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1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特色建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适合各地人文景观、文化特色、自然风貌的特色小城镇;坚持产业兴镇,打造工业主导型、旅游开发型、产品集结型、交通枢纽型、资源开发型的新型小城镇;坚持以人为本,配套设施,完善功能,建设适合人居环境的现代小城镇;坚持建管并举,加强镇容镇貌、环境卫生、镇区秩序的管理,提高居民素质,促进全市小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年。供水普及率达到98%绿化覆盖率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8平方米;污水处理率45%以上;垃圾处理率70%以上,把全市小城镇建设成为经济实力较强、辐射能力明显、设施配套齐全、环境整洁优美、社会文明有序的农村区域经济和文化中心。

二、科学制定规划。

(一)科学编制小城镇规划。以《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市、区)经济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全市所有建制镇、乡集镇、农场、林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都必须高标准完成总体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修编)工作。年年底前,要完成体系规划确定要保留的中心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各县(市、区)每年从公共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小城镇规划编制专项经费,保障各类规划的适时编制。

(二)加强小城镇规划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规划“四线”管理制度。集镇和村庄要认真执行一书一证制度。严格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审批建设项目,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项目,严禁开工建设。小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原则上不单独审批宅基地,已批未建的宅基地,凡与小城镇总体规划不符的要异地选址,按规划集中建设居住小区和农民新村。所有建设项目必须在近期建设详细规划的指导下,优选设计方案,建出特色、建成亮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凡没有编制规划或没有报批的要立即停止一切建设活动。建立健全小城镇规划公示制度、稽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接受人大、政协、社会民众、新闻媒体的监督。

三、坚持产业兴镇。

(一)发展特色产业。按照“一镇一业”一镇一品”产业发展思路。突出优势和特色,形成规模效应。大力发展化工、轻纺、建筑、建材、食品、医药等传统工业,加快发展旅游、餐饮、商贸、信息、中介服务、社会服务等三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

(二)加快产业聚集。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和产业带。形成集群优势。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协调各小城镇之间的产业布局关系,鼓励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新上项目原则上均应进入工业小区,存量项目逐步转移至工业小区,严格控制工业小区以外建设新的工业项目。鼓励房地产企业到小城镇进行房地产开发,鼓励农民进镇购房。

(三)大力招商引资。各地要根据产业结构需要。其中投资公司可在5年内补足。农产品加工型企业,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允许分步到位,首期为20%其余部分两年内补足。

(四)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办企业。按照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对自筹资金兴办生产性企业、鲜活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工商、税务部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加大扶持力度。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区域统筹、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原则。配套建设。加快供水管网的更新改造和向邻近村庄延伸,提高供水质量和规划效益,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绿化工程要与建设项目同步实施,抓好绿地系统建设,适当建设街头休闲绿地和小型公园,搞好庭院绿化。科学制定污水、垃圾处理建设计划,鼓励污水处理回收利用,所有县(市)城关镇污水处理厂必须在年底前建成并投入运营;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站场建设,实现垃圾处理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加强交通、供电、通讯、燃气、消防、环卫、专业市场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小城镇服务功能。

(二)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创新小城镇建设投入的市场运作办法。要执行城市政策法规。城市建设维护税、城镇公用事业附加(保留部分)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出租汽车经营权有偿出让和转让收入、户外广告拍卖收入等,应按规定用于城镇公用事业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国家、省对小城镇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的支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的供水、排水、道路、环卫、园林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设部令第126号、政发34号文件规定,进一步加大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力度,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步伐,积极推进特许经营制度,引导社会资金进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和管理。

(三)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做好治脏、治乱、改水、改圈、建沼气、建道路等工作,开展对失地农民、兼业农民和种田农民不同居住方式的探索,引导农民迁村并点,适度集中建设住房,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农民新村。

五、加强小城镇管理。

(一)强化建设项目安全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加强对农民自建房的安全质量指导,防止假冒伪劣建筑材料进入建筑市场,确保建设项目的安全和质量。对造成安全、质量事故的单位和责任人,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二)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行“门前四包”庭院三包”责任制度。提高城镇居民文明意识,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三)加强环境资源保护。加强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保护好历史名镇名村的原生性和真实性,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贯彻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积极推行节地节能节材环保新技术,要严格控制城市污染工业向小城镇和农村扩散,防止一些能耗高、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向小城镇和农村转移。

(四)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按国家政策将小城镇原有人口和新增人口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应保留其分红权,并允许转让或继承。按照自愿原则,逐步建立以农民和其所在企业共同负担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地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聚集,加快城镇化进程。

六、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小城镇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制定工作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发展改革、财政、建设、国土资源、交通、电力、电讯、广电、卫生、环保、文化、教育、农业、水利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协调,积极服务,为全市小城镇建设提供项目、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2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国家节能减排和热电联产能源综合利用政策为导向,坚持长远规划和按计划分片实施、社会效益和供热企业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稳步推动集中供热工程科学实施,加快城市化进程。

(二)总体目标

计划在3至5年内逐步完成城区集中供热管网的基本框架,并将天桥水镇、渭河示范区等纳入供热远景规划。2012年集中供热工程建设以草堂基地内一级管网和东西六号路、南北八号路、吕公路、涝滨路、东城路路段管网工程为重点,力争2013年采暖季正式供暖。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一)组织机构

组长:县长

副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副县长

成员:县经贸局、县公安局、县国土局、县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县水务局、县文体广电局、县物价局、县质监局、县安监局、县工商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电信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县供电分局、县环保局、县搬迁办、渭河示范区管委会、甘亭镇、余下镇、草堂镇、庞光镇、秦渡镇、五竹镇、天桥镇、大唐第二热电厂主要领导。

集中供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办公室主任由何龙勤同志兼任,负责工程建设日常工作。

(二)职责分工

县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是城市集中供热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协调、管理等工作。

其他成员单位及沿线各镇:负责做好相关配合工作和工程建设运营期间本辖区内的政策宣传及施工协调等工作。

三、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内容

建设项目包括大唐第二热电厂厂区热网首站、城区一级热力管网、小区换热站以及二级热力管网等。其中,热网首站和一级热力管网由大唐第二热电厂投资建设、管理;小区换热站及二级热力管网由用户投资建设、管理(用户也可在自愿的前提下与供热企业协商,委托供热企业实施建设和管理)。

(二)实施主体

按照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政府主导,杜绝民营企业独家垄断经营的原则,集中供热实行特许经营,政府确定大唐第二热电厂为集中供热热源厂,并为牵头单位,组建城区集中供热公司(以下简称供热企业),负责抓好供热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供热企业对规划的集中供热热网覆盖范围内提供的热源自行经营管理。(政府职能部门对建设项目热源形式报建审批程序进行严格把关)。

(三)计划安排

工程计划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完成热网首站建设及滨河新区、县城新区和草堂基地一级管网建设;第二阶段根据供热用户和市场需求情况,继续增加分支管网建设和部分小区换热站建设,并逐步将供热管道延伸至老城区。

1.热网首站:计划2012年10月开工建设,2013年6月竣工。

2.管网工程:县城新区、滨河新区、草堂基地的主管网、支管网(双幅管)工程计划2012年10月开工建设,2013年10月竣工。

3.设备安装调试和运营:2013年8月安装换热设备;11月份完成设备调试,并对整体供热设施进行试运行;11月15日前具备供热条件。

4.2014年6月前,将供热管道延至老城区,并对老城区住宅楼进行供热改造。

四、配套措施及相关技术要求

(一)今后所有新建及改、扩建住宅工程,在规划审批前,先由建设单位按照集中供热的方式与供热企业签订供热意向,小区内二级换热站及管网建设必须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二)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县环保、水务、国土等部门负责,在集中供热系统运行后,依法依规对集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以内的自备热源设施、采暖锅炉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拆除。供热企业对原锅炉供热的室内外管网铺设情况进行统一调研论证,对符合技术标准要求的,及时做好相关衔接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由供热企业统一设计并组织实施,费用由产权单位承担。

(三)县发改、建设等部门负责,积极做好项目协调服务工作。相关镇负责,做好征地拆迁和群众思想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按照有关政策规定,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免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

(四)集中供热工程实施期间,大唐第二热电厂应及时与相关单位做好对接。相关部门要加快手续办理,及时提供地下管网资料,并协调解决管网沿线地面和地下、绿化区域内设施的拆迁或移植工作。同时,要在确保恢复原状的前提下免收施工过程中涉及的市政、园林、环卫、质监、安监、环保、消防等相关费用,并协调解决好电力、电信网络、市政、天然气等单位在管网交叉和工程开挖等方面的问题。

(五)县城集中供热管网需要穿越单位、村组、个体工商户或宅院时,相关单位或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阻挠。因穿越施工造成设施损坏的,建设单位应当按原标准予以修复。

(六)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供热企业应选择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积极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和材料,确保工程质量达标,按期完工,使该工程切实达到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七)热力管网工程建设费用高,投资回收时间长,按照工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供热企业与开发商或建设单位在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协商,收取公网建设费。供热及服务性收费标准由县物价局核定收取。

(八)根据《市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文件要求,为了确保集中供热系统一、二次管网的设计合理和系统匹配,实现供热实时监测系统与用户侧计量系统的可靠对接,开发商和建设单位可自愿委托供热企业以总包方式承揽小区“换热站”、分户和总热量表的设计、供货、安装工程,费用由开发商或建设单位承担。

(九)供热企业必须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供热标准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十)供热企业应当与供热用户签订供热合同,并报县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备案。供热合同的内容应当包括供热时间、热负荷性质、供热参数、收费标准、缴费时限、供热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及当事人约定的其他事项。

(十一)对于供热企业在项目方案设计中采取的节能和高新技术,供热企业可申报专项奖励和资金,政府相关部门予以配合。

五、职责要求

(一)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包抓项目的县级领导每月至少召开一次调度会,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项目推进单位负责人要将每阶段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汇报包抓项目县级领导。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工作,落实专职人员,明确目标责任,完善机构及工作措施,确保工程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3

一、充分认识加快建设生态城镇的意义

生态城镇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自然环境为依据,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手段,以社会体制为经络,形成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高效和谐共生互惠的城镇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它就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

首先,建设生态城镇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已逐渐退化为物理意义上的城市,它本身不健康使得整个地球也不健康。城市在发挥着区域经济凝聚中心、驱动源泉、人类聚落作用的同时,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交通阻塞、空气汽染、水体污染、住房紧张、治安恶化、生态原地减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协调、历史文脉断裂、城市特色遗失等等。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反思。如今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和中国人口的1/3以上已居住在城市,把城镇建设成合乎生态要求的人类理想家园,这已是人们的不懈追求。目前,一种以可更新能源系统、内部物资循环再生、无毒建材使用、室内温室种植和屋顶花园、高效美观的自然照明等为特征的“生态建筑”已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县地处内陆河源地区,工业化程度不高,但在城镇建设中必须吸取和借鉴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以负责的态度来设计和建造生态城镇。

第二,建设生态城镇是绿色旬阳的重要支撑。绿色旬阳包括绿色环境、绿色产业、绿色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生态城镇作为健康、安全、舒适、优美,天人合一、温馨舒适的家园的表现,要求功能配套,基础完备,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居住生活需求,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城镇建设布局、环境的选择上都将产生重大变革,更加符合“绿色”理念。尤其是我县把生态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建成陕南旅游胜地,建设生态城镇就更加必要。

第三,建设生态城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保证。理查德·瑞吉斯特:“人类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建设城市的方式、城市人口密度和多样性。”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今后一段时间我县正处在大规模建设、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是城镇发展的高潮时期,随着人民生活的追求层次发生变化,自然、生态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健康型生态居住环境是人们的最迫切需求。通过建设生态城镇,引领人们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潮流,引导人们按规律去生产生活生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建设生态城镇具有良好的机遇和现实条件。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步伐的加快,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以及迁移式扶贫、生态移民等项目的推进,国家加强对西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农村经济等政策,这使我们建设生态城镇具备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我县位于秦巴腹地,城镇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历史积淀深厚。近年来我县城建工作快速推进,取得较好成效和许多工作经验,特别是绿色旬阳建设的实践富有实效。生态城镇的理念已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在了城镇建设的许多具体工作之中,这些都为建设生态城镇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基础。

建设生态城镇是破解城镇化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在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认识有偏差,对城镇化重要性及推进城镇化认识不明确、简单地理解为撤乡并镇、人口增加,这样片面理解,对推进城镇化工作极为不利,城镇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和积累的过程。城镇化不仅是居住人口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生产要素的城镇化,同时又是社会文化城镇化,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为农民进城,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有浮躁心态,不能盲目攀比,赶进度。不能盲目铺摊子、大兴土木,造“空壳城市”。二是城镇发展质量不高,功能不完善,城市管理水平层次低,脏、乱、差问题普遍,生态环境脆弱。三是城镇体系、交通体系、水资源规划衔接不紧,先建设后规范现象严重,缺乏整体协调发展。四是城镇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缺乏经济支撑,对农村经济带动作用差、辐射力不强。五是城镇缺乏个性特色,设计趋同。建筑格局单调,韵味不浓,没有特色和吸引力。这些方面的问题集中一点就是方方面面体现出不和谐,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指导建设的正确思想,没有树立生态的理念。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建设生态城镇

加快建设生态城镇,最根本的是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导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全面贯彻科学的发展观,立足旬阳自然禀赋,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建设以净化、绿化、美化、山水相依为标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山水园林生态景观;以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经济生态化为特征的绿色环保生态产业;以“形、神”兼备,人文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城镇就是要建设与自然平衡、和谐的人居环境,对地处河源地区的山区县份来讲,首先应该是山水园林城镇,森林环抱、绿茵遍地、四季葱翠,噪声得到控制,气候自然调节,水土合理保持,生态环境和谐,景色美丽动人。城镇经济是无公害环保的产业体系,是花园式工厂、环保安全清洁生产技术,交通便捷,服务功能完备,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城市文化具有浓厚的风土人情,道德礼仪,法制观念,具有蓬勃向上开拓进取的城镇精神风貌。在这里,自然环境、城市与人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人们的精力更加充沛,身体更加健康,创造力更加旺盛,必然会大大促进经济繁荣、社会文明。

建设生态城镇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方针,突出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主题,扩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人口、提升城镇品位、完善城镇功能、经营城镇资源、发展特色生态经济,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小而精,秀而美,富有个性,既具有文化品位又有环保特色的山水园林生态城镇体系。培育一批天蓝、水清、山绿、景美、特色明鲜,引人入胜的生态景观和人居环境的城镇;发展城镇中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环保的特色产业;孕育一种融传统健康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为一体的生态文化;建设殷实、健康、文明的生态县城、集镇、新村、社区。

1、以加强城乡规划为先导建设生态城镇。规划是发展的前提,是城镇发展的定位器,城镇的生态化首先是规划的生态化。生态城镇规划就是把生态理念贯穿于城镇规划设计的全过程,构建生态县城、生态集镇、生态新村、生态社区、生态小区体系,对城镇布局、结构、建筑、色调、雕塑、小品等设施要用生态学来审视,使城镇平面、空间显现艺术性生态性。生态城市规划有一些基本的原则:(1)与当地生态条件相适应;(2)恢复退化的土地;(3)平衡发展;(4)制止城市蔓延;(5)优化能源;(6)发展经济;(7)提供健康和安全;(8)鼓励共享;(9)促进社会公平;(10)尊重历史;(11)丰富文化景观;(12)修复生物圈。按照生态城市设计的一些基本思想和原则来修编规划,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完善城镇体系规划。这个规划主要管城市和农村发展如何衔接,管城镇布局、新村的设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县城、集镇、新村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要贯彻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原则,实行集镇群的协同式发展模式。通过以交通体系为纽带和依托,变城乡经济分割、孤立、无序为统一、联系、有序的发展格局。二是高起点修编县城总体规划。规划必须体现完整性超前性,少走弯路。县城所有建筑物的配套协调,风格搭配、韵律和谐、生态环境要从总体上作出完整的规划设计。突出县城精神的设计与塑造,利用独特的山水地貌及组团功能形态,把建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给山造势,给水补形,设计自然、宁静、幽朴的“太极城”特色艺术形象。对建筑的式样、色彩、高度要与周围山水建筑物相得益彰,这些问题都要在城镇规划设计中体现出来。搞好县城总体规划中的消防、供水、排污、供电、通讯等专项规划,力争与县城总体规划同步。在建设中必须坚持按规划建城镇,一张蓝图管到底。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建设紧密衔接,分区定位,统筹规划。全面推行“两证一书”制度,各小区建设必须编制详规,一律不得先建后规划,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督管。三是编制新村建设规划。逐步健全全县新村规划体系。坚持“八位一体”,综合治理,科学规划新村建设。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建房,搞好试点稳步推进。结合百强村建设、生态移民、迁移式扶贫、退耕还林等工程,分散、连片集中、点面结合,依坡就势,一面坡一条路进行整体布局,打破裁弯取直、挖山打岩的传统模式。

2、以完善城镇功能为基础建设生态城镇。水、电、路、防洪、环卫等配套设施要优先规划,规范红、黄、紫、蓝线,新开发的集镇、小区原则上基础设施先行建设,现有集镇要逐步配套。文化、广电、体育、教育、社区福利等公用设施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城镇功能。要完善社区、小区的配套功能,较大的住宅小区要设置必要的文体、卫生、保健等设施,增强休闲功能和人文内涵。要抓好城镇建设项目,储备、论证、推介、争取公益性市政设施项目,突出抓好县城污水处理场、垃圾处理场项目。集镇建设重点抓好给排水、垃圾掩埋项目。当前制约集镇基础建设的难题就是资金短缺。要通过土地经营、社会集资、招商引资、向上争取、盘活存量资产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3、以培育城镇特色产业推行清洁生产为内涵建设生态城镇。产业是城镇的血液,产业旺、城镇兴、人民富,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生态城镇就是发展生态产业,一是要突出农业产业化。各乡镇要找准发展方向,重点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公司+中介组织(协会)+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化经营,结合农业园区建设,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为县城服务的配套农业种养业,建立农副产品专业市场。二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扶持二、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商贸流通,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三是消除“农民进城”的体制障碍。在户籍制度、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社会保障体制上都要为农民进城开绿灯,消除政策。

4、以加大城镇综合整治力度为突破口建设生态城镇。我县地处河源地区,城镇大多依山傍水,要建设生态城镇,必须把城镇纳入山川秀美建设的大范畴来考虑,把城区和郊区环境治理同时兼顾。一方面,要养山护水治田建园,搞好城镇周围的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加大河道整治,兴竹养花,使城镇周围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另一方面要加大城镇区环境整治力度,使之“干净、畅通、绿化、明亮、整齐”。持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要抓重点,更要抓难点。下功夫治理城市脏、乱、差,抓好城市容貌整治,从根本上解决占道经营问题,切实保障城市道路干净、畅通、市政设施完好无损。加大对城市广告的管理力度,对主要街道、主要建筑的户外广告要精心设计,坚决杜绝违章建筑、零星插建的行为,坚决拆除影响市容景观和内容不文明的一切牌匾和标语,严厉打击在公共场所乱张贴、乱刻、乱堆放、乱吊挂等行为。要以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抓好道路养护和排水管网维护,消灭街道坑洼不平和污水乱流、垃圾杂物乱堆放的现象。以道路、公厕、垃圾收集点为重点,加强对垃圾的全程管理,确保城市街道卫生整治。第三,要着力抓好城市绿化工作。进一步作好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完善城市“绿线”制度,通过拆墙透绿,屋顶铺绿,植草皮,路街整治,推进绿化。建设绿地要从用地、布局、造型、色彩、朝向、标志物等方面,精心设计,出精品,不贪洋求大,与自然相协调。特别是在花草树木的品种选择上要因地制宜,有本地特色,关键在于形成个性,选择出县树、县花、县鸟。第四,要加强对城市建设工地的环境治理。结合整顿建筑市场秩序,狠抓文明工地创建活动,把文明施工、安全生产作为文明工地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建筑垃圾清运管理,有效遏止沿河倾倒、堵路毁田、破坏环境的现象。

5、以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为切入点建设生态城镇。城镇管理是确保城镇正常运转的关键环节。坚持依法管城。逐步完善城镇管理法规体系,加大《县城区环境卫生管理暂行办法》等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探索综合执法管理模式,组建执法队伍,严格文明执法。积极开展创建文明集镇,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活动。以企业—学校—新村—居住小区—街道—集镇—县城为生态建设单元,分类指导建设生态社区。从各机关单位做起抓起,创建文明大院、文明单位。突出加强城镇社区建设,改善社区管理,完善社区功能,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创建一批文明社区。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4

城镇一体化是消灭城镇差别、实现城镇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城镇一体化是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化的大趋势。因此,推进城镇市场一体化,让城镇市场紧密相连,多规融为一体,确保各种商品和服务、资源可以在城镇间得到顺畅流动,满足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而“多规合一”基于城镇空间布局的衔接与协调,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实现“一个城镇空间,一个空间规划”,合理布局城镇空间,有效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有效手段。

1“多规”内涵及意义

“多规合一”改革正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它是把多张蓝图变为一张蓝图,这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等资源,有效解决了“规出多门,各自为政,相互打架”等突出问题,更有利于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挖沟填沟,填沟挖沟”问题。

“多规合一”的涵义。 “多规”主要影响镇(乡)域范围村镇布局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空间规划和各部门的专项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主要为发改委编制的五年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区域土地利用为主导,突出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控制的规划;城镇空间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各部门专项规划:包括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市政设施规划、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综合通讯发展规划、综合防灾规划及环卫规划等。

“多规合一”的意义。2014年 4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举行新闻会。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在“十三五”规划将积极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探索能够实现“多规合一”的方式方法,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并以此为基础,把一张蓝图干到底。

城镇规划“多规合一”并不是说把多个规划合并成一个规划,而是使多个规划整合互通,充分发挥系统性的作用。为全面推动城镇发展一体化,“多规合一”的重心还在于土地规划,核心是解决建设用地的供给来源与农村同步发展和农民顺利进城就业这对矛盾。目前我国城镇建设问题十分突出,所以在城镇建设中,通过“多规合一”规划方法,使城镇文化、经济、建筑、景观特色得到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城镇在各系统、各层面、各类型之间的关系。

2.推进县域“多规融合”管理模式

推进县域“多规融合”,关键要统一规划目标、规划期限、规划底图、统计口径、技术标准,增强规划融合后的统一性、权威性和长效性。

在总规的统一指导下,各部门要加强组织协同,省直有关部门要联合部署、联合推进、统一选点、集中探索,县市由政府牵头,一把手亲自抓。

重点区域规划。对已建区内存在一些未充分考虑发展要素的建设行为,在管理中应考虑在建设活动类型、建设强度等方面,采取退出或避让等管理措施;城市旧区改造应与城市规划(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两个层次)、城市设计(风貌、天际线等)等相关内容,要根据已批复的区域内城市规划(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对建设活动类型(房地产、工业、基础设施、公园绿地等)、建设强度(建设密度、容积率、建筑限高、地下开发)、建设风貌等内容进行监督,保障规划的执行力。

由于受政策要素、工程性限制条件、市远景发展用地等方面的约束,将建设活动类型、建设强度、建设时序作为管制的重点,农业发展开发用地主要属于此区域范畴。

行政辖属协调规划。地方规划管理部门在划分建设用地管制区时,往往是基于本辖区内的土地资源、地形条件与开发建设需要,较少考虑邻近城市辖区的管制区划分情况。针对于此,建议各行政辖区进行土地空间管制时,需征求邻近辖区政府部门的意见,并将其作为本辖区空间管制的依据,以实现区域协调管控,共谋发展。

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重要生态资源,则是在环保部门和林业部门的权力范畴之内。因此,在重要生态资源为主的禁建区周边,需考虑不同管理部门的管理要求。建设用地分区划定时,应与多个管理部门协商,划定一定的缓冲地带,作为严格限建的区域。

缓冲地带与弹性用地区域协调。出于管理需要,某些政策设定的禁建区往往先行划出,而后才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与管制分区,便有可能出现禁建区周边存在适建区的情形。为避免以上情况,各管制分区之间需划定一定范围的缓冲地带,缓冲地带的具体宽度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拟定,并给予缓冲地带介于两区管制强度之间的管控政策。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有条件建设区,给土地利用提供了一定弹性,可有针对性地适时调整城市建设活动,而城镇规划管制分区中无对应的概念分区。 因此,为使两规在空间上有效衔接,可对城镇规划中的适建区进行细分,使城市建设用地区对应允许建设区,预留发展用地对应有条件建设区;将已建区与适建区合并为最大允许建设区, 并与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对应一致,从而建立空间协调机制。

3.建“多规合一” 规划技术标准体系

从 “多规合一”现实状态来看,要解决规划的主要问题,在技术层面是非常重要,而技术面包含城镇化水平、规划范围、人口与用地规模、技术标准等。

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预测一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人口规模的预测,关系到建设用地规模的预测, 因此, 在 “多规合一” 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在人口统计口径上达到一致, 统一采用公安局、 统计局、计生委等部门的调查统计数据;

统一规划区范围。在规划区范围应当统一,如功能区规划与城镇发展总体规划涉及的范围一致,而综合性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都应当与禁建、 限建、 适建范围也应当一致。

统一用地规模与标准。建设用地应当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总量目标和保护耕地需求的前提下,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的城镇化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同时要满足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统一确定建设用地标准。

统一规划基础资料。对于同一层级的各项规划,应当采用相同范围、精度和格式的地形图、现状图,以及水文、地质、气象等规划基础资料。

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实质上是城镇两个系统在经济、 社会等诸要素交融与协调发展的过程, 而这种交融与协调都与制度相联系。交融与协调的广度与深度均有赖于制度的科学性、正确性、合理性。针对城镇关系现状和城镇一体化的要求,实现城镇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融和共进。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5

1、小城镇及县城防洪标准偏低,排涝能力不足 

小城镇及县城几乎都依河而建或河流贯穿其中,随着城镇的发展以及城镇的辐射作用,人口与财富大量集中在城镇。由于城区现状防洪标准低,据有关资料,在我国641座有防洪任务的设施城镇中,防洪标准低于国家标准的就有431座,而目前小城镇及县城的防洪标准更低,仅为五年一遇或十年一遇,有些县城几乎不设防。同时由于城区扩张,大面积地面硬化,使得暴雨产生的径流量成倍增加,峰值更为集中,加上受外河水位顶托,使得内水排不出,外河又倒灌,而且前大部分城区几乎没有排涝设施,造成小城镇内排水系统不畅,排涝设施不足,城(镇)区经常遭受洪涝灾害,损失十分严重,一些小城镇、县城几乎年年受淹。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县(镇宁县)县城及乡镇每年都不同程度的遭遇洪灾损失,给城镇居民和商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大灾之年损失高达数亿。可见,小城镇及县城遭受洪涝损失之大。 

2、 盲目侵占城区河道,减少水面,导致洪涝灾害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由于人口增长、工、商业振兴对环境的忽视,在小城镇及县城建设中,土地利用价值高,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了多争一块土体,盲目侵占河道和蓄滞洪区,将城区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在上面兴建街道和商业城等设施,使得城区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不足,内河排水不畅,易淤积、堵塞洪水通道;因蓄滞区面积被侵占,造成原有满足设计排涝要求的排涝设施排涝能力不足;由于上述的原因,使得暴雨时,人为产生新的洪涝灾害,街道被淹成为常见病,加大了城(镇)去洪涝灾害的发生。当城区河道被侵占后,内河易被垃圾等杂物淤积,不易清除,大量污水的排入使得水环境恶化,违章建筑使得沿河环境脏、乱、差,城镇生态系统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1998年长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经分析,长江发生1998年大洪水主要是气候异常、暴雨过大、河湖调蓄能力下降、肖锋左右降低及水位抬高等原因造成的。具体表现堤防问题、分洪区未准备好、围湖垦地、干支流上游生态环境破坏、干支流防洪水库不够,下游河湖局部淤积、山区河道和泥石流治理重视不够等因素。可见,小城镇、小县城的生态系统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城镇防洪。 

3、 城区水利缺乏专项规划,城镇水利功能得不到整体发挥 

在小城镇、县城建设过程中,对城区防洪规划较为重视,各地编制了或正在编制科学、可行的城区防洪治理规划,并开始实施,而对排水以及作为城镇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特殊载体的城镇,水利,则没有专项的整体规划,仅对某一小区域内水系进行景观设计,缺乏对整个城区水系的滞洪排泄雨洪,为工农业供水和城镇景观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考虑,使得城镇水利的减少洪涝灾害、净化环境、提供公共绿地和旅游休闲等各项生态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城区防洪规划和城镇道路、排水等市政工程规划分属不同的部门,水利部门只进行河道的防洪规划,城建部门负责城区的排水及用地规划,市政部门排水标准与水利部门要求的排涝标准不一致,使河道防洪治涝与城区防洪治涝截然分开,难以协调。 

二、解决小城镇及县城建设中的水利问题 方法 探讨 

1、对城区进行专线水利规划水利作为城镇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与道路等基础设施一样,围绕城镇或县城总体规划的总目标,同步规划,同步协调,并以专项规划报告作为城镇(县城)总体规划报告的附件,正式列入总体规划内容,报有关部门批准实施。专项城镇及城区水利规划应与城区为主,兼顾农村,城乡一体化。要确保防汛安全,不能让城区的经济文化生活因洪涝灾害而遭受损失,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改造整治内河水系,以适应城镇发展的需求,满足城区饮水、排水和生活环境的需求,建立多功能、高效益的水保护综合体系,促进城镇开发和品位提升。主要规划项目为防汛、引水、排水、水环境等。防汛主要是根据城镇、县城规模和国家防汛标准确定的防洪治涝标准,采用加高加固现有防汛堤等工程措施,提高城镇抗洪能力。引水和排水是城镇水利规划的重要内容,要统一规划水源,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引入高质量的水;通过暴雨峰值和径流量计算,确定城区的排水出路,完善排涝设施,保证有水排得出去。水环境的治理则保留了水面积,通过清淤疏浚、截污、亲水护岸、水利设施改造、立体绿化等措施,控制水环境,实现水清、流畅、岸绿、美观的目标,成为城镇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 

2、加强城区河道水系的综合治理 

河流是城镇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城镇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由于城区发展以及管理上的不善,使城区内河道成为城镇排污沟,集污水和洪水为一身,恶化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制约城镇发展。目前,对城镇水系统进行综合治理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城镇建设初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建立起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绿依水,水依城,将城(镇)区建设成为与水融为一体的特色景观环境。 

3、加快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 

水资源管理体制仍是水利部门管水源和防洪治涝,城建部门管城区供水和排水,环保部门管理污水。管水和防洪治涝的不管城区供水、排水和治污,管供水和排水的不管水源、防洪治涝、治污和河道上下游的关系,甚至出现河道排涝和城区排水标准不是同一体系,块块管理,各自为政,不能统筹兼顾,全面规划,使水利设施难以合理安排,并充分发挥作用。应加快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借鉴上海、深圳等地城镇水务改革成功经验,将涉及水事务的统一管理,使城镇水利实行统一,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由水利部门对城区的防洪治涝、供水、排水及水环境治理统一规划,研究防洪减灾措施,保证高质量供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加大对城镇水利的投资力度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6

一、目标任务

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科学合理规划村镇建设项目,加快村镇规划编制步伐,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推动村镇项目建设,树立村镇良好形象,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1、完善总体规划编制。按照《城乡规划法》要求,全面完成集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或修编工作。到年底,未编制总体规划的乡镇要完成编制任务;已完成第一轮总体规划编制的乡镇,要结合本乡镇实际,完成总体规划的修编,为项目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各乡镇要因地制宜,合理确定集镇建设项目规模,年度建设规模一般控制在20亩左右。

2、开展村庄规划编制。按照建设中心村、培植特色村、合并弱小村、保护历史文化村的原则,加快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各乡镇(场、区)每年要完成编制1-2个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发展较快、群众积极参与的村庄规划。

3、构建农村宜居环境。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年底前,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乡镇、村治理的任务。围绕“六化”目标,着力于“四位一体,统筹推进”,将村镇建设与村容整洁、造福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稳步构建农村宜居环境。同时,要巩固工作成果,完善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机制。

4、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各乡镇(场、区)要以总体规划为指导,积极谋划建设项目。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务求实效的原则,每年要建成若干个村镇工程项目,展现村镇建设新亮点。

二、基本原则

集镇建设不同于城市建设,不同于农村的住宅建设,既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成就,又要体现当地农村文化传统特色。为避免只求规模、不讲实用,只求气派、不讲效益的现象,今后一段时期,我县村镇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统一规划的原则。牢固树立规划意识,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强化建设项目立项、设计、审批和施工的监管,确保村镇建设符合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真做好村镇建设的近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做到远近结合,布局合理,有序开发。重视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对建设规模大、投资期限长的项目,要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确保每个项目建设健康、有序、有效。

2、因地制宜的原则。村镇建设和管理,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长远发展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不盲目求洋求大,特别要防止不顾经济实力,盲目攀比,举债建设。要结合地形地貌,因地制宜,采取不同形式,区别不同情况,分类指导,使每个建设项目成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3、综合整治的原则。以集镇、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加大集镇、村庄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要积极谋划一批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带动辐射作用、对集镇发展起到支撑作用的重点项目,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4、管理规范的原则。坚持“建管并重”,依法规范管理,严格执行法定土地报批程序和建设程序。在盘活资源、处置国有、集体财产和建设市场运作等各个环节中,要严肃纪律,公开透明,防止“暗箱”操作,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要全程跟踪监督,杜绝滋生腐败。

三、工作重点

加快集镇和中心村建设是现代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符合统筹城乡建设和发展要求。为此,要重在运作,规范操作,务求实效,把握重点,明确定位,力促村镇建设有效有序持续健康发展。

1、整治集镇环境。着力完善以道路、防洪、市政管网、公园、医院及污水、垃圾处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集镇功能,加大综合执法力度,改变村镇脏、乱、差状况,改善村容镇貌。加大垃圾清运处理力度,抓好村镇环境保护。全面整治违法占用、挖掘集镇道路以及乱停车、乱设摊点、乱设广告和占路洗车等违章行为。建立集镇供水及水质检测制度,逐步改善和提高集镇供水水质,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对燃气供应与使用的安全监控,确保用气安全。

2、盘活闲置资源。坚持“有效运作、项目招商”的思路,采取引资、融资、土地置换等方式,大力吸引社会资金、民营资本,参与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盘活乡镇所在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闲置土地,对各乡镇规划区内的单位闲置用地一律纳入土地储备,由县土地收储中心统一出让。通过开展旧村改造和迁村并点、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等措施,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行经营集镇理念,培育和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聚散能力的特色农产品及综合贸易市场。

3、推进市场运作。集镇及有条件的村庄要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稳妥推行适量的房地产综合开发,搞好旧镇、旧村改造,配套完善村镇的公共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土地增值,确保乡镇财政不因村建而产生新债务。采取灵活的土地供应方式,对符合《划拔供地目录》的乡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的用地,采用划拔方式供地;对商业、旅游、娱乐、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用地,采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县土地收储中心要全力配合乡镇报批,乡镇要负责办理规划、项目立项、征地社保等前期工作。对政府投资项目的预决算、审批、招投标、建设施工、竣工验收以及资金使用等,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保证村镇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4、提升管理水平。继续加大村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优化村镇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重点抓好以道路、桥梁、防洪、供排水设施为主的公共设施建设,以行道树和街头绿地为主要内容的绿化建设,以安装路灯等美化设施为主要内容的亮化建设,以及完善环卫设施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建设,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以完善工作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提升村镇管理水平。要加强国土、城建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查处违法行为,严格控制分散建房,杜绝非规划建房,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

四、政策保障

1、发挥职能作用。县建设、国土、交通、水利等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切实加强村镇建设工作的管理、协调、指导和服务。国土部门要确保乡镇建设用地需求,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优先安排乡镇建设用地。对用地指标不足的,由国土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解决。

2、提供优质服务。县直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主动深入基层,靠前服务,协助乡镇编制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开展乡镇村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科学指导集镇基础设施建设,跟踪监督工程质量安全。加强用地先期指导工作,积极配合项目选址,做到节约、集约用地。引导项目在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块上选址。积极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做好项目用地预审工作,及时出具用地预审意见。对涉及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项目,及时组织用地报批材料,主动做好跟踪协调服务工作。对应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项目,及时组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对情形特殊的项目,要视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做好服务工作。

3、提供优惠政策。测绘、规划、设计等经营性单位要降低收费标准,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地形测绘按40元/亩收取(标准为120元/亩),放样定线按800元/桩(次)收取(标准为2000元/桩),设计费按优惠35%收取,工程预决算费按优惠40%收取(凡属于村容整洁的村,上述收费一律执行市委《关于推行村容整洁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规定,给予免收)。对出让地块的,土地使用出让金全额上缴县财政,其中90%用于乡镇(不包括县城规划区内)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征地拆迁补偿费用、土地前期开发费用、办理建设用地审批税费金等;10%用于统筹支持村镇建设项目和实行奖补。金融机构要大力倾斜,加大信贷力度,提供小额贷款,为村镇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广电、电力、电信等部门要加大对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按照规划要求、合理布局,加快村镇有线电视、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步伐。

五、加强领导

村镇建设工作量大面广、任务艰巨,群众关注、意义重大。各乡镇(场、区)、县直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对村镇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理念,把村镇建设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强化领导,切实抓好抓实,抓出实效。

1、强化领导意识。为加强对村镇建设工作的领导,县将成立村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指导、服务全县的村镇建设工作。各乡镇(场、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积极谋划,全力跟踪项目的各项工作,做好综合协调和检查督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