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审计知识提供思考

企业审计知识提供思考

1对两种知识距离理论的比较陈博口1在关于知识的买卖价格决定因素论述中,构筑了一个以知识的编码程度、知识的抽象程度、买方的知识基础3个因素组成的“知识转移距离”,简称“知识距离”模型,笔者将它以二维平面的结构直观地展示出来(见图1)。对三者构成知识距离的解释,博伊索特认为,编码和抽象都可以被看作去除冗余数据从而在数据处理上实现节约的过程。减少干扰数据,使知识更清晰,从而缩短知识卖方与买方的距离,这是知识卖方将知识推向买方的过程。例如:日本三菱电子公司的软件开发人员田中郁子将大阪国际旅店的首席面包师掌握的揉面知识(隐性知识)进行编码和抽象,成为详细的产品说明书。这就使高级面包师的揉面知识与普通人的距离大大地缩短了。买方的知识基础同样对新知识的数据量产生影响,如果卖方了解了买方的知识基础就可以去除新知识中与买方的知识基础相同的数据,实现数据的节约。因此,新知识与买方的知识距离就越小,这是知识买方将知识拉向自己的过程。而王浣尘对信息距离给出了如下定义:信息状态转移距离是其转移概率倒数的对数值。信息状态转移距离可简称为“信息距离”,其缩写符号可表示为“DIT”,计量单位可用小写字母“dit”来表示,数学计算式为:DIT(ji)=dji=l092(1/pji)。式中pji是从一种信息状态Xj,j一1,…,N,转移到另一种信息状态xi,i一1,…,N,的转移概率口]。

由于知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因此,知识距离的含义,也可以表示为新知识的某一信息状态,转移到与买方的基础知识实现共同信息最多的新知识信息表达状态的距离。

知识距离三维结构模型为我们如何缩小与别的知识差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导。①对于已经文档化的显性知识,要缩短知识距离只有通过买方调整其知识基础来实现,或者是通过中介(如教师),加强对买方的知识培训,改变显性知识的现有信息表达状态,从而缩短知识距离;②对于隐性知识,一般而言,卖方将根据买方的基础知识的状态,通过不同的编码和形象化方式来改变新知识的信息表达状态,以缩短知识距离。

尽管该模型是一个关于知识买卖的模型,但是,由于知识价格的高低决定于知识在买卖转移中的距离问题,而这种距离大小又以双方的知识差距为基础,卖方知识显性程度强,与买方距离越近,越容易被买方所把握,知识转移的要价就低。如果买方知识基础好,对卖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越透彻,与卖方知识距离近,因而知识卖方要价也低。所以,从该模型阐释中,我们可以了解知识转移之间存在差距,要缩短它们之间的距离就应该从买方与卖方两方面入手。这已经接近罗斯·巴纳德(Ross.Barnard)的知识距离理论,为我们认识知识距离以及如何缩短知识距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然而,该模型在诊断一个企业(知识买方)与别的企业(知识卖方)知识差距时无能为力,不能通过它确切知道与其它企业的知识差距;它还给知识一个概念性模型,从而限制了该模型在缩短知识差距方面的应用性与操作性。

为更好地了解本企业与其它企业的知识现状与知识差距,我们可以借鉴罗斯·巴纳德的知识距离概念。

他认为一个公司至少会呈现出知识的4个维度,知识的每个维度都可以依据Bohn的知识成熟度八等级划分(见表1)来客观衡量,找到相应维度的知识所处的等级。这8个等级从低到高分别是:完全无知、有意识、可衡量、控制媒介、具备过程能力、具备过程特征、知道为什么、获得完整知识。在每个知识维度上将已有知识和待吸收的新知识的知识等级相减,将得到的每个知识维度上的知识等级差进行加总,得到的和就是表示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知识距离或者称为企业的总知识距离。对那些引进技术的企业而言,在目标技术己经确定并了解所需具备的知识结构的情况下,知识距离还可以被用来衡量向新技术跨越的难度,并就技术知识的努力方向提供指导。因而基于知识的角度,每个企业在引进外源知识或技术时,都应该首先对自身知识结构及其知识构成和分布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相应知识势差跨越的难度,来确定可以引进的技术类型,使得企业既能够通过合理的引进而获取技术优势,又不因引进技术的难度系数过高或过低出现技术消化不良的状况。

巴纳德的知识距离理论由于运用了波恩(Bohn)的知识成熟度模型,使我们可以以之为参照诊断与识别出企业各方面的知识状态,并利用该模型分析标杆企业的知识成熟度,有利于企业双方的知识差距。该模型之所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主要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诊断知识成熟与否的共同标准,学习企业可以根据该模型中的知识位置描述、知识典型形态和知识特色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本企业的知识现状。同时,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分析标杆型企业的知识状态,通过如此比较,本企业与其它企业的知识距离就显现出来,为 学习型企业向标杆型企业学习提供了一个有针对性的知识缺口弥合导航图。该模型是一个知识管理的极佳工具,目前在企业界应用广泛。不过,该模型还不是很具体,还不能直接对比双方的知识差距,还需借鉴知识成熟度进行间接对比;同时,为了把握本企业与先进知识的具体差距,还必须结合一定的行业或企业知识标准进行深入分析。另外,该模型对如何弥补知识差距没有作进一步探讨,使得知识距离理论仍呈现出较强的概念性,需要理论界、企业界作出更多的实践性努力,使之发展为一个完全的、实用的诊断知识差距的工具。2两型一体知识差距弥补模型运用知识距离模型测量出本企业的知识状态与知识差距后,一个企业要将自身打造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型企业,就应该采取合适的措施以加强对本企业的知识管理并弥补这些知识差距。为此,笔者结合知识的来源与转移机理,提出了一个两型一体的知识弥补模型。所谓两型是指企业的知识来源无非来自两个方面:内生型与外生型。内生型指本企业员工、工作小组、研究机构通过自身的知识努力与工作技能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创造出大量的知识,内生是知识创造与弥补的根本;外生型是通过人才的引进或者技术的购买等外在途径来获取知识与技术,它是企业积聚、积累知识及缩短知识差距的捷径,尤其在我们发展中国家,许多企业普遍使用该途径,这是由其追赶型的发展战略所决定的。但是,在这个知识大爆炸、大变化的时代,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否则就不能成功应对竞争环境的挑战,两者只有相得益彰才能架构起企业的知识根基。正如目前许多中国企业在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引进与模仿之后,现在强调自主创新与引进相结合以实现更高的发展一样。一体指知识源、知识受体、知识通道、知识内容四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缺乏任何一个环节,知识就不能转移,知识差距的弥补就无从着手。下面对该模型进行简单论述。#p#分页标题#e#

2.1两型

2.1.1内生型策略

内生指企业依靠自身的资源进行自主创新,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垫高知识平台,缩短与标杆知识的差距。

而内生知识又主要来自员工个体对某一问题的新解决所产生的思路或技能,来自项目小组或团队对某一新任务、新技术的联合攻关,来自企业整个发展思路的改变、新的企业文化倡导、新的组织结构实施,也来自企业的管理调整。企业应该鼓励这些知识主体加强对新环境的适应改变,以创造出更多更实用的知识,这是企业立足的根本。缺乏自主创新知识的能力,不仅产生不了合适的知识,而且也难以吸收、消化外在的新知识。这些内生知识或显或隐,鉴于内隐知识在整个企业知识总量中的地位与价值,我们应该重点加强对隐性知识的挖掘、管理,使之不断转化为企业的共享知识,以提高企业的知识层次,缩短与被吸收知识的距离,也可防止知识的流失。

2.1.2外生型策略

外生型策略是加快知识积累、缩短知识差距的捷径,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该策略尤显重要。外生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引进。从外部直接引进先进人才、技术或设备,是加快设备更新换代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培养娴熟技术人员,进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正是通过对外源技术的消化吸收,企业才逐渐培育自身的技术基础,实现对技术知识的有效和快速积累,尤其是引进专业人才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便捷的途径。(2)兼并。兼并拥有特定知识的企业或企业的一部分,是企业获取与积累知识从而寻求发展的有效手段。在企业兼并的过程中,需要将双方的知识进行整合,在整合的技术上实现知识的共享,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合作。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来说,合作途径主要分为合作生产、合作设计、合作R&D3种。

2.2一体

2.2.1知识源

知识源是知识的拥有者,特别是作为企业内部的知识拥有者,企业要激发他们自主创造知识的热情,鼓励他们发扬自我奉献精神,实现知识源的共享。

2.2.2知识接受者

知识接受者是知识转移过程中接受知识的主体,知识接受者吸收知识的动机和意愿、吸收知识的能力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知识转移产生影响。企业知识转移活动大多是由商业目标驱动的,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不断提高员工业务工作目标来推动员工产生知识需求,催生其获取知识的动机。知识接受者吸收知识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具有与所要吸收知识相关的背景、经历、经验等,企业通过提供岗位轮换或其它学习、实践机会,可以帮助员工提高吸收知识的能力。

2.2.3转移媒介

转移媒介是知识源与知识接受者之间传递知识的桥梁。从结构角度看,转移媒介由知识编码和转移通道构成,企业应倡导各知识主体将知识尽可能地转化为双方能接受的知识编码,对于那些内隐性强的知识,企业应该创造知识主体间的接触与交流平台,比如面对面交流、电话、信件、网络等。

2.2.4知识内容

知识内容指被转移的知识。一般来说,特定的知识内容总是对应着特定的知识源,由于知识源主体不同,知识内容的依附方式也不一样。因此,在进行知识转移时,应结合知识内容本身的特点选用合适的转移方法。Dixon给出了连续转移、近转移、远转移、专家转移和战略转移5种知识转移方法口],企业可以借鉴使用。

知识内容不论来自内生还是外生,它们都要经历一个从拥有者借助合适的媒介传到接受方的过程,它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四者缺一不可(见图2)。3缩短知识差距的措施根据以上所述知识距离理论及知识差距弥补模型,笔者以为,要加快知识创造与管理、缩小本企业与标杆企业的知识差距,最根本的是应做好以下3方面的工作。

3.1建立知识学习机制

彼得·圣吉认为,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得各阶层人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口1。一个知识型企业,决定了其是一个学习型企业,惟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这个多变的时代与环境,才能积累起极富竞争力的知识。学习是缩短知识差距、迎头赶上的必经之路与基本途径,企业应将学习作为一种机制深深地嵌入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以至每一位员工。

不仅要通过营造企业的饥饿文化敦促员工加强内部的自我学习,而且要借助区域集中、知识外溢进行大规模的外部学习;不仅要通过培训、轮岗、进修等正式渠道开展学习,也要通过师徒传教、实践社群、各种俱乐部等非正式途径加强学习;不仅要学习经验知识,而且要学习理论知识;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也要学习通用知识;不仅要在干中学,而且要在学中干;不仅员工、组织要有学习的危机感和学习动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各种团体要下大力气进行学习。正如彼得所言,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团体学习是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修炼卟]。

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也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你永远不能说,我们已经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学得愈多,愈觉察到自己的无知,因而公司不可能达到永恒的卓越,它必须不断学习,以求精进。台积电就是一个极力强调与挖掘学习潜能的世界级大企业,它成功最关键的是缘于它的不断学习、全员学习、全方位学习。台积电在新竹科技园区的大楼内有自己的训练中心,除了开设各种班之外,还请外面的专家来本部培训、做讲座,并送员工外出学习。它们与外面一些大学联合办班,不论你是新来的员工还是普通的作业工人,都能接受各种培训与学习。在台积电,尽管没有严格的打卡等考勤制度,但是,内部却自然有一种自己不努力工作、学习就会被淘汰的企业文化。也正因如此,1987年台积电建厂时,英特尔来台湾准备找工厂代生产晶圆,发现台积电有266个缺点,认为台积电不能当英特尔的代工厂。台积电自此借助有效果的知识管理和严肃的学习文化,使其在短短12年内,迅速扩建了5个工厂(包括南科厂、新加坡、波士顿厂),还在美国硅谷建成台湾第一座12寸晶圆厂,一举而成为世界级的大型电子科技企业。

3.2建立知识创新机制

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是指新产品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新生产要素的发现、新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引进和新企业组织形式的实施。通俗地说,它是一种全方面的创新。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它企业的根基,是缩短知识差距的快速通道,是成为知识型企业的核心要素。为发挥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必须先有一种创新的文化价值观,它是凝聚人才、实现人才自我价值的灵魂。国外的研究认为,留住企业中前20%的人才的最关键因素中,创新的企业文化价值观排在了第一位。与此相应,海尔的实践提供了另一方面的证据。海尔连续14年以平均年增长82.86%的高速度前进,它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海尔的创新文化,得益于技术创新,得益于文化与观念创新,海尔文化的核心只有两个字:创新。#p#分页标题#e#

在企业创新机制建设中,不仅要通过任务压力迫使员工创新,比如,中集集团从2005年开始,积极推动“3+1技术创新工程”,还要求管理人员和全体技术人员结合集团业务发展目标,每年提出3项有效创新提案,完成1项有价值的创新成果。该工程取得了明显效果。例如,集团下属的上海宝伟的“出箱口龙门吊下线运输设备”项目,由工程师赵声录率几个基层员工,基于对产品生产流程和工艺的深入研究,仅1个月便自主开发出了方便实用、并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通用性出箱下线运输装置。公司每年可节省几百万元,而投入只需要20万元左右¨J。

而且要营造一系列的创新风气与环境,鼓励与支持员工们自主创新,其中最关键的是管理者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管理者如果只口头宣扬企业的创新而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予以保障,提供一系列的创新服务,甚至自己只是作为一名创新的监督者与旁观者,那他对创新的作用是阻碍而非促进的。所以,美国社会学家奈比尔斯有句名言:创新自下而上,风尚自上而下。现在的研究结果已表明,“员工跳槽更多的不是为了炒公司鱿鱼,而是炒上司的鱿鱼”,因为,这些员工都是那些富有知识和创新精神、追求自我发展的新一代知识型员工。

3.3建立知识共享机制

知识不能共享,企业永远都将处于危机中,即便创造或引进了众多核心的知识与技术,如果不能将它们上升为全企业共享的知识,企业的发展不仅将受制于一两个人,一旦该员工流失,它所拥有的知识主要是他的隐性知识也随之流失,此时,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加脆弱口]。比如,中国万宝公司经常因为某一两个项目经理的离去而无所适从口]。台积电的林坤喜指出,台积电的成功是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所致。最好的技术与知识拿出去分享给技术委员会,台积电每个工厂都有一个技术整合的人。在台积电的人事考核项目中,能不能将自己的工作经验记录、编码、储存,并与人分享经验,是重要项目之一。

而且,在企业中由于缺乏知识共享而产生一个人为知识距离,导致企业内部一个一个的知识孤岛,企业难以形成一个整体,这样的状态是对企业最大的威胁,这也是彼得将第五项修炼之一——系统思考作为首项修炼予以倡导的原因。企业应该花大力气培育知识共享的机制。首先,在企业内部要养成共享的文化,这种文化不是依靠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手段来实现的,而是自愿的。因此,我们必须强调企业的共同愿景,强调互惠所带来的效益。企业要加大愿景宣传和企业价值观培训,培训人际沟通技巧,拓展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培育人情文化,增进彼此友谊,深化员工之间的互信,形成团队意识与集体精神。其次,在组织结构设置上,尽量削平层级,缩短上下之间的距离,减少上下隔阂,加强员工的融合。在办公室安排上,打破职能界限,尽量以团队、小组形式开展办公,促进各职能人员间的互动与沟通,加速知识的流转。在非正式场合或环境建设上,企业应尽力营造大家彼此融通的平台,将企业打造为员工真正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