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统服饰文化范例6篇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范文1

关键词:蒙古族服饰;发展变迁;文化价值

0 引言

蒙古民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的规模较大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蒙古服饰以其独有的特点和美学价值广受人们喜爱,随着蒙古族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蒙古族服饰的发展也是变化万千。服饰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是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对一个民族服饰的研究,我们能够分析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延续和文化特征,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直接识别民族的形象标识,保存好完整的服饰进化记录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1 蒙古族服饰的演变

1.1 蒙古族早期服饰特点

早期蒙古草原上生存着很多部落,大风、寒冷的自然环境,游牧狩猎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服饰主要以保暖和易于骑射为主。13世纪之前,蒙古族的服饰多是以动物皮毛和毡子为主要材料,服装造型比价简单,因为那时人们制造服饰主要是为了保暖、防身,生存的基本要求使他们对于服饰的审美基本没有任何要求,那时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较低,服装样式较为单一。

成吉思汗对于蒙古族的发展功不可没,他是建立元朝的领导者,随着各部族的逐步融合,蒙古族逐渐成形,服饰文化也相对统一,北方蒙古民族人们性格粗狂、彪悍,服装也多是以宽松和实用为主,慢慢发展,宽松肥大的长袍样式被人们广为接受,白天作为衣服,晚间可作为铺盖,在骑马时可以保护肚腹部,这种实用性较强的服饰一度成为蒙古族的服装样式代表。蒙古族还有一种高耸的冠帽,在草原上很远的距离也能辨认,是蒙古族根据环境研发出来的一种帽子。这一阶段,由于社会经济状况,服装还是相对单一,样式和颜色不多。

1.2 元朝兴盛时期蒙古服饰的演变

随着元朝的建立,社会经济一度进入到一个繁荣兴盛的阶段,元朝是我国历史上扩张版图最大的朝代,可见成吉思汗带领部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贸易繁荣和生产力的提高变相促进了衣着服饰的演变和发展。这时期的蒙古族服饰呈现出百花齐放、色彩斑斓的特点,甚至一些王公贵族的衣服上镶嵌有珠宝,服装很是华丽。

由于成吉思汗西征,元朝版图的扩张,西域文化传入中土,对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域的纺织品源源不断地流入蒙古地区,一些优质的皮毛被蒙古人广为使用,一些精细的棉纺织品和丝织品成为了蒙古服装的主要材料。

1.3 明清时期蒙古族服饰的发展变化

元末明初,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畜牧业逐渐衰退,蒙古族草原手工业逐渐消失,一些服饰商人转而不做,使得曾红极一时的高等纺织物生产很少,一些纺织品禁止流通,蒙古的服饰样式也逐渐减少和简化。直至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回暖,服饰才开始又有所发展,一些纺织品被重新启用,款式相对丰富起来。明代的宗教对蒙古服饰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一时期,蒙古族服饰和喇嘛服饰有一些关联。

由于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体型彪悍,性格粗狂,清朝一直将其视为存在威胁的部落或组织。因此,在管理上很严格,划分界限并颁布一些禁令,导致部落之间服饰差异很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 蒙古族服饰的文化价值

蒙古族服饰对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优秀精神有着重要作用。服饰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的直接展示。因此,研究蒙古族服饰可以透视蒙古族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特点,蒙古服饰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

2.1 民族文化的传承

蒙古族由于地域原因及其他原因,早在清代就形成了不同部落,不同服饰风格。不同的服饰风格代表了不同的地域特征,如巴尔虎服饰传统实用、鄂尔多斯服饰高贵典雅、乌珠穆沁服饰华丽夺目,不同的服饰特点呈现出来的外在形式是不同的,研究服饰特点就是研究文化特点的途径,服饰是文化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我国蒙古族历史悠久,服饰文化也是源远流长,一些关于蒙古服饰的图书资料近些年倍受学者关注,作为研究蒙古族文化的资料,为文化传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2 审美价值的体现

蒙古族服饰以其美丽的外表和文化属性得到了很多学者的青睐,服饰是集中反映人们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的载体,对于人们提高审美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研究服饰就可以看出蒙古族人们的审美特点和性格特点,一些服饰的制作是很复杂的,这种工艺研究也是服饰研究的重要内容,工匠的制作手法和装饰手艺也是服饰艺术的一种展现,我们看到的一些蒙古服饰精美绝伦、配饰精致,有些甚至成为很多民俗爱好者收藏的藏品。

3 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3.1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组织,建立传承和保护体系

国家和相关部门要重视对蒙古族服饰文化的继承和保护,要出台和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各管理部门要结合蒙古族服饰的发展现状,制定文化保护措施和方案。其次,各地可以建设蒙古文化场馆,将服饰作为主要展览内容,充分发挥展览馆的宣传作用,使人们认识到蒙古服饰研究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3.2 致力于保护文化的基础环境

“原生态”是近些年被热议的词语,我国现在正致力于原生态保护,包括环境、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等方面,蒙古服饰是蒙古族文化的代表。因此,保护原生环境,使服饰文化有其生长和发展的土壤。蒙古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是现代服饰风格形成的基础,因此要保护服饰产生的基础环境。

3.3 加强对服饰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蒙古族服饰的美感源于手工匠人精湛的手艺,服饰的美学价值要通过工艺技术运用才能表现出来,传统服饰都是由一些手工艺人制作完成的,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因此要重视其地位,要加强服饰工艺的保护和传承,鼓励年轻人传承优秀技术,为传统文化的弘扬做些实际的事情,在继承的同时要创新服饰工艺,促进蒙古服饰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

4 结语

蒙古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据,构建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机制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范文2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服饰;现代设计;启示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080-02

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充分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发展特征。事实上,民族文化可以称得上是与衣着附属直接挂钩的,换句话说,衣着服饰在民族进步的过程中会呈现出强烈的民族特征,具有蒙古族独有的特色。衣着服饰审美标准也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体现出浓厚的个性化特征。

蒙古族传统服饰拥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包含了创造来源、逐步完善、深入发展、定性演变等四个阶段,借助对蒙古族传统服饰的研究,既能够充分表达出蒙古族服饰的特点,又能够突出蒙古族民族文化的巨大魅力。

一、蒙古族服饰的艺术特点

服饰的发明是为了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并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表现出来精神风貌的载体,这促进服饰将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充分表现出来。具备实用性是服饰的前提条件,然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服饰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审美水平的重要体现,它的生动形象性、装饰点缀性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同时,还能够融合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潮流,进一步表现出其所包含的个性化的艺术涵养。蒙古族服饰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个性化的艺术魅力,向人们展示出蒙古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出整个蒙古族的审美标准。

服饰的式样是体现服饰魅力的关键因素,同时服饰的式样是生动形象化的,它是组成服饰的重要因素,服饰的式样主要有:衣服质地、款式颜色、花纹图像、服饰造型。需要注意的是,服饰魅力的展现主要是通过式样来表现出。

1.蒙古族服饰的面料质地

服饰的质地是体现服饰魅力的重要因素,在古代时期蒙古族是沿水居住、经常需要迁移放牧的一个民族。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蒙古族服饰的面料大部分是选取的动物的毛皮。早在13世纪时期,用动物毛皮制作成衣服的现象就已经十分普遍。在那个时候的蒙古族,一些貂狐的毛皮都是十分贵重的,包括某些动物的毛皮也可以制作成为服装,比如火鼠、花鼠、花狸、青狸、黑狸等。其中,黑貂是较为珍稀的动物毛皮。

与此同时,蒙古族还大量使用了纺织材质进行服饰的制作。从唐宋的发展历史中来看,蒙古族纺织品的应用领域十分广阔。随着中原各种各样的丝绸、布料、天鹅绒不断进入,大大提高了蒙古族服饰面料的选择范围。后来,蒙古汗国的成立拉近了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距离,使得欧亚的贸易联系更加密切,大量的欧洲织物涌入到蒙古地区,给蒙古族带来了更多的服装制作原材料。与此同时,蒙古族从西亚虏获许多善于制作服饰的人员、劳动人民,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蒙古族服装的制作样式,为蒙古族服装原材料的丰富性提供更好的基础。蒙古族服饰多方面的吸收了本民族的草原文化以及中原的文化、欧洲的文化,体现出蒙古族服饰式样的包容性。

2.蒙古族服饰的式样造型

蒙古族服饰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和风俗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制,然而最基本的形制大体上相同。蒙古族服饰的式样造型主要表现为:衣身宽大袖口窄小、配有腰带、合体下跨、脚穿皮靴。这样的造型才与北方的自然环境相适应。

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式样造型主要表现出上身紧凑、下身肥大的特征,同时配有一根腰带使得整件服装都能够合体,而下身比较松大,腰部挨挨挤挤的打上小褶子或是用腰带紧紧勒住。所以说,衣袍的上身、腰带和衣摆处都表现出规律性和节奏性。与此同时,上身紧凑的造型方便蒙古族人骑马而不受到约束,肥大的下身则有利于人们上下马,腰带则起到促进人民腰部挺直的作用。

二、蒙古族现代服饰的特点

从古至今,善良大胆、勇于开创的蒙古族人民能够在蒙古土地上长期居住,游牧驰骋、依水而居的原因很大一部分由于他们的服饰,因此可以说蒙古族服饰是人们生存的有利帮手。时代的不断前进,蒙古族服饰也逐渐走向现代化,而蒙古族现代服饰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风格各异的地域特征

事实上,立足于蒙古人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他们主要有群居和散居这两种途径,居住在森林、山原、湖泊、雪山附近等多样化的自然条件下。蒙古族服饰的原料质地、样式造型、制作手艺、面料色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蒙古族服饰的制作,造成了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多样性。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的近八十种的蒙古族地域服饰,成为蒙古族历史中最杰出的体现。

2.功能多样的装饰特点

蒙古族服饰十分注重于实用性,并使用了大量有关实用性的元素。立足于整体的蒙古族服饰而言,其局部细节处都处理得十分精妙,体现出实用性。同时,蒙古族服饰创造性地将汇护体与美融合到一起,包含了装饰性和实用性为一体,使人赞叹。众所周知,蒙古族人的性格粗犷、不拘泥于小节。先前蒙古族人制作的服饰并未使用马蹄袖,而是连接动物毛皮,通常是将毛皮朝向外面一层起到装饰性的作用;天冷时则会将毛皮袖口放下,充当手套发挥保暖的功效,这是蒙古族服饰装饰性与实用性并重的体现。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范文3

[关键词]服饰 色彩 审美意识

衣冠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它除了满足人们生理需要之外还要满足人们对于美的需求。而后者已经远远超过前者基本需求,成为人类精神文化外在的表现。可以说服饰是一个民族文明的窗口,是一个民族思想的形象再现。它既保存和记录了人的审美心理的永恒形态,展示了审美需求,同时又促进了审美心理的丰富和发展,有助于我们探究民族的审美内涵。可以说一部人类服饰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保加利亚哲学家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一书中指出:“服饰可以称作为人的第二皮肤”。这一句话,生动而又贴切的说明了服饰与人之美的关系。服饰只有和一定的人相结合,才能展现服饰的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只有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兼备的服饰,才能有鲜活的生命力。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之后,必然要努力满足精神的需求,美的需求。服饰美就是美的需求之一。它是一种形式美,是人对于自身外在美的一种设计,是美化人体的一门艺术。

蒙古民族服饰正是在地里环境、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突出的表现出了蒙古族的审美需求,可称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众所周知,蒙古民族曾经在我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对世界历史也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蒙古民族的服饰起源、形成和演变与蒙古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自然坏境、生活习俗,均有着密切联系。正如各民族有各自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一样,蒙古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款式风格的衣冠服饰。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因此一直为蒙古人所喜爱和沿用。蒙古民族服饰以自己独特的款式风格和精致的工艺,立于世界服饰之林而经久不衰。

一、蒙古族传统服饰概况

“人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审美意识多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和功利需要密切相关。[1]”蒙古族服饰雏型或多或少受到了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等民族的服饰文化影响,这就使其从一开始便具有了兼容并蓄的开放式继承传统。今天我们所熟悉的蒙古族及服饰式样多形成于清末民国时期,经过历代的沿革,此时的蒙古族服饰已呈现出多元、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各部落的服饰也因由地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而具有了不同的特色。例如,在女装方面,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女子扎宽腰带;布利亚特女子的腰带很窄;科尔沁女子不扎腰带。依据地域与部落特色,蒙古族服饰大致可分为巴尔虎服饰、乌珠穆沁服饰、察哈尔服饰、鄂尔多斯服饰、布利亚特服饰、阿巴嘎苏尼特服饰、达尔罕杜尔伯特服饰、传统巴尔虎服饰、乌拉特服饰、阿拉善服饰以及科尔沁巴林服饰等诸多类型。除在各地形制上有所区别外,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帽子、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

二、察哈尔地区传统服饰特征及来源

蒙古族服饰以袍为主,配有腰带、马甲、马靴等,便于鞍马骑射,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情,而察哈尔民族服饰也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如果说“审美观是特定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形成的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2],那么察哈尔人的审美意识即是以整个中国北方民族历代的思想意识为大背景而逐渐积淀形成的。察哈尔服饰是蒙古族服饰和满族服饰的集大成者。基本特点是便洁、亮丽、华贵,这是同该部是行伍为主有关。除了游牧民族传统的赞美力量的心理之外,游牧的自然生产生活方式又使得蒙古人的审美意识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崇尚心理以及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识。察哈尔的服饰就是在这样的审美意识中,孕育了自身的风格,体现出了独具特色的审美特征。

(一)别具一格的马蹄袖

察哈尔长袍的袖形比较细长紧窄,袖口多呈马蹄状,马蹄袖又名“图如”。老年人和妇女的马蹄袖略小一些,放牧人与年轻人的马蹄袖则略大一些。除此之外,一年四季中的蒙古族长跑也略有差别,夏季长袍的马蹄袖较小,冬季长袍的马蹄袖则较大。马蹄袖平时一定要卷起,在寒冷季节或劳动时才能下垂,尤其是给贵宾或长辈端茶递饭或敬酒时必须衣观端正,并卷上马蹄袖。

蒙古族堪称马背民族,而察哈尔人更是历史上享誉盛名的“中央万户”的后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马的兴衰一直与察哈尔人荣辱与共、水融。马文化更是与能征善战的蒙古民族一同载入史册。靠着铁骑驰骋欧亚大陆的蒙古族人爱马,敬马,对蒙古族人来说,马不但是草原上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更是草原人忠实的朋友。马蹄袖的出现,一方面是察哈尔人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另一方面也是察哈尔人与自然界的一切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

(二)丰富多采的色彩运用

察哈尔人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富有象征意义的色彩传统习惯。这些习俗代代相传,保留至今。察哈尔部传统服饰的面料色彩通常以单色为主。妇女多穿绿色、暗绿色、蓝色、天蓝色和粉色长袍,扎淡绿色、天蓝色或粉红色腰带。男子通常穿靛蓝色、蓝色和绛紫色长袍,扎橙色、红褐色、橘黄色或淡蓝色腰带,整体面料使用较素雅,日常生活的袍子很少用缎子制作。中年或老年人多用浅色或素色,而青少年则多用鲜艳明快的色彩。袍子和镶边儿有时选择明度、色相或纯度差较大的对比色,有时选择同色系色彩或邻近色搭配,衣扣最讲究美观,边饰用特制的用金线缝制的连续图案。

“社会生活是由无形和有形的,即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我们所认同的民族文化中的美也是由物质和精神共同组成的。[3]”察哈尔人的衣着颜色以青色、蓝色为主色调,与草原人赖以生存的环境有着显而易见的联系。蓝色DD是天空的颜色,它象征永恒、坚贞和忠诚,草原人认为蓝色是代表蒙古族的色彩。永恒体现着察哈尔人对生命与自然的美好希冀,坚贞是察哈尔人对自我生命生长的基本态度,忠诚是察哈尔人对世间生命所担负的责任。它们都是察哈尔人民所恪守的生命准则,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依托与代。正是这些生命准则使察哈尔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崇尚英雄,不忘祖先,以诚应天的精神传统。由此可见,蓝色对于蒙古人的重要意义。而在蒙古族服饰中,还有很多方面体现着这种民族精神。《蒙古风俗鉴》中记载“论年光,青色为兴旺……”所以蒙古人把青色作为头等重要的颜色来使用。

三、察哈尔传统服饰的审美意义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取舍,找到适合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世代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察哈尔人即享受着大自然给予他们的无私馈赠,也承受着来自自然界的各种严峻考验,这让他们更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对他们而言,蓝色的天空,碧绿的草原即是最美的颜色。“自然”审美观所带来的生活气息长期以来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使自然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蒙古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成为他们维系生存,寄托情趣,表达情感的源泉。他们尊天为父、拜地为母,视水草为血液与神灵,将自然作为敬奉的服饰的特征,其线条简练、流畅,轮廓粗犷,通过掩饰人体原形和扩宽人体空间,模糊了人于自然的界限,顺理成章地流露出了自然之美,显示了蒙古民族对于自然韵律以及对于草原沧桑的深刻感悟与把握。与此同时,蒙古族服饰亦是蒙古人民世代积累的经验性生态知识的体现,它像“和谐”的自然感情流,蒙古族在自己的传统服饰上也尽情书写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来于人们对生活实践的积累和认识的升华,并通过艺术创造和一定形式加以展现。[4]” 察哈尔的传统服饰的创作原型来自草原人民热爱的故乡山水,其简洁的构思,连绵的线条,流畅的纹路,生动的形象,既体现着草原人民对于自然之美的推崇与赞赏,又表达着他们对于自然生长的深刻感悟。这些服饰的上图案虽不见得全部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却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形象,都体现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寄托着设计者的深厚感情。较为常见的卷草纹即取自蒙古草原上遍地生长的千种牧草,牧民们对这些牧草十分熟悉和喜爱,对它们的性质、特点均有深刻的了解,基于这些,牧草也便自然而然地成为图案创作的首选。当以卷草纹装饰于靴、袍边,草原所特有的生态和谐之美也便在生活中得以实现。

“艺术活动是人们为了满足不断发展的审美需要,实现人的精神价值的生产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社会生活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是人们根据审美的需要来认识、反应客观世界,进行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5]”察哈尔人的传统服饰最大限度地将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融合在一起,在具备了自然、和谐、整体性的美观效果的同时,赋予自身深刻的精神特质,展现了草原生活中独特的意识与审美情趣,在当代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文化多元化发展成为一种潮流,其服饰艺术在此机遇下也呈现出繁荣的发展局面,但同时,它也面临着以风格时尚、款式多样为特色的现代服饰的巨大冲击,在这种态势下,察哈尔蒙古族服饰必须深入发掘自身的文化底蕴,找出特色所在,并对之注入现代的发展因子,“综融而博”“兼容并蓄”才能在服饰文化领域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结语

对于察哈尔蒙古族来说,服饰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各个部族的兴衰与思想沿革,积淀了许多民族伦理和道德特质,它能适应时代变迁并逐渐发展丰富,正是基于以上所述的文化底蕴,我们可以说,正是察哈尔人对生命顽强的感悟赋予了其服饰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察哈尔蒙古族的服饰因其自身具有生态美的特色,又恰逢呼唤人文与绿色的21世纪。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 它必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苏和平.中西艺术审美比较刍议.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 (06);

〔2〕苏和平.水族审美意识探源.贵州民族研究,2004(03);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范文4

关键词:现代服装设计;中国传统;服饰图案

一、中国传统图案与服装设计

(一)中国传统图案的发展概况

我国运用图案来装饰自己生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精髓代表――彩陶,就是非常典型的运用纹样进行装饰的作品。它的图案来源于当时人们的渔猎生活,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场景,例如水波、漩涡、同心圆等都是水的形态描绘。另外还有一些斜叶纹等则反映了当时的农耕生活。

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极其鼎盛,对于图案的应用也达到了超前的高度。其图案主要以云纹和雷纹为主,配之以蛇、鸟、羊等动物纹样,还有经典的龙凤纹样和怪兽纹样等。说到龙凤纹样就不得不提及,中国被誉为“龙的传人”,龙凤纹样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形象代表深植人心。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并被时光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形成了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如“龙凤呈祥”这样的经典纹样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图腾崇拜意识和理念。

封建社会的图案开始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而变得丰富多样。战国时期的花卉样式、动物形象等变得更加精致和严谨,色调也变得更加华美起来;汉代的丝织品图案还是以云雷纹样和动物图案为主,还有部分人物或花卉的样式,但风格较之前要更加粗犷;唐朝以后,唐草纹一直广为流传;明代的图案更加注重结构的紧凑、简洁,多运用意象手法,描绘出“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等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二)中国传统服饰与传统图案

中国一直享有“衣冠王国”的美誉,可见其在人类服饰的历史画卷中所占的崇高地位。唐朝时期的丝绸之路更是把中国服饰推出了国门,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是一个拥有着古老而又独特的传统文化的国家。尽管近代受到了一些西服东进的思想影响,但中国传统图案的运用发展,仍然经久不衰。

中国传统服饰采用的装饰图案蕴含着浓浓的中国味,多运用牡丹花卉、龙凤形象、汉字等纹样,加之以精妙绝伦的刺绣手法,点缀于服装款式的各个部位,展示着中国传统匠人们的传承精神,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当今社会,人人以追求个性为时尚,对服装设计美感的要求更是愈演愈烈。因此个性美就成了服装设计师进行设计创作的参考标准。如何把中国传统服饰图案,这一独特元素更好的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俨然成了当代服装设计师们积极思考的问题。近些年,复古风格的复燃揭示了“时尚就是一个轮回”的真理。

二、传统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一)中外服装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图案的应用

龙纹是中国传统图案的代表之一,不仅在国内的很多服装设计中频频上镜,而且在国际时装大师的作品中也有迹可寻。相较于中国传统服饰的宽松自然,国内一些设计师大多保持着传统服饰的特色,而西方服装设计更加注重对人体曲线美的表现。如在戛纳电影节上穿着的那件金色刺绣礼服,就是设计师在保留古典礼服威严、端庄特性的同时,选取金龙、祥云的纹样,配以丝绸质感的面料进行设计,从穿着的功能性出发,充分体现穿着者高贵、典雅的气质。这种款式在出席盛大文艺活动时非常吸睛,并且容易突显穿着者的与众不同;又如Gucci2016春夏高级定制服装会中,金色龙鳞纹样的黑色裙子,把我国古代龙的形象进行了重组,不见其形,但闻其义。这种“破坏性”的重建,往往能够带给人们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因此,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图案时,要深度挖掘图案的不同表现手法,已期达到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创新和提升。

(二)提升服装设计师对传统图案的创新意识

传统服饰图案呈F出的是一种二维平面的装饰效果,因此,服装设计师应该注重把滚、镶、嵌、绣等传统工艺充分利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不仅能够使服装款式变的灵活多彩,还可以呈现出细节的精致美。刺绣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缝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图案表现手法,以精湛的针法、绣法把图案绘制在服装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服饰制作的高超技艺水平。

设计师在把传统图案引入现代服装时,必须对传统图案的样式、材质等进行开拓创新,打破过去的旧有形式,提高设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他们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决定了他们创造能力的高低。服装设计师们想要在这片时尚与传统相碰撞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敢于不断地超越自我。如果不能时刻保持创新意识,使融合了传统图案的服饰在现代时装中脱颖而出,那么在这个优胜劣汰的时期,设计作品很难为大众所肯定。所以,设计师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性,抓住每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不断加强对传统服饰图案研究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审美和创新能力。设计出独具特色的复古风、民族风服饰,尽可能的展现出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优势。

(三)传统服饰图案应用对中国服装设计发展的意义

当今世界各地的设计师都在向外汲取各民族的传统图案,并把一些经典的纹样与时装设计相融合,这就为中国传统服饰图案走上国际时装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国际顶尖服装品牌带来了更多的设计灵感。从最初的皮尔卡丹,到现在的YSL、Armani 等,中国传统图案一次又一次的成为国际时装大师的灵感源泉。2005年D&G春夏新款,2006 年roberto cavalli的秋冬新款,都采用了中国传统旗袍的款式和图案,立领、高开叉等中国传统服装款式的嵌入,也让其服装风格变得更加轻松和休闲。国内设计师在借鉴这些顶级大师思维模式的同时,把现代生活理念与中国传统服饰图案相结合,让中华传统服饰图案焕发出别样的生机。通过他们多样的设计和表现手法,把服装的复古和现代风格融为一体,使高级时装呈现出中国风式庄严、沉静的气质,在色彩缤纷的时装秀中引人驻足,也为中国传统服饰图案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三、结语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服装时尚概念的不断更新,服装流行趋势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唯有创新是支撑服装设计生生不息的坚实力量。在此环境下,服装设计师们必须审时度势,刻苦研修,发挥其开拓进取的精神,把传统图案积极的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服装风格,为现代服装设计的发展带来弥足珍贵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梁小玲.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2(3).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范文5

服装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款式、面料、花纹、颜色、做工、穿着方式、配饰等,都承载着民族的个性和气质。但是中国人的服装是什么呢?显然不是以简约和挺括为主要特点的西装。那么是宽袖长袍的汉服吗?也存疑。

面对这个问题,太多人在思考和争论,终究没有定论,也就不了了之。但是在江浙沪,有12个年轻人,他们认认真真地恢复古装,经过5年多的努力,使得中国古代装束之美在博物馆以及文献资料以外的地方露出冰山一角。“这些服饰经过适当的改良之后,完全可以进入日常生活,我们希望中国服饰也像日韩服饰那样,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研究民间组织核心成员刘帅道出了这个团队的最终目的。

半专业“考古”制衣队

刘帅从很小的时候就着迷于长袖善舞的装束,大学里,他着重关注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并开始刻意做这方面的研究和挖掘。从2007年开始,刘帅和身边两三个有相同喜好的朋友合作,共同致力于传统服饰的恢复。

2008年5月,一套魏晋十六国的女装被恢复出来——红黄搭配,还有紫色、绿色、白色,“这么多颜色呈现在一件衣服中,这在古代非常正常,而我们现在的服装,出现3种以上颜色都会觉得花哨。”当模特穿戴上这套衣服后,顿时拥有了宁静而强大的气场。

之前只存留在博物馆和文献资料中的服装,以近乎完美的面貌呈现眼前,这给了刘帅他们很大的动力。在之后的四年里,大家前后共恢复出50多套古代服饰。“每恢复出一套,都特别有成就感,你会感受到中国的丝绸文化、中国服饰天人合一的境界、东方美学,你会明白,最适合中国人身材和气质的,并不是西式的衣装。”

和一件件华美的服饰相伴随的,是团队成员“考古”和“科研”兼而有之的艰辛探索。具体恢复一件衣服的时候,大家会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职能分工,在考证、选料、染色、裁剪、制作等方面各尽其职。某个成员通过图书馆、书店、考古报告、博物馆陈列或者出土实物等处发现相关信息,分享出来,然后大家会对这套服饰能否恢复做个预判,在能力范围内进行操作。“皇帝、皇后等特殊人群穿的礼服,往往采用非凡的工艺和材料,这是我们目前力不能及的,所以我们目前的着眼点是贵族、文人士大夫等人群的常服。”

确定要做,会有专门的人负责研究、查找和考证资料。假如那件衣服是唐代的,那么相关成员就会找同时期的壁画、陶俑,留意服装的出土信息,包括鞋子、配饰等。

在考证服装版型、尺寸时,找寻材料的工作也在进行,这是整个过程中最难的一个环节。“现在市场上的布料不适合做传统服饰,因为纹样、花色、质感都不一样,传统纹样几乎可以说完全找不到。”为寻找合适的面料,团队成员跑遍了江浙沪的丝绸市场,效果甚微。后来开始定做,因此认识了很多做面料的朋友。“现在服装面料的花色多是民国和清代的,我们要的多是先秦到宋代的,所以这些朋友为我们提供一些特殊化、仿古的、少见的布料。”

材料找到之后,颜色也是个问题,成员们就开始学习和操作古法染色。“如果有精确出土的,就照着做,如果没有实物参考,就一点一点地尝试石染、草木染,直到染出准确的颜色。”接下来,打版、裁剪、模特试穿、梳头、化妆、佩饰,直到最后定型,一套装束才宣告恢复完毕。“我们做的是古人衣饰的形象复原,包括衣服是怎么穿的,怎样搭配鞋子、饰物,头发怎么梳,发髻的造型是怎样的。”刘帅说,团队中有三个专门梳头的,一个复杂的头梳起来有可能花两三个小时。

一种力量叫热爱

2012年初《中华手工》组织过一次“日本工艺考察之旅”,参团的某君跟记者分享过一个细节:在日本的大街上,大多数都是身穿现代服饰的人,与此同时,身穿整套和服甚至全套武士装束的人也很常见。让她惊讶的是,大家面对这样穿衣的人,并没有围观,连好奇者都没有,这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而在国内,假如出现一套身穿传统服装的人,绝大多数人会把它当做一种非常态来面对。若说繁缛与便捷,和服无论从穿着还是服饰的整体造型上都非常复杂,但和服为什么会成为一种常态?这或许跟日本对传统衣饰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有很大关系。中国在对传统服饰的继承上,确实乏善可陈。

对此,刘帅说,要使民族服装在新时代重新普及开来,为大众所接受,需要广泛的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则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努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目前,传统服饰恢复领域做研究的人多,真正实践的人很少,政府的关注更是一片空白。“5年里,我们也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指点和帮助,例如北京服装学院的蒋玉秋老师就在古典刺绣上给了我们很多支持。无论如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到华夏文明的价值并被它的魅力所吸引,随着文化的复兴,民族服饰一定可以绽放她曾经的光彩。”刘帅很有信心,他想把中国传统服饰的产业链做起来,包括面料、首饰、鞋履等配饰。

诚然,这是一个敢想敢做的团队,但是他们依然需要深入持久做这件事情的法门。大家目前都是因为兴趣爱好,花业余时间在做,并未成立正式的组织机构,因此在申请相关财力、物力和智力支持上障碍重重。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范文6

关键词:礼制精神 服饰纹样 装饰特色

中国素以“衣冠之国”位居,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它与礼制相结合,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服色、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以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充分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可以说,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一、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始终依从礼制而发展

中国古代礼制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有成文的“五礼”,最早的有关服饰纹样在礼制中反映的记载是在《虞书·益稷》篇中:“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意思是说仲雍在举行祭祀礼仪时穿着图腾衣,各部联盟首领在祭祀礼仪活动中以五彩之色施与衣物上,即将十二章花纹用画与绣的方法施于冕服上。“天子衮服十二章”的起源便是由此而来。十二章花纹纹饰的次序为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这说明当时的服饰图案已经很有特点了。殷商时代社会已出现了等级,但服饰形制还没形成。到了周朝时期,已逐步形成了华夏民族的礼乐衣冠体系。随着各种礼仪制度的确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论贵贱尊卑,都应穿着相应的服饰,皆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生活。“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周朝设礼官掌管天下礼仪,并把这项制度推向了较为完备的阶段。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就被“礼”所约束。随后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汉代把《仪礼》列入五经。“仪礼”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项目繁缛,对于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例如,西汉建立以后,新的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在服饰礼制方面规定得十分用心,不仅对百官服饰的样式和色彩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甚至对民间服饰也做出了限定。在当时,百姓只能穿着本色的麻布衣,而不得使用其他色彩的服饰。除此,还对生活用品进行详细完备的规定,诸如相关的生活基本需求,如衣帽鞋袜、车马乘骑、日用杂品等。在汉朝,不论花色、品种、质料,还是色彩,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历代更是在朝廷中设立相关的机构对礼制进行管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历代统治者都把此作为行为准则,用法制、礼教、哲理等各种手段统治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循礼蹈规,安分守己,使之成为相应的风气。在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服饰纹饰以一种“标识”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在《旧唐书·舆服志》中有一段关于中国官服补子起源的记载:“则天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绣八字铭……诸王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由此可见,武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是以鸟兽纹样为主,而且装饰部位在前襟后背。这一做法带有一定的标志性,它直接以一个有形的文化符号显示在服装上,使其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礼制文化特点。到了宋代,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焚金饰、简纹衣,以取纯朴淡雅之美,对妇女的装束也有了详细严格的规定,服饰制度与宋代程朱理学观点有着异常密切的联系。而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服饰纹样在这时的装饰作用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清代在图案的设计上承袭十二章的纹样,在明代的八吉祥纹样的基础上,集图案的装饰作用之能事,使之达到了繁复的程度。这一时期,服装出现了一种叫“补子”的装饰,以“补子”的纹样代表官职的贵贱,“补子”纹样的差别反映了清代等级的森严。并且清代的帽子一改历代的式样装束,注重帽子上顶戴花翎的装饰,以花翎的不同反映不同的官职。因此,如果分析清代服饰的发展与历代服饰之间的差异,那么,主要表现的就是各种服饰装饰纹样的繁杂堆砌,以及在图案上等级观念的反映。可以说“礼”在中国古代,是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而服饰在这一过程中,则体现了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中国的服饰制度始终与中国礼制思想紧密相连,使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始终依从着礼制而发展。

二、礼制促进中国古代服饰纹样的特色发展

1.从纹样题材内容上表现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服饰图纹的普遍性可以被统治阶级利用,以图纹去强硬地推行一种统治制度,这在纹样题材内容上显示得较充分,例如前文所提到的,上古时期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十二种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即雉)、宗彝、藻(水草)、火、粉米、黼(斧形)、黻(亚形)。十二种纹样各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日、月、星,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耀之意;龙是神明的象征,同时又不可捉摸,取意应变;山,象征王者的崇高;华虫(雉),取其有文彩,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表示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藻,象征冰清玉洁;火,取其向上;粉米,代表食禄丰厚;黼为斧形,象征决断;黻作两已相背,象征善恶分明等。纹样不同,所属官阶不一样。天子之服,十二章全用,诸侯只能用龙以下八种,卿用藻以下六种,大夫用藻、米、粉米四种图案,士用藻火两种图案,界限分明,不可僭越。而明、清两个朝代用于官服上标明品级的补子纹饰,更是在礼制精神下的产物,是封建帝制的标志之一。

2.从纹样色彩上表现

中国传统服色尊卑有别,等级森严,其色彩运用具有鲜明的特定性,成为统治阶级权力与等级差别的标志与象征。从西周开始直到明清,历代制定的舆服制度,从统治者到诸臣百官的服饰纹样色彩各有等差。例如《周礼》中规定:“黄帝冕服,玄(黑)衣、赤(红)裳,用十二章,从公爵起视帝服降一等用之。”《尚书大全》中记载十二章纹的色彩是:“山龙纯青,华虫纯黄作会,宗彝纯黑,藻纯白,火纯赤。”另外,统治者祭天时服色要用青,祭祖时服色要用玄,祭桑时服色要用绿色。“秦汉以来服色转变,令唯朝廷五服用彩”,厉禁庶人衣彩,平民只能穿“布衣”“白衣”“皂衣”,而被称为“白丁”“黔首”。封建社会中期以后,规定愈加明确详细,如唐代始以袍服颜色区分官员等级,除皇帝可以穿黄色衣服外,“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贞观四年规定二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宋·舆服志》关于文武官员服饰颜色的规定是:“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绯,五品浅绯。”而黄色自隋朝开始则逐渐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据《清史稿》记载:“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这说明清代对龙袍在形制、制作工艺、装饰图案以及对衣服的色彩上都规定得十分严谨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