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范例6篇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范文1

关键词: 任务驱动 现代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

多年来,随着教育观念和教学理论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多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理论基础之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的理论,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内容:“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和“动机”理论。与该理论对应的。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属于“传递―接受”模式,因此,无论哪种具体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教师如何“教好”做文章,遵循的教学基本程序都是:(1)组织上课;(2)复习检查;(3)讲授新知识;(4)巩固运用;(5)总结与布置作业。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师的“教”,由于教师主宰课堂教学,因此学生处于“被填灌式”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随着人才培养新模式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新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之一,其中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近年有代表性的现代教学模式之一。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首先来自于信息科学和教育科学。但并不是信息科学与教育科学相关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不同学科理论的碰撞会产生强烈的火花,逐步达到更高层次的融合,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创新和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教育也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其次,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另一类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教育的建立和发展需要以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必须建立在对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认识基础、心理特点及群体中所存在的个别差异的分析基础之上。同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等等,这些都离不开以研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学理论指导。再次,逻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提供了丰富的思维理论和方法基础,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论与实践。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教师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问题探讨,最后由学生表述完成意义建构。采用该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贯彻了主体性教学原则,建立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机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机会,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提高,使教学进入最佳境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任务驱动法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备课时设计一个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将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点包含在该任务中,这就要求教师纵观本课程全部内容,任务要明确,不要太大,所以设计任务是教师备课的关键。

2.上课时教师先给出任务,不急于讲解,由学生讨论,分析任务后提出解决该任务需要做的所有事情,包括隐含在该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个阶段学生为完成任务积极思考,是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例如上课时教师给出以下任务,把1~15这15个数填到四张卡片中(教师给出卡片的样式且卡片上的数允许重复),使得只要在15个数中任选一个数,这个数就等于它所在卡片上的第一个数相加的和。在这个任务中包含了一节课的所有知识点,二进制的概念、二进制与十进制的相互转换、BCD码。给出任务后,课堂气氛会非常活跃,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会驱使他们为完成任务积极思考,寻求答案。

3.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阶段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老问题要求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新问题由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阶段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经过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讲解知识点,这时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紧跟教师思路,师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大幅提高。

4.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教师检验任务完成情况。这个阶段学生听完教师讲解后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行完成任务。

5.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义务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双边活动的主体,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环境条件下更好地发挥各自作用和功能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成章.信息技术教育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范文2

关键词: “基础”课 立德树人 教学创新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这一论点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基础”课的全称)教学而言,秉承“立德树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其意义、内容、实现路径提出一些思考。

一、“立德树人”理念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厚德载物之说,“立德、立言、立功”是人生三大功业,可见,中国教育历来重视品德修养,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崇高人格的“君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出“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不仅是对中国深厚教育文化传统的继承,更是我国今后教育的根本任务之所在。

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荣辱观。立德即树立德业,树人即培养人才。其内涵一是指明高等教育的方向就是树人,要坚持育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发展人、改造人、塑造人;二是指出高等教育的途径就是立德,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三是强调高等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规范人、要求人、提高人。可见,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德。教育之本,立德树人。这是每个高校的共同目标,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更是全体师生应有的自觉。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把握“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承担“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寻求“立德树人”的机制,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基础”课全过程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基础”课教学贯彻“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

高等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教学双方强化主体意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立德树人”正是承担达到这种境界的神圣使命,是一种精神和氛围。“立德树人”的理念具有双重思想指向,既包括学生之德育,又包括师德之建设。作为“基础”课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无疑包括两方面。

1.对“基础”课教师的要求。

党的十报告在论述“立德树人”这一论断时,在同一段落明确阐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意义。特别是高校的德育理论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首先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正人以正己、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教学过程中“基础”课教师外露的民族精神、人文特质、科学理性、开放胸襟、务实作风、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是保证以优良的品质塑造学生、以高尚的情操熏陶学生、以优秀的业务影响学生的前提,教风和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门隐性课程,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因此,只有自己首先做到学习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以高尚的精神境界、崇高的人格魅力,给予学生正向激励,成为学生的优秀措模,才可能使学生也学习、信仰和实践马克思主义。

2.对“基础”课授课对象的学习目标要求。

(1)学会做人。大学生升入大学,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确立,“基础”课是大学生入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说是大学生的第一门人生启迪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要做事,先做人。做人是做事的方向,方向一错,全盘皆误。因此,做人应高于做事,人性应重于灵性,情感应贵于智力。“基础”课教学要着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自尊自强、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宽厚善良、为人正直、助人为乐、孝亲敬长、勤劳节俭、富有责任感的优良品德。

(2)学会学习。大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但与中学截然不同,面对自由、“放松”的学习氛围,“基础”课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就是要掌握学习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操作的技能的科学方法和技巧;选择并建立适合自己及职业的知识结构;懂得如何进行高效的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了解大学需要积极主动地自学各种知识的道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等等。

(3)学会做事。大学犹如半个社会,大学生面对的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独立完成,毫无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大一新生往往遭遇一些挫折和不知所措。“基础”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做事。这是对每个大学生人未来面对工作工作的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要求,其中包括做事要有思路、有方法、有竞争力,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教学生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情商,积累核心竞争力等。

(4)学会审美。立德树人不仅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强调了成才要素的全面性,其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审美。美的真正含义不在于外表,而在于人的文化气质、品质修养,这是大学生必备的优良品质特征,也是区别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群体的显著标志,要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5)学会选择。刚步入大学的新同学常常出现目标中断、生活迷茫的理想间歇期,曾经的大学梦想已经实现,不知道未来的道路方向在哪里。“基础”课教学要及时帮助学生确立新的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大学是对未来选择职业方向的有利平台,教会学生学会择业与求职。以培养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重点,确定所学专业的职业方向,制订职业发展规划,实现由大学到社会的过渡。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就业能力,如科学规划择业、应对用人单位面试等。

三、“基础”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

1.创新“基础”课教师的师资队伍构成。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要从“基础”课教师自身队伍建设上高度重视,德育教研室的师资需要专业知识扎实、德才兼备的优秀中青年人才,经验丰富的前辈教师和热爱德育教育工作、具有博士学位的其他兼任教师,建设年龄、知识和梯次结构合理的精干德育教师队伍。路径一是选任精干的德育专职教师担任“基础”课教学;路径二是外聘学生工作经验和法律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或其他德育工作者兼任“基础”课专题串讲;路径三是彻底解决德育教师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的政治和经济待遇问题,营造当德育教师光荣的良好氛围;路径四是德育教师秉承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吸纳各种新思想和新观点,根据形势的变化随时增加更多鲜活的内容,具有连贯性和时效性的授课能力。

2.创新“基础”课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和专题设置中突出“立德树人”的教育主题,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逐步提升德育教育的品质,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将封闭式的小课堂变成开放式的大课堂,课内课外紧密结合、校内校外紧密结合,探索出一套教与学互动、高校及社会互动、理论学习与投身实践互动的“全程互动”教学模式。

(1)构建立体化的教育形式。依托课堂、宿舍、图书馆和其他活动场所,对大学生进行分层面的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的碰撞交流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依托辅导员、班主任和德育教师等专兼职队伍,构建由校、院、系领导及学校教师组成的全员、全方位、广覆盖的德育教育网络,依托校园文化节、运动会及其他文体形式,进一步活化德育教育的形式,营造德育教育氛围,逐步拓宽教育的渠道。

(2)创新网络的教育形式。随着网络的普及推广,它在启迪心智、授予知识、答疑解惑方面的教育功能越来越明显。以校园网为核心,辟建“立德树人”的教育专题,宣传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等,同时推介全国各高校和本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好经验与好做法。为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可采取有奖问答等多种激励形式增加大家的互动机会。有关教师可设立心理诊疗室,帮助那些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排解思想难题。德育教师还可把课堂搬到网络上,通过设立博客、论坛和BBS等形式,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难题,使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

(3)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形式,逐步确立双向交流的互动形式。教师授课时,若学生有疑问,则可随时提问。若学生有个人观点,也可展开表述,教师可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予以解答。通过类似的双边互动,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积极性,达到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的效果。

3.创新“基础”课教学的教学内容。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基础”课的内容和体系,拓展崭新的视野和路径,提升符合“立德树人”的水平和境界,增强“基础”课“立德树人”教学的效果。

(1)及时充实丰富“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抓住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抓住社会生活中的倾向性问题,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讲明白,直面学生关切,使学生达成共识,化解学生困惑。每次课上都要分层次和分视角地对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从重大意义、基本框架、理论创新等方面把党的十精神逐步纳入并贯穿“基础”课教学内容体系。

(2)切实改进创新“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应把科学理论融入感人事例,把抽象道理融入鲜活人物,把深邃逻辑融入通俗话语,把理性思考融入感性场景,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使学生愿听爱听,学有所获,受到启发;应多运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多搭建学生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平台,多发挥各类大众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的作用,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

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为指导,把握“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建立“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探索创新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2]贾少英,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高职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技术人才;要求培养的学生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时代对生产一线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对员工提出单纯的职业技能要求,在综合素质方面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技术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一重大任务。课堂教学作为学院培养学生的主体途径,怎么样把素质教育有机地融入专业课堂教学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目前高职教育正在蓬勃发展,高职教学改革是百花齐放。但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把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专业教学课堂融入素质教育的各个因素,使学生的素质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笔者结合自己在开展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教学改革的心得,谈谈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培养的要求

高职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质、科学文化知识和身体、心理与技能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发展个性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将高职学生素质培养的关键指标归纳为沟通协调能力、适应环境能力、计算机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遵守纪律意识、民主法制素养、尊重习俗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美感体验、成就导向、灵活性等19项,加上初级专业技能和高级专业技能,共计2l项。

二、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融合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融入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通过课程改革修订课程教学目标,将课程教学目标与职业资格考证结合起来,重新制定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培养的能力目标(含方法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及指标。如:(1)方法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自学及持续学习能力;②培养学生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③培养学生做计划的能力;评价能力,等等。(2)社会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②培养学生与其他员工协调合作,认同企业文化;③培养学生做决定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等等。

(二)专业教师转变观念,树立寓育人于教书的观念

专业教师不能把课堂教学仅仅看作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点”的教育,忽略了课堂教学同时应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专业教师需要改变的教育观念,应以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己任,必须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积极开展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健康和谐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成为教职员工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

(三)教学内容的选取融入素质教育内容,教学实施过程设计模拟真实职场,对学生间接进行素质教育。

1.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2.教学的组织实施

以完成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水电站电气一次部分安装检修与设计》改革课为程例进行阐述。本门课程的教学实施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考核、评价六步,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资讯环节:教师以水电站真实安装、检修、设计案例作为本门课程工作任务,制作任务单。向学生下发任务单,老师进行任务目标的描述,提供任务完成需要的学习资料,提供电子、网络、实践性的教学资源。在本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查询资料准备,主要培养自主学习素能,信息收集处理素能。

(2)在计划与决策环节:按照生产现场的班组建制,对学生进行分班组,以班组为团队,通过讨论等方法,由小组制定安装、检修或者设计任务的执行计划,进行任务分工;老师对小组制定的计划进行决策,确定任务的实施方案;学生作好任务实施的相关准备。在本教学实施环节,教师仅作辅助作用,要求团队成员沟通协作共同决策,通过本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素能、决策创新素能。

2.在实施环节:模拟再现生产现场,学生分别扮演工作负责人、施工员、安全员等角色,在进行生产者角色扮演的同时,分工合作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任务实施过程中,各位同学必须按照分工组织协调合作,按照职业要求,各司其职方能圆满完成任务。通过本环节能培养学生组织管理素能、遵守纪律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处事灵活性等基本素能。

3.在检查与评价环节:任务完成后,要求通过角色扮演或者PPT汇报等方式进行任务完成效果的展示,老师对完成效果进行检查;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对任务完成效果及实施的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在本环节,要求学生树立信心展示汇报自己的成果,同时开展对成果进行自评和互评等评价环节,从而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成就导向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等。教师在进行评价评分时必须计入在完成任务中学生的素质表现。

总之,在实施教学改革时,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我们必须从多方面融入素质教育的元素,必须同时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当然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非一日之功,只有通过全面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全体教育工作者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并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的改革才能建立起科学的职业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才能提高职学院学生的素质,以适应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汉芳.也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J].社科纵横,2005,20(1).

[2]张振英,赵章彬,贾桂玲,柴少宗,罗毅.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指标体系及培养模式设计.

[3]刘复军.浅谈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科技信息.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高职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技术人才;要求培养的学生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时代对生产一线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对员工提出单纯的职业技能要求,在综合素质方面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技术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一重大任务。课堂教学作为学院培养学生的主体途径,怎么样把素质教育有机地融入专业课堂教学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目前高职教育正在蓬勃发展,高职教学改革是百花齐放。但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把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专业教学课堂融入素质教育的各个因素,使学生的素质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笔者结合自己在开展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教学改革的心得,谈谈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培养的要求 

高职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质、科学文化知识和身体、心理与技能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发展个性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将高职学生素质培养的关键指标归纳为沟通协调能力、适应环境能力、计算机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遵守纪律意识、民主法制素养、尊重习俗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美感体验、成就导向、灵活性等19项,加上初级专业技能和高级专业技能,共计2l项。 

 

二、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融合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融入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通过课程改革修订课程教学目标,将课程教学目标与职业资格考证结合起来,重新制定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培养的能力目标(含方法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及指标。如:(1)方法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自学及持续学习能力;②培养学生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③培养学生做计划的能力;评价能力,等等。(2)社会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②培养学生与其他员工协调合作,认同企业文化;③培养学生做决定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等等。 

(二)专业教师转变观念,树立寓育人于教书的观念 

专业教师不能把课堂教学仅仅看作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点”的教育,忽略了课堂教学同时应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专业教师需要改变的教育观念,应以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己任,必须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积极开展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健康和谐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成为教职员工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 

(三)教学内容的选取融入素质教育内容,教学实施过程设计模拟真实职场,对学生间接进行素质教育。 

1.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2.教学的组织实施 

以完成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水电站电气一次部分安装检修与设计》改革课为程例进行阐述。本门课程的教学实施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考核、评价六步,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资讯环节:教师以水电站真实安装、检修、设计案例作为本门课程工作任务,制作任务单。向学生下发任务单,老师进行任务目标的描述,提供任务完成需要的学习资料,提供电子、网络、实践性的教学资源。在本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查询资料准备,主要培养自主学习素能,信息收集处理素能。 

(2)在计划与决策环节:按照生产现场的班组建制,对学生进行分班组,以班组为团队,通过讨论等方法,由小组制定安装、检修或者设计任务的执行计划,进行任务分工;老师对小组制定的计划进行决策,确定任务的实施方案;学生作好任务实施的相关准备。在本教学实施环节,教师仅作辅助作用,要求团队成员沟通协作共同决策,通过本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素能、决策创新素能。 

2.在实施环节:模拟再现生产现场,学生分别扮演工作负责人、施工员、安全员等角色,在进行生产者角色扮演的同时,分工合作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任务实施过程中,各位同学必须按照分工组织协调合作,按照职业要求,各司其职方能圆满完成任务。通过本环节能培养学生组织管理素能、遵守纪律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处事灵活性等基本素能。 

3.在检查与评价环节:任务完成后,要求通过角色扮演或者PPT汇报等方式进行任务完成效果的展示,老师对完成效果进行检查;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对任务完成效果及实施的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在本环节,要求学生树立信心展示汇报自己的成果,同时开展对成果进行自评和互评等评价环节,从而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成就导向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等。教师在进行评价评分时必须计入在完成任务中学生的素质表现。 

总之,在实施教学改革时,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我们必须从多方面融入素质教育的元素,必须同时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当然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非一日之功,只有通过全面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全体教育工作者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并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的改革才能建立起科学的职业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才能提高职学院学生的素质,以适应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汉芳.也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J].社科纵横,2005,20(1). 

[2]张振英,赵章彬,贾桂玲,柴少宗,罗毅.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指标体系及培养模式设计. 

[3]刘复军.浅谈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科技信息. 

[4]张丽华.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10,(05).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范文5

一、教务部职责

1、在医院党政领导下,执行医院的教学管理职能。负责全院的教学管理,包括本科教学、研究生 教学、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护士、技士)、卫生部临床临床药师培训、z省专科护士培训,各 级各类培训基地/培训中心的培训和教学,以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计划外教学、远程教学等;

2、组织协调全院的教学管理工作;

3、对二级学科(教研室/护理部/培训基地/培训中心等)、三级学科/科室等进行教学工作的业务 指导、督促管理、评估检查;

4、负责与z临床医学院、z大学、卫生部/卫生厅等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的联系、沟通和协调 ;

5、组织医院教学督导组开展工作;

6、建立健全医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医院、z临床医学院、z大学、卫生部/卫生厅等上 级主管部门的教学管理规定;

7、负责组织实施师资培训、青年教学比赛、医学教育学术活动和教学科研活动等;

8、建立健全医院各类教学管理档案,收集汇总全院各类教学/培训数据,提供全院教学/培训数据 报表;

9、负责全院教学工作总结,协助主管院长完成医院教学发展规划。

二、教研室/培训基地/培训中心/科室职责

1、建立教学管理组织,在医院教务部的组织协调下,负责组织管理本二级学科(教研室/培训基 地/培训中心/科室)的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护士、技士、临床药师 等)、各级各类培训基地的教学和培训,以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远程教学、计划外教学等。二 级学科(教研室/护理部/培训基地/培训中心等)主任全面领导,分管主任具体负责,设秘书一名 协助主任及分管主任具体承担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2、负责组织实施本二级学科(教研室/护理部/培训基地/培训中心等)的各项教学/培训工作任务 ;

3、负责对所属三级学科、相关科室进行教学/培训业务的指导和督促。

4、负责与医院教务部的联系、沟通和协调;

5、根据医院、z临床医学院、z大学、教育部、卫生部/卫生厅等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制定 本二级学科(教研室/护理部/培训基地/培训中心等)的各项教学管理规定;

6、负责本二级学科教学/培训档案的归档管理,向教务部提供教学/培训数据报表等。

三、三级学科职责

1、建立本三级学科的教学管理组织,负责组织管理本学科的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护士、技士、临床药师等),以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等。科室主任全面领导,分管 主任具体负责;

2、按照二级学科(教研室/护理部/培训基地/培训中心等)的要求,具体组织实施本科室的教学/ 培训工作任务;

3、根据学科实际情况对本科室教学/培训档案原始记录进行归档管理,向二级学科提供教学/培训 资料数据等。

四、教学督导组职责

医院教学督导组在医院教务部的组织协调下,开展全院各类教学工作的指导、督查、评估等工作 。对全院各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进行督促、检查和评价。具 体职责如下:

1、全面了解学校教学动态和各级教学组织的管理情况,对教学管理制度和流程提供意见和建议, 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2、广泛听课,评价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把关和督导;

3、随机抽查作业、试卷等,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及对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

4、深入医院有教学任务的科室,检查临床的本科生见习/实习和研究生、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护 士/技士等的临床带教情况,评价带教教师的教学效果;

5、担任青年教师试讲和赛课的评委;

6、参与研究生、住院医师、护士、技士的面试及各项考核工作;

7、参与年度教学检查工作;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范文6

一、“立德树人”理念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厚德载物之说,“立德、立言、立功”是人生三大功业,可见,中国教育历来重视品德修养,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崇高人格的“君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出“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不仅是对中国深厚教育文化传统的继承,更是我国今后教育的根本任务之所在。

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荣辱观。立德即树立德业,树人即培养人才。其内涵一是指明高等教育的方向就是树人,要坚持育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发展人、改造人、塑造人;二是指出高等教育的途径就是立德,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三是强调高等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规范人、要求人、提高人。可见,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德。教育之本,立德树人。这是每个高校的共同目标,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更是全体师生应有的自觉。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把握“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承担“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寻求“立德树人”的机制,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基础”课全过程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基础”课教学贯彻“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

高等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教学双方强化主体意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立德树人”正是承担达到这种境界的神圣使命,是一种精神和氛围。“立德树人”的理念具有双重思想指向,既包括学生之德育,又包括师德之建设。作为“基础”课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无疑包括两方面。

1.对“基础”课教师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立德树人”这一论断时,在同一段落明确阐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意义。特别是高校的德育理论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首先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正人以正己、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教学过程中“基础”课教师外露的民族精神、人文特质、科学理性、开放胸襟、务实作风、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是保证以优良的品质塑造学生、以高尚的情操熏陶学生、以优秀的业务影响学生的前提,教风和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门隐性课程,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因此,只有自己首先做到学习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以高尚的精神境界、崇高的人格魅力,给予学生正向激励,成为学生的优秀措模,才可能使学生也学习、信仰和实践马克思主义。

2.对“基础”课授课对象的学习目标要求。

(1)学会做人。大学生升入大学,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确立,“基础”课是大学生入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说是大学生的第一门人生启迪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要做事,先做人。做人是做事的方向,方向一错,全盘皆误。因此,做人应高于做事,人性应重于灵性,情感应贵于智力。“基础”课教学要着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自尊自强、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宽厚善良、为人正直、助人为乐、孝亲敬长、勤劳节俭、富有责任感的优良品德。

(2)学会学习。大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但与中学截然不同,面对自由、“放松”的学习氛围,“基础”课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就是要掌握学习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操作的技能的科学方法和技巧;选择并建立适合自己及职业的知识结构;懂得如何进行高效的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了解大学需要积极主动地自学各种知识的道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等等。

(3)学会做事。大学犹如半个社会,大学生面对的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独立完成,毫无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大一新生往往遭遇一些挫折和不知所措。“基础”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做事。这是对每个大学生人未来面对工作工作的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要求,其中包括做事要有思路、有方法、有竞争力,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教学生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情商,积累核心竞争力等。

(4)学会审美。立德树人不仅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强调了成才要素的全面性,其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审美。美的真正含义不在于外表,而在于人的文化气质、品质修养,这是大学生必备的优良品质特征,也是区别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群体的显著标志,要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5)学会选择。刚步入大学的新同学常常出现目标中断、生活迷茫的理想间歇期,曾经的大学梦想已经实现,不知道未来的道路方向在哪里。“基础”课教学要及时帮助学生确立新的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大学是对未来选择职业方向的有利平台,教会学生学会择业与求职。以培养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重点,确定所学专业的职业方向,制订职业发展规划,实现由大学到社会的过渡。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就业能力,如科学规划择业、应对用人单位面试等。

三、“基础”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

1.创新“基础”课教师的师资队伍构成。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要从“基础”课教师自身队伍建设上高度重视,德育教研室的师资需要专业知识扎实、德才兼备的优秀中青年人才,经验丰富的前辈教师和热爱德育教育工作、具有博士学位的其他兼任教师,建设年龄、知识和梯次结构合理的精干德育教师队伍。路径一是选任精干的德育专职教师担任“基础”课教学;路径二是外聘学生工作经验和法律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或其他德育工作者兼任“基础”课专题串讲;路径三是彻底解决德育教师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的政治和经济待遇问题,营造当德育教师光荣的良好氛围;路径四是德育教师秉承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吸纳各种新思想和新观点,根据形势的变化随时增加更多鲜活的内容,具有连贯性和时效性的授课能力。

2.创新“基础”课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和专题设置中突出“立德树人”的教育主题,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逐步提升德育教育的品质,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将封闭式的小课堂变成开放式的大课堂,课内课外紧密结合、校内校外紧密结合,探索出一套教与学互动、高校及社会互动、理论学习与投身实践互动的“全程互动”教学模式。

(1)构建立体化的教育形式。依托课堂、宿舍、图书馆和其他活动场所,对大学生进行分层面的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的碰撞交流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依托辅导员、班主任和德育教师等专兼职队伍,构建由校、院、系领导及学校教师组成的全员、全方位、广覆盖的德育教育网络,依托校园文化节、运动会及其他文体形式,进一步活化德育教育的形式,营造德育教育氛围,逐步拓宽教育的渠道。

(2)创新网络的教育形式。随着网络的普及推广,它在启迪心智、授予知识、答疑解惑方面的教育功能越来越明显。以校园网为核心,辟建“立德树人”的教育专题,宣传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等,同时推介全国各高校和本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好经验与好做法。为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可采取有奖问答等多种激励形式增加大家的互动机会。有关教师可设立心理诊疗室,帮助那些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排解思想难题。德育教师还可把课堂搬到网络上,通过设立博客、论坛和BBS等形式,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难题,使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

(3)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形式,逐步确立双向交流的互动形式。教师授课时,若学生有疑问,则可随时提问。若学生有个人观点,也可展开表述,教师可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予以解答。通过类似的双边互动,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积极性,达到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的效果。

3.创新“基础”课教学的教学内容。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基础”课的内容和体系,拓展崭新的视野和路径,提升符合“立德树人”的水平和境界,增强“基础”课“立德树人”教学的效果。

(1)及时充实丰富“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抓住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抓住社会生活中的倾向性问题,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讲明白,直面学生关切,使学生达成共识,化解学生困惑。每次课上都要分层次和分视角地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从重大意义、基本框架、理论创新等方面把党的十八大精神逐步纳入并贯穿“基础”课教学内容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