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审美功能范例6篇

艺术的审美功能

艺术的审美功能范文1

论文摘要:文章从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文化功用和在素质教育中的渗透等三个方面,就音乐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对音乐教育的影响阐释了作者的观点。

 

音乐是一种特定属性的文化,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心理等身心素质等方面均可起着重要的辅助促进作用,具有辅德益智和审美教育的功能。 

 

一、音乐艺术教育在学校审美教育中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艺术素质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我国应试教育条件下,不仅音乐教育的应有地位受到许多学校、家长和学生不同程度的忽视,而且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的上述功能的发挥。素质教育观的确立和实施,为确立音乐教育应有地位奠定了基础,也为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西方,音乐教育向来被十分重视,西方教育界从六个方面明确了音乐人类学的基本思想,它包括:(1)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一种基本形式;(2)学习音乐是学习世界上各民族的独特艺术;(3)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过程;(4)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5)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6)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这六个方面实质上是将音乐作为文化来认识的,对于音乐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的定位和认知。多年来我国教育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展的情况,尤其是音乐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美国政府颁布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明确规定:艺术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强调指出艺术与“教育”一词根本含义的密不可分性。并断言:“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重视艺术的教育价值与功能,才能促进人性的发展与完善。① 

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通学校的音乐艺术教育是基本素质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音乐艺术教育具有辅德益智功能;积极推进音乐艺术教育事业,也是推动我国21世纪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它对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音乐艺术教育的审美文化功能 

 

音乐以它婉转悠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采的音色、立体交叉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织体,严密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以它特有的方式撼动人们的心灵,对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产生直接的感应作用。因此,它成为培养学生美感能力、发展形象思维、认识社会的主。要手段。成功的音乐作品能通过典型形象,生动深刻地认识社会,这种认识富于理想,充满激情,并能获得深刻持久的效果。我国古代重要音乐著作《乐记》中有这样的论述:音乐的功能“清晴像天,广大像地,终始像四时,周旋像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白度得数而有数。大小相成,始终相成,倡和清浊,迭相为径,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晋书·乐志上》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把音乐中的“五音”与人的性情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可见,对于音乐艺术陶冶人们思想情操的特殊作用古人早有认知,我们今天更应该从我国音乐文化传统中认识到音乐对于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意义。音乐艺术教育所展示的艺术美,不仅能启迪学生审美的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表达力和创造力,而且能促进心理平衡、身心健美,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得到和谐的调节及控制,从而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如果多欣赏音乐,常处于愉悦的情境之中,去感受一种直觉的推动力量,激发人大胆跳跃式的设想,将变化和升腾出无尽的想象。所以人们总喜欢把音乐与舞蹈体操联系起来,正是因为人们发现了它是一种延伸生命的动势,一种由身体来执行的运动形式,在这种内外互动的方式下,来达到了强体健身的目的。②音乐艺术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因此,加强音乐艺术教育,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古代就提倡礼乐治国,所谓礼,即指行为规范,乐就是精神陶冶。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不能只靠主观的自我修养,如面壁独思、扪心自省等,还必须通过教育和外界的影响去实现。把行为规范和艺术的陶冶结合起来,这是中国教育的一种传统。如果我们放弃了音乐艺术教育,就等于放弃了这种传统。在今天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艺术的陶冶更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通过积极、健康的音乐艺术教育,铸造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的美的魂灵,这不仅是教育界的责任,更应当成为全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

三、音乐艺术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渗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首先,在唱歌、器乐、欣赏、创作等一切教学领域中都要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教师自己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真情流露能够感染和带动学生,即教师的演唱及演奏、教态及语言是构成音乐氛围的重要因素。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音乐语言,理解音乐的内涵。在教学中,力求教师通过风趣的导言设计,精巧的故事开篇,歌曲美好意境的创设和歌曲的范唱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音乐的学习,除了音乐课之外,更应当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进行。一方面,音乐活动本身离不开其他智能的支撑。例如,聆听音乐需要自我身心智能,作曲需要逻辑智能及空间智能。指挥和演奏音乐离不开身体智能和人际智能等。另一方面,融入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音乐活动,具有鲜明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深入理解音乐会的机会,尤其可以使能力特长不同的学生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增强对音乐的兴趣,促进自身各方面智能的发展。兴趣是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对学习的知识怀有浓郁兴趣的时候,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各科教学中,选择合适的音乐,表达各种情绪,使人得到放松。兴趣是不能给予的,也不可能仅以单纯的技能传授和练习来唤起,只有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通过唱歌、演奏乐器、欣赏名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时,兴趣才能产生,从而使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发挥出独特的作用。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着自己现有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情感水平、能力特点、情感特点。教师应当把掌握学生的这三个现有水平,适当地把音乐的信息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去,应诱导学生投入到学习者、表演者、欣赏者、创作者的多角色的活动中,多层次、多结构、多维度上去理解音乐的内涵,体会音乐的情趣。出色的音乐教学,可以展示音乐的极大魅力,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欲望,使他们的性情受到陶冶,完成美感的实现。③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在现代社会里,一个生活成功的人,必然是一个不同程度上的“艺术家”。音乐艺术教育是一门核心学科,它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与其他学科同样的重要地位,是通往各种学科大门的钥匙。只要不断地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只要各级各类学校都能把音乐艺术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只要全社会都关心、支持音乐艺术教育,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事业就一定会有大的发展。 

 

注释: 

艺术的审美功能范文2

【关键词】影视;音乐;审美特征;艺术功能

中图分类号:J61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90-02

影视艺术是声音和画面有机结合的艺术表现,作为个性最为活泼的艺术形式,音乐所涵盖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比画面的表现更为丰富,音乐的审美功能在表达复杂情绪,震撼人的心灵和引起人情感共鸣上是其他艺术形式无可比拟的。影视音乐既遵循音乐的一些特性、作用和规律,又与电影、电视有机结合,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

一、深化影视作品主题

音乐与画面的结合早于语言与画面的结合,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有其要表达的主题思想,音乐为影视作品主题的艺术表达提供了重要方法。影视艺术借用音乐特殊的艺术形式为深化影视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发挥着重要作用。揭示主题的音乐在使用形式和表现方式上丰富多样,既可以是贯穿全片的音乐,也可以是片头(尾)曲或主题歌。

在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作曲家用曲调委婉秀气的小调调式谱曲,用民乐和交响乐结合的方式来呈现,以此刻画人物突出影视作品的主题。此曲以宝黛二人共读《西厢记》为背景,用第三人称的形式并配以“起承转合”式的六乐句交待了整个故事的始终,暗示了故事的悲剧性结尾。音乐简洁凝练、荡气回肠,句首“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先声夺人,象征美好纯洁的爱情!阆苑仙葩配美玉无瑕,何等的般配适宜!邂逅的欣喜说明是三生石畔早已注定的奇缘。结尾处虚词“啊”一唱三叹,内涵深刻令人黯然惆怅,表达了作者对两人的爱情理想因故破灭的深切痛惜,预示着林黛玉泪尽而逝的命运。音乐与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主题融合一体,奇缘带来了希望,紧跟着又带来失望,在尝尽无数的酸甜苦辣后却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的悲惨结局,乐思的惋惜惆怅升华了作品的主题,使得声画的结合更加紧密,更加形象,影视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立体。

二、刻画影视人物形象

有声电影时代伊始,音乐就作为一个重要元素进入电影,音乐可以描绘景物同时也可以刻画形象。影视音乐情感的体现往往集中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由于音乐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揭示作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以此形成对人物的个人感受,从而加深和强化对影视作品的情感体验。

在电影《红高粱》的音乐作品中,《颠轿曲》是非常有特点的作品,该作品是根据山东地区广为流传的唢呐曲《百鸟朝凤》改编,其浓郁的充满地域特色的音乐风格与电影中轿夫戏弄新娘的情节完美结合,娶亲轿子的律动伴随着锣鼓声和唢呐声的喧闹,以及轿夫们吼歌的豪迈与粗犷,展现出黄土高原上人们热情奔放的性格。这首源于生活的歌曲与民间抬花轿的习俗相呼应,在这样的音乐背景下人物形象得到很好展现:坐在轿中的“九儿”心里充满了担忧,她不知道遥远的十八里坡会有怎样的劫难在等待着自己,她无力反抗,但倔强的她却要自己掌握命运,准备用自己的死亡捍卫生命的尊严。“九儿”人物形象与《颠轿曲》营造的热烈气氛形成对比,刻画了“九儿”在婚姻中的悲哀,而音乐的戛然而止也预示着“九儿”这段婚姻的悲剧,音乐所营造的喧闹气氛把迎亲队伍的兴奋、热烈与轿中新娘“九儿”的担忧、倔强形成鲜明对比,通过音乐的刻画使电影中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饱满。

三、渲染影片氛围烘托人物情绪

渲染影片氛围的音乐是影视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通过音乐手段为影片创造特定的氛围基调,通过音乐的渲染和烘托深化影片视觉效果,增强影片艺术感染力。

在电视剧《大宅门》中,无论是人物的日常生活还是环境的变化都用音乐进行交待,音乐的加入对于表现场景、烘托情绪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大宅门》的音乐处理上我们可以体会到,这部电视剧所创作的音乐主题同影片总体气氛基调非常协调。简洁、精炼的音乐主题并不死板地追随具体画面,而是贯穿在整部影片之中,增强影片的气氛。电视剧开篇采用的是京剧中的打击乐,锣声应和着鼓声缓缓地拉开序幕,随即引出绵延起伏但又铿锵有力的京胡旋律,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京胡的运用让影视作品的京味十足,京韵京腔的音乐把北京城的深厚历史积淀及幽深的四合院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音乐的巧妙运用渲染了影片的氛围,为烘托人物的情绪推动剧情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这部电视剧中,背景音乐主要有世家、思归、预谋、踏雪、别离、道情、戏台等,中国传统音乐与故事情节浑然一体,对增强影片氛围和畅快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起到了积极作用,音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让戏剧冲突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在剧中渲染氛围的背景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如“世家”表现的传奇、威严,“预谋”表现的恐怖、紧张,“别离”表现的无奈、惆怅等都极具特色。作品创造性地将京剧曲牌、京剧打击乐、京剧唱腔与剧情完美融合,二者有机结合交织在一起,用音乐烘托了白氏家族医药世家的宏大兴衰历程。京剧中锣鼓经的使用是本剧最有特色的背景音乐,剧中选用鼓、板、锣等打击乐的声音组合成各种不同的节奏,烘托了影视情节的肃穆、紧张、激烈、惊惶等不同的情绪和气氛。如白家二奶奶为盘回百草厅,带着景琦等人去摘祖传的“白家老号”牌匾时,急促的鼓点响起且越来越快,紧促的鼓点昭示着白家与董大兴之间矛盾冲突越来越强烈,音乐的运用不仅迎合了矛盾的紧张气氛,更加重了故事情节的紧张程度,让情节更有感染力。由于音乐的烘托渲染,很好地揭示了主题人物内心世界及营造环境氛围,从而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四、激发联想参与剧情,推动剧情发展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表现人的情感世界主要通过欣赏者的内心感受激发联想发挥作用,音乐在影视中通过不同的音色、丰富的配器、多功能的和声等手段来激发观众的想象空间。当我们心情平静身体松弛时,往往是用节奏有规律且旋律起伏不大的抒情优美的音乐来表现;当表现悲痛、哀伤的情绪时则用节奏缓慢,音色低沉暗淡的音乐来表现,甚至于不同乐器的音色也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想象,如优美抒情的小提琴音色让人感到柔情、缠绵,悠扬清脆的笛声能让人联想到清晨和鸟鸣,低沉浑厚的大提琴音色使人有稳重、沉思之感。

音乐不仅是影视作品结构中的一部分,更要参与到剧情中,影响剧情的发展,推动影片情节的展示、发展及升华。音乐同影片其他叙事元素一样具有讲故事的功能,是影片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音乐之声》是一部颇具影响的美国经典影片,影片讲述的是性格活泼心地善良的修女玛利亚到奥地利海军上校冯・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师的故事,影片中的音乐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有很好的契合,许多音乐插曲成为了人们记忆犹新的经典曲目。影片一开始镜头中展现出了群山环绕美不胜收的奥地利风貌,雄伟的群山、清澈的湖泊、茂密森林中的鸟鸣声与缓慢流淌的音乐相互辉映,融为一体。在辽阔秀丽的自然风光背景下,美丽的玛利亚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在交响乐恢宏壮丽的衬托下歌曲《音乐之声》在群山间回荡,优美的旋律与阿尔卑斯山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玛利亚纵情歌唱,歌声抒发了对大自然、对音乐的热爱,生动刻画了女主人公纯洁善良的内心世界。

另一首经典的插曲《雪绒花》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每次出现都与剧情有很好的契合,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最初是上校特拉普抱着吉他以自弹自唱的形式出现,上校在吉他的伴奏下轻轻唱起带有奥地利民族风格的《雪绒花》,歌声中充满回忆充满温情,在上校与孩子们甜美和谐的歌声中,让人回忆起曾经家庭的温馨,上校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己使命的坚守。歌曲虽然没有复杂的结构,但简单的音乐形式里却饱含着深情,不仅能衬托出温馨祥和的家庭氛围,而且刻画出上校勇敢丰富的内心世界。当德国纳粹占领奥地利后,面对同胞和敌人,上校一家在纳粹包围的音乐节上再度唱起《雪绒花》,歌声中对祖国奥地利的热爱之情浓郁深厚,表达了对家乡、对祖国的款款深情,对和平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体现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这首象征美好和平的《雪绒花》与纳粹的侵略行径格格不入,形成强烈反差。在歌曲高潮处全场观众不顾荷枪实弹的纳粹党徒,齐声高唱《雪绒花》。《雪绒花》的演唱有力地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表现了奥地利人民反侵略的正义心声和追求自由的勇气,歌曲《雪绒花》在表现电影戏剧矛盾冲突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和音乐创作者们的积极探索,影视音乐正多元化发展,呈现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影视音乐正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在影视作品中发挥作用。作为影视艺术重要的艺术语言,音乐丰富了影视艺术的表达手段,影视音乐通过描绘自然、描绘生活、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激发联想参与剧情等方式作用于影视艺术,体现影视音乐多方位的审美功能。

参考文献:

[1]狄其安.电影中的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10).

[2]韩璐.论武侠电影的声音艺术创作[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1).

[3]李宁宁.谈王立平《红楼梦》音乐的艺术风格及创作思想[J].黄河之声,2011.

[4]侯燕.音画结合与视听合一[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5]林丽.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及其多元化创作[J].当代文坛,2004(2).

[6]宋佳利.《红楼梦》中音乐与文化剖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2;黄河之声,2011(5).

[7]秦太明.电影艺术的灵魂――电影音乐[J].电影评介,2006(12).

[8]陈斌,程晋.影视音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9]吴延.影视剧《红楼梦》的音乐特色[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29(4).

[10]李俊梅.电视音乐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艺术的审美功能范文3

关键词:声乐艺术 功能性

声乐艺术的诞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这种源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发挥着特有的作用与功能。声乐艺术对人们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论是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上,声乐艺术都发挥着最大功能服务于人们,如育人功能、审美功能、实用功能等,从而令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一、声乐艺术的育人功能

(一)辅助德育教育

声乐艺术是一种声音艺术,其通过富有韵律、节奏的声音转变成具有欣赏性的声乐艺术,通过人们的听觉器官来达到审美影响效果。将声乐艺术引入到德育教育中,这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德育对人们精神与心灵的作用,具有一定审美性的声乐艺术德育教育更能够引导人们进入德育教育的氛围中,从而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伦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的德育教育。同时,声乐艺术具有协调人类意志、行为的作用,因而声乐艺术中的审美情感会影响德育教育中思想情感的表达与交流,能够令人们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进而构建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与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声乐艺术辅助德育教育的功能越来越得到教育领域的认可。

(二)提高人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

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声乐艺术艺术的抽象性显而易见,而正是由于声乐艺术具有极大的抽象性,这对开发人们的大脑潜能十分有利。因此,通过有效的声乐艺术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与提高人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而这种教育模式对于培养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奠定了良好基础。由于青少年正处于各种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因而对青少年进行不同形式的声乐艺术教育既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在进行声乐艺术教育的时候,教育者可以采用欣赏声乐艺术教学方法来培养受教育者,这一欣赏声乐艺术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过程。

(三)培养人的交际能力

据调查发现,声乐艺术能够很好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帮助人们更有效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这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声乐艺术教育中,声乐艺术是一个很好的交流与沟通载体,声乐艺术教育过程也需要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分享与交流,这样的声乐艺术教育才能够达到最大的教育效果。声乐艺术教育为受教育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受教育者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更能够触发他们共同分享与交流,每一次的合唱练习,每一次的欣赏分析,这些都能够潜移默化的令受教育者学会与人相处,树立他们彼此合作的思想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

二、声乐艺术的审美功能

(一)引导人的审美方向

自然万物的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但却需要人们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来发现美、感受美,需要通过某一途径来引导人往正确的审美方向发展。而声乐艺术就是一条最佳的途径,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也将声乐艺术课纳入到必修课程中,这足以证明声乐艺术在引导审美方向上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情况下,通过声乐艺术欣赏能够将人们带入到艺术的殿堂中,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来自声乐艺术的审美熏陶。声乐艺术就像一个导师,在它的引导下人们能够无形之中走向正确的审美方向,帮助不懂艺术之人感受到声乐艺术艺术的魅力所在,从而让他们喜欢上声乐艺术,喜欢上艺术,在参与各种声乐艺术审美活动中逐步形成健康的艺术审美观。正确的审美方向、健康的艺术审美观,这些对一个人的正常发展十分有必要。

(二)触发人的审美体验

人们要想获得声乐艺术的审美感受,其必须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声乐艺术审美活动中,通过参与声乐艺术审美活动而触发自我的审美体验,获得声乐艺术艺术的审美感知,在一定程度上积累对声乐艺术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所谓的审美体验,包括审美判断、审美鉴赏、审美思维等,这些审美体验的积累能够促进人们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从而令人们的艺术审美达到一定水平。一部优秀的声乐艺术作品,其包含了丰富且细腻的思想与情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因而人们在欣赏这些声乐艺术作品的时候就极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进而触发人们产生审美体验。与此同时,声乐艺术审美体验的积累与丰富还能进一步开阔人们的审美视野,激发人们对其他领域的审美探寻动力,以此来推动人们不断进步。

(三)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声乐艺术除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方向,触发人们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之外,同时在此基础上还能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作为一种形象思维艺术,声乐艺术能够诱发人们运用联想、想象等思维方式来理解美、评价美并创造美,于是乎人们在欣赏声乐艺术的过程中就会不断提高自我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并非只对声乐艺术艺术发挥作用,具备一定审美能力的人能够在任何艺术领域中崭露头角,发现、理解与感受各种艺术的审美情趣及审美魅力,且自己的审美品味也会更上一个档次。如此,声乐艺术的审美功能便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会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审美创造能力,人不能缺乏审美创造能力,只有拥有审美能力与审美创作能力的人才能更好的创建美好生活。

三、声乐艺术的实用功能

(一)治疗与保健

声乐艺术由不同的声音材料组成,不同节奏与韵律的声乐艺术能够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与生理变化。如节奏感强、韵律快的声乐艺术能够引起人的兴奋、刺激心理,并在生理上引起人的脉搏跳动加快、运动神经产生冲动。与之相反,节奏感较弱、韵律较慢的声乐艺术则能够起到安抚、抑制人类心理的作用,从而在生理上让人们趋于正常。正是由于声乐艺术对人们心理与生理具有如此的引发效果,于是乎人们开始尝试利用声乐艺术来达到治疗与保健的功效,尤其是在精神疾病领域声乐艺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实用功能,如对精神病患者、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医学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过播放不同类型的声乐艺术来辅助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声乐艺术具有舒缓身心的作用,因而声乐艺术也逐渐被广泛应用在保健方面。

(二)构建新的艺术形式

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声乐艺术开始与其他艺术相结合,构建出新的艺术形式,以达到艺术表现的互补性,进而创造新的艺术审美体验。如声乐艺术与舞蹈的结合,舞蹈在声乐艺术的渲染下使得舞蹈肢体动作更加具有表现力,丰富了舞蹈的肢体语言,而声乐艺术有了舞蹈的动态表现变得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更能够将人们带入到预期的艺术意境中。又如声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的结合,影视艺术在声乐艺术的映衬下更具有看点,更能吸引观众的兴趣,而声乐艺术在影视艺术的表现中更有氛围,更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并打动观众。声乐艺术与其他艺术的结合构建了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也是一种丰富声乐艺术表现的有效途径,新的艺术形式不仅满足了广大人们对艺术审美的追求,而且还推动着声乐艺术向多元化方向的发展。

(三)声乐艺术的商业性作用

现如今,声乐艺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实用功能,其不再仅局限在听觉享受上,而且在商业运用上发挥着显著功效。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声乐艺术早已不再受时间、地域的局限,其传播范围几乎覆盖了世界各地,这也便于声乐艺术商业的挖掘,首先就是声乐艺术带动了唱片业、网络业的快速发展,其次与声乐艺术相关的产业链也迅速崛起,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商业化。此外,声乐艺术的商业还表现在宣传方面,声乐艺术能够快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因而许多地区都会举行不同规模的声乐艺术宣传活动来达到相应的商业目的。当然,声乐艺术在广告宣传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声乐艺术的渲染力能够增强广告宣传的表现力,从而提高广告宣传的效果。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声乐艺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这独有的功能,其以不同的形式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声乐艺术的育人功能对于德育教育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并且对提高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有积极作用。而声乐艺术的审美功能不仅引导与触发人们的审美方向及审美体验,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着人们的审美能力,这对人们的日后发展极为有利。

参考文献:

[1]肖翔.影视艺术中音乐的功能美学――浅析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造型”作用[J].电影评介,2011,(17).

[2]姚庐.声乐艺术教学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J].活力,2005,(12).

艺术的审美功能范文4

关键词:美学 技术美 设计艺术品 体现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162-01

人类的审美意识同人类的产生一起产生,在认识美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和把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使我们周围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艺术是审美心理的物态化产品,在许多艺术作品中记录和保存了人类审美心理的结晶。

1 美学、技术美学和艺术设计的关系

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的科学,研究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逐步发展起来,是一门边缘性科学,同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和艺术理论有密切的关系[1]。美存在于社会领域和自然领域,也存在于艺术领域和科学领域。设计是人们有意识地按照一定规律的技术和艺术处理手段,使产品的功能、物质条件和艺术性通过结构、形体、色彩、装饰、质感等体现出来,从设计到产品制造出来的全过程,以其形象来体现它的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技术美学是一门新兴的美学分支学科,在工业设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应用美学学科。

2 美的分类

美既存在于社会领域和自然领域,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美可以用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和形式美加以区分。

社会美是人类主体生产实践活动及其创造的产品与结果的审美价值形式系统,包括生产美、生活美和人性美。自然美是自然事物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形式,主要包括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和未经人类实践改造的自然。自然美分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艺术美是艺术品所具有的审美属性或审美形式,是艺术审美客体系统,主要分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和想象艺术。形式美是存在于自然、社会、艺术等领域中的审美客体的形式因素及其有规律的组合,即一定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节奏等的组合安排等[2]。

3 技术美

社会美中的生产美又分为劳动美、技术美和产品美三个层次。技术美表现为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或工具的协调统一关系[2]。只有工具适应主体需要、操作活动自由协调,操作才体现出美,劳动者的身心才能得到和谐发展,劳动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人们对产品的第一印象就是外观,产品的外观包括造型、配色、光泽、质感、外部的图形、色彩、文字等,它们都是构成产品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产品美由产品的外观、功能和结构等因素构成。产品是供人使用的,应该有良好的使用功能,功能的完善,使用的方便最能体现产品的美。产品美大都要求功能美和外观美的统一,实用和审美的统一。美的产品既要有完善的功能,又要有美观的造型,既要有符合人们需求的实用价值,又要有可供人观赏的审美价值。

4 工业设计与美学的有机结合

工业设计是人们有意识地按照一定规律的技术和艺术处理手段,使产品的功能、物质条件和艺术性通过结构、形体、色彩、装饰、质感等体现出来,以其形象来体现它的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运用人机工程学、生产技术和经济学等科学手段,协调产品与人之间的关系。工业设计需要与设计美学相结合,工业设计师应该掌握基本的美学构成原理,尤其是形态要素和形态美的法则,通过与产品的材料、加工工艺的结合,创造出现代工业产品特有的时代美和技术美。

5 技术美在设计艺术品中的体现

5.1 技术美在设计艺术产品中体现在功能的合目的性。

技术美与功能联系在一起,以有用性为前提。技术美是人改变自然物质形式创造出来的,与人的生产和生活有紧密的联系,体现在产品的功能中,产品失去了功能就不会有人购买。技术美在设计艺术产品中体现在功能的合目的性。在使用过程中实现审美欣赏的条件是要使用起来舒适、方便。技术美功能的合目的性通过产品的具体形象表现出来。没有感性形象,合目的性的功能就没有物质载体,就没有技术美的存在。工业产品的感性形象是技术美得以实现的载体。

5.2 技术美体现在设计艺术产品的材料中。

材料是构成技术产品的物质基础,是技术产品的重要构件,是构成产品外观质地的决定性因素。重视材料自身的审美属性是技术美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技术品的形象是材料的实体构成,没有材料,就谈不上技术美。现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新材料,新材料的应用必然会使现代产品突破传统的结构而采用新的结构,也使产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5.3 技术美体现在设计艺术产品的结构美中。

技术美要求以产品的物质功能为前提,要求结构要具有最佳的技术合理性、经济可行性,同时又要简洁、轻巧、可靠和方便,从而表现出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特征。产品的审美价值由产品的内形式和外观形式,特别是外观形式所产生,产品的外观形式包括造型、色泽和光泽度等,它是产品的完成形态,也是构成技术美的直接条件。设计艺术产品所采用的对称、均衡、节奏等形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审美价值,这些因素只有和产品的结构功能融合成有机的整体,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5.4 技术美体现在设计艺术产品的功能所表现的合目的性中。

技术美又被称为功能美,它的审美实质在于对产品的功能所表现的合目的性的关照。技术美并不直接等同于产品的效用功能,但产品的美与其功能的合目的性有着本质的联系。功能的合目的性符合并表现了人的活动的经济原则,即以最小的体力、脑力和时间消耗取得最大的使用效果。这种功能的合目的性最终通过技术产品的使用充分表现出来。

5.5 技术美体现在设计艺术产品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之中。

设计艺术产品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使用,这就引发出一个产品与环境和谐与否的问题。设计艺术产品与环境的联系包括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与社会环境的联系以及与其他设计艺术产品之间的联系等,这些联系使得产品与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产品与产品之间在功能、形体、色彩上的和谐与否可以给人造成不同的情绪状态,这也构成了技术美的一部分。产品与环境的和谐最终反映了产品与人的社会生活的和谐,不仅影响产品功能的发挥,而且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生活。

6 结语

技术美就产品本身来说,依附于功能又超越功能,是功能与美的统一。就产品与人的审美关系来说,它存在于人对设计艺术产品和由产品构成的环境的功能与形式中。技术美通过设计艺术产品的材料、结构与形式的功能性、功能的合目的性、产品与环境的协调关系鲜明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何林.应用美学[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9.

[2] 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美学常识[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艺术的审美功能范文5

[关键词]文化建筑;环境艺术;审美心理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建筑的快速发展,各类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美术馆、剧院等文化建筑数量与规模也获得了飞速增长。在文化建筑自身结构与功能设计上,如何从环境艺术设计上增强文化建筑的艺术价值,需要从关注人的审美艺术需求来探讨文化建筑的艺术性表现。

1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文化建筑具有广泛性,以满足人们参与、游嘻的综合性场所。如展览厅、博物院、音乐厅、游乐园等。当然,也包括过去的历史遗迹,如一些传统学府建筑等。环境艺术设计是基于环境要素,从建筑的内部结构、使用功能上,融入环境学、艺术学理念,突出建筑环境的舒适性、美观性。文化建筑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文化教育,而环境艺术设计是发挥文化教育功能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实际需求的满足,实现建筑内部结构、外部环境、建筑内部、外部环境的有序性、和谐性。作为一种泛称,文化建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如何从艺术审美心理上来增强建筑的文化魅力,必然需要立足文化建筑的基本载体,从环境艺术设计思路与手法上,强调不同的设计理念。如对于传统封建王朝的建筑,设计师往往通过相对独立的组墙来划分统治者与平民的领土。当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不同建筑设计师也更加强调艺术审美与文化价值。文化建筑本身作为一个建筑综合体,其建筑内部结构、使用功能的设定,必然要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相关联,而体现在美学理论中,即是建筑的直观美学与客观美学价值。

2审美心理下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

2.1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创造

从审美学视角来探讨环境艺术设计,其根本在于通过环境要素的艺术化处理,使其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文化建筑本身是为了营造公共的审美空间,而艺术设计是基于人的审美规律、人的需求来布置的环境空间结构。马克思提出“劳动”是灵活的、而并非机械的、“死”的劳动,是基于有目的的、合规律的创造性劳动。所以,对于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在创造审美的过程,表现为对美的追求与创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强调“越是复杂、高级的生产劳动,越需要进行周密的艺术设计,来体现审美创造的意义”,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审美创造,其本身在于对美的呈现与实践,创新作为艺术设计的生命,也需要从环境艺术的公众性、流行性上,融入时代性审美爱好与审美思想,并为受众所接受。当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还需要倡导独创性、前瞻性,要基于社会公众对艺术审美的发展趋向,来推陈出新。如意大利设计师李斯特在设计椅子时,并非仅限于对椅子的设计,而是在设计一种坐的方式。可见,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本身的审美创造,包括对人的生活方式及其他活动的满足,更是体现艺术设计社会性的基本内容。

2.2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欣赏

从审美心理上来审视环境艺术设计,其本身不仅要突出艺术设计的内涵,还要体现审美心理的满足。审美欣赏是基于受众的心理体验和感知所获得的一种审美愉悦和享受。同样,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审美欣赏,需要从建筑的设计结构、功能表现、色彩、造型等方面,来满足受众的审美爱好,增强建筑环境的审美意义。对于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审美欣赏,其意义在于对文化建筑艺术形式的表达。任何文化建筑,其本身在满足使用价值的同时,通过技术手法来营造独特的审美欣赏环境,来激发人的情感愉悦,从而获得合理的、悦目的精神满足。如文化建筑外形结构美、文化建筑的内部装饰美等。

3以首都博物馆为例探析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心理

3.1从博物馆环境艺术设计中来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

文化建筑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从建筑环境设计上,一方面来体现文化建筑的思想性、艺术性情感;另一方面从建筑环境设计本身来传达特定的精神价值和艺术风格。如建筑结构对生活现实的贴近,建筑环境对公众情感的服务等。建筑设计师作为文化建筑的导向者,其思想与审美感受往往对建筑主题的设计影响较大,特别是在激发人与环境的协同关系上,要通过建筑环境艺术氛围的搭建来强化文化建筑所承载的独特艺术审美体验。首都博物馆作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保存场馆,其所陈列的文物独具文化价值。在进行文物陈设、布置与分类管理上,按照时间、类别、内容、主题等不同进行合理划分,并结合文物自身特性来优化博物馆的内部结构,既突出了对文物的保护与收藏,又能够从博物馆环境艺术营造上,考虑到对受众内心审美的诉求。

3.2博物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思维变化

对于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探讨,过去的设计理念倾向于对服务功能的突出,并适度融入审美文化来增强文化建筑的艺术内涵。如通过导入一些艺术符号,借助环境艺术设计要素来提升文化建筑的审美意象。但对于文化建筑自身所蕴涵的文化要素很多,环境艺术设计无法从中反映和呈现,受众也无法从抽象的艺术符号中来感知文化建筑的设计思维。因此,迫切需要从现代设计理念与审美意蕴的融合上,突出服务性、自我性,以完成文化建筑环境艺术意蕴的增强。首都博物馆主展厅设计宽敞明亮,各陈列物品依照建筑格局进行整齐排列,表现出室内文物与室内环境的浑然一体,也增强了博物馆自身历史文化的浓重气息。

3.3博物馆环境艺术设计中对审美视野的传达

环境艺术设计与文化建筑审美理念的融合并非单纯的依靠设计来表现丰富的思想内涵,而是从提升文化建筑的服务价值、设计价值上,来充实和丰富文化建筑的审美视野的延伸,扩充文化建筑的审美意蕴传达效果。

4结语

在塑造和培养审美习惯中,设计师需要从民族文化中挖掘感官意识,丰富人文导向。同样,在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主客体建筑元素的融合,从物质性、艺术性上创造审美文化,增强文物与建筑结构之间的关联性,满足观赏者在观赏过程中体味和感受博物馆空间环境的多样性,消除审美疲劳。

参考文献:

[1]陈英桦.以审美角度浅析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设计艺术研究,2011,(3).

艺术的审美功能范文6

关键词: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的各个方面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教育也必须发生深刻的变革。作为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最重要内容和最主要途径,因此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正是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在中小学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教育教师;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编写具有一定质量的、适合地方特色的中小学艺术教材等,中小学艺术教育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今后如何发展,艺术教育的路在哪里?也引起所有艺术教育者的认真思考。

目前,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科学、不全面, 常把艺术技能的掌握作为教育的主要重点,忽视审美修养的培养;其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待艺术教育的重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真正投入去做的较少,多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做表面化的工作。并且中小学里专业的艺术师资较缺乏,部分学校多数存在由略懂唱歌、画画的非专业教师来任职艺术课程的教学,这样必然导致艺术课程教学水平不高,开课没有质量的保障;再次,在中小学中艺术课程开课率较低,在个别地方的学校中仍然存在为了学校的升学率,艺术课程为数理化等主要升学考试课程让路的教学情况。在此,作为艺术教育者,我们必须清楚认识:普通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的基础素质教育,而不是针对少数学生,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能技巧的职业培训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实践的向前推进,以往许多违背素质教育思想的艺术教育观念和行为都必须引起我们艺术教育者应该积极思考并更新我们的艺术教育观念。

1明确艺术教育并非培养艺术尖子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是普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与要求。普通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为主要目的素质教育。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的主旋律是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作为应试教育“受害者”的艺术教育,理应成为这项“转轨工程”的排头兵。然而,被认为最能促进艺术教育工作的一项得力措施――艺术特长生在升学考试中能获得加分的褒奖,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之风,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普通中小学艺术教育面向个别尖子生培养的错误做法。艺术教育一旦与升学考试搅在一起,那么,我们交给学生的将极有可能不是艺术本身,而是如何应付艺术考试的方法。我们且不谈这样的艺术教育因此会冷落了多少同样有权利并渴望享受艺术教育的学生,单看那些“从中受益”的艺术骄子,他们接受的是真正的艺术教育吗?恐怕他们接受的只不过是一种与艺术教育的理想背道而驰的艺术技能技艺训的练罢了。死记硬背和机械运用所掌握的枯燥乏味的理性知识和技能技巧,而不是通过赏心悦目的教学过程,来培养出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爱好和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和欣赏水平。因此,对于中小学的艺术教育者必须明确艺术教育的本质,注重全体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欣赏能力的培养。

2强调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以此发挥辅德、益智功能

我们今天强调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和作用,是有现实背景和针对性的。长期以来,我们总习惯于从德和智的角度去规范艺术教育目的,去评判艺术教育的成败,去争取艺术教育的地位,而忽视了艺术教育最本质、最独特的审美功能。强调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并不是否定艺术教育的德、益智功能,恰恰相反,艺术教育的辅德、益智功能的发挥必须是通过审美这一中介环节才能发挥这方面的作用。艺术教育只有使自身真正成为审美教育,并在审美育人功能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其辅德、益智功能。也就是说,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所具有的辅德、益智功能是艺术教育审美功能发挥的必然产物。这些功能的实现方式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而非显性的、立竿见影的。因此,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如果只片面追求德育、智育等方面作用,那么不仅艺术教育的审美育人功能不能实现,而且其他方面所具有的功能也不可能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强调艺术教育功能的审美功能,同样是在强调发挥艺术教育的辅德、益智功能。

3明确艺术教育本质,强调课堂教学的学生的参与性

在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中,很多教师往往在不经意中把艺术课上成了缺乏艺术性的纯知识传授的技能训练课,把学生无形中当成了没有少年儿童特点的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使艺术知识技能教学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并不是反对向中小学生施行必要的、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教学,但对于中小学艺术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应比学习知识技能更为重要。只有在学生对艺术有了兴趣的时候,知识技能的教学才可能获得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作为艺术教学的最主要任务和目标来加以强调,同时兼顾一定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才可能真正实现我们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价值。

此外,针对艺术的教学特殊性,传统的“听讲”式知识教学模式,以及专业艺术教育的模仿式技能训练模式,远远不能体现出艺术教育的本色。在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浪潮中,我们提出中小学艺术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艺术教学就可能是名不副实的。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并不是矛盾的,相反,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只有教师遵循艺术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设计,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才有可能启发和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艺术教学活动中,真正体验到艺术教育的魅力,创造出具有个性的艺术作品。

总之,中小学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的艺术教育,提高和完善艺术教育水平是我们每个艺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的问题。艺术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在中小学教育中应该使其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我们只有遵循艺术教育所特有的艺术审美规律,确保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独立地位,才可能真正发挥艺术教育所特有的审美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顾平.美术教育学导论[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2]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 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