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与投资规划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投资与投资规划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投资与投资规划的区别

投资与投资规划的区别范文1

继2013年《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出台之后,2014年《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将物流园区工程列为12项重点工程之一,明确提出开展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创建工程。为了解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状况,配合示范园区创建工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园区专委会自2013年起已连续两年开展了优秀物流园区评价工作,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2015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物流园区示范工作的通知》,委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具体组织评选示范物流园区工作。为使业界了解我国物流园区运行的基本情况,为政府制定园区发展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园区运营单位与人驻企业提供行业坐标,为示范物流园区评选工作提供技术数据参照,中物联物流园区专委会专家委员会在连续两年按照优秀物流园区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第四次全国物流园区调查,先期从参评上千家报送的基础资料园区中甄选出100家园区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形成本报告。被调查的样本园区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

其中,本报告按照2011年6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东西中部和东北地区划分方法,将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四大地区,即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地区(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本次统计分析工作,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坚持了以下原则:高标准、严要求,严把统计分析质量关。要求各个园区填报数据必须真实、可信、完整。在统计过程中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力求客观公正。本次统计分析由中物联物流园区专委会组织,借助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力量,经过策划研讨,指标体系优化与设计,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数据整理、统计与校核,电话回访与网络调查,综合比选与分析六个阶段。统计调查对象遴选范围为全国各地物流园区(基地、中心、公路港、物流港、无水港、物流聚集区),要求园区运营满1年且具有法人资格,占地面积0.1平方公里(150亩)及以上,拥有多家人驻企业。从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运营效率及社会贡献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最终形成了本报告。

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现状

(一)我国物流园区基础设施状况分析

为了能够对我国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本报告从投资规模、占地规模以及交通便利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投资规模

投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有关单位在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中,投入的以货币形态表现出的总量,分规划投资和实际投资。

规划投资规模情况。物流园区平均规划投资额为20.1亿元。其中,投资l亿~10亿元的物流园区占51%; 10亿~30亿元的物流园区占27%。如图l所示。

实际投资额完成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物流园区平均实际投资额为10.9亿元,规划投资额完成率在71%~100%占园区总数的40%。实际投资超出规划投资的物流园区占园区总数的10%。经分析,规划投资额完成率超过100%的园区规模普遍偏小,平均规划投资额为6亿元,而平均实际投资额为8亿元。与此相反,规划投资额超过70亿元的大型物流园区,平均实际投资额为48亿元,完成率为49%,总体尚未完成规划投资目标。上述情况表明,我国物流园区投资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图2所示。

分区域物流园区实际投资情况。据调查,我国东部地区物流园区平均实际投资额在全国最高,为14亿元;其次为东北地区13亿元;物流园区投资规模最小的为西部地区,平均实际投资额仅为6亿元。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

投资强度情况。投资强度是指投资额与物流园区占地面积之比,分为规划投资强度和实际投资强度,其中规划投资强度是指规划投资额与园区规划占地面积之比;实际投资强度是指实际投资额与园区实际占地面积之比。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物流园区平均规划投资强度为158万元/亩,平均实际投资强度为164万元/亩。其中,园区实际投资强度在100万~200万元/亩的占比最高,为36%,具体隋况如图4所示。

2.占地规模

实际占地面积情况。根据《物流园区服务规范及评估指标》 (GB/T30334-2013) (以下简称《规范》),建议物流园区占地面积不小于0.5平方公里(750亩)以上。从本次统计来看,实际占地面积在150~750亩的物流园区占63%,与《规范》建议的占地面积标准相差较大;另外,占地7500亩以上的超大型园区占6%,如图5所示。

分区域物流园区实际占地面积情况。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的物流园区平均实际占地面积情况如图6所示。

由图6可知,各经济区域中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的物流园区实际占地面积较高,而西部地区的物流园区实际占地面积相对较低。

规划面积完成情况。规划面积完成情况指物流园区实际占地面积与规划占地面积之比,其分布情况如图7所示。可以看出34%的园区接近或已经完成了当初规划设计,但是仍有20%的物流园区只完成了舰划面积的不足1/3。

物流运营面积占比情况。根据《规范》,物流运营面积占比是指物流园区中物流运营面积占物流园区实际占地总面积的比例,物流运营面积包括码头、铁路装卸线、道路、仓库、堆场、雨棚、流通加工场所、货车停车场、装卸搬运场地、信息服务用地等,不包括生活配套和商务配套用地。 《规范》规定物流园区的物流运营面积占比不能低于50%。物流园区物流运营面积占比的分布情况如图8所示。

根据统计结果,目前我国物流园区的物流运营面积占比平均为75%,大于《规范》中50%的下限值。尽管物流运营面积占比总体情况较好,但仍有16%的园区物流运营面积占比小于50%。

容积率情况。物流园区容积率是指物流园区的总建筑面积与占地面积之比。根据每个园区的容积率,测算出我国物流园区的平均容积率为0.67,具体分布情况如图9所示。

3.交通便利性

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是物流园区成功运营的基础条件,本报告从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多式联运五个方面考虑物流园区的交通便利性。

根据《规范》,统计物流园区周边5公里以内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总条数情况,从图10可知,70%的物流园区5公里以内有2~3条公路,临近四条及以上公路的物流园区占比为11%。物流园区公路便利性总体良好。

物流园区距高速公路出入口以及国道的距离情况。据统计,51%的物流园区与高速公路的出入口距离在5公里以内,平均距离为2.25公里;45%的园区与国道的距离在5公里以内,平均距离为1.66公里。可见,园区周边的公路便利性总体较好。

铁路便利性。根据统计数据,目前我国物流园区拥有铁路专用线的比例为37%,距离铁路货运场站5公里以内的物流园区比例为27%,平均距离为2.73公里。

水运便利性。根据统计结果,可以得出距离港口5公里以内的物流园区占到了15%,平均距离为1.83公里。

航空便利性。通过调查,物流园区距离机场5公里以内占到了2%,平均距离为0,25公里。

多式联运条件。本报告对物流园区具备多式联运条件进行规定,5公里内具有铁路货运场站、港口以及机场设施的物流园区认为具有多式联运能力。根据统计,物流园区5公里内能够进行公铁联运、公水联运与5公里内能够实现公铁联运的物流园区占到了28%,具体如图11所示。

(二)我国物流园区服务能力分析

服务能力是衡量物流园区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投入大小和园区网页质量关系到物流园区信息服务水平的高低;货运车辆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物流园区的服务能力。结合本次物流园区评价调查问卷对相关项目填写的完备性,本报告从下述三个方面对物流园区服务能力进行统计分析。

1.公共信息平台投入情况

公共信息平台是指基于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提供物流信息、技术、设备等资源共享服务的信息平台,能否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是衡量一个物流园区服务质量的关键性指标。

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投入占园区实际投资的比例平均为7.9%,而园区软件系统投入占公共信息平台投入的比例平均为54.6%。

2.物流园区网页级别(PR值)情况

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国仅有65%的物流园区具有自己的网页,物流园区对自身网站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在物流园区评价中,我们选取网页级别作为衡量园区网站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度量指标。网页级别(PR值)是当前国际上流行的用来标识网页等级和重要性的指标。级别从0到10级,10级为满分,PR值越高说明该网页越受欢迎(越重要)。通过利用专用工具对各物流园区网页级别查询并统计,可以看出网页级别为1的物流园区占35%,网页级别为3的占30%,而网页级别为6的仅占2%。目前,我国物流园区PR值尚无超过6的高水平网页,相反,却有6%的物流园区网页PR值为0,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2所示。

3.货运车辆情况

货运车辆运营类型分析。根据统计数据结果,依靠自有车辆运营的物流园区比例仅为2%,依靠整合社会货运车辆的园区比例为7%。大部分物流园区采用自有货运车辆和整合社会货运车辆相结合的方式。

货运车辆规模情况。根据统计数据,物流园区平均自有车辆为368辆,平均整合社会车辆10939辆,图13是我国物流园区货运车辆规模分布情况。

(三)我国物流园区运营效率分析

运营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物流园区运营状况的好坏及管理水平的高低。本报告选取物流强度、营业收入以及劳动生产率三个指标对我国物流园区运营效率进行统计分析。

1.物流强度情况

物流强度是指物流园区每平方公里每年的货物吞吐量。全国物流园区的物流强度分布情况。根据测算结果,样本企业物流园区的平均物流强度为378万吨/(平方千米-年)。

我国不同经济区域物流园区的平均物流强度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东部地区平均物流强度较大,西部地区相对较小,表明物流强度与经济水平总体一致,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需求旺盛但土地紧缺;而西部地区需求相对较弱,土地较东部地区紧张程度有所下降。

2.营业收入情况

物流园区自身营业收入情况。经统计,我国物流园区自身营业收入差别较大,2014年平均营业收入为5.7亿元,其中有12%的物流园区自身营业收入超过了15亿元,仍有4%的物流园区自身营业收入不超过100万元。

物流园区入驻企业营业收入情况。根据统计结果,2014年我国物流园区入驻企业平均营业收入为26.4亿元,其中有26%的物流园区人驻企业营业收入在30亿元以上。

3.劳动生产率情况

劳动生产率指平均每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价值。本报告中设定物流园区劳动生产率即园区管理机构与入驻企业营业收入之和与园区就业总人数之比,物流园区劳动生产率是衡量物流园区经济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调查统计,我国物流园区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为38.1万元/(人·年)。

(四)我国物流园区的社会贡献

物流园区作为现代物流体系中重要的物流节点,对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作用。本报告从就业规模、上缴税收、新能源使用情况以及人驻企业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对物流园区的社会贡献进行统计分析。

1.就业规模情况物流园区就业规模情况

就业规模指园区管理机构人数与入驻企业中从事物流活动的就业人数之和。根据本次统计,2014年我国物流园区平均就业人数为5900人。物流园区分区域就业人数情况,中部地区物流园区就业人数较多,东部地区的物流园区就业人数较少。

2.上缴税收情况

物流园区自身上缴税收情况。根据统计结果,2014年物流园区自身平均上缴税金为1800万元。经分析,2014年物流园区入驻企业平均上缴税金为3.2亿元。

3.新能源使用情况

目前,样本物流园区中已有13%的园区使用了新能源(其中有一家物流园区同时使用了风能和LNG两种新能源),使用的新能源以太阳能、风能以及LNG等为主,具体情况如图14所示。

4.入驻企业数量及质量情况

入驻企业数量指人驻物流园区企业总数,人驻企业质量指4A~5A级物流企业及世界500强企业的入驻数量占入驻企业总数的比例。此项指标可以反映物流园区吸引优秀企业入驻的能力。

物流园区总体人驻企业数量情况。根据统计,2014年样本物流园区平均入驻企业数量为230家。

物流园区分区域入驻企业数量情况。通过统计分析,我国不同经济区域的物流园区平均人驻企业数量可知,东部地区物流园区内入驻企业数量最多,平均为310家。

入驻物流企业质量。从人驻园区的物流企业质量来看,2014年入驻园区4A及以上物流企业的数量平均为6家。

物流园区人驻世界500强企业数量情况。调查统计发现,我国物流园区有世界500强企业入驻的仅为31%,平均入驻数量为l家,入驻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在5家之内的占统计总数的26%;入驻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在10家以上的仅占2%。

结束语

投资与投资规划的区别范文2

作者:吴可杰姜近勇单位:南京大学经济系

线性规划理论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工业、农业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除了这种方法能解决各个部门提出的生产力布局、作业计划、原料配制、产品搭配等实际问题外,还因为线性规划模型本身,以及它们的解题方法和应用分析,能够比较容易地为一般没有较深数学基础的经营管理人员所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借助于电子计算机的专用程序,不仅能加快运算速度,而且能解决上百.上千个变量的复杂模型;线性规划不仅能求得问题的最优解,而且还可以提供经济分析的数据资料。在线性规划的应用分析中所涉及到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影子价格,它是数学规划理论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产物。影子价格通常反映资源最佳利用状况,是对资源的边际收益或衣品的边际成本的一种估价。利用线性规划和影子价格可以为区域经济规划提供有用的数量信息。本文试图用数学语言来说明线性规划和影子价格,并讨论它们的经济意义以及在区域经济规划中的应用。

一、线性规划模型的一般形式是:在约束为:(式略)这是一对具有特殊性的配对的规划模型,我们可以把一个问题称为“原问题”,另一个问题称为“对偶问题”。下表总结出了从一个已知的原问题转换为对偶问题的规律,这些规律是假设已经有了一般模型的方程式,然后根据这些规律建立它的对偶模型(见表)。对偶问题与原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偶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提供观察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有时还可以简化运算。在利用单纯形法解原问题时,同时就可以得到其对偶问题的解。反之,求得对偶问题的解,同时也就可得到原问题的解。它们之间的一个重要关系即是:若原问题与对偶问题均属可解,且原问题最优解为(式略)即:刘.偶问题与原问题的目标函数最优值相等。所谓影子价格,就是指由于线性规划模型中约束条件右端项B的某一分量(比如bi,i二l,2,…,n)增加一个单位而引起的目条件下,’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的目标函数最优值是相等的,即:(式略)如果bi增加一单位,则目标函数最优值就会相应增加y,’单位,而yj件即为对偶问题最优解Y’的第i个分量。由此可见,第i项约束条件的影子价格就是其对偶问题最优解的第宜个分量。而且从上式还可以看出,只要对偶问题的最优解不变,其影子价格也就保持常数值不变。影子价格与商品价值没有任何联系,它纯粹是一种计算价格。根据国民经济既定的计划目标及一定时期资源的可供给量和消费需求,可以建立一系列线性规划模型,计算出各种资源的影子价格,然后在影子价格的基础上形成计划价格作为经济调节的工具,以保证资源的利用最大限度地符合计划目标。这样制定的价格在苏联称为“最优计划价格”,这种价格理论突出资源的有限性,从而强调资源的节约和合理配置。苏联最优计划价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托洛维奇、诺沃日洛夫、赞多连柯等,他们对最优计划价格理论进行了逐步深入的研究。’1966年11月,苏联科学院经济数学研究所所长费多连柯在其所作的报告中对最优计划价格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他假定国民经济分为企业、部门、中央三个层次,具体的价格形成过程为:1.企业将其生产能力与投入系数以实物形式报到部一级,进行汇总,形成综合指标。2.部门将综合指标报送中央,经再一次汇总,得到部门间的生产和消费的约束条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最优性标准妥在中央一级求解线性规划,决定各部门的资源消耗与产品产量,并根据资源的影子价格确定相应的资源与产品价格。3.资源与产品的价格下达到部门、企业,部门与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决定自己的生产计划,再次报送上去,到达中央层次汇总。4.中央将自己的原始计划与部门报来的计划进行对比调整,供过于求的资源价格要降低,反之则提高。然后再次下达价格。如此经过多次调整后,一定能找到一组资源影子价格及据此确定的资源和产品价格卜使资源得到最优利用,社会需要得到最大常‘足。费多连柯认为,借助电子计算机,能使这种多次反复的计算在较短时间内完成。

二、区域经济规划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合理.的区域经济规划是高速度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加速实现四化的需要。它有利于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促进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协作,建立其不同水平各具特点的国民经济休系;有利于促进工农、城乡联系,逐步消除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本质差别;此外,对于提进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和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巩固和加强国防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区域经济规划,要从国家关斗“长远规划的总体设想这一全局出发,根据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确定其工业发展的方向,结构、资源的综合利用、工业的合理布局以及其它各项设施的合理配置。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是区域经济规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地区之间,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差别,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正常现象。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曾一度片面追求平衡、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挤体系,造成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经济效益非常差。例如,为了扭转北煤南运的局面,曾在江南贫煤区发展煤炭工业,其结果不仅耗费大量投资,而且问题也没得到解决。如果各地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择优发展,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钢则钢,宜纺则纺,我国经济实力就会有很大提高,生产力布局就会得到很大改善。利用线性规划.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假设甲乙两地分别拥有资金j0千元,甲地每千元投资生产某种原材料,年产量可达300吨,而投资加工这种原材料,则年加工成品量为100件;乙地每千元投资用于生产这种原材料,年产量只有10。吨,而投资用于加工这种原材料,则年加工成品量可达300件。甲地每百吨原材料的净产值为3万元,乙地为2万元;甲地每百件加工成品的净产值为2万元,乙地为4万元。怎样确定两地的经济发展方向才合理呢?对两个不同经济区,分别建立两个独立的线性规划模型‘以文,、x:分别代表甲地原材料和加工成品的计划产量,(式略)分别代表乙地原材料和加工成品的计划产量。用Z、Z”分别攀表甲乙两地的净产值。甲地的规划模型为:在约束为:(式略)求解可得出甲地规划模型的最优解为二二30百吨,x:=。百件,最大净产值为Z二9。万元。‘乙地规划模型的最优解为(式略)“加百件,最大净产值为Z’二120万元、这就是说,甲地专门生产原材料,乙地专门加工原材料,、两地的净产值都达到最大值。又由于甲地资金的影子价格为W=9,乙地资金的影子价格为W’二12,如果要追加投资的话,应优先考虑向乙地投资,即向专门加工原材料的地区投资。当然,扩大加工工业的生产规模,必须要保证原材料的供应。•但是,在上面的线性规划模型中,目标函数中的净产值系数是根据资源和产品的现行价格确定的。而我国现行的价格体系,由于过去长期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以及其它历史原因,存在着相当紊乱的现象,不少商品的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其中,特别是矿产品、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偏低。按现行价格计算,生产原材料和能源收益不大,甚至亏损,而生产加工业品则利润很大。例如,开采铁矿的资金盈利率只有5%,煤矿则更低,炼钢、炼铁也很低,而轧钢的资金盈利率有的品种达20%~30%,有的甚至高达如%~70%。由于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偏低,一方面难以调动原材料和能源开发区努力增产的.积极性,原材料和能源开发区缺少活力。另一方面造成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加工部门相对膨胀,这些部门利用廉价的资源获得高额的利润,而.且由于原材料和能源太便宜,加工部门不重视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管理,浪费严重。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原材料和能源供求不平衡、严重短缺,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就能源来说,由于燃料动力供应不足,全国有l/4的企业开工不足,有20%~30%的设备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一年大约要损失工业产值750亿元。因此,不改革现行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就不能正确评价各地区的经济效益,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即使借助于某种科学的方法做出地区经济规划,也还是不切实际的。在上面‘的例子中,由于原材料价格偏低,造成甲地(资源开发区)比乙地(加工工业区)的资金影子价格低,同样的投资在甲地不如乙地的收益大,势必造成投资向乙地转移。如果将原材料价格提高,使其净产值达到每百吨4万元,则甲地与乙地的资金影子价格相等,都为12,这时如果追加投资,两地的机会就是相同的。又假设乙地只使用甲地生产的原材料,其供应量为10(百吨),且原材料消耗系数为0.5,则乙地线性规划模型的约束条件变为:(式略)解新的规划模型,可以得到原材料的影子价格为6粤,远远高于甲地百吨原材料的净产值。这就说明,整个社会增加一单位原材料对加工部门净产值的贡献要比对原材料生产部犷1净产值的贡献大。这样必然会刺激原材料的消耗,压抑原材料的生产,造成原材料短缺。如果提高原材料的价格,使乙地加工成品的净产值降为每百件:喜万元,这时原材料的影于价格为3万元,与甲地百吨原「材料的净产值相等。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原材料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因此,我国现行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哑待改革,原材料、能源、矿产品等资源的价格巫待提高。对于资源定价间题,由于影子价格既能反映资源的效能,又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因此要达到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更好地反映社会经济效益,利用影子价格作为我国资源定价的主要依据是可行的。而且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资源的影子价格体系确实客观存在,找到这样的价格体系应该是价格改革的追求目标。还有人将影子价格推广到用各种方法计算出来的非自然形成价格以及由国际市场引进的价格都可以称为影子价格。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以国际市场价格作为可外贸货物这一类资源的影子价格,也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合理的资源价格。线性规划应用于区域经济规划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即是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假定某一地区有m个生产部门,利用‘n种有限资源生产,知道各部门单位产品的净产值和投入产出系数,得出一个线性规划问题。求解这个线性规划,不仅能知道现有条件一F各种资源的最优分配,而且可以确定各种资源的影子价格,为计划投资提供信息。影子价格可以反映规划中各种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影子价格越高,说明这种资源越短缺,增加其投入能带来更多的社会总产品。影子价格为零的资源为过剩资源,追加这种资源只会造成浪费。假设某一地区轻纺工业部门生产甲产品(单位为千米)的最大生产能力为]。0,冶金工业部门生产乙产品(单位为吨)的最大生产能力为40。,两种产品都要消耗资源A,其消耗系数分别为0.01和0.03,而资源A的可供量为10。又设在合理的价格体系下甲产品每千米的净产值为5(百元),乙产品每吨的净产值为2(百元)。为了求资源A的最优分配方案和确定投资的轻重缓急,可以把上述问题化为求净产值最大的线性规划模型。设x,、xZ为甲、乙两种产品的产量,在约束为:(式略)用单纯形法求得最优解为:(式略)并得到甲产品、乙产品和资源A的影子价格分别为:(式略)以上结果给出了甲产品和乙产品的最优产量,给出了资源A分配的最优比例:10单位资源A供应轻纺工业部门1单位(100x0.01),供应冶金工业部门9单位(300X0.03)。同样,根据影子价格,资源A的影子价格最大,说明增加资源A的投入可以较大地提高净产值,其次是产品甲,产品乙的影子价格为零,说明增加产品乙的产量,并不会提高净产值,而只会造成浪费。因此,本地区应优先考虑向生产资源A的工业部门投资,一其次向轻纺工业部门投资,暂停向冶金工业部门投资。进一步还可以通过比较资源的影子价格和市场价格来判断资源投入是否有利。在生产已达最优结构时,如果某一资源的影子价格高于其市场价格,继续投入这种资源就可以增加收益。假定上例中资源A的影子价格高于其市场价格,则应再购进资源A扩大生产规模。相反,如果影子价格低于其市场价格,将资源A投入生产就意味着亏损,这时应卖出一部分资源,其收益要比将资源A用来生产大。‘问题是在某地区某资源的影子价格低于其市场价格,而在另一地区完全有可能高于其市场价格。这样,通过物资的调配后,整个社会从宏观上讲就会有更好的效益。可见,应用线性规划和影子价格,可以使资源达到最合理的分配,纯收益达到最大。

三、在我们前面所分析的例子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在生产资源A的工业部门、轻纺工业部门以及冶金工业部门中,优先向生产资源A的工业部门投资,其次向轻纺工业部门投资,那么投资数额为多少最合理?又如果资源A的影子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则购进多少资源A扩大生产规模为最优?反之,如果资源A的影子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则应卖出多少资源A才能保证有最大收益?要解决这些问题,可用灵敏度分析加以精确计算。灵敏度分析就是当线性规划模型的参数变动时,分析其对最优解结果的敏感程度和范围。因为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模型中某些参数会随着情况变动而产生波动,因此就必须对这些参数变化所引起的结果有比较精确的估计。灵敏度分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涉及到约束条件方程中hi值变化的分析;二是涉及到目标函数中系数C;值变化的分析;三是涉及到约束条件中技术性系数aij变化的分析。在我们前面有关影子价格问题的讨论中,所涉及到的都是约束条件方程中bi值变化的问题。以资源A的影子价格与市场价格的比较为例。假设资源A的影子价格高于其市场价格,我们要确定资源A的最优购进数量。首先,利用灵敏度分析计算出在资源A的影子价格(也即对偶问题的最优解)不变的情况下,资源A约束右端项的变动界限。即资源A的约束在这一界限内,其影子价格不变。然后,让资源A的约束右端项突破这一界限的上限,在新的约束下,求资源A的影子价格。如果这一影子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则原约束右端项的变动上限与现有资源A的数量之差,就是应购进的资源A数量。如果资源A的影子价格仍然高于市场价格,则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求出资源A的最优购进数量为止。

投资与投资规划的区别范文3

1 概述

从2009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放3G牌照,中国3G电信运营已经步入第三个年头,中国联通掌握着最具竞争优势的WCDMA网络标准,用户数量的增长趋势印证了中国3G产业蕴藏着大量的商业机会。

纵观各新生产业的发展进程,在爆发式增长之后,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是能够清楚把握规模和效益之间的平衡关系,稳步提升盈利能力。由此引发了思考:如何评估站点的投资有效性?如何甄别不同站点的重要程度?目前的工期型规划建设方式存在哪些效益弊端?如何将网络规划和区分业务发展计划有机结合起来?

从提升盈利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2010年深圳联通结构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地研究出五维分析体系,将移动网投资管理根植于统筹、流程、业务、评估的深度融合过程,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有效优化解决工期型规划建设方式的弊端。

2 网络规划中的高原法则

通过不断的网络建设和优化,深圳3G网络覆盖已经达到了比较好的水平。

网络质量的提升一定是以资源投入为代价的,两者之间遵循高原法则。资源总是有限的,资源投入与网络质量之间的关系如下:

(1)在网络质量水平较低的区域,投入资源提升网络质量效果显著,用户感知改善明显,受惠群体规模较大,效益最高;

(2)在网络质量提升到一定水平后,网络整体良好,只是个别散点存在问题。这时投入资源解决这些问题,受惠群体规模小,投资效益低。

经过多期网络建设,联通的WCDMA网络逐步走向成熟。在不存在结构性覆盖问题后,有两个问题随之而来摆在了规划工程师面前:一是全网整体提高一小步还是重点区域内提升一大步?二是如何优选资源投入方向?比亚迪、富士康等无数成功案例表明,优选重点区域、优先投入资源,迅速提升局部竞争力,是最能有效促进深圳联通市场发展的策略。

3 无线网络五维规划分析与研究

为有效解决网络规模快速增长下的投资准确性问题,推动移动网发展模式由数量规划模型向效益规划模型转变,提出了五维优选方案。

数量规划模型是以规划网络的覆盖为基础,对存在弱区进行总体分析,对整网进行全面的规划,提出弱区补盲方案;以工期建设为依据,进行全网站点建设,拉动整体逐步提升。从形象上讲类似于漫山的植树造林,此方式适合在网络建设的初期,网络覆盖整体薄弱的阶段。

效益规划模型是以多网摸查为基础,对网络竞争力、市场潜力等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网络提升方案。其特点是以项目制推进的方式,集中资源,打造局部赶超竞争对手区域,提高区域市场竞争力。类似于在一片区域精心打造一个小花园,此方式适合在网络已实现基本覆盖,投资效益高原法则逐步显现的中期阶段。

步骤一:在投资方向优选之前,必须先将整体规划区域分解若干微网格,并建立投资备选数据库,称之为“规划池”;

步骤二:采用加权算法,得到每个微网格的投资优先值;

C为各维度统计值,K为各维度权值,i=1,2,3……

步骤三:根据每个网格的五维分析情况,制定不同的策略;

步骤四:针对微网格投资优先值较高的网络,从“规划池”内捞取此网格内的规划站点优先考虑,形成本期投资计划;

步骤五:根据实施后的效果观察,对各加权系数进行本地化修正,实现分析方法的校正完善。

3.1 规划池的建立

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将整体规划区域分解若干微网格,对每个微网格进行多网摸查,并统计分析其内部的人口数量、话务量等信息。对网络竞争力不足的区域进行新站规划查勘,并将以上信息汇总成表,形成规划库。

微网格的划分不宜过大,一般以10个站点左右为宜,尤其要注意环境的独立性,应以完整的一个(或者几个相关)住宅区、城中村、工业区等定义为一个微网格。

规划池建立流程如图2所示。

3.2 五维规划分析与研究

(1)维度一:前期投资效益比

前期投资效益比是指上一期工程后,各微网格新增效益与成本的比值,从历史数据角度评估投资效益的有效性。微网格该项指标越高越需优先投资,如业务下滑,该指标可能出现负值。其中,新增效益值为微网格整体语音、数据等业务提升产生的收入增量;新增成本为建设成本、物业租赁、运维等成本的总和。前期投资效益比数据采集于网建、运维以及市场部门。

(2)维度二:区分单站经营任务比

区分单站经营任务比是指当年各区分的经营任务和现网物理站点数量的比值,对经营任务重点区域优先资源保障。微网格该项指标越高越需优先投资。区分单站经营任务比数据采集于市场、销售以及运维部门。

(3)维度三:网络竞争力情况

网络竞争力情况是指规划网络和其他运营商网络覆盖、质量的差异,通过新增投资弥补网络差距或者拉大网络优势,保有存量用户,发展增量用户。微网格该项指标越低越需优先投资。网络竞争力情况数据采集于网优部门。

评估网络之间的差异有多种方法,比较简便可行的是测试做差法,如图3所示。

(4)维度四:微网格业务拓展计划

微网格业务拓展计划是指各区分对所辖区域内,微网格业务增长比例的预估计划,对区分重点发展区域优先资源保障。微网格该项指标越高越需优先投资。微网格业务拓展计划数据采集于市场、销售、区分公司等业务部门。

(5)维度五:市场潜力分析

投资与投资规划的区别范文4

近年来,工业发展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形成了新型材料、中药制药、化工建材、煤焦化、金属镁、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党建为龙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主题,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县经济运行平稳健康,回升向好势头明显,总体表现好于预期,为加快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上半年,全县GDP完成亿元,同比增长。1—8月份,财政总收入完成万元,同比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同比增长。

一、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2010年,我们共规划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生产经营性项目,投资亿元;非生产经营性项目个,投资亿元。

生产经营性项目以工业为主,目前建成投产个,正在建设个,即将开工个,正在进行前期准备个。

已建成投产的项目个,分别是:投资亿元的扩建项目,与TCL集团合作,建设镁合金压铸件生产线,目前,万吨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年产值可增加亿元,增加税收万元.

正在建设的项目个,分别是:投资亿元的汇源工厂建设项目,目前土建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预计10月份可陆续投产。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到亿元,年实现税收万元.

即将开工的项目个,分别是:投资亿元的目,投资亿元的扩建项目,投资万元的项目,

正在进行前期准备的项目个,分别是:投资亿元的公司上市项目,投资亿元的项目,投资万元的生产线项目.

非生产性项目以基础设施项目为主,目前建成投产个,正在建设个,即将开工个,正在进行前期准备个。

已建成投产的项目个,分别是:投资亿元的项目,投资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

正在建设的项目个,分别是:投资万元的项目,投资万元的项目。

即将开工的项目个,分别是:投资万元的项目,投资万元的项目,投资元的项目。

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的项目个,分别是:

同时,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两个规划”任务也全部完成。标志性产业规划,投资亿元的项目即将完工;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市定任务为个,目前我们已完成个,新增个化工建材企业。

二、“十二五”发展目标

“十二五”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也是贯彻书记讲话精神、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结合实际,我们提出“十二五”末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九个翻番”的目标。即:GDP总量力争达到亿元,年均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全部实现翻一番。同时,旅游收入和人数翻一番,旅游收入实现亿元,旅游人数达到万人次;城镇人口翻一番,达到人的目标。

为了实现以上规划目标,我们将着力构筑两大载体。

一是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紧紧围绕大景区、大片大剧、大企业、大工程和大品牌建设,严格筛选、分类汇总,入选全县“十二五”项目储备库的工程项目共个,总投资达亿元。

从分行业角度看,工业建设项目个,总投资亿元;能源电力项目个,总投资亿元;交通项目个,总投资亿元;社会事业项目个,总投资亿元;现代物流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农、林、牧、水利项目,总投资2亿元;旅游项目个,总投资亿元。

从投资规模看,亿元以下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占比;亿元以上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占比。其中:投资百亿元以上的项目个,一是国电集团投资100亿元,建设2×1000兆瓦火力发电厂。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个,一是

投资与投资规划的区别范文5

2006年,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规模过大等问题,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善固定资产投资调控。

(一)加强和改善投资调控的主要措施

1、全面清理新开工项目,从严控制新上项目

针对新开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6大方面23项标准,对上半年新开工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这次清理工作综合了产业政策、规划、市场准入、项目审核、以及土地、信贷、环保、安全等各方面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实现了“依法行政、依法调控”,增强了针对性和操作性。

2、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一个门槛”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格审批新增建设用地,继续暂停开发区扩区、升级和新设。加大票据对冲力度,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提高基准利率,大力回收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严格执行产业政策、规划和环保、安全、能耗、水耗、质量、技术、规模及资源综合利用等市场准入标准。

3、坚持有保有压原则,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各项政策规定,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加强房地产调控。有关部门对各地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开展了联合检查,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按照落实“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促进协调发展、推动结构调整和加强薄弱环节建设等方面的作用。2006年中央政府投资加大对农村建设、社会事业、环保生态、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其中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投资比例高于上年。

(二)投资调控取得明显成效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步回落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同比增长24%,增幅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下降5.8和3.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4.5%,增幅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下降6.8和3.7个百分点。自上半年以来,在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城镇投资增速逐月稳步回落。

2、新开工项目规模明显下降

随着全面清理新开工项目工作的逐步深入,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落实,新开工项目规模明显下降。2006年新开工项目21万个,比上年增加2.3万个,同比少增1.1万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为6.7万亿元,同比下降4.4%。2006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占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的比重为30.9%,同比下降7.7个百分点。

3、投资结构逐步调整优化

地区投资结构逐步调整优化。2006年,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0.6%,比全国城镇投资增速低3.9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33.1%和25.9%,分别比全国城镇投资增速高8.6和1.4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投资占全国城镇投资的比重为52.4%,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地区投资占全国城镇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4.1%和21.4%,比上年分别提高1.6和0.2个百分点。

行业投资结构出现积极变化。2006年,制造业投资增长29.4%,增幅比上年下降9.2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下降2.5%,增速比上年下降30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27.9%,下降4.5个百分点;纺织业投资增长21.1%,下降16.9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增长11.1%,下降22.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1.8%,增幅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下降2.4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建设得到加强。2006年,农村投资增长21.3%,增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超过600亿元,农村饮水、沼气、道路、送电和农林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中央政府投资还重点支持了农村卫生基础设施、“两基”攻坚农村寄宿制学校、职业教育等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项目;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项目;十大节能重点工程、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示范项目、松花江和淮河等重点流域污染治理等节能环保项目。

总体上看,2006年以来,在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开工项目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明显遏制,投资运行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是,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回落的基础不稳固,投资反弹的压力仍然存在。导致投资增长过快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仍将持续,特别是在当前土地、劳动力和一些重要资源价格不尽合理,企业自有资金比较充裕的情况下,一些领域投资扩张的动力仍然很强。

二、2007年投资调控的主要措施

2007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一个门槛”,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和改善投资调控,保持投资平稳运行,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

(一)依法加强投资管理,建立调控联动机制

在新开工项目清理工作的基础上,明确项目开工建设的“六项必要条件”,建立新开工项目报告和公开制度。对建设项目执行项目审核、土地审批、环评审批、节能评估等各项建设程序严格把关,加强监督检查。建立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发挥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和土地、环保、安全等政策的组合效应,强化投资调控合力。

(二)继续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

严把土地闸门,严格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制,结合历年用地计划规模控制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加强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的审批管理。严把信贷闸门,着力控制中长期投资项目贷款,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中劣质企业的贷款。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水耗、质量、技术、规模及资源综合利用等市场准入标准,适时调整产业政策,修订和完善产业指导目录。

(三)强化资源环境约束,加快推进结构调整

严格执行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实施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核的强制性标准。完善部分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水价和排污费政策,完善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引导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投资信息,合理引导社会投资。

(四)管好用好政府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继续按照落实“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调整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加大对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投入,加快解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历史欠账。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加大稽察、检查监管力度,确保资金安全。根据“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建设任务,积极稳妥推进重大项目储备工作。

投资与投资规划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海洋经济 基础设施建设 民间资本 财政投融资

一、引言

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战略。2011年2月份、3月份及7月份,国务院先后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等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规划》指出“完善沿海基础设施网络,统筹综合交通、能源、水利、信息、防灾减灾等重大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加强综合协调,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此后,浙江省发改委编制了《浙江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重大建设项目规划》,明确浙江省将建设490个重大海洋经济项目,总投资12631亿元,其中包括136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总额将达2008亿元(张斌,2011)。实施海洋经济建设规划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尤其是交通、能源、水利、信息、防灾减灾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其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运作利润低,很难吸引私人资本进入,而且政府财政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基础基础设施建设的巨额资金需求。因此,海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同时,《规划》还提出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这正为海洋经济建设中的基础设施融资提供新思路。

另一方面,民间资本数量庞大,其投资渠道狭窄,在过去的几年由于没有得到正确引导,阻碍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根据民间资本研究联合课题组(由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与天津高和投资联合组成)的测算,2011年浙江温州市民间资本量达5200亿元,今后规模还将增长,该课题组的《民间资本与房地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民间资本主要投资于资本市场、房地产和资源类产业(冯尧,2011)。虽然我国正逐步放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但实际上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仍不畅,并且其投资模式、投资方式等还有待于探讨。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为民间资本的规范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从投融资角度研究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提出财政投融资计划,把民间资金引入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使民间资本与海洋经济建设对接,以解决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不足以及民间资本投资难题。

二、财政投融资计划的运作模式

财政投融资(Fiscal investment and loan plan),简称FILP。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财政投融资不同于一般的财政,它具有有偿性质,在资金运用上需要还本付息。另外,财政投融资又不同于一般投资,它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的投资。最后,财政投融资的资金运用期限长,一般在五年以上。

对于财政投融资计划的运作模式,本文分财政投融资的资金运用对象、资金来源和运作流程三个部分进行解析。

(1)财政投融资的资金运用对象。财政投融资的资金运用对象一般用于难以获得民间资本的公共事业,包括交通运输、通信设备等社会基础设施以及住宅建设、农业和中小企业现代化事业等(李朝阳,2010)。其发放的贷款一般在五年以上,适合于期限长、规模大的项目。海洋经济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期长、规模大、风险大,民间资本能力有限或者不愿涉足风险大、利润小的领域,财政资金有限,财政投融资计划却通过独特的模式将民间资本与财政资金结合,很好地满足了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