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亮点范例6篇

课程设计亮点

课程设计亮点范文1

1 主观预设更需准确地把握教材,全面地分析学情。授课前,我认真研读了文本和教参,对授课的内容做到了然于心,并思考哪些内容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哪些问题是需要老师点拨的,哪些内容是需要老师重点讲解的,以此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布卢姆曾说过:“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我们课前的“主观预设”当然无法预料到课堂的全部,但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感,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基于此,我把《月迹》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学会赏析文中的优美语言;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教学重难点是体会奶奶形象的作用,领会文章的主题。

2 问题设计要能起到激励参与、强化思考的作用。问题的设计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思考,学生的思维得以活跃,从而产生灵感的火花。比如我由古诗词导入新课时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这些古诗词中发现月亮的踪迹了吗?”班上的学生立即活跃了起来,连班上的几名后进生都积极举手。在听了几个同学的发言后,我接着问:“那么贾平凹笔下的月迹,又出现在哪些地方了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在文章中找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认真地读起书来。

3 教师要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多些教学机智。语文课堂上问题可以预设,但学生的答案,很多时候却在意料之外。抓住学生非常规的回答,有助于碰撞出交流的火花。比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请抓住月亮特点说说月亮的美。”学生有的回答“我感觉月亮是玉玉的,银银的”,有的回答“我感觉月亮是小小的,酥酥的”……这些回答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然而,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却让我为之一振,他说:“我感觉月亮是款款的,匆匆的。”我没有立即让他坐下,而是顺势往下问:“款款的意思为缓慢,匆匆的意思是快,你怎么想到用这一组矛盾的词语呢?”学生回答:“觉得月亮出来得慢,更能表现出盼月的急切;觉得月亮离开得快,更能体现对月亮的喜爱。”这样的生成是多么可贵啊,但它的随机性、灵活性使得我们教师要想轻松地驾驭教材和引导学生,必须具备宽厚扎实的知识储备,多些教学机智,正如孟子所说:“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课程设计亮点范文2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备课;教学环节;过渡语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11

课堂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主要渠道,英语课堂也是如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在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单位时间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含金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三单元的阅读课课例Journey Down the Mekong,就如何上好一节英语课与各位同仁交换看法。

首先,一节好的英语课要融会贯通。教学过程的流畅程度能够反映教师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的吻合程度和教师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一般来讲,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越是贴近于课堂教学实际,课堂教学的流畅程度就越好。要做到课堂融会贯通,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备课要充分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可靠保证,是课堂教学融会贯通的前提。备课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板书等。教师的目标是上好一节课,但备课不能只读一课书,要对整个单元,甚至全册教材都要了解。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都有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师如果不了解前后内容的关系,就不能准确地制定出每节课的教学要求,就不能在处理教材时突出重点、难点。

笔者在本课例导入中设计的“What do we make use of the river in our daily life?”这一问题,就是为本单元里的Listening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讨论话题里的“What you would take for the cycling if you were setting out for the journey along the Mekong and why?”就与本单元的Using the language做了一个很好的对比;在对课文细节进行处理时也主要是为之后学生巩固环节时的对话作铺垫;以及之后的作业Underline the sentences in the text where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expressing future actions. Plan your own journey including where and when you are going, who you are going with, what you are taking with, and what you should do and you shouldn’t do during your travel.都是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的。

备学生,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这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状态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流畅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尽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走近他们的生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在本课的导入中使用余姚市区地图讨论学生的居住环境及主要河流,紧贴了他们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由于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太长的课文对他们的理解会造成一定的障碍,笔者就把课文第三段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Mekong River提前到了本课例的导入部分,结合图片,把湄公河沿岸漂亮的风景立体、形象地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这样既降低了课文的理解难度,也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学习新词汇如:glacier, rapids, valley, pace, bend等,这样,学生也了解了湄公河的源头、流经地、入海口等细节。

二、对各个教学环节要胸有成竹

教案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是教师上课的“蓝图”,是教师在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板书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环节胸有成竹是上好一节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脱离了教案、课件这两个“拐杖”,才能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只有把教学各环节烂熟于心,才能随机调控,使得课堂教学的流畅性、艺术性充分展现出来。

三、过渡语要流畅

好的过渡语能给一节课的流畅性提供有效的保障。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设计的过渡语言,能很自然地衔接各个教学内容,使整节课环节紧凑,浑然一体,而学生的思维也不会因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中断而被打断,从而使学生也感到整节课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如笔者在本课例中从第一个讨论话题:“Discuss in groups about what you would take for the cycling if you were setting out for the journey along the Mekong and why”到第二个讨论话题:“What are the dos and don’ts while traveling?”笔者使用了这样的衔接语:“Should we take plastic bags with us to put our rubbish?”,这样就很自然地把两个看似毫无联系的话题进行了过渡。

其次,一节好的英语课还要营造“亮点”。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上课也一样。笔者认为一堂好课它的精彩必定来自教学亮点,正是这些教学亮点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了认知与情感交融,使学生对学科产生了新的兴趣,引起师生的共鸣;也正是这些教学亮点让我们的课堂高潮迭起,使课堂教学的境界得到升华,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令人回味无穷。“亮点”可以是事先预计的,但最精彩的往往是课堂随机生成的,甚至是学生的错误,在教师的引导和有效利用下也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下面,笔者以本课例中的教学片段为例,就如何营造“亮点”方面做一些阐述:

1. 预设的亮点

片段一:在本课例对课文的巩固环节,笔者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短时间对课文的熟练程度,在要求完成任务“Work in pairs to make a dialogue between Wang Kun―a careful boy and Wang Wei―a stubborn girl,talking about their dream and plan about the journey along the river”时,给他们的对话提供了一些供参考话题及问题。如:Shall we ask anyone else to join us? Have you looked at a map? Do you know it is a quite difficult journey?等,这样就为学生顺利地开展活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使这个环节成为一个课堂的一个亮点。

2. 创生的“亮点”

片段:本课例的导入环节,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余姚市区的地图,设计这一环节本来是希望他们注意到图中的两条河流的,但课堂上学生看到地图后却对自己所居住的位置更感兴趣。笔者就把原先设计的“Can you name the two rivers in the map?”改成了“Can you point out the place your house is located? And how far is it from the river bank?”这样,既不阻碍学生的表现欲,又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引回了课堂话题。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惟有有效地将教师备课时预设的亮点,以及教学过程中创生的亮点结合起来,我们的课堂才能精彩纷呈,才不失为一节好课。

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饱满的热情,因为再优秀的教案,如果到了一个语气平淡的教师手里,这节课也回变得索然无味。另外,教师还要有微笑、严肃、赞许的面部表情,因为微笑能活跃课堂气氛,严肃可以稳定课堂秩序,赞许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注意以上几点,一节收放自如、节奏张弛有度的课堂就会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参考文献:

[1] 吴洪成.有效教学的技能与艺术[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课程设计亮点范文3

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建立

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课程设计与传统的课程设计大有不同。1.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备课的不同:在传统教学的备课活动中,是以书本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则克服了这种局限,教师不再一味地教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来教。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成了教学的第一要务。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2.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案的不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并不局限于针对某一种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一个单元。3. 学生学习的不同:新课标把教师定性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因为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对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有着重大的影响。4.教学评价的不同: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形成教学反馈,为教学设计的修改提供依据。在评价中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该大力提倡和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出现,使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意识尤为重视。让学生勇于探索,对课内外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培育出新世纪的人才。授人以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尽可能地创设新的课堂情境来实现。

1.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安排的时间。学生的生活,让他们自己去灵活安排。作为教师,只给学生们一个预定的目标,不要注重他们学习的具体过程。多找学生们谈谈心,聊聊正确的学习方法。多陪他们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新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并且让他们在娱乐中不经意地学到新的知识。

2.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能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3.新课标强调教师应着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题目,以助于增长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学语文实验教材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 小亮帮70多岁的张爷爷取晨报,张爷爷提出每天给小亮一元钱, 小亮不要, 张爷爷就说, 如果小亮不愿意收这个钱, 以后每天就自己去取晨报,不再让小亮替他取晨报了。小亮听张爷爷这么说,真不知道如何是好。到底是采用张爷爷提出的建议,还是从此不再给张爷爷取晨报了呢?教师在处理这一教学环节时,可以进行以下分组讨论: 先让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辨论:小亮应该怎么做?正方同意收下这个钱,反方反对收这个钱。经过大家的讨论,教师要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收与不收的利弊。同学们在讨论时争得面红脸赤,在讨论的过程中成长起来,并且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最终得出的观点可能有点幼稚,但对于初中生来说,学到了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成绩是可喜可贺的。

三、指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最难的,学生也最怕上作文课。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这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在于学生平常的积累。

课程设计亮点范文4

一、创设生成性课堂的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M.C.Wittrock)总结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著名的生成学习的过程模型。他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来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要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学科教育和课堂教学中,“生成”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和“预设”是相对的,其实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无论预设还是生成,都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手段。新课程理念就应该让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在课堂中互动共生。

二、魍晨翁枚陨成资源的处理误区

很多教师习惯于把重心落在预设上,想方设法让学生跳进预设的圈子,因而忽略了课堂中很多闪光的生成资源。教案条理分明,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问题一个接一个,设计相当精确。但是正如老子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精心的设计反而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新课标强调要注意保护学生主体性,所以有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对于一些生成资源不能正确、深刻地给予引导和总结。有时由于课堂生成比较突然,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一些提问或回答,一概报以“你真聪明,你的想法真特别”等评价,殊不知此时有些聪明思维是不值一提,甚至是离题万里的,而有些则是极具价值,是一次极好的思维和讨论训练的机会。

三、创设生成性课堂的策略

如何才能创设出真正的生成性课堂,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对此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精心预设,促成生成。

教师在备课时,不要精心安排学生的答案。但是教学设计的“简单”并不是说我们不用钻研教材。恰恰相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的简单应该是建立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之上。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例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中,面对一些不良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学生给出的建议并不会完全按照教材顺序呈现,甚至还有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在运用课件的过程中就需要特别注意,学生说到什么就呈现什么,这时学生觉得自己的意见被重视和肯定,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争着表现自己。

当然在课堂中也不能希望每堂课都有学生的生成,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设计教学中的生成,这样才能引出更加精彩的课堂生成。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揭示了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有难度的内容,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

2.及时捕捉,精彩生成。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把全部的课堂情况都计划到,而且学生的思维具有无限的创造性,越是平等的对话环境,学生就越“忍不住”插嘴,而有些小意外竟是如此的经典。及时捕捉生成的亮点资源,智慧的光芒就会闪现课堂,这些亮点都是学生的灵感和顿悟。只要教师能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因势利导,灵活处理动态生成,提高课堂应对的策略性,就可能使原本的课堂病点变成亮点。

但是教师由于受教学经验、教学机智、知识面、教学任务等或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每位教师都能把握好每一个亮点,也不是都能把病点变成亮点,这也就需要教师平时多思考,多反思,多实践。

3.深刻反思,总结生成。

课程设计亮点范文5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视觉,设计,视觉美感

 

一、绪论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越来越受到相关方面的重视。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不但能很好地让学生获取知识,而且又要能提高教学效率,使老师和学生从烦躁的课堂上解放出来。那么什么样的课件才算好的多媒体课件?又如何才能制作出好的多媒体课件呢?我认为好的多媒体课件应能充分合理的利用文字、图象、视频、音频及动画,给学生展示一个搭配和谐、构图美观、制作有创意的美丽图画。

二、多媒体课件的文字设计

在多媒体课件信息设计中老师们往往通过大标题、中标题、小标题的层级关系来定位所处的位置,建立起系统严谨的信息管理概念,由此来把握多媒体课件的信息脉络,因此各级标题在字号、字体、色彩上最好能有一定的区别,建构起一定的层级关系。在每一个版面上,标题部分最好能有一定的视觉稳定性和延续性,保持课件版面风格的统一性,方便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对重点内容的查找和关键内容的识记,同时利于授课者在课堂教学中对信息内容的同步讲述。

课件的文字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文字只会让受教育者无所适从,使有效信息无法识别,多媒体课件信息失去可读性。因此,在制作时,正文要以标准的黑体和宋体为主,编排时字距和字符距可以较小,行距可以有意识的加大,这样可以增加每行之间的有效距离,帮助受教育者对内容的识别视觉美感,使受教育者保持视觉传输信道的通畅。在信息量极大的多媒体课件中,对于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常常采用增加下划线、变换颜色、更换字号、加粗字体等方法来实现,使这部分内容能从庞杂的内容中脱颖而出。但是必须特别强调的是这种方法不能在单一版面上使用过于频繁,如果满版都是重点符号和标识,将会使多媒体课件显得异常混乱,信息分散而凌乱,其结果无异于没有重点。

三、多媒体课件的配色设计

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设计好的PPT演示课件,在自己的电脑上色彩鲜艳美丽无比,可是到投影银幕上却一片模糊。究其原因,除了一些客观的因素外,最重要的还在于设计者没有掌握好相关的配色设计。多媒体课件的配色计应当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投影银幕上的颜色视觉清楚度与颜色亮度有关。高亮度的前景色(白色、黄色、绿色、青色)适合与低亮度的背景色匹配,低亮度的前景色(黑色、兰色、红色、紫色)适合与高亮度的背景色匹配。

2、投影银幕上的颜色视觉清楚度与前景色和背景色的对比度(或亮度差)有关。高清楚度的匹配显示出前景色与背景色的极高亮度差。

3、低亮度差(或低对比度)的颜色匹配(黑一蓝,蓝一黑对比等)看不清楚;同色调对比中也未显示出高的清楚度。

4、在投影显示中,最佳的前景色为黄色和白色。最佳的背景色为为蓝、红、蓝绿期刊网。为保证投影银幕上的文字高清楚度,当选用高亮度文字颜色(白色、黄色、绿色、青色)时,背景颜色应选用低亮度的颜色(黑色、兰色、红色或紫色)和极低亮度级的背景色;当选用低亮度的文字颜色(黑色、兰色、红色或紫色)时,背景颜色应选用高亮度级的高亮度颜色(白色、黄色、绿色、青色);低亮度差(低对比度)的颜色对比(黑一蓝,蓝一黑对比等)以及同色调对比匹配应避免使用。

四、多媒体课件的图片设计

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图片的编排与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图文并茂地向学生提供信息,成倍地加大了它所提供的信息量,而且图片的引入也大大美化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页面。

多媒体教学课件图片要求不高,在图片的选择和优化的同时,图形图像一定要清晰规整,若将图形、图像作为学习的内容时,图形、图像要尽可能大并放于屏幕中心位置。作为背景的图像要简洁明了,颜色淡雅,如此设计能够突出主体,有利于减轻眼睛的疲劳和学生对主体内容的感知、理解和记忆。图的内容要便于观察。图形、图例等画面的设计在清晰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大,图的主要内容应处在展示屏幕的视觉中心,便于学生观察。复杂图形要逐步显示。对于较复杂的图,如果一下子显示全部,会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也不便于教师讲解,因此,这样的图形,应随着教学的过程分步展示,到最后显示出全图。

在编辑图形图片时,应考虑它们在整体编辑计划中的作用,达到和谐整齐,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在页面图片的合理选用时,一要注意统一视觉美感,二要注意悦目,三要注意突出重点,特别是在处理和相关文字编排在一起的图片时。

五、多媒体课件的动画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表达,甚至无法表达的问题。动画可以将抽象的无法亲身感知的现实生活中很难出现或不易观察到的现象,真实、形象地模拟出来,弥补了常规教学的不足,容易收到生动有趣的效果。

多媒体动画的设计原则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方面动画要流畅,无停顿、跳跃的感觉。动画画面的设计应简洁生动,构图均衡统一,色彩配置和谐明快,动作自然流畅,文字清楚醒目,动画的色调与界面整体风格相符,动画的布局合理。另一方面,动画的配音要恰当。声音包括解说、音乐和音响效果,它起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应力求做到朴实生动、清晰流畅、通俗易懂、节奏合理、准确无误。

六、结论

设计好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展现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因此老师要特别注意多媒体课件的视觉技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处于主动地位,形成直接的学习动机。如果师生在知识交流的同时获得更多审美享受和视觉愉悦,必然能逐步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培养受教育者更加全面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代志强.如何看待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9(2).

[2]黄秋生,罗丽萍,彭玲.简论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要素[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3).

[3]赵素云.多媒体教学中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J].光盘技术2008(8).

课程设计亮点范文6

【关键词】探究建构提升

近日有幸参加了市优课的展示活动,全程观摩了13节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聆听了专家们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观点报告,获益匪浅!这是一次数学的盛宴,细品其中的每节课,感动于教学的精彩。有专家在评课中说道:“怎样的课是一节好课?你不要奢求把每个细节都做成亮点,一节课只要有一个亮点,这就是一节成功的课。”本文试从教学的三个不同维度,剖析教学亮点,一起分享教学带给我们的精彩。

一、 深入的知识探究

这次活动中,林老师对重叠问题中“韦恩图”的深度挖掘,让学生亲身经历“韦恩图”的形成过程,充分展现数学的内涵与魅力,给人印象深刻。

【精彩回放】

展示交流:

学生说理,交流。

4. 揭示韦恩图并认识各部分名称(利用课件呈现)

5. 算法探究

学生列式计算,并交流各种不同的算法,教师引导优化。

6. 验证笔袋猜想。

如果共有7种、6种和4种文具,那么它们有重复吗?能列式计算吗?如果困难可以通过画图帮助理解。

交流算法,并用课件演示。

【赏析】

本环节教学的精彩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 用透素材,亲历“韦恩图”的创造过程

本环节教学始终围绕笔袋这一素材层层剥开,步步深入,让学生经历猜想、探究和验证的过程,将一个素材用足、用透,多维度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变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教师只在关键问题上进行点拨和引导,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比如问“有什么不足?你有什么建议?”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交流中,渐渐形成韦恩图的清晰认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二) 数形结合,突破教学难点

“韦恩图”对于学生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但是本课学生为何却学得如此轻松?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直观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直观表示韦恩图中各部分的含义,各种不同猜测的验证,将直观图形与抽象算式有机结合,为什么要减去重复的?哪种情况有重复?哪些没有重复等学习难点也迎刃而解。

二、 精巧的习题设计

曾老师执教的“对称图形”一课给人印象深刻,温柔亲切的语言,循循善诱的引导,一切都显得那么轻松自然。品味整节课,我认为最“亮”的是习题设计,重点突出,层次清晰,注重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精彩回放】

1. 判断:哪些图形是对称图形?(出示下列图形和数字)

怎样移动玩具车上的图形,使它变成对称图形?

2. 下列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先出示水平和垂直的两条,接着出示斜着的,并利用课件动态对折验证,条数不断增加,也不断验证,最后让学生感悟到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4. 画已知图形的另一半。

逐步从点、线和面几个层次找它的对称图形。

画一画,再交流验证。

5. 举例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赏析】

本习题的设计精彩之极,令人回味无穷。我想之所以精彩,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 设计循序渐进,富有数学味

本习题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富有层次性。先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物体的对称现象辨析,再到找较抽象图形的对称轴条数,数轴上的点的对称,最后由点及线到面找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层析清晰,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习题安排上,极富数学味,如判断8是不是对称图形,怎样对折才是对称的?圆有几条对称轴?数轴上的对称等,这些设计十分精巧,可以说是细微之处显真知。

(二) 操作与验证相结合,发展空间观念

在习题的解答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遇到较难的问题,让学生动手验证,自己设法解决,当遇到一些复杂问题时,教师利用媒体予以解决。比如圆到底有几条对称轴?玩具车上的正方形如何移?移多少就是对称图形了等等,当这些问题说不清,道不明时,学生一看便明白了。这样操作与思考相结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三、 深度的思想提升

我们常说:简单内容,不能简单教学。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难。今天听了葛老师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简单内容,深入处理,呈现教学的精彩!本课最大亮点是将分数加减法与以前学习的整数、小数的加减法进行了沟通,凸显都是相同计数单位相加。正因为教师的深度挖掘使原本单薄的内容变得厚实,教学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景。

【精彩回放】

在教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了回顾和沟通。

总结:计数单位相同时,可以将单位个数直接相加。

得出:同分母分数: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或相减)

引用华罗庚的话:求学问就是一个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的过程。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联系之前的整数、小数的学习,这是一个由薄到厚的过程,不论是哪一种计算都归结为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这是一个厚到薄的过程。

【赏析】

葛老师执教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没有停留在本课的教学,而是整合了前面已经学习的整数和小数加减法,并将算法做了提升。本课的精彩得益于以下两点:

(一) 沟通联系,凸显算理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之所以可以直接相加减,是因为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与整数加减法学习中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计算中小数点对齐,归根到底也是相同单位才能计算。葛老师对这些知识进行了整合,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抽象出本质都是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将这些原本孤立的计算方法做了沟通,使这些知识方法连成线,结成面。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识,使新知在旧知基础上进一步建构。

(二) 算法提升,渗透思想

本课的精彩还在于葛老师对数学学习方法进行了提升,渗透数学思想。在课的结尾处引用数学家华罗庚的话:“数学学习是一个从薄都厚,再从厚到薄的过程”。从分数算法的学习,再联系整数、小数的学习,这也就是从薄到厚的过程,从计数单位的角度来看,都是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这又是从厚到薄的过程,两者的结合是多么的紧密,使抽象的数学算法进一步提升。

受篇幅所限,还有众多的教学亮点未能呈现,此文仅是从几个不同视角对部分优秀课进行剖析,期待这样的观课议课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