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资知识点范例6篇

高中美术教资知识点

高中美术教资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微信平台;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建构

与传统的美术教育相比,以微信为首的主要新媒体形式的出现,改变高校美术生获取美术资源和沟通交流的方式。根据百度《2015年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微信已超过QQ成为全国应用覆盖率最高的移动软件[1],尤其是在大学生中,使用微信的人数达95%以上,微信的广泛应用使美术生们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迅速地进行美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美术资源通过微信平台的“微形态”传播,凭借其大众化、交互性强、参与性强、开放直观等优势,已经对高校美术教育的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一、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的概念界定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生态学的概念已经被拓展到更多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教育领域。教育生态学主要是根据生态学的相互制衡、进化嬗变等机制原理,研究各种教育理念及其表象,以及形成这些教育现象的原因,从而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预见教育发展的趋势[2]。而教育生态环境指的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现象的起因、生成和进化起制衡和调节作用的多元化环境系统,包括人自身的因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素、人与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因素[3]。本文所指的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是一种在美术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师、学生、美术作品、创作环境、学习环境等各生态因素之间多元关系的优化调控,利用微信平台作为学习中介,使美术教育达到一种稳定、有序、合理的发展状态,从而实现课堂美术知识的拓展、延伸以及学习主体可持续发展的主客观环境。

二、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的特点

(一)立足网络的开放性

网络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公开系统,各生态要素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时刻与人类社会进行数据化信息的交换。网络生态环境下的美术教育不再是只关注于课堂、教材的封闭式教学,而是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方面具有开放特点的学习活动。在高校美术教育的微信学习平台中,主要通过相关课程的专业教师来搜寻网络环境中的有用信息,经过一定的加工到公众号或者分享到师生共建的群聊账号中,学生从微信平台中摄取学习信息,并把学习信息消化吸收后通过公众号中的留言模式或者聊天模式返回给任课教师,实现信息流的交换与转移。基于微信移动平台的美术专业教育可以实现美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美术生之间的交流,以及美术知识的分享、、检索等多种知识推送方法,因此,在微信平台上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具有多元化的开放性。

(二)知识传播的动态性

美术教育教学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通过专业教师的分步骤地细致讲解和实践式示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自我创作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对学习信息的反馈,可以促进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这种动态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共同提高。微信平台既是一种动态的功能系统,也是一种与网络环境不断进行信息交换的特定空间,支持文字、语音、图片、视频传输,并支持多人群聊,有利于师生动态交流以及生生动态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对于喜欢形象思维的美术生更为有利;且通过微信分享功能,在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或将其他通信平台上的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分享到朋友圈,有利于美术课程相关教育知识的动态传播;同时,通过打造一个美术知识微信公众号,将文字、图片等信息传播出去,或通过群发助手将学习信息发送给多个人,可以推动美术教育信息化的移动教育发展进程;还可利用微信的资源检索功能,方便学生对教师已的美术知识进行动态查询,因此,基于微信平台的美术知识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

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美术教育教学是在一种虚拟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在这种虚拟的教学环境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时空分离,主要采用人机交互的模式进行教学,有别于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微信的可视化操作界面,方便灵活,零技术门槛,使不具备技术开发能力的美术教师可以直接根据教学课程,灵活地参与学习应用的设计与学习内容的安排,促进课外美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推动美术继续教育的发展。同时,这种美术教学模式可以解决当前生态教学中资源、课时有限的问题,尊重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满足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愿望,通过有趣的知识点吸引学生关注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热情,并且能拓展学生对知识的认知面,提高美术生学习的效率,因而微信平台的学习环境是一种生态化的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综合文化素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三、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建构的意义

在数字化新媒体时代的微信平台中,任何美术人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都可以同时成为创作者和评论家。且微信具有阐释的功能,的图像和观点都经过个人的选择和编辑,具有主观倾向。再者,微信可以在交流互动中生成很多新的思想、观点,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利用微信平台开展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对美术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辅助学习的尝试,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造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知识延伸与拓展方式。基于此,微信的运用在高校美术教育活动中也独具意义。

(一)打破时空局限,提高美术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微信平台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打破了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随时在平台上进行美术专业知识的指导和传授,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随着美术知识信息传播的深入,师生交流可以逐渐升华成一种思维与情感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减少学生由于惧怕教师而对美术知识的学习产生畏惧的可能性。其次,微信平台少了在课堂上严肃的理论说教形式,平台上的动画、影像、声音改变了传统教材的静态风貌,更能呈现出美术知识的意境、诗情等艺术美,使学生更能从心理上接受这些美术知识的传递。再次,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设置悬念与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促进“教”与“学”教学体系的完善,提高教学质量。

(二)拓宽学生视野,促进美术生的自我发展微信平台

拥有海量的资源和丰富多样的功能,可以为美术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自由度,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碎片时间。学生在参与教师分享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展开交流,更有利于激发出思想的火花,推进学生对美术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同时,美术教师可以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在微信平台上一对一的“私聊”模式或者一对多的“群聊”模式,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从分享、引导的角度对美术专业知识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对专业知识探索,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美术生自我创作个性的发展。

(三)提高传播速度,缩短美术生获得新知识的时间

在高校美术教育中,传统的教材、专著、杂志受其传播途径的限制,专业技能知识相对滞后,而美术是一门紧跟时代步伐的创新性学科,迫切需要将专业信息与知识及时传达给学生。微信平台具有及时通信的功能,教师可将最新教学资源整理归类后,根据教学进度,依次在微信平台上进行推送,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并答疑解惑,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动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美术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快捷地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提高工作效率。

四、微信平台下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的建构策略

形象化和符号化是美术知识的显著特征,而微信平台在传播上的图文模式、视频配短小文字模式能更好地彰显美术知识的这种特征[4]。基于美术知识的形象性特征,可以从前期分析、内容设计、实施操作和评价反馈等四个方面来建构高校美术教育的生态环境。

(一)前期分析是建构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的前提

为了建构高校美术教育的良好生态环境,首先需要对多方面教学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学习环境可以得知,绝大多数高校的美术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都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综合性学习科目,对于美术专业课程来说,不仅应该学习专业技法,还应该学习专业技法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传统的美术专业课程教学中,有限的课时安排和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微信平台作为一种美术专业教育教学的辅助方式,正好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了解,学习者目前具备的美术技能水平和教师期望学习者达到的美术技能水平之间的差距;通过分析教学目标可以预计,学习完成后美术生可提高的创作、设计技能和可完成的作品成果;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可以明确,美术知识的重难点、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先后顺序。通过多方面情况的分析,可以设计出良好的专业课程教学的整体策略。

(二)内容设计是建构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校美术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需适当结合现代多媒体手段,根据微信传播的特点来设定需要在微信上传播的美术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主题设计和教学方法设计。首先,应该确定传播内容的主题,因为微信传播具有碎片化、短小化特点,所以可以按照单个教学知识点来设定传播知识的主题,尽量选择教学重难点、学生兴趣点或学生易错点作为主要内容,避免学习信息量过大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其次,应确定传播内容的学习方法,可以根据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学习目标,采取多种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启发式、反思式、教练式等。让学习者用不同方法对相同内容进行学习,可以加深美术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强化美术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在美术教育教学中使用微信进行知识传递与学习,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联想,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实施操作是建构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的关键

在具体实施操作中应深入挖掘美术专业课程教学与微信平台的契合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艺术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为优秀艺术文化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平台进行专业知识的分享,让学生提前知道一些基础常识,有利于学生对教师课堂所讲内容的吸收;在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微信“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聊天模式,收集学生信息的反馈,根据反馈调整教授内容与教授进度;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在微信平台上分别指出每个学生作品的缺点,并督促学生修改作品,力争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在具体实施时,首先,应通过相互添加好友创建班级微信群;其次,建立以课程命名的微信公众账号,在公众账号的后台管理中按照教学内容自定义菜单,进行教学内容的分区展示。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及时美术界特色新闻、知名美术馆展览信息、著名美院毕业创作展信息,通过朋友圈分享课程相关的拓展知识,与相关美术网站建立链接。并可以在公众号后台设置中按照学习者个性特点、理解倾向或创作的作品类型将学习者进行分组,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用正能量来激励学生学习。

(四)评价反馈是建构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的保障

微信平台为开展美术学习评价、检验美术学习效果提供了强大的功能支持。在微信平台上实施美术教育的效果评价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微信平台上传播的美术知识的内容设计进行评价,可以利用微信的投票功能,罗列出对教学内容的看法让学生进行投票,通过学生投票的结果,对教学内容设计进行评估;二是对微信平台上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微信签到功能、聊天记录、留言记录等,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对学习资源的使用率;三是对微信平台上展示的学生作品进行评价,通过公众平台的自定义菜单创建一个作品展示窗口,建立一个展示艺术成果的区域,给学生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奠基石,并将其他学习者的点赞、评价等作为成绩评定的参考指标。评价存在于前期分析、内容设计、实施操作的每个阶段,任课教师应该根据评价反馈的结果对微信移动学习平台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建设出适合美术生学习的微信平台,建构好促进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五、结语

互动率高、传播速度快的微信平台的出现,给信息技术带来新的活力,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又给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带来新思路与新方法。将微信这个全新的交流平台引入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可以探索出一套基于微信平台的“微教育”实施方法,并探究出知识覆盖面更全、与学生兴趣更吻合的新教学方式,且能够让美术专业教师充分地了解、认识到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美术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利用微信平台的各个功能和特点对高校美术专业教育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使高校美术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朝着更便捷、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它为高校美术教育的课堂及课后学习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平台,对革新高校美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百度.2015年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EB/OL].

[2]吴鼎福.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2.

[3]杜亚丽,陈旭远.多维视域下的生态课堂理论诉求[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7.

高中美术教资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美术教学;学科融合;能力培养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融合,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当下学校教育科研的热点。而在“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中发现,课题的研究不仅使美术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提高,而且学生的自主探究创作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它与美术学科的整合还摆脱了长期以来教师辛苦教学、学生兴趣不浓、教学效益低下等突出的问题,让美术教学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开展实践培训,培养教师熟练的操作技能

在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加强对教育信息技术环境的建设,以及开展多元的课堂教学实践的培训,使美术教师们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涵及课题研究的框架,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与方法,在常态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的融合教学,通过实践探究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逐步开展了双向多媒体操作技能、“班班通”电子白板教学等使用技能的培训,并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验、掌握,在互动交流中不断完善。通过培训学习,教师们能从网上收集资料、下载资料,结合美术知识制作色彩美、布局美的多媒体课件,得到全校师生的赞许。可见,通过课题带动教师们的专业成长,教师们的操作技能也得到全面提升。

二、改变教学行为,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开展,改变了美术教师“点对点”的传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结构,构建了以W生为中心的自主互助“学习成长共同体”的新型“五步三查”教学方式。利用信息网络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美术乡土资料或进行地方文化社会调查,把美术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相联系、与文化相联系,通过自主互助 “对学与群学” 的方式,了解祖先的生活方式及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信息互助分享与探究创作中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及作品的原创性,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建构知识,在自主互助的学习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

三、开展教学研讨,培养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福建省电教馆、建瓯市教师进修学校给予了大力支持,携手开展了阶段研讨、中期成果评选、终期成果展示及参与各级的教学比赛活动,这些活动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教学研讨中,教师们把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深度融合,把“东方潜能在线”网络互动、Powerpoint及“班班通”电子白板教学软件操作熟练,环环相扣,通过有效的组织与教师良好的言语表达把知识重点用多媒体图文与声像俱佳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整个课堂在教师的信息教学有效组织中达到高效。教师们在这些活动中逐步掌握了教学规律,提高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四、借助信息资源,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题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在教学中,学生们已不满足于学习美术教材上的知识,思维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上,而是通过网络资源收集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地方性内容,通过交流互动,调动创新思维,创作与众不同的作品,在常态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现行的小学美术教材,由于教材编写的地域局限性,教材很难及时、准确地反映身边生活中最鲜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而信息技术强大的网络资源,解决了这一地域局限的问题。学生们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身边的素材进行收集补充,利用“东方潜能”在线网站上传美术素材、下载资料,进行美术创作及网络现场互助,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1∶1课堂的人机对话掌握美术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的亲近感、生活化,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同时,可以通过开展东方潜能在线网络知识学习竞赛、电脑作品设计比赛等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学校叶博文等学生的电脑绘画作品分别在福建省电脑绘画比赛中获二、三等奖,其在收获成功的同时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与创新力。

五、结语

高中美术教资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中学美术;技术;策略

一、教学技术的概念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多会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美术教学进行补充,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使用,增强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美术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学会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技术可以连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使整个课堂的效率得以提升。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考虑到教学的实际问题,不要过度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这样容易造成学生被图片吸引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加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中学教师要学会利用教学技术,结合教学目标确定自己的教学方式,使教学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中学美术教学技术的现状

1.缺少美术欣赏教学

在中学美术课上,教师多是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的感官受到一定的限制,除了依照多媒体进行练习外没有自己的思维。多媒体对中学美术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缺少对美术课程的思考,二是缺少教学资源与学生融合度的思考。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把教材内容与多媒体进行结合,中学美术教学分为多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特点,教师应该考虑到板块的特点去结合教学技术。比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装点我的居室》中,主要讲述的是“造型与表现”方面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美术的方式去装点自己的卧室。学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初步了解了装饰画、挂画的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有时会干扰到学生,让学生沉溺在色彩中,而忽视了对自己思考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美术知识。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美术知识,在遇到一些教学重难点时,只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很难让学生学会。只通过图片的欣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要想培养学生的能力,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锻炼。教学课件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让学生可以通过流动的方式进行学习,更多的还是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操作。

2.视角转化方面存在欠缺

每个美术教师在对课程的理解上都存在不同,都有属于自己的美术视角。所以,在美术课堂中要求教师充分分析教材,根据教材来进行美术视角的分析。教学资源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教师在选择教学手段时,要充分结合课程内容,学会运用正确的美术视角去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在讲课时,要明确告诉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应该运用哪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用视角转化的眼光去看待美术知识。

三、改进中学美术教学技术的策略

1.加强美术教学技术的组合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同的软件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软件的特性。有效地进行排列组合,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不要整堂课都运用多媒体,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避免与实际教学冲突。

2.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只有与学生多沟通才能够让学生喜欢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建构美术知识,掌握美术知识的技能。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式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3.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利用大自然这个无尽的百宝箱。让学生在课内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然后在大自然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内与课外活动,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联系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中学美术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符合新课改需求的教学计划,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美术教学氛围,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美术知识。

参考文献:

[1]肖杰.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5.

[2]卜春元.中学美术教学中对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

高中美术教资知识点范文4

信息技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美术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开发、利用信息化资源,充分发挥其优势,获取最新的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能、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我顺应教育的新形势进行了“信息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与研究,下面是我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

一、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收集、整理教育资源,拓展师生的知识视野,做好课前准备

教学是双边的活动,教师、学生上课前都要做好准备。师生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做好课前准备。如:师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等利用Internet查询和下载相关的资料,了解相关教学内容、编辑课件。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的“电子公告栏”为学生列出预习和准备内容。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使“教师、学生、教材”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与情感激励的工具,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教材不再是物质化的文本,而是信息化的资源总和。

二、科学、合理、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1.情绪引入,激情生趣。教师可以巧妙运用声、色、动、新、奇的现代信息资源,来诱发学生激昂的情趣,引发积极的思维。在三、五分钟内使教学目的定位,顺利地进入新课,达到简明高效。

2.分析新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恰当利用电脑、液晶投影、录像机、实物投影、照相机等信息资源来增强学生对新知的认知。如:(1)利用PowerPoint或Flash课件,突破难点的环节,可以使学生学习速捷,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黑背景白背景》时,课件演示梯田由彩色变成黑白,再概括为点、线、面,最后形成一幅黑白画。使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了点线面和黑白灰的运用及表达,理解怎样把复杂多彩的物象概括归纳为黑白灰的画面,突破了教学难点。(2)利用实物投影示范美术技能,可突出教学重点,使示范衔接更自然,教学环节不但更紧凑,而且还节省了时间,过程清晰明了,从而优化课堂的教学过程。(3)利用Internet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获取与保持的能力,锻炼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4)在欣赏、感知美术作品时,通过绚丽多彩的形象信息和错落有致的音频、视频、图像信息,使学生更准确的感受到艺术作品的内涵,提高视觉审美能力和艺术品味,直接指导了美术实践活动,从而推动学生个体综合水平的提高。(5)利用DV的影像记录功能,进行记忆画的启发,使学生得到激励和启迪。如:在教学《我们爱运动》时,课前我把学生上体育课、课间游戏时的情景用DV拍摄下来,上课分析画面组织、关节运动等,当录像放映出来,孩子们看到自己运动的景致,情绪马上高涨,表现欲望强烈,这时孩子们创作起来都感到得心应手,画面充实而富有趣味。(6)利用录音机的声频记录功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准确表现。在教学《漫画人物表情》时,我把大家熟知的同学、名人那有特点的笑声播放出来,请大家猜出是谁的同时,我快速的用漫画形式画出这个人夸张的面部表情。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活了学生思维空间。

3.合理运用信息化资源,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欲望。学生创作时,播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乐曲,学生感受着音乐的节奏与旋律,给予美的享受,情操得以陶冶,如工艺造型课播放节奏明快的儿歌或乐曲,让他们在轻快愉快的音乐中寻找灵感;水墨画则配以悠扬的古典乐曲,在幽深的乐曲氛围中潜心揣摩笔墨韵味,创造出一幅幅优美的水墨画作品。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轻松积极。

4.准确运用信息化资源,使学生及时反馈信息并进行再实践。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利用自制的软件,有效控制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偏差,采取补救措施,使之有序的直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信息的反馈使学生可以认清自己的学习状态,以便及时调节学习步伐,还有利于强化、巩固新知,提高学习效率。如我在教学《美丽的花边》时,我用电脑制作了一个简单快捷反馈知识的课件,让学生在电脑上实际操作进行图案渐变、重复的排列。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表现在液晶屏幕上,及时纠正问题作品的错误,而纠正过程则呈现在了液晶屏幕上,学生一目了然,与传统教学相比,其优势是方便、快捷、清晰地反馈了教与学的现状,使教师与学生都可以有效调控,取得了任何手段都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灵活运用信息化资源,做好美术课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展现校园亮丽形象

这是课程内容延伸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延伸,这种延伸效应,不仅是巩固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对学科知识学习的永动力,把美术知识和能力真正内化成学生的美术素养。

1.教师在校园网站可以举办各种内容的美术活动,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艺术思想等展示到校园艺术区,如:大眼睛看世界、艺术长廊、七嘴八舌评议区、校园艺术节……促进学生美术个性特长发展,丰富校园文化。

2.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建立一个“虚拟画室”让学生在这画室里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继续检索自己感兴趣的更多美术信息,以拓宽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发展自己综合实践和探究发现的能力。

高中美术教资知识点范文5

摘 要: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开发已经成为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如何将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新的教学环境以适应时展的需求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作者分析了目前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术课程,并梳理了其优势和需要关注的问题,希望架起一座通向对“非遗”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思考和探索的桥梁,同时也提出了对“非遗”美术教学发展和创新的思考。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美术教育课程资源 教学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具有恢复传统文化记忆与智慧的重要功能。非遗课程获得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并成为基础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要探讨“非遗”美术教学的发展方向,首先要明晰将非遗文化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及其在基础美术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只有充分理解非遗文化对美术教学的作用,判断出目前非遗美术教学存在的缺陷,才能准确找出此类课程的发展出路,更好地为美术教学服务,达到教学目的。

一、“非遗”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

(一)课程类型的灵活性。

非遗文化贴近传统生活和审美,积淀了劳动人民一代接一代的生活智慧,这些智慧体现在遗产包含的历史文化、审美取向和工艺技术等价值,美术教育者能够有目的地提取、开发其中需要的部分。非遗文化包含的多样的价值注定了非遗题材教学具有灵活性,面对同样的题材,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和重点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以陕西皮影为例,授课者既可以借助皮影人物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形象,让学生通过平面化、夸张化和戏剧化的手法自己创作设计稿,上一堂设计应用课,又可以借助皮影巧妙的制作技艺,让学生对材料进行镂刻、敷彩、合成,亲手制作皮影形象,上一堂综合探索课。

(二)教育资源的潜在性。

教育者为了满足教育需求需要不断开发课程资源,丰富的非遗是一座素材宝库,可以应对多样的教学目的。国务院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命名了四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量的非遗文化进入大众的视野。这些素材背后孕育着卓绝的文化思想和匠心独运的美学追求,提取其中优秀的元素,对于开发美术课程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视觉性。

非遗进入课堂能够给学生带来新鲜的视觉体验,不同的题材具有不同的视觉性。特别对于工艺性很强的非遗作品,不简单地用图片展示,而是直接将鲜活的素材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达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南通蓝印花布是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的工艺印染品,将实物展示在课堂上,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接触,其生动和具有表现力的花纹很容易打动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朴拙淡雅的文化韵味;怀袖雅物折扇,“轮如明月尽,罗似薄云穿”,既可舞文弄墨,显露风雅,又可用于表演,展现优柔的舞姿。不同种类的扇子,或美观典雅,或清新秀丽,或温文尔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把玩和欣赏后,会生出许多疑问,这恰恰就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对视觉形象的依赖是美术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所在,非遗文化突出的视觉性,有助于美术学习情境的创设。

(四)实践性。

传统美术课以纸上作图或用泥塑造为主,非遗课程的加入大大增加了美术课堂实践内容。工艺类非遗文化都有独特巧妙的制作技艺,如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正宗的明式家具以精密巧妙的榫卯技g结合部件,不用任何胶水或钉子等工具。教育者可以提供简易的模型部件,让学生进行组合和拼接,充分感受匠人高超的制作智慧,体会动手操作的乐趣,上一堂精彩的美术实践课。非遗课程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教育者根据需要降低材料和技术难度,以学生的操作体验和感受为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对人文性的追求,而不是单一的技能训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经历了持久的历史筛选和升华,折射出了不同地域族群的文化性格和审美追求,充满鲜明的人文色彩和深刻的人文魅力,其本身就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满足了美术课程对人文性的追求。如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活动秦淮灯会,民众通过扎灯、张灯、赏灯、玩灯、闹灯等诸多形式营造“万星烂天衢,广庭翻人潮”的美好景象,寄托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天下太平的良好愿望,是群众延续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间。

非遗课程为美术教学注入了鲜活的题材和探索方向,使美术课程体系更立体,内涵更丰富,表现更多样,有助于在美术课堂上创设完整立体的文化情境。开发非遗美术课程,要充分认识到非遗文化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并发挥这些优势,弥补传统美术课程的不足,既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需求,又理解美术知识的多样性,获得艺术体验和实践能力。

二、“非遗”在基础美术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非遗教学目的的确立。

谈到“非遗”,人们往往条件反射地就想到非遗保护。但是,在基础美术教育中非遗课程的开发,绝不仅仅是从非遗传承的角度上考虑。诚然,中小学教育作为每个公民都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教育范围最广,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进行非遗内容教学,是普及非遗文化的一个绝好的机会,对于保护濒临灭绝的传统民间技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美术教育者更应该从美术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的角度,对非遗文化进行全面的分析。中小学非遗美术课程的开展,并不是为了培养传统技艺的接班人,这从中小学美术课的数量和容量上看,是不现实的。归根究底,非遗美术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中小学生的美学素质,这是所有美术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非遗文化要为美术课程服务,而不能本末倒置,否则,非遗美术课程只会停留在对非遗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宣传的层面上,对中小学生的美学素养的提高没有实质帮助。

(二)非遗文化与美术教育之间的关联性。

非遗美术课程开发能力的不足,导致美术教育和非遗文化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连接。教育者不能简单地将非遗和美术课程资源画上等号,因为非遗本身是一种文化资源,两者实质上属于不同范畴,没有从属关系。要将非遗引入美术课堂,首先要对非遗内容进行分析和筛选,对于筛选出的非遗内容也要进行剖析,提取其中能够利用的元素,进而为美术课程服务。若缺少这些环节,美术课程就会空洞,丧失教育的针对性,美术教学就陷入无序的局面。其次,非遗融入美术课程,涉及非遗的传承问题,非遗文化与美术教育之间缺乏联系,就无法使学生进入美术学习的情境中,停留在欣赏和临摹照搬的阶段,学生就不会从心底热爱传统文化。

(三)“非遗”美术教学设计的革新需求。

中小学美术课程中非遗内容的加入,能给美术教育者带来极大的发挥空间。各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多样,制作技巧各异,教育者一方面可以在降低传统技法难度的基础上以更灵活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借助非遗的人文性传授非遗背后蕴含的历史人文背景和传统文化思想。这些方面的改变,可以为教育者提供更多元的教学手段和更生动的教学设计。目前非遗课程还未脱离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设计过于拘泥守旧,教学内容不能以知识讲述、纸上作画和普通手工为主。除了课程设计缺乏创新外,教学内容也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很难与精彩的非遗文化产生共Q。非遗美术课程的设计不能重技能轻情感,而要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让学生思考和感悟。

(四)作为课程资源的“非遗”的开发准备。

受各种实际条件的限制,教育者在选择非遗元素作为教学课程资源的时候,在准备阶段不容易得到完善的资料和参考帮助。美术教育者往往只能依靠自身经验和从网络与书籍查询到的资讯,导致对教所选内容没有足够的理解和研究;缺乏教研员或学者的指导,教学设计可能存在欠缺和不足。非遗美术课程范围广,类别新,教育者选择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课程资源设计课程时,很可能会发现没有前人做过这个课程或得不到有效参考,这就使课程的开发遇到一定的困难,非遗内容的精髓和细节可能得不到充分的呈现。而对非遗的详细了解和研究,又需要相应非遗传承人的帮助,美术教育者与这些传承人之间的联系,又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非遗美术课程的准备就会沦为对非遗资料的整理、搜集和罗列。

三、“非遗”美术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方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才正式提出的,所以虽然历年美术课程标准中涉及很多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内容,但还没有对非遗有专门的论述,非遗美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研究非遗美术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方向,需要充分认识非遗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对现有的非遗美术课程问题进行分析,参考具有很好教学效果的已有课堂案例,逐步取得规律性认识。

(一)建立非遗美术课程资源库。

目前我国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总数多达1836项(2006年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2008年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名录共计147项;2011年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和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名录共计164项;2014年第四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53项和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名录共计153项)。国务院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定了“国家+省+市+县”共四级保护体系,非遗的研究和管理日趋完善。有了这样的制度保障,美术教育者省去了很多需要自己探索的工作,可以直接在各级名录中寻找和开发潜在的美术课程资源。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美术教育工作者可以建立自己的“非遗美术课程资源名录”。将非遗筛选进非遗美术课程资源库,需要以科学的标准进行调查和探讨。成为潜在美术课程资源的非遗首先在内容上要具有代表性,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美术的学习范围相当广泛,但中小学美术课程设置的数量有限,其中非遗课程的设置就更加受到限制,所以要让学生接触到最具有民族代表性和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其次,筛选出的非遗内容要符合学生当前的身心发展水平。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认知水平分为不同的阶段,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能够为具体教学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对于越低龄的学生,更简单的表现形式和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接受和学习;年龄越大的学生,他们的视觉能力和思维能力相较于低龄学生有很大的提高,太过简单的内容难以满足他们的知识探求欲望和动手操作需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设计,使非遗美术课程符合认知过程的规律,体现教学的循序渐进。另外,还要考察所选取的非遗内容是否贴合美术课程标准,对实现课程目标发挥积极作用;其形式是否便于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过于复杂的内容会使具体教学遇到阻碍。

(二)按照美术学科知识类型对非遗进行划分,建立非遗与美术课程的联系。

要让非遗充分融入美术课程,需要对非遗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将非遗分解成美术学科知识要素,并用这些要素与美术课程建立起联系。美术学科知识可以说是组成美术课程的最重要的内容,从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视角看,从认知维度与认知过程维度进行教学设计,会对课程内容形成更教育学化的分解,对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非遗文化具有综合的特征,在教育者对其进行分解和组合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划分,在教学中就很难兼顾学生的认知方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参考南京师范大学秦华副教授的《美术学科知识类型的划分与教学条件适配的选择》,美术课程大致可分为美术理论、美术技法两大类,这两大类又可以分解成多个分支。例如美术理论可以分为美术史、美术造型原理、视觉心理学、美术批评等内容,技法又因专业技能领域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方法。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将知识维度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识知识。事实性知识指学生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的问题所必须了解的基本要素;概念性知识指在一个更大体系内共同产生作用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程序性知识指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以及使用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准则;元认识知识指关于一般认识的知识及关于自我认识的意识和知识[1]。

参照知识维度的划分,我们以朱仙镇木板年画为例进行分解如表:

除了美术学科知识外,非遗美术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还要关心学生的多维度思考方式和人文修养。非遗课程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体验和大量实践操作机会,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具体美术情境中的探究可以培养人文意趣,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

(三)非遗实体教具的开发。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使传统的美术课程发生巨大的变革,丰富的静态图像和动态影像资源因为获取和操作的便捷大量应用于美术课堂,美术教学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但是,多媒体教学的不足慢慢显现,一是多媒体对教学内容的呈现偏平面化,降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能力,尤其对于非遗来说,工艺性制作很强的特点得不到足够的表现;二是多媒体信息具有现成性,对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师在具体问题的解释上得不到有效的帮助;三是图像的大量运用会导致课堂呈图示化,削弱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非遗实体教具拥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直观性。非遗教具的灵活运用使学生产生对所学内容的直观认知,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积极性和效率,让课堂更生动有趣。另外,非遗教具的开发有效地使教育者投入教学内容的研究中,更深刻地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湖州吴兴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徐军老师对美术实体教具的开发具有多年研究经验,他提出了“组装式”美术教具的创制并运用到了实际教学中,开发了《怀袖雅物――折扇》、《凿枘工巧――明式家具欣赏》、《木板年画欣赏》等有深度探索的课例,取得了杰出的教学效果,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公开课。“组装式”美术教具是用纸、木、竹、泡沫、塑料等物质材料,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的一种个性化教学用具。其最大的特点是“活”――教具不加固定,容易拆卸,便于重组,可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2]。

“组装式”美术教具为非遗教具的开发提供了参考和指导,教具制作要发挥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减少过程中所需的成本和时间并取得最大的效益。徐军老师在《朱仙镇木板年画》课例中,为了解决学生对年画制作里套色印刷技艺的理解问题,运用透明硬塑料薄片,将年画里相同颜色的部分涂绘在同一张薄片上,最后几张薄片一叠加,便组合成完整的年画。

一件成功的教具不仅对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着莫大的帮助,而且能贯穿整个课堂,推动整个教学。教具的设计是一门需要深入研究的学问,这就需要教育者对教学内容有深刻透彻的理解,把教学意识贯穿在日常生活中。非遗美术教具的巧妙运用弥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足,两者的有机融合势必会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成为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用。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推动着时代大跨步前进,来自现实和网络的大量视听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人们的生活中传播,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式。如今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和能力已经远胜从前,传统的美术教学形式愈发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具有颠覆性的新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逐步走进美术教育者的视野。

翻转课堂的概念是2007年由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沃兰帕克高中的两位化学老师提出并实施的,这种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师的视频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课上,教师对学生的疑难困惑进行解答,学生专注于问题解决的主动式教学。翻转课堂的课前视频学习有别于传统课堂的预习,传统的预习是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了解,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是教师提供一个简短视频供学生学习,这个视频精练了一整堂课需要教授的内容。视频播完后学生可以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反复观看,适应各层次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而不需要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的重复讲解,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节省了讲授知识的时间,就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不同学生的解疑和水平提高上,实施个性化教育。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尤其契合非遗美术教学的需要。非遗的特殊性让非遗美术课程适合设计成设计应用课和综合探索课,这两类课程都需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大量时间进行构思和创作。正常程序的此类美术课都需要10至20分钟的时间供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除去课堂结束阶段5至10分钟教师的集中点评,留给学生的时间非常紧凑,难以满足学生的创作需要。翻转课堂的出现,节省了教师讲授知识的时间,学生可以直接进入设计和创作的阶段,教师集中精力进行指导,课堂效益大大提升,学生作品质量也得到保障和提高。

翻转课堂有效开展的核心和基础是课前微视频,在微视频的前提下才谈得上翻转课堂,所有课前微视频均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为非遗美术课程一方面发挥着传承非遗的作用,所以非遗美术翻转课堂的课前视频会有一定的科普性。独立性和科普性的共同作用使非遗课前微视频不仅能服务于美术教学,更能应用于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将这些微视频公开于网络等信息传递途径,使其进入大众视野,将给非遗文化的传播带来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如何保障本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成为我们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非遗美术课程的开发实际上不仅承担着拓宽和发展美术教育的任务,在守护本土文化的层面上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目前非遗美术课程体系还处于需要完善的阶段,成熟性和普遍性还不高,基于非遗美术教学的研究需要时间论证。除了以上总结的外,非遗校本课程的开发、跨学科式美术教学、将课堂搬进博物馆的馆校结合教学等模式也是非遗课程发展和创新值得思考的方向。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积累大量的非遗教学经验,不断完善规律性认识,才能科学地对非遗课程资源这座“金山”进行开发,构建独特的非遗美术教学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秦华.美术学科知识类型的划分与教学条件适配的选择[J].文教资料,2016(24).

高中美术教资知识点范文6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喜欢接受动态的、变化的知识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科学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能力。”这就告诉我们,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看得见、摸得到的美术知识,这要比单纯的讲解、记忆效果好得多。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实现美术知识的动态化呈现,通过色彩的变化、多种素材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能力,调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进行“多变的大自然”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出示自然变化图片,如油画作品南海的太阳。尤其是夕阳西下时的晚霞满天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学生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被这美丽的自然风景吸引了。又如,有松花江畔的雾凇图片,满眼的玉树琼花让学生目不暇接,有种身临其境之感。还有愤怒的火山图片,爆发的岩浆让学生对大自然的神奇惊叹不已。这些奇特的自然景观令学生着迷,很快使学生进入了学习状态,调动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进步,当今社会已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已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校园的每个角落,利用网络学习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小学生更喜欢利用网络接触外部世界。尤其是美术教学,利用网络知识可以使课堂更充实,让学生了解了更丰富的美术知识,拓展了美术视野。利用网络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学习,落实教学的主体性原则,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进行“多彩的民族服饰”的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利用网络了解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族服饰,并将自己浏览到的图片保存下来,课上利用多媒体进行交流。很多学生搜集到了苗族的服饰,从花色、选材、工艺、图案等层面进行了详细的展示。还有的学生展示了藏族的服饰,这种服饰厚重保暖,大襟束腰,前边有一个突出的空隙可以留作存放物品之用。学生展示的民族服饰都突出体现了各民族的民族特点,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及精神风貌,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课堂信息量,既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科学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作等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作等能力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美术教师必须科学整合优质课程资源,为学生搭建动手、动脑、创作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高美术实践技能,综合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我们小学美术教师应在这一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资源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知识的体验中感知美术的魅力和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对美术的鉴赏和创作等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比如,在进行“巧手穿编”的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麦草、不同颜色的纸条,上课时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编织。学生兴趣很浓,积极动手操作,有的学生用麦草编织菠萝罐,有的学生用纸条编织向日葵、茶杯垫、帽子等。学生在编织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编制安全,指导编织思路和技巧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悟到经纬概念的含义,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创新思维等能力,使学生感悟到美术在生活中的价值,又综合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