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一流课程建设范例6篇

课程思政与一流课程建设

课程思政与一流课程建设范文1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领会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国海洋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推进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思政建设,协调推进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创新,扎实做好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

一、加强组织建设,突出顶层设计,“课程思政”打开新局面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顶格推进组织建设,成立以党委书记、院长为主要负责人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牵头统筹、学工部门联动、各系落实推进、师生全员参与,形成各司其职、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学院专题研究,统一认识,明确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原则、目标任务、实施路径、组织保障和标准要求;围绕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全面加强教师思政能力提升体系、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课程思政”打开新局面。

二、加强重点环节,突出示范引领,“课程思政”达到新高度

做好“思想破冰”,引导教师树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于一体的授课目标,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广泛形成;以系为单位,集体研讨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课堂教学的结合点,修订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显隐结合”,学院239门专业课和57门通识课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体现在课程大纲、教案、课件中,如在课程大纲“课程目标”处设置“思政教育目标”,在“教学进度”处设置“思政点”,在“实验实践、内容或课外练习等”处体现思政内容等;结合专业知识,在课堂授课、实践训练、考试评价中,将思政元素“盐溶于水”,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古代文学》课程第一章节中,通过阅读《山海经》引导学生体会上古神话所体现的忧患感、厚生爱民、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达到“润物无声”育人实效。同时,不断强化覆盖所有专业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组织20余门院级示范课程参与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评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公开展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电影与人生》并在《中国海洋大学报》报道,宣传课程思政建设中涌现出的优秀团队、典型案例、先进经验,以“点”带“面”推动“课程思政”达到新高度。

三、加强保障支持,突出政策倾斜,“课程思政”成为新常态

课程思政与一流课程建设范文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一级学科设立之后,还处在发展的起始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涉及到很多的东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过程中,要把建设的重点放在课程的建设上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也涉及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对于二者的关系,应当恰当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结合思想政治课的精品课程进修建设,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发展,提高其理论建设的水平,这对于这门学科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

在高校的高等教育中,专业和课程的建设是在学科的基础之上的,为了使专业和课程的建设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就要注重学科的建设,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最终要的就是要使学科建设好,队伍建设好,科学研究得到发展,只有这三者共同发展建设,才能使精品课程办好。对于高校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门精品课程,这门课不仅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且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这门课程的设立,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得到陶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和建设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门课程就失去了精髓,没有了魅力,也无从论其精品性。

1.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学科支撑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作为其发展的根基,而国家的相关文件中也说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过程中,起支撑作用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使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其支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是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而建设的。这些例子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是有很多学科起支撑作用的,才能使得这门课程得到快速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支持,它使得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门课程也对大学生的思想修养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1.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供了理论支撑,而这门课程设立的目的是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一种一流的课程,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还是在教学的队伍和管理方面,都要做到一流,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这门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塑造他们的人格,通过向学生们传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素质,才能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这也是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目的之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理论原则、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

2. 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迫切需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的“精品”体现在这门课程是一门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课程,课程的质量是优质的,教学是一流的。要使得这门课程继续得到发展,就迫切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得到发展并支撑这门课程的建设。

2.1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吸引力,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品性首先体现在其吸引力上,只有具备了足够的吸引力,才能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去,这样才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才会深入学生心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印象,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学中过于抽象,吸引力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研究,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进行授课,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喜欢上这门学科。

2.2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影响力,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是让学生掌握这种理论,最终的目的还是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能利用它来解决问题,这门课程的真正影响力在于指导学生的实践,在实践中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和严格的教学纪律要求,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解决已经无济于事,必然要求上升到学术高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研究,使其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3.结语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起到了基本的支撑作用,要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科学性以及实践性的研究,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雷声.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兼析认识与实践中的几种偏误[J].教学与研究,2006,10:5-11

[2]李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间内在关系及其教学衔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3]宋连胜.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有创新精神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兼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09:19-22

课程思政与一流课程建设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89-02

主流意识形态是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叫做这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包括占统治地位的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点和哲学观点。其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大传播力和广泛的认同。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当代的主流意识形态。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元文化的入侵,经济基础的变化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会发生相应的变动甚至质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课堂主渠道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及其重要的影响。

一、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影响的现状分析

在大学,对青年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过程是个既教书又育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必修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因此,我们需要认清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影响的现状。

1.思政课没有充分发挥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课堂主渠道作用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才不断深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开始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企图变动和颠覆我国当代的主流意识形态。而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变化的新情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我国目前高校的思政课课堂在面对多元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仍然还存在着教学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另一方面,高校作为各种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在小范围存在政治虚无情绪和“非意识形态化”观点,也是不争的事实。[2]

2.思政课专业教师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素质仍存在不足

当今的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兴趣缺乏,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思政课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素质存在不足。思政课专业教师的理论深度以及个人的教学素质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课堂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接收、认同和内化的重要因素。

3.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信息源和信息量,但也使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同时对思政课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师们不断更新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目前,高校思政课专业教师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数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而较少的利用微博、微信、MSN等新媒体载体进行双向式互动教学来增强认同效果。

二、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分析

从上述的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影响的现状分析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实效性仍存在不足。下面将从思政课教学的外部环境因素、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对象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影响思政课教学的外部环境因素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受到多元文化的入侵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会发生相应的变动甚至质变。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现代大学的主题,在文化传承、创造思想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这种文化层面的传承使大学生群体既吸收了社会主流文化的精髓,又直接为社会创造和更新了文化的内容,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前进和发展的重要“内核”和杠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水平。[1]

2.思政课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绝大多数为枯燥的政治理论,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也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生活发生的新的变化,对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缺少新的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说明,依然存在着语言生硬呆板,缺乏亲和力的情况。[6]

3.思政课教学主体

思政课专业教师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承载着重要使命,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将关系着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效果。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同要求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政治方向,始终与党中央的高度保持一致,要对青年大学生负责,用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效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教育。[3]

4.思政课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陈旧,只采取单项的灌输式授课方式。思政课教师在实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教育过程中,只注重照本宣科,缺乏理论联系实际,不太注重对学生个人价值发展的引导,难以满足大学生认知规律的新变化,缺乏互动式灌输授课方式。

5.思政课教学对象特点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重在对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尊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体现在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本质是解决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在思政课教学教师中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从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以前的学生认知模式是教师讲授什么教学内容,学生就接受相应的知识,然后产生认同,从而升华内化,即是所谓的“灌输―接受―认同―内化”规律。现在学生的认真模式发生了变化,他们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不再只是单纯地满足于被动地做信息和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教师传授教学内容,学生有意识地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知识基础、兴趣和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判断,然后再选择自己所能接受的来消化吸收,最后在达到认同,从而升华内化,即是所谓的“判断―选择―接受―认同―内化”。

三、思政课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实效性的路径

如何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重大课题,更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和思政课专业教师光荣且崇高的历史使命。

1.思政课堂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通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科学理论同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理论转化为大学生个人的观念结构和行为准则,从而增强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效性。即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作为实践主体只有通过科学的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比较薄弱,枯燥的政治理论课堂仍占绝大部分比重。因此,将思政课堂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用大学生的亲身体验来达到对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意志、情感、认知的统一。

2.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主流意识形态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校园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校园文化是透视和整合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平台。[4] 21世纪也意味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文化建设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通过将思政课的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以浓厚的文化氛围与文化感染为依托来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充分运用校园网络文化以及手机文化来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产影响,进而增强了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效性。

3.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通过将思政课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加深当代当学生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和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有效途径。即在提高实效性的过程当中,应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方式的灵活性,应将思政课教学内容贯穿在社会实践当中,以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力和实践感受力为目的,建立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社会实践方式,强化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主体参与的角色意识,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自主性。[5]

4、思政课与红色文化相结合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通过在思政课课堂上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这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而且还有利于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从而提高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认同的实效性。即在互联网对大学生有极强吸引力和极大影响力的现状下,将思政课认同教育采取校园红色文化传播途径,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传播渠道,以崭新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不断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多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继而增强实效性。高校要大力建设思政课与校园红色文化相结合体系,帮助青年学生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的认识价值和精神价值,教育大学生从思想上、行为上去理解和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

5.思政课与潮流话语相结合

通过创新思政课教育载体,提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课堂用语与网络化语言和符合大学生时代特点的潮流话语相结合,进而增强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效性。即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的形象性来丰富思政课教育内容,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教育信息的主要方式,使大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缩短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的心理距离,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效果,从而增强实效性。思政课与潮流话语相结合,可以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信息传递,激发学生的思考,达到双向的灌输式教学。

参考文献:

[1]路海华,余华.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文化传承作用探析[J],社科纵横,2003,(1).

[2]王晓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

课程思政与一流课程建设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45-02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不仅是贯彻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使命的主要渠道,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依托。只有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思路,才能协调好四门课关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真正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度以及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接受度。

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一体化

思想政治理论四门课是有机联系的思想教育课,四门课教学活动各自有侧重,又一脉相传。教师要集思广益谋划特色创新,发挥团队精神,凝练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思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限于课堂、书本,更要扩展到社会实践,通过四门课这四个点,辐射甚至延伸至整个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由点到面形成一体化,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1.实现教学方法要多元并用。教学中必须突出团队意识,加强团队合作。变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各自为战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联手攻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教学内容上必须环环相扣,教学活动上优势互补。培养学生从道德观、价值观的树立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再到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这方面黑龙江科技学院的做法非常好,实现教学内容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转变,改变过去一本教材从头讲末,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内容、教学时数、学生关心的问题把教材融会贯通,四门课分别采用专题式、3w式、全景式、问题式教学法。通过一个循环的教学实践,这四种方法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启发了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增加双边活动和双向交流,使学生在动态和创造中接受教育并得到理论提升和思想升华。

教师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成长与成才的过程,情感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同时探讨多元并用的方法,即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对比法、讨论法、对话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2.教学案例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实际。实现一体化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教师就必须在一起集体备课,使用的教学案例必须是学生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教学案例可从远到近,从全国的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到本校的考研代表、就业先进代表及航模、英语大赛获奖者。从没有看到的闻名全国的华西村、、到学生去过的黑龙江阿城红星村、黑龙江三精制药。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的教学案例必须反映各自课的教学内容,不能重复使用,既体现各自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又要对理论形象、恰如其分地说明。

3.教学课件、网站要凸显艺术性、科学性、现实性、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进行立项建设研究,建设目的是利用网络辅助课堂教学,在加强指导学生自学的同时,提供师生交流的新渠道,建成既能辅助教师课堂教学又能为学生课余自学提供大量参考资料,并能扩展学生学习兴趣的网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开发网络资源,提供师生互动平台,及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为学生自学提供保障。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网站,一个红字把四门课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的建设目标,实现网上师生互动,把四门课的课堂教学延伸到网络,拓展了教育教学空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占领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实现理论课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件要从静到动,从平面到立体,从单机板到网络版,由只有文字和图片到图、文、音、视频、动画并茂,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艺术性。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上课低头不听课都很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配合教学内容,提供整套教学课件,内容包括课堂教学演示、课后思考题、课后练习题、在线能力测试以及师生在线交流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网站要信息量大:有学习目的、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答疑、自学指导、学术交流、哲学家简介、名句分析、重要会议文件、趣味知识等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网站形式生动、新颖,有文字、图片、录像等。

4.教学活动要与学校多部门联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融入学校大德育建设之中,要积极与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宣传处、保卫处等多单位联合开展德育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可以与教务处、校团委联合指导大学生人文素质科研立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与学生处共同考核学生的德育践行情况,把学生处对学生的综合测评纳入基础课考核中。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可以与校团委、学生处共同申报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项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还可以与校团委共同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知识竟赛、开展举办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周,播放电影《辛亥革命》、《建党伟业》、《太行山上》、《建国大业》。还可以向保卫处索要本校学生违法案件,在课堂进行案例分析。向宣传部索要优秀毕业生采访的专辑,在课堂有选择的播放,这些是学生最关心的,也是他们看得见够得着的,很有激励作用。这些教学资源利用好了,也就实现了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

5.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意识形态传播与巩固的历史使命,教学中需要始终秉承“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理念。理念指导行动,行动导向效果,教学中既要遵循普遍的教育规律,又要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尊重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客观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注意从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入手,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践教学以它特有的直观、生动、感性等特点起到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这些年来,我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1)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融合历史、理论与价值观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的教学若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学生的思想疑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一定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并使之终身受益。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实践教学安排,有实践教学的时间、地点、活动主题、学生人数并严格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

(2)建立稳固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为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必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不断开辟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例黑龙江科技学院与大庆铁人纪念馆、东北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陈列馆、哈市三精制药厂、省新建监狱、黑龙江省博物馆等单位建立实践基地。目前,该院有比较稳定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15个。

(3)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新形式,四门课分别进行实践教学活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进行了哲学论坛,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进行了经济论坛,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织学生进行纪念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知识竞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织学生法律知识辩论赛,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基础》课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原理》课组织学生参观阿城金上京博物馆、《纲要》课参观日军侵华731遗址;《概论》课组织学生参观了大庆铁人纪念馆。

(4)实践教学效果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生动真实,教育性强,深受学生欢迎。几年来,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上万人,行程上万里,足迹遍布工厂、乡村、要塞、边陲,学生受到的教育至深致远。实践证明,校外社会实践熏陶了学生思想感情,充实了学生精神生活,提高了学生道德境界,激发了学生时代的使命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老师在愉快的氛围中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黑龙江科技学院毕业生以“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的育人作用是分不开的。

二、实现科研、教学一体化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始终不可能是孤立的教学,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的理念是推动课程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把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认识体系和信仰体系。教师教学的同时研究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其对理论和教学的接受状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挥集体力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专题研究: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摸式研究、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到课堂教学评估体系的建立等内容进行专题研究。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更进一步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三、实现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要想有一流的教学质量,必须有一流的师资作保障。通过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为人为师的道德修养,使教师从内心热爱理论课,从内心研究理论课,让理论课真正发挥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师资队伍的一体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导师制、开学初开课答辩制、课前课中的集体备课制、公开课制、评课制活动提高了团队的整体素质。通过盯课制使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提高,方式可以是采取盯名校名师的课与盯校内骨干教师课结合起来的方法。要经常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领略优秀教师的风采。通过这些方式使新老教师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徐蓉,湖江东.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

2.常春红.提高“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5)

课程思政与一流课程建设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品德教育 体制机制 师资 课程

我国职业技术院校的本质就是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对广大青少年来说,要成才,先要成“人”。成人、成才二者不可偏废,成“人”是成才的前提,是人的灵魂所系。包括政治立场,思想认识,道德品质,高尚人格等。成才则是人的价值体现,是赖以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的学识、能力、专长、智慧所系。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成“人”的教育除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交往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外,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课教学担负着直接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发挥着主导作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课安排是否到位,能否引起学生兴趣,是否做到入心入脑,引起灵魂震荡并内化为行动,直接关系到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质量,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前景,这一课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本文结合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与措施,试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与理论课教学加以论述,以就教于同仁。

一、健全领导体制

高职院校虽以培养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但也应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品德理论课教学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作为“一把手工程”的重要部分,常抓不懈。应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思想政治品德理论课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由一名副书记分管,一名分管教学的副院长领导实施理论课教学工作。下设思政德教学部,与系部同级,配备得力干部和思政德理论课专、兼职教师,承担全院思政德课教学和研究任务。全院应形成和完善党委全面负责,行政领导积极参与,党、政、工、团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全面覆盖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工作领导体制。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工作机制长效化、教学内容科学化、各项活动制度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和教学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

二、完善工作机制

为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与教学工作,为人才培养把握方向,塑造美好心灵,完善人格,除健全领导体制外,完善工作机制也是重要保证。高职院校应逐步完善四项工作机制:一是专题研究机制。院党委应定期召开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工作的新问题,总结交流工作的新经验,指导课程建设,破解工作难题,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二是信息反馈机制。高职学院组织人事部、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应根据学院统一部署,采用会议、座谈、问卷等形式定期分析师生思想状况,及时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和面临就业时的特殊问题,并为党委正确决策提供依据。教务处、督导处应定期召开教学信息员会议,对思政品德课教学进行检查、评估,检查教学进度情况,听取学生反映,掌握课堂教学动态,评估教学质量,发现问题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换意见,并向领导反馈信息;三是工作保障机制。学校应按规定标准落实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及理论课建设经费,实行专款专用,确保教师考查、培训、学术交流及课程建设费用,不仅要改善教师办公条件,而且还应建立专用图书资料室;四是工作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应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工作考核和激励机制,实行绩效挂钩,对工作在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工作第一线的优秀教师实行政策倾斜,及时表彰奖励。

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工作机制,将各项教育任务落到实处,力求实现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工作效能最大化,在引发学生灵魂震撼的同时,激发思想进步的积极性和健康行为的持续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理论课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发挥主导作用的师资队伍建设占有重要地位。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0年5月13日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0年第一、二期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强调:要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建设好优秀课程的关键,抓课程建设首先要抓好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坚持开展“养师德、铸师魂、练师功、磨师技”活动,一要加强师德建设,培养高尚师德,坚持以高尚人格育人格,以高尚灵魂塑灵魂;二要加强在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三要加大送培读研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四要逐步优选增加思政理论课教师数量;五要将兼职教师纳入专职教师管理范畴,规范兼职教师的教学行为,监控其教学质量。让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乐于奉献。处处以自己的高尚人格为学生树立榜样,成为学生的效法楷模。校院可让学生对思政课教师进行网评,表达自己的需求。优良率应达95%,严重欠缺的可考虑调换岗位。督导组对思政教师的评教优良率应达100%,并可与授课教师共同研讨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校组织的教学大赛中,思政课教师应按比例参加,在评选“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时,思政课教师应优先评选。思政课教师也应参与“教坛新秀”评比。

四、加强课程建设

为充分发挥思政品德理论课的主导作用,课程建设发挥着统领作用。课程规范着基本内容,通过考试或考察,又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促进作用。高职院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05方案”设置课程并遵照中央文件精神使用统编教材。教学中要加强实践环节,努力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思政品德教育品牌。努力做好各项转化工作:科学的教材体系要转化为生动的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要内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努力建设精品课程,有条件要积极申报省级或部级精品课程。

五、探索新方法和新途径

高职院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办法,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和思政理论课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使思政品德课尽量适应国家形势要求,尽量符合大学生心理和认知需求,尽量体现本院校实际并凸显特色。改革思政品德课教法,可依托四个实践平台,即课堂实践平台、课外实践平台、校园实践平台、同城实践平台,同时构建思政品德理论课实践教育模式,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同时又可陶冶学生道德情操。高职院校可将创业教育与思政品德理论课的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创业理想,坚定成功创业的信心,推动毕业生走上成功创业之路。此项工作如持续推进,可彰显本院办学特色,打造思政品德教育品牌。高职院校加大教学实践环节,把思政品德理论课教学与学校教学改革重大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现代经济意识、科技意识和改革开放意识,既开阔学生的社会视野,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下能把握方向,正确应对。

六、面对问题深入改革

课程思政与一流课程建设范文6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302-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列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确保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因此,在落实“05新方案”的背景下,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针对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相结合

当今世界正处在深刻而急遽的变化中。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们的思想文化领域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挑战,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新的特点和新的问题。可以说,能否直面新情况、把握新特点、回答新问题,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最大考量。

当今时代,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活跃,高度关注社会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该与时俱进,从理论上科学地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强有力的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重要的和首要的任务,应该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理支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供重要的学术研究平台。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不仅能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也会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根本。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相互关系,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六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理上的全面支撑和重点支撑、搭建学术平台,以此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加强和改进。因此,我们要把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把课程建设中提出的重点、难点问题,列入学科建设的重要课题,以丰富和推进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把学科建设中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提供给课程建设,用来丰富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使学科建设真正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及时、准确地调整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尽快进入学科的学术前沿,积极承担新学科的研究任务,关注新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并自觉吸收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从而满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是能够独立思考、主动发展的“人”, 而不是一味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多多参与学习。但这并非是教师教得越少越好,管得越少越好,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要具有较高的“导引调控”和“释疑解惑”的能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学过程和谐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高校教师的现实要求。青年大学生是高等学校的主体,育人是高校各项工作的最终目标。高校人才培养“以人为本”,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

教师主导是指教师处于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主要责任在于教师。学生主体是指所有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都要通过学生的积极活动来实现,也就是说,教师讲课讲得好不好,有没有效果,最终体现在学生是不是真心地喜爱。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是指既要以学生为本,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案例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演讲式教学法以及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都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这些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展开。

三、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人们的思想意识归根结底是对其社会存在的反映,大学生也不例外。实践表明,大学生的许多思想问题与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我们在教学中要研究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性,把握其思想问题的症结,就必须经常性地深入到学生中,通过课间交流、座谈、网上答疑等形式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就业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和问题。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配合学校有关部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用正确的思想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纲要”课的教学中,经常运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相结合的方法。《纲要》课中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讲述,要围绕增进“一个主题、两个了解、三个选择”的教学目的来进行,要弘扬主旋律,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高尚道德情操。我们在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给学生讲述出席中共一大的中外13名代表后来的命运如何,他们都曾是最进步的青年,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的人将革命进行到底,如。有的人为党的事业牺牲了自己,如何叔衡。有的人选择退党叛国,走上了汉奸之路,如周佛海。13个人的共同梦想,最后却只剩下和董必武在坚守。是什么导致了他们最后如此不同的结局呢?这样就突出了信仰问题,把“一大”代表的信仰、命运同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命运结合起来,对学生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再如,在第四章的教学中,以鲁迅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为为切入点,比较他们的异同,帮助学生找寻生活的智慧。鲁迅与胡适都是留洋归来的知名大学教授,都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都是反封建礼教的斗士,又都是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都是死后有千万民众自发送葬的时代风流。但是,两人的政治抱负与人生态度是截然不同的:鲁迅同情革命,胡适力主改良;前者激进,后者平和;前者横眉冷对(千夫指),后者笑对人生。鲁迅孤独痛苦一生,胡适微笑幸福一生。学生敬佩鲁迅“民族魂”的孤傲,折服于他的民族使命感和思想的深刻,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选择胡适的笑面人生、幸福生活的智慧。如此,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无疑是有巨大感染力的。

四、教师独立负责与相互交流相结合

教学是教师个人的脑力劳动,有很大的独立性。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则需要教师加强交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特别是在新课程方案实施后,有三门课程是由原来的两到三门课整合而成的新教学体系,具有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特点。讲授这样的课程,教师个体不仅要提高自身水平,更要重视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通过集体备课、分工撰写教案、建立共享的教学资源库等方式,尽可能地发挥团队力量,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在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当然,思政课教师应避免一些教学的误区:一忌为了追求趣味性而使教学庸俗化,例如评点历史人物时一定要弘扬主旋律,不能哗众取宠;二忌形式淹没了内容,一定要适当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忌眼花缭乱的形式妨害了教学目的的实现;三忌花哨的课堂活动破坏了教学的连贯性,教学活动设计应精练实用,保证课堂浑然一体。

参考文献:

[1]王晓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路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1,(1):48.

[2]张丽红.关于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体会[J].学理论,2011,(30):239-240.

[3]乔中国.增强思政课实效要坚持“五个结合”[N].中国教育报,2007-09-22(3).

[4]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J].思想教育理论导刊,2006,(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