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思路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课程建设思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课程建设思路

公共管理学课程建设思路改革研究

一、公共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1.国外现状综述

公共管理的学科前时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对西方政府管理的研究,但当时公共管理学是附着于政治学之中没有独立出来(薛澜,2002)。作为公共管理学的开创性文献,伍德罗•威尔逊(1887)发表的《行政学研究》(TheStudyofAdministration)标志着公共管理学的正式诞生。在百余年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中,《公共管理学》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在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国外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已有超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源起于1924年美国希拉丘斯大学麦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的成立。随后,很多国家相继成立了公共管理学科,公共管理学应运而生,逐渐成长为各国公共部门培养研究生的一门核心课程。美国作为最早开展MPA教育的国家,其MPA教育发展颇为成熟,其他各国在学习、仿效美国MPA教育的基础上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MPA课程,但公共管理学始终为其核心课程。美国曾对218所MPA教育机构展开调查发现,公共管理学都是作为其最早的核心课程加以设置。由此可以看出,公共管理学作为美国MPA教育的首选核心课程,突显其在MPA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虽然西方并没有“精品课程建设”相关说法,但从公共管理学被列为核心课程可以窥见西方国家对公共管理学的重视程度。

2.国内现状综述

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较晚,直到1986年,其前身——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和教育才得以恢复。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设立了管理学门类,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5个一级学科。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9年5月第17次会议上正式批准在我国设立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教育,我国MPA教育已历经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国务院首批MPA试点院校为24所,2003年新批MPA培养院校23个,截止2012年,我国已有102所MPA培养单位。《公共管理学》作为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核心课程,已在所有MPA培养单位开设。与美国相同,《公共管理学》在我国MPA教学中也是首选的核心课程。笔者以“精品课程建设”和“公共管理学”作为主题词,以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源进行文献检索,截止2014年12月30日,检索到与此主题相关度较高的文献只有1篇。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笔者又以“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到相关度较高的文献共有326篇。由此可见,自2003年教育开始建设精品课程以来,学者们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逐年上升,到2010和2011年达到高峰,直到2012年才有所回落。由文献检索结果可以看出,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未达到深入的层次,这些研究大致集中在精品课程内涵、问题等的较为泛泛的基础性研究上,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缺乏去专门课程的研究,由公共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文献可见一斑。由此,未来我们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趋势应聚集于对具体课程建设的关注上。

二、公共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要素解析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结构严谨的系统工程,由若干要素构成。既包括一套适宜的教学方法、追踪前沿动态的教学内容,一支优良专业的教师队伍、一本优秀的教材,也包括教学管理建设。

阅读全文

化妆与形象设计课程建设新思路探究

随着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时尚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如服装定制的平民化、直播售货的兴盛、时尚博主等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形象设计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调研发现,形象设计领域里的从业者多为服装相关专业人才,在服装专业中培养形象设计能力,对服装教育跟上时展的步伐、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扩展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满足社会需求很有意义。高校人才在校能力培养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学校规定课时内的第一课堂,一个是课时之外的实践部分第二课堂。第一课堂建立知识体系与基础技能,培养专业能力;第二课堂是知识技能综合运用和实践,培养就业能力。本文以具体课程“化妆与形象设计”为例,从服装专业中一门课的角度,对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教学设计与人才能力培养进行了分析、设计和实践。

一、基于服装专业的课程内容构建

形象设计研究人的外观与造型,是一种包含化妆发型、服装搭配、视觉营销等专业知识的视觉传达艺术,其目标是达到人、衣、形、神的完美结合。形象设计与服装设计两个专业交叉的课程达百分之五十左右,在形象设计专业中,服装是专业主干课程,在服装设计专业中,化妆与形象设计也是必修科目,同时这两个领域内的从业人员也是交叉性的。“化妆与形象设计”课程是我校服装专业中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以化妆设计为基础,串联服装搭配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个人形象设计能力。课程性质属于实践性课程,要求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活动为中心组织教育内容。在课时分配上教师讲课示范和学生实训创作学时分配为1∶3,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实践训练。在课程的大纲内容构建上立足于服装专业,以“总—分—总”三章来构建知识体系:第一章是形象设计概论,在此章节里总结概述形象设计的概念,及其与化妆、服装的关系;第二章化妆技法分解与选取,首先选取化妆通识技法—五官的分解化妆作为基础教学,然后通过生活化妆进一步加强五官化妆的综合应用,最后通过舞台妆中烟熏的技法,教会学生服装T台表演化妆的运用;第三章形象设计知识综合运用,通过形象设计方案制作与实操,串联化妆与先行课所学的服装相关知识。以前本课程教学设计只有第一课堂,课程结束后,总有一部分学生有继续提升的兴趣和潜力,基于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特别设计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十工作室”的培养模式,从而在服装设计专业中培养具有形象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专业能力的教学方法设计

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是教学四个基本要素,其中教学方法较为抽象,但它是连接前三者最重要的纽带,也是影响教学成果最重要的环节。对于知识结构较为复杂的课程,需要把知识分层级,不同层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本课程按基础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及知识综合运用四大部分来设计不同教学方法。

(1)基础知识采用翻转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是指在网络、移动学习平台、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讲解环节转移到课堂外,由学生利用教材、微课、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掌握课堂知识;课堂上则主要通过深度讨论和互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程基础知识部分主要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第二章的一、二节是化妆基础技法,网络上有很多教学资源,且大部分学生已有一些自我摸索的化妆经验,课程内容的难度属“易”,学生对自我形象认知最感兴趣,特别适合实行翻转课堂教学。教师在网络查找较为正规的教学资源,在上课前发给学生,要求认真观看,并布置与之对应的作业,进行简单的实操训练。上课时,先针对同学们课前的作业做点评,指出不足之处与表现较好的地方,在此进行课堂的第一次翻转。随后教师进行实际操作示范,学生再次练习,这时要求学生以老师示范的技法为标准,相互点评及修改,在此进行课堂角色的第二次翻转。通过这样课堂内外学生学习时间的翻转,课程中学生与教师角色的翻转,将基础实操技法牢固内化,为后面重点及难点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基础阶段知识教学约三分之一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层级按实操表现、兴趣程度两方面的综合来进行分级。首先教师对学生作业打分,总分为5分;另外学生以对课程的兴趣程度给自己打分,总分为5分;两项合计后分为三级,一级2~6分,此能力层级的学生培养目标为学习任务达标;二级6~8分,培养目标是达标后有所提升;三级是8~10分,培养目标是能达到高级水平,并作为第二课堂工作室的培养对象。学生能力水平层级划分是后续进行分级学习、因材施教的依据,学生能力水平层级划分也是动态的,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重点知识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在实操型课程当中,重点技法的掌握成为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在这类知识点中,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将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各项任务中,学生以任务为驱动,独立或协作完成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具体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需引导学生对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与学习,通过任务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探索能力。通过任务的完成,也可检验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强化。在此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层级,按照进阶性的“易、中、难”三个层级来设计和布置任务。其中“易”任务层级是所有学生(即1、2、3级)都能完成且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中”层级是基础扎实的学生(即2、3级)可以完成的学习任务,“难”层级是能力特别强的学生(3级)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设置任务的不同难度是能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任务太容易,会缺乏挑战性,任务太难,有些学生则会望而生畏,失去信心。此外还需注重所布置任务的趣味性,可根据学生当下感兴趣的流行元素入手布置。具体如表2所示。

阅读全文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思考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于网络技术人才需求日益提升。中职学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逐渐发展为中职院校的热门专业。但新教育观、人才观对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社会人才需要,提高教学有效性,中职学校必须积极应对核心素养要求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新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建设

目前我国中职基于核心素养观念下的课程开发模式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与新视角。那么如何从核心素养视角下开展计算机网路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呢?笔者认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由“关注学科到关注人”,具体到信息技术学科包括四大内容,即信息社会责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意识、计算思维。要从核心素养视角下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就必须立足四大素养,探讨合适对策。

一、明确专业建设思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建设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是中职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应首先思考的问题,也是课程建设工作第一步,是课程建设工作指导思想。因此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师必须明确建设什么、怎么建设。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性。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企业、行业需要的专业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因此在进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建设时,必须从中职教育的特点出发,既要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的工作任务进行深入剖析,又要在分析市场人才需要中建构核心课程,确保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契合、与市场人才发展需要契合[1]。目前我国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须以现代职教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同时要以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观念为指导。要确保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实现以下四目标:(1)课程体系精品。课程设置贴合行业发展需要,具有精简性,课程内容凝练。(2)专业办学特色鲜明。办学突出职业教育色彩,课程建设突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3)课程发展服务学生。课程发展坚持从学生出发,为学生服务,以培养企业用人需要的合格人才为宗旨。(4)课程体系建设衔接企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多重融合。只有明确上述四大课程体系建设目标,确定专业课程建设思路,后续专业体系建设才具有保障性。

二、延伸拓展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素养发展

专业体系建设为专业发展,更为人才培养服务。要想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新体系,中职就必须勇于打破专业界限,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出发,实现教学体系的延伸与拓展。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且要将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发展上,只有这样才能协调教学。在延伸拓展教学体系的实践活动中,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须确保人才培养工作满足三个方面的素质要求。(1)基本素质发展满足要求。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综合能力的发展。(2)专业知识发展满足要求。包括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专业技术实践、专业能力发展。(3)职业素养发展满足要求。包括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职业观、就业观发展。

阅读全文

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构建

摘要:为了切实提升课程建设项目的质量效益,文章首先分析了传统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分析了基于任务分类的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基于任务分类的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任务分类;课程评估

课程建设是院校教学建设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关键。长期以来,国家、地方和各级各类院校通常采取立项资助的方式,设立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培育项目,深化教学改革。而如何优质高效地组织开展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提升课程建设项目的质量效益,切实通过课程项目建设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是各级各类院校教学管理都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亲身参与挖掘、研究、寻找、创造的一个和谐有机体[1],课程的要素也由传统的知识与经验两大要素,拓展为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实施要素、评价要素等。许多院校在组织实施课程建设项目时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建设整体设计不够

课程建设项目涉及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教学条件建设、课程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因此必须统筹规划、一体设计、协同配合,才能提高建设成效。但在各院校的建设实践中,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涉及的任务分属人力资源、教务、教学保障等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一般都会单独组织人才队伍、课程教材、实验室及教学场地建设的分项计划,单独组织项目立项申报与资助建设,这样易导致各类建设与课程教学实际需求相比,可能存在过度建设或支撑不足的问题,即缺乏统筹规划,使建设成效与课程建设总体目标的达成存在偏差。

阅读全文

职业院校模具专业课程建设实践

摘要: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所以专业设置主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主。模具制造作为技术、资金、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所以在职业院校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相关专业非常重要,如何进行合理的课程建设是关键问题。文章对于职业院校模具专业课程建设实践进行了分析,为推动职业院校模具专业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职业院校;模具专业;课程建设;实践

模具专业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科目,尤其是在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对模具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由此为职业院校培养模具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根据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出发,职业院校在模具专业建设方面,不仅要注重对专业人才“量”的发展,更要重视对“质”的追求。所以在模具专业课程建设方面,要从社会需求性,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等多方面考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企业用工为标准,探索科学合理的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一、职业院校模具专业建设思路

结合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模具专业课程建设思路主要应该坚持与现代制造业对接,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只有工学结合,才能够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才能够有效提升模具专业教学水平。所以模具专业课程建设应该遵循一切从实际需求出发,从课程体系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设定,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实践操作环境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能够为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模具专业课程建设实践措施

(一)合理确定课程体系

阅读全文

电气工程安全管理措施研究

一、“电机学”现状及问题

各门课程的衔接统筹,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已经受到一些高校的关注。西安交通大学提出了“2+4+X”的培养模式,核心是通过打通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隔离,强调培养内容上的拓展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不同层次教育阶段的平滑过渡和有机衔接,从而构建以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为主体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新体系,多规格多层次多模式培养高层次人才。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提出了电类基础课程的系统关联化建设的想法和方案,并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从系统的观点,按照统一整体观重新设计相互关联的课程,如电路、电磁场、信号、电子技术基础等。同时,对各课程实验进行整合,实现跨课程可持续性实验的开发。因此,从关联性分析入手,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也能将其熟练运用到电机性能分析,实现“电机学”与电气工程中其他相关课程的平滑过渡和衔接,对电气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电机学”关联性课程建设的探索,将大大加强“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的统一规划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及协调发展,并对相关学科建设可起到促进作用。图1是“电机学”关联性现状与预期示意图。

二、“电机学”关联性分析

1.与相关课程的相关性

“电机学”的课程内容涵盖磁路分析、变压器原理、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感应电机、同步电机)、永磁电机与开关磁阻电机、控制电机、电机绝缘、电机发热和冷却等章节。这些章节绝大多数涉及电路中的很多内容,如回路法、节点法、相量法、自感与互感的概念、三相电路、磁路的概念、谐波分析法等;要用到电磁场中的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压(反电势)计算、磁路的计算、自感和互感的计算、电磁能量计算、电磁力计算、涡流、损耗等内容,这些知识点在电机学中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由于计算机的应用与普及,电磁场、温度场等多物理场数值计算被引入“电机学”教学之中,为电机性能分析和校核提供了更为精确的计算工具,并为研究生的“工程电磁场”课程提供了大量的仿真实例。

2.与课程建设的相关性

“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决定了在这些课程的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它们的关联性。“电机学”及相关课程的建设,与从事这些课程教学的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息息相关,师资队伍实力提高和协调配合是实现“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关联性建设的关键。而相应的学科关联性建设是“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建设的有力补充、支撑和保障。学生既是“电机学”关联性课程建设的受益者,又是关联性课程建设的检验者。因此,关联性课程建设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这些将在本文第三部分进行介绍。

阅读全文

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实践

摘要:《网络营销实务》是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建的一门在线开放课程。本文从《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意义出发,分析课程建设思路,围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提出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教学实践表明,《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使教学改革方向更为明确。

关键词:《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课程建设;教学实践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大部分企业借助网络开展销售和推广活动,网络营销成为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社会经济中重要一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就必须掌握网络营销并加以应用,使企业在市场上发挥最佳的作用,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网络营销平台上,一件交易品就可能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客户群的关注,诸多企业借助网络营销为自身赢得了广阔的升值空间。这样的发展趋势,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培养出适合新时代的行业人才。《网络营销实务》作为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材案例更新慢、教学方法滞后、教师职业技能有待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实际问题。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的需要,在线教学已成为疫情期间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形式。《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不仅丰富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教学资源,也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本文从《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意义、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实践效果等方面,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实践,培养学生网络营销综合应用能力。

1《网络营销实务》课程简介

《网络营销实务》是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一门面向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网络营销的基本知识,熟悉网络营销相关岗位任务,提升职业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开始于2019年11月。2020年秋季学期在职教云平台运用SPOC模式面向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开放。2021年秋季学期在智慧职教MOOC学院平台上线,面向社会大众学习者开放。

2《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意义

《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解决学院自身问题的要求,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内容。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深化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对于继续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融入网络营销前沿理论,开发优秀教学资源,整合教改成果,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进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打造一支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教师梯队,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营销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课程教学遇到的问题,体现新时期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阅读全文

字型标志设计课程建设探索

摘要:在当前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各种新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这对“字型、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也产生了较大影响。该文探究在“字型、标志设计”课程建设中利用新媒体技术,革新课程教育理念,依据课程建设思路和目标,从多方面实施课程建设的具体举措,从而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使课程建设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实际需求。

关键词:新媒体;字型、标志设计;课程建设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为高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字型、标志设计”课程是内蒙古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字体绘写、创意字体设计、字体标志与图形标志设计等,着重培养学生在字型设计、标志设计领域中的表现技巧和创意思维。基于新媒体时代为视觉传达设计带来的机遇与提出的挑战,该课程建设应与时俱进,革新教育理念,将课程建设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实现课程教学的现代化发展,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新媒体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设计人才。

一、新媒体时代“字型、标志设计”课程建设思路与目的

1.课程建设思路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产生了影响。“字型、标志设计”课程建设只有革新教学理念,才能从根本上使教学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字型、标志设计”课程建设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突出技能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点,妥善处理好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等多方面协调发展的关系,使教学理念与新媒体时代社会发展内涵相吻合。针对新媒体时代对“字型、标志设计”课程的影响,结合当前新媒体的特点、发展趋势及要求,教师应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重点,从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库、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建设“字型、标志设计”课程,构建“技艺融合”(即技术与艺术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坚实的技术支持创新,以丰富的艺术产生创意,进而培养社会需要的兼具技术能力与艺术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课程建设目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