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范例6篇

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

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赵孟;复古;书学思想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统治的一个朝代,民族矛盾比较突出。元代初期,统治阶级对“文治”不大重视,到仁宗、英宗才比较喜欢文翰。书法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当时的书法家中,以赵孟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赵孟不仅在书法创作上诸体皆能,而且提出“复古”的书法学思想,形成了庞大的“赵氏”书法群体,在元代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复古”思想是元代书学思想的核心,了解了赵孟的“复古”思想,也就对对元代的书学思想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从赵孟书法、绘画遗迹,并结合其相关的论述,可以看出,批评“近世”,倡导“复古主义”,是其艺术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成为元代艺术思维的重要审美标准。这个标准不仅广泛渗透于其诗文、绘画以及篆刻等艺术审美之中,而且更明确地体现在他的书法审美价值取向上。赵孟在书法艺术上倡导复古主义有着诸多的原因,概括地讲,主要有三原方面的因;一是人文背景。元朝的建立,少数民族成为统治阶级。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都面临着改变。蒙古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使文人士大夫身心俱陷入痛苦的泥沼,无论在朝还是在野,均无法施展才干、抱负。于是他们便转向了文学艺术,这无疑为文化艺术队伍的壮大输入送了大批的有生力量。同时,蒙古贵族虽多不善书法,但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子孙能在这块土地上长期统治,而让他们学习汉文化,当然包括学习书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也为赵孟复古书学思想的产生奠定了人文基础。二是书法发展的现实要求。纵观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历来都很重视传统,每当社会变革、动荡,文化遭到破坏之际,有志之士总是从古代的启示中找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赵孟在书法艺术上倡导“复古”的出发点也是如此。在南宋时期,诸多书家竞相效仿苏、黄、米诸前贤,遗失个性,陷入机械模仿,缺乏生气。至元朝,僵化承袭的书风已呈积重难返之势,变革势在必行。赵孟批评“近世”,倡导“复古”,正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结果。三、矛盾人生:赵孟本为宋朝宗室,入元后,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赵孟以故宋元孙仕元,荣耀在外而郁闷在胸。一方面,他受家传儒学观念的束缚,无法舍弃仕宦之途而丢弃理想,尽管仕途并非理想。而另一方面,他又无法改变出身,不得不常常受人猜忌、排挤。这使赵孟形成了忧郁的个性心理。为了寻求内心的平衡,使他自然崇尚平和冲淡、超逸而又玄远绝尘的魏晋风度,以寄托他飘泊失衡的心态。“尚韵”的晋人书风,成了他理想的情感归宿。

“复古”的书学思想正是这种情感的反映。

元初的赵孟,借助特殊的身份,以及本身的学识和才能,被朝廷起用并得到皇帝的宠爱,又因为始终受到统治阶级的猜忌和排挤,自己的远大政治抱负无法施展,转而寄情书画,高调复古,进而匡正书法流弊,回归传统,达到延续文脉之目的。赵氏虽然年龄小于方回、周密、鲜于枢等,应为后起之辈,但因其社会和政治地位,以及超人的艺术水平,逐渐脱颖而出,登高而呼,把酝酿数代人的复古思想变成响亮的号角,从而旗帜鲜明的举起了书法艺术复古的大旗。赵孟讲:“当则古,无徒取法于今人也。”针对当时学书近取宋人和时人,形成臃肿、低俗的书风而提出的矫正时弊的主张。其在《兰亭十三跋》中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此段主要论述字的结体,有三层意思:第一,字的核心是用笔和结体,二者均须用工,不可偏废。结体会顺应时代的需求有所取舍和改变,这种需求既有时代的审美祈尚亦有因应书体之演变、社会之实用。结体改变并非无迹可寻,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应变,即谓“相传”。结体在改变的时候,用笔的法则并未随之改变,即“千古不易”。无论“相传”还是“不易”,首先面临着历史的继承,这是须共同用工的地方。第二,结体因时相传。右军对字结体古法的改变建立在顺应时代需求、满足时代审美趋尚、符合自然法则的基础之上,而齐梁间人虽然守住了古法,但字的结体落后于时代,终被历史所淘汰。一正一反两例,充分说明变法之理。第三,字体相传,古法不可失传。在强调“因时相传”的同时,更要把握字结体之本在古法、在自然,切不可舍本逐末。赵孟在此借古说今,欲解决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之用心不言自明。其在《印史》序言中云:“余尝观近世士大夫图书印章,一是以新奇相矜,鼎、彝、壶、爵之制,迁就对偶之文,水月、木石、花鸟之象,盖不遗余巧也。其异于流俗以求合乎古者,百无二三焉。一日过程仪父,示余《宝章集古》二编,则古印文也。皆以印印纸,可信不诬,因假以归,采其尤古雅者,凡摹得三百四十枚,且修其考证之文,集为《印史》。”汉魏而下,典刑质朴之意可仿佛而见之矣。念于好古之士,固应当于其心,使好奇者见之,其亦有改弦以求音,易辙以由道者乎。“异于流俗以求合于古者,百无二三焉”,此处的“古”与今之流俗相较,提倡“古”是为了使今天的好奇者改弦易辙,纠正时弊的意图显而易见。赵氏和元代很多书论者不一样,他心目中的古是与今人相对、与时代流弊相对的概念,他对历史上的书家都很尊重,包括宋代书家,当然也包括苏、黄、米、蔡,比方说其《评宋十一家书》,就对宋代褒奖有加。

赵孟复古的书学思想是以重法为基础的,其推崇二王,在魏晋法帖上反复题跋表明心志,同时为复兴篆、隶、章草而不遗余力。其最有说服力的是自己的创作就是法度的典范,赵氏作品在当时代就得到极大的推崇和传播,到了元代中后期,由其学生辈为主体构成的赵氏书家群,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赵孟论书,特别重视用笔之笔法,以及结体。在《兰亭十三跋》中云:“学书在玩昧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

同时,赵孟频还注意从范本中领悟书者用笔的方法,只要会用笔,就可以“因势而用之”:“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更是其论书名言。他还说:“学书有二:一日笔法,二日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已。”用笔和结体是赵孟叛复古重法论书的两大核心。

总之,在南宋书法衰微、元代异族统治的历史背景下,皇家后裔赵孟顺应了时代的呼唤,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天赋和执着,掀起了书法界的复古大浪潮,在其复古思想的统领下,元代书学唱响改革的号角,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以赵氏为代表的元代书家因此显著地屹立于中华民族的书法史林,近千年而不衰!

注 释

[1]黄 :《文献集》卷四,《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04册110页。

[2]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五,《定武兰亭赵子昂十三跋独孤本》

[3]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第420页。

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范文2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我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质量在不断下降,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知和解读能力越来越弱。本文从古代文学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入手,分析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的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

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1古代文学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1.1有利于找到民族的思想根源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古代文学典籍浩如烟海,蕴藏着极大的智慧和思想。现代经济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世界的认识,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并不会因为经济的发展而改变。人们长期处于繁华的世界中,忘记了民族的思想根源,容易犯先人曾经犯过的错误。古代文学的研究可以找到民族发展根源,找到自己的根,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1.2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古代文学中体现了我国先人们的思考,并且在思想境界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古至今,我国不缺乏各个行业的精英,不缺乏创新发明的先行者。这些智慧来源于先人们较高的思想境界。文学典籍中详尽地记录了一代又一代圣贤的思想。对这些内容的解读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思想视角,辩证地看世界。古人留下的文学典籍是他们思想的精华,是探究挖掘的主要依据。只有成为思想上的巨人,才可以引领时代,走在世界的前列[1]。

1.3有利于探求民族发展的未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现代人需要从古代文学中获得养分,吸收先人的宝贵经验,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跨步进入大发展时代。古代文学虽然没有对当前形势和问题做出处理,但是,从古代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自身发展的足迹,看到民族的优劣,看到民族可以不断向前的不竭动力。古代文学中的追求真理、追求自我的思想将鼓励人们寻找复兴之路,鼓励人们实现中国梦。

2古代文学课堂教学难点

2.1社会环境过于功利现代社会环境对于古代文学知识的探索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首先,在物质世界中,古代文学转变为现实经济的速度比较慢,并且获得的收益比较小。低收益减小了人们对古代文学的追求,转而投入到对经济活动的追求;然后,古代文学内容相对枯燥,难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单位或者周围人的欣赏,使得其学习者不断减少;最后,古代文学中涉及到很多传统腐朽的思想,人们难以将优秀的思想和腐朽的思想完全区分开,容易在古代文学中找不到自我,导致影响个人对现代世界是非观的判断。现代人出于功利心淡化了古代文学的美,将白话文和简笔字视为民族根源,大大减弱了古代文学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2]。

2.2高校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转变高校教学内容经历了几次较大的改革,使得古代文学的研究地位不断下降,新型理工类科目活跃起来。从近代看,我国的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发展到了顶峰,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可以撰写文章,具有良好的文学素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校将理工类教学科目的重要性再一次提高,淡化古代文学的传承,一直发展到今天。古代文学的教学方式遵循传统理念,采用传统方法,并没有进行更新发展。长期发展而来的差距使得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活动质量不断下降,甚至部分院校古代文学教学体系不再完整,学生无法获得完整性的知识体系,无法获得继续研究的能力。高校将古代文学从必修基础课程中删除,成为学生的选修课程,并且删减大量的课时,给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3教学评估制度过于宽松从目前教学评估制度看,古代文学中几个主要学科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评估制度,教学指标评分不明确,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方法没有量化处理。宽松的评估制度让讲师淡化了自身的教学职责,降低了教学水平,给学生的成长带来较大的伤害。现代高校对古代文学的教学评估制度仍然没有改善,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的态度也不端正,部分学生无法学习到古代文学的精髓。教师和学生双方对古代文学探究深度的降低,导致整个教学水平急剧下降。现代大学生古代文学素养十分低,对古代文学了解十分有限,需要引起学校的重视和教师的反思。

3提高古代文学课堂教学质的措施

3.1提高古代文学的地位我国古代文学由必修课程转变为选修课程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学生古代文学素质倒退十分严重。学生对“仁、义、礼、智、信”等文学内容缺乏必要认识,没有欣赏古代文学的能力,无法从古代文学中获得心灵体验。高校需要将古代文学中的经典内容和经典课程转变为必修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古代文学的熏陶,都对民族的文化有所体会,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比如:学生可以从汉语言文学角度学起,让学生懂得语言的组成和具体运用,习惯古代人们对语言的运用方式,探究其中的儒雅姿态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将古代文学的部分转变为必修就可引起更多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重视,从中体会先人智慧,进而产生兴趣,进行独立研究。

3.2完善教学评估制度教学评估制度包括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对于教师而言,高校应该对教师的多项课堂教学表现让学生匿名打分,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对教师工作的不足提出批评建设,让教师意识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自身的缺点并及时改正;对于学生而言,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问题作答表现以及对古典文学的认知表现进行综合评判,并将每个指标进行量化,确保评判的正确无误和相对公平、公正。这些方法都是高校建设的外力作用,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需要教师和学生认识到古代文学对其发展和生活产生的意义。

3.3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大学教师是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专家,对古代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很多讲师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课题。讲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并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判断,使得自己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理解的范围之内,否则就会失去授课的目的。从现代教学的情况看,高校管理层还需要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监督,确保教师的教学内容浅显易懂。学生也可以对讲师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反馈,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请教,让教师得到心灵的满足感。总之,教师应重视教学工作环节,加强对教学活动的投入,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距离,确保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芳.教学质量评价的数学方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范文3

[论文摘要文章从古典情怀的内涵以及培养学生古典情怀在当今社会尤其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入手,通过古典情怀所具有的“博大的仁者胸怀”、“执著的沉静思想”和“永恒的追求精神”三个方面的内涵,对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古典情怀进行分析阐述,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应重视对学生古典情怀的培养,给学生以思想的指引、人生的启迪、情感的熏内和美的感染,并且使学生通过阅读背诵、积累和鉴赏文言文来培养其古典情怀。

一、古典情怀的内涵与品质特征

《辞海》对“古典”这一概念有如是界定:“①古代的典章法式。《后汉书·儒林传序》:‘乃修起太学,稽式古典。’②古代流传下来而被后人认为有典范性的或代表性的。据此,现今流传下来的出自古人手笔的诗、词、曲、文、赋、小说等古代经典的文章都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古典”之内。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作为一脉相承的民族传统文化,历经了时代淘洗,富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精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八条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基于这种理解,笔者把这种民族精神定义为古典情怀,即具有博大的仁者胸怀,对人类、自然、宇宙的人文关怀,并以沉静的思想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以坚韧的意志力进行永不停息的精神探索和追求。古典情怀不仅存在于有形的实体(诗、词、曲、文、赋)中,而且也体现在无形的精神中,积淀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和民族成员的思想灵魂之中。而中学语文文言文不仅是古代文章的精华,也是现代人学习传诵的佳作。其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也蕴含着深厚的古典情怀,沉浸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浓厚的民族精神。因而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可使学生具备古典情怀的品质,从而思想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进而塑造成新时代的综合性人才。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应使学生具有古典情怀的品质包括:博大的仁者胸怀、执著的沉静思想和永恒的追求精神。

(一)博大的仁者肺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言文作为我们民族历代优秀文化的载体,历经了时代的淘洗,以其广阔的胸怀和视野向我们展示出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丰富的古典情怀的魅力。其中仁者胸怀就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使中学生具备博大的胸襟,宽广的视野,从而能对丰富的情感世界有深刻的体验,并建立起准确而又客观的认知体系,同时获得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能力,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例如: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讲“仁政”(《孟子·尽心上》)。无论是孔子的“杀身成仁”还是孟子的“舍生取义”,都已经深深融人到了我国传统的思维和胸襟中。两位古代哲人对于生命哲学和人生价值的深刻体验虽然只有八个字,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以博大的胸襟去追求正义。

此外,文言文的仁者胸怀还表现为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从哲学上说,人文关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况,及对人类权利的尊重和对人类的历史存在和发展的深切思考。具体来说,“它是一个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为前提,以肯定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概念。它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而文言文中这种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中。例如:《劝学》中“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三省”的勤学专一、反省修身的态度,《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和人格。通过学习文言文中的人文精神并感受其人文关怀,使学生怀有一颗滚烫的心,以天下为己任,去发掘和发挥自身价值,锻炼出充满关怀和爱心的灵魂,培养自己充实的内心和健康有活力的生活态度。

(二)执著的沉静思想

古典情怀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沉静的思想。就像落叶只有化为尘土才能孕育出崭新的嫩芽一样,只有经历了冬天的沉寂,才能换来春天百花齐放的喧嚣和绚烂。学生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在沉静中才能细心聆听内心的声音,只有在深沉的思考中才能够克服浮躁的心理,才能获得心灵的回响和精神的提升,也才能获得一次次思想的升华和情操的提高。在语文学习中,对于文言文本身所具有的深邃的思想、豁达的情怀、凝练的语词以及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精神,通过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和体验中,在对古代经典的耳濡目染中,必定会受到深刻的影响,在沉静中充分体会那些经久不衰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精华,进一步获得灵魂的提升。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能言善辩的烛之武不卑不亢、沉着冷静,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以挑拨离间之法最终说服秦伯撤走围郑的秦军,派兵保卫郑国,从而取得了游说的胜利。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从中体会和感悟到“说客”烛之武冷静的思维、豁达的情怀和博大的胸襟,而且通过不断地扩展学习进一步理解一代贤士们的深邃的思想境界和伟大的情操。

(三)永但的追求精神

《周易·乾卦》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正是人要有远大而坚定的理想,有不安于现状、持之以恒的精神探索和追求精神,而这也正是古典情怀在精神品质上的表现。孔子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本人明知“道之不行”,却“知其不可而为之”,仍一如既往地去积极奋斗、努力追求和探索。这种奋发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无疑给后人树立了榜样。而正是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培养中学生为理想和抱负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能力,尽管遭遇许多曲折和坎坷,也要具备不懈追求、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将自我塑造成有勇、有谋、有智、有识的新时代综合性人才。例如在文言文中,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追求“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而饱受同僚的诬陷和迫害,但“明于治乱”的屈原仍心系楚王和楚国的兴亡,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九死不悔之意志去追求探索“存君兴国”的理想直至生命的终结。

二、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古典情怀的必要性分析

在日益浮躁的现代商品经济社会里,人们精神逐渐走向失落和荒芜。一方面沉迷在光怪陆离充满诱惑的现实世界;一方面追求“洋味”,忽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民族文化,以至于一些学者产生了这样的担忧:“一个千年文明古国一旦以实用的尺度来衡量自己的人文精神,虽然它可以一度人文治国,但在现代化的变迁中会比其他国家更加势利地否定自己的人文传统,比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更加功利化、物欲化,最后整个文明毁灭在一片糜烂的之中。在中学教学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强烈,而且对庸俗文化的接受不断增多。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缺少一种文化精神,忽视对优秀传统经典文化的咀嚼和学习、继承和发扬,一些狭隘的思想、冷漠的眼光和颓废的态度影响了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生活,因而呼唤学生古典情怀的培养可以说是势在必行。从古人的“仁者爱人”的宽广胸襟与“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深刻反思,再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无不体现了古典情怀的内涵和魅力以及古典情怀对于中学生感情的濡染、人格的熏陶所发挥的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说:“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而是晓谕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由此,在今天中学生过于追求书本知识和学习的功利性与实用性,而相对轻视文化精神培养的情况下,要使中学生具有古典情怀的品质,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其中中学语文文言文课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责任,而中学语文教师无疑应当在教学中发挥文言文所蕴含的对学生古典情怀培养的重要作用,批判性地发扬和继承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并咀嚼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通过文言文教学,使学生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的古典情怀,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情操,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古典情怀的途径

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应重视对学生古典情怀的培养,给学生以思想的指引,人生的启迪,情感的熏陶,美的感染。而培养中学生的古典情怀具体说来有以下的途径:

(一)阅读与背诵

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反复阅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代汉语既与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从古代汉语演变、发展而来的,通过阅读去深人学习和了解文言文,不仅有助于培养具备阅读古代经典作品的能力,而且对运用现代汉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也有着极为有益的促进作用。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对有关的文言文既要加强阅读又要注意背诵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九条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把文言文中的重要篇目熟记在心,不仅能够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以及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和语言运用方面的要领等,从而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越强;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背诵可以逐渐领悟到文言文中蕴含的古典情怀,进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素质。著名古代文学专家程千帆先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因而背诵能力的培养能增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积淀深厚的古典情怀,进而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和欣赏的情趣。

(二)积累

文言文的积累必须建立在阅读文言课文的基础上,在阅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通过不断的积累,培养学生对文言的热爱,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古典情怀。

文言文中蕴涵着许多成语、典故、名言、警句等,而且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粹还一直沿用至今。例如:“刻舟求剑”(《察今》),“钩心斗角”(《阿房宫赋》),“四面楚歌”(《坟下之围》),“愚公移山”(《列子》),“青出于蓝”、“锲而不舍”(《劝学》),“完璧归赵”(《蔺颇蔺相如列传》),“五十步笑百步”(《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等等,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古典情怀的内涵都蕴涵在古代的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当中,学生通过积累不仅能丰富知识,而且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古代汉语虽然在结构上追求完整严谨,但却充满意蕴和美感;虽然在语言上力求精练简洁,但又充满丰富的哲学意味而发人深省,同时能使人们在感情上产生共鸣。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文言文篇目中的丰富知识,不仅对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而且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不仅培养学生的古典情怀品质,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也陶冶学生的品性。

(三)鉴赏

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古代文学;人文素养;作用;研究

古代文学对于所有的人来说,不仅仅是一部璀璨的人类文明史,更是一部汇集了历代文人雅士,积淀了深厚的文学思想精华的历史。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不仅可以使人们从中获得丰富的营养价值,以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更能使得人们从中获取进步的知识和力量,不断的推动社会文明前进的步伐。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概念

中国古代文学是指从先秦文学开始的,经历了漫长而又久远的发展历程的文学总括。它包括了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等。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每一种题材演进的脉络都非常清晰,有迹可循,在创作于理论上日臻完善,都充分的显示了其思想的博大精深与意存高远。

二、通过学习古代文学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分析

更好的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最主要的前提便是不断的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在《大学人文精神构架》中,张楚廷认为:“人的素质是在外界的交往中将习得的文化(知识、经验、信息等)通过内化过程所形成的内在之物,其中,此物之中的物质部分是身体素质,精神部分便是人文素养。”从此处可以看出,人文素养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主要部分。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通过作品分析研究可以得出,其主要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责任感;二是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三是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四是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五是慈爱孝悌的纲常伦理;六是追求独立尊严及价值的不懈精神;七是愤世嫉俗,不拘于条框约束的批判精神;八是倡导人间大爱,追求仁义礼让信的优良品格。可以说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包含着当今时代的人们最需要也最不可缺少的人文素养。因此通过学习古代文学,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是一个最主要的途径,也是必经的途径。

三、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对提升人文素养的主要作用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对于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它不仅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应,也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

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华民族精神体现的个人思想与价值。比如中国古典诗词,不仅博大精深、内涵深刻,同时意存高远,能充分反映出中国古人虽经受风雨,但依旧斗志高昂、荡气回肠的精神面貌。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作为一首气壮山河的传世佳作,在岳飞的《满江红》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中华民族的爱国心。全词声请激越,气势磅礴。篇首的前五句,作者的“怒发冲冠”“扬天长啸”深刻的展现出作者本人汹涌激荡的内心。之后的“三十”与“八千里”则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作者精忠报国的高风亮节以及不惧漫漫征程,任重而道远却坚持不懈的毅力及精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则体现了作者希望早日实现匡复大业的决心。在下一片中,“臣子恨,何时灭?”用反问的语气吐露了作者内心的民族义愤。“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三句进一步表现了作者慷慨明誓,重整乾坤的装置豪情。整首诗不仅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还能从内心深处激发人们的爱国心以及报国情。

同样的精神,我们可以从李清照、陆游、辛弃疾、苏轼、范仲淹等诗人、词人的众多作品中深刻的感受到。正是这种闪烁着耀眼光芒的民族精神,才使得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先进思想以及顽强奋斗力的杰出人物,为中国的发展与崛起上下求索,矢志不渝。

(二)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可以使人获得情感精神的滋养

在古代文学中,存在着许多具有形式美、语言美、情感美的作品。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可以使我们在充分的享受美的同时,感受到灵魂上的震动,获得情感精神上的滋养。

通过屈原的《离骚》,我们在深刻的了解“香草美人”之余,充分的领悟到其对真善美、对高杰的人格、对正义的理想的无悔追求;通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们在感受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不完美中的完美时,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给予情感上的寄托,促使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理性的对待缺陷美,对待生活所给予的苦难与欠缺。通过古文学习,不仅可以通过作品可以拉近古代与现代之间的距离,引起人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更可以使人们获得心灵上育化,从而有效提升个人思想修养,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通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以及其中所包括的意境美、语言美等,从而向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超然生活。通过王羲之的《兰亭序》,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王羲之的情文并茂、气韵生动、章法自然、心手合一、不激不厉、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以及达到登峰造极境地的艺术情操。通过刘禹锡的《陋室铭》,充分的感受到对生活真正价值的追求,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情怀。如此众多的美文,只要用心学习,一定可以让自己的精神情感获得提升,从而对生活、对未来少了一分惶恐与不安,对了一份淡定与从容。

(三)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从古代文学中,我们可以深切的体会到许多古人,在恶劣的环境中所坚持的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特别是在危及到生命的时候,依旧不改初衷的精神。在关于远古时期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深刻的了解到开天辟地,为人类献身,用自己的身躯创造了世界万物的奉献精神;女娲用泥造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并创建了婚姻制度,在其后天塌地陷的时候,熔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的精神;夸父不惧艰辛,执着追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之杖,化为邓林。”的永恒追求;“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的坚韧不拔。在中古古代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充分的领略到那些有志之士的不朽精神及其价值。我们可以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感受到孟子的价值观所在;从“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中感受到,从知识分子读圣贤书,胸怀天下的理想中,感受到古人胸怀大志的豪情;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感受到其为国为民的苦心;从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中体会到巾帼不让须眉的价值追求;从诸葛亮一生运筹帷幄、苦心造诣中体会到他对于蜀国不变的追求与理想;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体会到他对于国家的热爱以及对于自身奉献的无悔;从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体会到他的豪迈不羁和自信,从司马迁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带因李陵事件而处以宫刑,但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而发愤著书写《史记》的坚忍精神。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文言故事,让我们充分的感受到古人的人生哲理及追求的价值所在,进而进一步丰富和强化自身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自己的先进的个人,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比如“矛与盾”“鹬蚌相争”“凿壁借光”“韦编三绝”等故事,均让我们在徜徉于故事的同时,明白了故事所蕴含的人身哲理,帮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世界、了解人生,从而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勇敢承担起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三)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

庄子的思想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在变化的。通过对其《知鱼之乐》《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主要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到其文章结构的独树一帜,文字的肆意,情感的跳荡起伏,想象的丰富奇特,在给人以超凡脱俗感觉的同时,思想却始终保持一线。《庄子》在哲学、文学中所体现的思想价值,使人在认识万事万物的同时,教给人以辩证的思维方式,促使人思维方式的提升或转变,进而更好的促进自身的发展。

当然,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促使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体现在辩证思维方式的改变上,同样使得人们在对环境和人物性格的分析及思考上具有重大的提高和改变。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三曹”“七子”等人的作品,对当时战乱带给人们的疾苦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作者本人的性格如何;我们也可以通过对唐朝“四杰”、陈子昂、杜甫等人的诗歌作品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其积极进取、深刻的反映出社会现实的不朽精神。

还比如,多年来长盛不衰的“红学”,使得《红楼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术型的研究学科,并使人们在对其进行研究的同时,也逐渐的接受其中的重要思想和观念。鲁迅先生曾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这部巨著虽然是通过家庭的兴衰为主轴,虚构了朝代、地点等,而且假借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作为著作的开始,但在不经意间却深刻的反映出清王朝下贵族的真实生活,更是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可忽视的是,在这部作品中,同样出现了不少对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等重要思想的描写与戏谑。在文中,对于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以及妙玉、袭人、探春等人物的塑造,使我们早感受到生活的变化无常的同时,对人生多了一份思考。特别是其中王熙凤角色的刻画,不仅丰满、立体、生动,还通过其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的揭露出封建礼教带给人的苦难及束缚。即使是独当一面的王熙凤也要在丈夫的面前做一个贤淑的妻子,主动为丈夫纳妾抬人,满足封建社会中男人三妻四妾的要求。

三、结语

总之,对于学习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可以使我们在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珍贵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的同时,不断提高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综合的人文素养,促进自身的长远健康发展。因此,不管是什么样的一个人,都应该加强自身对古代文学的修养,努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古代文学 当代社会 中华发展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24-02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在这样悠久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底蕴应当受到世界的瞩目,但是在当代社会有太多的人摒弃自己的文化而去追求西方文化,究其原因,大多数人表明中国的古代文学华而不实,缺乏一定的实用性,在现实生活中起不到什么作用,因而遭到大家的摒弃。现在我们就借本文来谈一谈古代文学在当代社会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古代文学对建立当代国家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现代文明大国崛起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种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仅仅是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的丰富,则不足以支撑其屹立于世界之巅峰位置,因为国家文化价值的定位势必会影响到这个国家整体的文化素养与整体的文学发展。那么中国古代文学在这一潮流中又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如何建立当代的价值观呢?

首先,中国拥有五千年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不管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觉文学,还是文学鼎盛的盛唐时期,再逐渐从隋唐两宋到没落消沉的明清两朝。这些在历史上数不清的传记、史书、唐诗、宋词是我们当代文学起步的厚重基础,也是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会看得无限远”,那同样的,我们的当代文学就是站在古代文学的肩膀上,而古代文学就是我们的巨人,所以说中国的古代文学是具有非常之深远的当代价值的。什么叫做国家价值观呢?所谓国家价值观是从个人价值观的概念中延伸而来的,个人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各类事物的看法与意见,国家价值观是指一个国家在长期而又漫长的历史潮流中积累下来的能够得到集体认同的共同的文化信仰。国家价值观是建立在国民心理、责任、道德、义务等等的基础上,作为一种价值认知、实践准则与我们的理想共同存在着。小时候家长们总会给孩子们讲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嫦娥奔月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其中所包含的对待事情坚韧不拔的态度,绝不放弃的刻苦精神还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等等,传递给我们的都是对英雄的歌颂,并把其类似行为作为一个准则,这便是受到价值观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是多变的,但是有一个主题亘古不变,那就是忠君爱国。这类国家价值观往往会形成一种定式。现在的社会科技发达,物质也极大丰富,但也形成了一种浮躁的社会气氛,这种转变使我们将古代文学中的铁骨铮铮、正气浩然丢得荡然无存。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文化的依靠,还谈什么所谓的国家价值观。若想建立正确的国家价值观,我们必须吸取和传承古代文学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璀璨的现代文明,才能形成正确的国家价值观。

二、古代文学对交友的影响

当今社会有一个网络热词叫“刷脸”,所谓的刷脸就是指朋友多,但选择朋友必须择其善者而从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早就系统地阐述了择友和交友之道,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与传承,进而引导我们正确处理与朋友之间的关系。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有多闻,益矣。友便辟,友便佞,友善柔,损矣。”刘向在《后汉书》中也说“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和学识渊博、品格高尚的人居住在一起,对人的一生都有重大的影响;而与庸庸碌碌、品格低俗的人居住在一起,这个人也会深受其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类是喜欢群居生活的群体,他们不能没有朋友,交友交友,这个“友”字是指两个人友好互助的意思。古有高山流水,说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两个人只有在一起合奏才有高山流水的即视感,两个人即是朋友也是知己。刘备三顾茅庐,为的不仅仅是孔明的盖世才能,与此同时,更多的是那种惺惺相惜的知己知音。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比比皆是,以上足以说明交友的重要性。交友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呢?李白在《赠汪伦》中有诗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又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又应该如何去择友呢?交友的前提是择友,还是让我们一起去古代文学中探索一下吧!人海茫茫,知音难觅,如何才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朋友呢?论语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意思是说选择朋友考察他的品行,其次要观察他的一言一行,分析他与你交朋友的目的。当然这些不能仅仅看表面,关汉卿有言“画人画虎难画心”,意思就是说人的内心很难看透,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不能全靠看,或者说你看了研究了也不一定能看清一个人最原本的面目,所以与人相交还是贵在知心。庄子也曾在《山木》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懿”,说的是君子之间的交往坦坦荡荡的,就好像清水一样清澈,两个人之间]有任何的私心与利益,并不会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而丧失友情,而小人之间的交往像甜酒一样,尝到一点点酒的香醇,就会想要继续交往下去,但是一旦两个人之前的利益受到影响,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也就因此破裂了。我国的古代文学无言之中就在教我们择友交友的道理,无形之中对我们的择友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中国古代文学对当代人文的影响

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是一个承载着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在这样悠久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那就需要我们一起去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而不是肤浅和表面化的学习。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早在原始社会,神话传说和歌谣就在人们的讲述下一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岁月的沉淀,便逐渐演变成古代文学。尽管最原始的那些神话传说,我们只知道一些星星点点,但却是最早为人所知的历史。纵观中国古代文学,我们不难了解,中国的发展与曾有过的辉煌。我国一直以来就缺乏古籍整理方面的人才,老一辈的古文献研究学者他们旧学根底好,博学多识,且有丰富经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老专家越来越少,中青年一代成长过程过长造成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尽管国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各学校设置了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的硕士、博士点,但想要超越前人的成就,还是有比较大的难度。

古代文学在古代的价值与意义自不待言,倘若百无一用,就不会有生长的土壤,纵而观之,研究古代文学对于当今社会人文具有很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传承真、善、美

当你在讨论古代文学时,它有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就是极具感染力与审美价值观,也就像诗歌,律诗那样街头巷尾口口相传。古代文学追求求真、向善、尚美。求“真”,它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性;向“善”,体现为“人文关怀”;尚“美”体现为“文体升华”。三位一体,相互交融,是人类三个最根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与美学,给人以感染,引起情感共鸣。因此古代文学的研究是特别重要的,它对于培养以“真、善、美”为内在核心的人群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明,孔子的思想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与赞扬,当然也同样包括那些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得到认同,他强调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去,孔子提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重新刷新了人们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这里强烈的人文关怀跃然纸上,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人对人的尊重。孔子这一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的观点一经提出便受到了高度的赞扬,这一点即便是在当今社会也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古代文学中的人文关怀、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相处、还有价值观的培养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指引着我们前行。

(二)研究古代文学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科学发展观促使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当代的社会起着强烈的促进作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论述广泛而全面,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仅仅局限在个人方面,但是国家正是由一个个个体构成的,他所提出的是从个人的修养层面来维护社会秩序,从而促进社会更和谐的发展。

(三)深化古代文学研究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发展,与世界文明和谐共融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分割,不容忽视,作为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它的存在有利于培养我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责任感,身为国家公民的使命感。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大国,在历史的大潮流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各民族团结一致,友好发展。当然,古代文学的探索不能止步于此,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弘P。

四、结语

中国的古代文学,蕴藏着无限的哲理,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要的影响。教育人们,要有骨气、重节操。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强调的就是一个人早晚都有一死,但一定要对得起自己,死得轰轰烈烈有价值。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驱之”,在国家利益面前,哪怕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有一种敢于奉献的人生态度。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人们担忧之前就担忧,在别人都享乐之后才想到自己,这样牺牲自我幸福的忧乐观,一直被后世所铭记敬仰。《爱莲说》中最为著名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高洁不受污染的样子着实让人着迷,这又在警告世人,做人一定要洁身自爱,清贫自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极具号召力,好像在召唤人们拿起手中的武器保卫我们的国家。说了这么多优美的诗句,无非想告诉我们,中国古代文学并未消失,而是一直牢记在我们心口,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早早就埋藏在我们心中,大到国家价值观,小到人际交往,还有对人文价值影响,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古代文学赋予对我们当代社会的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古典文学 欣赏 时间因素 主体因素

文艺理论家在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探索与实践中,对其散发的动人魅力与感染力进行了生动的刻画与表达。特别是对于古典文学作品在生活体验与艺术表现上的成就,更深深的折服和感动着读者。可见,加大对古典文学作品魅力构成因素的分析,从审美情趣上来解释古典文学作品的动人魅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建构主义从认识论上得出,文学作品在审美意识活动中所传递的心理效应,是建立在审美客体的美学结构与审美主体的心理认知基础上,也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统一。因此,为了探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我们将从时间与主体两个因素来着手,探讨古典文学作品的感人力量。

一、时间因素在古典文学作品欣赏中的作用

从文学欣赏活动来看,心理学家闵斯特堡提出“如果你想知道事物本身,只有一个方法:你必须把那件事物和其他一切事物分开,使你的意识完全为这一个单独的感觉所占住,不留丝毫余地让其他事物可以同时站在它的旁边。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结果是无可怀疑的,就事物来说,那是完全的孤立,就自我来说,那是完全安息在该事物上面,这就是对于该事物完全心满意足。总之,就是美的欣赏”。可见,艺术欣赏与自身灵魂在艺术的熏陶与对美的情感升华中,竭力从形象和意境中摆脱狭隘的、庸俗的功利主义,以满足审美主体的超然状态。审美实践与审美心理是息息相关的,从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进入凝神关照的思维境界,从而使得欣赏者获得某种特定的审美陶醉就是对美的追求。时间能够产生审美态度的变化,特别是古典文学作品在展示社会生活中,将不可重现的历史事实进行有序的插入,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读者的功利观,也为读者更好的陶醉于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创造了条件。爱之所爱、恨之所恨,乐之所乐、哀之所哀,进而从时间距离中来增强了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内涵的理解。与之相对的是,当代文学作品更侧重于对情感的抒发与社会生活的理解,也多为读者呈现更多的现实生活性。由于当代文学对实际问题的凸显,与我们对社会现实的逻辑理解进行了混淆,往往从艺术世界中将自我的思想集中在文学作品中,以自己的悲欢离合来关照艺术作品,进而带来更多的现实性困扰。如我们在读《红楼梦》时,对于该作品中所反映的现实世界,往往与自身的身心情感进行联系,看着人物角色的命运变迁,感动的不由得泪流满面。相对来说,古典文学作品在现实性干扰上要少于当代文学作品,其时间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难怪朱光潜曾说“艺术是有时间和空间性的”。对于某一时代的作品,看起了距离很近,而作品所反映的距离有时却很远,从而使得文学作品变的更富浪漫色彩。

二、主体因素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影响

美学家在对文艺作品的品鉴中,多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地位与价值上进行判断,文艺作品所反映的所创作者的艺术审美活动,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必然需要读者能够从阅读中来感受文艺作品的情感与艺术魅力。古典文学作品也不例外,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实践,也是通过对欣赏主体的能动作用来展现其无穷魅力的。首先,从审美主体的参与性上,对于古典文学作品所潜藏的意蕴与魅力,更是古典文学作品的思想与精神内涵。由于欣赏者自身历史文化知识的差异性,同样的古典文学作品,其所幻化的艺术感染力也不一致,但其创作手段与艺术形象的构建更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人物角色所赋予的开放的性格特征,也为读者在理解文学作品是提供了富有弹性的思维空间。不同历史时代对审美主体的认知方式与诠释手法也是不同的,审美理解源自审美主体的历史境遇,在不同的欣赏者来说,不同时代所获得的思想与认知也存在差异,所以,同样的古典文学作品,在不同读者的挖掘与思考中赋予了新的内涵及意义,也为不同读者呈现了富有想象的无穷魅力,进而得出文艺作品的意境是无止境的。

相比之下,对于不同时代下的同一古典文学作品,其阐释的思想内涵也是差异的,由于审美主体在对作者的历史境遇的理解差异,其所受的时代性、现实性等观念的制约,以及不同历史环境下所形成的规范与标准的差异,都给文学作品的欣赏带来不同的观感特征。对于个体的差异性,审美主体是复杂多变的,不同欣赏者因其自身禀赋、修养、观念的差异,在欣赏活动中所调动的情感与心理认知也是差异的,进而古典文学作品所展示的图景、作品所反映的情感与思想逻辑也形成了不确定性。由此可见,即使是同一部古典文学作品,在不同的读者面前所呈现的艺术世界也是千差万别的。这种有个体的差异性而带来的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差异,使得艺术文化体系更加丰富,同样也从艺术作品的深刻意义上实现对作者所要领会的意义综合。

三、结语

审美活动是奔流不息的长河,对于每一文学作品所传递的审美趣味也是丰富多彩的。古典文学作品在审美欣赏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也需要从历史的变化与不同时代欣赏者的认知中来构建博大的艺术形象,从而创造出一个个丰富的、奇异的感人形象。当它以这样一个崭新面目出现在后一代古典文学欣赏者面前时就显得熠熠生辉、楚楚动人了。

参考文献:

[1]朱光潜. 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周全田.论文本意义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