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竞赛方案范例6篇

企业知识竞赛方案

企业知识竞赛方案范文1

摘要:本文通过以校企合作的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竞赛方案设计为切入点, 探究建立“以赛促教”“教赛融合”,既能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又能培养“双师型”队伍的途径。

关键词: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双师型;竞赛方案

提升职业技能水平,一方面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另一方面还要积极举行职业技能比武活动。把中职教师与企业培训、行业协会与职业技能竞赛进行很好结合,能够完善校企互动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1]实现多赢局面。

一、校企合作的概念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开展的合作,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建立技能竞赛的校企合作机制已是技能竞赛制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校企合作,不仅仅在职业培训及技能鉴定上开展合作,在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也能参与合作。[2]

二、校企合作中职业技能提升途径

(一)职业培训

校企合作中的职业培训是校企双方依据企业的需求共同制定培训课程内容,并实施适合企业发展战略的定制化培训的方案。是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能力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基于企业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主要由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讲授理论课程,企业技术人员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讲解实操知识。这种职业培训是短期的强化培训,侧重于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3]。教师结合工种、工序、工厂的安全、质量、生产、设备、技术管理及产品开发、企业文化和班组管理中存在的典型操作问题,选定课程安排。授课内容先从学员熟知的岗位知识,操作注意事项,运用问题教学法、演示法、讲授法开始课堂授课。再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并对培训课门成绩的考试方式、答题技巧等进行讲解。[4]

在培训过程中,中职教师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把企业最新的技能、技术成功应用到专业技能教学之中,从“以赛促教”中逐步走向“教赛结合”。成为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

(二)职业技能鉴定

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属于标准参照型考试。内容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即考试大纲)和相应教材来确定的,并通过编制试卷来进行鉴定考核。它是由考试考核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

目前,一些院校将“双证书制度”贯彻落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去了解现代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现状,企业对人才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学校应建立相应的考评管理规定,对考评人员、考评员等实行动态管理,并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确保鉴定质量。[5]

(三)开展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技能竞赛是指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通过技能竞赛,职业学校引进了现代企业的先进理念,促进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层次合作,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融合,实现了校企双赢,进一步推动了校企合作方式等的变革。[2]

教育系统主办的省市职业技能竞赛,多是各职业院校的学生参与的竞赛。而学校在行业协会的牵头下,在各大企业之间开展行业职工技能大赛还在探索实践中。我省有色金属行业协会已成功举办了“伊川杯”、“中孚杯”和“万基杯”的技能竞赛。企业高度认同这样的竞赛。在赛点上,直接选择在了企业的生产一线现场进行选拔。以企业内部或行业标准的职业岗位为竞赛标准,以企业操作规程为技能竞赛规程。评委由企业的技术人员、生产主管、一线技师和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等组成,按照行业/企业产品的质量标准进行评判。在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以后,先由各企业内部选拔参赛人员,再由协会组织,优秀人员可参加全国职业技能竞赛。

三、职业技能竞赛方案

以“万基杯”金属轧制工职业技能竞赛方案为例:

首先通过行业协会向各单位下达技能大赛通知 ,成立省行业职工竞赛筹备委员会,通告大赛基本要求。

要求竞赛决赛参赛选手的所在单位应及时向组委会上报参赛选手名单。并下发奖励措施:每个职业(工种)参加决赛的选手满30名,前2名选手直接授予“有色金属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每增加15名决赛参赛选手,增加1个荣誉称号名额(最多不超过3名)。决赛总成绩排名前5%的选手,可申报晋升技师职业资格,已具有技师职业资格的选手,可申报晋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决赛总成绩排名前15%的选手,可申请晋升高级工职业资格,已具有高级工职业资格的,可申报晋升技师职业资格。

1.竞赛说明。本次职业技能竞赛由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两部分组成。技能考核由笔试作答和实际操作两部分组成。考试内容范围严格按照金属轧制工《有色金属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中职业功能模块的“工作内容”范围内的知识。竞赛的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两项均按百分制计算成绩,合并计算总成绩时,其中的理论知识成绩占30%,技能操作成绩占70%。

本次竞赛命制试题,报河南省人力Y源和社会保障厅认定,命制试题遵循坚持标准、重视基础、全面考核、反应水平的原则,适当增加新工艺、新技术方面的内容。

每队参赛选手由若干人组成(根据轧机岗位标准人员配置)。按单位大小或生产线多少,每个单位可派出一队或多队选手参赛。

实际操作竞赛裁判构成:每个裁判组3~5人组成,每个裁判组设主裁判1人。裁判组由河南省有色金属行业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包括参赛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师、高级技师)组成。

2.理论知识考试。

3.技能操作考核竞赛项目及考评内容。

(1)技能操作竞赛方式。鉴于金属轧制生产已经实现了设备大型化、自动化,实现了计算机自动控制。因此,工艺设备技术含量高,复杂程度大大增加,过去的操作型技能,大部分已经转为心智型技能和技术型技能,技能考核除现场实际操作外,增加实操必答和现场故障排除项目。

(2)技能操作竞赛的知识范围。

(3)实操笔试考试。

(4)现场故障排除。现场由裁判指定设置两处故障,现场工作人员协助布置完成。选手需在15分钟内发现故障,并向裁判汇报,每回答正确一个故障得5分。选手作答后,由现场工作人员排除故障。

(5)现场实际操作考核项目。大赛的组织安排合理,竞赛内容贴近实际,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大大提升了职工的技能水平。中职师生通过参与竞赛活动,实现了与现代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张俊英.学校与企业:校企互动双向介入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4).

[2]史文生.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校企合作机制教育理论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12):24-26.

[3]张冰.“校企合作”中企业培训的课程创新研究[J].大观,2015(01):248.

[4]张冰.“校企合作”中企业岗位培训教学的新模式探究[J].商情,2014(35):187.

企业知识竞赛方案范文2

关键词:交通管理与控制;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就业竞争力

一学科竞赛的具体安排

(一)时间安排

由于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配时方案设计、交通仿真、交通仿真实践四门课均安排在第5学期开课,所以本次比赛安排在上半年进行,参赛对象为大三学生,鼓励跨专业、跨学科组队参赛。学期初成立竞赛工作小组,并由工作小组公布比赛方案,动员学生组队参赛,学生自由组队,每队不超过5人;学期中,各参赛队伍确定参赛题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参赛作品;学期末进行比赛答辩,由企业资深工程师及交管部门技术人员从方案的规范性、创新性以及现场表现三个角度进行评分表现优秀者可当场获得企业带薪实习机会,经过论证的优秀方案可在所研究路段实际执行。

(二)组织安排

竞赛相关组织工作均由竞赛工作小组负责,本着“学生自治”的原则,竞赛工作小组由学生自愿者组成。竞赛工作小组负责竞赛方案的撰写、竞赛宣传、报名登记、参赛题目初登记及变更登记、竞赛答辩组织、赛后总结等工作。必要时,由专业教研室老师负责协助竞赛工作小组完成相关工作。

(三)竞赛内容安排

以珠海市港湾大道—金凤路交叉口至港湾大道—唐淇路交叉口约5公里长路段为研究对象,该路段包含5个交叉口,其中2个十字型交叉口,2个T型交叉口,1个不规则交叉口,含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以及4个公交站点,道路沿线以企业园区为主,部分园区停车需求巨大。该路段高峰时段机动车流量较大,个别交叉口行人过街需求较强。珠海市交警支队负责提供该路段一天24小时连续交通量以及各交叉口全天信号配时方案,所有数据随竞赛方案一起公布。各参赛队伍根据所提供的数据以及自行组织的现场调研,自拟优化方案,并运用仿真手段进行评价分析。

(四)竞赛结果

此次比赛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交通工程专业2015级学生为参赛主体,共计14支队伍报名参赛,其中2支队伍为跨专业组队,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参赛比例高达93%。14支队伍的参赛题目涵盖单点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连续交叉口信号协调控制优化、过饱和状态下信号协调控制方案设计、流量波动性对交叉口协调控制方案影响分析、停车场组织优化、公交站点位置对交叉口通行能力影响分析、园区无障碍交通系统设计等话题。充分运用了交通信号控制技术、动态交通仿真技术、交通影响评价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交通工程设计等专业相关技术。经过企业资深工程师及交管部门技术人员点评指导,2支队伍的参赛作品撰写成论文投稿,1支队伍的参赛方案被交管部门直接采纳,一批表现优秀的学生获得企业带薪实习机会。学生普遍反馈此次比赛提升了专业学习信心,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二学科竞赛对提升“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质量的作用

通过引入学科竞赛,将相关课程的教学串联起来,学习与竞赛融为一体、教学与竞赛指导融为一体,教学质量有明显提升.(1)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幅提升。通过素质拓展学分、企业带薪实习机会、比赛奖金等内容吸引学生参加比赛,通过比赛将枯燥的知识与身边实际案例相结合,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带着问题听课,大大提升课堂学习效率。由于比赛内容与课程的联系较紧,学生不再是被动听课,而是积极主动去了解相关知识,对课堂关注度大幅度提升,课后主动联系任课教师答疑解惑,学习效率明显提升。(3)课后学习时间得到保证,对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补充。为了突出方案的创新性,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最新技术动态,对相对成旧的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弥补了知识短板,提升了学生的竞争力。(4)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将学科竞赛与日常教学融为一体,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科竞赛的参赛门槛,改变了竞赛只有优等生才能参与的局面。参赛队伍只有在充分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发挥团队成员特长,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才能取得良好成绩。学生的团队意识及组织协调能力得到有效锻炼。(5)多方参与,教学相长,提升了专业知名度。比赛得到珠海市交警支队、相关企业大力支持,企业除了提供高额的比赛奖金、带薪实习岗位之外,还结合自身业务经验对参赛方案进行专业点评,学生和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知名度均得到巨大提升。

企业知识竞赛方案范文3

【关键词】税务精英挑战赛;税务系列课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5―0123―03

一 前言

《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高等教育融入创新观念,并在其功能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如何加强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各高等院校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将竞赛,尤其是教育部倡导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引进到教学中来,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竞赛使人们认识到传统教育内容陈旧,缺少综合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以竞赛为载体,促进了“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及“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1]。在科技竞赛活动中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但将竞赛引进到教学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凸显我国高等教育的“应试教育与功利性竞赛”、“精英化教育与理想化竞赛”等弊端[3],以及陈树莲[4]提出的“学科竞赛功利化”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因此税务教学有必要在吸收新教学方法的优点的同时,避免负面效应产生。

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简要介绍本次教学实践开展的缘起;第三部分介绍、分析了此次教学实践和新的教学模式;第四部分总结教学模式并探讨新的教学模式的优点。

二 缘起

“税务精英挑战赛”是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每年为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大学生举办的一项比赛。比赛的主要内容是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下探讨相关税务处理,考验学生们如何适当地运用课堂知识处理实际商业环境中的税务问题,是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本科生可以参加的为数很少的专业比赛。该比赛的目的是让大学生见识商业市场的真实情况;提高大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表达技巧及培养专业的判断力;增加大学生的税务知识及研习税务的兴趣;促进税务课程的发展;培育税务专业人材。

“税务精英挑战赛”的成功开展,为高等学校税务教学创新模式提供了实践支持,催生了笔者对税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实践。通过将税务精英挑战赛与相关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深化了税务系列课程的教学实践,以竞赛为载体,促进本科财会专业课程,特别是税务系列课程(税法、税务会计、纳税筹划)的教学改革,深化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

三 依托税务精英挑战赛促进税务系列课程教学

通过参加税务精英挑战赛,使实务界的前沿实践与高校实践教学的内容结合起来,使税务教学从单纯的“验证”性教学,向“分析设计、系统综合”教学的方向转变,通过“教”“赛”结合,从而使远超过实际参赛规模的学生有机会接收系统化的学习和实践锻炼。

1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促进税务系列教学实践

将税务精英挑战赛与税务系列课程教学结合起来,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见图1)。

前期的《税法》课程作为一门税务基础课程,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中期的《税务会计》注重税务课程与会计类课程的整合;后期的《纳税筹划》作为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将历届竞赛案例、试题引入课堂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实际,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税务精英挑战赛”作为第二课堂,既使学生加深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又培养了他们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人文精神。竞赛的选拔、准备阶段及其比赛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与实践的良机,使学生在学习主观能动性方面有了极大提高,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经济事项的涉税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学生的所学知识(不仅仅是税法、税务会计、纳税筹划,还有财务管理、企业会计、经济法等等)得到了综合运用,使得税务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育联系起来,将学生的知识从“点”到“线”,再到“面”的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系统。

这样一种教赛结合的教育模式,形成以学校教学构成的“基础”培养层面和以商务仿真竞赛为代表的“提高”培养层面教育体系(如图2),既注重了基础应用人才的培养,又注意了税务前沿实践的接触,推动基础、综合、创新、研究等环节有机结合的税务课程体系建设。

2 通过税务精英挑战赛对税务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通过税务精英挑战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试,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一些共同的缺点,主要是知识掌握不到位、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够、文字写作能力欠佳、尤其是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提出税务系列教学内容改革,如图3所示。

在税务系列课程中引入“公司税务案例分析”内容,在教学中选择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全过程参与意识,让学生提供解决方案并相互评价,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解决方案的多样性,在通过教师的归纳、引导和点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公司税务案例分析”教学中,还可采用当堂阅读案例,现场学生随即组合,避免学生“扎堆”现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当堂做出分析与解决方案,避免课下小组分析问题“搭便车”现象;由于课程的特殊性,要求的时间长,需要合理延长教学课时和时间,可将课程安排在小学期等时间,以发挥课程效果。

“公司税务案例分析”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意识,给学生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空间,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引导学生经过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现教学与市场无缝衔接

一般来说,企业的确不可能花一年半载的实践来培养学生,使其适应工作,因此培养人才的过程又延伸回了学校。实施教学和竞赛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学与市场的无缝隙衔接,使得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紧跟时代变化,学生毕业也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做好入职角色的转变。

在教学目的方面,税务精英挑战赛以企业仿真经济业务为对象,以商业市场的真实情况为内容,通过竞赛教师和学生都深深地感受到社会、企业的需求,对于教学目的以及学习目的的明确都有很大的帮助,这对于学校适用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四 “企业主办,教学主导,学生参与”教赛结合模式的优点

通过税务精英挑战赛,深化税务系列课程的教学实践,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探索一种较为紧跟时代变化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企业主办,教学主导,学生参与”的运行模式。“企业主办,教学主导,学生参与”教赛结合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可操作性强,教育投入低。

“企业主办,教学主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竞赛主要费用由企业负担,参赛院校充分利用了企业的资源,在极少资源的投入下使学校获得了很大的有形、无形的效益。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符合实际和时代前沿。

“税务精英挑战赛”的案例、试题都是相关专业顶级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案例涉及税收问题的热点方向,模拟商业市场的真实情景;比赛试题内容新、形式新、质量高。将比赛案例、试题引入到教学中,极大地提升了学校教学的实践性,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果,这是一般实验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

(3)形成以竞赛为引导,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特色,达到培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通过以赛促教,将税务系列课程教学同比赛无缝连接,使教学、实践形成了一个系统。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将使学生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造了一种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的引导机制。

把竞赛作为一个结合点,将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支持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对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社会综合素质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5)探索出一种成功的税收教育人才培养、人才发现的模式。

税务精英挑战赛是一种实践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的特殊形式的“考试”,主办企业通过这种特殊考试发现人才,招聘人才。正是由于税务精英挑战赛对参赛学生素质要求的特殊性,使其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并对造就新一代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的人才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王越,韩力,沈伯弘等.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育,2005,(10):4-13.

[2] 童敏明,徐瑞东,冯小龙.通过科技竞赛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素质[J].煤炭高等教育,2005,23(3):94-95.

[3] 丁三青.中国需要真正的创业教育――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3):87-94.

[4] 陈树莲.学生学科竞赛功利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53-54.

[5] 李金平,常敏慧.由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引发的人才培养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2):74-78.

[6] 王兵,缪志农,欧方平等.从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探索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25(3):119-122.

[7] 刘翌.从数学建模竞赛谈高职数学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14):155-157.

[8] 刘海生.构筑动态专业框架优化学生知识结构――财务与会计专业教学过程管理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134-136.

[9] 李健.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强化教学与科研的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8,(9):14-15.

[10] 史永芳,王海涌.创新型人才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8):217.

企业知识竞赛方案范文4

(一)有利于培养实用性高技能人才

职业技能竞赛集中考察了相关专业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强化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整体认识。在仿真环境的高压力竞赛中,学生快速成长。在日常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压力不大,掌握知识的积极性和准确性不够;然而在比赛中,所掌握技能的每个环节都要求必须精准。另一方面,学生在校学习专业技能时很难获得企业环境的感受,学习和实际应用之间存在隔阂。但是,职业技能竞赛创设了一个模拟的企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相对接近企业要求的环境里进行竞争,同时增加学生对技能学习的实际应用。此外,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学生和校内外的教师、同学以及比赛组织方的各种接触交往过程中,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也有很大提升。实践证明,参赛学生在后续的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中,都较其他同学有明显优势。

(二)有利于职业院校明确行业企业的真实需求

近年来各职业院校都努力了解行业企业的真实需求,并为此开展了很多尝试性的工作:包括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在教学环节中加入工学交替环节,一直以来个职业院校都进行的顶岗实习,在教师队伍建设环节增加挂职锻炼等。这些努力和探索,对学校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有所帮助,但还远远不够。无论与企业进行何种方式的接触和了解,都必然受到学校地理位置的限制,只能和学校当地、至多是周边一些城市的个别企业进行交流,这样就导致学校无法对行业企业的真实需求有全面的把握,尤其是对行业企业的整体认识和发展方向缺乏认识。技能竞赛的开展都是经过与相关行业协会以及用人单位深度调研后精心设计的,普遍邀请行业企业的一线专家学者对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做出精准定位,让参赛的学校可以有明确的认知。

(三)有利于开发符合教学使用需求的实训软件

为更好地体现比赛的仿真性,各个比赛的组织方努力和相关企业共同开发更好的仿真软件和设备应用于比赛。软件公司以往多是独立开发软件,或是与院校合作开发软件,很难开发出既贴合工作实际,又符合学校教学使用需求的实训软件。目前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方多是与行业协会和教育部门合作,由行业协会或者教育部门牵头软件企业,进行针对院校需求的行业企业工作情景仿真软件的共同开发,使大批适合学校使用的教学软件涌现出来。

(四)有利于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指导职业技能竞赛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具备企业知识非常重要。比赛反映的问题多是来自企业的生产实践中,需要参赛选手应用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教师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大多数教师会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认真学习研究,加强自身的行业企业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另一方面,在竞赛内容方面,由于比赛方的精心准备和筹划,更好地体现出了行业企业的实际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比赛过程中,也同时学习其中的相关内容,对自身的培养和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五)有利于检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技能竞赛已经成为检验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平台,不仅全方位检验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还可以检验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对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职业技能竞赛中,首先体现出来的是指导老师对比赛的理解,对行业企业以及对职业技能要求的认知。只有指导教师有明确清楚地认识,才有可能对参赛学生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指导,进而在日常教学中将比赛的内容和精神贯彻到教学当中。在比赛中,参赛选手所表现出来的竞赛能力,不仅仅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的结果,同时也是日常教学的集中体现。因此,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可以同时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六)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技能竞赛的开展,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校企合作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和学校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在技能竞赛的开展过程中,企业和学校之间以技能竞赛为契机,在赛前和赛后会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沟通,创造了很多学校和企业交往的机会,为校企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竞赛前,学校为准备比赛,指导老师常常带队深入企业一线环境学习,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比赛中的各种场景的由来和目的。有些企业为了扩大影响、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也会以各种形式参与技能竞赛,为竞赛的组织方提品、设备、软件支持等。在竞赛过程中,企业代表也会通过观察、挑选本企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影响职业技能竞赛作用于教学的因素

职业技能竞赛对教学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这种作用要影响到教学环节,使每个学生受益,还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度有限

从校内选拔,再到各级比赛,虽然在层层选拔过程中,很多同学参与其中,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何种层次的比赛,最终能够参加竞赛的只能是极个别的“优秀”学生。对于大多数在校学生而言,职业技能竞赛离他们有着遥远的距离,即使是很多院校开展的校内竞赛,也不可能做到全员参与。这是竞赛本身的性质要求的,全员参与的是考试,不是竞赛。所以竞赛只能使极少数学生受益,普通学生无法直接获得职业技能竞赛所带来的意识改变和自身能力的提高。

(二)院校及教师参与不够

最具有指导意义的部级竞赛只能是个别院校参加,大多数学校的选手在省赛阶段就被淘汰,根本无缘国赛,无法真实感受到国赛中展现出来的行业企业最新动态。这样就导致优势院校能够获得政府和行业企业传递的各类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而其他院校则很难获取这些信息。这种情况导致技能竞赛的引领教学的作用大打折扣。

(三)专业覆盖范围有限

职业技能竞赛只能针对相关专业的主要技能进行考核,无法做到全面的覆盖。各学科涉及的专业知识都非常广泛,而技能竞赛在短暂的比赛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的专业知识都融入到比赛当中,只能是就专业的主要要求进行考核。因而职业技能竞赛不是万能的,所体现的只是其引领性。而在日常教学环节中,除了要将这些突出表现行业特点的技能、知识传授给学生外,还要将大量的基础性的、拓展性的知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四)职业技能竞赛的引领作用有限

有些竞赛的组织方仅仅看到竞赛本身,忽视了竞赛的引领作用,甚至有些比赛的组织方为了增强比赛的竞争性,在比赛前乃至于比赛后都对比赛的内容、方法以及一些相关细节进行保密,或者说公开的程度不够。这样就导致参赛队伍的选手和指导教师很难对比赛有全面的认识,大大降低了竞赛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有些学校的领导只看到竞赛成绩给学校带来的荣誉,没有充分认识到技能竞赛对教学的巨大引领作用,为了比赛而比赛,没有很好的把技能竞赛的作用转化到教学当中。比赛指导教师也把比赛的指导看做任务,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只关注比赛本身,没有将比赛的内容和思想及时转化到教学中。

三、以职业技能竞赛推进教学模式创新的路径

(一)将竞赛体现的指导思想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顶层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书面保证,更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建立专业标准的载体。每个学生接受的教育培养都是以此为基础的,具有普遍意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以人才市场调查和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基础、以企业需求和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思想,坚持科学合理、务实够用的原则,密切结合企业岗位设置和企业岗位技能的需求,为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通过职业技能竞赛,认真领会行业企业发展方向,认识到人才培养既包括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较强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又必须与未来的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将这些思想和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使每个同学在受教育阶段都能得到技能竞赛带来的指导作用。

(二)将竞赛内容分解到课堂

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指导教师是将技能竞赛的作用转化到教学的最关键、最直接的环节。竞赛指导教师大多是一线教师,在指导竞赛之外,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在日常教学一线,直接面对所有学生的教学工作。指导教师是竞赛的直接经历者,对技能竞赛的感受最深,对竞赛内容的了解最直接,可以把竞赛中的具体内容根据教学需要分解到课堂,在特定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教师直接展现给所有学生。

(三)多方位交流,充分理解竞赛精神

竞赛指导教师是竞赛最直接的接触者,但是指导教师毕竟只是一两个人,无法将其在竞赛指导过程中的感受全面传达给其他教师,由于个人认识的局限性也不能对职业技能竞赛所要表达的指导性有完整的把握。因此,需要各种方式的交流,补充、拓展由技能竞赛带来的各种先进理念和标准。通过参赛师生交流,可以更详细地理解竞赛的细节,了解学生对竞赛的理解,在日后的教学中可以更有针对性。通过校际交流,特别是向一些参加高等级竞赛并取得良好成绩的院校交流学习,可以弥补对一些观念认识的不足。通过校企交流,可以参考比赛情况,结合生产实际,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的现状和需求。

(四)多角度展示高等级竞赛

职业技能竞赛在比赛内容上体现出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以企业的生产经营岗位所需要的实际操作技能为考核内容,以企业对岗位技能的要求为考核标准,较为全面的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尤其是高等级的竞赛,因其对各个相应专业的巨大指导意义,要运用各种手段展示给职业院校。展示的内容包括比赛设定的标准及其设定的原因和目的,比赛涉及各种项目的内容、方法、评判标准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甚至要说明比赛过程中哪些项目是与真实工作有一定差距的,让选手和指导教师有明确的认识。此外,要让参加比赛的院校有明确的认识,更要让无法参加比赛的院校通过这种展示,了解和感受技能竞赛所引领的行业企业发展方向和现实的行业企业生产标准。

(五)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

企业知识竞赛方案范文5

广州汽车后市场对汽车技术服务及营销岗位的持续充实,使得深化高职院校《汽车营销基础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提高。本院汽车服务与营销专业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导向,从对大赛规程的认识、《汽车营销基础与实务》课程改革的思考、校内汽车营销技能竞赛常规化三方面确立课程改革创新方案,学生通过课程与常规化的校级竞赛反复训练,适应岗位的素质有所提高,有效实现以赛促改、以赛促学。

关键词:

课程改革;技能大赛;创新方案;素质提高

一、对全国高职组汽车营销技能大赛赛项规程的认识

近年,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师持续进行多年的汽车营销赛项目进行研究。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委员会组织举办高职组汽车营销赛项,大赛设置四个子赛项:汽车营销知识竞赛、汽车营销基本技能竞赛、汽车试乘试驾竞赛和汽车销售综合技能竞赛。每个参赛队均要完成所有子赛项,每个子项中参赛队的两名选手都要上场,分担不一样的竞赛内容。子赛项一为理论知识竞赛,通过人机互动的形式进行,检阅选手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领域各个岗位所应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中汽车构造、汽车营销、汽车文化占分比例较大。子赛项二为汽车营销基本技能竞赛,通过计算机从商务汽修、商务汽配、商务汽车贸易服务、车险承保、车险理赔和鉴定评估等6个主要业务流程竞赛内容中随机抽取三项,检阅选手的岗位操作能力和应对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项占分比例一致。子赛项三为汽车试乘试驾竞赛(顾客试驾),通过人车互动的形式进行,检阅选手对试乘试驾流程的掌握与执行情况,重点评价集中在选手B对车辆卖点进行动态展示推介。子赛项四为汽车销售综合技能竞赛,通过人景互动的形式检阅选手对整个销售流程的熟练程度和面对不同类型的顾客进行销售沟通的能力,其中展厅接待、需求分析、产品推介以及异议处理等流程的表现作为主要评价内容。比赛期间汽车销售综合技能评分要求参照《一汽大众销售流程》中规定的工作要求实施。四个子赛项中,两个机试,两个面试,面试占比60%;从赛项内容设计课件主要比拼学生在专业技能、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方面实力,对两名参赛选手能力要求相当,充分展现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职业技能大赛推动《汽车营销基础与实务》课程改革的思路

本专业以大赛的标准为参考,并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关于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对专业核心课程《汽车营销基础与实务》确立如下课程改革方案。

1.课程设置对接职业标准,部分课程有效整合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文件关于课程设置对接职业标准的要求,专业教师通过对广州市57家汽车销售企业进行人才需求的调查,及中期召开的行业内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会,对专业内课程进行重新规划与整合。将原来的《汽车推销》及《汽车营销基础》课程整合成“教、学、做”一体的《汽车营销基础与实务》课程。依据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主要专业岗位的职业标准,详细规定该课程内容安排,确保满足学生日后主要工作岗位的质量要求,同时设计的课程内容必须达到技能大赛主要赛项训练的目的。由于课程涉及的内容综合性强,应为“课证融合、能力递进”课程体系中的职业综合能力课程主要组成,于第五学期开设并需要112学时,衔接资格考证培训,以验证职业标准对接的效果。

2.完善理论课程内容建设,丰富实践教学环境国赛赛项设计启示本专业应转变以往的课程设计内容。整合的《汽车营销基础与实务》课程,在原有的汽车营销基础理论以及汽车销售实务两大模块中,营销基础模块增添综合汽车后市场技术服务领域的商务汽配、商务汽车贸易服务、车险承保、车险理赔的内容;以上部分内容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先修课程(如《汽车保险与理赔》)已经进行学习,因此,此处以国赛评分形式,选择综合性案例实操内容进行开展。销售实务模块以汽车整车真实销售过程中的整体服务流程为依据,除展厅接待、需求分析、车辆产品推介、试乘试驾及异议处理、报价和达成交易、新车交付等课程项目外,增加衍生服务、精品配件销售、二手车销售以及商务车销售等内容。课程开展不仅能利用校内的整车营销实训室作为主要实践教学环境,同时利用每年11月份在广州举行的大型车展契机,丰富实践教学场所。课程开设于第五学期,车展期间大部分经销商都需要大量的销售人员,可借助此机会让学生分批参加部分经销商的展销实践,以丰富其实践教学环境。

3.加快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与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国赛赛项使用人机互动的项目占比一半,为了让学生熟悉计算机学习的比赛环境,该门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开放网络教学资源环境,把技能大赛的教学形式贯穿到常规教学中去。其一要加快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丰富资源类型,除了常规的课程介绍、电子课件、学习手册、授课视频、示范视频等项目外,同时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栏目,学生可在资源课程平台上查阅每一项目的任务书,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后可在线与教师交流,上传项目作品;还能通过教师组织的在线课堂,进行课下学习,观看微课、查找学习资料(上传案例分析)、测验、聊天,参与投票,师生对作品进行互动评价等。教学资源建设同时加强教材建设,尤其是与技能大赛训练项目相匹配的项目化的理论基础教材以及实训教材的建设,不断补充与主要岗位相适应的新案例及新知识点。4.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采用项目教学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持续推进以任务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化教学为主要课程教学改革方向。教学开展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出学习任务——分析问题组织分工——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最终方案”这样的步骤,实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综合实践能力,以应变技能大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综合性问题。课程分为13个项目模块,每个项目模块下都设立相应的学习任务,并要求学生以2-4人为一个小组完成任务及提出最终解决方案,通过全班展示的过程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临场发挥能力;教师及学生根据方案展示的内容及时作出评价,以帮助小组成员形成进一步的修改意见,再次经过探究解决问题思路,提出创新方案。在连续两年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发现,环环相扣的项目模块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学生通过团队的协作,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操作,锻炼其思考力以及创新力。5.改变课程评价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往往需要通过合适的课程评价方式来验证,改变课程评价方式势在必行。改变传统的试卷笔试三七分的形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案:考核分成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通过合理地设计分数比,考核目标突出能力提升,既考察单项能力也考察综合素质。过程性考核占比50%,主要由小组活动(40%)、课堂提问(20%)、课后作业(20%)、考勤(20%)构成。终结性考核占比50%,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一为学生小组最终提交的营销策划方案的教师评价(60%),二为学生在校级技能竞赛的表现(40%)。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师生共评的方式,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校内汽车营销技能竞赛常规化设置

为了遴选优秀的学生作为可参加国赛的储备人才,帮助学生积累比赛经验,检验及巩固课程改革的效果,本专业以校内汽车营销技能竞赛常规化作为自身的练兵之道,以巩固《汽车营销基础与实务》课程改革效果。每年定期举行以机电工程学院汽车应用技术教研室牵头,学院汽车车迷协会主办的汽车营销技能竞赛。

1.比赛依据国赛的赛项设置,结合学校场地和设备的具体情况,设置汽车营销基础知识竞答、汽车整车销售综合技能竞赛(试乘试驾及衍生服务除外)、汽车常用用品销售综合技能竞赛三个项目。比赛过程模仿国赛,以团体赛进行,每支参赛队由两名成员组成。分为风采展示(占分10%)、营销基础知识竞答(占分30%)、汽车整车及用品销售综合技能竞赛(占分40%)、场外答辩(占分20%)四个主要环节。2.努力寻求大赛支持方以促进校企合作常规化的校内技能竞赛可寻求进行校企合作或者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的企业提供帮助和支持。

(1)可丰富比赛用车及比赛用品的种类,让学生更广泛认识汽车产品;

(2)可以以较为丰富的奖品吸引更多的选手参赛以达到大面积遴选优秀选手的目的;

(3)更紧密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企业管理人员更直观地看到课程改革及专业建设的效果,增加进一步合作的信心以及拓宽校企合作的模式;

(4)通过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帮助发现《汽车营销基础与实务》课程改革中可能存在的不足,通过进一步更正与完善,对学生今后无缝对接职场起到了积极有效地推动作用。基于技能竞赛的课程改革应当是把技能竞赛的准备适时地融入正常的教学模式当中,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为学校教学课程改革发展提供动力。上述课程改革方案在学院13年级实施半年,学生适应岗位的核心能力均有所提高。今后,应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更进一步推进与企业的合作,培养适应企业社会实践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鞠锡田.基于“倒副理论”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30-33.

[2]黄银秀.职业技能竟赛与教学质量关系初探[J].科技视界,2013,(4):13.

[3]陈兰丽,胡宏铎,李新生.技能竞赛与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3,(16):251-252.

[4]谭克诚.基于技能大赛推进汽车服务与营销专业建设——以汽车营销赛项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2):273-274.

企业知识竞赛方案范文6

 

职业教育逐渐走出了传统高等教育的学科教育体系,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规划是要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并提出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来提高教学质量。职业技能大赛,既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手段,又是加强校企合作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

 

1 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体现,包括专业、课程建设,实训条件和实训内容的建设和制定,教师团队的结构和建设以及课程日常的教学工作等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是可以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来实现的,可见职业技能大赛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得职业技能大赛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结合成为必要。

 

1.1 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与技能大赛相结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技能大赛的项目设定是在充分调查市场的基础上,将当前先进的物流硬件设备与运输、仓储和配送等前沿理论进行深度融合。大赛项目的设置,一方面,可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也与职业技能标准相契合。这样,通过对大赛项目的理解和实施,可以更好地对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标准进行准确定位,同时可以针对市场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实训项目,从而达到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

 

1.2 将物流职业技能大赛与教师团队建设相结合,强化人才培养方案

 

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参与主体是学生,但是真正的实力较量是教师团队的较量,因此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是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多年来各高职院校一直重视“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措施来实现。一是“传帮带”制度,对于新进教师安排有经验的老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指导;二是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的运营的相关过程,提升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引进行业或企业的人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大赛和实验实训。通过教师团队的建设,使得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更有保障,从而达到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效果。

 

2 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作用

 

2.1 以赛促学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是高考中分数比较低的一部分学生,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不爱传统的学习,但是动手和实践能力比较强。如果还是采用学科教育体系,无疑就将这部分学生的缺点放大了。而通过技能竞赛,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改进了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信心,并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成就感使得学生信心逐步提高,因此,技能竞赛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2 以赛促教

 

将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按照科目分类之后融入课程标准中,“课赛相融”需要对原有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打破以理论课和课堂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突出技能教学和岗位实践。将每一门专业课都体现出技能大赛的相关能力要求,同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加竞赛项目的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将大赛由传统的少数师生参与转变为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普及化转变。

 

2.3 以物流职业技能大赛为切入点,优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而职业技能大赛是践行这个模式的重要平台,对于专业改革、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实施、考核评价、实训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融入大赛元素。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强化职业技能大赛方向与技能培养。有针对性地将赛事项目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同时充分借鉴大赛组织、大赛评价、过程控制等形式,完善课程实训项目的建设,充分实现“课证岗对接、学训赛相通”。

 

3 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影响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在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上提出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理念,为了充分实现这一理念,就应当着力构建基于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物流职业技能教学大赛体系,而这个体系的关键就在于三个主体的建设,即教师、学生和企业。

 

3.1 教师团队的构建

 

“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于教师的新型要求,由于之前我国单一的高等教育体系,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只具备单一的知识技能,这和职业教育的本质相差甚远。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建设,通过培训、企业实践锻炼等途径来完成。而物流职业技能大赛恰恰是“双师”能力展现的主要平台,也是检验教师是否具备“双师”素质的试金石。

 

3.2 强化学生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发挥“双证联动,半工半读”的作用

 

物流技能大赛的重要特点是不仅要比赛参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要考理论知识,以行业从业者的标准和要求,从“知”和“会”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和比赛。因此在进行学科教育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需要拿出一半左右的课时,用于学生的实践训练。

 

3.3 引企入校,将企业需求与教学体系构建深度融合

 

物流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环境建设和企业的生产运作实际是相吻合的,同时结合院校实训基地的条件而构建的,这样使得竞赛环境既能满足生产型需求,又能满足教学型需求。学校在构建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时候,密切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和职业技能大赛需要来编制实训方案。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引企入校”,将企业所需的设备和学生实训所需的设备相结合,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职业技能大赛训练基地。

 

“职业性”是高职院校物流职业技能大赛不同于本科学科竞赛封闭式模式的典型特征,这也就决定了如果技能大赛仅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来参与,就违背了“职业性”的特征。因此,物流职业技能大赛需要行业、企业和学校、学生等多方参与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物流技能大赛必须借助企业的资源条件,将实训的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融合才能发挥其作用。

 

4 结 论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将物流前沿理论和生产实践进行融合,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平台。同时可以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师团队建设相结合,对人才培养方案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职业院校师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广泛参与技能大赛,从而实现促进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三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