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例6篇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1

2011年,随着医联体试点在上海市范围内逐步启动,根据《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要求,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每个郊区县都至少拥有一所三级综合医院,上海市在其唯一县域——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试点区域医疗联合体。

医联体初具规模

据新华(崇明)医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崇明陆地总面积为1411平方公里,总人口73万,其中农民50多万,占总人口75%,且常住人口老龄化比例高。这就带来了目前崇明岛民对医疗资源服务需求迫切的实际情况。而崇明岛位处长江入海口,相对上海市区来说较为偏远,在地域相对封闭的环境下,缺乏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为此,上海市在保留崇明县中心医院、崇明县中医医院冠名的基础上,专门建立了一家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授权负责管理的“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提升了崇明岛的医疗水平。2011年4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作为龙头,联合崇明岛境内全部24家公立医疗机构,包括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堡镇人民医院、庙镇人民医院3家二级综合性医院和崇明县传染病医院、崇明县精神卫生中心、康乐医院3家二级专科医院,以及全部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华-崇明3+2+1医联体开始启动。

记者从新华(崇明)医院信息科主任查佳凌处了解到,新华—崇明医疗联合体的建设规划分为三个阶段。从2011年开始,医联体进行以双向转诊、慢病管理为重点内容进行信息化建设,并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相关政策、协调区域内基础标准制定,这一阶段的建设目标主要是完善手段、打基础。但由于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像如各级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HRP医院管理系统平台正在从新华总院开始向医联体内推广,从新华医院到医联体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信息传输专线搭建等实际问题,在这一阶段基础应用完善目标未能按规划在去年实现。

所以原计划在2013年开始的第二阶段建设计划,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建设医联体核心医院,调整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学科布局,将会在今年底到明年初开始。原定于2015年实施,以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为基础,创建法人治理结构下的区域内机构间紧密型联合的计划,将会在探索中不断调整。目前崇明中心医院与新华医院实现了统一法人管理。

到目前为止,新华—崇明医联体内多数医院已实现覆盖全业务的虚拟化应用布局,搭建起了医院管理系统,整合各自的医院资源规划系统、综合预约系统、电子病历、数据交换平台、现代化机房等为代表的信息化建设。新华(崇明)医院率先实现绿色高效的服务器虚拟化、多元数据存储虚拟化、终端应用虚拟化等平台搭建。

管理服务探索

在新华—崇明医联体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的同时,医联体各级医疗机构借助技术支援与医用资源的合作,通过对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核心的区域性医疗联合体内协同服务模式的研究,共同搭建了一个包括有序双向转诊、统一预约、慢病随访和远程医疗在内的协同服务平台雏形。

就双向转诊来说,其应用主要包括“转门诊、转检、转住院”三种情况。医生在医联体系统的申请页面输入患者基本信息,上传可调阅的健康档案,登记初诊描述和建议,便交由对方医院审核批示。在双向转诊探索中,崇明医联体内实现了挂号费优惠、转检互认、统一检验标准,专人负责转诊通道,并开通了转诊“绿色通道”“快速通道”,新华医院为此公开了50位专家信息和开诊日程信息,为全科医生在转诊时提供在线预约。

如今,崇明岛居民可以在社区医院申请CT检查,可以免挂号费到二级医院去做,根据情况医生会给予是否请三级医院专家复合检查结果的建议;在“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倡议下,医生会根据就诊病患实际病情,给出是否预约上级医院的专家门诊;从新华医院崇明分院转到崇明第三人民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病人,一旦病情有变,可以得到新华医院医生的免费会诊,进而实现“康复在社区、大病转医院”逐级转诊、分级治疗的蓝图构画。

根据医联体试运行初期收集的实际信息数据显示,医联体开通双向转诊4个月时,新华崇明医院、堡镇人民医院、堡镇卫生中心、新华总院共处理上级转诊、康复下转等774例。三甲医院新华医院和新华(崇明)医院是发起下转的主要机构,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更多的上转,比较符合目前就医和医疗资源情况。为进一步分流医联体内的非急性期病人,医联体内的庙镇人民医院已整体转型为康复医疗机构。

但由于社区卫生中心信息化建设水平限制,目前新华崇明医联体内仅实现了新华-崇明、新华崇明-庙镇、新华崇明-堡镇3对医院的双向转诊对接。下一步如何深入应用,数据是否需要调整优化,是否有其他对接方向,都需要有一定案例积累后才能不断完善。

未来的建设方向

医联体信息协同平台基础数据库之一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将是2013到2014年的建设重点。作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区域,新华-崇明医联体内大部分社区卫生中心和服务站都已经建立了健康档案。新华-崇明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通过入网医疗机构对门诊、住院患者(或保健对象)临床诊疗、指导干预的卫生服务工作的电子记录,搭建健康档案管理平台,特别是电子病历信息和医疗影像信息共享。同时,上海市崇明县卫生局机关内部建立了健康档案局域网,各级医疗机构与崇明县卫生局联动,实现健康档案子系统对接,将管理数据、用药数据、病人数据等共性数据上传到卫生局的健康平台,并将通过专线实现医联体内档案连通。协同平台将与医院HIS系统形成了定期的数据共享机制和接口,可以及时向社区卫生中心提供患者跟踪和慢病随访基础信息,进一步提供了共享电子健康档案的接口。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2

上海市松江区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依托上海市区域医疗卫生的整体信息化建设成果建成的。该项目从顶层设计出发,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实现了“区域影像诊断中心”以及“防治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2009年医改明确提出了“资源整合、互通互联、信息共享”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与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设。

创新模式

松江区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在上海市各个区中起步较晚,但却是发展最快的区之一,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松江区在建立健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的同时,通过标准规范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构建松江区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了对辖区范围内各类人群的身份识别体系,整合了全区各家医疗卫生机构各类信息系统的数据,形成了居民完整健康档案,实现了居民在本区任何一家医疗机构就医,都能调阅到其之前在上海市范围内所接受的任何一次卫生服务记录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平台跨机构、跨系统的信息整合与业务调度优势,实现面向医务人员的业务辅助及协同联动,面向管理者的行业管理及辅助决策,面向居民的健康服务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卫生信息服务体系,形成了“区域一体、互联互通、业务主导、民生优先”的信息化格局,精心设计并实现了符合卫生发展方向的医疗卫生业务协同联动的创新模式,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基础、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防治一体化”模式,和以松江区中心医院为主体、影像诊断业务为核心的“区域影像诊断中心”模式。

区域影像诊断中心

在松江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中,“区域影像诊断中心”是建设重点。松江区依托区中心医院建成国内首座“区域影像诊断中心”(SongjiangImaging Center,以下缩写为SIC)的构建,完成了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放影像的设备接入和区域影像共享工程的系统上线。SIC建设的重点是重组医疗服务流程,打破既往所有流程局限在单个机构的模式,将业务流程终端延伸到各机构以及不同科室,形成医疗业务的区域协同,实现在社区对SIC任何影像检查项目的预约和交费,实现社区独立摄片模式下SIC的集中阅片及诊断,实现社区对影像图像及报告的调阅和打印,从而发挥区中心医院优势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大幅提高区域影像及医疗诊治水平。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3

[关键词] 区域卫生;信息化;共享平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1. 034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1- 0054- 02

1 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解析

1.1 项目背景

卫生信息化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撑和基本保障,卫生部于2010年完成了“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规划的编制工作,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整体思路,简称为“35212工程”,就是建设国家、省、地市级3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管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建立和加强卫生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保障2个体系。

1.2 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市县各级医院陆续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多数以his(医院信息系统)为主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很多医院已经过渡到以cis(临床信息 系统)为主的临床应用系统上; 同时emr(电子病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 lis(临床检验系统)、pacs(医学影像)、手术麻醉等系统也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但各级卫生管理机构的信息化程度还相对比较低,基本停留在独立办公的单机处理阶段,对下级单位基于网络的管理监控能力十分薄弱,基层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信息化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医疗系统各分支机构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接入平台,信息无法进行互通,不能实现数据共享。

1.3 必要性分析

随着中国近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关注民生、改善生活”已成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是医改政策要着力解决的关键所在。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医改进程中必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核心任务就是建立实用共享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也明显加快,未来几年将是各地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段,整合本地区的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已经成为必然。从以下几方面的需求可以清楚地看到卫生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1)社会公众关于看病容易看病便宜的需求。

(2)医疗卫生工作者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需求。

(3)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绩效考核以及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的需求。

1.4 困难性分析

山东省“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总结了卫生信息化发展存在的困难,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

(2)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同时也存在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现象,造成了卫生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

(3)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4)推进机构建设滞后,卫生信息化专业技术机构缺乏既懂卫生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5)信息技术基础研究较弱。

(6)信息网络信用体系欠缺,没有完备的责任认定和审计体系。

2 建设目标任务和建设原则

2.1 建设目标

(1)在框架设计上,从垂直业务和单一应用完成向集成化信息平台与应用系统建设相融合转变,利用平台技术实现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监管能力,有效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实施。

(2)在业务内容上,从面向单一卫生业务管理向综合管理和为居民提高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既突出服务,直接让居民成为卫生信息化发展的受益者,又完善管理,促进医疗服务成本降低,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与管理。

(3)在实现路径上,在全市统一规划下,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内部信

息系统建设,提升机构内部管理效率及服务能力,为区域卫生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及早部署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完成各分建数据中心区县的整合对接。

(4)从实现目标上,重点建设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资源库,实现全市任何居民在全市任何医疗单位的无差别就诊及健康信息的随时随地调阅共享,推动“居民健康卡”的应用,深化以平台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综合管理四大领域的卫生信息化应用建设。

2.2 建设任务

切实有效地落实新医改规划要求,建设以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心,以“居民健康卡”为重点,大力推进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具体任务有以下几项:

(1)通过建设市级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及卫生系统专网满足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和区域医疗应用系统的基本需求。

(2)通过部署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

(3)通过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采集医疗卫生服务等有关业务过程中的居民健康信息,建立标准化的健康档案资源库和电子病历资源库,实现健康档案的自动建档、自动更新;实现区域内电子病历共享、检验检查结果共享。

(4)通过公共卫生系统建设,使卫生工作者能全面掌握人群健康信息,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工作;居民能掌握和获取自己完整的健康资料,参与健康管理,享受持续、跨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卫生管理者能动态掌握卫生服务资源和利用信息,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从而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与服务质量。

2.3 建设原则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试点成功,全面推进”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高起点:顺应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瞄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最新趋势,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技术,打造全市智慧医疗卫生信息系统。

(2)大规划:站在全市卫生资源信息化系统规划的角度,对县市区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全市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各项管理与服务业务进行全面统筹、科学规划,覆盖范围大,建设内容全。

(3)全功能:实现区域电子病历共享、网上挂号、医疗行为智能监管;实现疾控、妇幼、应急指挥、血供等公卫服务全面信息化;实现集卫生监督执法电子化、行政办公自动化、辅助决策智能化等功能于一体。

(4)重视足:要充分认识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各级卫生系均要由一把手亲自负责,建立健全各级实施机构,在市局的统一安排下部署和实施。

3 建设方案

3.1 总体架构

总体来讲,市级卫生信息化的目标是逐步建立起以市级卫生云平台为核心、覆盖全部医疗卫生机构、市县乡村四级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的信息系统。

3.2 方案规划

(1)成立市级卫生信息中心,在市级医疗卫生系统中选择合适地址,建设市卫生数据中心机房。

(2)建设满足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应用需求和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应用需求的数据中心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等基础设施资源。依托虚拟化技术形成市卫生云数据中心资源池。

(3)在云计算中心建设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接入整合各县区信息平台;接入整合各地已经成熟应用的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

(4)建设市居民健康档案资源库、电子病历资源库两大卫生信息资源库。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4

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专业委员成立一年来,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针对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本刊特别采访了甘华平主任。

|您怎么看待“智慧医疗”和“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甘华平:“智慧医疗,区域共享”是当前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焦点。

首先要搞清什么是“区域医疗信息化”,什么是“区域卫生信息化”, 什么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我认为后两者是一致的,是同一提法不同表述,而“区域医疗信息化”只是“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描述的区域医疗信息化特征中,没有提到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可见“区域医疗信息化”仅限于医疗范围,作为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成员,我更愿意谈“区域卫生信息化”。

区域卫生信息化是一项比较漫长的系统工程,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依托平台的电子健康档案(库)、卫生信息网络并连接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和医保等相关机构信息系统,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和相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支持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以及卫生行政管理的应用过程。

2013年原卫生部与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合并后,区域卫生信息化增加人口计生信息化内容,卫生信息平台将连接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和计划生育管理及业务应用信息系统,故区域卫生信息化改称“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国家、省、市、县四级卫生信息平台改称“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这里我仍沿用原提法描述,但已经包含新内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主要是指市和县级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要求是:标准统一、融合开放、有机对接、安全可靠、分级管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业务目标是:实现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索引(摘要)库及人口信息数据库的综合管理和数据利用;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计划生育和卫生综合管理六大业务应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

“智慧医疗,区域共享” 是当前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焦点,也是发展方向。我认为这里的医疗是泛指医疗卫生行业,而不仅仅是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从数字变信息,信息变知识,知识变智慧,智慧是最高层次,因此,“智慧医疗”应该是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我们希望的憧憬。“区域共享”,这里的“共享”是指实现一定区域内医疗卫生和相关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数字共享、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区域共享”是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阶段目标,是实现“智慧医疗”的前提,没有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便谈不上卫生计生行业的“智慧医疗”。

|作为行业的资深专家,您对“针对如何建设区域卫生应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设评价标准”怎么看;从政策倡导和行业发展两方面预测,您认为区域卫生信息化未来发展的趋势将怎样。

甘华平:2003年原卫生部在《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中首次明确提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之后,上海市闸北、闵行区和福建省厦门市等率先探索区域卫生信息化,开始建设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2009年开始,国家连续三年投入8500亿元用于新医改,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区域卫生信息化主要从两条线推进,一是以福建、安徽为代表的省级综合平台和市、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二是以四川、河南为代表的以省为单位建设统一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供应,构建涵盖居民健康管理、公共卫生监测与服务,规范化诊疗、绩效考核等基本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服务质量和水平。

我认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应该当由地政府主导、整体规划、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各地不能再各自为阵,形成新的大“孤岛”。国家卫生计生委近年已经出台不少关于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关键是要落地,要贯彻执行标准。去年卫生计生委已经在上海、浙江、重庆、四川等省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开展了电子健康档案标准符合度测试,将来会逐渐推广到全国,促进国家标准落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评价标准将会很快出台。随着逐年加大的卫生计生信息化投入和卫生计生信息资源整合,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将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区域卫生信息云平台、区域平台大数据挖掘利用、区域移动医疗协同、区域平台物联网应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标准符合性检测和建设效果评估等。

未来区域卫生信息化将会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新科学技术,使卫生计生服务达到“智慧医疗”。

|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成立的背景和意义;专委会成立一年来所做的工作,以及未来将要做的工作。

甘华平:201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深化医改、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面临重大机遇,同时,亟需整合卫生计生已有信息系统,扩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覆盖面,提高联网水平,实现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专委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专委会围绕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开展工作,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形成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平台为基础,跨机构、跨区域、跨系统的卫生信息共享与卫生服务协同,实现卫生服务与管理模式的优化,实现居民就医和健康管理模式的优化,以提高医药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质量。专委会的业务范围一是技术研究,根据国家的总体规划,研究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与健康档案数据集成;研究区域医疗卫生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电子健康档案隐私保护法律法规应用研究;研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研究数据标准应用、与外部系统的共享等。二是学术交流,召开学术交流会、组织国际国内考察学习。三是技能培训,举办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域信息化有关的技能、标准和规范、新技术新产品、相关政策和法规培训。四是新技术和适宜项目的推广应用,新IT技术、新产品、适宜项目的推广应用。五是协助有关部门信息系统方案论证、项目验收、应用效果评估、现场调查。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5

自温家宝总理在去年“两会”将物

联网提升为国家战略之后,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如今,在浙江智慧城市建设中,无论是远程医疗、实时交通监测、食品安全检测,还是公共安全预警,物联网技术都已经渗入其中。

根据《浙江省物联网“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把握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对浙江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因此,浙江物联网行业作为支持“智慧浙江”建设的新兴产业,其巨大发展潜力受到关注。

浙江省自启动“智慧浙江”工作以来,物联网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浙江省是物联网产业基础较为扎实、技术研究实力较强的省份之一。目前,杭州、嘉兴、温州等地已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区,在关键技术攻关、新型标识和传感元器件制造、商业化应用开发以及网络运营服务等方面具有一定领先优势。其中,杭州物联网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总体走在全国前列,在无线传感网、射频识别、物联网技术应用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核心技术。除了杭州,嘉兴是国内首批步入无线传感网项目产业化的城市,拥有物联网领域发明专利181项,占据国内物联网领域80%发明专利。专家预测:到2015年,浙江省物联网产业产值将达2000亿元以上。日前,记者专程采访了浙江省物联网产业协会和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技术研发企业。感受到物联网产业对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

“智慧医疗”,浙江走在前列

浙江智慧医疗创新技术应用已走在了全国前列。浙江省物联网产业协会执行秘书长田华告诉记者,浙江物联网在医疗领域应用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从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到2009年的新医改,诞生了市场占有率享誉全国的杭州创业软件公司和浙江联众卫生信息科技公司。从数字卫生建设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诞生了移动医疗、感控管理、远程会诊、区域医疗、社区医疗以及延伸至家庭、个人的智慧健康、慢性病监护及第三方服务平台,引申出产业链细分领域的独特产品和优质企业。

据协会秘书赵子川介绍,联众科技运用物联网技术,创新的供应室RFID管理信息系统,在控制医院感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供应室是医院开展医疗服务的总后勤部门,它为全院的医疗、护理、教学、科研提供各种无菌器械、敷料、用品。所供应的物品质量不仅关系到每一名患者的诊治, 同时,也是最容易造成医院感染的媒介之一。因此, 医院供应室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部门。联众科技供应室RFID管理信息系统为每个器械包配带一个RFID芯片,负责采集和存储器械包流程各个环节的属性信息。通过芯片,系统可以实时监控每个器械包灭菌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时间曲线,随时查询现有器械包的存放位置,统计、分析器械包的使用情况,了解到该器械包的相关信息和负责器械包管理的相关人员情况。由于RFID芯片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可以为医院节约大量的成本开销,在运用RFID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后,不仅使医院的工作更加高效、准确、便捷,还可做到无纸化作业,更可有效控制再生手术器械感染的发生。

记者在杭州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作为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全面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和服务商,该公司拥有八大系列100多个自主研发产品,营销网络遍及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为30-40个城市提供城市居民健康档案,为3000多家医院提供服务,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前列。目前,公司在药品溯源、移动医疗、数据采集、远程医疗等方面有突出成果。其中,药品溯源用于对药品条码扫描,以甄别身份。当前,该项成果在杭州上城区、上海闵行区都有广泛应用。今年,公司成立了移动医疗事业部,并加大对研发的投入,通过产品创新、加强服务来提高公司新的增长点。为加强主动服务,公司专门成立客户服务部,通过项目经理、区域经理、客户总经理三级管理的方式来针对性地为客户服务。

中控信息公司副总裁章全告诉记者,中控之所以能在智慧医疗领域脱颖而出,主要在于中控的解决方案更贴近用户的需求,具有功能更完整、技术体系更完善等特点。据了解,中控科技在智慧医疗领域,凭借多年行业经验以及与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合作基础,提出了涵盖医院建筑智能化、医疗信息化、区域协同医疗的数字化医疗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在国内能为医院提供这种数字化建设一揽子解决方案的,中控可谓是开拓者和领跑者。中控数字化医疗整体解决方案,以医院基础业务系统为支撑,以电子病历系统为核心,以系统集成平台为纽带,以信息安全支撑系统为保障,以科研、管理、远程及区域协同、客户关系管理等为其服务外延,形成完整的数字化医院信息整合平台,实现医院所有管理和临床业务的电子化、医疗工作流程管理的科学化、临床信息服务的广泛化以及临床、管理、科研决策的智能化。目前,北京301医院、湖南湘雅医院等已经采用了中控数字化医疗整体解决方案。

目前,我国城乡医疗资源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卫生部的调查显示,我国占总人口30%的城市人口享有80%的卫生资源,绝大多数高素质医生和高质量医疗设备均集中在大中城市。而网络医疗平台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大医院――小医院――社区(乡镇)医院――家庭的联网结构,实现医疗资源的充分共享。邦泰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网络医疗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将小医院病房内终端监护设备的各项数据、图像等,实时传输到省级大医院的专家交流端,省级医院的专家组通过这一交流端,对异地病人进行会诊,实现“面对面”交流,并给出诊疗意见。在浙江,通过网络医疗平台,包括浙医一院、省人民医院、省立同德医院等省级大医院,已经与省内多个地区的近80家市县医院和近30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网,无论在金华、衢州还是舟山,当地住院病人都可以得到省级医疗专家的远程会诊、门诊服务。

近年来,银江股份以“智能识别、移动计算及数据融合”的核心技术手段,打造新一代数字医疗整体解决方案。陆续将移动门诊输液管理系统、移动临床护理系统成功运用到大型三级综合医院。同时与美国英特尔公司合作,开发出全球第一款“电脑医生”――MCA移动医护助手,在浙一医院、邵逸夫医院成功运用,下一步还将运用到区域医疗中。“今后医院里医生可以不用拿着一大堆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据等在病房跑来跑去,只需要一台MCA,就可以为病人提供全面的医疗诊疗服务。电脑医生运用到社区后,医生还可以提供全面的上门医疗服务,真正把医疗诊疗服务从医院延伸到社区。” 银江股份董事长王辉介绍道。

如今,银江股份专注于医疗数字化解决方案,其医疗网络集成、区域医疗数字化平台、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临床移动信息系统、移动门诊输液系统、婴儿防盗系统等已成熟应用于全国多家医院。

另外,在浙江物联网协会提供的智慧医疗应用案例中,无论是致力于无线移动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创新应用杭州医惠科技、致力于“腕式”生命传感系列电子产品研发与生产,集个人健康管理平台服务于一体的统捷通讯科技,还是适用于医院、社区、家庭、个人的无线网络生理参数监测系列产品及物联网健康服务平台的好络维医疗,以及定位于智能健康体重管理、方案的杭州偌伽特健康公司,在为智慧医疗建设中都研发出自己的特色产品。

智慧交通:为城市行路难提供支持

智慧交通是银江股份成立初期最先涉足的领域,经过十年的耕耘,银江股份已成为智慧交通领域的领先企业,拥有城市交通诱导系统、高清卡口自动检测系统、高清闯红灯违章自动记录检测系统、道路交通视频监控系统、城市快速路匝道控制系统、快速公交信号优先系统、平安城市监控系统等一批成熟的应用产品与解决方案。

2000年,银江股份开始涉足城市职能交通领域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改造红绿灯设置。一年后,银江股份智慧交通第一个产品在杭州体育场路等繁华路段应用。目前,银江的智能信号控制系统在杭州的占有率达到了90%以上,在整个浙江占有率达到了80%以上。同时,随着智能化系统的提升,银江的智慧交通产品已渗透进了国内12个省会城市,包括昆明、成都、厦门等,国内交通智能化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2011年,银江股份仅智慧交通经营收入就达4.4亿元。

“中控在智慧交通建设方面,是国内的第一集团军。目前其业务领域已经涉及城市智能交通,高速公路收费、监控、通信三大系统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 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章全自豪地说,在城市智能交通领域,中控通过一平台(城市交通管理集成平台)、三系统(诱导、信号、电子警察)来进行交通管理和优化控制。例如,杭州滨江区江南大道“绿波带”系统。该系统可根据道路车辆流量,通过红绿信号灯优化配时,保证进入江南大道的车辆,在规定的时速下,从遇到第一个绿灯开始,一路绿灯畅行无阻。另外,在萧山智能交通试点项目,中控对老城区的50多个路口信号系统进行了改造,通过信号灯优化控制,使得高峰时期的上下班行车时间节省15%~19%,道路通行效率提高了25%以上。

中控智慧交通解决方案中,还包括异构交通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城市的大型枢纽站,连接了城市公交、城市轨道交通、高铁、民航、长途客运等等,各运输系统有效信息的互联互通及综合服务,既可以优化配置交通资源,也可为乘客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甚至可以为乘客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6

这次会议的任务是:认真总结年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进展,明确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安排部署年卫生信息化重点工作,统一认识、统一规划、统一行动,加快推进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年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回顾

(一)建设思路更加清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开发、资源共享;分级建设、分级管理;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32字建设方针。切实按照“五统一”原则开展工作,即:统一软件开发,统一硬件建设,统一资金使用,统一人员培训,统一日常监管,充分发挥现有资金、技术、人员的最大效益。

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盘棋,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是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立足全省看我市信息化建设,不能割裂的看问题。

(二)建设项目稳步推进。

1.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按照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年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围绕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展开工作。

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初步设计包括新农合资金监管、居民健康档案、120指挥中心、药品医用耗材招标与采购、疫情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网络远程医疗会诊等功能,涉及到卫生综合业务办公系统、儿童免疫规划软件系统、新农合管理软件、市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基本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平台软件等多个系统软件的安装。覆盖市、县、乡三级医疗单位。涉及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企业医疗单位、其他局委办所属医疗单位、私营医疗单位等约204个网点。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将成为我市卫生信息中枢,整合多方面资源,以区域内覆盖全市群众健康档案的采集、存储、应用为基础,连接区域内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各类业务应用系统。该项目已经争取到省、市资金支持,力争今年初步建成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并与省卫生信息平台互联。

2.新农合管理市级平台建设

我市已初步完成对新农合管理平台基础上的新农合即时结报子系统县级平台信息系统改造。并将大病直补扩大我市各县市区,实现定点医院的即时结报。

3.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是卫生工作纵向业务引擎项目,以监测业务下沉、预案数字化为亮点和突破口,有机关联决策层、应急专家及应急值守人员,及时形成并实时完善执行方案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发挥决策支持的效能,以此为契机引导和带动后续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实施。继年省市两级视频会议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省级平台已正式投入运行,应急指挥市级平台正在建设中。

4.儿童规划免疫信息系统

儿童免疫规划软件系统是公卫体系中的第一套业务系统,用于实时收集我市儿童的预防接种信息,并对接种全过程实施动态监管和效果评价。目前系统运行状态良好。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一是信息化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支撑。我市基层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意识不强。二是缺乏标准支持,资源共享难度大。三是信息化建设是长期任务,人才、资金投入不足。

总之,虽然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自年以来,市卫生局以项目实施为抓手,高起点谋划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得到卫生厅的充分肯定。借此机会,也向战斗在卫生信息化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二、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一)搞好设计。“十二五”时期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是:加强设计,建立统一、标准、规范、资源合理利用、信息互通共享的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强化卫生综合管理服务。在框架设计上,实现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监管能力、高效推进医改五项重点改革任务。

(二)把握原则。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惠及居民,服务应用。

让居民获得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政府主导,合力建设。

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以公益性为主,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多元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三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要统一规划、顶层设计,集中资金和技术优势,开发和推进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跨机构、跨区域、跨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

四是梯度推进,务求实效。

要根据各业务领域需求和能力条件,突出建设重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

(三)明确目标。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卫生部研究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3521工程”总体框架,建设好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应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把三级卫生信息平台作为横向联系的枢纽,系统整合五项业务的纵向功能和应用,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信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四)完善措施。在框架设计上,从垂直业务和单一应用向扁平化信息平台与主要应用系统建设相融合转变;在业务内容上,从面向单一卫生业务管理向综合管理和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在实现路径上,从单纯追求各单个系统的规模向促进多系统资源整合转变。

三、年卫生信息化建设重点工作

根据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今年的卫生信息化建设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拓展卫生专网覆盖范围。依托我市电子政务网,建立服务于卫生全行业信息交换和信息传输的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遵循网络建设服务于平台建设的原则,建立市级平台与省级平台、市级(区域)平台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网络连接,保障卫生信息高效、快捷、安全传输。

(二)加快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向医疗机构、居民和患者提供日常信息服务。服务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医疗保障、基层卫生和卫生服务监管等业务,支持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信息共享,支持远程会诊,支持健康档案信息查询、预约挂号、社区转诊、健康咨询服务,支持慢病控制与个人健康管理,支持基层卫生信息系统数据管理。

各县市区地要积极争取当地级财政支持。同时完善数据中心建设标准和安全体系,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和电子认证体系,将信息管理纳入等级保护管理之内。

(三)实现医疗服务网络化监管。努力实现全市医院信息系统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提高卫生局对医疗机构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应用系统建设,强化以电子病历为基础,以优化医疗服务业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为目标的医院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借助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开展院前院后延伸服务,开展预约挂号、病床预约、诊疗信息查询、网上随访等便民服务,为医疗管理和服务提供数据、信息支持。积极推进区域医疗协同服务,实现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和检查结果共享。

(四)继续完善新农合信息平台。努力实现新农合信息平台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为实现全市参合农民异地跨区直补,方便农村居民即时报销及政府职能部门实时监管,提高基金监管水平做好准备工作。力争做好年底前推广参合农民健康一卡通的准备工作。逐步完善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监管、个人管理服务等功能,争取建立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医疗救助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各种信息系统间互联互通。

(五)做好其他各项信息化建设。完成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应急平台对接,实现应急决策上下贯通,并积极创造条件,为各级应急网点配置移动单兵设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加强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上半年完成村卫生室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配置工作,提高基层信息化水平。加强儿童规划免疫信息系统规范应用,推动规划免疫工作的科学发展。

(六)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加大对基层卫生工作者的培训,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加强信息化队伍力量,逐步建立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

四、切实加强对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逐渐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将卫生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这为卫生信息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新医改的大力推进,其作用将逐渐突显出来。各地要抓住机遇,下大力气推动项目实施,建设适应医改要求的卫生信息化体系,为全面推进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