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亮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设计亮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设计亮点

课程设计亮点范文1

关键词: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发展;质量提升;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206-02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实践教学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是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相关课程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于2005年被我校写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3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提出改革。该环节单独设课,实施是以学生团队的形势完成实际的电子产品设计,达到了解电子工程项目开发和研制流程,理解方案论证,设计调试等过程,掌握电子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方法,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运用电子技术基础知识设计电路系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电子技术综合设计现状

1.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实践教学在大二第二学期期末开设,为期2周,是在学生学习了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后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电子设计类实践训练课程。学生通过大二第一学期期末焊接和装配收音机的电工电子工艺实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焊接和装配基础。

2.在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训练工程实践能力,解决设计电子产品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开设了很多实践环节,但是实践环节中综合性、设计性题目较少,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尤其是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实践环节仅仅停留在仿真阶段。针对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关于其发展与质量提升方法的研究。

二、发展与质量提升方法的研究

1.强化基础,抓好电子工艺实习质量。在电子综合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前一学期开设电子工艺实习,通过实际制作组装FM收音机以及万用表等电子产品,了解整体电路的调试方法,熟悉完成电子产品的全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测量方法,焊接等技术。

2.利用好社团组织,定期培训。我院成立电子爱好者协会,该协会定期开展培训,针对各级学生本学期开设的相关课程开展相应的培训。大二的学生在第三、四学期将针对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的相关内容进行培训。由于在理论课程开设的过程中,大部分实验都是验证性的,这些验证性的实验仅仅是巩固了相关理论知识,提高了部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培训的过程中,开设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等专业基础课相关的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通过综合性与设计性的实验,完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小系统电路,实现电路系统设计,培养学生具备小系统电路的设计、安装、调试能力。通过在社团中定期培训,完成综合性实验项目和设计性实验,达到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的综合训练,以及提高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总结能力。例如开设电源设计、楼道延时开关设计、信号源设计、信号获取与处理等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培训,结束后布置相关任务。

3.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场地、基本实验仪器,并安排高年级学生以及教师进行指导。我院的“创新实验室”以及大学的“电子创新实验室”均为学生们准备了电烙铁、万用表、信号源、示波器等基本实验设备,设有开放元件库,学生们通过实验教师或学生管理者可直接使用常用电子元器件。为学生们自主完成综合设计提供了便利条件。“电子创新实验室”采取开放式的管理模式,由学生完成日常管理。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完成了规定的实验项目后,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能,通过参加社团的定期培训,可以利用开放实验室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更深一步的实验研究和电路设计,主要用来完成社团培训制定的任务或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及学生参加的校级SRP计划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

4.提高实训题目、内容的质量[1,2]。制定设计内容选取电子信息领域内的前沿课题,结合近年电子竞赛相关方向的题目。每年的题目必须有所更新,既可以避免学生抄袭,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有序的实践安排[3]结合实施步骤的细化。在实施该实践环节过程中,通过以下步骤完成设计:题目选取、方案选择、电路设计、电路仿真、元器件参数确定、电路板制作与电路焊接、电路调试、设计报告撰写、课程设计答辩,共9个步骤。在实践过程中,每一步均要由指导教师认可后,方可进行下一个步骤。既便于指导教师的过程管理,也为整体设计提供了保证。实践过程有序步骤,如表1所示。

6.实践过程、结果考核同等抓[4]。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实践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引导”与“督促”。在完成每一步中,教师与学生所起的作用如表1所示。

严把过程管理,当然,结果考核同等重要,验收时设计报告格式与内容必须合乎规范;答辩时,每一个学生答辩问题均不同。例如:设计方案的优点与不足、某一单元模块电路的元器件参数选择、测量等问题。不仅仅只局限于理论知识点的问答,通过这些问题,考查学生自主完成设计的能力,考查学生使用测量仪器和设备的能力,以及独立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难题”。

三、结束语

1.根据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该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正确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采用团队方式,完成实际的电子产品制作。通过细化的具体实施步骤,保证实践环节中学生的主体角色任务较好的完成,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教师的引导与督促,提高实践过程的管理质量。

2.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以项目形式完成一项任务,并仿照电子设计大赛中以书面的形式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整个实践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等。

3.在本次改革中,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发展电子技术综合设计以及提升质量的方法,学生个人能力得到发挥,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设计电路、调试电路的实践技能;提高了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促进了本专业学生第二课堂的发展,例如学生参加校级SRP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有所提高,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类竞赛成绩均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高玲,于帅珍.依托电子设计竞赛推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4,(08):44,49.

[2]顾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改革[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211-213.

课程设计亮点范文2

我园课程的顶层设计是在教育理念与实践之间绘制规划与设计的“蓝图”,勾勒幼儿回归本真的成长画面,从顶层的核心理念与教育目标开始,追溯到课程的各个要素,跨界思维,打破成人设定的边界束缚;融合式学习,打破传统教学的各自为阵;创新性发展,打破课程组织的单一僵化,这是我园对课程建设及儿童学习问题的深化认识,也是课程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趋于成熟的体现。

一、坚持儿童本位,实现跨界思维下的课程设计

我园站在儿童的立场,为了实现“让儿童的学决定教师的教”而开放思维,打破传统的界限,进行了全新的跨领域、跨学科、跨资源、跨组织的课程设计,有效地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的学习回归本真,还原儿童学习本来的面目。这种跨界思维的课程设计主要有两大亮点:一是学习中心走班制;二是混龄编班制。幼儿园将每个教室设计为一个独特功能的学习中心,全园十二间教室就有十二间不同的学习中心,供全园幼儿共享,每天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在不同的学习中心工作和游戏,大孩子可以带着小孩子一起做,所有的学习都是自主和自发的。教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有准备的学习中心环境,充分支持幼儿自由想象和发挥潜能的个性化学习。

学习中心走班制与混龄编班制是课程设计的完美组合,它不仅打破了班级的界限、打破了年龄的界限,涵盖有机械建构、音乐韵律、生活体验、美劳创意、语言文化、民间游戏、科学探索、戏剧扮演、自然博物、社会人文、数学感知、思维益智等十二个学习中心的区域设置,更是打破了领域与学科的界限,整合了幼儿发展所需的各种学习内容和材料,使每个孩子都能享有最大化的学习资源、最大化的人际交往和最大化的自由,真正体现了儿童本位的精神。

二、遵循儿童天性,体现融合式学习的课程主体

玩是孩子的天性,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儿童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和学习,在不断获得的成功体验中促进自我成长。我园课程主体以融合来探索新的课程实施方式,以融合建立新的学习路径,通过将幼儿的学习和生活融合起来,将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融合起来,将集体学习与个体学习融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汇聚了课程的要素,不仅渗透了《纲要》和《指南》的精神,也极其符合儿童学习发展的天性。这种融合式的学习设计也有两大亮点:微型社区、学习中心活动。

微型社区就是把幼儿园营造成幼儿生活的小社区,幼儿是这个社区的主人,除自由进入学习中心,还能开展各种户外自选活动、种植、饲养、帮厨、送报、清洁等工作,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让幼儿处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学习中心活动既有儿童的游戏也有儿童的工作,满足幼儿做中学、玩中学的特点;既有幼儿的区域操作性学习活动又有主题探索性学习,既能满足幼儿个体的学习路径又能体现集体和小组的学习智慧;既有幼儿发起的活动也有教师发起的活动,且学习中心活动的多样化方式能满足不同天性儿童的学习,能满足每个孩子学习发展的速度和倾向性,使我们能够在儿童的幼年时期就发现儿童的天资、潜能与优势智能,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激发儿童潜能,展现创新性发展的课程动力

课程设计亮点范文3

Abstract: C language course design is one of the courses which need practical 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in C language course desig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we take students as the center of "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 who participate in the entire process of a complete project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The teaching effect is good. This paper also analyses the good aspec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al courses and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关键词: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软件开发

Key words: course design;teaching reform;project teaching method;softwar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225-02

0 引言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了造就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基础水平,在独立学院的教学工作中应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在《C程序设计》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的基础上,我院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了一项实践教学环节:C语言课程设计。此课程自开设以来,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在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同学们既融会贯通了C语言基本语法,同时又通过项目实战切实提高了动手编程、调试程序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带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后续学习的开展。

1 C语言课程设计教学现状与教学亮点

C语言课程设计开课时间为大一下学期,共计32学时,授课对象为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微电子技术系本、专科生。针对教学对象的差异,分别制定了专科、本科教学大纲,同时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讲求简洁、美观并突出教学重点。

尽管已经学习过C语言,但多数同学在经过一个学期之后,忘记大半,掌握的知识点零碎、构不成系统,所以在进行项目开发之前,必须进行C语言基础知识的串讲。在串讲过程中,通过回顾已学内容、演示典型例题,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准备串讲上机练习题。题目要有的放矢,同时又与后续项目开发有一定相关。数组、函数、指针、结构体、文件操作,各布置一道综合练习题目。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把项目开发之前的技术知识准备工作做好。

1.1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 C课程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分为准备、开发、汇报三个阶段。为了杜绝部分同学对实验课抱着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要做好该课程的课前动员工作。课前动员工作主要体现两个要点:一是敦促C语言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同学重视概念和基础,因为没有良好的基础,急于编程只会导致错误百出。二是使同学明确本门课程考核评分标准,端正其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热情,为后续教学的开展做好准备。自由分组以二至三人一组为宜,每组推选一名基础好的同学,担任开发组长。组长带领组员进行自主选题、开发设计、书写设计报告、参加答辩等工作。

1.2 题目选择多样化 选择一个难度适中、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并与同学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是开展课程设计的首要任务。题目太难会严重打击同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题目简单会导致同学对C语言不够重视,学不到东西。进过严格筛选,仔细比较,同时结合《C程序设计》课堂教学经验,归纳出适合学生现有水平的题目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各种管理系统,比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运动会成绩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二是各类小游戏,比如贪吃蛇游戏、搬箱子游戏、扫雷游戏等。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拟题目,但需经过教师审查通过。

教师同时提供多个题目并简单讲解每个题目的设计需求、难度、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及完成后的代码量等,供学生自由选择。题目多样性、难度阶梯性带来的效果有两方面:一方面学生能选到自己感兴趣,适合自己水平的题目;另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互相抄袭等情况的发生。

考虑到独立学院的学生总的来说编程基础不够扎实,为了让同学尽快入门,明确到底要做什么,在需求分析阶段,教师需要当堂分别操作一个管理系统的程序以及一个小游戏程序,演示其功能。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对项目开发建立起直观印象,同时对用C语言开发界面做到心里有数。

1.3 引导为主 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定位为初级开发人员。教师做为指导者对其具体开发过程进行监督指导。很多同学一遇到问题,就特别依赖老师,希望老师帮忙调试或者直接给出解决方法。针对同学提问,教师应采取引导的方式,启发同学独立思考,而不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同时鼓励学生网上查阅相关文档或者帖子,通过网络解决问题。一段时间后,如果该同学还是不能自行解决,教师再给出解决方法。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同学独立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其与项目组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对于同学提出的奇思妙想,教师应予热情的鼓励。同学在开发过程中,能够有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好事,教师可以和同学探讨其想法,并尽可能地帮助其付诸实践。对于部分好学的同学,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参考教材、推荐开发网站等,让这一部分同学依照自己的兴趣自学。

1.4 关注教学细节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这一特点在独立学院三本学生中体现的特别明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同学中两级分化情形严重,呈“哑铃型”结构。针对这一特点,结合非计算机专业对C语言能力的要求,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需要提高辨识度,按照“高、中、低”区分学生水平,对学生做阶梯型的要求。

作为一门实验上机课程,尤其需要保证教学时间的连贯性。时间太短,学生刚有思路就下课了,导致半途而废;时间太长,学生长期呆在实验室上一门课程导致疲劳,降低学习效率。经过探索,以四节课为一大节课最为适宜。

1.5 考核全面 合理的评分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注重动手能力的实践实验课,C语言课程设计的考核方法自然不能沿用理论课的考核方式。

独立学院的培养方向是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将来进入企业能够快速融入项目团队,这就需要全面考核同学的动手能力、工程概念以及人品素质。C课程设计的考核兼顾了团队与个人表现,关注动手能力与基础知识的考察。本门课程总分100分,各项具体分值分配如图2所示。

课堂表现包括考勤、开发过程中的认真程度、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实验报告写作内容主要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框图、关键算法实现等。通过书写实验报告,提高学生书面表达技巧,锻炼其书写开发文档的能力。

在课程设计的最后,我们安排了项目答辩。答辩环节考核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以及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为同学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答辩过程分为三个环节:演示讲解环节、学生提问环节、教师提问环节,每个环节各占10分。在演示讲解环节中,首先由项目组长操作演示可执行程序,并介绍各个组员的分工、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程序的创新点等。在学生提问环节和教师提问环节中,大家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作适当引导。最后综合各个环节得分,当场给出每组答辩分数。在答辩结束后,教师应对表现良好的团队予以表扬和肯定。最后,要求同学上交实验报告册。

2 课程后期建设目标及思考

为了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C课程设计“动手、动脑、动嘴、动笔”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尤其要突出以下几点:

2.1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软件工程的思想、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

2.2 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按照国内知名公司的编程规范来做要求。

2.3 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2.4 教学时间安排在实践专周,这样学生有整天的时间投入到项目开发过程中去,从而保证了教学效果的连续性。

3 总结

C课程设计从完成一个小项目出发,全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从事C程序开发时,能系统地考虑问题,合理安排项目进度,熟悉开发过程,能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和交往,同时培养了其工作责任心,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在C语言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要让作为初学者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并熟练使用C语言独立完成项目,较难做到。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备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供精简的练习案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引导为主,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课程设计结课后,绝大多数同学都对C语言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管小卫.C语言课程设计探讨[J].广西轻工业,2009(122):68-71.

[2]张学林,陈齐超,段珊,胡波.项目教学法在“C语言课程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64-167.

[3]吴丽娟,申海,张浩华.C语言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122-125.

课程设计亮点范文4

一、课程设计的理性化

课程设计与实践,是幼儿教师的基本任务;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是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它需要教师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特点与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幼儿实际确定目标,选择内容与方法途径,设计出适合儿童发展的课程,并组织实施,以促进幼儿发展。幼儿教育“说活动”的开展,对于从理论上有意识的提高幼儿园课程设计与实施水平确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一) “说活动”及其特点

“说活动”是幼儿教师在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基础上,面对同行及其他人员,以讲述的方式表达其对某一活动设计的设想及理论根据的形式。“说活动”要求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同行教师、教研人员、领导,因而要求教师在“说”的过程中,不仅将书面的教学方案说出来,更要求教师将隐含于教育方案后面的设计思想、教育理念、具体依据说出来,强调的是说出教师为什么要这么设计的问题。教师“说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说幼儿的情况。要求教师说清本班幼儿发展的基本情况,尤其是与将要开展这一活动紧密相连的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不同层次的水平、特点、优势与不足及幼儿的可接受性等情况。2.说目标。这是教师外化“为什么教”的过程。【1】3.说教材内容。这是教师说清“教什么”的环节,是教师在把握幼儿发展水平基础上,根据目标选择本次活动内容的思想过程。4.说活动准备。这是教师既说出整个活动中要创设的环境,需要的玩教具和相关的设备。5.说教法与学法。这是教师说明“怎样教”、“儿童怎样学”和“为什么要这样教与学”的环节。教师要说出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确定之后,用什么方法、手段来实现。6.说活动过程的组织。这要求主要说清教学活动的结构顺序以及各环节中的转换关系和教学策略,包括提问策略、提示信息策略(出示玩教具、演示、情境创设等)、干预策略、评价策略等。7.说教学活动的延伸。这是教师说出怎样延伸活动、延伸的作用、为什么要延伸的依据。说这部分,可以反映出教师对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的掌握程度、对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发展的理解认识与做法,以及因材施教、个别教育原理的运用等。

(二)说活动对提高教师设计课程能力的作用

从幼儿教师“说活动”的过程看,既不是教师“备课”(设计活动方案),也不是教师对幼儿发展情况、目标、内容、教法、环境等逐一去钻研、思考的过程,而是把已设计号的活动方案和设计中的思维的全过程外化出来。因而教师“说活动”时,必须根据对象的变化转换角色,转换“说”的语言风格和讲述表达的内容,重在“说理论与实际结合上”,也就是要说清活动设计的理论依据,每个环节运用的理论是哪些,这对于教师重视备课过程中的理论学习,加强对理论的认识、理解、运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尽管“说活动”对提高幼儿教师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确有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的教师有较高理论水平,但在运用理论时不恰当,针对性、指导性不强;有的教师在说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玩教具,是为增加说得好的效果而专门制作与运用的;部分教师说的口气和所使用的语言,仅停留在对幼儿说的层面上等问题。【2】因此,要使这一活动达到更高的水平,仍需加强教师在有关理论与实践上的培训与提高。

二、学会与儿童沟通

说给孩子听

用故事来引导教育孩子,是一种常见的育人方法,但未必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笔者想用下面的故事提醒家长要树立教育孩子的亮点基本理念。

我们应该相信孩子。

听孩子说:

(一)在倾听中培养幼儿的成功感,激发幼儿说的兴趣

当孩子见到了美好的事物,他会兴奋的告诉老师,这时,你要认真地欣赏,并用眼神告诉孩子你在认真倾听;当孩子讲了一个幼稚的故事,你也要耐心地听完,哪怕他已经向你讲过好几遍,同时鼓励孩子更出色地讲述,让他感到自己语言的魅力;当孩子受了委屈向你倾诉,你不要不耐烦,要让他说完,让他宣泄,让他感到老师重视他。

(二)引导和帮助幼儿把话说完,完整、丰富、准确地表达有关意思

随着孩子的生活经历日渐丰富,交往面日渐扩大,他想说的也就越来越多,但他掌握的词汇和语言还很有限,因而往往语言不完整,不丰富,甚至不准确。老师在听的时候就需要帮助他们扩充词汇、加长句子引导其完整地、丰富地、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三)对孩子的错误表达要耐心地倾听,不打断、讥笑孩子,并巧妙地给予纠正

当孩子答错问题时,老师要鼓励他“再想一想,再说一次”,用足够的耐心引导孩子多想多说,而不能打断、制止孩子的话语。另外,每个班都会有口齿不清的孩子,他们有的甚至口吃,对此,老师不能取笑,而要耐心地听清楚,并与其交流,让他倾听老师的话,在不经意间学习、模仿老师的发音,改正自己表达时欠妥的地方。【3】

(四)做出听的姿势,强化听的感受,让不爱说的孩子也说起来

感情交流是师生交往的基础和动力。在听的时候,老师的一个体态动作、一个眼神、一种略带夸张的表情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鼓励。不爱说话的孩子原因有很多,如性格内向、胆小、紧张等。在这些孩子面前,老师首先要与他们多说话,引导其产生交流愿望;党他们逐步产生想说的愿望,说出心里想说的。

倾听,能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倾听,能让孩子更愿意说;倾听,能帮助孩子说的更精彩。老师要强化倾听意识,养成倾听的习惯,提高倾听的技能,在倾听中促进幼儿的口语发展,为他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裴刚《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三期,第17页

[2]耿辉《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五期,第6页

[3]梁志《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学前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01年12月1日版本,第102页

课程设计亮点范文5

一、 两类课程的认识

目前大部分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都是短期的,主要以研究性学习和开放性学习为主,在性质和形式上与综合实践活动课都非常相似,所以造成了校本课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校本课程的错觉。其实,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两种课程体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两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不是一门校本课程,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2)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校本开发的课程范围指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以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也就是说,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3)两者开设的课时可以结合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设置实验方案》中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权限上,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可以选修也可以必修。(2)从设计上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达到国家规定基本教育目标的课程,是根据国情来设计的,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更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3)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权利;一般比较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是必修课,由学生选择学习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老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

二、 两类课程的设计

当前,在学校课程实践中,许多学校单纯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来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缩小了课程开发范围,也有的学校盲目套用其他学校或地方的课程开发主题,从而降低了新课程的整体效能。因此,我们认为在两类课程的开发中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 课程设计须针对特定学生群体的需求

无论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是校本课程,其目标总是指向学生的需要,因此在开发课程时,应针对本校特定的学生群体需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为目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而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 课程设计须植根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之中

植根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之中所开发的课程,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主题的来源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的世界,增强生活责任感;第二,主题富有趣味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主动地参与实践,克服活动中的一些不可预见的困难,最终实现课程目标;第三,主题具有开放性特征,选题在结论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它充分体现了作为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特征。在实践中,可以尝试把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提升为校本课程,选取他们自己关心的身边的话题为主题,这必然能激起同学们的足够兴趣,从而实现课程设置的目标。

(三) 课程设计需整合学校内各学科、各部门资源

为了克服课程设计时教师单枪匹马的行为,应充分挖掘学校整体的师资力量,实现学科间的交叉指导,互相借鉴。“让每一个教师都参与”成为行动指南,这不仅可以拓展课程的视野,也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课程推进时来自教师的抵制心态,还可缓解该课程专业教师奇缺的矛盾。

此外,整合学校教导处、教科室、团支部、少先队等各部门的活动,把它们纳入统一的校本课程的规划之中,努力使设计操作流程充分发挥“整合完善”的功能,体现出“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可大大减轻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压力,减少对学生正常学习的干扰,确保学校教学的稳定。

三、 两类课程的整合

现阶段,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效整合是推动学校课改的必由之路。两者的整合开发意在寻找一个切入口,优化整合课程资源,突出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部分内容可以用活动的形式来实施,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资源,在此基础上再拓展开发一些课程资源,并将学生研究过程中积累的优秀资源充实到校本课程中。

(一) 着力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发展学生个性,而学生个性发展必须求助于学生活动、体验过程,在活动中、体验中获得发展,必须依赖于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形式。

1. “校本课程”综合化:校本课程不单是以知识点的方式来组织内容的,它的内容应该是开放的,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话题、主题或问题。因此,可以通过活动来综合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开展综合活动。

2. “校本课程”实践化: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性学习活动,让他们在具体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或特定的活动场所(如劳动基地、劳动教室等)中开展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劳动、服务等实际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

3. “校本课程”活动化: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努力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化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依托校本课程所开发的项目开展活动,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深度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校本课程一定程度上就变成了综合实践活动。

1.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应源于学校,只有充分选择、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才能形成学校特色。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借鉴校本课程教师集体研究开发、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的理念和原则,集中教师的智慧,最终形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体系。同时,利用校本教研作为动力,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实践。

3. “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化: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像校本课程一样深入社区,活动主题应更多的取自社区,以社区为课堂,服务社区,研究社会。

四、 两类课程的发展

学校要加强对课程建设的管理,提高课程的质量,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1. 求特色。把课程的发展作为展现学校特色的突破口,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雕细琢,规范每一个流程。精心培育高质量有特色的课程,逐步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2. 求亮点。要善于抓住课程中的亮点,并将它逐渐放大,使课程建设向着规范有序、富有内涵品质、充满生机活力的方向稳步持续发展。

3. 求成果。要加强学习,勇于创新,做好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工作,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实施质量,并注重成果的形成和积累。

4. 求影响。通过课程的实施和发展,使学校在特色文化建设方面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课程设计亮点范文6

老师需要重视对学生意见的采纳,对学生所提出的基本问题给予及时的纠正。尽可能多地收集课程信息,对学生的薄弱点进行重点的知识讲解。老师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吸收尽可能多的课程知识,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率先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对于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仔细提炼知识要点,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归纳总结,在不断的重复温习中降低错误率。

一、细节教学问题的课程思考

(一)细节教学的针对性思考对教学细节化的重视与保证教学效果两者之间属于充分非必要条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细节化教学过程中有必要重视其实施的针对性。首先,应该重视不同老师的教学习惯对细节化教学的匹配度。老师的性格特点,教授风格各不相同,决定了所有教师都采取了同一种细节化教学模式,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大相径庭。所以,细节化的教学不同硬性的规定给每一个老师,应该依据老师的讲课风格,个人特点采用最适合自己的讲课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学科体系的差异化对细节化教学效果的影响。中学阶段的课程设计为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不同的学科设计,比如说语文与数学,两者是文理科目的典型代表,两者之间的思维方式,逻辑发展方向有很大的不同,当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时,就不能采用统一的细节化的教学标准。最后,不同的学生对细节化教学的反馈也是大相径庭。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自然会面对一些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个体性格,思维价值的差异性导致学生的行为和态度的不同。当学生的兴趣点,知识结构,认知层面都难以达到统一的标准时就不能盲目地采用细节化教学。所以,在中学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细节化教授方式的采用需要针对不同的老师。学科差异,学生个体的变化适时运用。盲目地,不加分析地采用统一化的细节教学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

(二)细节化教学应建立在老师充足准备的基础上细节化教学需要老师掌握多维度,不同层次而且详细的教学信息,前期的信息收集以及后期的资料分析都需要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所以细节化教学的开展是建立在老师充足的准备基础上的。具体的教学准备工作包括充分备课环节,老师需要对课程内容充分熟悉,依据教学重点,难点建立分阶段的教学目标,深度钻研教材,对于课程上可能出现的突况采取必要的预备措施。仔细了解每一个学生,学生是开展教育的主体环节,为保证细节化教学的有序开展老师需要对学生的个人信息,特殊情况,个性特征,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与归纳,保证教学工作的有的放矢和灵活运用。老师需要对课程上可能出现的每一种情况做出必要的预测,提前建立有效的解决措施。不能固化自己设计的课程环节,应该依据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和修正课程设计。最后一点就是及时的反思与总结。必要的反思与总结是提升课程效果的关键环节。老师需要对课程中的瑕疵部分找出原因与解决措施,对优秀的亮点部分进行进一步的加强改进,在不断地反思总结中提升细节部分的有效性,在更高要求的方案的操作中提升教学效果。

二、建立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关系

师生两者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在开展中学政治教学工作时加强师生间的了解。掌握必要的信息资源对于有效开展细节化教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为一切的了解,提升,掌握都是建立在双方良好的互动关系上。只有彼此亲近,交往才会不断加深,进而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