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变化范例6篇

经济形势变化

经济形势变化范文1

【关键词】国际经济形势 进出口贸易 不利影响 欧债危机

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

(一)全球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仍居高位

今年世界经济的增长将变得十分缓慢:发达国家受债务问题和财政紧缩的困扰严重,失业率明显高于经济危机前的平均水平,经济复苏动力不显著;新兴市场的国家实行的紧缩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将更加明显,经济增速表现出回落状态。全球金融情况恶化,增长的希望不大,下行风险加剧。

(二)美国经济增长不稳定,经济增长态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美国失业率下降到9%以下、首次领取失业救济人数继续减少、纽约和费城制造业指数大幅度升温等现象表明,美国经济有所恢复,经济再次衰退的风险在减小。但是,这不能改变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的实质。

(三)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缺乏动力

去年欧洲债务问题继续演变,重重打击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使世界经济形势变得更加复杂。2012年欧债问题将会加剧恶化。随着欧债危机向一些主要国家延伸,2012年的欧洲金融市场注定不会稳定,其整体经济再次衰退已不能够避免。2012年是日本经济在灾后重建的第一年,其经济政策将会使经济实现反弹,但是不会过于明显。首先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和日元持续升值将减少日本的对外需求;其次日本国内能源不充足、震后重建资金不够充足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陷阱”导致超宽松货币政策不能发挥明显作用,也将使日本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四)新兴经济体增速继续放缓

去年新兴经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比发达经济体快很多,不过也面临许多风险:一是许多热钱流入,一些抵消了其货币紧缩政策对控制物价的作用;二是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大多数趋于紧缩,控制了经济的增长,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会慢下来。

二、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

第一,世界范围内的需求减少。世界经济增长缓慢,欧债危机继续深化,使全球投资者和消费者对经济的信心下滑;第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因为经济萧条,各个国家都采取保护措施,贸易摩擦也逐渐政治化;第三,贸易很难筹得资金。第四,汇率对抗加剧。

(二)全球资本的流动范围扩大

各个国家货币政策的不同使国际资本流向较快;金融风险加大又使国际上的资金流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股市近来呈现出大进大出的形势。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到去年年底,净流进发展中国家股市的全球资本为35亿美元,连续一个时期都为净流入。

三、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的影响

(一)其变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好的影响

1.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及发展战略的不断变化,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呈现出共同投资、一起开发的国际合作的形势。为此,我国可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抓住机遇,以此来推动我国经济的优化升级。

2.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变化,有利于扩大进口。在“输入型”通胀压力较大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空间较大,可能实现更大弹性的汇率机制,降低贸易顺差以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二)其变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好影响

1.全球经济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发达经济体的复苏仍十分缓慢,产能继续过剩,失业率居高,贸易保护主义有卷土重来之势,债务危机开始蔓延,将使得我国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

2.全球金融市场仍有较大动荡,欧元危机迫在眉睫。投资品尤其是黄金价格不稳定,波动加大,石油价格过度虚高,投机风险大大加大,将给全国带来更大的金融风险。国际热钱的涌入可能加大外汇储备过快增长。

3.国际原油价格增长,生产成本增加,这将给我国的企业生产方面带来困扰。如果高油价持续上涨,间接会使煤的价格上涨,电力成本增加,以此带来生产成本的增加,从而使生产资料价格增加,给企业带来困境。

4.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例如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外资也有向这些经济体流动的趋势,致使我国可以用的外资减少,难度增大。此外,要警惕以期望从利差和汇率升值中获利的短期资本的流入,引发的资产泡沫和债务危机。

四、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

总的来说,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扩大国内需求、节约能源、提高效率,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1)进一步推动人民币汇率的改革,由此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但是,要确保人民币稳定、有节奏的升值。

(2)加快落实扩大内需政策。我国国内拥有巨大的市场,不过要通过政府和经济组织通过一系列努力,来改变国民的消费观、理财观等。例如,适当提高工资收入,让社会保障系统进一步完善。

(3)加强监管国际资本的异常流动。如果及时检测到其流动的异常,就可以尽快采取措施,减少他们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为此,我们需要建立完整的理性管理制度,使其管理规范化。

(4)适当调整利率水平。我国近些年一直把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我国外汇储备一直持续减少,房价涨势放缓,所以货币政策可能将明显放宽,可以选择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参考文献

[1]姚愉芳,齐舒畅,刘琪.中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就业、能源关系及对策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

[2]郑小梅,黄辞航.浅析我国加工贸易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刊,2008(04).

经济形势变化范文2

关键词: 次贷危机 滞胀 出口导向型战略 转变方式。

2005 年至2007 年上半年, 全球的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增长率为5 %左右, 2007 年下半年,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2008年,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国次贷危机、粮食和能源危机的多重因素影响下, 全球经济增长趋势不容乐观, 面临滞胀的威胁。我国外贸出口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国际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调整出口贸易增长的方式, 推动出口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一) 美国的经济增长几乎停滞。

2007 年第四季度以来, 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进一步引发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危机。美国经济增长存在重大的下行风险, 而通胀的风险在加大。2008 年以来, 美国的经济产生新一轮的动荡。

首先是五大投行的没落, 继3 月份美联储拯救贝尔斯登之后, 9 月份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被并购, 五大投行中仅存的两家, 即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已获批转变为商业银行; 其次是政府接管了经营困难的“两房”(即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 。

这一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资本市场及美元信心, 扩大了抵押贷款能力, 但同时也扩大了政府负债, 使潜在财政负担损失高达2000 亿美元, 并产生了较大的道德风险。纽约股市已进入熊市, 经济增长前景不确定。

(二) 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 失业率总体上升。

2008 年一季度和二季度, 世界经济同比分别增长414 %和319 % , 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0104 个和0146 个百分点。其中,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各国失业率明显上升, 美国失业率从1 月份的419 %持续上升至8 月份的611 %; 日本从318 %上升到412 %; 欧元区从713 %上升至715 %。同为资源出口大国的俄罗斯和巴西失业率分别从1 月的518 %和8 %下降到8 月份的513 %和716 %; 韩国和墨西哥分别从3 %和411 %小幅上升到31 2 %和41 2 %; 马来西亚则从2007 年四季度的310 %提高到2008 年二季度的315 %。

(三) 全球贸易增长放慢。

据OECD 统计, 2008 年上半年全球贸易量环比增速放慢, 一季度增长1 % , 二季度下降012 %。其中, OECD 国家出口从114 %回落到014 %; 进口一季度增长016 % , 二季度则转为下降018 %。美国前七个月出口额为1094612 亿美元, 同比增长1813 %;进口额为1514417 亿美元, 增长1219 %; 进出口差额为- 419815 亿美元, 减少011 %。欧元区前七个月出口额为9280 亿欧元, 同比增长715 %; 进口额为9393 亿欧元, 增长1119 %; 进出口差额为- 113 亿欧元, 而去年同期为顺差210 亿欧元。日本前八个月出口额为566027 亿日元, 同比增长319 %; 进口额为539134 亿日元, 增长1215 %; 进出口差额为26893 亿日元, 同比减少5819 %。中国前八个月出口额为937619 亿美元, 同比增长2214 %; 进口额为785619 亿美元, 增长30 %; 进出口差额为151919 亿美元, 减少612 %。

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 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现状。

1 、我国采用的是出口导向型战略, 出口数量多,贸易顺差大。从1990 年起我国进出口贸易基本连年顺差, 2000 年至2007 年出口额从2492 亿美元增加到12180 亿美元, 贸易顺差也从241 亿美元2621 亿美元。

2 、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主要出口贸易伙伴是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2007 年我国对欧盟、美国和日本的出口增长分别为2912 %、1414 %、1114 % ,位居前三名。

3 、我国出口商品的特点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价格低, 生产过程中忽视环保和劳工福利。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中, 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过高, 出口商品层次不高。出口价格偏低, 国内同类企业竞相压价, 有的企业出口赢利仅靠出口退税所得, 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出口的商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 粗放式的出口增长方式给了一些新型的贸易壁垒可乘之机。

4 、加工贸易的比例和规模过大。1979 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为2135 亿美元, 只占当年出口额的214 % , 2007 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为617615 亿美元, 占到当年的出口额的50 %以上。还需要注意的是加工贸易中占比例最大的是外商投资企业, 近几年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到总进出口额的70 %以上。加工贸易是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 但在加工贸易特别是来料加工中, 外商投资企业完全掌握市场和销售渠道, 严密控制关键技术, 把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能力大多留在境外, 而中方只参与简单的加工装配环节。它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此外,还有些外商投资企业甚至将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重的工业转移到我国生产, 给我国的环境带来灾害性的后果。

(二) 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 、出口增长速度放缓。

由于外贸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美国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之一, 因而美国经济放缓和全球信贷紧缩, 将使我国整体外部环境趋紧。尽管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美国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 但事实上中国出口增速从未与美国经济增长脱节。只要美国经济出现衰退, 中国出口就有可能明显放缓。2007 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也显示, 中国的出口增速较前三个季度下降了6 个百分点, 低于全年的平均水平, 2008 年的出口增速明显放缓。

2 、受次贷危机影响, 欧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

2007 年, 全球共有19 个国家(地区) 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近80起, 特别是反补贴案件大幅增加。其中, 美国启动案件数量居首, 仅反倾销案件就达13 起, 占对我国反倾销立案数的21 %。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欧经济下滑的风险明显增大, 这可能促使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升温, 使我国出口商品受到进一步不公平的打压。近年来, 我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次贷危机已经导致美国经济增长转弱, 失业率上升。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国贸易逆差高居不下的情况下,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将更加频繁, 各种名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将纷纷出笼, 这一切都将构成我国食品、机电产品、纺织品和服装以及玩具鞋类对美出口的障碍。近年来, 美国以保护知识产权为主要目标的“337 调查”个案明显增多, 中国已成为被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最近, 美国又不断炒作我国宠物食品、水产品、牙膏、轮胎、玩具等产品的安全问题, 限制我国有关产品进口, 严重损害我产品的国际声誉和相关出口企业的利益。 [论/文/网 LunWenData/Com]

受次贷危机影响, 欧盟内部的经济状况和就业不容乐观。2008 年1 月31 日据欧盟统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 欧盟27 个成员国的失业率为618 % , 高于警戒线。欧盟的反倾销及其它贸易保护手段再度抬头,欧盟从2008 年2 月16 日起开始对原产于中国的一般蜡烛、锥形蜡烛和类似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 纪念性和户外蜡烛除外。整个调查程序将历时15 个月, 初裁将在9 个月内作出。欧盟已选定巴西作为惟一的成本参照替代国。6 月27 日, 欧盟《关于限制全氟辛烷磺酸销售及使用的指令》(简称PFOS 指令) 正式生效, 规定欧盟市场上销售的制成品中PFOS 含量不得超过总质量的01005 %。该指令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 将远大于先前其他技术性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

3 、美元持续疲软和人民币升值挤压出口利润空间。

2007 年11 月以来, 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明显提速, 截至今年3 月底, 5 个月累计升值了514 % , 这比2007 年前10 个月升值幅度还高019 个百分点。

2008 年, 受美国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的影响, 美元贬值的趋势恐难扭转, 我国企业对美出口的利润将进一步减少。同时, 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资金市场调整及可能的货币政策的放松都会增加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 并可能引发对华投资的新一轮高潮, 将对人民币升值形成更大压力。但另一方面, 人民币升值也将使企业进口部分原材料、零部件的成本降低, 同时,2007 年人民币兑欧元在波动中累计贬值了316 % , 因此我国企业对欧出口利润有所增加, 加上一年来对欧出口比重明显上升, 与对美出口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因素将对美元贬值的负面影响有所缓解。

三、对策。

(一) 外贸出口目标应重新定位。

外贸出口目标应由单一出口创汇拉动经济增长向提升国家整体经济竞争力和确保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转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外贸出口在很大程度上锁定在出口创汇和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等短期目标上。

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口导向战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财政、税收等政策措施, 使外贸增长一路高歌猛进。但是,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景气、持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以及日益多样的贸易摩擦, 单纯关注外贸总量的增速和增长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很有必要进一步上升到提升国家经济整体竞争力和确保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等更高层面上来规划外贸发展的方向, 只有如此, 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 要加快建立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体系和服务平台。

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上看, 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建立起稳定、透明、可预测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体系, 明确政府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融资支持、税收减免优惠、投资风险保障等鼓励政策, 减少资源流动和重组成本,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帮助各类走出去的企业有效规避政治风险、经营风险, 鼓励各类保险机构开发面向走出去企业的多样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解决走出去企业面临的各种困难。要及早建立全方位、高效率的企业服务机构, 承担向走出去的企业全面介绍和宣传国外的法律、法规和投资环境, 预警投资风险, 开拓市场等全方位的咨询服务, 防止不顾条件地一哄而起往外走, 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负面影响。

(三) 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 消除汇率传导因素。

自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 这很大原因在于美国次贷危机加速了美元贬值, 使得人民币升值速度有所加快。美元的贬值和人民币的升值给中国企业的出口带来了压力, 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无法消化汇率的升值幅度, 使得中国出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发展, 美国经济将继续走弱, 从近期看, 美元贬值还将持续。从目前的情势看, 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速度大大超过了生产率的提高, 而且与其他国内政策叠加后, 出口企业已经很难承受。为此, 建议稳定人民币汇率, 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 必要时可适当利用人民币贬值支持出口。

(四)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1 、促进传统出口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出口产品的研发设计, 提高质量档次, 推进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鼓励企业加强产品质量和生产体系的国际认证。推动和支持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建立质量检测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提供公共检测服务。

2 、加强调控“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通过总量调整, 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密切关注“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动向, 会同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加强源头治理, 兼顾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逐步实现生产、消费和出口的相互协调, 推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3 、实施出口品牌战略, 提高企业和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制订国际品牌发展战略, 建立有效的出口品牌建设政策支持体系, 培育自有出口品牌, 提高商品附加值, 推进名牌展会建设, 为中外企业提供开拓国际市场的信息、采购和合作平台。

(五) 促进企业构建和谐社会的意识。

遵守劳动法, 遵守税务、外汇、海关、进出口法律法规, 尊重员工合法权益, 保护员工利益。加快制订员工最低工资标准, 履行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 严格规范劳动强度、劳动环境保障制度和卫生安全制度。促进企业担负起保护自然环境, 防治环境污染的责任, 合理反映出口商品的劳工成本、环保成本和资源成本, 自觉维护诚信经营的规则, 这是为了防止国外一些新型的贸易壁垒如TB T、SA8000 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六) 完善调整加工贸易和外资政策。

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加工贸易和外资项目, 严格限制甚至取消, 提升加工贸易的发展水平和档次, 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和产业带动效应, 鼓励发展和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产业竞争力。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完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 推动加工贸易沿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向上下游延伸, 提高我国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通过技术转移、合作开发等形式自主创新。制订有效政策, 调整区域布局, 引导加工贸易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七) 鼓励国有和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改变重外轻内、重国轻民的观念, 鼓励国有和民营企业走出去与拥有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完善的营销网络和管理经验的国外企业合资, 促进企业消化、吸收, 提高自身竞争能力。通过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资助、国际市场信息提供和服务、人才培训、市场推广、国外参展推介宣传等方式, 鼓励国有和民营企业建立自主国际营销网络, 深度开拓市场。取消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审核, 放宽投资用汇和人员出入境管理, 提供全面的境外投资信息服务和境外权益保障。

(八) 大力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业生产效率是一国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 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发达的服务业为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了保证。要顺应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趋势, 推进服务贸易的立法, 大力发展来华旅游、承包工程、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国际服务贸易, 加大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海外金融网点建设, 增加对重要贸易伙伴的运输航线。加快服务业的对内和对外开放,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 抓住国际服务业外包快速发展的机遇, 创造条件, 积极承接新一轮的国际服务业转移。

(九) 加快拓展多元化的外贸目标市场。

目标市场多元化, 可以改变当前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少数几个经济体的过分依赖。西方经济学有一句防范风险的名言: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面对这种带有全局性的全新外贸环境变化,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及早调整出口企业的产业结构,在更广阔的空间创造更多具有缓冲弹性的外贸目标市场, 实现多点开花, 防止和缓解外部需求演变对我国外贸以及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的严重冲击。

参考文献:

[ 1 ] 王受文。 转变方式, 推动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J ] . 国际贸易, 2008 (7) : 19.

[ 2 ] 曲凤杰。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其对我国影响[J ] . 国际贸易, 2008 (6) : 49.

[3 ] 张莉。 我国贸易顺差的结构分析及影响评估[J ] . 中国对外贸易, 2008 (9) : 84.

[4 ] 李成钢。 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升[J ] . 国际经贸探索, 2008 (9) : 12.

[5 ] 刘兵权。 超额外汇储备、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J ] . 国际贸易问题, 2008 (7) : 94.

[ 6 ] 陈丽丽。 迈向贸易强国的战略研究[ M ] .

经济形势变化范文3

一、经济形势变化对毕业就业的影响

1.对毕业生就业单位经济类型选择的影响

我国的所有制形势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目前经济转型的需要,所有制形式也必将随之出现多样化的形式,出现混合经济。即一个单位既可能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也可能有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而民营、私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将会成为主体,混合经济的出现必将影响劳动力的流向。以往,毕业生更加关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很少一部分毕业生愿意到民营、私营经济类型单位就业,随着经济的转型,大学生就业将面临单位经济类型选择的考验。

2.对毕业生就业产业和行业选择的影响

经济转型会伴随产业结构的变化,即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农业)向第二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移动,经济继续发展,产业结构将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移动,就业需求也会出现第三产业(商业和服务业)最多的现象,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次之。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后,第三产业的各行业就业弹性系数最好,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的稳定性和增长性更强,由于金融、信息等服务性行业技术含量高,报酬丰厚,对于大学生的行业吸引力更大。以往毕业生选择第二产业及相关行业就业最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较少。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下,毕业生的产业和行业就业选择也面临考验。

3.对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

经济转型会伴随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国家政策也不断倾向支持西部发展和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放缓。而当前毕业生在区域选择上,东部沿海地区就业比较集中,中西部就业比较分散,发达省份和大城市比较集中,欠发达省份和二三线城市比较分散。新的区域经济结构格局下,毕业生的区域就业选择也面临考验。

二、经济形势将改变毕业生就业趋向

受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就业结构需求由劳动密集型、基础建设、能源产业,向互联网+、智能产业、医疗卫生、健康产业、电子商务、旅游文化等转型。用人单位接受大学毕业生已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饥不择食”转为“挑肥拣瘦”,他们选择人才更加注重的是素质、能力和品德。这都将会影响毕业生就业趋向的变化。

1.在就业单位类型上

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范围会逐步增加,从以往所谓的无风险的国有性质的单位走向民营私营企业等中小微单位[3]。

2.在就业区域上

毕业生会更多的选择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就业机会多的区域就业,将不会单一选择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就业。

3.在就业途径上

将由单一转向多元,以往的就业岗位单一,选择面窄,而现在的就业途径多样化,如自主就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者、继续深造、出国留学等等[4]。

4.在就业观念上

将会有明显变化,就业期望值将有所回落。随着经济转型,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越来越高,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反而会加强毕业生就业的意识,使毕业生更加清晰自身优势和劣势,从而合理定位、降低期望值,进行多元化选择,中小微企业就业、自由职业者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也会越来越多[5]。

5.就业歧视将逐渐淡化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用人单位将更加注重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及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会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性别、学校知名度将逐渐淡化。

6.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会越来越强

经济形势变化范文4

[关键词]国防经济 制度变迁 影响 主要因素

任何制度都是一定社会 历史 条件的产物,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迁。国防经济制度的变迁,本质上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但同时也必然受到种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正是这些因素的联系和影响,构成了国防经济制度变迁的内在 规律 。影响中国国防经济制度变迁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国家安全形势

国家安全形势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基本态势及其走向。国家安全形势是动态发展的,其决定因素在于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 政治 、军事等方面的力量对比。一个国家对自己所面临的安全形势的判断和把握,直接影响着国家关于战争与和平可能性的评判与选择,从而在制度安排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国家安全形势对国防经济制度变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直接影响国防经济的总体规模和结构。国防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在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的比重和规模,但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会迅速改变这种局面。当国家面临现实的战争威胁、安全形势趋于紧张时,为保证整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益,国民经济中的很大一部分会迅速转入国防领域,国防经济的总体规模就会迅速扩张,国防 工业 生产和武器装备采购就会急剧扩大;当国家安全形势趋于缓和、战争危险解除时,原来紧急转入战争轨道的那部分国民经济就会逐步复员,国防经济的总体规模和结构也就随之改变。国防经济的这种伸缩性就要求国家在不同的安全形势下做出不同的制度安排。

第二,国家安全形势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动员制度的变化。在相对和平时期,国民经济动员制度主要是致力于提高国家的国防潜力,同时应对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而当国家安全形势恶化、战争危险来临时,国民经济动员就会迅速转入应战体制,国民经济动员制度作用的内容、方式和强度等,都以服务战争和赢得战争为根本指针。

第三,国家安全形势直接影响军队后勤保障制度的变化。不同的国家安全形势,会对军队后勤保障提出不同的制度需求。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战争一触即发时,就要求军队后勤保障以直接服务战争、最终赢得战争为中心,在战备物资采购、储备、投送等方面进行 科学 的制度安排,以保障战争的顺利进行,并加快战争胜利的进程;当战争结束或战争危险解除后,军队后勤保障制度服务于战争的功能并不会随之褪去,但此时就要求军队后勤保障制度更多地关注后勤保障效益的提高、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以及改善军人福利待遇等方面。

二、军事战略方针

军事战略方针“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是战争指导者运用战争力量和手段达成战争目的的一种 艺术 ”,是对战争中一些带有全局性、长远性问题的筹划和经略,赢得战争是其唯一使命。它是敌对(现实的或潜在的)双方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体现着国家的根本利益。军事战略方针的确立和调整,对国防经济制度的变迁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军事战略方针的确立和调整决定着国防 经济 的总体规模和结构。一个国家如果奉行扩张性的军事战略方针,就必然会安排相应的制度刺激其国防经济超常 发展 ,以满足其扩张战争的需要,其国防经济的总体规模和结构也就超出了本国防御的实际需要。建国以来,我国的军事战略方针虽然几经调整,但“积极防御”的总体性质始终没变,这就有利于我们在国防经济制度安排上保持适度的国防经济规模,既能保证国家安全的需要,又不妨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并且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第二,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会对国防 工业 生产、武器装备的采购及其管理体制、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军队后勤保障等方面提出新的制度要求。不同的军事战略方针,要求国防经济在武器装备生产的数量和结构、国民经济动员的方式和强度以及后勤保障的能力和方式等方面做出不同的制度安排。

三、国家经济体制

国防经济制度作为一个子系统,既从属于国家的国防制度,又从属于国家的经济制度。因此,当国家经济体制转型时,国防经济制度也会随之变迁。

第一,国家经济体制转型引起国防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防经济在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产权制度)上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国家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了多种实现形式,这就必然引起国防经济尤其是国防科技工业产权制度、投资制度变迁。

第二,国家经济体制转型引起国防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防经济资源由国家以指令性计划的形式统一配置,完全排斥市场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资源配置采用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对国防科技工业制度、装备采购制度、国民经济动员制度和军队后勤保障制度均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第三,国家经济体制转型引起军队后勤保障方式的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军队后勤保障自成体系,军队后勤社会功能齐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国家建立起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必然促进军队后勤保障的社会化改革,引起军队后勤保障制度变迁。

当然,影响 中国 国防经济制度变迁的因素还有很多,但上述因素无疑是最主要的。在一定阶段,当这些主要因素相对稳定时,国防经济制度也较为稳定;当主要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时,国防经济重大就会随之发生质的变迁。

参考 文献 :

[1]D.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经济形势变化范文5

关键词:国际金融经济形势 经济发展 影响 对策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深化的影响下,治理变革已成为各国应对危机的主题,金融市场也将持续不安,面临着变幻莫测的国际金融环境和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既应看到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应善于从中寻找发展契机和潜力,以此将不利的挑战转化为良好的机遇,进而促进我国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一、国际金融经济形势概述

虽然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金融危机得以缓解,像美国、欧洲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开始缓慢恢复,但由于并未从根源处解决危机,所以当下的经济复苏只是暂时性的稳定,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依旧存在,如市场价格波动剧烈,世界贸易不断下降,世界经济增速缓慢等,因此国际金融市场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会将持续处于波动状态,由此引发新型危机也不是不可能的,这也意味着必须加快国际金融体系整改、合作与监管的步伐。

二、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述几点:

一是严重冲击了我国金融市场,直接导致金融机构经济受损,加之国际市场复杂多变,不但使我国难以顺利进行宏观调控,也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最终影响部分金融机构的工作业绩。

二是造成我国贸易出口增速缓慢,由于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而采取的压价措施以及美欧日等国家的削弱的消费需求势必影响我国外贸出口,此外还可能增加我国进口商品的成本。

三是使部分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在市场需求降低、要素供给紧缺、成本增加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下,造成不同行业不同程度的利润大幅回落,甚至出现亏损现象,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四是造成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在贸易出口量的下降、企业经营困难、以及海外人员回国等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企业岗位流失严重、用工需求下滑,而新增就业人数不减,致使就业困难问题突出。

五是导致我国经济增速缓慢,其实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放慢了增长步伐,而其对我国金融、外贸、企业、就业等的不利影响势必继续制约我国经济增长。

三、新形势下,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控制对策

国际金融经济形势之所以会演变为当下这种局面,深究原因,无非是经济结构长期失衡导致的,因此我国应充分认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战略意义和实际价值,把握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进程,以此提高综合国力,从容应对变幻莫测的国际金融环境,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体可从下述几点着手:

1.立足我国国情,优化产业结构

一要牢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应深化种粮直接补贴政策,加快农业科技普及和创新,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等,以此实现粮食稳定生产,构建绿色、高效、现代化农业。二要转变工业发展模式,应强化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降低能源消耗,保护资源环境,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下,发展制造业和基础产业,以此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并减少对国外某些产业的依赖性。三要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应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大力发展面向生产、民生的服务业,完善现代服务体系,同时注重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等,从而实现服务业比例提高,以此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

2.扩大内需,形成经济增长新优势

新形势下,我国外需减少、出口下降、发展动力削弱,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因此可以切实扩大内需,形成经济增长新优势,从而提高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加大对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等的财政支持,同时还应适当的推行税收减免、降低消费税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深化“三农”政策、调控房价、大力发展旅游文化等服务产业等措施,以此扩大内需,消化国内产能,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3.重树金融市场信心,深化配套改革

国家应积极推行综合性、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如推行合理的货币政策、适度扩大信贷规模、降低利率等,针对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特别加大对其的信贷支持力度,并建立信任危机防范体系,动态、实时掌握金融市场动态,以此及时调整政策,正确引导投资,降低金融风险。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力度,重点发展公司债、三板、企业债、主板等,以此避免虚拟经济偏离实体经济,进而重数金融市场信心,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稳定运行。此外还应深化配套改革,为经济平稳发展提供动力,应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质取胜,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多元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以此积极应对国际竞争,抵御国际金融危机。

4.鼓励企业创新,强化经营管理

国家应积极倡导和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并加大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为其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重要保障,以此提高国内企业创新能力,淘汰落后的生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化要素结构。企业应立足于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产学研资源配置,苦练内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此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同时企业还应切实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优化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强化财务管理,谨慎投资,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以此提高风险抵抗能力,有效应对金融危机。

5.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

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在国际金融经济形势的影响下,这些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国家应根据区域特点差异制定相应的规划和部署,进一步落实和深化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促进管理、技术等要素和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共享、梯度转移和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同时针对城乡差距问题,应坚决落实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方针,加强小城镇与大城市的沟通与协作,实现生产要素在城市、城镇、农村的流动与共享,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用于收购和加工农产品,提高农村经济收入,加快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如公共交通、医疗服务、公立学校等,以此改善乡镇公共服务水平,减少城乡差距。

结束语

总而言之,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当下我们既应看到世界经济复苏的一面,也应明白其深远的影响和潜在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实际,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阅军.浅谈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中国城市济,2012(25).

[2]毕吉耀.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中国经贸刊,2010(23).

经济形势变化范文6

关键词:国际形势;影响;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81-02

人类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矛盾的加剧;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在多变的国际形势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一)国际政治的变化和特点

1.冷战后两种社会制度斗争呈现出新特点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制度国家的斗争,经历了二战前和二战期间的“热战”、二战结束至80年代末的“冷战”,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又出现了新的形式。一是斗争的主要形式由对抗转化为竞争、遏制与反遏制,战略重点转向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军事战略在整个国家战略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二是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存在,且更加隐蔽、间接和复杂。三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接触”和“交往”,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

2.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晰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由两极向多极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呈现“一超多强”的态势。由于世界上多种战略力量的存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阻挡。欧盟正在走向经济、政治一体化,独立于美国的倾向日益突出;日本尽管近年来出现了经济不景气的现象,但仍是一个世界级的经济强国,它还在不断谋求政治、军事大国的地位;俄罗斯虽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困难,但它仍是一个具有资源、科技和经济巨大潜力的核大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其他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如巴西和印度,经济实力也在持续增强,一些地区性的集团如东盟、非统组织等在地区乃至世界事务中也日益显示出它们的地位、作用和力量。

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变化

政治多极化的过程中单极和多极的激烈较量,西方某些大国违背国际关系准则,热衷于扮演“世界领导者”,充当“世界警察”。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呈现新的形式:一是“新帝国主义”理论凸现;二是“新干涉主义”威胁世界和平;三是美国单边主义气势逼人;四是文化霸权日益突出。从霸权主义的变化中可以知道,冷战结束后美国相对实力和绝对实力的增强为其称霸世界、建立单极国际政治格局提供机会,但是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也越来越引起了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国际社会的不满。美国称霸和多强反称霸成了国际政治斗争的突出矛盾。

(二)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斗争加剧

经济全球化时代,要融入世界经济竞争体制,“自由处置天然财富和自然资源”的绝对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1]这就要求各参与国要在一定程度上让渡其经济。实际上,由于经济实力对比的不平衡,这种让渡是不对称的。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发达国家的资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这就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强加的不合理的条件,不得不放弃其某些权力,以便参与国际分工,获得自身发展。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就面临国内规则与国际不协调的冲突。

(三)科技发展是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

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中,一个国家的强弱和国际地位是由综合国力决定的,而科技的影响已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领域,影响着综合国力的发展。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其较强的渗透性,虚拟性,突破了民族、国家和地区地理、心理和制度的障碍,拉近了世界的距离,扩大了人们活动范围。使整个世界经济连在一起,成为了一个整体,极大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目前,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不仅是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最重要的还是经济实力,特别是科技实力。这就是说,科技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虽然科技发展能提高国家实力,改变国际关系,但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威胁是人类不可估量的,尤其是核武器带来的危害,给世界和平增加了许多的不安全。

二、国际形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国际政治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和平共处、合作交流成为主流,促使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出现了非制度融的新形式。所谓非制度融指的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具体体制层面上日益密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相互影响和吸收,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相互依存、彼此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社会主义成分可以被资本主义利用,一些资本主义的东西也可为社会主义利用,这必然会使人们在思想上“淡化”不同制度的国家间的差异与斗争,从而潜在地影响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2.政治多极化加剧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流转和冲撞,西方发达国家借机对外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对于文化霸权主义,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其目的“是征服和控制人心,并以此为手段改变两国之间的强权关系。”[2]因为不同文明的生存根底和传播力量不同,科技力量相对落后、文化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丧失文化市场竞争力和丧失意识形态阵地的危险。

(二)经济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改变经济生活,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环境提出了挑战。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种不同思想和文化相互学习、借鉴,经济全球化革命性地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大量涌入,混淆人们的视野,加大了人们辨别是非的难度。同时,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渗透,对人们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伦理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路途就变得更加艰难,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遭到了挑战。第二,经济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信息全球化,在这个信息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到外界文化的冲击,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扭曲和错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成为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三)科技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各地区、各国家的生产、生活方面的失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防御和控制上也产生倾斜。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波曾说过“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地改变人类生存与生活的模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控制信息的优先权,占据网络的制高点。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科技发展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对如何运用高科技传播信息还处于劣势。在国际交流和沟通中,西方运用强大而完善网络和科技设备,进行文化渗透,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冲击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淡化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扩大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国际形势多变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

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各种思潮涌入,对人们灌输西方价值观,降低人们鉴别能力,国外的敌对势力试图对我们进行“和平演变”,这时候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特别是要加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宣传和研究。要充分发挥报刊、图书、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作用,加强国情教育,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扩大优秀成果的影响力,推动优秀成果更多地应用于实际,提高全民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素质。改进宣传的方式方法,增强理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一个极具艰巨性的理论建设任务。

(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

随着国际形势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快,一方面,使得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使渗透和反渗透、颠覆和反颠覆长期存在,西方敌对势力也不断加紧对我国的“细化”和“分化”。为了适应现代经济化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向社会化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与经济工作、业务工作、管理工作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其社会作用。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独角戏”的状况,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要引导广大群众和各个部门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参加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展成为现代化和社会化的教育。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国际交流

随着世界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势头的强劲,导致了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教育的格局发生了变化。思想政治要面向国际发展,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和沟通成为这时期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增强国际化意识,加强对外宣讲,要解放思想,冲破思想的禁锢,打破不同社会制度和国家政治体制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接触,不能交流沟通的观念,加强与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交流,对外要讲清楚中国的国情和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争取更多外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支持。与此同时,在面对国际上各种文化、思潮、理论、学派,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自身发展。要进一步培养人们的分析辨别能力、选择吸收能力和批判抵制能力,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总之,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清楚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国际挑战和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交流,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展示自己,使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吉敏立.论全球化与国家经济[J].甘肃政治学报,2002,(10):28-32.

[2][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1998.

[3]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周敏凯.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5]卫灵.新编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