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的概念范例6篇

古典园林的概念

古典园林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灰空间;空间流通性;视线

1 苏州古典园林概述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古以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充沛的降雨,丰富的植被和纵横交错的河网,都促使了苏州园林艺术的良好发展。苏州古典园林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吴王阖闾、夫差等先后在苏州城(时称姑苏)郊外建造了华丽的“姑苏台”、“馆娃宫”等。到了汉、唐以后,随着苏州商业的迅速发展,私家园林开始逐渐兴盛,寺院园林也逐步兴起。宋代苏州的造园活动盛极一时,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沧浪亭、万卷堂(网师园前身)等宅园。在经过元代的萧条之后,明清时期苏州园林艺术达到了鼎盛,据《苏州府志》记载,明代苏州私家宅院多达271处,著名的拙政园、留园、艺圃等皆成于此时期。清末民国之间苏州几经离乱,许多古典园林毁坏残破。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着手对古典园林进行保护、修复,乃至有今日尚有为数不少的古典私家园林可供学习。

从指导原则上来讲,苏州园林追求的是3个基本目标,即“天人合一”、“尊卑贵贱”和“贵和尚中”。其中 “天人合一”与“贵和尚中”直接导致了苏州园林中“灰空间”的大量应用。具体到“天人合一”,代表着苏州园林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思想:一方面,从居住环境出发,要求建筑居室透光通风、冬暖夏凉;另一方面,从园主人追求隐逸于山水的思想出发,建筑空间不能是完全的封闭自为空间,而需要有选择地向庭院打开,使园林使用者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自己所创造的微缩自然空间。而具体到“贵和尚中”,则是从中国传统理念中“和为贵”与中庸理念出发,从园林空间的表现上体现出“含蓄美”,即避免绝对的单一功能空间,创造多元化的流动空间、混合空间和模糊空间的园林特征。以上2条原则都使得苏州古典园林必然大量地存在并巧妙地运用“灰空间”。

2 “灰空间”概念浅述

“灰空间”一词最早出于日本现代建筑大师黑川纪章。他引用安土-桃山时代的茶道大师千利休所提出的概念“利休灰”,对建筑空间的非单一性、非绝对性和渗透性进行了说明。“利休灰”是千利休发明的一种色彩概念,即将红、黄、蓝、绿、白等诸色混合,以形成纯度低的灰色来代替纯度高的颜色,从而阐释日本茶道文化的非左非右、两性包容的特点。而黑川纪章则把这一概念转移到建筑空间设计领域。黑川纪章指出,“灰空间,不能是一个四周完全封闭的中庭,它必须是开敞的,再次自然可被隐退,建筑与自然相互渗透” [1]。而具体到建筑设计上,就是大量利用走廊、庭院等过渡空间,并将其放置在重要位置上,以形成半室内、半室外,半封闭、半开敞,半公共、半私密的中介空间。这类特质空间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功能上来讲,“灰空间”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既有室内空间的某些特征,又不完全隶属于室内空间;既具有室外空间的通透性与开放性,又具有室内空间的诸多功能。因此,园林灰空间实际上充当了“室外的起居室”的作用,使得很多原本只能在室内进行的活动室外化。同时,“灰空间”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流动性解放了人的视线,从而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流畅地衔接,也有利于创造出“建筑中的自然”。“灰空间”在园林中所起到的调和作用,将众多的元素糅合在一起,避免了单调、绝对,从而创造出复杂多样的空间体验。

“灰空间”和“流动空间”一样,主要是针对欧洲近现代建筑中产生的功能主义特征和空间封闭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理论中虽然没有论证过此类概念,但其实早已通过直觉的审美实践了这一理论。其中苏州古典园林尤为这种实践的翘楚。

3 苏州古典园林中“灰空间”的应用

苏州园林“天人合一”和“贵和尚中”的指导原则,促使了园林中灰空间的大量应用。而具体到形式上则主要表现为亭、廊、庭院和门洞等。

3.1 亭

亭是园林建筑中开敞度可能性最高的建筑形式之一。亭的形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方亭、六角亭、八角亭及圆亭的空间流动性最高,是最接近于自然环境的建筑灰空间。其结构除了顶与底之外,各面均只有亭柱分隔,视线可以透过其中任意一个面而投向四面八方。这样一来,就如同在亭的四周形成了一张全方位的画卷,又将外部空间的景色引入建筑内部空间来,形成了内外空间的交流。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若没有亭顶,则人即如置身于连天的荷叶之中,是高通透度灰空间的典型。而若在亭中加一面墙,即形成廊亭或扇亭,其通透性则相对降低,但视线的引导性明显增强,其作用已类似于廊或榭,如网师园中的月到风来亭和拙政园中的别有洞天亭。有些亭结构更加复杂,在由柱子简单围合的基础上,又在内部加了一层结构,形成了第二度的空间 ,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亭内的空间层次,产生了外部通透,内部相对封闭的结构。内部的结构通常是墙体,但墙体上又多开有窗洞、门洞等,这使得人坐于亭中时观看外部的景色又多了一层空间,形成了不同的视觉层次,如拙政园的梧竹幽居。还有一些亭子形式特别,如半园中的半亭,由两面墙体夹住,视野范围较小,也算是这一类空间中的特例了。

3.2 廊

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廊也是空间种类极其丰富的一种建筑形式,既能使游人免于日晒雨淋,又可以起到分隔空间,增加景深的作用。廊的基本结构与亭有类似之处,即典型的承重结构为点状的柱式结构,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空间的通透性。而与亭不同之处在于,人在廊中的停留方式是运动的,这与亭中静止式的观景有着很大差异:人在廊中活动时,运动方向沿着廊的建筑长向,而视线方向则多是与运动方向垂直或接近垂直的。这就使得廊的透景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和引导性,同时人在廊中观赏景色也就有了很强的节奏性和连续性。廊亭还具有强烈的结构单元性,每两根柱子与屋檐、地面之间形成的方框形区域都能成为一幅框景,这也让廊外三维的自然空间二维化、绘图化了。两面都为柱式支撑的廊子通透性极佳,作为看的对象时能够同时对比性地采览两侧的景色,而作为被看的对象时则将原本浑然一体的空间一分为二,如拙政园中的小飞虹)。一面为柱而一面为墙的半廊具有更强的方向性,能强制行进中人的视野展向墙的反方向,再利用柱与柱之间的空间形成良好的框景效果。有些半廊的墙体上开有各种镂空花窗,亦即允许视线有限制地接触到墙外一侧的景色,又与另一侧完全开敞无余的景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极大地丰富了空间的视觉体验,如沧浪亭的外墙。

3.3 庭院

庭院是建筑内部没有屋顶的部分。与亭、廊不同的是,如果以有没有顶部遮蔽作为界定标准的话,庭院灰空间属于室外空间,但它同时具有室内空间的许多性质。由于庭院的边界情况,可能有无数种不同流通程度的组合,所以庭院的空间多样性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庭院灰空间最主要的作用是在连续的建筑空间中插入放松的自然空间,同时也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过渡空间。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庭院规模大小不一,存在的位置也各不相同。有的庭院可以让人进入到内部活动,如留园五峰仙馆前的庭院和拙政园海棠春坞的院落;有的庭院则纯粹由水面构成,形成了一个被建筑环抱的水空间,如拙政园的小沧浪水院;还有的则体量虽然很小,也无法进入,却在建筑空间的各个角落形成了一个个别具特色的活泼空间。这些庭院看似千差万别,实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利用山石、植物、水面乃至天空等自然元素缓解了密集建筑群中的紧张气氛,达到了将自然空间引入建筑空间的作用。

3.4 门洞

门洞虽然自身所形成的空间概念很弱,但它对于空间的分隔作用以及提示不同空间类型的心理暗示作用却非常显著,所以从广义上来讲,也是一种典型的灰空间。门洞最主要的意义是在封闭的边界上创造了能够穿透的过渡空间,从而使“内”、“外”的概念通过这一个短暂的空间体验混合在一起。门洞还具有很强的视线引导性,穿过门洞的视线因为增加了门洞这一层空间而更加深远。连续排列的门洞则具有更强烈的暗示意味,而门洞所带来的特殊光影效果,使空间看起来异常深邃。门洞的另一个重要作用与廊的柱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将远处三维的景物提取至二维的平面上。与其它框景空间构景所不同的是,门洞本身还可以自由地变换形状,使得成景具有更强的选择性和艺术性。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灰空间表现方式以外,苏州园林中还存在有大量其它的灰空间应用方式,如坊、榭、楼台、塔、窗洞、成组的乔灌木、假山等。其作用与上述的几种建筑构造类似,都是创造出自然与人工、内与外、远与近的空间相互融合的效果,使人在身处一种空间的同时体会到数种空间的特质。

4 苏州古典园林中“灰空间”的应用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苏州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的宝贵财富,但苏州园林毕竟是建立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基础之上的园林作品。在现代化城市的园林建设中,如果一味采取怀古、仿古的造园方式,只会使得新建园林的使用价值受到影响;但同时,如果我们完全抛去古典园林的精华,全盘照搬西方近现代园林中的大草坪、大水面的造园手法,势必又会使得园林丧失特点,而且常会有画虎不成反似犬的窘境。要创造出像江南古典园林那样拥有丰富灰空间的园林,需要抛开形式的束缚,从空间结构、视线控制和使用者的特点出发,从空间的景观和功能研究入手,用新的材料和新的景观元素替代曾经的飞檐画壁和假山古树,着力创造出面貌不同,但空间流通性和空间丰富程度都不逊于古典园林的现代园林,才是现代园林设计的最佳出路。(收稿:2012-12-10)

参考文献:

[1]黑川纪章.黑川纪章专刊[J].中外建筑, 1984(6)

[2]朱建宁.中国园林文化艺术典型特征,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0(03)

[3]肖志高.灰空间在现代公共建筑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9(5)

[4]王淑华.园林设计中的灰空间[J]. 山西建筑,2009(3)

[5] 陈英.苏州园林的空间意识和空间美感[J].中国园林,1994(4)

[6] 李妍,余敏.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8(6)

古典园林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建筑;室内设计;园林;景观

一、建筑与室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

1 中国的建筑与室内设计发展概况。中国夏商两代已经出现了壁垒森严的城市和建于夯土台上的大殿,并产生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要素――廊院。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追求高大、华丽和宏伟,瓦、砖、斗拱及高台建筑开始出现。秦汉是中国建筑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阿房官和始皇陵均为该时期大手笔的建筑作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期,也是中国木构建筑的成熟期。唐代建筑技术的最大成就便是斗拱的完善和木构架体系的成熟。宋代在建筑装饰及色彩处理上有较大的发展。明清两代在建筑群体组合及空间氛围的营造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 古埃及的建筑与室内设计。金字塔是埃及文明的见证,它采用了简洁的几何形,形成了一种典型的纪念建筑风格,最著名的是吉萨金字塔群。

古埃及的庙宇是由住宅扩大而成,采用石材作为横梁的石梁柱结构,空间中柱子大而密,密密的柱子和采用的高侧窗采光使庙宇室内充满一种神秘感。如著名的阿蒙神庙。

3 古希腊的建筑与室内设计。以雅典卫城为代表的古希腊神庙建筑,其平面形式有圆形神庙、端柱式、列柱式、列柱围廊式,立面由三角形山花+端部柱廊构成。希腊建筑刻意安排不对称。古希腊有三种成熟的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式和科林斯柱式,帕提农神庙同时使用多立克和爱奥尼克柱式。

4 欧洲中世纪的建筑与室内设计。拜占庭风格影响早期基督教建筑,利用帆拱解决了将圆屋顶放在多边形平面上的难题,于是屋顶造型由帆拱上放置穹顶取代了十字拱。代表作是圣索菲亚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使用双圆心的尖券和尖拱,减轻侧推力和结构厚度,飞扶壁的运用可使高度降低,扩大采光面积。

5 新艺术运动的建筑与室内设计。新艺术运动拒绝复古和传统式样,提倡运用现代材料和技术(如铁和玻璃)。新艺术运动的基本主题纹样是S形曲线。由于铁便于制作各种曲线,因此室内装饰中大量应用铁构件。

6 现代主义的建筑与室内设计。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出现了四位先驱人物: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勒啊布西耶、赖特。

格罗皮乌斯创立了第一个培养现代设计人才的学校――包豪斯,并亲自设计学校的校舍。该设计既表达了建筑相互之间的有机关系,又体现了现代主义的设计。

密斯・凡・德罗提出了“少就是多”的口号,在建筑设计中精于对钢与玻璃的运用。为巴塞罗那博览会设计建造的德国展览馆使他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赖特倡导“有机建筑论”,强调建筑与环境的有机整体关系,赖特的建筑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其代表作品是流水别墅。

二、园林与景观设计的产生和发展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概况。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秦汉的生成期、魏晋南北朝的转折期、隋唐的全盛期、两宋至清初的成熟前期、清中叶至清末的成熟后期。

隋唐两朝是中国园林发展的全盛期,在皇家园林方面,随西苑在沿袭“一池三山”模式的基础上开创了园中园及完整水系的规划形式。宋元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其内容和形式已经完全定型,造园的艺术和技术也基本达到了最高的水平。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诗情画意,追求情景的交融。意境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追求。

2 西方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概况。古埃及真正的园林概念形成是在新王国时期,其庭园平面为对称的几何式,庭园为方形,中心为水池,它完全不同于中国秦代开创的一池三山格局。

古巴比伦的园林类型有猎苑、圣苑及著名的空中花园,空中花园是最早的屋顶花园。

古希腊的园林类型有宫廷庭园、文人园、宅园及公共性园林。么共性园林主要包括圣林和竞技园,竞技园成为后世欧洲体育公园的前身。

古罗马园林形式多仿希腊的柱廊园及宫廷庭园,到罗马全盛时期开创了一种新的园林形式――别墅园。

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仍沿袭古罗马别墅庭园形式,沿山坡建园,这种依山丘地势高低分台层处理的别墅园又称台地园,是西方古典园林的重要代表类型。

3 西方近现代园林发展概况。城市公园兴起在英国,却在美国取得了大的成就。奥姆斯特德吸收了英国风景园的精华,创造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园林,成为近代园林的奠基人。现代园林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形成了融功能、空间组织及形式创新与一体的现代设计风格。

4 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思路

(1)设计要素创新的思路。现代技术产生的新的材料和手段,使得设计可以自如地运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及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等形体要素,创造现代景观。

(2)生态化的设计思路。关于保护表土层、不在造成容易侵蚀的陡坡地段建设、保护具有生态意义的低湿地与水系、按当地生态群落进行种植设计。

(3)反映文脉的设计思路。对于文化与场所的反映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一个重要主张之一。

(4)追求隐喻和象征是设计思路。追求隐喻和象征也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主张。设计师为了体现自然理想或基地的历史环境,在设计中通过文化、形态或空间的隐喻和象征来创造有意义的形式。

(5)当代艺术表现的设计思路。当代艺术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景观园林设计中,带有实验性的大地艺术借助景观设计手段找到了自己的表现舞台。

古典园林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园林意境 内涵 特征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071-01

对于意境的追求,在我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园林意境是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人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造园者将自身的思想情感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达到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一、园林意境概说

“意境”是一对由“意”与“境”相结合的美学范畴,包含着两个方面,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境”,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意”,这两方面有机统一、浑然交融而形成“意境”。“意境”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始终,成为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经历了二千余年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园林体系。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类型,有着各自的特性,但各个类型之间同时拥有许多的共性,最为突出的就是对意境的追求。

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植被为基础,这些都是构成自然景色的基本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并非简单模仿或重现自然,而是对自然进行有意识地提炼加工,从而创造出一个源于自然并高于自然的典型化的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以建筑为主,建筑是园林中的主题及构图的中心,对自然风景起到引景的作用,使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中国古典园林中引用了大量古典诗词歌赋、山水绘画,游行在园林之中,犹如徜徉于古典文学绘画中。园林景观能体现绘画意趣,也能蕴含诗的情调。园林具有寓意深远的诗画情趣,人们徜徉其中,通过诗文的表达,获得古典文学的深厚韵味。

以上所提到的这些都体现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特点――园林的意境。园林意境的蕴含深且广,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使中国古典园林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境界。

二、园林意境的文化内涵

1.注重天人合一观念。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集中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来源于社会的与人生合一的理念。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对古典园林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中国造园艺术中,“师法自然”的原则既体现在直接面对大自然的创造性生活劳动中,也体现在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深层含义。

2.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造园艺术是极度崇尚自然的。在园林意境中,自然山水是园林意境的主要元素。园林景观是由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构成的。造园者从大自然中获取美的灵感,表达情感性的内涵,感受意象的无穷,领悟世界、人生的哲理。在方寸之地避凡尘,求隐逸的精神需求。游名山大川,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理想状态,创造出极高的艺术境界。

3.追求诗画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中带有浓厚的诗情画意情感色彩。意境首先就属于中国古典诗画的美学领域,园林常把诗画的某些境界通过选择相应的景物以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山水画的构图对园林山水自然的表现有重要的影响,古典园林的步移景异的布局,似一幅逐渐展开的画卷,以诗歌为主体,以画设景,以景入画。

三、园林意境的艺术特征

园林意境的形成需要有对自然的提炼选择和情与意的投入,两者统一,才能见景生情,缘情而取景,最后寄情于景,创造出有意境的园林。

1.园林意境源于实景。园林意境的产生,来源于具体而真实的景物,园林是三度空间的实际境域,由地形、水体、山石、建筑、植物等实景构成,不同因素的形象各有个性特点和情感表达,因此由不同实景组成的园林应该是概括提炼和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

2.园林景物形象多变。园林是自然的境域,它的形象时刻都在变化着。白天夜晚光影与色彩的变化;风霜雨雪的气象万千;春、夏、秋、冬季节更替;梅绽迎春,叶落知秋的植物变化等等,不断地影响着人的心情,使游赏者产生多种不同的意境。

3.集多种艺术综合于一身。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与诗词书画等艺术门类有着很深的渊源,园林的意境也与其相融合。如园林中的楹联、匾额上的诗词、题字、书法等为园林意境的营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诗歌、画意、书法的运用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提升了园林文化底蕴。

4.隐喻手法丰富园林意境。园林善于应用“托物寄情”,建筑、水体、山石、植物、小品等造园的要素,常被拟人化,物述人语,如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之风等等。还有各种历史典故、文化知识融入园林,增加了园林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达到了自然美与意境美的高度统一。意境是中国园林的内涵,赋予园林艺术以灵魂,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景交融而产生园林意境。

【参考文献】

古典园林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古典园林建筑设计 特点 现代建筑设计 影响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在人类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仅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思维与智慧,还反映出人们精湛的建造工艺与技术。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吹雨打,虽然一些园林建筑的原貌难以再现,但是现代人仍旧可以从保留下来的园林实物中,充分感受到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的独特魅力,尤其是通过园林建筑空间的特殊组合方式,以及园林外部环境的处理技巧,可以领悟到古典园林建筑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现代建筑设计的风格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完全可以借鉴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手法,因地制宜地创新建筑风格,同时也将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的精华部分发扬光大。

一、匠心独运的古典园林建筑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理念内涵丰富,其中不仅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着深刻的文化意蕴,因而古典园林建筑不仅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延伸。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的匠心独运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是在建筑的选景方面,充分体现了观赏与被观赏的双重互动性。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中,设计者不仅要考虑如何充分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建筑的使用功能,同时也要仔细考虑园林景观的总体布局规划,提高园林建筑的和谐性与统一性,这样才能让人们从视觉上感受到园林建筑设计的魅力,当置身园林的时候也会感觉到身心舒畅。在某种程度上说,园林建筑也是一种具有独特光芒的艺术品,在结构、线条、色彩等方面都蕴含着很多的艺术张力,讲求动静的结合,通常使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来达到和谐多变的艺术效果。

第二点是在园林景观的设计方面,非常重视与自然的完美结合,通常借助人工的力量与智慧,创造出和自然景色相符合的景观,这样虽然是人为的造景,但是和天然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在古代园林建造上不仅要设计合适的建筑物,通常还要开凿水池,建造假山等,用人工来再现自然美景,很多景观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第三点是古典园林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视空间的应用,通常以小空间展现大艺术。古典园林建筑的设计师们通常会对自然中的景观加以特征化地提炼和剪裁,尤其是将自然界中的峰峦沟壑进行重新地整合,应用到园林中来,利用小空间彰显出被浓缩化的自然美景,于有限的空间内展现无限的风貌。

第四点是对园林空间的巧妙运用和处理,不仅给园林的总体风貌平添了很多的魅力,而且还强化了园林与自然的融合之美。在处理园林的空间上,设计师经常使用的方法有科学处理空间比例关系、调整具体细节的尺度、景致设计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变化。在设计中,利用明暗关系的变化和虚实相生的效果,促进园林中各个景致的有效衔接。以动景衬托静景,以静景突出动境也是比较常用的空间处理方式。

二、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手法的途径

古典园林建筑以其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精湛的技术手段、富于哲理的审美思想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着实影响着园林整体美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充分借鉴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的手法和建造理念,并运用现代的材料与科技,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理念、同时又可以体现古典风韵的建筑来。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手法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形式的影响上。古典园林建筑总体来说具有功能型自发式的形式特征,其中也蕴含了很多的艺术元素。现代的建筑设计将这种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抽象理念的结构方式,在注重审美性的同时也体现了功能特征的变化,变古典建筑的被动式语言为主动式的建筑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与古典的建筑设计形成一种有距离的继承与创造,同时也在纵深层次体现了建筑设计以自然和人文为本的核心理念。古典园林建筑中的结构形式包括很多种类型,例如概括、变体、解构、重构等,现代建筑中在形式上完全将这些古典的形式进行了概念化,取其神而不取其形,并在现实中获得了很好的设计效果。苏州新博物馆屋顶饿设计方案就比较新颖,在其核心灵感则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现代建筑通过材料和技术方式的创新将古老的建筑形式进行了时代化的革新。

其次体现在意境的影响上。我国古代的园林建筑非常讲求意境上的和谐,追求与诗画艺术相通的审美境界,现代建筑也深受这种艺术思维的影响,很多建筑在设计的时候也力求营造出一种生动的艺术氛围,一次体现建筑的内在神韵,使人们居住其中体会到建筑的灵魂美。在上海的浦东新区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相邻的喜马拉雅中心在设计的时候就充分应用了古代园林建筑的设计理念,将山水情结融入到建筑的总体设计风格中,理念的抽象化也彰显了现代人独特的设计思维,并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园林建筑范畴,体现了现代建筑返璞归真的绿色理念,让都市人在钢筋水泥中时时感受到自然的气息。该中心独具匠心的林结构是大自然的象征,同时在建筑结构的上部还有一个花园,这也是立体山水园林理念最生动的体现,不仅展示了现代人的智慧,也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祈愿。

第三点体现在建筑造景方式的影响上。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的造景方式主要包括主景、配景、对景、夹景、分景、隔景、框景、漏景、添景、借景等,这些方式丰富了园林建筑的表达效果,也适用于现代建筑的造景设计上,不仅可以给现代建筑增添一种艺术的美感,同时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身心放松的机会,不仅愉悦眼睛,还愉悦心灵。例如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曾经在北京设计了两幢建筑,一个是北京香山饭店,一个是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前者充分把中国的江南园林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设计方案结合到一起,形成了非常和谐的建筑风格。后者在造景的设计上也充分融入了江南园林的建筑意境,在建筑内部中央设置了水池,金鱼游动,石头奇特,富有动静结合的美感。在大堂的两侧有高大的翠竹为庭院增添了自然的风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方式非常多样,且每一种设计理念都蕴含着一定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很多的古典园林建筑还体现了很多的哲学思想,同时建筑的建造工艺和技法也非常的精湛,将这些优点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来,可以提升现代建筑的设计魅力,同时提高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程度。在实际的应用中,很多建筑设计师还是将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理念与现代建筑设计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获得了非常完美的建筑设计效果,同时也为人类的建筑史增添了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李洪恺.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手法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J].江西建材,2012(3)

[2]窦以德.建筑设计方针一席谈[J].建筑学报,2005(1)

[3]郑正球.建筑空间形态之占领与围合[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2)

古典园林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汉字;中国古典私家园林

汉字是华夏先民思维方式的产物,汉字的形体又是华夏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投影。华夏民族的文化心态观念也决定了汉字很多方面的特征。反之亦然,汉字这很多方面的特征一旦形成,又必然会对使用汉字的这个群体在心理上产生相当程度的塑造和影响。汉字在其间起到了中介的作用,促成了这个族群文化传统的繁荣发展和薪火相传。中国的文字、文化、建筑几千年来在各个民族的不断交流融合、中外文化的输出与接收中不断发展变化且从未中断。不同时代的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学工艺、哲学思想、道德伦理、艺术观念、建筑形制一脉相承而又各具特色。人类所有的认识都来源于观念的塑造,而文字又是塑造观念的工具之一。于是文字系统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中国历史上有着文人造园的传统,中国古代这些“学而优则仕”的知识分子官僚凭借他们对美极其挑剔的鉴赏力、宦海沉浮的人生感触以及对儒、道、禅哲理的深刻理解参与营造设计他们心灵栖居的后花园——中国古典私家园林。文人们每天翻阅和使用的汉字也深刻影响着他们处理问题、看待事物的习惯。汉字的构形由各个组件组成,各种形状的点和线组合成了汉字的特有字形。由汉字构建的文字框架注定了我们这个民族将无法超越象形文字给我们设定的思维边界。在文化、哲学、艺术观念等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运用汉字构形思维,建构了一个适应自然环境、天人合一的社会活动空间。

一、从汉字构形的象形思维到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设计的“师法自然”

所有的语言都有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音,它是语言的外部形式;一个是义,运用一定的符号把语言记录下来。所以也有两种文字体系:表音文字体系与表意文字体系。汉字属于直接记录语意,间接记录语音,所以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发展的初期是由图画演变而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汉字最初的构形方式是通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世界仔细观察分析后进行艺术化勾勒的结果,是用象形的图画来表现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象。古人形容这个构形过程为“盖圣人不空作,皆有依据”。汉字几经变更发展到今天,仍然没有摆脱“象”,即有形可象。美国克雷奇等“把思维定义为‘在个人碰到、认识和解决问题时所发生的心理活动’”。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文人把他们每天接触到的象形汉字构形的思维方式用到他们解决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方案设计中去。计成在其著作《园冶》中提出造园设计的创作宗旨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二、从汉字构形的意化思维到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设计的“意象”思维

从汉字演变过程来看,初创期从甲骨文经金文到小篆,汉字字体不断在发生变化。原先明显的象形“图画“性质渐渐弱化。汉字的构形元素:笔画、组合关系、意义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象形汉字在演变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对形而上的抽象概念,如复杂的精神状态的表述。为了解决这个需求,到战国中后期产生了隶书,汉字构形依据由客观物象与字形的相似关系转变为基于相关事物的相似性而加入人们的经验、想象来表达字意。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有的根本找不到最初象形的依据了。汉字这种由象形转化成表意的过程就代表了汉字构形进入了意化阶段,根据意义来构形,人们有意识的提取事物的概念等元素,通过复杂的组合结构来抽象事物间的联系。“以部首“心”和“忄”为例。如爱,从心从受,是一种对人或事物从内心接受的感情;志,志者,士之心也,是有自觉意识的心理活动;惑,心中或然,拿不定主意;悟,从“忄”从“吾”,在自己内心深处领会;怕,心中空白没有底;慌,心里荒芜长草,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在汉字构字中两个或多个部首综合反映一个意义的特点是很明显的。”汉字的这种间接的“象形”,不直接描述形象,而是带上或隐或现的比喻、象征,使“意”被“象”化。用具体感性的意象来表达抽象的理性解释。这种思维也是象形汉字构形思维模式的延伸。

在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设计中“意”与“象”的统一,从视觉表现到意蕴内涵都非常丰富。通过文人掇山理水的设计到观赏者的联想、想象把物象转化为意象,把物境参悟成意境。这种“得意而忘象”的思维就缘自汉字构形思维。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傅斯年先生曾经指出:“中国学者之言,联想多而思想少,想象多而实验少,比喻多而推理少。持论之时,合于三段论法(按三段论是最典型的逻辑推理,此处以“三段论”借代“逻辑”,“合于三段论法”就是“合乎逻辑”的意思)者绝鲜,出之于比喻者转繁。比喻之在中国,自成一种推理式。”上文提到汉字产生初始是以形表意,人们观其形通过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基本能得其意。这种思维方式嫁接到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就形成了以植物比德的思想。比如以多节的竹子比喻士人的气节、以松比喻君子的品格、以牡丹象征富贵等,这些植物元素也构成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从设计元素到意义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从汉字构形思维的时空意识到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设计的“天人合一”

在汉字构形的思维中有一种很特别的自然和人共存的朴素观念,用共生共存的思维发现因果,在时空共存中寻找人与物的内在逻辑关联。比甲骨文中表示空间的词“东”,图形含义是日从林中升起。甲骨文中“春”用草木在太阳下萌发来表示。这都传达了用主体的心理时空去适应自然时空,在自然的时空转换中渗透人与物的生命节奏,直接孕育了“天人合一”思维的萌芽,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设计中独特的时空意识。在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赏玩,见不到修理规整的花木、草坪,植物都依照自然的方式分布。水景、山石也野逸盎然,一派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自然风光。其间的建筑也依照山水走势布局,高低错落。设计者还采用借景、障景、框景、对景等各种手法营造虚实相生的空间,甚至把远处的山、云、塔都作为视觉元素设计其中。

汉字作为一种古老文明的载体,就像大船一样,在历史的长河里不知疲倦地输送着中华文明,汉字也成了中国人文化基因组的一部分。汉字构形演变过程中呈现的思维方式深深影响着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设计,从视觉形式到哲学观念全面渗透。从理论上说,一个主体的历史环境和实践决定了现实的思维方式。对于华夏民族来说,几千年来对汉字的认知和使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实践,所以汉字通过中国人对它的认知和使用而对这个群体的心理思维发生潜移默化影响是必然的。20世纪建筑大师密斯声称改变了世界大都市三分之一的天际线。20世纪以来居住在密斯所构想的现代都市建筑中,背着英文字母玩着图形界面长大的一代中国人是否还有能力传递这种文明?

参考文献:

[1]许冲.说文解字序·许冲上表[Z].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陈昌治本.

古典园林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 中国传统园林 中式住宅园林 造园手法 园林要素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125-01

1 传统园林概念

指中国经历了很长的发展时期,并具有了某一时期鲜明时代特点的建筑园林,该园林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往往能集色、香、韵为一体,对中国文化传承具有着重要意义。

2 新中式住宅园林景观概念

指结合了典型中式元素并通过现代设计形式、融入现代设计元素而衍生的一种景观设计。 新中式住宅园林景观主要结合了传统造园手法、植物、色彩配置等整合起来,打造出了别具趣味的现代园林景观,以更好的表达出黑、白、灰色彩搭配,水、桥、房搭配等格局,凸显出轻、秀、雅等园林意境。

3 传统园林在新中式住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3.1 新中式住宅园林对中国传统园林精髓的传承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特色的古典园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状况。

3.1.1对传统园林哲学思想的传承

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的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影响力最为深刻的是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儒、释、道的哲学精神对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①儒家思想

儒家对自然山水讲究的是纯粹的感悟,崇尚的是和谐统一,以便在寄情于山水的同时追寻背后的道德象征。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设计在造园的过程中,将儒家思想予以充分运用,将自然具体的景象作为其表达意的主要外在载体,并将其赋予生动、具体客观的外在嫁衣。

②释家思想

释家思想也就是佛家思想,其所追寻的是一种境界和修养,最终讲究的是自我的一种内在感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讲究的是世事无常,人们所要做的就是尽量使得自己的内心深处能够平静祥和的精神境界,使人们的行为模式逐步向简单、纯洁等方面发展。

③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在进行社会生产活动时应该遵循自然的法则规律,追求的人生态度是无为而治,不争不怒,平和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的境界。

3.1.2对传统园林意境表达的传承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意”就是寄托情怀,而“境”则是其所寄托情怀过程中,需要的客观存在的物体,要想有意的表达必须有境的客观存在。造园者将其具体的感受融入到园林景观之中,触发游者情感,并产生共鸣

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力求用有限的空间山水、石、建筑物等基本要素,来创造出无限的意境美,来表达自身微妙深远、耐人寻味的情感,从而让游览观光者睹物会意,触景生情,最终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②虚实相生、情境交融

用实体的景象来充分表达造园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从而引发人们对大自然万物的无尽联想和想象。

3.1.3造园手法

①外师造化,造景探源

把对大自然美的追求转化成一种创作思路和创造手法,从而达到理想状态中园林设计的预期效果,确立古典意境。传统园林景观的造景手法通常是将主观景象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营造出赋情于景的古典园林景观。

②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在有限的范围内创造出无限的空间,以达到将内外风景纳入到人类观景范围内。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园林的视觉空间范围,不断丰富园景画面的层次感,使得其构图更加精美,达到与自然浑然一体、相互呼应的统一状态。使得园林观赏人员能够置身其中,尽情观赏静观和动观,使其中的每一处景物都能够发挥其价值。

3.1.4对传统园林空间布局的传承

①山石

山石造景是园林造景中的独特技艺和重要手段,其中蕴含了多种文化价值。在园林的设计中,山石构成了园林的骨架,也丰富了园林空间的层次性。巧用一些玲珑俊秀的石块点缀园林空间,不断丰富园林层次,创造主次分明的效果,从根本上实现以简胜繁、以少胜多的目的。另外,为了避免园林的单调性与空旷,造园者通常为利用山石来实现空间的划分,以增加空间的灵活性与立体感。

②水体

在园林中,水体有动静之分,一般的古典造园往往选择静水,以满足欣赏、游戏与玩闹的需要。水体的利用可以直观的在不同景观空间之间建立起一座无形的墙体,从而达到分割空间的目的。水具有流动性,能够把各个景观空间串联起来,整体上降低空间的割裂感。

③建筑

在景观的构造中,园林建筑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不仅可以达到划分空间、限定空间的目的,从而达到增加景深的目的。建筑往往承担着焦点和结点的作用,是景区的构图中心和重要标志,支撑着整个景观的空间结构。

④植物

植物在园林景观的构造中往往是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合理利用植物能够加强与建筑、山石、水体之间的联系,达到整个园林景观的和谐统一,增强布局的系统性与科学性。要达到景观的夹景、隔景、障景以及框景的目的,可以通过植物配置的手法来实现,达到空间变幻的目标,使整个园林景观富有感染力效果。植物的四季变化,能够增加园林景观的活力,从而打造出四季皆宜的园林景色。

3.2 新中式园林对传统园林的发展

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中其对于传统园林有着很多的继承和发展,其发展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3.2.1 概念化再现――抽提与简化

所谓的“抽提与简化”,主要讲的是要深入实际的建园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充分利用各种园林要素的价值,并进行系统科学的深加工,从而对传统园林景观在形式上进行简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