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文化下的语言文化表达

乡村旅游文化下的语言文化表达

旅游不单单是一种娱乐休闲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肩负着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任,不同地域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都是依靠旅游这个重要途径来完成的。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今天,国际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譬如跨文化交际现象屡见不鲜。在此影响下,中俄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游客来中国游玩,但是由于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性,使得中俄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瓶颈,例如俄罗斯游客对我国旅游景点名称的不认识、不理解,这也是一种文化空白现象,一旦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妥善处理好中外文化的差异,则会影响旅游景区文化信息的准确传达,甚至会因误译引起误会,影响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基于此,做好旅游翻译工作,准确地表达俄语语言文化显得尤为重要。由时映梅、戴卓萌主编的《旅游俄语》一书于2012年8月通过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作者站在乡村旅游文化视角下,采用俄语语言文化表达方式介绍了俄罗斯与中国的主要旅游城市及著名景点。总览全书,有两大特色,概述如下:

一、系统全面,讲解详细到位

旅游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内容较广,包括文化、历史、经济等多个领域。一个合格的导游,应充分了解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在带团途中能够给游客带来良好的旅游体验。如何编写出一本内容丰富,又不流于表面的旅游俄语教材,是本书的宗旨。作者正是基于以上考虑,首先在开编之前,对目前通用的各种俄语教材进行了一次充分而详细的调查,并且邀请了各大高校俄语专业负责人、一线教师,以及资深教授为本书的编写出谋划策,从而编写出一本推动我国外语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教材;其次在内容编排上选用了中国与俄罗斯两大国家著名的旅游景点和基本文化知识,譬如围绕俄罗斯与中国的旅游文化、景点、民俗知识展开全方面的概述,通过让学生掌握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导游业务知识,再进行导游实务操作,从而将所学的知识熟练运用到实际学习和实践之中;最后为了让学生和旅游工作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课文和相关词汇,在每一章都设立了练习题和听力环节,以实现提高俄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另外,作者还在每章节中配有常见句型、游客最为关心的问题,以及有关景点的实用信息,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融会贯通,在今后的职场中做到学以致用。《旅游俄语》作为一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作者为了让学生掌握旅游常识,熟练运用俄语,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编写,以俄语导游工作岗位对应的知识为教学内容,以掌握旅游俄语交际基本技能为教学目的,以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为教学目标,进而培养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在不同场所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思想。本书共由两篇、三十三个章节组成。其中,第一篇包含了十五个章节,主要是围绕俄罗斯的旅游城市、著名景点展开论述;第二篇包含了十八个章节,围绕中国的旅游城市、著名景点展开系统地阐述,并且还重点介绍了丝绸、茶道、中餐及习俗等内容。作者将三十三个章节视为一个个具体的环节,通过深入浅出、环环相扣,组成一个完整的旅游俄语教学链,有助于高校学生和旅游工作者学习。

二、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突出了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

俄语与英语不同,英语在我国属于应试教育中的一种,但俄语与其不同,学习俄语的学生大部分是没有基础的,都是从零起点开始,即便经过一两年的系统学习,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仍难以掌握,尤其是听力和俄语语言表达方面。作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俄语交际能力,特意编写了《旅游俄语》这一本教材,并且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通过激发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起到提高学习俄语效率的目的。俗话说的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的一种教学,都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俄语也不另外,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灵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就导游工作来说,它是一个交际性较强的职业,若是学生张不开嘴,则无法完成导游服务工作,作者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每一章节都安排了课文阅读,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间接地调动学生学习俄语的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一改以往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讲,学生在听的模式,不仅会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而是以职业教育为理论基础,围绕导游实务工作进行深入且有益的探索,例如将课堂布置为机场、酒店、饭店、商店、旅游景点等场所,再采用情景教学法,即让学生在导游实务工作中扮演导游、司机、领队、服务业等各个角色,从而熟练掌握导游实务操作技能,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作者正是将情景教学法贯穿于书本内容中,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交流中自然而然地建立面对游客开口说话的信心,这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总而言之,《旅游俄语》一书是根据导游人才需求而编写的,贴合应用型俄语人才在旅游行业发展的要求,将情景教学法贯穿于教学内容中,旨在提高学生的俄语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朱宏 单位: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