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与亚健康的区别范例6篇

健康与亚健康的区别

健康与亚健康的区别范文1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关注健康的同时,提出了第三状态或亚健康状态的说法。在世界各地,一些企业家、知识分子、各界精英,由于忙碌的跨时区飞行、多项兼职、超负荷运转,承受着生理、心理过度透支的压力,使其生物节律紊乱,加之潜在的疾病,造成过劳死、英年早逝。中医养生、防病的理念,早在两千年前的中医名著《黄帝内经》中即有关于“未病”的论述。近年来,亚健康概念的争鸣,理论和探讨,标准及干预手段的制定,以及各类亚健康机构的相继成立,使亚健康成为热门话题。由此,中国亚健康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阶段。

世界中联亚健康专业委员会是国际性的亚健康领域的专业性与综合性并重的组织,它的成立意义深远,对于推动世界各国(地区)的亚健康学术交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中医各专业间联合与协作,尤其是中医在全世界的影响与传播,将起到重大作用。其口号是“世界、民族、中医药、亚健康”,旨在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药食同源”和“整体养生”的理念,结合现代检测技术,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传播亚健康知识,发展亚健康产业。

此次大会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致开幕词;世界中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振吉作了讲话;世界中联副秘书长姜再增宣读了任命书:项平(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当选为世界中联亚健康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机关服务局局长)当选为世界中联亚健康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世界卫生组织西亚太区官员崔生勋、世界中联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陈得福分别作了讲话;北京301医院亚健康研究所被授予“亚健康科研基地”牌匾。

此次大会是一次国际性的、以发展中医药为主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亚健康理论及干预等大型研讨会,旨在人人关注健康、减少亚健康人群,以世界、民族、中医、亚健康为关注点,促进世界各国(地区)中、西医医疗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寻求国际间有关亚健康的防治合作、产品开发、教育培训等。

健康与亚健康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 亚健康 反射区 足部 按摩

亚健康状态是指非病但亦非健康的状态,是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机能低下中间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离(移)状态”及“灰色状态”等称谓。亚健康状态常常是很多疾病如肝炎、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的前期症兆,因此积极有效地防治亚健康状态具重要的医学意义。作者于2010年1月~2010年6月期间采用按摩足部反射区的方法调治亚健康状态人群60例,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20例亚健康状态人群来源于前来广西元之源健康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亚健康调理中心接受保健推拿者,均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的亚健康的判断标准:①持续三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能维持正常工作,不适持续时间达1个月以上且经休息不能缓解者;②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或略有改变,无论从症状,还是从实验室指标角度,均不能构成现有“疾病”的诊断标准;③无重大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④尽管有非重大器质性疾病诊断,但无需用药维持,且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减退无因果联系。将本组120例亚健康人群按查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按摩足部反射区组与常规中医保健推拿疗法组,每组60例。两组人群的性别、年龄、职业构成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调治方法

1.2.1 观察组:采用按摩足部反射区的方法,方法大致如下:先用中药煎出液(药液)趁热浴足10~20分钟后拭干后取半坐位,施术者操作时先行左脚,后行右脚。操作前涂擦按摩膏剂,开始操作及结束手法均采用屈食指点法、屈食指按法和屈食指刮法,刺激足部的肾、输尿管和膀胱反射区各5分钟,然后按位于足趾足底足内侧面足外侧面足背的顺序依次按摩全足其它各反射区10分钟。在按摩的过程中如碰到阳性反射区(如受术者觉得痛觉敏感或施术者觉手下有结节、条索或气泡样感的反射区称之为阳性反射区)则需要重点加强手法的操作次数。术后嘱受术者尽可能多喝温开水。

1.2.2 对照组:采用常规中医保健推拿疗法,方法大致如下:接受调治者分别于俯卧位、仰卧位接受中医保健推拿法调治。①俯卧位操作:先用放松手法(如掌根揉、推法等)放松肩、背、腰、臀及双下肢后侧面,然后按头颈肩背及上肢背及腰骶下肢的顺序,施以滚法、穴位点按法、揉法、推法等推拿手法;②仰卧位操作:按头面上肢下肢顺序施以滚法、穴位点按法、揉法等推拿手法。

1.2.3 时间与疗程:两组每次按摩的时间均为45分钟左右,均为每周2~3次,4周为1个疗程,调治1~

2 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采用自拟疗效标准:痊愈:身心上不适应的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如疲劳、虚弱、情绪改变等临床症状消失;显效:上述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有效:上述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无效:上述临床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调治1~2个疗程进行疗效统计。结果见表1,两组比较,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提示按摩足部反射区疗法与中医保健推拿疗法对亚健康状态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3 讨论

健康与亚健康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基层医院;护士;亚健康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639-02

亚健康状态是近年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非疾病状态,是指人们虽然还未患病,但已有各种程度不同的患病危险因素,具有发生某种疾病的高危倾向,又称次健康、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1],护士是一种特殊职业的群体,为了解基层医院护士亚健康状况,本课题组成员于2010年9月至11月对高明区3所医院325名护士进行亚健康状况现场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高明区3所医院323名护士,年龄20-53岁,工作至少半年以上,学历:中专(高中)75名,大专212名,本科生36名,婚姻状态:已婚238名,未婚86名,丧偶1名,职称:护士159名,护师83名,主管护师72名,副主任护师9名。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工具:本课题组根据《亚健康症候量化诊断标准》量表设计的原理,[2]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设计高明区亚健康状况调查年龄表,分为躯体症状10条、心理症状15条、社会症状5条以及相关因素,每个条目按1-5级量化计分,该表界定的健康状态为30-39分,亚健康状态为40-69分,70分以上为疾病状态,得分越高,说明健康状况越差。

1.2.2 调查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由课题组成员现场发放问卷,包括基本情况、亚健康人群中医基本症侯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填写问卷前简单说明填写方法及大约需要填写的时间、调查的目的和意义,要求被调查者按指导语填写,不明白的问题调查员现场解释,为保证填写真实和可靠,均不填写姓名。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对录入数据采用ⅹ2检验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25份,回收有效问卷323份,回收有效率99.3%,亚健康状态人数186名,发生率57.58%,由(表1可见),护士亚健康状态与科室、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等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择业的艰难、工作的繁重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护士的负荷越来越重,生活不规律,加班加点导致严重缺乏休息和睡眠,容易发生疲劳而产生亚健康。

3.1 护士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情况:从对3所医院护士调查结果表明,护士的整体健康水平很不乐观,护士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达57.58%,有的已达到疾病状态占10.8%,与我国学者对临床护理人员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为51.5%-57.0%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3],可能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有关。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及社会的发展,对护理工作有的要求越来越高,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除了要承担大量繁重、复杂的日常工作外,还要承受社会压力、晋升竟争等,再加上人力资源严重不足,长时间的高压状态和身体症状得不到改善,间接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3.2 护士工作科室与健康状况相关分析:工作紧张度高的科室护士更易出现亚健康:从(表2显示)不同科室护士健康状况差异较大,内科、ICU、儿科、手术室亚健康状态发生率在60%以上,其中手术室亚健康状态发生率达75%以上,手术室属于工作紧张度高的科室,工作繁重,节奏快,无规律,连续工作时间长,饮食不定时,人力资源不足,人际关系复杂,造成护士思想高度紧张和身心疲惫。

3.3 护士的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态、夜班次数、学历以及职称是影响亚健康状态发生的主要因素:由(表1可见)护士亚健康状态与年龄、职称、学历、夜班次数、工作年限等有统计意义。职称:护士49.06%,护师69.88%,主管护师为59.72%,副主任护师为77.77%。学历:中专54.67%,大专56.13%,本科72.22%,护理人员亚健康状态率与职称、学历高低成正比,这可能与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及面临晋升压力,她们克服各种困难,一边完成紧张的工作,一边学习,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学习与不规律的生活,使她们机体容易产生慢性疲劳状态。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亚健康的发生率越高,不同工作年限亚健康状态有差异,提示护士工作年限长短与亚健康发生有关,年龄往往与工作年限相伴随,调查中发现,工作年限0-5年最低,是20-30岁的护士,一般处于刚出来工作,虽然工作熟练程度不高,工资福利待遇也较差,但是她们身体状态好,即使感到疲劳,休息一会就容易恢复状态,而30-40岁、工作年限10-20年是护理人员亚健康发生的高发期,这可能与她们既要面对工作学习的压力,还要担负家庭,照顾老人及子女的任务。值夜班护士比不值夜班的护士更易发生亚健康,每月夜班次数越多,亚健康的发生率越高,可能与夜班护士生活无规律,熬夜造成内分泌失调,体力消耗有关。已婚与未婚无差别意义,但是遭遇生活事件,如离婚、丧偶的人员差异很大,可能与经济负担过重,情感交流变得越来越少,孤独,而产生各种负性情绪,引起亚健康,因此需要社会特别关注。

参考文献

[1] 郭阳阳.护士亚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17(5):88-89.

健康与亚健康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亚健康;保健品;合理使用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23-01

一、中国保健食品现状

现在,很多人把亚健康的各种不适症状都归结于“虚”的范畴,按照“虚则补之”的理论,痴迷于对营养剂的需求。因此,吃补品也就成为大多数人为了健康而投资选择。而根据这一市场需求,形形的营养品接踵而来,(其中不乏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因此,中国保健品现状不容乐观,具体现象如下:

1、保健品滥用现象十分严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吃营养补充剂。

2、保健品广告宣传存在误导。很多保健食品广告失实,以夸张的手法误导、蒙骗广大消费者,以达到获取最大利润的目标。市场上,较为常见的关键词是“营养与食疗”、“纯中药制剂”、“最新高科技研究成果”、“临床证明见效快”等,以夸张的手法大肆宣扬保健食品中某种成分的保健和治疗作用,但是其宣传内容往往大大超出国家卫生部批准的保健食品功效范围。

3、消费者对保健品认识存在误区。在生活中,人们总是担心药有副作用,而青睐于从不提及副作用的保健品广告宣传,并确信它“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所以,能不吃药就尽量不吃药,而是吃五花八门的保健品。

4、应密切关注其安全性。对于各式各样的保健品,有的保健品不但不能治病,往往对身体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正确使用保健食品,已经成为消费者最应该关注的事。

二、中国人亚健康现状

1、亚健康的基本概念

所谓亚健康状态被界定为“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一般经系统检查后未发现有临床诊断的疾病,而个体自身确实感觉到了躯体、心理等方面种种不适的状态。如胸闷、憋气、气短、头痛、眩晕、晕厥、耳鸣、麻木、肢体酸痛、困乏嗜睡或失眠、畏寒、抑郁、肠易激现象、消化吸收不良现象、便秘等等,这些状况一方面给健康埋下了隐患,也给人们高质量的生活打了不小的折扣。

然而,亚健康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它既能够向健康状态也可以向疾病状态进行转化。目前,普遍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导致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功能失衡、功能紊乱。

2、亚健康状态的表现特征:

研究表明,亚健康分解为躯体(生理)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适应亚健康,为提高研究效率,有些学者将道德亚健康也纳入其中。然而,亚健康的表现特征,与不同的年龄、性别、学历、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来。疲劳困乏、失眠、体虚、易感冒、易脱发、记忆力及工作效率下降、情绪不稳等为亚健康常见症状。而亚健康人群躯体症状出现率最高的为腰酸腿疼、头晕、头痛、精力不支、体力不足等。

3、亚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习环境;心理因素;生活事件;生活方式;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和家庭因素等。

三、亚健康与保健食品关系

1、滥用保健食品容易引起亚健康

(1)保健品不是药,他不能治病,盲目滥用保健品,不但不能使身体好转,往往会对身心造成伤害,更容易引发亚健康。药品是用于疾病的治疗、诊断和预防的,而保健品则是用来保健和辅助治疗的,二者有存在本质的区别。卫生部批准的保健食品预包装食品容器上(食品标签)应有卫生部对这一食品的批准文号和卫生部规定的保健食品标志。目前,卫生部批准的功能性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有22 种,即免疫调节、调节血脂、调节血糖、延缓衰老、改善记忆、改善视力、促进排铅、清咽利喉、调节血压、改善睡眠、促进泌乳、抗突变、抗疲劳、耐缺氧、抗辐射、减肥、促进生长发育、改善骨质疏松、改善营养性贫血、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美容、改善胃肠道功能。凡是超过上述 22 种保健功能范围的宣传都是违法的。因此,合理选用保健品,以免浪费资金甚至对身体造成伤害。

(2)保健品只起辅助调节作用,每一种保健食品的功能适宜特定人群,所以选购的时候要因人而异。每个人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年龄和体质差异,我们也要按照不同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服用保健品。

(3)任何保健品都不能替代药物,保健品只能作为治疗疾病的一种辅助方法,起到对人体代谢“助一臂之力”的作用。有些保健品虽然也是中药或由中药提取物组成,但这些中药是从保健角度组方,而不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因此,得了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正规用药,切勿将保健品当药吃,不仅耽误治疗时间,还可能使病情越拖越严重。

2 合理使用保健食品有利于调节亚健康

我们要正确分析保健品的宣传效应合理使用,只有这样,才能调节亚健康状态,使身心健康发展。

(1)综合干预亚健康,选择“天然补品”。人的健康由四个因素决定: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和医疗条件因素,除此之外,大部分原因与我们的生活方式相关。换句话说,“我命在我不在天”,一个人健康的钥匙就在自己手里。具体方法有:精神调摄、饮食调节、劳逸适度、针灸按摩、药物调理等。

(2)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亚健康状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我国著名的健康教育家、心血管病专家洪昭光将它形象地比喻为“不偏食,不贪食,管住嘴,迈开腿”,“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心疗,有好心情,才能有好身体。”

四、结论

合理有效的选择保健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身心调整,才能使保健品对亚健康起到促进的作用。也只有这样,保健品才能有助于亚健康状态的调整,从而达到双方共同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复平, 李强. 亚健康概论[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5.

健康与亚健康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社区健康教育;基本健康行为;亚健康;高危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65―02

亚健康是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疾病,但已有程度不同的各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具有发生某种疾病的高危倾向,甚至处于某种疾病的边缘或早期状态,是人们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有一些功能性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1】,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中亚健康发生率约为58.18%,而影响健康的不良生活因素诸多,社区健康教育对纠正居民不良生活方式起重要作用。为此我们筛选80例亚健康高危居民为研究管理对象,观察一年时间的管理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2009年―2010年前来体检的电厂职工120例亚健康状态者,排除40例不符合病历,其余80例具备观察标准。

1.1.2 观察标准:

(1)空腹血清中总胆固醇超过5.72mmol/L,甘油三酯超过1.70mmol/L。

(2)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遗传家族史者。

(3)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BMI)在24-27.9 kg/m2及(BMI)28kg/m2。

(4)血压值在130-139mmHg/85-89mmHg。

1.2 研究方法

1.2.1 对80例亚健康高危居民实施每月一次的健康教育,教育内容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防治等常识。

1.2.2 同时为居民发放限盐勺、限油壶及发放健康教育处方近20余种。

1.2.3 具体做法: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2】,制定饮食原则:即:高蛋白饮食,每天不低于120克;供给适量热能;低碳水化合物;供给适量脂肪;补充足够的维生素;补充食物纤维及矿物质;少吃食盐(每日5-6克为宜);饮食八分饱;一日三餐要有规律。

(2)戒烟限酒;

(3)合理运动:运动种类:选择以锻炼全身体力和耐力的全身性低强度动态运动,即有氧运动,比如慢跑、中快速步行(115-125步/分)、打羽毛球、骑自行车等,这类运动对高脂血症的人降脂减肥、促进肝内脂肪消退的效果较好。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始于2010年2月至于2011年2月共收集亚健康病历120例,剔除不符合条件病历40例,参加观察病历80例。其中男58例,女22例,年龄在35-55岁。入选人群中有不良饮食习惯者67例,不参加体育锻炼的 71例,,吸烟者49例,饮酒的52例。

2.2 在80例调查对象中,65例健康教育参加率80%以上居民效果较好,下称(遵医行为好组),15例健康教育参加率小于80%的不但亚健康状态未得到纠正反而有的居民患上了相应的疾病,下称(遵医行为不好组)。

通过比较发现健康教育参加率高的居民转归要比参加率低的居民转归要好,减少患病率。

3 讨论

通过对80例亚健康高危居民健康教育前后对照表明,社区医生对其规范基本健康行为对亚健康状态恢复正常有重要意义,因为亚健康状态是可以纠正的,临床上绝大多数人是不必依靠药物的,居民严格按照社区医生健康教育的指导去做,不但可以恢复正常,还可以减少诸多疾病的发生,也减少居民家庭医药费用支出,可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项研究成果可在社区层面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健康与亚健康的区别范文6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4-0290-02

【关键词】 早期诊断;亚健康;干预性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随着人类疾病谱(disease chart)的变化和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的转变,人们不再认为单纯的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协调与平衡。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提出“亚健康状态”(subhealth status)概念,即在健康与疾病之间还存在一种中间状态,或称之为“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亚健康问题逐年增加,并呈低龄化趋势。然而,目前对亚健康的成因及诊断等尚不明确。

将青少年亚健康的早期发现与干预纳入学校卫生服务领域,有助于早期发现损害健康的问题,不但可以及时扭转青少年亚健康状态,而且对成人期的健康保护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可以拓展学校卫生服务领域,同时也可以降低由亚健康状态过渡为疾病状态所负担的医疗费用,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

1 从阈下精神障碍研究看青少年亚健康早期识别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传统的疾病诊断需要一个“阈值”,达到不同的疾病诊断系统(如国际疾病诊断系统ICD-10)界定的标准方可诊断为疾病;与之对应的是健康,没有身体虚弱,心理活动有效和平衡,社会适应良好。随着对疾病和健康认识的深入,健康和疾病之间则称之为阈下[1],由此产生阈下精神障碍(subthreshold psychiatric disorders)。忽视阈下精神障碍,尤其在普通人群调查中,会错失精神障碍早期发现的机会[2]。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出现的亚健康概念和亚健康防治实践,应与阈下“疾病”的认识一致。即一个人尚未发现躯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异常以及可明确的精神障碍,但有躯体上的不适,如虚弱、疲劳等,且找不到可明确的生物学异常;或者是心理上的不适或体验以及社会生存意义上的适应不良,则可归于亚健康范畴[3]。

近年来,阈下精神障碍的研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主要指有精神障碍的临床症状,但未达到临床诊断为精神障碍的标准。其中阈下抑郁(subthreshold depression)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亚综合征性抑郁(subsyndromal symptomatic depression, SSD)[4]、短暂发作性抑郁(recurrent brief depression, RBD)[5-6]和轻型抑郁(minor depression, MinD)[7]等。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阈下精神障碍在任何年龄都存在[2]。一项意大利的研究发现[8],阈下抑郁的发病率在社区人群中为2.2%~24.0%,在初级保健病人中为5%~16%,总体上超过被ICD-10确诊的抑郁症的发病率。美国学者Fogel等[9]研究表明,轻型抑郁的流行率在普通人群中为2.0%~23.4%,在初级保健机构的病人及其他医疗机构中占4.5%~17.0%,与意大利报道的流行率基本相当,但美国的报道可能高估了轻型抑郁的流行率,其采用的是重症抑郁(MDD)的诊断标准。当症状的严重程度达不到MDD诊断标准时就划为轻型抑郁,因此,这中间可能包含阈下抑郁的其他亚型。我国报道的SSD的流行率在普通人群中约为9.2%[10],与国外报道有些差异,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所造成的。

有研究表明,阈下精神障碍可能是发展为精神障碍的前奏,对精神障碍的发生有预测作用,而且可能会引起更多的阈下精神障碍的综合疾病;患者往往表现出较低的自我健康认知,日常活动功能的损伤,机体功能的损害,生活质量下降[11],甚至导致精神分裂和引发自杀行为[12]。阈下精神障碍是心理亚健康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现有运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CDI)等评定抑郁症状,表明抑郁症状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具有很高的流行率[13-15]。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加剧,青少年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和/或就业压力。但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人生阶段,社会化防范机制并不健全,加之其应对资源不足,很可能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青少年亚健康的早期识别尤为重要。

2 建立青少年亚健康评定方法是早期识别的基础性工作

亚健康已成为困扰青少年健康的重大隐患,而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这成为制约亚健康研究的主要瓶颈。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阈下精神障碍等[16-17]的研究给了人们很好的启示,即建立一套系统的多维评定方法是进行亚健康研究的第一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以便对我国青少年亚健康的现状进行了解及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有学者认为,亚健康主要指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18]。但这个概念的内涵丰富、外延广泛,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赵瑞芹等[19]认为,亚健康状态指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而且这种状态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既可向健康状态转化,也可向疾病状态转化。由此可以看出,亚健康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体检多无阳性体征,而实验室检查多为阴性,这给亚健康状态的诊断带来了很大挑战。目前,现有的传统疾病分类诊断标准(如ICD-10、DSM-IV)提出的相关非特定的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其诊断标准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现阶段对亚健康的分类和分型的时机还不成熟,制定统一的、整体性青少年亚健康筛查方法是开展亚健康流行病学研究的第一步。当前,可先从自评问卷入手,从症状学出发,多维度评价,制定一份有效、敏感的亚健康自评问卷,作为亚健康标准化研究工具之一。自评健康是健康评价的方法之一,在社会科学和健康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是社区人群疾病及死亡独立的预测指标[20-21]。为此,笔者领导的课题组编创了《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ultidimensional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of Adolescents, MSQA)[22],并对该问卷的信度、效度、反应度等进行了系统评价[23-24]。为评价问卷的预测效度,将编创的MSQA在全国9个城市(北京、哈尔滨、蚌埠、鄂州、绍兴、太原、广州、重庆、贵阳)推广应用。每个城市抽取省属大学和城乡普通中学(初中、高中)各1所,以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大一和大二学生为目标人群,建立一个全国22 325人的队列。在进行MSQA施测的同时,收集他们的生理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下蹲试验等,并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选取30%左右的研究对象进行生化指标的检测(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另外,对队列进行为期9个月的随访,主要收集的信息包括因病就诊情况、因病缺课情况、危害健康行为、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相关症状以及心理障碍检出情况(包括情绪障碍、精神障碍和严重精神疾病等)。观察每3个月的因病因伤影响学习时间、伤害发生率、自杀心理与行为发生率、门诊就诊率、心理障碍诊断率、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相关症状发生率,以期对MSQA的预测效度进行评价,发现亚健康症状的检出率男生为46.4%,女生为46.1%;青少年亚健康状态不仅与多种健康危险行为、自杀、自伤行为以及生活满意度有关,还能预测因病缺课率、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和多种自伤行为;亚健康状态需要给予关注。

3 将青少年亚健康干预纳入学校卫生服务领域

2007年5月,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即中央7号文件)[25],制定了一系列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措施。文件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措施和要求,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极其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文件强调要“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使青少年学生每年都能进行1次健康检查”,对健康检查的结果要进行认真的统计分析,对学生健康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解决;文件同时强调,“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定期监测并公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把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亚健康青少年纳入学校卫生服务工作,不但符合中央7号文件的精神,而且满足社会需要,是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

对具有亚健康症状的学生进行早期识别,扩大学校卫生服务领域。对亚健康青少年开展以生活技能教育为手段的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化体育锻炼,达到平衡膳食,训练心理有效应对挫折与压力的能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达到普适性影响,从而促进亚健康人群向健康转归;同时,监测亚健康青少年不良转归,及时转诊,获得专科医生帮助,从而有效避免亚健康状态转化为疾病状态,减轻家庭及社会所承受的巨大医疗费用,也将学校卫生服务落到实处。

对青少年亚健康的成因、预后研究,既是学校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又给学校卫生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如此,进一步为亚健康防治研究特别是亚健康学校干预提供信息、理论支持;同时,这些基础性研究也是为青少年亚健康分类、分型研究积累资料。

4 参考文献

[1] HELMCHEN H, LINDEN M. Subthreshold disorders in psychiatry: Clinical reality, methodological artifact, and the double-threshold problem. Compr Psychiatry, 2000, 41(2 Suppl 1):1-7.

[2] FERGUSSON DM, HORWOOD LJ, RIDDER EM, et al.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in adolescence an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in adulthood. Arch Gen Psychiatry, 2005 , 62(1):66-72.

[3] 何裕民,沈红艺,倪红梅,等. 亚健康的范畴研究.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8,29(1):2-4.

[4] FORSELL Y. A three-year follow-up of major depression, dysthymia, minor depression and subsyndromal depression: Results from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Depress Anxiety,2007, 24(1):62-65.

[5] L?VDAHL H, ANDERSSON S, HYNNEKLEIV T, et al. The phenomenology of recurrent brief depression with and without hypomanic features. J Affect Disord,2009, 112(1-3):151-164.

[6] PEZAWAS L, ANGST J, KASPER S. Recurrent brief depression revisited. Int Rev Psychiatry,2005, 17(1):63-70.

[7] CUIJPERS P, DE GRAAF R, VAN DORSSELAER S. Minor depression: risk profiles, functional disability, health care use and risk of developing major depression. J Affect Disord,2004, 79(1-3):71-79.

[8] RUCCI P, GHERARDI S, TANSELLA M, et al. Subthreshold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primary care: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characteristics. J Affect Disord, 2003 , 76(1-3):171-181.

[9] FOGEL J, EATON WW, FORD DE. Minor depression as a predictor of the first onse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over a 15-year follow-up. Acta Psychiatr Scand,2006 ,113(1):36-43.

[10]李一云,樊洁,史永成,等. 抑郁的亚综合征(SSD)两年后随访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 12(4):275-276.

[11]CUIJPERS P, SMIT F.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as a risk indicator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ospective studies. Acta Psychiatr Scand, 2004 , 109(5):325-331.

[12]BORGMANN-WINTER K, CALKINS ME, KNIELE K,et al. Assessment of adolescents at risk for psychosis. Curr Psychiatry Rep, 2006, 8(4): 313-321.

[13]罗英姿,王湘,朱熊兆,等. 高中生抑郁水平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3):274-277.

[14]李彤. 大学生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 社会心理科学,2008, 23(6):547-553.

[15]许娟,林德南,王坚杰,等. 合肥市和深圳市小学生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比较.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4):246-248.

[16]WOLBEEK MT, VAN DOORNEN LJP, COFFENG LE, et al. Cortisol and severe fatigue: A longitudinal study in adolescent girl.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07, 32: 171-182.

[17]GEORGIADES K, LEWINSOHN PM, MONROE SM, et al.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adolescence: The role of subthreshold symptoms.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6, 45(8):936-944.

[18]董玉整. 亚健康及其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58-759.

[19]赵瑞芹,宋振峰. 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1):11-13.

[20]HWANG JW, HAHM BJ, KWON ST,et al. Impact of lifetime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and major depression before internship on psychopatholog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Korean interns: 6 month follow-up study. Aust N Z J Psychiatry, 2008, 42(4): 301-308.

[21]LEWINSOHN PM, SHANKMAN SA, GAU JM,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co-morbidity of subthreshold psychiatric conditions. Psychol Med, 2004, 34(4): 613-622.

[22]齐秀玉,陶芳标,胡传来,等. 中国青少年亚健康多维问卷编制.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9): 1025-1028.

[23]邢超,陶芳标,袁长江,等. 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信度和效度评价.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9): 1031-1033.

[24]万宇辉,胡传来,陶芳标,等. 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反应度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9): 1035-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