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和内涵范例6篇

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教育的本质和内涵范文1

一 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的含义

(一)评价准则

要准确理解评价准则,我们可以从词义学角度加以分析。《南宋书・张绪传》:“晋氏衰政,不可以为准则。”这里的“准则”即标准,原则。所谓“标准”,就是衡量事物的依据或准则。《荀子・儒效》:“(君子)行有防表。”唐杨注:“行有防表,谓有标准也。”由此可见,“准则”与“标准”词义相近,几无差异。

从评价界的理论研究来看,“评价准则”与“评价标准”又有些不同。教育评价专家陈玉琨在其《教育评价学》中提出了“评价准则”和“评价标准“两个概念。他认为“评价准则”(criterion)是一定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反映,也是人们对教育活动客观规律认识的产物。评价准则通常有两种形式:其一为指标系统;其二为概括性问题。所谓“标准“(standard),可以有两种认识,其一指事物质变的临界点,其二为标准物即测量的量、尺度(scale)。[1]吴刚在《现代教育评价基础》中指出,所谓“评价标准,就是对一切教育活动质量或数量要求的规定。它一般包含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定标准。评价的指标体系是评价具体教育活动时根据评价目标、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要考虑的全部因素的集合,它是对评价内容的规定,即它针对具体被评对象规定从哪些方面去评;而评定标准是指规定对应于相应的指标,被评对象达到什么程度,才可获得相应的分数、等级或评语。”[2]可见,前者的评价准则+评价标准=后者评价标准(指标体系+评定标准)。

但在评价实践中,评价标准、评价准则、评价指标体系三者经常交互使用,相互替换使用的情况经常普遍存在,它们大多既包括评价中使用的各级指标,也包括每一指标所应达到的要求,权重等。由此,从实践角度出发,我们将评价准则定义为对某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体系,它包括各级指标、指标分解出的观测点及相应权重等。

(二)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

结合笔者在论文《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含义、目标及路径》中所指出的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是指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三大职能,新建公安本科院校以学校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通过结构调整,要素优化、挖掘潜力等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办学实力而展开的一系列建设活动”的基本含义[3]和上文对评价准则含义的分析,我们认为,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即对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进行价值判断所依据的标准体系,包括各级指标,指标分解出的观测点及相应权重等。

二 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的构建

(一)构建思路

实事求是地讲,科学构建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从本质而言,评价就是对某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从评价对象来看,因为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涉及的变量多而复杂,而且难以简单地数量化,因此,要对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进行评价测量,无论是对其教育质量、办学效益,还是管理水平等变量进行精准的测量,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比较困难的,鉴于此,笔者在确定指标时本着力求体现或影响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水平和程度这一原则,在量上尽力做到准确,在质上尽力做到接近。

在构建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时,我们将学校管理作为构建评价准则的重要切入点。因为内涵式发展涉及的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科研与服务社会水平、发展能力与办学效益,最终都有赖于学校的有效管理。因此,笔者以学校管理为切入点,在综合分析影响学校管理诸多变量的基础上,提出并筛选出4个二级指标,11个观测点;笔者运用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赋予“学校管理”这个一级指标以10%的权重。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这三大职能的实现程度,直接关乎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学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直接涉及到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办学资源等)和教育产出(学业成就、科研质量和服务社会质量等)的问题。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目标就是以学校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通过结构调整,要素优化、挖掘潜力等手段,要求以一定教育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因此,本评价准则主要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个维度来考察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对教育投入的利用成效和教育产出的质量。质量即“产品、体系或过程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的能力”。[4]根据这一定义,教育质量就有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之分,学校教育结果质量主要体现在学校、教师、学生等的发展上;过程质量体现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评价准则既要抓住结果质量,又要注重过程质量,确保影响内涵式发展的各种关键因子在指标体系中均能得到体现。[5]

(二)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构建思路,笔者运用问卷调查、德尔菲法和矩阵分析法,筛选提取了学校管理、教学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4个一级指标;学校的办学思想与理念、领导集体的管理能力、学校办学定位与战略规划、教学中心地位、人才培养质量等15个二级指标,以及办学思想与时展是否一致、领导集体职务、权力与责任的有机结合程度、目标定位与社会需要的适应性、教学投入力度和质量保障体系等24个观测点,同时分别赋予学校管理、教学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四个一级指标10%、50%、30%和10%的权重比例,构建了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如左表。

值得指出的是,构建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为内涵式发展是动态的、多元的和复杂的。不同时代,不同的构建主体、不同的价值取向都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本文以学校管理为切入点,运用教育投入产出理论,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个维度来考察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对教育投入的利用成效和教育产出的质量,侧重从“质”(教育投入与产出比)的高低,来衡量公安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水平,而并没有从“量”的角度规定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应达到的程度。因此,从“质”与“量”两方面,开发出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1999:34-43.

[2]吴刚.现代教育评价基础[M].上海:学

林出版社,1996:100-101.

[3]蔡拔平.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

展:含义、目标及路径[J]教书育人,

2014(11).

[4]胡铭.质量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

出版社,2004:47.

教育的本质和内涵范文2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提出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时代呼声的战咯问题和战略任务,它折射了时代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呼声,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提出,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的客观需要,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体诉求以及高校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1.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提出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对人才需求的结果

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也早已超过5000美元,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处在转型当中。经济与社会转型既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主观的认识过程,其中髙端人才资源的开发、储备和运用是转型的一个基本条件,这就意味着,国家发展总体上对人才的需求要有一个质的提升和飞跃,从而催动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形态和模式发生改变。一方面,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来支撑和驱动;另一方面,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也能引领和控制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的方向和本文是江苏省2012年研究生教有改革研究与实践理论项目“国家的成果之一。路径。很显然,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发展如果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基础将是很难完成和实现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任务顺势顺时而提出。

2.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反映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诉求

近年来,随着髙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逐渐提升到研究生教育的层次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接受研究生教育,从而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表现在希望扩大招生规模、增加招生人数方面,而且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也格外关注。人们希望有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盼望能够在导师选择、实验设备、课程设置、图书资料等方面能够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好的学习条件,用人单位也希望能够获得更多高质量的毕业生来提升本单位的实力,这些都要求研究生教育必须转向内涵式发展。

3.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提出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任务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观的转变,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自我发展的必然结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从1978年的1.07万人到2011年的67.1万人;学科门类也增加到13个,一级学科由1997年的89个增加到110个;专业学位种类也逐渐增加,目前我国已有博士专业学位5种,硕士专业学位39种,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此外导师队伍、经费投人、实验设备等方面也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在此基础上,我国研究生教育巳经进人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即内涵式发展的阶段。

二、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

本质通常是指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黑格尔说:“事物中有其永久的东西,这就是事物的本质。”[2队识事物就必须认识事物的本质,否则就会认识不清或认识错误,并由认识上的错误而导致实践上的失误。所以认识事物的本质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前提’只有抓住本质,才能认清对象,才能在实践中事半功倍、有所作为。在这个意义上,认识和明晰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是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前提,只有理解了什么是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特征,才能明确我们在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任务、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

1.对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理解表现在对研究生教育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关系的认识上

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来看,研究生教育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之间具有辩证的关系,即量变质变的关系。

一方面,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量变和质变的过程,虽然量变和质变有一个互相包含和互相影响的复杂存在方式,但当事物处在初始阶段和弱小阶段的时候,其主要任务就是量的扩张;而当事物渐趋成形之后,质变就会从事物的否定方面上升到事物的肯定方面,成为发展的主要任务。研究生教育外延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一般指事物外部的延伸,如投资的扩大、规模的膨胀、数量的增长等”这种模式其客观的任务和主观的焦点基本上都聚集在招生人数、专业设置、导师队伍、教学设施、经费投人等要素的量的突破上,是一种以量变为主要张力的发展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上是处在外延式发展的理念和形态之中。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优化、质量提升、水平提高、实力增强等”p]。这种模式其客观的任务和主观的焦点主要聚集在学生素质、专业结构、导师能力、教育教学管理、经费投入与产出等要素的质的突破上,是一种以质变为主要张力的发展模式。

一般而言,发展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过程。如果按照时间逻辑来看待研究生教育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那么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要用新理念、新形态和新模式取代旧理念、旧形态和旧模式,以实现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质的飞跃。也就是说,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独特属性,即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就是要紧紧抓住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这种具有质的属性的核心任务。

另一方面,量变和质变是任何事物发展都要经历的两个基本阶段。(D量变有量变的功能和重要性,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更好地进行质变。研究生教育外延式发展的理念、形态和模式虽然重心往往落在关注量变上,但是,这种量变的发展逐渐塑造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体结构和模样,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培养力度的不断加强,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总体发展、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总体战略以及知识型、创新型、学习型国家的总体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据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201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59.0万人,在学研究生172.0万人,毕业生48.6万人。从1978年到2012年,我国累计培养了约667.1万名研究生,几乎涉及到所有的行业和领域。可以说,正是在量的扩张中内生了质的变化的需要和基础,使质变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和目的。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髙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外延式发展的成果既为这一改变准备了坚实的基础和平台,又作为一种度的关节点表明:研究生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量的扩张阶段是不能满足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当研究生教育在量的积累上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要走向质的飞跃,换句话说,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理念、形态和模式必然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变革与更新,内涵式发展战略任务的提出和推进就是适应这一历史变化的逻辑结果。

2.对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理解表现在对内涵式发展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任务的认识上

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不同的地方,即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在研究生教育发展中从注重量转向注重质,从数量、规模和要素转向质量、结构和体系。它表现在: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有机体中,不再单纯看招来多少研究生,评聘多少导师,而是看生师比是否合理;不再单纯看获得多少科研经费,拥有多少实验室,而是看创造了多少有价值的新成果、新发现,是否满足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再单纯看制定了多少管理规定、条例和制度,而是看能否把各要素、各规定和制度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与强大的合力等等。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是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特征,而提髙质量成为内涵式发展的主题词和核心任务。

提高质量是指提高研究生本身的能力和素养,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强化拔尖人才的培养,统筹安排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阶段,促进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加强“科教结合,协同育人”,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要求并支持研究生更多地参与前沿性、髙水平的科研工作,以髙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的科研究生培养。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支持研究生更多地参与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重在培养胜任岗位的职业能力,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与职业资格衔接,面向特定职业领域,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形成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积极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行业和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建立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不断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

优化结构是指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形成老中青结合、专业团队结合、学校和社会结合、中外导师结合的导师队伍,趋向合理的生师比等;优化专业设置和培养类别,形成博士生阶段和硕士生阶段的合理对接,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合理比例,兼顾热门专业和冷僻专业的社会需求等;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并完善培养单位课程体系改进和优化机制,规范课程设置审查,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增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前沿性,通过高质量课程学习强化研究生的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培养。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案例教学,探索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等14];优化管理和服务,包括加强日常管理,增加研究生人均经费投人、人均图书占有量、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机会等等。

提髙质量和优化结构共同表现着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提高质量是核心,优化结构是保障。提高质量需要优化结构,优化结构本身也是一种质量的提高;而优化结构推动质量的提高,提高质量本身可以显现结构的优化。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也成为我们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和方向。

三、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讲究方法与尊重规律

凡事都要讲究方法,方法是手段、工具和途径。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很显然,任务和方法之间有着一定的辩证关系,没有方法,任务是无论如何无法完成的。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髙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同样需要解决方法论问题,需要找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船”或“桥”。

1.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方法应该具有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显现科学理念,遵循科学规律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同样,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也是把内涵式发展作为首要的任务,把研究生作为主体,这就意味着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方法需要紧紧抓住这一任务,始终围绕这一主体。方法要有针对性,既要通过顶层设计来显现教育方法的科学理念,又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实现科学规律指导下的科学方法。把科学方法贯穿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所有方面,诸如发展规模、分类培养、学科结构、区域布局、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国际交流、管理体制、投人体制、导师队伍等等。

2.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方法应该具有创新性

创新性是指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在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如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方法、导师指导的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方法都需要借鉴建构主义教育方法,在问题情景设计上给研究生足够的自由和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等;在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技术上有所创新,如科学实验的方法、图书资料供给的方法等,要能够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即时水平;在研究生教育教学的管理上有所创新,大胆借鉴企业管理的方法,如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的使用,在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全方位管理上使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形成一个立体的管理结构和体系;又如目标管理方法的使用,通过参与式的目标设置、实施和评价活动来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等。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6<

3.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坚持深化改革的方针

要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培养机制改革,在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方法上尝试导师制的培养机制、资助式的培养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实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协同创新;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主动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求,根据发展的时代性、前沿性来优化结构;要全面改革培养模式,提髙创新实践能力,使研究生教#质量更接近实践的需要;要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健全引导激励机制,使研究生由被动接受培养变成主动参与,由依赖学校变成自我实现;要加大支持保障力度,推动改革顺利进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指出,创新体制机制是加快科技人才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任务,应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管理体制;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健全科技人才流动和配置机制;培育创新文化环境。

4.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经济与社会以及人们对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和供给仍然不足的矛盾。虽然连续多年的扩招使得我国研究生培养人数大幅度上升,但是人数多并不一定能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生教育结构的不平衡,如专业的不平衡、地区的不平衡、就业区域的不平衡、研究课题的不平衡等也使得研究生教育有时供过于求,有时供不应求;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缺失也造成研究生教育中滥竽充数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说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问题和引导问题,不仅仅是各高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在尊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的复杂问题。所以,要想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就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处理好内涵式发展中质与量的关系、要素与结构的关系、学科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教育的本质和内涵范文3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 内涵式发展 建设方法

从十七大报告中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十报告中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两字的加入,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笔者认为,立足学校实际学习贯彻十精神,既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学校工作全局,又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学习贯彻十精神同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结合起来,积蓄学校内涵发展之力,润泽学校内涵发展之境,夯实学校内涵发展之本,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加强内涵式建设,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在新的背景和环境下,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必然是由单纯的规模扩大到更为深入的内涵提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中职校要想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竞争中顽强生存,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就必须注重内涵建设,以此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强实力。为此,要做到如下几点:

1.关注质量发展

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总体来说是外延发展思想指导下的办学规模的扩张。先做大,后做强,职业学校发展不得不聚焦于量的增长,而质的提高则显得有些滞后。而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因质的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应运而生,影响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内涵发展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强调提升学校的“软实力”,追求规模与质量、效益的有机协调统一。

2.做到精细发展

把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上,汇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的发展是粗放型的发展。秉承“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原则,将教学、德育、教师素质提高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方可向精细化要质量。

3.谋划特色发展

相较同质发展,内涵发展是一种特色发展,是学校自我发展的理想追求,是提升学校生存与发展力的原动力。要不断强化特色立校理念,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促进特色优化,深化品牌培育,促进学校“三个发展”。

4.追求创新发展

内涵发展不应仅靠外力拉动,内部变革力量的推动方能赋予更大的创新动力。要继承,更要创新;要创新,也要务实。力求在各项工作中开拓新思路,找到新办法,产生新实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加快特色专业建设,积蓄学校内涵发展之力。

学校的质量在于特色,特色在于专业,专业建设是中、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形成办学特色与优势的关键所在。职业学校应着力加强特色专业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培养的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学校该专业的学生,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

1.准确定位特色

定位特色,要在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分析潜在优势,确定特色专业的基础之上,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准确把握特色专业建设内涵,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的原则,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细化人才培养规格,完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2.强化质量管理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职业学校应注重精细化管理,向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课内课外、教育教学等各个环节要质量,确保各环节规范、高效运行。一要严格执行双证书制度,围绕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制定专业技能过关要求,严把出口关,实现人才规格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二要优化实践实训条件,按照职业岗位创建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实现教学与岗位的无缝对接。三要注重提高专业教师的能力水平,通过积极引进、鼓励深造、选派到相关行业和领域实践等方式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增强专业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效率。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学校内涵发展之本。

促进内涵式发展,必须以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为核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规模适度的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定编、定岗、评聘、考核、奖惩、培养、提高等一系列制度。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十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好干部队伍,要加强党性修养、廉洁从政、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为学校的干部队伍建设明确了方向,指明了道路。学校发展建设的责任在干部,关键在教师。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方略的谋划靠干部,推进靠干部,要创新机制,开辟渠道,不断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提高干部队伍的学习力、创造力和执行力,如此方可带动全体教职工自觉参与学校发展建设,主动追求进步和发展。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要重视“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与管理。优秀中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是学科带头人的后备军,是学校人才队伍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建立科学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机制。二要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增强教师实践操作、指导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占比。三要继续鼓励教师进修提高学历,为学校升格积蓄力量。四要加强校本培训实效,通过普及新理论、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加强教科研力量建设

学校办学发展进程中,会不断遇到新难题,需要不断解决新问题。立足实际,解决难题和问题,是扫清学校发展障碍的关键。为此,教科研工作应集中优势,立足校本,直面教学,直击问题,克难攻坚,寻求突破。把内涵建设作为校本教研的核心,把课题研究成为助推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四、建构特色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同志在十报告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报告还提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教育的本质和内涵范文4

[关键词]教育新常态;民办高校;内涵导向;品牌建设

一、教育新常态下民办高校面临的新形势

(一)法制环境优化。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这是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从宏观上对民办教育发展做出法律层面的顶层设计,明确对民办教育实施分类管理,并采取差别化扶持政策。就民办高校而言,面临的外部法制环境进一步优化,为教育新常态下实现创新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二)扶持力度加大。随着政府对民办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政府财政条件优化,扭转了财政有心无力的局面,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加大。宏观层面从2010年国家民办教育改革试点确定,到2016年民办教育促进法成功修改,再到2017年《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无不体现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微观层面地方政府主动作为,围绕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目标积极推动地方政策实践。这也是教育新常态下,民办高校面临的有利环境条件之一。(三)挑战依然严峻。对国内的大多数民办高校而言,单一的办学资金来源决定了生源就是财源,生源危机也就意味着财源危机,生源下降收费提高的恶性循环加速了优胜劣汰的进程,出现个别民办高校因为生源危机而停止招生;教育发展的规律决定了生源质量就是潜在品牌,生源质量走低也就意味着品牌建设难度的增加。生源数量、生源质量和学校品牌之间有一定互动关系,充足的生源数量是保证生源质量的前提,高品质的生源是品牌建设的重要保障。(四)机遇前所未有。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给民办高校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本科层次民办高校为例,招生制度设计方面的歧视造成民办本科高校参加本科三批次招生,一般来说批次越靠后,录取分数越就低,生源质量相对难以得到保证。2016年,广东等15省(市)取消了本科三批次招生,本科二、三批次合并招生的省份进一步扩容,民办高校招生制度环境优化。此外,《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自2017年起,夏季高考实施招生录取批次改革和投档录取模式改革,本科段招生除提前批外,实行同一批次录取”。招生制度改革,录取批次合并,为学生选择正名,录取机会进一步均等化,民办高校招生制度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二、内涵建设对民办高校品牌的支撑作用

品牌是民办高校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是民办高校在群雄逐鹿的高等教育市场崭露头角的制胜法宝。品牌的概念具有多种解释,有一种解释认为:品牌是指组织及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有形和无形的综合表现。笔者认为,“品牌”是“品”与“牌”的统一体,民办高校的“品”主要是指教育服务,与教育服务的载体密切联系起来就是“学生”;民办高校的“牌”主要是指社会影响力,是知名度与美誉度的结合体。民办高校品牌就是其产品质量与社会影响力的综合反映,这里面既有硬的成分,也有软的因素。硬的成分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规模、条件、设施等与物质投入相关联的因素,也即通常所说的“硬指标”。软的因素则主要是指学校的治理制度、校园文化、人文氛围等与精神内核相关联的要素。在物质投入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后者在支撑品牌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内涵建设是在硬指标基本满足的条件下,更多侧重的是对软因素的深度开发,主要表现为“内部挖潜”。内涵建设就是要提升民办高校整体服务质量,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打造有力的“铁拳头”,形成学校品牌的有力支撑。此外,在高考录取实行平行志愿的条件下,品牌影响力决定了学校在考生心目中的位次,给学生提供了排序选择的理由;扎实的内涵建设决定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得到的价值感、获得感和成就感。生源紧张的背景下,录取率不等于报道率,还得考虑就读学生的中途流失率。民办高校学生中途流失可能有多重原因,但从消费者行为选择的角度看,最初选择是理性的,中途放弃无异还是理性的,起码决策者认为放弃要比选择更划算。弄清楚是什么原因让学生选择“用脚投票”,如何通过内涵建设让在校生有“学有所值”的价值感,“物超所值”的获得感,“学有所获”的成就感,这是民办高校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说品牌是“面子”,那么内涵就是“里子”,缺少“内涵”的品牌就只是“花架子”。是品牌让学生选择,是内涵让学生无悔坚持自己的选择,这样民办高校才能实现招生“入口旺”,培养过程“规模稳”,就业“出口畅”。

三、民办高校内涵导向品牌建设路径的选择

(一)完善内部治理体制,增强科学发展动力

内部治理体制是关系民办高校长远发展的顶层设计,是民办高校内部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平衡机制。完善的内部治理体制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是民办高校科学发展的动力之源,是民办高校内涵导向品牌建设的制度保障。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民办高校的治理体制缺陷,任人唯亲的“家族式”管理问题突出,内部治理体制与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完善内部治理体制的过程是民办高校举办者的自我革命,需要企业家的胆识和教育家的智慧。内部治理体制不仅要体系现代企业运行规律,而且要体现现代大学治理规律。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的校长不仅是优秀的企业家,更是卓越的教育家,并能够用教育家的智慧驾驭企业家的资源。在完善内部治理体制方面,国内民办高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该校按照督、管、办分离原则,探索实践举办者拥有法人财产权和监督权,董事会拥有决策权,校务会独立行使办学管理权,校党委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的现代大学运行机制,率先打破了民办教育在管理上的家族化传统,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和大学治理体系。以完善的内部治理体制为支撑,围绕内涵建设不折腾,才能干大事儿,成大事儿,铸就百年教育品牌。

(二)打破传统观念束缚,树立内涵发展理念

民办高校办学行为受到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双重制约,同时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才能使民办高校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教育规律要求民办高校办学要体现“稳定性”。所谓“稳定性”以学生数量和教育质量为例,民办高校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的学生,但学生数量的大起大落,办学规模不稳定势必对教育质量带来不利影响。民办高校在创业阶段重视规模,“钢筋水泥”硬投入可以快速增加,学生数量逐年攀升,但师资文化软投入短时间内难以突破,使整个校园呈现出“钢筋混凝土的森林,校园文化的沙漠”,大学从“知识的殿堂”变身为“知识的超市”,教育质量快速下降。市场规律要求民办高校办学要体现“灵活性”。所谓“灵活性”以收费定价为例,民办高校结合高等教育市场情况,应该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体现价格在市场机制中的核心地位,收费不能“一刀切”,并且要通过制度创新增加收费灵活性,体现出差异性以回应市场的关切。在政策层面放松对民办高校收费约束时,民办高校纷纷应声“涨价”,但针对学生的差异、专业差异等因素很少考虑适当“降价”,价格表现出“刚性”的一面。围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思路,科学调配资源。只有在内涵发展上动真功,才能见实效。打破传统观念束缚,树立内涵发展理念,就是要打破定势,让受教育规律调节的稳定下来,让受市场规律调节的灵活起来,从而使学校发展充满活力。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有品才能有牌,品是牌的支撑,牌是品的体现,民办高校教育服务产品的质量是民办高校品牌的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内涵导向品牌建设的关键所在。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没有质量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质量的教育更是没有内涵的教育,教育品牌更是无从谈起。“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所谓“龙”是指名生,今天学生为母校而自豪,明天母校为学生而骄傲。民办高校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特色及优势,以内涵建设为导向确立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向过程要质量;其次,要巩固和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学科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同层次、同类型院校的品牌专业,增强学校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以更好适应“专业+院校”招生模式改革的需求;第三,强化课程体系建设。通过深入调研,吸收行业、知名企业、科研单位等专业技术人员广泛参与,主动克服同质化倾向,完善课题体系。按照“内涵导向,品牌发展”的原则,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以完善实践体系为根本,围绕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努力构建以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民办高校一张靓丽的“名片”。

(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优良教师队伍

师资是学校的一面旗帜,是学校品牌的构成要件之一。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创建高素质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前提条件,团队支撑是产出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的有力保障,高层次成果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教师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支撑性要素,对提升学校品牌具有积极作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所谓“仙”是指名师,“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打铁还需自身硬,名师才能出高徒。伴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公办与民办高校教师的地位差异从制度层面正在逐步缩小,待遇差异随着非营利民办学校事业单位待遇试点范围不断扩大,为民办高校吸引优秀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实践中,一方面政府在给民办高校发挥优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民办高校自身却“作茧自缚”。以山东省高校职称改革为例,政府下方了高级职称评审权限,民办高校却并没有因为有了权限就更灵活。曾经的待遇优势让民办学校成为人才聚集的洼地,可以把公办学校教师吸引过来,而今部分民办高校沦为“跳板”,优秀教师跳槽,教师流动性过高,这是值得民办高校深度反思的问题。文件中“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操作中“待遇就低不就高,感情傲慢淡漠,人文环境恶化”,逐步形成内部师资的“逆向选择”。“办学以教师为本”,高素质的师资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是内涵导向品牌建设的有力支撑。因此,民办高校在实践中一定要树立并不断强化师资是学校发展基石之理念,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加大师资建设投入,打造优良师资队伍,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用实际行动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从而使教师发自内心产生对教育、对学校和对学生的眷恋之情,激发教师提升自我,潜心育人。

(五)创新学生服务模式,创设成长成才环境

学生是学校管理的对象,更是学校服务的对象,是学校事务重要的参与主体之一。在学生管理中树立服务意识,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创新学生服务模式的关键。学生管理的本质是服务,是民办高校管理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校美誉度,形成良好社会口碑,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的决策,应该与学生保持合理的沟通。尊重学生表达意见的权利,保障学生参与决策的机会,克服“重管理轻服务”,“重行政命令轻人性沟通”的做法。“学校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管理的核心,创新学生服务模式,构建全员育人服务体系,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环境,从而为实现内涵导向品牌建设,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对民办高校而言,没有学生,就像饭店没有顾客,哪还需要书记、校长?因此,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即使书记、校长也应该平等贴心的服务学生,其他承担职务者自不必说。以楼管为例,只有把服务做好,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楼管的事业才算做好了。服务观念萦绕于心,学校的领导者时不时到学生食堂转一转,看看学生的饭菜贵不贵;到学生宿舍走一走,看看学生生活上还有哪些不方便处;到教室里面坐一坐、听听课,体验一下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怎么样。从细节入手创设成长成才的环境,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管理者受人尊重,被管理者体验到平等和愉快,育人才会富有成效。

(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特色育人氛围

文化即“人化”,是理念、价值、行为的统一体,什么样的文化孕育什么样人文环境。学校文化是学校多年积淀内生出的气质,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根本,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学校文化是指学校特有的精神境界和环境氛围,它隐含于学校的理念、制度、管理、行为等因素之中,对强化学校内涵建设,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具有积极作用。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民办高校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以内涵导向品牌建设为引领,彰显学校文化特色,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着重营造富于学校特色的育人氛围。学校文化就像一个“咸菜坛”,文化滋养的过程就像“腌咸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受启发。我国民办高校办学历史不长,学校文化建设滞后于学校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民办高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加大投入的力度,形成传承性强,突显个性和富于张力的学校文化。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在育人方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内涵建设方面“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的作用,使学校文化本身成为一种品牌。

总之,重视内涵建设,打造教育品牌是国外私立高校发展的成功经验。教育新常态下民办高校内涵导向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内涵导向品牌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民办高校从治理体制、发展理念、教育教学、师资队伍、服务模式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形成合力,协同推进。

作者:娄自强 曹明兰 单位:青岛工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N].光明日报,2015-03-02.

[2]徐绪卿.新常态下民办高校发展的着力点[J].中国高教研究,2016(2).

[3]盛振文.以内涵发展强力推进特色名校建设[J].现代教育,2014(1).

[4]董洪亮.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凭栏处)[N].人民日报,2013-03-28.

[5]程永波,李雪飞.高校内涵发展的目标选择与实现途径[J].江苏高教,2014(6).

教育的本质和内涵范文5

关键词:诊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契机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发展,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2016年10月28日,以“质量、开放、融合”为主体的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在昌召开,在此次会上,众多专家和校长,再次把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做关注焦点。

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内涵

近几年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理论界,“内涵建设”都是一个热词,这说明内涵建设正在更广泛地被社会认可和接受,但是到目前,对于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的含义是各说各有理,有的甚至在内涵建设的圈外打转,借题发挥,并不能抓住其核心,因此,有必要厘清“内涵建设”这个概念的内涵,使之避免成为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一个空口号。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使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决不能简单归于某一项所谓的“核心”或者“关键”。

1.结构布局、质量特色、办学效益是内涵建设的内在要素

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教育特色。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持久性和发展性特点。高等职业院校只有形成了自己发展的特色,才能在同行竞争中凸现自身的价值,保持永不衰竭的生机和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公益性逐渐演变为公益性中包含特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且这些价值已经作为社会对高职院校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高职院校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办学的同事,不得不考虑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在要素。

2.专业建设、师资实训、运行体制是内涵建设的载体要素

高校建O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和学校的运行体制。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加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凝练专业方向、改善实训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这为高职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明确了方向和任务,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这无疑彰显了专业建设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通过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和运行体制等作为依托和载体,才能有效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3.人才培养质量、产学研结合、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合作是内涵建设的功能要素

高校内涵建设的最终体现是人才的质量、社产学研的结合以及社会的评价和对外的交流。每年教育部都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该报告将会整体战线本年度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整个质量状况,为下年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参考依据。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深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新型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迫使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已经成为其内涵建设的必然。

二、诊断与改进是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契机

在经过示范建设、骨干建设后,许多高职院校已经走上内涵式发展之路,后期的再发展已成为各高职院校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课题。诊改的过程涵盖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全部要素,因此,高职院校诊改的过程就是其内涵建设提升和完善契机,以此成为优质院校。

1.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机制诊改是内涵建设的首要点

内涵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学校的整个管理体制的健全和完善。“诊改通知”明确提出,理顺工作机制。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形成基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断与改进、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保证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打造专业群建设,专业建设高校教学的核心,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和课程,从而才能真正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

2.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诊改是内涵建设的着力点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围绕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健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度。教师是整个教育教学的中间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主导地位。前面所讲专业课程的建设最终要依托教师的教育教学。可以通过“高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平台”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诊改是内涵建设的落脚点

为了提升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还制定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试行)”等指导性的文件,目的就是要促使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的社会所需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时,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加强文化艺术类课程建设,完善人格修养,培育学生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高职学生才能真正地融入社会。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的优质院校建设,为高职院校的下一步发展指明方向,纵观其要求和标准,最终还是体现在内涵的建设。诊改恰好从内涵建设的几个要素着手,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以此促使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上的不足,从而达到实现优质校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借诊改的契机,是学校的内涵建设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程毓.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偏差及应对的方式方法【J】.新时代教育.2014(02).

教育的本质和内涵范文6

关键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质量

Abstract:From the two phenomenon appears in today's society —— "giving up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rate is low then the importan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by promoting higher education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And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higher education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higher education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promo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he higher education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is the only way which must be passed on China dream, dream to illustrate the necessity of promoting higher education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Key word:Higher educ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connotation

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状引发对高等教育的担忧:第一,“高考弃考”现象。近几年来,“高考弃考”越演越烈,引起社会各界密切关注。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参加2010年高考的考生报名人数为946万余人,比2009年1020万的考生数减少74万人。这是高考考生连续第二年出现大幅度下降,与这两年的高中毕业生人数相比,全国高考弃考人数分别为约84万和近100万,除了适龄人口的减少外,引起我们的关注的是很多考生主动放弃。第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不乐观。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31万人,2011年为660万人,2012为680万人,而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与目前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的现状形成反差的是大学生就业率的逐年降低。据国家统计数据,截止至2009年7月,大学生签约率为68%,大学生整体就业率不高。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多的毕业生走出校园,加入到社会这个大群体中,将会给大学生就业市场带来更大的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竞争将更加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

分析这两种现象的根源,都可以追究到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问题上来。正是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高,而且就业质量也不能让人满意,从而导致了“高考弃考”现象的发生。“高考弃考”有许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高校的教育质量不能满足毕业生找到较好的工作单位从而追求更好生活水平的愿望。因此导致许多学生放弃高考选择直接就业,还有一部分选择放弃国内高考而去国外高校继续深造。这两部分群体的共同心理就是对国内的高等学校教育失去了信心,认为通过国内高等学校的教育,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生活,因此选择了“弃考”。

另外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的现状分析,主要原因是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跨世纪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实践创新方面的人才,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依旧延续传统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在实际的教学中,重视课堂学习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今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但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很难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社会上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单一培养模式下学生必然会遇到更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中国高校的体制和制度结构使大部分大学生能比较轻松地度过他们的大学生活,能顺利拿到自己所需要的毕业证。在大数人的眼里,上大学是为了最后的毕业证而不是学习知识。而且高等院校严进宽出的制度也满足了这些学生的需求,只要高考前努力再努力,一旦跨入大学的大门,就等于吃了定心丸,不管怎样最终都能拿到毕业证,也就等于有了找工作的通行证了。正由于此,相当一部分大学里都没有足够浓厚的学习氛围,很多学生只是在学校里“混”个四年,最后为了拿那张“纸”!这就是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悲哀!

对比美国哈佛大学,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当她们在半夜2时到哈佛大学时,整个校园当时是灯火通明的,餐厅里、图书馆里、教室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谢娟说,在哈佛学习的一个北大女孩说,她在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她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而且,在哈佛的作业量要求很大,她们课后要花很多时间看书,预习案例。谢娟说,哈佛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来自学校的淘汰机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而且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由此可见,我们放松的4年,恰好是哈佛大学生最勤奋的4年,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而且在哈佛不仅学生有压力,老师一样有压力。在哈佛的课堂,要求老师讲的东西都是新的。老师每年讲课的内容都要跟住前沿科学的发展变化。因此,哈佛的老师必须处在最前沿科学的研究阵地。哈佛认为,教授首先应当是个学者,能够享受挑战和创新的乐趣,而且能与他人进行有说服力的交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引起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第一,学校本身的制度和结构方面的原因。第二,教师队伍的素质原因。第三,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问题。

二、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性

从引起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问题的三个因素来看,无论是对于学校的体制结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是对于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上而言,我国高等教育都只有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才能使高等教育的质量得到提升,才能满足毕业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员的需求。党的十对高等教育的任务要求非常明确,第一次在报告中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们贯彻落实十精神,就是要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

首先,从逻辑上看,“内涵”是相对于“外延”而言的,就像内因相对于外因一样。“内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要求,属于内因。而“外延”是所确指对象的范围,属于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而从发展模式上看,内涵式发展是指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优化、质量提升、水平提高等;外延式发展是指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一般表现为事物外部的延伸,如投资的扩大、规模的膨胀以及数量的增长等。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其实质而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发展。科学发展是要更好、更快、更全面、更协调的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不是不要外延发展,而是使外延的扩展与内涵的丰富相互促进的科学发展,是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地跨越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雄厚的资源、充足的设备、足够的校舍固然是高校发展的基础,但学校的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质量更是衡量一所大学价值的重要标准。也就是说,外延式发展最终还是要通过内涵式发展的程度来体现,无论一个学校的规模有多庞大,设备有多好,最终还要通过教师队伍对学生的培养质量来体现。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来发展的。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这是关于推进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方式的重要论述。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在教育部党组学习时说,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是高教体制改革的核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是通过高等学校的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大来实现的,是以外延式增长为主的发展模式。这种外延式发展使高等学校的数量和学生的数量激增,但由于教师队伍的配备不得力、生源结构和各学科专业的结构不适应学生数量激增的要求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滑,因此要解决当前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层次、质量标准模糊不清和严重趋同化等外延式增长过程中存在的这些弊端,势必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学校在各个方面办出自己的特色。

(三)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提升教育质量不仅仅要求有量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要有质的飞跃。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不仅仅是学生数量的激增,教学环境的赏心悦目,教学设备规模的庞大,更重要的是“输出”学生的本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无论是从理论知识上,还是从实践能力上,最为关键的是在创新能力方面的提升,还有与人交往的社交能力方面,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能力,这些才是真正体现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而所有这些能力的提升都需要高等教育依靠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来实现。

(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实现中国梦、教育梦的必经之路

国家主席提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的现实要求。党的十提出,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奋斗目标是: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才能实现。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教育部召开的高教系统中国梦教育活动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教育是先导和基石。强调高等教育系统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把优化结构作为战略支撑,把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出路,把促进公平作为迫切要求,把加强党建作为重要保证,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同时,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也为实现“教育梦”和“中国梦”提供了有利的保障。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助推“教育梦”和“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只有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才能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从高考弃考现象看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A].全国农林院校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协作组.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全国农林院校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协作组,2011:6.

[2]杜玉波.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助推“中国梦”——在教育部召开高教系统中国梦教育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3-03-26.

[3]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01:4-9.

[4]付静.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民营科技,2013,03:166.

[5]付海琼.高中生高考“弃考”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风,2013,04:204.

[6]哈佛校园里,不见华服,不见化妆,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

[7].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11-8.

[8]李凌,刘磊,董少校,蒋夫尔,魏海政.他们为何对大学望而止步[N].中国教育报,2013-09-05003.

[9]卢静.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青年文学家,2013,11:82.

[10]陆立强.浅谈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金田(励志),2012,11:214.

[11]卢连大.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3,01:25-27.

[12]瞿振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3,02:12-13+21.

[13]王正惠,蒋平.高考弃考弃掉了什么?[J].上海教育科研,2009,08:22-24+13.

[4]苇笛.高考弃考背后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9:88-89.

[15]熊茜.高考弃考现象透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79-80.

[16]徐梅.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05: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