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思考范例6篇

城市建设思考

城市建设思考范文1

一、“法治城市”创建的有利条件

(一)法治建设面临从未有过的良好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从大的方面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略写入宪法。“法治建设”的推进速度加快、力度加大。近几年沿海及经济较发达的省、市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相继开展了“法治区域”的创建,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省委、*市委也相继提出了“法治*”及“法治*”创建的要求。“法治城市”创建的条件环境基本成熟。

(二)领导干部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日益增强。近几年来,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已从一种制度性规定慢慢演化成一种内心的自觉。*市最近几年来,各级“四大家”领导班子都成立了律师顾问组,市及部分县市区还为主要领导配备了个人公务律师。领导在工作决策、基层调研、处理问题等方面都带律师参与,确保严格依法办事。此外,司法机关公正司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意识普遍增强。法制建设责任主体的内在动力趋强。

(三)广大群众对法制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全市“**”法律咨询热线其咨询内容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既有简单的法律知识的询问,也出现了对法律深层次问题的探讨,及结合现实问题对法治建设的建议等,反映出群众对“法治精神”的追求。“*司法行政网”的“*法治”网页开通1个月点击率就超过14万人次。法治建设中,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期望在提高。

(四)法治建设的基础日益巩固。经过20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实践,法治建设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物资基础及工作体制日趋完善,成为法治城市创建的现实基础。

(五)经济社会发展对法制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最先开展“法治城市”创建的往往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它反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法制建设的内在必然要求。经济社会与法治建设协调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是法治城市创建的思想基础。

二、“法治城市”创建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

(一)认识统一的难度较大。从实践来看,主要领导非常重视,但由于“法治城市”创建涉及到权利的制约与调整,可能导致一些地区和部门利益受损,阻力较大。还有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将“法治城市”创建当成“软”任务,重视程度不够。由于这种影响的症结在于利益的得失,因而具有长期性,不利于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整合力量。

(二)组织协调工作难度较大。“法治区域”创建是一个地区法治建设的综合性体现,内容涵盖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普法、法律服务、工作监督等,涉及到方方面面。若由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来牵头,就会出现小马拉大车的局面,并且由于其原来的工作重心是以普法为主,工作侧重点转移以后,有一个相当长的调整过程。此外,各个部门之间都存在协调难度大的问题,尤其是与人大及“一府两院”的协调更甚。同时,由于各部门都有各自的工作职能和工作模式,在法治城市创建的具体工作环节也会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其影响也具有长期性。

(三)工作摸索的难度较大。“法治城市”创建是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的民主法治建设工作,具有地域性特色,没有一定之规,虽有外地经验可以借鉴,但要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消化。同时由于这项工作起步时间不长,都在摸索,风险较大,且短时间难见明显成效,工作开展的内在动力不足。

(四)工作保障的难度较大。开展“法治城市”的创建需要专人专编,并要有经费保证。从工作需要来讲,一般地市专班定编5至6人,县市区专班定编3至4人比较适合。工作经费保障,地市一级年度专项工作经费至少在60万以上,县市区30万以上才能保证基本运转。内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人员编制和经费要达到上述标准,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三、“法治城市”创建的几点思路

(一)强化职能,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法治城市”创建由下到上不好推,也推不动,须自上而下层层推动。同时,由于“法治城市”创建涉及到党的机关、国家机关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没有强力部门来牵头,工作落实不了。可考虑构建“党委领导、各方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体制。具体来讲,一是党委“一把手”挂帅制。因工作性质一致,“法治城市”创建工作机构可与“依法治理领导小组”整合。但小组长由党委“一把手”担任。这是“法治城市”创建能否顺利有序推动的关键点。二是对依法治理办公室进行重新定位。目前各地依法治理办公室一般设在司法行政部门,侧重抓普法,职责没有理顺,力度也有限,要强化工作责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最好由党委常委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可设在司法行政机关,但应单独核编,并重新制定工作规划及工作的督办、考评制度,明确其组织协调地位。三是按照职责要求分线落实工作责任。根据“法治城市”创建实施意见对目标任务分线实施的要求,建立分线责任指导协调机构。即建立由党委政法委牵头的促进公正司法协调指导小组;由政府法制办牵头的依法行政协调指导小组;由党委宣传部牵头的舆论宣传协调指导小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的依法经营管理协调指导小组;由民政部门牵头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协调指导小组;由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的法制宣传教育协调指导小组;由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的综合督查指导小组。同时,各协调小组根据工作职责在相关单位确定建立联络员队伍。各司其职,落实责任。四是坚持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协调小组例会制度,定期沟通、总结、研究和督办工作。此外,“法治城市”创建的专项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工作正常运转。

(二)认真调研,制定规划,落实责任。“法治城市”创建的具体依据是党委出台“法治城市”创建的决定和“法治城市”创建实施意见或纲要。实施意见或纲要一般跨度在5年以上,既与相关的“五年”普法规划相衔接,更侧重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街接,并在起止跨度上相一致。实施意见或纲要的出台,应经过相关单位的反复讨论、征求意见。印发后,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各协调指导小组和相关责任单位分别将工作任务指标进行细化、量化,制定分年、分块的实施方案,进行目标管理和考评,将责任落到实处。

城市建设思考范文2

关于城市研究,我是一个新兵。不过,90年代初,我在东南沿海地区研究社会经济发展时,已经预感到那里大小城市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城乡人口的流动以及各种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的社会生活出现一个大的变化。**年,我在浦东新区实地考察时已看到了这种变化。但这种变化的深刻性不是光靠书本上提供的理论和方法就能认识和理解的,在较大程度上还需要研究者自已去直接接触当地生活的各种人以及他们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去年,上海大学成立了上海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就是想以研究上海的社会发展为主要对象,培养出既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能贴近社会实践的研究工作者。

上海对社区发展的研究比较早。而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为基层行政体制的现代化找到了一个为社区组织服务的办法。这个办法已进行了好些年的尝试,我去访问了几个试点地区、亲眼看了之后觉得,它的进一步完善可以促成一个适应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区生活系统。这使我很感兴趣,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对自己的思考进行了一些归纳,算做对上海社区发展研究的一个起点。

回想起来,社区这一概念,最初是燕京大学一些大学生1933年介绍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的社会学时,用来翻译英文Community一词的。它的含义简单地说是指以地区为范围,人们在地缘基础上结成的互助合作的群体,用以区别在血缘基础上形成的互助合作的亲属群体。血缘群体最基本的是家庭,逐步推广成氏族以至民族(虚拟的血缘关系)。地缘群体最基本的是邻里,邻里是指比邻而居的互助合作的人群。邻里在农业区发展成村和乡,在城市则发展成胡同.弄堂等等。

根据我们的意思,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人类是聚众成群相互合作共同生活的。从一般群居发展成为一个共同相互合作的社会,人类在这一过程中经营共同生活时需要一套关于个体间合作的行为规范,并且要求这些合作个体对其行为规范有一个共识,即所谓的构成了一个共同生活的社会。这个社会基于两种不同的人群关系之上:血缘和地缘。

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即人们常说的以家庭为细胞的社会。家庭的结合是由于生殖和生育的需要,不仅母体有较长的生育期,个体获得生命后还要有一个较长的抚育期,才能独立经营生活。人类的这个特点即所谓的“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这里就开始了亲子之间的抚育关系,即上面所说的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在这种社会关系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团体是家庭(关于这方面的引申可参看我著的《生育制度》一书)。

地缘性的社会关系,是指不同的个体由于共同生活的邻近空间而发生的相互合作的关系,一般说来,是由于不同的血缘团体生活在相邻近的地域而发生的相互合作的社会关系。建立在这种社会关系之上的社区是地区性的社会,它区别于亲属性的社会。

在西方经典社会学理论中,人们往往把“社区”与“社会”对立起来看,这个对立主要反映在人们建立关系方式上的不同:社会是以个体性的目的、利益为基础的,社会成员之间合作的主要纽带是契约、交易和计算关系,这些关系的制约通常依据正式法律;而社区则是以认同的意愿、价值观念为基础的,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是社区成员之间合作的主要纽带,对其成员行为的控制通常依据传统、习惯或乡规民约。

然而,随着西方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区的原有特点发生了变化。社区概念的本来意义也发生了变化。我国的现代社区建设受到人们的重视是近十几年的事。但并不意味着在这之前中国没有社区性的组织和活动,其实,中国传统的社区性组织和活动,由于50年代初以来的不断革新,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社区形态。

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时期内,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这个体制下逐渐发展健全了由市、区。街道、居委会组成的城市行政管理系统,人们称之为“两级政府、一级管理”。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发表后,我国沿海地区大城市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快步走向深入,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急剧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市基层行政管理系统,与新形势下城市社会管理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被首先提了出来。上海是我国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十分严重的城市,大中型企业集中,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纺织业为主。因此,越是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所面临的困难就越多,不仅涉及经济领域和行政领域,还涉及到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大规模市政建设带来的城区管理任务也日益加重。

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脱困的计划,这个计划使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随之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下岗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许多人的关系归属到了他们所居住的社区,社区因此成为就业、社会稳定等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

另外,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中型企业“政企不分”的问题,在职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有反映。比如职工及其直系亲属的房子、医疗保险、养老直至亡故的追悼会都是企业管理的,一定级别的干部还有与其职位相应的车子和津贴,甚至个人的婚姻都要被过问等问题。我把此类单位的统管叫做“单位包干制”。这种“单位包干制”使企业职工在社会生活方式上很少与传统社区联系。以我个人为例,当我有了工作单位以后,我的衣食住行和医疗保险等都要靠单位来解决,在凭票供应时期更是如此,直到今天还有一部分是靠所属单位的。我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碰到问题,只需与“管”我的单位联系就能得到解决。我想长期在“单位包干制”工作的职工多少也都养成了“依赖”的习惯。事实上,这种管理会随着我国企业越来越从属于市场经济,政府职能越来越与企业分开而日趋减少,许多以前由单位经管的事将逐步移交给“社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任务将变得非常艰巨。

社区逐渐承担起解决居民各种困难的任务,这是从“单位包干制”到“社区服务制”的转移,包含了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对涉及的人来说,可谓是革命性的,因为他们失去的优惠和待遇几乎涵盖了他们的全部日常社会生活。

从行政工作角度来看,过去的行政部门有条块分,而市民生活上的问题主要是由单位的相关部门解决的。现在情况不同了,过去“条”上的许多职能转到了“块”上,因而市民的许多问题要由社区来处理。这个转移增加了当前社区工作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因此也突出了社区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我在与徐汇区天平街道和宝山区松南镇一些基层干部座谈时,了解到当前社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社区的责任在无限地扩大,而社区的权利却不明确。事实上,无论是领导社区工作的人,还是社区的具体管理人员,他们对社区与街道管理上的区别还都不太清楚,这样,就出现了“社区是个筐,什么问题都往里装”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使得社区干部的管理工作日趋繁重,困难越来越多。所以,他们迫切需要一套相应的解决办法。

城市建设思考范文3

关键词:建筑;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谈起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首先引用著名建筑师沙里宁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的含义归纳:“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城市规划以一个城市的宏观发展为目标,它更多的考虑城市的工业化,商业化,现代化,要飞速发展,要为经济服务,提高城市运作的效率,所以要求有更高,更快,更先进,更现代化,更信息化的“硬”环境;而“城市设计”理念的出现,则是“人本主义”对高速工业化的反叛,它更应该注重人文的,文化的,美学的,自然的“软”环境。但是两者也有共通性,城市设计既为城市规划提供思路和形象化的发展目标,也为建筑设计提供前提和轮廓,城市设计具有更多的立体性、可操作性和示意性,其主体就是空间环境设计。无论是建筑群的组合还是城市的空间设计,都有一种内在的秩序或结构作为联系的纽带。城市设计由注重城市的肌理、构图注重人的存在与活动,越来越体现出对主体城市的认识。从城市发展史中可以看到,人的主观活动往往起决定作用,在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过程中设计结果与规划结果并不一定完全吻合,所以它们之间需要相互反馈、相互调整。另外,它们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

二、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根据阿普尔压德(D·APPLeYard)的观点,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汁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一)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例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例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城市建设思考范文4

从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各地政府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创造产业经济价值,改善民生服务质量的重要抓手。但整体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仍是一项综合性、创新性、探索性工作,要确保建设成效,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充分做好前期调研。“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在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尚无成功、可复制经验借鉴的情况下,进行智慧雨花建设首先必须做好充分调研,既要充分借鉴吸收各地先进有效经验模式,又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量身打造。可聘请第三方有资质的专业咨询机构,制定详细调研方案,一方面考察学习外地智慧城市建设先进优秀经验做法,另一方面详细调研区内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需求现状,充分掌握形式,摸清家底。

2.有力做好组织保障。建设智慧城市是加快区域城市化和信息化的重要结合点,是点与面的统筹,应当从区域全局发展高度给予足够重视,要作为“一把手工程”常抓不懈。一是要建立组织架构,形成工作机制。主要领导要亲自统筹调度,各职能部门要全员参与、全力配合,要动用全力做好点上的建设和面上的统筹。二是要借助专业力量,提供咨询服务。要从全国范围内遴选资质一流的专业咨询、设计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维等全流程的一揽子咨询服务。三是要出台政策文件,保障资金技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地政府要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来抓,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保障。

3.科学做好顶层设计。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工程,更是过程,在设计之初,我们就要从全局以及长远考虑出发,因地制宜、一城一策,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迭代规划,做“有态度、有特色、有运营”的智慧城市。具体来说,一是充分借鉴,编制顶层设计文本。从“背景意义”、“指导思想”、“建设目标”、“总体架构”、“建设任务”、“保障机制”等方面做好总体规划设计,确保智慧城市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充分调研,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再一次深入调研,确定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项目和内容,如政务领域的智慧城市云平台、城市运营中心、智慧政务、平安城市、智慧安监等项目建设,经济领域的智慧旅游、智慧园区、电子商务、智慧金融、智慧物流等项目建设,民生领域的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项目建设。

城市建设思考范文5

【关键词】宁波;城市轨道交通;建议

随着私家车和人口的急剧增长,宁波市城区的交通拥堵状况日趋严峻。有数据显示,在最拥堵的路段,上下班高峰时段塞车时间近半个小时,市民出行困难增加。这一现象会随着宁波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而加剧。为进一步保障和推动宁波市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宁波市政府加快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前期工作,2004年10月《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按照这个规划,宁波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网将辅设三主三辅共计6条快速轨道,共计223.4公里,预计2007年后动工建设。223.4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若按地铁5.5亿元人民币/公里计需投资1228.7亿元。若按轻轨2亿元人民币/公里计需投资446.8亿元。数百甚至千亿的投资是宁波有史以来最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如此庞大的公益性投资项目在规划建设初期应该做好各种调研和基础性研究工作,从规划建设模式、投融资模式、运营模式和设备选型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以防各种风险的发生。wwW.133229.coM

笔者在对国内外地铁建设发展运营情况进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对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未来宁波地铁的建设有点帮助。

一、宁波市交通面临的困难与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高度重视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随着私家车、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宁波交通又面临各种困难,其原因主要有:

1私家车爆发式增长。近几年,宁波私家车年增长率在50%以上。2003年宁波人均gdp超过3400美元,全市汽车拥有量超过21万辆,汽车年增长率呈放大趋势。市区道路交通量相应也呈高增长态势,平均增幅近20%。最拥堵路段交通量增幅达30%左右。道路交通量中私家车比重已接近45%,私家车对道路交通量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如此高速的私家车和道路交通量增长,远远超出道路基础设施可能的增长速度,宁波市的道路交通状况正进入高度脆弱的敏感期。

2人口增长较快。随着宁波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周边地区人口和外地人员迅速向市区及城市组团集中,全市人口总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底宁波市户籍总人口为549.07万人,常住人口606.3万人,市区总人口207万人。根据《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5年市域人口规模将达620万,2010年市域总人口将超过640万,市区人口将达到300多万,2020年市域总人口将超过700万。

3城市交通过于平面化,缺乏快速交通通道。宁波处于从中型城市向大城市转型的阶段,整个交通体系过于平面化。街道虽较宽,但十字路口和斑马线较多,车速较慢。缺乏城市高速环线和贯通全市东西南北的快速主干通道。

4公交系统过于单一。在私家车快速发展的同时,宁波市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依然单一,轨道交通建设尚未启动,部分地段公交运行环境恶化。从中长期来看,宁波要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借鉴国内外经验,就必须依赖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立体化多方位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二、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现状

(一)国外城市轨道交通现状。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解决城市交通难的有效措施。如日本东京,人口高达1000多万,拥有汽车600多万辆,但绝大多数上班下班、上学及购物均乘坐地铁和市郊铁路,很少乘私人车辆,轨道交通运输承担了东京全部客运量的80%。巴黎轨道交通运输占全部客运量的66%,莫斯科和香港这个比例是55%。显然,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世界各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现状。

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大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一些城市交通拥堵已严重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发展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的共识,许多城市加快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步伐。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已建成地铁,天津、重庆、南京、杭州、沈阳等城市已开工兴建地铁,总数在16条以上,总长度在350多公里。还有一批城市已提交修建轨道交通的可行性研究和预可行性研究,等待审批。已建成的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公交客运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以上海为例,2003年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已超过5亿人次,日均客流量已占全公交客流总量的12%,呈现快速、持续增长的趋势。据预测2010年上海轨道交通线日均客流量将从目前的130万人次增加到600万人次,日均客流量占全市公交客流总量的比例将增加到35%左右。从而形成上海轨道交通网络新形态。

2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现状。我国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34座,其中超过200万人口的大城市有11座。在这些城市的规划中,约有20座城市拟定了轨道交通的发展规划。其中北京规划轨道交通408.2公里,上海规划了500多公里,天津规划地铁106公里,轻轨50公里、环线地铁1条71公里,共227公里;广州市规划了206.5公里;南京市规划了263.1公里。如果再加上其他城市,规划的轨道交通线路共计2200公里左右。

三、国内城市轨道建设运营的先进经验

1香港的“算账”模式

世界各国的地铁公司大多都不盈利,甚至负债经营。而香港地铁公司却一枝独秀,在近10年的时间里一直都保持在近10%的利润增长率,其中房地产开发的收益一直都在地铁营运收入中占有重要的比重。

香港地铁所遵循的是一种综合开发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以及车站设施紧密相连,以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为先导,最大限度地利用它的区位条件和市场环境进行房地产开发,从而获得远比其他形式的房地产开发更高的经济效益。

香港地铁开发运营的成功,从技术层面上看,确实有很多值得内地城市学习的地方。其中关键一点是,香港的地铁建设投资要“算细账”。香港政府虽然握有地铁公司70%的股权,但后者完全按照企业模式运作,讲究成本效益和合理的投资回报。

2深圳的bot模式

深圳借鉴香港地铁模式,面对巨额投资也学会了“算账”。2005年年初,深圳市政府与香港地铁有限公司签署原则性协议,采用bto形式(bto是buile-operate-transfer的英文缩写,意为“建设-经营-移交”),引进香港地铁公司参与总投资近60亿元的深圳地铁四号线二期工程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协议期限为30年,期满后无偿移交给深圳市政府。作为双方主要合作条件之一,该公司将获得四号线沿线预计总建筑面积约290万平方米的物业开发权。深港地铁合作模式对目前国内一些正在或计划兴建地铁的城市具有启发意义。

四、几点建议

(一) 参与长三角轨道交通网规划的整合,优化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做到周密精细。

1首先要进一步做好总体交通规划。“先有路,后有城”是我国和世界几千年来的古训和经验。建了“路”才能促进城市的发展,带动沿路的经济繁荣。城市发展要首先做好交通总体规划,并且明确规划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各自的关系和地位,形成整合效益。

2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做好交通枢纽规划。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的大动脉,起着骨干作用。在输送大量乘客过程中,人们的换乘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不可避免。它不应在站外大街上到处分散进行,应力求在换乘枢纽站上达到交流。根据人们的经验与心理要求,在外出到达目的地的途中,并不一定要求路径最短,但却要求时间最短和一路顺畅。因此,规划好城市轨道交通的客运枢纽布局,建设能力强大的客运枢纽,对于实现城市快速客运至关重要。

3城市轨道交通应与其他交通方式融为一体。城市轨道交通要发挥其快速、大量、方便、准时、舒适的特点,其线网规划要与城市地面交通、公路、铁路、市郊铁路、民航等大交通相协调。为此,轨道交通规划应该纳入并服务于城市的建设规划和相应的交通总体规划。尤其是在枢纽布局上要有长远规划,在建设上留有余地,在管理上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否则,不仅会出现许多不合理的设计,使造价提高,给市民带来很多不便。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要与其他交通方式融为一体,建设成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网络。这是因为它们服务的对象是共同一致的乘客,在运送过程中互为客源、客流互补。在这方面,与轨道交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铁道部门与地方政府应统一协调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规划,共同组织客运枢纽的布局和建设。要把大型铁路客运站和市郊铁路的终点站,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车站融为一体,作为城市的重要客运枢纽,通过互相接运,以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强大的优势,成为城市客运的大动脉。建议宁波市政府在建设地方的综合客运枢纽时,要考虑出台优惠政策,以资鼓励。

(二)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网是宁波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如此大的项目必须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做好基础性研究工作,先“算好账”再做最后的投资决策。科学的决策机制包括信息情报系统、专家咨询系统、决策体系、决策执行机制、监督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目前最要紧的是建立信息情报系统、专家咨询系统,做好规划建设模式、投融资模式、运营模式和设备选型等基础性研究,为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的科学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做不但能降低建设成本,而且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指明了方向,保证项目的成功。

1组建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专家咨询小组,从组织上保证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科学决策和基础性研究的深入进行。为进一步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应将有关设计院所和高校等机构及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小组,为宁波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各种优化方案,为科学决策打好基础。

2充分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教训,努力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在规划建设模式上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搞好地铁运营、房地产为主,商贸、地铁设备产业为辅的综合开发。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为先导,最大限度地利用它的区位条件和市场环境进行房地产开发,从而获得远比其他形式的房地产开发更高的经济效益。为此,在规划中应为未来的地铁房地产开发留有较充分的余地;在运营上,未来宁波市地铁公司的体制上应完全按照企业模式来运作,讲究成本效益和合理的投资回报;在投融资模式上,应考虑引进民间资本。比如在地铁的商业部分、地铁设备产业开发等方面引进民间资本。

(三)做好规划和设备选型工作,努力降低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本。

解决城市轨道交通造价高,运营亏损这个世界性难题的关键在于规划和设备选型两大问题上。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合理、正确的指导思想。城市轨道交通是社会公益性的交通工具,必须经济实用、安全可靠,不能违背这个基本原则,追求先进、舒适、豪华和商业多功能,造成造价居高不下.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

2规划要合理。如果规划不合理,工程从一开始就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将使总造价上升,也为今后的运营埋下亏损的隐患。因此,优化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既是当务之急,也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除专家以外,应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和乘客一起民主参与,切实搞好优化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工作。

3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标准要适当。

首先,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线路类别,地下比例不宜太高。线路类别不同,其造价差别明显不同。简单来说,地面线、高架线和地下线造价比例是1:3:7。在国内,地下铁道的优越性已广为各界认可,但对城市中建设少量高架城市轨道交通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在这方面,国外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可以学习。

其次,车站设计标准要适当,要朴素实用,出口不宜太多。

第三,地铁车站体量要加以控制。地铁车站的造价也比隧洞的造价大得多。因此,控制地铁车站的体量是降低地铁工程造价的关键之一。加大体量后,必然要提高造价,而且随着空间的加大,耗电也大量增加。

第四,地铁设备选型和车站现代化建设不能搞一步到位。

在设备选型和车站现代化建设上要尽可能提高设备的国产化比例。广州等城市地铁在设备选型上搞一步到位,豪华装修,功能过剩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吸取。要把初期建设资金降下来,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可以在设备更新改造时分段实施。

4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程度要提高。

(四)抓住市场机遇,联合多方力量,抓好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工作。

未来几十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规模将达数十万亿。世界没有哪一个市场可以和中国比。国家和地方都应该高度重视地铁设备科研和国产化工作。这方面宁波有机会走在全国的前面,可以从两方面来做:一是积极主动走联合之路,整合市场资源,集团招标采购,集团开发,避免被国外厂家各个击破;二是在联合暂没有达成的情况下,宁波应借全国地铁设备这个大市场东风,凭借宁波独特的资金、技术和制造业优势,联合有关地铁科研单位先行发展自己的地铁产业。

城市建设思考范文6

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础性工程。目前,一些地方对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不断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运用成熟完善的理论来指导实践问题,在理论上深化对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的内涵、基本特征、理论依据、建设思路等的认识。

关键词:

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理论思考

党的十报告正式向全党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目标。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础性工程,因此,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得好坏对于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成熟完善的理论是推动实践深入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为了在实践中拓宽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广度和深度,有必要在理论上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基本问题深化对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认识:

一、围绕“是什么”的问题,深化对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的内涵、特征及理论依据的认识。

1、综合学者们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理解,本文认为,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内涵就是秉承服务理念,适应社区发展新形势,创新社区党建思路,将服务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的社区党组织模式和工作形态。

2、根据上述内涵,明确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服务性。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与服务型政党在逻辑上具有统一性,二者的最基本特征都是服务性,服务型党组织突出强调“服务”二字,从过去偏重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教育、管理的管理型党组织转向以服务为先、以服务为重的服务型党组织。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把服务作为自觉追求和基本职责,以服务为目的,把服务社区、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服务发展的理念置于多元价值观念的主导地位,寓领导和管理于服务之中,使服务成为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的鲜明主题。(2)时代性。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是时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城市社区所承担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在这种情况下,社区作为社会服务的补充,已远不能承担城市基层党组织协调各方利益的任务要求。城市社区党组织必须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快速转型,才能更好地服务社区群众,打牢党在城市工作的群众基础。(3)直接性。城市社区党组织处于党在城市同群众最接近的地位,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的任务,是党动员广大社区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直接组织者。一般来说,群众的需求是具体的,而“群众需求的具体性必然要求服务方式的直接性,党组织必须直接走进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以直接行动体现服务的姿态。”①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作为执政党联系社区群众的直接桥梁,其能否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利益需求都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共产党在社区居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因此,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直接性。

3、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丰富而多元的理论为支撑。首先,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是其哲学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任何时候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力量,因此,执政党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始终服务于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这一宏伟目标。其次,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中的人民主体性原则是其思想来源之一。马克思认为“共和国的真正‘社会’性质仅仅在于工人管理着巴黎公社这一点!”②并认为,正是因为“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③。最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建党的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服务理念是其重要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最终是要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从而揭示出无产阶级政党服务群众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党建观的指导下成立的,服务理念始终贯穿于党的整个事业,理应成为当前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围绕“为什么”的问题,深化对加强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价值的认识。

我们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方面认识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价值。

1、从理论价值来看:(1)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功能理论,回应时代对政党服务功能的要求。服务型执政党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基本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新时代功能的彰显。执政党的基层执政依靠的是基层党组织,通过基层党组织实现社会与国家政权的沟通、实现利益的有效合理分配④。因此,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发展既是对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的深化,也是对执政党基层执政功能的转型。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涌入社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越来越差,执政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建设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突出了服务功能的时代需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功能理论。(2)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是对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的创新。执政理念是整个执政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构建执政体制、创新执政方式的根本原则。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全过程。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在组织关系上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前者从属于后者,既遵循着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又有自身运行的特殊规律性。

2、从实践价值来看:(1)有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面深化为民服务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群众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也趋于多样化。同时大量退休职工党员、外来务工经商党员、下岗失业职工党员涌入社区,社区党组织队伍不断扩大,但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却呈现出减弱现象,党群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紧张,严重影响了党组织开展活动的实际效果。创建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就是要通过加强服务来联系群众,通过提供精细化、规范化的服务使党的群众路线更加符合现实要求,为新时期如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构建和谐社区探索了重要途径。(2)有助于化解城市社区内部矛盾纠纷,促进城市和谐稳定。由于人们职业、经济收入、价值观念等存在差异,促使社区形成了利益主体多元化格局,社区中出现的矛盾纠纷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因此,能否有效地解决矛盾纠纷,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和谐稳定。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畅通了社区群众的利益表达渠道,能及时了解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避免矛盾升级激化,极大地减少了城市不和谐因素。

三、围绕“怎么样”的问题,深化对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基本思路的认识。

虽然一些地方在推进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但依然存在薄弱环节,这就需要针对实践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进一步加以充实和提高。

1、强化社区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是党组织开展服务的思想动力,是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前提。然而,有的党员干部受传统党组织活动模式的影响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为民服务的宗旨和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没有真正实现从管理群众向服务群众的转变。这就需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党员干部对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认识,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使服务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完善载体建设,提高服务实效性。丰富的服务载体是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有力支撑。由于近几年社区党组织承担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受到时间、精力、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实现第一时间准确了解群众的需求,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就需要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同相关部门,整合服务资源,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全方位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便利更好地洞察群众的利益诉求,更好地为社区群众提供及时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