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范例6篇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范文1

一、认清课程的地位

把时事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是一种普遍的教学内容,因此把此类教学内容规范设计与操作形成学科板块甚至校本课程是政治课教学的潜在内容,加上信息技术的普遍掌握和学校网络建设的逐步完善,开展好此类课程能够丰富政治学科的课程类型,发展学科课程结构类型,提高学校资源利用率;是适应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及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的需要而尝试开发的学科课程;是建立在充分研究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基于学校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师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基础,所开发的适合深圳本地特点的、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的学科课程。具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观的特点,是本课程实施的双重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确定

1.学科类:即学生对本学科学习中声称问题的探究活动

(1)对社会学科知识的拓展性学习研究。如:学生在法律知识学习后对突发社会热点问题的学习探究,形成的《谁动了他的生命权?》的问题学习。

(2)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如:在多学科学习的基础上,从对生活中生成的问题出发,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学习《诚实的钱,诚实的慈善》。

2.活动类:即给予主题活动的问题解决探究活动

涉及国际问题的理解、生活健康安全、社会活动参与,科技环保、电影电视等诸多方面,这些活动一般源于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如《乔布斯的苹果与爱迪生的电灯》《南山区高中生教辅材料情况的调查》等。

三、课程过程的实施

1.本课题开展的有效策略就是设置一个“中心问题”即主题,可以是一课的主题,也可以是一个单元所要掌握的主体内容。这是本课题的焦点所在。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学生呈现、修改和完善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是本课题的活动目标所在。将问题设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做”,掌握了什么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第二位的目标。

2.本课程的实施是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组内成员要进行分工合作,分别完成不同的工作;或独自展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3.“中心问题”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时事热点问题的呈(背景介绍,过程介绍)――提出一组问题――分组回答不同的问题,展示自己的观点(小组成果PPT或跟帖讨论)――检验和完善问题解决(讲评或讨论),其中,信息技术是关键性的介入。学生要学会在信息世界里发出自己的声音,发挥自己的作用,查找相关的资料,排除干扰信息,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判断其可信性、可利用性和相关性。学会使用适当的信息形成自己的结论并且与别人进行交流(多维度的交流)。

4.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如:手抄报专栏园地、文章报告、博客微博、PPT/DV制作等,每次课、每个主题都要求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信息组织方式和思想水平。

5.时事热点问题和主题不是虚拟问题,而是真实生活中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提炼主题,解决真实生活中学生的思想疑问,为继续现实生活提供思想源泉和动力。这是教师教学功力的展示。设疑置问的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四、课程实施的评价

1.所有评价重点落实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因为本课程本身就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让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其学习探究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获得发展。而不是要所有的学生做一样的事情或一种事情。

2.无论学生交的是纸质作业还是电子作业,都是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记录和评价方式之一,不是为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而设计和开发,作业是为了表达(记录、呈现)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的过程或结果,为记录创新的思想而设计和开发的。学生作业富有个性化,学生主体具有不可预测性、不可重复性,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历程,自我激励与教师外在激励相结合,更兼有学习成果展示与资源建设的两重性。

3.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不可避免地使用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回归是学生的学习工具和学习辅助方法,而非学习对象。因而,网络技术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如何使用各种网络技术达到最佳效果更值得关注。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条件下,时事热点问题在思品课与政治课中的教学是一种课程资源的整合,它是师生共同的教学实践,是一个探索优化提升精炼的过程。因此,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现有的教育教学技术、贴近教学改革的实际是它的特征。

由于时事热点问题的开放性、发展性特点,对问题的讨论从来不会有终极结论,于是,在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操作中教研组有一定的计划框架下,每个操作设计者仍有很大的自我创作空间,而每一个问题,作为课程发展螺旋式上升中的某一个节点,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是在所难免。然而这些瑕疵并不能阻挡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的课程改革。

附录一:高二3班陈××《谁动了她们的生命权?》作业

1.话题讨论:某国医生资格考试中的一道必考题就是:一个因而拒绝输血的病人面临死亡,医生能否为了挽救其生命而强行为其输血治疗?标准答案是当然不能。

谈谈你对其答案的理解。

我们常说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而其真正的含义是维护人生存和健康权利的职责。既然是维护他人权利,那么主动权便在于伤者,同时,任何人都应尊重伤者本人的权利意志,就算是医生也不能例外,这其实与道德无关。

2.假如你是一名昏迷多日的危重病人(植物人),请你说说你对生命的理解与感受。以下列句子为开头(全做,每段不少于150字):

救救我吧,我还很年轻,我很想睁开眼睛,生活才刚刚开始……

我需要鲜活的生命,需要真实的生活。这样才能实现我生命的价值。只要生命存在,便有着它的意义。只要我还有呼吸,那么我便可以等待光明,坚信生命中一定存在新的希望――世界没有走不通的路。我还很年轻,世界的精彩对我来说才刚刚开始,生命就是要去听、去看、去尝试、去体验、去创造的!只要我有可能苏醒,请不要放弃。

求求你们,让我离开吧,我感觉很疼很疼,太痛苦了……

我们的生命不因个人的意志而来,不因个人的喜好而去。在没有意义再挽留它时,何必如此痛苦地生存呢?在黑暗寒冷没有任何感觉的世界里,空留一颗跳动的心脏滴血,是残忍的。面对此刻的生命,你的救治只能使我更加痛苦,这不是救助,而是折磨!

3.就自己或家人的一次就医经历,说说你对医院、医生、医疗卫生制度、医患关系、医疗制度改革、药品价格的感受。(任选2项)

我家族中有好几个医生,因此对医药行业我是有所了解的。家里人常说希望我能成为医生,原因是现在看病实在是太难太贵。对于我们家来说,看病也许并不困难,但对其他托关系找熟人的人来说,医疗卫生制度实在太不完善,据我了解,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医疗保障十分完善有效,就医基本在社区就完成了。同时,他们的医生只为某一社区服务,因此对病人十分了解和负责。再反观我国,单拿医生处方上笔走龙蛇的“天书”来说,连医生的父亲都无法辨认,造成的麻烦不说,无用乱开的药物早就挤扁了劳苦大众的钱包!

教师评语:作业态度认真,显然经过了思考和学习,且能与自己生活实际相联系,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洞察和批判,言语富有真情实感,能激发人对生命权的继续思考,是一份优秀的作业。

附录二:选修内容《美国校园枪击案的质疑》课程设计

导语

1.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什么?

2.如果要给美利坚民族选一个图腾,你会选什么?

课题:枪――美国的护身符 美国的十字架

内容提要:质疑1:美国的枪支是否该管制?质疑2:凶手的国籍是否重要?质疑3:学校到底有没有失职?质疑4:从误报凶手看媒体的德行。

作业:

1.就美国校园枪击案,选出能表达你心情的词语。

迷惑、震惊、悲情、疼痛、精彩绝伦、解气、紧张、痛苦、鄙视、灾难、浮想联翩、活该、谴责、宽容、冷淡、慰问、幸灾乐祸、反省、以和为贵、无奈、暴力、血腥、惨烈、支援、心寒、令人兴奋。

2.你怎样看待美国的枪支文化?简要说明理由。

3.你会用哪些方式表达你对遇难者的感受?(三种以上)

4.你曾强烈地感受到沮丧、挫折和压力吗?你会选择哪些方式释放这种压力?

5.写一封简短的慰问信。用以下句子开头:

(1)亲爱的赵先生赵夫人(一二组)

(2)尊敬的布什总统(三组)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课程思政;手工与印染设计;教学研究

1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

课程思政是基于各类课程,如专业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实践类课程,并将课程知识、技能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相结合,形成协同合作的效应。将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热爱党热爱祖国,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塑造学生在道德情操、人格及人文素养、智力思维方面的品格,以及对专业伦理方面的职业道德、行为、精神等的认同感与责任心。

2《手工印染设计》课程概述

《手工印染设计》是服装与服饰设计的专业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该课程既具备服装与服饰设计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特点,同时融合了传统非物质文化的家国情怀、实践劳动的素质养成。

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手工印染设计》课程教育意义

《手工印染设计》课程在知识技能目标、文化情怀目标以及素质目标上一方面强化文化基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化职业素质养成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强化大学生创新探索精神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实践实训无缝对接。因此,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手工印染设计》课程教学,教师首先梳理知识点及实训点所对应的思政元素,以点连线,以“隐身”的方式贯穿整个课程内容、项目训练等环节之中。通过课程教学设计,深化学生对传统非遗文化的理解,从而促发学生进行更好地创新及表达,提高人文情怀及民族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对待职业、专业的匠心精神。

4《手工印染设计》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和融入路径

4.1从“知识点”中发掘思政元素

知识点是教学环节的基本单元,也是课程思政元素的基本承载点,要通过知识点的连接,合理拓展专业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与温度。《手工印染设计》可分为手工印染艺术理论部分与染色技术实训部分。在理论部分的知识点主要体现了如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美学精神等思政内容;在技术实训部分的知识点主要体现了如创新思维、行为规范、职业素养、匠人精神等思政内容。

4.2结合具体知识点建设思政案例库

在授课过程中,单纯地对知识点进行理论性、机械性表述,会使课程内容呈现呆板、无生机的状况,同时将会导致学生学习单调且无兴趣。若在课程知识点授课过程中将主要知识点结合故事、图片、视频等来呈现,会使得整个课程内容丰富、具有趣味性且充满生机,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及知识吸收度。案例形式上可以以图片、视频、故事讲述等为主;内容上可以以学术发展史、大师、民间匠人、教师个人经历和感悟为主。课程思政的重点要通过挖掘其案例背后的意义,呈现和升华出内在价值观,从而建立一个较为丰富、具有思政导向的案例库。案例的类型不但有正面示范案例,也要有失败案例,从失败的教训中提炼警示性问题。《手工印染设计》课程的案例库主要以图片、工艺美术大师故事、民间匠人故事为主。分别体现出中国美学精神、文化自信、匠心精神、职业责任、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润物无声的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如图2)。

4.3坚持正反示范性实践内容引发思政思考

《手工印染设计》课程的实践部分主要集中于工艺的印与染的环节中。以手工扎染为例,首先教师要以规范与不规范两种示范操作来引导学生对“扎”的规则进行梳理与总结,让学生认识到规则在实践操作中的重要性;其次教师以认真与不认真两种示范操作来引导学生对做事态度的认知,让学生们认识到态度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最后以完整及不完整两种操作来引导学生对工作责任的认识,让学生们体会到责任心在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4.4与课程知识理论关联的社会热点与国家战略拓展

《手工印染设计》课程与国家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文化强国战略有着紧密的关联。在染色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绿色环保植物染色。在非遗文化学习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

5总语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手工印染设计》教学涵盖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职业规范为基础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以当代大学生创新发展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本课程为学生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素质、情感素质、职业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通过对本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和融入路径的研究,使学生具备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完善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微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实现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不仅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下的产物,更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转变高校思想政治传统教学模式,而且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微课设计和实现探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相关概述

1.1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意义

所谓微课教学,主要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借助多媒体将教学内容与各个环节进行展示,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其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教学资源,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微课针对零碎知识点进行精细化设计,能够将理论性质的思想政治知识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与创新,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其次在微课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新颖,呈现形式多样化,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2]。另外,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学生已经将手机作为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而微课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则能够适应当前思想政治教学的特点。

1.2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微课设计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必须遵循四大原则,首先为创新性原则,微课设计重在教学,一切为课堂教学服务,必须注重课件制作与教学视频录制环节。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微课课件制作难度较小,教师不仅可以从网上下载视频,还可以根据需要亲自拍摄录制,具有较强的系统功能。其次微课设计要满足开放性,微课设计要关注不同人群、不同角色的需求,尽可能使每位同学、不同学习者均能够参与其中,对课程进行相应的设计与编辑,为更多学习者提供服务与帮助。另外要遵循发展型原则,微课设计要考虑单元整体性,能够围绕某一单元、话题进行个性化设计,通过微型化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除此之外,还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进行课程设计,注重实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课设计的实现策略

2.1课程主题内容的确定

基于思想政治教学理论性强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这不仅有学生自身心理特点的原因,同时也是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弊端所致。而微课与压缩课、普及课有着明显的差别,在教学中更加强调对重难点知识的专题解析与探讨,因此,微课主题内容一般选择具有一定讲授难度、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微课主题内容的选择需要遵循应用性原则,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学习效率。

2.2课程表现形式的甄选

在微课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微视频,供学生观看、学习,学生在获得相关知识信息的同时,能够明确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关注,在这种模式下,主动权从教师的手中转移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体,进而完成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科学性,其中存在大量的关于马克思理论知识的讲解,这些抽象知识可以通过图表、视频、图片等形式进行表现[3],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同时也能够确保思想政治教学的严谨性。

2.3微课教学设计的细化

微课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极强的教学组织能力,而且对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微课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微课教学设计中可以将知识点进行分解,制作成为多个微课,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精细的制作,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一般微课视频为15分钟左右。微课教学设计要能够准确反映出课堂教学的重点与教学目标,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可以融入自身的教学思想与设计思路,对于复杂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可先对教学背景进行相应介绍,然而再逐一呈现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另外,教师在课前可以指导学生有效预习,并反映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针对这些共性问题进行课程设计,能够极大提升课堂效率。

3结束语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办学特色与办学质量的有效体现,因此,要提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实施微课教学,并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微课实施策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淼. 浅析“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设计――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31(4):126-130.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思政专业;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着力点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至此,“课程思政”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成为高校各门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实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来说,“课程思政”的改革推进与建设实践工作,不仅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理念的实施,同时,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为依托,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研究,也能进一步促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理念的转变和实践的深入推进。

一、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是以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为基础,结合马克思《资本论》等相关原著内容而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课程开设的目标在于引导大学生全面、系统、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与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与方法,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正确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必将被更高级的社会历史形态所取代的基本趋势,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实践。如何更好地发挥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进在思政专业基础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对于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后,强调不仅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要不断深入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2016年7月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政治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承担的不仅仅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使命,更需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时代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的特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作为思政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在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在课程的设计中更加关注党中央提出的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眼于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创新,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大命题,探讨如何通过对新常态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学效果,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二、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三者一以贯之,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掌握运用欠缺,就无法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无法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内容。当前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在“课程思政”改革整体建设中,教学与研究结合不够紧密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程度的进一步加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理论解释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迫切需要涌现更多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应运而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践进行了更有力的解释和引领。政治经济学课程改革需要注重理论引领性和实效性,深切关注当前资本主义风云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实践,不断关注新形势、新问题,为学生提供强大的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由此,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學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是密不可分的,而当前课程建设实践中,还存在教学与研究结合不够紧密、没有更好地推进以学科建设支撑课程建设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理论传授偏重于经典理论的传授,而缺乏对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尤其是全球化时代世界秩序的调整、全球治理格局的变迁、非传统安全领域风险的急剧演变等重大议题的高度关注和研判,教师的研究性教学能力还需要不断提升。

(二)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侧重资本主义部分、忽视社会主义部分

政治经济学课程关于资本主义部分的基本理论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而其中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必须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演变趋势和规律,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难度较大,容易因为教师理论水平、知识结构、信息掌握程度等原因造成讲课内容的空洞化和教條化,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还容易因为教师知识结构和对思政专业相关课程整体设计认知上的缺乏,造成在社会主义部分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和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内容之间的简单重复。因此,在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上,更多的老师趋向于注重资本主义部分,而轻社会主义部分,致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解片面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把握难以系统化,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难以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理论成果有效地理解和把握。

(三)在教学方法上更多采用传统讲授法

传统的讲授法对于教师本身来说便于掌握教学进度,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对于讲解抽象性、逻辑性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多媒体,尤其是自媒体飞速发展、知识日益多元化、信息日益无界化的时代,面对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拥有迅速掌握各种信息能力的大学生群体,传统的讲授法无法适应政治经济学的课堂教学,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课程思政”育人资源的挖掘上缺少生动性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材内容中原理的理论性强,理论知识点多,知识体系庞杂,提出的命题宏大,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相关知识体系的支撑,很难理解,教师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中,往往因为注重知识体系的完备性和理论知识的系统梳理,而忽视“课程思政”育人资源挖掘过程中的生动性、形象性,从而降低了学生的接受度。

三、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的着力点

当前政治经济学课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应着力于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不断推进课程、学术、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凸显政治经济学课程的“三位一体”建设理念,进一步挖掘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育人资源,丰富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与体系,真正做到“对话经典、多维阐释、跨越学科、融合视域、根植理论、观照现实”,[2]通过政治经济学这一思政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践行“课程思政”理念。

(一)着力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

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使政治经济学课程切实融入“全课程育人”格局中,发挥专业基础课程在育人方面的核心引领作用,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以“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为契机,突出专业基础课程的育人导向,充分挖掘育人资源,探索学科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与路径问题;二是以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为基础,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育人等三个方面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始终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三是以科学的育人评价体系为依托,打造良性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潜能,更好地发现教师教学环节和知识体系的不足之处,教学相长。四是以同向同行、协调发展为目标,[3]将政治经济学课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西方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等专业课程打通,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践行新时代教育理念,自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着力推进课程、学术、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

没有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的支撑,课程建设就会成为没有根基的大树,“课程思政”理念的贯彻也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末,难以支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正树立和巩固。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强化、思政教育不断强调教育手段多样化、突出教育效果实效性、思政教师来源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一些高校在不断强化和践行思政教育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理念的过程中,片面将高校思政教育专业课程与在各专业学生中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划等号,将思政公共课程的建设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理念相混淆,既弱化了公共课程的教育效果,也弱化了思政学科的建设。思政专业政治经济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学术与学科思维意识。

对受众群体学生来说,要在注重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同时,强化对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培育,让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养成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获得感,并进一步促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深刻理解,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与普及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对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区别形成深刻的认知,促使学生自觉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深化和面向不同受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于教师来说,要不断开拓学术视野和学科发展路径,打造思政专业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群的建设,实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支撑,从而将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到学科发展中,以学科搭平台,以平台组团队,以团队建设人才梯队,为教师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促进教师充分运用学术和学科群平台的研究和建设成果打磨政治经济学课程,在学科群组中相互分享相关课程建设经验,实现课程、学术、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

(三)着力践行“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通过调整“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教学方法,践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优化和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确保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育人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的贯彻落实。

一是深入挖掘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育人资源。通过对思政专业政治经济学课程育人导向的进一步明确、核心素养培育能力的进一步确立,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重大原则和重要研究议题,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深入挖掘课程育人资源,使学生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建立更直观、形象的认知,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等的认知,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二是实现政治经济学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在内容设计上的“无缝衔接”。强化思政专业基础课程的有机体理念,以点引线,以线带面,在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的基础上,开设政治经济学课程,在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开设科学社会主义课程,使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几大组成部分的整体性认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来源及人口发展规律,分析资本积累及其必然历史趋势,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尤其是深刻理解资本与劳动力相关议题,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中资本所焕发的活力与生机,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和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未来历史发展趋势,促使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使其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丰富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程思政”受众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图片、视频等辅助工具和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做到“线上线下结合、课堂内外结合”,采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学生课堂专题分享、分组问题讨论、问题思考总结等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将专业学习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思政核心素养的培育等有机结合起来,践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真正发挥课堂主渠道的培养和育人作用。

四是完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育人效果。在专业基础课程平时成绩加期末闭卷考试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平时成绩的组成结构,通过平时对学生课堂参与互动程度、知识掌握程度、知识分析应用能力、文献阅读能力和读书笔记写作能力、课前课后思考题的分析能力等的比例设计,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打破单一的平时成绩评价体系;进一步优化考试试卷的设计,优化主客观试题的比例,使试卷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确保能够客观反映“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改革的成效。

四、结语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环境设计;思政元素;思政育人

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1],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

1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

环境设计专业的多数学生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教育。环境设计专业90%本科生为艺术生入校[2]。据研究结果表明,多数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课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对色彩、图形敏感,但对数字计算等较抵触。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自带大量思政元素,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工匠精神”“生态环保”等。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切入点排序(见表1~4)。

2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目标

2.1专业基础

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要求掌握造型基础、形式基础、透视与解剖、专业速写知识,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意识;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历史,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掌握环境设计表达相关技能与方法,包括徒手艺术表现和专业计算机绘图软件。

2.2应用能力

掌握建筑构造、园林工程与植物、装饰材料与预算、家具与陈设、模型制作等环境设计的相关技术与工艺;具备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方案设计。

2.3人文素养

掌握哲学、文学、心理学、法律等人文社科知识,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能够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掌握一定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有良好文学素养,能够根据国家的政策、方针与行业发展动态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

3思政育人具体策略

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梳理主要课程对接思政切入点(见表4),例如“环境设计概论”结合室内陈设设计典型案例,从文化创新与人文氛围营造角度出发,强化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及文化创新意识[4]。“CAD绘图”引导学生了解AutoCAD软件在中国环境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现状,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研究中国园林设计思想及图纸表达,探索现代景观园林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及使命感。“建筑构造与造型”结合案例说明建筑构造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增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意识、环保节能意识和设计责任意识。结合中国传统的砖墙组砌方式和工艺,弘扬“工匠精神”。“设计制图”结合工程图样在环境设计行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自觉执行国家标准和设计规范的责任意识,建立积极的职业价值观。结合作图实践中的各种线型、尺寸标注和图面质量等,要求学生树立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以及严谨细致的职业素养。“室内空间设计”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家居室内空间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提升学生对我国室内设计发展的文化自信。从家具空间功能布局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建立合理流线,增强设计服务意识。“园林工程与植物应用”针对园林河道工程存在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施工材料及工艺方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意识[5]。结合中国绿色环保典型案例解析,培养学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结合中国假山艺术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案例解析,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人体工程学”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与居住环境的“无障碍设计”问题,体现以“人”为核心的设计价值观。“城市空间环境实习”倡导学生用环境艺术语言和思维方式,弘扬主旋律,进行相应的设计方法和基本城市空间环境空间处理手法知识的讲授。通过案例解析、作品创作及总结答辩等环节,体验、领悟中国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工匠精神”、优良传统和服务社会意识。中外造园艺术比较,中国园林为世界园林之母,结合中国名园典型案例,分析中国园林与诗词、绘画、书法、戏曲关系,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分析中国园林文化传承案例,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模型制作”通过特定比例模型制作,在设计中提高学生精确的设计意识,进而增强“匠人精神”。

4结语

如何使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是环境设计专业高校教师应重视的课题。本研究探究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必要性,明晰思政课程教学目标,提出主要课程思政育人具体策略。所提出的思政导学方案还需在今后的课程实践中不断打磨,以期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可推广性的优化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10.

[2]盛佳依.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究[J].智库时代,2019(17):76-77.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4]王敏,王滨.热观察与冷思考:新时期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必然选择[J].教育探索,2019(1):102-107.

[5]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1):122-124.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一、广告创意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广告创意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重点解决学生广告设计的创意思维问题,主要讲授广告创意的原理、理论、规律、方法等,要求学生能在课程中收获广告设计的创意方法,课程中实现思维的转化、思维的突破、思维的延伸。广告创意是带着枷锁的舞蹈,广告的创意思维突破必须建立在各种束缚之上,它离不开广告的法律法规、离不开广告诉求、广告表现形式等制约性因素,这些制约因素既是创意束缚,又是创意基础。广告创意课程思政教学中,要将制约因素和思维突破两个对立统一面,提炼成广告创意课程专业和思政教育的主线,即“规则与创意”。广告创意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和规矩意识”,要求广告创意人要遵守社会责任的规则意识,要遵循广告创意规律的规则意识,要遵守职业道德的规范意识。从这些规则意识之下延展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元素、大国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广告创意的专业内容讲授围绕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如何突破常规思维,产生大创意广告作品。

二、广告创意课程思政整体教学设计

广告创意课程思政教学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整个教育体系,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将传授课程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秉承育才和育德双向教育的融合教育原则。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身的德性和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帮助其在创造社会价值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广告创意以”规则和创新”为主线展开课程教学,在教学中解决“规则意识”和“今之创新”两个点。“规则意识”就是课程融入的思想政治德育教育,“今之创新”则是课程专业的育才教育。广告创意概述理论讲授中,将融入广告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包括要求设计师遵守广告法规、尊重传统社会价值,保护和传递民族文化和民族价值观,在作品中呈现对世界的美好想象等;讲授广告创意基本理论和广告创意策略时将正能量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贯穿于案例之中;讲授广告创意表现时,将中国元素、中国精神植入理论和案例讲授。理论知识讲授和广告案例的赏析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评判广告设计作品,分析广告设计主题、诉求点和表现方式,学会用广告思维去设计广告,让学生清晰掌握广告创意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思路。课程的实训练习中,依托于大广赛、学院奖和授课过程中正在进行的各项广告设计比赛项目等,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实战中进行打磨。实训练习中,将爱国情怀融入课堂,让学生有为振兴民族企业,振兴民族品牌的担当意识;制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有大国工匠精神,对作品做到精益求精;要求学生要有民族自信心,善于从中国优秀的传统元素中,挖掘中国元素并进行重构和解构,重新再利用;教师也会以身垂范,从工作敬业精神、上课、作业引导、作业讲解等方面发挥榜样的作用。课程的理论和实训学习,让学生熟悉掌握广告创意的原理和实践操作要领,并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内在的素养和道德操守。

三、广告创意课程思政“育德+育才”双向育人实践路径

(一)课程内容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广告创意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一方面,广告设计作品本身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比如某些以情感为创意点的广告设计作品就蕴含了诸如关爱、亲情等思想政治元素,产品诉说的同时也给消费者传递爱的信息,聚划算系列广告设计作品中就表现很明显,聚划算想推出各种拼单活动,广告创意作品的画面是温情的男人和女人相拥的场景,主题文案:“不想拼,就不拼了”,正文文案将画面温情和聚划算广告信息进一步进行阐述:“我很心疼她,刚抽到一个聚划算2万减1万的五折神卡,给她准备一个大惊喜吧,我还是喜欢她笑的样子……”,有爱的画面传递了爱的信息,同时也在传达产品信息。还有各类的母亲节、父亲节或者中国传统节日等的热点借势海报也常用这种双关的创作方式进行创意,作品本身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元素、家国情怀、爱等,如网易严选中秋海报创意灵感就是来自李白的诗句《古朗月行》,设计师将诸多传统中秋意象的元素,如“玉兔”“桂花”“月亮”等运用到广告设计作品中,并将这些传统文化素材巧妙融入现代物品,将传统文化以全新优美的方式进行了视觉呈现,完美传递了“‘家’在一起,生活更好”的广告主题概念。这种作品本身就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创意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课程案例分析、理论知识传授中,教师要注重主流价值观引领,将这些元素进行有感染力的融入,让课程在溶盐入水的无声熏陶下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深度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内涵,将思想政治元素进行深入阐释,让学生了解其来龙去脉,了解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联性,明白其所以然,加深对于思想政治元素的理解和感悟。这就要求专业课程教师应当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意识,对思政理论认识较为透彻,具备良好地政治理论素养,践行教书育人岗位的同时,承担起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时代重任。将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德育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二)教学方法中采用多维度互动教学法。高校学生都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教育必须要做到内化于心才能真正影响学生的思想,因此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维度互动教学法,以迎合大学生这一心理特征。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现在有一些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方面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如翻转课堂、互动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的成功之处在于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培养了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教育的互动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在探索中学习,这种知识结构符合未知世界的多变、多元性。广告创意课程思政实施中,一方面多采用讨论法、探究法、启发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形成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以师生合作互动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通过激发学生思维活力,推动广告创意思政课程教学提质增效。如:在广告创意方案呈现的环节中,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方案怎么样,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个时候教师组织一组学生对他的方案进行讨论,让同学们猜出他的创意点和项目名称,因为广告设计首先要能让受众明白你其中的涵义,这种广告创意才是有效的。同学们很喜欢这样讨论方案,他们可以说出他们猜出的理由,也可以说出他们认为传达有歧义的地方,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个讨论的过程是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广告创意方案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推动教学向课外延伸拓展。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创建课程资料库,课程微课、慕课视频等,课前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链接,让学生自主学习基本知识点。课堂中教师利用教学PPT、网络图片视频等进行知识讲授,还可以利用超星学习通、微信等新的技术手段增加课程的互动环节,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自我构建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将课堂的时间节省下来,留下更多的时间跟学生进行互动,课堂内的学习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学生能够更专注于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其他现实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三)教学实践中提供真实实践平台。广告创意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训练习,依托于大广赛、学院奖和授课过程中正在进行的各项广告设计项目等,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实战中进行打磨。真实的实践平台能提供仿真的项目环境,学生在实训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认识自身的不足,项目过程中学生能有效地锻炼自身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亲身操作、体验、掌握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的方法。有利于广告职业能力道德操守,比如爱国情怀,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纪律意识、规范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尊重宽容、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等。完成专业项目的同时也实现了思政教育的双向贯通。(四)教学考核中实行多样化。教学考核方式中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的方式,建立过程与成效双重考核标准,注重解决广告创意实际问题的方法,更注重实践创新的过程。在考核内容中纳入平时的小课题的训练,如在全班头脑风暴环节,将创意思维活跃、创意团队表现突出的小组成员增设分值,并要求组与组成员之间互评,真实反映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广告创意教学初始阶段,教师要让班上同学按照选题情况进行分组,让选题一致的同学组成一组进行关键词提取,头脑风暴练习,促进创意思维的灵光乍现,这需要团队的相互促进和合作,小组共同做的文字及图形的创意思维导图将作为组成员过程成绩的一部分。另外,本着评价的公平性原则,设计一张表格,让同学们之间相互评价,并给出客观的评分,这一部分作为过程成绩的参考分数。分数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出勤、上课表现等。最后,通过与每个同学的沟通,呈现最后的创意设计作业。综合过程成绩、学生互评的参考分数及最后作业的真实效果综合给出分数。考核不仅仅是作业考核,还要综合考虑思想政治和专业成绩两个方面,有了过程分和互评分等,教学考核分数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杨园园.平面广告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教研专题,2019,3:26

[2]邹杰婷.“课程思政”视域下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融入思政教育研究[J].包装世界:教育研究,2019,6:107~108

[3]何衡.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J].教育科学论坛:基础课建设,2017,10: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