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设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城镇建设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城镇建设管理

城镇建设管理范文1

[关键词]乡镇规划;小城镇建设;重要作用

1  前言

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镇建设中,小城镇规划内容比较关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合理的乡镇规划建设不仅能有效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其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还可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乡镇规划建设理论知识不断深入研究的背景下,实践技术逐步完善,有针对性地改善了乡镇基础设施。但由于乡镇规划建设难以保持统一且具有较强复杂性,为进一步统筹规划农村的环境、经济、文化建设,必须采取科学的对策对乡镇规划建设进行全面的优化。

2  乡镇规划管理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

在小城镇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乡镇规划管理可以对小城镇规划建设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确保小城镇建设的规范性,为小城镇建设指明方向[1]。在小城镇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吸引着大批企业前来投资,在资金方面支持小城镇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下,小城镇可完善交通、水利等各项基础设施。通过对小城镇各项建设布局进行全面的整合,将先进的服务设施设备应用到小城镇中,发挥不同设备的优势,可进一步提升小城镇的服务水平;同时,在管理方面能够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科学的发展规划,对环境整治更加重视,环境污染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满足民众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城镇的整体魅力,使其具有特色,必须将历史文化与小城镇建设相融合,实现不同产业的稳步发展,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品牌产业。

3  当前小城镇建设中乡镇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建设中的乡镇规划管理工作已陆续开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目前国内经济状况发展良好的态势,为小城镇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这一阶段需要有效管理乡镇规划,将小城镇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加快经济发展。但就目前而言,规划管理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只有自身具备专业的技术水平,才能促进新时代小城镇建设中乡镇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1乡镇规划管理缺乏专业性人才。目前,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非常有限,很多大学生更向往在城市工作,而愿意回到农村工作的毕业生数量非常匮乏[2]。当前,在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乡镇规划管理中缺乏规划设计人才,乡镇规划始终无法科学地开展。而且,当前政府官员是小城镇建设规划管理的主体,其自身对专业的规划管理知识缺乏了解,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难以科学地、正确地、指导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专业人才的匮乏对小城镇建设的前进步伐产生了阻力。因此,针对乡镇规划管理工作开展,须更加关注和重视对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乡镇规划管理工作实施提供稳定的人才保障。

3.2缺乏先进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主导具体的工作,其在建设城镇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乡镇规划管理者仍然沿用以往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思想观念有待创新[3]。具体而言,在实际的乡镇规划过程中,规划者并没有详细考察小城镇,无法科学布局城镇;在建设过程中,规划管理者没有全面监督全施工过程,也没有制定科学的标准,无法有效促进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只有具备先进的思想观念,才可以正确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工作的规范性,因此必须对现有思想观念进行全面的创新。

3.3在规划管理过程中忽视环境建设。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在人类生产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当前,在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由于当地官员的规划管理理念不够科学,看重经济效益,而轻视环境保护,导致很多地区仅一味地发展经济,对生态平衡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导致当地的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居民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难以保证,与小城镇建设的初衷相违背。

3.4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足。基础设施是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其可以有效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规划建设城镇的过程中,如果当地官员忽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就会对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受到当地财政的限制,许多地区在建设城镇的过程中普遍缺乏资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巨大的困难,严重制约着城镇发展的步伐。

4  在小城镇建设中发挥乡镇规划管理作用的有效途径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延伸的背景下,乡镇规划管理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科学合理的乡镇规划可以有效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乡镇规划管理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规范化的规划,才能确保小城镇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对资源配置的全面优化。

4.1提高乡镇规划管理的水平。建立稳定的小城镇建设目标,持续性地发展小城镇,是提升乡镇规划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第一,只有坚持小城镇本地的发展,才能抓住良好的机遇,实行全面改革,以保证城镇化建设的合理性和实用性。第二,制订总体规划方案,准确把握相关风险,避免发生意外事故。此外,需要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农村中推广清洁能源,以可持续性发展农村。第三,需要进一步推动管理人员思想创新,制定科学的审批流程,严格按照流程开展相关工作,积极支持新兴产业。对城镇的治安管理环境进行全面优化,使地方各项政策落地落实。

4.2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规划管理。在进行乡镇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地方领导人员必须树立创新的管理理念,采用科学的方法建设和规划乡镇,结合国家的相关要求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全面统筹,在促进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环境进行有效保护。还需要为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丰富规划管理知识。同时,政府需要主动考察发达地区的城镇建设,积极总结经验,将先进的规划管理理念及发展模式合理地应用到本地特色城镇化建设之中。

4.3提升小城镇形象建设。只有建设好小城镇,才能将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在群众心中扎根,使群众对城镇规划建设更加关注,积极主动参与建设。第一,必须及时加强绿化建设,正确处理垃圾清扫回收,进一步美化环境,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要求,促进城镇化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第二,带动基础管理建设,设置管理委员会,增加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有针对性地管理环卫人员与城管队伍,有效改善农村地区存在的脏乱差现象,打造干净整洁、设施齐全的农村居住环境,将文化道德与基层文化广泛推广到农村地区,使农村居民可以对小城镇建设有清晰的了解,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最大支持。

4.4将自身发展与城镇发展相结合。为了科学规划乡镇,确保管理的规范性,必须将城镇发展与自身发展相结合,将环境建设人员与内部人员结合在一起,为城镇建设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第一,需要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关注,使基层组织的管理意识得到有效创新,结合具体实际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制度为依据履行各项工作,严格按照该制度约束内部人员,确保按照法律规定开展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管理工作水平。及时了解并解决民众存在的实际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第二,还需要加强重视民众生活环境优化,为民众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为小城镇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第三,完善乡镇规划中监管和巡查制度。与此同时,必须高效利用土地,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第四,科学安排各项管理工作,为规划的精细度提升提供保障。第五,合理优化城镇的资源配置,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第六,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不定期培训相关管理人员,组织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使各级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业务能力,保证人才的专业性。

5  结论

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具有直接关系,其存在可以有效促进国家的发展。但是,在目前的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政府对于乡镇规划管理的重要性缺乏了解,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关注和重视,并积极采取合理的措施予以解决。对小城镇建设中乡镇规划管理的重要作用应有准确的认识,通过科学规划管理乡镇,推动小城镇的科学发展,带动农村地区整体水平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赵维峰,刘成玉.城镇规划管理在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分析[J].中国商论,2019(11):206-207.

[2]荣西武,文辉,郭建民.完善小城镇规划管理的思路和建议[J].小城镇建设,2010(1):74-76.

[3]张岩青.我国乡镇规划建设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的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6):66-67.

城镇建设管理范文2

[关键词]城镇建设;建设建筑工程;土地开发;用地规划

我国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合理运用土地资源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土地资源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城镇化建设的载体,在城镇化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随着城镇化建设速率加快,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对土地资源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根据实际的建设目标,了解建设土地的资源分布情况,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运用,开发出土地资源的最大价值,避免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1城镇建设建筑工程开发用地规划管理的阻碍

1.1人地矛盾增加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撑。为了提高农业经济建设水平,需要提高种植率,保证农作物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国的耕地面积往往比较多,分布较广,农业土地多,相应的城镇土地就比较少。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再加上城镇人口数量的激增,人均用地十分有限,从而产生了人地矛盾。城镇居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一旦自身拥有的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影响城镇化建设规模,不利于提高建设效率。同时,一些城镇居民与城镇建设建筑工程人员配合度不高,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两者之间产生严重的利益冲突与经济矛盾,对城镇建设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与阻碍。城镇居民不想将已有土地资源作为城镇建设用地,而城镇建设建筑工程需要加大土地资源数量,两者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在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倡导下,国家提出了生态退耕的政策,生态退耕需要减少土地用量,而城镇建设需要加大土地用量,人地矛盾不断加剧[1]。

1.2土地利用率不高

土地利用率不高是城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城镇用地的扩展工作需要有付出相应的土地使用资金,这笔资金是由国家来承担的。在这种发展背景下,一些城镇建设建筑单位的思想认识不足,没有结合实际的发展目标来合理规划建设用地。随意占据大量土地资源,但实际的建设项目有限,导致一些土地被搁置,没有发挥出土地资源的优势与作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一些城镇建设建筑单位随意扩大建设规模,盲目开发新区,出现新区多、发展差的局面,导致新区经济水平不高,新区发展落后,没有对城镇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影响城镇发展。据相关调查研究资料显示,城镇土地利用率不高,周边一些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城镇建设建筑工程往往重视大面积土地资源的利用,没有对小型土地进行规划以及利用,导致小型土地的利用率不高。

1.3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

为了加快城镇建设速率,保障城镇建设质量,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合理规划土地资源,调整土地运用结构,促进城镇一体化,提高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城镇经济收益。同时,随着对城镇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我国提出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小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发展战略,为城镇建设工作提供政策指导,提高城镇建设的科学性,促进城镇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但目前,一些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没有以这一战略方针为建设依据,随意扩大大城市建设规模,将建设重心放在大城市建设上,尤其是在城市密集的地区,建设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反观一些中小型城市地区,发展规模有限,发展速率缓慢,这也说明了建设用地结构的不合理,使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土地无法衔接使用,出现发展规模差异,不利于实现城镇一体化。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建设进度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到城镇中,城镇居民的使用土地逐渐减少,导致用地结构不合理,产生用地矛盾,不利于实现城镇的和谐发展。

1.4用地政策有待完善

科学、合理的用地政策是城镇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城镇建设的重要依据与保障。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认识到用地政策对城镇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将用地政策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使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用地政策来开展工作。但不同城镇的建设目标与建设规模不一样,这就需要工程管理者结合实际的用地需求与建设目标,制定出有效的用地政策,满足当地城镇的建设需求。但目前,一些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对城镇建设工作的认识不足,没有制定出有效的用地政策,随意扩大土地建设规模,项目建设不合理。这不仅影响着城镇的发展,还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城镇建设工作不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同时,一些建筑工程管理者的发展目光比较短浅,不具备长远的发展目光。认为扩展的土地资源越多越好,不重视居民的土地使用需求,没有将居民土地使用需求考虑进去,也没有制定有效的居民用地方案。导致居民对城镇建设的配合度较低,造成城镇建设效率低下,城镇建设进度缓慢[2]。

2城镇建设建筑工程开发用地规划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主观原因

不同城镇建设方案需要以实际的土地资源分布情况为依据,以当地的城镇规划目标为建设目标,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及使用,加快城镇建设进度,提高建设效率,保障建设质量。城镇建设并不意味着破坏耕地面积与生态环境,城镇建设也需要结合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实施建设工作,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共同发展、完美整合。但目前,一些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对城镇建设工作的考虑较少,不具备大局意识,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看见合理运用土地资源带来的长远利益,随意扩张土地,建设工程项目,力求城镇建设达到高标准。这种发展思想会给城镇建设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建设负担与运营负担,不利于城镇居民维持正常的生活品质。有的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在扩张土地的同时,没有将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对环境造成破坏,没有做好耕地保护工作;有的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将大量闲置的土地作为城镇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然后中饱私囊,增加自己的私利。

2.2客观原因

城镇建设缓慢、建设效率不高,不仅与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思想观念落后,不具备大局意识有关,还与城镇本身具有的一些发展问题与土地管理制度有关。因此,要想实现城镇一体化,加快城镇建设效率,保证城镇建设质量,需要了解影响城镇建设的内外因素。针对不同的建设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城镇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目前,影响城镇建设的外部影响因素比较多,这些因素阻碍着城镇的发展与建设。目前,与土地资源相关的制度虽然比较多,例如小城镇建设用地制度、土地租税费政策、乡镇企业用地政策等。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发展比较迅速,对土地资源的使用需求越来越高,相关土地政策不能满足城镇的发展需求,无法给城镇建设工作提供政策指导,不利于城镇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不同区域的土地资源分布不一样,有的城镇拥有的土地资源比较多,有的城镇拥有的土地资源比较少。当城镇土地资源比较少,不满足发展需求时,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向土地资源拥有者购买土地资源,增加土地资源数量,为城镇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保障。一般来说,新增土地的利用成本比较低,存量土地的利用成本比较高,但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成本是不一样的,有些地区的新增土地利用成本比训练土地利用成本高。且不同区域的土地赔偿制度不一样,这为土地购买者带来了现实困难。最后,城市的形态变化与城镇人口数量变化为城镇建设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与阻碍。随着国家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办公楼、超市与步行街逐渐在各个城镇中得以分布,成为城镇发展不可缺少的建设项目,对城镇居民的生活与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但城镇发展速率越快,城镇建设需要不定期进行调整,来满足居民的发展需求,这对土地资源的规划以及应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人口数量的激增也为城镇建设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会更加的频繁与密切,城市交通工具逐渐增多,需要加大土地的开发以及利用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便利[3]。

3城镇建设建筑工程开发用地规划管理的可行建议

3.1建立健全土地市场机制

不同区域的城镇建设工作内容与建设规模不一样,为了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合理规划城镇用地资源,需要建立健全土地市场机制,为城镇建设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的支持。第一,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了解城镇的土地增量与土地存量,处理好增量和存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增量与存量比例来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合理对增量与存量土地进行开发与利用。第二,为了扩大城镇的规模,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适当向土地资源拥有者来购买土地资源,增加城镇的可利用土地数量。但不同城镇的土地赔偿制度不一样,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赔偿方式来购买土地,满足不同售卖者的需求。同时,一些建筑工程为了扩大城市建设规模,时常扩张土地资源,然后将其搁置。这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还增加了城镇建设成本,城镇建设建筑工程可以将一些地形偏僻的土地售卖出去,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增加城镇建设资金,提高城镇建设效率与建设质量。第三,需要保证土地交易市场的公平性,对建筑工程加强监管。为了防止一些建筑工程不以建设目标以及用地制度为依据,随意扩张土地,需要使用一定的管理制度对建筑工程进行监管。一方面,建筑工程需要实时更新用地情况,及时向社会发布建设用地情况,让社会成为建筑工程的主要监督者,防止土地滥用。另一方面,需要对土地市场加以监管,为了保证土地交易活动的科学性与公平性,需要对土地市场加以监管,激活市场调控机制,对土地市场进行宏观指导,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共同调节土地市场。

3.2落实法律法规

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人员需要积极落实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与要求,使土地规划与土地运用保持在科学、合理、合法的范围内。首先,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与政府部门加强合作,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以城镇建设目标与法律法规为建设依据,为城镇建设工作提供有效的凭证。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了解城镇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城镇建设的思想认识,保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为促进城镇建设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居民幸福感做出努力。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具备长远的发展目光,不以眼前的利益为建设动力,同时,还需要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根据社会发展形势,严谨选择建设项目,防止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除了要知晓法律法规,还需要大力宣传法律法规,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使工作人员能够以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为工作指导,科学使用工作方法与工作技能。在城镇建设工作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既需要考虑“金山银山”,也需要考虑到“绿水青山”,提高城镇环境质量,使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结合起来,积极落实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在满足人民群众生活与工作需求的同时,还能为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4]。

3.3建立规范的土地管理秩序

城镇建设发展需要科学规划作为保障,因此,需要建立规范的土地管理秩序实现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增加土地收益,保证土地合理利用。通过完善土地登记制度、年检制度实现以证管地、用地,对城镇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征收、出让、管理,确保建设规划用地能够有效发展、调控,进而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管理土地资源。土地管理部门需要依法履行论证土地开发可行性、承办建设用地征用等审批等等管理职能,县区土地管理部门积极与乡镇政府合作论证共同开发土地。同时,需要规范供地,加大力度审批管理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不仅需要明确法律规定,还需要做好划拨工作,实行有偿使用制度,统一规划办理农用地专用,根据项目件划拨、使用,若是可以采取招标方式确定土地建设项目,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对于协议出让的土地,其金额不可低于国家规定价格。为了落实项目,保证开发资金,城镇建设用地可以通过预售出让金方式进行建设,审批权限和流程需要符合规定。此外,需要对集体土地以及行政划拨土地进行严格的市场管理。乡镇驻地内的一些集体用地可以根据其价值以入股、租赁等方式进行流转,隶属于集体的土地可以由乡镇政府负责统一回收处置,收益也是归属乡镇政府,用于政府建设乡镇。

4结论

城镇建设管理范文3

[关键词]城镇建设;建设建筑工程;土地开发;用地规划

我国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合理运用土地资源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土地资源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城镇化建设的载体,在城镇化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随着城镇化建设速率加快,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对土地资源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根据实际的建设目标,了解建设土地的资源分布情况,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运用,开发出土地资源的最大价值,避免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1城镇建设建筑工程开发用地规划管理的阻碍

1.1人地矛盾增加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撑。为了提高农业经济建设水平,需要提高种植率,保证农作物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国的耕地面积往往比较多,分布较广,农业土地多,相应的城镇土地就比较少。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再加上城镇人口数量的激增,人均用地十分有限,从而产生了人地矛盾。城镇居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一旦自身拥有的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影响城镇化建设规模,不利于提高建设效率。同时,一些城镇居民与城镇建设建筑工程人员配合度不高,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两者之间产生严重的利益冲突与经济矛盾,对城镇建设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与阻碍。城镇居民不想将已有土地资源作为城镇建设用地,而城镇建设建筑工程需要加大土地资源数量,两者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在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倡导下,国家提出了生态退耕的政策,生态退耕需要减少土地用量,而城镇建设需要加大土地用量,人地矛盾不断加剧[1]。

1.2土地利用率不高

土地利用率不高是城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城镇用地的扩展工作需要有付出相应的土地使用资金,这笔资金是由国家来承担的。在这种发展背景下,一些城镇建设建筑单位的思想认识不足,没有结合实际的发展目标来合理规划建设用地。随意占据大量土地资源,但实际的建设项目有限,导致一些土地被搁置,没有发挥出土地资源的优势与作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一些城镇建设建筑单位随意扩大建设规模,盲目开发新区,出现新区多、发展差的局面,导致新区经济水平不高,新区发展落后,没有对城镇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影响城镇发展。据相关调查研究资料显示,城镇土地利用率不高,周边一些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城镇建设建筑工程往往重视大面积土地资源的利用,没有对小型土地进行规划以及利用,导致小型土地的利用率不高。

1.3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

为了加快城镇建设速率,保障城镇建设质量,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合理规划土地资源,调整土地运用结构,促进城镇一体化,提高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城镇经济收益。同时,随着对城镇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我国提出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小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发展战略,为城镇建设工作提供政策指导,提高城镇建设的科学性,促进城镇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但目前,一些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没有以这一战略方针为建设依据,随意扩大大城市建设规模,将建设重心放在大城市建设上,尤其是在城市密集的地区,建设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反观一些中小型城市地区,发展规模有限,发展速率缓慢,这也说明了建设用地结构的不合理,使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土地无法衔接使用,出现发展规模差异,不利于实现城镇一体化。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建设进度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到城镇中,城镇居民的使用土地逐渐减少,导致用地结构不合理,产生用地矛盾,不利于实现城镇的和谐发展。

1.4用地政策有待完善

科学、合理的用地政策是城镇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城镇建设的重要依据与保障。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认识到用地政策对城镇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将用地政策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使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用地政策来开展工作。但不同城镇的建设目标与建设规模不一样,这就需要工程管理者结合实际的用地需求与建设目标,制定出有效的用地政策,满足当地城镇的建设需求。但目前,一些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对城镇建设工作的认识不足,没有制定出有效的用地政策,随意扩大土地建设规模,项目建设不合理。这不仅影响着城镇的发展,还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城镇建设工作不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同时,一些建筑工程管理者的发展目光比较短浅,不具备长远的发展目光。认为扩展的土地资源越多越好,不重视居民的土地使用需求,没有将居民土地使用需求考虑进去,也没有制定有效的居民用地方案。导致居民对城镇建设的配合度较低,造成城镇建设效率低下,城镇建设进度缓慢[2]。

2城镇建设建筑工程开发用地规划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主观原因

不同城镇建设方案需要以实际的土地资源分布情况为依据,以当地的城镇规划目标为建设目标,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及使用,加快城镇建设进度,提高建设效率,保障建设质量。城镇建设并不意味着破坏耕地面积与生态环境,城镇建设也需要结合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实施建设工作,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共同发展、完美整合。但目前,一些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对城镇建设工作的考虑较少,不具备大局意识,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看见合理运用土地资源带来的长远利益,随意扩张土地,建设工程项目,力求城镇建设达到高标准。这种发展思想会给城镇建设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建设负担与运营负担,不利于城镇居民维持正常的生活品质。有的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在扩张土地的同时,没有将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对环境造成破坏,没有做好耕地保护工作;有的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将大量闲置的土地作为城镇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然后中饱私囊,增加自己的私利。

2.2客观原因

城镇建设缓慢、建设效率不高,不仅与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思想观念落后,不具备大局意识有关,还与城镇本身具有的一些发展问题与土地管理制度有关。因此,要想实现城镇一体化,加快城镇建设效率,保证城镇建设质量,需要了解影响城镇建设的内外因素。针对不同的建设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城镇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目前,影响城镇建设的外部影响因素比较多,这些因素阻碍着城镇的发展与建设。目前,与土地资源相关的制度虽然比较多,例如小城镇建设用地制度、土地租税费政策、乡镇企业用地政策等。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发展比较迅速,对土地资源的使用需求越来越高,相关土地政策不能满足城镇的发展需求,无法给城镇建设工作提供政策指导,不利于城镇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不同区域的土地资源分布不一样,有的城镇拥有的土地资源比较多,有的城镇拥有的土地资源比较少。当城镇土地资源比较少,不满足发展需求时,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向土地资源拥有者购买土地资源,增加土地资源数量,为城镇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保障。一般来说,新增土地的利用成本比较低,存量土地的利用成本比较高,但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成本是不一样的,有些地区的新增土地利用成本比训练土地利用成本高。且不同区域的土地赔偿制度不一样,这为土地购买者带来了现实困难。最后,城市的形态变化与城镇人口数量变化为城镇建设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与阻碍。随着国家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办公楼、超市与步行街逐渐在各个城镇中得以分布,成为城镇发展不可缺少的建设项目,对城镇居民的生活与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但城镇发展速率越快,城镇建设需要不定期进行调整,来满足居民的发展需求,这对土地资源的规划以及应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人口数量的激增也为城镇建设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会更加的频繁与密切,城市交通工具逐渐增多,需要加大土地的开发以及利用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便利[3]。

3城镇建设建筑工程开发用地规划管理的可行建议

3.1建立健全土地市场机制

不同区域的城镇建设工作内容与建设规模不一样,为了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合理规划城镇用地资源,需要建立健全土地市场机制,为城镇建设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的支持。第一,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了解城镇的土地增量与土地存量,处理好增量和存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增量与存量比例来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合理对增量与存量土地进行开发与利用。第二,为了扩大城镇的规模,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适当向土地资源拥有者来购买土地资源,增加城镇的可利用土地数量。但不同城镇的土地赔偿制度不一样,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赔偿方式来购买土地,满足不同售卖者的需求。同时,一些建筑工程为了扩大城市建设规模,时常扩张土地资源,然后将其搁置。这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还增加了城镇建设成本,城镇建设建筑工程可以将一些地形偏僻的土地售卖出去,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增加城镇建设资金,提高城镇建设效率与建设质量。第三,需要保证土地交易市场的公平性,对建筑工程加强监管。为了防止一些建筑工程不以建设目标以及用地制度为依据,随意扩张土地,需要使用一定的管理制度对建筑工程进行监管。一方面,建筑工程需要实时更新用地情况,及时向社会发布建设用地情况,让社会成为建筑工程的主要监督者,防止土地滥用。另一方面,需要对土地市场加以监管,为了保证土地交易活动的科学性与公平性,需要对土地市场加以监管,激活市场调控机制,对土地市场进行宏观指导,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共同调节土地市场。

3.2落实法律法规

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人员需要积极落实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与要求,使土地规划与土地运用保持在科学、合理、合法的范围内。首先,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与政府部门加强合作,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以城镇建设目标与法律法规为建设依据,为城镇建设工作提供有效的凭证。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了解城镇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城镇建设的思想认识,保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为促进城镇建设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居民幸福感做出努力。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具备长远的发展目光,不以眼前的利益为建设动力,同时,还需要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根据社会发展形势,严谨选择建设项目,防止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除了要知晓法律法规,还需要大力宣传法律法规,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使工作人员能够以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为工作指导,科学使用工作方法与工作技能。在城镇建设工作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既需要考虑“金山银山”,也需要考虑到“绿水青山”,提高城镇环境质量,使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结合起来,积极落实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在满足人民群众生活与工作需求的同时,还能为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4]。

3.3建立规范的土地管理秩序

城镇建设发展需要科学规划作为保障,因此,需要建立规范的土地管理秩序实现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增加土地收益,保证土地合理利用。通过完善土地登记制度、年检制度实现以证管地、用地,对城镇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征收、出让、管理,确保建设规划用地能够有效发展、调控,进而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管理土地资源。土地管理部门需要依法履行论证土地开发可行性、承办建设用地征用等审批等等管理职能,县区土地管理部门积极与乡镇政府合作论证共同开发土地。同时,需要规范供地,加大力度审批管理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不仅需要明确法律规定,还需要做好划拨工作,实行有偿使用制度,统一规划办理农用地专用,根据项目件划拨、使用,若是可以采取招标方式确定土地建设项目,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对于协议出让的土地,其金额不可低于国家规定价格。为了落实项目,保证开发资金,城镇建设用地可以通过预售出让金方式进行建设,审批权限和流程需要符合规定。此外,需要对集体土地以及行政划拨土地进行严格的市场管理。乡镇驻地内的一些集体用地可以根据其价值以入股、租赁等方式进行流转,隶属于集体的土地可以由乡镇政府负责统一回收处置,收益也是归属乡镇政府,用于政府建设乡镇。

4结论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广泛,合理运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应用率,能够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城镇发展进程。因此,土地资源在城镇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发展利益息息相关。土地资源的数量以及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发展规模的大小,城镇建设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持与运用。为此,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了解土地资源在城镇建设中的作用,科学运用土地资源,提高城镇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崔继昌,郭贯成,陈添悦,等.重点开发区域“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合理性分析——以山东省德城区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45-53.

[2]杨丽英,王红梅,谢芊芊.国土空间规划下产业转移园区低效用地再开发格局重构——以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区为例[J].城市观察,2021(6):88-98.

[3]谢海良.关于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编制问题的探究——以合肥市长丰县吴山镇为例[J].现代农业,2021(6):96-97.

城镇建设管理范文4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存在问题;措施

为了加快我国经济建设脚步,应推动城镇化建设,21世纪30年代,我国应该全面建设完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保证条件是建设新型城镇,在现有农村土地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完成房产建设以及周围配套设施建设。落实以人为本的观念到农村土地规划阶段,做到现有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符合现阶段国家建设的基本理念,有限的农村土地资源必须在建设前期规划利用,针对土地规划阶段常出现的问题,应采取人本化的管理理念,进行方针的制定和实施。人本化管理符合当代建设和管理的未来发展,以人为本,落实基础观念到土地规划过程中,采取严格的管理手段降低腐败事件的发生,促进我国新型农村和城镇体制建设。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推动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脚步,绿色小镇、工程小镇、工厂小镇、生态小镇是建设的基础理念。我国改革开放到十八大开展期间,城市建设率为51.3%,如此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率离不开基础建设者的功劳,由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常驻居民的户籍问题,实际城市建设率不及31.2%。由此可见,部分城市边缘区域的农村或者乡镇,正在接受被动城镇划分,这不符合新型城镇建设的理念。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建设,其核心理念是加大城市建设率,促进伪城镇化建设项目发展成真正的城镇建设项目,并提出智能、低碳、绿色新型城镇建设道路。智能城镇化建设指的是城市基础建设和市政工程的智能程度,新型城镇应该以智能建设为基础理念,全面建设成为我国新时代的智能城镇。如城镇建设过程中的市政工程领域,采用智能声控设备完成城镇路灯维修和养护,保证市政工程基础建设环节为智能城镇建设提供设施基础。低碳新型城镇建设指的是在城镇建设环节落实低碳理念,建设过程中做到节能减排,保证建设低碳新型城镇。低碳理念作为新时代背景下追求更高要求的生活工作理念,在新型城镇建设过程中,该理念应合理渗透到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为我国步入中等发达国家做城市基础。绿色新型城镇建设指的是加大未来城镇建设的环境保护,在建设初期合理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和绿色植被覆盖率,建设绿色花园城镇。

二、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规划问题

传统农村土地规划的常见问题有:土地确权未落实、集体用地建设难、土地基价波动大、土地利用效率低等。现阶段农村土地规划最常出现的问题是土地确权未落实,土地确权指的是现有农村种植用地对土地拥有者进行实名登记,无人拥有的农村种植用地归国家所用,包括已故人员的现有土地其子女不再继承其土地的使用权。针对土地确权的开展,我国大部门农村用地已经落实确权,少部分土地无法进行确权,导致农村土地规划难问题。农村集体用地指的是该片土地归集体所有,针对此类型农村土地的规划和建设,需要采纳村民集体意见,出现意见分歧容易导致城镇化建设项目搁浅。农村集体土地的规划和建设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意识形态问题。农民对新时代城镇建设方针不明确,单一性认为土地交易仅针对工厂,大量农村土地划分成工业用地,无法完成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房屋用地有偿征收,导致农村土地利用率低,出现规划问题。宏观调控农村土地规划,政府部门制定长远土地应用计划,避免大量城镇建设用地划分为工业用地。

(二)农村土地管理问题

目前常出现的农村土地管理问题有土地基价波动大、土地利用效率低等。土地基价对农村种植用地有偿征收的宏观定价,不受任何人为因素控制,正常的土地基价应该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由土地规划部门和城镇建设政府部门根据现阶段房屋土建和用地的建设方向,及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基础,确定土地基价。不合理制定土地基价会给农村土地管理带来问题,如过高的土地基价导致农村出现土地买卖的问题;过低的土地基价则无法保证土地持有者的补偿力度,这些都容易导致新型城镇建设阶段出现土地管理问题。土地利用效率低是农村土地管理中的常见问题,规划成工业用地的农村土地,其利用率仅为9.25%,如此低的土地利用率不符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理念。高效利用有限农村土地,实行土地管理制度完成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当务之急,不再浪费城镇边缘农村的土地资源是农村土地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三、提升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以城镇化建设为理念,制定合理的土地管理制度

现阶段,针对我国城镇边缘农村的土地管理过程,应该以新型城镇建设为土地管理方针,制定出合理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的建立,应该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合理参考农村土地持有者的意见,以人本观念制定并完善土地管理制度。针对土地资源逐渐稀缺的问题,农村土地应该加大土地保有力,合理规划农村土地有偿征用过程,应在制度中明确表明工业用地征用范围,合理进行新型城镇建设房屋用地预留,为新型城镇建设提供便利条件。制定出土地管理制度,应该以新型城镇建设的工作方针为管理理念,在施行管理制度时充分利用现有不记名土地,土地管制度应结合管理体系运行而生,农村土地持有者和管理者,应共同落实新型城镇建设方针。农村土地在完善管理体系的同时,应多吸引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一线土地管理工作中。2018年5月召开的土地资源联合会,会上指出加强城镇化建设提升土地管理工作力度和效率,应积极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可为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国家政府部门可针对此次会议,加强农村党建工程的基础建设,在管理者范围内注入高校人才,提升农村党建管理者的思想意识,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的有效实施。

(二)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土地监管力度

提升农村土地持有者的思想意识,可以在基础环节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政策的实施,利用农村有利的先决条件,以农村小组的形式定期组织宣传教育工作。如农村在建设阶段,会划分出农村小组,每个农村小组会推选出1名委员,通过委员为村民提供宣传教育机会,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想渗透,提升村民对土地未来规划和使用的思想意识。只有在根本上提升村民的思想意识,才能解决农村土地管理和规划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不能缺少政府部门和村民这两股中坚力量,两者决定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完成程度和效率。在土地有偿征用或者基础管理规划阶段,乡政府应该加大监督力度,保证农村土地利用合理和高效,政府规划的城镇化建设用地不可进行2次工业用地拍卖,通过大力监管,保证土地规划管理阶段的透明性和真实性。根据现阶段房屋土建和用地的建设方向及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基础,确定土地基价,合理制定土地基价提升农村土地管理和规划。

四、结语

城镇建设管理范文5

一直以来,小城镇建设的问题都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众多的专家学者也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孔祥智(2001)指出中国的小城镇建设存在规模普遍偏小、资金短缺等问题。段炼,张德仓(2007)提出了小城镇建设集约用地的规划对策。李秀香,黄梓桢(2009)强调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解决大量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小城镇建设本身的研究,而对小城镇建设的效益问题却没有涉及。只有少数的学者利用回归方法分析了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许先珠,2009),却并未对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而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基础,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的关键,研究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因子分析,把影响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增长的诸多因素综合成少数几个主要综合因子,再依据这些因子并结合聚类分析对山东省各地市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评价,找出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的地区分布规律,最后得出了山东省各地市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平存在差异和工业生产力与产业结构两者要平衡发展的结论。

一、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的内涵

经济效益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不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非经济领域,但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解释却不尽相同。一般说来,经济效益是指在社会经济(或社会再生产)活动中产生的经济效率及其相应的收益,它反映了投入或所费经济资源与产出或所得的经济成果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即经济活动中取得的有用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之间的比较。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一般是指小城镇在投资建设过程中对区域社会经济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效益,以及对区域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本文认为,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的根本体现在于小城镇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小城镇的建设是依据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而进行的,而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是不断提高的,因此,小城镇的建设只有一定阶段的完成,从长远看,小城镇的建设是没有完成的,而是始终处于建设中,应依据人们的需求进行持续不断的完善,只有这样,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可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眼前经济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静态经济效益和动态经济效益,相对经济效益和绝对经济效益等。

二、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

影响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因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拟用因子分析模型,把影响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增长的诸多因素综合成几个主要综合因子,再依据这些综合因子并结合聚类分析找出规律,从而为以后各地区制定小城镇建设政策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一)因子分析模型指标的选取

根据全面性、科学性、可行性、客观性的原则,在对文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9个指标组成的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X1:城镇人均生产总值(元/人)X2: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元/人)X3: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人)X4:城镇人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元/人)X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人)X6:城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X7:城镇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X8: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X9:城镇登记失业率(%)

(二)因子分析模型的应用

1.变量的检验。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2009年16市的小城镇数据,见表1。由表2知,KMO检验结果为0.668,大于0.5,巴特利特球性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根据判断标准知所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2.确定主因子。分析图1可以看出因子X1第一主因子F1在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上有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载荷),这四个指标主要从小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宏观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反映了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其对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的贡献为51.892%,可命名为“经济效益因子”;第二主因子F2在城镇人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城镇人均生产总值、城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五个指标主要反映了小城镇建设的工业经济实力和产业结构,其对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的贡献为28.084%,说明提高工业生产能力和优化产业结构可有效提高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可命名为“工业综合经济实力因子”。

3.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的各主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求得各市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在两个主因子上的估计得分,以每个主因子在旋转前的方差贡献率(见表4)为权重,乘以相应主因子上的得分,得出各市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的综合得分F。与因子X2,以及因子X2与因子X3之间的特征值之差比较大,而因子X3、X4、X5、X6、X7、X8、X9之间的特征值差值比较小,可以初步得出保留两个因子将能概括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由于明显的拐点为X3,因此提取2个因子(定义为F1、F2)比较合适。综合得分在零以上的有济南市、青岛市、淄博市、威海市、烟台市、潍坊市、济宁市,其余9个地市的综合得分均为负值。其,济南市与青岛市的综合得分最高,说明济南市与青岛市的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平最高,而枣庄市与菏泽市的综合得分最低,即两市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平最低。

(三)聚类分析

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两个主因子F1、F2的得分信息将山东省各市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平进行了分类。本文将16地市分为3类,济南市与青岛市为一类,东营市为一类,其余14地市为一类,同类地市之间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具有相似性。通过聚类分析可知,各地市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平可分为三类,各类特点分析如下:第一类为济南市和青岛市。两者综合得分均在1以上,说明两市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水平很高,但在F1、F2上的得分却不同。济南市在F2上的得分较高,说明济南市的小城镇工业发达,产业结构合理,而人们的生活质量相对一般。青岛市在F1上的得分高,说明青岛市小城镇建设的宏观经济效益较好,小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较高,而在因子F2上的得分相对较低,利用表1的原始数据得知青岛市在指标X6、X7上均低于济南市,说明其产业结构的合理度相对较差。第二类为东营市,综合得分不高,为-0.1339,但在因子F1上得分却很高,说明东营市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虽然总体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其小城镇的宏观经济效益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却很高。值得关注的是其在因子F2上的得分相当低,排在全省最后一名,结合原始数据的指标X6、X7可知东营市的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正是因为东营市的这种极端的状况才将其划为单独一类。第三类为其余的13市。在这十三市中又分为两小类,淄博市、烟台市、威海市、济宁市、潍坊市的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平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为第一小类;枣庄市、泰安市、日照市、莱芜市、临沂市、滨州市、德州市、菏泽市的综合得分为负值,经济效益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为第二小类。在第一小类中,只有烟台市在因子F1、F2上的得分均为正,比较均衡,其余的淄博市、威海市、济宁市、潍坊市在因子F1、F2得分上一正一负。在第二小类中,在F1、F2的得分上有四个市全为负,其余四个市一正一负。总的来说,这13个市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两因子F1、F2上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另外,在这13市中综合得分在-5以下的为枣庄市与菏泽市,说明这两市的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平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p#分页标题#e#

三、结论

综合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城镇建设管理范文6

社会学领域认为,小城镇是高于农村社区层次而低于现代城市的社会实体,是二者之间的过渡性社区,该社会实体的构成主体以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也有学者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将小城镇这一概念具体化为集镇、建制镇和县城的镇区。目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模式主要有四种:政府建镇、产业兴镇、市场优先建镇、历史文化城镇。政府建镇指的是通过政府的规划、投资来进行小城镇建设,该模式是最基本的小城镇建设模式,具有资金到位、主体明确和建设速度快等优点。产业兴镇指的是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来建设小城镇,该模式的优点在于资金充足、聚集效应强,同时促进了市场繁荣。市场优先建镇指的是优先根据市场规律来选择小城镇建设重点。历史文化城镇指的是充分利用当地特色文化、历史资源来进行小城镇建设,该模式具有影响范围大、基本条件好等优点。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与弊端。

(一)取得的成绩

小城镇建设水平现阶段已经成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小城镇建设不仅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的改善水平。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始终秉承高标准规划引领发展原则,获得了良好的小城镇空间布局,同时重点发展小城镇特色文化,让小城镇的文化底蕴与品质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在小城镇建设中,始终坚持与产业培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小城镇建设来带动第二、三产业发展,以实现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二)存在的不足

我国小城镇建设目前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随着小城镇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农田征用面积也不断增加,从而使得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二是小城镇建设导致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加快了城市工业建设,城市生活用水量及工业用水量自然也会随之增加,这对于日益短缺的水资源无疑是雪上加霜;三是小城镇建设的人才缺口巨大,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吸引到城市建设中去,导致农村人口锐减,从而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经济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

小城镇实际上也是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所以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小城镇建设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农村经济发展也能促进小城镇建设。

(一)与农村工业发展的关系

农村工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一方面,小城镇建设能够为农村工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农村工业发展也能促进小城镇建设。农村工业发展必须依靠外部力量,小城镇建设正好能够为农村工业发展提供外部力量,为其提供发展动力,同时小城镇建设涵盖了法制、社会、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这也为农村工业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小城镇建设还能够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外来人口,其能为农村工业建设提供充分的劳动力保障。农村工业发展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大量工业产品的产出,这些工业产品又是小城镇建设中所必需的物质保障,所以农村工业发展能够为小城镇建设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农村工业建设也是促进小城镇建设的中坚力量,农村工业发展水平越高,则小城镇建设越好,反之,农村工业发展不顺畅,则小城镇建设水平必然不高。此外,经济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内容,而经济建设又具体体现为农村工业建设,所以农村工业发展也是小城镇建设水平的客观体现。

(二)与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关系

我国的第三产业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得到了空前发展,并大有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第三产业目前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焦点。在第三产业发展中,小城镇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以余姚市为例,该市近年来大力开展小城镇建设,政府在乡镇建设中投入的资金已超过了50亿元,完成和未完成的建设项目超过400个。小城镇建设的开展,加快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城乡经济发展,尤其是对第三产业的推动更为明显。该市2014年的第三产业劳动力人数已达到24万,比2004年的16万人增加了8万人,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也从2004年的55亿元提高到2014年的226亿元。由此可见,第三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有着密切联系,上述数据无不显示出小城镇建设带动了农村第三产业及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三)与农村产业化发展的关系

在小城镇建设中,龙头企业是发展重点,而龙头企业的发展又能有效带动农村产业化发展,可见小城镇建设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指引新方向,促进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发展。传统的农产品种植凭借的是经验,盲目性较大,并且产出的农产品不一定有相应的销路,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都不高,这也使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经济收入受到了严重影响。小城镇建设让农业服务信息传播更为全面、及时,逐步让市场引领农村经济发展,让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更加明确、理性。另一方面,在小城镇建设中,各类乡镇企业的加入,也能带动农产品再加工,从而打开农产品销路。由于乡镇企业对原材料价格、市场规律等情况更为了解,其能将各种最新的市场信息实时传递给负责农产品生产的农民,从而让生产出的农产品更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农产品经企业加工、升级,更能将普通农产品打造成具有竞争优势的适销产品。

三、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对农村人口转移的影响。

小城镇作为农村与城市的连接桥梁,既是农村地区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国家经济拉动农村经济的杠杆。在小城镇建设中,扶持的大量的乡镇企业,这为转移的农村人口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对于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具有重大作用,并且小城镇建设也有助于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农村人口转移也会增加小城镇的劳动力数量,而农村劳动力较城市劳动力更廉价,故其有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和小城镇建设的共同发展。

2.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在小城镇建设中,各类中小型企业的劳动力缺口较大,这样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就业平台,乡镇企业中第一产业劳动力的增加,也能让其他劳动力接受更多的专业培训,从而使企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以利于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另外,小城镇建设也能让农村地区成为乡镇企业的原料供应市场,并且小城镇建设的持续推进,会让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小城镇的消费需求也会随之增长,这些都有助于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在小城镇建设中,鼓励各类乡镇中小企业发展,这些企业的发展,不仅能拉动小城镇经济建设,也能增加地方政府的税收,扩大政府的财政收入,进而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良好的财政支持。

3.对农村循环经济的影响。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推进,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水资源开发过度等)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些问题的出现无疑会对城镇化建设造成不良影响。在新农村建设中,水资源、土地资源浪费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所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让小城镇建设的资源利用符合生态发展要求,是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大,而农村人口转移至小城镇,也有助于实现规模化、机械化耕种,从而有效提高土地使用率。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的实施能有效提升农村种植业的现代化水平,有助于减轻植被破坏程度,现代化灌溉设备的使用又有助于减少水资源浪费。总体来看,小城镇建设对于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4.对企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中,乡镇企业集群是重要一环,乡镇企业集群发展不仅能有效促进本产业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经济建设作为城镇建设的重心,城镇建设能够为乡镇企业集群发展提供所需的劳动力、原材料、基础设施等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企业集聚的原动力。在企业集群发展中,政府扶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导、扶持作用,尤其需要来自政府的财政保障,若缺少政府参与,将很难实现企业的集聚。与此同时,企业集群发展也能为地方政府创收,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又能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建设,并且企业集群发展还能增加产品的多样性,让城镇化建设的各种产品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可见乡镇企业集群发展也能对小城镇建设产生有益影响。

(二)对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

1.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农村人口的迁移需要高额的成本,比如农民工就业前需要支付一定的生活开销、信息成本,农民工在城镇生活需要支付更高的生活成本,农民工往返城乡两地需要支付较高的交通成本,农民外出务工就难以照顾到家庭,与家人聚少离多容易影响家庭稳定,等等。这些代价较高的成本支付,会弱化农民工的异地就业意识,影响农村居民的福利水平,同时也不利于城镇化建设持续、快速地开展。

2.随着我国关于劳动就业、城镇住房、户籍等相关制度的不断改革、深化,让很大一部分农民日渐脱离农村而在城市扎下根来,而这些农民通常都是农村中的致富典型,在转移到城镇后,无疑是农村地区财富资源、财富生产能力等相关资源的损失,从而导致农村资金非农化,给农村地区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3.小城镇建设一直都采用的“内部繁殖”策略会导致城乡两地经济发展模式的迥异,不利于消除城乡差异,同时还会加重农村地区经济衰退。

四、结论

城镇建设管理范文7

关键词:经济;建设;发展

我国现正大力推行全民小康政策,力争消除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努力做到城乡经济一体化。在这方面建设中,小城镇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当小城镇发展起来,就能加快一个地区城市化的进程。想要一个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就必须要将每个小城镇的建设做好,但现如今很多地区还存在着一些发展滞后的小城镇,这就影响了一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一、发展滞后的因素

(一)资源与资金问题

一个城市的发展的根本依赖是资源与资金,但是小城镇缺乏的正是资源与资金。一个城市的崛起需要大量的资源与资金,这是每个小城镇建设中的最大难关。以湖南省的小城镇建设为例,在建设初期,大量的资金缺乏,自身资源贫乏,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到位,所以很难引进开发商投资,从这一方面来看,资金与资源是小城镇建设中的第一道难关,所以解决资源与资金问题使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

(二)建设过程中的管理问题

在小城镇建设中,管理问题也是一大难关。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管理权威机构,在小城镇建设中,既要传达上级指令,又要向下实施,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由于受到多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很多权利受到制约,不能及时根据现状对建设计划作出调整,这就需要上级政府对每个小城镇单独设立一个独立管理城镇建设的机构,使这个机构高于一切地方政府机构,拥有独立的管理权,这就大大提高了建设工作的效率[1]。

(三)地区特色问题

很多小城镇在发展建设时,都没有认清自己目前的发展情况,没能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而是一味地跟随大城市全面发展的发展道路,导致自身发展时产业结构不合理,自身的一些地区特色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与利用,导致资源浪费很严重,虽然花费了大量资金搞建设,但最终的结果却不尽人意,建设的效果不是很好。这就需要管理机构规划自身建设战略,努力开发自己的特色经济。

二、发展对策

(一)发展观念的转变

其实我国城市发展现阶段,存在着很多大中城市发展水平高,人口密度大,产业密度大,这些大中城市很多由于过快发展,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后,很多城市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此刻就需要人们转变以往以大城市带动小城镇发展的传统发展观念,原因就在于小城镇能够缓解大城市的压力,一些大城市过度密集的产业可以相对向小城镇转移,这就能起到带动小城镇发展的作用。一些小城镇存在着很多例如农产品缺乏销售渠道,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快城乡经济交流步伐,尽早完成城乡经济一体化,使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2]。

(二)科学的发展规划

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首先进行全方面地规划,做一个全方位的实施计划,在建设过程中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比如近年来,一些地区的小城镇在发展建设中就出现大量难关,首先是规划不当,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地方特色不够突出,经济体制落后等一系列难题。对于这些问题来说,科学的发展规划是尤为重要的。首先城镇建设管理层要引进一系列科学的发展观念,将小城镇的建设道路引入到现代化的建设道路上来。比如:小城镇建设要与大城市相接轨,要以扩大小城镇市场经济,转变小城镇的产业结构为健身的核心任务,认真分析地方资源环境,然后结合自身特色进行建设规划,做到发展出自己的特色经济规模[3]。

(三)完善市场机制

在小城镇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经济得到了发展,许多的农民放弃了自己的土地转而进入了城镇谋生,导致了农村大量的土地搁置甚至荒废,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是非常急迫的。在面临这一难题时,将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进行承包转让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将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市场让一些承包商进行承包生产能够很好地解决土地搁置这一问题。这样一来土地得到了使用而不至于荒废,农民还能得到一定的收入,这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很有好处的。

(四)积极引进多方投资

小城镇的建设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在过去,这个资金常常是依靠国家和集体投资来引进资金,但是国家和集体的资金毕竟是有限的,为了实实在在地解决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地方管理机构应该积极引进多方投资,首先需要改善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而后地方政府建立一些优惠政策,给予来投资的开发商一定程度的优惠,在这个基础上做好引进投资的工作[4]。

三、总结

在建设与发展小城镇的过程中,资金与资源是发展的基础,资金与资源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后一个不被其他因素干扰的独立管理机构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涉及到建设的方向是否始终一致以及发展的效率的问题。地方的经济特色是一个很好的开发点,这是每个城镇崛起前的经济依赖。建设小城镇是一项重大的任务,希望本文能给广大地方政府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孙兆明.王宝海.城乡一体化视域下的小城镇建设——基于青岛市的调查分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韩雄.“占一补一”政策应调整[J].中国土地,2010年01期

[3]许经勇.值得反思的我国城镇化体系与小城镇建设[J].学习论坛,2011年03期

城镇建设管理范文8

(一)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黄河三角洲地区成陆时间较晚,处于大气、河流、海洋和陆地的交接带,是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该区域物种资源丰富,多种物质和动力系统在此交汇交融,陆地和淡水、淡水和咸水、天然和人工等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近年来,由于黄河来水来沙量减少,给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到湿地淡水资源的补给,打破了湿地土壤水盐平衡,植被覆盖率降低,使河口湿地面积减少和生态系统退化。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加剧,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对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破坏,导致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呈现较强的脆弱性。这给生态城镇建设带来巨大挑战。

(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一直以来,黄河三角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脆弱,历史欠账较多,虽然近年来发展速度加快,但仍然不能满足城镇化发展的要求。目前,该地区仍然缺少与周边区域贯通的干线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尚未完全形成,港口规模小、吞吐量较低,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很完善,特别是绿色、低碳型的城市基础设施更少。由于地势较低,不少城市夏季经常出现内涝现象,城市地下水污染严重,给城市生态系统带来较大破坏。

(三)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近年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该地区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7.59∶66.79∶25.62调整为2012年的7.33∶61.27∶31.40。但是这与山东省8.6∶51.4∶40.0的结构相比,产业结构层次仍相对较低。第二产业比重较大,与城镇化息息相关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第二产业中仍然是石油化工、石油装备、纺织、造纸、铝业制造、盐化工、皮革制造等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而这些产业又是污染性较强的产业,对环境影响较大。从总体上看,资源消耗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仍占较大比重,科技创新型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导致经济增长代价日增。

(四)环境保护面临较大压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区域内各市、县(区)采取了有力措施,积极推行节能减排,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了大幅度减低。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节能减排的空间越来越小,压力越来越大。据2012年山东省政府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中期评估显示,经济指标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指标完成情况呈现不一致的状况,涉及生态建设与节能减排的指标完成情况不够理想。[2]仍然占有较大比重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给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影响,雾霾天气增多,PM2.5浓度在多个城市处于“严重污染”或“危险水平”。这些无疑给该地区的生态型城镇化建设带来很大挑战。

(五)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偏低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黄河三角洲城镇化水平为46.6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区内各个县(区)之间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不均衡状态,4个市辖区的城镇化水平较高,超过50%,而利津、阳信、高青、庆云、乐陵等县市的城镇化水平还在35%以下。从黄河三角洲对人口集聚的能力来看,尽管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净流入人口到达了21.1万人,但城镇常住人口占全省的比重却由10.69%降到了10.57%,19个县(区)中有11个县市区对人口的吸纳力有所减弱。[2]而对人口的集聚能力直接体现了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高低。从人口密度上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人口密度仅为全省的61.2%,城镇密度亦相对稀疏,是全省城镇密度的79.4%。这样的状况不利于形成显著的空间聚合态势,难以形成高效率的城镇化空间布局。

二、黄河三角洲生态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以人为本,树立生态化发展的新理念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为此,城市社会生态系统运行必须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生态城镇化的建设过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因此,生态城镇化要把人看作是生态系统中主体要素,并实现人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基本要求,树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一方面,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增强城市建设者和市民的生态意识,提高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要倡导绿色低碳的城市生活方式。在适度的物质消费的基础上追求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城市市民养成健康绿色的良好习惯,低碳家居、低碳消费、低碳出行,将资源节约保护意识融入城市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每个领域。

(二)科学规划,以现代化理念构建生态城镇建设的新格局生态型城镇化的重点不是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的扩展,而是城镇的内涵式发展,生态化转型。要从战略的高度理解生态型城镇化的任务和目标,要注重城镇功能的完善,注重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此,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做好生态城镇发展战略的制定,做好整个区域城镇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中都非常注重编制城镇建设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化建设也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为此,要结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各地市、县(区)的高效生态经济区、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十二五”发展规划、城镇化发展规划等先期规划来科学制定生态城镇化发展的蓝图。既可以把生态城镇建设纳入到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也可以专门制定生态城镇建设的具体规划。在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生态优先的方针,统筹本地生态城镇建设的长期与短期发展目标,明确各自生态城镇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全面考虑涉及生态城镇建设的人口、土地、产业、生态、环境、设施等各方面因素。在规划中应该以新城区为规划主体,以行政中心、绿色居民区、湿地公园、城市综合体等项目为重点,在优先考虑城市整体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土地、人文、自然资源,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

(三)加快载体培育,积极推进高效生态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城镇建设必须坚持城市发展与产业成长“两手抓”。生态产业是生态城镇发展的载体和基础,生态城镇化又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黄河三角洲日益发展的高效生态产业为该地区生态城镇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效生态产业是具有典型的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等产业体系,是建设生态城镇的有力载体。2013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7985.2亿元,增长10.9%,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当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体系初步建成,可以和生态城镇建设相得益彰,协同发展,构建产城互动的新格局。当前,黄河三角洲地区产业生态化与城镇生态化的互动发展一般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与老城区相联系的传统产业的生态化转型。对污染较为严重的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减少它们对城市的破坏,重构它们与城市的生态联系。同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城市中和城镇周边大力发展具有绿色低碳特征的现代服务业。二是在传统城区之外建设生态新城。主要包括两大载体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和生态社区。生态产业园区是承载生态产业生态行为与市场行为的空间场所,也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形式。当前,黄河三角洲地区建设了众多的生态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绿色产业经济区,这为生态城镇建设提供了产业基础。生态社区是生态城镇空间中承载人类生活、居住的载体,是构成生态城市的基本单元和细胞。生态社区建设是生态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态社区建设可以使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低碳化、生态化,为生态产业园区建设提供生活支持。

(四)遵循生态规律,优化城镇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中自然生态系统是物质基础,社会生态系统是精神、灵魂。生态城镇建设不仅需要优美的自然生态系统,更需要和谐的社会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本身自然生态系统的优化;二是城市周边自然生态系统的优化。但无论哪种生态系统的优化,都必须遵循生态规律,符合生态城镇建设的实际需要。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优化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有一个自觉行动的过程。其中的关键是要明确系统优化的主体。企业是生产方式转变、产业园区建设的主体,居民是生活方式转变、生态社区建设的主体。无论是在生态保护和修复、城市自然景观的建设与维护方面,还是在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维护方面,都必须有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参与。城市社会生态系统属于人文生态系统,反映的主要是人与人的关系。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社会生态系统更复杂,更具有脆弱性。因为社会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因此,社会生态系统的优化既要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也要遵循自然演变规律。社会生态系统建设的关键是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此,要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主要内容,崇尚公平正义,大力推动和谐城市、和谐企业、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建设,构建良好的城市社会生态系统。

(五)以科技为支撑,构建生态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生态型城镇化需要产业、科技、体制、管理、政策等方面的动力推动。在所有的动力要素中,科技起着决定性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传统产业的生态化转型、资源的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都离不开科技的创新。科技支撑已经成为影响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核心要素。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限制,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水平与全国、山东全省及其东部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的重要环节。为此,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推动机制创新,全面提高生态科技水平,推动生态城镇化建设。“生态城镇科技是生态城镇与生态科技的有机结合,是专门服务生态城镇建设的科技手段。”[3]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促进生态科技创新,推动生态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一是要构建与生态城镇适应的多元化的生态科技体系。主要包括绿色建筑技术、绿色交通技术、生态工业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现代服务技术等等方面。二是构建一体化的生态科技合作创新机制。由于受行政区划和行业限制,黄河三角洲区内各县区之间、各行业之间的合作力度不够,难以发挥科技创新的整体竞争优势。为此,要打破行业和区域的限制,处理好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应用的协调发展,建立生态城镇科技研发体系,构建“产学研”或“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机制。三是加大生态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政府和企业都应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作为政府要在财政拨款、减免税、优惠贷款、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风险投资等方面,对生态科技发展给予政策支持,作为企业要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加大研发投入。四是加强培育生态科技创新人才。科技人才的教育与培训是生态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2010年,黄河三角洲地区6市共有科技研究人员100522人,博士毕业2657人,硕士毕业9154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明显偏低。区内唯一一所211院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也移居青岛。吸纳高科技人才的政策支持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为此,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层次开展生态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训,健全生态城镇建设的科技队伍。高等学校要开设相关学科和专业,为生态城镇化以及生态科技创新培养一批善生态管理、懂生态技术、会生态经营的人才。

(六)加快制度创新,构建生态型城镇化建设的考评机制城镇化进程中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创新制度建设,为保障城镇化按照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考评机制。首先,要构建生态城镇评价指标体系。要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各市城镇化规划为依据,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差异,从经济指标、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等方面制定具体的生态城镇化衡量的指标体系。并依照制定的指标体系,以县区为单位进行生态城镇建设的考核。其次,健全生态导向机制,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生态建设成效纳入干部考核的评价体系中去。生态城镇化离不开生态建设的整体推进,必须使各级干部、群众切实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树立绿色、生态政绩观,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型城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