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范例6篇

信贷业务风险管理

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范文1

【关键词】担保贷款 风险管理 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担保贷款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担保贷款风险,是指由借款人或第三方依法提供担保而发放贷款受各种事先无法准确预料的因素影响,使信贷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是风险的一种,具有风险的一般属性。由于担保贷款发放和收回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在此期间内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借款人不能按期还贷,造成银行贷款不能收回,担保信贷风险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近些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其中人民币信贷总量,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攀高。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高额不良贷款的现象,虽然经过治理,不良贷款的数量较前些年,已经有了大幅度的减少,但是,不良贷款率仍然成为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沉重的包袱。可见,保证贷款的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

二、我国商业银行担保贷款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

认识不到位, 没有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观念。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对防范贷款风险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认为担保贷款比信用贷款安全, 风险小, 甚至还存在即使借款人还不了, 还可以追索保证人和抵押物的侥幸心理。在贷款审批决策时, 片面追求担保形式, 放松了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审查, 过分强调并依赖担保措施, 一味地在贷款政策上严格限制发放信用贷款。

(二)规章制度观念薄弱

规章制度观念淡薄, 对担保的合法性、有效性审查不严, 对担保措施缺乏规范管理,这些具体表现在:保证人主体资格不成立,保证人主体资格不成立,对保证人意愿调查了解不深以及抵(质)押手续不完备等方面。

(三)银行管理薄弱

银行管理薄弱, 责任约束乏力, 依法保护合法权益观念不强。依法执行保证人和处置抵押物, 是实现担保措施, 保障银行权益的重要手段。由于银行贷款管理薄弱, 责任约束机制不健全, 加之执法环境较差, 抵押物处置市场不发达等原因, 对大量不良贷款的保证人责任未予追索, 对抵押物也未申请处置, 致使银行自身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四)执法环境不理想

执法环境不理想, 对保证人和抵押物的执行难度大。由于我国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社会信用经济没有真正建立, 地方保护及行政干预情况时有发生,银行依法执行保证人和抵押物以实现债权的难度较大, “司法白条”较多, 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钱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担保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重点考虑项目本身可靠的还款来源

信贷决策时, 重点分析借款人自身的经济效益, 考虑项目本身可靠的还款来源, 而不应过分强调和依赖担保。担保仅仅是为可以授受的贷款提供一种额外的安全保障, 它不能取代借款合同的基本安排, 也不会改善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如果银行不得不执行担保措施偿还贷款, 即使是容易执行的担保措施, 也会造成对贷款效益的侵蚀。

(二)合理设置担保

合理设置担保, 为贷款回收提供可靠的第二还款来源。合理设置担保的目的, 是为债权银行提供一个可以控制的潜在还款来源, 从而增加贷款最终偿还的可能性。事实证明容易控制还款来源的担保方式更为有效, 如质押方式担保贷款不良率通常低于其他担保方式的贷款不良率。因此, 信贷决策时要对担保的可行性与充分性进行严格审查, 尽可能选择对还款来源容易控制的担保方式, 使担保真正起到抵御和化解贷款风险的作用。

(三)规范贷款管理, 加强监督检

规范贷款管理, 加强监督检查, 确保贷款担保有效落实。目前, 商业银行贷款担保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大多是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违规操作的结果。因此, 要进一步健全贷款管理的内控制度, 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 建立贷款管理责任制, 加强对信贷审批业务的监督检查工作, 防范贷款操作的人为风险, 确保贷款担保的有效落实。

(四)依法加强执行力度

担保贷款中, 保证与抵押措施对抵御、化解贷款风险的作用不明显, 固然有行政干预、 “司法白条”多、担保措施先天不足等多种原因, 但与债权银行的追索意识不强,执行力度不够更有直接关系。因此, 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依法保障合法权益的观念, 加强对保证人和抵押物的执行力度,严肃担保责任, 一旦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 要及时追索保证人和处置抵押物。

参考文献:

[1]陈耀武,左凯.担保贷款风险管理: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安全的着力点[J].武汉金融,2000,(13).

[2]郭民,何晓蓉.商业银行担保贷款管理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西南金融,2001,(07).

[3]叶毅.担保贷款中存在问题之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18).

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对公授信 信贷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对公授信业务发展概况

(一) 商业银行对公授信的概念

授信,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信用需求,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对客户进行调查、审查,并最终确定授予客户一定融资额度的业务。对公授信顾名思义就是授信对象为公司、企业等非个人形式的授信。

(二) 商业银行对公授信业务中信贷的概念

信贷是指货币持有者按照约定的利率将约定数额的资金暂时借出,借款者要按约定的条件、在约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信用活动。商业银行对公授信业务中的信贷,主要是指货币持有者为企业和公司等,将约定数额的资金按约定的利率暂时借出,借款者要在约定期限内按约定的条件还本付息的信用活动。

(三)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现状

1、存贷款规模稳步上升

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24万亿元,同比增长18.9%;平均资本利润率19.8%,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3%,与上年同期持平。2012年全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8.2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15.76万亿元,比上年多2.93万亿元。2012年12月的M2余额97.42万亿元,同比增长13.8%,比上年末低1.4个百分点。

2、主要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

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6%和13.3%,和2011年相比分别提高了0.4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截至2012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3.3%,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6%,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

3、资产质量大幅改善

截止2012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5%,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存贷比65.3%,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45.8%,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

4、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商业银行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余额7735亿元,比年初增加 1747亿元;拨备覆盖率116.4%,比年初提高75.2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商业银行对公授信业务中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在信贷过程中借款人不能按照约定偿还贷款,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相关性和可控性等特点。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 信贷风险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的形成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意识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问题:第一,没有把信贷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有机的联系起来,单方面把业务发展作为重点,以致风险控制明显不足;第二,过于追求短期利益,缺乏长久性发展规划,从而忽视了信贷风险的控制。

(二) 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的运行流程非常不规范,而外部评级机构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评级体系的建设方面和欧美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 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的很多商业银行使用的内部评级系统缺乏科学性,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够实现客观的评价,而且评级结果的检验性非常差,使得内部评价系统的存在没有多大的意义,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 商业银行还未建立专业的风险管理队伍

目前风险管理的方法不断进步,要求商业银行要具有一批能够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队伍,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风险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又非常的匮乏,不能够有效的保证商业银行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从而不能有效的减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三、提高商业银行对公业务中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银行应通过各种宣传和培训,努力使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全行营造一个风险管理文化的氛围,让每一个员工都形成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观念。

(二) 建立安全稳定的管理信息系统

一个运行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的提高信贷风险的管理能力。因此我国银行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建立一个安全、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大大降低银行对公授信业务中的信贷风险。

(三) 构建符合实际的风险管理模型

以往许多银行借鉴别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型时往往是直接照搬,并不进行改动,因此可能存在不切合银行实际的地方。我国银行可以通过建立一个专家组,结合银行的实际状况,借鉴一些成功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型并对所借鉴来的模型进行修改,使其能够更好的为银行服务。

(四) 培养专业的风险管理队伍

通过与高校或者专门的培养结构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培养专业的风险管理队伍,迅速建立起一批能够掌握风险管理技术的人才队伍,提高风险管理人才的专业化发展,从而促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规避。

参考文献:

[1]周春喜,任佳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综合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04(2): 53-58

[2]李宏.信用管理理论及其最新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6,(4):77-81

[3]宋雪枫.论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J].上海投资,2006

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范文3

关键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

 

2008 年下半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的外需急剧下降,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冲击逐渐加深,涉及面也不断扩大。在此情况下,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显得尤为重要。2009年3月23日央行与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金融部门发展消费信贷。在消费信贷业务日益增多、国内外同业加剧竞争的新形势下,国内商业银行缺乏对风险的系统管理,主要是在思想观念、组织结构和风险管理体系体制上还有很多问题;同时,在风险管理技术和人才上也明显落后。加强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风险及管理对策的研究,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地提升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参考。

一、消费信贷的种类及特点消费信贷是个人和家庭用于满足个人需求的信贷。是商业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贷。主要用于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家具、家电、汽车等)、房屋和各种劳务。按照资金的用途,消费信贷可以分为居民住宅抵押贷款、非住宅贷款、信用卡贷款和其他贷款。具有高风险性、高收益性、周期性、利率不敏感性等特点。

二、消费信贷中的风险分析1、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决定了消费信贷的开展程度。在美国消费信贷之所以如此繁荣,得益于完备的信用网络,借助于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了一整套信用消费管理体系,银行和商家通过网络可及时了解消费者的信用情况,因而能够迅速确定能否向消费者提供贷款。美国消费者到银行申请按揭购车,银行职员立即将他的“社会安全保险号码”输入电脑,查询以往的消费贷款有无不良记录,查实能按时还款后,立即通知汽车经销商可以为其选车。

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即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于2006年1月正式运行,但许多数据资料仍有待完善,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也是消费信贷中存在的一大风险。笔者在建行个人信贷部实习期间,了解到现今众多个体工商户借“住房装修”为名义进行消费信贷,继而将款项挪用于商业资金周转等高风险用途。而由于银行贷款审批制度的不成熟,对于此类现象的遏制仍无有效办法,虽然在如今经济扩张的大背景下,挪用的款项所获得的回报足以还本付息,但是这种安全稳定的表象下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遭遇经济周期低谷,极易形成大批不良贷款。

2、银行自身管理薄弱致使潜在风险增大。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常,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记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现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消费信贷业务的规章制度,操作手段相对落后,主要仍采用手工办理,加上从事消费信贷业务的人员紧、网点少,往往不能做到每笔贷款的审查都与借款人当面调查核对,加上一些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审查不严,难免有疏漏。同时贷后的监督检查往往又跟不上,一旦发现风险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致使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增大。

3、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尽管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允许和鼓励银行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但至今还没有制定出一部完整性的《消费信贷法》。已出台的《担保法》,对个人消费信贷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而有关消费信贷的品种、方式、方法等操作细则,同样是无章可循。

发展消费信贷,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是重要基础,而我国个人信用制度、个人破产制度等尚未建立。在实际司法过程中,保护借款人或保证人正常生活,而忽视银行债权法律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也给风险防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消费贷款一般额度较小,而小额债务法院一般不受理,受理了也要付出可观的诉讼费,使银行利益受损。

4、借款人多头贷款,导致信贷风险上升。目前,国内许多银行官僚主义严重,部门之间缺乏整体的联动机制,使一些道德水准不高的借款人有机可乘,如公司业务部、房地产信贷部、零售业务部、银行卡部等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地办理各不相同的消费信贷业务,且各自都有一套不完整的借款人信息资料,一套核算管理办法和风险控制措施等,致使一些借款人在同一银行里多头借款或透支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消费信贷风险。

5、抵押物难以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一旦消费贷款发生风险,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地变现,就成为银行化解资产风险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影响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扩大和抵押贷款的增加,这类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论文参考。现阶段,我国住房一、二级市场很不完善,政策上要求对大量非商品房产进行商业信贷支持,而一旦购房人无力还贷,这些非商品房产抵押又无法进行过户转让,银行很难得到充分的处置权,贷款抵押形同虚设。

6、缺乏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手段,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资产证券化将不具备流动性的资产转化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资产,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缩小商业资产和负债在期限和流动性方面的差距。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主要消费贷款期限都比较长、金额较大、客户分散,可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相对较短,在允许银行参与的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健全的情形下,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从而形成“短存长贷”的格局,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显著上升。

7、固定利率导致利率风险和违约风险。由于消费信贷通常采用固定利率,一方面,银行的利息收益被锁定,如果市场筹资成本提高,消费信贷有可能出现收支倒挂,暴露在利率风险下并遭受损失,另一方面,消费信贷的实际利率过高易导致违约风险,借款人在收入下降时为减少利息成本可能提前还款或者无力支付利息,银行将承担损失。

三、加强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管理的几点建议(1)加强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信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从目前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力建设。

1、由于个人信用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政府在建设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中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建设一个以政府投入为主,独立的非赢利性征信机构,进行跨部门、跨行业间基础性的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工作,同时,政府应鼓励民间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发展,以提供多元化、商业化的个人信用信息服务。

2、吸取国外成功经验,用法律的形式对个人信用记录与移交,个人信用档案管理,个人信用级别的评定、披露和使用,个人信用主体的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做出明确的规定。

(2)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难,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以建行为例,具体的信用评分表如下:

表1 建行个人信用评分表

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范文4

根据国家统计局设定的企业规模指标,我国小型微型企业一般是指营业额在5 000万元以下、人数200人以下的经营实体,含企业法人及个体工商户。2013年的“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情况报告”中指出我国各类企业总数为1 527.84万户,小微企业1 169.87万户,占到企业总数的76.57%,所占比重达到94.15%。小微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对税收和出口的贡献率达到50%,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目前中国70%的城镇居民和80%以上的农民工都在小微企业就业,且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人口的70%以上都集中在小微企业。由此可见,小微企业是经济领域最活跃、最具创新力的力量,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 小微企业特点及其融资现状

1.1 小微企业特点

①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全国80.72%的私营企业为小微企业,据此测算全国私营小微企业有885.23万户,构成了我国小微企业的主体。

②劳动密集度高,两极分化明显,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③发展不平衡,优势地区集中,具有明显的地域集群特色。首先,小型微型企业区域分布不均衡;其次,小微企业产业集群的地区分布不均匀;再次,区域间分布不平衡呈缩小趋势。

④敏感脆弱,易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但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进取精神。

⑤小微企业退出成本相对较低,允许小型微型企业从头再来。小微企业这种顽强生命力和进取创业精神成为国家进步、经济飞跃的力量源泉。

1.2 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小微企业鲜明特点在造就其适应性强、市场反应快捷、富有创新精神等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使其本身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些缺陷,在资金筹措时很难与大中型企业相竞争,难以得到与之融资需求相适应的金融支持。①产品结构单一,销售渠道有限,整体抗风险能力弱,随着经济不稳定因素加大,其经营更加困难,风险承受能力更弱;②信息透明程度低,致使企业和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③大多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初期,固定资产少,难以提供足够的担保;④组织机构不完善,经营风险大而资金需求“短、频、少、急”。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难以全面了解小微企业,加之小微信贷业务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比较多,影响了对其贷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信贷业务的意义

2.1 优化自身发展结构的必然诉求

中国的商业银行在经历了10年的黄金发展期之后,近两年受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和同业竞争加剧等多方面的影响,已经逐渐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从商业银行自身提高的角度思考,开展小微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提升盈利水平的有效途径。小微企业数量多,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但受其融资渠道的限制,更多依赖于银行的间接融资,商业银行在发展小微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较高的贷款回报率,同时可以实现客户多元化,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向零售型银行的转型从而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2.2 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小微企业信贷需求旺盛而商业银行给小微企业的贷款却只相当于同期国企贷款额的2%左右,所以融资受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这也直接导致全国每年损失就业机会大约800万个左右。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基本要求。近年来,中央政府对于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诸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具体政策措施。

3 小微信贷业务的风险点

3.1 市场风险

小微企业受规模所限,在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下导致的潜在资产损失,例如,欧债危机期间一些小微企业资金流出现断裂,在国外市场萎缩的影响下,给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带来了严重的市场风险。

3.2 行业风险

近年来,小微企业数目不断增多,伴随着行业周期性所带来的风险,大多数劳动密集型行业里的小微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其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3.3 政策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的影响,政府的政策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约束导致外部环境变化的风险。一些小微企业因无力革新技术而面临经营困难,导致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政策风险。

3.4 抵押担保风险

小微企业信用等级偏低,担保措施主要靠抵押,但其抵押资产价值变化以及变现能力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此外,有些企业采取关联企业、客户之间相互担保,或者相同行业链企业提供担保,一旦出现问题和系统性风险,“骨牌效应”发生,则形成一损俱损的局面。

3.5 经营管理风险

在小微企业里,企业主的个人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条件对于企业的管理和运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能会因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企业关闭,无力偿还贷款。

4 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的应对

4.1 贷前调查

贷前能否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将直接影响风险管理,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高效利用交叉销售流程提高客户资源利用程度、加快小微信贷业务市场营销拓展的同时,加强信息调查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调查申请人是否存在不良记录,是否有事业心和强烈的还款意愿;评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具备稳定的还款来源;审核第二还款是否充足。

4.2 贷款审查

因小微企业贷款需求具有“短、频、少、急”的特点,这要求商业银行有高效的审批效率。而对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运行情况的表格数据分析,利于有效把握贷款规模、放贷期限及担保责任。通过调取企业水、电、气等能源缴费凭证,直接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运行情况是否正常。通过查看企业在银行的账户记录,分析企业的销售收入情况,资金回笼能否有效覆盖支出等。表格数据分析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特定的分析对象,如外贸企业要重点查看报关记录,而对生产型企业重点调查其缴费凭证。

4.3 贷后检查

贷后检查是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可按不同检查内容及检查时限分为常规检查、专项检查及突击检查,同时亦可按不同职责由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及经办行分别组织实施。

5 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初探

小微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信息结构差异导致的风险的动态隐蔽性尤为突出,小微信贷业务由于其对象的特殊性,必然需要特殊的风险管理模式来保证其健康有序发展。大企业在规范经营的同时能够真实充分地披露信息,银行在低成本获取信息的同时随之展开风险管理并辅以对抵押资产质量的常规审核即可基本对可预见风险进行有效管控;而多数小微企业甚至个体经营户管理水平难免参差不齐,信息披露全面性难以保证,甚至许多小微企业日常经营行为隐蔽且不稳定导致基本财务报表的真实性都存疑,银行在以极高成本获取信息后无法按照常规流程进行风险识别及管理,严重影响了银行拓展小微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小微企业信用体系总体呈现一种缺失状态,中国人民银行于2006年启动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这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有益探索及重要措施,但经过近十年的建设,体系覆盖率较低依旧是制约银行据此对小微企业进行全面信用评估的瓶颈。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小微企业的信息难以保证真实客观,从而不能真实客观反映企业经营水平、运行情况及信用状况;另一方面是因为小微企业的潜在信息资源包含内容更广、覆盖面更宽,不仅涉及工商、医疗、社保、电信、地产等相关行政部门,甚至延伸到社交网站、电商平台等,这些碎片化、隐蔽化及分散化的动态信息对于小微信贷业务风险识别的重要性不亚于信用体系建设,而在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及市场经济体制下,掌握这些重要动态信息的部门和机构缺乏必要的数据共享机制。有机整合这些部门和机构的数据共享机制,全面汇总以上这些细微、隐蔽且分散的重要动态信息形成数据系统,不仅可以为小微企业提供一个自我展示平台让更多银企加强对其了解,更可使银行在审核小微信贷业务额度、期限、利率、时限甚至是否需要实物抵押等方面更游刃有余,有助于打破银企之间信息瓶颈,切实推动小微信贷业务、有力加强金融服务支持。

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有助于信贷风险计量方法由以定性分析为主的专家系统方法向以定量分析为主的信用评分模型方法转变,具体应用可以按照不同需求开发两个层次的风险计量评分模型。基础层次为常规性、标准化模型,预先设定模型结构、指标、参数等,相同输入必定产生相同结果,主要满足低成本、标准化服务要求;先进层次为可交互、智能化模型,可有用户自由定制模型结构、指标、参数等,相同输入未必导向相同结果,主要服务于数据开发及个性化需求。

传统小微信贷风险管理策略受制于信息瓶颈,难免手段单一、消极被动,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及其衍生出的风险计量模型等应用手段,必将推动风险处置策略得到最大程度优化。

①可以提供相对完整全面的低成本信息,为银行采用更积极的风险规避策略提供了基础,也为主动出击、发掘优质客户创造了便利。

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范文5

【关键词】村镇银行 小微企业 信贷业务 风险控制

村镇银行指的是经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批准,在农村地区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主要目的是为当地农民、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1]。村镇银行在运行过程中坚持的是本地经营与本地放款,其扶持的主要对象是农户以及小微企业。正是从这个层面出发,本文对村镇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控制进行研究。

一、村镇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概述

从我国目前的小微企业情况来看,其在增加就业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2011年颁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明确小微企业在判断上主要包括三个标准,标准一是资产总额,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额不应超过3000万元,其他企业的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标准二是从业人数,工业企业的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其他企业的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标准三是税收指标,企业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应不超过30万元。从小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看,其本身与村镇银行有着天然的联系,村镇银行作为地方性银行在本区域的经济中有着较强的优势,这就使得在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小微企业成为了我国村镇银行关注的重点目标。村镇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必然要面对信贷风险,对小微信贷业务方面也不例外。广义层面的信贷风险值得是因为客户违约而产生的风险,狭义的信贷风险则是指村镇银行在信贷活动中预期收益无法实现的可能性。从村镇银行的发展来看,对村镇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控制进行研究,对提高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2]。

二、村镇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从我国村镇银行现有的情况来看,村镇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控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文化的缺失

从我国现有村镇银行的实际情况来看,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水平不高与风险管理文化缺失有着密切的联系[3]。我国的村镇银行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银行相比,在风险管理文化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别,国外的银行通过风险管理文化来提升自身的价值,通过风险管理服务来推动行业市场自身业务的发展,而我国的村镇银行在发展中就持有风险管理会给银行的发展造成障碍的理念,这就不利于村镇银行在小微信贷业务风险控制方面的发展。

(二)贷款管理方式亟待完善

我国的村镇银行与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相比发展的时间较短,在经营规模以及业务方面都较为简单。表现为村镇银行在发展中缺乏资金来源的支持,营业收入相对来说不高,加之村镇银行现有的盈利情况,也较难吸引到相关人才,这就使得村镇银行在贷款管理方式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目前对村镇银行的风险识别和贷款信用评级还仅仅停留在经验分析的阶段,主要是依靠人缘和地缘等关系信息网络判断贷款人信用状况。

(三)评级系统存在问题

村镇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评级系统应由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级别以及相关的应对对策、风险监察四个不同的步骤来实现。小微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以贷款事项产生的时间来看,可以进一步分为贷前风险管理、贷时风险管理以及贷后风险管理三个不同的阶段。小微信贷业务的贷前风险管理便是风险识别,而我国现有的村镇银行在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方面还缺乏客户信用评级系统的支撑。

(四)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不健全

我国现有的村镇银行虽然存在着针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预警机制,但是由于受到村镇银行自身的技术与风险评估等方面水平的限制,还无法对小微信贷业务的风险进行动态量化的处理[4]。现有的村镇银行的小微信贷业务的风险预警机制还无法适应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工作的开展。村镇银行一般只是采用一些加单的方式来预防小微信贷业务存在的风险,多数风险的控制只停留在形式上,这与村镇银行缺少风险预警机制方面的人才有一定的关系。除此以外,村镇银行在获取、分析以及处理小微信贷业务风险预警信息方面的能力也亟待提高,存在着信息滞后的问题。

(五)银行贷后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的村镇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确定了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造成了农村的金融发展水平一直低于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尤其是在我国的诚信体系水平有待提高的社会背景下,居民信用违背的情况经常发生,这就给村镇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村镇银行的贷后管理在整个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现有的村镇银行存在着贷后管理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5]。如有的村镇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在贷后管理中缺少科学的激励体制,导致贷后管理组织和监督制约机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优化村镇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建议

结合上文对村镇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以下优化村镇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建议:

(一)优化风险管理文化

村镇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文化是村镇银行在发展中形成的,是被村镇银行全体员工所接受与认同的制度与观念,是村镇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要素。村镇银行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定期的给员工开展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文化方面的培训,进而使得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文化能够在自身银行的发展中演变为共同认同的管理文化,进而给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除此以外,村镇银行还可以通过确定小微信贷业务的风险流程以及相关制度来推动风险管理文化作用的有效发挥。进而推动村镇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管理水平。

(二)优化贷款流程

小微企业和其他规模的企业相比,在经营风险方面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应优化小微企业贷款的申请流程,同时还应改善村镇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的审批流程。通过严格的流程管理来优化小微信贷业务的管理水平。村镇银行对小微企业的审查,包括小微企业的综合能力、生产规模、产品特性、行业情况以及市场占有率等多方面的情况,这些情况可以通过小微企业的内部财务数据与企业的外部信息两个方面来获得[6]。村镇银行应以小微企业的这些情况为基础,确定严格的信贷业务审批政策,对于个别的小微企业放贷原则经过村镇银行行长或者董事会审批后可以放宽。

(三)优化评级系统

村镇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控制水平的高低与评级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村镇银行在小微信贷业务的信贷风险评级中应贯彻全面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定性原则以及定量原则等等。村镇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信用评价系统应涉及到小微企业的方方面面,不但要了解小微企业的过去和现在,还要关注到小微企业以后的经营状况与发展情况。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的评级指标应做到层次分明,明确地看到小微企业在哪个方面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信贷业务存在哪些风险,进而便于村镇银行根据该评级系统对小微信贷业务风险进行管理。在评级系统优化中,需要贯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所优化的评级系统才能较为全面与科学的对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情况进行明确的分析,进而推动村镇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控制水平的提升。

(四)优化信贷风险预警系统

村镇银行应优化小微信贷业务的风险预警系统,通过风险预警系统的应用改变商业银行在传统管理模式作用下存在的风险判断表面化与滞后化方面的问题,提高对小微信贷业务贷前分析的有效性,优化小微信贷业务的贷中决策质量。同时还可以通过信贷风险预警系统来优化贷后管理技术,支持小微信贷业务客户评价与授信工作[7]。村镇银行在创建小微信贷业务风险预警系统时,要遵循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的传递顺序,使风险预警系统能够发挥其在风险控制方面所具有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要强调对对宏观经济、行业、区域以及特定客户群等系统性风险的整体监测,从根本上增强风险预警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同时,还可以对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中加入金融服务站等等,深入基层识别小微信贷业务的信用情况以及还款能力,切实有效降低小微信贷业务的贷款风险。

(五)优化银行贷后管理

村镇银行应不断建立健全贷后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小微信贷业务的贷后跟踪监察、抵押质押物品勘察与管理以及按时回收贷款等方面的职责。确保小微信贷业务贷后管理人员应有的独立性,强化专人问责机制,将小微信贷业务的贷后管理工作的权限以及职责落实到人,形成小微信贷业务贷后管理报告,避免小微信贷业务贷后管理工作流于形式[8]。与此同时,村镇银行都应设立和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委员会,最终审查小微信贷业务的贷后管理报告,形成了职能制约,降低了村镇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在小微信贷业务中存在的利益冲突与道德风险;同时,贷后管理报告还应强化小微信贷业务贷后管理人员的权威性,进而提高其加强小微信贷业务贷后监督、检查的主动性。

四、结束语

我国村镇银行自身的发展历史较短,使得其在小微信贷业务风险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村镇银行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分析自身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解决策略。只有这样,才会不断的推动村镇银行在小微信贷业务风险控制水平方面的提升,进而从根本上推动村镇银行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超群.村镇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8):220.

[2]赵文林.关于加强我国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2014,(10):165-167.

[3]陈瑜,杨林娟,柴洪.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问题研究――基于对甘肃瑞信村镇银行的调查[J].生产力研究,2013,(8):59-61.

[4]刘宁,闫震,张红霞.关于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3,(1):83.

[5]王文.浅议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8):72.

[6]程海彦.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J].河北金融,2012,(6):40-42.

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6.4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109-03

我国的个人信贷业务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特别在1997年我国实行住房市场化改革之后,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银行信贷业务的细化,也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的住房市场改革。但是,在我国的个人信贷业务发展之初,由于个人业务的粗放式经营和监管缺失,以“假按揭”、“假车贷”为代表的个人不良贷款集中暴露,也一度给银行的资产带来了巨大损失,阻碍了个人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因此,总结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研究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这一矛盾体,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的理论分析

在对我国的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深入探讨之前,了解风险的定义和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界定个人信贷风险的内涵和特点,对我们了解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风险的定义及风险与收益的衡量

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即未来实际情况对预期的偏差。金融学中用标准差衡量风险的大小,即通过计算样本的标准差,进而比较不同样本的风险大小。一般来说,风险和收益成正比关系,在对不同风险的样本进行评估时,一般采取比较各个样本夏普比率的方法对样本进行选择,即比较样本期望收益与标准差比率的大小,来衡量样本项目的优劣,并进行取舍。

(二)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的定义及特点

个人信贷业务是银行运用合法方式筹集的资金,针对自然人,将资金的使用权在一定时间内有偿让渡给借款人,并在贷款到期时收回贷款本息以取得收益的业务。个人信贷风险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目标发生偏离,使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资产遭到损失的可能性。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既有信贷风险的共性,也有其独特个性。共性即客观性、隐蔽性和可控性。客观性表现为个人信贷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转移。隐蔽性表现为个人信贷风险的不确定性可能被一些表象掩盖,并不总能被马上被发现。可控性表现为商业银行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约束等方法,可以对风险提前识别、预测,并在贷款过程中加以防范和化解。个性则表现为分散性、长期性和政策性。分散性是由于个人信贷的借款人主体较为分散,造成个人信贷风险具有相对分散的特点。长期性则是因为个人信贷业务贷款时间一般较长,造成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时间也较长,客观上增加了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难度。政策性指由于个人信贷借款人主体为自然人,在我国现行的政治经济体制下,银行在个人信贷风险资产处置时,往往要考虑到社会稳定,借款人生活等因素。

(三)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产生原因和风险种类

个人信贷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贷款人在对借款人的调查过程中,由于成本限制,很难完全掌握借款人的全面信息。通过对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进行梳理,笔者认为,从风险产生的原因角度,可以将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分为以下几种:

首先,由于操作原因而造成的操作风险。个人信贷的操作风险指商业银行在个人信贷业务申请、审批、发放和贷后管理过程中,操作人员未按照银行的相关流和规定程操作,而造成的风险损失。操作风险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在量化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通过强化内控,改善操作工具和方法等方式可以降低操作风险。操作风险防范中最重要的防范道德风险,即防范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信贷从业者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主观上损害雇主和客户的利益的可能性。

其次,借款人在还款过程中由于主观和非主观原因对商业银行形成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指借款人未按照与贷款人签订的合同要求使用或归还贷款,未履行相关义务,从而给贷款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的发生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实质性的经济损失。各家商业银行在个人信贷业务受理过程中,都把信用风险防控作为防控要点,对申请人的资质状况、还款能力进行严格调查审查。商业银行一般通过建立模型对信用风险进行评估,现在国际上比较著名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有Credit Metrics TM模型、Credit Monitor TM模型、 Credit Portfolio View TM模型、Loan Analysis System TM模型等。

最后,市场条件的变化给个人信贷带来市场风险。市场中对个人信贷产生影响的变量较多,如利率的变动、政策的调整、通货膨胀的高低和汇率的浮动等,对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产生影响。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商业银行更应该注意国家的政策法律调整给商业银行个人信贷经营带来的政策性风险。比如,我国自2009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不仅影响了个人信贷营销,同时也对个人信贷的系统性风险防控带来了挑战。又如2007年新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客观上影响了银行对个人抵质押资产的处置。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防范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许多商业银行对个人信贷风险的认识片面,内控制度流于形式。许多银行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都关注于防范信用风险,而对其他的风险认识不足。信用风险防范固然重要,但如果忽略了其他风险的防范,则可能对商业银行的整体个人信贷资产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如对国家的宏观政策认识不足形成政策性风险,可能在较大范围内影响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从而造成系统性坏账。此外,许多银行在业务发展和绩效考核的压力下,不能严格按照监管机构和银行自身制定的操作流程进行贷款的调查审批,在操作环节上造成了较大的风险隐患。如给银行和个人带来巨大损失的“假按揭”、“假车贷”等,这些都和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造成的内控缺失不无关系。

(二)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信贷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水平不高。与先进的商业银行相比,部分商业银行在个人信贷风险的识别和计量上存在着较大差距。当代先进的个人信贷风险识别和计量主要通过建立内部模型和海量个人信贷数据库,通过计算平均信贷资金成本,参考贷款利率、贷款时间等参数,计算个人信贷的内部综合收益率,并对比单笔贷款的实际情况,对单笔贷款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判断和评估。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对个人信贷风险的识别方面,还停留在客户经理主观的判断方面,对风险的计量方面更是无从谈起。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信贷的控制能力也相对薄弱,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信用信息体系不完善,造成借款人人违约成本较低,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资产证券化还处于探索阶段,商业银行个人信贷的风险对冲手段较少,降低了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

(三)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落后,风险管理手段单一。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对应于日新月异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信息系统的落后一方面表现为信息完整性方面,如现在商业银行查询的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申请人的个人贷款记录、个人对外保证担保和信用卡等情况,但是在工作单位,保险缴纳等方面并不清楚。信息系统落后另一方面表现在信用信息的准确性和标准化上,商业银行使用的信用信息系统在数据来源采集方面存在一定漏洞,并未对所有数据的真实性进行核实,而且各家商业银行对信用信息数据的使用标准方面也存在差异,个人信贷客户经理从系统中获得的信息并不一定和申请人的实际情况相符。

(四)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防范缺乏金融创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信贷业务的创新,主要集中于营销产品的创新方面,对风险防范的金融创新不足,这也与我国银行业“重市场营销,轻风险管理”的传统观念有关。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个人信贷风险防控研究,还停留在对国外先进商业银行风险防控成果的学习阶段,并没有形成创新和开发风险防控工具的核心能力。而且,我国金融行业的顶尖人才短缺,特别是金融创新方面的人才匮乏,客观上影响了我国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创新和进步。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般来说,个人信贷的风险控制可以分为贷前风险控制、贷中风险控制和贷后风险控制。通过分析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能力,进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整体营运能力。

(一)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促进个人信贷业务健康发展

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应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克服认识的片面性,统筹兼顾,对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管理。随着个人信贷产品的增多和信贷衍生产品的创新,商业银行面临这个人信贷经营风险种类增多,表现形式日益隐蔽而复杂的局面。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个人信贷业务的各种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资产组合、承担风险的业务单位纳入统一风险管理系统,依据统一的标准对各类风险进行测量,依据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同时,要把风险防范贯穿于业务发展全过程,增强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引导建立起全方位的个人信贷风险防控体系。

(二)强化培训学习,提高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从业者素质

个人信贷业务相对于法人信贷业务来说,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业务。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靠人来营销的,个人信贷风险也是靠人来管理。只有商业银行管理个人信贷风险的人员素质到达一定要求后,商业银行的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才能取得一定成效。人才资源是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源,在个人信贷风险控制流程中,贷款发放前的风险控制至关重要,因此就要求管理者不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需要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和扎实的数量分析功底,才能通过科学的工具和手段,防患于未然。建立个人风险管理人才库,可以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查漏补缺。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甄选和招聘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业绩考核系统,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三)通过流程化管理,切实防范个人信贷风险

根据新的巴塞尔协议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内控制度是商业银行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的制度基础,与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有关的内控制度更是实施有效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第一,内部控制应对个人信贷业务进行流程化管理。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实行审贷分离制度,贷款申请和贷款的审批、发放、贷后管理流程要分开;另一方面,要落实岗位员工的定期轮岗制度,规避个人信贷管理层和核心人员长期从事同一工作。第二,商业银行要常规性开展自查、互查、内部审计等措施,切实防范个人信贷风险。

(四)加快产品和制度创新,提高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由于银行营运杠杆高的特点,风险管理在银行管理占有突出地位。我们只能管理风险,把风险降低到最低,不能消除风险。当前我国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手段初级的重要原因是金融市场发展滞后,风险对冲手段单一,可以选择的工具太少。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努力开发个人信贷风险防范工具,丰富风险防范手段。另外,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现状出发,国内商业银行还应当大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来计量、监测、控制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对各家商业银行的信息进行规范、核实、统一信用信息标准,另一方面要开发新的信息系统,以满足个人信贷业务的新情况,新问题。

参考文献:

[1] 江其务、周好文.银行信贷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贷款通则[Z].中国人民银行令[1996]年2号

[3] 魏国雄.当前我国消费信贷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城市金融,2000,(0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