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总结范例

课程思政总结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1

[关键词]思政教育;中职数学课程;课堂教学

一、思政教育走进中职数学课程的原因

中职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每个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涉及学生面广,如果在数学课程中能适当融入思政教育,那么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将有很大作用。数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育人的融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应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定义、公式的应用,还应发挥它的思政育人功能。因而,推进中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应结合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发展史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中,无论是上哪一个专业、哪一个内容,都应想想能不能结合专业特点以及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把思政教育融入课堂中,真正做到全课程育人。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中职数学课程教学中,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实践。

二、思政教育融入中职数学课程的途径

(一)提升中职数学教师的育人能力,明理入心德育为先。在教育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给自己充电,拓宽思政教育的知识面,学习国家政治教育文件,关注时事政治,提高思想觉悟,坚定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如观看央视频道的“一堂好课”,学习先进的思政教育理念和方法,并把学习的思政育人方法结合中职数学课程,想想如何将数学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在中职数学课程中适时合理地融入思政教育。

(二)创新教学方法,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中职数学教师除了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牢记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应努力寻找新的适合将思政教育融入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设计,尤其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思考把思政教育融入课程,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可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无形中接受思政教育,使思政育人润物无声。

(三)挖掘中职数学课程的丰富。德育资源,结合数学知识、数学应用、数学发展史等,从数学的内涵和外延挖掘思政元素,进而形成相关的教学设计中国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数学知识模块,还刻录了《九章算术》数学课本,比欧洲早,《九章算术》很多是对现实生活应用的积累,很好地体现了应用性,可以从中挖掘思政内容,提高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不盲目崇拜外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学设计是落实育人教育的重要抓手,我们应当着力组织和鼓励教师编写和制作融入思政教育,并体现价值引领作用的教学设计和微课。同时组织教师听有经验的教师的课或观看其他类型的融入了思政教育的课,通过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让教师感悟到数学课也可以实行思政教育,丰富教师的阅历,提高他们实施教学改革的信心,确保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实现“课程思政”。

三、思政教育渗透中职数学课堂的实践教学

推进中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应结合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发展史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中,无论是上哪一个内容,都应想想能不能把思政教育融入课堂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一)生活问题数学化,挖掘思政元素。例如,在学习“有限区间”一节课时,课前,精心设置任务,学生利用手机或电脑搜索与汽车有关的限高、限重、限宽、限速等问题,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查询,学生了解了交通法规,增强了法律意识,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在动手写课前任务的过程中,还可以意识到数学与生活常识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关注时事与数学的联系,挖掘思政元素。在讲区间这节课,讲到限重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时,播放2019年10月10号江苏无锡几辆大卡车超重导致桥塌了的视频,通过视频画面的震撼,引起学生共鸣,生命是伟大的,但是也是脆弱的。引导学生遵守交规,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在引入区间的概念时,播放2019年3月15日外媒记者采访总理的视频,根据总理的回答,找到关键问题,让学生思考:总理说的“区间”和我们数学上说的“区间”是一样的吗?通过学习,学生知道是一样的,都是表示范围的一种方法。将时事政治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用总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自信,展示了我们国家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激励学生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来感染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思政育人。

(三)小组合作探究,融入思政教育。区间概念引入和讲解结束后,各小组展开讨论,做中学,学中做,完成集合的交集和并集运算,教师巡视指导,最后由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育人作用不言而喻。在团结合作的环节,教师厚植团结一心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理念。我们必须头脑清醒,团结一心不仅要爱山水、爱花草,更要爱党、爱人民,立志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

(四)总结评价,强化思政教育。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社会发展中精神调节力一般有三种:宗教信仰、政治信仰、职业信仰,我们国家主要是政治信仰和职业信仰,所以在总结这个环节多融入这两种信仰,培养学生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以及脚踏实地为中国的复兴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有助于学生养成善于总结的习惯,这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有帮助。同时,通过四维评价表进行自评和他评,教师提示评价标准和要求,让学生逐渐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态度,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融入思政教育。课后作业生活化,再次巩固所学新知识。学生应用区间定义、区间端点取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发现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动机,也在无形中让学生知道一些常识,例如(1)一列动车的运行速度定在180公里/小时与300公里/小时之间,用区间表示为[180,300];(2)某男学生的身高在160cm到170cm之间(包含160cm,不含170cm),用区间表示为[160,170),则可得区间的左端点是160;(3)北京奥运会举重冠军陆永参加的比赛级别,要求选手的体重在77.01kg到85kg之间,用区间表示为[77.01,85],则可得区间的左端点是77.01。看似简单的问题,不但可以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联系,而且对学生起到了思政教育的作用。如开车应注意限速标志,不能超速;举重比赛,对运动员体重有要求等。因此,本节课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巧妙地将思政教育适时融入了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有限区间这个知识点,掌握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还懂得了遵守交规的重要性。同时,通过生活实例,学生感悟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激烈,主动回答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融合,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四、思政教育走进中职数学课程的意义

1.“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响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改变教学方法,把思政教育融入中职数学课程是当今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之前中职数学教学主要以数学知识传授为主,较少融入“思政课”的内容,把思政教育忽略了。有人认为只有做领导才要思想政治觉悟高,但是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因此,将思政教育适时融入中职数学课程,是必然的发展趋势。2.思政教育融入中职数学课程,可以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中职生成长成才必不可少的教育。中国经济的不断强大,使工业迈入4.0的初级阶段。许多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对人才的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企业或用人单位选人、用人都看重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中职生想求职成功、职业发展顺利、晋职成功等都离不开自身拥有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中职数学课程,是大势所趋,是中职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五、结语

通过“有限区间”这节课的实践,我明白只要我们努力探寻,思政教育可以与中职数学课程有效融合,为实现全课程思政育人出力。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中职数学“课程思政”施行缓慢。为了顺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思政育人刻不容缓。中职数学课程要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离不开广大中职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应当担起思政教育的职责,尽心尽力挖掘中职数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真正做好思政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孙晓燕.基于智慧教育理念的中职院校数学教学模式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123-124.

[3]孙涛,裴丽芳.高等数学中的哲学思想[J].高师理科学刊,2015,35(4):61-64.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2

关键词: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学科背景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思政课“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案例式教学就是思政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案例式教学生动具体,易于学习和理解,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相长,能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宽泛的案例式教学既无法照顾到学生的学科背景,又稍微缺乏教学的针对性。在思政课中开展基于学科背景的红色案例教学,则能很好解决上述问题,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增强大学生获得感。

一、基于学科背景的红色案例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案例是对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富有意义的陈述。红色案例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各个历史时期所涌现出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叙事性追述。一个个鲜活的红色案例是培育学生们民族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的最好教材。基于学科背景的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首先是一种以红色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与其他学科运用案例教学的情况相比较,基于学科背景的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体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

1.政治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政治性是思政课的首要特征。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很好地遵循了这一原则。在案例内容的选取上体现出鲜明的政治性。红色案例主要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很强的政治教育功能。在案例分析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统一起来。北京印刷学院作为出版传媒行业特色型高校,学校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文化属性,对人才培养的政治素质要求更高。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能很好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2.学科性。为了提升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的吸引力和针对性,红色案例的选取须与学生的学科背景有关联,由此赋予红色案例以学科性的特点。北京印刷学院是围绕出版传媒全产业链办学的出版传媒大学,“印刷与包装、出版与传播、设计与艺术”领域中的印刷、出版、设计等学科特色鲜明。学生的专业大都与这三大学科相关联。因此,红色案例的内容主要是体现学科特色的红色印刷、红色出版和红色设计。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基于学科背景的红色案例教学非常有必要。红色案例内容与学生的学科背景有关联,易于学生理解,引起学生的兴趣。案例教学本身所具有的互动性、启发性等特点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育人目标。关键词: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学科背景案例教学所使用的案例是有区别的。印刷学科背景的学生主要使用的是红色印刷案例;出版学科背景的学生主要使用的是红色出版案例;设计学科背景的学生主要使用的是红色设计案例。

3.启发性。红色案例类似于故事,但又不是一般的故事,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学校还有出版传媒行业故事、学校发展故事等,通过讲好故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同时,不仅教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在讲故事的基础上,开展讨论、展开互动、引发思考。

二、红色案例教学对思政课教学的积极作用

1.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学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因此,讲好思政课不容易,既不能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也不能只是空洞的价值观说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思政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思政课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红色案例教学不失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红色案例教学内容都是与学生学科背景相关的真实事例,生动具体、形象直观,容易产生带入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内容上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红色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在不停变换身份、转换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运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分析案例,与学生一起思考,及时调节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有助于大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方法。思政课教学内容非常广博,“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如此多的理论知识“灌输式”的讲授,对思政课教师本身综合素质是一个考验,学生能不能接受、消化、吸收,内化为自身成长的养分也是一个问题。红色案例教学要组织学生讨论,开展课堂互动和交流,启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也就是说,红色案例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养成。

3.有助于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育人合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合力的形成有赖于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对各自所属学科和所教内容的基本了解。没有这个基础,要形成育人合力是比较困难的。相较于专业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了解,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囿于自身学科,对学校的其他学科并无太多认识。基于学科背景的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思政课教师要参与编写红色印刷、红色出版、红色设计案例。要想把这些案例很好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还要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印刷、出版、设计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而加深对学校学科特色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思政课教师主动发挥学科优势,对接一门课程思政,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红色基因”,着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升育人效果。

三、红色案例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1.做好红色案例资源开发,建设教学案例库。因为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是基于学科背景的,所以现成可用的案例并不多,首先需要做好红色案例的开发和编写工作。在日常教学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积累了部分红色案例。同时,新闻出版学院编写《北京红色出版》和设计艺术学院编写《北京红色设计》两部“北京红色文化丛书”。这些都为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更好开展红色案例教学,结合学校出版、印刷、艺术等学科特点,由学校统筹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学案例编写工作,案例编写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思政课教师是案例编写的主体,新闻出版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等部门指定专人参加,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红色出版教学案例集”“红色印刷教学案例集”“红色设计教学案例集”课程教学案例的编写,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进一步贴近出版传媒行业、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学校将红色案例库建设纳入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2.开展集体备课,依据知识点选取红色案例。每一门思政课都是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的,需要多名教师共同完成一门思政课的教学工作。因此,集体备课在思政课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可以发挥集体智慧,弥补主讲教师的不足,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水平。红色案例教学在具体实施前,也必须经过集体备课讨论研究。集体备课要根据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知识点选取合适的红色案例。一方面,案例教学要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要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集体备课要就案例教学的预设问题和具体实施步骤进行协调统一,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做好红色案例教学,提升教学实效。研读案例是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做的工作。教师研读案例是顺利推进红色案例教学的基础,学生研读案例是有效开展红色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思政课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课程微信群将案例电子文稿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前研读,熟悉案例。在前期研读案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是红色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因为思政课教学主要是中班授课,人数较多,不宜直接进行全班大讨论。可以先进行小组讨论,小组人数以6人~10人为宜,小组的形成以学生自由组合为主,辅之以教师的合理调配。通过小组讨论形成讨论意见,再由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在汇报时,任一学生均可进行提问和质疑,进而引发全班讨论。例如:在讲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时,我们运用的案例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中华书局”,通过研读中华书局的发展历史和改造历程等案例资料,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步骤和特点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

4.及时总结红色案例教学,不断完善红色案例。总结红色案例教学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教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对案例教学的整个流程和学生讨论意见进行归纳总结。这是红色案例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既能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也为后续课程内容的学习埋下伏笔。第二个层面是教研室以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总结。总结红色案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红色案例教学总体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红色案例教学是否存在不完善之处以及如何改进等。通过两个层面的总结,能够为红色案例教学的持续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较快,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基于学科背景的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是学校落实“常讲常新”,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红色案例教学还要根据时代环境、课程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和完善,实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姚成玉.提升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31):94-95.

[2]赵丽端.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有效性探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2):105-109.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3

关键词: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1],强调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高校思政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和时展要求等。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本研究以外科护理学课程为例,充分挖掘该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将其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对护理学本科学生实施临床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力求使临床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1研究对象选取

某医学院校2019级200名护理学本科大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58名,女生142名,年龄19~22岁。外科护理学共计134学时,其中理论96学时,实践38学时。

2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2.1课程思政实践方案的制订

教研室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实施现状,总结并反思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程度、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理解深度、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等,同时结合外科护理学章节内容、临床实践特点与护理学专业学生培养社会需求等,将守护人类健康的专业价值观、职业责任感及家国情怀等归入课程思政范围,形成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实践方案。

2.2课程思政德育目标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明确临床专业课的育人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内容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促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入课堂授课,着力培养学生科学创新、不断探索的能力和临床评判性思维,使学生最终能够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提供适合身心需求的整体护理等。

2.3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2016年,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专业课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4]。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问卷调查显示:原有课程内容思政元素呈现挖掘深度不够、融入生硬等问题,修订后的教学内容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自然渗透,力求使临床专业课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2]。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筛选部分临床常见疾病、典型案例,采取情景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授课。以乳腺癌病人的护理为例,课前将病人自入院到出院的整体案例分发给学生,课下各组学生针对所负责的案例问题进行文献查阅、教材内容整理等,并进行组内充分讨论,最后以课件、视频或者现场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分工合作、关爱病人、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临床评判性思维,使临床专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协同效应[2]。以外科护理学部分理论和实验课内容为例,将思政元素融入授课内容,具体见表1.

2.4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

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为日常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和参考。护理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结合章节内容、学生情感共鸣点、时政热点、对立德树人问题的思考和总结,将教学中积累的成功经验转化为可共享的教学资源[7],充分发挥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新媒体育人的功能[8]。

3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应用效果评价及反馈

(1)学生评价:学校教务处期末教学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对外科护理学授课效果满意度增加,多名授课教师获评优秀授课教师;(2)专家评价:外科护理学课程被承德医学院教务处督导组专家评为优秀课程,主讲教师获省级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校级课堂方案设计二等奖两项;(3)教学改革课题立项:该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两项,省教育厅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两项。采取线上视频会议的形式进行课程思政应用实况反馈,在临床专业课授课过程中适当植入当下热点事件,多分享真实临床情景案例,教育学生如何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如何更好地运用教材理论知识为病人提供整体护理。在实验课上,学生更希望体验虚拟仿真实验授课内容、真人实验操作项目等。这些内容互动性较强,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实验项目的真实度,加强对实验的掌握。教师应在实验内容中适当增加课程思政元素。

4讨论

4.1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课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实施主体、课堂教学环节的第一责任人[9]。外科护理学是护理学的重要分支,包含医学基础理论、外科基础理论、专科护理学基础理论及技术,还包括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及人文素质等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教研室授课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应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加强师德师风专题学习培训,使授课教师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正确的政治素养、高尚的道德素质与良好的责任意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10]。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教研室评优机制,如课程思政案例评选、课程思政课堂方案设计比赛、课程思政课题申报及相关论文撰写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将课程思政相关成果融入专业课课堂教学,使临床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4.2完善育人评价体系

依据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德育目标,深入分析和总结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推动授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进行及时反思和改进。与此同时,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时间可延续到学生毕业后,以持续动态地了解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3]。

4.3完善实验课思政元素融入环节

传统的实验授课为具体实验项目流程的示教,缺少临床真实案例及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意事项等内容。为使学生真正置身于临床情境中感受病人的真实反应,日后应在适当增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真人操作项目的同时,构建临床真实情境并融入思政热点元素、职业素养元素等,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价值感等。

5结语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内科学;医学教育

课程思政是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教育相结合,实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目标。课程思政要求在党的领导下全面贯彻正确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五育并举,更强调了对德育和思政工作的要求。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形成立德树人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1-3]。

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运用医学基本原理,准确的诊断疾病,最大限度地帮助并治疗患者。对于医生要求技术上认真钻研医务技术,对技术精益求精,勇于攻克疑难杂症,进行改革创造,不断开拓医学新领域。美国医学家特鲁多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同样重要,必须忠于社会主义医疗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处处关心病人的疾苦,把维护病人的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这是医生的基本职业道德。医学生阶段是打好临床基础知识的阶段。医学生毕业以后从事临床工作,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要从医学生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扎实理论基础,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4-6]。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本科教育阶段重要的基础课程,在临床医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每一位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内科学是身体各个系统基础知识的系统性总结,是学好临床医学的关键。它包含了机体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是医学生必须扎实掌握的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在当前课程思政背景下,探索课程思政结合内科学教学,将专业医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对培养精于专业、诚于品德、德医双馨、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素养及优良人文素养的全面型医学生非常重要[7]。

本文旨在探索课程思政结合内科学教学的方式,挖掘教学思政内容,确立两者有效融合的授课路径,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形成合理的评价反馈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为课程思政在内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我们结合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方法路径,将课程建设目标融入内科学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思政结合内科学教学资源的挖掘: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构建内科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梳理并整合思政理论知识以及内科学知识。根据内科学各系统的不同找到相应的思政知识融入点。具体内容包括:(1)家国情怀。党和国家的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抗疫精神和劳模精神。(2)个人品格。道德情操,社会主义道德,人文素养,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健全的人格,包括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心理,性格特质。智力培养包括思维想象,观察思考,判断推理逻辑。(3)科学观。认知论和方法论,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创新意识,学术诚信等。从知识点中发掘思政元素,由一个知识—思政点发展到多个知识—思政点,形成思政线和思政面,将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政价值模块融为一体[8]。

2. 课程思政结合内科学教学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探索: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开展 PPT 及视频讲授,线上 / 线下讨论,现场辩论,场景模拟及扮演,PBL/CBL,TPSR,PEO,SP,巴林特小组,发言总结,英语表达,床边带教,实践演练,微视频,翻转课堂,论坛等多种教学方式,在成熟的教学模式当中融入思政观点。拓展教学空间,结合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探索有效学习方式[9]。

3. 课程思政结合内科学教学大纲的设定:本教学团队初步制定了《内科学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明确了教学过程中思政知识点的融入重点,见表 1。在课程考核评价的方法机制建设方面,通过相应的表格式课后评价,进行授课反馈,通过现场问卷形式或 APP软件开展教学双向评价。通过对教学评价的结果分析来进一步修正教学内容及形式。对教学效果的考核采用联合笔试 + 技能操作方式 + 撰写学习心得方式,考核学生对内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思政知识的考核着眼于对自身及职业的认知和总结,要求学生撰写思政相关学习总结及心得。通过不断探索及改进,建立相对完善合理公平的教学评价及考核机制。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5

关键词:案例教学;课程思政;案例库;翻转课堂

一、将案例教学应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必要性

如何教书育人,传道授业,在课程中自觉融入思政元素,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道德、精神、价值观的塑造,是本科教学中每一位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在非思政课上直接讲授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收效并不理想。案例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式教学,强调开放性和互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分析、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代表着未来教学发展的方向。将案例教学应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拓宽案例教学的维度,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道德、精神也得到提升。而且由于案例教学相对于直接讲道理,形式更加活泼,学生在与教师、同学互动中,德育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在案例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将案例教学应用于课程思政建设中。

二、案例教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用的设计方案

(一)《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设计方案

1.内容分析。《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授课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战略和风险管理两个模块。该课程的特点是涉及多学科知识体系,综合性较强。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基本理论,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深入浅出,使学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本次课选自风险管理模块。主要介绍风险管理的概念及中国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等。2.学情分析。本门课程是会计及财务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大三第5学期开设,学生之前修过会计学、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经济学、管理学。根据以往课程成绩统计及问卷调查发现大学90%的学生基础好,对学习新知识非常渴望。但也有约10%的学生,学习不够刻苦,有畏难情绪,学习的主动性不强。3.教学目标。本次课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教书与育人结合。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注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具体以“管风险,促发展;心中有规,行不愈距”为价值导向,将思政元素融入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思考问题,着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4.教学过程。(1)课前:发放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包,其中包括:授课内容的课件、微视频、案例资料等,学生按自主学习任务单要求进行自主学习,以案例部分为例,研读案例资料、分组讨论、做汇报PPT,回答自主学习任务单提出的问题,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能力。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上课内容作出调整。(2)课中:首先播放导入案例微视频导入案例:*ST长油成央企首家退市股:内控失效无法逃脱干系。提出问题,学生汇报,其他组学生点评,教师点评总结。教师总结一方面从专业角度解读*ST长油不重视风险管理,酿成大错。另一方面从思政角度点评学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尤其是在国企,央企,一定要有责任感,主人翁态度,保护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在讲授完风险管理概念及中国风险管理的历程之后,用华为任正非之风险管理说:绝不允许为了风险控制把业务逼上梁山作为对比案例,强调风险管理的局限性。同时让学生讲一些任正非事迹,感受其爱国敬业、求真务实、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个人品格,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课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进行拓展训练,搜集这一主题的案例进行整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能力。(4)考核评价:成绩比例包括PPT制作,汇报,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强调多劳多得,尊重劳动的价值观。

(二)《国际会计》课程设计方案

1.内容分析。《国际会计》课程主要包括国际会计的形成与发展、比较会计及国际会计的趋同化、国际会计四大难题(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金融工具会计、外币报表折算、物价变动会计)三大模块。主要特点是理论性强,要学习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比较,复杂难懂,导致学生掌握有难度,因此希望通过案例教学使讲授内容深入浅出,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本次课主要介绍金融工具相关概念。2.学情分析。《国际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必修课,在第6学期开设。学生在之前修过会计原理、财务会计、高级会计课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80%的学生只是掌握课本知识,对准则相关规定不太了解。20%准备考研或注册会计师,以及正在考ACCA的学生比较注重准则的学习,关注其发展变化。3.教学目标。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从理论上建立国际会计的整体概念,把握国际会计的系统体系,在实践上使学生具有与国内会计比较联系、融会贯通的能力。通过学习研究国际会计的最新发展,使学生能够在层层深入,逐步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前沿的国际会计处理方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爱国、敬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形成良好的会计从业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诚”“信”为本。本次课教学目标是掌握金融工具会计的相关概念,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4.教学过程。(1)课前:发放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包,详见前例。(2)课中:播放巴林银行倒闭的微视频,教师提问,学生汇报,其他组学生点评,教师点评总结。教师总结一方面从专业角度帮学生认识金融工具,了解其特点,另一方面从思政角度解读投机会加大风险,知敬畏,遵纪守法,切莫贪婪、存在侥幸心理。首先播放小米港交所上市微视频:提出问题,学生汇报,其他组学生点评,教师点评总结。教师总结一方面从专业角度解读小米资不抵债为什么能在港交所上市。另一方面从思政角度总结学生从罗军和小米的奋斗史得到的启示,勇于创新、敢拼、永不停滞的奋斗精神是其企业及企业家精神。(3)课后及考核评价:详见前例。

三、案例教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一)进行案例库建设,挖掘课程思政结合点

结合教学内容寻找合适的案例建立案例库,案例可以是来自外部,也可以是自编案例。案例在使用时可以做导入案例即在讲课之前用来引导出今天所讲内容,吊起学生的求知欲。也可是穿插案例即在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点而使用的案例。最好要有正反案例,对比研究,可以多角度挖掘案例深度。也可是结束知识点传授之后,总结阶段的分析讨论式案例。这种案例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的作用是把控讨论方向。无论何种案例中注意思政结合点的总结,可以是爱国情怀,也可以是道德、精神、价值观等。要求学生参与到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师起到引导和把控的作用,帮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用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可以选择全部在课上进行,可以选择先讲理论后分析案例,也可以先分析案例做引导后讲解理论。这样可以把知识的传授和知识的内化放在一次课,课上检验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效果,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缺点是课时有限,不能展开。也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下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理论,回答问题,独立思考,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师生双向交流,完成知识的内化。这样做的好处是,课上有充足的时间挖掘案例的深度,可以给学生更多思考展示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政建设。

(三)案例教学应用于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多元

案例教学中学生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观点,在教师考核评价时不应搞一言堂,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发散性的思考,允许争论,创新性观点应在考核分数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以此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挑战的精神。

四、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应用于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参与的积极性,使思政建设浸润在每个角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起到了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积极作用。基金项目:本论文受201年中国民航大学校级示范建设课———课程思政建设(B1)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建设项目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朱灵通,胡雨佳.财务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四维融合.审计与理财,2020.3.

[2]王宁,李瑞玲,毕铁映.课程思政融入《ERP与财务软件操作》信息化教学设计.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3期.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6

关键词:BOPPPS;药理学;课程思政

2020年6月,教育部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课程思政要做到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并在所有学科专业中全面开展,还明确提出在医学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充分落实医者仁心教育。学生在掌握高超精湛医术的同时,教师应该作为领路人,引导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尊重、关心、体贴患者,做到友善沟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力争做党和人民信任的好医生[1]。药理学是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以及医学和药学的重要纽带[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医药类专业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常见疾病临床治疗代表药物的基本药理理论知识,能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确保药物最佳疗效,同时尽量避免患者用药时所带来的不良反应。药物作为医务人员救治患者的重要工具,可以缓解或解除患者的痛苦、拯救其生命,但不依据用药指征滥用药物或过分诊疗不仅造成患者经济负担加重,还会因不合理用药引发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更多的身体伤害和精神伤害。即便如此,在现今的医学教育中仍然普遍存在“重医科、轻人文”现象,忽视专业课中的人文教育[3]。因此,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除给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要树立学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责任感、“是药三分毒”的药物使用理念以及“医者仁心”的人文素养。然而,在实际的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主体,学生更多是被动接受,存在教书育人“两张皮”的现象,因此学生参与度低,主观能动性不强,难以在课程学习中积极主动去践行思政理念,从而造成思政教育效果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而没有切实深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使课程思政的最终效果不佳。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有望解决该问题。BOPPPS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或参与学习的教学模式[4-5]。因此,本文将BOPPPS教学模式引入药理学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以期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并受到良好的思政教育。

1BOPPPS教学模式简介

BOPPPS教学模式首先由加拿大高校教学技能培训机构提出的一种新模型,也是近年来北美等发达国家教育部门极力倡导的课程设计模式,告别了传统“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理念,采用全新的“模块化”教学,将课堂教学过程划分为6个可循环的环节(见图1),依次为:(1)导言(Bridge-in),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2)学习目标(Objective),从学生角度出发,确定“三果式”教学目标,即知识之果、技能之果以及育人之果;(3)前测(Pre-assessment),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以及前期课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4)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师生、生生互动,学生多种方式参与课堂教学,以达到主动领悟知识的目的;(5)后测(Post-assessment),主要通过后期测验,了解学生该堂课的学习成效,是否实现初设的教学目标;(6)总结(Summary),课堂学习总结、知识点总结、学习心得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参与式学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反思。

2BOPPPS教学模式在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设计

将BOPPPS教学模式有效引入药理学课程中,充分采用其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更加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将BOPPPS模式引入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中,以人卫版《药理学》(第九版)第三十五章中最重要的知识“糖皮质激素”教学为例,其内容主要介绍糖皮质激素药物的四大生理效应,包括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水盐代谢;糖皮质激素药物的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休克、免疫抑制及抗过敏等;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包括严重感染或炎症、免疫相关疾病、血液病、局部应用),不良反应(包括长期大剂量引起的不良反应、停药反应)及用法与疗程。糖皮质激素药物临床应用已有较长历史,其疗效早已得到公认。在2003年暴发非典疫情期间,糖皮质激素针对SARS冠状病毒带来的炎症,发挥了重要的治疗作用,也是当时治疗非典的主要药物之一,是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首选抢救药物,挽救了无数的患者生命。然而糖皮质激素药物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其长期用药或不合理用药,会出现较多不良反应,包括患者脂质和水盐代谢紊乱、诱发或加重感染、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骨质疏松、高血压等,严重的还会出现致残、致死等药源性事故。近年来,对于糖皮质激素药物的使用存在多用、滥用、用量及用法使用不当等现象,且越来越普遍,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为使学生主动学习并掌握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认识到该药是一把“双刃剑”以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设计时以学生为本,针对糖皮质激素药物课程内容,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6个环节合理设计教学方案,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将思政教育合理有效地融入药理学教学中(见图2)。

(1)课前:提前在超星泛雅平台建立教学班级,随机抽样选择实验教学班级。课前通过超星平台糖皮质激素药物教学资源,包括重点知识视频、PPT、主题讨论、知识前测等,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根据任务要求提前进行自学和准备。

(2)课程导入(B):为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中将以“每课一案例、医药新闻、药理故事”作为课程导入。由学生(小组共同准备)根据课前任务来讲一个跟糖皮质激素药物相关的医药案例、新闻或药理小故事,例如2003年非典的治疗中,糖皮质激素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学习目标(O):根据糖皮质激素药物的教学大纲,确定“三果式”教学目标:知识之果,即知识谱系构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梳理个人知识之所得,勾勒知识思维导图之“果”。共有4个部分知识:第一,糖皮质激素四大生理效应(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水盐代谢);第二,糖皮质激素超生理剂量下四大药理作用及机制(抗炎、抗休克、免疫抑制、抗毒素);第三,糖皮质激素的重要临床应用;第四,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技能之果,即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合作能力、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临床用药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高阶思维创新之“果”。学生利用所学药理学知识能够正确合理地进行临床疾病常用药物的用药指导、正确解答患者药物咨询以及宣传教育药物使用。育人之果,即培育健全人格之“果”(立德、立功、立言),学习过程中能用辩证唯物主义来理解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并将此应用于药物药理机制、临床应用,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深刻认识到糖皮质激素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在未来工作中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始终将患者安危放在第一位,做一名有责任有担当、集医术和医道于一体的医务工作者,有效与药理学课程思政目标相结合。

(4)前测(P):前测模块的主要目的是能较全面地了解班级学生前期知识的基础和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该环节的实施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控课堂讲授知识点的深浅及难易程度,有助于调节教学进度。教学中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发送小测验,实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并针对课堂知识点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讨论,如糖皮质激素对抗新冠病毒是否有作用?为什么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引出糖皮质激素的生理效应及相关药理作用。

(5)参与式学习(P):课前将一些相关学习资料上传超星学习通,学生课前就能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课堂中教师通过有序设问的形式让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以及学生的要求,再集中对其不理解的难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并针对医药案例、药理故事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如给出临床上糖皮质激素的用药事故案例,让学生分析病例中糖皮质激素的错误使用给患者带来的影响,临床上应如何正确使用糖皮质激素。介绍化妆品中糖皮质激素引起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新闻,让学生分析总结糖皮质激素的生理效应、不良反应及滥用的危害性。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且用药过程中任何时候均需评估患者用药安全性,减轻病痛、延长寿命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给机体带来的不利影响或新的伤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为“仁人”,并将医学真正变成济世救民的“仁术”。同时也可以分享糖皮质激素发现过程的故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树立远大理想,为国家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6)后测(P):布置超星学习通平台的随堂练习,检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安排学生课后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制作糖皮质激素的思维导图。

(7)总结(S):采用教师总结和学生总结相结合的方式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第一部分由学生分享其在本次课学到了什么,哪些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哪些方面有了深刻的理解。第二部分,教师先对课堂知识进行总结,并对糖皮质激素药物临床用药范围、准则和规范进行总结。再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总结,指出不足,同时也鼓励部分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多参与BOPPPS课堂教学。两部分总结相结合,引发学生对医药道德、职业操守以及医德医风的深刻思考。

3结语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7

关键词:声乐课教学;课程思政;革命歌曲

一、声乐课教学中课程思政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为目的,强化课程的德育功能,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的一种教学理念。当前,一部分声乐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的主体意识,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融入声乐课教学全过程。有些声乐教师认为课程思政不是本职工作,因此在课程思政方面思想懈怠、应付了事,既不努力提升自我,更不能积极地进行探索研究。有些教师凭空洞的说教实施课程思政,未能融入自己的政治态度、政治认同,感染力显著不足。还有些教师在教授外国歌剧时,错误地认为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不适宜进行课程思政,忽略了外国作品的思想内涵及教育意义。

(二)声乐作品思政元素的提取存在困难

针对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声乐演唱技能,还要充分挖掘声乐作品的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声乐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可从作品创作的背景资料中提取,如作者的生平、创作的取材、作品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等。提取声乐作品的思政元素,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搜集相关资料,这为思政元素的提取带来了一定困难,也造成了思政元素提取不充分、不均衡的现象。

(三)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缺失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特别大,如果自身的言谈举止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差距,就会影响学生的认知。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声乐课德育功能上的认知缺失主要表现在不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和作品所蕴含思政元素的理解分析,而课程教学评价缺乏德育方面的考核是学生对课程思政认知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在声乐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

创新和构建基于课程思政的声乐课程教学体系,应透过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价等维度进行全面改革。

(一)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贯彻实施课程思政,应注重个体差异,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可把声乐课教学由课堂的物理空间推向多重空间,以多媒体虚拟空间等作为学生自学的载体[2]。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认可度高、乐于接受的声乐课教学形式是:课前,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文献书籍等查找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艺术内涵、艺术风格等资料;课中,指导教师与组员充分交流,凝聚艺术表现要点,形成统一认识;课后,让学生按要求完成作品的演出实践。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注重选择思想性强的优秀革命歌曲类作品,并将爱国主义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教师在总结课堂知识等教学环节,应统筹兼顾声乐与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与声乐专业知识、声乐作品密切联系起来。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依据曲目要求设计表演环节,以便学生提高舞台实践能力、增强作品驾驭能力;另一方面应要求学生通过表演讲好中国故事,以提高学生对课程思政和声乐作品思政作用重要性的认知。

(二)改革教学模式,开展模块化教学

声乐课应改变单一学习声乐知识的现状,广泛开展模块化教学。教师可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地域分布、历史人物、古代诗词的情感表达等角度拟定主题,设计教学模块。应以小组课形式和“组团”同一风格歌曲作品教学两种创新形式,不分年级,不分声部,让参与的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人人表演、比较讨论、相互交流达到扬长避短、共同进步的目标[3]。例如,可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设置如下教学模块:1935年创作的《梅娘曲》描述的是梅娘不顾家人反对独自从南洋回国寻找在战争中负伤的情人高维汉,表现了主人公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操;1936年创作的《松花江上》抒发了“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悲愤的情感,若由一名男高音和一名女高音对唱并将高潮部分“爹娘啊,爹娘啊”改为集体齐唱,更能突出曲目的主题;1939年创作的《嘉陵江上》描述了日寇铁蹄下主人公流亡的苦难和视死如归、斗争到底的大无畏精神。这几首曲目均以日寇侵华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为历史背景,以“组团”的形式开展教学,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如,将《红军纪律歌》《红米饭南瓜汤》《十送红军》《救国军歌》《游击队歌》《长城谣》等曲目组成一个教学模块,能让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革命歌曲的特点,而通过在教学中深度挖掘歌曲内涵更能促使学生激发爱党爱国的情怀。再如,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介绍了安徽凤阳的民俗文化,新疆民歌《一杯美酒》将热情好客的新疆人民刻画得栩栩如生,东北民歌《乌苏里船歌》把人民劳作的场景和丰收后幸福的画面展现得惟妙惟肖,将这几首作品划归同一教学模块,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祖国、人民、家乡的热爱之情。对于有多个版本的作品,可让学生对比不同版本的演唱特点,并通过分析总结出有关演唱风格、地域文化等方面的结论。例如,《茉莉花》有东北、江苏、河北三个版本,每一版本都有各自的地域特点,其中江苏版的曲调相对柔和、委婉,河北版的曲调叙事性较强,东北版则具有北方人朴实豪放的性格特点。

(三)重视实践教学,强化课程思政的效果

舞台表演作为声乐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其表演形式一般可分为独唱、对唱、轮唱、表演唱等。舞台实践应注重各种表演形式的搭配,以激发学生的兴趣[4]。例如,对于抗日战争主题模块,可将《梅娘曲》《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分别设计为独唱、对唱、轮唱形式,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团队意识,提高独立研究、表演、调度、协调合作等综合能力,也能解决学生学习的知识碎片化问题。对于声乐课来说,实践教学是提高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途径。在一些具有特殊政治意义的时段,精选一些优秀的红色声乐作品进行排练和演出,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5]。例如,可借助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举办主题音乐会,通过排练和演唱《英雄赞歌》《我爱这土地》《我爱你中国》《毛主席的光辉把炉台照亮》等风格不同的曲目,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一讲话的精神,牢牢把握党的文艺思想的人民性,使这种红色精神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可通过排练和演唱《长征组歌》让学生感悟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此外,声乐课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学校社团俱乐部、声乐比赛、田野采风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声乐作品创作热情。

(四)完善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声乐课评价一般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对于声乐课教学,除了考勤、上课表现等,舞台表演、比赛获奖、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演唱风格的把握、作品的感情处理等都可以作为评价指标[6];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练习等教学环节上的表现也应作为评价的内容,以促使学生既注重课堂练习,也注重课外学习和实践锻炼;在观看名家演出或者观摩比赛后,也可要求学生提交关于参赛选手演唱技巧、参赛作品风格等内容的观后感或观摩分析,并将其纳入教学评价。这种注重过程评价的课程考核,有助于全面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把曲目的方言特点、曲式特点、地域特点、创作背景、人物特征等以书面形式总结出来,有助于演出时准确地处理感情;课后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包括作品的艺术特色、思想性等,既有助于学生理清相关知识的逻辑关系,有效提升演唱能力,更有助于强化实践教学和课程思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宏达.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改革的若干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1):23–30.

[2]肖璇.民歌的教育传承与中国声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1(2):60–68.

[3]吕群星,孙海燕,刘佳帅.新文科理念下设计专业“模块化”工作室教学改革实施路径及优势[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2):106–112.

[4]韩锺恩.音乐美学基本问题[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2):88–96.

[5]周丹丹.赣歌记忆:评《江西创作歌曲选》[J].中国教育学刊,2015(12):114.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8

关键词:思政元素;思政育人;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中外造园艺术比较”是面向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教育必修课程。本课程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分析与评价国内外优秀的室内外环境设计作品或设计方案。本课程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增强设计的服务和创新意识、提高设计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1知识目标

熟悉中外造园艺术各自的产生、形成、发展及现状;理解并清晰阐述中外造园核心概念、造园方法等基础理论,系统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关系[1]。理解法国、意大利造园艺术的发展和法国、意大利文化发展的重要关系;掌握中国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等园林艺术的造园手法,以及勒诺特尔式园林、意大利台地园、日本园林造景手法。

1.2能力目标

掌握综合运用中外造园艺术比较理论与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造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分析经典案例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空间对比、山水处理、造园技巧等,调研数据分析准确,手绘具有一定表现力。具有综合应用中外造园艺术基础知识和方法及分析中外造园艺术异同能力。

1.3思政目标

提升造园艺术审美素质,获取专业学科前沿信息,提高园林文化、园林艺术等相关学科知识和信息储备的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环境设计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综合考虑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与中国诗词、绘画、书法、戏曲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园林文化素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设计与动手能力的目的。在理论学习和设计实践中,增强园林服务社会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建立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凸显专业优势,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2学情分析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大部分以艺术生身份入学[2],本次教学创新起点为全面分析本专业学生,分析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及学习问题。通过文献查阅法、访谈法及线上线下问卷调查法分析数据,发现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对数字、计算公式接受能力较弱,对图形、色彩及空间感受较为敏感。以往课堂教学中对中外园林案例中涉及计算过程比较抵触,对逐条讲解理论等知识点不感兴趣,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探索更能符合本专业学生教学方法为切入点,课程设计中,尽量将文字及计算转换为园林设计图纸、分析图,并剪辑和知识点对接的教学视频。

3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过程中三大“痛点”问题

3.1如何增强学生专业使命感和责任感

传统教学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对学生实践创新不够重视。如何增强学生专业使命感和责任感,需要加强课程实践环节,依托工科大学背景、凸显学校特色,与交通设计院校外导师加强合作,指导学生以课程实践作业为基础,注重与后续课程联系,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3]。

3.2对课程思政建设不系统

本门课程思政重点为凝练思政元素。通过前期数据调研发现,环境设计专业学生90%为艺术类学生,他们对自己设计作品往往定义为美学范畴,设计作品往往以美学、观赏角度为前提,课程设计中采用抛出社会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专业知识解决社会问题。同时中国园林作为世界园林之母,起源于山水画、园林与绘画、诗词、书法、戏曲等艺术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将文化自信与传承、保护环境和强化为社会服务意识确立为主要思政切入点。

3.3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课后系统薄弱

传统线下教学方式需要更新,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探索智慧教育新形态,尝试将校外导师评价列入课程考核体系。课后系统需要增加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及对教学设计的评价。

4创新理念及思路

4.1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

“中外造园艺术比较”课程教学改革分阶段持续改进(见表1)。思政教学方法创新采用以下5种形式:①案例讲授法。知识点讲授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借助视频动画配合语言讲授。通过视频案例,讨论新知识点,创设情境,讲解相关概念及内容。理论内容讲解多采用抛锚式教学策略[4],讲解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案例,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②启发引导式。强化以问题为导向的授课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采用讨论式自主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重点与难点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布置讨论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参与课堂讨论。③线上教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课程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④课内讨论和课外答(质)疑研讨相结合,线上(课程平台)与线下答(质)疑研讨相补充。⑤课程思政导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开展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考虑我国园林在世界园林地位、已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激励学生投身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社会服务意识。

4.2问题导向为主线,打造高阶性、创新性及挑战度课程

课程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学设计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入式教学方式,剪辑与知识点对接的热点社会问题教学视频,如城市“草坪热”现象、“被暴雨淹没的城市”等社会问题,引导学生自发讨论,与学生共同探讨分析问题,课程从高阶性、创新性及挑战度三方面入手。

4.2.1高阶性。将课程理论知识与中外园林实体项目结合,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复杂园林元素能力,锻炼学生高级思维形成。具体采用当代园林设计有难度的热点问题。具体模块为:园林种植艺术。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通过视频案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5]。最后通过讨论式教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协商、讨论,最终完成对植物复层混交群落种植工程知识的意义建构。通过对传统园林造景手法分析,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强化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及文化创新意识。

4.2.2创新性。选取能体现“中外造园艺术比较”课程最具有代表性的前沿性模块。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海绵城市”等最新理念融入课程。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结合生态园林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理念,激发学生强烈的前瞻性创新意识和服务民生的设计责任意识,树立职业价值认同感。

4.2.3挑战度。选取课程中难度较大模块: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中融合设计难题的挑战。中国园林为世界园林之母,结合中国名园典型案例,分析中国园林与诗词、绘画、书法、戏曲关系,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主动学习。分析中国园林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案例,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研究意识,将传统文化与园林案例相结合,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5创新方法及途径

5.1问题导向为主线,学生学科竞赛反哺教学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采用问题导入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本专业可以为社会做点什么贡献。与校外导师合作,精选优质学生课后作业参加学科竞赛,学生通过专业知识解决社会问题,学科竞赛反哺教学。

5.2课程思政元素凝练

“中外造园艺术比较”课程蕴含思政资源丰富,如何在课堂上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开展课程思政为重中之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按以下4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调研阶段。对往届学习过本门课程的学生及毕业校友展开课程思政元素挖掘问卷调查,对国内环境设计专业思政课程相关成功案例进行深入研讨。第二阶段:凝练课程思政元素阶段。认真分析总结“中外造园艺术比较”现有思政资源,同时结合毕业校友反馈数据及可借鉴的思政课程建设教学资源,通过详细的研讨和论证,制定并整合提炼思政元素,以确保思政元素顺畅地传递。第三阶段:思政教学改革方案的确立与实施阶段。掌握课程教学情况的基础上,讨论确立基本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想与初步实施方案[6],细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细化考核方法,完成分析中外园林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完成当代雨水花园、园林生态河道等前瞻性专题建设,培养学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第四阶段:教改总结与反思。总结教学方法,展示教学成果,收集意见,开展教学研讨会进行教学反思。

5.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打造高阶性、创新性及挑战度课程,完善课后评价系统。课堂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异步Spoc课程,课外布置“爱课程”慕课优质教学资源,有效使用“学习通”APP,课堂采用“学习通”APP签到与课堂讨论等形式,并选择一部分学生答案投影到教室屏幕上,供大家一起学习探究。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增加学生自评、互评制度。尝试将校外导师评价列入课程考核体系。改革评价办法,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和对教学设计评价。打造精细、异质、创新、开放课程,注重学生对课程的正向反应和积极反馈[7]。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