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案例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企业信用案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企业信用案例

企业信用案例范文1

一、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缺乏信用管理意识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只有30年时间,信用的基础还很薄弱。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是一个大型企业,各单位之间进行配置的稀缺经济资源是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执行的,在资源配置中配置信贷仅是一个小的辅助手段。改革开放以来,信贷管理系统仍然薄弱,发展缓慢,相当多的企业对信用的重要性、信用管理的意义缺乏了解,很多商界领袖认为信贷仅仅停留在道德水平,信用文化仅用思想教育来培养,而忽视体制和管理。

1.2企业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

①企业内部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效果差。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赊销收账方式分别是业务部门主管和财务部门主管。但这两种方式均需要继续完善。前者负责赊销和收账,可能会出现官商勾结和腐败现象;后者也可能会出现管理水平低下,业务萎缩的现象。②缺乏有效的信用防范与管理的办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信用得到广泛应用,但与此同时,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企业、银行和政府需承受各种风险,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受到直接威胁。

1.3缺少对客户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

目前,多数国有企业很少建立客户信用管理系统,客户大量的数据只是分散在企业的各部门,缺乏系统的管理和专业分析,很不利于信用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开放信用数据等问题尚未明确界定,信用信息的开放是建立了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的一个必要的前提。由于我国目前对信用数据共享和开放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尤其是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立相对滞后和不公开平等开放,造成信用资料采集的难度大、成本高,直接阻碍了信贷管理的发展。

1.4缺乏对市场信用风险的有效控制

企业虽然对信用正逐步提高重视,意图防范信用风险,但是,由于很多客观因素及条件限制,很多企业都还未能找到加强信用管理、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的办法。信用环境并不乐观,很多企业为了回避信用风险纷纷采取抑制信用交易的方式,因此,企业的信用管理又走向了新的误区。现如今,信用交易范围正逐步扩大,资信评级公司、征信公司等一些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开始出现意在有效防范信用交易的风险。目前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已发展成较大规模,初步建立了社会信用的风险揭示与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并发挥出不小的作用。在防范信用风险的问题上,进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不过由于企业信用意识还很单薄、发展时间不够长、国家信用法规和管理的滞后、市场并不具有一定规模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规范性不够完善,规模也较小,还没能在市场中树立起权威性、独立性的形象,其作用也未能在信用服务中介的功能之上很好地发挥,因而不能很好地控制市场信用风险。

1.5企业信用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基本阶段,而与其有紧密联系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尤其与信用制度的建设有紧密联系的法律法规尚不完整,类似《公平交易法》、《信用法》、《信用中介机构管理条例》等这类条例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出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效性、规范性。

1.6信用中介机构执业不规范

信用中介机构建设在我国还只是刚刚起步,它正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当中。有一部分中介机构在执业时会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其中有的中介机构为了将信用等级提高,不顾实际的情况,违背公正诚信的原则。同时,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目前正是建立规范监管体制的重要阶段,但各个有关部门基本都是根据自身业务的关系出发,从而制定相关的法规。主要体现在:①会使社会上的信用服务机构出现多头管理,从而对其开展造成了诸多障碍;②也不能形成高效的监管机制,从大体上来看,在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当中,还没有形成一个综合的管理部门。社会信用服务机构还处在一个没有人管理的阶段。

1.7国家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上还有诸多的不诚实的行为,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所以对这类行为的惩罚机制还不健全,没有对大量的还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不诚实行为进行惩罚。同时,社会也还没有建立信用的防御系统,信用信息的不对称,使不诚实者的“黑色记录”不能够有效传播和合法收集,造成这种现象的多次出现。这方面机制的欠缺使不诚实者的嚣张气焰逐渐增长,同时,也使诚实者的信心间接的受到打击,也使人们混淆了社会上信用道德评价的标准。迄今为止,还没有完全建立有效的新惩罚机制。虽然《合同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中有关于诚实守信的法规原则,《刑法》当中也会对诈骗等行为处以刑罚的条例,但还是不足以有力的约束社会上诸多的不诚实行为,执法不严和有法不依的现象是极其严重的。目前,还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失信行为并没有得到其应有的惩罚,又或者惩罚的力度尚不能震慑住这些失信者。这种情况使违约的机会成本过于低下,而守信者良好的行为也没有得到他们应得的鼓励和尊重。

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建议

2.1管理层应重视企业信用管理

在现代企业的市场经营中,信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良好的信用可以使一个成功的企业的经营规模超出自身资金的几倍。企业领导和工作人员都应该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建立一个在财务总监或相关副总经理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以便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完成企业的管理目标。

2.2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信用管理体系

结合国内外实际情况,我国企业信用建设应该是由政府建立征信数据库,然后由指定征信企业进行商业化经营。这种信用数据模式是由具有相应由政府认可资格的征信企业进行收集,在此基础上,独立地由信用公司进行商业运作。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不能仅仅依靠相对缓慢市场力量的作用,在外国机构的压力下,国内产业是难以发展的。在现阶段,政府应该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政府应在此基础上巩固现有的信用信息的公司和机构的信贷公司的信用管理服务的各种技能开发和培训,资格和特许权。由于企业信用尚未建立,应按照原则来编制、鉴定信用管理制度,并经授权开始工作;②政府应成立信用管理行业协会,要求加入行业协会的所有信用公司,严格履行相关义务;③政府要协调有关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的关系,共同给予征信企业的数据库技术以支持,将其持有的非机密数据向具有经营资格的征信企业开放,并可以收取少量费用;④政府要建立征信数据及其他有关技术的通用标准;⑤政府要加强规范和管理征信企业。由于信贷是一种商品,自然也应在市场竞争中,提高其质量。

2.3建立实施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制度是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具体表现。客户资信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客户考核档案,充分发挥信用管理人员的专业才能,使企业对客户的信用管理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实现既从与客户的交易中获得最大收益,又将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的目的。企业在客户信用评级工作实施时,一般可按以下程序进行:①评级准备;②客户资信调查;③级别初评;④级别审查和审定;⑤跟踪监控;⑥监督检查。(本文来自于《中国林业经济》杂志。《中国林业经济》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刘海林 单位:黑龙江龙煤矿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第二篇

一、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意义

(一)对企业自身发展的意义

1.信用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调和扩大销售与控制风险之间的矛盾,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管理技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也就是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加强商品质量和价格竞争力外,还需要提高赊销的能力。赊销不仅是变相降价、提高产品性价比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产品质量的一种保证(因为产品质量低劣就意味着坏账风险)。赊销将越来越成为企业争取客户、扩大销售的重要手段。但与此同时,赊销会使企业的应收账款额度及其管理成本提高,相应的坏账比例也会上升。如果企业不善于信用管理,就会面临着“赊销找死,不赊销等死”的尴尬局面。而实施全面有效的信用管理,可以通过内部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专门信用管理部门的专业管理,使企业追求销售额最大化的同时,控制来自客户的信用风险,使应付账款持有最优化,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2.信用管理是企业树立信用形象、支撑品牌战略必不可少的手段。企业品牌战略是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信用是企业品牌的内在基础,没有信用作支撑的品牌战略,是不可能持续的。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和品牌形象,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信用意愿,而且取决于上、下游客户的信用品质。如果一个企业的上游客户(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是不合格产品,而下游客户(销售商)也不按合同及时回款或销售产品时出现不诚信行为,该企业是无法保持良好的信用及品牌形象的。因此,信用管理对于企业树立外部信用形象至关重要,也必然是企业品牌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3.信用管理有助于企业选择客户、优化客户关系,从而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基础的供应网络与销售网络,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客户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赊销或赊购是企业与客户信任关系的一种体现,有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进而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同时,相比于现金交易模式,通过以赊销或赊购为主要内容的信用管理,有利于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发现诚信客户、淘汰失信客户,并与重要客户建立基于战略合作的伙伴关系。多年持续的信用管理,则可以使企业建立基于双方信任关系的供应网络和销售网络,这将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之一。

(二)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社会意义

1.企业信用管理是提升我国经济形态的微观基础。西方经济学家曾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由低级到高级分成三大阶段:一是物物交换方式为主的自然经济时期;二是以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经济时期;三是以信用交易为主导的信用经济时期。①在信用经济阶段,影响价格和经济波动的不仅是货币,还有信用。在当前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商业贸易的90%都采取信用方式进行结算,只有不到10%的贸易采取现汇结算方式,信用交易及信用结算方式已经成为商品交易中的主流方式。而在中国,企业间信用交易方式仅占所有交易的20%左右,现汇交易达到80%。②落后的结算方式和交易方式提高了整体的市场交易成本,严重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而信用管理是信用交易的管理基础。如果信用管理技术没有被中国企业广泛采用,优化交易方式及结算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也难以推动我国经济形态的进一步高级化。

2.企业信用管理是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以资金、物质资源及劳动力大规模投入为基础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从企业经营角度看,主要表现为产业处于“微笑曲线”底部,并且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成本逐年上扬,不断压缩企业利润空间。这在我国经济先行发展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尤为明显。而企业通过信用管理,则可以形成以供应网络、销售网络及信用品牌为支撑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以这些核心竞争力为支撑,企业的产业可以逐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并有前瞻性地加强对产业链分工的掌控。企业的生产环节可以逐步通过外包、贴牌、管理输出等形式向后发展地区转移,从而使先发展区域摆脱对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的依赖,实现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纵观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大都是通过跨国公司的信用管理,与发展中国家形成上述分工协作关系,既保持了它们在全球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又支撑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企业信用管理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机组织部分。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机制之一。完善的失信惩戒机制则是以企业或个人征信数据库的记录为依据,由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对失信的企业法人或自然人采取拒绝或限制交易(交往)、依法实施处罚、加强行政管理等手段,使失信者受限进行或无法进行市场交易及社会生活。失信惩戒机制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社会管理机制,包含了法律惩罚、道德谴责、市场惩戒等惩戒手段。而市场惩戒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离不开企业的信用管理。只有企业实施了信用管理,才能使企业对客户的失信信息变得更加敏感,并及时采取拒绝或限制交易等管理措施。只有信用管理被普遍推广,交易双方的矛盾才能转化为失信者与全社会的矛盾,从而形成对失信者的有效联合惩戒,特别是使有严重失信行为的企业受到严厉惩戒,直至从市场中淘汰出去,最终形成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二、当前我国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困境

尽管实施信用管理不论对于企业自身还是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对于实施信用管理却是畏步不前。归纳起来,其主要原因有:

(一)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意识弱

一是我国企业缺乏信用管理的传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管理认识不足。二是由于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易受到“三角债”、“担保琏”等问题的困扰,对赊销或赊购心有余悸,因此不愿贸然实施信用管理。三是很多行业习惯于“现金、现场、现货”为特征的“三现交易”,已成为一种行业惯例,企业不易接受赊销或赊购。

(二)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能力低

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和制度,普遍缺少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在客户信用评价方面,企业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赊销政策方面,企业往往采取相对保守的销售策略,以资金安全为第一取向,错过扩大市场的机会。在账款回收方面,企业缺少专业、科学的方法,最终造成大量的呆账坏账。在职能分工方面,企业往往是重权力集中而不重职能分工,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又相互推卸责任。在管理战略方面,企业战略不够清晰、完善,缺乏长远规划,没有运用好信用管理为企业的整体战略服务。

(三)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空间小

在产业国际分工网络中,中国企业往往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缺乏市场谈判能力,往往被动地接受跨国公司的信用管理,没有自行实施信用管理的空间。即使有一些大中型企业已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对于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客户也已具有一定的调控能力,但双方缺乏施行信用管理的默契,企业之间的配合度低,信用管理的空间受到压缩,信用管理的效应难以发挥。

(四)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环境差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信任结构不利于开展信用管理。我国社会是一个低信任度社会,信任关系往往局限于亲戚、朋友、同学等熟人圈。与此相对应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家族企业,与此相对应的管理模式是家族式管理。这样的社会信任结构使信用管理缺乏社会基础,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用管理制度。二是对失信行为缺乏制约。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起社会化的失信惩戒机制,企业违法失信成本较低,导致诚信意识较差,致使企业赊销的成本高、坏账多,企业缺乏信用管理的积极性。三是企业获取信用信息难。在我国,相关企业信用信息往往分散在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等,而且处于各自封闭的状态。企业的信息征集渠道受到限制,征集到的信用信息质量有限。缺乏信用信息导致企业向客户授信时,只能凭主观判断和个人好恶,无法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三、推进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公共政策

企业信用管理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微观基础,推进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信用管理虽然属于企业内部管理的范畴,但在当前条件下,企业还缺乏实施信用管理意识和能力,必须施行相关公共政策,以充分发挥企业、政府、社会组织三方面的积极作用,给广大企业植入信用管理,保证以信用交易为主要交易手段的成熟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一)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性功用,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意识,引导企业实施信用管理

企业是信用管理的主体,只有企业重视信用管理,才能普及信用管理。而要让企业重视信用管理,必须使信用管理真正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因此,政府应引导企业立足自身的行业特点、行业地位、发展阶段,组建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制定科学的信用政策,有效开展应收账款管理,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同时,引导企业将信用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转型升级有机结合,并鼓励企业通过信用管理逐步扩大管理空间,积极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为此,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一是整合社会研究力量,选择典型企业建立信用管理研究基地,从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具有推广价值的信用管理制度体系。二是广泛开展信用管理示范企业培育活动,在条件较好、具有较强市场谈判能力的企业率先建立较为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通过示范引领,带动相关企业引进实施信用管理技术。三是根据行业特征,分门别类制定企业信用管理的标准化体系,便于指引企业建立规范的、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性功能,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企业信用管理的支持系统

1.完善法律规范体系。加快推进立法,建立完善关于数据开放、信用产品、信用中介机构监管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通过完善法律规范体系,在保守国家机密、保障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权的同时,保证公共征信数据向企业有序开放;通过完善法律规范体系,规范市场主体在经营活动中的征信和用信行为,规范政府部门的信用监管行为。

2.完善公共征信平台。进一步整合工商、税务、质检、人行等相关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建立相对集中、互通共享、规则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和查询系统,使企业能够平等、方便、低成本地获得公共信用信息。

3.完善失信惩戒机制。依托公共征信平台,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组织积极运用信用信息开展信用管理,根据信用情况对交易(交往)对象实施差异化管理策略。特别是应推进各行政管理部门实施信用监管,对企业开展信用分类监管,对守信者提供服务便利,对失信者加大监管力度,最终形成“一旦失信,处处受制”的失信惩戒机制。

(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支撑性功效,大力培育信用中介市场,推进企业信用管理的发展

1.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应引导和鼓励行业协会普及信用管理知识,深化诚信教育,提高企业信用意识。引导和鼓励行业协会开展行业性征信活动,并为行业企业提供信用信息服务。引导和鼓励行业协会实施行业信用建设,开展信用评价,维护行业整体信用形象。

2.大力培育信用中介组织。信用中介组织通过对信用信息的搜集、加工、传递、评价,有效开展其专业化服务,从而为企业实施信用管理提供外部信用服务或信用产品。应大力发展信用管理咨询、征信服务、信用评级、信用担保、信用保理、信用保险等各类信用中介机构,并鼓励其创新信用产品。

3.积极培养信用管理专业人才。一是加强信用管理师职业队伍建设,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参与信用管理师培训、鉴证工作,并建立信用管理专家库、人才库。二是鼓励高校开设信用管理专业,完善课程体系,培养信用专业人才。三是引导企业专设信用管理岗位,引进信用管理师,在实践过程培育一批信用管理专家。

作者:林敏 单位:浙江省工商局

第三篇

一、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1.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交易总是伴着风险的发生,经营风险和交易风险随时威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间不断竞争日渐加剧,盲目追求销售和市场份额的增长。在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情况下,势必影响到公司应收账款的收回程度。因此企业应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体系。

2.建立信用管理制度

树立诚信经营意识,建立公司信用文化,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内部信用管理体系。①加强内部信用建设,增强内部信用管理责任制;②强化公司外部的资信管理,建立严格的信用约束机制。

3.收集客户资料

现今社会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对有限的客户资源,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大多销售都为赊销方式,应收账款已是大多企业的普遍现象。企业面对这种现象需事前对客户的信息进行了解及收集,防范各种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风险。

4.评估与授信

对客户的信用评估,也是信用管理的重要方法。大多企业的评估是建立在相关人员的直观经验上,企业应由专业人员结合经验并采用科学的信用评估系统进行评估分析,出具相关信用评估报告。

二、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1.应收账款管理难度

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由于未建立很好的信用系统,存在着一些企业之间相互故意拖欠的现象,从而导致大量的应收账款成为呆账、坏账,从而增加了管理的范围和难度。企业应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应收账款体系,注重评估客户的财务状况和资信状况,谨慎签订合同,对应收账款及时跟踪,合理制定收款政策,控制风险,减少坏账损失。

2.签订合同管理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很多合同都是格式合同,霸王条款。大多企业为了获取业务交易,一般服从对方的格式合同,但签定后往往对实际执行时存在很大的隐患,特别在货款回收上存在很大的风险,严重的会给企业带来资金链短缺的风险,给企业的生存带来威胁。企业应由专门信用管理人员和法律人员进行审核合同的相关条款,排除可能对企业造成损失的风险。

3.应收账款日常管理

(1)专人负责跟踪。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滞后,没有专门人员负责,只有发现应收账款已经逾期时,才被动地催收,结果导致了应收账款越积越多,最终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具体措施:应由专门人员进行跟踪,及时提醒相关人员进行催收,对同一客户上一笔款未收回时,应由信用部门进行评估,相关领导审核同意后方可进行后期交易。(2)赊销凭据的有效性。对部份交易只有口头承诺,没有形成合法有效的对账依据。在现今社会,还是存在很多熟人交易,大多以信用进行交易。具体措施:尽可能减少赊销交易,建立健全赊销申报制度。应当建立健全的赊销申报制度,不能只从销售人员口中了解情况,严格控制应收账款坏账的产生。(3)建立客户信用档案。便于后期合作交易提供参考。(4)建立企业内部应收账款的清收责任制与激励机制。(5)加强业务相关人员对回款的催收技巧及法律方面知识的培训。(6)加强票据知识培训。目前对应收账款回款很多企业采用银行汇票、商业汇票等结算方式,应加强财务人员对相关票据的识别能力及相关票据流程的熟悉掌握,避免虚假票据等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4.确立应收账款管理目标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往年数据,对应收账款实行定率考核。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不能硬性限定:①应收账款是动态波动的,会随着销售的波动而波动;②应收账款的余额高低,不是衡量账款质量的标准;③衡量应收账款质量的标准应该是账款质量。衡量应收账款的标准是风险可控,而不是余额高低。

三、信用风险的管理

1.信用风险的含义

信用风险指的是企业采用信用交易后,因买方到期无法履行付款承诺而造成的风险,往往是企业无法承受的风险。该风险一般情况是付款方无履行能力;还有一种情况是付款方履约意愿有问题,这与付款人的人品有关系,而往往这种人品是无法用科学数据来衡量的,只能根据以往记录的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估人员的经验进行评估和分析。

2.信用风险管理的特点

(1)信用风险管理的量化困难。传统信用风险管理表现出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的手段而更多地倚重定性分析和管理者主观经验和判断的艺术性的管理模式。(2)信用风险的定价困难。主要是因为信用风险属于非系统性风险,而非系统风险理论上是可以通过充分多样化的投资完全分散。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金融系统中纯粹信用风险交易并不多见,因而市场不能提供全面、可靠的信用风险定价依据。

3.信用风险管理的策略

企业应经常系统性的思考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战略,对案例进行多层面的回顾,复盘。通过回顾历史,总结出积极有效的执行策略,避免重复发生错误,确定可实施的战术方法和措施。

四、结束语

企业信用案例范文2

关键词:信用风险;传染路径;防控措施

一、引言

在经济增速放缓、供给侧改革以及监管趋严等背景下,企业信用风险持续发酵,商业银行不良继续双升。银保监会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0322亿元,不良贷款率1.87%,这是自2009年3月来最高值。未来几年,不良风险将成为监管层和商业银行高度重视的问题。通常,根治不良的关键在于控制增量的生成,而做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恰是控制增量的关键。实质上,企业信用风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传染效应。现实中,某一企业信用资质恶化,其信用风险将会沿着不同路径传染给其他企业,导致其他企业信用资质也随之恶化或发生信用风险危机。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信用风险传染的研究起始于本世纪初。Davis和Lo是信用风险传染研究的开创者,其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债务人发生违约,将导致其他债务人违约的概率增加。Jarrow和Yu(2001)在Davis和Lo的基础上发展了传染违约模型,也是在企业违约强度模型中引入有关企业信用传染的第一人。截止目前,国内学者对信用风险传染研究也涌现了一些成果。李艳等(2003)从组合投资视角对信用风险赋予了更广泛的内涵,论述了现代信用风险的四个新特点和量化度量模型以及新巴塞尔协议中相关内容,最后就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一些途径。何建佳等(2011)基于解释结构模型(ISM)对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13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多层递阶解释结构模型,并据此提出了企业控制信用风险发生的一些措施。陈庭强和何建敏(2014)认为投资者情绪和市场流动性两者的交互作用对信用风险传染有显著影响,社会网络对信用风险概率及其影响范围也有显著影响。单汨源等(2015)比较研究了医药流通行业和钢铁行业供应链中企业信用风险传染关联规则,结论是前者信用风险传染频率和强度高于后者,同时指出影响供应链信用风险传染的重要因素是上下游企业整合和信用技术引进。李丽和周宗放(2015)构建了企业信用风险传染随机动态模型,模拟结果表明降低信用风险关联度可以有效地抑制信用风险在集团内部传染。李永奎等(2017)基于平均场理论和传染病学原理,建立了不完全免疫情景下的企业间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模型,研究发现关联信用风险传染临界概率降低将加大风险传染的可能性以及减弱免疫治理效果。周利国等(2019)从尾部相依特征角度建立了协变量动态Joe-ClaytonCopula模型,对信用风险在集团成员企业间进行传染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信用风险在集团成员企业间进行传染,同时这种传染效应具有动态性和隐蔽性。本文沿着前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究企业信用风险传染路径并提出一些防控措施,以期为企业保持稳健经营提供借鉴和帮助。

二、信用风险传染路径

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实务者的观点,本文认为企业信用风险传染路径主要有四种,即供应链传染、商业信用传染、资本纽带传染和融资担保传染。1.供应链传染。供应链信用风险传递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上游供给突发事件引发的向下传染,另一种是下游景气度下降引发的向上传染。(1)上游供给突发事件所引致的信用风险向下传染。通常,上游企业信用风险向下游传染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下游企业的采购品在市场中有至少两家以上的企业提供或者存在可替代品,同时下游企业一般会选择至少两家以上上游企业作为供应商。某家上游企业违约、破产或资不抵债,引发信用风险,下游企业往往不会遭受太大的影响。现实中,上游企业信用风险传染给下游企业的根源主要是因为下游企业对于上游企业的依赖度过大,并且对于“突发事件”没有采取替代方案。爱立信公司曾经因为其上游飞利浦芯片厂发生火灾,导致其手机生产出现瘫痪停止状态的根源就是爱立信公司并没有对火灾及时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2)下游景气度下降所引致的信用风险向上传染。供应链下游景气度下降,会造成上游企业订单减少,利润下滑甚至亏损,企业信用资质恶化。猪肉价格走低所引致猪饲料企业经营业绩下滑的案例,表现的较为典型。但是短期内,一些企业往往仅会关注直接的下游客户,而忽视对供应链终端产品市场走势的研究。一旦终端产品市场不景气或发生重大变化,下游企业信用风险会沿着供应链向上蔓延,甚至有可能引起牛鞭效应,处于供应链不同环节的企业出现大面积经营恶化或倒闭问题。2.商业信用传染。现实中,企业间业务往来基本上不能实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表现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就是预付账款或应收账款。资产负债表交集,就为信用风险在企业间传染打下了埋伏。(1)应收账款所引致的信用风险传染。目前,除垄断行业外,大部分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企业为了扩大销售额,盲目放大商业信用,追求所谓的账面销售高利润,形成了大量应收账款。限于目前我国社会信用意识淡薄,商业信用法律还不健全,信用制度还不完善,企业又缺乏对应收账款系统而科学的管理,应收账款遭受恶意拖欠或者无法收回的现象时有发生。当企业的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规模较大时,应收账款质量下降,坏账率上升,就会引致企业的信用资质恶化。从实践分析,弱资质下游企业更容易出现应收账款的信用违约,上游企业对此要高度重视。(2)预付账款所引致的信用风险传染。相对于应收账款,预付账款所引致的信用风险传染情况还不太普遍。2017年末,A股上市公司中,仅有6家企业的预付账款超过总资产的30%,其中4家主营业务与商贸有关,2家与专用设备有关。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处于强势地位,往往会要求下游的企业提前支付货款,从而将资金压力传导给下游企业。如果下游企业的预付账款占其资产比重较大且又比较集中时,一旦核心企业资质恶化,交货违约,下游企业就会遭受核心企业的波及。3.资本纽带传染。资本纽带关系是指通过控股、参股等方式构建的企业间关联关系,主要表现为集团母子公司、参股公司以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等,呈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特点,这种关联关系往往会导致集团成员企业间的信用风险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和传染性。当集团母公司或核心子公司出现信用危机时,其他集团成员企业就有可能遭受连锁波及影响,进而在集团内部形成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致使整个集团陷入经营发展的困境。(1)内部资源占用导致的信用风险传染。除股权关系外,企业集团成员之间可能还存在着关联购销、人事交叉、资产租赁等关联关系。当内部某个成员企业经营恶化时,集团就有可能将某些资源过度向该成员企业倾斜,或者调配其他成员企业的资源,从而引致其他成员企业得到资源支持力度弱化,影响其正常经营发展,造成其违约强度向上跳跃,还会进一步在集团内部被加速、被放大,甚至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集团倒闭。(2)外部融资市场情绪导致的信用风险传染。现实中,商业银行对某个企业或集团集中“抽贷”“压贷”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业银行对市场情绪的反应。当集团内部母公司或者核心子公司发生债券或贷款违约事件时,投资者或金融机构就会对集团其他成员企业采取避险策略,表现为其他成员企业的银行授信追加抵押、贷款利率上升或续期债券价格下降等现象。另外,某些投资者或金融机构极易形成羊群效应,无形中会加快且放大集团内部违约成员企业信用风险向其他成员企业进行传染,进而导致整个集团成员企业出现连锁反应。4.融资担保传染。这里,担保主要探讨互保和联保两种模式。互保和联保在中小企业抱团取暖融资中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也得到地方政府和监管机构的支持。经济上行期,互保联保风险往往能够被掩盖,即使偶尔发生,也会被庞大的互保联保网络所消化。一旦经济处于下行期,被掩盖的风险就会暴露,有可能产生多米诺牌效应,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互保联保最大的风险在于环环相扣,一家企业出现违约,就有可能影响一系列互保联保企业,出现了诸多企业“连坐”违约现象,结果是先违约企业把互保联保中其他企业给拖垮。实务中,要区分来看互保联保圈,若组成圈的企业资信越好,说明其他企业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越低,为其代偿风险越小,反之尤其对于资信较差的企业组成互保联保圈,信用风险不仅不能实现分摊,而且极有可能放大风险程度。

三、信用风险传染防控措施

基于企业信用风险传染路径的分析,本文提出一些防控建议和措施,以期遏制信用风险沿着供应链链条、商业信用、资本纽带和融资担保四种路径进行传染。1.加强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管理,规避信用风险在供应链上传染蔓延。(1)剖析企业供应商集中度,做好风险规避的前置规划。通常,一家企业有多家供应商,供应商集中度又存在差异。首先,企业要明确核心竞争能力。其次,企业要研判影响核心能力的供应商集中度。最后,企业要优先做好影响核心能力供应商的替代方案。目前,对于影响企业核心能力供应商的管理有两种方式。一是参股供应商,较好地对其实施控制或强化影响力度,以保证采购的安全。同时,可以提前掌握供应商的信用风险,做好防控方案,避免遭受其传染。二是降低供应商集中度,最大限度规避单一采购,在满足要求基础上,增加供应商数量,做好替代方案。另外,还需加强采购人员的日常培训以提升其专业能力水平,内容除了谈判技巧、供应商关系维护等外,还应加大国际形势、国家政策、宏观经济、行业发展以及突发事件分析等知识占比。(2)重点研究影响终端产品市场的关键因素,预判下游企业景气度变化。上游企业要跨环节直接对终端产品市场展开及时跟踪研究,明确关键影响因素并建立评价模型,研判风险传染源及路径,提出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除终端产品市场外,企业还要分析供应链下游不同环节客户经营情况和信用资质的劣变趋势,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下游客户突发事件或其经营管理问题引发的风险传染给本企业。2.加强商业信用精细化管理,规避预付账款或应收账款逾期引发的信用风险传染。(1)建立供应商信用档案,做好考核与跟踪。根据历史交易记录和外围信息监测,建立供应商信用档案,对供应商展开精准评估,并强化分类管理。对于采用欺诈手段骗取预付款的供应商,要多措并举收回预付账款,必要时运用法律武器来保全企业资产。对于有历史失信行为的供应商,要坚决拒绝预付款。历史失信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与本企业交易历史记录和一些负面信息,譬如供应商控制人黄赌毒行为、供应商或与其有重大关联企业的债券违约、政府行政处罚等。在组织内部,要建立严格的预付款审批流程,内控制度要健全,杜绝个人权力寻租和因管理疏忽或漏洞引发的预付款风险问题。另外,也要对合作良好的供应商信用进行动态跟踪,提前发现其信用恶化的苗头,一旦发现要及时停批预付账款,同时对已支付的预付账款要安排专人负责,避免损失。提高员工和审批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将预付款管理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实施奖励或惩罚。(2)控制商业信用规模,确保应收账款合理占比。首先,企业要明确确保正常经营所需要的现金流,确定应收账款和营业收入的合理比例。其次,企业要对赊销客户的信用建立评价体系,精准对其进行分类,制定不同客户的信用政策,即信用标准、信用条款、信用额度和收款政策,平衡信用政策与坏账率之间关系。通常,库存压力较大时,企业可以放大商业信用采用赊销方式来实施促销;反之,企业应尽可能减少应收账款以规避下游客户信用违约风险。最后,要建立并完善销售人员及其审批人员的风险绩效机制,把其绩效工资与应收账款回收情况对照起来,坚持先收款后兑绩效的原则,避免某些人员片面通过赊销方式来完成销售任务而不承担追回逾期账款责任问题。另外,还需要强化销售人员和审批人员的职业素养,提高其风险意识。3.加强集团资源管控,积极应对外部不良市场情绪,规避信用风险在其内部蔓延传染。(1)明确被救助对象的集团地位,资源优先向核心子公司倾斜。集团母公司靠资源倾斜救助子公司的时候,要统筹考虑子公司在全集团的地位和业绩贡献度。如果被救助的是核心子公司,并且被调配资源的其他成员企业又是非核心业务板块的子公司,母公司可以优先考虑将资源配置到被救助子公司上,以确保整个集团核心板块的业务正常运营。反之,集团母公司可以考虑放弃被救助的子公司,并积极制定风险隔离措施,避免被救助子公司风险向母公司或核心子公司蔓延传染。如果救助的子公司和被调配资源的子公司都是核心子公司,母公司需要做全面评价,重点分析二者对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作用的优选次序以及资源被调配后的后果,最大限度地规避出现双损的局面。总之,对于集团母公司而言,需要明确核心子公司和非核心子公司以及集团内部各子公司间业务的交叉关联关系,建立资源调配应急应对机制,制定集团内部风险治理措施。(2)要正确面对外部融资不良情绪,尽量消除负面影响。集团层面要建立外部融资市场负面情绪应对机制,把情绪传染抑制在苗头阶段。当集团内母公司或核心子公司出现负面事件时,要积极面对,做好信息披露,保持与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良好沟通,做到疏而不是堵,尽量减少对其他成员企业融资的影响。对于未出现负面事件的集团成员企业,要及时分红或付息,弱化投资者或金融机构的恐慌情绪,尽量消除负面影响,增强其信心。即使出现了大面积出资或抽贷的苗头,企业也要采取有力措施来遏制羊群效应的发生,避免由于集体抽资或抽贷引致集团经营恶化,或甚至破产。譬如寻求政府协调支持、追加担保公司或加大抽资、抽贷的成本等。此外,在进行互保联保融资前,企业要加强对参与者的调查了解,即使银行主动推荐的也要严格把关,增强对担保对象一旦违约所引发连带责任的认识。根据自身实力,企业要做到量力而行,过度互保联保发生违约将会给企业带来重大影响,甚至引致企业倒闭。

四、结论

本文提出了企业信用风险传染的四条主要路径,分别是供应链传染、商业信用传染、资本纽带传染和担保融资传染。一是供应链传染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上游突发事件引发的向下传染,另一种是下游景气度下降引发的向上传染。二是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两种方式,有可能导致信用风险在不同企业间进行传染。三是资本纽带关系下,资源“拆东墙补西墙”或外部融资负面情绪引发信用风险在企业间传染。四是互保联保网络环环相扣,先违约企业有可能拖垮其他企业。针对上述四种路径,提出了一些信用风险传染防控措施。首先是加强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管理,防控供应链传染;其次是加强商业信用精细化管理,防控商业信用传染;最后是加强集团资源管控,积极应对外部不良市场情绪,防控资本纽带传染。还有企业要做好对互保联保参与对象的尽职调查,量力而为,防控担保融资传染。

参考文献:

[1]李艳,陈德棉,郭平.信用风险管理新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借鉴[J].现代管理科学,2003,(7):5-6.

[2]何建佳,徐福缘,黄在鑫,李明亮.复杂供需网下的企业信用风险因素研究———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解释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11,(2):22-24.

[3]陈庭强,何建敏.基于复杂网络的信用风险传染模型研究[J].软科学,2014,(2):111-117.

[4]单汨源,陈立立,张人龙.基于KMV和关联规则算法的行业供应链信用风险传染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3):211-217.

企业信用案例范文3

[关键词]移动商务模式;信用评价;影响因素

一、移动商务模式发展现状

移动电话和互联网是当前信息产业发展的两大热点,二者融合产生了新增长点即移动无线互联网,它不受信息源和用户地理位置的限制,以统一标准提供无处不在的语音、文本及图像信息网络服务。而移动商务(M-Commerce)就是使用移动电话(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或者掌上电脑等移动终端依托无线互联网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根据国家工信部的2019年通信业统计公报,2019年,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60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移动数据流量消费等新兴业务继续大幅攀升,2019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1220亿GB,比上年增长71.6%。全年移动互联网月户均流量(DOU)达7.82GB/户/月,是上年的1.69倍;12月当月DOU高达8.59GB/户/月。其中,手机上网流量达到1210亿GB,比上年增长72.4%,在总流量中占99.2%。综上可见,当前市场竞争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移动商务带来的交易便利性直接改变了商业交易的业态形势,这也为中小企业以移动商务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取得竞争优势成为可能;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建立良好信用才能充分发挥移动商务新业态带来的机遇,因此,客观分析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的现状、探讨信用评价的影响因素是新的商业模式下中小企业生存。

二、移动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

随着移动网络的广泛使用和移动电商产业的爆炸式增长,网络支付的安全性、网站后台维护的操作性、消费者信息的保护、第三方平台的信任度等诸多因素对电商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制约,由于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交易信息不对等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趋向于理性消费,大量网络零售商破产,产业增长初期的主观上乐观的期待被人们客观上的理性消费给予了较为惨痛的打击。因此,基于构建良好的信用维度对于维系、提升新的电子商务产业就显得尤为重要。构建企业信用良性机制是显著提升消费者信任的关键因素。以信用为基础的间接交易模式是移动商务交易模式,建立和维系稳定的移动商务交易体系是中小企业在当前网络交易日益发达的商业新模式环境下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基于移动网络的交易监管不足和企业自律性的缺失成为阻碍移动电商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客观评价中小企业在电商环境下的信用等级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改善和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是企业适应新的竞争态势的有效依据。

三、移动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信用评

价建立的影响因素当前网络安全、消费欺诈等网络交易案件屡有发生,中小企业正在经历着市场对其快速筛选甄别的高速发展迭代期。如何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立足并谋得发展空间是每一个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移动商务平台搭建企业优质销售主渠道会让企业在获得更大生存空间的同时,建立起良好的信用维度,进而获得相关行业的竞争优势地位。本文认为,中小企业建立信用评价的关键主要来源于企业的消费者、移动支付的第三方网站/平台、中小企业自身。而影响其信用评价的关键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1.安全性。自从电子商务进入人们生活以来,关于其安全性的讨论就不绝于耳,因安全漏洞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案例对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起到一定的迟缓效果。移动商务的出现相对减轻了由于支付安全性对电子商务产生的不良影响,移动设备强大的内置认证作为移动客户的电子身份认证的属性和功能得到极大的发挥,认证支付的安全有了基础性的保障。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选择作为保障要素进一步推动了移动商务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安全性也随着移动商务的普及得到极大的改善,诸如微信支付、支付宝、QQ钱包等安全快捷的支付平台创造了友好、方便、快捷的支付环境。简单无忧的聚合支付平台使得在一个平台完成所有渠道的交易和账务管理;安全稳定的系统架构能够实时全面的完成全天候的系统及业务监控,确保了移动商务服务的稳定性。支付环境的塑造一直是影响移动商务发展的核心问题,通过防火墙的维护设定为保护持卡人资料建立安全的网络;加密技术的不断升级保障在开放的公共网络传输下的持卡人信息;网络安全的杀毒软件或程序为漏洞管理程序的保护提供进一步保障;实时监控和追踪能力的提升对移动客户端的信息存取加强了过程监控的管理力度。

2.企业信誉度。企业信誉度的高低能有效提升中小企业在移动商务模式下的市场竞争能力。在中小企业积极利用移动交易平台进入市场竞争的过程中,维护和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度是作为移动商务交易方关注和提升成交量的有效途径。对于企业而言,杜绝网络营销欺诈行为,注重企业品牌美誉度,确保诚信经营是网络时代企业生存的基本法则,不论其交易对象是企业还是个人,网络时代赋予的强大数据收集能力使得非诚信经营的方式没有了生存空间,第三方平台的引入进一步加强了交易双方在交易中的透明度,通过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约束和第三方后台技术的监督,在充分实现其功能的情况下非诚信经营方式会得到有效控制。企业实施交易欺诈行为的成本显著提高,因此,多个交易主体和市场监督主体形成的新的交易模式为提升企业信誉度建立了良好的监督机制。

3.初始消费信任。消费信任对于企业而言是长期利润保障的基础,也是企业市场竞争地位的立足点。移动商务环境使中小企业花费极小的成本即可争取到有利竞争地位成为可能,基于消费信任动态发展和连续变化的特点,初始消费信任在中小企业发展成长历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客户忠诚度的培养和维系的起点是初始消费的满意度,客户初始消费满意度是形成延续消费、建立消费习惯、进而形成消费忠诚的首要环节。初始消费信任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无消费意识到认同企业产品或服务需要有良好的口碑、辨识度高、访问量大等一系列因素去诱发消费。从过程上看,通过价格、产品优势等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核心竞争要素,有效提升企业潜在客户的转化率,移动商务环境为消费者提供的便利性和有效关注度客观上为企业实施产品或服务的精准匹配和精准把控加购率、收藏率和转化率建立了良好的网络销售环境,可以有效帮助企业建立消费信任,初始消费信任的建立还需要企业在交易行为发生之后持续有效的追踪消费者的体验和消费反馈,同时加强售后服务对企业信任的维护和建立。从消费行为的延续角度看,交易后的商务交易反馈和体验感对于企业而言更加重要。有了好的消费体验才可能形成更加长久的消费行为,因此,解决好初始消费信任是中小企业抢占竞争有力地位的重要因素,当然也是消费者信用评价的核心因素之一。

4.兼容性。解决好兼容性问题是从电子商务PC端向移动商务移动端跨越的必要条件,因此,实现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的显著提高还依赖于移动端的兼容性问题。兼容性问题包括第三方支付平台对于移动支付的兼容性、不同移动终端的兼容性、第三方平台之间的兼容性、移动终端对于第三方平台的识别能力、资金托管银行对第三方平台的兼容性、移动终端转换带来的转移成本、移动商务产业的网络外部特性等一系列问题。兼容性问题的解决必将进一步确保移动商务产业的安全性,提高移动端用户的消费体验,实现移动商务交易的快速增长,进而客观、公正、真实的完善对企业的信用评价,这一点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企业信用案例范文4

(一)专业开设情况

中国的信用管理专业教育开始于2002年。迄今为止,经教育部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高校有18所,包括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山东财政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广东金融学院等等。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吉林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学校已招收该专业硕士研究生,上海财经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已招收该专业博士研究生。另外,有部分高校经当地教育部门批准招收信用管理的高职和成教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信用管理专业教育已初步形成包括高职、成教、本科、研究生在内的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二)课程开设情况

中国各高校的信用管理专业定位各有特色,课程设置相应有区别。以最早开办信用管理专业且发展较为成熟的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吉林大学来说,前两所高校的专业定位偏重于培养学生掌握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分析和控制技术,培养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人才,其核心课程包括:信用管理学、银行信用管理、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投资学、保险学、国际金融、金融计量学等。吉林大学的专业定位偏重于信用风险量化分析和征信相关法律,为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中介机构培养信用人才,其核心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调查与分析、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信用和市场风险管理、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征信数据库应用开发、资信评估等。

(三)教材建设情况

因为中国的信用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国内相关的教材比较缺乏,权威教材更少。目前只有上海财经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分别编写了《信用管理系列教材》和《经济管理类课程教材信用系列》。2011年广东金融学院编写出版了该专业国内第一本实验教材《企业应收款管理实验教程》,该校其他的系列实验教程《消费者信用管理实验教程》、《企业信用评级实验教程》、《信用担保实验教程》和《征信数据库管理实验教程》正在编写中。由于中国的信用管理专业教育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来看,各校各有特色,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课程设置来看,也没有统一的模式,并且各校的课程尚处于不断变化和完善之中。从教材建设来看,正处于探索阶段,理论教材相当缺乏,而实验教材更是难得一见。

二、信用管理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之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了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体系。课程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信用管理专业定位

课程体系是为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信用管理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方向。因此,在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之前必须明确:1.为谁培养人;2.为什么岗位培养人;3.培养怎样的人。信用管理专业,是一门融合并涵盖了包括法律、财务分析、金融、数理统计、管理、信息技术等众多学科内容的经济类应用型交叉学科,具有极强操作性和技术性,其职能就是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信用风险管理政策、信用制度以及相关的操作和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为企业、金融机构、信用中介、政府及事业单位提供有信用管理技术水平的,具备创新能力的,集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多学科知识于一身的复合型专业化高级技术型人才。中国目前信用管理专业的建设仍处于不断摸索当中,是一种教育创新活动。各高校的信用管理专业建设,从专业定位到人才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验实践等,都是开创性的,并无统一模式及成熟经验。当前,中国的信用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体现如下。(1)专业课的稳定性、连续性不够,一些专业课程时而开设,时而不开设,有些课程时而在必修中出现,时而在选修课中出现。(2)专业课的系统性不强,课程之间缺乏前后科学的逻辑顺序及内在的衔接性,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知识重叠或相互割据等问题。(3)专业理论比重较大而专业实训比较欠缺,实验教学严重滞后。这种格局是不能适应信用管理职业应用性、实践性很强,行业服务范围越来越广,以及行业业务创新层出不穷的现状和特点的。

(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在构建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密切联系。由于信用管理专业的技术性、应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所以应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教学培养模式,体现“基础理论+基本内容+必要操作”的教学特点。首先,在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课程设置上,要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其次,在专业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上,要坚持“应用+适度”的原则。再次,在专业实验实践课的课程设置上,应该以“强化实务”为原则,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构建“课堂实践环节+实验环节+校内外实训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最后,在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坚持“科学性+实用性+逻辑性+系统性”的原则,对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并将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证考试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中来。

三、财经类院校信用管理专业科学合理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在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应该构建具有信用管理特色、突出专业技能教育和实验实践特点的科学合理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理论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以及专业实践课程模块的构建。

(一)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群分析

信用管理专业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所以课程设置应该与就业岗位的职业标准相吻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中,应力求达到与实际岗位的有机结合。所以,首先要对该专业的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和分析,从调研收集到的就业信息来看,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群如下。1.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在企业的会计审计部门和风险控制部门从事客户资信管理、授信管理、合同管理、账款管理等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2.金融机构:在各大银行以及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担保公司、财务租赁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信用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相关的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工作。3.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在征信局、资信评级公司、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信用中介机构从事客户信用调查、信用分析、信用评价等信用风险管理工作。4.政府和经济管理部门:在工商、财政、海关等政府部门从事信用征信、信用监管及信用政策的研究和制定等工作。5.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二)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就业后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基本素质的课题,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学科基础课程模块。

(三)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

专业理论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事信用管理工作必备的专业技能,体现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的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和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其中的专业理论必修课程包括:信用管理概论、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企业信用管理、消费者信用管理、金融机构信用管理、信用风险管理与度量、信用评估学、财务报表分析、金融计量经济学、管理会计等。而专业理论选修课程应该根据上述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的要求,不断扩大专业选修课的范围,形成以下几个具体的模块。

(四)专业拓展课程的设置

专业拓展课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反映学生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信用管理专业的拓展课程,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财经应用文写作、公关与礼仪、管理学原理等。

(五)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

根据信用管理行业发展和专业实践性极强的特点,在保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完整稳定的同时,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构建“课堂实践+实验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递阶式实践课程教学体系。(1)课堂实践指讲授完理论知识点后以该知识点的内容展开实践,实践形式可以采用案例分析、习题讲解和角色扮演等。(2)通过招标购买或校企研发等途径加强网络环境下的专业实验教学软件建设,开发《企业信用管理系统》、《消费者信用管理系统》、《资信评级系统》、《信用风险定量分析系统》等实验课程,通过仿真的实验环境,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3)建立实时在线的远程实习实训平台,拓展实践环境,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4)校外实习就是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学生到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定岗实习,在实习中锻炼提高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

四、小结

企业信用案例范文5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因素

一、文献综述

2000年,首次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其在研究融资和供应之间的关系过程中发现了供应链金融的内涵。2004年,对中小企业存货融资模式背后的金融学原理进行了阐释。2005年,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并研究了供应链金融的内在驱动要素。国外学者在提升供应链金融应用价值、探索供应链金融应用之路上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2005年,对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和特征进行了完整阐述,通过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指出了物流和信息流在供应链金融之中的重要意义。2011年,建立了供应链分析模型,通过量化的方式来阐明供应链金融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在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方面,我国学者是从两个视角展开的。一是表现方式、评价机制和防范措施的研究:2008年,发现风险规避机制一直是供应链金融运行的基础,而风险规避机制在新的经济发展时代是存在失灵的可能性的,在这种情况下,银行需要和企业建立新型合作关系,以期实现更好的合作和更佳的经济效益,进而为供应链金融作用的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2013年,构建了信用风险评价机制,通过熵值客观赋权的方法来量化信用风险;2016年,梳理了供应链金融的三大影响因素暨核心企业信用水平、中小企业偿债能力、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二是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评价机制构建和评价方法选择;2009年,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法构建了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机制;2011年,在供应链分层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风险变量体系的构建;2011年,借助机器向量机进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2014年,针对中小企业特殊情况制定了专门的多层次模糊评价法,来对其供应链金融信用进行针对性评价;2015年,引入了银行运作方式,将风险动态评价机制引入到供应链金融信用评价机制之中来。通过上述梳理和分析可以得知,我国学者在供应链金融评价机制的构建上一直将重点放在数学模型构建和数学方法运用上。但是信用风险评价工作更多的是一种主观评价,依赖于评价者自身的风险接受程度、风险偏好、知识水平和工作经验;数学模型构建等客观评价所需相关指标往往也是复杂和多层次的;因此,笔者认为在信用风险评价机制的构建中引入灰色理论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在一起,评价结果才会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信用风险评价的重点探析

供应链金融需要在一个公正、公开和透明的环境下进行,在信用风险评价的过程中更要坚持科学、全面原则,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至少应当包含如下内容:

(一)申请人资质

即对资金申请人的综合素质、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进行全面考核。从这个层面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申请人的资质考核标准和传统金融业务之中金融机构对贷款人的考核标准大体相同,也就是说二者都是为了对申请人的素养和能力进行全面了解而设定的指标。指标内容也涵盖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发展能力等多个层次。

(二)核心企业资质

对核心企业的考察重点集中在经营能力、信用级别、行业地位和偿债能力之上。之所以要对核心企业资质进行考核,主要原因在于供应链金融之中很多企业都可以参与到业务办理环节之中来,对核心企业资质考核直接影响则企业信用质量和反担保的水平。

(三)融资资产状况

这一环节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质押物特征、应收账款账龄上。金融机构要对企业资产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评价,科学合理地确定融资资产价值,为自身和企业之间的交易确定合理的基础前提。融资资产的质量关乎到授信人一旦发生违约行为,金融机构能否及时变现、挽回自身经济损失。

(四)供应链实际运行情况

供应链运行实际金融的评价包含了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之间合作程度、行业整体发展前景等信息,历史交易之中的毁约信息也会囊括其中。从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来看,评价的重点在于交易的质量、履约情况和申请企业的业务能力。供应链实际运行情况的评价能够极大地减少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欺诈。

(五)金融环境

当供应链企业的银行融资成本低于其经营所带来的收入,企业将获得盈利。如果因市场流动性紧张或市场利率出现波动所造成的金融环境恶化,那么供应链融资成本将提升,企业经营收入降低,甚至不再盈利。

三、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简介

对供应链金融的信用评价方法是多元的,学者大多将目光放在了Logistic回归分析、线性规划、判别分析、神经网络和分类树等模型构建方法上。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中不能仅仅将目光放在错误分类率上,而是要从模型程度的视角来探索模型全面评价效果。稳健的模型能够在样本之外的其他案例之中发挥准确的预测能力,在样本测试、评价之中不会呈现出明显的精度变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种非线性的评估模型,神经网络方式预测精度上远远胜于线性的Lo⁃gistic回归法、线性规划法、判别分析法等方法;而在预测稳健性上,Logistic回归法、线性规划法、判别分析法则表现得要比神经网络方式优越。在市场经济高速运行的时代,将供应链金融和信用风险评估联系在一起,很有可能造成信用产品申请人和建模总体之间呈现出明显差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模型稳健性较强,那么预测能力才有基本的保障。如前文所述,供应链金融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单纯地运用线性回归方式和量化模型方式难以对信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引入多层次灰色信用风险评价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总体来讲,多层次综合信用风险评价机制应当遵循如下原则:第一,确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从中小企业实力视角来看,评价指标应当包含企业素质(信息披露质量、人员素质)、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偿债能力(现金比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经营能力(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发展潜力(行业发展前景、销售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周转率、研发资本投入);从核心企业实力来看,评价指标应当包含行业地位(综合能力评价系数、行业排名)、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偿债能力(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从供应链本身的状况来看,评价指标应当包含合作时间、信息共享程度、交易次数;从交易资产特征视角来看,评价指标应当包含质押物变现能力和质押物价格波动趋势。第二,构建判断矩阵。在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对同一类型的评价指标进行重要性确认,借此构建判断矩阵。第三,进行一致性检测。对同一类型的重要性指标判断结果进行一致性检测。第四,挑选最佳信用风险评价方案。在判断矩阵和一致性检测之后,要选择出最佳指标和最佳方案来形成指标序列,然后通过关联系数运算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对比,进而选择出最佳信用风险评价机制方案。第五,进行单层次评价和综合评价结果计算。在确定了指标体系和指标等级之后,就要从下至上进行指标评价值的计算,再借助向量法来计算综合评价的结果,最后得出评价结论。

四、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信用风险评价的保障措施阐述

(一)针对核心企业建立资信状况数据库

供应链金融之中,核心企业资信状况对信用风险评价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要落实供应链金融业务,就需要针对核心企业进行资信数据库的建立,对其行业地位、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信息进行全面收集,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前提条件。

(二)建立信用风险预警机制

金融机构为了能够有效地防范因为信用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就会将目光更多地放在中小企业资金状况、信用状况和抵押物质量上,建立信用风险预警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三)加强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

供应链金融之中,不仅包含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还包含了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将信用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就需要对物流企业进行筛选,并建立供应链金融体系的物流企业准入制度,对其进行资质和能力评估,这样才可以保证抵押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使得供应链金融的运行得到良好的环境保障。

(四)研究行业状况和行业属性

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前景及其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直接影响了信用风险评估的结果。如果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前景比较好。那么其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结果也会比较低;相反,如果行业发展前景,整个行业进入到夕阳期,那么信用风险评价结果也会比较高,金融机构会认为其违约的可能性比较高。

(五)进行贷款后跟踪管理

金融机构需要设置一套专属于互联网金融的贷后管理体系,实现对交易流程和交易货物的动态监督,在第一时间发现供应链金融之中潜在的问题和风险。

参考文献:

[1]黄湘萌.绿色供应链管理视域下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内驱力——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J].中国市场,2017(34).

企业信用案例范文6

【关键词】高等学校;信用管理;教学改革

近几年,随着社会对信用关注度的不断提高,信用技术、信用产品应用在各个领域,以至于信用管理人才社会需求量猛增,信用管理人才培养成为高校迫切任务,各个高校纷纷开始信用管理专业建设。信用管理专业是一个新专业,需要与其它专业有明显的技术区分与专业特色,找准专业定位,认清信用管理专业建设必要性,而不是单纯的专业扩充,才能为社会提供符合需求的人才。

一、高校信用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一)社会人才需求。信用管理人才主要就业于金融机构、政府、事业单位、企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从事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管理、信用服务等工作,社会人才需求量很大,就业前景很好。1.政府、事业单位需求。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推进的上升期,政府、事业单位各部门都需要信用管理人才,对接信用管理工作,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信用管控,全面并快速推动信用管理工作的开展,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另外,政府、事业单位信用管理人员负责对接企业、金融机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帮助企业信用提高信用管理工作能力,规范信用中介、金融机构的服务内容、征信范围等。可见,如此重要的工作职责,需要具有信用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才能胜任。2.企业需求。企业是市场交易的主体,通过参与市场交易而盈利,通过参与市场交易的效率而决定盈利的高低。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管理能力直接影响企业市场交易效率,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随着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信用管理创造的经济效益,就越来越注重企业开展信用管理工作,成立信用管理小组或者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但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目前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多是由金融、审计、会计专业的人从事,工作内容缺乏对应性,导致信用管理工作效率较低,很难达到企业需求。可见,解决企业有岗无才现象,高校信用管理专业建设极具意义。3.金融机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需求。金融机构、信用服务机构在社会体系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信用信息的不断增多,信用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有金融机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按照市场要求、专业化水平不断完善信用服务,推广信用政策。金融机构、信用服务机构的信用征信、授信等环节,都需要高素质信用管理专业人才才能实现,迫切需要高校培养该专业人才,解决金融机构、信用中介机构存在的人才短缺问题。

(二)学生就业需求。近几年,我国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加,面临的就业问题日趋严重,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学生在选择所学专业时,成为家长最焦虑的问题,担心就业前景如何,担心发展前景是否明朗。因此,各个高校需要时刻瞄准社会人才需求与发展趋势,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解决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信用管理专业属于技术型专业,主要涉及征信管理、信用档案管理、授信管理、账户控制管理、商账征收管理、利用征信数据库开阔市场或者推销信用支付工具。以上信用管理技术涉及的岗位众多,社会需求量极大。据国家商务部统计,在今后的几年,我国至少需要50万名信用管理经理,200万名信用管理人员,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将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和信用管理部门,岗位缺口极大。可见,信用管理专业生源社会需求旺盛,但生源供给不足,学生选择这样的专业,就业不成问题,目前学生面临的问题是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院校较少,选择面较少。因此,学生就业需求是高校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驱动力。

(三)高校发展需求。专业建设是各个院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专业建设能否与时代需求匹配,直接影响招生就业,最终影响学校的定位与发展。高校必须研究劳动力市场需求,做好专业建设规划,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人才。目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时期,市场经济即信用经济,高校信用管理专业建设应顺应时代需求,为时代需求服务。

二、高校信用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专业定位。1.存在的问题。目前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高校中,大多是在金融系下开设,也有的高校是将信用管理专业开设在会计系中,这样的专业定位,导致信用管理专业缺乏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与需求相脱节,就业率达不到既定目标。据课题组调研显示,在劳动力市场,用工单位往往分不清信用管理专业与金融、会计专业的差别,觉得信用管理专业所学课程与会计、金融极其类似,没有专业侧重点,认为学的课程多反而不精。因此在用工时,单位更愿意录用社会认知度高一些的会计、金融专业的学生。2.解决措施。市场需求是高校专业定位的方向,各个高校需求根据各地信用管理需求情况及发展趋势,对信用管理专业进行定位。可以增设单独的信用管理系,开展信用管理专业建设工作。信用管理是一门综合学科,从业人员也有着专业侧重点。例如在金融机构工作的信用管理人员,在掌握信用管理技术的同时,需要精通经济学、大数据分析方面知识;企业信用管理人员在掌握信用管理技术的同时,需要精通管理学、财务分析等方面知识;政府信用管理人员在掌握信用管理技术的同时,需要精通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知识;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掌握信用管理技术的同时,需要精通计算机科学、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知识。可见,信用管理专业定位应该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扎实的信用管理技术并兼具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法学基础理论和具有数量分析、经济分析、预测能力的信用管理专业人才。

(二)教学资源。1.存在的问题。高校信用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又一大问题是教学资源缺乏。信用管理专业是一门交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专业,需要有与信用管理实务教材相匹配的其它教材,组成信用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资源。但目前,各个高校选择的教材都是会计、金融、计算机专业在使用的教材,教师也是这些专业的教师担任信用管理专业课程,这也是导致信用管理专业缺乏特色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同样的课程,在不同专业教学中,要求与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不同专业采用同样的教材与授课教师,很难保证达到专业教学目标。据信用管理专业学生反馈,有些课程设置感觉与专业不相符,感觉是为了完成学分而设置的课程。这样的反馈,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另外,为了培养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将实践教学课时占了更多的教学比重。但信用管理专业没有与专业匹配的实践教学、练习软件,往往实践课程也是用金融、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2.解决措施。高校积极与信用管理岗位需求方合作,按需培养并建立实习基地,人才供需方共同合作编写教材、充实教学案例库、开发教学实习软件,提高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供需匹配度。高校之间相互交流、协作,建设信用管理专业学习平台,分享新的教学资源,交流好的教学经验,在互相交流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套适合本院校学生的信用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三、高校信用管理专业建设的难点与突破口

各个高校需要寻找信用管理专业建设的突破口,解决信用管理专业建设的难点问题,增设信用管理专业并将专业健康发展下去。专业的持久发展离不开生源、师资队伍、课程资源、教学体系、就业率作为保障,而目前很多高校未增设信用管理专业的主要原因在于无法保证稳定的生源,即是专业建设中的难点,难就在于生源不是仅凭高校一方努力就能实现的。生源保障需要社会各界对信用管理专业的认可,学生对于信用管理专业的认知与发展信心,劳动力市场对于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这一系列看似很难实现的内容,突破口就是各个高校共同努力,相互学习,分析市场需求,找准专业定位,将信用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求相一致,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率,以改善信用管理专业的社会认可度。综上所述,信用管理专业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与进步的需求而产生的,高校开展信用管理专业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各个高校需要借鉴已有的问题,并寻找专业建设突破口,将信用管理专业建设好。

【参考文献】

[1]尹丽.对信用管理本科教育的几点困惑与思考[J].企业导报,2015,9

企业信用案例范文7

摘要:

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和货币之间的联系过于密切,相关的经济动作又呈现出扩张化的主要特性。这些因素使得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各个单位中都有着债权债务关系掺杂在其中,并且信用要素贯穿在其中。我国现阶段中的企业财务信用方面已经呈现出了严重缺乏的现状,使我国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有着诸多因素的阻碍,所以本篇文章通过对我国企业财务当前的信用现状的具体分析,来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信用 企业财务 信用制度

经济活动是以信用维系的,良好的社会信用可以有效降低经济活动的成本,实现经济长远发展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推进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得我国很多企业感觉到不太适应。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信用缺失的问题,使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偷税漏税、以次充好等现象频发,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对我国的经济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因此,进行企业信用研究十分必要。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企业财务信用,从企业财务信用的概念和作用入手,分析我国企业财务信用的现状,提出构建我国企业财务信用制度的相关策略。

一、企业财务信用的概念以及作用

1.企业财务信用的相关概念

信用是保证社会正常秩序的保障。在经济活动中,利润是推动市场运行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而信用则是推动市场运行的另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信用可以成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本,并能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帮助企业提高利润。从我国开始实施市场经济政策后,信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信用一词也成为人们口中常用的流行语。什么是信用?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通过调查发现,对于信用涵义的解释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的。第一,是从经济学角度对其进行解释说明。在经济学中,信用专指借贷,就是交易双方先进行商品或服务交易,在约定的时间再交付费用。信用的产生和商品货币经济有很大的关系,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信用出现的条件。信用需要有三要素,第一就是要具有交易的当事人,并且当事人的数目要达到两个以上,其中必须有债务人和债权人,只有这样才能确定信用关系的存在;第二,就是要一定的时间间隔。交易行为的发生和款项的支付不能是同时完成的,要有间隔才存在信用问题;第三,就是要通过使用信用工具来完成交易活动。上述三种要素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是信用。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信用使用的频率和内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信用的形式也变得丰富起来。根据信用主体的不同,可以分成很多种类型,如政府信用、个人信用、企业信用等。其中,企业信用是社会生活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信用形式。第二,是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说明。这里的信用被解释为信任,我国古代圣贤认为信任是人立世之本。现代将其解释为遵守承若、履行诺言。按照信用使用的范围可以将信任分成两种,分别为个别信任和普遍信任。所谓个别信任就是在彼此建立信任关系前双方具有另外的关系,比如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那么信任关系就是建立在别的关系之上的。普遍信任就是对普通大众都有意义和价值的一种信任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规范伦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企业财务信用包括的内容比较多,如资本信用、管理信用等。而这些信用项目还包括具体的内容,如资本信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为投资信用和筹资信用。资本信用就是指企业要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投资、筹资活动,按时交付费用、分配股利。管理信用是指企业向外公布的财务会计信息要真实有效、同时还要严格按照规定缴纳相应的费用,如税费。商业信用就是指在生产销售的过程中要遵守商业法则,不生产和销售次品,不欺瞒消费者。

2.企业财务信用的相关作用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而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市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由此可见,企业信用的重要性,尤其是企业财务信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信用的对于企业发展和市场经济进步的作用愈加凸显。第一,信用是确保商品交易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在进行商品交易的过程中,双方对于商品的质量会有不同的要求,如果想要促使商品交易成功,双方就要在交易前对商品的质量做出约定,按照约定生产商品,并在交易的过程中确保双方都能履约。由此可见,商品交易完成是在双方信任的前提下,而这就是信用。很多人认为现代的交易是由合同进行约束的,但即使在法律法制最为先进的国家,法律也不可能全面涉及到交易双方设定的合同的方方面面,信用仍是确保交易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在交易双方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信用是企业扩大规模、增加合作伙伴的重要保障。第二,企业财务信用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保障。企业要想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要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还要通过和供应商、分销商、消费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提高企业的信誉。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同时也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一种表现方式。这也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脱颖而出的有力武器。企业财务信用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信用程度的高低将对企业的效益产生直接影响,严重者甚至关系到企业的存亡。信用不仅可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增加企业的社会效益,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不断推进企业在市场中前行。第三,企业财务信用可以有效降低企业交易的成本。在市场经济中,交易成本是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市场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之间的交易变得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承担的交易成本在不断增加。但是交易成本本身具有很大的弹性,和产品生产成本不同,交易成本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降低,从而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其中,企业财务信用就是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有效方法。这主要是因为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就可以大大减少企业为了获得对方信息而支付的费用。此外,企业财务信用良好,就可以减少监督管理的环节,从而降低交易的成本。第四,企业财务信用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目前,我国的经济呈现出生产能力过剩,而需求不足的景象,只有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才能解决这一问题,这也是我国的一项战略方针,但这就要求企业具有很高的信用等级。扩大国内信用交易总额可以扩大市场规模,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在市场交易环境比较好状态下,市场规模会有很大的增长,增长速度超越正常的水平,从而使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很多交易都是以赊销形式完成,为了保证市场的稳定性,就要对企业的信用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当前企业财务信用现状的具体分析

1.我国当前企业财务信用缺乏的相关体现

我国财务管理中信息的缺失包括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阶段由于我国刚开始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各方面的发展还缺乏经验,使得国有企业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从而引发“三角债”。虽然,我国及时采取了解决措施,但由于企业缺少管理经验,还是没能对“三角债”进行彻底地清理。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末,企业财务信用危机主要体现在“逃废债”上,企业采用各种方式逃债。如有的借着改制讨债,让金融部门承担经济损失,有的借着组织结构逃债影响改革工作。这给当时中国的市场经济带来严重的破坏。第三阶段是2001年,我国连续爆发多起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事件,企业信用问题和财务失信处置问题成为当时人们关注的重点。我国企业财务信用缺失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第一,企业财务失信问题严重,给中国的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根据调查统计,由于企业失信导致的无效成本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0%~20%。第二,企业之间相互拖欠现象严重。企业财务信息显示,我国企业的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很大,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负债,使企业要承担很大额度的利息,同时也扰乱了市场的经济秩序。第三,企业对于财务信用不重视。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我国三分之二的企业没有信用部门,而剩余有信用部门的企业没有进行过详细信用审核的又有31%。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对企业信用的不重视以及在信用管理方面的落后。

2.我国当前企业财务信用缺乏的相关因素分析

导致我国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与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有关,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时期,很多方面的建设和管理都不完善,在市场中还没有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政府监管不到位,使企业信用问题严重;另一个方面就是我国对企业信用的管理工作还不成熟,没有合理的奖惩措施,很多企业因信用问题造成的损失要远远小于经济收益,因此很多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就致信用问题于不顾。具体导致我国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因素如下所述。第一,是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在我国很多地区都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这种思想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信用,一些地方政府在对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按照规定履行自己的责任,更有甚者直接插手企业事务,帮助企业做有悖信用的事情,这严重影响了政府对企业信用的监管。第二,很多企业管理者缺少诚信为本的理念。企业信用的形成,监管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更多的还是要依靠企业自己,这就与企业的管理者有很大的关系,很多管理者自身就缺乏诚信的理念,自然会影响企业信用的建立。第三,我国缺少完整的财务信用制度体系。现有的法律法规有和财务信用相关的条款,但却不能将企业所有的财务失信行为包括进去,自然就会有人钻漏洞,使相关法律法规的效力发挥不出来。第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对企业财务信用有影响。这主要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是故意失信,而是由于经营能力有限而使得企业出现失信行为,如企业盲目大量举债经营,最终却出现资金不能回流,难以按期还款的事情就属于经营不善而出现的失信行为。第五,市场不成熟对企业财务信用也会有影响。目前,我国的市场还没有形成有序的秩序和稳定的经济环境,市场信息传播渠道还不通畅,在这种情形下就会出现很多不轨行为,导致企业财务信用缺失。

三、针对我国企业财务信用制度构建的相关对策

企业财务信用会严重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市场环境的稳定,因此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企业财务信用的现状,从惩罚机制、防范机制、评估机制、声誉机制以及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企业财务信用制度构建的相应对策。

1.构建企业财务信用惩罚制度

要杜绝企业财务信用问题,首先就要将让有这种行为的企业或跟个人难以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如不能让有严重财务信用的企业继续经营、不能让有违背财务信用规定的人继续从事相应的工作,即要建立企业财务信用惩罚机制。在建立惩罚机制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的成功案例,如在美国会建立信用档案,对于有信用污点的人而言很难再找到相关的工作。

2.构建企业声誉制度

企业财务信用失信的主要责任人是管理者,企业的很多行为都是管理者个人行为的一种体现,与其说是企业财务失信不如说是管理者失信。因此,要想建立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就要构建企业声誉制度,这是对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进行的一种无形的约束和限制,避免其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做出背离信用的事情。

3.构建企业财务信用评估体系

世界上最早的征信公司成立于1830年,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交易双方提供信息资料,确保交易活动能顺利进行。构建企业财务信用评估体系无论是对国家而言还是对企业而言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构建企业财务信用评估体系一方面要完善现有的征信系统和查询系统,另一方面要建立完整的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对企业的财务信用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4.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的预防体系

建立企业财务信用还需要建立财务风险预防体系,在企业发生财务信用问题之前就进行预警,避免发生实质性的财务信用问题。企业财务信用预防体系的构建要以企业的信息化系统为依托进行,要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全面的监控,并要对企业进行全过程监控,避免出现信息遗漏问题而耽误财务信用风险预警。企业的财务信用预警体系应具备信息收集、预警财务信用风险和控制风险等三项功能。

5.大力建设企业内部的信用文化

企业文化是对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进行约束管理的一种价值观念,企业文化对企业和员工的约束有时比有形的相关法律法规还要有用。企业文化深入企业和员工的骨髓,是企业和员工共同坚守的经营信念。所以,大力建设企业内部的信用文化对企业财务信用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公司内部形成一种诚信经营的文化,这也是很多企业能长远发展的奥秘,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形象的建立,在社会中树立一种好的形象对于企业的发展同样具有促进作用。

四、结语

目前我国企业在财务信用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一方面与我国所处的市场经济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企业内部的管理有关,为了提高我国企业财务信用等级,应加强对企业财务信用的重视,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赵兵 彭丽坤 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毛定祥.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的企业财务信用综合评价[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2]楼土明.企业财务信用缺失成因及其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3(7).

[3]楼土明.企业财务信用缺失及其治理[J].中国流通经济,2004(5).

[4]田高良,秦晓梅.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构建途径探析[J].会计之友,2007(13).

第二篇: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探析

摘要:

根据我国国情,不难发现房地产企业的当前的发展现状就是起步过晚,发展进程过于缓慢,同时其管理能力始终得不到提高,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其融资范围缺乏广泛性,并且其投资的决策能力也过于低效,使资金的回收进程也过于艰难。造成了现阶段下中国的房地产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财务风险,并且房价也呈现持续的下降状态,使其风险的流动性能加强。

关键词:

房地产企业 财务风险 控制分析

一、相应基本概念论述

(一)风险管理概念

所谓的“风险”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当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这属于客观存在的一种规律,然而就算知道存在也无法实现对其的准确判断与预测。关于风险的界定,业界也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在多个领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经济学、投资学、保险学、管理学以及风险管理与控制学等等。相关学者也针对风险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包括“差异学说”“主观性与客观性”学说、“可能性”与不确定性“学说等等,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整合,并以房地产行业特点为出发点,笔者将风险定义为:房地产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实际与预期报酬存在差异,这一差异与风险成正相关。对房地产行业而言,其涵盖的经营活动包括融资、投资、资金与运营以及利润分配,由于经营活动的繁杂性,决定了房地产企业始终存在较大的潜在的财务风险。关于风险管理理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如今这已经成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并形成了相对科学完整的体系。风险管理指的是通过对科学的方法来识别、评估、处理以及监控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选择最佳的措施来实现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确保在基于低成本投入的情况下使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因此获取安全性较高的保障的过程。风险管理这一过程中具有系统性与复杂性,其通过对风险的一系列应对方法以实现对风险的管理。风险管理是为了使风险带来的损失得以最大程度的降低,这与额外收入相比,风险管理带来的安全性保障与此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

(二)财务风险的控制概念

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财务风险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是为了使财务风险造成的损失得以最大程度的降低,以此保障企业利益,使企业由于财务风险而陷入财务危机的情况得以有效避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是为了在风险决策时,权衡潜在的风险收益与潜在的风险损失,对企业的风险决策进行优化,力争在降低风险成本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效益。为了实现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企业决策主体采取的方法可以使为企业生产要素的正常投入提供保障,或者使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得以强化,以此实现对企业内部管理信息与外部环境的有效调控。企业财务结果会表现出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最终结果,因此,企业的实际经营消极最终也会表现出企业财务控制的最终结果,会综合体现出企业实际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以及盈利能力。

二、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探析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进程

房地产又被称为不动产,其指的是土地与土地上的建筑物及其衍生物所附有的相关权益,除了房屋以外,土地财产也属于房地产的范畴之内。房地产这一商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形式可以作为居住也可以作为投资项目,其具有较长的开发周期,受到空间、地域以及时间的限制,自身也具有较高的价值,其刚性需求以及保值增值的特点也受到了大量投资者的推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房地产行业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可与房地产产生的附带效应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作为基本的物质资料,房地产对于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而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此外,我国经济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走势,这也反映出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作为一项综合性行业,房地产行业即房地产生产与经营服务于一体,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房地产筹资、开发、销售、管理以及物业及相关增值服务。其中开发商、投资商、发展商、金融服务机构、房产中介以及房产评估机构共同构成了房地产行业的参与者,房地产开发具体分为前期、中期以及后期,其具体内容分别为筹资开发、招工建设以及流通销售。而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萌芽阶段、初创阶段、成长阶段以及调整阶段。如今,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与建设基本形成了科学成熟的体系,对国家经济建设而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分析

1.外部因素

第一,外部金融环境影响因素。在一定时期内,随着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调整与改革,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活动可能会受到重大影响,包括宏观经济利率波动、信贷政策的调整、货币政策的变化、企业信用要求以及各类金融交易严格程度的变化等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通常情况下,如果国家实行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企业的筹资活动与资金运作,这一点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尤其突出。现阶段,我国很大一部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都非常紧张,这些企业处于高负债状态,为了获取充足资金,大多都会选择银行信贷业务,如此以来,如果国家实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那么企业的资金链就很有可能由于银行加息而断裂,进而导致财务风险加大,情况严重时企业可能会直接破产。第二,法律环境影响因素。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而言,法律环境起到的影响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就我国房地产行一、相应基本概念论述

(一)风险管理概念

所谓的“风险”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当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这属于客观存在的一种规律,然而就算知道存在也无法实现对其的准确判断与预测。关于风险的界定,业界也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在多个领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经济学、投资学、保险学、管理学以及风险管理与控制学等等。相关学者也针对风险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包括“差异学说”“主观性与客观性”学说、“可能性”与不确定性“学说等等,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整合,并以房地产行业特点为出发点,笔者将风险定义为:房地产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实际与预期报酬存在差异,这一差异与风险成正相关。对房地产行业而言,其涵盖的经营活动包括融资、投资、资金与运营以及利润分配,由于经营活动的繁杂性,决定了房地产企业始终存在较大的潜在的财务风险。关于风险管理理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如今这已经成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并形成了相对科学完整的体系。风险管理指的是通过对科学的方法来识别、评估、处理以及监控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选择最佳的措施来实现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确保在基于低成本投入的情况下使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因此获取安全性较高的保障的过程。风险管理这一过程中具有系统性与复杂性,其通过对风险的一系列应对方法以实现对风险的管理。风险管理是为了使风险带来的损失得以最大程度的降低,这与额外收入相比,风险管理带来的安全性保障与此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

(二)财务风险的控制概念

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财务风险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是为了使财务风险造成的损失得以最大程度的降低,以此保障企业利益,使企业由于财务风险而陷入财务危机的情况得以有效避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是为了在风险决策时,权衡潜在的风险收益与潜在的风险损失,对企业的风险决策进行优化,力争在降低风险成本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效益。为了实现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企业决策主体采取的方法可以使为企业生产要素的正常投入提供保障,或者使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得以强化,以此实现对企业内部管理信息与外部环境的有效调控。企业财务结果会表现出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最终结果,因此,企业的实际经营消极最终也会表现出企业财务控制的最终结果,会综合体现出企业实际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以及盈利能力。

二、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探析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进程

房地产又被称为不动产,其指的是土地与土地上的建筑物及其衍生物所附有的相关权益,除了房屋以外,土地财产也属于房地产的范畴之内。房地产这一商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形式可以作为居住也可以作为投资项目,其具有较长的开发周期,受到空间、地域以及时间的限制,自身也具有较高的价值,其刚性需求以及保值增值的特点也受到了大量投资者的推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房地产行业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可与房地产产生的附带效应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作为基本的物质资料,房地产对于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而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此外,我国经济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走势,这也反映出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作为一项综合性行业,房地产行业即房地产生产与经营服务于一体,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房地产筹资、开发、销售、管理以及物业及相关增值服务。其中开发商、投资商、发展商、金融服务机构、房产中介以及房产评估机构共同构成了房地产行业的参与者,房地产开发具体分为前期、中期以及后期,其具体内容分别为筹资开发、招工建设以及流通销售。而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萌芽阶段、初创阶段、成长阶段以及调整阶段。如今,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与建设基本形成了科学成熟的体系,对国家经济建设而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分析

1.外部因素

第一,外部金融环境影响因素。在一定时期内,随着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调整与改革,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活动可能会受到重大影响,包括宏观经济利率波动、信贷政策的调整、货币政策的变化、企业信用要求以及各类金融交易严格程度的变化等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通常情况下,如果国家实行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企业的筹资活动与资金运作,这一点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尤其突出。现阶段,我国很大一部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都非常紧张,这些企业处于高负债状态,为了获取充足资金,大多都会选择银行信贷业务,如此以来,如果国家实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那么企业的资金链就很有可能由于银行加息而断裂,进而导致财务风险加大,情况严重时企业可能会直接破产。第二,法律环境影响因素。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而言,法律环境起到的影响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就我国房地产行业现状而言,法律环境的重要性更是突出。现阶段由于房地产行业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市场中涌现出大量的房地产企业,而房价问题也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民生问题。而目前对于普通大众百姓而言,房价过高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范围,对国家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而言构成了威胁,因此国家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以实现对房地产行业的限制与调控,然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与银行的不合理政策使得良好的经济环境遭受破坏,房地产企业的投资风险也由此增加。第三,经济环境因素。在企业所处使其中,由于受到企业外部整个经济环境发展状况的影响,使得企业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这就是经济环境因素。企业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呈正相关,如果外部经济环境处于停滞或者收缩时期,那么企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第四,税务环境因素。企业的资金与财务状况会受到国家税务政策调整的影响。对不同的地方其实行的税收政策也有一定的差别,因此企业的财务状况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2.内部因素

第一,企业规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企业规模能表现出企业对市场波动与经济环境变化带来影响的承受能力。不同规模的企业,其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在资金来源、贷款能力、筹资渠道、资金运作、投资规模、价格政策以及税务又会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都非常大。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规模、经济性质以及股权结构与其存在的经营和财务风险成正相关,这是由于这类企业具有广泛的筹资渠道与较强的资金运作能力,能有效抵御风险。

(三)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归类分析

对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而言,具体可分为三类,即融资风险、投资风险以及资金回收风险。融资风险指的是企业无法按照预期筹集到预期资金以支持经营活动正常开展的可能性。根据企业融资渠道,可以将融资风险划分为两类,即外部融资风险与内部融资风险。投资风险指的是企业在进行项目的投资过程中,由于预期投资回报与项目结束后带来的投资收益存在差异,进行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上文提出风险在人们生活生产中是客观存在且无法预测的,因此企业的任何投资活动存在的投资风险都是难以避免的。根据企业的投资活动的性质,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对内投资与对外投资。而根据不同的投资对象可以将投资风险分为两类,即对内投资风险与对外投资风险。此外就是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回收风险。这是指商品在转化为货币的过程中,成品向货币资金的转化中,受到转化时间与金额不确定性的影响,而导致企业经济受到损失的可能性。通常情况下,可将资金的回收分为两个环节,即产品向结算资金的转变与结算资金向货币资金的转化。任何一个转变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形成企业的资金回收风险,导致企业资金无法回收。对房地产企业而言,资金回收风险也是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对房地产企业产生的影响也非常大。

三、我国针对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措施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原则性内容及方式

我国房地产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包括:适应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原则、成本与效益均衡原则、风险防范与处理并行原则以及决策灵活性原则。而为了实现我国房地产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具体采用的方法有投资可行性分析、对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实现经营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加强紧急预案措施的完备。

(二)以AHP的层次分析法为基础构建财务风险的评价模式

本文基于AHP层次分析法,对财务风险的评价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与研究。AHP层次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运筹学家提出的。这是一种决策思维方法,该方法提出在决策过程中人的思维判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通过一定模式来规范决策思维过程,对定性与定量因素相结合的决策问题而言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在决策问题中的应用,AHP层次分析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步:决策总目标的确定、目标影响因素的层次化、对影响因素重要性的评估、对判断矩阵的求解,对其一致性进行检验。关于财务风险评价模式的构建,首先要根据房地产行业的特点,对财务风险评价指标进行构建,具体包括速动比率、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总资产周转率等。同时对其进行分类以表现企业的偿债、运行以及获利能力。然后根据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确定各项财务指标权重。不同的财务风险指标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各有不同,而对我国房地产企业而言,为了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分析,就要对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进行重点研究。

(三)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相关解决策略

为了实现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如此才能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使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与协调力得以增强,企业全体朝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奋斗,以此使企业的发展得以推动。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具体应从价值标准的选择、员工认同的强化、提炼定格以及发展方向的丰富入手。其次,还要加强房地产企业的内部控制。应从企业自身管理体制为出发点,并充分考虑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内部控制手段与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使企业内部控制力度得以加强。如此才能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同时为了从源头上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就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风险控制能得以提高。此外,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改善还需要实现控制制度的完善,应使员工的风险意识得到强化,基于正确的风险观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再者,还要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优化,提高内部控制效率与质量。此外,还要加强房地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相比,提高外部环境应对能力对于企业风险控制而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应对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内部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与分析,对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此为企业的健康长远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企业仍然属于资金驱动型,由于自身具有的特殊性以及房地产行业的特点,使得我国房地产企业在经营管理以及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对企业的发展而言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研究并展开进一步探讨,对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详细分析,以此提出有效的策略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为房地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王倩 彭丽坤 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璇.探讨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方法[J].中国商贸,2013(18).

[2]张君.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及控制对策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10).

[3]马永红.关于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的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1(7).

[4]石梦娜.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第三篇:煤炭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研究

摘要: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煤炭企业的内部改革进一步推进。在改革扩张的过程中,煤炭企业也暴露出了重要的问题,即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及防范问题。煤炭企业存在怎样的财务风险,如何有效的建立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是本文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煤炭企业 财务风险 内部控制 体系

为响应国家的号召,整合改造中小煤矿,培育发展大型煤矿,煤矿企业间进行了并购重组资源整合。煤炭企业不仅面临复杂的内部环境,其外部不确定因素也非常多。这使得煤炭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相对较大。国资委于2006年6月在《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阐述,特别强调了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其内部的财务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是促使煤炭企业取得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1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现状及原因分析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1.1财务风险状况及原因

在当前的煤炭市场,扩张速度加快,大多数企业的筹资方式为负债筹资。对于企业而言,如果资金不能产生应有的经济利益,则不能顺利的偿还债务,这样便会产生更高的经济代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外界因素比如宏观经济政策、政治状况以及文化环境等瞬息万变,由于大多数煤炭企业管理者的财务风险观念薄弱、企业的财务资金结构不合理、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善,任何一个决策的失误,都会使得负债风险大大提高,但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就可以达到获取额外利润的目的。

1.2风险管理状况及原因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为我国的煤炭企业承担财务风险,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煤炭企业只能依靠自身来承担财务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企业迎难而上,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比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保证企业信息畅通、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体系等,朝着科学的管理模式迈进。但是在我国的煤炭企业中,成熟而有效的管理模式尚未形成,内部控制体系及监督体系不被重视,特别是风险防范意识不足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2煤炭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建议

2.1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我国的煤炭企业在探索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大的市场环境、政策特点以及企业自身的状况实事求是的加以处理。与此同时,要遵循几项基本原则:第一,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的原则。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是企业各项活动的指针,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必须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相吻合。第二,坚持以预防为主,防管相结合的财务风险管理原则。财务人员与相关的管理者要熟悉财务风险的各种类型及其成因,并掌握多种应对策略与手段,在日常的工作中有意识的进行财务风险防范,建立并尽可能的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以应对不可避免的或无法预知的财务风险。第三,特别要遵循成本效益对比分析的原则。企业内部的各种活动都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对于预防和有效治理财务风险来说,所要投入的成本不在少数,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获取企业利润的最大化,那么在建立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成本的投入,遵循成本效益对比分析的原则。

2.2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建议

大多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的特点,对于煤炭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其供应、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基于前文分析的煤炭企业的概况,财务风险存在于整个经营活动中,因此,要建立以预防、疏导为主,全面、系统的煤炭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工作主要做好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首先,要重视内部控制工作。要充分发挥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作用,必须充分提高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领导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认识及重视。一个科学的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预防风险,还有利于促进企业内部结构的升级。因此,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不仅企业全体成员要认识,领导要重视,负责人还必须带头配合执行内部控制的各项工作要求,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其次,要正确评估企业的风险状况。在开展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各项工作之前,必须对企业的风险状况进行合理的、准确的评估。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遵循以预防为主的原则,那么在进行企业风险评估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企业制度要求,合理利用“SWTO”分析法,进行只有在充分了解企业状况的情况下,各种措施及应对策略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再次,合理安排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工作。煤炭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资金、成本、权利。煤炭企业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调度等工作,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防止发生资金外流的现象;煤炭企业各项活动都要投入大量成本,内部控制对于成本核算与成本实施要进行严格的监管,防止发生做假账的现象;煤炭企业各个环节的负责人都应该受到内部控制体系的监控,坚决抵制滥用权利的现象,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最后,要完善企业信息管理,提高企业透明的。良好、顺畅的信息传达及公开系统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企业的监督管理,有利于维护员工利益,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3小结

不同的规模的煤炭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合理进行财务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遵循财务风险管理的原则,建立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

作者:柴政红 单位:山西中煤华晋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孟召德.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22).

企业信用案例范文8

随着食品经营市场的迅速发展,民众对食品的需求及健康的重视愈发的强烈,然而由于食品经营企业透明度不高,加之近年来不断曝光的食品安全事故,导致民众对食品经营企业产生了较大的不信任感。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比较,为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提供一些想法,以期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能得以长效的发展。

关键词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比较

2014年7月,全球知名洋快餐“麦当劳”的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公司被曝光长期以来使用过期劣质肉,犹如一块巨石把我国食品安全这面早已经千疮百孔的镜子砸破了。一家本应该在行业里面起到带头作用的企业,被贴上了失信的标签。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企业早已被吊销了证照,相关当事人也得到了严厉的处理。然而,凸显出来的问题真正得到重视了么?为什么有的企业在国外能够老老实实守法经营,到了中国就任意而为了呢?我们认为这是信用的问题。无论是对政府、民众还是企业,完善有效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才是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保证。

一、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安全,是老百姓最切身的利益。长久以来,政府职能部门一直扮演着“救火员”的角色,哪类食品出问题就往哪类食品“扑”。殊不知真正的治理应该是“防患于未然”,是“无为而治”,思想上的转变才会带来行动上的转变。但是,思想上的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发生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美国在1841年建立邓白氏公司,首开企业、债券信用评级的先河,随后标准普尔公司、穆迪公司、菲奇公司相继开展征信业务[1]。与发达国家长达百年的信用体系相比,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政策得到了有效的执行,然而商业信用混乱、票据市场无序。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国范围内开展清理“三角债”的工作通知》,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提出了信用问题。纵观我国以往与信用相关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规,几乎都是围绕市场经济、金融秩序制定的。食品安全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部分,却很少有所涉及。食品市场秩序混乱,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频现,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的严重缺失。2004年,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精神,作为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之一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关于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这一意见成为第一份食品安全领域内直接提及信用体系建设的政府文件。之后的十年,国务院、政府职能部门陆续出台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指导意见,逐步加强充实信用体系的建设。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应该从国家的层面制定一系列的制度,自上而下的予以执行,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二、国外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国外各国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点,也各具特色。信用体系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如何征信,总体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企业主导模式,二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三是以日本为代表的第三方主导模式。

(一)美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最终还是信用经济,美国百年以来的信用体系建设最开始也是出于金融秩序的考虑。在美国,个人、企业的信用是透明的,有为数众多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为信用信息使用者提供着付费服务。当然这些征信公司都必须严格遵守美国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公众的隐私、规范征信等方面。美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规体系来针对不同的领域,同时每一项法律会随着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改。在美国,对失信的个人及企业来说将是非常困难的。失信的企业,几乎很难在行业内生存,而个人则将会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受到极大的制约。因此,无论是民众还是企业都十分重视信用程度。2010年8月,美国召回5.5亿枚污染沙门氏菌的鸡蛋。该事件促进了国会法律委员会一致同意,必须对食品安全事件肇事者加大处罚力度,尤其是对明知故犯的单位务必实施严刑峻法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核心是“查必处、处必严”。美国食品监管部门对包括生产者、经营者和上级母公司等全过程开展全面监督检查,无论哪一个环节被查出存在食品或添加剂污染、掺假掺杂等失信行为,都列入处罚清单。在处罚程度方面,对上述违法行为统一按处罚上限从严处理。对明知故犯的企业负责人,判处最高十年监禁和不封顶数量的罚款。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了失信违法成本,无时无刻地警示着生产和经营单位,是美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础保障[2]。

(二)德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在征信方面,德国采用了“公共信用登记系统”,主要通过中央银行及监管机构对企业、个人建立起全国的数据库。当然也有少数民营的征信机构,提供部分有关于个人的比较简单的信用负面信息,仅起到一些对政府机构的补充作用。德国的信用体系建立于1927年,目前德国四分之三以上人口的信用记录都可以查询。在德国,信用记录同样事关生存,信用记录差,大到银行贷款、小到租房都会变得极其困难[3]。德国作为欧盟成员国,以欧盟食品安全指令为原则和指导。食品安全监管原则主要突出以下几点:企业主体责任、食源可追溯、风险评估及预警。在食品溯源方面德国走在了前列。以屠宰场分割的牲畜肉块为例,每一肉块均标有识别标识,通过统一数据库扫描标识,可获得代表该块牲畜肉的唯一追溯号代码,并且查询出包括出生地、屠宰场分割号、生产日期等内容,加强对食品的源头管理。

(三)日本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日本行业协会体系发达,在日本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日本采用独一无二的以第三方为主导(即会员制)的征信模式。目前,日本三家征信机构巨头均是由协会组织成立,机构采用会员制,定期要求会员报送相关信息至征信中心,再由征信机构汇总核对后,向机构的会员单位之间共享信息。日本信用体系的基础源自于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诚信教育,从小养成的习惯让个人都极为重视个人的信用。日本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方面最值得称道的是通过立法来防止食品污染。于2006年5月开始正式实施的《食品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将世界常用700余种农业化学品根据毒理学研究的毒性结果,严格区分为豁免类、禁用类、限定类三种类别。相较以往的进口检验的国家标准形式,该“肯定列表制度”以立法的形式推出,显得更为系统、严谨、科学[4]。

三、国外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从国外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特点来看,这些国家具有法制机制完善、公众参与度高、社会积极共治等特征,有以下几点启示与借鉴:

(一)完善的信用体系法律制度保障

国外发达国家在信用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同样也是经历了很多困难以后才逐渐的把整个体系建立了起来。美国的信用建设最发达也最全面,所用产品都是信用产品(包括食品),产品从生产、销售到消费环节,都被纳入到法律范畴内,而法律也对产品的信用问题加以说明及制约。德国和日本也有一套符合自身国情的信用法律法规体系。在制定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时候,各国都会对食品经营企业、监管部门、消费群体的信用情况予以充分考虑。

(二)重视公众参与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体系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工作,应该是与所有民众切身相关的工作。信用,应该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优秀品德,每一个公民都是社会、企业的组成部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添加食品非原料、使用过期食品、以劣次充好等等情况的发生,这些难道是机器自己想到添加的吗?有的人在信用和利益面前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利益,出卖了自己的良心。归根结底,说明我们国家的信用体系还处于发展的阶段,民众在信用方面从小接受的教育还不多,信用缺失对民众的影响还不大,因此有的人就肆无忌惮的挥霍着自己的信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更应加强与民众的沟通,无论是在食品安全知识的宣贯上还是信息的透明化,都应该让民众参与进来。构建社会信用的大环境,确保食品安全,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关注。一旦一线的工人们都能够擦亮眼睛,拥有一颗信用的心,那么食品安全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确立食品企业的主体责任

安全的食品是由食品企业生产出来的,食品企业和行业协会应当切实承担主体责任。食品安全的关键在企业,毕竟企业作用是内因,政府的监管只是外因。只有食品行业的整体素质提升了,自觉承担起自己的义务,政府的监管才算有实质性的成效,食品质量才会有保障[5]。德国食品管理机制对安全事故的责任主体有明确区分,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有基础的首要主体责任;政府部门的主要责任是构架监督和预警体系,降低事故发生概率;消费者则对消费后的处理过程负责。

四、建议

通过上述的启示,笔者提炼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确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总体框架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以前人们消费喜欢往店里跑,现在消费喜欢上网跑,习惯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构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应该考虑多元化、多层次。笔者认为体系架构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制度建设: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食品溯源制度、食品经营企业负责制度、食品经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以及食品安全奖惩制度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离不开政府、市场、消费者的共同努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应该积极探索、引入第三方监管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消费者的力量,让市场去管理市场。政府部门只要落实好奖惩制度,对违法企业不留情,让违法行为得到最为严厉的惩处,达到真正的震慑作用就可以了。食品溯源制度应建立统一的电子化平台,对一些比较重要的食品原料严格落实台账制度,做到一物一码,从消费终端到源头都可以追溯。食品经营企业负责制度主要是指企业的自律行为,不能简单的追求形式做出承诺就算了。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很多时候都是看不到的行为,应该提高透明度,做到“明厨亮灶”,让消费者真正看到生产加工的全过程。食品经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应该由信用信息采集、信息评估、信息公示组成,而信用信息具有可变性,行业协会、消费者、政府职能部门都具有评估、评判的权利(力)。企业一旦发生失信行为,那么这家企业将难以在行业内生存。

(二)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征信机制

当前世界征信模式分别以美国、德国和日本为代表。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征信模式的选择在参考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国情,创新出与经济、文化结构相吻合的中国模式。美国的企业主导征信模式基于该国征信制度的完善及信用在市场交易中的重要作用,但这种模式要求齐备的法律体系支持。而我国百姓对信用概念的认知和使用还不完全,不具备建立完全市场化信用体系的基础[6]。而日本以第三方协会为主导的制度,同样与我国社会团体不发达的国情不相符。相较而言,德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征信模式更符合我国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政府表现出了强大的号召力和行政执行力,由具有高效执政能力的政府主导构建任务,可以更快更完善得完成体系建设工作,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市场经济的作用。政府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构建工作中,要同时做好建设和协调维护的职责,本着“政府推进、企业主体、协会指导、信用服务、公众参与”的原则进行,既不能完全采取市场化的模式,也不能完全采取政府主导的模式。在信用体系建立之初,应该由政府以较低的成本尽快建立起信用评估、信息整合、失信惩罚等机制。同时组织、号召信用中介、协会等“第三方”机构,发挥信用评估、信息共享和社会监督等作用。

(三)推动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推动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有助于社会稳定,也有助于弥补在信用体系建设中可能会涉及的消费者治疗、补偿部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效仿机动车管理制度,持证企业需要每年购买强制险,按经营范围、产品种类等内容核定保险金额,一年内如被监管部门处理过、出现一定数量的消费者投诉、行业内被予以告诫等情况的,第二年保费金额按比例提高。

(四)落实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

2016年4月1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结合2014年起施行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对失信企业实施信用约束、惩戒措施形成了立体化、全方位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发改委、工商总局等38部门共同签署的《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中也规定了多达18项的惩戒措施。一旦“黑名单”制度得到强有力的贯彻,那么对列入名单的失信企业,将真正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目的。

五、结语

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逐步发展完善的工作,体系建设没有捷径可走,唯有真正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才能得到突破及理解。食品安全不仅仅是法律的问题,更是信用的问题。做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对整个食品生产经营行业的发展及民众的健康安全都是最好也是最重要的保障。

作者:杨宇 孙中权 单位:上海市静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参考文献

[1]余丽霞.国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53,60.

[2]孙中权.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研究———以上海市J区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33-57.

[3]郭娜,胡佳琪,李嘉怡.国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及借鉴[J].华北金融,2013(10):24-26.

[4]陈昆,王家华.日本为何没有地沟油:日本食品安全保障的法律体系解析—兼论《信用管理学》案例教学[J].市场周刊,2015(11):123-1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