源越多越好,不重视居民的土地使用需求,没有将居民土地使用需求考虑进去,也没有制定有效的居民用地方案。导致居民对城镇建设的配合度较低,造成城镇建设效率低下,城镇建设进度缓慢[2]。

2城镇建设建筑工程开发用地规划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主观原因

不同城镇建设方案需要以实际的土地资源分布情况为依据,以当地的城镇规划目标为建设目标,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及使用,加快城镇建设进度,提高建设效率,保障建设质量。城镇建设并不意味着破坏耕地面积与生态环境,城镇建设也需要结合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实施建设工作,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共同发展、完美整合。但目前,一些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对城镇建设工作的考虑较少,不具备大局意识,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看见合理运用土地资源带来的长远利益,随意扩张土地,建设工程项目,力求城镇建设达到高标准。这种发展思想会给城镇建设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建设负担与运营负担,不利于城镇居民维持正常的生活品质。有的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在扩张土地的同时,没有将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对环境造成破坏,没有做好耕地保护工作;有的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将大量闲置的土地作为城镇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然后中饱私囊,增加自己的私利。

2.2客观原因

城镇建设缓慢、建设效率不高,不仅与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思想观念落后,不具备大局意识有关,还与城镇本身具有的一些发展问题与土地管理制度有关。因此,要想实现城镇一体化,加快城镇建设效率,保证城镇建设质量,需要了解影响城镇建设的内外因素。针对不同的建设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城镇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目前,影响城镇建设的外部影响因素比较多,这些因素阻碍着城镇的发展与建设。目前,与土地资源相关的制度虽然比较多,例如小城镇建设用地制度、土地租税费政策、乡镇企业用地政策等。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发展比较迅速,对土地资源的使用需求越来越高,相关土地政策不能满足城镇的发展需求,无法给城镇建设工作提供政策指导,不利于城镇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不同区域的土地资源分布不一样,有的城镇拥有的土地资源比较多,有的城镇拥有的土地资源比较少。当城镇土地资源比较少,不满足发展需求时,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向土地资源拥有者购买土地资源,增加土地资源数量,为城镇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保障。一般来说,新增土地的利用成本比较低,存量土地的利用成本比较高,但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成本是不一样的,有些地区的新增土地利用成本比训练土地利用成本高。且不同区域的土地赔偿制度不一样,这为土地购买者带来了现实困难。最后,城市的形态变化与城镇人口数量变化为城镇建设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与阻碍。随着国家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办公楼、超市与步行街逐渐在各个城镇中得以分布,成为城镇发展不可缺少的建设项目,对城镇居民的生活与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但城镇发展速率越快,城镇建设需要不定期进行调整,来满足居民的发展需求,这对土地资源的规划以及应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人口数量的激增也为城镇建设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会更加的频繁与密切,城市交通工具逐渐增多,需要加大土地的开发以及利用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便利[3]。

3城镇建设建筑工程开发用地规划管理的可行建议

3.1建立健全土地市场机制

不同区域的城镇建设工作内容与建设规模不一样,为了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合理规划城镇用地资源,需要建立健全土地市场机制,为城镇建设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的支持。第一,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了解城镇的土地增量与土地存量,处理好增量和存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增量与存量比例来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合理对增量与存量土地进行开发与利用。第二,为了扩大城镇的规模,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适当向土地资源拥有者来购买土地资源,增加城镇的可利用土地数量。但不同城镇的土地赔偿制度不一样,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赔偿方式来购买土地,满足不同售卖者的需求。同时,一些建筑工程为了扩大城市建设规模,时常扩张土地资源,然后将其搁置。这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还增加了城镇建设成本,城镇建设建筑工程可以将一些地形偏僻的土地售卖出去,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增加城镇建设资金,提高城镇建设效率与建设质量。第三,需要保证土地交易市场的公平性,对建筑工程加强监管。为了防止一些建筑工程不以建设目标以及用地制度为依据,随意扩张土地,需要使用一定的管理制度对建筑工程进行监管。一方面,建筑工程需要实时更新用地情况,及时向社会建设用地情况,让社会成为建筑工程的主要监督者,防止土地滥用。另一方面,需要对土地市场加以监管,为了保证土地交易活动的科学性与公平性,需要对土地市场加以监管,激活市场调控机制,对土地市场进行宏观指导,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共同调节土地市场。

3.2落实法律法规

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人员需要积极落实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与要求,使土地规划与土地运用保持在科学、合理、合法的范围内。首先,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与政府部门加强合作,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以城镇建设目标与法律法规为建设依据,为城镇建设工作提供有效的凭证。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了解城镇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城镇建设的思想认识,保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为促进城镇建设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居民幸福感做出努力。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具备长远的发展目光,不以眼前的利益为建设动力,同时,还需要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根据社会发展形势,严谨选择建设项目,防止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除了要知晓法律法规,还需要大力宣传法律法规,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使工作人员能够以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为工作指导,科学使用工作方法与工作技能。在城镇建设工作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既需要考虑“金山银山”,也需要考虑到“绿水青山”,提高城镇环境质量,使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结合起来,积极落实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在满足人民群众生活与工作需求的同时,还能为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4]。

3.3建立规范的土地管理秩序

城镇建设发展需要科学规划作为保障,因此,需要建立规范的土地管理秩序实现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增加土地收益,保证土地合理利用。通过完善土地登记制度、年检制度实现以证管地、用地,对城镇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征收、出让、管理,确保建设规划用地能够有效发展、调控,进而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管理土地资源。土地管理部门需要依法履行论证土地开发可行性、承办建设用地征用等审批等等管理职能,县区土地管理部门积极与乡镇政府合作论证共同开发土地。同时,需要规范供地,加大力度审批管理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不仅需要明确法律规定,还需要做好划拨工作,实行有偿使用制度,统一规划办理农用地专用,根据项目件划拨、使用,若是可以采取招标方式确定土地建设项目,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对于协议出让的土地,其金额不可低于国家规定价格。为了落实项目,保证开发资金,城镇建设用地可以通过预售出让金方式进行建设,审批权限和流程需要符合规定。此外,需要对集体土地以及行政划拨土地进行严格的市场管理。乡镇驻地内的一些集体用地可以根据其价值以入股、租赁等方式进行流转,隶属于集体的土地可以由乡镇政府负责统一回收处置,收益也是归属乡镇政府,用于政府建设乡镇。

4结论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广泛,合理运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应用率,能够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城镇发展进程。因此,土地资源在城镇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发展利益息息相关。土地资源的数量以及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发展规模的大小,城镇建设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持与运用。为此,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了解土地资源在城镇建设中的作用,科学运用土地资源,提高城镇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崔继昌,郭贯成,陈添悦,等.重点开发区域“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合理性分析——以山东省德城区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45-53.

[2]杨丽英,王红梅,谢芊芊.国土空间规划下产业转移园区低效用地再开发格局重构——以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区为例[J].城市观察,2021(6):88-98.

[3]谢海良.关于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编制问题的探究——以合肥市长丰县吴山镇为例[J].现代农业,2021(6):96-97.

城镇建筑规划范文3

关键词:城镇化;现代小区;建筑规划

伴随着城镇化运作趋势的持续化运作,现代小区建筑规划也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现阶段,城镇化发展运作中通常存在着显著的问题,怎样立足于现存的问题做好当代小区建筑规划极为关键。

1现代化小区建筑规划现状的运作与价值

现阶段,伴随着国内社会主义经济运作水准的持续化增进,我国经济化水准也在不断增进,同时,城市化发展也让民众对生活居住环境的需求更为严苛。当代建筑的整体规划也对城市居民住房选购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在当代小区建筑的规划运作阶段,需要充分融合小区的基本状况,对居民日常活动开展的空间、生态环境防护以及空气品质的提升等环节展开整体化的考究。随着我国目前小区建筑规划品质的逐年显著提高,通过合理有效地进行小区建筑规划,可以全面提升小区的开发和绿化面积,从而更好地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也为小区居民营造一个更加优越的居住及人文环境,同时也为以后小区的销售奠定良好的基础。2现代化小区建筑规划的整体要求

2.1核心开展整体化规划考究。在开展小区建筑整体规划的阶段,不能简单局限于某个建筑物层面上,而需要重点关注整体小区的建筑规划。在开展小区建筑规划阶段,也需要全面展现人本的基础理念,同时,更是需要为小区民众创造较为优异的居住环境。在开展小区建筑规划的阶段中也需要更好保障居住人员的安全以及方便性,从而有效地节约多样化的资源。在不同的城市规划当中,也需要更好展现出城市的基本特征。如图1所示,城市居住用地的等级构成。

2.2增进小区建筑居住的适宜程度。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化发展,大众对现代小区建筑的功能需求已经不单单是局限在居住环节中,其对于居住的舒适度也有了更为严苛的要求。立足于此,开展小区建筑规划阶段,也需要全面保障建筑中的采光与通风等,从而让小区建筑与大自然可以充分地融合,在建筑之中深入展现出现代感。

2.3增进细节规划考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小区建筑的整体规划需求也在持续增进,特别是对细节的把控更为关注。对细节规划开展切实的增进,可以显著增进建筑物整体布控的科学性,同时,深化细节环节的规划也可以在保障小区建筑品质的同时,更好保障居住人员所处生活环境的优质性。

3现代化小区建筑规划的要点解析

3.1全面秉持人本准则。尽管在以往的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大众的生活水准有了显著化的增进,不过大众的生活压力也逐步突出,因此大众在日常生活中舒适感,特别是精神方面的愉悦度更是愈发匮乏。即便是如今多样化的娱乐设施在不断增进,也往往无法从本质上排除大众的生活与工作的多重压力。因此,在现阶段的小区规划之中,也需要着重规划有助于排解大众生活压力的基础设施,从而为大众的生活品质提升起到有效的调控功能。因此,在当代的小区建筑规划活动开展之中,也需要全面切实秉持人本的运作准则,让当代化的规划为大众的生活全面服务。

3.2科学挑选建筑区域。在小区建筑整体规划的阶段当中,需要深入融合现代化小区的人文与自然的多重环境,所以在对建筑区域进行全面确认之前,就需要先行考究小区建筑周边的人文与地理环境的整体情况,增进规划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契合通风等基础的条件。同时,在小区建筑建设完毕之后,则需要全面保障其架构的平稳性,让其不会受到极端恶劣天气的影响等,同时在挑选建筑区域的阶段,需要做到尽可能不挑选污染较为突出区域的周边,从而规避建筑后期运作也遭受污染的可能性。如表1所示,为我国居住用地的分类。

3.3合理开展建筑的整体布局。在开展现代化小区建筑布局的阶段,需要充分考究大众出行便利的情况,规划需要契合大众的需求,特别是需要方便小区居民日常的需求。同时,也需要全面依据实际的自然环境,开展道路的有效规划。在此阶段当中,需要关注小区建筑的整体建设规模,保障所有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依据已经完成的规划成果开展其它环境的规划,各个楼宇之间的间隔距离、公共设施的施工区域面积以及所处的具体区域。针对于整体的布控而言,需要全面做到规划精准,视线具有优异的开阔性,从而更好增进小区建筑的美观与实用度,从而为大众打造更为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4城镇化运作中产生的问题

4.1城镇化发展更为关注以市场为导向,影响区域的均衡性发展。近几年来,国内对城镇化发展的关注度持续增进,在传统而言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当中,通常对于市场的主导性有着更为显著的依赖度,从而会引发城镇化区域运作的不均衡。首先,受到来自于地理环境以及多项机制政策所带来的影响,尤其在相关区域当中城乡发展的水平差异相对较高,某些沿海区域的城镇化水准较高,经济发展的速率也非常显著地超越中西区域。某些区域在城镇化运作阶段中,大概率会引发城市的产业布控架构匮乏科学性,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之后的长期发展运作,存在着损耗量相对较高的问题,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镇化的平稳发展。同时,在当代小区的规划当中,通常匮乏较为规范化的规划,对于有关的能源以及资源的运用率较为有限,这也会直接导致相关区域的城镇化运作水准不能契合标准。

4.2对土地城镇化的依赖性相对显著。伴随着国内经济运作效率的全面增进,开展城镇化运作需要全面融合土地资源与实际的运作空间,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控。诸多区域的城镇化运作通常会受到来自于政策以及机制等多环节所带来的影响,这也引发相对守旧的理念依然普遍存在,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镇化的运作,造成城镇就业环节出现显著的问题。某些区域在开展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之中,对于已有的农村区域土地资源运用率较为有限,最终引发土地运用架构极为单调化。

5当代小区建筑规划的方向解析

5.1人性化住宅小区。伴随着全新阶段下城市居民生活水准的持续增进以及城镇化态势显著凸显,在市区民众的生活环节当中,以往的小区建筑规划对于全新阶段的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因此如今更多的市区民众更为关注人性化的小区建筑规划,这同样也为当代小区的整体规划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的运作方向。现代小区建筑的规划阶段,需要综合考虑城区居民的一般工作特点和日常生活习惯,以及居民的年龄集中比例,对功能多样、布局更加科学的现代小区建筑进行规划。比如在某个小区当中,需要融合业主的多样化需求,对于小区内部的土地资源运用开展更为细致的分类。比如针对于单身的青年群体而言,可以创建适合其群体日常生活起居习惯需求的主题类公寓项目,同时需要切实做好公寓内部的绿化以及活动空间的区别;针对于普遍三口之家对日常居住基础环境的需求,则需要妥善甚至相关比例的绿化;而针对于以休闲为关注点的民众而言,需要妥善安置相关的绿化空间。借助此种多元化的区域划分,为市区民众业务开展更为细致化的分区,从而更好契合当代小区建筑内部多样化人群对居住环境的整体需求。

5.2节能生态类的住宅小区。现阶段,国内对生态以及经济的持续化发展的关注度持续增进,并且也陆续颁布了长期运作战略来全面推动社会建设。因此,在当代化小区建筑整体规划的阶段中,需要全面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节能高效等理念开展规划,借助对全新阶段小区建筑的整体解析与调研,小区建筑的耗能通常占据区域经济发展运作耗能整体比例约百分之三十五左右。与此同时,绿色建筑对于国内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也不断突出。在当代的经济发展之中,需要全面融合能源以及社会的整体发展规划,深入贯彻长期的机理,这就需要融合当代小区的规划,运用绿色型建筑,运用现阶段持续发展的全新技术以及能源有效做好小区建筑的节能规划。在当代小区规划阶段之中,也需要全面立足于小区建筑之间的廊道规划来达到有效节能的目标。整体而言,当代的小区建筑当中的整体规划需要切实做好节能型规划,与国内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战略深入融合,同时以此来全面削减能耗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优异效果,从而推进国内长期运作战略的全面开展。伴随着整个世界范围内生态问题的逐步凸显,在国内的城市建筑运作当中,开展生态防护是极为必须的。现阶段,伴随着城市运作速率的快速增进,小区建设也需要全面融合城市整体居住环境开展规划,生态类小区建筑的规划也需要充分结合城市生态平衡的相关问题。在当代建筑小区规划阶段中,也需要充分立足于生态学习的基础原理,对于小区内部的整体生态环境展开不断改进,力争建造出更为优异的居住环境,其对于增进国内城市发展的整体推动力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生态小区建筑也需要立足于小区所处城市的真实情况,以及其所处的生态整体环境来开展相关的工作,需要切实做好对其所属区域生态环境的防护,不断提升生态环境。

6城镇化背景下当代小区建筑规划整体思路

针对于住宅小区的整体规划,可充分立足生态化以及长期发展的规划理念,从而达到全面维持城市生物多样化以及改善市区气候环境的目标。同时,全面融合小区建筑的整体生态型规划,可以为小区所处的区域给予更为优异的生态环境。在日常小区建筑的生态规划阶段,可借助对小区内部墙面、地面等开展深入化的改造,从而实现美好环境以及改善城市区域气候的整体目标。开展生态规划也可以实现降噪的作用,从而更好为市区居民提供优异的生活环境,持续增进民众的生活品质。因此,针对于现阶段城市化运作持续转变的趋势,在小区建筑的整体化规划阶段,需要全面融合生态环境以及长期发展等理念,有效做好绿色、环保等环节的深化与革新。立足于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理念,针对于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展开有针对性的小区建筑规划,从而为市区居民提供更为优异的居住环境,更好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平稳运作,为生态环境防护工作的整体开展打下优异的基础。

7结束语

城镇建筑规划范文4

(1)城镇色彩是体现城市个性的重要载体。

城镇个性是一个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城镇的自然与人文特点,而城镇色彩因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直观亮丽地彰显了一个城镇的内涵和价值追求,使建筑色彩和地域特征有机结合,形成浑然天成的统一体,充分展现城市个性和特点。因此,城市个性离不开城镇色彩的表达,城镇色彩是体现城镇性的重要载体。如南方建筑多用黑瓦白墙的元素,北方地区市民就未必感到舒适,因为北方民族的粗犷豪放,更需要灰黄色来表达他们内在的文化要求,反之亦然。所以,城镇色彩在表达城镇个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城镇色彩体现了现代文明的成果。

过去,由于思想观念和材料、技术等限制,人们对建筑色彩的选择大多被动的,即使有好的创想,也因条件限制而无法实现。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明、发展与普及,人们可利用的材料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完全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建筑的色彩。新型城镇化是一项造福百姓的利民工程,既要从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和满足百姓生活、生产需要出发搞好规划设计,更要以城镇形象为主导,注重规划及建筑设计的细节和特色,通过城镇色彩的规划设计,将现代文明成果吸收应用到中小城镇建设中来。因此,城镇色彩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现代文明的一种体现。

(3)城镇色彩是传承历史文化的符号。

新型城镇都是以原有城镇或乡村为基础而兴起、发展,或者根据经济建设需要拓荒开垦的,即都有城镇兴建和发展自身独特的历史缘由。同时,生活在一起的群体,也必然因自然环境、生活习俗、人文故事等而形成一定的文化背景,构成一个城镇独特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是城镇建立、发展和壮大的内核和基础。传承这些历史文化是新型城镇建设的重要职能和任务。传承这些历史文化的方式很多,其中城市色彩就是最直观、最有特点的一种载体。比如,哈尔滨以米黄、黄白为代表的城市色彩,表明了其受西方建筑影响、兼容中西文化的独特历史文化背景;成都以复合灰为建筑主色调,代表了当地休闲从容、兼受并蓄的城市风格,等等。因此,中小城镇应以自身历史文化特色为基础来规划设计城镇色彩,让色彩来诉说自身的历史文化故事。

(4)城镇色彩有助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色彩不仅装扮了城市的美丽,同时对居民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影响。协调、亮丽、养眼的城市色彩,可以使人心情舒畅、赏心悦目。反之,杂乱的色彩则会使人产生不安、烦躁情绪,甚至暴力倾向。据报道,日本东京的市民曾因对公交车、出租车、霓虹灯以及玻璃幕墙等绚烂的色彩感到反感,而出现头晕目眩、心绪烦躁等症状,最后导致群体集会示威,迫使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纠正城市色彩乱象,安抚市民的烦躁和不安情绪。由此可见,杂乱的色彩对人的心理及身体健康能够产生不良影响,反之,和谐、美好、悦目的色彩则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2城镇色彩设计原则

(1)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城镇色彩首先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城镇色彩的协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的协调;二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建筑环境色的协调。就哈尔滨等北方城市而言,春天的翠绿、夏天的深绿、秋天的五花山色、冬天的皑皑白雪,都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美色。与之相适应,哈尔滨城市的米黄、黄白色彩,与大自然的天然色彩相互衬托、照应,显得十分和谐、自然,给人自然舒适、温暖的感觉。因此,城镇色彩一定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和谐,实现人工色与自然色的和谐统一。

(2)彰显城镇历史文脉的原则。

一个城镇色彩的形成有其历史文化渊源,当时的人们之所以选中某一色彩作为城镇的主色调,必然有其历史文化的原因。也许这种选择附带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深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城镇色彩逐渐印入这个城镇人群的脑海和记忆之中,成为这个城镇不可代替的一个重要记忆符号,一种城镇文化的载体。远离家乡的游子,离不开对家乡城镇色彩的记忆,一旦这种色彩改变,游子归来,就有找不到记忆中家乡的感觉。城镇色彩和舌尖上的味道一样成为人们对家乡最深刻的记忆。因此,城镇建设应尽量保持其传统色调,以显示其历史文化的真实性;新兴城镇选定主色调后,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不要轻易改变。

(3)服务城镇功能区分原则。

城镇功能是城镇建设的基础和根本所在,失去城镇功能,城镇色彩也就失去了依附的主体。城镇色彩再重要,也要服从城镇的功能的需要。作为中小城镇,因其功能过于单一和简单,可能不需要更多层次的色彩变化来体现城镇功能的区别,但是,城镇色彩仍然有其鉴别和表现意义。应遵循城镇色彩选择的通行原则,如从城市区域划分来说,市行政中心(或广场)的色彩,要凝重;商业区的色彩要活跃;居住区的色彩要静雅;旅游区的色彩要醒目。同时,城市单体建筑的色彩也要服从其功能,如立交桥等大型基础设施,要保持混凝土质朴本色;高层的办公写字楼,既要彰显个性,又不宜采用轻浮、跳跃的色彩;街头电话亭、候车亭等临时性公共设施,则以亮丽、明快,引人注目的色彩为主。

3城镇色彩设计方法

(1)开展当地色彩调查,分析地域色彩特色。

开展城镇色彩规划设计,首先要通过调研,分析研究当地色彩特点,找出色彩形成变化规律,为规划设计提供基础数据。一是做好进行实地色彩调查。色彩是一种具有地域特性的视觉现象,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色。要进行色彩设计,首先要从田野、山河、天空中,去广泛提取可用于建筑色彩中的自然色,取得色彩数据,为进行色彩设计做好准备。二是,调查当地传统色彩。每个地方的色彩都有鲜明的当地特点,体现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一定要从调查当地传统色彩入手,以传统服饰、建筑装饰、饮食文化、企业产品等为重点,着力寻找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色彩,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优先选用这些具有“优越感”且不容易造成观众反感的传统色彩。

(2)搜集地理气象资料,分析当地季候变化。

色彩不是物体所固有的,它是物体有选择的吸收和反射可见光波所产生的一种物理现象。因此,一定要对当地地理气象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参考各种色彩的自然属性,有针对地进行色彩设计,以追求理想的色彩效果。比如,成都市因常年有雾霭萦绕,空气湿度较大,日照时间短,宜于选用中明度低艳度的灰色作为城市的主色调;而哈尔滨气候干燥、寒冷时间较长,选择米黄、黄白的浅色调,则给人温暖的感觉,等等。这些都说明,当地地理气象条件对城镇色调具有重要影响。

(3)掌握最新建材信息,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建筑材料是建筑色彩的载体,同一色彩在不同的建筑材质上会产生不同色彩感受。目前,新型建筑材料发展十分迅速,许多新材料、新技术给建筑色彩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要全面掌握最新建筑材料发展动态,利用最新的材料和技术,为城镇色彩设计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还有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特点属性。因为建筑材料产地不同,所用材质往往来自当地自然环境,比如黏土砖、天然石材、木料等。这些材料因生长和形成地域不同而具有相应的独特性状,在异地使用很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导致色彩出现偏差。因此,最好采用当地生产的建筑材料,使城镇色彩与建筑材料更好地融合。

(4)关注色彩流行趋势,做城镇色彩的引领者。

应该说,传统城镇色彩是经过多年自然选择后留下的具有代表性的色彩,它代表着一个地区和城镇的色彩主流,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但是城镇色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在发展变化中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当今社会发展很快,各种新奇事物层出不穷,城市色彩亦然。要时刻关注国内外最新的城镇色彩发展动态,学习和借鉴最新的城镇色彩流行趋势和创意,用来丰富城镇色彩设计的规划与实践。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是城镇色彩规划与设计标新立异、独出心裁、彰显个性的必然选择。

(5)精心编制色彩规划,科学论证力求完善。

在通过调研、搜集资料获得充足的色彩基础数据之后,要组织专门的色彩设计师对城镇色彩进行全面深入的规划设计。要借助相关专业设备和软件,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前期收集的色彩数据进行系统研究分析,提出城镇色彩规划设计文件,报请城市建设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和领导进行论证分析。编制色彩规划要科学、周密、严谨、细致,组织论证全面、深入、广泛、客观,力争使城镇色彩规划设计方案达到最优化。

4结语

城镇建筑规划范文5

 

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人的成长和发展,催生了作为人类文化集聚地——城镇的产生。作为引领城镇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城镇总体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在城镇总体规划阶段融入文化优先理念有助于全面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系统完善文化设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营造特色文化空间,并为组织城镇文化活动提供支撑。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本文以宿迁市皂河镇总体规划为例,探讨基于文化优先的小城镇规划策略,以期对我国同类城镇发展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一、城镇文化资源的内涵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源泉,因而被视为一种资源,谓之“文化资源”。文化资源亦是指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积淀所形成的资源形式。文化资源可以像自然资源一样,通过人类的生产加工,赋予其具体的产品属性和更高的附加值而成为文化产品。和物质产品相比,文化产品能更好地满足人类新的消费需求,适应新的消费潮流,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城镇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是随着城镇的产生发展而形成的,随着城镇的发展而变化,但它的变化相对于城镇的变化是缓慢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表现形式。城镇文化资源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个方面:一是城镇格局、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人居环境建设等物质空间环境;二是非物质的城镇风俗、习惯等。   二、皂河镇文化资源特色解析   皂河镇是江苏省重点中心镇和宿迁市新型小城镇,镇区距离宿迁市区约18公里,在其1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遗存了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有水运繁盛、民风浓郁的民俗文化;傍水而居、临街立市的古镇格局;遗存丰富、底蕴深厚的文化古迹;行宫巍然、庙宇错落的建筑风貌。独具特色的文化为皂河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资源优势(见图1)。   (一)水运繁盛、民风浓郁   皂河镇历史渊远流长,文化丰富多彩。由于历史上长期作为大运河上的水陆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孕育出了以“水运繁盛,民风浓郁”为特色的商贸文化,镇区的多种传统食品及地方戏曲(如柳琴戏)亦闻名遐迩。清代康熙皇帝几次南巡至此,并亲自指挥皂河开浚工程;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于乾隆行宫。封建帝王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刺激了皂河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繁荣;一年一度的皂河乡会和龙王庙庙会至今仍在举行,经久不衰。至今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庙会日,苏、鲁、豫、皖四省人们纷至沓来,万商云集,人山人海。信众香客蜂拥至龙王庙内,争相上贡进香,祈福求祥(见图2)。   (二)傍水而居、临街立市   皂河古镇格局以大运河、废黄河、骆马湖和镇域内其他河渠水系为构架,以老镇区的传统街巷及建筑院落为肌理,形成以“傍水而居,临街立市”为特色的古镇格局。皂河镇在当地民间还有“天宝圩”之称,传说唐天宝年间,为防盗匪在集市周围筑土圩。解放前,古镇周边仍有土墙维护,四向均有门楼,实行宵禁,另有多处小便门方便出入,现城墙、门楼均已不存。皂河现在的城镇格局,是在历代城镇建设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改革开放后,城镇建设发展迅速,镇区主要向西、向南发展,东部老镇区发展相对缓慢,但老街巷格局则保存尚好。南北向的通圣街作为一条主要轴线贯穿老镇区,南接乾隆行宫,北达财神庙,街道两侧商铺林立,巨贾豪宅一般有多重院落,商住一体。   (三)遗存丰富、底蕴深厚   皂河镇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文物古迹尤以“遗存丰富,底蕴深厚”为特色。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的乾隆行宫和停泊御舟的御码头(二者合并保护);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处:清代富商陈永茂的私人住宅——陈家大院,历史上作为济贫扶弱慈善机构的合善堂和民间供奉祭拜武财神赵公明的财神庙。另外,还有奶奶庙与地母庙、卢瀚荫故居、季富康商号、皂河古浴池等一批历史悠久、风貌独特的古建遗存。   (四)行宫巍然、庙宇错落   皂河的建筑风格在历代建设中,不断融合、继承和创新,表现出多种建筑形式,如行宫、庙宇、教堂、浴池等各类公共建筑及民居,形成“行宫巍然,庙宇错落”的建筑风格。乾隆行宫建筑群坐北朝南,轴线分明,对称严谨,气势恢宏。整个建筑群斗拱飞檐、雕梁画栋、装饰华丽、结构精美,是苏北地区目前保存最好的宫殿式古建筑群(见图3、图4)。庙宇建筑一般为清代庙宇风格,多重院落,有正堂、配房等。其中财神庙始建于清朝早期,三进院落,砖木结构,现尚存山门、偏殿、正大殿等几处古建筑;合善堂建于晚清,有仪门、前殿、后殿和配房,粉墙青顶,飞檐立柱。民居一般都有院落,如陈家大院原有六进院落、90多间房屋,现存30余间。多重院落串成一组封闭式建筑,建筑风格多较为朴实。   三、突出文化的皂河镇总体规划构思   规划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镇域丰富的文化资源,确立建设文化名镇的总体发展目标,提出文化驱动的总体战略,运用延续文脉的规划布局,构架文化共生的景观形象,促进文化旅游的互动发展。   (一)文化名镇的发展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规划确定皂河镇的发展目标:以文化为核心,建设融居住、休闲、商业、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名镇。规划以乾隆下江南的“帝王文化”为中心,两河一湖的“生态文化”为基础,以古镇古庙宇的“古庙宗教”文化和古运河的“皂河漕运”文化为补充,紧抓湖泊生态、水域风光、湖鲜美食、休闲水镇的特征,突出“以水为魂、以文为脉、以人为本”,有机整合资源,创新性开发旅游文化产品,以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带动镇域经济发展为目的,达到“景文互动、共生共荣、协调发展、内涵提升”,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可持续发展之路(见图5)。#p#分页标题#e#   (二)文化驱动的总体战略   秉承“用文化塑造品牌,用品牌驱动发展”的文化驱动理念,深入挖掘和发扬皂河镇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文化、美食文化、运河文化和农渔业文化,以文化创意、文化购物、文化休闲、文化体验、文化展示、文化度假、文化主题居住为主题,全方位构筑皂河文化品牌,推动城镇跨越发展。   (三)延续文脉的规划布局   规划顺应城镇成长的脉络,以“整体保护、有机生长、脉络延伸”的布局手法,重新构筑历史文化与现代共生的空间结构、道路网络和景观系统,激发乾隆行宫景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活力,进而形成有机融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城镇发展的需要(见图6)。   (四)文化共生的景观形象   “文化共生”是指通过环境改善、功能提升、形态融合等多种手段实现“乾隆行宫景区”与新区的和谐共生。镇区东部为乾隆行宫,北部为具有一定特色的街区,规划以延续城镇文脉和肌理为切入点,按照皂河镇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从保护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角度统筹考虑,将镇区划分为北部特定意图区、中部过渡区和南部新片区,加强用地策划,促进三区协调发展。南部片区坚持集中成片建设,并加强相应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局部地段鼓励多层建筑的开发;中部过渡区内部既有保留的原有公共老建筑,也有集中新建的地块,规划倡导新建与保留有机融合,实现新老建筑友好对话,在提供现代服务功能的同时展现历史的点点记忆;北部特定意图区规划主要通过整治的手段达到改善片区面貌、完善功能、改善环境,融入镇区整体布局的目的。   (五)文化旅游的互动发展   以现状的乾隆行宫为核心景观,围绕人文遗迹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深入挖掘其开发潜力。以传统和现代元素的有机融合,打造旅游展示与服务核心,在重点保护文物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周边的旅游硬环境和软环境,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皂河传统历史文化与新锐旅游气息有机融合的特色旅游村镇旅游展示与接待的典范区,增强皂河镇旅游竞争力,实现皂河镇旅游业与文化的互动发展(见图7、图8)。   四、基于文化优先的小城镇规划策略思考   (一)全面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历史与现代共生   城镇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精神寄托的载体,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有助于增加社会凝聚力,保障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以及加强居民的场所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助于提升城镇文化品位,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增强城镇竞争力。通过全面有效的确保历史文化的原真性、可读性,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从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同时,寻找城镇激活点(城镇触媒),促进功能再生;加快周边改造,促进历史街区开放,引导街区功能有机融入城镇整体;疏解人口、置换功能,实现再生;重视历史街区周边的建设控制,缓解冲突,实现历史景观与现代景观的共生。   (二)营造特色文化空间,提升城镇内涵形象   城镇空间特色是城镇文化发展和内涵的重要体现,融合了自然环境、历史和现代文化、社会经济、空间景观等多种要素。积极培育和塑造城镇空间特色也是完善城镇功能、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延续城镇文脉与提高城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充分认识城镇空间特色塑造的重要意义,关注城镇文明发展与文化传承,正确引导空间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加强城镇空间特色的研究和规划引导,积极推动城镇特色空间的规划建设。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打造文化城镇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是打造文化城镇。其一是充分利用城镇历史文化内涵,强调文化特色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变文化资源为文化资本;其二是将城镇文化资源与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相结合,形成绿色宜居城镇。如可以开发的文化产品有帝王文化、生态文化、古庙宗教、漕运文化。   (四)系统建设文化设施,完善公益文化设施   文化设施是城镇开展文化活动的载体,是衡量城镇文化建设的重要指标,完善的文化设施是顺利开展文化工作的前提。随着城镇建设的加快,对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都建设了集娱乐、健身和科学教育于一体的文化设施,一些地方已开始着手建设社区学校。文化设施从传统意义上的“三大件”(影剧院、图书馆、活动室)开始向新型的现代化文化设施转变。规划要重点完善公益文化设施,文化设施的建设点面结合,形成完善的文化设施网络。   (五)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提升文化旅游内涵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互动与融合有利于区域文化、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从根本上推动城镇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要想有效加强二者的融合力度,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就要对思想理念的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市场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从较高层面对两大产业进行整合创新,大力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与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   五、结语   城镇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城镇文化是城镇发展无形的内在推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城镇以文化论输赢”已逐渐成为共识。在城镇总体规划中坚持文化优先理念,有利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而促进城镇又好又快发展。

城镇建筑规划范文6

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大规模集聚的空间所在,城市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一个有历史的城市,由于它是持续发展的,因此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是由它的旧城部分和新城部分组成的,无论这种“旧”与“新”是建立在相对的意义之上还是建立在绝对的意义之上。而今,城市空间范围有着其不断追求扩大的内驱力,而城乡土地资源则因为其匮乏性而被严格控制开发,因此,旧城镇、旧厂房和旧村居改造这种“三旧改造”正越来越成为许多城市规划建设的紧要课题,尤其是其中的旧城镇改造,意义重大,能够一举多得:一是可以利用已建设用地,节约土地资源;二是可以切实改善民生,尤其是相对弱势群体的生活居住条件;三是使整个城市的景观建设得到协调发展;四是因为旧城镇地区有非常大的历史沉淀,旧城镇改造可以和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同步进行。旧城镇改造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在进行现代化城镇建设的同时,保护好被改造地区的历史文化。而这个特征,决定了针对旧城镇改造的城建档案工作和针对一般地区和一般建设工程的城建档案相比,要更加复杂一些。这些复杂性,体现在开展工作时涉及更广泛的公共关系,档案载体更加多样化,传统的档案工作手段已经不敷于用,而档案开发利用也获得了更多的方向,其影响也更好和更快地作用于社会。有鉴于此,城建档案馆有必要在旧城镇改造城建档案的形成研究和利用方面,创新工作模式,以期使城建档案工作能在高标准、高起点、高目标、高效益之上开展。现就旧城镇改造中城建档案的多元化管理,作出探讨。

一、旧城镇改造中城建档案的多元化管理之基本特性

针对一个在城市里涉及改造范围广、动迁户数多、历史建筑多、社会影响大的旧城镇改造项目,集合各种人力资源,获得有力的财力保障,采用大量先进的技术手段并使它们和传统的档案工作技术一起整合,营建连贯从档案抢救、收集、制作到档案编研成果利用整个过程的精密工作链条,大力强化档案编研成果的利用规模、时效与社会经济效益。

二、旧城镇改造中城建档案的多元化管理之人财基础

城建档案馆首先应当在既有的工作实践中,建立起较为良好的公共关系网络,在开展旧城镇改造中城建档案的多元化管理之时,利用和提升这种公共关系网络,并构建出政府重视、部门联动、建筑、文化、历史、档案、民俗、艺术和收藏等方面的专家协力参与、开发商和以拆迁户为主体的群众一起响应的人力资源工作平台。唯有如此,才能适应旧城镇城建档案工作的复杂局面,跳出被动收集既成档案资料的困局和只习惯从建设单位接收移交材料的单一通道,从而保证多载体的、多形式的、存在于各类产生或收藏主体处的档案资源尽可能不流失、不被损坏、不被盗窃。城建档案馆可以争取城市政府和城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支持自己在旧城镇改造中积极作为。非文物的建筑构件可以由城建档案馆负责统一收集和保管,改造片区内的直管公房可委托城建档案馆负责信息采集和构件物的收集,民居用品征集和捐赠活动可以由城建档案馆发起,改造片区民居民俗摄影比赛可以由城建档案馆组织。城建档案馆属于事业单位编制,旧城镇改造中城建档案的多元化管理所需资金庞大,主要依赖于政府拨出专项经费,城建档案馆要争取得到政府和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也可以通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等多种方式,为自己争取和呼吁。在信息采集、民居用品征集、举办片区民居民俗摄影比赛等活动时,也可以争取参与旧城镇改造的房地产公司和其他公司给予赞助。

三、旧城镇改造中城建档案的多元化管理之技术内容

旧城镇改造中城建档案的多元化管理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的工作,即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制作;基础资料的加工处理和编辑研究与利用系统的开发。

(一)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制作

在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制作阶段,可以从声像档案和实物档案等十个方面展开工作。

1.摄影摄像资料

(1)拍摄有关改造项目的政府工作会议、城市规划委员会会议、改造项目启动仪式、改造项目公示等会议和活动。(2)拍摄改造地区现状面貌。含地区概貌、街巷面貌、建筑物面貌、居民生活、居室内景等。(3)拍摄地区内具有地方建筑文化特色的建筑构件、建筑装饰专题。(4)拍摄地区内直管公房面貌的专题。(5)拍摄居民搬迁、建筑物拆迁、工程施工等场景。(6)收集有关该地区的历史影像资料。(7)拍摄改造后新貌。由于旧城镇面貌属于宝贵的城市记忆,属于难以再生的历史资源,因此,对各种现状面貌的摄影摄像,要具有长远眼光,要坚持高素质和高密度的拍摄。摄像成品应当以达到广播级去要求。照片拍摄方面,宜于拍摄反转片和高质素数码照片并重。条件充分的情况下,应该组织航拍。还可以组织摄影比赛,以便收到在纪实性和艺术性方面更加丰富多彩的照片。

2.实物档案抢救、收集、发动并接受捐赠来自于旧城镇地区的或与旧城镇地区相关的的地图、地契、房契、石刻、古建筑构件、民居用品、图书、书画作品等。并对它们进行清理、整理,必要的还要进行修复。实物档案是旧城镇改造城建档案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和亮点,它会形成一扇观察城市发展历史和建筑文化历史的特别窗口,将极大地从门类和数量上丰富城建档案馆藏,突出体现出城建档案多元化管理的意义和魅力。

3.录音资料采访旧城镇居民和专家,制作有关城市发展史、有关拆迁地区历史、建筑、家史等方面的录音档案,形成口述历史。也可选择旧城镇地区典型的生产和生活场景,制作独特的声音档案。

4.建筑物调查对旧城镇地区各种建筑物的基本要素进行调查,包含产权、建筑结构、屋顶形式、水井、朝向等多种要素。

5.建筑测量绘图、建筑绘画对旧城镇地区内代表不同历史阶段和体现不同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进行了测量,并形成测量图。对旧城镇地区内富有特色的街巷景色和建筑物风貌进行绘画,形成相应的建筑绘画。

6.历史文化考证对旧城镇地区历史文化进行考证,并撰写综述报告,内容包括对地理、历史沿革、建筑种类、民俗特色、建筑特征和历史人物评述等。

7.三维激光扫描及数字化处理由于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激光扫描及数字化处理技术已广泛用于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领域,其通过快速获取物体表面大量采样点的三维空间坐标,形成点云数据,进而可构建文物建筑的三维几何模型,形成单体建筑的立面图、各种装饰构件的大样图等资料成果。可以快速获取实体三维数据并建立三维立体模型,进而为古建筑的维修、改扩建、重建或考证研究提供完整、准确的资料,尤其对于复杂的古建筑的建档更具技术优势。该项技术比较先进,但应用成本较高,可以选择旧城镇地区中的标志性街巷和标志性建筑去应用。#p#分页标题#e#

8.规划方案公示配合城市政府和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改造项目规划建设公示活动,收集市民反馈意见。

9.收集整理和利用该项目规划建设管理档案、竣工档案和房地产档案。

10.收集关于该项目的新闻报道资料。

(二)基础资料的加工处理,编辑研究及利用系统开发

在基础资料的加工处理、编辑研究及利用系统开发阶段,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城建档案馆行政隶属关系的优势,充分利用规划建设系统里城市地理信息部门和规划勘测设计部门的行业资源,移植先进技术,一方面要加强和文化宣传部门、美术设计、展览制作、创意机构的联系,集思广议,博采众长,使前期收集和制作的丰富基础资料物尽其用,扩大社会影响,取得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其工作成果可供政府规划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规划建设和文化领域科研机构与有关研究专家使用。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在城市规划建设展馆这样一类窗口和到城建档案馆查阅等途径,供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使用。具体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建成统一的旧城镇改造片区多媒体信息资源数据数据库。对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关系数据库。通过多数据源的集成、大数据量的动态调度和管理等技术手段建模开发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对二维与三维空间数据在空间数据库的跨平台统一管理和存储,设计建成统一的旧城镇改造片区多媒体信息资源数据数据库。

2.开发旧城镇改造片区事物综合统计查询展览系统。各类型建筑数字互动展览系统通过动态环境建模技术和多媒体集中技术将遥感影像数据及一定比例的矢量数据、多媒体数据等素材集于一体,制作拆迁前改造片区的二维/三维电子地图,让用户实现在地图中任意漫游和信息查询。在多样式的数据资料统计系统中增加对时间维的表选、分析能力,实现多条件匹配的资料统计,包括以类型划分、以时间划分、以地理区域划分的统计信息,并实现在地图上分类显示出不同的统计结果。运用GIS技术结合虚拟现实实现可视化技术,实现对片区自然地貌的仿真及片区变迁的演示;表达出改造片区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变化差异,形成清晰直观的对比效果。

城镇建筑规划范文7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传统村落;保护规划

引言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同时作为珍贵的历史产物,在中华文化宝库中占据重要席位。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然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部分社会民众缺乏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再加上缺乏有序规划,导致传统村落原有风貌与传统村落文化一定程度受到破坏[1]。城镇化与保护传统村落并不相悖,城镇化的建设也不意味着传统村落与文化遗产的消失,两者应实现相辅相成的关系,故此,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应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进行反思,研究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1新型城镇化与传统村落的联系

新型城镇化建设旨在通过均衡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解决农业、农村、村民问题的同时,也能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社会协调发展,但在城镇化进程中一定程度会影响到传统村落的生存、生活与生产。城镇化进程中为农村青年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人口迁徙导致传统村落人口呈现老龄化的趋势,传统的农业生产与发展必然受到冲击,并且村落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都缺乏管理与修补,从而导致传统村落的原有风貌受到影响[2]。此外,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然要开发与利用土地资源,也会对传统村落的原有格局带来冲击,甚至会导致传统村落不断消失。因此,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该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规划,传统村落的消失意味着人文与生态环境被破坏,地域特色文化也逐渐消失,一定程度影响到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尽管城镇化建设会影响到传统村落,但两者并非处于对立面,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应该注重提升文化内涵,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开发与保护规划传统村落,比如针对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传统村落,可进行保护规划以建设成古村镇,针对生态环境保存良好的传统村落,可进行保护规划以建设成旅游村镇,一方面能够保护村落,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2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存在问题

2.1缺乏文化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国家越发意识到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性,并与实施相关政策,促进部分具有丰富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村落得到保护,但从整体而言,还有不少传统村落因认知不足、规划无序等因素面临着衰败与消失。具体而言,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更侧重对村落的建筑和格局进行保护,重视物质文化的保护,缺乏保护与传承其历史文化与风俗,并且针对传统村落的建筑与文物,通常采用封闭式管理与保护,并未让村民进行创造与传承,导致传统村落的风俗与技艺逐渐衰败,这是当前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中面临的重要问题[3]。

2.2过度开发

当前,旅游业蓬勃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且民众更热衷于观赏具有历史文化的旅游胜地,因此不少旅游产业纷纷对传统村落进行规划与开发,长此以往会出现不断弊端与问题。首先,部分旅游产业缺乏保护规划传统村落意识,一昧地迎合消费者需求,对村落的建筑进行改修,一定程度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原有风貌,甚至会影响到其生态平衡,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大量外来文化与资源渗透到村落中,导致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呈现不伦不类的状况,给传统村落的文化格局带来严重冲击[4]。此外,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游客数量增多,也会影响到传统村落的生活、生产方式,导致传统村落缺乏完整性与平衡性。

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优化策略

3.1规划引领分类保护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优化传统村落保护规划,需要认知到传统村落的保护对象,也就是生态环境、传统建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首先需要对传统村落进行规划,从整体出发,对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与延续,在规划的引领下,实行分类保护,按照保护对象的类型选择相应的保护方式。比如传统村落具有悠久的宗族历史文化,在保护规划中要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可对宗祠进行修复,还可定期组织一些民俗活动,以保护村落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3.2发展文化产业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优化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还可发展村落的文化产业,以维护文化与生态的平衡。不少传统村落极具独特的文化底蕴,但纵观国内绝大多数传统村落,鲜少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保护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而新兴城镇化建设能够为传统村落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生机与活力,在加强村落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同时,村落应结合自身文化优势对文化产业进行开发,同时还需在发展村落经济时来不断增强文化自信[5]。另外,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以保护文化生态为基础,保证文化生态的本土性与天然性。

3.3规范化管理监督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优化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还可强化保障,进行规范化管理监督。首先,在政府的引导下,并以对传统村落的深度考察为基础,建立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对村落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管理、监督与保护,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进行城镇化建设时,需要尊重村落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以此为基础进行建设与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城镇化建设与传统村落应保持相得益彰的关系,共同发展与进步,针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存在的问题,应进行反思以研究出优化策略,可大力发展村落的文化产业,并对村落实施分类保护,将管理与监督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施昕怡.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反思与优化———以朱家峪为例[J].人文天下,2018(17):72-77.

[2]石谦飞,王秀芝.山地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中保护范围的划定———以山西陵川黄庄传统村落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04):20-24+33.

[3]刘洋.潞城市土脚村传统村落的价值发掘与保护利用探析[C]//《工业建筑》编委会、工业建筑杂志社有限公司.《工业建筑》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8:4.

[4]陈晓华,程佳.文化传承视角下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述评[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2):112-120.

城镇建筑规划范文8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装配式建筑;建设

1新型城镇化与装配式建筑内涵

新型城镇化内涵总结起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在于本着人本化原则实现城镇化,促进人口的科学聚集,并设置公共产品提供完善保障,促进人口的合理转移,确保社会就业的稳定有序。第二个层面在于高质量的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城乡的统筹化建设。第三个方面在于城镇化的持续发展,以低碳、环保的方式进行生活与生产。装配式建筑主要是将传统建造过程中的现场作业引入到工厂之中,通过工厂生产建筑构件并运输至现场进行施工,而后利用有效的方式进行链接在施工现场装配的建筑。例如预制混凝土建筑、混合建筑、钢结构建筑等。装配式建筑依照科学标准进行设计,由工厂负责生产,通过装配施工、一体化装修、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最终实现了智能化应用目标。

2装配式建筑内涵发展状况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大省市政府设置专职单位,出台工作意见与措施,进行装配式建筑的综合试点,2015年新增项目约4000万m2,新开工的装配式建筑占到全年面积的2.6%。我国政府在关于加强正视建设管理的意见中指出,力争在10年中将装配式建筑的建设比例提升到新建筑总量的30%,并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然而,纵观近年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该项工作仍旧存在一些不足问题,即理念问题、技术问题、管理问题以及成本问题。理念层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即将装配式建筑错误认为是政府保障工程的试点项目,不可在公共项目、商品住宅中大量应用。一些人将装配式建筑错认为主体结构装配,忽视了装修、产业链等环节。还有人将装配式建筑人作为混凝土结构工程,没有考量到钢结构以及混合结构工程。技术层面,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发展相对成熟,因此逐步变成一项标准规范,然而无论从设计理论或是采用技术上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另外,木结构技术以及相关产品存在较多不足,导致木材加工效率较低、成本投入较高。管理方面,装配式建筑各个工作环节应衔接紧凑,然而,我国当前管理规定主要针对现场作业模式进行设计,招标、验收管理、设计规划、生产施工等工作互相脱钩。该类管理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项目形成了衔接的空白,造成管理真空,不但使成本大大增加,也影响了建设效率,对确保项目质量极为不利。成本方面,由于我国没能创建形成质优价优的行业环境,因此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并不明显,导致开发建设方一直持有观望态度。

3装配式建筑发展对策

伴随全球能源需求的大幅提升,各个国家对节能建筑建设水平的要求标准持续提升,他们更加重视全寿命周期之中如何控制能耗总量。为有效应对行业人才短缺、缺乏住宅的问题,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应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通过制定严格细致的规定,推动节能建筑发展。因此,我国正直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加快期,应促进装配式建筑的规模化建设,因此应加快应对理念认识、管理控制、技术应用以及投入成本方面的问题。首先,应明确装配式建筑核心内涵,对其功能优势进行广泛宣传,为大众普及质优价优的认识。技术上应扩充研究开发投入,激励企业单位负责牵头,创建产学研平台,加快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管理工作中应依照装配式建筑核心特征,调节立项许可、审查评估、成本造价以及定额、生产、招投标、开工许可、监督管理、质量验收等工作机制,突破陈旧模式。成本管理环节,应大力推动标准化设计,降低模具种类,提升周转效率,引入总承包管理模式节约成本投入,开展产业链员工培训,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以装配式建筑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4.1快速做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涵盖城镇建设发展必须的各类能源、给排水工程、交通工程等基础项目,同时还包括行政工作、教育、文化事业、医疗卫生以及商业服务等。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应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总量规模,优化质量,给予充分保障,方能提升现代城市承载水平。我国高速公路工程、港口项目以及地下管道工程建设过程中,广泛应用预制混凝土处理技术,收到了良好效果。例如,地铁工程,采用盾构管片可达到良好的防水以及支护作用,地铁工程质量水平在很大层面与盾构管片的质量密切相关。铁路工程更是将预制混凝土技术优势发挥到极致,不仅常规桥梁以及轨枕工程实现了广泛应用,高铁建设也大范围应用高强混凝土生产功能构建,为高铁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2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建筑行业始终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建设的核心支柱,体现了关联作用高、产业链规模大,集成程度高,拉动社会效益明显的优势。传统行业通过手工作业,呈现出能源应用水平较低、破坏生态环境严重,存在常见质量通病,无法彻底根治等问题,是建设行业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应积极扭转粗放扩张模式,推动内涵集约式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应积极应对处理产业水平低、机构失衡、浪费宝贵资源的问题,杜绝城镇化低质量、低效率建设。装配式建筑通过现代制造技术、社会化大生产模式以及现代管理技术、信息化系统,将项目设计、组织施工生产以及运行管理等各项环节进行统筹集成,转变现场工作的粗放模式为工厂化生产,产业和管理以及精细化装配的工作模式,大大加快了工期,节省了大量劳动力,生产效率明显提升。通过科技密集化生产管理替代以往密集手工劳动生产的模式,取缔落后、低效产能,使各项技术实力大幅提升。同时,还可全面激发集中化管理生产的核心优势,推动装备制造行业的健康发展,积极培育新型产业,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贡献了较大力量。

4.3推动城镇环保绿色发展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明确引入生态文明理念至城镇化发展之中,大力开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建设。同时,进一步指出,绿色建筑比重应从2012年的2%提升至2020年的50%。积极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可全面优化建造技术质量,建设出优质、环保、绿色的建筑工程。装配式建筑可以说掀起了建造行业的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也因此引发建筑材料市场的全面变革。同以往现浇筑工程建筑比较,装配式建筑通过干式生产代替以往的湿式生产,更是取缔了脚手架以及木模板,可大大节省木材、水泥、水资源、保温材料、电资源的应用,同时可大幅缩减建筑垃圾量,避免引起大范围的扬尘污染以及噪音污染,最大化的缩减了对四周环境的负面影响,对创建绿色环境,加强生态保护,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5结语

总之,基于装配式建筑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我们可明确建设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核心优势,可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积极以装配式建筑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因此,我们只有明确装配式建筑发展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瓶颈问题,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快速做好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城镇环保绿色发展,方能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取缔传统生产作业模式,以装配式建筑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推动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卓然,黄亚平,戴国琴.建筑业劳动力未来供给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3.

[2]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16-22.

[3]王元京.创新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融资模式[J].宏观经济管理,2012(10):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