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地区急救医疗服务对策

提升地区急救医疗服务对策

作者:杨兴林 滕清平 张彦龙 胡秋明 韦晓军 陈玮      单位: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

纵观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科技成果在高速信息的运载下,促进了全球医学科学迅速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改革开放,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发展的任务尤为重要。作为护卫我国人民健康的卫生科技工作者,我们的目标应是提高各民族、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健康服务的层次和质量。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先后遭受了“三大”病毒(非典、禽流感、甲流)的袭击,在广大医务人员和卫生服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出色地击退了一场场全国性灾难。由此,我们深深地理解到当今医学实践模式,从临床医学与环境医学,预防医学密切联系,从生物学为主的临床医学模式转变为以精神社会医学群体或社会医学模式去研究和解决控制疾病的方法。该理念在我国救治重大传染性疾病乃至重大自然灾害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据预测,急救产业每年的市场容量达到1000亿元,包括连带的产业链,年市场容量达4000亿元。

美国每辆车配备急救包,急救产业已趋成熟,超市、便利店都有急救包售卖。在日本的公共场所,每几十米就有一个急救包,每个日本家庭、公司、旅馆、学校都有急救包,英国、法国、德国等国也在公共场所随处配有急救包。借鉴国外经验,顺应国内市场,中国的急救包普及势在必行。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提出国家鼓励、扶持具备相应条件的企业研究开发用于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也为大力发展急救产业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急救产业的千亿商机等待挖掘。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有直升飞机快速转运病人。美国有911急救系统及医院急救系统相结合的完善体系,有先进的救护车上医院,可在救护车上进行手术,有呼吸机进行心肺复苏。其卫星定位及通讯系统可准确预告到达医院时间,病人病情资料可实时传送,在院前可组织相关科室会诊、备术,其他地段医院、专科医院能密切配合,可有效缩小救护半径,减少院前救护时间,商业保险体系能确保每一位病员得到及时救治。澳大利亚针对地域广阔、居民分散,分别制定了中心城区及边远地区多种急危症救治指南,将急救放在基层医院为主,进行电脑网络远程会诊指导,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马达加斯加有法国的先进管理模式,主要大医院有直升飞机快速转运病人,急救车上有内科医生、良好的医疗急救系统,配备有传送心电图设备,能够解读心电图全天候一线的医务人员,有负责远程医疗指挥的负责医生。

在北京,通过举办奥运会,急救系统大大提升,北京999信息调度平台是全国首个获得微软公司全球认证的全智能数字化急救指挥平台,拥有全景化数字卫星地图系统、适时电子交通路况系统。全天候站点和救护车辆定位显示系统3个数字化支撑,明确地点后,电脑会自动提示最近车辆的信息,可在2s派出10辆救护车(而以往最少10min),实行运转高效的卫生应急管理机制。

甘肃省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省份,从四川汶川大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救治的过程来看[1~4],如何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如何合理调整专业急救队伍的知识结构,如何联合各个专业,最有效地发挥团队的力量,按照现场救治,前方患者甄别,后方危重病人救护的需要,建立一支多学科联合,知识结构合理,军地结合,团队优势明显的灾难救治队伍,从不同层面(现场急救阶段-医院救护阶段-康复治疗阶段-防疫防护阶段-心理咨询阶段)展开救援与救护工作,做到训练有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才能满足对突发自然灾害的需要,提高灾难医学的救治水平。

1兰州地区急救医疗现状

目前兰州地区急救医疗在甘肃省急救中心指挥、协调下,不可否认,为兰州地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起到了很大的保障安全作用,特别是对患有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救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广泛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兰州市与国内发达城市北京、上海及国际发达国家城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近10年来,中国的急救卫生体系迅速提升,急救医疗设备迅速更新,急救医疗经费也在成倍增长,由于兰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得到的经费无法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目前,兰州市急救人员临床工作环境并不理想,承受着社会舆论不合理的要求和对待,合理的经济收入偏低,缺乏合理规范的学习及培养的保证,这一切都导致人才流失的加快,急救科研人才远走高飞亦成常态。人员老化,高水平的急救中、青年严重不足,有人说,急救人员是“万金油”,媒体常有报道急救人员被打、受辱、窘境,常被社会所不解。

2造就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急救人才

培育城市创新文化,坚持把创新观念放在首位,提倡甘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破除各种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全市急救医务人员建设创新兰州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兰州市区“120”急救网络的22家医疗机构现状调查,兰州从事专职院前急救人员176人,其中招聘人员98人,占55.7%,本科以上占68.8%,住院医师76.7%,主治医师18.8%,副主任医师仅占4.5%,学历及技术职称明显偏低。专职化院前急救医师的发展已广泛引起国内外关注。专职化急救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对危重患者的预后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只有少量综合性医院进行了尝试性发展,还未进入一个规范化的进程[5],专职化院前急救将成为一个独立的医学专业。北京阜外心血管医院华伟等报道[6],我国心脏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若以13亿人口计算,我国猝死的人数约在54.4万/年。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另外,心脏性猝死的患者在医务人员到达之前往往已经临床死亡。如果目击者能够及时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CPR)等措施。就可以为医护人员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但在这方面我国与国外有很大差距。突发群体事件关系到社会稳定问题,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尤其是严禁酒后驾驶,对降低车祸发生,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我国陆续实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时间应急预案》和《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在公共体系能力建设方面。我国建立健全了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制度,应急报告制度,信息制度,事件举报制度,协作联动制度,应急处理制度,以及应急工作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等。这为大力发展兰州的急救医疗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p#分页标题#e#

3发挥省级大医院在急救医疗创新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市的急救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兰州这样一个欠发达的地区。仅仅依靠自有资源实现创新是不切实际的。树立“大兰州”“大急救”的新理念。兰州的急救实力较强,兰州市区“120”急救网络共有46辆急救车辆[7-8],其中监护急救车辆15辆;留观监护抢救床248床,其中监护抢救床68床;共有除颤监护仪65台,其中除颤仪24台;多功能监护仪41台,洗胃机32台,呼吸机26台。调查院内21家急诊科共有急救人员432人,本科以上203人,住院医师246人,主治医师137人,副主任医师以上47人。高学历、高职称及急救设备60%~70%,集中在省级医院,充分发挥兰州地区省级、军队医院急救优势,提高合作的层次和整体显示度,建立高水平的知识创新平台,支持兰州市急救、科研、教学进一步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原创能力,充分发挥省急救中心、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第一医院和省人民医院急救龙头作用。

4提升全民急救创新能力

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完善科学技术教育[9],传播与普及的长效工作机制,大幅度提高全民急救素质。为建设创新型兰州打下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加大急救经费的投入,确保急救经费财政预算逐年增加,创设多种载体,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创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全民急救能力。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急救创新的社会风尚。甘肃省“十一五”末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以兰州市为中心构建兰州新区城市群。以适应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提升区域的竞争力,未来的兰州城市群将成为甘肃现代急救、产业、人口、城镇以及国民经济最主要的集聚地,成为支撑甘肃和参与全国,全球竞争的区域主体。

5建议与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重视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的一体化建设,强调“大急救”,“无缝隙”链接的紧急医疗救援概念。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医疗救援能力和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2)增强政府投资,加强急救基础建设,建议建立社会急救医疗专项基金,基金主要来源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作为对急救机构实施大量医疗救助的资金补贴,解决“三无人员”的急救医疗费用,从而缓解急救机构经费紧张问题。对兰州地区各级急救医疗机构的人员、房屋设施、车辆配置、急救车辆标识、医疗设备和药物配备、急救通讯网络、急救指挥系统及急诊科进行标准化建设。3)完善急救网络建设,结合兰州市人口数量,急救服务需求,原则上每10~20万人左右建一个院前急救分站,每6~10万人口装备一辆救护车。扩大急救网络覆盖面,适应城市和社会发展,雁滩地区、九洲开发区和平开发区等区域增设急救医疗网络机构。在红古区、永登、榆中、皋兰三县建设区域急救网络,逐步实现全市急救城乡一体化。4)建立稳定的专业急救队伍,加强急救专业人员培训,必须制定专业急救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在晋级、晋升、考核、管理、待遇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