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行业研究范例6篇

医疗服务行业研究

医疗服务行业研究范文1

关键词:医疗机构;满意度;患者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29.02

1引言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末,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54389个,比上年增加17462个 ,与此同时我国医疗机构总诊人数达62.7亿人次,比上年增加4.3亿人次(增长7.4%),2011年居民到医疗卫生机构平均就诊4.63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医疗市场必将会越来越大。

今年来随着我国的医改不断地改革,国家不断地鼓励社会各方面的资本进入我国医疗行业,希望使我国的医疗体制越来越完善,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然而这也给这个行业带了巨大的竞争,随着医院的不断增多,医院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于此同时病人对医院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如何向病人提供满意的服务成为每个医院竞争的核心。患者满意度就是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对医院提供的各方面的服务进行一个综合性的评价,医院只有在赢得患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最终才能赢得市场。

2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国外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并在前人对服务行业满意度研究的成果基础上,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Williams(1994):通过研究发现患者的满意度与患者期望之间病不存在直接的关系,患者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是由患者实际所享受的医院所提供的各方面服务决定的。

Owens D & Batchelor C(1996):研究发现患者的期望对患者的满意度没有很大的影响,而医院的工作人员与其之间沟通交流等这些却对患者的满意度又很大的影响。

Thomas V.Perneger et al.(2003):研究对比了不同的四种有关患者满意度测评的量表,发现他们各有优势和缺点,没有那种量表是十全十美的,并且患者对这四种的测评量表的评价也非常的相似。

综述以上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患者满意度理论研究的焦点一直是有关患者满意度与期望、感知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探讨。在这众多的研究中,1993年Zeithaml和Berry&Zeithaml提出的患者满意度模型非常有代表性,后来被很多学者借鉴和修改。虽然学术界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还有争议,也没有哪个学者能够对这三者之间关系进行又说服性的解答,但是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以后那些研究患者满意度的学者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3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了有关患者满意度的研究,很多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医疗(主要指医院)行业的特殊情况,对患者满意度进行了大量德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张家钧等(1997):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患者满意度进行了研究,发现病房的饮食,医生对患者关心问题的解答程度,护士的服务态度等对患者满意度又较大的影响。

陈教生等(1999):为了探讨患者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医疗体制下对医院服务的满意情况,把上海和香港两家医院的患者满意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无论在上海还是在香港,患者对医院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医院的设施环境等基础的生活设施都有相同的要求。

苏维等(2001):研究发现医院的收费过高、收费透明度不高、手续繁多、患者选择权少等是医院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薛桂英(2002):研究发现医院相关的工作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少、服务态度差;患者的知情权以及选择权少、医院的环境、饮食等生活基础设施差、等待排队时间长等一系列问题时医院患者满意度主要存在的问题。

夏云媛(2002):对基层医院的住院病人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对护士的服务态度、医院的环境等基础生活设施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有关护士对药物的用量、副作用等这些方面的解释的满意度在80%以下;护士对患者有关病情方面的解释以及对患者的照顾这些方面的满意率在80%-90%之间。

张澄宇等(2003):建立了一套包含8项二级指标(医院环境、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医务人员技术、服务项目、流程以及结果、看病费用、对患者投诉的处理)、28项三级指标和94项四级指标的门诊病人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每项二级指标派生出2.5个三级指标,每项三级指标再延伸出若干个四级指标。

葛玲侠等(2003):研究发现医院的住院环境不好、医疗设备差,医务人员技术不专业,住院流程不合理等是对患者满意度产生很大大影响。

姜蓉(2003):建立了一套三级医院门诊病人满意度测评模型,其中一级指标包括医疗环境、服务水平、服务态度、服务流程、服务结果、医疗事件处理、收费价格共七大要素。

从上面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在患者满意度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他们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如这些测评很多是医院自己独立进行的,他们只涉及了一辆服务质量、医务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及技术、医院的硬件环境等,然而对患者的期望、感知忠诚等重要内容却没有涉及。

4 医疗服务业顾客满意影响因素

弄清楚患者满意度影响的关键因素一直是很多学者研究的核心,很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患者满意度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Ware、Davies Avery & Stewart(1978)研究发现:医院的环境、交通便利性、医务人员的技术、医疗费用、治疗效果等对患者满意度有影响。

Falvo D Smith J(1983)研究发现:患者的知情权(如医院向患者提供相病情的信息等)和选择权(有权利参加治疗方案的选择,医院应该多从患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关心患者们所关心的事情)是患者满意度影响的重要因素。

Hall JA、Milbun MA & Epstein AM(1993)研究发现:患者的满意度与患者的健康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患者自我感知的健康状况能够预测患者的满意度水平。

Teisberg、Porter & Brown(1994)、Mummalaneni & Gopalakrishna(1995)研究发现:医院的环境、医疗设备的完善性、医务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医院交通的便利情况等对患者满意度有较大的影响。

Rogut et al.(1996)研究发现:患者的自身背景因素如性别、年龄、家庭收入、医疗保险、自身感觉的身体状况等对患者满意度有很大影响。

Pope et al.(1997 )、Mikael(2001)研究发现:患者的年龄对患者的满意度有较大的影响,年轻的或者中年的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一般低于年老的。

Hall & Milburn(1998)研究发现:患者的心理压力与患者的满意度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但是有关患者的患病体验、对医院提供服务的体验以及其他因素的区别作为导致患者不满意的原因很难被证明。

Andaleeb(1998)研究发现:医院工作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医疗设施的先进性、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医疗费用等对患者满意度有影响。

Young et al.(2000)、Hargraver et al.(2001)研究发现:患者自身背景因素如年老等、医院科室的不同、医院教学情况、医院的交通便利性等对患者满意度有较大的影响。

M.A.A.Hasin、Roongrat(2001)研究发现:医院的环境、医院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以及其他服务(如餐饮)影响患者满意度。

Crow R、Storey L & Page,H(2003)研究发现:患者之前对医疗服务的满意体验以及满足患者愿望、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患者对医疗服务机构的选择权这三个因素对患者满意度有重要的影响。

对上面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可以看出,对患者满意度有影响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下面三类:

第一类: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家庭人均收入、医疗保险、心理压力、自身身体的健康状况等这些与患者自身背景有关的因素。

第二类:医院的形象、口碑、交通便利性、医院的等级、教学情况以及科室设置等这些与医院背景相关的一些因素。

第三类:医院的环境、医疗设备的先进性、医疗费用、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看病住院的程序、治疗效果以及与患者之间的交流等这些与医院服务相关的因素。

根据我过医疗服务的现实情况和特点,本研究选取以下两类作为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患者自身背景因素:患者的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户口所在地、医疗付费类别、干扰因素。

医疗服务因素:医院的卫生环境、看病住院的程序、看病等待时间(如挂号、买药等)、医疗设备的先进性(主要指大型设备)、医院工作人员的技术及其服务态度、患者选择权和知情权、医院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医疗费用、治疗效果。

5 结束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医疗服务业的实际状况,提出我国医疗服务业顾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类:1、自身背景因素:患者的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户口所在地、医疗付费类别、干扰因素;2、医疗服务因素:医院的卫生环境、看病住院的程序、看病等待时间(如挂号、买药等)、医疗设备的先进性(主要指大型设备)、医院工作人员的技术及其服务态度、患者选择权和知情权、医院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医疗费用、治疗效果。其中,患者选择权和知情权中的某些方面体现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情况。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医疗行业(主要指医院)提高顾客满意度提供一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Williams B,Coyle J,Healy D.The meaning of patient satisfaction:an explanation of high reported levels[J].See Sci Med,1998,(47):1351.9.

[2]Young GJ,Meterko M & Desai KR.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Hospital Care:Effect of Demographic and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J].Medical Care,2000,38(3):325.334.

医疗服务行业研究范文2

[关键词]价值链;医院管理;医疗服务;重大疾病

1价值链理论及其演进

价值链一词最早由MichaelE.Porter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主要用于分析单个企业的价值活动,即企业本身的利润创造过程。波特指出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两大类:与企业主业务和服务相关的基本活动和协助基本活动进行的辅助活动。并提出企业竞争力由整条价值链决定,而不是由价值链的某个环节决定,即企业价值链理论,又称传统价值链理论[1]。MichaelE.Porter在企业价值链基础上,提出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也取决于一个大的价值系统(产业价值链),从而形成产业价值链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链内部在价值创造环节上各企业之间的组合和相关联系的变化;另一个是产业链外部经济情形发生变化对产业链结构的影响[2]。英国学者HinesPetal将价值链理论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宽至产业总体范围,并将顾客和原材料供应商纳入其中,他认为“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应该是生产的目标和终点,而利润是满足这一目标的副产品”,并由此提出“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目前,学术上将海因斯有关价值链的研究定义为新价值链理论[3]。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信息对企业价值的创造变动越发重要。JeffereyF.Raypot和JohnJ.Sviokla将实物价值链以信息的形式反映在虚拟的信息世界里,提出虚拟价值链的观点,该观点认为虚拟价值链的产品本身就是信息,它不仅能帮助管理者管理实物价值链,创造附加值,同时也能创造价值[4]。DavidBovet在《价值网:打破供应链、挖掘隐利润》一书中提出价值网理论。该理论指出在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服务模式下,通过一定的价值传递机制,将处在价值链上不同阶段而又彼此联系的企业和利益关联方组合在一起,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5]。随着时代的发展,学者对Porter的基本价值链概念进一步延伸形成现代价值链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传统价值链理论基础上吸收包括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各种现代化管理思想和方法而形成的,以追求顾客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运用基本价值链思想,从不同视角探讨价值实现的创新思想和方法[6]。

2医疗行业价值链理论

医院作为特殊的服务行业,其价值链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易学明、金洁提出医院价值链理论是将医院的文化、技能、服务等元素结合起来,转化为流动的价值,最终以服务客体的价值观来评估和确定医院的价值[7]。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医院价值链会计理论,金千提出医院价值链会计是通过分析、收集、加工、存储各个“链”上的信息,实施对医院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为医院增加价值的一种管理活动[8]。

3价值链理论在医疗行业的应用

3.1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的医院整体管理研究

3.1.1适用于医院整体管理的价值链分析

郑大喜运用价值链管理理论,探讨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在“构建医院价值网,明确医院顾客及其需求”、“找准医院价值链关键环节,寻求医院盈利有效途径”和“开展医疗价值工程分析,引入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三方面的应用,提出加强医院价值链管理的设想[9]。周新燕、戴文娟认为将价值链管理引入医院,通过梳理医院内外部作业链条,有助于医疗资源的优化和卫生费用的降低,形成医联体的长效机制[10]。

3.1.2适用于医院成本管理的价值链理论分析

王涤非、张晓莹、孙莎莎以现代价值链理论为基础,分析价值链理论在军队医院成本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价值链理论有利于整合成本链条上各个环节的效能,降低内部成本消耗,从而提高效率[11]。徐向天运用价值链理论对医院耗材管理进行讨论,分析其中的控制关键点,并予以优化,构建医院耗材价值链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医院成本的精细化控制提供参考依据[12]。吴强、韩芸等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医院2014—2018年相关财务数据进行内、外部价值链分析,得出案例医院成本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提出该医院在日后发展中需要树立长期并有效的价值链观念[13]。

3.1.3以互联网应用为基础的医院价值链管理分析

互联网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互联网与价值链的结合也已应用于医院管理评价。向永胜、葛静静等以新价值链理论为基础,选取丁香园作为分析对象,重点分析其针对顾客打造全方位、多环节、全过程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最后提出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创新,需要企业以顾客需求为战略导向,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提升顾客体验,并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14]。CoryandarGilvary,NeelMadhukar,JamalElkhad-er等提出当前整个医疗行业价值链中的利益相关者,即从早期药物开发到临床决策系统,都在寻求将人工智能(AI)纳入决策过程,进而通过案例证实AI可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15]。

3.2以新价值链理论为核心的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医院作为治病救人的医疗服务行业,构建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对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李增笑、张慧英通过对患者到达的时间间隔、提供医疗服务时间、各环节的服务台数量、门诊业务流程等价值链各环节进行系统性分析,确定费用最小或价值最大的状态,提出医院要“以患者为中心”,实现每一环节患者满意度及价值最大化,才能确定最佳服务流程[16]。杜祥、杜学美、邵鲁宁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对医疗服务供应链进行价值分析,提出通过医疗服务供应链管理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和顾客满意度[17]。程明以XH医院为例,对其进行医疗服务价值链分析,指出其在流程设计、价值活动时间等方面存在问题,提出可采用业务流程再造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改善,为我国类似公立医院提供价值链优化的新思路[18]。王红娟分析了基于客户价值链理论构建医院客户服务中心的意义,提出在医院客服中心建设过程中,务必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各个环节,提高患者满意度[19]。

3.3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的重大疾病分析

A.Reimann等以罕见病为研究对象,指出由于该类疾病具有复杂性,对护理患有罕见疾病的患者需要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保健价值链”模型,从主要活动和次要活动两个方面为患者护理,但是能满足这一模型要求的医疗机构很少[20]。NabilAmara等采用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加拿大2012年7月到2013年3月176名患有遗传性乳腺癌的患者进行调查,并详细介绍遗传咨询过程中发生的价值链增值活动的四个主要阶段,发现遗传顾问在家庭乳腺癌高危妇女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便于指导卫生专业人员在具体环节进行针对性护理治疗[21]。RobaiGakunga等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肯尼亚30岁至60岁患有乳腺癌的女性进行调查,发现对癌症护理价值链各流程进行严格指导和干预,对降低患者治疗成本和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22]。

3.4价值链理论在医疗行业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分析

徐勇应用价值链理论分析药价虚高的原因,提出药价的构成除了药品本身的研发生产成本以及相关的运输费用之外,还有以药养医转嫁的医疗服务人员的收入,医疗机构有关人员的回扣,以及处于价值链上各企业的利润[23]。张振菊等提出由于卫生体制等原因,本应该形成一条“价值链”的医院服务流程,却存在相互脱节的现象,并提出价值链的介入应该要达到患者付出较小代价而获得健康利益最大化的效果,但由于环节的繁多,最终到达患者手中的价格是颇高的[24]。李银才运用价值链理论分析患者越级诊疗现象,探索分级诊疗形成机制,他指出医疗机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阻碍分级诊疗机制运行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分级诊疗的发展[25]。王天鹅、姜天一则提出药品从生产、销售等每个环节都要以价值医疗为导向,形成一个价值链闭环,即通过价值医疗才能使患者健康利益最大化[26]。

4讨论

自价值链理论产生后,国内外学者将该理论运用于不同行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在医疗行业方面,提出遵循价值链理论的医院管理,可优化医院管理流程,提高医院全面发展,降低医疗成本,促进医疗活动价值的增值。虽然学者们对医疗行业价值链理论已经进行充分的研究,但仍具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4.1研究对象相对单一

当前研究对象相对单一,研究视角立足于微观层面。大多数学者以某个地区某一家医院为代表进行微观层面的分析,而未进行多个地区、多家医院的比较分析,使得研究结果不具备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4.2研究方法缺少定量研究

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采用案例分析法或专家意见法对价值链的分析框架进行应用,但缺少量化指标进行定量研究。

4.3研究内容的时代性体现不够明显

医疗服务行业研究范文3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沪府办发〔2017〕51号)和《上海市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1-2023)》,进一步推进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特制定《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一、    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闵行区聚焦智能医疗、精准医疗、国际医疗高端服务,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环境建设,着力加强研发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资源集聚,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培育具有较高品牌度的优势产品,鼓励重点企业发展,全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为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规模保持增长。闵行现有生物医药企业44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40家,相比三年前增长了9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家,相比三年前增长了4家。规模以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53家。2020年112家规模以上企业营收312亿元,其中59家规上生物医药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为240亿元,相比三年前增长39亿元,年复合增长6.08%。规模以上商业21家和服务业企业32家,2020年营收72亿元。

创新能力稳步增强。近三年来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稳步增长,新增药品注册批件2件,新增药品临床批件24件,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批件7件,新增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4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1件,新增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创新研发中心8家达23家,新增上市企业1家,现为2家。

特色园区初具形态。近年来,闵行北部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1+2+10+X”医疗体系搭建完成,建设了1家共享医技中心、2家综合医院、10家专科医院以及X个特色门诊,集聚了信达生物、威高研究院等研发龙头,立足大虹桥、辐射长三角、定位国际化的智慧医疗“医、学、研、产、用”一体的高端医疗服务区初具形态。闵行南部智能医疗示范基地引入了中科新生命、英基生物等一批精准医疗相关企业快速成长,建设医疗机器人产业研究院,正在加快形成上海智慧创新医疗高地。闵行东部承载着思路迪、之江生物、美敦力等国内外领先的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企业,产值加速增长。

    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已具备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面临挑战,存在着产业集聚度偏低、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缺乏、产业政策和服务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重要批示指示精神,面向全球生物经济蓬勃繁荣的大方向、大趋势,紧抓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重大机遇,聚焦重点领域,规划重点任务,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推进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思路

按照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总体部署,围绕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和市生物医药产业“1+5+X”特色园区规划,坚持“研发制造和高端服务”双轮驱动,按照“北服务、南研发、东转化”优化布局,规划闵行生物医药产业“4+3+X”园区格局,在深化现有莘庄工业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浦江园、紫竹高新区四大具有良好产业制造基础的基地布局基础上,重点以北部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南部智能医疗示范基地和医疗机器人产业园、东部国际生命健康城三个片区为依托,以华理科技园梅陇基地等其他“X”个特色转化基地为补充,注重创新链整合与产业集群培育,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加快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制造和转化服务高地。

(三)主要目标

未来三年,将聚焦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做强生物制药装备智造,培育医疗机器人、智慧医疗和国际医疗高端服务等特色产业,持续引育产业龙头,围绕产业链优化搭建CXO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到2023年,闵行将成为辐射长三角服务全中国链接全世界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和生物医药产业与健康医疗、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创新示范基地。

经济总量目标。到2023年,实现产业经济营收总量达到5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17%。其中生物医药商业和服务业营收200亿,新增128亿元;规上工业企业产值300亿元,新增60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7.8%。

各基地产值目标分解如下:

莘庄工业区(含向阳工业区)现有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62.3亿,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11%,到2023年增长22.9亿元,达到85.2亿元。

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107.3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4.5%,到2023年增长15.1亿元,达到122.5亿元。

临港浦江园(含国际生命健康城)现有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31.9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14%,到2023年增长15.4亿元,达到47.4亿元。

紫竹高新区现有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5.6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8%,到2023年增长1.4亿元,达到7.0亿元。

其他街镇现有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32.7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5%,到2023年增长5.2亿元,达到37.8亿元。

智能医疗示范基地和医疗机器人产业园2023年产业营收规模超过15亿元。

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及华漕镇医健产业2023年营收规模超过50亿元。

企业发展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69家,新增10家以上;新增上市企业3-4家。

三、重点领域

(一)生物制品。积极推动新型疫苗、多肽类生物药、抗体药物、生物合成等产品的开发,加快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疗法、基因治疗等相关技术研究和转化。大力推动新型酶工程生物制品、抗肿瘤等基因重组药物的产业化。

(二)化学药物。围绕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肝炎等领域,组织开展针对新靶点、新机制的创新药物研制,积极推进抗肿瘤等创新药物的产业化。鼓励企业发展大品种产品,通过绿色生产工艺、新药物剂型的应用开发,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快开展一致性评价研究,进一步提高区内企业生产药品的质量水平。

(三)医疗器械。鼓励发展创新型医疗器械,重点支持智能医疗机器人、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材、高效诊断试剂、个性化定制器械、可穿戴医疗检测和康复器械、高端内窥镜、全数字磁共振及核心部件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结合应急疫情防控需要,支持高端影像设备、治疗设备和检测设备等疫情防控相关新产品开发。

(四)制药装备及原材料。大力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链关键制药装备及原材料的研发创新,如细胞培养基等生物制药工艺重要原材料、层析系统等重要制药设备、一次性反应袋等关键耗材、医药保健食品等重要原材料等。以自主开发为目标,加强产业链技术革新,实现卡脖子关键制药装备及原材料产业化技术突破。

(五)技术合同与智慧医疗服务。吸引、培育和做大做强涵盖从药物靶点发现到生产应用的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技术服务平台,发展CXO外包服务。推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产业融合,重点支持在医学影像、辅助诊疗、智能医护、精准医疗、远程医疗等领域的研发与应用,推动产业创新赋能增值。大力推动干细胞、CartT、基因治疗等新兴医疗技术服务的开展。

四、主要任务

(一) 优化规划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1、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环境建设,以生物医药产业 “4+3+X”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强研发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资源集聚,建设智慧医疗创新试验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4”指的是莘庄工业区(含向阳园)、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浦江园、紫竹高新区四大具有良好产业制造基础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提质增效为主;“3”指的是北部新虹桥研发创新中心,南部智能医疗创新示范基地及医疗机器人产业园,东部临港浦江生物医药承载区,建设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X”指的是华理科技园梅陇基地等面向生物医药产业为主的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可根据需要动态扩展。

专栏1优化产业布局,建设特色片区

(1)北部新虹桥研发创新中心。以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为核心的相关区域,目标将打造面向长三角一体化的生物医药产业高端研发服务总部集聚区和国内外最新医疗服务及创新疗法先行试验区。(推进部门:区科委、区发改委、区经委、区卫健委、区环保局、区规资局、华漕镇、南虹桥、新虹桥医学中心)

(2)南部智能医疗创新示范基地和医疗机器人产业园。将联动交大医疗机器人产业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和马桥人工智能试验区,重点打造健康医疗与智能产业紧密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和高校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进部门:区科委、区发改委、区经委、区卫健委、南滨江及相关街镇)

(3)东部临港浦江生物医药承载区。以国际生命健康城为中心,新增2.15平方公里规划用地,以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和高端生物药产业化为目标,与航天产业社区的生物医药制造产业承载区联片打造约3平方公里的“临港浦江生物医药承载区”。(推进部门:区科委、区发改委、区经委、区卫健委、临港浦江园、莘庄工业区、浦江镇)

(4)华理科技园梅陇基地。由华东理工大学和闵行区合作共建,以分子诊断和基因治疗细分领域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建设推动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推进部门:区科委、区发改委、区经委、梅陇镇)

(5)智慧健康产业基地。由金效实业有限公司投资,用地77亩,建设18栋柔性化工业厂房,形成以智慧健康产业为核心,智能医疗、生物技术为主导产业的研发、办公、中试一体的智慧健康产业集聚中心。(推进部门:区科委、区发改委、区经委、马桥镇)

(二) 引育龙头企业,促进高效发展

2、聚焦龙头企业培育,加大重点产品支持力度,鼓励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收购并购、权益引入和转让等方式发展壮大,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围绕核心产业重点瞄准国内外生物医药跨国巨头、国内细分领域优势企业,招大引强,着力招引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专栏2围绕重点企业和产品,强化产业集聚

(1) 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推动新药研发等创新研发成果的转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产业化项目的落地。支持创新型高成长企业依靠风险融资加速成长,推动生物医药行业内骨干企业,通过上市、市场化并购等方式,兼并收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打造闵行品牌。(推进部门:区经委、区科委、区投促中心、各街镇各园区)

(2) 引进重点项目。通过租金补贴、优先供地、固定资产投资补贴等扶持政策,吸引生物医药领域重点优质企业落户生物医药重点产业园区和基地。(推进部门:区投促中心、区经委、区科委、各街镇各园区)

(3) 支持重点产品。支持一批重点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实施大品种培育战略,加大对优势产品和重点产品的投入力度,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积极支持新型诊断试剂、生物疫苗、治疗性药物和相关影像诊断产品、医用生物材料等创新产品走向国际化。

(推进部门:区科委、区市场监管局)

(三) 培育新兴业态,发展智慧医疗

3、围绕智慧医疗的发展应用,以培育发展医疗机器人产业为特色,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精准医疗、智慧医疗数字化高端产品及细胞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高端医疗技术。

专栏3围绕智慧医疗,培育新兴业态

(1) 发展医疗机器人特色产业。围绕交大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和产业园建设,开展面向微创手术、康复治疗、生活辅助等各类智慧医疗应用研究,推动我国医疗机器人技术转化和产业发展,集聚一批先进智能材料、手术机器人、康复与辅助机器人、影像导航介入、植入式器件及生物微电子、生物光学等医疗机器人上下游相关企业。(推进部门:区科委、南滨江公司、上海交大)

(2) 建设智慧医疗创新基地。启动建设国内首家面向医疗机器人产业且获得国家药监局认证的公共检测平台,深入开展人工智能共性技术研发,积极搭建医疗影像诊断特色应用数据中心,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场景的尽快应用,探索应用5G技术开展远程手术。(推进部门:南滨江公司、上海交大)

(3) 推动产业园区融合发展。推进医疗健康服务集聚区与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融合,形成以医药研发和治疗检验等医疗服务为核心,产业链延伸、示范效应显现的“产、学、研、医、用”高度融合一体的研发医疗服务示范中心。(推进部门:区卫健委、区科委、新虹桥医学中心、临港浦江园、南滨江公司)

(4) 支持先进疗法技术研究。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与医院合作,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开展干细胞、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先进疗法和先进技术的研究转化。(推进部门:区科委、区卫健委)

 

 

(四)完善创新平台,优化支撑体系

4、依托区内科创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各类主体建设专业孵化器和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生物医药产业优质服务新生态。

 

专栏4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服务体系

(1) 完善产业技术服务平台。扶持专业服务型企业,围绕产业链功能薄弱环节,积极招引专业化CRO、CDMO、CMO等CXO配套服务企业,完善产业链。全力推广新生产模式应用,支持基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下的产能建设与交易服务,积极对接区内创新资源,推进医疗器械注册人、合同研发生产等新模式发展。(推进单位:区科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各相关园区)

(2) 聚力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产业研究院,建设国家医疗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发展医疗机器人前沿原创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聚焦创新技术研发、临床研究应用、产业转化与服务等平台建设,加速医疗机器人特色产业相关领域内企业成果转移转化。筹建生物药创新研究院,为生物药的研发服务和原始创新提供策源力。推进交大“转化医学研究设施”国家大科学装置区内共享,支撑现代医学创新重大研究。(推进单位:区科委、南滨江公司、上海交大)

(3) 筹建医学数据中心和共享平台。建设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医技共享信息平台,探索对社会办医机构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和开放。(推进单位:新虹桥医学园区、区卫健委)

(4) 创设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构建全链条医疗器械产业服务体,提供医疗器械功能性、可靠性、合规性、易用性、批量性工程化服务,并通过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提升医疗器械发展软环境。(推进单位: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科委、南滨江公司)

五、保障措施

(一) 深化协调服务机制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领导小组日常联络和生物医药产业推进办公室工作机制,协调重点项目落地和重大项目推进,其中区发改委、区经委、区科委、区卫健委、区人社局、区财政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投资促进中心按照职责分工牵头协调相关政策,各街镇、园区承担产业推进主体职责。

进一步加强市区联动,积极争取市级部门在闵行建设布局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资源,建设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区,承接市级生物医药产业重大项目的落地。

(二)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完善产业政策,加大企业引育和财政扶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开展重大产业技术攻关。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推进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支持药械创新产品走向国际化,鼓励药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在本区开展委托生产。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本区生物医药企业申报上海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对市级财政予以支持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区财政给予匹配。

(三) 加强过程跟踪保障

加快土地“腾笼换鸟”,加速园区升级改造,落实产业发展空间。加强科技金融支持,推动区域环评,集聚创新人才,保障方案实施。开展对重点任务跟踪服务,提高方案实施效果。持续关注生物医药前沿动态,适时调整工作实施重点,开展科技情报搜集、交流咨询等工作,为方案实施提供智力支撑。

闵行区人民政府

医疗服务行业研究范文4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 医疗卫生信息化 应用研究

1 前言

中国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以来,医疗卫生信息化作为医疗行业经营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升的有效抓手,已经在国内医疗卫生行业中普遍开展。根据《医疗卫生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国内医疗卫生行业围绕建设国家、省级、地市级等三级信息平台,建设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数据库,构建一个医疗卫生专用网络,健全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进程。经过“十二五”的五年建设,80%以上医院部署应用了医疗信息系统(HIS),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120余项信息标准得到修订与增补,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也存在顶层设计缺乏统筹,建设格局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等问题,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整合优化趋势更加明显,智慧医疗、移动医疗、家庭医疗等发展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因此,开展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用好用实虚拟化技术,是立足现有建设成果,提升医疗卫生的体系保障能力的有力抓手。

2 云计算技术概述

云计算技术是一种网络信息资源虚拟化技术的集中体现。自2006年美国亚马逊推出世界首个云计算系统――亚马逊云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简称AWS),云计算开始在全球范围的快速的推广应用,据Gartner公司统计,2015年全球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2450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经费组成部分。同样,国内互联网企业也对云计算技术基础架构的灵活性、可扩展性的作用高度关注,经过近几年发展,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企业已经完成云计算架构的发展,并在市场运营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云计算技术作为一个发展的理念,其理论研究者与技术实现者从不同视角对云计算技术概念进行多样化描述,现阶段较为权威的概念描述是美国NIST给出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服务模式,已以形成网络、存储、应用、服务等资源池为目标,实现对网络资源的虚拟化的整合优化,增强可靠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通过云计算定义可以看出,云计算技术以形成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资源池为核心目标,强化对网络资源的灵活调配、削峰填谷,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1)强调对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

(2)强调对网络资源的均衡负载;

(3)强调对网络资源的动态调控;

(4)强调对网络资源的智能重组;

(5)强调对网络资源的成本压缩。

3 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简单而言,“智慧医疗”是云计算技术域与医疗卫生业务域相结合的产物,包含医疗资源整合、医疗远程协同、医疗信息安全等方面,它以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为核心目标,坚持整合医疗信息资源,增强业务互联互通,加强机构远程联动,逐渐实现业务应用、基础平台、硬件设备等层级的信息共享。当前,云计算技术包含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及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三个维度,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3.1 在I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医疗卫生领域的服务器计算资源与光纤通道存储设备资源进行虚拟化,实现物理上分布的计算、存储硬件资源的集中管理与统一调配。强化以虚拟机(VM)的形式,对各医院、医疗点、卫生主管部门提供硬件环节支撑。初步估算,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推广应用,可以使国内医疗行业减少50%以上硬件设备采购投资及60%以上的设备运维成本,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3.2 在P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以医疗行业公共云与医院私有云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形成全国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医疗管理、医疗业务信息的融合共享,实现面向公共与医疗卫生行业服务,包含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物配备、医疗协作等功能。

3.3 在S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基于安全保密的前提,实现跨单位、跨部门、跨系统、跨领域中医疗数据的服务共享,形成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信息的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实施对患者的电子病历的增量管理,满足患者危急转院、异地就医的医疗信息动态支援保障。

4 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策略

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涵盖要素多,集成难度高的庞大信息工程,国内相关专家已经开始着手考虑智慧医疗在《医疗卫生第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应用方式,因此抓好云计算技术域与医疗卫生业务域的融会,落实好国务院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必由之路,经研究,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策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 以全国医疗公共云平台建设为着力点

持续推动面向社会公共服务与医疗卫生行业服务的信息化进程,提升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物配备、医疗协作等服务保障能力。针对目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大型医院看病难等问题,开展自助服务机、医院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的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初诊在社区,看病在医院,康复回社会”的新型医疗保障模式,提供医疗服务效率,加快患者、药品、医疗设备的流转速度,减少优势医疗资源的闲置浪费。

4.2 以面向个人的智能医疗可穿戴设备为切入点

持续推动医疗服务由医院集中式向家庭分散式的延伸保障。依托智能手表(手环)与智能内衣等技术,实现对家庭危重病人与遗传病史的人员的生命体征实时监控,给出重大疾病威胁报警。同时,借助远程视频看诊可视化技术,实现对异地、分布的病人的病状判断,以及所服药物品种、剂量的在线指导。

4.3 以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修改完善为立足点

持续加强医疗信息标准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全民参与、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按照“统一系统架构、统一数据编码、统一服务接口”等方式,修改完善医疗标准体系中基础类、数据类、标准类与管理类等标准,推动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深度与广度,提供系统拓展性与适应性,降低系统建设风险。

5 结束语

云计算技术作为当前主流的网络信息虚拟化技术,在国内外电子政务、企业指导、航空物流、金融证券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阶段,国内专家学者不断推出“智慧医疗”的研究专著,可以看出,今后一段时间,智慧医疗将是医疗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应持之以恒的加强关注研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战国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研究应用[J].计算机应用,2015,05):22-24.

[2]李甜金.云计算技术对企业大型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分析[J].计算机工程, 2014,23(9):27-32.

[3]王波鑫.云计算技术的应用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31(6):172-176.

[4]刘至家.云计算技术对国内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12(4):125-129.

医疗服务行业研究范文5

[关键词] 医疗服务 服务贸易 对外开放

[中图分类号] F1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5)03-0060-04

[基金项目]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州市医疗服务对外开放战略与法律规划研究”(编号:09B64)和广州市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作者简介] 洪亦卿(1976 ― ),安徽歙县人,南方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和日本爱知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

随着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其各阶段协议的实施,大陆与台湾地区《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生效,以及2013年《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我国医疗服务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强,先行先试措施渐次推行。本文以广州为例,研究我国医疗服务对外开放的意义和对策。

一、医疗服务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

1. 稳定的外国客源

来华外国人是我国涉外医疗服务机构的主要客源,尤其是定居或长期居住在我国的外国人。近年来,每年几百万人次外国人从广州各口岸入境、出境和过境。截至2012年6月,广州常住登记外国人口3.4万,2013年广州接待过夜海外旅游者768万人次。这为涉外医疗机构提供了稳定的客源。还有许多境外患者专程来广州治病疗养。比如,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的绝大部分外籍病人是经人介绍从国外而来,每年广交会期间很多外商的家属会随同前来就医疗养。

2. GATS、CEPA和ECFA等协议下的开放政策和先行先试措施

依据CEPA补充协议和ECFA早期收获计划,在医疗服务领域,港澳台服务提供者在广东省内能享受到更多的“超GATS”待遇,这些待遇已超出内地其他省市的对外开放政策。据GATS、CEPA、ECFA和可能生效的《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境外优势资本、知名医疗机构和优秀医疗人才可以商业存在或自然人存在形式来广州提供医疗服务,或在自己国内提供跨境医疗服务;境外消费者也可来广州接受医疗服务;广州的金融资本和医疗机构亦可走出国门,开辟国际市场。

3. 广州健康医疗中心、国际健康产业城和健康医学中心等的规划建设

2013年《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年)》提出:在越秀区建设广州健康医疗中心,在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设立港澳台医学中心,在白云区建设以中医药为核心的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在南沙区建设广州健康医学中心,筹建高端医学城,开展涉外高端医疗服务合作。这些项目建设必然要引进境外资金、医疗技术及管理经验,尤其是在高端医学城的建设中,境外强势资本、知名医疗机构和优秀人才大有可为。我国其他城市在实施医疗卫生规划时,引进外来资本、医疗技术和医院管理经验也是一种必然选择。

二、医疗服务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挑战

1. 医疗资源部分短缺且分布不均

本地医疗资源和水平是医疗服务开放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从全国来看,各省市间和各省市内部的医疗资源分布仍旧不均,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尤其明显。这种情形制约了医疗服务发展和医疗公平的实现,不利于医疗服务总体水平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就广州而言,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薄弱;专科医院不仅数量少,且规模小,大多床位和用地面积不足;儿科、精神、康复、老年病、护理等急需专业发展缓慢,全市仅一间市级儿童医院,花都区、从化区和增城区无精神科病床。此外,医疗资源在中心、非中心城区及郊区分布不合理,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北部、天河区和白云区南部等区域拥有全市约80%的大型医疗机构,尤其是越秀区,集中了50%的省部属或市属医疗机构,因而中心城区医疗服务压力过大,其他城区与郊区医疗服务严重不足。这种情况在我国其它城市普遍存在。

2. 国际优质服务品牌缺乏

缺乏国际公认的优质医疗服务品牌是我国开放医疗服务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在广州, 2013年底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共2639间,其中医院222间。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脱颖而出,是广东省公认的优质品牌,在国内影响力也较大,但与国际知名医院相比仍有差距。

3. 产业间协同不够

根据GATS,医疗服务对外开放涵盖跨境交付(Cross-border supply)、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和自然人存在(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s)四种方式,从而伴随着人员、资本、技术或信息的国际或区际流动。人员问题涉及各国移民和就业政策,投资资本关涉国际收支、外汇管理等国家金融安全,技术信息交流事关互联网等通讯服务和知识产权等法律政策,所以医疗服务开放需要相关产业间的政策协调与技术互动,外贸行业或医疗行业的单独举措不足以保障。广州与其他城市一样,缺乏“大医疗、大服务、大贸易、大旅游”思维,没能统筹相关产业政策,消除部门间壁垒,在打造服务品牌方面亦缺乏协同意识,各自为战,多年来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集群,国际影响力有待加强。

4. 我国法律政策与现实的不良影响

我国对境外医疗服务提供者来华设立商业存在或者以自然人形式提供服务,采取较严格的准入制度,对从业人员的入境、居留也有较严格的限制。这样虽有利于保护我国医疗服务业,但限制了境外资本和技术的进入,不利于长远发展。据统计,从2012年11月22日到2013年11月8日,仅42人在广州办理了1年期的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证。我国法律体系还有漏洞,一些医疗纠纷不能及时合理解决,“医闹”不时发生,某些新闻媒体不能客观报道医疗突发事件,这些情况都会给医院经营带来负面冲击,影响境外服务提供者对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信心和抉择。

5. 外国法律政策的限制与不利现实

各国对本国医疗服务市场的保护通常较为严格,限制外国服务提供者进入,并规定本国居民如果去海外就医,则不能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美国部分州即立法规定医疗保险只覆盖本国医疗机构。此外,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卫生法制不完善,非法行医现象普遍存在,各国间对医疗专业资格互认等问题长期存在分歧。这些都是我国必须面对的问题。倘若应对不当,将阻碍我国医疗服务“走出去”。广州也需制定对策,应对上述政策限制和现实问题。

6. 国内外医疗服务市场竞争

北京、上海和广州在我国医疗服务开放中处于领先地位,但越来越受到内地其他城市的挑战。自2014年1月起,港澳台资本已被允许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设立独资医院。2014年7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商务部联合《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允许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福建、广东、海南7省市设立外资独资医院。目前台资独资的上海禾新医院和港资独资的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已经开业,外国资本独资的阿特蒙医院也将在上海自贸区开工建设。可以预见,国家的先行先试政策将扩展到更多省市,不再局限于广东等个别省市。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只有抓住机遇,先人一步,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外,境外城市尤其是我国香港、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等亚洲大城市的先发优势和历史积淀,对包括广州在内的国内几大城市角逐国际市场的努力构成了巨大压力。

三、医疗服务对外开放的战略对策

(一)打造地方医疗品牌和全国统一优质品牌,推动专业资格国际互认谈判

为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优质品牌效应,从“大医疗、大卫生、大健康”观念出发,各省市应结合自身优势,提出特色服务理念,打造地方医疗服务品牌。在此基础上,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教育部等部门主导,全国百强医院和各医学院校应合纵连横,协同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共同打造几个全国范围的优质医疗服务品牌,并联合攻关与集中宣传,将其推向国际。为了减少外国医疗服务贸易壁垒,我国政府应在商务部的主导下,会同相关职能部门,推动医疗专业技术资格互认和医院认证方面的国际合作,特别是中医学科和中医资格的国际认可。各级政府应加强医疗服务行业管理,强化透明度,简化并规范境外资本办医审批流程;改革医疗服务体制,均衡地区差异,推进服务标准化,提升服务水平;在倡导医疗纠纷调解解决的同时,确保法院和仲裁机构的独立地位,培育良好的行业声誉和投资环境。

具体到广州,可明确提出“广州医疗”概念,积极打造这一品牌,研究和拓展该品牌内涵和品牌精神,并以此为领军产业,利用广州健康医疗中心、国际健康产业城和健康医学中心及高端医学城的建设,科学规划,凝聚产业优势,带动上下游产业,提高综合配套能力,扩大与周边地市及港澳台的合作,形成产业体系,发挥区域协作优势,从而提高“广州医疗”品牌的竞争力。在“广州医疗”大品牌之下,广州各医疗机构应发挥各自技术和价格优势,提高服务质量,凝练几大特色医疗服务子品牌,并加强子品牌国际认证,与国内外传媒合作开展品牌营销。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子品牌推广活动,协调国际认证,推动并配合国家主管部门开展医疗专业资格互认问题的对外谈判,特别是与港澳台的资格互认。

(二)构筑国际医疗服务信息平台,设置“国际病患中心”

我国应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建设统一的“国际医疗服务信息平台”。该平台还应设置“国际病患中心”,协助医疗机构建立国际病患服务标准模式,交流服务经验,并为外国病患来华就诊提供便利,如协助拟定医疗康复计划、选择医护人员、办理食宿等。

广州也应构筑统一的“广州医疗服务信息平台”,从属于上述国际医疗服务信息平台。该平台应提供广州市各类涉外医疗资源的基本信息和医疗旅游产品信息,及时医疗服务政策,提高透明度,方便外资了解广州医疗服务市场,还应搜集并外国和其他地区医疗服务状况的市场信息和指导建议,方便广州医疗服务提供者走出国门。

(三)对外资继续开放高端医疗服务,适当鼓励进入相对薄弱的地区和领域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公立医疗机构势必越来越多地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优先强调医疗资源的公平配置,民营医疗机构(包括外资医疗机构)将更多进入高端医疗服务,优先强调办医效益。因此,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和服务领域,可以大力引入国内民营资本和港澳台资本。对于外国资本则优先鼓励其进入技术薄弱领域和高端医疗服务,并分阶段扩大开放地区。外资医疗机构可以是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主管机关应做好立项审批、运营监管,并强化对传统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广州应利用GATS待遇以及CEPA、ECFA等“超GATS”待遇和先行先试政策,继续引进境外优质资本、领先医疗技术、先进管理模式和医疗服务模式。其优先投资方向应是广州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和专科领域。为此,在中医、康复、护理、肿瘤、儿童、精神卫生、老年病和慢性病等专业领域,鼓励外资依法兴建合资、合作或独资专科医疗机构,鼓励在花都区、增城区和从化区等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区域举办二级以上规模的大型医疗机构。

(四)大力拓展国际医疗旅游服务,促进产业联动

各省市应借鉴台湾等地区的经验,本着以旅游促医疗、以医疗促旅游的目的,把医疗旅游提高到地方旅游发展战略的高度,条件成熟时再列入国家旅游发展战略。为此,政府部门、医疗机构、旅行社应分工协作,将医疗服务与旅游服务相结合,深度挖掘和打造本地区的医疗旅游服务品牌,形成产业互助联动机制。广州发改委应牵头,并与卫生局、旅游局、新闻办、外事办等多部门分工合作,在卫生、旅游和宣传等系统之间围绕国际医疗旅游作好规划,建立产业联动工作机制,开发“广州医疗”旅游品牌,并在旅游局专设“广州医疗旅游(协调)办公室”,承担品牌推广和联络协调任务。

(五)适度推进优势医疗服务和中医服务“走出去”战略

国家和各省市要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较低廉的医疗成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推动优势医疗服务和中医服务“走出去”。优先在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通过商业存在和自然人存在方式提供服务,并继续开展国际护理人员的培训和输出。国家应在保护海外资本和人员安全与利益方面出台更多法律政策。广州由于独特的地缘优势和长久的技术、人才积淀,可以先行一步,取得先机。

(六)吸引优质人才来华工作或定居,研究并试行境外人士就医免签政策

我国各省市应针对医疗服务行业的实际情况,面向国内和国外,采取多途径多方式引进优秀医疗人才和管理人才,解决人才待遇问题。对于境外人士来华就医,有关部门和学者应着手研究进一步放宽入境限制的可行性,包括简化签证程序和实行就医免签政策。广州应在人才来广、留广方面先行先试,出台更多优惠政策,政府应协助医疗机构和院校完善人才梯队。对港澳台居民及外国人来广、来粤就医,协同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并试行一定期限内的免签政策。

[参考文献]

[1] 陈翔.常住广州外国人日本韩国最多[N].广州日报.2013-10-25.

[2] 广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 2013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tjgb/.

医疗服务行业研究范文6

关键词:公立医院 公益性

Study on the Public welfare of Chinese Public hospitals

Tang Mengsha, Wang Guoping, Huhong, Qin Fendui(Department of humanity and management, Wannan Medical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

Abstract:The realization of the public welfare of public hospitals is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in the reform of China’s medical and health system, however,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ublic welfare of public hospitals is still not clear. This paper has summarized the concept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public welfare of public hospitals through the study of relevant literatures.

Key words:Public hospitals Public welfare

公立医院要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坚持公益性质是其必须遵循的宗旨。随着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日益增长,社会呼唤着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然而,关于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内涵却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本文通过阅读国内外有关公立医院公益性实施和评价的文献资料,尝试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内涵及其外延进行界定,进而开展公立医院公益性评价的各项研究工作。

一、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

为了明确医疗卫生体系中公益性的内涵,首先需要对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进行确认。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公立医院属于非营利性医院,非营利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我们国家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要为老百姓提供各项所需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保健服务,一级、二级公立医院主要提供快捷、方便的基本卫生服务,而三级公立医院特别是一些大型综合型的公立医院更多的是解决一些疑难杂症和科研教学工作。与此同时,无论何种级别的公立医院都有承担公益性的义务和责任,由于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拥有更多的卫生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所以其公益性涉及的范围更广、要求也更加严格。我国前任卫生部部长陈竺说过,我国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具有公益性的性质,在医院扩大提升、寻求创收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公立医院产生的社会效益,并且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社会效益放在医院发展的首要位置上。

二、公立医院公益性的界定

公益泛指公众的公共利益或使公众共同受益。“公益”一词最早于19世纪末从日本引进,当时日本人用这两个字翻译西方的 public welfare(公共福利),后来为我国所沿用。在现代汉语中,公益的含义更接近于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所谓的公共物品是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能够被所有社会成员共同使用的物品或者设施,比如说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或者义务教育。在现代英语中,公益性多被翻译为“public welfare”、“public interest”等词。吴敬琏对公益性的内涵做如下的概括:第一是“非营利性”;第二是“以促进公众福利为宗旨”。值得注意的是,公益和慈善是有区别的,做公益不是做慈善。慈善是个人行为,公益是社会现象;慈善是指仁慈善良,公益性是指为社会公众谋取利益,而不是为个人或机构谋取利益。通常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两种利益是一致的,公益性的本质就是在公平的前提下追求公共利益有效率地最大化。公益事业所体现出的公益性质特点主要有:社会性、福利性、共享性、无形性。见表1。

国外学者在进行医院公益性的研究时,主要考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适宜性、公平性以及建立医疗卫生服务安全网等方面。Brown认为只有政府提供的才是公益的,而市场所提供的则不具有公益性。

在国内,大多数学者对公立医院有一个共同的认知,那就是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包含: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适宜性和效率,但这种认知只在学术界流传,没有得到普通大众的广泛认可。

李玲认为,公立医院的行为和目标高度体现了政府的意志,在施行普通医疗机构管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之上还要体现公益性。例如:承担政策性职能、提供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改善医疗服务的效率等方面。于莉莉等人认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在医院得到政府财政补助的基础上,不以营利为目的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同时要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的社会效益;公立医院公益性的表现形式为医疗服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郑瑞呢等认为,公立医院公益性是在卫生服务提供过程中,增进个体健康和公共健康的社会效益属性,提供的服务产品包括:公共(准公共)卫生服务产品和个人卫生服务产品。张明月进一步挖掘了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深度,从一般的社会组织、一般公共事业机构和医疗机构三个层次来阐述公益性的不同表现形式。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发现,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内涵和外延涉及的理论和实践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有对公立医院属性的认识,还包括了对公益性的界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都会有不同的解释。本文从卫生政策研究的角度出发定义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内涵和外延:公立医院在政府财政投入的保障基础之上,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平的、可及的和适宜的医疗卫生服务,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群健康需求的性质。

三、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具体要求

公立医院是我国政府为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身体健康而举办的医疗服务型组织,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公立医院是一个经营型组织,那么它便具有经营型组织共同的特点,需要遵循一般企业管理的经营理念和规章制度,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获取市场资源并优化配置资源,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运营效率;另一方面,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的责任主体是政府,政府通过创办公立医院,并给予公立医院政策、经济等形式的补偿,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平性、可及性和适宜性。因此,衡量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产出,应该兼顾这两个方面,前者是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可持续的根本保障,后者是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的外在表现形式。

(一)质量要求和效率要求

公立医院的医疗质量是其发展和壮大的根本,脱离医疗质量来谈医院的发展就是空谈;同时医疗质量的水平也反映了医疗机构公益性的程度,具体来讲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医疗服务设施。医院设施的设计和构建是否考虑到了老百姓的需求,体现了其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一家医疗机构不能只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断扩张,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效益,使卫生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第二,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医院的医疗技术是医院生存的核心,作为公立医院,大力发展业务技术,就是在提高它的核心竞争力。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医疗技术当中去,解决更多患者的病痛,可以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第三,医疗服务的艺术。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服务型行业,患者就是“顾客”,作为医院的管理者和医院工作者应当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救死扶伤,提升医患沟通的水平。在现实生活中,医院和医务人员对于医疗质量的要求往往较为关注医疗服务的技术方面,如患者疾病的转归、各类疾病的治疗标准等;患者则更重视医疗服务中的人际关系,如良好的就医环境、良好的服务态度等。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卫生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甚至不足的,但是在各级医院中依然存在着资源浪费的现象,这一问题成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要想使我国的医疗服务得到快速发展,那么必须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也就是利用现有的卫生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的效率。所以,我们在考虑实现公立医院公益性问题的时候,就要对其医疗服务效率进行评价。具体来说就是要以患者利益为中心,在提高医疗效果的基础上,降低医疗费用,如缩短住院天数、提高床位使用率、提升医院信誉度,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患者前来就诊,有效增加医疗业务量,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二)公平性、适宜性和可及性要求

医疗公平是指每个人都能公正和平等地获得可利用的卫生资源和医疗服务。公立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的适宜性主要是指根据需要和循证医学原则提供服务和干预,避免过度医疗。

公立医院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一般来说包含两个方面,分别是空间上的可及性和服务价格的可及性。空间上的可及性,主要是指地理位置即从患者所在的位置到医疗机构的距离,就诊距离太远会造成患者就医的不方便从而延误病情。要想合理布置公立医院在城市的分布,不仅需要政府卫生部门的合理规划,特别是针对现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带来新老城区变迁的问题,而且需要政府其他部门的协作配合。医疗服务价格的可及性,主要是指公立医院应为老百姓提供能够负担得起的基本医疗服务,对困难人群提供廉价或者免费的医疗项目,这是公立医院公益性的重要体现。病有所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让普通人群能够在公立医院看得起病,对医院收费的标准必须有严格的管控;面对一些低收入人群,公立医院不同于其他类型医院的重要表现就是要对此类患者承担“托底”,这是公立医院公益性的要求,也是我国卫生事业性质的精神所在。

总之,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各项要求正是其内涵外延所在,界定公立医院公益性这一性质,将为我们对各级公立医院公益性评价指标的制定和探讨奠定基础,从而了解公立医院履行公益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找准公益性实现的路径,及时纠正偏差,为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提供依据、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 黄明安,陆文婷,柯双凤.公立医院公益性与运行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2013(2):46- 50.

[2] 赵明,马进.公立医院公益性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9(6):737- 740.

[3] 董云萍.公立医院公益性评价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2010.

[4] 谷茜,梁斐,胡献之.浅析公益性报告在医院公益性评价中的作用和方式[J].中国卫生资源,2012,15(4):19.

[5] 郑瑞呢,周绿林,王森.公立医院公益性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11):8- 10.

[6] 吴敬琏.公立医院公益性问题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4):13- 20.

[7] 崔爽,杨九龙,李中帅等.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研究――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2):57-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