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人口范例6篇

更新时间:2023-05-11 15:18:48

城镇人口

城镇人口范文1

新型城镇化,旨在强调人本管理,城镇化的核心突出以“人”为上。为了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文章着重从人口城镇化进程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三个方向的发展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不均衡,城乡二元制阻碍人口城镇化;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固定,难以从根本上进行转变;在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向农村地区推广城市文明的进程难以完成。通过完善政策机制保障农民利益;提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和农村环境,创造吸引新生一代回乡发展的大环境;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提高农村人口对城市文明的接受度。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城市文明

1中国城镇化率变化态势及预测

中共十提出的在2014~2020年实现新型城镇化,是结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城镇化改造道路。所谓人口城镇化,即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扩大,包括从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普及城市文明等方向进行转变。其中城市人口规模、生产生活方式是表象特征,城市文明的普及则是城镇化过程中最缓慢,最具挑战的一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强调以现代产业为支撑,社会保障制度、生产生活方式、人文素养等多个方面全面的实现城镇化。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发展不断加快。很多学者对中国的城镇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建议和措施。政府对城镇化的建设采取了很多措施,同时也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效,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就开始实施城镇化建设,当时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7.92%,到201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77%。我国1978~2014年期间城镇化率的变化态势见图1。通过对1978~2014年城镇化率变化的研究,根据36年的城镇化率的变化规律,可以对未来的城镇化率进行预测。本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以往数据进行分析,用以下方法来预测未来中国的城镇化率。中共十提出的在2014~2020年实现新型城镇化,是结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城镇化改造道路。可以用以上模型对2020年的城镇化率进行预测,如果按此发展速度在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57.02%。不过,在城镇化建设中是分阶段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不能仅仅着眼于城镇化率的快速增长,新型城镇化追求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而如今的城镇化正面临很多挑战。

2城镇化过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2.1人口迁移规模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不均衡导致人口集聚难度较大。据统计,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45岁以上,这部分人口由于其自身因素使得人口城镇化的难度较大。目前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3.7%,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仅仅36%,远低于发达国家完成的80%比率。而处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作为促进城镇化的主体之一,是加快人口完成城镇化的主要潜力。它可以支撑城镇化率提高4~5个百分点,但是推动农民工家庭进城,在传统意义上,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的动力是城乡之间存在收入差距较大的单一因素。但是涉及整个家庭进城的考虑因素将会更多,经济、文化、教育等等多方面都是影响农村家庭城镇化的因素。进城后的家庭经济风险,社会关系可能断裂以及一些不可控因素加大,迁移难度加大。城乡之间的二元制管理体制阻碍了各资源在城乡联系环节内的自由化流动。全力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我国在户籍制度上的管理更加开放、劳动就业制度得到更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等都进行了改革,但是城乡分割的体制壁垒却并没有完全的被打破,城乡之间要素资源公平分配与自由流动的宏观环境还是没有完全形成。农民家庭进城,意味着放弃土地的使用权,但是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城镇化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完全完善,农民“进城”后生活水平并不能保证,生活质量的起点上意味着比之前更低。这也从更深层次上解释了为什么我国的人口城镇化率远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2.2生活、生产方式城镇化方面生活习惯上,消费观念老旧。老一辈农民难以接受城市的生活习惯,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跟上大城市的生活节奏。由于多年生活在农村,以土地为依,生活消费上尽量自己自足,但是土地被征收之后,丧失了日常生活补给来源,一饭一菜都必须经过市场采办,生活成本增加,作为完成城镇化后的新市民,很难轻易改变自身的消费观念。且城市的服务消费较高,新市民注重食物消费的习惯也难以改变。娱乐方式单一,精神生活空虚。城市市民业余生活较丰富,老年人跳广场舞,组织棋社、比赛等多种多样业余文体活动,精神生活丰富。但老一辈的农民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白天一般忙于农活,闲暇时间多以看电视、打牌和聊天为主,业余生活较为单一,土地征收以后,没有农活可以干,空闲时间过多,活动又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知如何处理空闲时间,容易产生出孤独感。这些生活消费观念,对于土地的执着,对乡村生活的眷念之情更多的体现在老一辈的农民身上,然而中年农民工因为年纪,家庭等因素开始逐步退出城市工作舞台,新生代的农民工开始活跃,他们大多在城市生活工作,已然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在观念、行为以及生存发展上更趋于城市倾向。在城镇化过程中,新生一代的农民更希望能够区分自己的身份,做到与城市完全相融,成为彻底的“城市人”。就业稳定性减弱及职业危险性加大。如何完成人口城镇化,最关键的问题是实现进城农民从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生产方式。就业方式的选择上其实代表的是生产方式的改变,一方面,依托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使得企业规模扩大,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生产技术提高,必然也会带来职业种类的多样性。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来说,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技能要求的提高,先进知识的掌握都加大了他们的就业压力,特别是在代际分明的情况下,就业的稳定性明显的降低。与此同时,他们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知识,但是由于知识水平的有限性,一般只能从事一些危险性较大、环境较差、极易造成人身伤害的职业,如采矿、建筑等。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人口的流动以及职业的变动都会日益加剧。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职业转换和工作更替。之前对于老一代农民工而言,进城务工大都具有间歇性,因为仍以农村土地生产为主,但是在城镇化以后,大都丧失了原来的土地使用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加大了老一代农民“进城”的风险。

2.3城市文明向农村普及方面人口的城镇化虽然在大部分体现在城市人口规模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城镇化上,但是基于城市文明向农村人口普及更是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的难点,文化的影响虽然缓慢但是影响深远。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指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决定了该国的发展速度以及发展方向”,我国农村区域广大,农业人口众多,而其又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其固有的落后的封闭的小农思想意识仍然根深蒂固于他们心中。在与现代城市文明的接触过程中,在与存在很大不同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社会交往模式的相处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其惯性思维很有可能让其更加坚持固有的思想,自行拒绝或阻碍城市文明的传播与影响。要突破传统惯性思想的禁锢可谓非一日之功。文化意识难以融入。城市文明向农村人口推进的过程中最首先的就是文化观念难以融入。人口城镇化后的农民进入城市,原有的农村生活方式被阻断,必须融进城市生活,而这种思想上的改变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农民融进“市民社会”的人口文化素质水平有待提高。“城市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社会和谐的焦点,在根本上标示着人类社会发展所达到的一种和谐、文明状态。文明是与蒙昧、野蛮相对立的概念,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人口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人口素质水平提高难度大,无论是老一辈的农民还是新生代农民,由于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在行为方式、生活素养等多方面“文明”习惯上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从道德素质角度出发,其核心即为“文明”本身。因此,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要完成对城市文明的推广普及,其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人口的素质因素。这些素质不仅体现在公共生活场所、公共关系、公共秩序等方面,更应是体现在整个思想道德上,做到文明其精神。人口城镇化的前两点我们可以称之为有型的城镇化,但是城市文明的普及则是一种无形的城镇文化。城市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明形态,城市文明不仅引领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还贯穿于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完全不同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状态。在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还应当融合人口规模的扩大,生产生活方式的促进,以及城市文明之间的包容性。

3人口城镇化对策思考

人口城镇化作为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必不可少的一环,应在其大背景条件下走“人本型”道路,人口城镇化不仅要求城市人口规模与数量上的提升,更应将城镇化理念统一到“促进人的发展”上来,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与保障其就业、推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以及提升整个人口素质统筹结合起来。实现有序、有利、有素的城镇化转变。为解决本文所指出的问题,实现人口城镇化目标,本文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解决措施:

(1)完善城镇化政策体制,实现城乡资源自由流动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和补偿制度,征收土地的规定与其详细说明,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以防漏洞。建立健全城乡间资源要素流动的渠道与配套措施,打击投机者,减少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征地之后的权益,城镇化后农民可以预见自己的生活得到很好保障;土地流转程序应当规范化,在平等协商的情况下进行土地流转,所得利益灵活分配,农民可以在失去土地后依然凭借其他形式入股,最大化保障其城镇化的合法利益。利益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原有农村人口“进城”的干预度将大为减小。

(2)营造吸引新生代农民工返乡的环境,提高人口城镇化质量水平新生代农民工受过一定的教育,感受过现代生产技术水平带来的飞速发展,接受过城市文明的洗礼。这一部分人在这个发展进程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提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和农村环境,创造吸引新生一代回乡发展的大环境。对于老一辈农民来说,进城之后的生活固然不如农村生活的轻松,但是倘能享受家人围绕的天伦之乐,幸福感必将上升,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已经习惯城市的生活节奏与方式,所以在新型城镇化时代下必须创造环境与条件可以就近择业、家门口自主创业。做好创业就业指导工作,鼓励他们在家乡就业或者创业。对创业者予以特殊的优惠政策,提供贷款担保。拓宽信息渠道,招商引资拉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保护当地环境的基础上,积极招商引资吸引一批优秀企业。同时支持新“入城”市民因地制宜,自由创业。发展当地生态旅游,着重强调对服务业的支持。其次,完善当地的教育、社保制度等配套公共保障措施。要吸引人口向城市市民迁移转变,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公共保障措施关系整个“进城”家庭未来的发展,子女教育问题、养老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新生代农民的关注,公平分配的教育资源、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

(3)积极的“心理干预”加速人口“进城”城市文明的推广以及普及除了完善基础的物质条件以外,更应从人的主观心理、观念、意识等上层建筑的入手进行“心理干预”,本文的心理干预指的是从心理上认同自己市民的身份。只有心理上接受市民这个身份,城市文明传播的过程中才能摆脱原有自我封闭的落后思想观念。在具备了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条件之后,参与到社会的交往环境中,形成并接受现代城市文明的洗礼。开展多种多样的社区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提高对社区的认同感,加速其接受并认可现代城市文明,把现代文明科技慢慢渗透至新进城的人群。以新型城镇化为前提发展条件,利用现代社会教育资源优势,提高对人力的资本投资。加强对城市文明的宣传力度,定期举办各种社区文明活动,同时举办技能培训,提高整体人群的素质水平。推进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市人口增加、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向城镇化转变,特别是加强进城人口的素质文化水平,加速城市文明的普及更是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要求。积极的心理干预,增强其“市民化”的认同,三个方面协调统筹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新型的人口城镇化。

参考文献:

[1]相伟.我国人口城镇化的难点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1,(10).

[2]阿列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城镇人口范文2

要了解小城镇对周围农村发展的作用,了解小城镇的人口容量,就必须研究小城镇的人口问题。也只有对小城镇的人口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才可能对小城镇的户籍制度改革有清楚的认识。

一、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回顾

农村改革后大量的农民进城谋生。因此1984年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县城以下的集镇入户居住,发给《自理口粮户口簿》。这是对50年代以来户口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突破。自理口粮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1990年全国自理口粮人口428万人,1993年只上升到470万人[1],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小城镇的经济缺乏活力。以1993年为例,在自理口粮就业人口中,从事工业的占26.7%、商业的占23.2%、服务业的占17.7%、建筑业的占10.7%、交通运输业的占6.1%、其他的占15.6%,从这个结构可以看出为小城镇自身经济服务的就业人口占半数以上。让农民自理口粮到城镇,而小城镇给农民的机会有限,因此吸引力也有限。

1992年公安部出台的《关于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制度的通知》,决定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制度,范围是小城镇、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等,对象是外商亲属、投资者、被征地的农民。在这一基础上,1992年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山东省地方城镇户口”政策,其他大部分地方采取的是“蓝印户口”这种更加机动的户籍政策。蓝印户口是一种介于正式户口与暂住户口之间的户籍,因使用的印章为蓝色而得名。拥有蓝印户口的人基本上可以享受正式户口的利益,但是要经过若干年后才能够转变为正式户口。最早采用蓝印户口的以中小城市居多,在一些地方的小城镇也实行蓝印户口。蓝印户口的条件和价值与城镇的地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城镇地位越高,得到蓝印户口的条件也越高。

1997年在全国近400个小城镇进行户籍改革试点。从1998年开始,各地逐步开放小城镇户籍。在这方面,中西部地区开放的步伐迈得比较大。例如1998年贵州省在10个小城镇进行试点,在贵州省公安厅的《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方案》中规定,在小城镇中有合法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稳定的生活来源,有合法的固定居所后居住满两年,就可以办理小城镇的常住户口,并且不允许收取城镇增容费。

2000年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对县级市市区及以下的城镇,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各地对小城镇户籍的开放速度也相应加速。2001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对小城镇的户籍改革进一步放宽,至此绝大多数小城镇的户籍基本上对农民开放了。

在开放小城镇户籍这场改革中,对开放户籍促进城镇化寄予了太多的希望。其实从1997年开始小城镇的户籍试点改革到现在,小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并没有明显的增强,没有出现大量农民迁入小城镇的情况。例如1999年在安徽涡阳县竟然要把城镇户籍以每个600元的价格摊派出售[2]。河南省小城镇的户籍开放后,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在一些改革试点小城镇竟然没有一个人申报[3]。为什么小城镇的户籍改革没有引起大的反响,这从小城镇人口状况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小城镇人口状况

关于小城镇的人口统计比较混乱,不同的资料来源有出入。资料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统计口径问题,按照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一个镇人口的身份至少有两种类型,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在一些镇中则可能还有“自理口粮人口”、“蓝印户口”、“地方城镇户口”等等。按照户口所在地又可以划分成本地人和外来人口,而外来人口中又可以划分为办理了暂住手续与没有办理的两类。按行政区划来划分镇人口,时常会产生误导。因为大多数小城镇的管辖范围都比较大,包含了大量的农村,容易夸大小城镇的人口规模。目前小城镇的范围界定也有待完善,因为在一些地方,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农村工业的发展,镇与周边农村在地理上已经连成一片,如果用原来的行政区域来计算小城镇的人口规模则容易缩小其实际的人口数量。鉴于上述情况,在本文中对小城镇人口的描述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只能是一种概况性的介绍。

表1与表2是来自不同资料的全国性小城镇人口资料,表1是历史性的回顾,表2是时间剖面的状况。表2的资料并不完整,缺了接近2000个镇的数据,占当年全部城镇数量的10%。如果比较两张表的数据,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在平均人口规模上有比较大的差异,而在平均非农业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比较小,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统计范围的不同,前者是用镇行政区划统计,因此规模偏大,后者用建成区,因此规模偏小。由于农业人口大部分居住在镇的建成区外,用行政区与建成区不同口径统计导致的差距比较大。又因为非农业人口主要集中在镇的建成区内,所以用行政区与建成区不同口径统计导致的差距相对比较小。上述的两个资料都有缺陷,但是相比之下用建成区统计的资料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表1 部分年份小城镇基本情况

附图

资料来源:[1]《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出版社.

[2]《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3]《中国人口年鉴》(198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根据表2中的数据,从60年代初期开始到改革开放前的20年间,全国小城镇在数量

和人口规模上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小城镇的数量从1980年不足3000增长到1999年接近2万个,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0.5%;人口规模从5693万增加到37637万,平均每年增长率也为10.5%。虽然近年来小城镇有较大的发展,但是分析一下却可以看出小城镇发展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作为小城镇主体的非农业人口,从1980年到1999年的平均年增长率只有2.8%,扣除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因素,小城镇的非农业人口迁移增长率实际上是很低的。第二个是在1980年平均每个小城镇有1.5万的非农业人口,到1999年平均每个小城镇的非农业人口不到4000人。小城镇非农业人口规模的缩小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部分人口规模大的小城镇发展为小城市,二是新增加的小城镇的人口规模小,三是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大量在小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业人口”没有被承认是非农业人口。 表2 1999年各地带小城镇人口情况 人/个

地带 平均人口 平均非农业人口 平均劳动力人数 平均企业人员数

东部 5842 2415 3155 1516

中部 5119 2378 2489 857

西部 3312 1460 1676 505

全国 5009 2169 2612 1077

说明:①共17260个镇资料,根据这些镇的资料计算,下同。

②此表的人口指的是镇区的人口。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乡镇统计概要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前几年大量的县城转变为城市,导致剩下的小城镇人口规模普遍不大,全国大约70%的小城镇的人口规模不到5000人,非农业人口规模不到2000人。小城镇人口规模超过2万,或非农业人口规模超过1万的小城镇,占全部城镇的比重在3%左右。从空间的角度看,小城镇的人口规模以东部地带为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例如东部地带小城镇平均人口规模比西部高76.4%,东部地带小城镇平均非农业人口规模比西部高65.4%。根据17260个镇的资料,在人口规模最小的2000个镇中,约50%在西部地区。

表3 1999年各地带小城镇人口规模分布 %

附图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乡镇统计概要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表4 1999年各地带小城镇非农业人口规模分布 %

附图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乡镇统计概要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由于大部分小城镇人口规模小,只要增加几千人就可以让不少城镇人口倍增,由此带来生活环境恶化,就业机会减少等问题,因此短期内大多数小城镇人口增长的空间不大。

三、小城镇人口中实际非农业人口估算

在前面谈到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大量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的“农业人口”得不到承认为合法的非农业身份,这部分人在目前的城镇人口中占相当大的一部分。同时在部分小城镇中存在大量的外来劳动力,在有资料的城镇中,有1226个镇的企业中的就业人数超过有当地户籍的劳动力人数,表明大量外来人口存在。这种情况以东部居多,数量最多的分别是广东、江苏和重庆。如果大量实际从事非农业工作者的身份得到确认,对城镇户籍管理有益,这些城镇将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表5 企业人数超过镇劳动力总数的城镇分布

地区 数量(个) 比重(%)

东部 650 53.0

其中:江苏 143 11.7

广东 148 12.1

中部 270   22.0

西部 306 25.0

城镇人口范文3

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潜力

迟福林教授表示,当前,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有4个判断很重要:

(1)未来10年,我国城镇化率还有10~15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从国际经验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率大概为65%左右。未来10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是有条件的。

(2)消费结构升级拉动的城镇化呈加快趋势。总的看,以往35年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重在工业化和产业发展的拉动。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工业化和产业发展拉动的城镇化有逐步减速的趋势,而消费结构升级拉动的城镇化有加快的趋势。

(3)关键是实现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型。适应新阶段城镇化发展动力格局的变化,重在推动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其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人口城镇化由目前的35%上升到50%以上,以达到2011年世界52%的人口城镇化率水平。

(4)人口城镇化是发展转型的最大潜力。未来5~10年,以人口城镇化为支撑,推进消费主导的转型与改革,充分释放国内巨大的需求潜力,将形成我国未来5~10年转型发展的突出优势和主要动力,并由此支撑中速增长。

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消费需求

迟福林教授指出,城镇化是消费释放的主要载体。在消费结构升级拉动的城镇化呈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需要充分估计人口城镇化带来的消费需求释放以及消费结构升级的客观趋势。主要概括为如下几点:

1.新阶段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

(1)生存型消费需求减少,发展型消费需求增多。2012年城镇和农村生存型消费支出比重分别比1990年下降了20.45和20.53个百分点。

(2)物质型消费需求减少,服务型消费需求增多。2012年城镇和农村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医疗等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分别比1990年增加了5.45和7.62个百分点。

(3) 一般私人产品短缺矛盾减少,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矛盾增多。

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释放的大趋势,以人口城镇化为载体推动消费主导的转型与改革是一个客观要求。

2.人口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消费需求

(1)消费潜力巨大。初步测算,到2016年,我国消费需求规模可能达到30万亿元;到2020年,我国可望释放的潜在消费需求规模有可能达到45~50万亿元。

(2) 社会总体消费倾向逐步提升。

——农民工市民化将提高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能够减少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从而促进消费释放;

——人口老龄化将逐步带来净消费者的明显增加。

(3)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测算表明,在长期消费中,消费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将增长0.7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估算消费需求释放不同情景下的经济增长前景:2012~2020年城乡居民消费年均实际增速为7.66%~8.92%,由此推算同期经济年均实际增速可达到7.07%~7.96%。这表明,随着消费需求的有效释放,未来10年实现7%左右的经济增长是有可能的。

3.人口城镇化推动中等收入群体的持续扩大。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城镇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潜力释放的主体力量。

(1)人口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是中等收入群体快速形成的过程。未来10年左右,只要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的相关改革能够取得突破,新增城镇人口将达4亿左右,成为新增中等收入群体的“后备军”。

(2)以人口城镇化带动中等收入群体的持续增加。由于工业收益与服务业收益远高于农业收益,发达国家历史上中等收入群体的形成,主要源于人口城镇化及其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从我国城镇化的历史来看,城市扩张和城镇人口增长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未来10年,有望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只占总人口的23%左右。未来10年,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到2020年,就有可能使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达到40%左右,人口规模扩大到6亿。

人口城镇化对投资转型的影响

迟福林教授说,人口城镇化能够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问题的关键在于,适应人口城镇化的大趋势,需要推进投资结构的转型。

1.人口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投资需求。现有农民工2.6亿左右,估计未来10年将再增加1.5亿农民进入城镇。这样,新增城镇人口将达4亿左右。按较低口径,农民工市民化以人均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计算,也能够增加40万亿元左右的投资需求。

2.以人口城镇化推动投资结构转型,实现投资——消费的动态平衡。总的看,我国的经济转型到了向消费主导转变的关节点。如果说前一阶段投资拉动增长还有战略回旋余地的话,那么在欧美等外部市场需求萎缩呈现中长期趋势、国内产能过剩的今天,回旋余地已大大缩小。在这个背景下,继续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不仅会导致投资边际效益下降,还会加大产能过剩的危机。

适应人口城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不断加大公益性项目投资和消费供给能力的投资,推动投资结构的转型,以实现投资——消费的动态平衡。投资转型带来的投资需求空间潜力巨大。以城镇的公用设施投资为例,到2020年,城市内部的轨道交通至少有3万亿元的投资需求;供气系统有4.4万亿元的投资需求。

3.以公益性为重点优化调整国有资本配置。进入发展新阶段,面对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国有资本公益性严重不足,在缓解公共产品短缺中的作用有限。例如,央企开发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到2011年仅占全国已建成保障性住房面积的13%~15%。在公共产品短缺的大背景下,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重点配置到义务教育、基本公共医疗以及基本住房保障等与民生相关的公共产品领域,给社会资本投资腾出更大的市场空间,以发挥国有资本在提升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上的重大作用。

人口城镇化拉动产业结构调整

迟福林教授分析说,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调整直接相关。问题在于,我们不仅要强调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更要强调人口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1.产业城镇化与城镇产业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镇发展的可持续性;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尤其是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也往往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例如,服务业比重的上升就是城镇化拉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问题在于,我国过去30多年总体上走了一条以工业城镇化为主要特点、依靠重化工业拉动城镇发展的道路。高度依赖资源开采和重化工业而形成的“工业城镇”、“工厂城镇”的发展模式,如果不能适应人口城镇化的需求变化尽快转型,城镇支柱产业的衰退必然导致城镇的衰败。

2.人口城镇化对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增大。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人口集聚、人们生产方式的变革,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带来生活业的需求;城市发展要素的配置,社会分工的细化,不同产业的衔接,也会带来生产业的需求。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是服务业大发展的时期。例如,日本服务业是工业产值的3倍,德国是2.68倍,我国仅有0.98倍。为什么这些年我国服务业比重长期徘徊在40%左右?原因之一是人口城镇化发展的严重滞后。比如,到北京协和、301等医院看病,经常比菜市场还“热闹”。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医疗、教育等服务业发展滞后于人口城镇化带来的消费需求变化进程;第二,公共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均衡,尤其是中小城镇的公共资源配置严重滞后。

总体看,我国加快服务业发展有其内在的需求和条件:第一,市场需求巨大。麦肯锡咨询公司一份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的医疗支出超过3570亿美元。到2020年,我国医疗市场价值预计将高达1万亿美元。我国是全世界增长最强劲的医疗市场之一。现在很多国际服务业企业要进入我国,就是看到了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第二,有先进制造业的支持条件。发展服务业,不是不要工业,不是“去工业化”,而是需要工业的转型升级。例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先进制造业。应当说,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依赖先进制造业发展现代生产业是有条件的。

3.服务业发展重在政策与体制创新。面对巨大的需求增长,我国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未来10年,服务业比重有望达到60%左右,服务业占比达到50%以上,可新增1.12亿个就业岗位。从现实看,关键是加快服务业的市场开放,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与体制创新。以用地为例,根据《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12》计算,2011年,全国105个主要城市的工业用地价格仅相当于商业用地、居住用地价格的11.53%和14.43%。服务业用地价格长期高于工业用地价格,既导致工业转型升级动力不足,又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降低了土地的整体使用价值。实现服务业用地与工业用地“同地同价”,不仅能推进服务业的发展、工业的转型升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房价贵的问题。

人口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

迟福林教授深入分析道,我国已进入以城镇化拉动城乡一体化的新阶段。问题的关键在于,需要依赖人口城镇化的转型与改革,拉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1.以人口城镇化拉动城乡一体化。当前,在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方面有些不同的主张。我的主要看法是:第一,城乡一体化依赖于人口城镇化。以往30多年规模城镇化是以土地扩张为突出特点,以工业化和非农产业发展推动的城镇化。这种城镇化的发展不免难以拉动城乡一体化,而且还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第二,人口城镇化能够直接拉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所谓人口城镇化,是指农民流入城市就业并长期生活,成为城市新市民和逐步融入城镇的过程。未来5~10年,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的人口城镇化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目标和基本要求。

2.以发展中小城镇为重点促进城乡一体化。从现实情况看,大城市接纳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逐步减弱,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吸纳就业、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逐步显现。在全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乡镇企业等县域中小企业吸纳50%以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在小城镇就地转移的高达90%以上。此外,中小城镇在城乡之间发挥着重要节点作用,使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卫生医药、文化体育事业等基本公共服务进入农村社区,推动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未来10年,大力发展中小城镇,着力提高中小城镇化吸纳人口的能力,应当成为我国人口城镇化的重大任务。

城镇人口范文4

影响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人口规模、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水平等。本文重点探讨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这三个因素对河北省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水平对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本文采用人均GDP表示经济发展水平,选取了河北省部分年份的数据,绘制了人口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增长图,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人口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呈同步提高的趋势,两者之间存在数量递增的相关关系,人口城镇化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城镇化水平就低,经济水平高相应地就会带动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二)产业结构对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本文采用河北省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代表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选取了河北省2000年至2009年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发展的数据,绘制了人口城镇化水平与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发展趋势图,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河北省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最低,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最高,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介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始终在40%以下(除2001年外)。从河北省三次产业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来看,自2003年开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发展趋势与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增长趋势呈同步提高的状况,第三产业比重点比越高,说明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越好,产业结构越合理,越能促进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三)就业结构对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本文采用河北省三次产业中就业人口的比重表示就业结构,选取了河北省2000年至2009年三次产业中就业人口的比重和城镇化发展的数据,绘制了人口城镇化水平与三次产业中就业人口比重的发展趋势图,如图3所示,第一产业中就业人口比重最大,第二产业中就业人口比重次之,第三产业中就业人口比重最小。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的就业结构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就业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随着第一产业中就业人口比重的下降、第二、三产业中就业人口比重的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也在提高。

二、河北省人口城镇化发展模式

当前河北省应该坚持立足省情,围绕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大力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为原则,积极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河北特色的人口城镇化发展道路。

(一)把发展城市群作为城镇化主体形态,打造城市群(带)

第一,发展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冀中南城市群。培育以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市为支撑,以京九、京广、石黄、邯黄等交通复合轴为区域发展轴线的冀中南城市群。强力推进石家庄正定新区、临空港产业园区、东部新城,以及邯郸冀南新区、衡水滨湖新区、邢台新区,将冀中南地区发展成国家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服务外包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成区域性物流、旅游、商贸流通、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务中心。

第二,构建环首都城市群。培育以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市为支撑,以京津、京唐、京石、京张、京承、京沧等高速公路为区域轴线的环首都城市群。在规划、政策、功能、产业和设施等方面与京津实施对接。把环京津地区打造成为经济发达、城市繁荣、生态良好的高地。积极整合环首都地区城镇资源,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以培育和打造新区、县城扩容升级为重点,推进首都新机场临空产业区以及京东、京南、京北新区和白沟新城建设,形成一批各具特色、设施完备、宜居宜业的中小城市群。

第三,打造沿海城市发展带。培育以唐山、秦皇岛、沧州市为支撑,以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为龙头,以京秦、石黄、秦沧等交通复合轴为区域发展轴线的沿海城市带。提升唐山、秦皇岛、沧州城市功能,统筹推进沿海新区新城建设,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航运与铁路、公路、机场协调配套发展,形成港口、产业、港城互动发展的新格局。打造昌黎、乐亭等沿海次中心城市,培养一批中心城镇,着眼建立外向型城镇体系,加快形成以产业隆起带为动力,以交通联系带为依托,以生态景观带为保障的沿海城市发展带。

(二)分层有序推进,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第一,强力打造省域中心城市—石家庄和唐山。将石家庄努力建设成为“现代化魅力型区域中心城市”和“沿海强省”省会城市。按照“繁华、舒适”两大功能的要求,倾力打造一批具有一流省会水平的亮点工程、特色区域和标志性建筑。将唐山努力建设成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经济强城、文化名城、宜居靓城、滨海新城。

第二,着力发展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努力把设区市建成所在地区甚至更大区域的经济中心,成为推动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邯郸被定位为“冀晋鲁豫接壤地区中心城市”,保定则被定位为“京津冀地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中心城市”,到2015年,邯郸、保定城市规模将达到200万人以上,秦皇岛、张家口、廊坊、沧州、邢台、承德、衡水城市规模达到100万人以上。

第三,积极培育新兴中等城市。以扩展县(市)为重点,优先支持迁安、任丘、三河、定州、涿州、黄骅、武安、辛集、遵化、霸州10个城市,率先发展成为产业人口集聚能力强,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快的高标准中等城市,使之成为新的区域次中心城市。同时,高碑店、清河、宁晋、宽城、怀来、冀州、昌黎等也要加快发展,尽快进入中等城市行列。第四,有重点地发展小城市和中心镇。其他县级市和发展潜力大的县城、中心镇,要建设成为高标准的小城市。在人口较少和经济实力较弱的县,重点发展县城。扶持一批基础条件好的中心镇提升发展质量。

(三)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优化完善城市功能、有效提高城市质量和水平

第一,坚持规划先行,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执行力。要落实和深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并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及时修订、完善城镇总体规划和各项专业性规划。

第二,提升城市建设文化水准,凸显燕赵城镇特色,打造城市之魂。充分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追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山水自然和谐相处,挖掘和提炼城市历史文脉,塑造独具个性的城市形象。打造精品建筑和标志性建筑。

第三,强化城市科学化、精细化、人本化和数字化管理,搞好城市综合治理。勇于面对现实,直面挑战,多管齐下,通过大发展、强管理,克服、医治由于人口集聚膨胀所引发的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生活不便等“城市病”,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四)进行制度创新,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第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在全省推行按实际居住地进行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外来务工人员落户并纳入城镇统一管理,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第二,完善土地利用管理机制,建立合理的集体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依法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城镇人口范文5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率;灰色Verhulst模型;安徽省

Prediction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Rate Forecast in Anhui Province

Abstract: the urbanization i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s also an important symb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Nonlinear saturation is characteristic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rate of population growth, combined with the grey Verhulst model prediction can achieve good accuracy. Predict the rate of urban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 after will continue rapid growth,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problem need to focus attention and positive and effective problem solving, seize the opportunity.

Key words: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rate;gray Verhulst model;Anhui province

1、引言

城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集中表现,城镇化是社会变迁与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必然途径。中国的发展趋势将是新型城镇化为主导。中央围绕打造经济升级版和推进新型城镇化,从经济建设、制度创新等方面强化顶层设计[1]。安徽城镇化水平偏低,地区发展不均衡,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而且“十三五”期间,安徽非农人口将急剧增加,城镇化动力充沛。从目前安徽各市发展趋势来看,城镇化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对城市发展规划的科学制定,重视小城镇的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升级城镇布局系统,城镇化率快速增长,高效稳健推动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对安徽的经济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保证[2]。

准确的预测城镇化率为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引导,影响到住房用地、能源消费、统筹城乡发展等各个方面。相关专家学者建立了如Keyfitz模型、Rogers模型、扩充的Keyfitz模型和Logistic模型的城镇化人口动态模型。而这些模型收到线性预测模型制约,无法确保其预测精确度。灰色预测是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处理和灰色模型的建立,发现和掌握系统发展规律,它对非线性过程的预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Verhulst模型以面向具有饱和状态的过程为主,就城镇化率来说,其理论最大值是1,且到后期人口城镇化率增长会越来越慢,符合预测要求[3]。

2、安徽省城镇化率预测原理与过程

2.1建模原理令为原始序列,,为的一次累加生成(1-AGO)序列,其中为的紧邻均值生成序列, 当生成系数为0.5时,则 称为灰色Verhulst模型,a和b为参数。称为灰色Verhulst模型的白化方程,t为时间。设Verhulst模型如上所述,若为参数列,且则参数列的最小二乘估计满足。白化方程的解(时间响应函数)为 ,灰色Verhulst模型的时间响应序列为 还原式为[4]。

2.2安徽省人口城镇化率预测

(1)令为2004―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人口比例原始数据。

表1 安徽省人口城镇化率的预测(2004-2014年)

则=(0.3350,0.3550,0.3710,0.3870,0.4050,0.4210,0.4320,0.4480,0.4650,0.4786,0.4915)

(2)对为的一次累加生成(1-AGO)

=(0.3350,0.0200,0.0160,0.0160,0.0180,0.0160,0.0110,0.0160,0.0170,0.0136,0.0129)

(3)对做紧邻均值生成

=(0.3450,0.3630,0.3790,0.3960,0.4130,0.4265,0.4400,0.4565,0.4718,0.4851)

(4)对参数列进行最小二乘估计

(5)Verhlust模型为:

(6)由此预测值=(0.3350,0.3525,0.3698,0.3869,0.4035,0.4197,0.4353,0.4503,0.4647,0.4784,0.4913)

(7)模型精度检验。平均相对误差为0.0032,小于一级标准(0.01),绝对关联度为0.9719,大于一级标准(0.90),均方差比值为0.032,小于一级标准(0.35),小误差概率为1,大于一级标准(0.95),因此,精确度非常高。

使用灰色Verhlust模型对安徽省未来五年的城镇化率进行预测,详见表2:

表2 安徽省人口城镇化率预测(2015-2019年)

年份 预测数值 年份 预测数值

2015 0.5035 2018 0.5357

2016 0.5150 2019 0.5450

2017 0.5257

经过预测可知,2015年安徽省成长率将超过50%,并且将持续较快的增长。而伴随着城镇化率的逐渐提高,很多问题会日益显现,例如城镇人口扩张带来的住房就业教育问题、城市交通的承载量问题、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社会治安与社会保障问题等,这些问题将直接关系到每个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国家近日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也将会增快安徽省城镇化进程。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提出并落实有效解决措施,使得安徽省城镇化进程更加和谐带动整体发展。

3、对安徽省人口城镇化分析和建议

3.1经济发展方面

城市的良性经济发展并解决城镇化带来的问题才是城镇化的关键,不仅仅是只提高城市户籍人口或非农人口的比重。城市经济的发展会吸引劳动力和资本,促进社会分工,劳动向专业化发展,提升价值,信息通畅和资源互惠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城市经济的外部经济效应:居民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完善的医疗卫生条件,可以提高城市劳动力的质量;先进畅通的信息沟通、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基础建设、发达的市场体系等有效得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流通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城市经济同时具有扩散效应,发达城市可以有效影响邻近城市,促进周边地区的发展[5]。

3.2城市结构方面

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事实,要求各地必须从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经济分工的角度走符合自身情况的城镇化道路。安徽省以“一带一圈一群”为核心,打造皖江城市带和合肥经济圈使其成为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城市群,科学发展六大区域中心城市。推进一体化建设,提高与上海江苏浙江的产业升级、对外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等的合作进程,积极争取跟上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建设进程中。推进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稳步提高合肥、芜湖、南京城市合作力度,共同进步发展。对省会合肥的现代化水平大力提升,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城市组群,如芜湖马鞍山、安庆池州铜陵,推动蚌埠淮南一体化建设进程。挖掘池州、黄山旅游资源,提升国际知名度,使之成为国际化旅游城市。凸显皖南地区的文化生态优势。建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级,积极寻求与长沙、南昌、武汉长江中游城市的集群建设。

3.3政府管理方面

城镇化进程中必然会引起很多社会矛盾。为了有效应对出现的问题,政府需要创新有效的方法并将政策落到实处。通过转变政府管理模式,实现多元化管理。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为民、便民、利民为原则;在快速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完善配套设施,逐步推进城乡公共财政的一体化与均等化。城镇化内在要求提升居民综合素质并养成公民的意识,因此要大力倡导公民意识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在绪,周铁军,陶陶.我国城镇化成本研究进展与展望[J].研究综述,2014,38(6):91-96.

[2]陈俊峰,宋雨洁,钱永佳.当前安徽城镇化的发展困境与对策[J].中国名城(城市战略定位),2011,(6):21-26.

[3]曹飞.基于灰色Verhulst模型的陕西省人口城镇化率预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1-24.

[4]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300-310.

[5]蒋晓岚,孔令刚.“十三五”时期的新挑战、新机遇与新战略[J].区域经济评论,2015,(1):18-22.

作者简介

1荀守奎,男,安徽理工大学教授;2汪轩昌,男,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

城镇人口范文6

与此同时,作为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应以怎样的作为来助力新型城镇化发展,也是摆在我们金融从业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新任务。因此,从人口转移的角度关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特点及对金融的需求,剖析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就涉及经济金融政策与实践方面提出相关建议,能使金融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新特点引发新需求

当前,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融入”意识强烈,其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多。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一批批的进城务工人员离开了农村老家,投身到了城市的发展建设中。进城务工在改善他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他们以全新的理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需要他们,他们同样也需要城市。所以,新生代务工人员不再局限于城市赚钱、回村消费,举家进城并成为其中一分子已经成为他们的奋斗目标。显然,推进城镇化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城市生活的高频率快节奏,也影响着城市新居民的生活与消费方式,对方便快捷的ATM、银联卡、网上支付等金融业务的需求很快便会成为必然。

新转移人口既要安居又要乐业,这对金融业的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城镇化、新转移人口的安居乐业意味着一方面要加大基础设施如住宅、学校、医疗机构、公共设施等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微)企业、服务业扶持力度。这些基础设施项目除了政府的财政支持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必不可少。而与农村新转移人口就业与创业休戚相关的中小(微)企业、服务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金融业的信贷支持。金融业只有因地制宜,提供相宜的金融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才能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达到双赢的目的。所以,城镇化建设使金融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对金融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收益同在,关键在于如何定位与把握。

新转移人口将更关注户籍与农村,金融业应从中找准切入点。从当前现状来看,城市户籍大多与住房、就业紧密关联。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农村新转移人口市民化,除必要的政策外,他们自身及与其相关的产业依然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农村土地承包转让等流转过程中同样如此。作为相对弱势的群体,即便有政策倾斜,农村新转移人口也不得不面对城市生活带给他们的高成本,或是在城镇创业所需要的高投入——因为市民化的目标所在,他们只有“痛并快乐”地承受。基于构建和谐社会及建立普惠制金融体系的需要,金融资本应适时介入,争取让每一位有金融需求的客户,都能享受到充分的金融服务,及时缓解他们的资金压力,为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新城镇排忧解难。

新人口存在新问题

新转移人口的加入使得城镇金融需求的主体结构发生变化,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及相关产品有待细分或重新定位。在人们的潜意识中,金融业务大多是与有钱人联系在一起的。而在由城镇化推进的新经济时期,新转移人口因面临着更大的资金压力而成为金融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由于新转移人口增加而带来的住房及社会基础设施的不断扩建、中小(微)企业的长足发展等都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针对性较强的金融服务。同样,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主体在不同时期也会对金融服务提出多元化的要求。所以,金融机构只有时刻关注客户群体的变化,不断推出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服务才能实现共赢。

新转移人口自身物力与财力有限,未必能契合与满足金融机构信贷政策的必要条件,从而很难甚至是不能获得信贷支持。农村新转移进城人口在住房就业等方面向城镇化融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资金困难等问题,而像住房按揭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城镇商户贷款及普通贷款等,又都会要求提供收入或资产证明、保证担保人、抵(质)押物等。这些要求本是金融业务防范风险所必要的,但同时也会给农村新转移进城的人员带来很大不便。

新转移人口金融风险意识不强,抗风险能力也相对较弱,不利于他们有效享受金融服务。随着经济发展竞争的加剧,金融机构推出的业务形式及开发的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变化,加之金融业务人员的强推销,让本就金融知识匮乏的农村转移进城人员更是不知做何选择。即便是因需要而成为了金融机构的新客户,大部分的农村转移人口仍然对信用卡、网上银行、理财产品等部分金融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认识不到位,对其可能带来的损失也缺乏必要的承受能力,进而给日常生活工作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新对策以及新建议

为了在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更好地发挥金融的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破题”: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金融组织体系,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逐步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民营性金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金融服务格局,发展壮大地方股份制银行,加快推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和组织发展。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证券、保险、信托公司等应将金融服务从大城市延伸至中小城镇,为城镇经济主体提供证券投融资和保险服务。

有效分析市场,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有效的市场分析更有利于金融业的长足高效发展,也有利于金融弱势群体有效享受金融服务。不同类型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定位好自己的客户群与主打业务,尽量采取差异化的战略,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方向,细分客户、找准主要的客户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形成多层次、差异化的金融格局。

创新金融产品,以专业化的水准增强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高效性。针对不同的消费主体,量身打造适宜的金融产品是金融服务专业化的表现,也是适应客户需求,开发新产品、提供新的金融服务模式的主要思路。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适合的金融产品销售给适合的客户,让有金融消费需求的不同层次的客户,都能享受到高效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