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疗管理制度范例6篇

医院医疗管理制度

医院医疗管理制度范文1

1.医院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机构,各科室行使相应管理职权。

2.医院医疗安全管理组织主要有: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药事委员会、安全委员会等,医务部、护理部、共同负责医疗质量的日常监督管理,做好医疗安全管理工作。不定期的向医院领导反馈医院医疗安全的现状,提供警示作用的医疗安全信息。

3.医院检验室必须定期检查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并经常进行安全教育。

4.专人保管易燃、易爆和剧毒化学药品,建立易燃、易爆、剧毒化学药品的使用登记制度。

5.普通化学试剂库设在检验科内,要专人负责,并建立试剂使用登记制度。

4.各种电器设备,如电炉、干燥箱、保温箱等仪器,由专人保管,并建立仪器卡片。

6.上班时检查科室有无异常,下班前关闭好门窗。有不安全现象应立即报告医院负责人。

医院医疗管理制度范文2

一、医疗设备档案的建立

1.建立信息库。输入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生产或购买日期、产地、联系人、电话等。便于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事件,为医院提供高效、快速的服务。

2.资料收集范围。设备仪器要做到一机一档,档案资料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原始资料:大型医疗设备审批报告、设备样本图片、供方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供方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供方医疗器械注册证、购货合同、设备配置清单等;另一部分是随机材料:使用说明书、线路图、设备安装调试、检修报告、维修记录等。

3.建立医疗设备供应商档案。将医院设备采购供应商的资质、合同、廉洁诚信协议、商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信息进行录入,建立医疗设备供应商档案库,为医院今后选择设备供应商提供依据。

二、医疗设备档案的管理

1.加强医疗设备档案制度化管理。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档案的收集、整理到最后的归档,制定工作程序、明确工作职责,实施严格责任管理,建立完善的设备档案管理制度,做到条理清楚、目标明确、档案保存完整,为今后医疗设备的有效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医疗设备档案资料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由医疗设备专业技术人员来管理。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严格按照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内容进行管理。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与保存,负责档案的外借与归还管理,保证档案的安全和完整,保证医疗设备信息的查询、处理及上报数据准确无误。为今后设备仪器的良好运行提供更好的保障,进而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3.做好设备使用情况的记录与归档。在设备使用过程中,要按照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做好详细记录,将记录表格及时归档。如对植入或介入人体医疗器械使用后跟踪记录。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对植入或介入人体医疗器械要建立并保存详细的可追溯性记录,使用上级统一印发的《植入或介入人体医疗器械可追溯性记录册》,详细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手术者、产品情况、有效期限及必要的产品使用状态、跟踪信息等。记录册要编号使用,设专人用蓝黑笔认真填写,不得涂改。如有写错修正之处要有记录人按上指纹,保持记录的完整和原始性。使用记录要妥善保管,使用完毕留存时间至少超过介入器械终止使用后1年,以备追溯和查询。

4.做好医疗设备供应商诚信监控。建立供应商电子档案,对与医院建立业务联系的供应商,相关科室可按合同履行情况进行诚信度评分,确定星级,对诚信度低或存在不良行为记录的供应商,将终止业务往来。

三、医疗设备档案的应用

1.为医疗设备的保养与维修提供参考数据。要按时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指导操作人员正常使用设备,提醒操作人员注意事项,将主要检查、维护保养,正常操作使用、设备有无损坏等情况记入档案,技术维修人员可以通过查阅设备的技术参数结合《各科室设备状况考核表》详细记录,可以尽快查找到设备出现问题的原因,缩短维修时间,提高维修质量,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医院医疗管理制度范文3

2010年末颁布的新《医院会计制度》,对于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取得、使用、处置等环节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对不同种类的资产进行提取折旧处理。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真实全面反映单位的资产负债信息,客观反映医疗单位的硬件的真实情况,为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经济部门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按照新制度要求,医疗单位应对固定资产提取折旧,折旧方法用直线法或者工作量法,计提折旧不考虑残值,折旧年限根据不同资产类别,新制度附表有详细具体规定。资产在取得时按历史成本入账。跟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要分是否资本化。通常来说,后续支出能增加资产使用寿命,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可以作为资本化支出,直接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否则为费用化支出,计入当期医疗支出。医疗单位应该在资产使用过程中至少每年对全单位资产进行盘点清查,对资产盘盈、盘亏情况、资产使用情况等做详细了解并形成相关资料备查。年终结账过账,资产账面价值要减去已计提折旧,已提折旧计入当期支出。图书、已提足折旧、未使用资产、提前报废资产不提折旧。资产处置时(报废、核销、调转、报损等)按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相关要求上报财政资产部门审批。未经批准,任何单位不得擅自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若有处置收入,按非税收入要求上缴国库。

下面我们用一个例子(作者自编)一起学习新制度有关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并对比旧制度下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体会到新制度的先进性、合理性:

大连林枫医院成立于2009年1月1日(假设固定资产按整年提足折旧),成立时投资者投入业务用房(钢筋混凝土)200平米,价值1000万元。购买各种仪器设备如下,款项当日付清,不考虑相关税费:

2009年7月30日对消毒设备进行日常修理,支出2万元。2009年12月31日对手术设备进行大型修缮,当日完工,支出30万元,符合资本化条件。该医院对固定资产管理按新医院会计制度执行,折旧方法为直线法。

我们结合新旧制度对2009年该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进行会计处理(单位万元)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2009年12月31日,在新制度下该医院年末反映在报表上的资产总数是1821+30=1851万元,而在旧制度下仍然是2010万元。年复一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制度越发显现出合理性,假如6年以后(六年间没增加新设备)该医院在新制度下的资产账面价值会是964万元(房屋880+电梯72+救护车12),而在旧制度下,该医院的资产仍然是2010万元。这是多么巨大的差距,中国千千万万的医疗单位都有这个问题,从整个社会来看,旧制度下的资产虚报情况已经非常严重,这不仅违反了会计准则谨慎性的基本原则,更会对许多报表使用者造成损害,甚至会引起整个国际社会对中国综合经济数据的怀疑,问题不容小视!

医院医疗管理制度范文4

要提高医院医疗保险管理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可引入精益管理和环节控制管理模式来做好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阐述了二级医院通过医疗保险管理制度和政策宣教、医保定额精益管理、信息化立体网监管控制、医疗保险管理成效与考核评价体系、医疗保险基金监管与稽核、创新医疗保险环节控制等多方面齐头并进措施,将医院医疗保险工作提升到新的管理和服务高地。

【关键词】

医疗保险;精益管理;环节控制

精益管理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丰田生产管理,是一种注重改善质量、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先进管理理念[1]。面对医疗保险费用的日益增长,各医疗保险管理和经办机构加大了对定点医院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存在很大的挑战并面临着改革与创新。医院将通过以改进医疗服务、降低医疗成本、重视医疗保险精益管理、加强环节控制来做好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精益管理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将其应用于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对于提高医院医疗保险综合管理水平,改善医疗保险服务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北院地处新疆边疆民族地区,坐落在首府乌鲁木齐市,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社区服务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型医院,是医保、新农合以及商业保险的“定点医疗机构”,也是乌鲁木齐市120急救的院前急救站。近10年来,该院依托自治区人民医院强大医疗资源,坚持公益性质,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常见病、多发病和老年病诊治为基础,承担基本医疗职能,开展特色优质医疗服务,在医院运营中不断改革创新,优化管理模式,转变经营理念,持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让来院看病就医的患者享受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二级医院的医疗收费待遇。面对当前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和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督导,部分大型三级医院已经开展了医疗保险精益管理和环节控制工作模式,这对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医疗经济运行和医疗保险基金安全带来了正效应。为进一步促进该院医疗保险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管理,医院在推进医疗保险精益管理方面初步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本文通过该院实施医疗保险工作成效为目标,基于医院医保定额科学、合理分配使用、医疗保险基金安全运行为抓手,不断探索二级医院医疗保险精益管理和环节控制模式。

1具体做法

1.1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宣教医疗保险政策医疗保险的政策性很强,工作涉及医疗过程的多个环节。医务人员对国家医疗保险政策正确认识、理解和掌握,是向医保患者提供医疗保险优质服务的基础。该院引入精益管理理念,通过在全院范围内对内科片区、外科片区、医技片区、护理片区和窗口收费人员组织开展医疗保险政策解读、精益管理模式和医疗服务协议专题培训,设立政策宣传栏、汇编医疗保险政策应知应会手册、在医院内外网站内设置医疗保险政策专栏等多种形式,向参保人员普及和宣传医疗保险政策和制度。

1.2以医疗保险精益管理目标为核心,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医院“以患者为中心”是实施医疗保险精益管理的首要原则,减少患者就医流程是节约患者时间、提高医疗服务效能是落实精益服务目标的必然要求。医院按照精益管理理念,不断优化管理模式、创新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3],医院通过改造门诊各诊室,将相关科室集中于同一区域,减少流程环节,推行挂号与收费窗口一体化、各类报告单集中在门诊大厅自助打印、设立导诊咨询台与专科分诊台等多项措施,整合窗口功能[4]。

1.3建立医疗保险精益管理考核制度和环节监控体系

1.3.1医疗保险政策的正确落实是医疗保险精益管理的重要内涵精益管理能否在医院成功推行,取决于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医院精益管理方案制定完毕后,医疗保险办公室(以下简称“医保办”)工作人员深入临床科室解读方案内容,现场答疑解惑。患者来医院就诊,需要医务人员正确宣传医疗保险政策,严格落实医院医疗保险规章制度。因此,医院医疗保险精益管理和环节控制需要全院医务人员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1.3.2以医疗保险制度和考核体系为抓手,建立全方位环节监控体系强化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制度的落实和追踪,建立常态化考核体系和监控机制,这是做好医院医疗保险工作的有力抓手。医院千分质量考核中,对医疗保险服务进行全方位环节监控,加强医疗保险精益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对每次检查中发现的医疗保险违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存在争议的问题要经过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专家小组讨论决定,促进服务质量不断改进。若临床科室医保医师给医保患者违规使用医保基金导致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拒付的,需依据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制度追究相应的临床科室和责任医师,并进行经济处罚。

1.3.3通过推广临床路径减少过度医疗及医保费用的不合理增长2009年,原卫生部下发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在北京等12个省市部分医院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5]。医院将临床路径这个新型的现代化模式作为规范医疗管理化一个重要抓手,对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保费用、保障医疗质量起到了核心作用,临床路径规范化的诊疗流程为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付费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可靠依据。实施临床路径,推行临床路径探索基于临床路径的病种成本、补偿标准和支付方式,能够控制医疗保险费用的不合理上涨,减轻患者负担[6]。

1.4医保定额的精益管理面对医疗保险费用的持续增高,如何控制医疗保险费用的不合理支出,是医、政、保三方共同关注的焦点。该院为合理完成医保各项指标要求,防止医保超定额基金分摊甚至不能回收事件的发生,自2014年年初开始,医院将各社保部门在医疗服务协议中拨付给医院全年医保统筹额度总额拆分,按照前3年各临床科室实际发生的医疗指标为参考值取均数作为核定值进行二次分配,将总额拆分到各临床科室,给各临床科室核定收治出院患者人次、次均住院费用、药品比例和材料比例,定期对各科室的完成情况督导,制定并实施奖惩方案。2013年该院市医保结余医保定额2319484.53元(2013年市医保住院总定额为29790690元,2013年该院实际使用市医保住院定额27471205.47元,导致医保住院定额结余2319484.53元)。为了更好地用足、用好社保局分配给医院的医保定额,该院引入医疗保险精益管理与环节控制模式,经过信息化医疗保险系统环节控制和督导,2014年该院市医保超定额4692400.74元(2014年市医保住院定额为29790690元,2014年该院发生市医保住院定额34483090.70元)。通过自身前后对比可以看出:该院2014年初实行了医保定额精益管理,年初将各类社保部门分配给医院的定额进行拆分,分配到每个科每个月需完成的具体医保份额,在医院和各科室的医疗保险定额运行协议中体现每个临床科室收治各类医保患者的人次上限和下限,即控制好收治人次的左右区间,同时将全院的均费分4个档次核定每个临床科室的次均住院费用,内系各科室药品比例不超过36%,外系各科室药品比例不超过34%,外系各科室材料比例不超过20%,医保办按季度对各科室的上述业务指标进行平衡,以确保各临床科室收治的医保患者发生的医保基金既不结余也不超出核定的区间。

2创新医院医疗保险环节控制

2.1调整医院医疗保险监管的内容和方式当前“先结算,后稽核”的管理模式依然是主流,这种事后控制的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3个弊端:一是阻碍了稽核工作效率与质量进一步提升;二是缺乏实地稽核,医、保、患3方沟通存在不足;三是只注重事后罚款的控制办法对于医院的监督作用有限,不能够及时制止和纠正不规范的医疗服务行为[7]。为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医疗保险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管,医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2.1.1实地事前、事中监管,尽量减少事后滞后管控由医保办工作人员组成的医疗保险监督小组,每周定时到各科室监督管理,分别从有无挂床住院、空床住院、分解住院、冒名顶替住院,有无违规使用医保限定性药品,有无患者身份识别表等医保协议中规定的相关内容着手,对违反医疗服务协议相关内容的医保医师即时培训,解读医疗保险政策。

2.1.2建立信息化立体网环节控制医保办工作人员每周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对自己的布点科室进行稽核,通过信息化立体网环节控制。主要针对是否合理使用限药、是否在病程记录中将所做的检查具体描述等,将违规的具体情况记录登记,对稽查出的医疗保险违规问题及时反馈、立即落实、督导整改,同时下科给违规医保医师讲解医保政策。一手抓实地监管,一手抓信息化监管,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覆盖的医疗保险管理模式,能更好的监督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情况,防止基金拒付的发生,确保医院医疗保险基金安全、平稳运行。

2.2推行临床科室“行政秘书”岗位和医疗保险兼职协管员岗位,开展医疗保险落实控制医院设立临床科室“行政秘书”岗位和医疗保险兼职协管员岗位,主要负责临床科室主任行政工作的安排、处理,侧重在临床科室宣传医疗保险政策。为更好地提高“行政秘书”对医疗保险政策的知晓度,每周安排一次医保办与行政秘书的“医疗保险政策讨论会”,讨论医保政策新动态及临床医保医师遇到的医疗保险政策疑难问题。医疗保险政策的宣传工作通过医保办和行政秘书共同协作,能更好地为各科室杜绝医保限定性用药的违规使用、控制次均住院费用,严格落实医疗保险政策,减少医疗保险基金拒付等方面起到极大的作用。

2.3以合理反馈为桥梁,形成有效协作机制医院建立了医疗保险数据监测和上报机制,将数据分析结果定期向院领导、临床科室、相关管理部门在院内自动化办公,网上反馈,形成院内沟通与合作机制。医保办与各临床科室根据费用情况及科室特点有效沟通,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节管理目标和方向[8]。

3促进医院医疗保险精益管理的对策

3.1调整职工工作观念医院医疗保险精益化管理和环节控制模式的推行,需要职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观念,医院对医务人员实施常态化每季度三技考核,让其具备多技能、互有良好的团结协作能力等,不断学习业务本领来适应医院改革的新要求[9]。调整每位医务人员的思维,将其日常工作和医疗保险考核标准,医保定额管理,与能够推动医疗工作效能提升的指标联系在一起,并将上述考核指标纳入医院绩效核算和经济运行的全过程,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通过激发医院内在活力,坚持“多劳多得,优劳有得”的奖励机制,调整医务工作者的工作观念。

3.2强化医保定额精益管理医院通过医保定额拆分的方式二次分配到各临床科室,确保各类社保经办机构分配给医院的医保定额既不结余,也不超出医保定额合理区间范围内的核定比例。医保工作通过精益管理和环节控制模式,一方面严格督导并控制次均住院费用,每月医院核定的内科体系的药品比例以及外科体系的材料、药品比例;另一方面将全院平均住院日和床位使用率核定在某个科学化、本土化的范围内,加快床位周转,合理控制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

3.3全程稽核住院医疗费用每位住院患者的医疗费用由检查费、化验费、治疗费、药品费、手术费、其他费等组成,医疗费用的增长就是其中某一项或是某几项过度增长的结果。医院医疗保险专职稽核人员采取分级、分层、包片的方式通过信息化质控和追踪,时时监管每位医保医师的医嘱和运行病历,重点稽查规范用药、合理检查、合理化验、合理治疗等医疗全过程,对过度医疗行为,严格按千分质量考核进行处罚。对违反医疗服务协议,违反医保政策和医保管理制度者从严处理,临床科室因违规产生的医疗保险基金由责任医保医师全部承担。只有将每个稽查环节控制工作到位,才能保证患者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用到刀刃上。

3.4在不同医院之间建立医疗保险政策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部分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和业务人员参加本地区举办的医保研讨会、医疗保险沙龙或培训班的形式创造工作和学习的交流平台,通过同行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成效。另外也可以通过本地区的医院协会医院医疗保险专业委员会提供的各类培训学术会议,促进不同医院,多个专业出身的医院医保管理和业务经办人员的交流与协作,相互取经,将学到的医疗保险管理经验、创新方法、工作机制带回各自的医疗保险工作岗位,从而更好地做好所在医院的医疗保险工作。通过交流平台,及时发现各自医保工作中的问题,并快速解决问题,通过持续改进,使医院医疗保险管理迈向规范化和精细化。

3.5建立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委员会定期例会制度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召开全体会议,讨论这一季度全院的医疗保险定额运行情况,医疗数据汇总通报,医疗保险指标分析,医疗保险稽核中存在的问题汇总,持续改进措施,由该管理委员会决定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工作的目标。通过医疗保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和作用,进一步推进医院医疗保险精益管理和环节控制模式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参考文献

[1]沃麦克,琼斯.精益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6-38.

[2]吕键,祖洁琛.最新国际医疗质量过程管理的精益医疗服务方式[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6):24-27.

[3]易学明,胡新勇,杨国斌,等.以信息化平台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J].医院管理杂志,2010,17(7):616-618.

[4]陈琳,袁波,杨国斌.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中的精益管理[J].医院管理杂志,2013,20(9):842-844.

[5]李洪涛.我国临床路径推行中遇到的问题及展望[J].中国医院,2013,17(7):38-39.

[6]李伟杨,孙铁,于晶,等.临床路径实施的影响因素及推进措施探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7):31-32.

[7]彭玲,王昌明,陶秀萍,等.医院医保拒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院,2013,17(10):64-66.

[8]魏俊丽,赵冠宏.公立医院改革形势下北京市某医院医保管理工作实践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3,26(5):33-35.

医院医疗管理制度范文5

近年来,民众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对医疗质量的要求普遍提高,这就要求医院要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医院作为我国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机构,是我国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诊疗安全和群众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目前我国中医院医疗安全管理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因此提出了完善中医院医疗安全管理的对策和建议,力求从根本上降低医疗风险,缓解医患矛盾,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服务。

【关键词】

医疗安全;医疗管理;中医院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人民群众接收了大量的医学知识,于是健康意识、预防保健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开始日渐提高,对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体现,是保障患者生命和健康的前提,是保证医院功能充分发挥的关键。近年来,医疗形势严峻、医患关系紧张,因此抓好医疗安全、防范医疗事故成为当前医院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医,是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的传统医学。而中医院作为中医文化的载体,是我国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医院的医疗安全管理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1医疗安全管理的界定

医疗安全与医疗安全管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又紧密相关.医疗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诊疗服务过程中,没有发生因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技术过失、医疗设备问题等原因导致的不良后果,造成患者心理或生理的意外伤害[2]。其内涵包括:一是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会受到意外伤害;二是患者在诊疗期间没有因为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的过失而增加身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三是患者在诊疗期间享受同级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平均水平的医疗服务[3]。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前提和根本,是评价医院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医疗安全管理,是指通过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医务人员在实施医疗行为、患者在接受诊疗过程中不发生意外伤害而开展的全部管理活动,使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三方形成一个关系和谐、理性健康的运作体系,以达到实现医疗目的、保障患者健康的目标[4]。当前,国内普遍采用的医疗安全管理模式有四种,即单纯被动地处理不安全事件的管理模式;医疗缺陷管理与不安全事件处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医疗风险管理模式;医疗安全预警/防范管理模式。其中医疗安全预警/防范管理模式是最有效的,也是最有前景的医疗安全管理模式[5]。

2中医院医疗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和隐患分析

中医院作为我国的重要医疗机构之一,体现了我国几千年来不断累积下的、丰富的治疗经验,以全国10%的医疗资源提供了近1/3的医疗服务量,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临床医疗具有专业性、复杂性、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以及医务人员的自身原因,所以也意味着它在保证医疗安全方面会面临一系列问题,存在一些隐患。

2.1医疗安全管理认识不到位,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

部分中医院对医疗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存在缺失,没有意识到医疗安全管理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医院的工作重心放在提高经济效益和引进高精尖设备上,而忽视了应该建立一套细致、完善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导致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无规可循,为医疗不安全埋下了隐患[6]。少数中医院虽然制定了医疗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但大都停留在字面上,流于形式,缺乏落实制度的配套措施,更缺乏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导致制度执行不力,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如检诊制度、首诊负责制、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等不按要求落实,病历书写不规范、不及时、不全面,甚至出现故意违规操作,造成医务人员无法对患者提供规范、有效的诊疗服务,容易引发医疗纠纷[7]。

2.2医务人员安全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薄

中医药具有治疗效果好、毒副作用小的优势,所以中医院的医务人员对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隐患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或者由于任务繁多,经常在疲劳状态下超负荷工作而导致放松警惕,产生疏漏[8]。长期以来,医务工作人员的考核与晋升制度一直是与其业务水平挂钩的,这就导致了中医院普遍存在“重业务,轻法律”的现象。医务人员没有完全适应生物—社会—心理的现代医学模式,擅自单方面对患者进行治疗,侵犯了患者的权益,容易造成医疗安全问题的产生[1]。同时,在与患者及其家属产生矛盾时,医务人员也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造成了医疗纠纷事件频发,医患关系日益紧张。

2.3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服务理念落后

治病救人是医务人员的职责所在,当前很多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欠缺,工作不认真。在诊疗过程中,由于个人态度不严谨、操作马虎大意,造成误诊、漏诊,给患者带来精神上和身体上的损害,甚至会危及生命,引发医疗纠纷[9]。中医院的医务人员也存在服务理念落后,思想观念陈旧的问题。对待患者的态度“生、冷、硬、差”,说话方式不得体、不尊重,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患者角度考虑,这些也会引发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情绪。

2.4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有限,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中医院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一线医护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青年医务工作人员所占比例较大,由于其临床工作时间短,经验少,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不娴熟,诊疗水平不高,考虑病情不全面,导致难以对患者进行有效、妥善的专业救治[10]。还有一些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更新不及时,又缺乏专业的技术培训,导致诊疗效果差强人意。有的医生过于自信或急于求成,造成治疗方案不适宜或药物使用不合理,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还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招致患者的不信任。

2.5医疗信息不对称,医患沟通不到位

医患关系不对称是造成医疗纠纷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患者及其家属自身医学专业知识掌握有限,不能正确认识在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问题,认为是医务人员处置不当才造成的,对医务人员产生误解,进而引发不满情绪,产生不必要的医患矛盾。不同的诊疗方案会导致不同的诊疗结果,如果在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事先未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认真的沟通,或者没有让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那么一旦出现效果不理想或不良症状时,就会引发医疗纠纷。在沟通过程中,如果医务人员不注意沟通技巧,在态度上表现出不耐烦,忽略患者情绪,必然也会给医疗纠纷埋下隐患[11]。

2.6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医疗纠纷数量增多

由于科学的进步、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较之前相比更容易获得医学知识。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日趋增强,对医疗的期望值也大大增加。但是由于当前医学技术水平有限,导致患者出现心理落差,容易对医务人员产生不满情绪,加上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和个别医务人员医风医德存在问题,收红包、收回扣等不良现象存在,造成医疗纠纷事件逐年增加,医患关系日益紧张。也有“医闹”打着维权的幌子,无理取闹。例如2012年发生的哈医大杀医案、2013年发生的温岭杀医案等恶性医疗事件。还有一些不良媒体,推波助澜,刻意夸大事实的负面报道,误导公众舆论,加剧医患矛盾[12]。

3完善中医院医疗安全管理的策略分析

从上述中医院医疗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隐患不难看出中医院在安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应根据上述问题,制定适宜中医院医疗安全管理的策略,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中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3.1建立医疗安全管理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中医院应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医疗安全领导小组,形成由院长和党委书记总负责,主管副院长负责实施的工作格局,抓好医疗安全中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同时也要落实好各项基本制度,抓好三级查房制度、首诊负责制、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病历书写制度、医嘱制度、用药制度、会诊制度等。实行严格的医务人员准入制度,对不符合要求的人员不准许上岗,对新进医务人员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培训后才可上岗[13]。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和奖惩制度,鼓励医务人员强化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维护患者健康。还要树立全局观念,加强院内各科室间和医务人员之间的协作,避免整个诊疗环节出现纰漏。

3.2强化医务人员业务水平,提高综合素质

医疗服务质量是患者选择就诊的重要原因,也对中医院的生存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14]。医院之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医疗服务质量的竞争。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是中医院永恒的主题和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就是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因此,中医院应加强医务人员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选取优秀骨干外出进修,保证医务人员可以不断拓展知识领域,了解医学新动态,更新知识储备,提高诊疗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中医院也要加强对医务人员思想道德、医风医德和个人修养的建设,组织学习社交知识,对待患者及其家属要注意表达方式和沟通技巧,耐心解答其问题,获得患者的理解和肯定[15]。

3.3加强全体人员安全教育,强化法律意识

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全面、规范的医疗风险防范培训,让其了解在诊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和存在的风险,使其真正意识到潜在的安全隐患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明确进行医疗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做到从主观上重视医疗安全工作,主动规避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定期对全院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培训,聘请法律专家到院内进行普法讲座,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使其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在诊疗过程中做到依法行医;在出现医疗纠纷时也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7]。

3.4改进医患沟通,增强医务人员服务意识

改进医患沟通是化解医患矛盾、建立稳定的医患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16]。全院上下应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一切为了患者”,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注意与患者的沟通方式,态度要温和;主动与患者交流,认真聆听患者意见,耐心解答患者疑问;体恤患者痛苦,真正做到“急患者之所急”;对于一些患者及其家属表现出的误解、质疑,甚至不礼貌,要做到理智和宽容。这样有助于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和认可,尽可能缓解医患矛盾的产生。

3.5强化医疗安全监控机制,杜绝医疗安全隐患

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所以在医疗诊治服务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不安全因素,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人身损害,引起医疗纠纷。据统计,全国三甲医院因医疗纠纷平均每家每年要赔偿100多万元[17],因此医院建立并实施医疗纠纷风险预警机制,成立预警小组对整个医疗过程进行动态监测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交接班时、节假日时更要强调三级查房制度和其他各方面的检查力度。科室主任和主治医生等要亲自巡视,了解患者的情况。对于危重患者、重症患者和有并发症的高风险人群,更要特别重视,实时监控,保证患者的安全。定期或不定期对病历书写的完整性、合理性、医疗操作技术等医疗关键环节或薄弱环节进行检查,召开医疗安全隐患分析会,力求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将医疗事故消灭在萌芽期[6]。

3.6加强医疗安全信息化建设

医院大力加强医疗安全信息化建设,建立实时监管的医疗管理信息系统,为患者设立电子病历[18],能够全面、详尽地了解患者的疾病史。同时公开医疗服务信息,将患者的医疗费用清单进行公示,使患者清晰地了解诊疗费用标准、药品价格、自己的病情、使用的项目等,增加医疗服务透明度,避免产生因费用不清晰而引起患者及其家属质疑的情况,防止医院乱收费、乱开药、乱诊断的现象产生,重塑医院良好的社会形象。

4结语

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是中医院的发展之基、生存之本、稳定之源,是中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贯穿整个诊疗服务过程[19]。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若出现医疗安全问题,会直接对患者和医院造成一定的伤害和损伤,所以要求医院要站在新的高度和视角重视医疗安全问题。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构建一套全员参与、团结协作、权责明确、有深度、有广度的医疗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安全教育,树立医疗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医疗安全隐患监控机制;加强医患沟通,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医患双方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从根本上缓解医患矛盾,促进医院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锐 申俊龙 姚峥嵘 王高玲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张高炼.中医院医疗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对策初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1):30-32.

[2]杜乌林,施军卫,邓建华.构建医疗安全管理体系的做法与体会[J].医院管理论坛,2012,29(11):25-26.

[3]余震.中国医院医疗安全管理的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4]罗添文,徐玲,吕富荣.关于医疗安全管理系统化建设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2):1589-1591.

[5]刘启望,冯超,刘敏.对医疗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1):20-21.

[6]王冬.新时期医院医疗安全管理策略探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5,6(3):189-190.

[7]王增萍.妇产科医疗安全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1):58-59.

[8]张乃芬.妇产科医疗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10):1767-1768.

[9]陈丽丽,刘大江.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之我见[J].西南军医,2011,13(2):378-379.

[10]孙寿栋,赵雄秀,张道全,等.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促进医院建设全面发展[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3):314-315.

[11]诸挺山,张威.急诊的医疗安全管理与医疗纠纷防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3):435-436.

[12]陈少仕.海南省中医院率先成立“医疗安全服务部”[N].中国中医药报,2015-05-15(05).

[13]姜小华.加强医疗安全管理防范医疗纠纷[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8):773-775.

[14]陈建芳.妇产科医疗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6):948-949.

[15]计永军.医院医疗安全管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5):2380-2381.

[16]毕桂泉,贾志龙,徐亚军.医院加强医疗安全管理的做法[J].人民军医,2013,56(11):1352.

[17]赵继顺,刘学勇.加强特色医疗安全管理防范医疗纠纷策略[J].中国病案,2009,10(2):20-21.

医院医疗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医疗保险;医疗保险从业人员;人才建设

随着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得到了长足发展,我国已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医院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对参保患者以及医保相关事务的管理,医院与医保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互动更为频繁。医院医保从业人员作为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主体,不仅应有能力去应对与处理医院医保管理工作中的繁杂事务,同时有责任推进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医院须加快医院医保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本文基于医院医保工作的重点内容,面对目前医院医保管理队伍的现状,提出医院医疗保险从业人才建设与培养措施,旨在为今后医院医保从业人员及团队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1研究背景与意义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40年的发展与革新,从试点地区医保制度的探索,到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我国参保人员享受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障体系日趋完善[1]。医院医保管理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和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联动,加之网络信息化、科技驱动力助推,我国医疗保险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医院医保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医院临床科室或其他管理部门借调人员建立医疗保险管理团队,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医院医保管理的需要[2]。重视医院医疗保险人才建设与培养,则是医院医保管理工作高质、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

2医院医保管理人员的工作要点

建立一支怎样的医保管理团队,就必须首先了解医疗保险管理人员的工作要点与内容。我国医院医保管理工作具备多重作用,它维系着参保患者、临床诊疗、社会保障机构之间的关系,在“医”“保”“患”各方中起到了桥梁作用[3]。医院医疗管理工作既要满足参保患者的就医诊疗需求,在保障医疗保险基金合理、高效使用的前提下,向医保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既要为患者解决病痛,更要为参保者减轻经济负担。医院医疗保险管理除日常业务办理工作外,还要做好“上传下达”的纽带作用。在获取医保政策的同时,将繁多的政策条文进行梳理,将复杂的医保政策以易于理解的表达形式与方式向就诊患者、科室医师进行宣传与普及,与此同时向社保机构反馈医院医保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配合社保机构监督检查等相关工作。随着医保网络平台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网络移动支付医疗费用,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等工作,给参保患者增加了就医体验感外,医院医保管理工作也迈向了另一新纪元。

3医院医保管理队伍的现状

2015年,中国医院协会了《全国医院医疗保险服务规范》,其中在机构设置内容中指出医院医保管理部门应至少按照每100床位匹配1名专(兼)职医保管理人员的标准配置[4]。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医疗保险管理人员配置现状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医院医保管理人员配置不足,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结构缺乏,职称比例不协调、与岗位不匹配等问题[5-6]。在医院医保管理部门建立之初,医保工作人员大多由医院其他部门人员转入而组建,人员构成存在着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的问题,虽然调入人员的专业结构多样,但缺乏针对性,使得医院医保人才管理培训的难度加大。19世纪90年代起,全国医学及综合类高校陆续开设医疗保险专业,为医院输送医保管理人才。医疗保险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具有专业知识基础,但医保管理工作的实质与理论知识存有一定差别,工作经验的不足导致对医保管理工作的内涵、医保政策的理解和落实不够深入。完善的医保人员岗位培训制度,是医院医保管理工作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目前,针对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定期而专业的培训较少,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医保从业人员年平均接受培训次数仅为2.9次[7],学科交流机会少,培训形式较为单一,医保从业人员的培养方向与职业发展规划较为薄弱。我国医疗保险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机制尚未健全,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完善,加之专业职称聘任存在困难,一方面削弱了医保从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限制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空间。

4医院医保管理人才建设与培养的措施

医院医疗保险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是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医院医疗保险从业人员肩负着医院与医保共同发展的重任,关系到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安全与效率,关系到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具有社会效益以及社会影响力[8]。随着我国各项政策制度不断落实与健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医疗保险政策的落地也惠及参保人员诊疗服务的方方面面。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知识信息更新速度快的背景下,领域内外的社会各界对医疗保险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期待越来越高,对医疗保险从业人才的专业素养、沟通亲和力、解决问题的效率以及综合素质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医疗保险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效果则基于医疗保险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人才的培养与制度建设。学科专业背景强大,专业知识扎实,具备再学习的能力,具有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的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则会为医疗保险事业发展以及人才梯队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4.1复合型人才建设

伴随着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各种崭新的发展元素不断注入医院医疗保险管理过程中,参保人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就医体验感的满意程度和期待也越来越高。医院医保管理工作涉及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团队中的的人员配置应覆盖多学科的同时,配置的人才应具备解决医保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专业针对性。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工作过程中,建立“复合型人才”的医保管理团队则对落实医保政策、推进医院医保工作有着积极作用。首先,具有社会保险、卫生事业管理知识背景的人才是医院医保管理工作建设的基础,在落实好医保政策的同时能够迅速了解工作性质与内容,较早地适应工作状态。其次,医院医保管理工作与临床管理内容相衔接,具有临床知识与经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管理的重点,是医院医保管理的切入点。除此之外,医疗保险行业中具有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有医学统计学教育背景、数据分析经验的专业人才同样是“复合型”医疗保险管理人才团队中必要的组成成员,从而提高医疗保险领域科研能力和水平。

4.2鼓励继续教育与专业培训

新医改形式下,现代医院医保管理工作对医保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医保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岗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仍需要增强自身能力的建设。利用网络平台、领域交流座谈等途径,加强医院内部医保管理培训,建立医保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9],根据医疗保险工作的特点,不仅要对临床医学知识、医疗保险学等专业知识进行继续教育,培养医保从业人员的政策解读能力、医保知识能力。还应重视如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心理学、医院信息管理、医患沟通等学科的培训,以培养医保从业人员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信息管理能力。

4.3建立完善的考评与激励机制,完善职医疗保险职称管理

医院医保管理工作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工作,其工作内容与临床诊疗相联系,为临床医疗提供服务,同时面对患者及家属,为其解决医保问题与难题。医院医保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建立的考评体系要符合医院医保管理岗位特点,满足医疗保险管理内容的具体要求,职称制度应适应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考评制度和职称管理不能流于形式,考核与评价标准要在医保管理效益与效果方面的有一定指导作用,落于实处。根据考核评比结果,对学习能力突出、工作业绩优秀的医保从业人员进行激励或表彰,以提高医保人员的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