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经济形势分析范例6篇

服务业经济形势分析

服务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1

关键词:人力资本;服务经济;广东省

作者简介:杨叶坤,硕士,广东金融学院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F272.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2.4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2-113-04

一、引言

服务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其发展不但引导着一国经济发展格局的调整,而且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经济结构。传统的服务行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现代服务业比重则持续上升,服务业结构逐渐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服务贸易向智力或资本密集为主的现代服务转型。由此可见,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服务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已不再是以有形的资源为主,而是以无形的知识和技术为主,而知识、信息、技能、经验和技术都是以人为载体的,本质上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基于此,本文从人力资本积累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人力资本对服务经济增长的影响,并结合广东省服务经济发展现状指出,人力资本的积累及其整体水平的提升是广东省服务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以期对广东省及我国服务经济增长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迅速,经济服务化趋势加强。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难解的“经济学之谜”,如西方主流经济学无法解释现代经济增长的“困惑”现象,在国际贸易领域里也出现了难解的“里昂惕夫之谜”。基于此,舒尔茨、贝克尔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并用人力资本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些经济之谜。如舒尔茨指出,把用要素投入无法解释的“增长的余值”全归结为“技术进步”是“掩盖无知的简便办法”,“余值困惑”源于精炼化狭隘化的资本和劳动力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把劳动力视为同质,把劳动看作仅仅需要少量的知识和技能就能从事的体力劳动,没有看到人力资源质量的改进已是经济增长再也不容忽视的重要源泉。“专业化、人力资本与经济现代化是相伴相随的,经济系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人力资本的增长。”①萨皮尔(A.Sapir,1982)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也指出,工业化国家由于物质和人力资本都很丰富,因此拥有总的比较优势。但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并不是静态不变的,它会随着物质和人力资本的积累而发生变化。密尔文(Melvin,1989)也指出,现代服务贸易是以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为主。国内关于人力资本与服务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十分僵乏。陈宪和程大中(2003)定性地论证人力资本是影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张燕(2005)从异质型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研究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相关性。总的来说,我国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人力资本和服务经济增长关系的学术研究较为薄弱。

以上分析得出,关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文献相当的多,但是关于人力资本和服务经济的关系的相关研究确实少之又少。虽有部分学者研究了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的关系,但服务贸易只是服务经济的一个方面。基于此,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来简要分析人力资本和服务经济之间的关系。

三、理论分析

(一)服务经济社会的关键构成要素是人力资本

在工业经济的大部分时间里,服务业的重要性被置为第一、二产业之后的第三产业,被视为“非生产业”,从事服务供应的人员的职业等级很低,这些工作的技术要求不高,单调重复,报酬十分有限。在服务经济中,服务尤其是生产投入已经成为商品和服务提高竞争力和效率的关键。企业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就必须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中投入足够的知识与技术,一方面,靠提高自己的专业化程度,积累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从其它专业服务公司购买高质量的生产。总之,在服务经济中,服务生产的主要投入要素是人力资本,这是服务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原因是服务尤其是生产贯穿于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阶段,包括研发、营销、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管理咨询、运输、通讯、仓储、广告、工程设计、产品维修等等服务,这些服务除了直接接触式服务外,所供应的内容主要是属于人力资本范畴的知识与技术。因此,服务的要素构成不再是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而是知识与技术、资本和劳动力。

(二)人力资本对服务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首先,人力资本要素的规模经济效应并不遵守收益递减规律。与一般的生产投入要素不同,人力资本要素并不一定遵守收益递减规律,大多数情况下人力资本的投入都可以带来可持续的增长。而且,人力资本借助于“外溢效应”,以外部经济形式出现,使一国服务业中的某一部门,甚至整个服务业受益。这决定了人力资本是推动现代经济特别是知识服务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力资本可以导致服务业规模经济动态持续下去。

其次,人力资本可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服务经济增长。原因是服务的主要成本、服务贸易的主要对象都是智力即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增加无疑将提高服务的产量和质量,使一国服务贸易能获取比较优势的产业基础得以形成,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又反过来促进其改善和扩大人力资本的投资,以维持优势地位,从而形成彼此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良性循环。而且,人力资本作为中间投入品――生产的主要投入,通过前向与后向联系,可加大最终服务的生产深度。

最后,人力资本拓展了服务经济发展的空间。人力资本要素的投入使得服务制造化、信息化、外包化,克服了服务交易、贸易的时空局限性,使得服务经济大范围的扩大、增长。人力资本投入带来的新技术革命尤其是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使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链条之间的协作得以顺畅进行,服务业才得以发挥经济的“薪合剂”作用。此外,根据阿罗1962年提出的干中学模型,人力资本作为一个有形的要素投入表现出来,具体公式为■(K为物质资本;A知识函数或技术进步;B为转化率)。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又会带来物质资本的深化。即人力资本的投入也可促进服务经济的增长。

由上述分析,发现人力资本与服务经济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人力资本的投入可带来服务经济的大力发展,而服务经济增长又反过来促进了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事实上,二者的关系如何呢?基于此,本文将以广东省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四、模型构建及数据

(一)模型构建和检验

为了准确分析人力资本要素在服务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需要建立服务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要素变量之间关系模型。本文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最初是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共同探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时创造的生产函数,此生产函数在一般形式上做了改进,引入了技术资源因素。他们根据有关历史资料,研究了从1899-1922年美国的资本和劳动对生产的影响,认为在技术经济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出与投入的劳动力及资本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Yt是产出变量,At为技术水平参数,Kt是资本存量,Ht是人力资本存量,表示的是劳动力生产中的有效劳动投入,此模型认为劳动力是不同质的,是各自具有不同知识、技能的劳动者,由此内生引入人力资本要素,充分考虑了人力资本的生产要素功能特性,为判断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提供了可参考的分析框架。对要素产出弹性的估计采用回归检验法,估计方程为:

为了更准确的分析人力资本要素在服务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本文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设定如下的函数:

其中,EXt是t年服务出口额,K是物质资本,H是人力资本,?着t是误差项。

(二)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1、服务经济的指标。关于服务经济的指标本文采用服务业产值,由于2003-2010年这几年的数据比较难找到,所以根据《广东统计年鉴2003》取1978-2002年的服务业产值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该时间序列的基年为1978=100。

2、人力资本的指标。人力资本的计量一般从人力资本的产出角度或投入角度进行。从产出角度,常用的是劳动者报酬法,用劳动者的平均劳动所得来体现劳动者身上所蕴涵的人力资本。鉴于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脑体倒挂等现象的存在,用劳动者报酬法所表示的实际人力资本就不精确了。从投入角度,常用的有学历指数法、技术(职称)等级法、教育经费法和受教育年限法②。本文人力资本测算采取平均受教育年限法,即采用广东6 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数据来代替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数据,根据张敬水、董亚娟( 2007) 采用的受教育年限法,计算广东省的教育人力资本存量。公式为: Et =Σ4i= 1wiLEit。其中Et为教育人力资本存量,LEit为受教育层次i 的就业人员数,wi为受教育层次i 的教育年限: 文盲或半文盲的教育年限设为0年,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学专科及以上16年。人力资本数据的来源是何嘉鑫、穆文峰、刘俊添(2012)提供的关于广东1978-2009年的人力资本数据。

五、实证分析

(一)ADF单位根检验

由于虚假回归问题的存在,所以在进行动态回归模型拟合时,必须先检验各序列的平稳性。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对上述各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

从上述的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看出:fw、h两个序列的ADF值均小于5%水平和1%水平下的ADF检验临界值,说明这三个在95%的置信水平都是二阶差分平稳序列。

(二)Granger 因果检验

为了确定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对VAR模型中的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下,人力资本(h)是服务业产值(fw)的Granger原因,而服务业产值也是人力资本的Granger原因,这表明了人力资本和服务业产值是相互影响的双向的关系。

(三)协整检验

由于fw、h都是单整序列,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本文进一步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多变量系统进行向量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表4所示:

从协整检验的特征根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的结果看出,我们可以在95%的置信水平下拒绝无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这说明fw、h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对应原假设最多一个协整关系,我们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是接受的。因此,在5%的显著水平上只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且可得出的协整关系的形式如下:fw = 1675.848h。

(四)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分析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利用已建立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中可以看出,对服务业产值和人力资本变化贡献率最大的分别是自身因素的变化,但是自身的贡献率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服务业产值到第10期的自身贡献率下降为61.48%,人力资本到第10期的自身贡献率下降为78.12%,但都仍起主要作用。人力资本对服务业产值的贡献率在第2期开始达到11.45%,此后开始逐年递增,在第10期达到了38.52%。而服务业产值对人力资本的贡献在第2期达到13.03%,此后先减后增,在第10期达到21.88%的贡献率。总的来讲,二者都是一种长期的效应,且人力资本对服务业产值的贡献大于服务业对其的贡献,这也与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一致。

六、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服务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水平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通过对二者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二者是互为Granger原因,即服务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水平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即人力资本是服务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并且人力资本对服务经济增长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协整检验分析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人力资本与服务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可见,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本可以快速的提升服务业的竞争力,服务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人力资本,由此,要逐步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加快服务业人才开发,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逐步实现由普通劳动力大国向人才大国的转变,以推动服务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将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二)启示

第一,加大教育投资,培养服务企业所需专门人才,为服务业经济增长积累专业化人力资本;第二,政府要实现政策倾斜,对一些大型或知名的高端服务企业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要制定更多的鼓励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第三,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服务人才,鼓励科研机构或高校、企业一级政府加强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来增加服务业人力资本积累,为我国服务经济增长奠定坚实的专业化人力资本基础。

注释:

① 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0.

② 何燕.人力资本提升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J].武汉理工大学,2004:15-18.

参考文献:

[1] Leontief,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Factor Costs and Factor Use:A Review Articl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4.

[2] Theodore W.Schultz,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

[3] J.R.Melvin.Trade in Producers services: a Hechseher Ohlin Approac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

[4]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及建模:EViews 应用及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 张燕.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 曾倩.我国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相关性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 杨立岩、潘慧峰.人力资本、基础研究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3,(04).

服务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2

一、黑龙江省近几年服务外包情况发展简析

黑龙江省的服务外包业近几年发展迅速,从2001年,大庆华拓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这第一家服务外包公司在黑龙江省成立以来,此行业就如雨后奇葩竞相成立,且服务外包的范围涉及也日益广泛,从通讯信息到网络游戏、动漫开发,再到石油化工、金融保险等许多领域,特别是在软件外包领域发展更为迅速,我省2007年的软件收入为70.3亿元,同比增长7.9%,这其中2415万美元为软件出口所得,而技术出口服务又在软件出口中占有大部分的份额,与2006年相比,软件出口的增长率达到184%。因此虽然服务外包产业在我省起步较晚,但是取得成绩还是有目共睹的。

第一,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业发展的有力条件。

政策扶持优势。2008年7月和2009年2月,我省哈尔滨和大庆两所城市获得商务部授牌,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此给予了大量的支持与鼓励。并且2012年的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强调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系列优惠政策对此进行必要的扶持。借以更好的加快本省服务外包业产业结构及组织形式的调整,使其更适应目前的发展形势。

投资环境优势。黑龙江省已连续八年实现GDP的两位位数增长,黑龙江省还致力于高新技术科技园区和产业园区的建设,包括软件产业服务园,信息产业综合园地等一系列园区,目前已有部分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这些使黑龙江有具有承接服务外包的客观条件。

地缘经济优势。黑龙江与俄罗斯5个州(区)相邻,地处我国对俄经贸交易合作的最前沿,并且我们在多方面,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处理与服务、商业流程管理等方面要远远领先俄罗斯的发展水平。因此与其合作,我们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人才资源优势。截止至2010年统计数据,黑龙江省现有普通高等学校79所,毕业人数为18.1万人。并且建立了专门9所软件学院,作为省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这些人才培养基地为黑龙江本省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并且在依托地缘优势的基础上,本省高效学生除了英语这个第二语言外,对俄、日、韩等这些小语种的学习也有着特有的地域优势,更增强了人才竞争力上的优势。

第二,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业发展的不足与劣势。相比上面的优势因素,黑龙江省在服务外包的发展上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及劣势,主要表现在:起步较晚,发展相对速度较慢;人才流失,缺乏高端力量储备;合作单一,国际市场开发不匀衡;布局分散不成规模,尚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二、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指标的选取与数据的来源。

根据已研究的文献成果,对服务外包业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种,本文将根据黑龙江省特有的地缘和经济特点将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业影响因素归纳为几下几点。

首先,用服务外包的总收入额表示服务外包的规模,符号上用X0表示。其影响因素分析,分别表示如下:

一是经济发展状况: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能反映出服务外包市场的规模和服务质量的高低,我们用本省近5年的生产总值表示这一指标,符号上用X1表示。

二是服务业水平:黑龙江省近五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以往研究中得出结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和繁荣程度可以依靠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来体现。而最直接的衡量数据就是第三产的发展水平,表中用X2表示。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黑龙江省近五年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能产生一种联动的效应,基础设施的稳定性,影响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速度,表中用X3表示。

四是高素质劳动力资源:黑龙江省近五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服务外包产业是知识密集性产业,高学历的人才可以反映人力资源的质量,用X4表示。

五是外资活跃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对对外贸易

三、影响因素分析结论及建设性意见

从上面的结果显示,对于黑龙江省服务外包的影响分析,其相关性排列为X3 基础设施建设规模0.931 >X1 经济发展状况0.705>X5对外开放度0.607 > X2 服务业水平0.594>X4高素质劳动力资源0.551> X6劳动力成本0.540

从上面的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所分析的几个因素与对黑龙江省服务外包的发展都有相关的影响,其中基础设施的影响是最大的,而经济发展状况及对外开放程度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鉴于这种形式,在促进我省服务外包业综合发展中,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要统一认识、更新观念,注重基础设施筹建。

从上面的统计分析中,我们知道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基础设施的配套是否健全,是关键因素。因素要大力发展黑龙江省的服务外包产业,各级政府部门必须统一认识、更新观念,注重服务外包配套基础设施的筹建。将服务外包列入重点发展产业,从全省的经济大局出发,规划省内的产业园区,并且积极用政策扶持龙头产业,创造自己的品牌效应,将这些产业园区规模发展,以产生产业凝聚效应。

二要完善政策法规,为服务外包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服务外包业迅速发展的主要条件。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系列有效政策,为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出台扶持服务外包的文件,并给与其在税收、海关、工商等方面享有一定的优惠,并且要根据此行业的特殊性,出台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政策,并设立专门的投诉举报中心,建立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为服务外包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护及支持。

三要发展培训、引进人才,增加高尖端人才储备。

服务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3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战略成本管理

上海锦江之星品牌的创立,拉开了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序幕,我国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国际酒店集团的关注。国际酒店业采取连锁经营方式,管理手段系统化、垄断化、集团化,经营管理水平完善,面对喜来登、希尔顿、香格里拉等国际知名酒店带来的竞争压力,我们必须深化酒店成本管理改革,实施战略成本控制,以增强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市场竞争力。本文基于成本控制理论,进一步研究我国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问题,并提出了战略成本控制方法,为我国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改善提供参考。

一、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现状

(一)经济型酒店概况

我国经济型酒店开端的标志是上海锦江之星品牌的创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至今形成了三大类别:一是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二是如家、锦江之星等全国性品牌,三是莫泰、七天类型的区域性品牌。本文从市场规模、价格状况以及市场绩效等方面对国内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概况进行调查。在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经济型酒店占酒店总量70%以上,形成了成熟的酒店业态;而我国经济型酒店兴起时间较短,还处于新兴业态,统计局2012年数据显示,全国住宿客房数共计357.3万间,其中属于星级酒店的仅有约21万间,其余374万间由经济连锁酒店、小旅馆、中低档宾馆及招待所等构成。而经济型酒店连锁品牌前三强也在不断扩大规模,以期能够占据更大市场份额以实现规模效益。由于我国经济酒店处于新兴业态,不同城市消费者接受度及消费能力的不同,以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经济酒店价格在不同区域、不同品牌,甚至在同一区域处于不同位置的房间价格都有区别。而各经济型酒店为占据更大市场份额所采取的不同营销手段使得价格差异较为显著。但从整个产业成长来看,这种价格差异属于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表现。成熟的经济型酒店资源配置绩效很高,净利润率更是高达40%-60%。但在价格、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以及成本费用等方面还有诸多待改进之处,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仍有待提高。

(二)经济型酒店实施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经济型酒店的自有优势使其成为低成本高回报的投资品种,受到众多投资商的青睐。许多经济型酒店通过控制人工成本来提高利润空间,将服务自动化,客房打扫外包,降低员工与客房比例,不断扩大非人工服务范围并同时完善人工服务细节,既让客人满意又能保证酒店低成本运营两部分。酒店成本大致可分为前期建造成本和运营成本。前期建造成本需要考虑酒店选址、建造费用、酒店设施配备三方面;运营成本则需要控制管理成本、人工成本、采购成本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酒店想要保持活力,必须有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一是因为成本控制能够使企业具有更大的低价竞争优势;二是能够保证酒店拥有更充足的流动资金,成本控制减少了酒店各环节的成本,节省的资金可用于员工培训、增加福利或者尝试推出酒店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增强酒店竞争力。

(三)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在成本控制方面,我国经济型酒店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缺乏全局观。常常以初期经营成本预估长期经营成本,例如降低初期投入成本,选取的材料质量难以保证,后期不得不频繁维修甚至更换。二是产业形象不清晰,价格跨度大。我国对经济型酒店界定标准一般是价位在200元左右,但实际上不同区域酒店价格差异很大,使消费者难以形成标准的价格预期,对经济型酒店长期发展十分不利。三是行业发展不规范,管理水平偏低。我国经济型酒店大多是由原来的低星级酒店改造而来,并且采取自营或承包方式经营,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导致酒店管理模式落后,服务水平较差,运营成本高。四是缺少能与国外酒店抗衡的品牌。经过分析,本文得出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问题的成因如下:一是投资的盲目性。缺乏科学的论证,没有明确经济型酒店的经营理念,投资回报率低。二是缺乏专业的行业管理。国内经济型酒店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很多酒店只是生搬硬套国外的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管理。三是专业化人才短缺。经济型酒店相对于星级酒店组织结构简单,对员工的要求更高,而实际上能够身兼多职的复合型人才寥寥无几。四是品牌意识薄弱,未形成规模优势。我国经济型酒店没有形成影响力巨大的品牌,仅有的锦江之星、如家等品牌也只在地区有一定影响力。

二、基于价值链的经济型酒店战略成本控制方法

(一)价值链的基本构成

价值链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各种价值创造活动的集合。价值链的基本构成如图1。企业内部的价值链活动包括各种内部作业活动,由图1可以看出,企业各项价值活动都参与创造利润,利润的数额等于价值链上各项作业活动创造的总价值与消耗的总成本的差额。进一步分析价值链上的作业活动,可以将其分为核心的基本活动和必要的辅助活动,基本活动覆盖了生产经营、市场影响及服务、内外部后勤和服务。辅助活动主要是企业的管理活动,如基础管理、人员管理和技术研发等。

(二)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不仅受到企业自身价值链的影响,还会受供应商和买方价值链的影响,甚至有时还应考虑够供应商和买方的上下游企业的价值链。在对价值链进行分析时,可以通过对自身以及相关上下游企业的价值链的分析,来挖掘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价值链分析是企业战略成本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产业价值链是价值链分析的重要内容。产业价值链是指某一产业从原材料的开发到形成最终产品所消耗的价值创造活动的集合。每个企业都是产业价值链中作业活动的一个部分,它们互为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在战略成本管理视角之下,往往将企业置于其所属的产业价值链中,了解企业与其上下游供应商、经销商间的关系,并以此来建立战略联盟进而降低企业的成本;同时,企业通过将自身与产业价值链进行对比,发现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识别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作业活动,以指导企业的经营战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企业价值链分析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的价值作业进行分析开发,推进各个作业活动的优化以及相互协调,并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来权衡取舍各项价值活动。在经营过程中了解竞争优势,确立核心业务非常关键,企业通过对内部价值链的分析识别企业的价值活动,确认其分布状态以及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将价值活动的成本和贡献的价值相比较,分析其合理性和贡献率,尽量降低非增值作业的发生率,提高增值活动的效率。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的核心是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了解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及对企业的威胁,并与企业进行比较,从而识别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避开竞争对手的优势,据此制定更加有利的竞争策略。综上所述,价值链分析在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确认并分解企业价值链上的各项作业活动,明确各项活动的贡献;识别企业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以及与上下游企业价值链的联系;根据企业各项活动的贡献及联系,优化企业的价值链。

三、基于价值链的经济型酒店战略成本控制

(一)经济型酒店的战略环境分析

在将价值链分析应用于经济型酒店之前,有必要对酒店的战略环境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外部环境、产业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针对经济型酒店的外部环境分析,可以采用PEST分析方法,主要分析其外部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外部环境良好,国内政治稳定、居民收入提高以及旅游业的发展都为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针对产业分析,本文采用波特五力分析方法,建立酒店的五力分析模型如图2所示。潜在对手指一些比较知名的酒店集团,这些集团将经济型酒店市场带入了新的激烈竞争中,我国经济型酒店在面对这些酒店集团时,竞争优势较弱。目前替代产品的威胁不大,经济型酒店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替代品较少。在买方方面,选择面越来越广、了解的信息越来越全面,使得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不断增强,买方会对酒店在价格和质量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酒店业的供应商集中程度较高,在讨价还价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我国经济型酒店处于起步阶段,内部优势在于电子信息平台的应用、不断增强的竞争意识,但是内部环境也存在较多问题,如管理不严、人力资源的缺乏、竞争手段较为单一、没有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这些问题都是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的劣势。

(二)经济型酒店的价值链分析

通过对战略环境各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经济型酒店的成本管理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可以通过价值链分析来识别竞争优势,获取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1)经济型酒店产业的价值链分析。经济型酒店是服务的供应商,同时也是各种资源的消费者,是整个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可以通过产业价值链分析,利用供应商和买方的价值链降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经济型酒店的产业价值链如图3。通过分析上下游价值链,可以识别出在产业价值链中可以利用的节点。从上游价值链来看,酒店类企业的建设需要大量设备,经营过程要消耗大量资源,二者之和接近总成本的一半,因此,如果与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取得竞争优势。从下游价值链来看,酒店应注意了解客户的需求、信息来源、酒店入住率等,通过对客户方面因素的分析,制定相应的服务和定价策略。(2)企业自身的价值链分析。企业价值链中的每个作业活动消耗的成本和创造的价值都不同,进行价值链分析可以识别其中的非增值和增值活动,从而优化企业价值链。经济型酒店自身的价值链如图4。通过对经济型酒店自身价值链的分析,可以确定酒店其各项作业活动所产生的效益,根据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调整酒店的价值链,如将非增值活动进行外包、提高增值活动的效率,可以节省酒店人力和物力资源,建立起更有优势的价值链,从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3)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经济型酒店的竞争对手主要包括星级酒店以及其他经济型酒店企业,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包括了解竞争对手的客房价格、入住率以及服务等信息,同时还可以与竞争对手的供应商及其大客户进行交流,深入了解竞争对手,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改进,并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包括定价、促销等策略,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经济型酒店可以根据产业、自身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优化自身价值链,如将某些作业活动外包、与上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等,制定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成本控制策略,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占据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

作者:李波 单位: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聂晶:《战略成本管理中的价值链分析》,《财会月刊》2006年第7期。

服务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4

关键词:服务贸易 比较优势 国际竞争力

当前,服务业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70%,主要发达经济体服务业比重近80%,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比重约为1/5。服务贸易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然而,服务贸易仍旧仅仅被宽泛地定义为“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吗?服务贸易的概念不仅是学者们专门讨论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性和政策性很强的问题。

一、服务贸易及其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GATS)对服务贸易的概念做出了明确的界定:第一,跨境提供,即从缔约方境内向任何其他缔约方境内提供服务,这种服务无需人员、物资和资金流动,而是通过现代通讯、邮电、计算机网络实现的视听、金融、信息等服务;第二,境外消费,即缔约方境内任何向其他缔约方消费者提供服务,如接待外国游客、提供旅游服务,为国外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接受外国留学生等;第三,商业存在,即一缔约方在其他任何缔约方境内通过设立商业机构来提供服务,如外国公司在中国开办银行、商店,设立会计、律师事务所等;第四,自然人流动,即一缔约方的自然人在其他任何缔约方境内提供服务,如一国的医生、教授、艺术家到另一国从事个体服务。

竞争力体现为有形贸易(如实物商品)和无形贸易(如版权、商标、专利、服务贸易等)在国际市场占有市场份额的大小以及获利的多寡。一个国家某产业或行业在某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往往能提高该产业或行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以提高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为目的,服务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增加值并保持良好的国际收支平衡的能力。在此,不仅强调出口能力,更重要的是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

(一) 关于服务贸易理论的相关研究

迈克尔·波特(2007)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将竞争力与产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模型”,用一个形似钻石的菱形图表示出国家竞争力的四大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同业竞争;另有两个辅助因素——机会和政府。后来,有人将这一理论引入国际服务贸易领域,发现该理论不仅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对服务贸易格局进行解释与总结,而且对一国服务贸易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能更好地适应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要求。

对于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研究,联合国贸发会国际贸易高级专家Murry Gibbs和Michiko Hayashi(2001)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认为自然资源要素禀赋固然是决定一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一个方面,但一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还要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类型,以及在这样的经济发展环境中服务要素的禀赋,诸如投资于现有产业和技术方面的研发费用、教育等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以及相关法规的状况,等等。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高级经济顾问James R Lee 和David Walters(2006)认为,一些国家的要素优势往往可以决定该国服务贸易的变化。一些国家由于其具有的要素优势,其服务贸易与别国相比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由于挪威濒临海洋,所以他50%服务贸易项目来自船运;墨西哥近2/3服务贸易收入来自旅游,这是因为它拥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同样的,资本的富足和电信业的优势可帮助解释许多发达工业国在金融服务贸易中的优势。

萨皮尔和卢茨(Sapir & Lutz,2002)在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一个国家要素配置对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有重要影响。此外,大卫(2006)等人探讨了贸易领域中服务与竞争力的关系;菲利普(1998)等人研究了保险业的竞争力;保罗(1999)等人研究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竞争力等。

我国对服务贸易研究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最初是对西方理论研究成果的介绍性研究,但GATS的签署和中国服务业市场的逐步开放极大推动了服务贸易理论在中国的研究进程。总体上,服务贸易研究还处于开端,而且焦点集中在GATS与中国服务市场开放和服务贸易战略选择上。

杨圣明、刘力(2006)《服务贸易理论的兴起和发展》认为,全球服务贸易呈现平均增速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和工业增长速度的趋势;服务业与第二、三产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国际服务外包大发展的趋势等。我国虽然进入世界服务贸易十大国之内,但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仍旧很低,这与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有着紧密联系。因而,我国要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提升竞争力,就要充分认识现代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服务业的体制改革,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培养与使用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霍景栋、夏杰长(2008)对世界各国服务业研究与开发(R&D)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提高我国服务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可以有效提高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要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注重培养服务业各个部门的研发人才,在重视研究与开发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服务产业链其他环节的支持力度,以保证产业的各个环节不至脱节。另外,要加强研发成果的转化,加大研究与开发保护体系等。

(二)关于服务贸易实证方面的研究

国外很多经济学家尝试用实证方法对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是Sazanami & Urata(2002)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做了详尽的分析。他们用不同国家的横截面回归分析框架,囊括了旅游、知识产权、工程管理服务、货物及其他运输、保险服务等服务项目,得出的结论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因素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姚战琪(2009)运用两个指标(服务贸易全球化指标STRG和服务业外商投资全球化指标SFDG)来测算我国服务全球化程度,得出我国服务贸易全球化和服务FDI全球化程度都较低,指出我国在服务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影响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申朴博士(2006)在其博士论文中,以服务贸易出口为因变量,以物质资本、劳动力和人力资本为自变量,尝试用90多个国家1980-2000年的相关数据对世界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和要素积累进行横截面回归分析,并做了美国、中国和印度的国别研究。他基于H-O理论,根据要素和产品的投入产出关系以及贸易量等于本国生产和消费之间差额的一般逻辑,借鉴Leamer & Bowen在1984年提出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相互关系的理论模型,推导并构建了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与要素贡献度之间关系的估计方程。他的结论是,现代服务贸易总体及大多数服务部门都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密集型的,并且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力资本对服务贸易的增长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人力资本是国家增强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特别对物质资本稀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殷凤、陈宪(2009)采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的方法,基于14个国家或地区1990-2005的数据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王绍媛(2010)的《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基于进出口数据的指标分析》,是基于进出口数据对我国服务贸易净出口指标、服务市场占有率指标、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服务贸易显示性优势指数的分析,它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竞争力还比较弱。

(三)关于中国国内服务贸易发展实践的研究

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快,总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陆燕(2008)认为,虽然中国服务贸易增长十分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一,服务贸易逆差明显,整体竞争力不足;第二,服务贸易内部结构还需合理化;第三,服务贸易人才分布不均衡,现代服务业人才缺乏;第四,服务贸易的出口地和目的地分布不均衡;第五,服务贸易立法不健全,执法不严格;第六,我国服务业整体开放程度较低。

张钱江(2010)从浙江服务贸易发展的视角出发指出:浙江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增速快、潜力大。主要特点有:第一,以国际服务外包为主要形式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蓬勃发展;第二,一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增长潜力的服务贸易出口部门正在形成;第三,传统服务贸易在数量上仍占主导地位,旅游、外经合作、国际运输三大传统服务出口占比过半;第四,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步伐加快,进展明显。

从全国来看,浙江服务贸易总量低于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4个先进省市,仅相当于北京服务贸易总量的37%。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凭借其丰富的人才、科技、信息等资源优势,已经率先在全国构建起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王久红(2011)指出,北京服务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缓慢发展阶段(1952-1975)、逐步恢复阶段(1979-1989)、高速提升阶段(1990至今)。王久红认为,北京服务业在此过程中发展迅速,不仅吸纳就业人数大大增加,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也迅速扩大,占GDP比重大大提高,且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服务业已成为北京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陆昊(2009)认为,北京服务贸易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是中国服务贸易的重要基地,也对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还指出,北京服务贸易优势领域从传统行业转向新兴、高附加值行业。

赵亚平、郑春芳(2011)等指出,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是推动北京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境内商业存在服务外包和外资集中流向更具竞争力的高附加值、高辐射、高效益服务部门,极大地优化了北京服务贸易结构,增强了北京高端服务的供给能力,成为推动其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文献述评

通过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仍处于起始阶段,且多表现为零散的部门研究和整体的初步探入,尚未从服务贸易的产业特征出发,从总体上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作系统研究。而当前国际服务贸易日趋技术化、知识化和资本化,世界服务贸易的部门结构已从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行业,逐步转向以资本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这正体现了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优化趋势。因此,调整服务贸易结构对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有重要的影响。从上述分析中可知,若要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通过市场化运作、调整服务贸易产业结构,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要充分发挥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进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形成一个互益互利的良性循环,才更有可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服务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5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了我国目前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同时分析了有利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优势因素以及制约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建议。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评价指标

到20世纪80年代,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贸易方式,以信息服务、高科技服务、国际金融服务等为内容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由此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金融服务贸易作为服务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引起各界专家学者对该领域的探索研究,同时也引起了各国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虽然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有小幅增加,但是进出口差额幅度变化更为明显,贸易逆差依然严重,这说明我国金融服务业竞争力较弱。因此,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某产业(产品)的出口总额占全球市场该产业(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根据表1内容可知,我国金融服务出口额近年来一直在缓慢增长,但是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全世界的金融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英、美、日等发达国家,三国的市场占有率接近50%,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非常低,持续徘徊在0.5%左右。与英、美、日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处于明显劣势地位。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rade Special Coefficient,即TC指数)它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系数越大表明优势越大。根据表2内容可知,2000-2007年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一直未能持续提高,并且都是负数。这说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国际竞争力还很弱,与英、美、日、韩等国相比还处于一种贸易竞争的劣势地位。

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即RCA指数),通过该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之比来表示,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根据表3可知,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RCA指数基本上没有增长,一直徘徊在0.10上下。而英国从2000年到2007年的RCA指数的均值为2.71,是我国的近25倍,这说明英国金融服务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美国、韩国和日本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也在逐渐增强,趋势比较明显,已经远远超过我国。

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是劳埃德―格鲁贝尔指数。该指标主要用来测度一国产业内的竞争力,即金融服务业的规模经济情况。根据表4可知,2000年后,我国产业内贸易指数一直很低,如2006年只有0.13。这说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远大于出口额,具有很强的产业内贸易特征。这同时也反映了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很弱,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还远远低于货物贸易以及其他贸易形式。

通过对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分析可知,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还很弱,提升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优劣势分析

(一)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优势分析

1.劳动力供给优势。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的供给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获取国际竞争力的优势所在。正是因为充分发挥了中国的比较优势,才使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全球制造基地”。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然处于人口红利时期,从劳动力资源来说,劳动力资源优势仍将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就业保障。

2.经济快速增长优势。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从2000年以来GDP的增长速度一直在8%以上,即使是在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当绝大部分国家都陷入经济负增长时,我国经济可以称得上“一枝独秀”,2009年的增长率依然达到8.7%以上。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由23.9%上升为40.1%,上升16.2个百分点。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北京、上海、广东深圳、广州等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进入“服务经济”阶段,如广州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535亿元,占GDP比重达60.97%,大大超过了工业比重。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也为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助力。

3.经济总量优势。30多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据统计,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353亿元,排在世界第三位。尽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水平还处于很低的水平,但就其总量而言,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庞大的经济总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后盾,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以总体经济实力作为基础的,美、日、欧等国的发展历程无不印证了这一铁律。

4.政策支持优势。在市场经济中,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经济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政府的政策支持已成为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当中的重要考察对象。政府通过直接参与市场经济、政策影响及法制规范,实现市场经济环境的整顿与提升,从而塑造高质量的软环境。近年来,我国政府对金融产业的支撑力度很大,如政府投入巨额外汇资金来冲减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增加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等,这些措施都大大提高了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劣势分析

1.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目前我国正处于信息化与工业化并进的阶段,第三产业占比依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且还有很大的差距。其次,在第三产业中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在我国第二产业快速增长的同时,服务业却没有得到同步的高速增长。我国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较快,但服务贸易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最后,就目前而言,我国服务业也主要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部门,如旅游服务、交通运输等服务行业。技术和知识高度发达和膨胀的时代,技术和知识早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而我国的服务行业在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却很迟缓,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2.金融服务创新能力不足。目前金融服务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障碍之一。与金融服务经济的现实需求相比,与国外多元化、全能化的金融服务相比,我国金融产品品种较少,缺乏特色和优势产品,产品研发的市场反应速度慢,产品研发深度不够,往往只能提供基本功能,不能对产品的潜在功能进行深入挖掘,无法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缓慢,而且区域间差距非常大。这直接导致我国目前的金融服务依然处于一种低水平、低技术含量的状态,服务创新能力也很弱。

3.人力资本供给不足,流失加剧。我国虽然是劳动力供给大国,但就专门的金融人才而言,却很缺乏。首先是金融专门人才不足。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教育的发展也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培养出来的金融人才不能满足我国金融服务产业发展的需求,无论在知识结构上还是在培养模式上,都相对落后。其次是金融人才的流失。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人才跨国流动。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落后和现行的激励机制失效共同造成了我国为数不多的金融专门人才的流失加剧。

4.信息技术相对落后。信息技术无疑是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响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金融服务业作为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受到的影响更大。然而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却十分落后,信息水平低下已经直接影响了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提升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金融服务的中心从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等传统部门,逐渐转向金融、保险、通讯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以此提升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增强创新能力

国际金融服务业发展的经验表明,金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国要想提升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就要增强金融服务业的创新能力,并将其作为提升金融服务贸易附加值的主要手段,以此来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从完善流程化研发方式,构建产品标准体系、产品研发新模式、新技术和新理论支持体系,完善产品创新组织架构、产品创意形成机制、产品研发专家团队、产品创新责任体系、产品创新考核激励机制、产品客户信息平台等方面挖掘金融服务的创新能力。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首先,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人才,提升我国金融专业人才的层次和能力,从而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其次,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且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用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和有效的激励措施减少我国金融人才的流失,并吸引国际优秀金融人才加入我国金融服务业,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人才基础。

(四)提升金融服务业的信息技术水平

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大量节约金融业的运营成本,衍生出种类繁多的新型金融产品并且大大提高金融业的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为其业务拓展提供了可靠保障。随着金融的信息化、网络化,网点的虚拟化,业务的网络化,只有不断提高金融业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形成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因此,要全面结合信息技术,努力扩展我国金融服务的业务覆盖面,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加快提升我国金融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陆维杰.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08(12)

2.王蕾.浅析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J].商业经济,2008(11)

服务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6

[关键词] 泛珠区域 第三产业

泛珠区域包括有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海南九个省区,一个直辖市重庆,以及两个特区香港、澳门,整体面积约20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总人口(除港澳)超过4.8个亿,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强,以GDP衡量的经济总量为60,381亿多(2005),占全国的30.5%多。虽然泛珠区域内经济总量在国内有着较大的比例,区域整体发展较快,平均增长幅度都超过全国平均,但区域内各个省区的经济状况,包括总量和结构等方面都很不平衡。

一、泛珠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泛珠地区包括了我国东南和西南等省区市,地域具有广泛性,其经济发展状况差别很大,各省、市的产业结构差异性明显,有着明显的梯度差异,从而在泛珠区域内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业空间结构。传统上泛珠区域(除港澳)内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区域内的香港和澳门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占据绝对的优势;广东、福建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海南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最小,第一和第三产业则较为发达;广西和湖南第二产业虽然绝对数较大,但在生产总值的构成中较低;其他省市由于近年经济发展较快,工业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上。因此,整体来看,泛珠地区的产业结构体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与全国相比,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其平均比重为40.6(除港澳),高于同期全国水平的39.4(除港澳),工业化水平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第一产业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6)。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单位:亿元

二、泛珠区域内第三产业结构与发展状况的聚类分析

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实践表明,在经济结构转变进程中,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一般都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上升,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服务业可以划分为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对比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科技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特点。

现代服务业一方面具有传统服务业吸收大量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外,其它作用还突出表现为,提升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服务业主要为第一、二产业提供中间服务,包括现代通信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现代金融服务等专业服务,现代服务业的建立对于推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提升其产业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制造业从东部沿海向内部转移的历史时机。在泛珠区域内,各个省区间也是如此,正如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香港地区制造业向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转移为该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伴随制造业体系的建立,现代服务业也较为完备。当前,客观存在的制造业转移趋势,泛珠区域内其它次发达地区如何顺利承接产业转移成为能否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紧密的关系则成为顺利承接产业转移的一项重要条件,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的“三高”,以及“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方式”的“三新”特征对产业的引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此,本文对泛珠区域内地省区间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进行考察,采用多变量统计分析工具,对区域内不同省区进行聚类分析,以探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结构,尤其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差异性。考察的方式首先对金融业、物流仓储业、商品流通和房地产进行分别聚类分析,然后进行合并整体分析。从而一方面考察服务业各分行业的发展状况,又能对服务业整体状况进行统计测量。并且,在统计分析中,对统计变量进行了转换,由绝对数转换为人均相对数,从而统一数据的标准,增强分析的可靠性。

1.以人均GDP和人均金融业为变量

注:其中1~10,分别代表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以下同

2.以人均GDP和人均金融、物流仓储、商品流通和房地产为变量

其他以人均GDP和人均物流仓储为变量,以人均GDP和人均商品流通为变量和以人均GDP和人均房地产为变量的聚类分析结果与以上结果一致,此处不再列出。

分行业和综合的聚类分析表明,泛珠区域内各个省区的第三产业的分行业与整体发育状况具有一致性,其中,福建、广东、贵州、云南分别各为一类;而其他省区合为一类,在这一类中,广西、江西和四川则更为相似,即行业发育状况和整体结构都具有较强的相似性。

三、泛珠区域内第三产业与产业转移的分析

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是指经济发展或产业结构重点由第一产业逐次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标志着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的阶段与方向。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一般体现为: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占优势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的方向演进;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向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由加工工业初级产品制造占优势向中间产品制造和最终产品制造占优势方向发展。

但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内,通过服务业,尤其是对制造业具有支撑服务作用的现代服务业的适当先行发展,对于区域内制造业转移有着积极的承接作用。在泛珠区域内,制造业的转移已经成为现实的趋势所向,在承接地选择上,与制造业有关的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将成为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尤其随着物流的发展,泛珠内部省份之间距离运输成本和通讯成本的影响将进一步降低,因而,其他因素尤其是对制造业起支撑作用的现代服务业状况就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在依托服务业基础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所在区域优势、资源禀赋,以及发展规划,选择发展能够符合实际需要、产业政策等的主导工业产业,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柱产业,进而发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扩散效应,支撑整个经济的增长,实现产业结构持续动态升级更迭,进而实现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调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政: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5)

[2]《中国统计年鉴》(2005)

[3]张树林:现代服务业集聚效应分析[J].北方经贸,2006,(6)

[4]江小涓: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