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上市财务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上市财务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上市财务培训

企业上市财务培训范文1

关键词:企业上市 财务准备 必要性

自1978年以来,独具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越来越健全,各类企业的经营也越来越发展进步。其中,许多企业都通过上市这一途径来增多自身的资金链,以此提高综合实力,便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但是,企业上市需经过繁琐的程序,其肯定要有足够的实力和充分的准备工作,方可开展上市的通道。本文详细地剖析了企业上市前在财务准备工作方面的内容,以此推动企业的经营脚步。

一、改善企业财务明细情况

企业的财务明细情况是上市的重要内容,唯有具有了综合条件才能够申请上市。企业的财务部分如净利润、资产现状及负债等,都属企业最根本的经济情况。在企业上市前,须全方面改善经济情况,增高自身的利润,最大程度地减低企业的债务,如此以来,则为企业的上市奠定较好的财务基础。因而,企业要优先对自身的财务情况进行全方面地改善,减低债务。

二、社会审计

社会审计的内容是股份制企业在上市之前必不可少的部分。唯有在审计这一部分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才能开展接下来的上市工作。社会审计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前的材料集成

上市的企业须具有以下的条件,如经营时长达三年或三年以上,总资产不低于五千万,近三年企业处于盈利的情况等,只有具有这些较为理想的财务状况才可以批准其申请。因而,企业务必要充分备好资料用以表明企业自身良好的财务状况,如近三年企业的运营状况,企业的总资产评估,企业递交的资料务必要有相关机构核查规范的标注以及要有对应的检验材料说明才能作为符合条件的材料进行递交。如若仅仅是企业递交的财务资料,是不符合申请的条件的。企业在上市前,须将最近三年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动表等都备好。

(二)审计之前的自查审核

企业将所需材料备好后,需要自查一次,务必要给会计事务所递交一份真实性高、错误少的材料,以便保证精准性。企业的自查审核目的是去除错账假账的现象,因为企业的财务情况较为繁杂,也许会由于其他公司赊欠的情况而使得企业陷入亏损的状况中,通过企业的自查核查企业能够追回这部分资金,以填上亏损,总而言之,企业在真实可靠不造假的前提之下,要尽可能去增加企业的盈利而减少负债情况。实行自查关键是要回收企业的资金,降低亏损。而且,从自查核查中,企业能够全面地看出近年的运营情况,快速的协调企业的发展战略。该部分内容是在社会审计前务必得做好的,明确财务情况,递交一份科学客观仔细的财务资料。

(三)询证函的收发

询证函是会计事务所依据一定的格式,基于企业财务报表的记录给相关的企业或是个人所发出的函证,待对方核实后返还给会计事务所,当做社会审计的材料。由于企业在运营中会出现较大资金量的投资现象,常常会有拖欠的情况,这时,企业需要递交相应的负债资料。会计事务所须去审查核实负债情况的真实性,且要有对应的材料去证实企业资金负债的情况。询证函主要有账款询证函和银行存款询证函两种。账款询证函是给有关的拖欠企业账款的企业或是个人发出的,审查核实企业的资金债务状况。而银行询证函是给企业发出的,是给企业开户的银行发出的,用以审查核实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开展询证函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会计事务所对企业所递交的财务材料做一个真实性的核查,有有效的材料去证实企业的财务情况。这也属于企业上市前不得不完成的内容,然而,因为企业的经济成长状况,牵涉的企业较多,因而,需与有关企业沟通,缩减询证函这一环节的时长,以增强企业的审计进度。

三、资产评估

股份制的企业一方面需要开展社会审计这一工作,另一方面还需要进行资产评估。在评估企业资产的增减的时候,评估的客体应该是企业固有的资产。想要上市的企业须有五千万以上的资产方能进行申请,因而,资产评估这一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如若企业长期在一个盈利或者是负债的状况的时候,财务部门也许会定期做财务报表,然而企业的固有资产是时间较长且有起初价值的记录,对该价值的更新速度非常慢或者说不会进行更新,以至于企业的固定资产的价值记录与当下的市场价值有所矛盾。企业的财务部门则需要构建固定资产的等级体制,以便资产评估的实施。开展资产的评估是上市的股份制企业不可或缺的申请材料内容,企业在申请上市前要汇总好固定资产的相关材料,以便开展评估的工作。

四、健全企业的财务报表

计划上市的企业一定要尽最大能力健全其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大致有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动等三大部分。财务报表能够清晰地看出企业的运营情况,企业的整体损益,企业的战略发展等等。企业需最大程度地综合出最近三年的企业经营财务报表,总结出企业的损益及企业现在的资金周转状况。这些都全方位的反射出企业整体的损益、资金方向及企业战略情况。财务报表也属于企业要递交的材料,企业要最大程度的使其健全完整,降低企业的负债,如此才可以增加企业上市的能力。

五、按照上市企业的标准培训财务会计人员

企业的健康成长需要员工的参与,需要优秀人才的投入。有上市计划的企业须参详已上市企业的内部管理方式,依据当下经济环境的变化来调控自身成长的道路。因而,企业不得不注重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利用资金来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一改之前的内部管理方式,提高人员素质的同时,还需广纳有用之人,如此则能更大程度地推动企业的成长。上市的公司在人员录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员工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财务会计知识技能,才可以较好的推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成长,有理想的财务经济运营状态,企业才可以科学客观地将企业资金用于投资,从而,才会有稳健的资金链。因而,申请上市的企业须注重财会部门人员的能力的培训与发展,如定期的培训活动,相应的绩效考核等方法来增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企业必须注重应用财会工作人员,注重其成长。

六、调整财务体系的结构

为协调上市的步伐,企业则须与此对应地调整原先的财务体系。企业开展社会审计或是资评估等项目,都属于企业申请上市的必备条件。但是,企业调控财务体系则是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使其更全面地适应上市的环境。企业上市后,需开展证券或股票方面的经济往来,企业的资金操作较为复杂,资金规模越变越大,之前的财务系统不是专门为上市而定的,不能满足企业上市后的经济成长要求。因而,企业需要在上市前做好全面的市场调查,依据企业自身的现有经济状况去协调财务管理系统,从而最大程度地推动企业的健康成长。

七、结束语

总的来说,企业的上市过程是一个繁琐的过程,进行上市申请之前,企业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满足上市所需要的要求,如在时间、总体资产方面的要求,唯有满足了这些方面的要求,企业才能顺利地通过上市的申请。上市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通过上市,企业能够收获更多,更有力地推动企业自身的成长。只是,企业务必要在上市之前做好所有的财务准备工作,如此方能减少企业在上市申请这一环节的时间。

参考文献:

[1]李.企业改制上市财务工作要点初探[J].财会学习,2008

企业上市财务培训范文2

 

关键词:新准则 上市公司 影响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2007年在上市公司中正式执行,然后再推广到其他企业。综观新准则,很多理念和做法与中国目前的会计规定和实务有相当大的差距 ,因此把握其特点,明晰其影响,顺利渡过适应期是极为重要的。

一、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

1.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的实现。现代企业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原制度下,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不够合理和透明,造成了投资者和公司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公司治理角度看,不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新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新会计准则重新定义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内涵和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同时,在坚持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仅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更有利于充分揭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及正确衡量经营业绩,而且,信息披露的透明又会进一步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改善和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的达成。

(2)有利于国外筹资上市。新企业会计准则给企业的国外筹资活动带来了机会。过去,不少国内企业在海外融资时遇到很大障碍——其财务报表不被认可,因而要成功融资就必须根据国外会计准则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编制不同的报表,而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企业不用担心报表的“翻译”问题了,这也是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最大好处,各企业应抓住时机,积极准备在国外上市,通过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资金运作,进一步增强企业整体实力,使企业走向世界。

(3)有利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优化资产结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原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自行开发新项目的支出全额计入当期费用,这样必然造成企业开发当期利润大幅减少,经营者迫于利润指标的压力,只能顾及眼前利益放弃企业的长远规划。新准则允许开发费用资本化,然后根据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在以后的使用年限内摊销,将大大降低创新投入对当期利润的冲击,减轻管理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促使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价值水平,增强竞争能力。

2.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挑战

(1)会计计量方面存在的难题—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是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受投资者和CFO们的关注,但其目前在上市公司的应用并没有在启用新《企业会计准则》前所想像的那样广泛和深入。从客观环境上看,是因为我国无论是证券市场、产品或要素市场还是人力资本市场都很难达到完善的程度,因此,我国企业如何确认公允价值确实是一个难题;而从主观上看,从早已习惯的、事事确定的成本模式走向充满市场风险、事事不确定的公允价值模式,除了一些绩差公司外,国内大多数上市公司并不十分愿意这么做。

(2)企业经营业绩的波动性明显加剧。首先,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对汇率、利率和交易价格变动比较敏感,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导致拥有大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出现大幅波动。因此, 实施新准则后, 由于经营业绩的波动, 就造成风险的提高,如何通过风险管理来减少企业经营业绩的波动, 将成为拥有大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企业不得不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应对新准则的措施

1.加强现有会计人员培训,提高其执业水平

各单位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会计人员不仅要丰富和更新专业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掌握与会计工作相关的经济、贸易、金融、法律、外语、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分析判断能力;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道德教育,促使从业人员正确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不做假账。

2.积极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由于新准则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更高, 如对金融工具,要求披露详尽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数量信息等, 要求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必须相应改变, 获取市场数据的能力要更迅速。企业应结合实际, 积极引进统一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软件, 逐步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 保证企业预算、结算、监控与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

企业上市财务培训范文3

1.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

新准则着眼于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在信息披露方面,突出了充分披露原则。新准则对现行的财务报告披露要求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显著改进,创建了较为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对会计信息披露时间、空间、范围、内容等的全面系统规定,将大大提高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有效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推动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

2.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

我国搞经济体制改革,搞对外开放,一靠诚信,二靠法制。会计既与诚信有关,也与法制有关,是一个基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同时,新准则作为促进共同发展的趋同标准和可比互通的统一信息平台,可以降低在国际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有利于我们的企业“请进来”和“走出去”。欧盟各国原本采用各自的会计准则,后来欧盟要求在其境内资本市场上市的成员国企业,从2005年1月1日起统一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目前,香港也已经采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日本也准备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韩国也有了趋同计划。

我们原来有一些会计准则,但不够全面,而且从整体制度层面来分析基本上是国内制度,与国际准则尚有一定差距。从世界范围看,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对其上市公司执行的会计准则有不同要求。比如,我国企业在国内上市,需要执行我国会计准则;到美国上市,需要执行美国会计准则;到欧盟上市,需要执行欧盟认可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到香港上市,需要执行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如果同时在几地上市,需要按照不同的会计准则提供财务报表。如果各个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差异较大,无形之中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准则转换成本,实质上是增加了企业的上市成本,也增加了投资者的成本,这对谁都是不利的。因此,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目前正在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方向靠拢,希望在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两者之间求得平衡,并逐渐达到国际趋同,形成一个大趋势。此时,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来制定我们的会计准则,架起了密切中外经贸合作的会计桥梁,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投资环境,促进我国企业以更低的成本贯彻“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3.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主力军,因此,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资源配置,能够有效促进市场的和谐稳定,而这离不开制定一套新的更有效、更全面的会计标准。当前部分上市公司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运作不够规范等问题,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制约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也要通过制定规范的会计标准来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质量,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以资产减值准则为例,从正面来看,科学合理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以帮助我们挤掉资产中的水分,清醒地认识我们的财务状况和资产质量,有利于企业轻装上阵更好地开展竞争;从反面来看,企业发生投资减值或损失,往往能够反映出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加强投资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我们举一反三,防微杜渐。可以说,实施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际上贯穿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使会计成为企业预测经济前景、做出科学决策、盘点经营效果、分配经济利益的有效保障助手。

二、企业如何落实新会计准则

1.强化新准则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一方面,应培养职工自学能力,鼓励会计人员多参加业务知识学习,为会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各单位对自学成材的会计人员,应当积极任用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以充分调动广大财会人员自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集中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平时通过增加一些与新会计准则有关的业务知识竞赛活动,巩固会计人员固有的知识,增加会计从业人员的包括新会计准则在内的新知识;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和精神,按系统、按行业组织财会人员学习,学习其他企业、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及时掌握新会计准则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从而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同时,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培养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人员工作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人员道德水平的优劣、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单位会计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培养会计人员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意识,使其以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从事和做好本职工作。

2.建立健全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企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是根据企业财会工作的特点,在全面、系统、协调的原则下,划分职责范围,明确工作任务,优化工作流程,确定工作标准,在财会工作的一切活动中,以自控、他控、互控相结合的手段,使每个会计人员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及时、正确、全面地记录、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发挥会计人员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服务、监督、参谋作用。

3.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以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会计信息化是现代化管理对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是提高会计信息处理速度、保证信息准确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为了更好地实现会计信息化,保证会计工作质量,要加强会计信息化管理软件知识的学习。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的会计信息化内部管理制度,即会计信息化岗位责任制、会计信息化操作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使会计信息化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4.培养出一支合格的会计信息化队伍

企业上市财务培训范文4

(一)企业文化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的定义,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员工共有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是指导一个企业管理活动的灵魂,必然也对整个企业的会计管理活动产生巨大影响。企业若能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即企业全体成员具有统一的价值观、认可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经营决策,具有积极向上、勇于进取、开拓创新、团队协作的企业精神,共同遵从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真正统一思想和行为,就能为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便能很好地接受和学习会计准则,在企业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规范进行核算,保证会计准则得到有效实施。

(二)企业人员

会计准则的执行最后必须由人去落实,企业相关人员的能力及态度影响着会计准则的执行。首先是企业负责人的态度。企业负责人是整个企业的掌舵者,特别是对于数量众多的非上市小企业,往往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离或分离得不彻底,企业领导者集各种权力于一身,领导者的态度决定性地影响着会计准则在一个企业的贯彻实施。如果企业领导者高度重视,能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配合财政部门的各项工作,全力支持和组织会计准则的实施,自觉学习和了解企业会计准则,并积极派送会计人员参与各种相关培训,主动要求会计人员掌握并运用准则规范,这便如同给会计准则的执行开启了绿色通道。其次是会计人员的能力。会计人员综合职业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会计准则能否得到顺利推行:若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则能快速接受和学习会计准则;若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则能快速掌握并灵活运用到具体的业务核算中。其中,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对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尤为突出。因为当前《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采用了原则导向模式,许多具体的会计准则都涉及到职业判断,而判断恰当与否又直接关系到准则的执行效果。若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社会能力,则能坚守诚实守信、坚持准则、客观公正等职业道德严格执行会计准则,拥有足够的沟通交流能力,在与其他财会人员或注册会计师的沟通过程中能获取会计准则执行的新知和经验。当然,综合职业能力与会计人员的职称及学历水平成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一般而言,职称及学历水平越高,所具备能力就越强,越有利于会计准则的执行。事实亦如此,被调查的216家珠三角地区的小企业中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112家企业其会计人员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51.78%,而未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104家企业其会计人员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8.63%(舟,2014)。显而易见,通过学校培养、后续教育和培训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会计准则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

(三)企业机制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信息不对称和企业契约不完全的背景下,科学的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是保证会计准则得到有效实施的两种重要机制(章永奎,2012)。1.内部治理结构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对非上市的公司制企业的准则执行起到强有力的监督、约束和保障作用。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通常遵循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框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权利、职责和义务架构决定了企业生产经营运作模式,不同的架构模式对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各不相同,起到的作用也不相同。例如股东大会的股东构成和股权分散程度会影响准则的执行,如果国家股所占比例过大而法人股和流通股占比太小,就容易形成所有权缺位的状态,难以形成企业内部对准则执行的监督;如果股权过于集中,就容易形成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太过分散,又难以形成集中影响,这都可能给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带来负面影响。又如董事会规模的大小会影响到会计准则执行决策的效率性,董事会构成中执行董事和独立董事的比例会影响到会计准则执行决策的科学性、客观性。再如监事会能否真正履行检查公司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等职责,发挥内部经济警察的作用,将影响会计准则执行的质量。最后经理层激励机制的设置是否合理、能否规避基于委托关系而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都将直接影响经理层对会计准则的遵从度及执行质量。2.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具有很强的规范性,能确保会计准则得到有效执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根据美国COSO委员会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士为实现以下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实施的程序:运营的效益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可见,内部控制在企业制度中担任着内部管理监控的角色,规范着企业高层管理者与中层管理者以及中层管理者与一般员工之间形成的企业内部委托关系,为会计准则在企业的运行提供良好的内部平台。因此,非上市公司应在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合理设计会计系统的控制:结合自身特点设置会计机构或配备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的聘用符合会计法律法规的规定,会计人员之间合理分工,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安排专人关注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变化以及监管机构的最新规定,并及时对企业的内部会计规章制度和财务报告流程等作出相应更新。另外,作为内部控制特殊形式的内部审计,应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前提下对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促进会计准则的实施。

(四)企业规模及所属行业

一般而言,企业规模越大,其业务往往越复杂,利益相关人也越多,企业自身管理要求也越高。因此,无论是出于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还是满足对外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以发展企业业务的需要,其对执行最新会计准则的需求越强烈;与此同时,企业规模越大往往意味着企业实力越强,其承担准则执行成本的能力也更高,为执行新准则提供了可能。另外,每个行业均有各自的特点,不同行业对会计信息要求不一,行业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对会计准则的选择及执行,比如制造业业务繁多、内部流程复杂、管理要求较高,对会计信息要求较高,对执行新准则的积极性自然也就较高。企业规模及所属行业间接地影响着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决策,这恰好为会计准则的组织实施提供了依据:可按照企业规模大小或行业特性逐层要求执行会计准则,逐步提高会计准则的执行率。

二、会计准则制定及组织实施者的影响

会计准则制定及组织实施者对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准则本身质量、会计准则实施机制和会计准则宣传培训三个方面。

(一)会计准则本身质量

AutherLevitt曾形象地把会计准则比喻为照相机,而包括财务报告在内的会计信息是用照相机拍摄的,可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图像。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好比性能良好的照相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则是真实、清晰的财务图像。为了拍到真实、清晰的图像,拍摄者更愿意选择性能良好的照相机。同理,为了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作为准则执行者的企业自然更愿意选择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价标准体系包括一个核心标准以及准则制定和准则内容两个方面九个细化标准(罗映红,2010)。从执行的角度看,可操作性和可理解性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标准,特别是对于非上市公司中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会计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较低,对可操作性和可理解性的要求更高。因此,首先,会计准则要易于实务操作。会计准则的制定部门在制定和完善会计准则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职业判断能力,如果会计准则采用原则导向的制定模式,则必须出台一些严格的解释和详细的指引去指导会计实务,或总结上市公司实施准则的经验形成经典案例库,加深会计人员对会计原则的理解,从而增强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其次,会计准则要易于理解。会计准则的语言表述必须简洁、明确、本土化,在不影响科学性的前提下尽量通俗易懂,只有当会计准则的内容容易被理解时,会计准则执行者才能正确执行会计准则,注册会计师才能准确判断所审计的财务报告是否遵循了会计准则,监管部门才能有效监督会计准则的执行,才能确保全方位推进会计准则的执行。毋庸置疑,晦涩难懂、难以操作的会计准则只会让人望而却步,阻碍执行。

(二)会计准则实施机制

大量事实证明,会计准则属于一种会计技术性契约,自动执行的效率是有限的,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保障会计准则实施的正式制度安排十分必要(刘慧凤,2007),因此,盖地(2009)认为在非上市公司中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更要依赖强制执行机制。诚然,完全依靠非上市公司自觉选择执行会计准则并非易事,非上市公司总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基于各种各样的理由逃避执行新的会计准则。目前财政部并没有强制要求非上市公司中的大中型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强制执行的四类公司除外)。现实情况已经表明,会计准则在非上市公司的执行率及执行效果并不理想。调查结果显示,非上市公司不愿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动因(盖地,2010)。常言道,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企业既然缺乏内在动因,则可从外界施予一定压力!因此,笔者认为会计准则在非上市公司的实施应采用强制执行,当然,必须同时考虑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执行的压力应逐层释放,强制执行势在必行,但应制定强制执行的时间计划表,可以分行业、地区以及企业规模分批有序执行,如经济发达的地区、业务复杂的行业以及规模较大的企业可先强制执行;二是处理好执行成本问题,执行成本高是非上市公司不选择执行会计准则的重要原因,为了顺利推动会计准则的执行,政府应承担企业的执行成本,一方面为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加大对非上市公司财会人员的培训,培训费用由政府直接支付,另一方面为企业执行会计准则而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转换提供支持,转换成本政府以补贴的形式负担,让企业在被强制执行会计准则时没有后顾之忧。很显然,在处理好执行批次和执行成本的前提下,强制执行的压力自然就变成执行的动力,推动会计准则在非上市公司得到顺利执行。

(三)会计准则的宣传培训

非上市公司中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而其会计人员职称和学历水平普遍较低,综合职业能力也较低,完全依赖会计人员自身去学习、领悟并加以执行会计准则难度较大,此时会计准则的宣传培训显得极其重要,宣传培训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会计准则能否有效实施。会计准则组织实施者应自上而下进行统筹规划,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宣传培训的时间安排,既要重视实施前也要关注实施过程中的培训。实施之前进行的大量宣传和培训固然重要,但笔者认为实施过程中的培训更加实用,因为会计人员往往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此时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及时解决问题,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宣传培训的方案制定,组织实施部门应该通盘考虑,针对企业负责人、会计人员、银行、税务、工商等相关部门的所有相关人员制定具体细致的培训方案,并真正付诸行动,切实让每个准则执行者受益,让各相关部门人员有能力全方位支持会计准则的执行。三是关注宣传培训的实效,不能只走形式,为宣传而宣传,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会计准则的一般宣讲,而应该做到有的放矢,可按地区、按行业组织实务界专家结合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培训。

三、会计准则执行监管者的影响

我国《会计法》(1999)规定,我国会计监督制度是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国家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主要包括会计分工、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等内容,前述会计准则执行者的企业机制里已经谈及,在此重点分析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管对非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的影响。

(一)政府监管

盖地(2009)认为,非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具有垄断性和非对称性两个特征。垄断性特征导致非上市公司在作出是否执行会计准则及是否遵从准则要求、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方面的决策时具有完全垄断的地位;非对称性特征导致非上市公司会出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考虑,决定是否选择及如何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为了避免垄断性和非对称性给会计准则执行带来低效率和无效率的情况,政府对非上市公司的准则执行率和执行质量进行监管成为一种必然。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政府监管主要包括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的直接监管以及银监会的间接监管,其监管态度、监管组织、监管协调及监管结果的处理都将影响非上市公司对会计准则的执行。1.监管态度政府部门对会计准则执行监管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监管效果,进而影响非上市公司的准则执行率及执行质量。众所周知,近几年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的平稳有效执行离不开财政部、证监会等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得力监管。如成立专门的执行小组和专家小组,采取“逐日盯市,逐户分析”的方式严密监管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一举一动,每年财政部会计司执行情况分析报告,证监会执行监管报告,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非上市公司虽然数量众多,但只要政府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样能推动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2.监管组织非上市公司数量众多无疑给政府各部门的监管增加了难度,必然对监管组织提出新的要求。首先,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做到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其次,建立合理规范的非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的监管法规,使监管有法可依;再次,制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差异性检查标准,做到有的放矢,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最后,提高监管人员的意识及水平,加强学习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全面掌握并灵活运用准则规定,提高监管效果。3.监管协调非上市公司数量众多,监管工作量大,为了提高监管效率,政府各部门之间必须进行协调。财政部门是全国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在政府监管中,可由财政部牵头组建非上市公司会计准则执行监管机构,全盘统筹安排和负责非上市公司准则执行的监管工作,避免出现重复监管或无人监管的情况。其中,税务部门和银监会应发挥重要作用。首先,非上市公司中大约99%为中小企业,纵观各监管部门,与中小企业往来最多的属于税务部门,两者存在基于纳税的密切利益关系,中小企业是纳税人,税务部门是征税人,自然也是非上市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因此,税务部门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应努力引导、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执行会计准则,建账建制,并监督其准则执行情况。对于有效执行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而对于未执行或执行不好的企业,通过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及时反馈给财政部门或专门的监管机构,由它们按规定作出相应处理。其次,银监会通过各地商业银行发挥间接监管的作用。商业银行是非上市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另一主要使用者,中小企业最大的发展瓶颈是资金困难,为了发展,非上市中小企业必须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在借贷关系中,中小企业属于资金需求方,而商业银行属于资金供给方,特别在资金向紧的情形下,商业银行作为资金供给方完全占据优势地位。此时若由银监会统一规定在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及存续期间:第一,审批贷款时必须关注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关注中小企业提交的按新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将其作为放款与否的重要条件;第二,将准则执行的审查结果计入企业征信系统,作为信用等级评价的一个指标,则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控制贷款风险,另一方面也可大大提高中小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双赢。4.监管结果处理政府部门对非上市公司的监管结果必须进行及时、合理的处理,从而树立榜样或形成警示作用。处理时应启动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监管结果直接与银行信贷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和工商行政管理等政策挂钩。对不执行或执行质量差的企业,除了由财政部门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外,还可通过在报纸或管理部门网站进行行业通报,降低其信用等级,取消税收优惠,增加其不执行或执行差的成本。对有效执行的企业,给予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的通报表扬,或授予会计准则执行示范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提升其信用等级,提高贷款的授信额度,享受税收优惠,增加其执行的收益。总之,目的是让企业感到有利可图,从而提高执行会计准则的积极性。

(二)社会监管

企业上市财务培训范文5

摘要:根据审计署的《2005年4号审计结果公告》(以下简称《4号公告》)中对10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披露,笔者提出我们的分析及对策,供投资者和业内人士参考。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对策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现状

根据4号公告所涉及的十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情况如下:

1.2003年湖南某上市公司,据分析是天一科技,为掩盖其利用募股资金和银行贷款1.94亿元,转移账外买卖股票的事实,与其在当地的开户银行相互串通,通过伪造银行对账单的方式,多记存款1.31亿元,少记贷款7100万元,造成资产、负债均不实。

2.在2003年山西省的漳泽电力公司所属的发电厂违反了国家规定,累计提取了3965.8万元的“地方电力建设基金”,计入了生产成本。2003年末,发电厂以“能源基金”名义,将上述资金金额上交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直接将此笔资金在“其他应付款”挂账,造成2003年生产成本多计了3965.8万元。中瑞华恒信会计师事务所未能查出上述问题。

3.四川省天科股份于委托购买国债的名义,将3000万元资金交给深圳几家公司,实际用于股票买卖,截止2004年3月已损失1623万元。

2004年3月,该上市公司为掩盖上述委托理财损失,与其大股东控制的某公司签订了虚假协议约定由该公司出资3000万元。受让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形成全部财产。双方在当月另签合作备忘录,约定原投资损失仍由上市公司承担,该上市公司未能将此重要信息对外披露。

该公司已被证监局立案调查,该公司2004年年度报告称:2004年3月,公司将3000万元委托理财项目转让给成都博宏,实质是以受控证券投资账户内的1400余万元资产换取了3000万元无保障的债权,扩大了公司风险。同时,截止到2003年7月末,成都博宏仅归还100万元,涉嫌关联方占用公司资金2900万元,公司也以挪用资金罪举报前高管,根据整改公告显示该公司财务管理和对外投资失控。

4.2002年,湖北武昌鱼公司的子公司与武汉某公司签订供货合同,金额共计1.07亿元,截止2003年12月底,该上市公司的子公司账面反映将1.07亿元全部预付给供货方,但截止检查日,该子公司实际收到2311万元的货物,其余款项均由供货方直接或间接付给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形成大股东占用资金8376万元。

5.南京熊猫在2003年11月,为了掩盖大股东占用资金的真实情况,向两家有限公司开具了两张金额均为4000万元的本票,上述两家公司将上述8000万元本票直接背书转让给该上市公司大股东,大股东用此款归还了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上述交易在一天完成。上市公司替大股东出钱归还欠款的行为,造成财务信息披露不实。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对该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其注册会计师未能查出上述问题。

6.天津磁卡2003年与天津某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开发公司”)和天津某文化交流中心(下称“交流中心”)分别签订资产置换协议,开发公司将其评估价为3247.61万元的房产与上市公司的应收款进行了等值置换,交流中心将其评估价为4406.53万元的房产与上市公司的应收款进行了等值置换。因开发商原因,上述两处房产均未取得土地证及房产产权证,造成资产置换存在风险。该上市公司年报未披露上述两项债务重组置换的7654.14万元房产未能取得房产证的情况。该公司在2005年4月29日《增补2005年第一季度报告中其他业务利润的相关事项公告》中做了披露。

7.华菱管线这2003年进行了在建工程——连铸高效化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当年完成投资额14410.93万元,已转固定资产(暂估)9019.72万元。而年报中只披露了当年完成投资额1270.53万元,少披露当年完成投资额1705.4万元,未披露已转入固定资产的9019.72万元,造成财务信息披露不实。

另一在建工程——以转代平工程项目,截止到2003年底在建工程项目账上未记录投资完成情况,但该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该工程投资完成情况:为期初余额7180.66万元,本期完成5839.06万元,已转固定资产13019.72万元。造成会计帐目和财务报告数字不符。

8.ST昌源在1996年~2001年期间,为多家公司提供担保,取得贷款人民币1.56亿元,港币3747万元。2000年以来,上述公司因无法按期偿还银行贷款,经法院判决应由ST昌源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该上市公司仅对应赔偿的贷款本金计提预计负债,对应赔偿的贷款利息1616万元一直未计提预计负债,造成利润不实,未计提部分占2002年当期损益的213.6%,根据其年报,该上市公司2002年利润总额微756万元,以《4号公告》所述公司应计提未提的预计负债1616万元,恰占213.6%,由此可见,当年利润为虚假数字。

9.古井贡1996年以来,未经国家税务局批准,与其全资子公司汇总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致使2003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5910万元,占当期损益的176%,2005年6月27日,古井贡公告,州古井销售公司未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自行与本公司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造成了2002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3966万元,2003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5925万元。

10.吉林敖东在2003年为其5家子公司提供贷款担保,担保总额为1.08亿元,该上市公司未在年报中披露。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

1.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格,法制观念淡薄。

(1)从法制建设的角度看,近几年来,我国虽然制定和修订了不少财务法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法规没有制定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法律条文过粗,致使执行起来依据不足,可行性较差。

(2)执法不严,长官意志浓厚,虽然《会计法》对财务报表及其他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都做出了规定。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一些单位的行政领导的心中,法律法规意识淡薄,长官意志浓厚,全然不把会计法规放在心上,虚报瞒报,随心所欲,甚至是凭感情办事,关系比法大,权大于法,甚至会计人员也无法坚持原则。

(3)企业法制观淡薄。

2.企业内外部监管力度不够。从上述10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事实可见为10家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均没有发挥很好的监督作用,大部分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事实查不出,即使有几家能查出的,也没有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指明。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基本不起作用,大都是按长官意志做帐,因此,企业一旦出现财务问题,很难查出。

3.注册会计师素质有待提高。

(1)是注册会计师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在审计工作中,不能坚持原则,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办事。

(2)是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不高,上市公司略施小计,注册会计师就查不出问题了。

4.注册会计师的行业准入制度不完善。如果,我国有关注册会计师的管理法规能够这样规定:凡在审计工作中遇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而不予以指出的,无论是查不出,还是查出而不指明的,应该取消其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五年。那么,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问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防治对策

1.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预防对策。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企业主管领导、企业高层及会计人员都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企业发展观、价值观,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诚信观念。

(2)加强财会人员的法律教育。使每一个财会人员都了解财会法规,争当执行财会法规的模范。

(3)加强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财会人员,包括注册会计师的业务水平,让他们能够熟悉会计和财务业务工作,减少由于业务不熟而造成的技术上的错误。

(4)深化体制改革,使上市公司运行正规化、国际化,以减少由于体制问题造成的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5)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现行会计法规和制度都还存在一些缺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也给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要从根本上解决财务造假问题,必须完善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

(6)加强上市公司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如建立企业内部牵制制度,严格费用支付的审批手续。

2.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治理对策。

(1)严格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如上市公司出现财务造假问题,对企业涉案人员和有关注册会计师实行经济制裁和法律制裁。

(2)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一旦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就通过媒体爆光,造成强大的舆论攻势,从而,间接影响到企业的商誉。使企业不敢财务造假。

(3)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如建立监督和管理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的机构。及时对违规注册会计师做出处分。

(4)建立注册会计师财务造假一票否决制。即一旦发现注册会计师参与和包庇财务造假行为则取消其执业资格,收回其资格证书,从此,终身不得从事会计、财务和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企业上市财务培训范文6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是指上市公司为了获得相关利益而在财务报告中进行虚假陈述的行为。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行为产生的原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的最为主观的因素就是为了追求局部、小集体、个人的不当利益的快速增长;外部来讲就是我国的法律环境不够完善、监管体制不到位、审计制度不合理等因素,助长了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行为。

一、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方式

(一)滥用会计制度中的时间差异

为了自己的利益,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中涉及的入账时间问题,滥用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确认,其带来的结果是虚增企业的相关利润和资产。具体做法体现在,根据上市公司小集团利益的需要,随意对会计要素的相关信息进行隐瞒和粉饰,并在以后期间再进行处理与体现,以掩饰相关真实内容。

掩饰重大的会计事项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利用会计报表的事项进行过渡性掩饰。其二是在会计报表以外的事项进行掩饰,如在企业重要担保事项等情况下进行隐瞒或不及时的记录。具体的行为有:其一是虚增本期的利润。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将本应在当期确认的成本、费用,延期确认;其二是在成本一定的前提下,将本应是以后某个期间确认的收入提前确认,第二年再以相关问题为理由冲减提前虚假增加收入;其三是虚构销售业务用来虚增本期收入,而在以后期间再以购买方式冲回以前确认的虚增收入;其四是将应确认为本期发生的成本费用不计提,而虚减当期的成本费用。

(二)利用关联交易在“集团”内部随意调整财务数据

关联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不考虑能否按期收到相关价款,而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有重大影响意义的行为。所谓重大影响,是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或财务报表信息有一定决定力度的行为。关联交易对于改善企业效率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当关联交易的相关行为涉及到资本市场情况时,上市公司为了粉饰企业真实的财务情况或经营成果,而利用不正当的会计手段或方式进项相关财务信息处理,就涉及财务欺诈问题。当前较为普遍的就是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操作控制企业利润。

(三)利用规则弹性,随意调整相关数据信息

会计规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主要是从事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会计行为的规范化要求,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两种。会计准则是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而作出的原则性规定。而客观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使得会计准则不可能将所有的经济现象都涵盖其中作出规定,在相关的具体会计处理条款中,必然带有一定的弹性,使得准则使用者在遵循准则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会计的具体方法上有所选择。这种情况的存在,对于企业财务报告来说有明显不同的意义。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和企业所有者,往往会利用规则的弹性来操作控制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最终以达到对自己有益的目的。

(四)虚拟资产、隐藏债务

虚拟资产是指在企业财务出现一定问题的状况下,企业将本应确定为相关项目费用的事项,转嫁计入资产相关科目,以达到虚增企业资产的行为。虚拟资产的具体做法有如下:其一是隐藏债务,在众多手段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企业本应在当期确认为企业应付的相关费用但不予确认的方式;其二是虚增存货,企业违反会计相关的规定,企业将一些不良资产本应在以前会计期间进行处理而放置不予会计处理的行为。从虚假的交易项目中达到虚拟增加企业利润,其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将本不应确认为当期的会计相关项目予以确认为当期的事项;二是签订销售合同后,物权尚未转移时便确认收入。

二、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应采取的措施

(一)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指为实现公司最佳经营业绩,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基于信托责任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结构性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决定着企业外来运作和发展的质量;有助于降低成本;有助于股权结构的合理化;有助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具体来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进一步完善出资人制度。所谓出资人,就是向企业投入资本的人,即企业资本的拥有者,也就是股东。任何人的财产(资本)一旦投入企业,就变成企业的法人财产,投资者就享有出资人的权利。这些权利主要包括资产受益、按照法定程序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和聘请经营者、转让股权等;二是重视并推进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尽管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理论本身并不完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也处于实践探索中,但利益相关者治理已日渐成为各国公司治理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我国公司治理的实践中,包括中小股东、债权人、职工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探讨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机制与可行途径,已成为我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紧迫任务。继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公司股权结构 合理的公司股权结构,是建立公司内部制衡机制和有效监督机制的基础。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的状况,控股股东极易利用其控股地位侵占上市公司的资金,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直接损害了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必须积极推进股权多元化,改变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状况。然而,国际经验表明,股权过于分散也会导致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因此,我国企业产权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多年累积形成的现实的产权状况,提倡和推进国有企业之间以及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持股,在此基础上实现股权多元化、分散化、法人化;三是建立具有监管动机的外部监管机构。这些机构在日本和德国典型的是银行,而在美国,主要是机构投资者,例如养老基金。近年来,我国的机构投资者也获得了较大发展。但总体规模不足、种类单一,在参与公司治理方面仍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并没有在公司治理改进的事业中发出应有的声音。在目前的中国股市中,机构投资者还只是一个“用脚投票”的交易者而远非以公司治理为导向的投资者。因此,创造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机制并探索其参与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径,发挥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是我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四是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有效的公司治理需要有良好的制度体系与外部环境。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要实现公司治理的目标,需要有竞争性的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监督机制,不仅需要健全的《公司法》,还需要严格的审计和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严格的反欺诈法规以及高效率和高水平的司法系统、行政监管机构和自律性组织。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时间不长,相应的法制建设也相对落后,行政监管机构和中介组织的公信力不够,司法系统效率不高。这些都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加以改进与建设,为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加大财务人员职业操守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工作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能体现,其在经济管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的地位是很高的。对于单位会计工作来说,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平和优秀的工作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可见会计相关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地位的关键性。固我们应加强会计相关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规范性,强调会计诚信的重要性,保障会计相关工作者进行财务项目的准确合法性。同时在不断完善会计人员职业素养方面,我们也要加大力度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在进行全面完善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养的培训过程中,使注册会计师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把职业道德要求转变为日常职业操作中的内在信念和做事原则,增强抵抗金钱等物质方面的诱惑等错误思想观念,从而促进良好的职业操守的健康发展。

同时应更加重视对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指导和教育工作,以保证注册会计师能公正执业。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主动地按照法律相关规定操作企业财务问题。让每个会计人员以实事求是的方式、操作守规的严谨、诚实守信的态度,呈现真实的企业财务报告。并都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职业素养和自我的会计知识领域,以诚实的方式制约自己。通过持续的教育学习培训方式,使会计人员成为称职人员。

(三)完善审计制度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不完善除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缺少一定的职业道德以外,常常是因为审计本身的审计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在企业实际操作中多是以审计不完善与财务欺诈相结合的方式出现的,制造虚假的财务报告和财务报表,欺骗广大投资者对公司实际情况的了解,进而一定程度上误导广大投资者投资行为甚至让广大投资者的权利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害。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强化审计部门的制度要求是毋庸置疑的。

具体措施有:其一建立完善的审计委员会制度。注册会计师独立的审计制度是保障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在实际经济市场中,很多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公司的实际收益,常常以所服务的公司管理部门要求的方式进行审计,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原则性。完善的审计委员会制度能有效的减少企业财务会计事件给广大投资者和社会的各个阶层带来的经济损失。其二由于过去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部门对于审计的结果不对外公开,剥夺了广大投资者对于投资的公司缺少必要的财务报告真实性的知情权的现象,应该加强企业财务部门对于公司的日常财务情况和企业的投资情况的及时公开性,让广大投资者能在第一时间对公司的财务状况有所了解,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起到社会各个部门对于公司的监管与监督的有效作用。

(四)加强政府对财务报告的监督

政府有关部门作为证券市场有力的监督者之一。虽然拥有国有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地位,但还是应该尽快出台更多的细则规范量刑,使企业有法律可以作为坚强的后盾。对于庞大的社会责任的监管问题,政府是当之无愧的。

同时对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和社会审计组织及注册会计师违规行为规定惩处力度,政府及行业主管机构对会计违法犯罪者要坚决严惩不贷,甚至使其倾家荡产,对违规行为不得轻率地以指控、斥责、吊销执业资格证等方式处罚。而是要追究对造成犯罪的相关主体的刑事责任,提高造假成本,使违规成本大于失信收益。严厉打击造假行为,使其“不敢”欺诈和违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