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提升范例6篇

职业素质提升

职业素质提升范文1

[关键词]统计职业道德提高质量

一、新形势下统计工作面临的考验

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自我意识、个人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经济观念、交换意识逐渐地为社会所接受,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也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相比较而言,统计部门无疑是“清水衙门”,统计岗位清贫如洗、统计专业枯燥乏味、统计任务艰巨繁杂、统计队伍默默无闻。统计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着种种的考验:一是面对社会分配不公和各种诱惑;二是面对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能否坚持任劳任怨的考验;三是处罚力度较弱,能否树立依法行政观念的考验;四是面对知识更新的步伐加快,能否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考验;五是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能否经得起、站得稳、挺得住的严峻考验。

统计工作职能在不断强化与统计机构却在相应缩小、统计工作任务在不断加重与统计队伍却在相应减少、统计专业在不断增加与统计岗位却在相应削减的矛盾日益突出。现有的统计制度方法、指标体系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统计工作日益增加的繁重任务与统计部门现有的人员编制、设施装备、经费待遇、工作条件不相适应,统计信息化建设、统计服务水平与企业决策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能否做到在政治上不说糊涂话、生活上不做亏心事,在经济上甘于清贫、统计工作担负着主管一个企业统计工作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职能,把握着宏观数据的出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可有丝毫的懈怠。

二、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行风政风建设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对于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道德理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高广大统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统计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统计在人民群众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统计行风政风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统计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影响着统计行风政风建设,影响着统计部门的形象和统计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确保统计部门为企业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信息,不仅是统计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统计行风政风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对增强统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依法统计”、“统计为民”思想观念,提高统计在社会上的公信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建立和完善统计体制的需要。统计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重要工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统计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统计工作的主体,必须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并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反对弄虚作假,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化取向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作为收集、整理、提供社会经济信息的统计工作,其作用将越来越高,地位将越来越高,当然,肩负的责任也将越来越大。

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统计职业道德水平

中国统计行政管理学会于1995年10月在大连举行过一次统计职业道德研讨会。会上百家争鸣,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对当前我国统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提出了多种意见。有的提出“准确、公正、及时、方便”;有的提出“求实、奉献、坚持真理”;有的提出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反对弄虚作假”;有的提出“实事求是,服务社会、保守机密”。会议秘书处提交会议讨论的《关于加强统计职业道德修养的倡议书》提出了六条:1.献身统计事业,促进“四化”建设;2.坚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3.排除任何干扰,反对弄虚作假;4.保证准确及时,提高优质服务;5.自觉遵守法纪,保守统计秘密;6.加强学习修养,全面提高素质。这些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

四、提高统计职业道德水平,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思想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思想建设是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正如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所指出,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更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团主要精神;要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高尚思想和坚定信念,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各种不正之风,腐朽意识。

2.全面性、系统性和突出重点的关系。关于统计职业道德的原则和内容,要做广泛的科学的考察。这就需要如实地把统计活动看作一个系统,对这个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和它与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关系,全面地加以研究和处理。要放开眼界,不能受限于日常工作的狭隘经验。另一方面,在各种关系中又要住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主观主义矛盾,把重点问题与一般问题结合起来,全面推进职业道德的建设。为此,我们必须报实数,讲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和制止统计上弄虚作假。这就需要有良好的职业作风与职业态度。如果夹杂着个人私心杂念,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或迎合某些人的私欲需要,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等就在所难免,也就会背离实事求是原则这一最基本的统计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素质提升范文2

1.职业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常常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某一项专业技能,而今天社会不仅仅需要劳动者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要具备与之相应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应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依托,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使其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素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所急需的人才。

2.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现在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日常的课程设置中偏重课堂教学环节,没有注重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再加上教学设备陈旧,未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机制融入到职业素质教育的课堂,二者没有很好地融合,处于分离状态。这同样会影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在高职教育教学安排中,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教育者基本上是思想政治理论教研组成员或是辅导员。教育者针对被教育者的职业发展诉求,根据其职业素养的认知和行为特点,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其课程设置、教学时间安排、教材选用等方面也会左右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职业素质教育重视如何使大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只从学生个体利益出发去寻找适合个体发展的、满足个体需求的最佳岗位,忽视社会、国家整体上对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职业素质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从人自身的特殊需要出发,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生活理想与职业理想同社会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从而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是在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另外,在职业素质教育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将学生的需要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和渗透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

3.职业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一定的差距的,但是最终的目标都是为学生服务,使其在毕业之后有着更好的职业生涯。提升自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是学生成功步入社会,成为职场中的一员的先决条件,更是为国家社会输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源泉。从这个角度来说,二者的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4.职业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培养具有交互性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学内容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核心价值观和教学理念应该相互交融的。思想政治与职业素质教育在教学与社会实践、理论与岗位要求的一致。

二、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措施与途径

1.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中专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育应结合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展开,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能强化课堂教学成效。

2.培养职业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师队伍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在于高职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职教师须掌握从事职业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必备的理论和教育知识,既要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善于利用社会价值观,正确引导学生成长,又要熟悉相关专业和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指导学生在毕业后适应未来岗位工作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3.设计职业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内容高职院校要在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方式基础上,把探究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安排适当课时,将职业素质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同时,定期开办专题公开课,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课的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使学生懂得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4.构建职业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有效评价体系实行职业素质考分存档制度,作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进行综合评价的主要方式,根据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表现以及职业素质课程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打分存档,考分合格的学生在毕业时可获得优秀毕业生证书,会在职场竞争中有优先录用的机会。

职业素质提升范文3

关键词 现代企业 职工素质 新期待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为核心的因素是人的因素,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全面提升企业职工素质。人是生产力中最为积极的因素,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打造出“风吹浪打立潮头、竞争排序我唯先”的发展格局 ,企业才能持续获取科技的进步、管理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品质的提升、生存发展空间的拓展、竞争力的加强等各项实力。

一、企业职工目前的素质现状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工,企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就目前职工队伍素质现状来看,还存着与现代企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思想认识高度不够。

很多职工在思想方面,认识高度不够,具体表现在:(1)存在等靠要的消极思想,部分职工脑海中或多或少存在着等待企业发展后自身受益的观望思想。在行动上表现出不能主动作为、不能主动创造。(2)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盲从思想,总认为别处的效益好、自己的效益差,对别人的长处盲目追从,对自己的短处不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克服而是悲观失望。(3)企业发展与否与自己关系不大甚至无关的麻木思想。总认为企业发展好坏对自己没多大好处,不能认识到:企业发展离不开职工,职工进步依靠企业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发展中,企业是职工发展的平台,职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两者之间谁也离不开谁。

(二)技术素质不过硬。

企业职工都有自己的专长,但技术素质还不硬,具体表现在:(1)技能的领域范围不够宽广,技能知识较为单一,能掌握一某项技能,但对与之相关或相近的技能却比较陌生,不能做到横向到边;(2)是技能的精细程度不够高深,虽然掌握了一项技能,但对该项技能的应用不能精益求精,更提不出改进革新的方式方法,达不到纵向到底的程度。

(三)组织协调团结合作能力不强。

企业里职工们团结协作非常重要,但多数职工这方面能力不强,具体表现在:(1)是单独做一项工作效果较好,与别人合作效果不佳;(2)是在工作中单干可以,带着一班人去干难以到达预期目标等等。

上述各种现状,无论对企业的发展还是个人自身的进步都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唯有改进不足,才能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

二、现代企业的不断变化发展与革新对当下企业职工提出的新期待

现代企业对当下的企业职工提出了提升认识、提升技能、提升管理的新期待:

(一)企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对职工提出了提升认识、主动创造的新期待。

企业发展我发展;企业增效我增收是企业职工的普遍心态,这种心态说到底是一种消极被动认识使然,消极与被动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状态(是否发展、发展程度如何),积极主动的思想认识就会产生出主动创造,只有主动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最后走向光明大道。

(二)企业的不断转型升级中的多领域多层次发展对职工提出了提升技术素质、不断丰富知识的新期待。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都无法跳跃兴旺与衰退交替的现实周期律,因此在衰退来临之前,企业必然要采取果断措施进行转型升级,跨领域跨层次发展,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职工也必须迅速转型,促使自身的技术能力升级,在技术素质方面切实达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新要求 。

(三)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职工提出了提升组织协调能力、打造团队合力的新期待。

一个企业在某个行业或某个领域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话语权。那么这个企业必须在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上当标杆、在企业的发展规模上站排头。组织团队、协调团队、管理团队、打造团队合力都必须依靠大量的优秀职工来实现。只有充分发挥职工的组织协调能力,才会打造企业更优更强的团队合力。这样企业的决策者才能集中精力谋划大局,做到上下同心同向,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千方百计提升职工素质,实现企业对职工的新期待

企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发展。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企业与人的良性发展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强化科学引领,不断提升企业职工的思想认识素质。

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认识不到位,行动就会失去指南。好的理念、好的氛围营造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环境,打造出一支人心思进、积极主动、开拓创新的职工队伍。

(二)创新教育培训培养方式方法,努力提升企业职工综合技能素质。

通过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客观全面认知职工技能素质现状,采取分门别类、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职工成长成才。针对职工技能现状,(1)是采取交叉培训的方式让职工学习更多的技能;(2)是采取资源共享的方式让职工了解到更多技能;(3)是采取变换工作岗位的方式让职工掌握应用更多的技能。(4)是采取业绩考核的方式帮助职工查找不足提升技能;(5)是采取企业搭建平台、引导方向的方式帮助职工科学发展成就英才。通过这些方式方法的持续实施、持续改进、持续提升,不断打造出一支更精更优更加尖端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三)强化管理能力培训培养,提升职工组织协调、打造团队合力的管理能力素质。

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出效益,管理是企业的核心已成为当今企业管理者的共识。提高职工管理水平,(1)是要对其进行管理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认识到管理的基本方法,懂得管什么怎么管的基本知识。(2)是采取岗位锻炼、在实践应用以提升能力,采取传帮带、以老带薪等方式放手让职工去实践去摸索去锻炼,通过岗位的磨练提高水平。(3)是业绩考核,帮助他们查找差距改进不足,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考核发现他们的长处,指出他们的差距,对长处积极鼓励,对不足真心帮助,特别注重分阶段分类别的对比检查考核,找到他们的进步状态、获取他们重新培训需求等,通过持续培训实践考核,加快职工管理能力提升 。

(作者: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江汉分公司,大学本科,工程师,现从事企业基层队伍管理工作)

注释:

杨广庆. 用文化力提升员工素质[J]. 中外企业文化, 2008,(12)

职业素质提升范文4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与职业素质概述

职业就其概念来说,是社会分工出现的结果,是劳动者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就高校辅导员职业来说,“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1]。也就是说,高校辅导员兼具教师和行政管理两种职业角色,从管理体制角度来说,高校辅导员既受教师身份的约束,又受行政管理的约束。虽然这样可能会出现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的身份混淆,但从提高辅导员地位来说,这种界定无疑是积极的和必要的。从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情况看,可以说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的产生,是党和国家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产物,同时这个过程是社会逐渐认同高校辅导员职业的过程,是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认同的过程。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一般说来,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入职的必要条件,是劳动者能否胜任并做好本职工作的决定性条件。劳动者职业素质越高,那么获取职业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职业素质一般包括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素质,先天素质是由遗传所获得的,而后天素质则是个体接受教化和自身努力的结果;就内容来说,职业素质一般包括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是高校辅导员能否适应辅导员岗位,顺利完成岗位工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的重要条件。可以这么说,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越高,那么高校辅导员的执行力、胜任力及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就越大。由此,高校辅导员的价值感就越强,职业认同度就越高。

自教育部2004年16号文下发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正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路向。2014年3月,教育部思政司又下发“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目的是为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增强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为辅导员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路径和方向;为了进一步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范畴,逐步明晰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1]。“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提出将会对推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要求及我校辅导员职业素质基本情况

根据“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界定,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特征为“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1]。由此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个人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管理能力素质;这三个方面的素质内含了三个维度,即价值维度、知识维度和工作目标维度[2]。

高校辅导员的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等,如要爱国守法、敬爱师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等;专业知识素质包括专业知识、综合知识、知识的学习与创新等,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知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务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等;管理能力素质包括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等。

结合相关调查和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以上关于高校辅导员的三个方面的素质都非常重要,但就工作的绩效和影响力来说,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中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管理能力素质,再次是专业知识素质。但对这三种职业素质进行排序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时一定要按照这种顺序进行培训和提升,具体如何进行培训和提升,后文将会进行论述。

根据笔者所在高校学生处提供的统计数据,我校目前共有专职辅导员29人(不含新进教师兼职,按照笔者所在高校有关要求,新进教师需先做一届辅导员),其中硕士及以上21人,中级以上职称4人,教育学相关专业6人。通过以上简单分析,按照“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所要求的高校辅导员三个方面的素质,结合近年来我校学生的管理情况,可以看出,我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最需要提高的是专业知识素质,其次是管理能力素质。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提升理路

职业化与专业化是相互关联的,职业化是对劳动者的外在素质的要求,专业化是对劳动者内在知识的要求。因此,结合笔者所在高校辅导员情况,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提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构建协调配合机制,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是个体在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对该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职业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甚至对职业用语、工作方法、职业习惯与职业环境等都极为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的。职业认同感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忠诚度、向上力、成就感和事业心的强弱,同时也是个体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和保证。

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对该辅导员职业正向评价的作用,又有辅导员自身兴趣、爱好、志向追求的作用;辅导员职业认同中的归属感,是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肯定性评价,是克服了辅导员职业的外在性、异己感,从而把自己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同所从事的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内在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2004年教育部16号文下发以来,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有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负责部门有宣传部,负责理论课教学的有思政理论课教研部,系部有专职副书记,负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专职辅导员。另外,按照相关要求,各部门和各科教师都负有育人的职责,可以说管理体制是健全的。但从实际工作运行上来说,我们尚未建立思政教育队伍协调机制,主要表现是,第一,队伍之间协调机制不健全,如负责教学的思政教研部如何与辅导员建立协调机制,从而防止出现教师授课理论与实践脱节;第二,整体性德育模式没有建立,如有些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未把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甚至背离,于是就出现“辅导员卖生姜,个别老师说不辣”的现象;第三,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职责范围不明确,如经常出现只要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任何部门都可以也都会找到辅导员落实,这些工作有些是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有些却未必是,这样就出现辅导员疲于应付的问题。以上这些都会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成就感和辅导员职业的归属感,从而必将影响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因此,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协调机制,应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作为高校要做到:第一要建立队伍协调机制,如定期召开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论坛;二是成立辅导员协会,目前我国很多省份已经成立辅导员协会,主要目的是让辅导员找到归属感,同时大家经常交流和研讨也能促进工作的开展;三要明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

(二)健全辅导员准入和培训机制,促进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

前文指出,按照“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管理能力素质。但一般来说,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相对稳定,专业知识素质可以通过培训或自学提升,而管理能力素质则需要进行培训或锻炼。

因此,从高校实际情况出发,就辅导员素质提升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一是新进辅导员的考核主要考察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与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应具备的一般人际沟通等能力素质,考虑到辅导员专业化的要求,在引进辅导员的时候可以考虑进行适当的专业限制;二是对在职辅导员主要是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考核,通过各种方式为辅导员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素质提供机会和条件;三是在上级部门下发“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实施细则后,要积极鼓励并支持我校辅导员进行职业能力等级申请,并及时聘用,特别是在部分高校辅导员没有职称、没有级别的情况下,这方面更显得迫在眉睫。

职业素质提升范文5

【关键词】社团文化建设;学生职业素质

随着校园社团文化建设的发展,社团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少校园社团俨然成为职业教育校园文化与企业融合发展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社会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校园社团建设中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也成为不可避开的建设重心,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和学校团委也认识到了社团建设中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就业素质的提高及其踏上工作岗位后发展的重要作用,继而开始了对校园社团建设中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探索。因此,学校在顶岗实习学生中展开了顶岗实习学生实习用人单位满意度巡视走访,以了解同学们的实习情况,调查社团建设中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成效,以便进一步探索社团建设与企业实际相融合的途径,确实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提高综合素质的舞台,从而更好的进行社团建设,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达到以社团建设带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一、基本情况介绍

2014年4月学校组织教师分12小组对100多名2014届毕业生进行了顶岗实习巡视,历时两个星期,受巡视单位和学生为随机抽取。在巡视中,学校要求每位巡视老师要调查一下被巡视学生参加学校社团情况,以及参加社团对其就业竞争力是否有影响。受巡视学生中,参加社团的学生不足30%。但参加过社团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明显高于未参加过社团的学生。

在走访中参加过社团活动的同学受用人单位的评价较高,普遍被认为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学习能力相对于没参加过社团的学生较强,普遍社会责任感强,思想政治觉悟高,能服从组织安排。

二、用校园社团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社团是一个学生发展自己才能的舞台,学校社团文化建设能给学生提供高度实现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增强学生个人使命感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学校社团文化建设赋予了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是社团活动中树立信心,从而付出努力以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学生在学校社团活动及社团文化建设中所学到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他人生态度的一种表现,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决定了学生就业后的工作态度。这种态度正是,学生就业以及踏上工作岗位后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用人企业要求他们的员工要具备对企业忠诚、有积极的心态、很强的责任感、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等品质。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学校在社团文化建设中将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到了重要位置。依据企业的需求,针对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职业形象塑造、职业态度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沟通能力的培养、目标管理能力培养,让他们树立敬业、精业的思想,从而使他们诚实守信,对企业忠诚,有强的责任感,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服务,进而全心全意奉献社会。

我校在社团建设中专门成立了一个创业社团,配备专职老师进行专门指导,先后成立了学生之家、格子铺、快递代收等创业窗口,为学生成为企业人提供有效的实践途径。学校各类社团的管理,学校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参与管理,学生是社团管理的主导者,同时辅以教师指导,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增强了他们的敬业意识和责任感。

学校社团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载体,将职业技能的内容寓于社团文化活动之中,达到“寓教于能、寓教于乐”的效果。我校开展了大量的学生社团活动:职业技能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此外,还请兄弟学校的专家到校为社团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让学生接受一些先进的理念,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每学年我校利用社团活动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丰富的体育、音乐、舞蹈、书画、摄影和演讲等课余艺术活动,举办了“人寿杯”立信艺术节,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各种专业技能的热情,同时还在学校中形成了良好的职业校园文化氛围,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三、今后的发展与建议

(一)以社团文化建设为中心辐射全校学生,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学生社团不仅是群众性的学生组织,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校将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社团管理,发挥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引领者的作用,在社团管理与文化建设中促进学生形成企业所需的企业人素质的培养。同时,将以社团文化建设为中心,向全体学生辐射,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团中来,让更多的学生在社团文化建设中培养有积极的心态、很强的责任感、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等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改变社团管理模式,促进学生观念转变

职业学校有着直接向企业输送员工的特点,所以在以后的日常社团文化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市场意识,使他们在受到社团文化熏陶的同时认识到企业文化,逐步转变原有的学生式观念,及早融入社会、介入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人。因此,在今后的社团文化建设中可以加入公司式考核机制,确实让学生感受企业的管理模式。

(三)进一步唤回学生自信,为企业输送自信员工

我校学生在入校前常常被“荣誉”冷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信,但每一名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潜能,只是尚未发现而已,这正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社团活动中要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我,从而找回失去已久的自信,让学生成为自信的人,为企业输送自信的员工。

职业素质提升范文6

【关键词】人文素质 教学手段 教学目标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070-02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途径、手段、工具等相互联系的方式,它随着大学功能与理念的演进得以发展。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到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师个人素质、能力等的影响。本文就与教学方法紧密相关的各个教学因素展开系统论述,来探讨如何通过完善和提高教学方法,增强职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对职业院校的教师而言,只有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才能担负起提升学生素质、为专业建设服务的重任。

一 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分析

充分发挥学科的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是职业院校各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毋庸置疑,对于提升职业学生的素质,课程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急需高素质人才。我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也以低端为主,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而且安全生产事故频出。这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来看,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更受青睐。许多知名企业负责人与部门主管都公开、明确地表示,在录用员工时,除了看他的专业技能之外,更看中个人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团队精神等综合能力。同时,不少职业院校负责就业的老师抱怨学生连自荐信、简历等都写不好,很难在工作岗位上担当重任。从个人发展来看,提升学生素质更具现实意义。

二 现阶段职业院校教学方法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形式封闭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教师基本上仍以“满堂灌”“填鸭式”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上课一贯保持着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言堂的风格。教师很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一方面是学校客观条件所限,另一方面是教学在职业院校历来受重视程度不够。

教学形式的乏味,手段的单一,带来诸多弊端:(1)学习多为以考试为目的的被动学习;(2)教师教学拘泥于书本,大学课堂本应有的“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如今变成了“一言堂”,教师普遍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3)知识涵盖面相对较窄,与专业课的“走出课堂、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相比,教学状况的确难以令人满意;(4)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素质的提高,这与职业院校“培养大量的高技能创新性人才”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甚至导致学生对课程完全丧失兴趣。

2.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据调查,很多学生只对教材的一部分内容感兴趣,甚至一些学生对教材完全不感兴趣。许多职业院校在教材选用上,与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办学特色不吻合。而编写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的教材,必须注重三点原则:(1)学科自身的特点;(2)职业学生培养的实际需要;(3)职业学生自身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强化心灵与品性,指导并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的时代感、使命感与责任感。

3.教学理念滞后,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现在,许多职业院校都是由以前的中专转轨或合并更名而来,虽然学校的规格、规模提高了,但师资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尤其是公共基础课,多数教师仍沿用中专时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职业教育这种新的办学模式也缺乏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随着职业院校的大量扩招,一个教师疲于带多个班级的课,而无暇再去充实自己。许多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接受新事物能力较慢,自身素质也不够过硬,加之客观条件的局限,使用机率太少,就拒绝利用多媒体教学,但更多原因是不愿把精力投入到制作课件或搜集资料上,不会做也不愿学习。教学水平自然难以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所以,职业院校教师的整体队伍建设都亟需加强。

4.生源质量较差,基础薄弱

职业院校生源情况整体较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部分学生阅读兴趣单一化、庸俗化,流行音乐、网络游戏和港台娱乐警匪打斗片逐渐成为职业学生课余时间的精神食粮。而且,多数职业生对未来人生前景认识模糊,信心不足,学习动力不够,缺乏积极心态去面对现实。对这些底子差、基础薄、综合素质较低的学生进行教学,必须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激发其兴趣、潜力、自信的同时,鼓励他们与社会接轨,在顶岗实训时,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既要戒骄戒躁,又不可放任自流。

三 加快教学方法改革步伐,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文化素质

1.教学目标改革

职业教育不是授人一技之长以谋取一份工作的功利性教育,若只将眼光停留在学生的就业能力上,则职业教育的目标会狭窄化,教育行为会单一化。要积极探索职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新途径,努力使职业课程教学服务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职业课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实用性、多样性、思想教育性,要结合不同院校的特色和专业特点,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探索满足不同类型教学需求的、灵活生动的职业教学体系。

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职业也应受到高度重视,教学也应在学科领域中突出职业特色,强化职业能力。在确保各专业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提高母语综合应用能力,形成通用职业能力的前提下,辐射教学重点、难点到不同的专业,把教学与各专业的知识、技能衔接起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最终使学生具备岗位所需的能力与人文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

2.教学形式改革

第一,更新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培养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教学的规律和特点,转换教学目标和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之间的联系,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下工夫、动脑筋、想办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既有益于学生的身心成长,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第二,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力争将理论与实践、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为主线,让学生尽量掌握各专业对应岗位(群)所需的基本技能,在整体教学过程中贯穿各项能力的培养,从而弱化传统教学的学科性、理论性、系统性。通过一些情境手段,进行现场教学,如模拟访谈、面试及生活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构建多元化的大课堂教学模式。所谓“大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着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立足于每一个学生健全发展,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系统。其教学体现在视野宽、平台大、学科广三个方面。课程的教学也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式。(1)情境教学。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能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推动他们自觉地努力探索,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综合考虑,不仅要开展多种兴趣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意境,而且要精心策划仿真专业工作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如在课堂内,可引入“焦点访谈”“财经访谈”“实话实说”等热点栏目的形式,把学生分组,各司其职,无论组织信息采集、现场活动,全部由自己负责,既让学生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又加强了基本技能及合作技巧、协作能力的训练。不同的场景,把学生的感情导入作品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之中,让他们自觉感受作品传达出来的种种情绪,从而激发他们潜藏已久的求知欲和真情实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过情境仿真练习,学生会以专业角色或工作心态去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情知并进,才能体验到训练过程的真实感。(2)跨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把眼光停留在本学科上,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与学习要求,找出与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培养相关联的教学突破口,采取“一文多教”“文同教异”“各取所需”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最大限度的交融。如承担物流专业教学的教师应该了解一些物流知识;承担建筑专业教学的教师应该了解一点建筑常识;承担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一点会计理论等,这样既为教学注入活力,更突出了专业特点。这种兼容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既让学生认识到课的重要性,也让他们的专业特长在课上有了用武之地,学生的职业能力自然得以提高。

四 结束语

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的人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基本知识的讲授之外,更要突出教材文章所倡导的精神、信念和思想,可采取切实可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找准切入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人文教育,让学生体悟生命的价值、人生的真谛,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优化自己内在的品质,增强民族自信心与使命感,为将来的人生旅途指路导航。

参考文献

[1]胡建华、陈玉祥、邵波等.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30年[J].教育研究,2008(10)

[2]蒋东玲.高职语文教学:门庭冷落为哪般[J].文教资料,2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