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经济管理范例

投资经济管理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1

关键词:水利工程;经济投资;管理控制

一、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工程,所需的资金投入巨大,动则上千万,甚至上千亿,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与水文地质情况、气候环境条件等都息息相关。同时,水利工程的施工工期通常会比较长,而其所对应的专业技术性要求又较为严格,致使水利工程的经济投资管理与控制存在不小的难度。因而,投资方需要综合考量各方因素,在保障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经济投资,从而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就目前而言,工程项目投资除了要考虑工程建设投资之外,还应对生态环境保护、居民安置回迁、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等进行充分考量。由此可以看出,项目经济投资综合性比较强,不仅仅是工程建设投资,还需要涉及土地征用投资、居民安置投资、水土资源维护投资等等。加之,流域地质情况较为复杂,治理以及维护都相当有难度,因而,水利工程经济投资需要对多种因素进行统筹规划,使资金利用率达到最大,以便满足项目预算控制的多元化需求。

二、水利工程经济投资存在问题

1.工程评估有待完善。在水利工程的投资决策阶段,应按照相关标准对工程进行系统、全面地评估,综合考量施工地的地质情况、水文条件等,提高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尽量减少因设计变更等所增加的施工量。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十分理想。由于大多数水利项目施工开展地比较急促,以致于相关评估工作存在缺陷与漏洞,导致投资决策不够精确,经常出现资金短缺,增加不必要的施工成本。同时,还会进一步延长项目施工工期,使本就不充足的资金更为捉襟见肘,逐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对工程设计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2.工程设计理念存在缺陷。工程设计是水利工程规划的核心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水利工程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以及工程图纸。其中,初步设计对投资经济的影响范围为25%~95%左右,技术设计为35%~75%,工程图纸为5%~35%。由此可见,在工程投资战略基调确定之后,工程设计在投资经济的影响构成中占有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就目前而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水利项目工程的设计阶段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工程均未形成限额设计理念,相关的设计制度也几乎处于空白阶段,项目设计单位仅仅考虑施工技术的可操作性,忽视了经济投资的管理与控制,进而无形中增加了投资成本,不利于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而少数认识到经济投资重要性的设计单位,也未能将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相关技术人员对于水利工程经济投资控制的理解不充分,在水利工程的复核阶段,只是将重点放在项目的经济、预算以及相关标准等方面,往往忽略了各环节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关联,最终导致投资管理成效与预期值相差甚远。3.缺乏有效的投资监控管理。在水利工程的施工阶段,部分承包单位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惜弄虚作假,多报工程款项。而相关监理单位将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工程质量以及施工进度上,在投资经济方面的监控管理严重缺失,进而使水利工程造价超标的问题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三、水利工程经济投资管理控制策略

1.实行工程施工招投标。施工承建单位是水利工程的建设者,对工程质量、经济投资以及施工工期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施工承建的选择十分重要,投资方必须要对水利工程的施工方进行严格筛选,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进行最优化选择。口碑好、信用高、资质优良的施工单位是提高工程质量,减少工程投资的重要保障,对水利工程分的经济投资监控管理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应该构建完善的招投标管理机制,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杜绝贪污受贿的不良风气,确保对施工单位进行最优化选择,并充分激发施工单位的潜能,采用最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提高项目的施工质量,降低相关工程经济投资。2.完善合同管理机制。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合同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应完善相关合同管理机制,基于相关国家标准、行业规范的基础之上,还需坚持“公平、共赢、统一”的原则,对特定工程项目进行充分说明,要保证权责明确,尽量减少模棱两可的条款,避免出现合同纠纷时,相关方相互推诿,以致于增加不必要的工程投资。与此同时,在合同的执行环节中,实际施工过程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工程投资经济与预期效果产生一定差距。因此,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相关人员应对合同进行动态管理与监控,实时监测合同的施工进程,进而及时发现工程建设所存在的缺陷与漏洞,并经由专业、全面的研究探讨,对其进行纠正处理。3.强化工程验收以及后评估。水利工程竣工之后,要编制目标性造价等决算表,并应总结经验教训,整合施工资料,进而为后续工作提供借鉴参考,有效促进工程经济投资的管控水平的提高。同时,在工程项目投入运行1~2年期间,理应对其工程的目的、施工过程、以及经济效益等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后评估,从而判定经济投资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施工规划等是否存在漏洞,进而总结相关经验,及时反馈有效信息,为日后的决策管理提供合理化建议。工程项目的后评价主要包括目标评价、实施过程评价、经济效益评价、影响性评价以及持续性评价等。影响性评价就是针对水利工程运营使用之后对各方面造成的影响做出有效评估;经济效益评价则是对水利工程建设期的经济投资、社会效益、规模效益以及项目竣工投入使用的总经济效益进行有效评价,以便为类型工程提供技术参考,有益于优化相关技术方案,进而提升工程经济投资的决策水平,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4.重视项目工程信息管理。项目工程的信息管理是经济投资的管理与控制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工程经济投资的管理水平。水利工程的信息管理涉及到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以信息传送等多方面的内容,以为工程提供便捷、快速的信息检索以及优良的服务为目的。具体来说,水利工程的信息管理主要需要完成如下工作:制定工程经济投资计划,统筹规划项目的整体投资以及分项投资;投资花费信息整理,即项目实际支出状况;工程总工程量以及竣工工程量统计,编制项目工程量清单,总结分析其完成情况,以便对施工进度进行动态把控;施工环境信息管理,收集类型工程项目的相关数据,比如说生态环境维护投资以及居民回迁安置信息等,累积相关施工经验,优化经济投资规划。在水利工程的实践施工过程中,信息管理往往是工程建设的薄弱环节,因各种因素限制,收集的信息不够全面,精确性也有待商榷。因此,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应该在信息管理方面加以重视,可以有效结合计算机技术实现信息系统化、规模化管理,为工程建设的经济投资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进而优化施工方案,实现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的施工工期长、耗资巨大、资金规划复杂,且影响其经济投资控制水平的因素众多,倘若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实现预期投资目标将困难重重,难免会出现以次充好、贪污腐败等问题,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水利工程的经济投资管控必须要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相关管理人员要对工程经济投资予以高度重视,利用先进技术实现工程信息管理一体化,实行施工招投标体制,完善合同管理,强化工程验收以及后评估,有效维护周边的生态环境,尽量降低工程投资,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消耗,提高水利工程经济投资的管控水平,并应及时总结施工经验,以便为日后的相关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雷泽民.浅谈水翻工程的施工与质量管理[J].西部探矿工程,2013(6).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2

关键词:国有资产经营集团;对外投资;风险;管理

一、国有资产经营集团及对外投资概述

国有资产经营集团是根据“政企分开”原则,以国有资产产权为经营对象,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经营目标,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组建、经营和管理的特殊经济实体。国有资产经营集团对外投资的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充分利用闲置的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通过对外投资拓展、延伸集团产业链,充分开发、利用国外资源、材料等,从而为集团经营提供稳定、廉价的资源供应;通过对外投资开辟国外产品市场,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从其并购的国外企业直接获取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管理手段及理念等,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因此,国有资产经营集团应采取积极的对外投资态度,充分利用现阶段的有利时机,扩大对外投资规模,提升对外投资质量。

二、国有资产经营集团对外投资存在的风险及问题

对外投资面临较为不确定的外部经营环境,其投资风险主要来自国家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社会文化风险。国家风险是指因一国或地区政治制度、政局以及国际关系变化等引起的风险,如因战争、动乱、政策变动、政治干预导致的投资项目失败。经济风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变化、经济政策变化、经济周期性波动给投资企业带来的意外损失或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如东道国长期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因素。法律风险是指因本国与东道国法律法规的冲突,导致投资者投资行为不符合东道国法律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社会文化风险指由于本国与东道国文化差异或冲突而使投资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也是我国对外投资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国有资产经营集团内部管理不足限制对外投资的发展。在国有资产经营集团海外投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①对外投资管理制度不完善。投资行为的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未将对外投资在账面反映,而是在往来科目长期挂账;对外投资考核机制、追责机制不完善,导致出现盲目投资、“重投资、轻质量”现象的发生。②对外投资流程及行为不规范。投资缺乏统一的战略部署,没有结合集团发展战略形成产业、地域的合理布局;对外投资可行性论证不充分、不到位,导致投资质量不高,且投资风险较大;用主要生产设备、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影响集团自身业务发展;用实物资产对外投资不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市场公允价值评估,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对外投资日常经营监管不到位,伴随较大投资风险。

三、加强国有资产经营集团对外投资的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经营集团的法人治理结构。引入独立董事,负责监督管理国有资产经营集团对外投资。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指构建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公司内部机构,即权力机构、执行机构以及监督机构。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经营集团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控制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的委托问题、内部控制人及大股东控制等现象。引入独立董事,负责从集团经营战略的角度,把关对外投资决策,监督对外投资的制度建设以及对外投资的行为规范,提高国有资产投资回报率,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2)建立健全对外投资管理制度。一是完善会计核算制度,提高对外投资的会计核算质量。会计核算质量是国有资产经营集团投资决策、投资项目监督、绩效考核等一切财务活动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对外投资的质量及投资风险的把控。国有资产经营集团应高度重视其会计核算制度的制定与完善,明确规定对外投资项目的会计核算标准及要求,确保每一项对外投资均在会计账面准确反映,严禁将投资项目列入其他会计科目。二是建立全面、公平、合理、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构建涵盖对外投资全过程的绩效考核制度,将对外投资各责任人与对外投资制度执行情况、对外投资预算执行情况、对外投资经济效益、对外投资成本风险等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将各类对外投资情况进行细化、量化,并纳入经济责任主体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外投资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对外投资责任主体的薪酬、福利及职级等,从制度上消除盲目投资、“重投资、轻质量”等不规范、高风险投资行为。三是建立严格的对外投资追责制度。要把对外投资纳入到国有资产经营集团法人任期和年度经济责任的考核体系中,并建立责任人历史记录档案。对于违反对外投资管理制度、盲目扩张投资规模等行为直接责任人和负有主要责任的领导进行严肃处理,并作为今后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3)规范国有资产经营集团的对外投资流程及投资行为。一是做好对外投资的前期可行性论证工作。可行性研究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包括但不限于集团发展规划、国家政策、工厂选址、环境评价、周边资源环境、工程设计、投资规模、人力资源、投资项目所需设备、材料的市场供求状况、当地文化习俗以及对投资项目的态度等,尤其是投资项目所在地对投资项目的态度特别值得关注,如对当地生态环境构成较大影响,项目很有可能面临当地群众及政府的极大阻力,导致投资项目失败。同时,应高度关注投资项目的财务经济分析,将风险成本也纳入到投资成本当中,综合权衡成本收益。二是进一步规范投资行为,保障国有资产经营集团的安全、稳定经营,保障国有资产安全。首先,明确规定对外投资额占国有资产经营集团净资产的比例、可用作对外投资的资产范畴等,保障集团业务的正常运作与发展。其次,实物资产对外投资时,须聘请专业化的、权威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实物资产进行市场公允价值评估,以此作为对外投资额的确认,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三是加强对投资项目经营情况的日常监督。制定并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定期审计、委派高管人员定期轮换、财务报表定期分析制度,紧密关注投资项目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如东道国政治、政策、法律法规、当地居民对投资项目的态度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及投资项目经营财务状况等,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点,及早采取风险补偿措施,减少国有资产的损失。四是强化对外投资项目的后期审计力度,培养对外投资主体的经济责任意识。对外投资项目审计能够有效防止盲目投资、高风险投资行为,对于提高国有资产质量与经济效益,防止国有资产侵吞与流失起到重要作用。对外投资项目的审计重点:关注对外投资决策做出时投资项目面临的经营环境,投资项目可行性报告是否充分、到位;对外投资的决策过程是否符合规定,投资行为是否符合投资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经济效益,并以此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侯文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问题分析.科学经济社会,2016(03).

2.程峥,张继燕.国有企业直接对外投资风险控制研究――以甘肃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例.经贸实践,2016(08).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3

关键词:投资管理;经济增长;投资战略

随着新时期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企业的融资方式以及投资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实现提升企业经济增长的目的,就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对外投资作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是企业获得利润的重要渠道,在企业的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企业通过对外投资能够不断拓展企业规模,提升企业利润。因此,如何科学地对企业投资活动进行管理,使其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是我国企业提升经济增长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研究方向。

一、企业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和指导性

企业投资管理理念的科学性,对企业的投资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对投资策略进行有效地指导。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很多的企业对投资管理并不重视,使得管理理念存在不科学的现象。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和指导性主要表现在:企业投资管理没有对长期发展目标进行设定和规划,一部分企业仅仅是将投资目的聚焦在短期的利益上,只对短期能够快速获得利润的项目进行投资,对于一些生态环保、绿色节能等存在潜在投资价值、回报周期长的项目却没有清晰的认识,缺乏长远的目光,因此,就很容易错失一些具有很大利益空间的项目。所以,对于企业投资管理而言,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科学投资理念的缺失,投资决策不具有指导意义,再加之企业没有设定长远的目标,因此无法获得足够的利益才促进企业经济的增长。

(二)投资监管工作落实不到位

企业投资活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部门众多,需要在进行项目投资前就做好相应的预算和投资方案,同时还要在投资行为产生后进行有效地监督。但是,在我国企业的投资管理活动中却总是存在着:投资前对各项资料的搜集以及方案制定、风险预判等工作做得相当仔细,但是在投资工作后却削减了监管力度,使得投资后期的管理进度无法跟上。在企业的投资中,由于投资行为本身就具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稍有不慎都会造成经济损失。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项目在投资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在投资后却出现了诸多问题,给企业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和损失。

二、完善企业投资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科学制定投资战略目标

作为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体现,投资战略目标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投资战略的制定中,需要对投资目标、投资原则、投资规模、投资方式以及投资管理等内容进行确定。具体而言,就是说需要将企业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有发展前景和盈利可能的项目上,从而确保投资行为与企业的发展步调一致,并对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预防。企业投资战略的最终目标就是对投资效率和资本增值的追求,企业应当围绕投资战略目标去寻找符合企业实际的投资项目,并科学地制定投资战略目标。其次,企业应当基于整体战略布局,用客观公正的眼光对长期投资计划进行制定,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资金运行情况以及发展前景对国家政策、市场动态、行业发展、投资项目的动向进行全面的把控,制定最佳的投战略。

(二)构建完善的投资管理体系

首先,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投资决策机构,企业要想确保投资科学、稳健的运作,建立一个完善的投资决策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可以称作投资委员会。该机构成立后主要负责企业投资项目的全局管理,对公司投资战略、规划进行拟定,并在权限范围内对投资项目进行审批。由企业负责人、投资部门、财务部门以及企业内部相互牵制的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和专家共同组建投资机构决策层。其次,设置严谨的投资管理流程。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前应当对项目发展的可行性进行调查。首先,是对技术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决策者要对企业的技术实力进行正确的认知,结合项目所需的技术对比分析企业技术是否符合要求。其次,对项目经济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第一,是对投资项目本身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比如项目投资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经济效益,能促进企业怎样的发展等。第二,就是对企业的经济情况进行分析。所有的投资活动都应当建立在企业经济实力可以承担的基础上,比如项目的规模以及项目后续开发所需的具体费用,然后对企业的现金流、筹资能力、偿还能力、资金链等进行把控,确保投资行为不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投资项目意向、初步可行性分析以及投资方案进行上报,由董事长进行初步审核,然后上报投资决策机构,由机构工作人员对项目进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论证并进行再次评审,评审通过后交由董事会进行最后审议。最后,事中进行跟踪管理,事后加强审计监督。对于企业的投资项目应派专人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并定期汇报项目进展进度,便于企业及时掌握信息。此外,还应当对投资项目进行审计监督,有利于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经营决策追究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头,当企业出现投资决策失误时,及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减少投资损失。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还应当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加强外界对企业的监督。对于企业的重大投资决策应当向社会大众公布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的相关报告和文件,将投资决策透明化,以便企业更好地接受社会公众的监察。

(三)建立投资风险预警系统

投资风险对于企业而言,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常见的风险。对投资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是投资风险管理的目标。首先,分析评估风险。企业可以在实际的投资活动中运用敏感性分析法、情景分析法以及决策法来对投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将风险影响程度分为高、中、低。其次,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投资风险防范措施。为了更好地达到规避投资风险的目的,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投资条件以及董事会确定的风险偏好和可能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投资策略,通常常见的投资策略有:组合投资、匹配投资、分段投资、分散投资等等。根据投资活动中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主要有风险规避、风险承受、风险分担、风险降低。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投资策略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企业必须要正确看待在企业投资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科学制定投资战略、构建完善的投资管理体系、建立投资风险预警系统等手段来完善企业的投资策略,加强企业投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公司发展需求的战略目标,不断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和增长,使得企业发展迈向新台阶。当然,这离不开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吕幸福.浅谈企业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2).

[2]约翰・拉森,拉森,Larsen,等.现代高级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许建.集团企业投资管理的优化提升策略[J].大众理财顾问,2016(2).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4

关键词:中国;对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

一、中国对外投资面临的环境风险

正确开展中国对外投资面临的环境风险及管理研究,首先需要明确何谓外投资面临的环境风险。在开展对外投资活动时,一方面需要面临的环境风险主要是,开展外投资活动活动时,对主办国家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主要是基于环境的负面影响基础上,对投资方的自身投资收益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最终导致相关资国的国际形象以及国际影响力下降,从而进一步对该国经济、政治以及外交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中国对外投资面临的环境风险面临的客观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由于我国对外投资涉及的资源性项目较多,在一定程度上,资源性项目对对生态环境影响作用比较大。如对外投资项目多涉及矿山开采项目、水力发电等项目。在这一对外投资竞争中,由于我国在国际自然资源开发投资市场上属于后起力量,在国际竞争中,对于优势资源的把握、优势投资地区的选择以及投资项目的选择,相对处于劣势地位。主要表现为在对外投资环节,需要着力解决高风险、低收益以及高难度投资项目压力。其次,我国在开展投资项目选择时,还需要密切结合投资国家以及投资地区的文化传统。如一些秉承原始自然崇拜以及对应宗教信仰的国家,该地区的居民对于自然以及环境保护的意识较高,在开展投资项目过程中,我们也需要相适应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最后,在分析中国对外投资面临的环境风险面临的客观因素时,还需要正确认识西方势力对我国对外投资活动中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做出的不公正评价。如一些西方媒体,借助国际舆论以及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对我国的对外投资活动进行抹黑,从而进一步矮化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从而阻碍中国对外投资。

二、我国对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现状

通过对我国对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现状分析,能够更好地实现我国对外投资的环境风险管理的科学化。新时期,随着我国深化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走出去”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战略选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战略要求基础上,一方面我们需要总结自身在开展对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环节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在吸收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推进对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有序开展。首先,正确总结我国在开展对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环节的实践经验。2007年,国家林业局联合商务部了《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指南》,在此基础上,于2009年又了《中国企业境外森林可持续经营利用指南》,系列指南的制定,能够正确引导在境外从事森林源采伐活动,并对木材加工利用活动产生一定的规范作用。系列指南的出现,旨在对中国企业进行方向性指导,从而促进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合理开展森林经营的基础上,提高行业自律。其次,借鉴国际经验,在吸收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推进对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有序开展。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企业环境保护问题的相关讨论,其中关于环境管理系统的认识、对具体预防措施的制定、对应急准备和应急反应的考虑,为环境政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金融机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对于“金融机构倡议”内容的确定,能够指导我们正确“对外投资的环境风险管理”,从而确保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正确实施。

三、加强对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的研究

1.建立对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的法制基础

当前,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如何在现行国际法以及国内法框架具体规范下,推动对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的顺利开展,就需要建立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的法制基础。在具体实践环节,监督中国投资项目的具体环境行为以及管理活动、确保企业加强环保能力的不断完善、提高相关企业在对对外投资环节的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在建立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的法制基础上,还需要客观对待我国金融机构的环境政策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在理性分析其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差距的同时,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实现我国环境风险管理与国际接轨。

2.加强国际合作

在对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的研究分析环节,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从而实现企业对外投资行业协会桥梁作用的最大化。新时期,为更好地推动我国对外投资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我国需要结合自身情况,有序地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实现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以及具体实施标准与国际社会的接轨。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国际社会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成为我国在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法规过程中,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信息整合优势,必须把握的核心准则。在对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的研究分析环节,在开发适合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需求的环境风险评估及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对外投资培训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和国际交流平台的积极作用。

四、结束语

在正视我国对外投资迅猛发展的基础上,还需要理性分析伴随投资项目以及投资条件的变化而出现的环境风险。通过开展中国对外投资面临的环境风险及管理研究,正确把握国际舆论以及国内有关部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曹春苗,胡涛.我国对大湄公河区域国家投资与贸易环境影响的估算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01)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5

在国家层面的环境投入状况,根据环境保护部2007~2014年公开的支出预算数据为依据分析。如图1,可看出国家对于环境的投入力度总体上还是呈上升趋势,2012年上升幅度更大,这些投入资金基本上用于环境治理、环境行政、国际交流,总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这笔资金投入市场能够用以改善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保障人体健康,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然而,事情并不是如我们所想的一样顺利,尽管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国内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善,相反,集体性的环境纠纷案件日益增多,大气污染、水污染、森林破坏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大量存在。再来看各地方政府的环境投入状况,昆明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报告指出,2008年昆明市环境保护支出完成117494万元,增长354.8%。2009年预计安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46231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22%,资金重点用于滇池治理与生态建设、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社会发展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重大项目前期经费、农村基础设施与民生工程。2011年5月9~10日,云南怒江州环保局长座谈会在六库召开,突出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环境监管,完善环境法制,加大环境投入,全面加强污染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2012年,甘肃省张掖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涉及五县区14个乡镇53个行政村,项目共完成投资3217.336万元,惠及78455人。2013年11月22日,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召开部级生态区创建工作推进会,达成统一认识,近年环境投入力度空前,环境变化巨大,有很好的基础条件,生态创建是我区建设现代化公园式城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大家共同的责任。的确,我们不能否认国家已经取得的环境保护成绩,政府和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重视越来越高,每个公民都在做着自己的贡献,但是如此高额的环境保护资金是不是只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抑或本应该能实现比现在更好的预期效果,这就关系到环境行政绩效的问题,当前国内不仅仅是在环境领域没有专门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全国也没有一部综合性的行政绩效规制法,虽然新《环境保护法》确立了环境目标责任制和绿色考核制度,但是因其规定还是停留于原则上,缺乏相应的可操作性绩效评估标准,具体评估实践无法可依,更无法有效提高环境行政组织效率。

2环境保护投入绩效管理制度理论依据

(1)为什么一定要确立该项制度?

首先,涉及到构建一个最优绩效管理制度去推动环境行政组织运行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产权制度在理论上可分为私有产权制度、公有(共有)产权制度和混合产权制度,它能影响人与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最终决定整个组织或社会效率的高低。科斯和其他制度经济学家都探讨了交易成本与产权安排的关系,认为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形成不同的交易成本,产权制度的安排形式、具体结构和内容,确定了交易双方在交易中的行为准则和具体行为规范,并促使交易各方必须遵守这一准则和规范,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交易顺利进行。明确的产权关系,不单指财产的归属确定,还应当是包含主体责任和义务、权力和利益的统一。那么,如果想要使得各地政府各项环保投入能够得到高效率利用,借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对制度进行全方位研究,在我国行政色彩浓厚的大社会背景下,前提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预算、支出绩效管理制度,以一种效益较高的制度取代一种效益较低的制度,重点解决权责关系,表面上是在内部生效,实质上是作用于环境市场效果,在公开性、客观性、常规性、差别性原则的指导下,辅助公众监督政府组织内部行为,督促负有环境保护义务的相关部门认真贯彻生态保护各项法律、政策。

(2)为什么要重视环境行政组织内部成员作用?

根据巴纳德的组织行为学理论,其关于效率的观点于传统理论有着明显不同,最主要的是将效率提升的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结构的逻辑分析上,指出了个人目标的重要性,将组织效率与组织内单个人的行为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人际关系与个人目标的重要性,集中以个人的需求和激励激发组织的协作能率。至此,效率的焦点也开始由组织向个人或群体转变。在环境行政领域,环境工作人员是环境行政机关的重要成分,通过外部性激励措施鼓励其合法合理行政将关乎整个环境行政组织运行效率与国家生态环境工作的实际效果,这也是环境行政绩效管理制度的激励功能所在。

(3)如何确定环境绩效评估的考量因素?

提升一个组织的运行效率并非仅是通过某一种方法或某一种模式就可以解决的,尤其是对于复杂且任务繁重的环境行政组织而言更是如此,其环境行政效率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模式因环境发展本身存在着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有些学者试图运用综合研究方法,建立一个囊括衡量组织效率的各种标准的详细清单,包括组织的控制、凝聚力、环境行政绩效计划和目标的确定、环境利润、动力、稳定性、人力资源价值等各个方面。但是就环境投入问题而言,如果在短时间内构建360°全方位绩效管理制度并不见得就可行,这种绩效评估虽然全面,但是受制于目前科学发展水平,其成本高,耗时长,工作量大,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甚至可能导致环境行政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各种绩效评估而影响了正常工作,这显然有悖于这项制度得初衷。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必要保持“先主要后次要”的理性思维。

3国内外环境行政绩效管理模式研究

进入21世纪,已有不少国际组织就环境绩效评估方法投入实践,如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绩效展示(OECDEPR),确立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评估指标体系:2003年启动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绩效评估,在环境重点关注领域的选择上更注重次区域的定量分析,但也存在某些重要政策目标数据的可得性问题:联合国2006年环境绩效指数(EPI)提出了环境健康、空气质量、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生产性自然资源与可持续能源政策六大政策类别中的16项指标,2008年则将可持续能源政策变更为大气变化,16项指标扩展到25个。与EPI采用的方法想类似,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在《政府环境绩效报告》中列出了资源、公共事业、大型制造业、小型制造业、零售业、交通业和其他服务业七种不同行业23个方面的政府环境绩效指标,包括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土地破坏和修复、固体废物管理、科技创新、法规遵守等。此外,1993年美国国会在103次国会会议上,通过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先通过试点项目确立一个工作目标,围绕这个绩效目标用客观、可数、可计量的形式进行绩效测量,关注政府行政结果、服务质量以及公众满意度,绩效计划几乎贯穿了美国整个公共行政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迅速发展阶段,不可避免的造成环境资源过度利用,虽然政府做出了很多努力,如制定新《环境保护法》,强化社会舆论渲染,但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环境行政组织的积极作为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一组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环境绩效指数(EPI)排名中,中国在133个参加国中位居第94位,2008年在149个参加国中位居第104位。而目前,我国政府对环境行政绩效评估管理的重视度还不够,还属于行政机关内部的自发行为,多流于书面规定,无可操作性的规则,导致环境投入资金得不到合理利用,这种重投入轻效率的局面既浪费国家资源,又起不到保护环境的效果,相反,是对纳税人的不负责任表现。

4环保投入与政府绩效管理密不可分

结合当前我国环保投入绩效评价的工作实际,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将政府环保投入分配好、使用好、管理好,充分发挥其环境保护作用,提高环境行政组织效率。

(1)构建环境行政绩效管理机制,作为督促环境行政机构实施环境资金管理和改善环境状况的工具。

组织建立一部单行的环境投入方面的绩效法律可能还欠缺理论和实践支持,但是通过条例或者规范性文件的形式立法还是很有必要。将绩效理念融入整个环境治理工作中,制度的设计要结合环境本身的复杂多样性特点,重点明确评估的主体和目标、考察对象、指数指标确定、评估程序、法律后果、公众监督六方面,注重绩效管理的可操作性。就绩效评估主体而言,可以是国家建立,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也未尝不可,还可节省国家管理成本,但这个评估主体一定是独立的,经验表明独立的评估机构或单位显然更能作出客观、真实、有效的评估结果。

(2)合理选取环境行政绩效评估指标。

学者大卫•米斯顿提出确立指标的八项原则:阐明组织目标,评估政府活动最终结果,激励方案投入,引导消费者选择,为私人服务提供绩效标准:协助决定水准的最大消耗,激发物,可能节省的领域。在环境行政领域,因环境问题复杂性和地域性差异特点,很难在绩效管理上面面俱到,国家可建立一个试点地区,从特殊区域出发,根据不同区域的突出环境问题确立指标。以华北地区为例,主要环境问题就是土地退化、大气污染等,从这几个环境问题分别展开,根据上述八大原则,参考P-S-R概念体系,探索该地区环境行政指标评估体系。

(3)参考与环境工作有关的专家意见。

环境法学是法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部分领域需要医学和经济学辅助,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得环境行政绩效管理机制的设立主体在面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时无从下手,可将专家意见纳入环境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建立不同行业的专家库,尤其是高科学技术行业,遇到不同的环境问题随机抽取相应专家参与评估程序与指标量化。至于这些专家意见的效力如何,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作为参考到成为评估依据的过渡。

(4)不可忽视绩效评估之后的奖惩程序设计。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6

事业单位作为为社会提供具有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的机构,实施高效的经济管理将促使事业单位创造出更高的社会效益,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势在必行。其次,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已经进入纵深阶段,市场机制已经被引入到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事业单位也因此具有了较强的双重属性,一方面要坚持所提供产品的公益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到生产该产品时所投入经济成本是否得到了有效补偿。事业单位也应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为优化机构内部经济结构,提升经济成本的收益率,提高经济管理的效能做出积极的努力。

二、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现状

正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事业单位主要接受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财政收入完全依靠国家拨款,其非营利性的特征更为明显,导致很多人误认为事业单位与经济管理毫无关系,经济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事务中的重要性被严重忽视,使得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陷入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

1.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

制度健全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有效运转的重要保障。目前,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仍是很多事业单位普遍面临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的进一步。这种不健全、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至今尚未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实际上是在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下进行,这使得多数事业单位在处理一些具体相关事务时只能沿用以往的惯例、举措、办法,致使相关部门及责任人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时无章可循;二是有一些事业单位虽然已经建立了内部经济管理制度体系,但却缺乏对经济管理实践的具体操作指导,使得经济管理似乎无法真正地落到实处、发挥实效;三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监督机制的不完善,给某些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及有关人员留了“空子”可钻,导致了权力腐败现象的滋生。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不严格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受行政管理习惯的惯性影响,一些事业单位领导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缺乏严格性,未能做到真正使用好固定资产,管好固定资产。具体表现为:一是固定资产的使用率较低,很多固定资产都成了“压箱底”的老物件,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创造出一定社会效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社会公共产品;二是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与消耗现象,使用固定资产时不能做到高效使用、有效节约;三是固定资产的流失现象十分明显,一些固定资产如果缺失或损耗,只需要申报一下就可以了,缺少必要的检查和监督,相关责任人也不需要承担什么附属责任。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亟待加强。

3.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意识较淡薄

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最大的一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事业单位由传统的单一式“行政管理”模式向双重的“市场管理+行政指导”模式转型。事业单位虽然仍属于全额或部分由国家、地方财政拨款的社会组织机构,同样也要接受来自外部市场环境的多种考验,这导致事业单位财务状况面临一定的风险性。再加之,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者仍存在过去那种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旱涝保收”的错误思想,资金拨款不足、资金使用结构不合理等现象频繁发生,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风险性。

三、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目标体系

目标,即行为所期待的及发展的方向。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是事业单位在从事经济管理活动中具有一定指向性的,决定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行为预期与基本方向的目标。经济管理对于我国事业单位的生存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尽快完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体制,实现优化经济管理结构,提高经济管理效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服务的目的,首先要确定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目标体系,根据事业单位资金、资本的运作特点,经济管理的目标体系应由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和分配管理四方面内容构成:

1.事业单位筹资管理目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为保证事业单位公益性产品生产的正常进行,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事业单位大多数改变了过去那种“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单纯地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局面,而是在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上,保持主动出击,采取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方式。目前,较为常见的资金筹集方式有慈善捐赠、接受服务方缴纳一定的使用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收益、按照一定比例接纳投资人的投资金,等等。不同的筹集方式和来源,这些资金的使用时间、附加要求、限制条款和风险程度也存在明显不同。事业单位筹资管理的目标应当是争取更多低风险、低成本的资金,尽量降低本单位在经济管理中的成本投入,合理规避财务风险,为事业单位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2.事业单位投资管理目标

投资管理是针对事业单位充分利用本单位的资金和固定资产开展经济投资所实施的管理行为。事业单位在投入到市场经济的主体之后,也就具备了一定的投资权,可以开展包括购置有形或无形资产、对外长期股权投资等在内的投资行为。目前,随着市场机制对事业单位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事业单位的投资行为更加频繁,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强。投资始终是伴随着一定风险的,事业单位进行投资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到投资的收益及风险等问题,确定以较小的投资成本与较低的投资风险,取得较多的投资收益的投资管理目标。

3.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目标

事业单位在进行公共产品生产时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成本,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是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的重要目标。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绩效。当前,事业单位的内部业务范围和外部经济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事业单位应采取以绩效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围绕绩效最大化这一目标开展成本管理,应正确分析事业活动的成本构成内容,准确计算公共产品的产出和成本,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事业成本,提高事业单位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

4.事业单位分配管理目标

分配管理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非营利性质的组织,事业单位在经济利润分配方面与企业单位有着明显的区别。事业单位分配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及单位成员的收入分配问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方案,对各部门及单位成员进行全面公正的考核,并以此为依据来实施收入分配。绩效考评和收入分配方案都应当体现公平性,以兼顾到全体成员,又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避免因为手续繁琐、考核次数过多而增加不必要的管理成本,损害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四、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有效举措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是关系到事业单位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工作,针对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经济管理的目标体系,可以尝试采取以下策略,切实实现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管理效能的重要目标。

1.健全经济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实现由“人治”到“法治”社会的转变,制度建设也是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系统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能够为经济管理工作实践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参考,使经济管理工作实现正规化、有序化和常态化。一方面,应当健全经济管理的常规制度,使经济管理的重要事项都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相关部门和具体责任人能够明确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应建立与常规制度相配套的监督体系,使经济管理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的监控,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2.强化单位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主体部分,也是经济管理的重点。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的程度逐渐加深,传统那种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事业单位领导层应当强化财务风险意识,关注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及损耗,重视单位各项资金的来源与使用,规避财务风险问题。同时,还要重视培养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他们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提高经济管理效能。

3.加强预算核算管理

财政预算、核算工作是经济管理的开始与收尾环节。事业单位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应当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科学的预算方案,尽量达到节约资金、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管理目标,同时,在预算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尽量保证严格执行,详细记录日常支出明细,对一些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反复论证,以维持事业单位经济收支平衡,提高资金利用的效率。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7

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的形式、特征及特点

园林产品属于艺术范畴,它不同于一般工业、民用建筑,每项工程特色不同、风格各异,工艺要求也不尽相同,而且项目零星,地点分散,工程量小,工作面大,花样繁多,形式各异,同时还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因此,园林绿化工程造价不可能确定一个统一的价格,这就要求园林绿化工程造价具有独特的存在形式、特征和特点。

1园林绿化工程造价形式

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是建设工程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它规定了园林工程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在完成工程任务时,所允许消耗的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的数量限额,它确定了国家、园林工程建设与施工企业之间一种技术、经济管理关系,它在我国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包括2种形式:(1)园林绿化工程预算,就是根据施工图纸计算出工程量,依据各自省(市)编制的定额套取定额做出的预算;(2)园林绿化工程决算或结算,是在预算的基础上,按照施工过程中工程量的增减、变更或签证进行的一种表示该工程完工的最终造价形式。

2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特征

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是对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客观存在的概括,作为项目投资或投资费用,投资者在进行项目决策和实施时,首先追求的是决策的正确性,也就是说工程造价的精准度与否直接关系到决策的正确性。因此,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既是投资者也是承包企业始终追求的目标,它涵盖2种截然不同的经济管理指标。鉴于园林绿化工程的大部分实施对象,都是有生命的活体,它是源于而又有别于林业与其他种植业的特殊行业,且用于园林绿化工程的植物材料,其市场价格浮动比较大,在进行工程造价时难以准确把握。这也就决定了园林绿化工程造价具有如下特征:计价的单件性、计价的多次性、计价的组合性、计价方法的多样性、计价依据的复杂性。

3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特点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经济管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园林工程质量的独特要求,使其经济管理不只具有一般建筑工程施工经济管理的共同共性,而且还有不同于一般工程建设的经济管理,决定了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经济管理具有全局性、规模性和时限性的特点。由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经济管理的特点所决定,园林绿化工程造价具有以下特点。

3.1工程造价的资金投入大工程造价数额巨大的特点使其关系到有关各方的重大经济利益,同时也会对宏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这就决定了工程造价的特殊地位,也说明造价在施工经济管理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3.2工程造价的差异鲜明,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不同地域的苗木有不同区域的差别,所以,在绿化造价时产品的差异性就决定了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的个别性,同时每项园林工程所处地区、地段又不相同。

3.3工程造价是动态的、具体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始有终,每一项工程也都是从决策到竣工交付使用,都有一个建设过程,在整个建设期单体的价格会处于不确定状态,最终影响工程造价及决算的确定。

3.4工程造价具有兼容复杂性园林工程造价构成因素广泛且复杂,它包括投资者的投资成本及承包企业盈利2部分。

影响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的因素

在社会实践中,谈到园林绿化工程造价问题,就必须了解影响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的因素有哪些。在这里,仅谈单纯的绿化苗木材料价格问题。园林绿化工程造价首先是预算造价的确定,其次是决算造价的确定。由于其他的都是定额规定的,所以必须对单一的材料价格,即苗木价格的构成有深刻了解。绿化苗木价格是每个园林绿化企业、每个生产者都关心的、迫切了解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同园林绿化苗木生产企业及施工企业打交道和作为建设方在招投标进行工程造价建设资金上限控制的经验,认为苗木材料价格是时时更新、瞬息变化的,不好把握。“黄金有价苗木无价”,在如今的信息网络化时代,谁掌握准确的苗木价格,谁就在园林绿化行业,尤其在园林绿化招投标时掌握主动权。要了解苗木材料价格就必须对苗木的生长习性、树体特征、区域差异、市场稀有程度及增值潜能、绿化工程对苗木的特殊性需求等因素了如指掌。

园林绿化工程造价与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的关系

园林工程施工建设作为一项特殊的经济活动,其经济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全过程,在施工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的基础,也是整个园林工程经济管理的基础,更是园林工程经济管理的关键,是整个经济管理的依据。编制科学、符合实际的园林工程造价是获得高产中标、施工管理和取得较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一般园林工程造价,是在编制的园林工程施工图预算获得全部工程直接费用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工程建设规定的各项费用的取费标准,计算出工程所需的各种间接费(含不可预见费),最后综合计算出该工程施工的造价和有关技术经济指标,另外再根据各分项工程量分析材料和人工用量,最后汇总出各种材料、机械和人工总量,形成完整的施工造价。其主要作用表现为:(1)严格的施工经济管理是实现工程预想目的、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2)严格科学的施工经济管理是实现园林工程文化、艺术行为效果的保证;(3)严格的施工经济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4)严格的施工经济管理是企业经济效益获得的主要途径;(5)严格的施工经济管理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与国际园林工程施工接轨的关键性措施。

园林绿化工程造价在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管理是指经济管理者为实现预定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或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活动。简言之,经济管理就是经济管理者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来源于经济管理学原理,同其他经济管理一样,是在这一特定社会生产全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信息化程度极高的条件下,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是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中最具活力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而,它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经济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是发展市场化园林工程施工建设的向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园林工程施工企业能否获得施工建设的权利,都必须以可靠的工程造价为依据,只有掌握工程造价,园林工程施工企业投资者才能决定投资方向、投资规模和发展速度,以及施工管理的各项决策。如果工程造价不正确或不精确,往往稍有差错就会发生决策失误,很难取得好的经济效益。#p#分页标题#e#

2是园林工程施工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正确的决策是搞好经济管理的关键。但决策的正确执行才是搞好经济管理的基础。而在经济管理的执行过程中的调节,又是正确贯彻决策的重要环节。而这些都依靠正确、及时、适合、有效的工程造价,这就使得工程造价在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中的基础地位显现出来。

3是园林施工项目决策、筹集建设资金、制定投资计划和控制投资的依据投资者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支付这笔费用、是否认为值得支付这项费用,是项目决策中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在市场经济利益风险机制的作用下,资金对投资的控制主要成为投资的内部约束机制,投资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项目投资者必须有很强的筹资能力,以确保园林工程建设有充足的资金提供,从而在经济管理机制下才能使工程造价更好的体现其经济管理水平。

4是提高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效益的有力工具在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中,采用先进的工程造价,建立施工管理内部的资源共享,使工程造价灵活地反映施工经济管理中的经济技术活动,从而提高经济管理者的各项管理职能的正确及时采用,从而提高园林工程施工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益。

5是合理利益分配和调节产业结构的手段、评价投资效果的重要指标园林工程造价的高低涉及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间的利益分配,在市场经济中,园林工程造价也无例外地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并在围绕价值的波动中实现对建设规模、产业结构和利益分配的调节。同时,园林工程造价也是一个包含着多层次工程造价的体系,它能够为评价投资效果提供多种评价指标,并能够形成新的价格信息,为今后类似项目的投资提供参考。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经济管理对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的要求

工程造价是建设方投资的基础和前提,又是提高园林工程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只有具备及时、准确、适用、经济的工程造价,才能科学的对园林绿化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的经济管理,使园林绿化工程造价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经济管理中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加强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对于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工作,做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是体现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1)做好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系统性业务研究学习、收集以及贯彻各种指导性文件的有效执行;(2)做好材料价格收集、存储和更新工作;(3)做好工程造价的审核和评议工作,保证工程造价的真实性。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8

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现状

我国事业单位主要接受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这种不劳而获的思想助长了事业单位完全依靠政府拨款财的风气,导致事业单位被一些小问题遏制住了咽喉,无法呼吸。

(一)经济管理制度的问题

制度完善是事业经济管理机构的第一因素。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一直以来是许多实业集团焦头烂额的根源所在,越来越制约了其发展的能力。遇到新问题,事业单位缺乏相应的经济管理经验和实践,使得经济管理不能实现。同时,制度不完善也助长了权力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固定资产管理不严

固定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灵魂,然而行政管理的恶习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一些事业单位领导盲目地使用固定资产。使用率较低导致固定资产的作用越加的卑微,检查和监督环节频频出现漏洞,相关责任人不受影响与制裁,从而更加的变本加厉,坐吃山空。

(三)财务风险

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运行的血液,在不确定性因素面前弱不禁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事业单位逐渐向双重的“市场管理+行政指导”模式转型。事业单位要在外部市场环境的多种考验下得以生存,这是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大挑战。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固步自封,小心翼翼地等待国家财政拨款,如果遇到资金拨款不足、资金供用不上等现象便束手无策,致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混乱,风险直线上升。

二、加强研究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目标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是单位从事经济管理活动的向导,决定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命脉,为我国事业单位的生存及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其铺平了前进的道路。为了优化经济管理结构,为了更好地促进其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业单位筹资管理目标

为保证事业单位再生产提供公共产品,争取到更多的人力和资金的支持,事业单位应该主动出击,采取各种手段筹集善款。不同的筹集方式和来源使这些资金的使用程度也存在多方面的明显不同。我们一直提倡较低的生产成本、较高的安全性,为事业单位蓬勃发展提供更多原动力保障,再也不用为资金而望而止步。

(二)事业单位投资管理目标

投资管理是针对事业实体资本和固定资产进行经济投资活动。机构投资行为应该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投资能力管理应不断加强。投资总是伴随着一定风险的,事业单位在广泛投资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投资收益和风险的问题,以较小的投资成本、较低的投资风险,获得最大的投资收入,实现其预定的投资管理目标。

(三)单位成本管理目标

事业单位在运营中如何降低其成本,为事业单位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成本管理效率,这是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的首要问题。成本管理的水平越高,事业单位的绩效越好,反之亦然。当前,事业单位的内部与外部经济环境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应正确分析事业活动的成本构成,精确预算免费提供或促销产品的成本,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研究解决对策,提高事业单位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

(四)事业单位分配管理目标

分配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非盈利组织,事业单位主要的对象是分配管理部门和单位内部成员的收入分配。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是分配管理的重要组成,绩效评估和收入分配方案应体现公平和透明原则,以此来激励所有成员及员工的工作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有效举措

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应该更多地关注事业单位机构在经济管理中的不足,应当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目标系统,使其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管理能力。再次,本文提出几种举措。

(一)完善经济管理

目前,我国的管理体制正努力实现从“人治”向“法治”转型,制度建设是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经济管理系统科学性体系的建设,可以为经济管理提供必要的实践经验和方向,以便使经济管理工作步入正轨,进一步提高效率。应该高度重视日常的良好的经济管理系统,使经济管理的各项事项符合规章制度,明确各个有关部门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注重监督体系,确保一切尽在掌握中,按照规划不断发展。发现问题就要一步解决,不留后患。

(二)强化单位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主体部分,更是我国事业经济管理的重点。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加深完善,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的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应采取必要措施规避财务风险;注重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

(三)加强预算核算管理

加强预算管理就要对事业单位的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实现科学合理的计划,节省开支,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同时,要严格详细记录日常支出,面对一些无法敲定的重大投资项目时,要确保事情的可靠性、保持总体平衡、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等为原则。加强经济管理职能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单位的绩效达到最大化,促进事业单位发展。

作者:付立东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红岗区行政办

第二篇

一、行政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分析

1、行政事业单位的筹资经济管理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为了保证其正常的开展公益性活动与满足不断扩大的公益性需求,经济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的筹资渠道已经发生了变化,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不仅仅局限在财政拨款,还可以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科研成果的收入、教育的投资、接受服务方缴纳的费用等。另外,除了国内这一筹资渠道外还可以向世界银行贷款、接受联合国人口基金援助款等方式从国外取得筹资。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式,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主动地拓宽筹资渠道,但是,资金的来源不同,其使用的时间长短、资金使用的附加条件、资金的风险程度等都不相同。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筹资经济管理目标主要是以较低的筹资风险、较少的筹资成本来获取更多的资金。例如:向金融机构贷款,到期要支付本金和利息,此时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借款的需求量与资金的使用时间长短来选择借款的种类,把握好借款的时机,尽可能的降低借款的风险。

2、行政事业单位的投资管理经济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的投资活动主要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对资金的投放与实用,例如: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购进、对外长期股权投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对外投资的项目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那些科研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态势越来越猛。只要是投资就会出现投资风险,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投资管理经济目标必须是以较低的投资风险与投资成本为事业单位取得更多的投资收益。

3、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经济目标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其经济管理活动已经不再局限于资金的预算与收支管理上,而是应采取以绩效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根据绩效最大化的目标来开展成本管理。但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目前还尚未建立事业成本的核算体系,但是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化,它的成本核算体系一定会得到完善。例如:近年来我国高校与医院等行政事业单位先后进行了收费改革,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对活动产生的成本进行正确的确认与计量,避免出现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的收费不理解。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经济目标的实现主要是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事业绩效。

4、行政事业单位分配管理经济目标

这主要是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及内部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分配方案,定期对内部各部门及成员进行考核,对收入进行合理的分配。分配管理的考核次数要适当、分配方案要合理,否则不仅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增加行政事业单位的考核成本。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分配管理经济目标主要是以降低分配成本、最大限度的调动内部各部门与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为主。

二、新形势下完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的有效措施

1、为行政事业单位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绩效考核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的分配管理经济目标主要是为了使行政事业单位取得的收入在各部门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分配更加明确化、具体化。例如: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科学的考核,根据考核后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与评价。科学的、合理的、明确的绩效考核才能真正发挥出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从而充分调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员工的内在潜力。

2、实施有效的内部经济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必须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例如: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活动中,必须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与办法来实施。对于物品的采购、工程或服务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必须纳入到预算管理中。采购单位不得营私舞弊,必须进行公开招标,而参加投标的供应商应该由三家以上具有一定经营规模,且具有合法的经营条件的企业来承担。

3、对“三公”经费的开支进行严格控制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的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控制与支出有利于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经济目标,加强对“三公经费”的公开与透明度。例如: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用车标准必须按照国家、各省、各市的相关规定来执行;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出国进修考察等进行限制,一定要禁止以公款名义出国观光旅游;禁止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私自占用国家财政支出;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务招待费用,严格按照国家勤俭节约的号召来限制公务接待费用。

4、资产、预算、财务管理的密切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