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化托管范例6篇

军事化托管范文1

关键词:地方高校;军队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008―02

一、军队继续教育的现实意义

1. 军队可持续发展是军队继续教育的理论依据。军队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是军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军队可持续发展在哲学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军队可持续发展在定位上,既是一个指导思想,又是一个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标准。军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有机整合的系统,其蕴涵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实现军事人才可持续发展这个核心的统领下,各要素协调运作,互为支撑,创生出可持续发挥作用的人才培养的合力。军队可持续发展在要求上,更加注重对教育的终身化、国际化、信息化、个性化和大众化思想的深层理解和认识,并且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军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实施策略,积极开展依托地方高校进行军队继续教育,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客观要求,是加强我军建设、加紧军事斗争准备,提升军队质量的必由之路。

2. 军队建设转型是军队继续教育的根本动因。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空前广泛而深刻的新军事变革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美国是这场新军事变革的先导,在美军的带动下,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印度、越南等国家先后发动了新军事革命。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推进和军队建设的转型,决定了我军教育必然要随之进行全面的改革。我军教育正发生战略性、根本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转变,其实质是由机械化军事形态下培养适于打赢机械化战争、建设机械化军队的军事人才,向在信息化军事形态下培养适于打赢信息化战争、建设信息化军队的新型军事人才转变。仅仅依靠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军事人才的发展要求,军事人才必须依靠继续教育来实现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拓展。继续教育是一种适应时代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教育形式,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3. 军事人才素质要求提高是军队继续教育的直接动力。不同战争形态对人才素质有着不同要求。如果说冷兵器战争需要的是“体能型”军事人才,机械化战争需要的是“技能型”军事人才,那么,信息化战争需要的则是“智能型”军事人才。人才是我军建军治军之本,也是赢得未来战争的关键因素。当代军事领域的竞争,说到底是军事人才的竞争。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无论军事理论的思想如何正确,武器装备的性能如何先进,编制体制的结构如何科学,都不能改变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一法则。战争形态、作战方式、战斗力结构以及武器装备科技含量决定了军事人才队伍的素质和结构,从而直接影响军队教育的发展。军队信息化建设对军事人才个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新型军事人才个体必须具有良好的科技素质、信息素质、创新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而且对新型军事人才队伍的群体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军事人才个体素质要求的变化和军事人才队伍结构的调整,直接推动军队继续教育的发展。

二、军队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

军队继续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必须遵循“科技强军”的指导思想,为部队培养复合型军事人才。军队开展继续教育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 基础知识的培训。基础知识的培训就是对部队干部进行外语、计算机、法律、历史、哲学、军事知识、管理知识等大学基础教育内容的培训,目的是打牢部队干部的知识基础。

2. 各种岗前培训。对变动工作岗位的军事人才进行岗前培训,学习本岗位工作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以便其能尽快适应工作需要。

3. 改善知识结构。我军干部按所从事的工作方向可分为专业技术干部和指挥管理干部。随着高技术装备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动的各个方面,要求军事人才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对本专业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指挥管理干部的高科技知识水平,提高专业技术干部的管理知识水平,培养复合型军事人才。

4. 提高综合能力。在高科技条件下,未来军事斗争的发展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将是瞬息万变的,这就要求军事人才必须具备五种能力,即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指挥能力。

5. 新技术的培训。随着新的武器装备不断装备部队,为使这些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必须培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新装备技术的新型人才,这也是目前我军继续教育对军事人才进行新技术的培训。

三、依托地方高校开展军队继续教育的途径

1. 依托地方高校,着眼科学发展,探索对军事人才进行在职培训和高学历教育的路子。长期以来,我军院校和地方高校一直执行着各自独立的教育体制。应积极探索依托地方院校培养军队在职干部的方式方法,尤其是大胆创新依托地方高校,培养军队专业技术干部和依托中央党校、各省级党校培养政工干部的新模式。同时,要相应地加大军队高学历干部的培养力度,在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生中通过自愿报名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选拔培养对象,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军政训练,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军队院校或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也可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符合录取条件的本科毕业生中选拔对象,定向为军队培养研究生,或办理入伍手续后作为军队在职干部培养。

2. 开展信息化教育,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军队继续教育的综合效益。当前,部队的网络建设存在着发展不平衡、标准不统一、使用效率低等问题。我军官兵文化水平不尽如人意,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官兵在新装备训练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需要立即得到解答,在业余组织的高科技知识的学习所遇到的问题也迫切需要得到解决,而院校教育存在着办学周期长、承训能力有限、官兵脱离岗位学习难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我们要积极依托地方高校资源,充分发挥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积极开展信息化教育,建立军地联通的教育教学网络平台,将分散在各院校、部队的教育训练软件和数字化信息资源集成,充分利用现有的一流师资、教学实验设备和系统网络优势,实现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教学。军队网络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和地方高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网络链接起来,使双方在教育资源上充分共享,为军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随着信息化教育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教育训练网络,架起高校与部队之间联系的“桥梁”。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享、优势互补,缩短教育训练周期,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继续教育的综合效益和整体水平。建立网上数据库和图书馆资料库,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

技术的优势,突破单一的院校教学模式的限制,实现跨学科、跨地区乃至跨国界的资源共享。利用信息化教育所具有的开放性、即时性、交互性、高效性、先进性等特点,来弥补院校教育以及函授教育的不足。信息化教育将是我军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官兵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

3. 加强制度建设,实施规范管理,形成军地共育新型军事人才的良好局面。制度问题是带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问题。依托地方高校对军事人才进行继续教育,首要问题是要不断完善和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军队和地方的教育领导机关要加强协调,通盘考虑,形成育人合力。通过协调机制,加强依托地方高校对军队干部进行继续教育的制度建设,使区域性的军地协作关系科学化,从而提高军事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招生、选拔和学习监管的各环节中,军地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科学制订培养计划。依靠法规制度,强化组织领导和管理,努力形成军地共抓新型军事人才的良好局面。制定和完善军地各级部门抓人才建设的相关制度,以法规的形式,明确军地各级、各部门在人才培养上所应担负的职责;切实加强管理,克服选人、育人、用人、管人上的随意性,形成爱护人才、吸引人才、培育人才和公正用人、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激励机制,积极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外部环境;营造用事业留人的环境,真正做到让想干事的人有事干,能干事的人干大事;营造用待遇留人的环境,真正做到使一流能力、一流绩效的一流人才得到一流待遇;营造用关爱留人的环境,真正做到在政治上爱护人、工作上支持人、生活上关怀人、人格上尊重人。通过完善军地共育责任管理法规制度建设,实现军地共育人才的法制化和规范化,从而提高军事人才的继续教育效率。

依托地方高校开展军队继续教育,是我军军事教育训练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它体现了开放教育、合作教育等先进教育思想,反映了联教联训、合力育人的本质要求,对于促进军队教育训练改革,提高教育训练水平,加快做好军事斗争准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若冰,杨树旗,张启华,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方略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

军事化托管范文2

[关键词]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132 — 02

“国防生是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为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根据军队建设需要, 由普通高等学校参加国家统一招生考试中录取的学生或在校大学生中选的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军队工作的学生。”〔1〕新形势下,培养军政兼优、使命坚定、政治思想优秀的合格国防生,是对普通高校依托培养工作的根本要求。科学判断国防生培养工作的内涵特性、突出军营文化教育作用、建构合力教育体系是提高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应有视角。

一、国防生教育培养的内涵特征

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后备军官,是党和国家从适应世界军事变革和加速我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战略高度做出的科学决策,是赋予承担这一任务的普通高校的政治任务。依托培养工作有着特定的内涵意义。

一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党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作出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正是贯彻这一精神的具体举措。因此,这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其工作内容、模式和标准等均表现出政治性强、使命艰巨、责任重大的特点。二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依托培养工作要达到军队人才素质标准的目的,需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考虑工作开展。把突出高校优势资源与个性特点结合起来;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素质需要与军队人才特殊能力需要结合起来,通过深入、全面、系统的工作,建立起适应国防生培养的制度、师资、教学内容、科研平台、特色育人方法等,从而形成科学、完备培养模式。 三是一项创新的工作。我国依托高等教育培养军事人才起步较晚,培养的目标、模式、方法尚需要进一步在实践工作中探索。工作的创新开展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深入探索军事人才的培养规律,研究军事人才的特点、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的伟大任务、探讨深化政治思想教育的路径、融合选取中西方国防生培养的经验,是创新这项工作的基本内容。

二、国防生思想政治素质能力与教育实效分析

国防生是人民军队的后备力量,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特殊人才。思想政治素质是第一素质,笔者认为其内涵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度的政治觉悟。政治立场坚定,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色,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完备的理论素养。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熟知党史军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科学认识和掌握形势政策。三是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有良好的军人道德品质,能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积极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四是丰满的人格素质。不怕牺牲、勇敢顽强、乐观向上,敢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有一往无前的胜利精神。

目前,国防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其课程设置、内容、评价体系和模式方法都有了创新发展,各教育机构和系统更加重视。但从实效性上评判,尚需进一步探索提升。国防生的政治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和战斗作风还与入伍第一任职能力要求有很大差距。同时,从教育培养工作来看,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效益较低;激发和促进国防生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的积极性的教育空间还需进一步拓展;传统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角色彩还仍然浓厚;模式新、方法新、载体新的教育路径还待进一步探索。为此,我们需要深化对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探索,寻求提高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三、创新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结合国防生特殊的政治要求,以大学校园文化为基点,积极培育军营文化,充分融合不同教育资源、建构合力育人模式是提高国防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应有路向。

(一)审视军营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异同点,强化军营文化培育

一般来说,“学校文化是指某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环境风貌的整合与结晶,它表现为某所学校的‘综合个性’ 。” 〔2〕一般来说,校园文化的共性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真理追求的学术精神。为学之道在于识真理、求真理、实践真理,这是文化传承之根本。二是开放自由、兼容并包的多元思想。“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大学是文化的交锋地、思想的碰撞园、人文的融合区,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开放、宽容、包容等特征是大学生命所在。三是创新精神。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新氛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大学本然特色,是促进教育发展、育人水平、文化繁荣、知识更新的重要推动力。四是引领思想、服务社会的职责意识。大学是思想的发源地、积聚地和辐射区,是思想引领的桥头堡和大窗口,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发扬者和传承者。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实践于社会是大学的职责所在,服务能力、服务意识、服务精神是考量大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条件。

“军营文化是军营特有的精神风貌、政治信仰、道德品质、传统作风、价值观念、娱乐活动等方面的总和。”〔3〕军营文化建设于军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培育和成熟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和军队服务人民的政治要求是军队文化的灵魂所在,严格的纪律意识和勇敢顽强的必胜信念是军队文化的主要特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是军队文化新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和军营文化的育人对象都是当代大学生,文化育人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因国防生和普通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在标准和尺度有所不同,所以在文化教育的要求上也有所区别和侧重,在异中求同,在同中求新。一是突出军校资源融合。突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师资队伍的力量,深化国防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培育。通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标准、加强专家学者引领、建立人生导师负责等,不断提高国防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二是创设军营环境。普通高校一方面要重视环境文化差异研究,突出学校本身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借鉴军事院校的培育模式及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以国防生未来任职思想政治素质为需要创设军营文化环境。通过军营环境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建设高校国防生军营文化区。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深化教育内容、优化教育环节、丰富教育实践,不断提高军营文化的育人质量和水平。三是搭建实际平台。通过社会实践、军队实习、科学研究、志愿服务等实践平台,突出引领思想教育、战斗精神培育和军魂意识锤炼,促进提高国防生军政素质。

(二)选取有效管理模式,为教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突出高校特色与国防生培养要求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国防生教育管理的模式实践和研究,是深化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体系。

在十几年的培养实践中,不同的依托培养高校在国防生管理模式上各不相同。从宏观上看,基本是集中、分散与分散集中结合三大类管理模式。集中管理类似于“校内小军校”,让国防生单独居住、学习、训练。分散管理与普通生的管理模式一样,主要突出以班级为主,突出大学的管理模式展开教育。集中与分散结合模式突出专业文化分散学习,日常管理和军政训练的相对集中。从微观上看,有部分高校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成立国防生依托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后备军官学院、国防生自我管理的模拟营或党总支等,加强国防生教育管理体制。这些模式的优劣、科学与否,目前尚未有正确的统一定论,推广和指导作用并不明显。笔者认为,在把握以促进军事人才素质培养最优化的基点上,探索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易于日常管理,适于培养的模式,还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并且要突出国防生群体的政治思想素质标准与大学教育规律的科学结合,在科学有效的教学体制、管理体制、军营文化教育体制建构上求深入,才能保证国防生的教育培养的路向更正确,管理模式更成熟,管理制度更科学。

(三)整合支持体系,突出教育合力

高校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资源丰厚,可谓处处皆教育,时时有教育。科学、合理、有效的整合这些资源优势,形成教育链、教育源和教育系统作用于国防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保证教育的多样化、系统化和实效性。

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支撑体系上求成效。第一,突出国防生党团组建设。以管用、有利于教育的模式加强国防生党团组织建设。把国防生党团支部建设作为加强国防生政治思想建设、军营文化建设和个人能力水平提升的平台,保证人人得到锻炼,得到提升。在实践中,科学设置党团支部,按军人党员的学习内容、教育内容和实践内容开展支部活动,促进国防生提升党性锻炼和军魂意识培养。第二,提升国防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效益。创新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与学习制度,针对国防生思想实际,着眼于未来战场对国防生的素质要求,以全新的视角整合优化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尤其要精选精编我军历史、军事理论和军人道德修养、军人心理学等内容,进入教育系统,列入教学课程,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学习成绩,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深化国防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主抓手和主平台。第三,突出日常管理的助推作用。加强日常养成抓作风,日常生活抓榜样。通过严格执行军人一日生活制度和军人意识培养,在日常管理中营造浓厚的军队管理氛围和、培育丰富的军营文化元素。

另一方面在教育合力形成上求成效。第一,突出驻校选培办的教育职能。中国人民解放驻校选拔培训办公室要加强军政训练的课程设置、时间安排、组织协调和师资队伍建设。军政训练课程要进入教学系统,列入高校教学计划,军、校各级机构要做好军政训练课教学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制定量化考核与定性考核标准,保证课时不少、内容不少和效果显著。第二,用好国防生部队当兵实习锻炼好时机。军队一线具有我军优良传统和军营文化积淀的优势,而且形成了符合我军军事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的成熟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抓好国防生入部队基层当兵锻炼和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铸牢军魂,提升素质。第三,强化综合素质培训中的辐射作用。以国防生第一任职需要加强国防生人文素养、演说读写、协调指挥等综合素质培训和实践,在培训和实践中促进国防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育和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钟庆杰, 尚晓军,李维启.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03) .

军事化托管范文3

关键词:武器装备;装备采办;委托;西方发达国家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246-03

武器装备采办委托作为一种经济管理的手段,具有一定的自然属性,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性。美国等西方国家成熟市场经济下武器装备采办中的委托关系理顺得比较好,武器装备采办委托运行中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创新,为我所用,迅速提高我国武器装备采办效益,加快武器装备建设的步伐,是我们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

一、西方发达国家武器装备采办委托特点

市场经济条件下, 武器装备采办是国家授权的军队武器装备采办部门为委托人,委托人根据国家武器装备采办计划,使用国家拨出的专款,按照公平、效率和协商的原则,在竞争择优的基础上,以合同的方式委托具有资格的承包商(人)研制生产,同时,对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维修保障等全寿命过程实施监督,为国家购买武器、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器材等装备。西方发达国家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适合本国较为健全的武器装备采办委托关系。

1.委托人是独立法人代表,实行集中统一决策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武器装备采办中,委托人是独立法人代表,国防部实体化,军队在总统和国家立法机构的宏观调控下,独立行使包括全寿命周期全部活动在内的武器装备采办职能,避免了多部门的相互牵扯和推诿,在事实上确立了军队在采办中的主导地位。如美国,国防部负责采办和技术的副部长全面领导军队武器装备采办,包括制定政策和计划并监督实施,组织预研、型号研制、采购、试验鉴定、维修保障等工作[1];计划项目与采办经费(包括武器装备购置费和必要的科研生产基本建设费、技改费)直接下达给国防部,由国防部负责如何最好地利用这笔经费按时、按质、不超经费地获取武器装备。这样,国防部作为委托人就牢牢把握武器装备发展的主动权。

虽然由于国情的不同,西方国家在具体的管理体制上不尽相同,比如,美国和俄罗斯实行国防部统一领导和三军分散实施相结合的武器装备采办管理体制,而西欧各国由国防部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三军不设管理机构等[2]。但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点:其一,国防部行使采办职能时,除了受国家法律法规、总统和政府政策的指导外,基本不受政府其他部门的干扰;其二,国防部的统一决策职能无可撼动。这两点对于军队独立行使采办职能,塑造责权利统一的委托人主体,发挥军队采办的主导作用,保证全军武器装备采办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提高采办效益,十分关键。

2.人通过各阶段和各层次的竞争产生

为提高采办工作的综合效益,在全系统全寿命的管理框架下,西方国家要求在武器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的各个层次和各个阶段都要引入竞争。美国2002年6月版的《联邦采办条例》要求,在武器系统、分系统、部件、零用备件和劳务等各个层次要最大限度地引入竞争。英国国防部规定,当主承包商或转包商对国内拥有有效垄断时,牵头公司对转包合同实行由英国国防部仲裁的竞争投标。法国国防部实行竞争采办政策和公开招标制度,当主承包商一级不能开展竞争时,就要保证在转包商一级开展竞争。德国国防部规定,武器装备主承包商必须向军队采购部门提交详细的转包计划,为了扶持中小企业,军队要求主承包商必须将承包计划的20%~30%转包给主承包系统外的企业[3]。

不仅如此,随着近年来全系统全寿命管理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都开始在武器装备训练、武器装备保障领域以及相关的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例如,美国防部颁布《基地级维修合同竞争政策指南》规定,在维持军队足够的核心维修能力的基础上,允许私营企业参与军队基地级维修(也称“后方维修”)的竞争。凡是无需由核心能力来完成的基地维修工作必须通过竞争来完成。

为了有效开展竞争,各国都注重在采办策略和采办体制上进行创新。比如,美军十分注重强调竞争中的总体最佳效益,而不只追求“最低报价”,以防厂商钻空子;为充分开展竞争,美国国防部局以上各部门都设有“竞争代言人”,负责为竞争创造条件;建立非竞争申报审批制度;注重维持一定数量的国防承包商,并吸引民用部门企业参与,加强国际竞争,积极维持竞争态势,等等。通过“自由和公开竞争”原则选择承包商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有效改善委托人在武器装备采办中所处的信息劣势地位,并降低武器装备发展中的技术风险,提高采办效益,促进武器装备建设的快速发展。

3.对人实施激励型合同

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防企业大多是私营企业,它们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以及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强大动力。在武器装备采办中,军队(委托人)利用承包商(人)的心理和愿望,通过经济激励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美国《联邦采办条例》15.9部分规定[4],“给以承包商获得奖金的机会对政府是有利的,因为这样做可以其一鼓励有效地履行合同;其二吸引大小合格企业将最好的能力投向政府合同;其三保持一个有活力的工业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美国等西方国家十分注重对国防承包商的经济激励,但它的实施是有条件的,主要是通过订立合同的途径以奖励的形式实现的。美军现使用的合同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主要考虑价格因素的合同,称为“定价合同”;一类是主要考虑成本因素的合同,称为“成本补偿合同”。这两类合同又可分为9小类。大致按照人承担全部成本风险到委托人承担全部成本风险的规律排序的。定价合同分为固定价格合同、定价加奖励合同、随经济调整的定价合同和逐段定价合同。成本补偿合同分为成本合同、成本分担合同、成本加定酬合同、成本加鼓励金合同和成本加奖金合同。

武器装备采办合同的多样性,为美军选择适当、科学的合同类型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发挥采办合同对人的激励和约束功能,保障军队的采办利益。这样一来,与我国的武器装备合同严重缺乏激励,人设法寻求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成本最大化(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不同,美军的做法既保证了军队采办利益的实现,也实现了对承包商的约束和激励,使承包商在可能的较高利润率驱动下,努力以最好的技术、最高的质量、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进度满足军队所需。

4.对人实行资格审查和动态管理

西方国家对国防承包商一般不实行许可证制度,但实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和动态监控。例如,美国实行“具备资格的承包商名单”和“不具备资格的承包商名单”登录制,对合格承包商登记造册,通过“一事一审”方式选择承包商。当一项武器计划经国防部批准并得到国会的拨款授权后,即由负责该武器装备项目的军种招标书(内容包括性能指标、经费预算、进度要求等),由承包商提出各种投标书,并由专门机构进行鉴定与评比,选择出承包商。在签订契约(合同)前,调查部门要对未来的承包商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预先鉴定这些承包商是否具备履行契约的条件。并且军队始终保持对承包商的选择权。为此,美国国防部设立了承包商选择总监、承包商选择咨询委员会和承包商选择评审委员会组成的三级承包商选择监管体系,负责对重大采办项目的承包商选择进行从上到下的监管工作[5]。

5.完备的法制法规环境

武器装备采办委托运行必须以完备的法制法规作保证。西方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制法规,并设立了执法机构,确保了武器装备采办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比如,美国建立起比较完善、层次分明的武器装备采办法规体系,不仅包括国会的法律法令,行政部门的条例和规定,还详尽规定了政策依据和指南,相互配套、相互协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美国国防部设有法律事务局,各军种也设相应的军法局和法律总顾问,从事立法监督。据统计,美国有关国防部采办的法律条款有近900项,其规定几乎覆盖国防采办管理的方方面面。主要立法有:《武装部队采购法》、《国防合同法》、《合同竞争法》、《国防生产法》、《国防工业储备法》、《联邦采办条例》、《国防部补充条例》及三军补充条例等,确保了国防科研生产合同竞争有序。与此相类似,法国和英国等颁布了相关的国防采办法律法规。除此之外,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在保持现有法规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同时,各国还注意对采办法规的及时修订和补充,以维护良好的法制法规环境。

二、健全我国武器装备采办委托关系的制度保障

建立军方主导的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武器装备采办体制是我国武器装备采办委托运行的方向[6]。针对我国武器装备采办制度的现实,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武器装备采办委托运行需要的制度保障。

1.建立新型的“管理线条清晰、集中统一领导”的武器装备采办组织体制

第一层是决策层。在我国现有国防体制上,即在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在总参、总后、总装基础上建立联合需求监督委员会、国防规划与资源委员会、国防采办委员会。第二层是管理层。由总装备部综合计划部负责武器装备采办的系统规划和宏观管理。第三层是执行层。由军事代表局及型号项目管理机构组织,负责武器装备采办任务的具体实施。

2.建立国防承包商市场准入制度[7]

选择承包商,比激励承包商更为重要。作为激励对象的承包商,必须按照市场准入制度进行严格筛选,以确保其能力,使真正具有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的企业成为国防承包商,并受到高利润激励。按照信息经济学的逆向选择理论,市场竞争选择承包商是选择合格承包商的根本保证。一般而言,国防承包商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包括三方面:一是条件进入,建立武器装备采办承制资格审查制度;二是渠道进入,建立武器装备研制生产招标和竞争择优制度;三是市场退出,建立武器装备需求牵引制度。

3.建立科学的人激励约束制度

激励制度的设计要将监督制度的完善与诱使承包商尽可能多地披露其私人掌握的信息的制度结合起来,使得合格的承包商在激励的驱动下能够选择合乎军队目标取向的行为,真正(主动并有能力)为自己的经营决策承担风险。军队还可以在对承包商实施激励型合同的基础上,考虑一些其他激励约束制度,如市场声誉激励约束制度。好的制度比“重奖”更重要,更具有深厚持久的激励作用,可避免很多负面效应,还可能会降低武器装备采办经费。

军事化托管范文4

【关键词】国外 保险社会化 启示

一、国外军人保险社会化的主要做法

(一)法律法规健全,地位备受重视

军人保险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人应该享受的权益,将其置于国家法律的保护之下,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也是外军的普遍做法。如美国法典第38篇“退役军人的福利” 中规定了美国政府提供军人福利,主要有六大块,覆盖军人生老病死子女教育再就业住房等多方面保险和福利。而且美军在进行和参与规模较大的战争时,美国政府几乎都会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度和颁布军人保险的法律文件。

(二)依托社会资源,军地联合运作

外军在军人保险上充分了利用社会资源。在美国,有许多专门为军人及其家属办理保险业务的机构,不同的机构针对不同的群体,比如陆、空军的互助协会,主要是向现役的陆空军军官提供人寿保险;汽车联合服务协会,主要负责向军人提供优惠的汽车保险。在德国,政府的行政管理单位在各地都设有社会福利处,其任务是负责军人社会福利并给军人及其家属提供有关社会福利问题咨询。法国是将军人保险列入国家社会保险计划,由政府统一经办,国家社会保险机构中有专门的人员负责保险。越南是也是由国家社会保险机构负责军人保险的管理,通过在军队中设立军队社会保险局运作。马来西亚是由独立于军队之外的独立法人团体负责军人保险管理的,该机构隶属国防部。印度成立陆军集体保险公司,名义上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实际受陆军领导。公司设有董事会、管理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负责公司的日常工作,公司向现役和退役军人及其家属提供保险服务。

(三)保险覆盖面广,险种项目齐全

外国军人保险项目,按功能可以分为五大类:第一种是人寿险,这也是大多数国家为本国军人设立的的险种之一。例如美国军人最基本的人寿保险有7种。第二种是伤害保险,主要是针对军人职业特点,在执行任务、训练演习、发生战争时容易受到伤害而设置,如美国的战争风险保险,伤残保险等,日本军人有集体伤害保险;俄罗斯为军人设有人身保险、伤残保险。第三种是养老保险,这个保险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解决军人退役的后顾之忧,保障军人老有所养。美国在南北战争时期的抚恤金被许多学者认为是第一个国家公共养老保险金制度。

(四)利用商业保险,保障水平较高

横向对比外军的保险模式,就会发现,经济发达的国家相对来说对市场的依托越重,引入的商业保险机构的经验越多。商业保险回报率较高,引入商业保险,可以满足军人多层次的需求。如美军的《军人团体人寿保险计划》由国防部和新泽西州纽沃克市一家保险公司鉴定,军人入伍后自动参加该计划,投保金额为20万美元;俄罗斯航空航天保险公司和俄运输保险公司专门为从事航空航天等较高危险性职业设立特殊行业保险;加拿大利用商业保险建立补充保险,主要包括军人殉职保险、军人家属保险、退役军人保险;日军引入的商业保险包括《防卫厅职员集体人寿保险》、《防卫厅职员集体养老金保险》和《火灾互助及人寿互助指南》等保险项目。

二、对我国军人保险社会化的启示

(一)建立多层次的军人保险社会化体系

从外国军人保险社会化的情况来看,充分发挥社会和市场的作用,引入商业保险、竞争机制,是推动军人保险制度完善的必然趋势。商业保险机构在险种的设置,基金的运营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合理地引入商业保险,并加以规范和监管,可以节约军队相当一部分人力物力财力成本,让部队能够集中精力搞训练,这也符合军队就是为了打仗这一建军理念。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的快速增值,也为军队引入社会力量提供了物质基础。有些国家还采取了互助合作保险的形式。互助合作保险是在特定的社会群体如企业、团体、单位成员之间开展的一种保险方式,从大体范畴上看,它属于遵循自愿原则的商业保险,但有其独特的组织运作方式。推行军人保险社会化,依托社会力量,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强化社会保障功能,进一步开发社会保障资源,使之转化为新的保障力。因此,以国家社会保障为基础保障,提供基本需求,以依托团体和市场保障为补充,提供多层次需求是我军保险社会化发展的方向。

(二)完善军人保险险种,扩大保障范围

保险项目是军人保险制度的核心、主体和基本内容。从外国军人的情况看,大多数国家军人的保险水平与社会其他人员相比都要略高,险种种类全面,很多国家军人保险的保障的范围扩大到军人配偶子女等家庭成员,做到应保尽保。这一社会保障的广覆盖性,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得到了遵循,并成为一种制度设计出发点。我国军人保险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基本达到了设立初衷。但是与外军比较,无论在保险险种的设置还是在保障人员的范围上,都明显不足,应不断完善我军军人的保险险种的设置,只要是大众的需求就要满足。

军事化托管范文5

格:巨资购外械 西风压东风

自1991年独立以来,格鲁吉亚军政领导人一直非常重视军队建设,甚至不惜向西方贷款。其投入幅度对于格这样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半农业国家来说,可谓是“穷兵黩武”:2005年军费预算为1.67亿美元:2006年达到2.16亿美元,占整个国家预算支出的16%,是俄罗斯同期占比的5倍以上;2007年骤然增加至8.5亿美元,当年实际花费高达10亿美元;2008年计划进一步增至15亿美元。如此庞大的开销除维持近3万人的军队外,40%以上都用来对外购买武器装备。据格方数据,到今年年初,格陆军约有1万人,包括5个步兵旅,1个炮兵旅,多个独立步兵营,独立坦克营、无线电侦察营、工程营和卫生营各一,另有超过6500名经过训练的预备役人员。

进入新千年以后,作为北约东扩和牵制俄罗斯的手段之一,美国开始通过提供训练和帮助提高职业化水平的“软方式”提升格军战斗力。2002―2004年,美国耗资约6400万美元,派专家和教官赴格,帮助格军训练和组建第12突击营、第23山地步兵营等4个营2300余人的“样板部队”。2004年1月,现任总统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上台后,实行向美国和北约“一边倒”的政策。美国则回报以15亿美元的援助资金,并在2005―2007年实施新的“稳定作战保障”计划,耗资6000万美元为格军训练士兵3000名。今年4月8日,萨卡什维利在参观萨奇海雷军事基地后声称,格已花费数十亿美元购买武器,格军“将为自由和国家统一而战,直到取得胜利”。

格陆军和预备役人员装备的轻武器主要是苏制或俄制的产品,包括步、机枪和榴弹发射器、火箭筒等。它们是1991年前后格鲁吉亚从前苏联设在格境内的仓库中“劫收”的4.7万件轻武器中的一部分,除型号陈旧和磨损过度外,配件不足的问题也很突出,而且格鲁吉亚倒向西方后,从俄罗斯获得足量配件和弹药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因此从2004年起,来自邻近的乌克兰以及美国、以色列的各种新型轻武器和步兵装具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格鲁吉亚,替换格军原有的老式装备。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增强近程火力、提高中远距离上的精确打击能力,以及提升个人防护水平等方面,以使格军更加适应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山地作战和城市巷战。今年1月,格鲁吉亚国防部做出一项决定,格军将从美国购买5.56毫米M4突击步枪,替换装备多年的AK系列步枪。在解释此次军购时,格国防部副部长库捷利亚表示,经格军方对比分析,M4的性能比AK更好。尽管美制武器价格稍贵,但从长远考虑,M4的维修、保养费用要比AK便宜。其实这一决定背后体现出的是格急于加入北约组织的诉求,试图通过“弃俄换美”,尽快达到北约的武器标准要求,

M4是美国在M16A2突击步枪的基础上,于1983年开始为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研制的一种发射SSl09/M885弹的卡宾枪,起初称为XM4,1991年3月正式定型。M4与M16A2有80%的零件可以互换,射击方式为3发点射和半自动,最大特点是采用了有6今固定位置的伸缩枪托。从俄军缴获的实物看,格军购买的M4均是美国缅因州“大毒蛇”轻武器公司生产的。外观、性能与美军自行装备的柯尔特M4相同,但质量和可靠性均略逊一筹,前者的价格也只有后者的7成左右。不过,“大毒蛇”公司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得到过一份紧急合同,也曾为美82空降师生产4000支M4。美军现役的该型武器则都是柯尔特和FNMI公司生产的,以柯尔特居多,而且以更新的M4A1为主,特点是机匣上方取消了作为M16系列标记的提把,代之以标准的皮卡汀尼导轨,方便加装附件。M4的致命缺点是有效射程仅有200米左右,不及长枪管的M16,也不及AK系列,因此在野外特别是山地作战中,效能远不及后两者。但M4具有外形紧凑、短小轻便的优势,更适合反恐和特种作战的要求,这些优点也同样适用于城市巷战。美陆军常规部队的步兵班中,采用以M16A4为主、搭配少量M4A1的模式,特种部队和空降部队等快速反应,部队则以M4A1为主战武器。但格鲁吉亚似乎并没有购入M4A1,甚至连内红点瞄准镜、战术电筒等常用附件也不多见,看起来并不是以装备特警或反恐部队为主要目的。另外从外观上看,格军所购买的M4应是新生产的型号,枪管外的铝制隔热层都改为双层,因此护木外径较粗。

同样体现格鲁吉亚融入北约迫切心情的,是对德国G36突击步枪的采购。1990年冷战的结束扼杀了前卫的G11无壳弹步枪方案。统一后的德国仍在装备1959年定型的G3步枪,此事的德国迫切需要一种现成的武器。1993年9月,在对现有10种步枪进行反复筛选后,此前格特种部队使用的以色列了AR21无托步枪名不见经传的HK50步枪奇迹般地淘汰了奥地利斯太尔公司的AUG,在进一步改进后被命名为G36,并于1996年列装德军,HK50是HK公司在设计理念上的一次重大转变,一改该公司被奉为经典的滚柱闭锁半自由枪机原理,采用了更加简单而廉价的类似美国AR18的活塞导气结构,与M16相近的枪机回转闭锁,以及延续自HK36的可左右转换方向的拉机柄。总的来说,G36是一支综合了M16的轻便和AK的可靠性、价格却只有G3三分之二的全新高性能突击步枪。G36的另一特点是枪族化比较成功,HK公司在标准型的基础上共推出了7种变型枪,包括G36C、G36K、G36E、G36卡宾枪、G36运动步枪、G36狙击步枪和G36轻机枪,形成一个功能相对完备的5.56毫米口径枪族。格鲁吉亚装备的G36的型号只有一种,即在提把上附有光学瞄准设备的早期型G36K。该枪采用270毫米的短枪管,全枪长860毫米,枪

托向右折叠,可以加装战术电筒和激光瞄准具,常规瞄具则为框式表尺,射程350米。HK公司后期生产的G36K根据用户反馈意见,取消了并不实用的提把瞄准具。格鲁吉亚购买的G36数量不多,似乎只装备了特警部队,在俄方的战利品展览中也没有这种武器。

在格军的武库中,和G36K一样稀少却又真实存在的武器是以色列IMI公司生产的TAR无托步枪,以色列是格军武器装备的供应大户,除帮助格军升级军用战机外,还向格提供无人驾驶飞机、排雷装置以及训练服务等。TAR是IMI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一款全新设计的5.56毫米步枪,打算用来取代以军装备的各种M16。TAR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它颇具现代感的外观,看上去集成度更好、更短小,而且人机工程更佳,事实上也的确如此。TAR采用浮置式枪管,枪管较长,标准型还可以安装两脚架,精度比一般无托步枪更好。另外,该枪将最容易发生污染和故障的部分设计成可以拆卸的两个组件,即机匣组件和枪机框组件,没有任何易丢失的小件弹簧或销子,在战斗环境下可进行基本维修与擦拭,所有工作仅需几分钟便可完成。但该枪同时也具有无托枪共有的缺点,如更换弹匣速度慢、价格昂贵等等。因此以军只采购了1万余支改进型号,另外克罗地亚等国进行了少量试装备。格鲁吉亚购买该枪的性质估计也只是供特种部队试用或对比,采购数量极少,而且没有同时引进相应的光学瞄准具。不过,格鲁格亚却向以色列批量购入了IMI公司生产的5.56毫米“内格夫”轻机枪,作为与M4配套的班组级支援火力。“内格夫”轻机枪是比利时FN公司“米尼米”轻机枪的仿制产品,结构性能与后者大同小异,只是在外形和一些细节上有所区别。如“内格夫”机枪两脚架上带有护木,方便折叠后托握,提把、小握把的形状也有变化,骨架式枪托可以折叠,外形更接近于“加利尔”枪族。“内格夫”轻机枪有标准型和突击型两种,突击型枪管由460毫米缩短到330毫米,同时前护木装有方便手持射击用的小握把。从俄军的缴获来看,格鲁吉亚购买的“内格夫”机枪都是标准的长枪管型,采用弹链箱供弹。

在寻求中远距离上的“点对点”精确火力方面,格军除引进少数以色列生产的“加利尔”狙击步枪外,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欧洲国家。2008年5月,格鲁吉亚特种部队开始列装瑞士生产的OM50“复仇女神”12.7毫米大口径步枪。该枪由瑞士高级军事武器系统公司研制,于2003年定型,是一种发射12.7×99毫米枪弹的非自动武器,有效射程为1610米,采用带有3个大型闭锁凸笋的旋转后拉枪机,与枪管直接配合实现闭锁。机匣为航空铝合金制造,上部有皮卡汀尼导轨,可安装各种光学瞄具。其中MKl型只能单发装填射击,MK2和MK3改用了5发弹匣和折叠枪托。该枪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任务需要,配备从381毫米~838毫米的6种不同长度的浮动式枪管,以及不同的枪口制退器和消声器,只需简单改装,即可从MK1升级为MK3。OM50根据配置不同,全重从10公斤到15公斤不等,总长在1176~1424毫米之间,MK2、MK3枪托折叠时,长度分别为911毫米和962毫米。

格军装备的还有芬兰萨科公司生产的TRG42狙击步枪,该枪发射8.60×70毫米,338拉普阿马格努姆弹。作为一种获得广泛认可的远距离高精度枪弹,该弹填补了7.62毫米和12.7毫米口径之间的火力空白,有效狙击距离可达1500米,在800米距离上有足够的终点能量来对付标准防弹衣。TRG42狙击步枪全长1180毫米,枪管长686毫米,重5.04公斤,采用两道火扳机,其扳机力可以在10~25牛之间调整,该枪在扳机护圈下方设有工具让位窗口,还可以对扳机行程、扳机位置和倾斜角度进行细微调节。除枪管采用新材料外,TRG42的枪托、下护木及握把组件采用聚亚氨酯注塑成型工艺,其内衬是整体式铝合金框架,坚固耐用且不易变形。俄罗斯并不生产和使用该口径枪弹,据说格军使用的TRG42是从爱沙尼亚获得的。8月11日南奥塞梯当局还曾谴责乌克兰向格军提供了40支狙击步枪,并在进攻茨欣瓦利的战斗中使用。

格军的单兵装备同样在向美式化靠拢,其正规军的服饰装具除了标识外,乍看起来与美军几乎完全相同。此次冲突中,格军士兵普遍装备了戴有盔罩的PASGT凯夫拉头盔与防弹衣,与相配套的作战服一样,这些装具都采用了与美海军陆战队相近的新型数码丛林迷彩,内衣是黑色或迷彩圆领体能衫,高帮作战靴则有黑色和沙黄色两种,后者原是与格鲁吉亚派驻伊拉克的2000余名士兵使用的三色沙漠迷彩配套的。格军的防弹衣大多数为美式的“拦截者”,采用短身平脚设计,前后分为两片,插入防弹板后可抵御直接命中的中口径枪弹,并有加挂附件包用的横织带,腰部两侧以两条织带及搭扣固定。格方的预备役部队则多采用美式四色丛林迷彩作战服和无盔罩的俄式钢盔,没有防弹衣。出于成本的考虑,格军的装具不全是美国提供的,也有第三世界国家仿制的廉价产品。另外,和任何一支正处于逐步换装阶段的部队一样,格军的服装是不完全统一的,从传统的德式斑点迷彩到最新的美式全地形数码迷彩,以及各种式样的俄式迷彩、单色作训服,都能在格军中找到,这种混杂状态在格军同时装备的美式高分子塑料水壶和俄式铝饭盒上也能得到体现。

俄:新秀少登场 老牌仍当家

卷入南奥塞梯冲突的俄军地面部队以北高加索军区驻军为主。该军区驻扎着第58集团军、第20摩步师、第7空降师及防空导弹旅和其他中央直属、军区所属部队,总兵力超过10万人。除先期驻扎在南奥塞梯的俄罗斯维和部队外,首先介入冲突的是第58集团军所部,8月11日以后,俄方又向战区增派了第76、第98空降师及第45特种侦察团等部队。此外在冲突过程中,还有南奥塞梯地方武装、来自车臣的特种连和北奥塞梯志愿军,以及阿布哈兹军队协助俄军作战。上述各方武装力量使用的轻武器都是前苏联和俄罗斯制造的,总体上和车臣战争中使用的基本相同。

冲突中使用最多的仍然是各种AK-74步枪。该枪的5.45毫米口径是各国现役军用步枪中最小的一种,最明显的识别特征是带有矩形开口的圆柱形大型枪口制退减震器。不过,俄军各部队中装备的AK-74种类却不完全一样。如58集团军和摩托化步兵使用的全部是采用金属折叠枪托的AKS-74,该枪可以向左折叠的三角形枪托由钢板冲压成形后焊接而成,原先只配发空降兵部队,其护木和小握把既有早期的木色胶合板,也有后期采用黑/深色塑料制造的,而弹匣基本上都是近期生产的带有防滑凸筋的黑/深棕色塑料弹匣,早期的橙红色玻璃钢弹匣也有使用,但已经比较少见。冲突

后期介入的空降兵则采用更新式的AK-74M,它是从前苏联解体后的1991年才开始生产,其枪托、护木和握把全部采用深棕色的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造,重量更轻,护木和枪托上增加了防滑纹,优点是附件可装在枪托内部。早期采用原色胶合板固定枪托的AK-74也出现在战场上,但一般只有预备役人员和民兵才装备。至于更老的7.62毫米口径的AK-47或AKM,除来自车臣的部队有部分使用外,基本上已消失殆尽。无论哪一方装备的AK-74,都经常装有40毫米GP-25枪挂榴弹发射器。这种20多年前定型的武器为曲、平射两用,配用VOG-25/25P杀伤榴弹,能消灭50~400米射程内的单个或群体有生目标,其最大特点为前装式,没有弹膛,靠发射筒内的12条右旋膛线导向,每分钟可以发射5~6发,其结构比美式M203发射器更简单,不需变动就可以加装在任何一种俄制步枪上。此次冲突中,AK-74U同样得到了广泛使用,它完全取代了通常的冲锋枪,成为交战各方坦克驾驶员、炮手、火箭筒手、通信兵和飞行员的“标准”随身装备。

RPK-74轻机枪是AK-74枪族中相对少见的一员,是以AK-74为基础开发的班用轻机枪,除采用加长重型枪管外,机匣也进行了增强。此外,变化还包括一个轻型两脚架和可调风偏的照门。RPK-74采用了一种不同于AK-74的鸟笼状枪口消焰器,上面带有5个柳叶状泄气孔。该枪特别之处是没有象其他班用轻机枪那样采用弹鼓或弹链盒,而是采用了一种容量为45发的加长弹匣,与AK-74的30发弹匣完全通用。不过,由于RPK-74口径小、远距离上杀伤力不足,因此目前在俄军中主要是作为大弹容的自动步枪使用,实际担当班用轻机枪角色的则是在PK通用机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PKM机枪。PKM于1969年定型,与PK不同的是改用了轻型枪管和小型枪口消焰器,枪托底部有可翻转的驻板,钢板冲压成形的折叠式定长两脚架安装在导气管上,打开后自动以弹簧定位。PKM除常规的100~1500米分划标尺外,还可以在机匣左侧安装4倍1P29白光瞄准镜。PKM以铝制方形弹链盒供弹,内装4节弹链共100发容量,是RPK-74的2倍还多,具有足够的火力持续性。该枪属于通用机枪,配用大威力7.62×54毫米枪弹,必要时配上三角架或高射枪架,可做重机枪或高射机枪使用。但通常见到的PKM都是使用两脚架的基本型,在俄军空降兵部队中作为基本支援火力装备到班,摩步师中也普遍装备。

本次冲突中俄军使用的狙击武器主要仍是40年前就已列装的SVD“德拉戈诺夫”步枪,其标志是枪管前端长达70毫米、带有形开口的消焰器。该枪发射专门设计的7.62×54毫米狙击枪弹,该弹与PKM的枪弹尺寸相同,但精度更高,其初速达810米/秒以上,在1000米外仍有很强的杀伤力。为提高射击精度,SVD使用短行程活塞以减少机件运动引起的重心偏移,同时采用带有贴腮的大型中空木质枪托,抵肩部位接近枪管轴心线,能更好地控制枪口上跳。SVD虽然不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狙击步枪,但其重量较轻,而且在同等级的武器中精度相当高。1994年,在其基础上改进出SVD-S,后者将枪管缩短至565毫米,全长仅有875毫米,使用可折叠的金属管状枪托,更适合空降兵和机械化部队使用。SVD-S的其他变化是改用小型喇叭形消焰器,护木用黑色合成材料制成,机匣末端设有小握把,同时取消了刺刀。两者均采用4倍PSO-1瞄准镜,有效射程皆为1300米。不过,南奥塞梯战场上出现的SVD-S为数极少,基本上仍是SVD在唱主角。

实际上,俄军现役的狙击步枪远不止SVD-种,VSS微声狙击步枪和SV98狙击步枪都在列装之内,进入格鲁格亚本工的俄侦察部队同时装备这两种武器。VSS是AS“巨浪”特种微声突击步枪的狙击型号,两者同由俄中央精密机械工程研究院研制,结构原理完全一样,都采用导气式原理、枪机回转闭锁。VSS与AS的最大区别是前者取消了小握把,并将AS向左折叠的管状金属枪托改为与SVD近似的带有橡胶底板的镂空枪托。VSS和AS使用专门设计的9x39毫米枪弹,初速只有280~290米/秒,与整体式双膨胀室复合消声器相配合,其消声效果比同类武器更加明显,而且可以连发射击。由于采用了亚音速重型弹头,在同样射程上终点效能更好。VSS既可以发射SP-5普通弹,也可以发射SP-6穿甲弹,后者能有效对付防弹衣。作为标准配置,VSS使用10发容量塑料弹匣,但实际上使用更多的是AS的20发弹匣。因枪弹形状的原因,这两种弹匣外形比较特殊,弧度较小。SV98则是在运动步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非自动高精度狙击步枪,与SVD口径相同。SV98虽然战斗射速明显低于SVD,但其射击密集度和准确度比SVD平均高1.7倍,发射7N1或7N14狙击枪弹时,100米处每组10发的射弹散布圆直径小于29毫米,居世界同类武器前列。该枪重达6.2公斤的空枪质量有利于减小跳动、提高射击稳定性,同时长度和高度可调的托底板使得射击更舒适,还带有可拆卸的膛口消声器。俄军同时列装这三种狙击步枪,是因为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战术用途:SVD的半自动发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精度,但便于迅速补射,适用于对付战场上的运动目标,同时价格低廉、训练简单,属于主战轻武器,在俄军中装备到班一级;VSS用于狙击200米内的有生目标,其精确性和悄无声息使其成为特种作战场合的一种可怕武器,便于隐蔽射手位置,令对方难以反击;而SV98擅长400米内的高精度狙击,在反恐行动中具有“一击定终局”的优势,属于成本较高的特种武器,列装数量少,仅供特种部队使用。

俄军在本次;中突中最为出彩的武器还有1973年列装的NSV“岩石”12.7毫米机枪,它被广泛用来打击格军的轻装甲车辆和工事,以及对格军阵地进行压制性射击。该枪配用B-32穿甲燃烧弹和B-44穿甲燃烧曳光弹,既可以作为步兵火力支援武器,也可以安装在车辆上作为防空机枪。该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枪机和枪机框形成平行四连杆机构,枪身仅重25公斤。该枪的特征是采用中空的大型方形直肩托,导气管平行枪管安装,与枪管结合处前方装有提把,同时枪口消焰器为喇叭口形,底部与枪管连接处有加强箍。步兵使用的型号为NSVC,配用6T7三角枪架时只能平射,用于对付800米内的轻装甲目标和1500米内的火力点和土木工事,也可射击2000米内的有生目标:装在6Y6高射枪架上时高、平射两用,可对1500米内的低速空中目标进行射击,高射时可由脚踏击发。作为车载机枪时称为NSV7,先后装备过了-64、T-72、%80等多型坦克,

高低射角为-5°~+75°,对空射程1500米,对地射程2000米。NSV机枪在俄军中装备非常普及,摩步连每连拥有3~6挺,每师装备量达108挺。对格军造成重大杀伤和威慑效果的还有俄军武装直升机上所配的四联装12.7毫米机枪,其安装在俄罗斯三角旗空间技术公司开发的9A-800多用途吊舱中。后者是一种可快速拆卸的近程对地攻击武器系统,专门用于对人员和地面软目标进行打击,可安装在米-24、米-8、卡-25和卡-27上。9A-800吊舱外观呈两头稍钝的长圆型,前端半球面上有一个矩形开口,安装一具四联装12.7毫米机枪,备弹750发,两侧各有一圆形开口,各装一挺四管7.62毫米机枪,备弹1500发,总重约450公斤。当这些机枪一齐开火时,最大射速可达200发/秒,地面上的一切软目标在这样的火力下,都将荡然无存。

交战双方一如继往地使用了多种俄制反坦克火箭筒。在茨欣瓦利郊区南奥塞梯武装反击格军的战斗中,格军损失的10辆T-55和T-72坦克基本上都是被火箭筒和9M113反坦克导弹摧毁的,格军溃退中损失的其他坦克和车辆则多半是俄空军的战绩。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车臣战争中大出风头的老式RPG-7型40毫米火箭筒此次出镜率明显下降,只有在第58集团军所部和阿布哈兹军队中能够看到,而且多半发射同口径的OG-7杀伤榴弹。无论是俄军还是格军,此次都大量使用不占编制的一次性火箭筒,除对付装甲车辆外,还广泛用来攻击敌方工事和有生目标,甚至狙击手、导弹操作手都携带一具此类武器。其主要种类包括RPG-22、RPG-26和老式的RPG-18,前两者口径同是72.5毫米,后者为64毫米。另外,由于双方在战斗中频繁出动苏-25强击机和米-24等武装直升机对地面目标进行攻击,因此俄、格双方都使用了属于第二代的SA-16“针”1和第三代的SA-18“针”M单兵防空导弹,格军还使用了更早的SA-7B“箭”-2M导弹。格方在冲突中损失的3架苏-25强击机中,至少有1架是8月11日在茨欣瓦利上空被“针”式便携式防空导弹击落的,而俄军损失的3架苏25多半也是它们的战果。

南奥塞梯冲突中的教训

战局转换之快,出乎所有人的意料。8月8日15时俄军地面部队开进南奥塞梯,当日深夜与占据茨欣瓦利的格军进行了激烈交火,至10日晚23时,俄军已完全控制茨欣瓦利。11日14时,除部分被俄军包围外,格军退回到格与南奥塞梯交界处。在俄军步步紧追之下,格军的后撤迅速演变成全面溃退,为避免俄军战机的打击,格军士兵将大部分重装备遗弃在公路上,改乘各种民用车辆蜂拥向格腹地撤退,很多格军士兵因害怕被南奥塞梯人发现,就地将军服脱下扔掉。俄军在沿途捡到许多带有姓名条的军服和证件,以及大量完好无损的轻重武器。11日晚21时,长驱直入的俄军进占格城市谢纳基,切断了连接格东、西部的中央高速公路。到12日凌晨,哥里、波季等重镇均在俄军控制下,俄军坦克距离格首都第比利斯仅60公里。当俄罗斯宣布停止军事行动数天后,俄军撤出哥里等城市,格军士兵回到营房,沮丧地发现几乎所有有价值的武器装备都已荡然无存。俄军运走了格军基地中的轻重武器,包括上百支装在木箱中的全新M4步枪,甚至还有5辆在刚刚结束的格美联合军演中美军使用的“悍马”军车,有些无法运走的武器则被付之一炬。格军的防弹衣、头盔、皮靴甚至风镜则成了俄军士兵热衷的纪念品,南奥塞梯人和阿布哈兹武装也拿走了他们能拿走的一切东西。作为向北约传递的一个明确信号,俄军还摧毁了格军设在塞纳、由美国援建的“样板”基地。根据各方面的统计数字,截止8月13日,南奥塞梯方面约有2000名军人和平民丧生,俄军共阵亡74人,受伤171人,而格军有150~170人阵亡,仅撤退途中就遗弃了近30具尸体。俄方大概损失4架飞机及40余辆坦克装甲车辆,格军损失约是俄方的2~3倍。虽然绝对数字不大,但对于格鲁吉亚这样一个小国而言,这样的结果已足以让其元气大伤。

格鲁吉亚这次“偷鸡不成反蚀米”的失败主要归结于萨卡什维利总统错误的时机选择和糟糕的军事指挥。格选择8月7日深夜这样一个时间发起主动进攻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认为北京奥运期间俄罗斯不致反应过于强烈,二是普京不在国内,即便反应也不会及时,有利于格军迅速扫清南奥塞梯的抵抗力量,形成实际占领,并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干预下迫使俄罗斯接受事实。显然,在这两点上格方都存在严重的误判。格方没有想到南奥塞梯武装凭借轻型武器就能坚守茨欣瓦利15小时,美国迟迟不见表态,俄罗斯态度之强硬和出手之迅速更让格军措手不及。格独立后强调“去俄化”,将俄籍和亲俄的军官都清洗出了军队,现任基层军官虽大多在美国或土耳其接受过训练,但明显缺乏战术层次的局部作战指挥能力,在俄军的强力打击下,军队迅速失去了战斗意志并随之崩溃。就武器而言,南奥塞梯冲突仍与车臣战争一样,是俄系武器之间的较量,只不过掺杂了少许西方产品的杂音。虽然格军在此次进攻南奥塞梯的军事行动中积极使用了大量西方武器,但主要集中在重武器方面,步兵除通信、侦察器材、夜视器材外,轻武器仍以俄式为主,如AK-74S、AK-74M、AK-74U、PKM、SVD等,以及GP-25和RPG-22、RPG-26等,而且型号普遍较为陈旧。新购买的M4和“内格夫”轻机枪实际使用并不多,有公开报道的仅是8月8日14时左右向南奥塞梯派遣的2个营共800人装备了这两种新枪。主要原因是这些新武器才购入半年左右,短时间内难以形成真正的战斗力。因此,即使是萨卡什维利的警卫,也仍在使用AK-74M和AK-74U。俄军缴获的M4除部分是被围格军投降时交出外,大多是在格军库房和营地中找到的。格军的另一薄弱之处是士兵素质。尽管美国、以色列投入巨资进行培训,但仍差强人意,而且格军中精英部队和普通部队待遇悬殊,许多经过培训的职业士兵因为待遇问题选择了退伍,使得格军总体现状仍是人数少、武器差,应对大规模作战能力严重不足。另外,格军中腐败和侵吞物资现象盛行,多次发生包括便携式防空导弹在内的武器丢失事件,其中轻武器往往流向中亚武器黑市,这也使得土耳其等盟友在提供援助时心存疑忌。

虽然近年来俄罗斯国力迅速恢复,但冲突期间每天近亿美元的军费开销却也是难以承受的,这种窘态从俄军的装备中也能看出端倪。俄军的技术装备中有95%已经接近最大使用年限,T-55、T-72、BMP-1和苏-25等部分老式重武器仍然在役,有15%的装备因此而故障频发。俄军主战轻武器中大多是20~30

年前设计的,同世界先进水平已有一代甚至一代半的差距,个人防护能力也较差,最先进入战区的第58集团军部队甚至没有配发钢盔和防弹衣。最严重的是战场通信指挥能力削弱,在格方的成功干扰下,58集团军司令赫鲁廖夫将军不得不借用记者的卫星电话,才能与部队取得联系。同时,夜视和炮兵侦察器材匮乏,无法第一时间发现对俄军威胁最大的格军“冰雹”火箭炮和自行火炮。格军起初的战术也让俄军难以招架,格军第一梯队在坦克掩护发起进攻前,先由火箭炮兵对南奥塞梯目标进行了饱和轰炸,并在莫斯科的反击命令来到之前深入南奥塞梯腹地,在援军必经的罗克斯基隧道附近安设地雷、埋下伏兵,俄军在本次冲突中最大的伤亡即是出现在此。若不是俄格双方实力悬殊,格军又迅速溃退,俄军很有可能重蹈车臣战争的覆辙。

军事化托管范文6

1.外军的主要做法

1.1依托地方院校培养后备军官

美国早在职1916年,就把依托地方院校培养后备军官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国防法》明确规定,各军种部长遵照总统颁布的规章,可以在任何民间教育机构制定并维持后备军官培养计划。政府批准成立一所大学时,地方院校必须作出同意培养后备军官的承诺,并为培养工作创造必备的条件,完成赋予的培养任务。俄军沿袭了前苏军利用地方院校培养后备军官的做法,每年把后备军官培训数量和专业要求,由国家教育部门列入地方院校培训计划。地方院校设有军事系,主要用来培养因军队院校专业设置有限不能满足补充需要的军官。大学生入学前的宣传动员、体检和招生录取等工作,由地方院校负责,不需要军方直接介入。英国、法国、日本、印度等国军队,也基本采取国家立法的形式,委托地方院校培养一定数量的后备军官。

在由国家实施法律保障的同时,外军也注意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美军依托地方院校培养后备军官的经费,由军方近财政年度编制预算纳入年度国防费,报经国会审批后专项拨出。如美军事家1998财年后备军官训练经费为3.1亿美元(不含军人工资),地方和承担培养任务的高校每年还根据需要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由于外军依托地方院校培养后备军官有国家支持,并有法律和经费保障,拓宽了军官的来源渠道,培养补充数量的相对稳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军队院校的培训压力,军队院校培训任务由主要培养生长干部转移到在职军官继续教育上来。从外军新任命军官的成份比例上看,地方院校培养的后备军官所占比例都比较高。美军每年培养的地方院校毕业军官占新任军官总数的比例,陆军最高,占75%,海军和空军次之,各占40%和50%,英军新任军官几乎全部受过地方高等教育。韩国和印度等国军队依托地方高校培养军官的比例也在30%以上。

1.2培养方式多样,专设机构负责

外军利用地方院校培训后备军官,主要采取“招进”与“派出”相结合的办法,有计划地进行。具体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直接从地方院校接收通用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经军队院校短期培训后派往部队服役。第二种,是每年选送部分部队学员带薪到地方大学攻读有关专业学位。第三种,是开办工科预科学校,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高中毕业生进军事学校接受短期培训,然后到地方大学攻读学士学位,毕业后回部队服役,任命为正式军官。为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外军大都在地方院校设立专门培训机构,主要负责选拔、教育、训练后备军官。如美军的后备军官训练团,前苏联和俄罗斯在地方高校中设立的军事系等都属此类专职机构。

1.3选才严格,淘汰和制约机制健全

后备军官是军队未来的领导者,各国军队培养后备军官都突出强调质量重于数量,宁缺勿滥,制定了比较严格的选拔程序,建立了完备的质量评估和考核标准。对申请参加后备军官训练的学生,除按规定的条件进行严格的把关外,还要进行智力、心理测试和“武装部队资格”测试,体检和测试合格者才能入选。在校期间实行全程淘汰,淘汰率比较高,如美军,陆军达到10%,空军达到30%,最高可达60%。经过严格的选拔和激烈的竞争,能够进入后备军官队伍的学生,一般都是学校的“尖子”,整体素质比较高。

1.4注重“招进”后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补训

地方院校对后备军官增长知识和无微才干有很大帮助,呈现出科学知识基础比较晨实的优势,但从后备军官到军官的过渡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尽快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接轨”,才能较好地解决军官在任职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外军十分重视后备军官任职前的岗位培训,美军、俄军的后备军官尽管在大学校园里学习了职业军人必备的基础课程,具备了军官的“雏形”,但仍注重通过实在管用的方法,鼓励、引导“招进”后的大学生,不断提高军官必备知识和组织指挥水平。补训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经受军事演习锻炼,让后备军官参与合成部队演习的计划、准备、组织与实施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实际组织指挥能力。同时,还通过换位交流等方法,使后备军官在多种岗位上和多种环境中经受锻炼,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积累实际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