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技术范例

古代建筑技术

古代建筑技术范文1

关键词:仿古建筑;施工技术;实际应用

仿古建筑就是指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各种仿照古代建筑的新型建筑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仿古建筑不仅能够为人们群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也能够为人们研究古代建筑提供重要的参考。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仿古建筑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破坏,所以必须要通过现代施工技术合理的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提高仿古建筑整体的力学性能,延长仿古建筑的使用寿命。

1建筑框架的结构形式

我国仿古建筑结构设计中,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形式,一方面能够提高整体建筑结构的强度,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建筑框架的稳定性。在仿古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充分运用混凝土的结构形式可以及时的对原有的仿木结构进行全面的改造,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效果得到增强。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的运用混凝土框架结构,并且根据传统的建筑结构样式,对混凝土进行浇筑。还应该加强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面层的处理,例如设计各种古代花纹装饰的效果,增强对古建筑艺术特征的再现,也能够保证整个仿古建筑的风格更加的生动传神[1]。通过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形式的设计和应用,还能够增强整个建筑力学的整体性能,提高建筑的抗震等级。

2钢筋混凝土技术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

在对仿古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传统的建筑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保证仿古建筑结构施工技术和建造艺术相互统一,与传统的古建筑保持一致,才能够提高仿古建筑结构的设计效果。在过去,由于古建筑结构整体的设计要求不高,大多数采用木结构建筑的形式,在混凝土仿古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是通过钢筋混凝土梁柱来作为支撑的,所以如果没有对钢筋混凝土进行科学有效地处理,则很难达到古建筑的效果。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施工中,是将柱、梁、枋等木构材料进行加工,然后将这些材料进行组装。仿古建筑施工是先对钢筋进行捆绑,然后进行混凝土浇筑。所以在仿古建筑设计时,如果采取钢筋混凝土的施工结构,必须对钢筋混凝土建筑设计的内部构造、抗震性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计算,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满足现代混凝土结构设计的要求。

2.1料栱的设计与施工

所谓的料栱就是通过利用弓形横木和斗形木块共同的交叠形成的建筑结构,也是传统木结构中最重要的支撑构件。通过料栱的设计,能够在柱头和梁架之间起到承重的效果,而且也能够使整个仿古建筑更加的美观。在钢筋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完全按照传统的木构建筑结构形式则很难满足料栱的承重效果。为了能够增强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必须要根据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的标准进行分析,在持力部位利用柱、轴、线的形式来进行受力,保证厚度符合建筑要求。通过这样的转变能够让正心枋、正心拱、正心檩等各个部分的构建形成统一的整体,增强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2.2柱子的收溜及侧角

在古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柱子的收溜和侧角设计使古代建筑更加庄重、大方,但是在仿古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对于柱子的收溜和侧角施工非常麻烦,因为木质结构的柱子直径上小下大,而大多数的木材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用这样的施工方式必须要保证在模板以及钢筋捆绑的过程中都要按照上小下大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在侧角制作的过程中,要保证外圈柱头向内倾斜,很容易使得整个混凝土浇筑施工更加复杂,所以在混凝土仿古建筑设计时,可以适当的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判断。

2.3楼板屋面

仿古建筑楼板和屋面设计的过程中,因为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主体架构的设计,必须要对整个架构的稳定性和强度进行分析,还应该对屋面之间的结合进行判断。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多面层的仿木结构进行处理,由于混凝土结构楼板及屋面板必须要按照常规的钢筋混凝土施工结构进行设计,所以如果需要不明物架部分则可以直接采用木结构的屋架,如果用混凝土的结构设计则可以通过仿木结构进行制作,因为混凝土能够直接采用装配整体式的叠合梁板,所以边缘部分可以提高混凝土的设计效果。如果需要更加简单的设计方式,则可以直接采用平板式的结构,利用膨胀螺栓对木质掾条或者两方进行固定,如果因为屋顶的板面出现一定的弧度则可以直接利用粉煤灰、珍珠岩等方式,使混凝土材料的整体质量得到明显的提升。在琉璃瓦设计时,也可以直接利用混合砂浆进行粘结。在仿古建筑屋面处理的过程中,如果采用防水油膏的方式,不仅效果不明显,而且成本比较高,很容易导致在建成之后就出现漏雨的问题。所以施工人员必须要根据古代建筑结构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采用锡背防漏的方式,运用钢筋网混凝土来代替锡背,增强整个屋面的刚度,提高防渗能力。在屋面板上做完护板灰之后,利用双向钢筋网平铺并且将网片中间利用扎丝进行捆绑,然后铺上一层C25的细石混凝土,并且压实钢板网。混凝土中层厚度必须要在4cm以内,由于细石混凝土中掺有防水剂,还可以增强整个混凝土的防水性能。在振捣完毕之后要进行12h左右的养护工作,养护5d后可以涂刷底子油。在屋面钢筋混凝土施工时,要保证整个建筑结构符合古代建筑的设计风格,并且最大限度减少工程造价,通过运用刚性防水材料提高屋面的防渗漏性能。

2.4梁架

建筑梁架设计包括露明造和非露明造两种,如果采用的是露明造,梁架檩木必须要精细的加工,并且根据古建筑的具体年代进行装饰。非露明造可以通过造景天花的方法,并且不需要油饰彩绘等设计。在现代混凝土仿古建筑施工时,如果选用的是露明造,必须根据古代建筑的形式对梁架檩木和椽望板进行设计,因施工难度比较大,所以一般不考虑,如果采取非露明造,则可以对上部的梁架檩木进行随意的简化,只需要保证安全性能即可。滚楞作为重要的特点,必须要在现代仿古建筑施工中有所凸显,在混凝土浇筑完毕之后,可以利用切割机将四角切除,然后打磨平整即可实现滚楞的效果。

2.5表面装饰

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对混凝土仿木结构表面涂刷油漆,整个结构进行装饰,满足古代建筑的设计风格。在混凝土涂刷油漆时,要注意施工工艺,避免因为涂刷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导致大面积剥落的情况。

3结论

通过对仿古建筑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而且能够研究出更多的施工技术,丰富建筑结构设计的效果。与传统的木结构相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节省材料、耐腐蚀、施工方便的特点,所以可以有效代替传统木质建筑,而且也能够对古代建筑进行修复。文章通过对现代施工技术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可有效提高古代建筑设计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古代建筑技术范文2

关键词:建筑结构;检测;加固技术

在建筑结构施工过程中以及既有建筑、高位建筑、质量存在问题多的建筑物等都是结构检测的对象主体,为了保证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就需要在国家要求的检测范围之内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处理,从而对其结构方面做出分析,为后期处理提供依据。建筑结构检测鉴定就是从整体建筑物的结构布局角度出发,在整体和局部进行检测,按照规范和要求做好与施工图纸相对应的分析工作,如果出现了结构质量检测不合格的现象,就需要由相关结构设计的单位出具一定的加固设计方案,从而对于现场进行加固处理,保证整体施工安全的稳定性。因此,在建筑工程中不断探究结构检测技术和加固技术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之一,选择更为经济、有效的技术方法,更好提升建筑物安全性能。

1结构检测技术

1.1混凝土结构检测技术

对于混凝土结构而言最为常用的是钻芯法和回弹法,从而对于结构的强度、硬度、抗拉能力等进行检验。其中钻芯法是利用钻取的混凝土结构样芯进行强度分析工作,其技术方面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准确获取测量点的基本数据,但是与此同时也会对于结构造成一定的损害,从而在大规模实验中产生了不适用的现象。回弹法的使用对于原本的混凝土结构方面的影响比较小,但是对于检测的精准度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欠缺,无法做好出现问题的结构点精准控制。在实际操作中一般会采用回弹法结合钻心修正的检测方式,既减少了破坏性实验带来的结构损伤,又能够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遇有特殊工程还会增加超声波检测混凝土内部缺陷,以求达到检测结论的准确性、科学性。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结合钻芯法和回弹法优势的新方法—拔出法,这种方法无论在操作的精准度还是在对于结构的破坏程度方面都进行了协调,在前期处理方面也进行了简化,从而避免了大量的人为操作过程,提升了检测的精准度。

1.2砌体结构检测技术

砌体结构检测技术主要有回弹法、轴压法、推出法、扁顶法及原位单双剪法等。这些检测技术方式在不同的工程中都有着一定的应用,总体上可以分为直接检测法和间接检测法两类:其中直接检测法用于检测结构的抗压能力,其优势十分明显的表现在了对于结构的稳定性可以做出精准的体现,劣势就在于会对于原本的砌体结构产生一些损伤,这也就对其应用产生了一系列的限制。间接检测法则是从砂浆强度的角度出发,采用回弹法对砌体结构砂浆进行检测适用范围一般为1—20MPa。当砂浆强度小于1MPa时采用贯入法进行检测。间接检测方法存在着精准度不高等问题,误差会直接影响到后期加固技术的使用和优化,从而在施工中无法获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的工程中,应该根据结构和项目工程的特点、要求进行分析,从而保证检测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1.3钢结构检测技术

钢结构也是目前建筑工程中一种新型的结构形式,对于钢结构的检测技术方面也有了不断地发展与提升,检测的主要内容包括钢材的性能和质量,从钢材性能和质量的检测方面入手进行控制,可以选择加载实验的方式进行结构与性能方面的基本探究工作,做好其中质地和质量的检验分析。但是因为,钢结构是一种新型结构,在检测技术如涂层厚度、锈蚀检测、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等方面还存在着操作设备、操作环境、操作人员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等问题,需要操作人员要具备专业、丰富的操作经验进行判断,合理准确地反映工程质量实际情况。

2建筑结构加固方法

建筑结构加固技术近二十年发展迅速,同时各种结构形式的加固设计规范逐步完善,为加固设计工作提供了便利。加固工程既包括在建工程也包括既有建筑的改造工程。建工程中出现结构变更、工程质量缺陷等一般需要进行加固处理以达到安全使用要求。既有建筑加固未来将会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随着既有建筑的增加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大量需要保留下来的既有建筑,在无法满足现代工作生活需求时,需要对原有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以便更好地适应功能需求和安全使用。目前的混凝土结构加固方式主要采用湿式加固和干式加固,砌体结构加固主要采用板墙加固和构造加固,钢结构加固只要有主动加固和被动加固两种,主动加固为卸荷加固等,被动加固主要采用截面加固和构件替换加固等。同时技术的成熟和实际需要,托换技术、裂缝修补技术、顶升移位技术需求日益增加。

2.1托换施工技术

托换施工技术是为了使得需要加固的部位获得更好的结构效果,需要对于接柱、托换梁等几个法方面的工作,从而提升整体建筑物的综合能力,提升建筑物顶部的结构和结构复位的效果。因此,在加固工程中托换施工技术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在拆除废弃建筑物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其技术使用中操作简单,带来了很高的施工效率,在其加固过程中施工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可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但是在其施工过程中对于技术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理论能力还是实践技术方面都有着较高的精准的的要求,需要在施工之前,技术人员就掌握的加固技术的核心工作要点内容,保证实现质量标准。

2.2裂缝修补施工技术

为了更好的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和保证使用功能,针对于混凝土结构经常出现的一些裂缝问题就要及时进行修补工作,主要采取的方法就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表面覆盖法是混凝土裂缝常见的治理方法,利用碳纤维布进行裂缝的修复,在使用中先将裂缝周围进行及时的清理工作,然后利用树脂材料进行表面处理。第二,填充技术是对于工程结构裂缝比较大的部位使用的,利用填充技术对于混凝土裂缝进行加固的处理,做好了裂缝部位的稳定工作。填充技术的优势就在于针对于裂缝的大小进行处理,施工难度比较小、成本低、施工效果非常好。第三,注入法是向裂缝中注入浆料来填充裂缝,采取真空注入的方法进行,适合宽度小、高度大的裂缝。浆料的选择通常为环氧树脂、水泥等材料,本身可以起到固化结构的作用,从而稳定混凝土的施工裂缝。

2.3顶升移位技术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原有的建筑规划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道路拓宽、环境提升整治、优秀建筑保护等因素催生了顶升移位技术的迅速发展。建筑物顶升分为原位顶升和移位顶升,主要解决建筑物沉降或周边环境变化造成建筑物倾斜、被掩埋等问题。移位技术主要针对位置、方位不当需要保留的建筑物,移位技术又分为拆分移位和整体移位。顶升移位均需对原有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对基础部分进行基础断开、基础托换处理。通过近几年的发展,顶升移位技术日趋成熟,相关技术标准在逐步完善。

3结论

综上所述,如何做好建筑物的安全保证工作尤其重要,检测技术和加固技术方面都需要提升其安全性和合理性,从而满足建筑物的质量要求和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夏乐希,王建国.建筑钢结构焊缝超声波检测技术探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5):44-45.

[2]黄育鹏.浅析建筑结构检测及加固施工技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22):56.

古代建筑技术范文3

关键词:中国古代礼制;礼制思想;园林建筑

0引言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以彬彬有礼、谦逊友善的风貌著称于世,被世人誉为“礼仪之邦”。中国古代礼制,最初源于原始宗教,后经时代变迁,渐渐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园林建筑方面,更为后世对园林建筑提供了方向与灵感,而园林建筑也成了传承中国礼制的载体,形成独特的园林建筑格局。

1中国古代礼制的起源

“礼”,源于原始社会的宗教,常为祭祀祖先、神灵的一种习俗。步入文明社会以后,被奴隶主利用而被改造成有利于统治社会的一种手段。这种改造完成于周公制乐,此后历代规定的礼制以此为基础,其中《周礼》《礼仪》《礼记》更是详细地阐述了当时国家的典章制度。由于这种礼制的不断推动发展,使得历代最高统治者都树起“以礼治国”的旗帜,不竭余力地推广成为国民必须恪守的礼制,一方面巩固了当朝的统治,另一方面也使得礼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尊礼、重礼蔚然成风。受这种礼制的影响,生活、政治、经济乃至于艺术等方面都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建筑也不例外,并随着岁月的沉淀,逐渐成为建筑的一种象征与方向,大到城市、建筑主群、坛庙、宫堂,小到斗拱、门钉、装饰色彩等,无不尽可能体现礼制原则精神。直至现在,“礼制”通常是指象征国家的礼仪,也指具有政治强制力性质的礼仪,其不仅备具本质上的表演性,还具有象征性和程式化、标准化[1]。因此,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构型的展现也都折射出这种礼仪规范精神。如:殿堂、宗祠、祭祀用的祭坛等。即使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时期,一些延用中国古代建筑特色的建筑也或多或少各具有其特性,如闻名遐迩的天坛、故宫等以及城郊别墅和乡村的一些宗祠,都偏爱仿效浓重礼制特色的园林建筑。

2中国古代礼制对园林建筑的影响

2.1“礼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替代了宗教

一方面,在缺少浓重的宗教信仰和对超越世俗的宗教理念意识不深的中国古代,礼制的出现使人们养成规整意识,并随着年代的推移,礼制便逐渐替代了宗教;另一方面,中国古代不习惯将礼制与宗教区分开来,而是习惯把肃穆、庄严的礼制思想融入到蕴含宗教人文性质的世俗生活当中。而这种备具神圣感,且具有精神抚慰、精神净化的功能性质的礼制更是完美地融入到了园林建筑当中去。因此,“一池水可倾天下,一棵树可抵万千山林”,成为中国古代园林中无穷无尽的意境的真实写照,并在皇家寺院、祭祀天坛、宫殿等当中经常体现,象征着独一无二的权利与威严。

2.2“礼制”在园林建筑中发挥了强化民族文化的作用

自古道教、儒教、佛教对中国古代的礼制影响颇深,其对园林建筑的影响至今仍存在。就以道教为例,道教以万物生长变化为之根本,庄子常把“道”的思想融入精神,以追寻精神完全解放的自由之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2],就是更加深入在对自然观察和理解,并从中提取出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象。在园林建筑中,就是运用这样的写意笔法来创造园林风景中情感的意境和场景的交融,使之从物质形态上升华为人们赋于情感、寄托生命的存在。

3中国古代礼制思想在园林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里,可进一步拓展为以亲缘关系、尊卑关系为特征的礼制思想,常具体体现在主要的人伦关系社会领域中,如“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及兄弟、姊妹关系”[3]。因此,在中国园林建筑体系中,秩序化、伦理化理所当然也就形成了园林建筑设计所要求的标准,并随着建筑的礼制化而进一步加强,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建筑所体现出来的礼制化在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主要象征,即常常把对“礼制”的了解表达于建筑上,以体现中国当时社会的人们对礼制思想的坚持,尤其是对建筑外表的形式要求和对礼制的解读,并由此展现出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所具有的中华民族文化深厚的思想底蕴这一丰厚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后人由此可以进一步地读懂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精髓,探究古代建筑的价值。

3.1中国古代礼制园林建筑类型分析

“礼”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根基,受其影响的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类型也随之改变,成为最具时代特色和最能代表国家政治与实力的一个丰碑。随着历史的演变、政治的更迭、文化的流传,礼制园林建筑的类型也纷呈其多样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坛、庙、阙、牌坊等。坛、庙作为中国古代用来供祭祀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礼制性建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4],因此,在帝王祭祀的制度里,祭祀天地、国家、先祖为历代的大礼,并成为“三大祭祀”。不仅祭坛、庙宇等大型建筑,建筑小品如牌坊、花台等,也是古代礼仪建筑的一部分,如:阙(图1),原型是宫门,其代表着建筑的等级,唐宋之后更是直接演化成宫廷广场中具有礼制性质的门楼;华表(图2),原始部落的图腾柱演变而来,是象征纳谏之人的“望柱”,一般都是成对出现;以华表为基础再加上“额仿”,就变成了只有门的建筑———牌坊(图3),在礼制的规制影响下,牌坊就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支柱而得以永久流传。

3.2中国古代礼制思想对园林建筑布局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尤其是以“礼制”为核心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布局产生了很大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强调轴线、均衡对称、主从有序、组织层次分明的礼制性布局。以皇家园林建筑布局为例:据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社会,与皇帝起居环境有关的如都城、宫殿等,都强调宗法礼制,且利用建筑的布局和形象来彰显皇权实力,常见的皇家园林建筑布局就是体现等级秩序的礼制性布局的其中一种。庭院原指在合乎礼制性需求的用于皇家供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宫殿,其布局手法包括:纵向层层递进,建筑主体沿中轴线置之,强调建筑主从关系的总体布局。例如:中国最著名的宫廷建筑———故宫(图4),它就是典型的礼制性建筑布局;其以中轴线上的外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殿为中心,两侧为多数次要宫殿,后为内廷三宫———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以及御花园和各大大小小的宫殿约30区,这样“中轴线明确,左右对称,秩序井然,前朝后寝,符合封建礼制的要求”[5]。又譬如,颐和园的玉澜堂、宜芸馆也是典型的礼制性庭院布局的例子。玉澜堂为皇帝的寝宫,宜芸馆为皇后的寝宫,皆为四进院落的建筑群,位于昆明湖东北角的东岸,沿中轴线排列。玉澜堂庭院总体呈五正四耳的布局,东方、西方分别配有霞芬室和藕香榭,且藕香榭后方为昆明湖;宜芸馆,其正配殿均为五开间,且与皇帝的玉澜堂相配,但比之降低了建筑高度,以体现等级差别,同时体现礼制性布局井然有序、主从有别的特点。

3.3中国古代礼制思想对园林建筑装饰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上所装饰的图纹,大多来源于天体符号和自然现象,代表宇宙的浩瀚,太阳、月亮、星星、风雪雷电、山河湖海、花鸟飞鱼等。清代李渔所著的《闲情偶寄》中就记载的便面式窗、花卉式窗、折扇形式窗,也是由自然中的“圆”元素演变而来。自古以来都讲究“天圆地方”,因此,古代人们常用“上圆”“下方”的布置建筑装饰,如圆台、方基等。由日月演变过来的建筑图案,如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庭院建设中常见的月洞门、月片门、地穴门洞等,可以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亲和之感。雕刻也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装饰中常见的组成部分,因其深受中国古代宗教礼制思想的影响,不同的雕刻有着不同的寓意,具有严格的属性界定和礼制约束;不同性质的建筑,也有着不同的装饰题材,如古代的衙门建筑。作为官式建筑、衙门建筑的雕刻尽管简单,却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如:照壁砖雕、檐部木雕以及鼓石等,每一个图案都有不同的意趣与阶级特征以清代南阳府衙为例,其照壁中的一对鹿,寓意为“福禄双全”;莲花一盆,寓意为“连升三级”;檐柱顶石上雕刻的4朵莲花,寓意为“四品清廉”。受礼制的约束,雕刻图案的繁简也代表了不同的阶级,如地方衙署的雕刻图案总是中规中矩、简单成形,这样既不“逾越”上级,也显出自己威严与严谨。因此特别是衙门的大堂,它最能代表地方衙署的等级,在许多雕刻细节上都蕴含了更深沉的寓意,如:二柱础拐角上的芙蓉花,寓意为“荣华昌盛”;西面大堂却刻着龙首,寓意为“尊奉皇命,统治地方”[6]等,这就体现了阶级上的差别与尊崇。中国古代的人们对礼制的独特解读,并将其体系思想融合到建筑之中,形成了独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配以诗情画意的自然山水,最后形成“以礼合天”的独特园林建筑格局[7]。我们泱泱华夏大国向来有“礼仪之邦”的称号,注重礼仪生活,讲究尊礼循规的行为准则,因此,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平面大多数是采用礼式的布局,常见的为园林建筑整体平面的南面有中轴穿过,呈左右对称分布的方式。这样的布局,不仅使用广泛,而且由古至今终其如一,堪称为世界建筑的奇迹之一。故此这种以“礼”为核心的布局方式能沿用至今,也不足为奇。

4结语

综之,中国古代社会也被称之为礼教社会,讲求“国不可一日无规,人不可一日无礼”。在古代,“礼”是稳定社会秩序的要点,是中国人所共同遵守的原则。人伦常理又被中国古代社会重视,如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等。由此可见,“以礼合天”的礼式建筑是实现社会平和、社稷安稳的工具,也是实现这个民族生活规整的场所。中国古代的礼制和建筑相融合,形成了中国古代所特有的“礼制性建筑”,但礼制性建筑却不完全是宗教建筑,但又和宗教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礼”作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是上层建筑组成的重要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关系、人伦关系等,在封建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中起着很大的维稳作用。因此,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在历史悠悠的长河中,不断汲取与融合不同时代的文化,其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中国的礼制文化,流传至今,使炎黄子孙后代乃至世界各国人民还能看见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灿烂的历史影子。

参考文献

[1]胡新生.礼制的特性与中国文化的礼制印记[J].文史哲,2014(3):66-78.

[2]张献梅.宗教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4):50-52.

[3]程瑶,张慎成,秦琼.浅析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154-155.

[4]尤士洁.浅论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J].世纪桥,2010(21):21-22.

[5]严平.对北京故宫建筑布局的文化理解[J].图书情报导刊,2003,13(7):105-106.

[6]姚柯楠.品味衙门建筑雕刻艺术———以清代南阳府衙为例[J].古建园林技术,2008(3):98-101.

古代建筑技术范文4

关键词:建筑设计;现代建筑;古建筑;融合

前言

古代建筑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领域之一,为我国建筑设计的多种格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应将其优秀的设计理念发扬和传承下去。

1我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观念与特点

1.1建筑以木结构为主

古建筑的设计多采用木结构,并且这些木结构的建筑要素往往涉及大梁、屋顶、山墙等多种建筑因素。其采用连接方式多以软性连接为主,因此具备更佳的韧性。古建筑的墙体与现代建筑中的墙体相比具有明显差异,古建筑中的墙体并不能发挥承重之功效。在古建筑设计过程中,墙体既可作敞开墙、又可作幕墙,可以帮助建筑打造出隔而不断的流动空间。

1.2建筑平面的特点

大部分的古代建设是以4根木桩围成的一个方形的“间”为单位的,且“间”的数量与大小影响着古代建筑的大小。在我国古代是以奇数作为吉祥数字的,因此在古代建筑中“间”的数量是单数,而其数量越多,代表主人的地位越高。

1.3建筑群体的特点

我国古代建筑群是由“间”来沿着建筑的中心线向着两边来对称分布的院落。重要的建筑是建设在中心线上的,这表现出集权的地位;次要的建筑则建设在中心线的两边,而两边也是对称建设的。另外,在古代建筑中虚实相间的庭院变化较多,其讲究的是建筑层次性。

1.4建筑装饰与色彩

古建筑采用的装饰构件多为檩、斗拱、椽等,其装饰作用主要是通过构件上的雕刻来进行体现。此外,在古建筑的门窗、匾额等处会采用雕刻、美工等技术,在满足为构件增添色彩的同时,还能工充分展现我国古代的文化底蕴。

2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融合的风格

现代建筑设计与古代设计融合形成的风格就是仿古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当今建筑行业中还是备受相关单位青睐的。仿古建筑虽然施工采用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施工设备等都是现代建筑施工时所采用的,但是在仿古建筑的设计理念是在借鉴古建筑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变所形成的。仿古建筑并不是对古建筑的照搬照抄,其需要将古建筑设计元素与现代装饰工艺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并且加以创新,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仿古建筑。仿古建筑的兴起已有一定时日,其兴起可以追溯到清代的鸦片战争时期。当时外国侵略者大规模侵华,有部分建筑家跟着一起到了中国,他们就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念融合到了本国建筑中,这就是最早的仿古建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在西方热风潮的影响下,我国传统建筑大量被推倒,当时出现了不少带有西式风格的建筑,可以说当时仿古建筑的发展遭遇了一个尴尬的“瓶颈期”。近些来,随着社会各界保护传统文化意识的苏醒,仿古建筑热潮又开始苏醒,不少建筑设计人员又开始反思如何在现代基础的基础上巧妙融合古建筑元素,使得建筑能够充分展现当地的人文情怀。

3现代建筑设计与古代建筑设计的融合

3.1实现现代建筑与古建筑思想上的融合

中国古建筑具有明显的南北两区域特色,北方建筑主要是为了展示主人的尊贵身份及高贵地位。北方的宫廷建筑,特别是北京故宫,大多采用青砖黄瓦,通过这种建筑风格来彰显皇家之气。同时,北方建筑多讲究风水、方位,像是宫殿周围的建筑都要做的相对矮小,这样才能突出宫殿的尊贵。与北方建筑不同,南方建筑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要重点凸显人与建筑的有机结合。南方建筑大多巧用江南地区的地势地貌及植物河流,将其与院落设计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来增加建筑的自然风格。虽然说现代建筑对古代宫廷建筑的属性进行了弱化,但是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其还是希望能够在现代建筑中增加相应的自然属性,通过利用自然、接近自然来增强现代建筑的自然特色。这种思想其实是融合了古代建筑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是在新时期下对古代建筑思想的一次全新发展。若是充分将现代建筑设计思想将古代建筑设计思想进行巧妙融合,可以在降低建筑施工的同时尽可能满足用户对于自然的需求,可谓一举两得。像是厦门大学的科学技术中心就是现代建筑与古建筑实现有机融合的一个典型案例。

3.2古代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古建筑建筑材料多以木材料为主,现代建筑使用的建筑材料大多为混凝土,当然在现代建筑的某些特殊区域还是需要选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因此古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也算是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进行融合的体现。建筑材料作为建筑设计的关键环节,对于整个建筑的设计施工都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现代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巧妙利用建筑木材的特点,通过制作艺术造型来凸显木材亲近自然的那种感觉。举个例子来说,我国建筑大师何镜堂提出的“建筑美学”的概念就在世博会上的中国馆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中国馆底部采用混凝土及钢结构来表达稳健的结构美,顶部采用的56根衡量木则是借鉴了古建筑中斗拱的设计精华。中国馆将古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进行完美融合,以此来表达实现我国古今文化和谐发展的美好夙愿。

3.3改造古建筑群或对古街进行商业改造

现代建筑设计与古代建筑设计的融合的一个体现就是对古代建筑群外观的改造或者是对古街的商业改造。这种情况大多是在旅游景点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比如:在湖南湘西的凤凰古城吊脚楼是以木材为主建设起来的,而木质结构的建筑是不适合作为酒店、餐馆的,为了满足古城商业旅游的需求,这些吊脚楼建筑由钢筋水泥改造为多层的建筑从而满足经营酒店、餐馆的需要,在凤凰古城的核心地区建设了七百多家的酒店与旅馆,还有2000多家的餐馆。另外,在保护了凤凰古城古建筑的原貌的基础上,把现代建筑的设计观念与特点融合到古街的整体规划中,这不仅能够保留古镇的古建筑,还可以把古镇的局部改造为商业去,使游客在欣赏了古代建筑的基础上还可以享受现代的服务,从而促进凤凰古城旅游行业与经济的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该吸取古建筑设计中的优点和精髓,做到古建筑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融合,进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理平.试论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9:76.

[2]刘爽.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6(6):245.

古代建筑技术范文5

中式建筑是我国建筑的主要类型,中式建筑有着自身的特色,代表着我国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但是就目前我国现代化的中式建筑来说,其在设计中并没有高度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导致中式建筑欠缺时展的特色,所以就需要加强设计,将中国传统的文化高效的融合到现代中式建筑中,以实现现代中式建筑的长远发展。本文主要就针对现代中式建筑设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仅供同行交流和参考。

关键词:

现代化;中式建筑;设计

中式建筑有其自身的特色和魅力,无论是在设计形式上还是在文化内涵上,其都有着自身的格调。但是在欧式建筑风格以及现代化建筑风格的影响和冲击下,现代中式建筑出现了设计上的偏差,中式建筑原有的风味被大大缩减,使得中式建筑变得面目全非。而为了使得现代化中式建筑可以恢复其原有的魅力,就需要加强设计力度,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其中,下面本文就针对现代中式建筑设计进行深入的探究。

1中式建筑概述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建筑行业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地位逐渐提高。就现代的中式建筑来说,其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建筑行业引进各种新技术和新的施工方法,建设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建筑,但是社会的发展变迁瞬息万变,人们对于现代建筑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建筑具备现代化的气息,同时也要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中式建筑在发展的进程中,对四方文化有着一定的排斥性,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的艺术园林等建筑均有着很高的成就。而发展到近代,由于战乱等多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现代建筑无法与世界建筑相接轨,在设计潮流上通常都落后于世界水平,这就使得我国的建筑文化逐渐的丧失。而在最近几年,由于建筑设计者思想上的偏差,使得中国的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出现了严重分离的情况,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大力影响和冲击作用下,我国建筑设计人员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进行设计思想的转化,从而为我国的现代中式建筑发展开辟了一个阳光大道。在中式建筑中,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其体现出了中国从古至今的精神追求变迁。在针对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将朴素的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应用其中,开展设计的新形势,使得中式建筑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高效的体现,现阶段,大部分的中式建筑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如园林、家具等的设计,均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同时也发扬了中国的特色文化,使得我国的民族文化实现了长久保存。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审美的不断转变下,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法和美感追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与古代人有着较大的区别,当前人们已经习惯了现代生活方法,无法融入古代建筑的生活环境中,而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传统建筑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性,所以为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力优秀的古代文化,而具有中国古代文化代表的就是古代建筑,例如宫殿、园林、民宅等等,在当前的现代建筑设计中,古代建筑不仅是其设计灵感、构造等的借鉴,对世界建筑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当前的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古代建筑设计的元素,进行现代中式建筑设计,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2现代中式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就现代中式建筑的建设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来进行研究,可以充分的说明,现阶段的建筑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也较为多元化,根据不同的表现手法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建筑形式,在建筑感官上,也会对人们的视觉神经带来一定的冲击效果。我国古代的建筑在设计上,采用了多种的设计手法和形式,这些简单的设计中,融合了我国传统的文化特色,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建筑来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风气。而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现代中式建筑开始出现,这种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参照了古代建筑设计的方法,融合了古代传统文化和色彩,有效的起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在目前的现代中式建筑中,即使得古代建筑的实际特色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也使得古代建筑的作用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2.1借用建筑形式

现阶段,在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有效的融合一些古代建筑形式,并且结合现代建筑形式,使得现代建筑逐渐演化为现代中式建筑。在现代中式建筑中,设计时会充分的考虑到审美艺术以及结构艺术等。在融合一些古代建筑固有的美感和特征后,将现代建筑中所具有一些的独特风格也融合其中,使得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协调融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将现代建筑形式与古代建筑形式融合的过程中,也需要对两者拉开一定的距离,从而实现对现代建筑的创造性设计。例如,例如万科第五园,其设计为现代中式建筑,建筑的外墙设计为双层墙体,在内层按照空间的要求进行开窗、开门,外层墙体则根据景观、通风等需求进行开洞,将现代建筑设计与古代建筑设计结合在一起,从形式上看与古建筑的设计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处。

2.2设计技术上的扩展

在针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合理的对古代建筑中的一些优秀的方面进行汲取,同时结合建筑场地周边的情况,做到就地取材,尽可能的避免远距离材料的运输,在施工材料上要做到有效的选择,在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建筑建设现场的气候条件以及地理因素等进行充分的考虑,这样可以使得建筑设计更加符合当地的特色,也能够实现节能环保的建设要求。另外,在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合理的应用现代建筑所具有的设计手段,将现代中式建筑所应该具有的特色有效的表现出来,并合理的将古代建筑的优秀设计形式和方法也融入到现代中式建筑设计中,使得现代中式建筑既具有现代化的特色又具有古典韵味,在丰富建筑内涵的同时,使得建筑的设计更加符合艺术设计的要求,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2.3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

在社会发生转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也在进行着转变。人类社会的变化会使得人类意识也发生相应的转变。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们会不断的通过生活来获取相应的经验,并且进行生活习惯的累积,逐渐就会融合成属于本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在现代的中式建筑设计中,需要融合这种民族文化,将古代建筑中的一些优秀设计方式和文化融合到现代中式建筑中,使得现代中式建筑更加亲近自然,适应人们的生活,在针对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在借鉴古代人经验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人的生活实际情况,即达到发璞归真的效果,又要切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2.4合理的融合周围环境

我国过去的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多注重安逸以及自然的特色,尤其是在对庭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得庭院更加符合自然的特色,不断的进行庭院绿化设计,以打造出舒适的环境,而现代的中式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因素和人们对舒适度的需求,所以在设计中就需要充分的借鉴古代建筑设计的经验和技术,合理的营造出轻松的氛围,尽可能的将建筑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从而实现与自然的交融。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较为严重,而建筑建设是导致环境出现问题的一个主要因素,为了能够使得环境得到改善,就需要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有效的发挥出建筑设计的优势,充分的结合现代中式建筑的特色,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合到建筑设计中,从而有效的满足人们精神上的追求。现代的中式建筑在设计上,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古代建筑设计的形式和样式,然而,现代中式建筑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风格上均与古代建筑有着明显的差别,现代建筑只是借鉴,而不是模仿,其对古代建筑的设计风格等均进行了有效的创新和改进,从而才设计出现在所说的现代中式建筑。

3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充分的了解,建筑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建筑行业在发展的进程中,使得建筑的形式以及风格也出现了极大的转变,但是建筑中所蕴含传统风化却逐渐的消失。在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式建筑越来越不具备自身的特色。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点,我国必须要大力的在建设设计中融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使得现代中式建筑具有民族代表性,这对于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在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中,加强对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是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

作者:盖丽华 单位:大庆市城乡规划局城市规划监察支队

参考文献

[1]韩则冰.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2]张昭.对中式建筑设计兴起的思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1):123-124.

[3]刘敬业.现代中式建筑设计的思考[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9):15-16.

[4]王澍,陈卓.“中国式住宅”的可能性——王澍和他的研究生们的对话[J].时代建筑,2012(03).

古代建筑技术范文6

中式建筑是我国建筑的主要类型,中式建筑有着自身的特色,代表着我国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但是就目前我国现代化的中式建筑来说,其在设计中并没有高度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导致中式建筑欠缺时展的特色,所以就需要加强设计,将中国传统的文化高效的融合到现代中式建筑中,以实现现代中式建筑的长远发展。本文主要就针对现代中式建筑设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仅供同行交流和参考。

关键词:

现代化;中式建筑;设计

中式建筑有其自身的特色和魅力,无论是在设计形式上还是在文化内涵上,其都有着自身的格调。但是在欧式建筑风格以及现代化建筑风格的影响和冲击下,现代中式建筑出现了设计上的偏差,中式建筑原有的风味被大大缩减,使得中式建筑变得面目全非。而为了使得现代化中式建筑可以恢复其原有的魅力,就需要加强设计力度,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其中,下面本文就针对现代中式建筑设计进行深入的探究。

1中式建筑概述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建筑行业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地位逐渐提高。就现代的中式建筑来说,其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建筑行业引进各种新技术和新的施工方法,建设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建筑,但是社会的发展变迁瞬息万变,人们对于现代建筑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建筑具备现代化的气息,同时也要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中式建筑在发展的进程中,对四方文化有着一定的排斥性,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的艺术园林等建筑均有着很高的成就。而发展到近代,由于战乱等多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现代建筑无法与世界建筑相接轨,在设计潮流上通常都落后于世界水平,这就使得我国的建筑文化逐渐的丧失。而在最近几年,由于建筑设计者思想上的偏差,使得中国的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出现了严重分离的情况,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大力影响和冲击作用下,我国建筑设计人员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进行设计思想的转化,从而为我国的现代中式建筑发展开辟了一个阳光大道。在中式建筑中,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其体现出了中国从古至今的精神追求变迁。在针对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将朴素的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应用其中,开展设计的新形势,使得中式建筑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高效的体现,现阶段,大部分的中式建筑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如园林、家具等的设计,均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同时也发扬了中国的特色文化,使得我国的民族文化实现了长久保存。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审美的不断转变下,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法和美感追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与古代人有着较大的区别,当前人们已经习惯了现代生活方法,无法融入古代建筑的生活环境中,而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传统建筑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性,所以为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力优秀的古代文化,而具有中国古代文化代表的就是古代建筑,例如宫殿、园林、民宅等等,在当前的现代建筑设计中,古代建筑不仅是其设计灵感、构造等的借鉴,对世界建筑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当前的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古代建筑设计的元素,进行现代中式建筑设计,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2现代中式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就现代中式建筑的建设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来进行研究,可以充分的说明,现阶段的建筑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也较为多元化,根据不同的表现手法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建筑形式,在建筑感官上,也会对人们的视觉神经带来一定的冲击效果。我国古代的建筑在设计上,采用了多种的设计手法和形式,这些简单的设计中,融合了我国传统的文化特色,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建筑来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风气。而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现代中式建筑开始出现,这种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参照了古代建筑设计的方法,融合了古代传统文化和色彩,有效的起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在目前的现代中式建筑中,即使得古代建筑的实际特色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也使得古代建筑的作用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2.1借用建筑形式

现阶段,在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有效的融合一些古代建筑形式,并且结合现代建筑形式,使得现代建筑逐渐演化为现代中式建筑。在现代中式建筑中,设计时会充分的考虑到审美艺术以及结构艺术等。在融合一些古代建筑固有的美感和特征后,将现代建筑中所具有一些的独特风格也融合其中,使得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协调融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将现代建筑形式与古代建筑形式融合的过程中,也需要对两者拉开一定的距离,从而实现对现代建筑的创造性设计。例如,例如万科第五园,其设计为现代中式建筑,建筑的外墙设计为双层墙体,在内层按照空间的要求进行开窗、开门,外层墙体则根据景观、通风等需求进行开洞,将现代建筑设计与古代建筑设计结合在一起,从形式上看与古建筑的设计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处。

2.2设计技术上的扩展

在针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合理的对古代建筑中的一些优秀的方面进行汲取,同时结合建筑场地周边的情况,做到就地取材,尽可能的避免远距离材料的运输,在施工材料上要做到有效的选择,在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建筑建设现场的气候条件以及地理因素等进行充分的考虑,这样可以使得建筑设计更加符合当地的特色,也能够实现节能环保的建设要求。另外,在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合理的应用现代建筑所具有的设计手段,将现代中式建筑所应该具有的特色有效的表现出来,并合理的将古代建筑的优秀设计形式和方法也融入到现代中式建筑设计中,使得现代中式建筑既具有现代化的特色又具有古典韵味,在丰富建筑内涵的同时,使得建筑的设计更加符合艺术设计的要求,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2.3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

在社会发生转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也在进行着转变。人类社会的变化会使得人类意识也发生相应的转变。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们会不断的通过生活来获取相应的经验,并且进行生活习惯的累积,逐渐就会融合成属于本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在现代的中式建筑设计中,需要融合这种民族文化,将古代建筑中的一些优秀设计方式和文化融合到现代中式建筑中,使得现代中式建筑更加亲近自然,适应人们的生活,在针对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在借鉴古代人经验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人的生活实际情况,即达到发璞归真的效果,又要切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2.4合理的融合周围环境

我国过去的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多注重安逸以及自然的特色,尤其是在对庭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得庭院更加符合自然的特色,不断的进行庭院绿化设计,以打造出舒适的环境,而现代的中式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因素和人们对舒适度的需求,所以在设计中就需要充分的借鉴古代建筑设计的经验和技术,合理的营造出轻松的氛围,尽可能的将建筑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从而实现与自然的交融。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较为严重,而建筑建设是导致环境出现问题的一个主要因素,为了能够使得环境得到改善,就需要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有效的发挥出建筑设计的优势,充分的结合现代中式建筑的特色,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合到建筑设计中,从而有效的满足人们精神上的追求。现代的中式建筑在设计上,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古代建筑设计的形式和样式,然而,现代中式建筑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风格上均与古代建筑有着明显的差别,现代建筑只是借鉴,而不是模仿,其对古代建筑的设计风格等均进行了有效的创新和改进,从而才设计出现在所说的现代中式建筑。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充分的了解,建筑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建筑行业在发展的进程中,使得建筑的形式以及风格也出现了极大的转变,但是建筑中所蕴含传统风化却逐渐的消失。在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式建筑越来越不具备自身的特色。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点,我国必须要大力的在建设设计中融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使得现代中式建筑具有民族代表性,这对于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在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中,加强对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是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

作者:盖丽华 单位:大庆市城乡规划局城市规划监察支队

参考文献

[1]韩则冰.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2]张昭.对中式建筑设计兴起的思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1):123-124.

[3]刘敬业.现代中式建筑设计的思考[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9):15-16.

[4]王澍,陈卓.“中国式住宅”的可能性——王澍和他的研究生们的对话[J].时代建筑,2012(03).

古代建筑技术范文7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亭   中国的建筑艺术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的建筑形式种类繁多,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的古代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尤其是中国特有的斗拱木结构形式,深深地影响着东亚地区的建筑艺术,例如日本奈良就是模仿唐朝长安城的建筑形式。中国古代建筑大都用木梁和木柱来搭基本的结构框架,这样来自屋顶和楼面的重量被木柱和木梁所承受,因此,实际上建筑物的墙壁是不承重的,这就为建筑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供了技术支持。这样中国古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亭子”便产生了。《说文解字》载:“亭,留也。”最初,古人建造这么一种简单的建筑形式,就是为了给旅途中劳顿的人提供一个休息歇脚的场所,并将它命名为“亭”。据史料记载,汉代的驿亭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在当时国家的官道上,都设有驿亭,建筑物多一些,可提供住宿和餐饮的地方称为驿站。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亭子还有多种用途:例如城市街道上的街亭,城门楼子上用于立旗杆的旗亭,国境边界上用于望敌情的警亭,专门用于碑刻的碑亭,水井边上的井亭,以及鼓亭、钟亭等。随着中国建筑艺术和园林建造艺术的发展,“亭”便渐渐地被古人所青睐,被用于园林建筑中去,并成为园林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形式。据史料载:亭子最早用于园林建筑是在隋朝,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当时的隋炀帝大兴土木,开凿了京杭大运河,就在这一时期,隋炀帝建筑了“西苑”,其中就将亭子纳入其中,名为“逍遥亭”。“逍遥亭”虽不大,但造型却变化多样,生动灵活。自此,亭子便被大量应用于园林建筑,并且创造了许多样式,如半江亭、路亭、半山亭等。中国的园林营造艺术是模仿自然,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正是由于中国的园林营造是一种艺术,所以园林中的建筑也是很讲究艺术形式的。亭在园林景观中往往是个“亮点”,而且要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如果亭子与园林结合得完美,便可以很自然地与园林中的各种元素配合成为独特和别致的景色,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安丘古建筑的典范—青云湖鸳鸯亭   在古代,由于社会地位的悬殊,园林营造的样式和规格也各有不同。如代表皇家气派的北京颐和园与代表江南婉约风格的苏州园林就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建筑。所以,园林中的造亭艺术也是各有千秋,除了上述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之外,安丘青云湖上的鸳鸯亭又有着独特的韵味。   处于安丘市青云湖上的亭子是双亭也就是鸳鸯亭,两亭相连而成一亭的形式。此亭宽八米、高六米,走廊曲折有致,约三十米,几乎全部是木质结构,采用了传统的斗拱结构。众所周知,鸳鸯是一种形影不离、成对生活的水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比作夫妻。因此所谓“鸳鸯亭”也就是两座紧密相连的亭子。鸳鸯亭在建造形式上比一般的亭子要更为复杂,因此,它的实例并不是很多。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东麓的荟亭,便是一座鸳鸯亭。安丘青云湖的鸳鸯亭,除了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之外,从功能与实用角度来说,此亭又是桥亭的一种。顾名思义,“桥亭”其实就是建筑在桥面上的亭子。中国古代哲学讲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常常成为中国艺术形式的比拟对象,园林艺术也不例外,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所以,在园林营建中,山水便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元素。园林营建中只有将山水有机结合,才能充满情趣与自然气息。园林中的水一般为池水,为了丰富池水上面的景致,造园者通常会在池水上建造一些观赏性的桥梁。有时还要丰富水面上建筑,往往会营造一个突出的景致,这样便在小桥上建一些亭台,即称为桥亭。青云湖上的鸳鸯亭就成为了青云湖一道亮丽的景致。青云湖的鸳鸯亭无论从结构形制、与周围景色的搭配,还是色彩运用上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   青云湖是安丘著名的风景之一,在古代就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常常出现于诗词文赋之中。青云湖上的鸳鸯亭虽然建造年代不是很久远,至今不过一百多年,但其形制则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趋向。鸳鸯亭除了顶上用琉璃瓦,柱基用石头之外,其余全为木制。不同于欧洲的石制建筑形式,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将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这首先是由于木料易于采伐,是可再生资源,这与中国古代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密不可分。中国的古代哲学流派,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其次,木材有着良好的物性特质和易于拼接安装的物理属性,这为中国古代的建筑构架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保证。青云湖鸳鸯亭的构架体系,梁、柱之间注重上下左右的相互联系、相互共存的结构关系,由于青云湖上的鸳鸯亭是双亭,所以构架秩序需要稳定。中国古代的建筑工匠非常聪明,他们发现了无论多么多变的建筑需求,都可以用相对稳定的架构秩序来应对。可以将同样的梁、柱构架往复延伸,构成开敞宽大的空间场所,可以将构架进行纵深推进便形成了双亭暨鸳鸯亭。中国古代的梁、柱相互共存的架构模式不只应用于亭子,还大量应用于其他的建筑形式。归根结底,这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特有的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方式是一脉相承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在建筑艺术方面就是,认为建筑物是建立在与自然相互依存、统一的关系上,体现了古人对循环往复的发展认识,和对有无相生变化的理解。因此,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从一开始就自觉地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并认为人的社会活动不应该游离于自然之外,或者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而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更不应该从自然中剥离出来。   鸳鸯亭两边曲折的亭廊是鸳鸯亭的另一个亮点。鸳鸯亭曲折的亭廊布局体现了一种节奏之美和韵律之美,这正如德国大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所说的,“建筑是一种冻结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歌德认为,“建筑所引起的心情很接近音乐的效果,它具有与音乐一样的艺术效果”。中外的艺术原理是相通的,中国的古人也发现建筑在造型艺术上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节奏之美和韵律之美,会给予人心灵的涵养与精神的陶冶。青云湖的鸳鸯亭无论是梁、柱的间隔,还是台阶的排列,都充满了这种节奏之美、韵律之美,还有秩序之美。鸳鸯亭的梁、柱排列根据承重情况,在形式上严格对称,但却富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保持统一的风格,而且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叔本华在《艺术特征论》中曾这样说:“如果从平面看,它是阁廊、廊楼、阁廊的排列,从垂直方向看,它又是台、栏、柱、望板的叠起,这很类似于音乐节奏中的4/4拍子。”这正是对鸳鸯亭的最好的阐释。鸳鸯亭的空间组合就如同音乐一样,一个乐章接一个乐章,有节奏地出现,它的节奏是通过不同大小、形状的梁、柱对比,来步步引入,达到观赏的目的。#p#分页标题#e#   三、青云湖鸳鸯亭的审美特征   “天人合一”哲学观不仅影响了鸳鸯亭的构架模式,还对鸳鸯亭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融合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青云湖的鸳鸯亭不去刻意地追求高度来凸显自己,而是与周围的景观融为一体,与山水共存,与花草树木嬉戏。不只是鸳鸯亭,整个青云湖的景致设计都是匠心独运的,处处体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从青云湖的整个景区来看,造园者有意打破了对称性,采用非对称式的自由的布局方式来安排建筑物,不是人为地将其“一马平川”,而是随地势的变化而加以利用,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对大自然的尊重,也表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不破坏自然生态而合理利用自然的哲学观。青云湖上的鸳鸯亭是园中“点睛”之笔,置身于亭中,极目远望,“秋水共长天一色”,整个青云湖的景色尽收眼底。如置身鸳鸯亭的对面,则视觉焦点会自然地聚焦到鸳鸯亭,远观两亭如比翼双飞,再加之鸳鸯亭的两面有曲桥与之衔接,其曲折飘逸之姿顿现。中国古代园林的营造是与其他艺术门类紧密相关的,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追求生境、画境和意境这三种境界。所谓生境就是追求自然美,园林中的山水布置,要因地制宜,虽然经过精心的安排设计,但看上去却是浑然天成,仿佛不加任何修饰。所谓画境就是追求艺术美。中国古代的园林营造艺术一直就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设计理念。尤其是苏州园林,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幅中国的山水画,而且做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所谓意境就是追求理想美,它是指造园者将营建园林作为表达自己心中情感的一种方式,就如绘画一般,将自己的情怀和理想寄托于园林中。青云湖的鸳鸯亭与风景秀丽的青云山风景区的结合则将中国园林的“三境”展现得淋漓尽致。鸳鸯亭不靠华丽的外表和繁缛的装饰取胜,也不靠怪诞的造型来引人注目,而是靠文秀、朴实的建筑形式和与自然和谐统一,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境界来展现自己的独特风韵。它不同于南方水乡的婉约秀丽,也不同于北方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而是融合了齐鲁儒家文化的中庸与谦和,从而勃发出一股清秀的浩然之气。   青云湖的鸳鸯亭在色彩处理上则体现了齐鲁地域的文化特色。纵观古代遗留的建筑物,中国的古代建筑由于是木质结构,所以为了达到防腐的目的,都要在木料的表面涂上油漆。中国的古建筑喜欢用纯度高的原色,而且是大面积的使用,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青云湖的鸳鸯亭因为色彩分配得当,有很强的审美艺术效果。与四季如春、山清水秀的南方不同,南方的建筑色彩会受到社会、环境、气候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南方建筑的梁、柱都漆成艺术理论ˉ墨绿色而瓦多用灰和黑色,墙多漆成白色。这样便形成了一种与环境相融洽而秀丽典雅的格调。鸳鸯亭的色彩分配则是另一种风格,乍一看鸳鸯亭的色彩有红、有绿,还有蓝,其实鸳鸯亭的色彩搭配是十分慎重的,这也体现了古代工匠的良苦用心,他们妥善地处理了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这一问题。鸳鸯亭檐下阴影的掩映部分,为带点蓝色调的碧绿色,这是一个冷色调。鸳鸯亭的梁和柱则是红色,这与檐下幽冷的冷色调正好相反,从而加强了阴影部分的对比。如此,在建筑上使用这样强烈鲜明的色彩而又得到十分完美的效果,也反映出了当地民间艺术那种喜庆与质朴的特征。   结语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是博大精深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中国的古代建筑又有地域性特征和民族性特征。安丘青云湖的鸳鸯亭则展现了齐鲁大地的文化风貌,严格地说,鸳鸯亭在结构形式与装饰方面更多地吸收了民间艺术的一些元素,相比皇家的威严与文人雅士的清逸,鸳鸯亭更表现出一种勃勃生机,一种质朴、简单却充满张力的民间艺术精神。

古代建筑技术范文8

关键词:书籍空间设计;建筑空间设计;契合;探索;研究

人类文化主要通过书籍和建筑的形式来展现,书籍和建筑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精神载体,在某些方面存在必要的联系,此种联系可称为内在契合,两者具备这种联系的原因如下:一方面,书籍和建筑的构建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构建特殊时空;另一方面,书籍空间设计和建筑空间设计都是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1]因此,两者内在是相通的,它们在某个特殊位置存在空间内在契合关系。

1统一的设计观念

“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建筑遵循的设计思想,建筑在设计中需要将“礼教”的中庸思想体现出来。建筑工程发展到现代,“天人合一”思想还能在设计中得以体现。比如,在园林设计、单体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等方面,都可以探寻此种设计思想的含义。古代建筑结构使用的材料主要以木材为主,此种类型的结构设计重视逻辑性的表达和传递。选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可以将轮回和阴阳互补的内容体现出来。建筑遵循的设计观念是集群的组合。对书籍空间设计内容进行分析,书籍作为人类智慧和文化的传播载体,在书籍设计中也将整体性作为主要考虑的问题,整体性既包含在系列性书籍里,也包含在书籍不同局部之间。我国现代的书籍在设计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标准和法度。评价书籍是否优秀需要从功能与审美、时间与空间、平面与立体、艺术与技术等方面的融合性来分析。[2]建筑和书籍在设计理念上都追求整体性,这正是两者内在契合的表现之一。此外,从艺术精神角度分析,伴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流动变换,永恒性和无限性正是中国建筑艺术精神的体现。此种艺术精神与古代中国追求的“道”存在必然的联系。书籍和建筑一样,具有生命。书籍的生命体现在时空的交错和融合。承载多种信息、具备多种实用性功能是书籍主要的优势,此外,在书籍中还可以体会审美的含义,即赋予在书籍上的精神价值。正如著名作家彭程所说,“人选择书的同时,本身也在为书所侵占”,侵占人体的正是书籍中具备的气息、精神、趣味以及美学方面的内容。[3]因此,不少热爱书籍的学者认为:“通过书籍可以满足人类在心理上的需求和心灵上的慰藉。”

2对应的设计形式

2.1中轴对应中缝

“辨方识位”是我国传统建筑在形式设计上强调的重点。所谓“辨方识位”,主要是指将风水和堪舆之术作为重要表现的内容。建筑物在整体的布局上存在明显的等级规范性。传统建筑布局主要考虑的是“前朝后市、前堂后室、前朝后寝、…外朝内廷、左祖右社、左钟右鼓、左阁右藏”,建筑物以此种布局设计作为规划和布局核心的为中轴。中轴形式下,建筑物布局与我国古代严明的封建等级制度存在明显的联系。统一规划的建筑物布局与我国古代整体式的封建思想相适应。立足书籍,分析我国建筑形式设计中的中轴,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中缝。不管是中轴还是中缝,它们都在结构形式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传统建筑在形式设计上将中轴线作为布局划分的主要形式,同样,在书籍中与中轴线处于一样地位的中缝,也是布局划分的主要形式。在中轴线的基础上,形成了页面的概念。页面概念的出现形成了跨页设计和书籍的对称性分布,书籍中的中缝可以促进其组织的完善性,使书籍中的内容呈现出层次化的设计特点,因此,人们在阅读书籍内容时更加清晰,便于理清文章结构。由此可见,建筑物的中轴和书籍的中缝在设计形式上存在相对应的关系。

2.2屋脊对应书脊

我国建筑最重要的结构部分为“屋顶”,建筑物的屋顶同样也是最瞩目的部分。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存在不同的形式,分别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以及攒尖等不同类型。正脊、垂脊、戗脊等是屋脊的主要形式,除了以上形态较为规整的屋脊外,还有几种形态不一的屋脊,即脊变形态。立足书籍,分析建筑物的屋脊,可以将“书脊”与建筑物的“正脊”相对应。书脊主要是由展开的书口在收拢订口的基础上形成,在这种模式下形成的书脊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厚度,书脊在一定硬度和厚度的基础上,可以维持正常的形态,促使书籍呈现立体式的结构状态。封面、封底和前后勒口与书脊之间呈对称式分布,此种情况下,可以促使书籍整体保持立体式的结构。此外,建筑物的屋脊具有不同的形态,同样书籍的书脊也有不同的形态。书脊在有限的面积下,可以承载多种信息资料,因此,在对书脊进行设计时,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我们在浏览书架上的书时,第一眼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书脊,因此,书籍空间根据设计人员的需要将关键性的内容呈现在书脊上,以便人们快速查找。

2.3“天圆地方”对应“天头地脚”

我国古代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认为天和地都是有具体形状的。在古代,人们认为宇宙是圆形的,大地是方形的,因此,就形成了“天圆地方”的认识。这样的视觉想象同样也影响了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在建筑物的设计方面体现得最为显著。不少建筑设计人员受“天圆地方”的影响,纷纷参照其理念进行设计,因此,古代建筑物在设计中所遵循的一项原则就是“天圆地方”。天圆地方可以体现出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性。有学者认为,我们东方将建筑作为宇宙的一部分,设计出来的类型一定要与宇宙相适应,因此,古代人们纷纷将宇宙比作大房子,由此就形成了“以天为被地为床”的说法。立足书籍,分析与建筑设计中“天圆地方”相对应的部分,那就是“天头地脚”。书籍的版心就是“天头地脚”,版心将书籍中的图文内容包围起来,属于空间的范畴。建筑和书籍在叙事转换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4应材份制对标准化

建筑设计标准化的原则在我国古代就被提倡,此种设计思想是标准化和模数化设计思想进一步的系统化。古代设计人员李诫首先将建筑设计的材份制提出,与此同时,“随宜加减”的灵活性设计原则也被提出。建筑设计标准化的思想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首先,在此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可以起到节约建筑材料的作用,其次,可以使建筑物更加稳定。立足书籍设计层面,书籍在设计上遵循母版、样式标准化的设计形式,书籍的页眉、页脚、页码、标题、正文与注释等存在高度的统一性,书籍设计中的共性得以体现,从而形成不一样视觉效果。除了满足书籍设计中个性的特点外,还可以根据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设计模式来体现书籍设计的多样性。

3统一的设计目标

3.1功能和物质上追求“以人文本”

以人为本是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中强调的重点内容,主张人们居住的舒适性。例如,在建筑物尺寸的测量上,都是按照人体尺度来制定的,比如建筑测量中常使用的寸、咫、尺、寻、常、仞等测量单位。根据人体结构来测量建筑物的尺寸,更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现代书籍设计中同样也将人体尺度纳入设计。现代所使用的书籍都具有一定的比例,此种比例可以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要。此外,书籍的厚薄程度及重量等也比较适合翻阅、查看和携带。这样的设计标准都是按照人体尺寸进行的。功能性是传统建筑在设计中强调的重点问题,因此,建筑设计需要分成不同的区域如客厅、卧室、厨房等,这样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居住要求。书籍设计中也有功能多样化的特点,比如书籍使用的材料都是可循环使用的,这也是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体现。

3.2审美和精神上追求“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书籍和建筑设计在审美和精神上追求的内容。书籍在带给读者有关知识的同时,还要为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促使读者可以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体会到心灵上的愉悦和感官上的享受。书籍中带有的审美功能可以促使读者由阅读到悦读转变,正如古人所说的“书籍五感”,所谓书籍五感,就是指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等五种不同的感官。此外,书籍还具备沟通的功能,利用书籍的此种功能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书籍在设计时主要体现两方面的内容,即读者的个性和作者的个性,两者可以通过书籍互动和交流。除了以上个性化的设计原则外,还需要将设计人员的个性加进去,设计人员写作的个性可以通过书籍中的注脚来展示。读者通过注脚可以体会设计人员的想法,便于阅读内容的升华。

4结语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设计能力越来强大。逐渐分化开来的设计活动可以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不同的设计活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分析不同设计活动的本质,它们又具有相同的特点,即可以使我国不同的地域特点得到全方位的展示。我国文化之间具备一定的联系性和整体性,不同设计活动又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对于书籍设计和建筑设计两种毫不相干的领域,可以找到两者的相似之处,在时空交错的环境下,可以在某个层面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以上就是笔者对书籍空间设计和建筑空间设计内在契合性进行的探索和研究,希望可以使建筑设计灵感更好地服务书籍空间设计。

参考文献:

[1]顾媛媛.论中国现代书籍设计与传统建筑设计的内在契合[J].出版发行研究,2013(7):94-96.

[2]胡姗姗.互动书籍中增强现实建筑动态效果设计[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34(6):63-65+71.

[3]罗樾.阅读导视设计在中西方书籍中的产生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8(14):101-102.

[4]张菲,洪淼,韩睿.建筑装饰设计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7(2):41-42.…

[5]段葵.《古村遗韵-李坑》书籍设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7.

[6]阚吉莉.储存图书馆的藏书管理建筑空间研究——以苏州第二图书馆为例[D].东南大学,2017.

[7]吴昊扬.传统中医馆室内空间设计创新——以浙江杭州孙泰和中医馆设计为例[D].浙江理工大学,2017.