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考

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考

摘要:城镇化是反映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换的过程,实质上也描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路径。作为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平台,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在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型城镇化有别于传统城镇化,它倡导城乡统筹发展,并要求合理科学的城市格局,把绿色低碳,集约智能的生态理念与原则融入到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目前新型城镇化已经写入到十八大报告,并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一起将要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主力方向。

关键词: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城镇化就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先后经历了以苏南乡镇工业驱动的小城镇快速发展阶段、以开发区建设和外向型经济驱动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阶段以及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引领、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的发展阶段。截至2012年底,江苏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3%,高于全国52.57%的平均水平,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一、江苏省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在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央政策文件的引导下,江苏省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其思路是以大中型城市为依托,以区县经济为基础,逐步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一时间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居全国领先地位。据2012年底的数据统计,江苏省城镇化率高达63%,比1978年高出了38%。经过不断磨合,全省城镇体系趋于合理,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规模结构也进一步完善。截至2012年底,全省建制镇减少至930个,省内13个市的市区人口均在50万人以上,其中400万人以上、200-400万人、100-200万人、50-100万人的城市数量之比达到1:4:6:2,人口结构之比为22.86:42.17:29.14:5.83。自2005年江苏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实施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来,全省以大城市为核心,以中小城市为基础,以小城镇为纽带,不断构建健全的城镇体系结构和“三圈五轴”的城镇空间结构,开拓出一条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的新路。

二、江苏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表征分析

随着江苏省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省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2000年39.8%的城镇化率到2012年的63%,均高于全国的同期水平。但也不难看出,虽然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之路取得了较大的实践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城镇常住农民工中有1/4尚未取得市民待遇,这反映出新型城镇化推进进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现状,城镇体系建设及其运行机制中还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全省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整体呈现出苏南高于苏中、苏中高于苏北的发展态势。2010年底,苏南地区的城镇化率为77.2%,而苏北地区的城镇化率仅为53.2%,苏北地区的水平不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苏南地区的差距也超过20%以上,所以南北地区间存在较大的发展鸿沟。

(一)省内苏南苏北城镇化建设差距突出

1.城镇化密度较低

据资料显示苏北地区的土地面积为52312km2,占江苏省土地总面积的51%;人口总数为3248.47万人,占江苏省总人口的43.46%;在2012年末苏北地区有一座特大城市—徐州;两座大城市—淮安、连云港;四座中等城市—盐城、宿迁、新沂、邳州;小城市24个,其城镇密度为9.2个/km2,远远低于苏南的15.5个/km2和江苏省平均的12.3个/km2。

2.城镇化质量不高

2012年苏北地区城镇化水平为59.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更是比苏南地区的水平低。同时苏北地区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人均道路面积、人均生活用电量、人均日用水量等城镇化指标都远远低于苏南地区,这充分说明苏北地区处于低水平城镇化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长期以来苏北地区的城市建设都略显投资不足,城市道路、城市园林绿化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根据已有研究表明,江苏城镇化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均消费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非农从业人员比例、人均生活用电与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等差异上。城市现代化水平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一种标准,“南北”现代化水平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建成区占区域总人口比重、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居民消费支出等。江苏省城镇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其发展趋势背后存在着深层次的原因。

(二)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虽然江苏地区的GDP总量在不断增加,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城镇化水平确存在明显的滞后。根据2012年江苏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数据显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之比为7.6:56.6:35.8,而一、二、三产的就业人数之比则为31.5:34.3:34.2。作为最重要的第一产业农业,其增加值占比仅为7.6,而就业人数占比却为31.5,第二、三产的非农业,其增加值占比92.4%,而就业人数却只占比68.5%。所以,江苏省的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同时通过三大区域产业增加值和就业结构的对比,也不难发现南北地区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状况,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占多数。

三、江苏省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及建议

想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要珍视和发扬已经成功经验,又要正视和分析客观存在的问题差距,以求继续创新、深化开拓新型城镇化的科学之路。

(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江苏城镇化的有序发展

从顶层设计和宏观规划分层次加以考虑,应做好城市的功能定位和现代化先导区的规划,解决江苏省区域间可能出现的城市同质化说造成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现象。打造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群落,就是在更大的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把一体化发展的苏南经济板块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率先基本现代化区域和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群来建设,如何做到苏南“三位一体”发展是关键。为此,充分利用国家对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强城市分工与协作,突出协同创新,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谋求苏南城市群协调发展。

1.苏南城市定位和城市群落功能定位的差异化,充分利用好国家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宝贵机遇,推进江苏城镇化建设,南京都市圈建设,促进宁镇扬同城化。提升苏锡常都市圈要素整合和协调发展水平,加强与上海大都市的产业与空间资源的互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地带。

2.做好苏南各自城市发展和现代化先导区的规划。优化苏南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实施各区域特色发展、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形成城市群中心--层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南京和苏州宜于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源头与技术创新源头,无锡、常州和镇江市则宜于成为智能先进制造业装备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创意文化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

3.苏中地区深化沿江开发,加快该地区城市建设步伐,成为促进苏南与苏北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城市群和经济腹地。苏北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实施沿海开发,提升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的综合功能。

(二)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走城市化与新农村协调建设发展道路

首先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要做好这点,那么政府要调控和管理好资源的节约使用,保持好生态平衡,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十八大以来,省政府提出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以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尤其是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方面,在城镇化建设中联合推行五个一体化建设—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以此来促进社会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另一方面政府需要高度重视社会结构方面的城镇化进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要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并将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并且要重视已落户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注重从制度和政策上进行完善和解决。

(三)重视和加强江苏城镇化建设中对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和持续协调发展

加强对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对于江苏古镇古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处理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协调发展。管理好人力资源与社会经济,控制好生态资源与环资源的使用,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作者:梁彦诚 单位: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高三(6)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