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融合规划范例6篇

文化旅游融合规划

文化旅游融合规划范文1

云雾镇地处贵定县最南端,交通便利,素有贵定“南大门”的美誉,天然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云雾镇自然山水秀美奇俊、农业种植初具规模、所产“贡茶”历史悠久,将为云雾镇打造高效、优质,集“旅、农、茶”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奠定坚实基础。云雾镇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人文风情浓厚,主要居住有汉、苗和布依族等民族,各民族和谐相处,构成了云雾镇美丽的民族文化景观。云雾镇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的有利条件,云雾镇镇区周边土地面积有一定的规模,土地耕作条件好,经过多年发展,以茶叶为重点的山地农业发展布局已初具规模。夏榕高速公路的开通为未来园区物质流通创造了良好的物流环境。国家提倡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省委省政府作出在全省建立100个高效农业园区的发展规划,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城镇化发展加快,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越来越多,农村闲置土地逐渐增多,这为集约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云雾镇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厚重,以鸟王高原台地、云雾大坝田园风光、江比滨水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云雾镇地处黔中地区,具有良好的交通优势。苗族文化和布依文化已形成贵州最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云雾镇地处贵州古苗疆文化旅游走廊中心地带,紧邻贵州省省会城市贵阳,具有良好的旅游区位优势。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云雾镇存在着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民族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及农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云雾镇的农业、茶产业发展各行其道,没有充分结合旅游、观光的发展进行产业融合建设,虽然农业、茶产业有所发展,但和旅游产业发展互不搭界,产业融合水平低,制约了云雾镇产旅一体化的发展。考虑到旅游和农业、茶产业、民族文化有极强的关联性,应积极加强农业、茶产业、民族文化和旅游的协作和互动,使各个产业能够紧密成为一个整体,形成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基于资源的云雾镇乡村旅游模式选择

云雾镇是多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资源比较丰富,茶文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较好,但是缺乏附加值高的文化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在塑造旅游文化品牌和促进产业融合方面发挥的作用较小,产业连接松散,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适合的发展模式,因此探索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和路径,用以作为开发的参考是极为必要的。只有在产业的融合发展上形成紧密结合、互动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才能加快实现由单一产业向产业融合发展优势的转变。在开发的模式上,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以提供借鉴。

1.民族风情型发展模式云雾镇可以发展民族风情型发展模式,此地具有独特而完整的少数民族文化,各种传统民俗活动也很丰富。以云雾镇民俗风情为载体而开展旅游活动,以当地民间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文化吸引外来旅游者。这些风俗风物作为旅游项目的基本内容,进行整合包装,推出品位较高、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项目等。这种模式,既展示了乡村不同阶段的整体人文系统状况,也满足了游客认知和体验的愿望。

2.农场庄园型发展模式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乡村旅游,适用于具有特色农业生产活动的地区,并且要求当地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因为农场庄园强调生产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的融合,寓农业生产于休闲旅游之中,提供田园之乐,比较受都市旅游者的欢迎。云雾镇农业基础较好,离中心城市近,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良好优势。

3.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适用于有良好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或位于旅游风景区周围,与风景区之间有较为便捷的交通联结的地区,主要是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周边发展,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风景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云雾山自然风光优美秀丽,利用风景区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游客在欣赏风景区内的自然风景之余,派生欣赏乡村景观。

三、云雾镇现代农业、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思路

云雾镇依托良好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贡茶文化、现代农业等资源,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与文化旅游的产业融合,创新开发农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了旅游产品体系,促进了农业与旅游业及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在推动现代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方面,在以下几个方面要积极探索、努力创新。

1.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促进发展理念创新云雾镇的旅游开发一定要树立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体”的思想。民族文化不是作为旅游的附属产物,只有真正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云雾镇的布依族、苗族和汉族,构成了民族文化景观,其风俗、语言、节日独具特色。所以,在推进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各民族文化所固有的特性,另一方面要通过市场的渠道,深入挖掘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增强文化底蕴并贯穿到旅游景区的全过程当中,突出其地方民族文化元素特色,借此激发旅游的动力和活力,使旅游产品在更深的层次上、更高的品质上得到差异化的体验,从而也更好地保护了民族文化。

2.打破行业与部门壁垒,促进融合和协同创新云雾镇整体性发展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打破部门、行业壁垒,推进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以及科技、传媒等相关产业、行业跨界融合,推动各类优强企业进入文化旅游领域,推动科研、教育、民间组织等力量共同参与文化旅游发展,加强区域协作和资源、产品、市场整合,形成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合力。整合利用各行业、各渠道的项目资金,在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打造、景观优化等方面施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3.找准起点,开阔视野,规划创新建立省内外乃至国外规划力量共同参与文化旅游规划的机制,既发挥本土专家作用,又引入省外先进观念和技术,做到本土知识与国际视野的结合。云雾镇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观光地,一定要突出市场导向,提品需求,既要依托资源优势开发产品,更要整合资源创新产品,通过深度创意策划,促进有形文化旅游资源与文化风情、概念性地域文化等无形文化资源并重,规划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和活动,改变就资源谈资源的规划方式。遵循文化旅游的规律编制规划,以文化、景区、文化休闲区等结合为模式,规划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同时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四、结语

文化旅游融合规划范文2

实施文化旅游结构重组

开创文旅融合新局面

近年来,×县紧紧抓住文化旅游部门结构性重组机遇,牢固树立“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先行、项目带动、市场推广、开放合作,全面推进旅游业态创新和产业融合,着力构建文旅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全面开创×县文旅融合新局面。

一、基本情况

×县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成功创建省旅游强县,并连续多年获评×县域旅游十强称号,打造了×两家4A级旅游景区,×四家3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处省级旅游强乡镇、21处省级旅游特色村、×处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处省级精品采摘园和星级农家乐。培育发展了×家四星级标准旅游饭店,×家旅行社和营业部。自2004年起,连续举办了×届文化旅游节,“中国佛都 京杭水脊”旅游品牌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知名度。

2017年,×县加大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组建成立×开元集团,×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集团四大国有子公司之一。2019年,×县实施机构改革,文化和旅游部门组建为文化和旅游局,实现了诗和远方的结合,推进了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5月,×开元集团正式入股×文旅集团,划转资产×万元,股权占比×%,×寺景区融入全市文化旅游大格局,进入了跨越性发展阶段。

一是以规划为引领,明晰发展布局。我县先后编制完成了中都佛苑景区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寺景区总体提升策划、×湖湿地建设规划以及×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开发规划等。2018年,聘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编制了《×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前县政府已批准实施,为×县文旅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以文化为魂,促进产业融合。大力推进“旅游+”战略,积极拓宽旅游发展空间,重点实施“旅游+N”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旅游业与文化、教育、水利、交通的深度融合发展。发挥“旅游+文化”,成功策划了第×届×县文化旅游节,举办了开幕庆典、慈善捐赠、文化展演、全国书画邀请展、研学展示等活动,吸引游客达×万人次。发挥“旅游+教育”拓展文庙建设规模和层次,扶持文庙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完善了“成人礼”、“开笔礼”、“谢师礼”等参与性项目。

×运河考古遗址公园不断开发文化体验、遗址观光、考古研学、科普教育等活动,累计接待研学团队共×万人次,文庙儒家文化和×运河文化已经成为全县干部政德教育的两张亮丽名片。实施“旅游+水利”,联合水利部门开发中都水库水上休闲、垂钓等水上娱乐产品项目。实施“旅游+交通”,联合交通等部门建设了济北旅游大道、泉河景观廊道等旅游要道,指导×湖湿地开发了自行车比赛、自驾车营地、休闲旅游慢道等,构建了环×游憩带。

三是以项目为引擎,推动地域联动。通过多年持续开发建设,先后建成了×寺景区,×湖湿地、中都民俗馆、×枢纽考古遗址公园等景点。×宫旅游综合体项目累计投资×亿元,全面完成了外立面装饰装修工程。×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初步形成规模,新的提升规划即将实施。全县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得到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交通指示牌和旅游干道不断健全,较好地提高了文化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效带动了县城和景区周边镇村改造升级,面貌更新,开启了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思路。

四是以乡村振兴为助力,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湖湿地新上旋转木马、碰碰车、自控飞机、森林探险等娱乐项目,种植了荷花、牡丹、玉兰、连翘、迎春花等各类乔灌木和果树,将湿地打造成儿童的乐园、花的海洋。×镇古城村以“×国故都 ×故里”文化品牌为引领,以丰富乡村文化旅游业态为目标,建设了仿古街道、古×国博物馆、采摘大棚、药材基地,打造了×国遗址、×故里等×处景观,新上了×家农家乐、×家民宿,×处草莓采摘,成为×县首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村庄。×镇投资×余万元打造×山风景旅游区,建设了×等景观,完成了景区绿化、上山游览石阶、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利用土地流转等方式,联合周边村庄打造了茶园、梅园、核桃观光园、百合花观光园等,成功举办核桃丰收节、亲子挖土豆、百合园赏花等活动,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每年吸引游客×万余人。

二、存在问题

经过反复调研座谈和分析论证,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主要表现如下:文化旅游资源集聚效益不够明显,游客滞留时间短,综合收入提升慢;旅游景区公司化运作、旅游项目市场化合作进展较慢;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参与体验项目较少,缺乏演艺类、修学类旅游产品;资源整合不够、景区关联度不高、品牌影响力偏小等问题,没有把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品牌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下步思路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动旅游新旧动能转换,优化文旅资源配置,加快文旅项目建设,提升品牌效应,深化公司运作,积极融入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长廊,真正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产业、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到2025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达到×亿元,旅游产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以上,打造一批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省级乡村旅游品牌、新业态产品等。

一是坚持多规合一,科学描绘文旅产业发展蓝图。加强旅游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衔接,努力构建全域打造、全业融合、全景建设、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依托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运河古镇建设》,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凸显×枢纽位置及作用。指导×、×等乡镇做好×山旅游风景区和古×田园的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工作。

二是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持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储备打造一批重点旅游项目,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推动×宫旅游综合体建设。合理规划×寺景区西片区,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将其打造成为×地区高品位、独特性的研学空间。推进文庙儒学研学基地开发建设,丰富研学旅游产品,切实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全面打造政德教育基地和研学旅游基地。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推进×运河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启动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多维度、立体化、全覆盖的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网络。

三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县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工作方案》,注重文化特色,引导乡村旅游规模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持续打造×湖田园综合体、×山旅游风景区、×河生态旅游度假带、×古城田园等乡村旅游项目,集中培育“×—×—×”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指导有关乡镇(街道)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庄园,培育旅游特色村、精品民宿和后备箱工程基地,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古×田园景区提档升级。

文化旅游融合规划范文3

作为旅游发展建设的核心属性之一,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推动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在市场的结构调整下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在推动文化信息传播的同时,发展区域旅游业,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好的休闲文化旅游服务,促进中国整体旅游业向着休闲时展。

一、张家口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关键因素

(一)旅游产业的深化发展是融合的内在动力

在现代旅游业受到社会大环境影响,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着休闲旅游发展过渡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旅游参与人员对于旅游地区文化精神的诉求。而为了满足旅游人员的时代需求特征,突出显示旅游产业在文化方面的内在需要,旅游建设过程中就必将文化元素渗透于旅游产业活动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在产业内部催生出了具有个性特的强烈驱动原动力,促使文化与旅游真正的开始融合发展。

(二)旅游市场的结构升级为融合发展提供了外在动力

随着张家口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也由传统的单一性发展需要转变为多元化、高趋向的市场整体消费需要,从而对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旅游业必须不断的开发新产品来满足市场结构升级的需要,从而从外部激化了融合发展的产生。

(三)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促使以科学技术为发展支撑的相关行业的划分边界也由原本的清晰逐渐转变为现代化的概念模糊。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文化发展方面对文化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拓展,为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以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依托,将旅游地域的文化内涵真正的融于到旅游产业的构建之中,才能够从深层次赋予旅游地区强大的文化感染力,进而不断推进当地旅游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张家口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立足于地区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出规划设计的实践引领作用

文化与旅游在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事前规划。近年来,国家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促进作用,所以尤其强调在旅游地区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发展。国务院甚至为此颁布了相应的振兴文化产业规划以及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各省市地区也因此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共同推动文化旅游建设。张家口深刻了解了上级的指导意见后,结合张家口地区旅游发展的自身特色和时代形式,参照其他旅游地区的成功结合经验,对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建设进行了深入探索,最终制定出较为先进的规划措施,并在后期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以其能够真正的实现本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张家口崇礼的滑雪产业现已发展较为成熟,借助北京申办2020冬奥会这一契机,对滑雪产业进行整体规划,较为突出的是万隆滑雪场,其完备的旅游设施和合理的规划设计在世界已小有名气。

(二)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并不是单纯的配对和生硬的叠加,而是通过对具备一定市场价值、旅游价值文化资源的选取与加工,将其转变为旅游文化资源,才真正做到了文化旅游资源的结合发展。张家口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相当丰富的种类,但是各种类之间的结合性不强,所以必须在深入挖掘各项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具有内在联系的资源加以整合,真正的将文化旅游资源方面的优势转变为该地区在旅游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该地区竞争优势,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具体操作方面,可以集结社会历史文化研究界的相关人员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探索,寻求这些资源与社会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传承之间的结合点,走差异化和具有地区特色的融合发展之路。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张家口蔚县的传统民俗活动:打树花。这项古代被穷人家用来庆祝新年的方式延续至今成为一种受到世界各地游人欢迎的民俗文化,是对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的最好验证。中国民协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看过打树花表演后,撰文称:"中国人过灯节的风俗成百上千,蔚县暖泉镇的打树花却独一无二。

(三)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体验活动

在旅游地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注意融合发展中对传统文化单一模式的改变,将静态文化资源中相对分散的文化元素和高深的文化思想内涵转变为具备鲜明地域文化特征并且具有较强参与性质的旅游文化体验活动。要在旅游地区内注意对文化演艺作品的开发和设计,在满足社会大众心理需求的情况下,推动旅游地区文化演艺单位、场所和当期旅游公司之间的联合发展。并且通过一定的资金技术支持,鼓励承接文化表演的艺术团体能够在充足的资源支持下,创新节目表演形式,增强体验活动的实际吸引力,使游客在体验活动中感受文化精神的休闲审美享受。

三、结语

文化旅游融合规划范文4

一、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

旅游产业尤其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坚持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体制改革和产业化发展的历史重任,旅游产业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素质的关键时期。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1世纪文化旅游将会与探险旅游、运动旅游等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紧密结合,互为条件、科学发展,既是进一步把宜宾建设成为旅游强市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宜宾文化产业大发展,提升宜宾文化旅游“软实力”的客观要求。

(一)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旅游本身也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旅游活动,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到地方民族文化,同时,也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地方民族文化,因此,可以说旅游活动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我市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地方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既是加强宜宾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也是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有效方式。

(二)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优化和升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观光型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人们更多的要求参与到旅游过程中,对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品位有较高的要求。而宜宾目前的旅游产品仍以观光型、简单性的产品占主导地位,缺乏富有地方特色的高品位旅游纪念品,缺乏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等高端旅游产品。与文化产业融合,经过其渗透及辐射,用文化支撑旅游、包装旅游和指导旅游,使旅游产品具有更高的文化创意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同时为旅游者创造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潮流和时尚新品,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功能,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有利于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不仅会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而且会增加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游览和体验时间,游客通过对旅游目的地更深入的了解,加深了对旅游目的的感情,从而愿意继续在当地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旅游交通、餐饮、住宿、娱乐和购物等相关产业和部门的发展。

(四)有利于设计开发旅游商品,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一直是宜宾旅游的软肋,宜宾旅游纪念品品种少,产品雷同,设计、制作粗糙,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艺术品位不高。旅游纪念品是消费弹性较大的商品,文旅融合有利于深度开发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品质精良的旅游纪念品,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者,才能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增加旅游收入。

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建设了一批体现地方文化的旅游景点。宜宾市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建成有兴文石海苗文化博物馆、竹文化博物馆、酒文化博物馆、真武山道教古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文化旅游景点,这些景点有机地将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结合起来,在其建筑、布局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地方民族文化特色。

(二)培育了一批具有文化内涵的节庆活动。节庆旅游属于文化旅游的范畴,属于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活动,节庆旅游可以使旅游者在精神上获得享受和营养,使旅游者在停留期间具有较多的参与机会,以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宜宾比较成功地推出了一些旅游节庆活动,如中国宜宾酒圣节、蜀南竹海龙舟节、兴文高桩、农家“转转会”、兴文苗族花山节等,都是宜宾地方文化和旅游开发结合较好的节庆活动。

(三)推出了一批富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十二五期间,宜宾将重点推出能充分体现地方文化的四条精品旅游线路。一是酒文化旅游线:以五粮液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为中心,加快中国五粮液酒文化特色街区、流杯池酒文化主题公园的开发,形成中国酒文化旅游线;二是名城古镇文化风情旅游线:以宜宾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李庄、南溪、江安、龙华为依托,形成名城古镇文化风情旅游线;三是“五尺道”寻幽探秘旅游线:以翠屏区为起点,连接高县、珙县、筠连三县形成“五尺道”探险考古旅游线;四是红色主题旅游线:以、赵一曼、余泽鸿、李硕勋、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等革命先烈的故(旧)居、纪念馆为中心,打造宜宾红色主题旅游线。这四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的推出,是我市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成果。

三、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游客参与体验项目少。宜宾市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目前开发成熟的旅游产品主要以浅层次的观光型产品为主,景区基本是单一靠门票过日子;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不适应多层次的游客不同需求,景区体验性差、“回头客”少。旅游消费以吃住行为主,制约旅游产业链延伸。

(二)部分景区可进入性差,制约了文化旅游的发展。宜宾市较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较边远的县镇境内,如“五尺道”文化资源、赵一曼烈士故居等。这些景点交通建设滞后,影响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又如珙县的人故里是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然而由于该景点的交通建设相对滞后,可进入性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区的发展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三)缺乏文旅融合整体规划,整体宣传和整体营销。搞好规划是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互动融合发展的前提和先导。目前,宜宾还缺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进一步的整体宣传和营销就无法到位。如围绕“酒”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开发为例,目前就酒类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做得很好,但如何把“酒文化”融入“酒产业、酒产品”进行文化旅游的深度规划、开发、宣传和营销,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项目。

(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文化旅游产业是智慧产业,其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可以说,没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就不能形成高品位高质量的旅游产品。目前来看,宜宾旅游人才储备不足,整体素质不高,高端人才缺乏和创新力不足成为制约文化与旅游发展的重要方面。

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思路

(一)转变观念,促进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转变观念是实现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前提。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改变孤立强调旅游要素或文化要素的单一发展模式,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二者的融合,加快形成文化旅游互动发展、互融共赢的良好发展态势,逐步实现旅游景区景点由“卖景点”向“卖文化”转变。在实践中,我们以旅游业为载体,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将其作为提升经济效益、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源泉;推进旅游消费与文化消费的融合,将其作为拓宽旅游市场的重要引擎;推进旅游创新与文化创新的融合,将其作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支点。十二五期间,按照市委市政府“壮旅”的战略布署,宜宾市旅游局已完成全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就是要转变观念,把发展旅游业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径,把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旅游发展,提升宜宾旅游的品位和文化内涵,适应旅游消费需求取向的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产品高端化,推动产品创新和升级。

(二)体制创新,增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活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是实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根本保障。一是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改变文化和旅游分部门的管理体制,实行一体化管理,加强不同部门和各行业的有效合作与协调。在对文化、旅游企业管理方面,改变多头管理模式,精简文化、旅游企业创立时的审批环节,为文化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二是坚持规划引领。要按照大旅游的范畴编制好文化旅游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开发、以规划指导开发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文化旅游资源,杜绝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在制定规划过程中,坚持文化与旅游“互通有无、互为利用、互相促进、共同繁荣”的思路,高效配置资源,合力打造旅游文化精品,使文物保护、交通旅游、商业贸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三是狠抓体制机制创新。在组建文化旅游发展投资公司的基础上,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整合组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将文艺团体、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联合起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加快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发挥好市旅游管理委员会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增强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调控手段,发展旅游行业协会,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抓文化旅游的合力。

(三)市场运作,突破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瓶颈。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实现文化旅游投资从政府主导向多元投资和多方建设转变。长期以来,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瓶颈”。为此,应当坚持和完善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政策,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一是制定并完善“鼓励与扶持社会力量参与两个产业互动发展”的优惠政策,在不断加大以财政资金为主导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鼓励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资本以各种形式进入文化与旅游产业,参与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二是成立宜宾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公司。以文化旅游重大项目投资、贷款融资担保、产权产品评估交易为主要职能和运营手段,通过资本撬动、项目带动、市场运作,推动文化旅游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资源整合重组、规模经营,把集团公司打造成为立足宜宾、面向全国甚至上市融资的文化旅游产业融资平台和战略投资主体。三是加快培育民营文化旅游企业。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扶持鼓励改制职工、名家能人、非遗传承人、专业技术人才创办文化企业。鼓励支持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向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集中,向“专、特、精、新”方向发展。

(四)整合资源,重视文化旅游业的品牌建设。品牌文化,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经济因子与文化因子相融合的集中表现。任何一个旅游项目的远近闻名和常兴不衰,固然有资源优势的重要因素,但品牌文化的建设或包装,则是旅游产品“好景不怕路途远”的重要原因。企业和产品是品牌的载体,文化则是品牌的灵魂和品味,对于任何一种品牌文化建设来说,都必须集中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六种资源要素的优势,精心打造敢为人先和天下先的品牌文化。 这些年来,随着我市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品牌文化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中国宜宾酒圣节、蜀南竹海春笋节、南溪豆腐干文化节等,品牌文化虽然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其节庆活动过程中的文化氛围仍然还比较淡薄,没有得到深度的开发,相关配套设施未完全到位。品牌文化建设意在品牌,重在文化,因为文化是品牌的内涵、底蕴和灵魂。宜宾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白酒之所以叫“五粮液”,如此等等,均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如对酒文化的开发及品牌文化建设,必须了解酒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和影响。品牌文化贵在创新,重在升华,关键在于文化创意。一般企业及产品的品牌文化建设是如此,文化旅游业的品牌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因此,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推进旅游产品的品牌文化建设。

文化旅游融合规划范文5

关键词:曲靖;融合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5)05-0152-04

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背景

(一)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自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已经从工业经济时代向后工业经济时代过渡,在此过程中,原来基于加工、生产的基本发展方式转向以信息、知识、文化为依托的发展方式,于是创造财富的重要因素也从体力劳动或资源能源等硬实力转变为知识、信息、文化等软实力。在此背景下,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更加紧密,一方面经济活动中,文化等要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诸如企业的信念、文化及价值观等具有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文化也进入市场,通过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获取经济效益,成为一种生产力。全球范围内的电影、动漫、激光唱片、旅游等产品的兴起和发展便是一种表现。文化产业不仅可以通过市场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同时文化自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会影响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如果不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就会遭受国际强势文化的冲击和挤压,国家文化安全不能保障。党的十七大曾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09年,国务院又制订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10月,中央“十二五”规划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定位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正式位列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中。

(二)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关于旅游产业,一般认为是以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基础,以旅游者需求为导向,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吃、住、行、游、娱、购提供服务,满足旅游者精神、物质需求的综合性产业。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同样因为地域及资源制约、环境压力、游览形势单一等难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而成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使得我国旅游业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

(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性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大发展的前提下,为了提高产业竞争力,原本各自独立的产业,相互渗透、交叉,原有产业边界变得模糊甚至消失。在原有的产业边界处融合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形态。这些新产业形态促进经济得以极大发展,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融合发展成为当今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水平低,竞争力弱,特别是由文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同时,旅游产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需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同属于第三产业,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具有天然的耦合性。首先,旅游是一种包括文化交流在内的社会活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方面,旅游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其出行的动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旅游资源本身就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体现,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凝集着人类精神文化的神韵。其次,旅游是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载体。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旅游得以传播、保护和继承,文化因为旅游的开放而鲜活起来,更加富有生命力。

2009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并提出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十项措施,要求各地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年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是旅游产业融合首次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同时现在许多地区开始通过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力求以达到优化产业结构,提质增效的目的。

党的十进一步强化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被列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文化改革发展做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文化产业发展释放了强劲活力,注入了强大动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文化与相关产业特别是旅游产业的加速融合将是必然趋势。

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就业,增收入,推动中西部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重要作用。《意见》将创新文化旅游产品作为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的六大措施之一,鼓励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两翼齐飞。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旅游也进入了重大战略调整时期,旅游的优化升级成为关键环节。要实现其发展模式、形态和内涵的优化,通过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将文化内涵与文化创意元素以相应的技术手段植入传统旅游产品中,生成新的旅游业态和产品形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再加上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及政府对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支持,从而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和整合,不断壮大发展。

二、曲靖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一)曲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曲靖,珠江源头第一市,爨文化的发祥地,有悠久的历史、众多文物古迹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这些都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条件。2012年,曲靖文化产业增加值为77.45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23.33%,高于同期曲靖GDP增速7.33个百分点,成为曲靖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曲靖市委、市政府也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十二五”期间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提出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云南省平均水平。

(二)曲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012年以来,曲靖以“文化曲靖、休闲曲靖、美食曲靖、美丽曲靖”的形象定位,打响了“大珠江源旅游”品牌。2012年,全市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实现旅游业总收入63.7亿元,同比增17%,带动了各行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逐步成为曲靖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了实现旅游跨越发展,加快曲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曲靖在加强旅游要素配套设施建设之外,要寻求与其他产业在功能、形态上的融合。

(三)曲靖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曲靖作为云南省第二大城市,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北部、中部和南部片区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其中,以珠江源、爨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文化品牌已具雏形,一批重点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初见成效,并成功举办了珠江源美食文化节、会泽钱王之乡文化旅游节、罗平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同时6个省级旅游小镇正在开发之中。曲靖市“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将曲靖市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为“一带、两核、两翼、八园区”,基本都是立足于文化与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而策划的。可见,曲靖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主体框架和区域布局基本形成,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初步树立。

(四)曲靖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曲靖近几年的文化产业和旅游融合势头迅猛,但由于起步晚,理论研究少而不全,不能进行有效的理论指导。加之两产业发展不平衡,融合仍存在很大不足。

1.曲靖的本土文化与旅游景观融合度不足

作为“入滇锁钥”,曲靖是云南受中原文化影响最早的地方之一,有据可考的历史文献极多,历史典故丰富多彩。可正是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每每遇到战火,曲靖城总是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各种历史古迹不断毁于战事。以至于到如今,曲靖城内难以寻到规模性的历史古迹。一个有文化却无法寻求追忆的地方,连本地居民在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间都慢慢淡忘了老曲靖的故事,如何吸引外地旅行者的目光?其次,曲靖虽有宜人的气候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较昆明、丽江、大理、西双版纳等著名旅游地,资源优势不明显,本土传统文化缺乏清晰的脉络和宣传,不能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客观上制约着曲靖文化及旅游产业的发展。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文化旅游消费需求不足

“当城市化率超过45%、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时,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才会更高,休闲娱乐消费才会有一个新的增长。”2013年,曲靖人均GDP刚好达到4308美元,低于全国的6767美元,但同年曲靖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379元,远低于全国的17233元,这组数据显示了曲靖当地居民消费能力偏弱,购买力不强,消费需求尚未完全激发。当然,一来是由于曲靖市民总体收入不高,限制了其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其次,与曲靖本地人多年养成了重实物、轻文化的消费习惯有关。再者,曲靖的高质量文化消费品不多见,就算有一些,经常是某个商家或单位的促销行为,只针对某个客户群,本地居民并不能普遍享受类似的文化大餐。因此形成了本地人消费不足,对外地人的吸引力不够的现象。

3.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低

近年来,曲靖文化产品生产获得大丰收,一批高质量依托本地风土人情创造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舞蹈等在全国相关评选中获奖,反应良好。但是高质量的生产并未带动相应文化产品的消费增长。比如麒麟区翠山影视城也承接过一些有名的影视作品拍摄,但该影视基地并未因此形成气候,在当地居民眼中,翠山只是锻炼的好去处,与影视城无关,该景区常年处于亏损状态。再如《布依姑娘》并未因在法国获奖而顺势与罗平多依河景区、九龙瀑布群景区结合,实现文化旅游的共赢发展。对比湖南电视台推出的真人秀――《爸爸去哪儿》,每播完一站,游客蜂拥而至,对影视中出现的景点流连忘返,极大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如何有效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推动文化旅游共同发展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构建曲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一)优化曲靖文化旅游空间布局,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自古以来,名胜古迹之所以声名远播,让人们流连忘返,不仅仅因其自然风光的绮丽多变,更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曲靖“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所构建的爨文化产业园、会泽铜商文化产业园等功能性产业园区,力求以其多功能、重文化、可参与等特点,营造与本土传统文化相吻合的文化氛围,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和谐发展。一个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区应当具备浓郁的文化氛围、独特的建筑风格、多样的文化产品和完善的服务设施,这些因素恰巧也是旅游发展的空间载体。这样一来,园区与旅游地实现了地域空间上的重合,文化中有旅游,旅游因文化而变得生动。

当然,在构建“八园区”的过程中,要注意文化园区不是利用巨资打造的一组配合单调的历史文字说明,无人问津的空荡荡的仿古建筑群,而应当结合曲靖当地文化,深挖精髓,抓住特色。比如爨都御园,曾荣列2011年度全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区域品牌”第六位,它的规划思路是以中央祭祀广场建筑群和东方三十七部组团两大功能区为主体,利用爨文化的独特性和排他性的资源素材,规划设计主题文化产业园区。这就是地产旅游与爨文化融合发展的一个项目。其理念是展示爨文化,融多种民族风情为一体,组建宜居、易商、易游乐的国际化主题园区。以这个项目为例,笔者认为其理念和规划新颖、具有特色地域色彩。但是真正通过该园区盘活爨文化遗存,集文化和旅游于一身,形成吸引力,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诸如要使其规划的爨都大戏台、茶马互市可参与、可体验、有文化价值的话,就得在产品开发、宣传、营销、提供服务等各个环节下功夫。

(二)突出品牌文化主题形象,大力发展特色旅游文化

曲靖一直以云南重要的工业城市自居,历年当地城市规划也把工业强市作为城市发展方向。工业城市的定位过于宽泛,不能清晰传递城市的精神。一方面,曲靖的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附加值低、资源型、耗能型、粗放型的高碳产业比重大,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另一方面,作为高附加值、低碳排放的现代服务业比如文化旅游产业,并无明显特色优势。

2014年8月26日,文化部与财政部下发《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细化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特色文化产业成为增强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件首次将“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单独提出来,“特色”成为文化产业“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反映了文化产业的政策制定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精耕细作”的趋势,意义重大。曲靖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旅游资源立体多元(曲靖文化融珠江源文化、爨文化、节庆文化、历史文化等文化资源于一身)的城市,必须高度重视地域特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和发展,对内可凝集众力,谋求共同发展;对外可以准确传达,提高知名度、美誉度。

曲靖近年来一直在打造“珠江源大城市”。珠江源是我国第三大江――珠江的源头,是广大珠江流域和港、澳同胞抒发“饮水思源”之深情,畅想寻源探源之幽的最佳目的地。珠江源便是曲靖独有的、可辨认的、易于识别的标志。围绕珠江源的城市形象定位,以“水文化”为创意,规划建设滨水文化系列景观,以“一水滴三江”,“有容乃大”的宽阔胸怀,融合本地各种传统文化,真正借“珠江源头”,让曲靖因水而灵动,魅力无穷。

(三)重构曲靖文化旅游产业产品

1.加强技术创新,开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新产品

技术进步与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由于技术创新导致技术融合,进而使不同产业有共同技术基础,最终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对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而言,技术创新是重要的催化剂。应用先进的声、光、电制作技术,将静态的文化旅游产品变得可看到、可感觉,仿佛置身其中,对消费者形成强烈的震撼。这样的产品才会有竞争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曲靖文化产业发展正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市委、市政府从组织体系、配套设施、智库建设、市场营销方面制定了相关措施并给予政策及资金上的支持。曲靖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应当以此为契机,借鉴各地融合发展取得成效的做法,结合本地实际,在曲靖“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一带、两核、两翼、八园区”的文化产业项目中,应用网络广告、数字化电影、电脑设计等高科技手段,通过文化创意和加工生产,创造出有鲜明特色的曲靖文化旅游产品。像会泽铜商文化产业园区,除了修复建造相应展馆外,可以引进新技术,通过四维电影展示会泽铜运史、商帮财富发展史,让历史活灵活现于眼前,让人犹如身临其境。再如铸币局的修复创新,不要只简单设置酒吧街、文化茶馆,让本身有价值的铸币文化概念模糊不清,主题混乱,可以通过电子技术进行古钱币展示及鉴赏,并在铸币局内提供相应设施,让游客亲自铸币体验,加深对特色文化的了解。

2.加强创意研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旅游

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部署旅游业改革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大计。其中在部署旅游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曲靖市政府也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曲靖市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切入点,力求把乡村旅游打造成曲靖市旅游业的一大亮点。曲靖在发展乡村旅游上具有经济基础好、交通便捷、产业融合基础好等优势,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目前全市依托农家乐开展的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但各处乡村旅游大都以吃农家饭、垂钓、农业观光为主,存在着形式趋同和产品同质的问题。如何做出特色,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差异化发展,形成种类丰富、特色鲜明、设施完备、服务规范、多层次发展的乡村旅游产品新格局,结合本土文化,把创意元素植入乡村旅游产品中去,提升传统乡村旅游的档次,是值得深思的。比如麒麟区的南湖山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而只有农家饭、烧烤、滑草等传统项目,游客一般滞留时间不长,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事实上,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不仅仅是简单的吃、住、行、游、购、娱,还需要了解相关文化背景,获得身心愉悦的服务。创意文化必定丰富旅游产品和提升旅游质量。如果能利用南湖山的森林,依山而建一些古朴的品茶场所,试想松涛阵阵,三三两两好友,沏一壶清茶,高谈阔论,人生亦不快哉!南湖山林间空气清新,是曲靖难得的天然氧吧,若能结合养生文化,开发诸如森林SPA、瑜伽等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必能满足现代人对健康的需求,拓宽乡村旅游的宽度。因此,乡村旅游应当将创意作为核心资源要素,结合本地乡土文化,探索旅游与创意文化深度融合、效果显著的新业态和新的创意旅游产品。

《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还提出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曲靖是一座环境优美、社会安全、民风淳朴、生活舒适的城市,它分别在2005年、2006年、2008年、2013和2014年被评为“全国十佳宜居城市”;2009年,曲靖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城市发展代表”,2014年,曲靖市及辖区内的马雄山分别登上“2014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榜50佳”和“2014中国避暑名山榜100佳”。曲靖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栾海燕认为,休闲旅游是一种需求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休闲旅游更强调文化的重要性。休闲旅游本意是缓解身心劳顿,提高生活质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说,不能只追求通过休闲旅游来赚钱。那么,既要不做痕迹地提高经济效益,又要能充分反映休闲旅游的人文关怀,创意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个好的文化创意,既能刺激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又能让旅游者转换心情,提高休闲旅游质量。比如北京的798艺术区(一个废旧工厂变成集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等文化园区),就是一个创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成功范例。休闲旅游是旅游发展的高级形式,其休闲旅游产品较传统旅游产品有更高质量的要求。比如为休闲旅游产品赋予情感诉求,增加旅游者的体验价值。

(四)完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

在曲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构建信息交流平台,能够及时进行两个产业相关的部门、信息的有效沟通,从而拓宽合作的领域,实现共赢。另一方面为了从组织与制度上克服跨部门、跨行业融合的各种困难,建立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工作小组,合理分工,协调发展。此外,利用政策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建立专门服务文化旅游产业的团队,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对接、信息服务、业务培训、信用增进、资金支持等方式,促进文化旅游与金融对接,扶持骨干文化旅游企业和小微文化旅游企业。

(五)加大培养旅游文化复合型人才的力度

实践证明,旅游的发展需要有知识、懂文化、懂旅游的人才积极参与。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保证,旅游业的核心产品是服务,而旅游服务必须由旅游人才来提供。尤其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一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养本土人才,比如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优秀人才到国内外旅游院校进修学习,培养专业的高素质的文化旅游高级管理人才,并通过相关激励机制留住人才。以此保证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建立并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相关政策、优惠条件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比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领域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另外,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有大旅游的思维,能用产业融合的范式理解旅游发展空间,培养具有融合战略观、跨行业驾驭能力、多业务水平的人才。

文化旅游融合规划范文6

一、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及金融支持情况

(一)旅游文化产业体系开始构建,文艺表演、工艺美术、文博、摄影业等发展较快

自1988年建市后旅游业迅猛发展,到2007年,三次产业比例达到1:1.4:3.5, 200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1.25亿元。在旅游市场的驱动下,旅游文化产业不断兴起。至2007年,全市有文化经营单位1816家,总资产11.5亿元,年产值3.7亿元,上交税利0.46亿元,从业人员2万余人,全市文化产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在GDP中已占到3%,永定区来自文化产业的税费达到财政收入的15%以上,文化产业已成为全市潜在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整个与旅游相关的文化产业中,文博旅游、文艺表演、工艺美术、摄影业发展较快。全市文博旅游业固定资产达1.18亿元,年产值达3000万元;民营文艺表演业已投资上亿元,年产值9000万元左右,其中武陵源“魅力湘西”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营业收入过千万元;工艺美术业中以军声砂石画研究院为主,已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培养工艺技术人才60多人,2006年年产值270多万元;摄影从业人员达850多人,年产值达8500万元。

(二)旅游文化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民间借贷和银行贷款

大多数运作较好的旅游文化企业为民营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自筹资金或非正规融资渠道进行创业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另一部分来源于银行机构贷款,但银行贷款大都是在企业有一定发展基础、具有建筑物、土地等固定资产可以抵押时得到发放。特别是在初创时期,由于文化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固定资产少、抵押物少,与他人合伙或找人入股、民间借贷等是其融资的主要办法。据典型调查,在企业通过运作取得初步成功后计划追加投资时,由于具有较好基础一般可以得到投资额30-40%左右的银行贷款支持。比如,鸽子花酒店及其演艺中心目前已基本建成,总投资1.2亿元,得到银行贷款支持4200万元;《魅力湘西》节目的业主合伙出资30万元,采取民间资本加专业剧团的方式先后与其他剧团、歌舞团合作于2004年推出此大型晚会,由于切合市场需求获得很大成功,2005年主要通过自筹资金、民间借贷投资1400万元建成“魅力湘西大剧院”,经营状况良好,目前又计划投资7000万元建立可以容纳3000人左右的大型演艺中心,银行机构已有意向贷款3000万元。

另外,一部分旅游文化企业还得到了财政资金的支持。鸽子花酒店项目列入湘西大开发建设项目之中,得到湖南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的扶助;军声画院成为湖南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将获得产业支持、资源配置、信息服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重点支持。

(三)金融服务水平提高推动旅游文化业发展

金融机构不断提高和改进金融服务水平,有力地促进了旅游文化业的发展。针对来张旅游的韩国游客较多、而韩币不可兑换的问题,金融机构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于2005年开办了个人韩元现钞兑换业务,目前金融机构又与国际旅行社签定了外币代兑协议,解决了境外游客落地外币兑换问题。金融机构开发出了品种较齐全的动产抵押、动产抵押与不动产抵押捆绑等融资方式,满足旅游企业、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2008年全市金融机构新增门票收入抵押、存货、应收帐款质押等动产抵押贷款8.99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额的40.9%,首次对旅行社开办旅游车辆动产抵押贷款800万元。不断发展银行卡业务,改善支付结算环境,在旅游区表演场所、展览馆等地增加了POS机,方便游客刷卡进行购物、文化娱乐等各项消费。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增强了资金吸引能力,且旅游文化市场发展前景较好,一些文化企业前来进行投资创业。天门山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项目就是天门山旅游公司与广西中元山水旅游文化公司联合投资的项目,计划投资7000余万元。

(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及金融投入存在很大空间

按照旅游构成的六要素,2007年旅游收入中住宿、餐饮、游览、交通、购物、娱乐、其他所占比例分别为15.8%、14.5%、28.0%、18.0%、15.2%、5.0%、3.5%。旅游收入中,住宿、餐饮、交通、游览所占比例较大,占76.3%,而文化娱乐、旅游工艺美术等商品购物占比很低。1989年-2007年,旅游娱乐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平均值为3.25%,对旅游总收入的增长贡献很小。来张游客,无论是境外游客还是国内游客,人均花费均较低,从2006年统计数字看,丽江的游客人均消费达到1020元,黄山是780元,而张家界仅有420元,其主要原因是,旅游产品单一,游客停留时间短,据抽样调查,张家界游客平均停留天数为3.2 天,加之旅游商品、旅游文化娱乐业落后,减弱了游客购买力。但从另一方面看,随着张家界建设世界旅游精品的推进、旅游产业的提质升级,旅游文化产业和相关的金融投入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张家界市2006-2015年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步规划,到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20%,占第三产业的15%,从业人员6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20%,形成创意设计、艺术创作、工艺美术、演艺娱乐等产业群,建成湖南文化产业特色城市。

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及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投入不足,利用、挖掘文化资源不够

2007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文体娱乐业投资7207万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1.4%,低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目前,全市文化产业生产能力不足,部分文化资源闲置,文化活力没有充分发挥,旅游文化市场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未达到全省4.9%的平均水平,与旅游、文化资源的优势地位不符。比如,全市文物资源丰富,现有国家一级文物41件,二级文物186件,三级文物1183件,因展馆缺乏等,大部分文物被束之高阁,历史文物资源得不到很好地展示。对已有的旅游文化资源缺乏整合和深层挖掘,旅游项目较为单一,文化含量较低,难以吸引游客延长停留时间。文化企事业单位经营规模偏小,规模化、集团化的大型文化企业没有一家,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产业优势没有发挥,旅游文化产品的生产还处于低水平状态。

(二)文化创意产品无形化时间长,价值增长难确定

受发展理念、人力资源、资金筹措、市场等因素影响,文化创意企业和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存在不确定性,也给企业融资和银行支持带来很大的难度。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化运作过程较长,一般包括策划、创作、后期制作、政府审查、商业推广、销售等环节,其中策划、创作、后期制作占据了生产过程的大部分时间,在此阶段,产品正在形成当中,处于无形化状态,如果此时出现风险,投资者几乎不能回收投资。比如,张家界盛唐民族文化交流中心生产的民族艺术节目《梯玛神歌》在2008年7月份试营业中由于旅游形势不如往年、观众人数不理想等而处于暂停阶段。而文化创意企业大多为小企业,甚至是以个人工作室命名的个体工商户,由于缺乏抵押物、质押物,难以得到银行贷款支持。就张家界的情况来看,已有的旅游文化企业的贷款大都以建筑物、土地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物。军声砂石画院准备建设新的砂石画展览和研究基地,需要投资2500万元,其新基地的设想和规划前景较好,但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只认定其老基地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物同意发放1000万元左右的贷款,由于资金不足,其新基地的建设目前未能动工。

(三)旅游文化市场粗放,存在一定的低水平无序竞争现象

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没有跟上,旅游文化市场培育不足,总体上看,旅游文化企业规模小、经营散、水准低。如演艺业,企业处于一种自生自灭、无序发展的状态,一些文化项目一哄而上,造成文化经营户口盲目扩张,行业之间竞相降价,贱卖艺术成果。武陵源区已有5家演艺场所,还有一家机构准备投资1700万元新建一座演艺场所,目前,市、区已有10家演艺场地,已成较大规模。同时,由于本地城市常驻人口不到20万人,且用于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性支出很少,本地消费需求严重不足,文化企业的发展几乎完全依赖于旅游市场,因此大都受制于旅行社和导游,门票收入中有相当部分要给予导游。土家风情园的大型文化演出节目“土风苗韵” 投入较高、制作较好,曾受游客和观众好评,由于旅行社和导游主宰旅游市场,掌握客源的去留,演艺单位之间大打价格战,一是对游客的门票价格难以提高,其次是给于导游的回扣较高,其门票价格38元,给予导游的返还达20元,最终导致这台优秀节目经营艰难。这也给银行机构的贷款带来较大风险,土家风情园目前尚有银行贷款2700万元,特别是受冰雪灾害、地震、假日调整等因素影响,经营收入下滑,经营利润偿付利息也存在困难。

(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够理想,专业人员缺乏

由于法规政策不完善,一些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差,只顾个人或小团体眼前利益,在民营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和民营旅游文化企业经营过程中人为设置障碍。一些已经出台的法规政策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缺乏连续性和一致性,在执行过程中协调难度大,常常遇到阻力。如军声画院想利用自身优势将企业做大做强,金融部门也愿意扶持,但由于某些职能部门不支持,至今未能实现企业扩张,在原计划规划建设中投入的购买土地的钱难以追回,现每年光付利息就需几万元。永定区老图书馆、张家界文化影视城等项目在土地置换、招商引资、合作开发中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同时,旅游文化专业管理和经营人才缺乏,使企业难以持续发展壮大。全市旅游文化从业人员较多,但旅游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专业型、专家型的领导人才和管理人才都比较短缺,熟悉文化旅游经济宏观管理和规划方面的人才更是缺乏,直接从业人员方面,缺少一批既懂旅游、懂文化,又善于经营的企业家,使旅游文化资源难以充分转化成旅游文化的产品优势、经济优势。

三、金融支持及相关政策探析

(一)充分挖掘利用文化资源,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加大投入

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深度开发,创新旅游文化产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兴办旅游文化产业,形成企业投入、政府资金、银行贷款、民间资金、境外资金、上市融资等多元投入机制。地方政府率先加大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研究和人才培训的投入,提升旅游品位,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把政府政策导向、财政适当投入与信用担保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建立相应的项目贷款担保机制,有效解决中小文化企业信贷担保问题,引导银行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改制上市融资。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等国有文化单位的公司制改造,积极引进外资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文化行业企业投资文化产业,提升整个行业水平。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培育中小文化企业逐步发展,并促进其财务管理和治理结构的完善、规范,帮助化解企业融资中抵押担保难和财务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疏通银企之间的“梗阻”。

(二)金融机构积极创新,探索推出面向文化企业的金融产品

积极探索符合文化企业特点的贷款评级和授信指标体系,深入分析旅游文化企业的盈利模式和风险特点,在文化企业发展的策划、创作、推广销售等不同环节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由于文化企业普遍规模小,注册资本少,而且大都没有固定资产可以抵押,因此需要探索以企业知识产权、技术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的方法,如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已于2007年对北京的文化创意企业开展了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探索以信用建设为支撑的融资模式,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对信用记录好、行业有前景、产品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提供信用组合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