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策划设计范例6篇

校园文化策划设计

校园文化策划设计范文1

Key words: campus construction;planning and design;ecological environment;trialistic theory;test index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212-02

0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招生人数规模激增,原有基本建设基础设施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科研要求,高等学校校园的长期规划、“五年规划”需调整修订完善。校园规划设计有别于其他建筑规划设计,是一项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综合性的建筑创作,它涉及建筑、艺术、经济、地理、园林、环保和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内容,其自身特点是各种配套城市基础建设实施需齐全,相当于一座中等规模小城镇建设标准。新校区如何建设?老校区如何扩建和改建?以及新老校区功能划分区衔接等重要课题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急需解决。这就涉及校园基本建设总体规划设计。

1 校园总体规划设计重要性

高校校园总体规划设计在高校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其反映了办学的方向,学校发展规模和建设模式,比较完整地、系统地体现学校建设的综合布局,展示学校发展的前景,是指导学校建设的纲领和蓝图,要建设一所既符合现代化又有传统历史特色要求的高等学校必须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

1.1 校园总体规划是办学的基础工程,也是百年建筑工程的整体布局规范性总体建设纲要文件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中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筑和绿化工程两部分,两者要空间上兼顾、和谐,是奠定学校景观的基础。建设过程中建筑与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并进,建筑物从单一功能逐步向多功能发展,这样既节约用地又留有绿化发展提升空间的余地。其原因校园建设的好坏衡量标准,一是看其校园建筑物的布局、造型、层次、使用功能、外部色调和内部装饰。二是看校园自然环境利用和绿化设计。两者相互关系,绿化设计装饰衬托建筑物,使建筑物平面布置、外形轮廓同园林绿化在空间构图上融为一体,从线条、色彩、造型上改善丰富建筑物的外形,增加建筑艺术魅力。

1.2 校园规划设计是人文环境、建筑空间及自然环境三者有机融合,建设做到事前科学规划事中细致微调事后生态和谐,为师生营造一个学习生活优美的环境保证 校园规划设计是各个高校依据学校的历史、专业特色、地理环境、特有文化等形成独特的特征,建设规划设计理念中坚持以人为本,从自然生态性、公共资源开放性、文化性、历史性、(自然地貌、空间分布、生态系统三方面)多样性、方向性和识别性考虑,才能建成一个符合当代大学发展的优美校园环境。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好的环境影响人的产生好心情,激发自豪感、积极心态及向美好方向发展的上进心。

2 高校校园建设中存在不足

由于历史、建设资金、人为等诸多的因素,一些高校老校区没有总体规划,或虽有也是简单的总体规划,以主要领导的决策为主,随意性大,未形成科学系统的整体规划按照既定计划实施。

2.1 校园建设中存在不足问题具体体现 校园基本建设规划中选址不合理;总体布局混乱,功能分区不明确;主要建筑不齐全,配套设施没有跟进;管网系统零乱;人行道与车行道布置不科学不系统;绿化容积率少;未考虑学校的发展建设预留用地等。

2.2 校园建设中产生存在不足的原因 产生以上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客观因素,如建设土地不足、基建投资不够、未按标准设计建设单体建筑物等以及不满足《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等指标要求;二是主观因素,部分领导的“长官意志”任意改变,缺乏对整体规划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3 如何编制好校园基本建设总体规划设计

为了确保编制好总体规划和搞好校园建设,高等院校应设立规划处或校园五年规划编制委员会承担校园规划建设的权力机构,由党委领导下校长责任制直管实施。

3.1 编制好校园规划建设的前提 编制委员会主要解决好校园定位、校园功能、校园格局、历史文物、校园的发展;保护和利用地形;细化校园规划的不断完善和修改以及主要校领导与校园规划建设的职责责任等问题。

3.2 学校校园总体规划产生的程序 校园规划设计通常产生的五步骤依次是:确定办学方向;确立专业设置;确定学校发展规模;确定学校机构和编制;修订学校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含基建、绿化等)。

3.3 制定校园规划的工作方法 真正好的校园规划,一定要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富有创新精神,形成独特的特色,这就需要充分研究和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外加好的工作方法。制定规划的工作方法:一是编制委员会讨论,明确方向原则,提供设计依据,成立专门机构进行设计;二是动员全校师生群策全力,反复征集意见(注重新的思路、不同意见),修改完善方案,提交校党政会议讨论以及职代会表决;三是借助社会编制规划设计专业中间机构(如规划设计研究院),把控国家法规、技术参数等参考依据咨询作用;四是定稿后形成文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确保权威性和严肃性,任何人不能随意改变,如需改变职代会表决。

3.4 收集整编校园规划基础技术资料 编制委员把规划分为总规划、专项规划、二级单位规划三类。各级各类人员搜集相关层面的基本资料,汇总研讨分析,需详细掌握以下资料:①住建局的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学校拟建区域位置图,并标有建筑红线和学校坐标位置的学校规划图。②土地局审批的用地范围及其附近的地形图。③学校拟建用地区域及其附近的学校和周边的建筑物的现状情况。④学校拟建区域附近的给排水、供电、采暖等管线埋设情况及引入接线位置、标高、管径、材质等。⑤学校拟建区域原有道路断面及路面标高。⑥本地的自然条件、水文及工程地质勘探等资料。⑦学校的办学规模、教职员工(包括家属)的全部人员结构组成情况。⑧本地区域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建设标准对公共(市政)基础设施标准、建筑层数、建筑密度、用地指标的规定。

3.5 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实施的程序 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实施的程序依次分为六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搜集上述3.4中有关资料。二是计算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规划好的学校发展各类学生、教职工总人数,确定学制和办多少个院系、专业;计算人口总数;计算各类用房和用地面积。三是规划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校区功能划分,各类建筑物、绿化、基础设施、运动场等的布置图,即总体规划图、总体规划模型。四是主要技术指标复核阶段。包括用地平衡、计算方法(或技术)、经济指标。五是上报审核阶段,编写总体规划任务总说明,编制总体规划总投资,编制招生、各类用房表格和编写基本建设单项工程计划任务书等。六是制作总体规划立体沙模型,依据年度投资计划,逐年分批实施。

4 校园规划设计采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等主要场所,也是知识的神圣殿堂。同时,规划建设的经典或名校校园环境,也能带来旅游产业,譬如,清华、北大等校园。这就要求总体规划运用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知识,创造令人优美的学习和心旷神怡的景观环境,同时提供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场所,做到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4.1 校园规划建设与景观旅游设计的三元结合 中国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无论项目大小,全面到位的规划设计应包括“旅游”、“景观”、“生态”这基本核心的三元。这是现代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人文景观的需要,具体体现在规划设计实践层面、重点、阶段、支持专业等方面,两者能有机结合可以寻求到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更好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

4.2 景观旅游设计的三元在校园规划建设的理论应用 校园景观、旅游、环保三位一体的结合势在必行,先行的高校取得的效益可观。校园规划设计者应坚持保证教学科研的前提下,做到“环保生态是前提,景观形态是基础,旅游经济是龙头”这一基本原则,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三方面的比重、深度调整。具体规划设计中运用支持学科领域是旅游经济学、景观园林学(包括建筑、规划、园林)、环境生态学;分为发展、总体、详细三阶段,校区、分校、景点三个层面,资源(区域上)、布局(总体上)、选择(景点与项目策划)三个重点,策划、规划设计、管理的全过程。

5 校园规划设计应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的案例

5.1 某大学校园概况 某大学位于陕西,历史悠久,地处黄土高原,政治上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历史原因、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校园规划建设一直比较落后。难以引进高水平的师资人才和招收优质的生源,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科研等综合实力。

5.2 应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前后对比 该校新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学校的办学现状不足,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资源,重新定位办学思路,运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后对校园规划建设,其各项检测指标有了明显的变化可见表1。

5.3 对策(建议)可行性分析 通过表1中校园事业规划评估检测指标数据对比均提升率达50%以上,可见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在校园规划设施后期能有效地提升高校经济和社会效益。

校园文化策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 建设; 节约型校园; 制约因素; 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和重大的理论创新,是我们推进高校管理实践创新、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指南。

    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型社会呼唤节约型校园,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

    一、制约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不健康的消费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适度和时尚的消费行为被人们所接受,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生活中,一部分人仍然存在着一些落后的、不健康的、不文明的消费观念,影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顾经济条件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斗富摆阔的奢糜消费、追时髦、赛奢侈,过度包装的蓄意浪费等不健康的、甚至奢糜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已经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阻碍。高校作为育人阵地,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加强对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让节约成为每一名公民健康科学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二)不合理的制度设计。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蔡志洲认为,各层面上的能源浪费都与制度的缺失有关。因制度设计的不合理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现象在高校随处可见。如由于缺乏成本核算制度,现有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没有与学生的培养成本挂钩,造成水、电、设备使用、耗材等教学资源惊人的浪费,再如毕业论文和纸质公文的打印、办公用品和各系学生活动用品的分散采购、教学仪器和实验设施的低效率使用等浪费都是不合理的制度设计所造成的。

    (三)不充分的激励机制。

    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高效使用需要充分的激励机制。目前,高校自身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机制与竞争机制,而政府仍然采用计划的方式来配置教育资源,于是出现布局结构和规模的不合理,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此外,政府的拨款方式对高校间竞争机制的引入激励不足,对高校提高效益和自主融资能力的激励不够,投入到高等教育中的有限资源,又有许多没有花在教学与科研的“刀刃”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这些都是不充分的激励机制造成的。高校一定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以激励师生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献计献策。

    (四)不合时宜的政策措施。

    建设节约型校园离不开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以及严格监管,在现实中,由于定位不准、更改校名、扩大招生规模、扩张校区面积等盲目扩张的现象比较普遍,各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及对大学急功近利的各种评估等不合时宜的政策措施都严重制约着节约型校园的建设。

    二、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思路与对策

    (一)树立科学理财观,提高节约意识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基础。

    节约型校园是不会自然实现的,需要人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其中的关键,就是要落实全面、安全、协调型的理财观,树立科学发展和勤俭节约的意识,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和节约型校园。

    第一,加强教育,倡导健康消费,树立节约发展的新理念。针对不合理的消费观念,高校应加强引导和教育,把节约型消费观念纳入校风教育,作为校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建设节约型校园与“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理念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使广大师生员工树立科学发展观和适度消费观,养成节约习惯,形成节约风尚。让勤俭节约这一传统消费美德自觉地贯穿到与人的生活有关的衣、食、用、住、行等各种消费行为中去,使各种消费行为从不同的方面为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服务,形成科学创建节约型校园的良好氛围。

    第二,树立“经营”的理念及成本与效率意识。目前,高校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管理过程中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是我们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亟待解决而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高校是一个办学经营的实体,管理者应该树立“大学需要经营”这一新的发展理念,精心地运作和管理学校的各种资源。成本问题是高校能否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控制和降低办学成本的核心在于如何使校内的有限资源运用得更为有效。如何将学校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绝不仅仅靠拍拍脑袋就可以决策的,资源配置的决策首先要建立在成本意识上,其次是必须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校内资源配置系统,紧紧围绕机制与环境、投入与产出和资源的共享三个重要环节,把统筹财力与协调理财结合起来,把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结合起来,把节约财力与循环经济结合起来。坚持节约发展,建设节约型校园。

    第三,开源节流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有效途径之一,开源是节流的基础,节流是开源的继续。高校应当充分重视并应用校内师生资源,努力开源节流。

    (二)健全和完善的制度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关键。

    节约要成为人的自觉行动还需要制度来约束,健全制度,统筹规划,搞好顶层设计,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基础,也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当务之急。高校应认真研究制定节约资源的具体规划和措施,把节约型校园建设纳入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确保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计划性、广泛性、深入性、持久性和有效性。

校园文化策划设计范文3

关键词:民办高职 校园文化建设

2011年统计全国民办高职院校共有314所。民办高职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机遇,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抓住机会发展壮大学院规模和声誉,从而立于不败之地,是民办高职院校当务之急。文章认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找特色与重管理,可以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突破口。校园文化的是学院的“灵魂”,民办高职院校兼有民办性与职业性双重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增强民办高职核心竞争力。构建有民办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包括整体策划、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景观建设、软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是学院的“灵魂”

校园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形,积累、最终沉淀与凝结的特定物质与精神的整体知觉体。校园文化是立体的,它的本质内涵涉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它是每个学校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比如: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

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因为它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校园文化具有渗透性,因为它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校园文化具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经过几代人努力,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传承中,不因时代的变迁而消息,只会不断地充实,更加地顽强。校园文化承载着培育、培养的使命,它能反映出一定校园文化背景下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

校园文化是一种理念,是常青树,它不断地召唤迷途的青年回归、不断激发大学生的生活激情、学习热情,它是青年追求独立人格、修炼道德的警示牌。校园文化可以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适应不同社会需求的人才。富有远见的领导团队、扎实的硬件设施、雄厚的师资队伍,朝气蓬勃的学生,可以构筑学校顽强的生命力。

二、民办高职院校兼有民办与职业双重性

民办高职院校的民办性主要体现在办学资金多由私人出资或由私人筹资举办,很多学校的发展主要靠学生的学费收入,自身的积累对学校的发展很重要。但也有个别的学校可以获得政府的少量奖励。办学的资金来源的短缺制约着民办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职院校的职业性体现在专业设置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专业性强,实用性强、应用性强的人才。民办高职院校举办的专业大多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以应用专业为主。在资金不够充足的条件,筹办一些不需要专门设备和条件的专业常成为首选,比如:文秘、语言、会计、IT信息、管理等服务行业。

“社会领域要更好地利用社会的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的力量,把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市场和社会,这也是改革的方向。”这是2012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在主持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整个社会来看,民办高校市场化运营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市场将更加开放、公平,发展的空间与平台更广更深,同时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残酷。民办高职院校要解决民办性带来的资金不足,又要在无差别的专业中寻找特色来发展,转变不利状况,可以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突破口,着眼于加强自身的努力建设,在质量与管理中寻建起自已的核心竞争力。

三、构建有民办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构建有民办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包括整体策划、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景观建设、软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整体策划。校园文化策划是由学校或者专门机构进行的,为达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及控制教育活动全过程,而制定的就学校的办学目标、发展方向、具体措施等方面的教育行动方案。办学目标、发展方向、具体措施策划要结合当地经济实际发展的需要,学校的现实基础、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长期和短期相呼应,不能朝令夕改,防止办学理念随领导更换而时刻变换。制定符合学校自身条件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提炼自已的办学特色。规章制度是学校正常运作的基础,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制度文化有助于全体院校员工自觉遵守、维护规章制度,保障院校办学理念、价值观深入人心,从而产生向心力。整体形象设计,最直观的有校园景观、校园布局、对外宣传。总之,作为前瞻性的校园文化整体策划,是格局是基调,是一个体系。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景观建设。校园基础建设和人文景观建设是以物化形态展现校园文化的基本特质,发挥着物质实用和精神美感双重作用。它是校园硬文化建设之一,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景观建设可以安定情绪、启迪思维,以沟通交流和教育育人为原则。比如选择和设计一些励志性质的校园文化标语,传递正能量。在操场、林荫小道多设立一些休憩、小坐的地方,在图书馆、操场、教室等学生聚集的地方设立醒目的标志性语言。把对师生员工的关怀与细心从每一个细节中流出。

校园软文化建设。校园软文化建设体现校园活动,人文环境。如为师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性强、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项目。实施人本管理,领导层主动承担责任,不推诿。管理层依制度管理,对教职员工采用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学生管理以引导为主,激发学生的潜能,活动管理为主。在某些学科试行教考分离,考核形式多样化。实践技能考核不能流于形式。给教师松绑,不要让教师成为课奴。体现人文关怀精神的软文化更有利于实现学院办学目标。

总之,校园文化的是学院的“灵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增强民办高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莫尔,贺迎.研究型教学与学校发展:美国教师研究纪实[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校园文化策划设计范文4

一、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管理机构构建

学校在原机电工程系建制的基础上,建立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充分参与、学校为主体的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协调各自的活动,监督各自的行为,有效维护各方的利益,提升资源共享的效能,保障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的良性运行。管委会是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区的管控与促进系统,主要职责有:对园区的建设发展进行决策、管理与运行,通过实施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园区,制定管理制度,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利益点,搭建合作平台,促进校企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实现校企双赢。

管委会分为决策层、园区运作层和专家顾问层三个层次。决策层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园区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积极组织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资金,建立专项基金制度,制定合理的资金管理和使用政策,利用行业和部门的优势,制定校企合作相关的制度和办法,为教学产业园的运行发展提供适宜、宽松的政策、资金和交流环境;园区运作层:由学院领导和机电系领导班子及部分精密机械类企业领导共同组成一套班子,负责园区的开发、经营和管理,即完成校企一体的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培养过程、培训实施细则制定,技术项目研发服务等工作。专家顾问层:高层次的决策咨询机构,由业内专家和管委会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能是为教学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咨询服务。[1]根据以上三个层次,管委会下设管委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处、指导委员会,其结构见图1。

二、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管理体系设计思路

在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区创建初期,组织政、行、企、校、研五个园区主体成立“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决策团队”,主要承担园区建设的规划协调、政策制定、建设方案审核、资金管理等职能。设置“园区规划建设决策办公室”,作为统筹、组织和管理教学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的一个决策管理机构,集成管理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建设工作,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当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区基本建成,由管委会全面负责教学产业园区的综合事务管理、企业引进、人才引进、政策争取、校企互动、技术服务、教学活动、安全环保等工作。

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的管理模式是:政府在当地高职院校周边划出一块园区,托管给具有管理、资金和教学基础等优势的高职院校,协同高职院校组建管委会,全权委托管委会管理操作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建设,包括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区发展定位、入驻企业选择、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研发、生产、教学、实训和服务等管理工作。

至于管理体制创新设计的内容,管委会无法主动从法律、国家政策层面破解体制障碍,但可以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创新管理体制设计,包括:一从相对宏观的管委会层面设计管理体制;二从相对中观的学院层面设计“院园共建”管理体制;三从相对微观的二级院(系)层面设计校企多种合作形式的管理体制。[2]

三、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管理体制的实现路径

论证《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功能布局及企业氛围建设方案》,根据当地产业链的情况,确定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的定位及功能,并在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中建立教学产业园办公区、研发试验区、生产区、技术服务区等功能区域,每个区域根据其产业特点和企业特点布置相应的企业文化氛围。方案须经校外专家和行业协会、相关企业代表及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工作小组等集体论证,经过论证的方案提交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管委会理事会。

根据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的管理功能,将各管理人员及部门职责进行明确和细化,使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发挥类似于实体产业园的功能。确定管委会及下级部门的办公地点,各部门进驻并开展产业园建设、教学安排、指导建立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中的自建企业运行。

按照区域的功能定位,整合学院各实训室的设备设施,完善各区域内的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区域内的企业功能和拟引进企业的方向,完成自建企业、共建企业的建设,功能区域形成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将进一步跟进。不同的区域实现不同的教学功能,各企业根据区域特点和学院文化建设的要求,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有正向能量的企业文化氛围。

建立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管委会章程,制定制度,规范成员的合作行为,以增强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管委会的管理能力,提升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的管理水平。

建立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成效评价办法。为规范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的运营行为,维护政、校、行、企的利益,要通过行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对园区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监控,并采取一定矫正措施,形成一个有布置、有执行、有检查、有反馈、有总结的循环往复的管理回路。

【注释】

校园文化策划设计范文5

关键词:校园规划;校园发展;发展历程;发展因素;南京工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1 校园简介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为南京工业大学的前身之一――南京化工大学为适应高校教育变革与自身发展需求,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规划新建并发展而成的大学新建校园。校园选址于南京浦口大学城,位于南京浦口区珠江镇的东侧,前临长江,北倚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南临312国道,距南京市中心约18公里。江浦校区地处于老山山脉丘陵地带,地形起伏,基地自然环境较好。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前身为南京化工大学江浦校区。2001年,南京化工大学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正式合并,组建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正式成立。江浦校区自1997年开工建设以来,伴随着1998年、2002年、2008年的三次校园征地与2003、2009、2014年三次校园总体规划,校园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总占地约218.19公顷。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自1997年以来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三次校园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最终形成了多中心的簇群式校园空间与多期用地和谐发展的校园整体格局、不断完善的复合式道路结构、山水灵动的复合式景观体系、多样和谐统一的校园建筑构成了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富有特色、氛围良好的校园整体空间环境。

2 校园发展历程

2.1 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为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的前身――南京化工大学江浦校区建立的过程。

1992年11月,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南京化工大学(时为南京化工学院)在南京市原江浦县正式征地400亩,用于建设教学配套设施和兴建校办高科技产业,以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启动,开始筹建新校区。1997年11月8日,南京化工大学江浦校区正式揭牌,一期工程奠基。

南京化工大学江浦校区自1997年开始启动建设,一期工程于1998年竣工投入使用,1998年9月,第一批1998级1134名新生入驻。

江浦校区于1998年新征土地1000亩扩建江浦校区,并在1998年11月至2002年9月间完成了校园的二至四期工程的建设,四个阶段校园建设共建成建筑19.8万平方米,另有体育活动场地3.5万平方米,入驻学生11600余人。这一阶段的南京化工大学江浦校区,主要承担南京化工大学部分本科生教育职能。

2.2 成长阶段

这一阶段为南京工业大学组建之后,江浦校区完成新征2080亩校园用地的规划与建设,通过快速扩张建设以满足学校发展需求的过程。

“十五”期末,根据江苏省政府与江苏省教育厅的规划与学校的自身发展需求,南京化工大学对江浦校区的扩建工作进行了论证。此时正值南京化工大学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两校合并,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正式建立并随之成为该校今后主要办学地点。2002年9月,江浦校区正式新征二期建设用地2080亩,校园总面积达到3000亩。

2003年,南京工业大学校方委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2003),新校区已有及新征用地占地总面积约203.2公顷,预留三期发展用地约12.3公顷。江浦校区规划用地教学规模按22000名本科生与1000名研究生进行考虑,规划总建筑面积约63万平方米。

2003年至2008年间,江浦校区完成校园建设约43.3万平方米,总建设面积达到62.8万平方米,初步完成学校既定的规划目标。这一阶段的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经历校园规模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南京工业大学最主要的本科生教育基地,并承担了部分研究生教学及科研职能。

2.3 完善阶段

这一阶段,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两期共3000亩的用地初步建设完成。在此基础上,出于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江浦校区面临校园三期用地建设与已建成部分的功能更新完善,校园发展也由此进入到了完善阶段。

由于江浦校区的基地地形复杂,可建设用地面积较少,之前学校建设用地未能满足校区的教学规模要求。因此在2008年,为了扩大学校的建设规模,校方将校园西北角原规划中的三期用地面积进行了扩增并使其达到约25.35公顷,主要用作学生宿舍区及其运动用地和部分教工住宿建设用地。2008年5月,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新征三期建设用地382亩,与原有两期约3000亩土地相连。

在三期用地扩征完成的基础上,2009年12月,南京工业大学委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总体规划设计》(2009),规划除针对三期用地的校园规划外,对校园已建成部分进行了完善更新。

2014年4月,基于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全部三期建设用地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十年间南京工业大学的力争建成“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校方委托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对《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总体规划设计》(2009)做出调整完善,形成《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总体规划设计》(2014)。

截止目前,历经三次征地的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校园面积已达218.19公顷,建筑总面积约94万平方米,规划待建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规划学生容量36450人。随着校园建设发展与学校行政中心迁入,江浦校区已成为南京工业大学主要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科研以及行政办公场地。

3 校园发展因素

在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的发展过程不是由单一因素所推动的,而是受到国家教育政策、学校发展决策、高等教育变革、外部环境作用的共同影响。这其中,各个动力因素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3.1 国家教育政策是江浦校区发展的决定因素

从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的发展过程上看,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教育发展带来的高校招生扩增。快速增长的高校招生规模影响了江浦校区由建立到快速成长的发展过程。在江浦校区建设过程中,政府主导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在土地、资金这两个决定校园发展的关键要素中起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

3.2 校方发展决策是江浦校区发展的引导因素

在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的的发展过程中,校园规划是校方发展决策在校园物质空间上的投射。校方顺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背景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对学校的招生规模的制定与未来规模的预测、学科专业的调整发展以及校区之间校园的资源整合,都成为影响江浦校区校园规划的因素。而江浦校区的校园发展经2003年校园规划确定了建设规模与校园基本空间形态、功能布局之后,又根据校方的决策分别于2009年、2014年进一步进行了建设规模与功能布局上的调整。由此可见,南京工业大学校方的发展决策在校园建设规模、空间形态、功能布局等校园宏观层面对江浦校区的发展产生了自上而下的引导作用。

3.3 高等教育变革是江浦校区发展的推动因素

由高等教育变革带来的校园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上的新需求是源于校园使用者并自下而上地作用于校园发展过程之中的。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2003年的校园规划以及后续2009年、2014年的规划调整,便是在校园规划层面不断应对校园师生需求变化的过程。高等教育变革带来的校园需求变化成为校园发展过程中,校园建筑营造、功能设施、景观环境等具体层面更新完善的推动力量。

3.4 外部环境作用是江浦校区发展的促进因素

大学校园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到社会与城市外部环境作用影响。外部环境的影响对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的发展过程并非主导因素,但是是校园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外部环境的作用使得校园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交流联系更加频繁。大学校园开放性趋势下的校园与社会资源共享,与城市快速发展下的校园空间与城市外部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校园内部与外部联系的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1] 陈晓恬、任磊.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简史[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

[2] 潘世年,丘建发.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规划浅析[J].城市规划.2006

校园文化策划设计范文6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 新校区建设 规划设计

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发生了变化,院校扩招力度不断加大,院校合并加剧,高校招生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许多“万人院校”、多校区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我国,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有力证明。在校生人数的增加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也为高校的基本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扩大占地面积,建设新的校区,高校为新校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然而在新校区建设规划设计方面,虽然各高校建设的热情高涨,但存在一些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要以科学、冷静、客观的态度对待新校区的建设

开辟新的校区是学校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适合扩展新校区,在决定是否开辟新校区时应该深入调查研究,以一种冷静、客观、科学、理智的态度面对这个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高校的招生形势普遍看好,生源有保证,以我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省为例,20世纪90年代每年应届高考生人数在20万左右,2008年更是猛增到98.9万余人,生源的规模是空前的。然而,众所周知,这种情况并不是常态,这是我国人口资源的自然生长规律带来的人口高峰,是人口基数的增加带来的生源规模扩大,而应届高考生与适龄青年之间的比例并没有明显提高。2009年河南省的高考生由2008年的98.9万人减少到96万人,据人口专家测算,今后参加高考的人数将逐年递减,而且是急剧减少。这就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人口的高峰期已经过去,在今后的一个阶段内,参加高考的高中生都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出生的独生子女,高考生的高峰期已经度过。目前,我国某些城市的中小学已经出现了生源不足的情况,这种情况必将在一个时期内影响到高校的生源数量,高校在扩建新校区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今后的生源数量,客观冷静地分析和预测院校的招生形势,科学决策新校区建设。世界许多一流的大学,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会维持现状,他们更加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而不是盲目建设新校区。我国一些著名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仍然在现有的校区内发展,但是我们并没有因为校区的大小而降低对学校的认可。高校在作出新校区建设的决策时不能仅凭一腔热情,还应分析院校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发展前景,科学决策新校区的建设和建设规模,避免跟风、盲从,出现校区闲置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新校区建设规划应注重功能性、实用性和建筑美学的统一

高校是求学治学的场所,校园内的建筑都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为师生生活学习服务的,因而新校区的建设规划首先必须要满足教学、学习、科研、实习、生活等功能的需要。在单体建筑的设计方面首先要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如图书馆的设计在空间布局上要充分考虑藏书和借阅的便利,考虑基础学科和专业资料的协调,学生学习参考和教师科学研究的协调,书库位置与阅览室的协调布置以及一些无障碍设施的布置。又如教学楼的设计,要考虑有足够的教室数量且教室的面积要合适,既能满足大型公修课教学的需要,又能满足小班额学生自修的需要,同时要紧跟当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其次,在校园整体规划中,功能分区要合理,注重以人为本,动静分区,疏密得当,如生活区和教学区分离,娱乐区与实验区分离,避免出现运动场与图书馆紧邻、浴池与教学楼紧靠、学生公寓和教学楼仅靠繁华道路等情况。在校园道路设计上要坚持干道、辅道配合,硬化、美化结合的原则,主干道尽量选择直路、大路,减少弯路、转角,校园小品景观可适当铺设石子路等,道路宽窄要符合周围人流的需要,科学测算人流量和高峰时间,避免出现上下课高峰拥挤堵塞现象,为学习生活造成不便。最后,在满足功能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校区规划应具有整体风格,适当设计校园景观、绿地和小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美化校园环境,又体现高校的文化内涵。有的高校为了追求建筑外观的宏伟壮观而忽略了建筑内部的合理布局;有的校园一味设计校园喷泉、人工湖、纪念塔等景观,品位不一;有的高校建设了雄伟的玻璃幕墙办公大楼,忽略了高校的办学目的,这些都不是科学合理的规划。高校校园规划应该疏密得当、动静合理、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师生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修身治学场所。 转贴于

三、新校区建设应立足本土,注重特色和文化内涵

当前高校都非常重视新校区的规划设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做规划搞设计,追求高品位、高档次,然而却忽略了本土的文化和自身的特色,造成了新校区设计雷同。追求高品位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本土文化,形成独有的特色,体现高校的文化内涵。如陕西省的高校可以以当地的黄土地文化为背景,将黄土高原独有的窑洞、土地断裂带等特征融入校园设计中;云南省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多民族文化的优势,多增加一些民族文化,将富有云南特色的文化融入校园设计。另外,高校还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点,规划设计融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如舞蹈学院可以以著名舞蹈家或优秀毕业生的蜡像、图片作为校园景观,建筑学院可以用世界著名建筑的微缩版建造展览园等。总之,我们在对新校区进行规划设计时,不能完全依靠设计院的规划设计,要紧密结合院校所在地、专业设置及专业优势等特点,规划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

四、新校区建设应留有发展空间和余地

有的高校在新校区规划设计时一次性把所有的土地都全部设计完成,建筑物填充得满满当当,这就约束和限制了高校未来的发展空间。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科技、新材料日新月异,高校人更应该有发展的眼光,不断去超越,不断去开拓,因而在规划设计中要预留一些土地,作为发展的空间和未发展空间。预留的土地并非意味着放弃和荒废,可以巧妙安排、合理开发,如安排成草坪绿地美化环境、师生环保基地、苗圃花房、创业园区、建议厂房车间、实习基地等,在未来若有更好的项目,则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新校区建设规划应严格实施,避免设计和实际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