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制度范例6篇

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制度范文1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根据医疗质量的薄弱环节、质量控制的难点和重点,构建了适合目前医疗形势和医院实际情况的以病人为中心、六个方位、四个层次的“164”立体网状式医疗质量管理体系,采取了一系列对医疗质量全过程实施质量自控和互控相结合的措施,使质控工作网络化,动态监控,适时反馈,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 医院管理 质量控制 质控体系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需求的变化,医疗服务质量已成为医疗机构人员素质、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对病人权益和价值观的尊重、环境设施条件、技术服务水平、费用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有鉴于此,我院充分研究新形势下医疗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积极借鉴质量管理方面的经典理论及先进管理方法,针对医疗工作中的隐患、质控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在全院范围内构建一个以病人为中心、六个方位(质量文化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病种质量控制、信息体系建设、管理系统建设)、四个层次(四级质控组织)的“164”立体网状式全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推行量化管理,突出全程全时的质量监控,进一步强化医疗质量管理。

1 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树立质量战略意识

1.1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营造良好质量文化氛围

(1)围绕“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原则,对医务人员积极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灌输医患沟通技巧和人本管理思想,培育质量心态,充分调动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及标准意识;(2)开展医疗质量服务月活动,组织全院职工学习先进的服务理念、服务文化及服务艺术,使医疗质量贯穿到每个工作角落,每个医务人员自觉地规范医疗行为,改善服务态度,在全院形成一个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效益的共识。

1.2 根据医疗质量教育计划,开展全方位、多途径、多层面的质控教育工作

(1)将国家卫生法律法规、各项医疗护理技术规章制度、质控评分标准及评估方法等医疗质量的文件汇编成册下发到各科室,并在质控科网站卫生法规及信息,组织医务人员学习讨论;(2)各科室主任根据医疗质量检查发现的质量问题,结合每季度医疗质量统计数据有的放矢地进行质量教育及讲评;(3)为医护人员定期开展医疗法律法规、维权自律及医疗安全讲座,开展质量控制及品质管理圈活动培训课程,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处方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卫生法规及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理的方法,加强依法行医法制观念,增强防范医疗差错事故的能力。

1.3 加强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1)对新临床医师进行岗前培训、轮转和考核,加强基础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学习;(2)认真抓好在岗人员的业务学习,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形式多样的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对住院医师加强以“三基”、“三严”为重点的规范化培训,对专科人员突出“高、精、尖”肿瘤专科技术培训,选派技术骨干到国内外进修,提高肿瘤学专业技能水平;(3)对不具备执业资格或达不到执业标准的医务人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执业技能培训和考核。

2 抓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各项质量

检查标准

2.1 健全医疗质量监督、评价与改进,使工作规范化、管理制度化

根据国家卫生法律法规如《执业医师法》、《病历书写规范》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各部门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医疗规章制度, 健全各级人员岗位职责。同时加强制度创新,对频发的医疗缺陷问题出台相应的具体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如针对质量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制定《门诊小手术管理制度》、《送检标本工作制度》、《病历书写制度》、《缺陷管理制度》、《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等管理制度,落实各级医务人员的责、权、利,建立预防措施监控和防范医疗质量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危机,有效控制医疗风险。

2.2 建立专业质控标准,使操作常规化、评估标准化

(1)制定具体、明确和可衡量的服务质量指标如诊断质量指标、治疗质量指标、工作量和工作效率指标、医学检验技术指标、病人效用指标、病历质量指标、质量成本控制指标、机器运作指标等,组织专家修订各项医疗质量检查评分标准,如制定各种医疗文件(处方、门诊病历、放疗门诊病历、检查申请单、报告单等)的书写规范及评分标准,使业务活动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规范各级医护人员的操作程序、诊疗行为,促进医护文书的水平;(2)根据三甲医院评审制度、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广东省二、三级医院管理评价实施则》,各项工作规章制度、各项技术参数和考核标准等规定,结合肿瘤专科医院的特点,整合、修订一套医疗质量标准化评估体系,涵盖了三级医疗管理(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及终末质量)的定量与定性指标及各项医疗服务流程的质量标准;(3)在质控内容上强调对质量问题是否有整改措施、改进措施是否及时,突出对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形成质控的良性循环。

2.3 严格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管理,防范医疗风险, 保证医疗安全

(1)严格各级医务人员尤其是肿瘤专科医师的准入管理,医务科定期组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注册,严格规定从事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必须有足够的业务水平持证上岗,并根据个人工作时间和工作能力授予不同的诊疗工作权限[1];(2)健全各项医疗服务技术应用的准入制度,严把医疗技术准入关,认真执行各级手术准入制度,规定引进应用的新技术、新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不得违背医学伦理道德,并严格执行新技术新项目申报论证制度,在技术队伍、设备、医疗安全、应急措施等方面做好充分调查和论证评估。

2.4 建立有效的医患沟通机制,保障患者知情同意权利

我院统一了各项诊疗操作《知情同意书》的内容和格式,规范了接待和处理患者投诉的工作流程,并规定患者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及入院后注意事项,并由主管医师向病人介绍病情、诊断、检查项目、治疗方案、注意事项、手术方式、并发症、预后等,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要随时与病人进行沟通。

通过制定职责标准、健全规章制度、建立监督机制、加强行政制约,使医务人员在专业工作和日常事务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责可查,确保了医疗质量监控与考评工作的顺利实施。

3 完善质控体系,强化质量监督

3.1 健全医疗质量监控组织,各级组织严格履行职责

我院构筑了一个全员参与、多层次的动态四级医疗质控网络(院级质控、职能部门质控、科室质控、医护技质控员自查互控),制定质控目标,明确各个质控网络的工作职能及责任分工,各级组织定期开展监督检查,有效地进行自控和互控,实施环节和终末医疗质量全面监控,促进了院领导、职能部门和业务科室之间管理上的互动,形成全员共参与、全院齐抓共管医疗质量的良好格局[2]。

(1)一级网络的自控和互控使科室每个医务人员切实做到质量从身边做起,自我约束,互相监督。各科质控员(质控医师、质控护师、质控技师)严格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质控标准和《质控员工作表》实时监控本科和相关部门的医疗质量动态,如检查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的贯彻执行、医疗文件书写质量,报告本科的医疗差错情况以及提出改进医疗质量的合理化建议。(2)由各科室主任、科护长、技术组组长组成的科室质控小组实施第二级质控,每月有计划地组织本科室医疗、护理、技术质量的自测自评工作,根据相应质控指标随时检查全科医务人员履行工作职责的情况,分析科室医疗质量数据、病人投诉情况、质量缺陷问题,自我查找医疗隐患,自评工作优劣,在科内通报正反典型及抓重点教育讲评,并及时制定质量改进方案、措施和设计新的质量目标,实现以科室为单位的组织管理严密性、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技术操作的严格性和临床思维的严谨性[2]。(3)第三级质控为与医护质量管理工作有关的职能部门,如信息科及时准确地统计各科室的基础质量、终末质量及环节质量指标的数据;护理部每季度进行一次院内护理质量检查;预防保健科对院内感染进行全面综合性的监控和目标监控,随时掌握医院感染动态,并做好院内感染的调查、预防、消毒、隔离等控制工作;质控科负责督促、协调上述职能部门对各科室的考评工作,收集反馈各层面质控信息,定期或不定期有重点地深入科室开展医疗调研工作,调查核实医疗缺陷情况,将检查结果及时书面反馈至有关科室,并制订考评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案,组织每季度一次的医疗质量专项检查工作,不定期抽查各种医疗文件的书写质量及医生值班在岗情况等。(4)第四级质控为医疗技术咨询委员会,作为院级咨询、督查及决策层,定期召开会议研讨、分析、处理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对医疗质量典型案例进行评议,综合评价医疗质量,制定质量管理战略、质量方针目标、质量管理方案、质量体系建设等医疗管理决策。

转贴于

3.2 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加强薄弱环节质控

实施以环节质量为重点的全程控制管理模式,尤其抓重点环节、重点科室、重点人群,对易出医疗安全问题的重点质量环节采用全面检查、抽样检查或定期检查,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及时纠正存在的质量问题。

(1)针对病历质量监控不到位的情况,加强对病案文书的质量管理,对住院病历实施三级质量控制:①科室质控员负责科室所有住院病历归档前的质量监控工作;②病案室工作人员检查病历的完整性,严格按照《病历退修标准》对有缺陷病历(如资料缺失和记录不全等)及时登记并通知修正,经再次质检合格后方能归档入库;③由临床专家组成的病历质量检查小组每季度抽查运行病历和出院归档病历,按病历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质控科将检查结果反馈至相关科室,督促其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提高病案书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实行每月一次的医疗质量查房制度,检查人员由业务副院长及医务科、质控科、护理部、药剂科、控感部门等有关人员组成,主要内容包括:①检查各项规章制度如三级检诊制度、抢救制度、会诊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等贯彻执行情况;②检查医疗护理文书质量如疑难病例讨论、会诊记录、病人诊断、检查、治疗是否合理有效、急危重病人抢救是否及时,在外科重点检查围手术期的处理及对并发症、院内感染的处理等;③对疑难、危重病人组织进行专项检查,共同分析诊断治疗中的难点,提出处理意见。每次查房情况定期以通报形式下发各科室,互相学习经验,改正不足,共同提高医疗质量。

3.3 强化约束机制,严格实施奖惩制度,做到奖罚分明、责任明确

(1)运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方式,将每季度医疗质量交叉检查的考评分数纳入科室综合目标考核,作为科室的绩效评价指标,与科室奖金分配、人员评聘晋升晋级挂钩,增强质控工作的约束力;(2)设立医疗质量优胜奖、质量控制奖,每年评选一次,并对质量管理工作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3)建立医疗缺陷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医疗规章制度者坚决严肃处理,视情节轻重按《缺陷管理规定》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延迟责任人评聘及晋升,对发生重大医疗纠纷、严重差错事故的科室,取消年终评优资格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全院各级质控网络成员履行各自职责,层级质控,四级检查,动态监控,一级向一级负责双向反馈,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形成分片、分点自查互控的闭环监控体系,加大了日常质控工作的督查力度。

4 制定单病种规范,构建病种质控平台

为凸现肿瘤医院专科专治的特色,由对各病种有深入研究、丰富临床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的正高职称专家担任单病种首席专家,负责牵头组织单病种治疗规范的制订、设计,定期组织诊疗和科研最新动态的学术研讨会,加强技术创新和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树立品牌,保证单病种诊疗规范的先进性和示范性。

单病种诊疗小组积极开展多学科协作,为患者制定一套具有规范性、先进性的诊疗方案,完善单病种诊疗质控标准,更直观地将质量评价落实到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明确各单病种检查诊断质量、疗效判定标准、出院标准、费用成本控制标准,做到合理诊断、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了平均住院日,促进了医疗费用合理化,使患者得到优质、高效、低耗、适宜的专科诊疗服务。

加强病种质量管理,针对病种建立全面质量监控体系。医院统计部门定期统计、报告各病种质控信息尤其是病种费用情况;医院质控部门定期向相关临床科室通报主要病种的质控指标,评价医院各病种的诊疗护理质量;科主任护士长严抓疑难病种质控,定期召开病种质量分析会和重点病例讨论会,通过医护查房、上级医师查房、医院领导行政查房等多种形式检查单病种诊疗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

5 健全质量信息体系,拓宽质控信息渠道

5.1 收集内部质量信息

(1)建立友科投诉机制,通过多途径、多层面、多形式收集来自各临床医技科室、职能部门、后勤科室员工反馈的准确、及时的质量信息;(2)要求科室及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严格执行医疗工作请示报告制度;(3)在质控科网站上开设电子公告板(BBS)形式的医疗质量论坛,为医务人员提供在网上交流医疗质量信息的讨论平台,并有利于质控科实时收集来自医院内部各层面的反馈信息。

5.2 收集外部质量信息

(1)从有关部门、单位聘请了多名社会监督员,每半年组织召开传媒和社会监督员的座谈会,反馈外界对医疗质量方面的意见建议,(2)每季度开展门诊及住院病员的问卷调查工作,每半年组织召开病人或病人家属的座谈会,认真分析和评价病人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及时了解患者对医院的需求和查找质量隐患。同时建立病人投诉制度,医务科设立医疗质量投诉电话、热情接待群众来访,加强信访工作。

通过建立有效的医疗质量监控信息体系,多渠道征求意见和建议,加强监控信息反馈[3],及时掌握环节质量问题。

6 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对医疗质量进行实时动态监控是近年来的一个新的趋势,我院根据医疗服务质量改进和风险回避计划每个单元的程序建立计算机医疗缺陷监控及环节质量警示分析系统,随时准确地捕捉和报告相关的医疗服务过程,加强各医疗环节缺陷的防范,使医院质量管理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化,提高了质控的效率与水平。如病案质检室工作人员利用病历质量检查系统实时监控每份出院归档病历的质量,各科室医务人员在计算机工作站跟踪监控具有时效性的诊疗操作、临床用药、手术、有创检查的过程,并可以实时采集、传递、反馈及数字化处理各种医疗质量信息如科室质量成本指标(床日药费、均次药费、药物比例)数据,提高了对质量问题的预警与应变能力。

7 体会和思考

我院医疗质控体系的构建符合实施全时监控的思路,通过确立标准,实施控制,衡量成效,纠正偏差,达到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目的。一是全员参与质量改进,扩大了质量控制的深度和广度。质控员从医疗质量的细微之处着手,严格按照自查和互控的方法和程序,多渠道、多层次及时准确反馈第一手医疗质量信息,加强环节质量控制,全程动态监控医疗质量,改变了过去由于忽视医务人员参与、环节质控薄弱而造成的监控不到位、信息反馈不及时、出现管理盲区的现象;二是全部门监控,临床、医技科室以及行政职能部门的各个岗位都按照质量指标和具体监控方案进行质量自查和互控,做到全程性控制与重点性控制相结合、个体控制与组织控制相结合、科内控制与科间横向控制相结合等,保证了医疗质量组织落实、制度落实、责任落实、检查落实、管理到位,质量得到强化;三是全项过程监控,检诊、治疗、护理工作中的各项质量都在监控之列,使基础医疗质量、环节医疗质量和终末医疗质量得到切实有效控制,实现质量管理的最佳目标。

【参考文献】

[1]任真年.医院医疗质量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7-18.

[2]曹荣桂.医院管理学:质量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5-36.

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 医院信息系统;医疗质量控制

医疗质量关系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医疗质量控制是提高医疗质量重要保证。医院信息系统是围绕医院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应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构建支撑医院业务运行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它通过对医院各类业务数据(信息)采集、存储、管理、使用方式的改变,改进医院管理及业务工作模式与流程、提高工作质效、拓展业务空间、促进医院获取最佳资源效益[1]。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对医疗质量的各环节进行实时、动态、有序控制管理,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价廉质高医疗服务,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浅述了医院信息系统在医疗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进展情况。

1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有效进行医疗环节质量的适时控制

在患者门诊诊疗(挂号、就诊、检查、治疗、取药)和住院患者诊疗(入院、检查、诊断、治疗或手术、治愈出院)的整个医疗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人员、医疗技术、仪器设备、药品、检查质量等,都将对医疗质量产生影响。标准化的医疗质量管理,应该是在整个医疗过程中通过紧抓环节质量,做到及时预测、预防、监控、警示和纠正[2]。医疗过程不同企业流水作业,非常繁琐复杂,而且充满突发性、意外性[3]。在医疗质量控制中,必须重视重点项目、关键环节的把握和质控,特别是检查质量、病历质量、合理用药等环节靠人工手段难以全面适时控制。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支持,可进行医疗环节质量的适时控制。

1.1 医疗收入结构的适时控制。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可适时采集医疗收入结构中药品费、检查费、检验费、治疗费、大型设备检查费等数据,分析医疗收入结构的情况,从中可发现其合理及不合理性,尤其是药品、大型设备检查费比例,可间接了解一些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从而制定相应的政策,不断提高“三合理”水平和医疗效益。

1.2 病种质量与费用的适时控制[4]。目前对病种质量与费用的统计分析,一般实行年报,时间周期长,不利于适时掌握情况。利用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准确、快速、全面的特点,可对全院患者的病种进行分型,在提供病种质量与费用控制标准参考值的基础上,对出院、在院病种的平均住院天数、疗效、医疗费用与药品费用的比例进行适时统计、对照、分析,发现偏差及时调整控制,可动态控制病种质量及费用。

1.3 检查质量的适时控制。目前,不少医院已逐步在医院信息系统中构建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医学图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ACS)等系统。利用LIS不但可以适时了解检验的阳性率、误差率,同时也可发现检验结果的转归与药物使用,并从这些分析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检验质量。利用PACS可以适时地分析图像的质量及时统计影像诊断符合率、误诊率、甲片率、废片率等,不断提高影像质量。

1.4 药品比例与疗效的适时控制。合理用药是实现药品合理比例、良好疗效的基础。医院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对全院的药品比例和某病种的药品比例进行分析,同时对某病种与使用药品种类、禁忌证、疗效进行适时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标准,达到合理的控制,满意的疗效。

1.5 病案处方质量的适时控制[5]。过去,病案质量检查通常采用人工抽查为主,人工抽查速度慢、不及时、不全面,难以实现全面的病案、处方质量管理。在医院信息系统医生工作站和电子病历应用的基础上,可以建立病案处方质量监测系统,制定相应的标准,针对处方、病历首页、病程记录、手术记录等不按时完成或不规范不全面的情况,适时进行统计、监测、分析,并具有提示及拒绝提交功能,如手术记录、病程记录不按时完成,系统可及时提示,督促按时完成,有效地提高病历处方的质量。

1.6 医疗过程环节的适时控制。医疗过程中涉及的环节很多,每一个环节都能影响医疗质量。特别是疑难病例讨论、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的落实和术后及危重患者的观察和处理等,是医疗过程需要重点把握的环节。传统的管理手段是检查、抽查,而缺乏提示监控的手段。医院信息系统可设计提示统计功能,进行适时监控。

2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完善医疗终末质量控制指标

目前,衡量医院终末医疗质量主要为病床使用率、治愈率、平均住院天数、平均病床周转次数等指标,因涉及数据量大且复杂,人工方法难以准确及时统计。医院信息系统可自动快速进行采集相关数据,加以分析适时控制,有效地促进终末质量控制指标的完善。例如可统计每天(或每月)出院患者人均费用及药品比例,为控制医疗费用及药品比例提供依据。另外,利用医院信息系统能高速准确采集数据的特点,可及时将终末质量控制的有关指标统计出来,适时统计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适时掌握控制,有效缩短终末质量控制周期,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3 医疗质量控制对医院信息系统数据的要求

医院信息系统是医疗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就其运行质量,尤其是数据的准确、及时对质量控制的影响较大,同时其自身的一些方面也是医疗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3.1 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是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途径。医疗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医疗质量,更好地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因此,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要有利于医疗质量控制的数据的采集、统计和分析。目前,有的医院信息系统尽管总体功能有,但在辅助医疗管理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增设的辅助系统,如何充分发挥其优势,更好地为医疗管理服务,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6]。

3.2 医院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是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正确与否的基础。对医疗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来源于各环节数据的采集和统计分析。因此,医院信息系统数据采集质量是保证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准确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

3.3 医院信息系统管理也是医疗质量控制的内容。医院信息系统的管理影响医疗质量控制质量,如网络瘫痪、信息丢失、统计不准确不全面等都将影响质控数据质量。因此要将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设备的管理、数据的安全、信息录入的及时准确等纳入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以提高信息管理的质量,为医疗质量控制提供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黄勇,薛凡,谢娟.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中国医院管理,2007,27(4):52.

[2] 叶恬恬,王勤关,王晓幸,等.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加强医疗质量监控与管理.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4):239-241.

[3] 尹曦华,李争.加强医疗质量监控工作的探讨.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11(10):599-600.

[4] 王友俊,胡磊.医疗质量控制与医院信息化.重庆医学,2008,37(21):2413-2414.

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制度范文3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一项至关重要的管理工作,而门诊医疗质量是医院医疗质量的综合体现,是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集中反映,是衡量医院行政管理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又是评估医院医德医风的客观依据。 提高门诊医疗质量,更能充分体现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出发点,满足病人在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方面的需求。

1 门诊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门诊质量管理在医院质量管理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门诊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一个分支,已经形成一门专业,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加强门诊质量管理是现代医院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门诊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全面提高医疗质量的需要,是促进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需要。所以,医院门诊在医院整体功能的发挥中,其作用不仅仅是患者就诊治疗、最早直接接触的场所,更是医院面向社会,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门诊也是社会和病人感受并检验医院质量管理,技术水平和医德医风的门户。加强医院的门诊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差错事故,保障医疗安全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2 门诊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2.1 诊断质量:包括门诊确诊率、待查率、误诊率、漏诊率、复诊率,门诊初诊与复诊符合率、门诊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各种检查报告阳性率等。

2.2 治疗质量:包括门诊治愈率、疾病好转率、抢救成功率、疑难病人转诊率等。

2.3 安全质量:是改进和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必不可少的手段,把零缺陷作为门诊安全质量管理的目标。包括门诊差错发生率、事故发生率、院内感染率、无菌手术感染率、传染病报告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及处理等。

2.4 医疗文书质量:医疗文书是门诊医师最重要的、经常性的基础医疗工作,其质量反映出诊疗的质量和医院管理的水平,体现医师的综合素质和工作作风,必须加以重视,定期进行检查。包括门诊病历、处方、各种检查、申请单、检查结果报告单书写质量、疫情报告质量、门诊日志记录质量、护理记录、表格书写质量等。

2.5 服务质量:是医疗质量的重要方面,是门诊工作质量的综合体现,是质量管理的重点之一,主要包括服务态度是否热情,服务语言是否文明,服务行为是否规范,服务措施是否落实,服务标准是否到位,服务设施是否完善,服务结果是否满意。

3 门诊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基本措施及要求

3.1 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控制组织:抓好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组织是新形势下质量管理的组织保证。医院在医疗质量控制和管理过程中,建立健全的各级医疗质量控制组织,制定出医疗质控计划、标准、要求,落实医疗质量监控考评体系,全面反馈医疗质量的评价结果,是医院抓好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促进医疗质量提高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3.2 加强门诊医疗规章制度建设:医院在健全医疗质量管理控制网络以后,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门诊部医疗质量控制管理的各项医疗规章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来强化各科室的质量意识,提高制度约束力,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自觉性和积极性,规范服务行为,减少服务环节,提高质量效率。

3.3 加强门诊医师技术力量的配备:门诊疾病谱具有广泛性与病种的繁杂性,要求门诊医师具有广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业务精、素质好、认真细致、作风严谨、一专多能。门诊医师要相对固定,轮换时间最好为1年,严格限制低年资医师、实习医师出门诊,改变重病房轻门诊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加强门诊医师技术力量的配备,是提高门诊质量的根本保证。

3.4 加强门诊技术管理,建立准入制度:医疗技术水平是吸引病人的主要因素,加强门诊技术的管理对提高医疗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必须强化技术管理,加强技术建设,做到院有优势,科有特色,人有专长,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积极开展特色门诊,专病门诊,充分展示医院的优势和特长。依据医疗技术操作规范,自觉地规范门诊医疗服务行为,执行门诊医疗技术操作程序,严格把握病人诊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医务人员诊疗水平的提高。

4 门诊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4.1 病人第一的原则:门诊的服务对象是病人,门诊一切工作都以病人为中心展开。在制定治疗方案时既要考虑治疗效果,也要考虑到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要始终把医疗服务质量放在首位,高标准、严要求、全员注重、逐级负责、认真讲评、不断改进,切实做到质量第一,病人至上。

4.2 方便快捷的原则:门诊就诊流程不畅,环节多,手续繁琐等问题在各大医院普遍存在。交费、取药排队长,候诊时间长,诊疗时间短,就诊程序不清楚,路标指示不明,看病费时、费力,效率不高,非诊疗时间过长,影响医疗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因此门诊方便快捷是今后提升医院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和手段。

4.3 优质低耗的原则:门诊工作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既要为病人提供优质、满意的医疗服务,解决病人的疾苦,又要降低医疗成本。必须杜绝“大处方”,盲目检查,最大限度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实现医疗服务效益最大化。

5 强化门诊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保证体系

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 病案管理 医疗纠纷

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健全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尤其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他配套文件的相继出台,明确提出了医疗纠纷的“举证责任倒置”制度[1,2],因此,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严格控制一切薄弱环节,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病案作为医疗与法律文件,是医务人员对患者诊疗过程的记录,是医院进行科研、教学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医疗保险、伤残鉴定、意外伤害、医疗纠纷等处理中的重要证据文书。

所以,要严格加强病案质量控制和病案的环节管理,防范病案管理不当引起的医疗纠纷,维护医院和医护人员以及患者的合法权益[3]。为了减少医疗纠纷,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

控制环节质量,促进病案质量的提高

医疗行为的内容都可以体现在医疗环节质量中。环节质量的有效控制:一是要抓好两个方面:①各临床科室对诊疗工作各环节的质量控制。②影响全院整体质量的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是医院管理者对环节质量控制的重点。二是抓好细节落实,通过检查发现问题,通过控制解决问题,要查实、管严才能达到环节质量的有效控制。环节质量的控制主要体现为对医院医疗行为核心制度,包括诊疗常规、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重大手术讨论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等的控制和监管。只有通过对医院核心制度的贯彻和落实进行监督和管理,规范科室人员的行为,保证每个医务人员都遵照医院的规章制度、诊疗常规进行治病救人,才能体现医疗环节质量控制的过程和效果。而医院的核心制度中已经包含了大量病案管理的要求,比如“三级医师查房制度”需要在病历中体现,“重大手术讨论制度”需要在病历中记录,“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也需要在病历中反映等。这些核心制度实际上从另一个方面管理着病案的质量。所以,环节质量的控制,既促进了医疗质量的提高,也促进了病案质量的提高。

抓好中高级职称人员对病案质量的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

许多医院目前有这样一种现象,病历多是由初级或是低年资医务人员书写,各种考核和考试也多是针对这些人员;监督病历书写和执行各种考核的人员虽多是中高级职称人员,却不够重视对中高级职称人员的考核和管理。放松和轻视对医院中高级职称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实际上也就是放松了环节质量控制的重要一环,是“控而不严、不落实”的一种表现。一份完整的病案,是各级医务人员共同的劳动成果。作为初级医务人员,他们的能力水平有限,需要上级医务人员的指导且上级医务人员应起决定性作用[4]。因此,一份病案质量的好坏也取决于中高级职称医师。针对这种情况,医院一方面要加强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在科室内部自控的职能,对科室内中高级职称人员负责的医疗、预防、教学、科研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另一方面要加强科室之间的横向联系,提倡互相检查、互相监管,包括科室之间,医师之间、医护之间,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风气,从而促进环节质量的不断提高,保障医院医疗质量的持续进步,同时也促进病案质量的进步。医院中的中高级职称人员是参与医疗行为和监督医疗行为的中坚力量,站在医院环节质量管理和监督的第一线。他们的职责决定了他们负责各自科室内医疗、预防、教学、科研工作,及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的执行和落实。所以,抓好中高级职称人员的病案质量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强化其医疗质量责任和法律意识,是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一环。

病案是医院极其宝贵的医疗信息资源。它作为载体,真实、完整、客观、及时地提供医疗的各种信息和数据,并真实反映了医疗质量的管理。在医院实施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数据已成为比较、评估事物的标准。现在的病案首页录入统计系统。为医院管理的诸多方面如:单病种质量控制数据、住院病人疾病谱排序、住院病人手术谱排序、择期手术日监控、3日内确诊率、抢救成功率、术前与术后诊断符合率、平均住院日、医保病人住院相关数据查询等检索查询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通过这些统计资料,上级部门可以对医院业绩进行评估;院领导可以对临床工作效率、医疗质量进行适时监控;特别是从全院疾病谱、各科疾病谱每年度比照分析中,可以发现重点科室的投资方向、人力资源的配备、技术力量的调整、先进技术的引进等一系列涉及医疗质量提高与持续改进的数据支持。

总之,医疗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医务人员对此需引起足够重视,提高病案质量,加强病案管理,防范医疗纠纷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余永明.中国病案管理.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

2洪嘉铭,杨琳.书写性医疗纠纷及防范探讨.中国病案,2003,4(2):14-16.

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医疗设备质量控制;风险管理;临床应用;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高效发展,医疗设备的体系和规模都在不断提升,卫生装备的发展前景比较广阔。而且,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还进行了深入研究,一些相关的理念、技术和对策等都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另外,经过反复地论证,相对比较科学和完善的控制管理系统也得到了高效的构建,在建立相应医疗设备控制模型的基础上,提升了医疗体系构建的高效性。

1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模型研究

1.1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改变与内涵。所谓的质量控制最早体现在工业制造领域,其最终的目的是在对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控制,其中包括对控制对象,控制标准以及控制方式等等。在对医疗设备进行控制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医学和管理学的相关内容。另外,还应该以工程技术的相关手段来保证患者的安全性,最终提示医疗设备应用的系统性。但是在设备质量控制进行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不同方面的风险问题,需要对相关的风险进行分析、评分和控制。设备质量控制应该从采购的环节入手,做好质量的检测工作。具体来说,需要经过计划制定,选型论证以及招标采购和安装验收等不同的环节。另外,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还需要对相关的工作人员、制度标准以及医疗行业的相关标准来进行。做好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经过严格地考核工作来提升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医院还应该积极完善从业人员的上岗制度。医疗设备的改进和完善工作不能够避免质量确认的环节,需要以全面的角度来对医疗设备的质量进行控制。

1.2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系统模型的构建。所谓的PDCA循环模型又称为戴明循环,医疗设备质量管理标准的持续改进和循环的相关理念应该作为建模的主要原则。从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看出,这种循环模型比较适用于所有的程序。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下,应该积极地借鉴戴明循环模型,从医院的医疗设备保障工程中出发,建立基本的模型。

2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试点工作情况

2.1 认真准备。从各个医院的试点工作中可以看出,在具体的质量管理工作中,首先建立了以院长和副院长为主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领导小组。在实际的领导部署工作中应该在动员部署,计划部署以及规范评审工作方面来进行监督和落实。在此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关设备质量检测标准来进行。另外,还应该以基本的培训基地为主,建立相关的医学工程保障设施。加强资金的投入,实现试点工作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另外,在对呼吸机、麻醉剂以及监护仪进行采购的过沉重,要使得设备的各项参数符合相关的要求。另外,还需要对设备进行全面地检验,还需要在准备环节加强验证的次数,做好修改工作。

2.2 组织实施

2.2.1 质控对象的确定。在实际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方面,医院在对各项设备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医学理论和管理实践的标准来进行。在试点的过程中,风险的等级相对较高,而且要求也相对比较严格。医院的数量,可是的分类以及各种医疗设备的应用都应该通过用电安全的检测工作。而且在开展设备监控的过程中,要对质量监控对象进行明确。这样质控工作才能够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

2.2.2 质控手段的选择。从质控手段上看,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而且医疗设备的采购和质控都应该符合香瓜的质量控制标准。在实际的组织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够仅仅地局限于试点工作的各项条件,尽量实现质控工作和医院管理体系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融合。而且,各个阶段的技术手段的实施都英爱以质量检测工作为主。

2.3 结果分析。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选择了四家试点医院,从设备列表的合格率上看,4家试点医院的医疗设备中,不合格率排前五名的设备分别是呼吸机、麻醉剂、除颤器、输液泵以及高频电刀,其各自的不合格率依次为44%、36%、19%、16%、12%。

2.4 问题处置。对于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工作来说,主要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通过维护、修理和校准工作可以看出,主要是以吸收不合格的医疗设备为主,这样可以减少对患者的危害程度。第二,对不合格的设备进行反复地维修,如果设备达不到工作的标准,就应该坚决地停用。第三,需要建立临床工程的培训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同时对医疗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检测方式进行明确,并且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第四,对各项制度和标准进行完善。做好与供货厂商的沟通和交流,保证设备各项参数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设备得到厂家确认之后再进行应用。

3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的体会

3.1有利于提高医患安全。试点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了有力的整改措施,消除了大部分隐患,使医院各级领导、临床科室和医工部门都深刻感受到了开展医疗设备质控的必要性和价值。

3.2 必须加强法规制度建设。目标和方案制定符合实际,需要从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入手,不断提高认识,树立新的医疗质量观,不断增加资源投入,不断提高全军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水平,以促进军事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结语

医学计量体系经过几十年运行和发展,相对已经比较成熟,有较为完善的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可以在医学计量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质量控制活动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从而快速建立一套切实可靠的运行体系,有效保障医疗设备质量和安全医疗设备对于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提升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打造医院品牌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爱国.加强医疗设备管理的几点做法[J].医疗卫生装备,2012(09).

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制度范文6

论文摘要:医疗和服务质量是医院的生命医院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新时期各级医院必须密切关注医院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广泛吸收国内外医院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结合本院特点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以便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一、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价值观的变化,社会的综合期望值在不断地提高人们对医院的总体服务方式、服务质量要求、服务的可靠性、安全性、文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质量观,势必要求医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质量管理。特别是在多元化医院的激烈竞争中,最关键的是质量竞争因此,竟争靠质量,质量靠管理,管理出效益,优质高效低耗,既是医院运行机制的核心,也是医院管理的目的。

二、当前医院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院质量管理的问题:一是大部分医院的管理者对医疗改革后的医疗市场的严峻形势估计不足;医疗质量管理标准不规范,缺乏经常性质控活动,协调工作不到位;缺乏防微杜渐的组织管理措施,普遍存在着主观考核、扣分、奖罚代替标准化质量管理的现象二是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流于形式,上级强调时严一阵子,下边出现问题抓一阵子,不抓不管松一阵子实践证明,在没有健全的质量监控手段的情况下,感觉没问题的时候,可能潜伏更大的问题,孕育着巨大的风险三是查房制度落实不彻底;疑难病例、死亡病例等重要案例讨论不够及时、不够认真;医疗文书书写不严谨,病史描述不确切;会诊抢救互相推诿,基础护理不到位这些医疗工作中的存在问题,是医疗质量管理中的主要隐患

三、改进医院质量管理方式

综观几十年来我国医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走的是外延扩展,内涵加深的轨道。传统的医疗质量限定为对医疗效果的评价,是一种狭义的医疗质量管理概念。广义的医疗质量管理还包括:工作效率、医疗费用是否合理、社会对医院整体服务功能的满意度。它将医疗质量的内在特性与外在特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新时期对医疗服务的新要求因此,现阶段有效的医疗管理策略主要表现在从质量概念、管理结构和控制体系及服务质量的深化,并形成厂多种管理方法如实时控制的医疗质量管理,持续质量改进与质量管理创新相结合的质量管理,引人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质量管理,引人循征医学思想的质量管理

1.实时控制的医疗质量管理。实时控制的医疗质量管理是指遵循医疗质量形成的规律,对影响医疗质量的各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它促进了目前医疗质量管理二级结构的形成。即基础质量管理、环节质童管理、终末质量管理。医疗质量管理的汽级结构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以提高医疗质量为最终目的

传统的医疗质量控制以终末质量评价的反馈为主,较少涉及基础质量和环境质量控制对于这种以事后管理为主的质量管理而言,病人已出院,病人信息也为出院的终末信息,尽管可以通过终末质量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积累经验,通过信息反馈间接控制一下一个医疗环节,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但并不能很好地预防医疗缺陷,给病人造成的不良后果通常难以弥补。

而医疗质量实时控制是运用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基本理论,采用决策技术、预测技术和模拟技术,把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新型医疗质量管理方式,即通过综合医疗过程的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和现场控制的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系统,实现医院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对医疗质量实时信息的有效监测和控制。克服传统质量管理只注重“治”的缺点,而建立一个既可“治”又可“防”的质控系统,通过加强过程管理和发挥“预防”作用,以期达到更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水平的目的。

2.持续质量改进与质量管理创新相结合的质量管理。持续质量改进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对质量提出的新要求是质量改进和质量管理创新的最直接的动力之一。来自病人、社会公众、政府、医疗保险部门和医院自身的高质量需求都要求医院持续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和质量管理创新。

持续质量改进要求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以顾客的需求为动力,改变传统事后管理的回顾性个案分析方式,而采用持续地针对具体过程问题的资料收集、质量评估方法进行质量改进,从而提高质量。同时,强调医生、管理者、病人及其家属乃至社会均应参与质量控制活动。

3.引人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质量管理。医院要加强质量管理、要开拓国际市场就应引人is09000的先进管理思想和方式,建立医院质量保证体系,推动医院医疗行为以及医院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更好地提高医院质量,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然而,is09000的标准毕竟是以管理企业为基础的,缺少对医院的针对性,其原标准在医院管理范围内的等同理解尚待进一步深人,同时也迫切需要制定一个适用于医疗行业的质量体系标准。医院开展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经验也是不成熟的,仍需不断总结。可从省时、省力、增强个体适用性角度考虑,如通过1509000质量体系认证,达到质量管理的规范有序,从而省时、省力;通过适用于不同人群的医疗服务策划和实现,达到顾客需求的个体化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