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理财心得体会范例6篇

投资理财心得体会

投资理财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投资基金;创业投资机构会计处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家财政在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体系中有了突破性的创新发展,设立了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将财政政策与资本市场有效地结合起来了。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放大作用,增加地方政府创业投资资本的供给,推进本地区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但政府资金参股企业,在法律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具体的处理中存在一定的异议。本文以南通财政投资基金为例,仅就基金的引导方式中的阶段参股形式,在创业投资机构(南通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中收到、投资、转让、上缴财政的会计处理进行阐述。

2006年8月17日,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与南通市财政局、科技局签约,共同出资建立南通市科技创业投资基金,该基金的初始规模为1个亿,其中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公司出资50%,南通市财政局、科技局出资50%。引导基金规定参股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该基金具体运作时,通过南通的企业孵化器“南通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以下简称创业中心)”与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合资新设一家投资基金公司,进行对外投资业务。该基金委托江苏高新创业管理公司日常经营和管理,但对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情况拥有监督权。创业中心对财政拨款的5,000万元的投资资金,具体如何处理呢?存在两种处理方法:一种作为接受委托投资款处理,在往来款中核算;另一种作为财政新增的资本和对外投资分别处理。以下分别对这两种处理方法进行说明。

一、记入“其他应付款”,将该拨款作为财政委托投资的资金;对外投资时不记“长期股权投资”,只在备查簿中登记。

收到财政拨款时,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5000万元

贷:其他应付款―委托投资款 5000万元

对外投资时,会计分录:

借:其他应付款―委托投资款 5000万元

贷:银行存款 5000万元

该投资在被投资企业有利润分配或收到转让款时,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万元

贷:其他应付款―委托投资款―本金(投资收益) ××万元

上缴财政该投资基金时,会计分录:

借:其他应付款―委托投资款××万元

贷:银行存款 ××万元

二、该拨款视同财政对创业中心的资本增加,记入“资本公积”;对外投资时,记入“长期股权投资”。

收到财政拨款时,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5000万元

贷:资本公积 5000万元

对外投资时,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 5000万元

贷:银行存款 5000万元

该投资在被投资企业有利润分配时,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应收股利 ××万元

贷:资本公积 ××万元

该投资在转让被投资企业股权,收到转让款时,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万元

贷:资本公积 ××万元(转让盈亏)

长期股权投资 5000万元

上缴财政该投资资金时,会计分录:

借:资本公积 ××万元

贷:银行存款 ××万元

上述两种核算方法在税法处理中是一致的。收到财政拨入的投资基金,属于国家投资,符合财税[2008]151号文中规定免企业所得税的条件,不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对外投资,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作为免税收入。转让投资所得,应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投资转让损失,可以在以后的5年内投资所得中弥补。(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六号:企业对外进行权益性投资所发生的损失,在经确认的损失发生年度,作为企业损失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所得额时一次性扣除。2010年1月1日起执行。)

三、两种核算方法的优缺点

第一种核算方法:核算相对简单,但账面不能全面反映整个业务,需要通过帐外备查登记,容易被忽略。因而,该核算方法应建立在政府对该投资资金有严格地监督管理的模式的基础上。

第二种核算方法:更注重法律形式,将政府的拨款和对外投资分为两个业务来处理。在核算被投资企业分配的利润和转让该投资时,投资收益根据实质记入“资本公积”,而不是“投资收益”。账面上能全面反映业务的来龙去脉,有利于财务、审计监管。

四、对不同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解

对第一种核算方法的理解是: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该投资资金实质上是财政委托该创业中心投资的资金,因而创业中心对该资金以及投资不拥有所有权,不能确认为资产。

对第二种核算方法的理解是:虽然该资金实质上是财政的,但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创业中心是被投资企业的股东。创业中心是一家具有投资功能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符合引导基金阶段参股的支持对象;《财务通则》第二十条第(二)款:国有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资金,属于投资补助的,增加资本公积或者实收资本。国家拨款时对权属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由全体投资者共同享有。所以,该拨款可以理解成财政对创业中心有专项特殊用途的投资。

究竟采用何种核算方法,取决于财政在拨款时对资金的权属、使用、管理等规定。如果财政在拨款时,明确该款项的所有权属于政府,创业中心仅是政府投资的法律媒介,显而易见,采用第一种会计核算方法更合适;如果财政只是行使政府宏观管理,具体日常经营业务由创业中心管理,则采取第二种核算方法较合理。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有限公司)

投资理财心得体会范文2

一、行为财务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简称EMH)的质疑和挑战中提出来的。EMH是标准财务理论的基础性假设。EMH宣称金融资产的价格全面反映所有可获得的相关信息,并给出了三种形式的市场有效性:弱型有效、半强型有效和强型有效。EMH提出之后,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响应和大量实证数据的支持,并在经济、金融、财务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推广。但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大量股票市场异常现象,如"小公司效应"(Banz,1982)、"星期一效应"(French,1980;Gibbons和Hess,1981)、"反向投资策略"(Fama和French,1992)等的出现,表明市场可能并非有效。而且,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证据显示,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并非都是理性的,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往往会系统性的偏离标准财务理论所设定的最优决策模式,而且这种偏离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不能因统计平均而消除。诸如此类的现象和非理性行为是EMH所不能解释的。

事实上,现代财务理论要解决两个问题:(1)通过最优决策模型解释什么是最优决策;(2)通过描述性决策模型探讨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过程。标准财务理论很好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但在第二个问题上,标准财务理论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别。诚如上所述,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并不一定是最优决策。为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决策过程(而不是最优决策模型)以及金融市场的实际运行状况,财务学研究者们发展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即行为财务(behavioral finance)。

行为财务研究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心理学研究中的行为主义流派。1951年和1969年,Burrel分别发表了《投资研究实验方法的可能性》和《科学的投资分析:科学还是幻想》,将行为方法和定量投资模型结合起来。1972年,Slovic发表的《人类判断的心理学研究对投资决策的意义》开启了行为财务研究的先河。而这时,以EMH为基础的标准财务理论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因此,行为财务未能引起太多的关注。1979年,Kahneman和Tvensky提出了著名的期望理论,为行为财务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到1985年,Thaler发表了《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一文,学者们逐渐开始重视和研究行为财务这一新的领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包括De long、Shleifer、Summers和Waldmann(1990)提出的噪声交易理论模型DSSW模型,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97)提出的BSV模型,Daniel、Hirsheifer和Subramanyam(1998)提出的DHS模型,Hong和Stein(1999)提出的HS模型,羊群效应模型(herd behavioral model)等。而且,对行为财务理论的实证检验也随之展开:Herskey和Schoemaker(1980)用实验心理学方法验证了期望理论中个体在面对收益和损失时态度是不同的;Shefrin和Statman(1985)发现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 钥魉鸸善贝嬖诮锨康南坌睦恚词瞧梅缦盏模谟媲扒飨蚧乇芊缦眨敢饨显缏舫龉善币运ɡ螅籐akonishok和Vermaelen(1990)、Ilenberry(1995)指出市场对由股份回购所传递的信息反映不足等。我国学者也开展了对行为财务理论的经验研究:孙培源和施东晖(2002)通过对中国股市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了在不同的收益和损失状况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①

行为财务的兴起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期望理论的提出;二是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并逐渐溶入主流经济学。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内容

(一)行为财务的理论基础

1、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1979年,Kahneman和Tvensky(以下简称KT)《期望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给出了解释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的模型,不同于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KT称之为期望理论。通过实验调查,KT把违反传统预期效用理论的部分归纳为三种效果:确定效果(certainty effect)、反射效果(reflection effect)、分离效果(isolation effect)。此外,KT也提出理论模型来解释个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是如何决策的。他们定义了两种函数来描述人的选择行为:一种是价值函数V(x),替代了预期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另一种是决策权重函数π(p),用决策权重替代了预期效用函数中的概率。然后,KT通过模型的设计和推导,给出了期望理论的几个要点:(1)个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是以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利得或损失为依据,而不是传统理论所认为得期末的财富或消费,即以结果和开始设想的差距为基础,而不是结果本身;(2)价值函数或个人的效用函数是S型的。在面对损失时是凸函数,面对利得时是凹函数,这表明投资者每增加一单位的损失,其失去的效用低于前一单位损失所降低的效用;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利得,其增加的效用也低于前一单位利得所增加的效用;(3)价值函数中,损失的斜率比利得的斜率陡。即损失一个单位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大于获取一个单位利得所带来得效用增加,也就是说个人是厌恶损失的;(4)个人对极端但概率很低的事件会过度重视,却容易忽略例行发生的事,KT把这称为"小数法则偏差"。随后,KT继续他们的研究工作:1980年,KT提出了期望理论中"参考点"的概念;1992年,KT针对概率转换的问题,提出了累积期望理论(cumulative prospect theory)。此外,Thaler(1985)、Lopes(1987)、Shefrin(1988,2000)等也在KT的基础上,对期望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2、心理学。行为财务学的发展与在财务理论中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分不开的。心理学家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个人在面临不确定条件时会表现出如下心理特征 :(1)损失回避(loss aversion)。个人对利得和风险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损失带来的影响是同样大小的利得的2.5倍;(2)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所谓心理账户,是指每个人皆根据自身的参考点来订出一个决策的方案。例如,不同的股票,在买进时有不同的价格,投资者面对这种现象,会根据自身的心理账户做出适合自身的决策;(3)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都表现出过分自信。例如,对一项关于司机对于驾驶能力的自我判断的调查显示,有65%到80%的司机都认为自己的能力是"超过平均水平"(above average)的;(4)倾向于确认偏差(prone to confirmation bias)。人们往往只是重视条件概率(即所直观到现象),而忽视了先验概率(以往存在的知识)。例如,如果你在电视中看到坏人中30%面貌丑陋,那么以后你看到这类面孔的人一定会认之为坏人。这个实验说明,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夸大了按"常识"得到的条件概率,也就是夸大" ;典型"的作用。

(二)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行为投资组合理论

标准财务理论的基础是和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与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相联系的,二者皆以投资者理性为前提。行为财务学认为,部分投资者因非理性或非标准偏好的驱使会做出非理性的行为,而且具有标准偏好的理性投资者无法全部抵消非理性投资者的资产需求。基于此,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1994)提出了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behavioral capital asset pricing theory,简称BCAPT),对传统的CAPM进行了调整。BCAPT指出金融市场上除了严格按照传统的CAPM进行资产组合的信息交易者外,还有一部分投资者并不按传统的CAPM行事,他们信息不充分,会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金融市场上资产的价格由这两类投资者共同决定:当前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市场是有效的;当后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市场是无效的。BCAPT还指出,传统的资本预算中的贴现率是按以CAPM为基础计算出来的,这个贴现率是以市场有效和管理者理性为前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按行为财务的观点,应以BCAPT为基础来重新计算贴现率。

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2000)以Lopes(1987)和KT的期望理论为基础,发展出行为投资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简称BPT)。他们利用单一心理账户(single mental account,BPT-SA)和多个心理账户(multiple mental account,BPT-MA)来推导BPT。BPT-SA投资者关注各资产间的相关系数,他们会将投资组合整和在同一个心理账户里,而BPT-MA投资者将投资组合分散到多个心理账户,忽视资产间的相关系数。BPT认为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是一种基于对不同资产风险程度的识别和投资目的所形成的金字塔状的投资组合,位于金字塔各层的投资与投资者特定的期望相联系。而且,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发展了一个两层的投资组合模型,每一层代表不同的风险偏好:底层代表避免贫穷和破产,规避风险;高层代表为了暴富,追逐风险。

(三)行为财务理论模型

1、DSSW模型。解释了噪声交易者对金融资产定价的影响及噪声交易者为什么能赚取更高的预期收益。噪声即市场中虚假或误判的信息。模型认为,市场中存在理性套利者和噪音交易者两类交易者,后者的行为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由此产生的风险降低了理性套利者进行套利的积极性。这样金融资产的价格明显偏离基本价值。而且噪声会扭曲资产价格,但他们也可因承担自己创造的风险而赚取比理性投资高的回报。

2、BSV模型。解释了金融资产的价格如何偏离EMH。模型认为,投资者在决策时存在两种心理偏差:选择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由于收益变化是随机的,上述两种偏差使投资者会作出两种错误的判断:判断1和判断2。根据判断1,投资者认为收益变化是一种暂时现象,未能及时调整自身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即反应不足;根据判断2,投资者认为近期股票价格的同方向变化反应公司收益的变化是趋势性的,并对这一趋势外推,导致过度反应。

3、DHS模型。解释了股票回报的短期连续性和长期的反转。模型认为,市场中的投资者分无信息和有信息两类,前者不存在判断偏差,后者表现出过度自信和自我偏爱两种判断偏差。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对股票价值判断的私人信息的准确性;自我偏爱导致对私人信息的反应过度和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因此,股票价格短期内会保持连续性,但从长期来看,当投资者的私人信息与公共信息不一致时,股票价格会因前期的过度反应而回调。

4、HS模型。解释了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与BSV模型和DHS模型不同的是,HS模型把市场中的投资者分为消息观察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在对股票价格预测时,消息观察者完全不依赖当前或过去的价格,而是根据其获得的关于股票未来价值的信息;动量交易者则把他们的预测建立在一个对过去历史价格的简单函数上。同时模型假设私人信息在消息观察者中是逐步扩散的。HS模型认为最初消息观察者对私人信息反应不足,动量交易者试图利用这一点进行套利,但结果恰恰导致股价的过度反应。

5、羊群效应模型。解释了投资者在市场中的群体行为及其后果。模型把投资者的群体行为归因为效用最大化的驱使以及"群体压力"等情绪的影响,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模型。在序列型模型中,投资者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和其他个体的决策中依次获取信息,投资者一次只做一个决策,即决策的序列性。在非序列模型中,假设两个投资者之间的仿效倾向是固定相同的,倾向较弱时,市场总体表现为收益服从高斯分布,倾向较强时则表现为市场崩溃,这与传统的零点对称、单一型态的厚尾分布不一致。 

三、行为财务理论的启示

在KT之前,经济学和心理学在研究个人决策行为上有着极大的区别:经济学认为外在的激励形成人们的行为,而心理学认为内在的激励才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因素。通过KT以及后来一大批学者的努力,将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和经济科学结合起来,不再单纯地仅用外界因素来解释人们复杂的决策行为,而是考虑他们决策时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发展成了行为经济学。行为财务是利用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通过对行为主体在金融市场上真实行为的观察,探索行为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行为特征,并以此来解释和预测其在金融市场中的真实行为。从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财务学是一门研究财务主体选择的科学。而一直以来,财务主体的选择过程都被视为一个"黑箱",行为财务则试图揭开这一"黑箱"。此外,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已被证实是影响财务主体决策的因素之一,在财务国际化的脚步越来越快的情况下,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本土化研究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行为财务注重从投资者的心理特征、资本市场的条件、政府行为等来分析财务问题,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行为。因此,行为财务应成为我们研究公司财务理论和实践一个新的范式,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学者做出了努力。

2、行为财务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得益于心理学、社会学等的研究成果,因此在研究中理所当然地要充分吸收这些学科的有关知识,来丰富和完善行为财务的理论体系。同时,应避免断章取义地从一些投资者的行为片段去组合对投资者行为的假设,虽然可能得出令人感兴趣的结论,但合理性却不能保证(Shefrin,2000)。

3、尽管行为财务是在对标准财务理论的质疑中提出来的,但不能将两者简单的对立起来。从行为财务的发展过程中可看到,它是在标准财务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心理变量,对传统的理论模型加以调整。而且,行为财务尚不能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做出普遍的解释,再加上心理因素的不可度量性,因此,在研究和应用行为财务理论时,正确的态度是把两者相结合,BPT,BCAPT就是很好的例子。

参考文献:

1、Hersh Shefrin,Meir Statman:《Behavioral Capital Asset Pricing Theory》,载《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Volume 29,Issue 3,Sep. 1994

2、Hersh Shefrin,Meir Statman:《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载《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Volume 35,NO2,June 2000

3、Daniel Kahneman,Amos Tversky:《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载《Econometric》,NO 2,1979

投资理财心得体会范文3

预期(Expectation)是人类在基于对过往事情规律总结的基础上,对未来不确定性事件的预测与判断,其中蕴含情感和行为意识等心理因素。 预期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但在公司财务学中,预期理论及其应用还未受到足够的关注。这一方面是由于财务理论研究对该问题的忽略,另一方面囿于相关数据信息的缺乏。其实,决策者及其团队的心理预期,以及他们为达成这种预期的努力是公司进步的重要动力。因此,在财务学中,关注并引入财务预期可以说是未来财务学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一个领域。 一、财务预期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形成路径 Ka,hllemall和Tversky提出预期理论,认为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无法完全描述决策者在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行为…。的确,如果把主流经济学视为前提的“理性人”假设条件放宽时,行为公司金融理论发现,决策者并非都是理性的,他们会有非理性情绪,而这种情绪无疑会影响到公司的投融资决策。决策者在面对损失时有风险偏好的倾向,面临利得时则有风险规避的倾向。考虑到财务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及其传递性,以及信息收集的不完备性,公司决策者要有效地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就必须具备对决策机会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判断。 因此,我们提出,财务预期是指在企业中能够直接影响公司财务决策过程和结果的决策者个人或群体,根据掌握的经济变量信息对影响公司财务变量的机会进行持续地预测、估计和判断,从而形成公司财务决策的心理行为现象。财务预期作为公司决策者制定和实施财务决策的先决条件,对决策信心、决策满意度、风险态度、对宏观政策的干扰和支持程度,对供销双方,以及对资本市场投资者乃至社会公众的心理都将产生直接影响。 我们借鉴卿志琼提出的异质性有限理性概念及解释框架嵋J,认为财务预期产生的理论基础是“异质性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该假设的内涵是决策者“心智成本为大于零”和“心智成本最小化”两个基本原则(心智成本是决策者运用理性和非理性决策时“劳心劳神”所产生的成本)。首先,由于遗传基因、教育和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决策者的素质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决策者的自制力、观察力、分析力、思维力、创造力、预见力等能力呈现多样性,公司决策者是“异质性”的。其次,公司财务决策总要受到决策者时间、空间、精力或其他成本的制约,财务决策要求具有时效性,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就是要求决策者抓住时机。公司决策者无所不知、毫无成本地进行计算和选择,这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同意卿志琼的看法。心智成本为大于零是一个经验判断和常识。 此外,有限理性假设意味着决策者心智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心智的稀缺性导致决策者对心智的节约。何况,决策思维活动是一种高成本活动,决策者有一种降低心智成本并使心智成本最小化的倾向。Kahneman&Tversky提供的大量证据证明,当现实过于复杂时,个体强烈倾向于将模棱两可或不完备的信息解释成与他们的偏见相一致的信息,人类的策略选择总是在决策的逻辑准确性与付出的认知努力之间进行权衡pJ。 财务预期的形成不仅有其理论基础,也有明显的路径依赖。财务预期的形成主要是由具有异质有限理性特征的决策者个人或群体的活动来推动的,是决策者对公司面临的内、外部客观机会进行主观化,通过机会及资源间的匹配而实现对机会开发利用的过程,这个过程饱含决策者的心理预期。 决策者财务预期形成的内、外部客观机会,其中C是从单个公司资源角度阐述公司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内部现有或潜在的资源和能力,包括公司通过交易活动而获得的厂房、材料和人才等等;B是从关系视角去分析公司从其他公司获得的资源和能力,这种资源和能力会与作为公司外部环境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公司的网络关系联系紧密;A表示来自公司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可能是伴随着新技术的发明而出现的新价值的创造,或者是源于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非效率的开发,或者是由于政治、经济及法律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图1右边描述的是具有异质有限理性特征的决策者,将公司内、外部客观机会进行主观化与选择的过程。不难发现,决策者异质有限理性假设、客观环境的变化、本企业和其他企业决策者对机会的认知均影响财务预期的形成。认识到财务预期的理论基础和路径依赖,不但可帮助我们理解公司财务决策中的一些现象,而且有助于克服由于路径依赖所带来的陷阱。 二、财务预期的类型 财务预期与宏观经济预期、投资者预期、消费者预期和个人心理预期等有联系、也有区别。 宏观经济预期涵盖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趋势、利率变动方向、通货膨胀程度、外贸顺逆差情况、企业未来发展和宏观经济调控方向等方面的预测、估计和判断,是包括了企业经营者、银行家、投资者、消费者、专家乃至社会公众的预期集合。狭义的投资者预期往往仅指作为资本市场的参与人,根据自己掌握的国家政策、物价水平、历史数据等对金融资产未来价格作出预测,从而作出买卖计划的心理行为现象。狭义的消费者预期往往仅是指消费者根据自己掌握的经济变量信息,参与商品交换、投资等经济活动的心理行为现象。而狭义的个人心理预期是指个人对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个人收支的心理估计及承受能力从而相应调整自身的消费、投资、储蓄行为的心理行为现象。但应该注意到,投资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机构,消费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银行家是自身银行的管理者但同时又是公司的债权人。所以,图1中我们把投资者预期、消费者预期和银行家预期统统划分为公司财务预期的范围。尽管不同主体的预期侧重点不同,但它们的确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比如,公司决策者预测未来市场需求不足,由此生产投资将逐渐减少,从而开工不足或停产的数量逐渐增加;消费者根据就业机会减少、个人收入增长放慢、甚至开始下降的信息判断钱难挣了,这必然导致人们不敢随便消费,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倾向增加。#p#分页标题#e# 按照预期涉及的主体不同,财务预期可分为决策者个体和决策者群体财务预期。决策者个体财务预期,是指某一个决策者知觉到经济变量(包括利率、通货膨胀、国家宏观政策等)的变化,根据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而对公司未来变化进行主观判断,从而决定公司投融资方向、股利或利润分配意向和风险防范重点,进而调整财务战略并作出财务决策的一种心理行为现象。但决策者作为决策群体中的一员,很容易受到群体情感的感染,往往倾向于采取与群体相近的行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放弃自己的偏好和习惯。但由于文化、地域等差异,不同背景的决策者可能会形成若干个具有不同信念的群体,群体内部可能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系统差异。因此,本文所指的财务预期不仅指决策者个体财务预期,而且也指决策者群体财务预期。 按照预期涉及的财务决策内容不同,财务预期可分为融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或利润分配决策、风险控制决策等预期。其中:融资决策预期是指公司决策者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结合公司财务资源,在判断融资机会、渠道、规模时的一种心理行为现象。投资决策预期是公司决策者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在判断投资机会、方向、规模时的一种心理行为现象。股利或利润分配决策预期是指决策者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在判断分配时机、方式、规模时的一种心理行为现象。 风险控制决策预期是指公司决策者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在判断风险来源、风险控制重点、难点时的一种心理行为现象。 按照预期主体的理性程度不同,财务预期可分为稳定财务预期和非稳定财务预期。稳定财务预期就是决策者在信息相对充分的情况下,对影响财务变量的信息做出合情合理的判断,从而作出顺应时展、符合公司客观实际,促使公司持续稳定发展的财务决策心理行为现象。非稳定财务预期就是公司决策者对影响公司财务变量的信息在不完备或即使相对完备的情况下,在估计、判断和预测的时候,认知偏差过大,过分悲观或乐观,甚至去猜、去臆想,从而作出导致公司财务运行剧烈波动,使公司无法持续稳定发展乃至破产倒闭的非理性财务决策的心理行为现象。 按照预期对财务经济行为的影响后果不同,财务预期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财务预期能促使公司盈利和成长能力的恢复提高,推动公司的繁荣、社会的进步;而消极的财务预期可能导致公司衰退,有时泛化成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而引发大规模的灾难,造成整个社会经济波动。 三、财务预期的作用 在公司财务决策的步骤中,无论是确定决策目标、进行财务预测、方案评价与选优,还是进行具体的组织实施,财务预期自始至终发挥它的作用和影响,具体如下: (1)干预公司财务决策,加深宏观经济调控的困难性和有限性。乐观预期使决策者易于“冲动”和“热情”,悲观预期使决策者易于“消极”和“失望”,它们常常决定着公司投融资规模和投融资方向的变化,从而采用激进或谨慎的财务决策。何况,财务预期的基础是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宏观经济政策、战略步骤和方法,政府的态度等,只有决策者的财务预期先于政府的调控才是有效的。正因为决策者和政府之间的这种博弈关系,使得宏观经济决策层不得不顾及方方面面的反应,因而。财务预期加深了宏观经济调控的困难性和有限性。 (2)影响公司财务政策乃至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效性和实施效果。作为一种中间变量,财务预期使公司财务决策与财务经济运行之间并不一定发生显著的一致性,这就使决策与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显。预期一方面造成财务政策效应的渐进,另一方面又给财务决策的调整留有空间。何况,公司决策者对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预期使公司财务决策行为具有反冲性。如果宏观经济政策变化较快,公司决策者就会作出揣测宏观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等)的预期,从而事先采取预防性措施来抵消这些政策的作用,或将其限制在十分有限的范围内。这样,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期效果就可能会被公司决策者的反冲所削弱。 (3)影响公司财务经济运行乃至宏观经济运行的质量。在公司财务经济活动中,同一决策者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决策者在相同的时间,既有积极的,也有是消极的财务预期。两种预期状态通过改变投融资比例或投资与储蓄的比例影响公司财务经济乃至宏观经济运行的质量。在公司财务景气时,决策者受乐观情绪的支配,过高地估计财务收益,过低地估计财务成本,持续增加资本投入,创造出更大的、虚假的资本需求,伴随着资源投入的不断增加,财务景气的背后正孕育着财务危机;相反,在公司面临财务危机时,决策者受悲观情绪的支配,持续减少资源的投入,过分抑制资本需求,资源投入不断削减,从而使财务危机从潜在演变成现实。所以,公司决策者乐观或悲观情绪不仅是财务经济运行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而且也是财务波动的诱导因素。而财务波动会进一步影响宏观经济波动。 四、非稳定财务预期及其应对 由于财务预期形成的理论基础是决策者的异质有限理性假设,因此,非稳定财务预期难以避免。非稳定财务预期是指决策者预期思维模式发生过度认知偏差(出现过度乐观或悲观预期),从而对影响公司未来财务变量的信息作出不合情理的估计、预测和判断,最终导致投融资过度或不足,产生资产泡沫或金融危机。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601318)2008年的“融资门事件”以失败而告终就是非稳定财务预期的结果。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再融资的消息一出,中国平安A股1月21日、22日连续两日跌停,股价由当周周一开盘时的98.2l元跌至周末收盘时的80.59元,单周跌幅接近18%。不仅如此,平安A股大跌引发上证指数21日狂跌266.07点,22日再跌354.69点。为什么中国平安再融资的消息一出,投资者毫不犹66豫“用脚投票”呢?用本文的财务预期理论进行分析,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中国平安决策者过于自信,再融资方案推出时机极为不妥。2008年初,次贷风波席卷全球,国内银根紧缩,资本市场资金面普遍吃紧,投资者情绪不稳定,A股市场挣扎在“牛熊分界线”间,而平安决策者抛出史上最大再融资方案,引发股票大跌,这是融资时机选择不恰当导致的。再好的公司,再好的股票,融资时机不当就不会受到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认可。第二,中国平安决策者对未来投资项目的预期过于乐观,融资规模过大。就2008年中国平安的再融资规模而言,中国平安拟不定向增发12亿股,同时发行可分离公司债券412亿元,以平安的股价80元计算约1400亿元。因此,平安公司千亿再融资失去理性是融资不成功的原因之二。第三,中国平安决策者披露募资公告时,没有说明募集资金的用途,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导致投资者对未来预期不明朗,造成了投资者消极、非稳定的预期判断。在公司决策者与投资者两个预期主体的博弈中,投资者选择规避风险,“用脚投票”。结果是,中国平安不得不在2008年5月9日公告称,公司经慎重研究后认为,鉴于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较为波动,再融资申报的条件和时机尚不成熟,公司在公告之日起至少6个月内不考虑递交公开增发A股股票的申请,同时,公司将根据市场状况和投资者承受能力,慎重考虑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申报和发行时机。#p#分页标题#e# 可见,非稳定财务预期影响严重,应采用一些措施加以应对,主要措施有:(1)完善国家投融资机制。通过产权的明确界定和有效保护。以及各种交易规则和法律系统的确立,保护投融资行为规范有序。(2)改善决策者心智模式。既然财务预期是决策者心理活动的结果,因此,决策者首要任务是要尽量做到全面理解数据,独立思考,用投融资规则与计划克服人性弱点,避免以偏概全。(3)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平台。信息的不完备性和信息成本的存在是造成非稳定财务预期的主要原因之一。企业在信息的采集、管理、分析等各个环节要实现有特色的创新,要保持信息的通透性、准确性,以减小决策者投融资思维的滞后性。(4)建立健全财务预期监测与预警系统。结合我国实际,要加强心理预期理论研究,探讨经济发展与心理预期的内在规律,运用模拟预测、调查统计等方法,监测决策者心理与行为的变化动向,避免因忽略决策者的心理预期而导致决策失误。 预期是一个内涵深邃、外延广袤的课题,财务预期仅仅是预期的一种。完整的财务预期研究范畴应该涵盖财务预期的产生、传导以及财务预期影响财务决策,财务决策反过来影响新的财务预期产生等一系列过程。在这过程中财务预期对传统财务理论包括财务目标、战略、制度和方法等构成了巨大冲击,但也带来了重构财务学新领域的契机。可以预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宏观调控的深化,资本市场上投资者行为的不断演化,重视公司决策者对复杂环境的预期,这将引发财务学的一场“革命”。尽管还有漫长一段历程要走,但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投资理财心得体会范文4

在中国股市20年历程中,“财报地雷”横行肆虐,不但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使股市缺乏财富增值的确定性和持久力。

今天,随着“中国证券投资放心工程”的启动,中小投资者大面积上当受骗的情形将得到有效遏制。

参加此次活动的媒体代表纷纷表示,中国股市需要建设放心工程,媒体有责任把更多阳光洒向股市,让投资者放心投资,重树股市投资信心。

建立放心的投资环境

中国股市正在经历一次重大的变革,一系列完善市场制度的举措相继出台,其中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退市制度均已经推出,不久将正式实施。退市制度和融券做空制度的推出,将彻底改变A股的定价模式,投资者必须重新审视A股的投资风险,坚决树立安全投资和价值投资的理念,将投资风险作为投资股票的首要分析条件,远离垃圾股,彻底摒弃赌垃圾股重组的念头。

但是,一些上市公司潜在的财务问题很难被普通投资者发现,再加上一些股评家的忽悠,投资者很难认清上市公司的真实面目。只有当财报披露,股价跳水的时候,投资者才意识到自己不幸踩中了“地雷”。

如何才能在财报披露前就有效地避开地雷呢?

现在,CCTV证券资讯频道已开始行动,力求结束中国中小投资者的被动地位,借给他们一双慧眼,让他们把这纷纷扰扰的上市公司看个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让股票投资变得心中有数。

“中国证券投资放心工程”由此诞生。它由CCTV证券资讯频道联合各地方都市报共同发起,第一步主题就是“为中国股市扫雷”。他们将专业财经电视节目、专业培训课程以及所有对投资者能够提供帮助的视频内容进行整合,并通过报纸刊物、网络视频、避险工具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共同为中国股民做一件实事,力图为股民创造一种“放心投资、舒心生活”的美好环境和真实体验,体现CCTV证券资讯频道“精心、尽心、为您放心”的服务宗旨。

用CCTV证券资讯频道总经理温思渝的话说:“我们没有能力清除中国股市中的‘财报地雷’,但我们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帮助投资者避开这些地雷”。

CCTV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钮文新介绍说,“中国股市投资放心工程”的实物载体,是由CCTV证券资讯频道发行的一张“观众服务卡”,它承载着我们所有专家、技术人员、和CCTV证券资讯频道全体人员对观众的承诺,虽然不能替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但至少可以为投资者营造一个相对放心的投资环境。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表示,站出来打造中国证券投资的放心工程,是CCTV证券资讯频道作为公众媒体的职责,也是其自身业务发展、频道建设的文化崇仰。

规避财务风险的利器

股市投资第一要务就是安全,沃伦?巴菲特管这叫“保本”。巴菲特如何做到“保本”的?细细研读企业财务报表是最最基本而有效的手段,巴菲特一天要阅读好几份财务报表,这就是他的日常工作。我们许多的投资者,只知道巴菲特长线投资,但巴菲特凭什么敢于长线投资?原因就是他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深入了解,和对企业发展前景的充分信心。

但是普通投资者要搞懂财报,并不容易。“我们的中小投资者有没有时间和专业能力去研读每家企业数百页的财务报表?我看不行。不用说中小投资者,就是专业人士也很难做到。所以,我们总让中小投资者学习巴菲特,但其实根本做不到。”钮文新说,“不了解、或根本没有专业能力去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那投资股市就一定会变成。”

那么,有没有一种便捷的工具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中国证券投资放心工程”将通过CCTV证券资讯频道及频道网络版——“CCTV证券资讯频道视讯终端”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各种类型的放心服务,除了CCTV证券资讯频道日常节目的直播、点播系统之外,它还包括了专业培训课程、《扫雷日报》、《手机日报》等服务,同时还引入了一款重要的辅工具——“财报扫雷艇”。

“财报扫雷艇”是商务部研究院信用评级与认证中心引进当前国际最先进的Themis异常值企业信用评级理论和技术,全面分析所有中国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并通过风险等级、得分、专家评语、11项特有指标深度分析,预测未来时期上市公司财务风险、ST和退市可能性的财务预警系统,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投资理财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1.引言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在过去,企业财务管理的活动较为简单。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财务管理并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许多企业不得不认真思考自身发展的问题。在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深化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财务管理的支持。制定合理、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A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2.1 融资管理方面

A企业成立时注册资金仅仅1000万,2001年进行了第一次增资。2004年为了吸引外来人才,一名海归博士加入企业团队,并且将自己的技术经过资产评估后折价入股到企业。这就完成了第二次增资。2005年申请了江苏省科技企业创新资金,获得科技资助100万,为项目的建设提供了资金。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于2006年吸收了风险资本。为了吸引、留住人才,A企业更是将核心员工的专利纳入核心技术中,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A企业申报了倍增计划项目,获得了政策性贴息贷款500万。

2.2 投资管理方面

为了追去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在知识产权技术方面的投入很大。其中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支出。凭着对市场的敏锐性,A企业开发电子核心技术作为一项重要课题。由于电子核心技术进展较为缓慢,也没有应用市场的牵引。因此A企业在电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还较为滞后。同时,无形资产投入与人力资本投入方面,企业也较为重视,实行了背靠背的薪酬管理制度。

2.3 风险管理方面

A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把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然而由于软件产品技术的高投入、高风险、寿命周期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方面,A企业通过风险融资、知识融资等手段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开拓提供,了一定的资金。市场风险方面,A企业应该了解客户需求,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发展方案。然而实际情况是企业缺少与客户的沟通,导致客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据统计,A企业的人员流失率高达10%,给企业带来了损失。

3.完善A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3.1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3.1.1 建立国家出资者财务机制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对出资者投入的资本金、企业内部积累和债权人借给的资金拥有法人财产权,并以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国家作为企业的出资者,应该根据投入资本的额度承担有限责任,同时国家还拥有与其投入资本相对应的权益的终极所有权。建立国家财务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明确国家作为企业所有者的财务主体地位。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情况,企业财务主体不明确,并且只有单一的国家财务主体存在。这种现象导致了财务微观运营效益不佳,市场资源的配置人为色彩十分严重。

3.1.2 建设财务法规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一部法规是系统的成本管理法规。而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想要加强成本管理就必须通过国家立法,企业自管以及行业指导的三者结合的形式来完成。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遵循的原则和总的要求作出明确规定,而行业主管部门则需要对属于行业共性的要求与方法制定出一套示范办法对企业进行指导。然后企业在遵循国家制定的成本管理法规的前提下,根据行业要求同时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成本管理制度。

3.2 建立全方位的投资机制

所谓投资机制,就是企业将各种之本投入到再生产过程的保障体系。一个企业能否达到预期的投资目标,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企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抓住机遇,并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因此在企业进行投资是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将企业的微观条件与宏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投资者对宏观环境的了解和把握度是决定企业能否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也是企业在纷繁的宏观环境下能否把握住机会的关键。(2)将企业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关系协调好。因为企业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之间存在着范围差异和投资目的差异。所以企业想要稳定发展,提高投资收益,就必须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企业内部投资是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经营与发展,而外部投资则是为企业闲置资金寻找出路。因此企业的内部投资与外部投资,在总体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3.3 建立财务报告制度

企业应该按月度、季度、年度向上级及时报送财务会计报表,冰妖保证财务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同时,还应该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制度。例如基础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财务收支管理制度以及成本管理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价格管理,清查盘点管理、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管理制度,以及预算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利润分配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企业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度,通过责任控制的方法来控制财务活动,以责任会计制度所确定的责任中心为对象,以各责任中心的考核指标为依据,对资金运动进行监督、考核和调节。

3.4 强化财务风险意识

在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中,加强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都存在着风险意识淡薄的现象,企业严重缺失风险机制,风险管理强度不高。企业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可以使企业运行过程中有效地识别风险、化解风险。同时也是企业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的思想基础。由目前的情况可以看出,大多数企业的风险或潜在风险都是由于风险意识淡薄造成的。如有些企业在施工前不签订合同,或签订时对合同内容没有进行仔细推敲,最后使企业遭受损失。有些企业对合作方的资质、业务实力没有详细的调查。还有些情况是企业签订的合同本身就与法律相悖,即使签订也属于无效合同等等。A企业也面临着这样的风险,因此想要解决类似以上案例的风险问题,企业就必须加强风险意识教育,进行风险意识的全员渗透。

结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想要获得成功,必须依靠高效的企业财务管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财务管理制度混乱、企业投资十分盲目、财务资金管理混乱、财务风险意识淡薄等。对于A企业来说,为改善现状、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效的财务管理策略是至关重要的。(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水务局河湖管理所)

参考文献:

[1] (美)詹姆斯心范霍恩(JamescVanHorne)著.财务管理与政策教程[M].华夏出版社,2000.

投资理财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居民收入;财产性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收入分配制度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并明确了政府的政策导向是让个人拥有财产普遍化。一方面,这意味着政府为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将拓展更多的渠道与路径、提供更多的平台与机会,创造条件让老百姓提高自身的理财水平,并促成家庭收入多元化,由此预示了中国将进入一个黄金理财时期;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这一举措将使更多的居民真正受益,他们可以合情、合理和合法地拥有财产性收入,意味着百姓现实生活中投资理财、保值增值等获取财产性收入的行为得到了明确的肯定与鼓励。

目前学术界对财产性收入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在各种报刊、专著中出现的财产性收入概念的内容、口径不尽相同。一些学者引用《新帕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上关于财产性收入的解释“财产性收入是指金融资产和有形非生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资产供给他们支配,作为回报,从中获得的收入。它的主要形式有利息、红利、地租等。”

萨缪尔森在分析市场如何决定收入时,解释到:收入指的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的工资、利息、股息和其他有价物品的流入。所有收入的总和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中最大的部分是劳动收入,其形式为工资、薪金和附加福利;剩余部分是各种形式的财产收入:租金、净利息、公司利润和业主收入。另外各级政府以转移支付(transfer payment)的形式向社会提供收入。转移支付是政府向个人提供的一种不需要用商品或服务加以回报的支付。个人收入等于市场收入加上转移支付。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如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在全国关于财产性收入中,引用最为频繁的是国家统计局有关专家的解释财产性收入是指居民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股票、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汽车、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利息、股息、红利、保险收益、房屋出租收益、专利收入等。财产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尺度。

财产性收入是经济统计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组成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构成: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是我国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大约占到70%左右,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较小,大约在2%左右。

工资性收入,是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所从事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其他劳动收入。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等。经营性收入,指个体或私营业主在一个记账周期一个月内所取得的全部营业收入或销售收入以及经营房屋出租业务的租金收入。财产性收入是指居民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股票、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汽车、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财产性收入简单化分为利息、红利和土地租金三类。

一般来说,工资性收入可以维持日常生计;转移性收入可以降低未来养老风险;经营性收入可以较大提高生活水准,而财产性收入则是不断开发个人财富的源泉。

当个人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财产性收入自然成为居民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财产性收入不是直接劳动所得,而是居民家庭通过私人财产获得的增值收益。在大多数居民都已经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人们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富余资金很自然的就变为了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债券及收藏品等财产。而随着人们投资理财观念的转变及提高,这些财产必然在投入与产出的过程中实现增值,这就形成了最为直观的财产性收入。

一、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路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来源越来越广。主要有:第一种是金融资产收入,目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外汇存款等、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和金融衍生工具形成的资产,由此获得各种利息、股息、债息、红利、保险收益等收入;第二种是无形资产收入,包括专利、专有技术、商标商誉等获得各种特许权使用费以及转让土地使用权获得的租金等;第三种是有形资产收入,即出租房屋、汽车等固定资产所获得的租金和各种特许权使用费。第四种是其他财产性收入,包括收藏等获得的收益。

1、金融资产收入路径

(1)银行储蓄收益

银行储蓄利息收入应该是居民最熟悉的财产性收入了,但是近年来由于股市牛市的出现,银行储蓄出现大量外流现象。对于家庭理财而言,银行储蓄仍然应该是首选,大概应该占家庭总投资的30%。

虽然银行储蓄利息率比较稳定,但合理安排银行储蓄也需要一定技巧。首先在存款时可以选择化整为零,分散储蓄。目前中国已经步入加息周期,从利率调整的角度看,银行存款受加息政策的影响比较直接,分散储蓄可以降低因加息所带来的损失。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定活两便和通知存款。最后,居民可以关注银行理财业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签订理财协议,由银行代客理财。

(2)股权收益

①股票收益

自2005年底以来股市开始活跃,居民股票投资热情高涨。根据中国证券等级结算公司统计,截止2010年8月,沪深两市共有有效账户12,847.2万户;截止2010年8月,沪深两市总市值是235,121.4亿元,总流通市值是148,750.3亿元。近年来,人们获取财产性收入最先从股市开始的,股票市场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内容。

购买股票,多为赚取红利,以产生资本增值。股票的优点是收益点很多,不仅有发行企业丰厚的利润:股息收入和分红,而且在股价暴涨时,适时抛出股票,也能获得成倍的投机收入。无数的股市一夜致富的传奇,更是吸引了千百万投资者。但是,“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企业越来越多,股市的风云变幻更是加剧。可以说,不懂得股市交易知识和规律的人,进入股市更像是在。

②基金收益

基金曾经对大多数中国普通百姓而言还很陌生,但是从2005年开始,基金被广大居民所了解和熟悉,成为家庭理财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截止2008年,整个基金行业管理的财产总额已经突破3万亿元,普通家庭已经取代机构成为基金主要持有人,与此同时,基金业的品类创新也在不断推进,国内基金业正面临最为辉煌的时期。

投资基金与投资股票相比,其安全性更大。一支基金其背后都有优秀的管理团队对投资项目负责,普通百姓在对股市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投资基金,由基金经理人帮其管理资金。另外,购买基金时不要对净值“畏高”,很多投资者认为净值越低越好,实际上越是高净值的基金,说明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越强,创造的累计收益越高。

(3)债权收益

①国库券

国库券是国家为重点项目或基础设施的建设而筹资的一种债券。它以国家信誉为担保,投资风险小。其利息高于银行同期利息,资本收益比较高,利息收入也不需纳税。但是,国库券的发行,受时间和数量的限制,多在年初、年中进行,不像银行储蓄常年办理,难以成为居民的日常投资手段。

②企业债券

企业债券是企业的一种筹资方式。一些资信能力强、企业运行状况好的公司,企业债券的最高的利率可高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的40%,这是吸引投资居民的一个有利条件。但是企业债券风险较大,投资者要谨慎投资。

(4)保险收益

保险收益是指家庭参加储蓄性保险,扣除交纳的保险本金后所获得的保险净收益。以保险为主要存在形式的风险管理方式,是稳定一般家庭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考虑不同的投资理财规划。保险产品属于长期性的业务,同时由于保险公司采取相应的投资策略和投资工具,因此带有较为稳定的特性。

保险产品投资其注重的是保障,其次才是投资。因此投资者可以选择本身兼备了保障和投资功能的寿险产品,尤其是投连险产品,可让其更轻松搭建起自己的“理财金字塔”。

(5)金融衍生工具收益

金融衍生工具是与基础金融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其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或数值)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创新的产物,目前最主要的金融衍生工具有:远期合同、金融期货、期权和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的作用主要是投机获利或套期保值。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一部分居民投入了投机目的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专业性很强,另外投机获利的风险较大,因此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并不适合所有的人。

2、无形资产收益路径

(1)专利权、商标权等使用权所有权转让收益

专利权,简称“专利”,是发明创造人或其权利受让人对特定的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独占实施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专利使用权和所有权可以转让,因此专利发明人可以通过将专利的使用权或所有权转让于受让人获得收益。这种财产性收入只适合具有专利权、商标权创造能力的人群。

(2)土地使用权转移收益

土地使用权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民集体和公民个人,以及三资企业,凡具备法定条件者,依照法定程序或依约定对国有土地或农民集体土地所享有的占有、利用、收益和有限处分的权利。居民可以通过转让土地使用权获取收益,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土地使用权都可以转让。

3、有形资产收益路径

(1)房产收益

房产产权带来的财产性收入主要体现在租赁收入和房产交易差价收入,在各种财产性收入中,投资房地产,不仅使资本能得到保值,且使资本能快速升值。这是吸引投资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全国大多数城市的房价都处于较快的上升状态,老百姓开始关注房地产市场,通过房屋买卖可以获得丰厚的财产性收入。当然,投资房地产所需资金大,手续较繁琐,也令人头痛。

而且国家针对房地产的调控还正在逐步加大:例如近期提高购买第二套住房以上的首付比例、贷款利率,监管、打击开发商囤积土地的行为,以及有望出台的物业税、房产税等。目前国内的租金增长速度依然远低于房价涨速,如果房产的所有者有着房贷压力,那么要比较房贷月供与租金收入的差额情况,然后再决定是否通过房产获取租金收入,或者作其他理财决定。

此外投资房地产股票来分享房地产行业发展成果,也是获取财产性收入的好途径。

(2)黄金收益

金银因储量有限,不易变质,易贮存和携带,自古就被作为“硬通货”。在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中等收入家庭不断涌现的今天,黄金收益无疑成为继储蓄、股票、基金、债券之后,财产性收入的又一收入构成。黄金的安全性、稳定性、变现性和逆向性,使得黄金不易损坏,可随时变为钞票,而且随货币贬值率会自动增值。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金银具有很强的增值潜力,但并不代表所有的金银饰品及金银纪念币都有这一功能。因此,通过商业银行等上海黄金交易所会员单位购买的可记账纸黄金和实物金银,才算得上是金银投资。

另黄金虽然具有抵御风险和保值增值的属性,但在投资时需要区分黄金质量和衡量家庭生活开销情况,做出合理有效的资产配置。专家建议:有金融资产积累、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其黄金持有量应该占金融资产的10%左右,无论如何,至少应该留有100克黄金;100万元至500万元资产的中等家庭,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黄金的占有量应该达500克;600万元以上的家庭,黄金占有量最少应该在1公斤以上。

4、其他收入路径

(1)收藏收益

收藏也是一种创造财产性收入的手段,具有经济价值性,但赝品是其最大的风险,高仿度的膺品使投资者收藏存在极大的风险。投资者需要保持精神享受的平衡心态对待收藏及其获利价值。收藏藏品周期一般较长,需要坚持价值投资和中长期投资。

①古董、艺术品

古董、字画等,其价值由于文化背景和艺术品的稀缺程度不同,价值升值能力也不同。购买艺术品,不仅是一种高雅享受,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其资本增值率也很高,极具收藏价值。艺术品的投资是一种智力投资,既需要一般投资者所难拥有的鉴赏能力,还要有远见卓识,目前国内市场赝品泛滥,不懂行者切勿涉足,以免上当。

②邮票和纪念币

邮票携带方便,便于交易。其收益有时为投资的几倍或上百倍。但投资期限长,至少十年以上才能有所获得。纪念币因易贮藏,面值小且发行量小,极具收藏价值,但它同邮票一样,投资期限比较长。同时,当金价大涨时,纪念金币(章)也将水涨船高。有时由于纪念金币的限量发行或题材概念的因素,其涨幅或将远超过黄金原材料。但由于它不那么容易变现,故在抵御风险、防范通胀方面,其性能也稍逊。

(2)收益

现在,中国有“中国福利”和“中国体育”两大系列公众。中国福利和中国体育分别由中国福利发行中心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发行和印制,各地区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承销,以促进中国民政福利事业和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为中国民政福利事业、中国体育事业筹集资金为目的。的主要功能:政府筹资手段从经济学上来看,是国家发行者(包括承销者)与广大消费者(包括中奖者)的零和博弈,它并不会创造社会财富,只是国民收入的一种再分配。

求富快富是大多数人的共同愿望,股市又助长了民众的投机心理,相对于股市来讲,入市”门槛”更低、交易手段更简便,随机性更强的无疑满足了既急于致富又缺乏有效途径的广大中低收入者的需求。加之近年来,中国业创造了一代代彩王,尤其是2010年,更是将中奖金额提高到3亿多元。

(3)赌石等收益

赌石或赌货是指翡翠等矿藏在开采出来时,有一层风化皮包裹着,无法知道其内的好坏,须切割后方能知道质量的翡翠称赌石。一块翡翠原料表皮有色,表面很好,在切第一刀时见了绿,但可能切第二刀时绿就没有了,这也是常有的事。离开翡翠矿山的地方,赌涨的只占万分之一(指色料〉,在翡翠矿山赌涨的机会率要高得多。

玉石交易中最赚钱,最诱惑人,但是风险最大的也非赌石莫属。珠宝界有一句行话:赌石如赌命。赌赢了,十倍百倍地赚,一夜之间成富翁;赌垮了,一切都输尽赔光。与赌石交易相比,股票、地产等冒险交易均属于温情类而相形见绌了。

5、小结:说明与补充

人们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钱财增值,但美国心理学家艾伦・卢德尼茨基认为,一个人所选择的投资方向往往取决于他的个性。因此,他的投资方向与其个性密切相关。

如果你认为冒险是浪漫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就可以选择一些风险性较强的投资方向,如股市,基金等。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性格相当稳重的人,你讨厌那种变化无常的生活,那就要选择国债这些相对比较稳定的投资渠道了。而如果你是一个有长远打算的人,你喜欢自己的生活井然有序,做任何事情都会考虑到哪怕是最细微的枝节,那保险将是你最完美的选择。可以说,一个人的投资心理及个性决定了在众多增加财产性收入的路径中他的选择。

二、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总体战略及对策措施

总体战略:在确保妥善利用财产性收入这把双刃剑的前提下,大力开拓财产性收入渠道,稳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虽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的客观需要,但我们也要看到它带来的新挑战。对于缩小收入差距来说,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成为中等收入者,是从总体上防止两极分化的重要手段;但另一方面,不仅是有财产的人才可能获得财产性收入,而且可能存在一种“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从而拉大社会个体之间的贫富差距。因此必须在确保妥善利用好财产性收入这把双人进的前提下,稳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大力开拓财产性收入渠道。

三、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对策措施

经济学家郎咸平在接受采访时谈道,“只有银行存款没有贷款的人才是真正的穷人”。虽然这句话从某种角度看有些极端,但也不无道理。在当下这个金融泡沫充斥、物价不断上涨的大背景下,仅用银行存款利息来应对通货膨胀的大压力真的杯水车薪。因此,在陕西,乃至全国范围内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财产性收入都是当务之急。除了国家法规政策为其创造稳定的投资环境外,更应注重优化资本市场,提高居民理财素质,使居民收入层次化,全方面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投资渠道。

1、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总体收入

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于财产,而财产源于居民收入的积累,因此,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始收入的分配状况。只有百姓手里有了钱,才能“有资可投,有财可理”,才能谈得上财产性收入。为此,我们必须一方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为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促进国民收入稳步增长。

(1)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创建收入稳定发展环境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景象。然而近几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环境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威胁,因此,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大前提,应该是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我国的医疗保险、退休养老、失业保险、社会保障和消费者金融品种等都还很欠缺,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担忧,也就是对国家经济发展是否能够带给人们富裕没有信心,所以人们把有限的收入只放在了银行储蓄等基本保障方面,而没有足够的收入、途径和信心进行理财活动,导致人们普遍缺乏财产性收入。此外,增加老百姓财产性收入,首先要让已拥有的财产在不贬值的前提下保值增值,而财产能否保值增值又依赖于物价水平,因此必须要保持物价的长期稳定,特别要保持住房和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相对稳定,使广大群众的私有财产保值增值,为切实增加财产性收入创造稳定发展的外部环境。

(2)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扭转收入差距过大趋势

我国的收入分配如同切蛋糕,政府作为操刀者,将国民收入这块蛋糕分为三份:政府、企业和居民。为了增加居民收入必然将减少政府和企业所占份额,然而,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它应该时刻充满活力。因此,收入分配改革主要在于政府增收节支方案的执行效果。在“十二五”计划建议中强调减少政府的行政成本,例如管理好地方债务。2011年作为“十二五”伊始之年,主要要防止地方政府盲目上项目。此外,2010年全国因公出国,公务用车,公务接待“三公消费”预算在2009年缩减158.06亿元的基础上,又压缩57.51亿元。为扭转收入差距过大趋势,政府正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可见,我国在针对增加居民收入方面加强了力度,为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打下了坚实基础。

2、优化法律政策环境,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广大群众的财产性收人能否实际增加,除了要稳定投资环境、增加居民收入外,还需要建立一个公平的政策环境,让广大群众更愿意把拥有的财产去投资经营获取更多财产性收入,而没有后顾之优。

(1)加强立法途径,保护公民财产权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居民家庭财产肯定会越来越多,个人财产保护面临的缺陷日益明显,例如大量城市居民的住房被强制性拆迁,大量农民的土地被政府收购,由于居民及农民土地产权的界定并不是很清晰,导致他们的财产根本得不到保护,甚至会遭受严重的掠夺。这就要求有相应的法律来保护居民家庭的私有财产不受侵害。要从宏观上不断完善以《物权法》为基础的有关财产权的法律法规,不断强化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要确保群众的财产权利和财富增值权不受侵犯,才能使“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目标落到实处,为广大群众创造财产性收入保驾护航。

(2)优化个税制度,减轻群众税负

让更多的群众有条件、有能力创造并拥有财产性收入,需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在税制上减少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赋,适时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加强对个人财富的存量调节,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巨额财富聚集在少数人手中,还可以弥补个人所得税对个人资产调节的不足,消除两极分化。此外,还应进一步降低甚至取消储蓄存款利息收入所得税,让低收入家庭从储蓄存款中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3)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各级政府一方面应建立就业机会权利平等、获得劳动报酬权利平等、享受就业社区公共资源权利平等的机制,有效保证劳动者积极开创事业,增加财富;另一方面要增加公共支出规模,尽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保障制度给予适当的福利救济,解除低收入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拥有更多可供投资的财产,从而获取更多的财产性收人。

3、改善金融资本市场,营造“三公”投资环境

目前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来自于房产租赁与有价证券投资,而资本市场是吸收和利用居民分散资本的有效场所,是当前增加广大群众财产性收入的重要平台。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投资环境是保证广大群众提高或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条件。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起步晚,市场规模不大,各项制度也不够规范健全。因此应实现我国金融资本市场“三化”建设:全面化、层次化、规范化。

(1)全面化

国家应当确立通过资本市场对农村和农业实行金融支持的方针,应当让广大农民分享国民经济增长和证券市场发展的实惠。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在农村范围内的资本市场,发展农村债券、股票、期货等市场,不断丰富农户投资的渠道和方式。

(2)层次化

随着居民家庭收入的增加,其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的愿望日益强烈。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资本市场理财产品的品种还很有限,社会公众可自由选择的余地依然很小,近两年人们一窝蜂地投资房地产、炒股票就是这一现状的缩影。因此,进一步开放相关的金融市场,创建各种金融工具,才能拓宽居民投资理财渠道,为人民群众实现财产的聚集、保值和升值,创造更多的平台,为群众提供公平、健康的投资理财环境。

(3)规范化

政府应当适时合理地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具体表现在要建立健全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保护在资金、信息等方面都处于劣势的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通过降低投资门槛使拥有财产的群众不管其财产的多少都有机会通过资产运营获取财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4、端正群众投资心理,提升投资理财素质

(1)着力加强风险教育,规范群众投资行为

市场繁荣的背后是潜在的风险。财产性收入更多的是与风险相伴,大部分财产性收入都与金融投资密切相关,潜藏着较为复杂的风险因素。因此,随着广大群众更多地参与金融投资,规避投资风险,特别是防止由此引发大的系统性社会风险是我们所要面对的一个崭新课题。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规范和控制群众的投资行为,在增加人们投资收益的同时,提高人们对于投资风险的认识,让群众在充分认识到市场风险的情况下理智投资,有助于提高投资者的风险防范能力,使其尽可能减少投资损失,这是确保投资者取得财产性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2)增强居民投资意识,提高投资理财素质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加强对百姓的风险教育及理财能力的问题,让百姓逐步学会如何理性投资,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就目前来说,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出版部门的作用,加大经济科普宣传教育的力度,使广大民众尽快掌握一些理财和投资的常识,提高居民整体的投资理财意识和知识水平。

(3)促进理财企业发展,培养优秀投资顾问

在美国,民众在进行了足够的保障性投资之后再购买积累性投资,并且找投资顾问进行咨询和指导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投资是有风险的,在为自己及家庭免除后顾之忧的前提下拿剩余的财力进行投资具有一定的安全保障性,并且找投资顾问帮助自己理财也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投资的风险及投资的合理性。而我国目前来说,民众理财和投资的知识水平普遍偏低,投资者很少有找投资顾问的习惯,并且居民投资理财的教育得不到重视。很显然,这种状况不利于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大力扶持一批促进投资、咨询类企业的发展,培养一批具有各种投资市场知识,懂得营销技巧又通晓客户心理的高素质理财师队伍。

5、改善收入分布结构,拓宽居民投资渠道

(1)改善收入分布结构,引导投资层次化

美国作为全球金融业最发达的国家,其投资选择品种应有尽有,包括股票、基金、债券等很多投资方式。其中股票和债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机构投资者,而对于大众投资者来说,在满足日常生活之需之后仍有一定财力的美国家庭通常会选择投资,财产性收入是美国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重仅次于薪资收入。此外,美国家庭投资主要分成两部分:保障性投资和积累性投资。美国家庭往往是在进行保障性投资的基础上再去进行积累性投资。美国人保险意识很强,投保内容涵盖方方面面,如房屋、汽车、人寿、医疗、教育及养老等,在有了保险保障之后,他们才会放心地将自己剩余的财力进行积累性投资(如购买股票基金等)以此来获取财产性收入,积累财富。可见美国家庭不仅重视财产性收入,而且保证投资层次化,我国应借鉴美国的经验,改善居民收入分布结构,促进投资层次化发展。

(2)拓宽居民投资渠道,促进投资多元化

发达的金融市场是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天然土壤”,财产性收入中利息、股息、红利等收入都是从金融市场上获得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很快,出现的理财产品日益丰富,证券基金、保险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以及信托产品等主要的理财工具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但是,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股票和基金占主导地位,相比发达国家居民,投资渠道和理财产品比较单一。而在美国,除了股市和自主投资实业之外,债券、信托、资产证券化等市场都非常发达,尤其是抵押贷款证券化,是美国最大的资本市场。因此,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不仅依赖己上市股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而且要加大金融市场的发展力度,加快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创新,积极推出更多适合广大居民投资的金融产品,提供更多投资渠道,鼓励个人投资的多元化以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10).

[2]李晓.财产性收入的马太效应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

[3]姜婕.中国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价值观变迁[J].求索,2009(6).

[4]邓娜.增加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理论探析[D].吉林大学,2009.

[5]陈晓枫.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6]finance.省略/,2010(7).

[7]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8版)[M].萧琛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