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管理范例

城镇管理

城镇管理范文1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东莞32个镇(街)的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展,大批的项目建设、园区建设、基地建设、桥梁建设、道路建设等,产生了大批的文件、图纸、声像等城建档案,并随着发展深入推进,资料将越来越多。城乡建设档案(以下简称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承担着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及科研等一切城建活动中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任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保障城市生产生活秩序、维护城市安全、应对城市突发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东莞城乡建设突飞猛进,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各个镇街基本上实现了农村城市化,城建档案工作必须跟上城乡发展的步伐,记录城镇发展的历程并为城乡建设提供优质服务。虽然东莞建立起市城建档案馆,32个镇(街)都建立了城建档案室,城建档案的工作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但是,目前各个城镇的城建档案工作仍滞后于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市城建档案馆承担的业务量大但人员少,对各个镇街的城建档案工作统筹不足;二是各个镇街的城建档案工作人员不够专业,知识层面有待提高;三是有些领导对城建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高,重视不够,还没有真正把城建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和工作计划;四是管理权属分散,城建档案未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特别是在地下管线方面,各产权单位各自为政,协调沟通不足,给利用带来许多的阻滞;五是相关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重建设、轻档案的思想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六是管理工作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整理不及时、管理不规范、档案利用少、相互联系沟通不足等;七是城建档案的利用领域狭隘、服务手段单一、编研成果缺乏。因此,对于东莞如此强劲的城市建设来说,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建档案工作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快马加鞭,创造条件,改变现状,创新城建档案现代化建设,大力加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否则,将会造成大量的城建档案流失,无法承担历史责任,给将来的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一、从观念层面增强城建档案意识

首先,领导的重视是决定城建档案工作发展快慢的关键。我们要多作宣传,提高他们对城建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把城建档案工作入列入议事日程和工作计划中,把政策落到实处,以政策管理城建档案。其次,转变建设单位、施工单位重建设、轻档案的观念是城建档案工作的重点。要认识到工程档案是工程项目使用的说明书和名片,是建筑维修、维护、建筑改建、扩建、工程质量保证、工程结算以及建筑纠纷的重要依据,不仅城镇需要,建设单位更需要。再次,我们应尽可能地通过相关媒体,拿出利用档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实例和档案不全造成重大损失的实例,加大对城建档案的宣传,扩大城建档案的社会影响,务求增强全社会的城建档案意识。

二、从专业技术层面加强城建档案建设

目前,东莞只有两家档案馆是具有集中保管城建档案的职能(东莞市城建档案馆和大朗档案馆),其他的各个镇街的城建档案还是分类保管在不同的单位和部门,没有形成集中统一保管和利用。因此,其他各镇街应参考大朗档案馆管理模式,加快建设属于镇街的城建档案馆,配备好相关的专业人员和必要的库房、设备,把分散的城建档案集中统筹到档案馆保管和利用,进一步加强城建档案管理,实现城建档案规范化管理。另外,城建档案专业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城建档案的管理水平,要吸收具有档案或建设专业知识的人才充实到城建档案管理岗位,并保持相对稳定,并且不断加强其业务知识培训,使城建档案工作人员不断向更高层次提升;要为建设、监理、施工等单位的档案从业人员提供城建档案工作的专业培训。

三、从规范管理层面推进依法治档

健全规章制度是加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实施依法治档是做好城建档案工作的保证。一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有关城建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立完善依法收集、依法管理、依法提供利用城建档案的有效工作机制;二是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加快制定符合实际的相关工作细则和城建档案相关管理办法;三是加大城建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力度,对不按规定报送城建档案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予以查处。只有城建档案的行政执法真正开展起来,通过监督检查、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措施,加大行政执法的力度,确保城建档案的完整、齐全收集,才能不断丰富城建档案的信息资源。

四、从合作层面创新工作方法

作为一个小城镇,各方的城建档案意识不高,对城建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城建档案工作的开展必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力。因此,我们应该解放思想,不断研究对策、创新方法,积极加强与城建系统各职能部门、工程项目相关单位的协调配合,争取他们的支持,做好城建档案的收集。目前,省、市都已取消了档案保证金,在档案法制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下,档案的接收肯定会出现阻滞。针对这种情况,我馆加强与城建管理办公室沟通协商,与其达成协议,建设单位须凭档案馆开具的《档案移交证明》,才能获退最后一次文明施工费。这就有效地保证了档案接收的完整齐全。另外,目前城建档案工作还没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所获得的业务经费是很有限的,在设备购置、信息交流等现代化建设方面,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拓创收渠道,如开展有偿的档案消毒、寄存、立卷咨询等服务,实现以“档”养“档”,减少对财政的依赖,增强发展的自主性。

城镇管理范文2

关键词:城镇化;乡镇;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程度不断加深,乡镇工作的优势正在逐步体现,其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乡镇财务工作的有效管理上,在确保乡镇财务资金的合理利用的基础上,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有效展开,但是当前形势下乡镇财务管理工作中仍旧存在不少问题,只有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才能不断促进乡镇财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并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1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乡镇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乡镇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制度存在缺陷

城镇化进程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对于乡镇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宏观性的指导意义,但是多数乡镇仍旧未能很好的履行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少规章制度流于形式,甚至根本就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造成财务管理工作无据可查。部分乡镇虽制定了制度,但是财务管理过程中无法有效落实,造成有章不循的情况,甚至随意开支,将白条进行入账,造成财务支出严重不实。基本的财务管理制度监管力度不足,相应的核算制度形同虚设,执行力匮乏,加之财务管理人员未能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有些乡镇中会计、出纳由一人兼任,部分人员甚至对自身业务不熟,出现严重的账务积压,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相应的制度执行不力,甚至出现利用职权套取公款、超额提现等恶劣行为[1]。

1.2缺乏专业的乡镇财务管理工作人员

部分乡镇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足,自身的责任心较差,该部分的专业性人员短缺,不少人员甚至对相关业务生疏、无证上岗,很难适应城镇化进程中对乡镇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并且乡镇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设施较差,其待遇、福利较低,人员流失严重,造成不少用人问题存在隐患,引发乡镇财务管理工作出现混乱。

1.3缺乏强力审核稽查力度,财务管理工作混乱

多数乡镇积极遵守相应法律法规的同时,依旧存在大量问题,因部分会计人员无法严格依照财经法律制度去执行,各项人情账、面子账较多,缺乏依照相应制度工作的积极性,甚至存在不少手续不合法的情况。在乡镇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报账混乱的情况,如:多数开支未经集体研究决定,存在跨年度报账情况,造成不少费用支出不合理的现象,而对于不少大额开支审批又独断专行,部分乡镇虽说在实行一支笔审批开支,但其审批权限规定不够具体也不够明确,相关科目、账目管理缺乏规范性,少数乡镇设置的科目较为混乱,仅凭自己想象来编辑科目的情况非常普遍,造成部分会计账目核算不清楚,账目管理工作混乱[2]。

2乡镇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对策

2.1建立健全基础性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乡镇财务基础管理制度体系,做好相应的内控工作,建立相应的机关财务、现金管理、票据管理等制度,并将其细致化,借此强化管理手段,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同时,确保财务管理制度的操作性。落实好相应从政府采购制度,提升支出透明度,做好财务公开工作,实施民主财政管理制度,加大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度,落实乡镇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及时组织财务管理人员进行风险防范学习,并定期对学习工作成效进行检查,促使各部门财务管理人员对各项法律法规进行系统认知,保障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要确保乡镇财政管理制度稳健、人员优化、措施可行,对各项资金预算、支出计划的合理性进行监管,提高财政资金利用率,增强对乡镇预算监督的时效性,不仅注重各项指标的完成清理,同时要对乡镇财政格局、发展进行关注,加强审计部门对乡镇财务预算执行和决算的审计核查,从方式上改变乡镇财务管理工作,真正提升乡镇财务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准[3]。

2.2强化会计队伍建设,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升乡镇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严格依照政府供给要求尽快建立完善的乡镇财务管理机制;由上一级财政管理单位牵头,对下级乡镇进行协调组织,通过相应措施配合乡镇财务管理工作;同时以此为标准对各个乡镇财政管理机构进行完善,加强对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鼓励相关从业人员考取从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职称等,以便提升专业技术能力。上级财政管理单位可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建立完善的培训分级机构,确保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持证上岗。加强基层乡镇财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改善乡镇财务管理工作办公条件,采取必要措施辅助乡镇进行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完善,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2.3加强监督制度的制定落实,提升财务管理意识建设

加强乡镇财务管理机构监督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制定完善的乡镇财务监督管理责任追究制度,重视对违法乱纪行为的责任追究,促进乡镇财务管理工作力度的强化。建立完善的内容管理体系,要求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从相应的法律法规,坚决禁止违法乱纪行为的出现,强化内部监管,做好权利制约工作,进一步建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对各个财务管理岗位的权责进行明确,控制管理工作的分离、制约体系建立。完善内部的财务审核制度,对内部审计进行监管,积极推进财务公开,提升财务透明度,形成全方位的合力监督机制,强化综合治理力度,构建完善的多方协作机制,及时将各项财务监督检查报告进行汇报,确保乡镇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建立支出管理制度,严控开支情况,对于不真实、不合理、不合法的票据不予报销。杜绝铺张浪费,重视对乡镇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及时做好相应的盘点清理工作,重点核实资产真实状况,确保资产账实相符。针对所有资产,要进行统一管理、核算,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防止资产流失。重视各项基础性的工作管理,建立健全并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意识,充分结合各个乡镇经济发展现状,采取必要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保持财务人员的稳定性[4]。

2.4将国库集中支付方式逐步融入到乡镇财务管理工作当中

当前,县级及以上单位预算工作基本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不少地方的政府将这种改革方式已经延伸到了乡镇级别。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政府财政财务管理的重要核心与基础制度,具有相当的优越性。但是,仍要注意多数乡镇仍旧未能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融入到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当中,还在依靠传统的财政资金拨付方式,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透明性都产生不利影响;对于财政资金的安全性缺乏保障,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将国库集中支付方式逐步融入到乡镇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促进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充分改变当前拨款方式的滞后现象,建立以国库集中支付制为核心的统一收付款方式,加强该过程中的监管,完善转移支付工作,促使其更好的适应乡镇财务管理工作未来发展,重视对各项资金的监管,在乡镇财务管理人员提升自身思想素质和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推动资金管理的制度与政策的普及,严格依照相应的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依法进行乡镇财务管理工作,针对转移支付过程中的规章制度进行细致研究,以便更好的管控乡镇财务工作。

2.5落实财务管理行政问责机制,加强乡镇财务管理过程的规范性

在乡镇财务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将这种行政问责机制作为一种强制性制度,解决由谁问责、向谁问责、如何问责、以何标准问责和问责后如何处理等问题。将重点放在城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乡镇当中的各类建设资金安全,确保资金有效、安全使用,推动问责问效工作的开展,针对重大项目内容的决策、集体债权债务处理、农民拆迁补偿款、安置费等都纳入到监管体系当中,提升乡镇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同时,借助行政监督、媒体监督、公众监督等多渠道方式形成开放式的问责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对政府部门的舆论监督功能,调动全体民众监督问责的积极性,设立合理的举报和奖励机制。

3结语

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乡镇财政发展稳定,对于乡镇经济、民生、社会起到了良好的稳定作用,不仅有效改善了城乡贫富差距问题,还将国家“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逐步深入人心,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明确乡镇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促使农业现代化逐步走向正轨,使得乡镇财政地位不断提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金波.乡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17(27):103.

[2]陈皓晟.浅谈乡镇政府财政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7(11):16.

[3]张惠玲.浅议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及完善对策[J].经贸实践,2017(5):234.

城镇管理范文3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乡镇建筑工程;管理

随着我国各地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科学技术推动下各地区产业结构的成功调整、升级,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并进入提速发展的快车道;城镇化发展趋势直接导致我国城镇、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随之引发的则是城镇、城市建筑业的飞速发展,不但对城镇、城市建筑工程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城镇、城市建筑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1城镇化及乡镇建筑工程的城镇化发展促进作用

所谓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推动下产业结构的成功调整、升级,这一国家、地区的社会型态会由以农业发展为主的传统社会,向以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城镇、城市社会转型;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即是上述社会型态转型发展的过程。社会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会使城市人口向城镇、城市转移,进而促进城镇、城市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城镇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支柱产业,而在后续的乡镇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必将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就乡镇建筑工程在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方面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1乡镇建筑工程是城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就乡镇城镇化建设而言,乡镇居民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类基础设施、综合服务配套设施等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城乡镇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进行投资建设的,而在上述各类基础设施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生活建筑设施;所以,乡镇建筑工程对于乡镇城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其参与必将进一步促进乡镇城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1.2乡镇建筑工程是城镇化建设最科学的践行者

新时期城镇化建设事业发展有了新的要求,其中以低碳、环保、创新要求最为突出,乡镇建筑工程更是主动适应这一新时期的新要求,通过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来提高建筑工程的低碳、环保性能,以及借助于一系列新技术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能力;这些实践有力证实了乡镇建筑工程是城镇化建设科学的践行者。

1.3乡镇建筑工程是城镇化建设最有力的推动者

加快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国向现代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将我国建筑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巨大财富等投入到乡镇建筑工程管理中,必将极大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乡镇建筑工程将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事业发展最有力的推动者。

1.4乡镇建筑工程将是未来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

如前所述,乡镇建筑工程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最科学的践行者和最有力的推动者,随着我国乡镇城镇化建设需求的激发,特别是更多乡镇建筑工程的参与其中,乡镇建筑工程的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事业发展作用也必将越来越明显及越来越大,乡镇建筑工程在未来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指日可待。

2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乡镇建筑工程管理问题

2.1乡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标准明显偏低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政策的推行,乡镇建筑工程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乡镇建筑工程事业发展迅速,但普遍存在建筑工程规模小,建筑企业实力不足,导致乡镇建筑工程质量较低,这固然有乡镇建筑工程投资空间尚未被有效发掘,资金、技术投入有限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笔者认为还是在于乡镇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有效质量管理标准的缺乏,就当前我国乡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标准而言,其明显低于城市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标准,非常不利于我国城镇化背景下乡镇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更不利于我国乡镇城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2.2乡镇建筑工程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就当前乡镇建筑工程管理而言,相关监管体系不够完善是突出问题之一,亟待健全乡镇建筑工程监督管理体系,因为无健全完善的乡镇建筑工程监督管理体系,也就无所谓规范的乡镇建筑工程市场,无所谓的合格的乡镇建筑工程质量。以当前我国乡镇城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违章建筑、违建行为为例,由于相关部门间缺乏沟通,导致上述行为成为我国乡镇城镇化建设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其根本原因还是监督管理的缺位,确切说是相关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的管理缺位;目前专门的乡镇建筑工程监督管理体系,甚至可以说是空白。

2.3乡镇建筑工程市场秩序相对比较混乱

就当前我国乡镇建筑工程市场秩序而言,还可以用混乱一词来形容,特别是存在着一些资质低,甚至是无资质的施工队,而乡镇建筑工程招投标则存在着暗箱操作等违法违规现象,再就是乡镇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着不严格按着设计方案施工、随意更改设计方案等问题,以及施工方为了获得更多利益,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建筑材料等;总体上而言,乡镇建筑工程市场秩序混乱问题明显,直接影响到乡镇建筑工程质量及其管理。

3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乡镇建筑工程管理问题对策

3.1着力提高乡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标准

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乡镇建筑工程虽然在单个项目规模上还较少,但就项目数量而言其还是很庞大的,为了有效保证乡镇建筑工程质量,有必要提高乡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在乡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上除遵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外,还有必要严格审查设计方案、原材料质量,以及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全程跟踪等;这些都应该纳入到乡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标准中,在保证乡镇建筑工程质量同时,促进我国乡镇城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3.2加强乡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人员培训

为了有效提高乡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水平,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有必要高度重视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除了要求乡镇建筑工程单位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施工培训外,还应该主动承担起对乡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严格考核乡镇建筑工程监理人员,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借助乡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来提高乡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水平,促进乡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

3.3规范乡镇建筑工程施工合同与过程管理

为了进一步规范乡镇建筑工程市场秩序,在乡镇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另一方面则有必要进一步规范乡镇建筑工程合同管理,遵照“以法律为依据、以合同为准则”的施工管理理念,通过有效贯彻落实承包合同来有效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再就是要规范乡镇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管理,通过加强施工过程管理达到规范乡镇建筑工程市场秩序等目的,逐步使我国的乡镇建筑工程步入发展正轨。

3.4进一步完善乡镇建筑工程监督管理体系

就乡镇建筑工程监督管理体系而言,其决不能照搬当前我国的城市建筑工程监督管理体系,而应该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构建符合我国乡镇城镇化建设背景的乡镇建筑工程监督管理体系。因为这一体系监督管理作用的发挥最终需要借助于乡镇基层管理组织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因此必须要符合乡镇基层管理实际,必须是在统筹、协调乡镇基层管理资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监督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对乡镇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性。

4结语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城镇化背景下乡镇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专门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总结城镇化及其乡镇建筑工程在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方面重要作用等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城镇化背景下乡镇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性地提出应对措施与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1]倪宝全.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措施探讨[J].中国建材科技,2018(02).

[2]邱金明.浅析城镇化背景下的清远市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绿色环保建材,2017(12).

城镇管理范文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城镇燃气工程的发展建设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增加,已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燃气工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项目,在工程管理中会遇到很多不利的因素,比如在铺设燃气管道时遇到恶劣的地形条件,会给燃气工程管理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燃气工程建设时,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其工程管理流程的重要性,从而使得燃气工程建设得以圆满完成。本文通过对燃气工程流程管理的认识,对目前城镇燃气工程流程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提出行之有效的工程管理流程优化策略,以期对今后我国进行燃气工程的流程管理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城镇;燃气工程;流程管理;优化策略

城镇燃气工程管理流程是进行燃气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整个燃气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和施工效益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旦城镇燃气工程管理流程出现问题,将会使得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从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城镇燃气工程建设的同时,应充分重视城镇燃气工程管理流程的优化,不断完善建设单位的生产资质和燃气工程的施工技术,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使流程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提高燃气工程的生产效率。

1燃气工程流程管理概述

1.1燃气工程流程管理的含义

所谓流程管理,指的是在进行一个项目过程中管理者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实施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分工协调和监督的活动。也就是说,流程管理就是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管理者对活动品质的把控和管理。在城镇燃气工程建设中,为了更好地实施燃气企业的经营目标,对其设置相关的流程管理人员进行烤燃气企业的管理,从而使得燃气工程项目能够顺利地完成。

1.2燃气工程流程管理的职能

城镇燃气工程的流程管理是根据现代企业对流程管理体系的要求而定的,其主要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战略职能,即城镇燃气企业为流程管理所制定的一项指导质量活动的职能;二是决策职能,即是为了实现城镇燃气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制定的一项科学合理的流程化管理职能;三是开发职能,即城镇燃气企业为了实现项目流程化管理而对管理人员进行思维、手段的开发职能;四是财务职能,即在进行燃气工程建设中对资金的筹备和管理中所应执行的一项职能。

2城镇燃气工程流程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2.1流程管理培训不到位

目前在进行城镇燃气工程建设施工时,大部分施工单位的流程管理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工作,以致于管理人员意识浅薄,对流程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进行流程管理的管理人员还停留在以往的传统观念中,仅是将流程管理的机制用于内部的控制中,没有将其提升到整个燃气工程的建设中来。这就造成了施工单位对燃气工程流程管理的培训不够重视,导致城镇燃气工程的管理理念跟不上时代脚步,从而使得建设单位的管理水平低下,没有明确的经营目标,不能发挥流程管理的职能,以致生产效率低下。

2.2流程管理体系不规范

流程管理体系是城镇燃气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流程管理体系,在流程管理的控制政策和程序上将会无法体现。在城镇燃气工程进行建设施工时,应制定合理有效的风险控制政策和施工管理流程,以保障流程管理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但在实际的施工中,部分企业没有对管理体系进行严格执行,只是搞形式主义以应付相关监管部门,以致于大部分的管理流程没有得到落实,从而导致城镇燃气工程管理的失误。

2.3流程管理的技术不先进

城镇燃气工程的流程管理也应紧跟时代步伐,使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但我国目前大部分城镇燃气企业仍沿用传统的流程管理技术,以致于燃气工程施工不能得到有效运作。大多数城镇燃气企业不太重视流程管理的技术改造,通常是以“盘查”的手段进行相关施工资料和数据的分析,并以此来判断是否存在流程管理问题,其实这并不能使城镇燃气工程出现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只能是表面上进行管理流程中的分析,而不能有效地防止流程管理的风险。

2.4流程管理机制不完善

流程管理机制在城镇燃气工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它能将监督和审核的体制融会贯通,从而提高了工程管理的生产效益。这是因为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监督和审核机制,就会使得一些影响流程管理的不利分子流入进来,从而使得整个燃气工程建设工作遭受破坏。但目前部分城镇燃气企业却没有形成合理的管理机制,没有很好地落实和实施监督和审核工作,以致于燃气工程的流程管理没有发挥实质作用。

3城镇燃气工程管理流程优化策略

3.1加大流程管理培训力度

目前我国的城镇燃气工程流程管理工作仍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建设单位对于流程管理的意识还不够强烈,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流程管理的培训。在城镇燃气工程进行流程管理培训过程中,建设单位还应摒弃传统的培训观念,积极发展新的流程管理培训内容,加强对流程管理意识技能的训练,从而使流程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人心,提高城镇燃气工程建设的工作效率。

3.2建立健全流程管理体系

流程管理体系的建立关系到城镇燃气企业的管理水平,没有完善的流程管理体系就没有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因此在进行城镇燃气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流程管理体系,制定相关的流程管理制度,从而提高流程管理的工作质量。针对流程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从管理信息的搜集和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出发,为流程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3.3提高流程管理的手段

针对目前城镇燃气工程流程管理效率相对低下的状况,建设单位应当紧跟时展,应用计算机手段提高流程管理的工作效率,使其管理信息化,从而实现流程管理的高效运作。因此,在进行城镇燃气工程管理过程中,应不断提高流程管理的手段,引进新的技术和工艺,转变流程管理的传统思维和方式,不断推进燃气工程流程管理的发展,从而提高燃气工程生产效益。

3.4加强流程管理监督机制

城镇燃气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在进行施工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流程管理的监督,加强施工人员的监管,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减少建设过程中由人为因素而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降低城镇燃气工程的风险。加强燃气工程流程管理监督工作,需要建设单位指定专门的监督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工作,充分发挥监督机制的效应,从而达到提高工程管理效率的作用。

4结语

总而言之,对城镇燃气工程实施流程管理,对建设单位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燃气工程管理中,需要不断加强流程管理的技术,完善流程管理体系,加大流程管理的培训,从而实现城镇燃气企业的质量经营目标。

作者:季少发 单位:天津市塘沽燃气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城镇管理范文5

关键词:城镇化;消防管理;创新策略

一、城镇化进程中消防管理出现的新状况

(一)人口结构复杂。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新型城镇,一些规划中的城镇不能很好地预估短期内入住的人口数量,有的人口规模和数量激增,同时另外有的人口数量极少,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给城镇消防管理带来了难度。与此同时,城镇人口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原来城镇人口与附近迁移而来的农村人口混杂居住,大量的现代化建筑物被建造以承载如此多数量的人口生活居住需求,建筑物的用电、用气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消防管理的压力增大。二是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巨大消费需求吸引了来自各个地区的人们进入城镇从事生活服务行业,尤其是餐饮娱乐从业人员的增多,流动人口管理问题也会导致消防安全隐患的存在。

(二)公共服务场所数量增多。上文分析了外来从事餐饮娱乐人员数量的增多,加上本地区原有的从业人员对城镇居民服务需求的市场认知,新型城镇消防管理面临的另一个状况就是大量公共服务场所的出现带来的消防安全管理压力。一是原有城镇规划建设欠缺对居民服务性需求的考量,规划建设的拟供居民文体娱乐、餐饮消费的建筑规模和数量严重不足,大量后期改扩建的服务场所出现,消防管理工作需要随时进行修正,一线消防安全检查和管理的压力增大。二是城镇出现的违章建筑、违规改建的服务场所数量增加,一些私拉乱建的场所不仅没有消防安全通道,甚至连基本的线路安全都无法保障,城镇消防部门的监管难度和压力巨大。

(三)城镇产业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中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速度加快,城镇经济快速增长,这也是导致大量人口集聚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极大地加快了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速度,对实现区域性经济快速增长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但与此同时,产业集聚发展给城镇的消防管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是当前城镇产业大多为中小型或小微企业,大多为基础性的制造业,产业发展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建设厂房,水电气的使用量较大,厂区内部的消防管理存在许多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二是从业人员数量多,且大多集中在厂区内工作,员工结构非常复杂,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往往会忽视消防安全,员工的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处于真空状态,给城镇消防工作埋下了隐患。

二、当前城镇消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消防安全意识不强。城镇复杂的人口结构是开展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的重难点,城镇原住民与农村人口对消防安全的认知上存在差距,一些迁入新型城镇的农村人口对防火、电气使用安全不够重视。一是长期存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祭拜”风俗导致的火灾事故频频发生,一些群众在室内进行“祭拜”活动,密闭空间里一旦发生火情即会造成严重后果;二是部分群众对消防安全宣传不以为然,建筑物内不配备灭火器等常用设备,甚至出现人为毁损基础消防设施或设备的情况;三是城镇居民用电安全意识不强,一些居民将电车停在楼道、室内充电,甚至出现从楼上放线充电等现象;四是占用消防通道问题屡禁不止,常见的是私家车乱停乱放在,占用消防应急通道,发生火灾时消防车不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二)公共消防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公共消防设施主要包括消防站、市政消防供水系统、消防车辆、消防装备、消防通道等内容,这些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并决定着消防安全保障的效果,对提升城镇应对灾害能力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城镇公共消防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镇建设的消防规划缺乏科学性和持续性,部分城镇建设过程中不重视消防设施建设,为了满足一些经济或社会公益性需求,既定的消防规划方案经常随意变动;二是经费保障不足,一些城镇在消防车辆、消防器材、消防装备的购置上“打折扣”,硬件建设上存在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消防部门的救援能力;三是消防供水系统建设开展不力,一些城镇存在严重的水资源短缺,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同时对火灾心存侥幸,存在违规占用消防用水配额的现象。

(三)应急反应机制不健全。应急反应是针对火灾等灾害发生时的救援决策速度与执行能力,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因素的88存在,现阶段城镇消防应急反应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一是城镇消防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理念和方式较为落后,主管单位和领导对城镇消防安全形势缺乏清晰地认识,过于自信或疏忽大意而导致许多消防安全检查制度流于形式,前期隐患排查工作开展不力必然导致在灾害发生时难以及时作出有效应对。二是城镇建设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社会经济建设,消防基础设施不能有效更新,新技术、新设备不能配备齐全,消防人员的训练保障不力,应急演练走形式、做样子,同时城镇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存在信息交流沟通不及时、不通畅,严重影响了消防部门在灾害面前的应变反应。

三、城镇化进程中消防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

(一)立足实际加快城镇公共消防设施建设。首先,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实际需求制定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消防规划,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城镇化建设总规划的前提下,扎实推进城镇消防的科学化、精细化与现代化建设。从规划设计方案、资金保障、建设监督、消防管理、应急演练等多环节开展行之有效的工作以推动城镇消防安全管理,确保城镇社会稳定。其次,根据具体的城镇消防建设规划方案落实各相关具体工作。一是严格执行城镇规划建设方案,按照消防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落实城镇消防站的建设,确保投建的消防站能够满足城镇应急救援的实际需求。二是科学合理规划市政消防供水设施建设,包括管线铺设、消防用水配额、定期管线检查等工作必须严格执行相关管理规定,确保消防用水。三是严格落实消防建设的经费保障,确保消防车辆、消防装备、消防器材的购买数量,扩建消防训练场地,为消防队员开展应急演练等专项技能训练提供后勤保障。

(二)全面创新改革城镇消防监督执法形式。首先,城镇消防管理工作关系重大,必须要准确定位城镇消防部门的职责,协调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推进城镇消防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明确消防主管部门的具体职权、工作制度、履职监督等内容,确保城镇各项消防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迹可查。其次,落实各单位主体责任,尤其是消防部门的履职要正确。一是要求城镇消防部门落实好消防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从队伍建设、执法监督、消防救援等多方面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二是要求城镇各职能单位、负有消防责任的企事业、民间团体和社会团体等严格落实各自的管理职责,将消防安全管理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并配合消防主管部门进行消防安全检查。最后,改革消防监督执法机制,透明监督执法行为,在阳光下执法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消防部门的执法活动也必须要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一是要健全消防法规,对消防执法的法律监督和制度监督进行完善;二是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网络监督,全面提高消防部门执法水平和能力。

(三)构建群防群治多元参与的消防管理格局。首先,在城镇化进程中消防安全管理的压力持续增加,消防管理工作单纯地依靠消防部门显然不足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必须要对现有消防管理格局进行必要的改革,发动和依靠群众,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城镇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当中,尤其是一些具备专业社会救援力量和能力的社会团体对城镇消防管理工作是一个重要补充。其次,构建多元参与的消防管理格局必须要坚持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辅的框架结构,政府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负有重要管理和保护的重要职责,这种管理的权力和职责是不能随意交由社会团体代为执行。一是城镇消防管理部门要持续加强队伍建设,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组建专业消防队伍,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来加强队伍硬件建设,在城镇消防管理中强调科学管理,采取网格化消防管理。二是充分鼓励和推动社会资本和民间救援力量进入到城镇消防管理体系中,在消防部门的统一管理和指挥下开展各类消防宣传、消防演练和实战救援工作。

(四)持续开展城镇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首先,必须要重视教育的作用,开展全民消防知识的宣讲活动,不断提升城镇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教育对人的意识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被动消防知识宣传不能很好地为群众所接受,因此,要逐步建立全面普及大中小学的消防安全知识教育,针对社会群众定期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构建起全民懂消防的城镇消防管理工作的新格局。其次,加强城镇基层社区建设,推进社区消防管理工作的网格化、清单式管理。一是结合城镇消防管理工作的需要,实行政府职能部门划片承包社区的模式推进消防管理工作,工作人员进入社区广泛开展群众的消防安全宣传工作,实地指导群众正确使用消防器材,掌握一些火灾自救技巧。二是开展消防宣传的清单化管理,即要求每一个参与消防管理的专职消防队员或其他工作人员按照事先经过科学制定的消防知识清单的内容和要求开展基础宣传教育工作。

四、结语

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加快,消防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局面将越来越多,必须对当前城镇消防管理工作已经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细致分析,从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监督执法形式、构建多元防治新格局与广泛开展教育宣传等方面推进城镇消防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精细化,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九海.城镇化进程中消防管理创新工作探究[J].消防界(电子版),2016(05).

[2]马从波.加强和创新城镇消防管理工作探究[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3(10).

[3]李振华,李继繁.新常态下社会消防管理创新发展的思考[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6(11).

[4]任章龙.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创新策略[J].消防界(电子版),2020(09).

城镇管理范文6

在1979年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基层实行的是的政社合一管理体制。1983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在基层取消,建立乡镇政府。到1985年,全国基层基本完成由公社到乡镇的转变,并实行县乡“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乡镇政府作为一级财政单位的行政地位得以确立。与先前的制度相比较,在1980年代全国自上而下的“放权让利”的体制改革背景下,乡镇政府能分享少量工商税费,以及大部分农业税费、屠宰税、筵席税等,乡镇政府的财力有较大提高。但是,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后,各级财政再次向上集中,乡镇政府的财力受到较大影响;在2005年中央决定取消农业税及农村不合理的收费后,乡镇政府的财政来源进一步萎缩,出现所谓“乡镇财政哭爹叫娘”的现象。根据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乡镇财政表现为“吃饭财政”和“要饭财政”两种情形,前者大多出现在沿海发达地区,而后者则是广大欠发达地区的写照。所谓“吃饭财政”,就是指政府的可支配财政收入基本只能满足人员工资和政府运转的行政开支,用于社会服务和经济建设的部分很小。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现象并非源于乡镇的经济实力,而是源于既有财政体制。以J省K市(县级市)L镇为例,三个主要税种,增值税除去中央拿走75%外,剩下的25%中,省里拿走12.5%,县级政府再分走一部分,实际镇政府只能分到7.5%;所得税与增值税类似,镇政府实际只能分到12%;营业税虽然镇政府能分到的比例较大,但近年来推行“营改增”,营业税的税基大幅下滑。在此财政体制下,L镇2011年全口径财政收入8.9亿元,本级政府享有的可支配财政收入不到4亿元。其中维持行政开支就需要3亿多元,真正能用于各项建设的不到1亿元,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数据来源于2012年笔者对L镇的实地调研)。所谓“要饭财政”,即因经济欠发达而自身生财能力弱,乡镇政府的行政开支都要依靠上级政府的补助。以H省G县Z镇为例,2013年乡镇全口径财政收入1000万元左右,尽管县政府在自己权限内把大部分财政收入留给乡镇政府,乡镇政府也仅分得400万元左右,财政缺口仍有350万元左右,自己无力解决财政供养人员及政府运转的行政开支问题,只能依靠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或其他补助来解决(数据来源于笔者2014年10月对Z镇的实地调研)。尽管财政能力非常有限,乡镇政府的职能却是全能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乡镇政府的职能可以概括为:(1)执行本级人大和上级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2)执行本行政区内的经济社会建设计划;(3)其他保障人民生产和生活的职权。从这一论述可以看出,乡镇政府要承担辖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职能。在我国纵向政府间的“职责同构”的体制背景下,实际上各级政府之间缺少明晰的职能分工。在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相关激励和约束形成一种发展机制,促使各级政府凸显其经济职能,乡镇政府也不例外。在各种自上而下的经济增长考核指标压力下,加之财政能力不佳的状况,导致乡镇政府经济发展职能导向强,而社会管理职能导向弱的局面。显然,基于财政体制及发展机制,既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是一种权责不匹配的体制,亦即财政能力与行政职责不匹配,从而导致乡镇政府出现职能偏差的问题。为缓解财政窘迫的压力,招商引资几乎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既无力也无心去认真有效地提供乡镇公共品及服务,长期以来乡镇政府在教育、医疗、环保等方面的责任不到位。有的学者通过对江西、河南的乡镇财政进行案例研究认为,财政体制的收入上收机制和农村教育支出的乡镇支出为主,造成了乡镇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进而造成教育发展迟缓②。在对国内知名专家进行的问卷调查中,61.9%的专家认为公共服务职能差是乡镇存在的突出问题。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所需的建设资金主要靠土地出让金和土地融资解决,形成“吃饭靠财政,发展靠土地”的局面,由此形成一些负面影响:(1)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严重威胁到耕地尤其是优质耕地资源的保护。(2)为吸引投资,在土地征用中对农民的补偿进行克扣或强拆强征,酿成很多社会群体性事件,危及到社会的稳定。(3)鉴于乡镇政府能力及人力资源的有限性,以乡镇为单位的工业发展模式,很难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供给,因而乡镇工业的技术结构或产业结构大多是低水平的,不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使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新型城镇化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挑战

近年来,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想,亦即“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党的十六大所作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3月,中央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从人口、产业、环境、城镇规模和相应的支持制度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方向。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新意何在,很多学者进行了解读或阐述,认为新型城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思想,以集约化、生态化为发展模式,以功能多元化、体系合理化为基本内容,以城乡一体化为基本目标①。城乡互补、能源节约、城镇质量、环境保护、集约发展、共同富裕等六方面是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人本化、集约化、集群化、协调化四个方面。新型城镇化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人的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产业现代化、建筑工业化、中国梦”等。以上诸多解读从不同的侧重点概括了新型城镇化的新意所在,如果进一步加以提炼,与乡镇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强调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长期以来,在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下,“城镇-农村”以及“城里人-乡下人”形成了明显鸿沟。一方面,大量在城镇工作和生活的农民工受制于户籍制度,难以平等地享有城镇的公共服务,面临着子女教育、医疗、养老以及其他社会福利等困境。另一方面,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有异,往往县级政府负责县城、乡镇政府负责城镇,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呈现缺失或不足的状态,农村居民因为居住地的差异而难以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总理在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对此,新型城镇化既要打破城里人-乡下人的户籍限制,让城镇常住人口享有所在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又要打破城镇-农村的地理限制,改善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二是强调城镇化发展中的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长期以来,在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的发展机制下,对乡镇政府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强激励,导致了乡镇企业热和开发区热。东部地区乡镇,利用自身廉价的土地和区位优势吸引投资,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而广大中西部地区的乡镇,因区位、财力和人员素质等因素,难以有效吸引投资,导致了沉重的发展债务。而无论东部还是中西部,基层政府的发展观都是重增长速度轻效率,这就造成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新型城镇化,不是不追求经济发展,而是要求不能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资源的粗放利用以及对环境的无限破坏的基础上,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才是能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发展。显然,根据上文对我国乡镇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新型城镇化对既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提出了严峻挑战,主要反映在如下几方面:

(一)对乡镇财政能力的挑战。

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城乡统筹发展是重要手段,这使得乡镇政府需要服务的人口显著增加。以经济落后的H省Z镇为例,统筹城乡发展使镇政府需要服务的人口从2000左右城镇居民扩展到25000左右全镇人口,相应的财政供养人口和建设项目成比例增加。但Z镇的本级财政收入,10年来一直在每年100-400万元间波动,这与每年2000万元左右的资金需求相比是杯水车薪(750万元运转资金需求,1200万元左右建设资金需求)。在此财力下,Z镇的建设资金,一方面需要积极向县政府争取项目支持,一方面必须负债建设。在我们的访谈中,该镇党委书记表示“一般一个项目,有1/3的资金我就敢启动,不然就办不成事。我来做书记,有900万债务,主要是工程拖欠款”。经济发达的J省L镇,全镇12万常住人口中,本地人口仅3万,而外来人口达9万。10年前的外来人口主要是流动性的农民工,在这里工作,但其子女教育和养老等主要在家乡解决;当前的外来人口主要是80后农民工,在本地生儿育女,安家立业,子女教育和养老等都需要本地政府予以解决。该镇镇长指出,“上级留给我们的财政分成,都是按照吃饭财政来留的,要搞经济建设,以及中央提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都需要自筹资金。自筹资金主要靠土地转让金、融资,2011年财力4亿,负债就有4.1亿”。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与既有体制下的乡镇财政能力存在巨大落差。

(二)对乡镇政府职能配置的挑战。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乡镇政府以改善居民的公共服务为核心职能。在既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下,乡镇政府既要发展经济又要负责提供公共品及服务,财政能力的不足,使其难以实现两者平衡,不得不以发展经济为主,对其他则心有余而力不足,经济发展分散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投入。实际上,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即使乡镇干部也认为,注重经济发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基础建设,上级要求我们配套,就得自己出钱”(H省Z镇党委书记访谈);“上级提外贸增长10%,经济增长8%,就开始搞外贸和增长攻坚战。外贸那么多,产业那么多,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呢?老百姓需要的是实际的东西。上级以后能不能不要老是提增长,回归到政府基本职能”(J省L镇镇长访谈)。另外,即便是在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由于乡镇政府的人员编制有限,因经济规模扩大而需要增加工作人员,只能通过乡镇财政来聘任临时工加以解决,临时工与在编工作人员的比例甚至超过了3∶1,大大加重了乡镇政府的财政负担。

(三)对乡镇发展模式的挑战。

新型城镇化提出了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其中包含着产业协调发展的内涵。一般而言,现代工业中的产业链或供应链的联系范围往往超出乡镇的行政辖区范围,需要跨越行政区划的协调发展。对此,国际上于1990年代就出现了跨域治理理论,强调政府间通过平等协商及组织结盟,解决跨行政区的事务协调①,促进区域性产业链的形成。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以乡镇为单位的产业发展模式,我国乡镇政府之间的横向关系更多地体现为竞争。例如,J省K市(县级市)具有很好的旅游资源,K市著名景点的Z镇希望把邻近乡镇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旅游产业链,但与临近乡镇陷入“谁主谁次”的问题,难以协商。其实,乡镇之间的难以协调不仅是财政利益的矛盾冲突所致,更重要的是乡镇政府能用于协调发展的政策工具非常有限。众所周知,处于政府序列末梢的乡镇政府基本上只有执行权,自己制定政策的权力和能力都非常有限,加之财政能力的窘迫,也没有支持行政协调的财政工具,面对错综复杂的跨行政区划的协调发展问题显得无能为力。因此,长期陷入以乡镇为单位的“碎片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集约化的规模经济,造成对资源的低效率使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总之,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之下,乡镇政府财政能力的不足和政府职能的不到位,以及发展模式的不科学,都表明既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难以有效地解决乡镇发展面临的问题,需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问题。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策课题。

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取向探讨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服务于提升乡镇的公共品及服务的提供能力,以及提高乡镇经济发展效率,这就涉及到权责的调整问题。实际上,围绕着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近几年已出现了一些实践探索,主要有“强镇扩权”“乡财县管”和“撤乡变街”等几种形式。所谓“强镇扩权”是有选择地赋予经济发达乡镇更多权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为此,中央编办与中央农办、国家发改委、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13个省选取25个经济发达的乡镇,进行“强镇扩权”试点。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体制创新(如行政区划调整)、下放权限(如城建、环保、治安权限,以及提高乡镇财力)、编制管理(增加乡镇人员编制)。该项改革的核心,是“坚持权责一致、事财匹配,赋予镇政府履行职能必要的事权和财力”。总体而言,该项改革试点进行5年多来,虽然省级政府较为积极,乡镇政府较为期盼,但处于关键环节的县级政府,并未积极全面地落实强镇试点,而是小范围、有选择地推行放权。根据笔者对试点镇之一的J省K市(县级市)P镇的调研,K市政府虽然发出试点的通知,但下放行政权限的具体目录长期没有落实,对P镇的财政放权仅限于财政收入的增量部分(基数部分按照原来的县乡比例分配,增量部分100%归P镇),并且财政放权只能维持4年,4年后再议。显然,在“强镇扩权”问题上,县级政府持消极态度,这其中除了县级政府有其自身利益考虑外,还受到一些合情合理的客观因素制约。例如,自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及“转变增长方式”以来,各级地方政府都加强了经济发展的统筹规划,亦即对建设用地资源、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的统筹规划,这涉及到用地和项目审批及其衍生权限的向上集中。这一变化趋势与向乡镇放权不相吻合,这就是为什么“强镇扩权”落实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之一。所谓“乡财县管”主要是针对乡镇财政能力不足而采取的财政统筹措施。2005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使得乡镇政府的自有财力比重下降,对上级政府的财政依赖度大幅增加。在此背景下,财政部于2006年发出《进一步推进乡财县管工作的通知》,以期达到“规范乡镇收支行为,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的目的。该项改革的主要内容为“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县乡联网”。虽然该项改革的核心是解决乡镇财政管理的规范性,并不触及乡镇政府的财政自主权,但财政的规范性管理实质上把乡镇财政支出的项目纳入县级财政的管理,乡镇在财政支出方面的自主性受到削弱。

对于县级政府而言,由于加强了对乡镇的实质性干预,对推行该项改革较为积极,而乡镇政府因财政需要仰仗于县级政府的支持,对支出自主性受到削弱不满意但也可以接受。因此,“乡财县管”的改革推行较为顺利,截至2011年底,实现了“乡财县管”的乡镇为2.93万个,占全国乡镇的3/4左右①。所谓“撤乡变街”是把乡镇政府变为街道办事处,这主要出现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这一变化实质上是撤消了乡镇这一级政府,使之变为上级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例如,浙江省约30%的乡镇已变为街道办事处,四川省约6%的乡镇也变为了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作为上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最本质的变化就是不再作为一级独立财政预算的行政单位,辖区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由上级政府统筹规划,街道办事处只是负责执行上级政府的任务安排。以上几种实践都涉及到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亦即基层行政管理需要集权或分权的问题。“奥茨分权定理”(Oates,1972)认为分权的必要性是,分权有利于增进地方民生福利的提升及资源配置的效率,因为越是接近实际的政府层级越了解真实的需求。一般而言,公共职责通常最好由那些最接近居民的政府加以实施,集权化的选择导致供给的同一性,无法考虑到各地方的不同偏好,因而国家范围内同一化的服务会导致消费者剩余的损失。福利损失可以被看作是信息不完全的产物,基层政府由于拥有更为全面的信息。因此,克服消费者剩余损失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分权。公共选择的分权化是帕累托效率增进的,其原因是它可以减少消费者剩余的绝对损失,这通常被称之为“奥茨分权定理”。理论的结论是建立在对理论假设验证的基础上得出的,奥茨分权理论的假设主要是:(1)政府寻求社会福利最大化是源于选民压力;(2)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使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具有信息的优势,因而分散而不是集中提供公共品能有效避免福利损失。假设(1)在西方发达国家是成立的,亦即决定资源配置及利益分配的政治过程是通过选票(无论是用手投票或用脚投票)来体现的,但这与中国的国情不相吻合。假设(2)相对来说较具普适性,但如果就中国的情况而言,还需进一步分析。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等,基层政府不具有发展经济的职能,产业发展是基于市场的私人行为,政府既不负责给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也不需要市场信息。因此,所谓地方政府更具信息优势,仅指对当地的公共服务需求信息。而在中国由于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特点,乡镇政府也具有发展经济的职能,因而也需要掌握市场信息。现代经济中的市场范围远远超出行政区划尤其是基层行政区划范围,行政区划空间范围越小的政府要想掌握市场信息就越困难,这一点与地方公共服务需求信息正好相反。另一方面,由于基层政府制定政策的权力极其有限,在应对市场变化上的政策工具也就非常有限。因此,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而言,无论是能力还是信息都不能说基层政府最具优势。综上所述,分权理论的两个理论假设,其中有一半(亦即假设1)的假设不符合中国国情,余下关于信息问题的另一半假设(亦即假设2)由于没有涉及市场信息问题,对于中国而言也只是部分适用。换言之,由于公共选择的政治过程和基层政府职能的差异,“奥茨分权定理”在中国的适用性就大打折扣,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强镇扩权”“乡财县管”和“撤乡变街”三种实践模式中,具有明显权力向上集中特征的“乡财县管”和“撤乡变街”能成为主流,而具有权力下放特征的“强镇扩权”在落实中举步维艰。分权理论还有一个方面,即强调分权能导致高效率。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中,效率是与市场经济相关联的,这就衍生出一个结论,即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分权。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市场经济体制下分权也是有限度的,并不是所有权力都逐级下放。例如,在美国有关教育、公共医疗及道路等公共品及服务大多是由州政府负责提供的,并没有把这些权力或职能下放到县(county)或镇(town)一级政府,因为公共品的提供也讲究规模效益。另外,我国台湾地区完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但近几年来在城市化进程中,也把占比约30%的乡镇政府改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区公所),这一变革覆盖了台湾人口的59.6%及面积26.7%的地区。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基层政府财源萎缩,以及基层公共管理效率下降。这一变化的核心内涵是,区不再是独立的一级财政预算行政单位,区管辖范围内的大部分经济事务和民生事务都由市政府统一规划和支出,区仅执行市政府的预算支出。由此可见,分权并不一定能保障基层公共服务的效率,效率与分权并不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鉴于上述理论和其他地区实践的分析,在我国实验探索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三种模式中,“乡财县管”和“撤乡变街”的改革既符合国情,也可以提高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效率。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要使基层政府能更好地提供公共品及服务,就应该坚持基层政府权力向上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向。由于中国还有广大的农村地区,不是所有乡镇都可以改为街道办事处,因而“乡财县管”和“撤乡变街”两种模式会长期同时存在,但这两种模式的一个共同点是,加强上一级政府对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在经济发展统筹中,县级政府要基于经济发展和资源使用的效率,对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进行全局性的统筹安排,避免乡镇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碎片化发展的资源使用低效率和对环境的破坏,同时通过削减经济职能以减轻基层政府发展经济的负担,使基层政府回归其基本职能。在社会事务发展的统筹中,对公共品及服务的提供应采取上级政府统筹资金安排,基层政府提出具体需求规划的混合式做法。因为“奥茨分权定理”关于公共品提供的问题,存在上下级政府间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具有合理成分,我们对该理论的质疑主要是在解决问题的路径选择上。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由上级政府统一规划或安排的一些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出现流于形式的“样子工程”,很多乡村的公共厕所长期一把铁锁把门,一些公共图书馆徒有样子,并不具实用价值,等等。不具有实用价值就会造成理论上所谓的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因此,为了避免公共品及服务提供上的效率不彰问题,县级政府统筹主要应从财政上给予基层地方公共品及服务提供保障,而在具体的公共品及服务的数量及种类问题上,应认真听取具有信息优势的基层政府或行政管理机构的意见。

四、结语

城镇管理范文7

[关键词]乡镇规划;小城镇建设;重要作用

1  前言

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镇建设中,小城镇规划内容比较关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合理的乡镇规划建设不仅能有效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其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还可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乡镇规划建设理论知识不断深入研究的背景下,实践技术逐步完善,有针对性地改善了乡镇基础设施。但由于乡镇规划建设难以保持统一且具有较强复杂性,为进一步统筹规划农村的环境、经济、文化建设,必须采取科学的对策对乡镇规划建设进行全面的优化。

2  乡镇规划管理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

在小城镇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乡镇规划管理可以对小城镇规划建设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确保小城镇建设的规范性,为小城镇建设指明方向[1]。在小城镇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吸引着大批企业前来投资,在资金方面支持小城镇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下,小城镇可完善交通、水利等各项基础设施。通过对小城镇各项建设布局进行全面的整合,将先进的服务设施设备应用到小城镇中,发挥不同设备的优势,可进一步提升小城镇的服务水平;同时,在管理方面能够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科学的发展规划,对环境整治更加重视,环境污染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满足民众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城镇的整体魅力,使其具有特色,必须将历史文化与小城镇建设相融合,实现不同产业的稳步发展,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品牌产业。

3  当前小城镇建设中乡镇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建设中的乡镇规划管理工作已陆续开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目前国内经济状况发展良好的态势,为小城镇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这一阶段需要有效管理乡镇规划,将小城镇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加快经济发展。但就目前而言,规划管理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只有自身具备专业的技术水平,才能促进新时代小城镇建设中乡镇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1乡镇规划管理缺乏专业性人才。目前,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非常有限,很多大学生更向往在城市工作,而愿意回到农村工作的毕业生数量非常匮乏[2]。当前,在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乡镇规划管理中缺乏规划设计人才,乡镇规划始终无法科学地开展。而且,当前政府官员是小城镇建设规划管理的主体,其自身对专业的规划管理知识缺乏了解,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难以科学地、正确地、指导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专业人才的匮乏对小城镇建设的前进步伐产生了阻力。因此,针对乡镇规划管理工作开展,须更加关注和重视对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乡镇规划管理工作实施提供稳定的人才保障。

3.2缺乏先进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主导具体的工作,其在建设城镇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乡镇规划管理者仍然沿用以往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思想观念有待创新[3]。具体而言,在实际的乡镇规划过程中,规划者并没有详细考察小城镇,无法科学布局城镇;在建设过程中,规划管理者没有全面监督全施工过程,也没有制定科学的标准,无法有效促进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只有具备先进的思想观念,才可以正确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工作的规范性,因此必须对现有思想观念进行全面的创新。

3.3在规划管理过程中忽视环境建设。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在人类生产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当前,在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由于当地官员的规划管理理念不够科学,看重经济效益,而轻视环境保护,导致很多地区仅一味地发展经济,对生态平衡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导致当地的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居民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难以保证,与小城镇建设的初衷相违背。

3.4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足。基础设施是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其可以有效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规划建设城镇的过程中,如果当地官员忽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就会对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受到当地财政的限制,许多地区在建设城镇的过程中普遍缺乏资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巨大的困难,严重制约着城镇发展的步伐。

4  在小城镇建设中发挥乡镇规划管理作用的有效途径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延伸的背景下,乡镇规划管理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科学合理的乡镇规划可以有效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乡镇规划管理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规范化的规划,才能确保小城镇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对资源配置的全面优化。

4.1提高乡镇规划管理的水平。建立稳定的小城镇建设目标,持续性地发展小城镇,是提升乡镇规划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第一,只有坚持小城镇本地的发展,才能抓住良好的机遇,实行全面改革,以保证城镇化建设的合理性和实用性。第二,制订总体规划方案,准确把握相关风险,避免发生意外事故。此外,需要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农村中推广清洁能源,以可持续性发展农村。第三,需要进一步推动管理人员思想创新,制定科学的审批流程,严格按照流程开展相关工作,积极支持新兴产业。对城镇的治安管理环境进行全面优化,使地方各项政策落地落实。

4.2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规划管理。在进行乡镇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地方领导人员必须树立创新的管理理念,采用科学的方法建设和规划乡镇,结合国家的相关要求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全面统筹,在促进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环境进行有效保护。还需要为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丰富规划管理知识。同时,政府需要主动考察发达地区的城镇建设,积极总结经验,将先进的规划管理理念及发展模式合理地应用到本地特色城镇化建设之中。

4.3提升小城镇形象建设。只有建设好小城镇,才能将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在群众心中扎根,使群众对城镇规划建设更加关注,积极主动参与建设。第一,必须及时加强绿化建设,正确处理垃圾清扫回收,进一步美化环境,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要求,促进城镇化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第二,带动基础管理建设,设置管理委员会,增加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有针对性地管理环卫人员与城管队伍,有效改善农村地区存在的脏乱差现象,打造干净整洁、设施齐全的农村居住环境,将文化道德与基层文化广泛推广到农村地区,使农村居民可以对小城镇建设有清晰的了解,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最大支持。

4.4将自身发展与城镇发展相结合。为了科学规划乡镇,确保管理的规范性,必须将城镇发展与自身发展相结合,将环境建设人员与内部人员结合在一起,为城镇建设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第一,需要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关注,使基层组织的管理意识得到有效创新,结合具体实际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制度为依据履行各项工作,严格按照该制度约束内部人员,确保按照法律规定开展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管理工作水平。及时了解并解决民众存在的实际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第二,还需要加强重视民众生活环境优化,为民众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为小城镇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第三,完善乡镇规划中监管和巡查制度。与此同时,必须高效利用土地,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第四,科学安排各项管理工作,为规划的精细度提升提供保障。第五,合理优化城镇的资源配置,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第六,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不定期培训相关管理人员,组织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使各级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业务能力,保证人才的专业性。

5  结论

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具有直接关系,其存在可以有效促进国家的发展。但是,在目前的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政府对于乡镇规划管理的重要性缺乏了解,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关注和重视,并积极采取合理的措施予以解决。对小城镇建设中乡镇规划管理的重要作用应有准确的认识,通过科学规划管理乡镇,推动小城镇的科学发展,带动农村地区整体水平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赵维峰,刘成玉.城镇规划管理在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分析[J].中国商论,2019(11):206-207.

[2]荣西武,文辉,郭建民.完善小城镇规划管理的思路和建议[J].小城镇建设,2010(1):74-76.

[3]张岩青.我国乡镇规划建设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的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6):66-67.

城镇管理范文8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乡镇建筑工程;工程管理

目前,相关部门需要深入研究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乡镇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并且有效落实各项措施,提高管理水平,保证乡镇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相关部门不仅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乡镇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现象,还需要尽量避免乡镇建筑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乡镇建筑工程管理研究,为施工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加强乡镇建筑工程管理,可以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有利于实现乡镇建筑工程预期目标。因此,相关部门需要深入分析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高度重视乡镇建设管理工作。另外,相关部门还必须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施工问题的发生概率。

1乡镇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建设质量标准有待完善

笔者分析当下乡镇建设的实际情况发现,乡镇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乡镇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需要进一步结合乡镇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具体分析,但当下能够明确的是,乡镇建筑工程的投资潜力还可以继续挖掘,乡镇建筑工程的发展空间也比较广阔。在建设过程中,施工技术落后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目前,乡镇建筑工程建设对当地的土地政策依赖性非常强,各项措施都是基于土地政策执行机构与人员来组织的。在这种情况下,乡镇建筑工程建设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城镇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给乡镇建筑工程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然而,受到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一些施工企业的施工能力有限,它们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无法达到相关标准。因此,在乡镇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建筑质量标准不完善往往会导致施工项目存在较大的风险。

1.2监管体系不完善,安全管理工作无法落实

当下,工程项目的顺利建设与监管体系的完善性密切相关,工程项目质量的提高,也有赖于监管体系的有效落实。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一些乡镇没有完善监管体系,导致监管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安全管理工作一旦没有跟上,就会严重影响乡镇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另外,在施工过程中,相关部门还需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性。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安全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安全保障机制不完善,不仅会间接导致工程管理水平下降,还会引发了一系列管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传统的建筑工程监管体系只针对城市建筑工程,而很少针对乡镇建筑工程。在乡镇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管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导致管理效果不佳。②在乡镇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往往没有重视监管体系建设和安全管理工作,其应用的监管制度既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也不符合乡镇建筑工程的实际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监管方法不科学,不仅会降低工程质量和乡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还会严重阻碍城镇化建设。③在乡镇地区,违章建筑较多,违规行为频繁发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执法部门和当地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往往并不通畅,城镇化建设中的统筹协调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在乡镇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一些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这不仅会导致乡镇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开展不顺利,还会降低施工质量,增加施工成本。

1.3乡镇建筑市场秩序混乱,工程管理效果不佳

目前,乡镇建筑工程施工队伍的素质不高,一些工作人员缺乏综合能力,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除此以外,在工程招标的过程中,一些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例如暗箱操作,使资质较差的施工企业获得了乡镇建筑工程承包权。这些施工企业既缺乏乡镇建筑工程建设经验和建设能力,也没有对承建的乡镇建筑工程质量负责。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各项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既不利于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也无法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一些乡镇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为了节约施工成本,根本不重视材料选择工作,它们往往会选择一些质量较差的材料,以次充好。在乡镇建筑工程施工中,另外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施工企业随意变更设计方案和设计内容。施工企业没有综合考虑施工的实际情况和施工质量,导致乡镇地区的工程施工质量不断下降,使乡镇建筑行业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这些问题客观地体现了当下乡镇建筑市场秩序的混乱局面,它们会直接影响乡镇建筑工程管理的实际效果和乡村建筑工程质量。

2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乡镇建筑工程管理措施

2.1不断完善乡镇建筑工程建设质量标准体系

目前,相关部门需要根据乡镇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将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促进了乡镇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乡镇地区想要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就必须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情况来完善乡镇建筑工程质量标准体系。首先,相关部门需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来开展乡镇建筑工程建设工作。在工程施工以及工程验收等环节,相关部门需要严格检查各项技术的应用效果以及各项工作的实施效果。例如,相关部门需要检查混凝土、钢结构以及网架结构等施工质量,保证这些工程的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另外,相关部门还需要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及时解决相关细节问题,从而为乡镇建筑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帮助。其次,相关部门需要结合乡镇建筑工程施工需求,严格把控各环节的工作质量,提高质量监督效果,完善监督机制。最后,相关部门需要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乡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在乡镇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强监管系统建设,有效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推动现代化城镇建设,大力促进乡镇建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2.2保证监管体系的有效性,落实安全管理工作

为了保证乡镇建筑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有效管理各项工作,并且严格评估监管体系建设效果。在评估工作完成后,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工作,并且充分发挥乡镇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作用。为保证监管体系的有效性,相关部门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相关部门应根据乡镇建筑工程的需求来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另外,相关部门还需要调查乡镇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调查结果来完善相应的监管机制。②为掌握乡镇建筑工程管理情况,相关部门需要大力开展实地考察工作,并且根据实地考察结果来有效管理乡镇建筑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另外,相关部门还需要建立科学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3维持乡镇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工程管理效果

在实际工作中,想要有效解决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维护乡镇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工程管理效果。为了实现乡镇建筑工程建设目标,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①建立材料设备质量评估体系,为材料、设备的安全使用及科学管理提供保障;②增强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有效落实管理责任,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③加强合同管理,严厉打击目前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在乡镇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管理工作应有的作用。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