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例6篇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1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内科护理;疗效

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主要包括血管(微血管、静脉、动脉)、心脏,又可细分为慢性与急性,发病通常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心血管疾病之间都有着相似的病人、病发过程,治疗方式也较为相似。冠心病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其发病原因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解释,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它与体内的脂质代谢紊乱有关。现将我院收治的2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诱因分析以及内科护理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选取200例,女性80例,男性120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61岁。其中30例伴有糖尿病,60例有过心肌梗塞病史,95例有过心绞痛病史,200例患者都没有家族遗传疾病史。

1.2 方法

事先对200例冠心病患者实行问卷调查,了解冠心病的诱发原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如合理用药知识、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疾病知识、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等;对冠心病患者实行系统的内科护理以及心理护理。

2 结果

通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患者的各种健康常识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对诱发冠心病的原因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而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过程给予的相应预防及治疗措施,以及实行的系统科学的心理护理及内科护理干预,较好的控制了患者冠心病的复发率,也最大限度上的降低了冠心病的死亡率。

3 讨论

3.1 心血管疾病的诱因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其临床主要表现是:疲劳、眩晕、心悸、晕厥、呼吸困难、紫绀等。很多人都认为,高血压或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但近年来的很多研究都表明,中国的中小学生中,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等的发病率已经达到8%以上。因而,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及诊断不容忽视[1]。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心血管疾病的诱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大量的临床数据显示,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胆固醇升高所致,饱和脂肪酸的增多会加速血小板的活性与血栓的形成,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最终诱发心血管疾病。第二,情绪的大波动或者是突然增加的运动量有可能会诱发心血管疾病。问卷调查中,有42%(84/200)的患者在发病之前都曾有过较为激烈的情绪波动,而35%(70/200)的患者在发病之前都曾有过较为急速的运动。第三,气候的变化也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因素之一。在天气发生较大的变化,如天气回暖时,很多老年人的户外活动会有所增加,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关系,运动量应循序渐进的增加,万不可突然增加运动量,打破由静到动的平衡点。问卷调查显示,有18%(36/200)的老年患者是由于在天气回暖的春季突然增加的运动量而诱发心血管疾病[2]。

3.2 针对心血管疾病诱因的预防性措施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第一,对于胆固醇较高的患者,应尽可能减少他们胆固醇的摄入量,尽量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第二,经由对于老年人户外活动的介绍,尽量使老年人患者尽量将运动控制在自己身体可承受的范围内,活动量的增加也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运动量力而行有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第三,对于具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要把他们的日常活动量控制在他们的身体可承受范围之内,最大程度上避免有大量的运动或者突然增加运动量,同时也要避免突然产生激烈的情绪,以免加速疾病进程。

3.3 内科护理

3.3.1 护理人员要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大小便情况,详细记录患者每日的排尿量,而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依照规律的周期进行观察与统计患者的心律、心率变化,为医生诊断病情及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3.3.2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护理,用最亲切温柔的态度与最关切贴心的语言去关心患者、鼓励患者,消除患者的心里疑虑,让患者自觉自愿的、以最积极主动的态度配合治疗,树立起对抗病魔的自信心,增加或者的康复率。

3.3.3 要密切关注患者钠盐的摄入量,尽可能给他们选择低钠、无盐或者是少盐的饮食,防止增加高血压等病的发病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增加患者的健康常识,帮助患者改善原本不良的饮食习惯,适量控制他们的活动量,增加他们的休息时间,纠正他们作息规律,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药物帮助他们增加睡眠。

3.3.4 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要保持患者病房的干燥与空气流通,时常给患者换洗床单等床上物品,确保病房空气清新,使患者能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心情与心态去接受康复治疗[3]。

3.3.5 通过给患者讲解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知识,增加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了解,熟知心血管疾病的现状、诱发病因、并发症以及相关的自我护理方式等,使患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进行自我护理甚至自我救治,降低患者的并发率与死亡率,最大限度上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存率[4-5]。

3.4 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给予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实行相应的内科护理及心理护理,同时进行健康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以及给予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较好的控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发病率,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同时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梅仙.浅析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0(19):21-22.

[2] 肖艳,苏懿.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和节气规律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08):89.

[3] 曹渺平.提升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的路径[J].科技创新导报,2009(14):42-43.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2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抑郁;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comm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omplicating depression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in patients.Methods 619 patients with comm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ere assessed with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The related factors were analyzed with single factor analysis and multivariat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s ①Of 619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196 cases had depression,accounting for 31.7%.The incidence rate of depression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hypertension(EH),EH combined with CHD,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CHF)group were 29.1%,24.3%,37.7% and 41.8% respectively.②Gender,family members,negative life events,hospitalized times,severity of disease and course of disease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P

【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disease;Depression;Chronic heart failure

抑郁症是一组以情绪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大量研究表明在综合医院内长期罹患慢性疾病者的抑郁伴发率相当高[1],特别是在许多心血管疾病中多见,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行为变化及抑郁状态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抑郁症作为一种与心理行为相互影响的社会适应不良性疾病,影响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2],而心血管疾病又可以引起和加重抑郁[3]。本研究旨在调查常见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以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住院患者中抑郁的发病率以及相关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病例选自2007-07―2009-10于我院住院并自愿接受调查的患者共619例,其中男308例,女311例;年龄为22~88岁,平均(65.99±10.85)岁;已婚617例,未婚2例;体力劳动者309例,脑力劳动者310例;心血管疾病病程

1.2研究方法

1.2.1对入选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

1.2.2生化指标测定全部受检者禁食12 h,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测定胆固醇、三酰甘油及空腹血糖。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所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P

2结果

2.1一般结果619例常见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中合并抑郁196例,发病率为31.7%;入选的4种疾病合并抑郁发病率分别为冠心病29.1%(48/165),原发性高血压24.3%(51/210),高血压合并冠心病37.7%(46/122),CHF 41.8%(51/122)。

2.2常见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相关因素分析(表1)为避免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抑郁组与非抑郁组HAMD评分为因变量(Y),以各调查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最后进入方程的为性别(X1)、家庭成员人数(X2)、负性生活事件(X3)、住院次数(X4)及心血管疾病病程(X5),得出方程式为Y=1.032+0.158X1+0.08X2+0.136X3+0.259X4+0.204X5(R2=0.132,P

2.3CHF患者心功能Ⅳ级与心功能Ⅲ级两组抑郁发病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有研究表明,15%~25%心血管病患者合并抑郁情绪[4]。本组研究显示常见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合并抑郁的发病率为31.7%,远高于文献报道,分析原因可能与本组研究对象均为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多发病的住院患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有关。另外,本组研究发现不同疾病合并抑郁的发病率不同,其中CHF患者的发病率最高为41.8%。CHF并发抑郁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临床研究较多的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CHF患者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可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HPA轴功能障碍而并发抑郁症。分析本组研究中CHF患者最易合并抑郁的原因可能是:①患者长期处于疾病状态,经济负担重。②生活质量下降,如活动受限、自理能力差等亦可导致心理障碍。③本组CHF的病因76.2%(93/122)为冠心病和原发性高血压,而这两种疾病合并抑郁的发病率本身就较高。

本研究发现在女性、家庭成员少、有负性生活事件、住院次数多和心血管疾病病程长的患者易发生抑郁。分析原因可能为:①女性与男性性格行为、社会地位及经历的生活事件不同。抑郁发生前女性往往比男性经历了更多的生活事件[5]。而女性对人际事件的致抑郁效应敏感[6]。②社会支持越多,抑郁反应越低。家庭支持是社会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Rozanski认为缺乏情感支持与心肌梗死或冠心病的死亡率有明显相关性[7]。本组研究对象绝大多数为离退休老人,其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家庭成员,而家中只有2人或患者1人时,获得的情感支持单一甚至缺失,无法及时缓冲因患病而带来的心理应激反应,容易把注意力过于集中于躯体症状上而导致抑郁的发生。③Wildes等[8]认为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可增加情感障碍的危险性,是抑郁症的独立预测因子。近期国外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生活事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因素之一[9]。本组研究对象的负性生活事件主要集中于亲人的突然病故、夫妻感情不和、失业等,这类病人可能存在心理防御机制不健全,不能很快适应剧烈的变化所带来的打击,难以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或者悲伤至极,或者强忍悲伤的情绪,但又处在一种孤立无助的环境中,使他们再度陷入困境,若这种情绪过于强烈持久,将导致明显抑郁。④患者在长期的患病过程中因疾病的反复发作,病情的不断变化,就诊和住院次数的增加,心理的承受能力逐渐降低,对疾病的恢复丧失信心,绝望感增强,治疗的依从性下降,同时因多次住院带给亲人的不便及经济上的损失,负罪感增强,易促使患者抑郁情绪的发生。

本组研究单因素分析CHF组,心功能Ⅳ级的患者合并抑郁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心功能Ⅲ级的患者,表明心衰的病情越重越易合并抑郁情绪。Spertus等[10]认为抑郁症的发生和心脏病的功能状态相关,随着心脏的健康状态发生改变,病人的抑郁状态也发生改变。心功能Ⅲ级的心衰患者症状相对轻微,能够从事轻微的体力活动,而心功能Ⅳ级的患者体力活动严重受限,休息时亦可有明显的不适,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甚至丧失,且病情极易反复发作,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折磨更加剧烈而丧失信心,厌世轻生产生绝望心理,导致抑郁情绪障碍的发生。

综上所述,多因素导致常见心血管病患者易合并抑郁。这就提醒我们,在心血管疾病的综合治疗中,不要忽视患者精神症状的干预治疗,改善抑郁情绪,使患者以积极心态应对疾病,配合治疗,也许会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Cankurtaran M,Halil M,Yavuz BB,et al.Depression andconcomitant diseases in a Turkish geriatric outpatient setting[J].Arch Gerontol Geriatr,2005,40(3):307-315.

[2]Steptoe A,Whitehead DL.Depression,stress,and coronaryheart disease:the need for more complex models[J].Heart,2005,91(4):419-420.

[3]Grippo AJ,Johnson AK.Biological mechanism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heart disease[J].NeurosciBiobehav Rev,2002,26(8):941-962.

[4]Dobbels F,Geest SD,Vanhees L,et al.Depression and theheart:a systematic overview of definition,measurement,conse-quences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J].Eur J Cardiovasc Nurs,2002,1(1):45-55.

[5]Sherrill JT,Anderson B,Frank E,et al.Is life stress morelikely to provoke depressive episodes in women than in men?[J].Depress Anxiety,1997,6(3):95-105.

[6]Kendler KS,Thornton LM,Prescott CA.Gender differencesin the rates of exposure to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sensitiv-ity to their depressogenic effects[J].Am J Psychiatry,2001,158(4):587-593.

[7]Gerin W,Milner D,Chawla S,et al.Social support as amoderator of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in women:a test of thedirecteffects and buffering[J].Psychosom med,1995,57(1):16-22.

[8]Wildes JE,Harkness KL,Simons AD.Life events,numberof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twelve-month naturalistic course ofmajor depression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women[J].De-press Anxiety,2002,16(3):104-113.

[9]Rafanelli C,Pancaldi LG,Ferranti G,et al.Stressful lifeevents and depressive disorders as risk factors for acutecoronary heart disease[J].Ital Heart J Suppl,2005,6(2):105-110.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3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疾病不确定感; 术前; 影响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level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certainty in illness among preoperative patients with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Method:Totally 100 patients with THA were investigated by a self-designed demographic questionnaire,Mishel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 (MUIS), social support scale rating scale and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in the preoperative 1 day.Result:The total score of MUIS was (102.01±14.35) and it is at the middle level,the average score of item in unpredictability dimension was the highest, and the score in complexity dimension was the lowest.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show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certainty in illness were educational level, family economic burden, social support and resilience.Conclusion:Uncertainty in illness is at a middle level of preoperative patients with THA,which is influenced by individual factors, nurses should g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reduce their uncertainty in illness.

【Key words】 Total hip arthroplasty; Uncertainty in illness; Preoperative; Influencing factor

First-author’s address:Zhanjiang City the First Hospital of TCM,Zhanjiang 52404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3.019

疾病不确定感指患者由于缺乏判定与疾病有关事物的能力,无法准确预测疾病的结果,当患者对疾病的治疗、预后等不明确或不能准确进行认知分类时,就产生疾病不确定感[1-2]。疾病不确定感可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及带来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影响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治疗依从性及睡眠质量[3-4]。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恢复老年髋关节疾病患者髋关节功能的主要方法,由于手术治疗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患者在术前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疾病不确定感,从而对其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产生不利的影响[5]。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THA患者术前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THA择期手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60~79岁,平均(68.05±7.21)岁。纳入标准:(1)THA择期手术患者;(2)年龄≥60岁,理解能力正常,明确自身病情,能进行语言或文字沟通;(3)知情同意,自愿接受本调查。排除标准:(1)存在认知及沟通障碍;(2)合并心、肝、肺等其他严重躯体疾病;(3)同时接受其他手术治疗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等8项内容。有无合并症指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原发病、合并症由调查者从患者的病历中获取。(2)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ishel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MUIS):该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65,内容效度指数为0.92,适用于评价成年住院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包括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不可预测性4个维度,每个条目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赋予1~5分,量表总分由所有条目得分累计,分值范围为32~160分,得分越高表示疾病不确定感越高,具体为:32.0~74.7分为低水平,74.8~117.4分为中水平,117.5~160.0分为高水平[6]。(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2,内容效度指数为0.94,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共10个条目,量表总分由所有条目得分累计,分值范围为10~60分,分值越大表示社会支持水平越高[7]。(4)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本研究采用于肖楠等[8]编译的中文版,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2,内容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用于测量有利于促进个体适应疾病和不良事件等逆境的积极心理特征,共25个条目,每个条目从“完全不是这样”到“几乎总是这样”分别赋予0~4分,各条目得分相加为量表总分,总分范围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心理韧性越好。

1.2.2 调查方法 由研究者在术前1 d对患者术前访视时进行问卷调查。对不能自行完成问卷或不便填写的患者,由调查者口述问题并根据其选择代为填写。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统计学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P

2 结果

2.1 THA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情况 本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得分情况见表1,其中疾病不确定感高、中、低等水平者分别为7例(7%)、81例(81%)、12例(12%)。

2.2 患者一般资料及其对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 为了解患者一般资料对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以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因变量,患者一般资料问卷中的8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负担、有无合并症这4项对其疾病不确定感有明显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及心理韧性的相关性分析 本组患者的社会支持得分为(39.52±6.63)分,心理韧性得分为(63.04±12.05)分,对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与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疾病不确定感与其分别呈负相关,见表3。

3 讨论

3.1 THA患者术前疾病不确定感状况 疾病不确定感是一种对疾病相关事物的认知状态,由于THA是一种创伤大、手术难度及危险性高的重大应激事件,患者在术前对手术的过程、结果、风险以及术后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和效果等不明确及不可预测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疾病不确定感[2]。本调查结果显示,THA患者术前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102.01±14.35)分,与既往研究的结果相近[9]。在各维度条目平均得分中,不可预测性维度得分最高,可能与患者对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效果难以预测以及缺乏相关的应对方法等有关,复杂性维度得分最低,可能与护理人员在术前宣教中已帮助患者了解了手术的开展情况、术前准备内容,手术方法和过程,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等有关。患者术前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较高,不利于患者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来接受治疗。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及时疏导其恐惧、紧张、焦虑、担忧等不良情绪,通过信息支持提高患者对手术治疗的认知及消除其疑虑,指导其采取听音乐、深呼吸等方法分散对手术治疗的注意力,运用放松训练、自我对话、冥想等方法进行心理调适和降低疾病不确定感。

3.2 各因素对THA患者术前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

3.2.1 文化程度 本调查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其疾病不确定感较低,与相关研究[10]的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为文化程度高的患者,一方面其获取THA相关知识及信息的途径较多,理解能力较强,能主动搜寻相关信息和正确理解医护人员术前宣教的内容,因而对THA的了解和认识较为全面,有利于减少其因缺乏信息而产生的疾病不确定感;另一方面其健康知识水平高,对疾病不确定感的负面影响和术前身心状态重要性的认知较为深刻,有利于促进其主动设法去应对和降低疾病不确定感。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文化层次的不同给予针对性的信息支持和知识指导,减少患者因认知不足而产生的疾病不确定感。

3.2.2 家庭经济负担 调查中笔者发现,家庭经济负担重的患者其疾病不确定感较高,与相关研究[11]结论相符,其原因可能为家庭经济负担重的患者,承受的心理、经济压力较大,在手术治疗、术后康复及生活等方面的失控感较强,对手术治疗的效果和预后等容易产生担忧和疑虑,因而其疾病不确定感较高。而家庭经济负担轻的患者,可利用的资源较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手术治疗及康复的信心和希望较高,能从容地面对手术,从而表现为较低的疾病不确定感。医护人员一方面应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尽量减少对手术治疗过程及结果的想象和思量,另一方面应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用好患者的治疗费用,并指导家属寻求、利用社会福利政策及各种援助资源来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

3.2.3 社会支持 熊美群[9]认为社会支持与THA患者术前的疾病不确定感存在负相关,这在本研究也得到了证实,其原因可能为:(1)社会支持是心理应激事件的主要缓冲或中介因素,能增强患者应对应激事件的能力和信心及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水平[12];(2)社会支持能提供给患者各种外部资源,患者可从中获得信息和情感支持及应对方法,因而能帮助患者有效应对手术治疗所产生的压力和应激,提高患者对手术治疗的认知和信心,有利于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3)社会支持能为患者提供交流内心想法的机会,有利于消除患者对手术治疗的疑虑和担忧,改善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及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护理人员在给予患者信息和心理支持的同时,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为患者提供物质和情感支持,增强患者治疗和术后生活的信心。

3.2.4 心理韧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韧性与疾病不确定感存在负相关,与李亚洁等[13]的研究结果相符。心理韧性指个体面对应激或压力时积极适应和有效应对的能力[14],强调个体在应激中的适应及心理状态的恢复,能够减少应激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14-15]。心理韧性水平高的患者其心理承受能力高,应对和适应能力强,敢于面对手术治疗的现实和困扰,能积极寻求相关信息和方法来消除手术治疗给其带来的困惑和压力,因而有利于降低其心理应激反应和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因此,护理人员应通过应对方法指导、增强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等途径来增强患者的心理韧性,进而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14-15]。

综上所述,疾病不确定感是THA患者术前的一种重要心理体验,对其手术治疗和预后可产生负面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受多种个体因素差异的影响,THA患者术前存在中等水平的疾病不确定感,护理人员应及时做好评估和干预来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

参考文献

[1]樊少磊,单岩.疾病不确定感理论及其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现状[J].全科护理,2012,10(35):3339-3341.

[2]汪苗,王维利.疾病不确定感理论在肿瘤护理领域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0,8(2):167-168.

[3]张娥.临床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6):3218-3220.

[4]樊萍,谢文.乳腺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护理,2014,13(1):69-71.

[5]武天舒,李雪,郭新荣,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康复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4):734-736.

[6]许淑莲,黄秀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之中文版测试[J].护理研究(台湾),1996,4(1):59-68.

[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

[8]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son 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 心理科学,2007,30(5):1169-1171.

[9]熊美群.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其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当代护士,2011,17(4):1-3.

[10]田园,林征,林琳,等.胃食管反流病人疾病不确定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1):38-40.

[11]周陶,周春兰,蔡月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3,20(21):1-3.

[12]刘云云,张静,何红.糖尿病中、高危足病人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12):4264-4266.

[13]李亚洁,谢文鸿,李梅,等.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华行为医学及脑科学杂志,2014,23(2):148-151.

[14]张婷,李惠萍,杨娅娟,等.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4,17(6):607-610.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4

【关键词】 风湿类疾病;心身治疗;医务人员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8.053

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风湿类疾病属于心身疾病中的一种[1-3]。心身疾病是一种与社会心理等因素有重要关系, 在病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与社会心理等因素均有关系, 但主要表现在身体的病症或者器官的损伤等, 存在非身体性的障碍[4-10]。本文选取本院2013~2016年100例风湿类疾病患者及100例风湿类疾病诊治相关的医务人员,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患者及医务人员对于风湿类疾病的认识,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2016年100例风湿类疾病患者及100例风湿类疾病诊治相关的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中女56例, 男44例, 年龄26~69岁, 平均年龄(52.3±5.5)岁, 有45例患者患有风湿性关节炎, 有25例患者患有骨关节病, 有5例患者患有强直性脊柱炎, 有2例患者患有结节性红斑病, 有13例患有骨质疏松病, 有5例患者患有干燥综合症, 有5例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医务人员中有女70例, 男30例, 有50例医务人员在内科, 有20例医务人员在外科, 有16例医务人员在中医科, 有8例医务人员在后勤科, 有6例在办公室。患者排除标准:①患者有其他重大疾病, 如严重肾衰竭等;②患者年龄过大, >80q;③患者患有精神类的疾病, 不能配合实验实行;④患者病症严重, 无法沟通;⑤患者患有严重的肿瘤的情况;⑥患者不同意进行实验。

1. 2 方法 向患者和医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 询问关于提到风湿类疾病会想到什么, 在常规的医治外, 能够减轻病症的因素以及加重病症的因素, 以及什么样的医治方法更好等问题。

2 结果

2. 1 患者及医务人员对提到风湿类疾病会想到是什么的回答情况 患者中有73%的回答为残疾或预后不良;医务人员中也有61%的回答为残疾/预后不良。见表1。

2. 2 患者及医务人员对减轻病症的因素的回答情况 患者中有63%认为热敷可以减轻病症, 有50%认为休息可以减轻病症, 有35%认为运动可以减轻病症;医务人员100%认为懂医学知识可以减轻病症, 有45%认为热敷可以减轻病症, 有33%认为休息可以减轻病症。见表2。

2. 3 患者及医务人员对加重病症的因素的回答情况 患者中有69%认为寒冷可以加重病症;医务人员中有70%认为劳累可以加重病症。见表3。

2. 4 患者及医务人员对最佳医治方案的回答情况 患者中认为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是最佳医治方案的均占57%;医务人员中认为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是最佳医治方案的均占61%。见表4。

3 讨论

风湿性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 医治所用的时间也很长, 很难在短时间内治愈[11-13]。在调查问卷的第一个问题上, 患者认为风湿性疾病很容易出现残疾而且通常预后不佳[14]。其实, 在医治风湿性疾病时, 只要诊断及时, 坚持医治, 出现残疾的情况并不多, 大多数患者的预后情况良好[15]。患者应当对病情有一个正当的认知, 对病情的治愈产生信心, 有充足的耐心医治。另外, 患者对风湿性疾病有一个疼痛的认知, 因此在医治时注意缓解患者的疼痛, 加强患者对治愈的信心。在风湿性疾病中, 药物医治只是一方面, 很多方面的医治需要患者调节情绪, 保持乐观的态度, 积极参加医院举行的心理健康的讲座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纠正不良的行为, 多做运动, 三餐适宜, 学习一些关于风湿性疾病的医学知识。在求医时, 要选择有信誉的医院就医, 不要相信一些虚假的广告, 耽误了医治的最好的时机。在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中, 患者和医务人员均认为使用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医治更好, 在医治中要听从医嘱, 耐心医治, 充分调动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患者能够获得健康。

总之, 风湿类疾病患者应加强对于风湿类疾病的相关认知, 医务人员也应加强相关业务技能, 以便提高风湿类疾病的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进. 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病例对照研究. 山东大学, 2014.

[2] 刘芳.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4, 20(s1):44.

[3] 田君. 中医综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评估及报道.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6, 22(s2):43-44.

[4] 郑红梅, 邓紫玉. 综合心理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3, 32(4):423-425.

[5] 肖雪霞, 李广星.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服药不依从行为原因的质性研究.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9):55-56.

[6] 陈实. 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和目标. 中外健康文摘, 2014(20):507-508.

[7] 陈淑萍. 浅谈心身疾病的中医心理疗法. 中国医药指南, 2014(22):375-376.

[8] 柳红良, 张慧, 原晨, 等. 刚柔辨证诊治心身疾病. 吉林中医药, 2014, 34(10):1035-1037.

[9] 陈胜良. 消化心身疾病常见临床表现的分类及处置对策. 中华消化杂志, 2015(9):579-582.

[10] 徐治. 老年人呼吸系统心身疾病的诊治进展. 实用老年医学, 2016(9):717-720.

[11] 王颖, 郑炜, 张继胜, 等. 双膦酸盐在风湿类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6, 5(2):58-62.

[12] 王彭, 云雪林. 基于频数分析的苗医治疗风湿类疾病方药规律研究.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 3(22):113-115.

[13] 陈乐锋, 马剑达, 韦秀宁, 等. 托珠单抗联合治疗对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活动及心理状态的疗效观察.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5, 19(2):115-118.

[14] 张雅双. 浅析23例类风湿患者的心理护理.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4, 24(7):4045.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4~12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及辽宁省金秋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男患者176例(冠心病心绞痛73例、高血压病41例、心肌炎27例、心肌梗死15例、心肌病13例、高脂血症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9例,年龄19~72岁,平均(5122±1360)岁;对照组87例,年龄18~72岁,平均(5107±1428)岁,与观察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07,P>005)。

12 观察指标与标准 为了区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我们将其分为:浅认知(对所患疾病的病因、病情发展了解甚少,缺乏对疾病的治疗、预防、护理、保健常识);中认知(已知所患疾病,自动来医院检查,但缺乏对疾病的治疗、预防、护理、保健常识);深认知(了解所患疾病的危害性,要求住院接受治疗,希望接受正规的健康教育指导,并具有一定的治疗、预防、护理、保健常识)。根据以上判断标准,观察组的浅、中、深认知者分别为64例(7191%)、18例(2022%)、7例(787%);对照组的浅、中、深认知者分别为69例(7931%)、12例(1379%)、6例(690%)。经χ2检验,χ2值分别为093、039、006,P值均>005,两者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3 教育内容与方式 所有入院者均进入整体护理模式病房,由经过系统专业培训(大专以上学历),并有5年以上护龄的责任护士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其教育内容以我们编写的《护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为主,包括:①心血管系统各类疾病的诱发因素简介,预防、治疗及护理原则;②心脏疾病的治疗、饮食指导;③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每周二上午10:00~10:40进行教育,据认知程度和所患疾病选择不同的内容。浅、中认知者以科普知识为主,使之了解疾病的过程及危害,增加防病、自身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深认知者以了解病因、诱发因素及治疗原则为主,使之掌握较正规的防病和自我保健方法。对视力下降的老年患者和文化程度较低者播放录音宣教。患者出院前发1份疾病保健指导手册,同时详细介绍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对照组不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宣传。如果患者主动提出与疾病有关的问题,护士即提供有关健康教育资料进行指导。

2 结果

21 观察组接受健康教育前后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见表1。

表1示观察组接受健康教育后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有明显提高。

22 施行健康教育后两组对疾病认知程度见,见表2。

23 住院天数 对照组住院天数为(2111±601)d,观察组住院天数为(1718±491)d。两组比较,经t检验,t=482,P

3 讨论

31 开放教育,消除患者忧虑 医务人员由于受保护性医疗制度的影响,对患者往往不谈与疾病有关的问题,致使患者对所患疾病的有关常识知之甚少,甚至产生对疾病不利的某些忧虑。结果事与愿违,反而延缓了疾病的康复。因此,我们对观察组通过交谈、专题宣讲、播放录音、阅读《护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等多种形式进行开放式教育,使其对所患疾病病因、演变过程、合理治疗及保健等常识有充分的了解。这样做,不仅消除了某些忧虑,而且密切了医护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患者对医护人员增加了信任感,并能自觉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对加快疾病康复是有益的。本组资料示观察组较对照组住院时间缩短了4 d。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6

据流行病调查学显示[1]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目前一些疾病的高发态势下,内科疾病的急诊发生率正处于不断升高的状态且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表明由于内科急诊疾病往往存在病情复杂、变化较快等特征,因此对其救治不及时或者是治疗措施不恰当就常导致病情的急剧恶化、乃至死亡,所以我们认为加强对内科疾病的院前急救能够为院内治疗提供宝贵的黄金时间,进而提升生存率和有效降低致残率,因此我们对内科疾病的院前急救效果进行观察,现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于2009年10月~2010年10月选取281例实施院前急救的内科疾病患者,同时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查阅患者病历资料显示其中男153例(54.45%),女128例(45.55%);平均年龄(52.04±10.20)岁。其中65岁者为70例(24.91%);同时患者病历资料还显示内科疾病急救中以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泌尿系疾病和其他疾病最为常见(分别38.62%、46.00%、1.87%、8.00%和1.00%以及4.51%)。

研究方法:参考现行的临床试验设计要求,制作《内科疾病院前急救效果观察表》,并由专人对表中内容诸如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急救原因、基础疾病、临床诊断和院前急救方法以及效果等观察与记录且对所得数据实施统计与分析。

院前急救措施:根据院前急救临床路径要求,内科疾病的院前急救原则以保证生命体征稳定为主,从而进行更加有效地院内救治提供宝贵的时间,例如院前急救含有:①严密监测患者呼吸、脉搏、心率和血压以及患者病情变化。②在患者发病现场应根据患者情况实施体格检查等措施,且对患者作出初步诊断并制定救治措施。③对患者鼻腔和口腔分泌物、呕吐物和血凝块等易堵塞气道的物质实施快速清除,若是患者存在舌后坠现象则应放置口咽导管或是舌钳。④同时在医生进行对患者病情处理时嘱护理人员建立静脉通道,并针对患者病情而进行输液等一般和对症处理:如血压过低时给予升压药多巴胺和进行补液等措施以便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而对于呼吸和心跳骤停者则给予肾上腺素等药物以及配合人工呼吸和气管插管以及胸外心脏按压等方案。⑤另外,在对患者转运期间应注意各种管道的检查,包括是否堵塞、是否脱落等。

急救效果分级[2]:①显效:呼吸困难明显缓解,心率和血压以及动脉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②有效:呼吸困难和心率以及血压有一定程度改善,动脉血氧饱和度升高或是接近正常水平;③无效:患者生命体征消失,心电图变为直线。

统计学处理:利用SPSS 12.0分析软件对数据实施处理。

结 果

内科疾病院前急救效果分级结果:显效95例(占33.81%),有效182例(占64.77%),无效4例(占1.42%),总有效为277例(占98.58%);其中本次研究中无效的4例患者分别为心脏猝死2例,脑出血导致脑疝者1例,农药中毒者1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结果,见表1。

表1 患者生命体征观察结果(X±S)

注:P<0.05,说明对内科疾病进行院前急救处理后患者生命体征得以稳定,为更好的院内治疗奠定了基础。

讨 论

所谓院前急救是指[2,3]受到各种急危重症和创伤以及中毒等对人们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人群所实施的院前急救医疗行为。通过本次对内科疾病所采取的院前急救效果观察后,我们发现虽然此类患者病情较急、较重以及死亡率较高,但是只要实施诸如本次所采取的有针对性急救措施后就能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而极大降低死亡率(从以上结果中不难看出)。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能够取得以上较为满意的急救效果是因为院前急救达到了“无治疗期”(指从患者发病到得到治疗为止的时间)的目的,这样便能对患者实施高效和及时的医疗救治服务,进而提高存活率,例如:①心理疏导,此类患者往往存在着诸如紧张及焦虑等心理问题,因此我们除了积极给予救治外,还安慰和鼓励患者,从而稳定其紧张不安情绪、进而帮助患者渡过精神上的难关。②快速诊断、制定救治方案:例如作为院前急救环节中的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急救期间最为重要的环节,这样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以及降低肺部感染和化学性肺炎等疾病的发生率,而对于昏迷或呕吐患者则应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其次对于呼吸心跳骤停者应立即给予CPR;另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输液救治(应遵循先晶体后胶体的原则),其主要目的是保持血压稳定和满足诸如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灌注等[4]。

总之,及时和有效的院前急救对提高内科疾病患者存活率和改善患者以后生活质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杜军,冯树行,高燕,等.2000~2006年间急诊内科疾病谱的临床分析[J].世界危重症病医学杂志,2007,4(3):847.

2 万立东.院前急救概论[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4):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